语用翻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1:08:34

语用翻译

语用翻译范文篇1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用翻译;语用等效

Abstract:Relevancetomaketheoryholdsthattheproperunderstandingoflanguageneedstofindoutrelevancethroughcontextandinference.Pragmaticequivalenceintranslationcanbeachievedonthepremisesoftheunderstandingoflanguage.Relevancetheoryhasbecomeaguidancetopragmatictranslation.Thestudyonpragmatictranslationfromtheviewpointofrelevancetheorycanmakeuscomprehendsourcelanguagebetter,findoutrelevanceandillustratethetrivalenttranslationprogress,whichinvolvesthewriterofsourcelanguage,translatorandreadersoftargetlanguage.Inthiswaythetranslatorcanidentifywellwiththereaders''''cognitionoftargetlanguagesoastoachievethegoalofpragmaticequivalenceintranslation.

Keywords:relevancetheory;pragmatictranslation;pragmaticequivalence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与理解,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翻译虽然也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却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它涉及到源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语言,是一种语际交流。翻译研究着重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如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语用学和翻译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1]。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Wilson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这一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行为,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本文在概述关联理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的关系,探讨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作用,并结合实际讨论语用等效翻译等问题。

一、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

1.推理是语言交际的核心

一般地说,语言交际的模式有两种:代码模式(code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model)。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模式过程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2]。

依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前者指话语的字面意义,是交际者向交际对象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后者则指交际者传递该信息意图的意图。交际者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了解交际者的意图,必须将信息进行演绎推理。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交际者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依据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是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因此,交际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编码—解码过程,而是更重要的对话语和语境信息的动态推理过程。例如:

A:Doyoulikerugby?

B:IamaNewZealander.

B的话语给A提供一个推理的认知环境,使A获得B是新西兰人这个语境信息;A再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确认新西兰人酷爱橄榄球运动这个语境。于是A就以这两项前提进行推理,推断出B的意图,最终获得B酷爱橄榄球运动这个结论,获得语境效果。又如:

A:WillWendybelong?

B:SheiswithTony,now.

B没有直接以yes或no来回答A的问话,而是采用了简洁的答话方式。假设A知道Tony做事雷厉风行,那么A会概括B的答语并结合Tony做事快这一语境信息推理出“No,shewon''''tbelong”这一结论(即B的交际意图)。但是,如果A知道Tony办事拖沓,那么A就会推理出“Yes,shewillbelong”这一结论。本例句说明,说话人可以利用相同的话语表达不同的交际意图,交际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听话人能否解码,更主要取决于交际者意欲传递的信息意图是否成功地示意给了交际对象,取决于交际对象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语境信息[3]。因此,选择正确的语境信息成为话语理解的关键。

2.关联性是话语理解的理据

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行为,明示—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性是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他的理解,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即关联性。例如:

A:Didyouenjoyyourholiday?

B:Thebeacheswerecrowdedandthehotelwasfullofbugs.

A获得B提供的信息时,就在其提供的认知环境和语境假设中寻找关联,进行推理。A最终会从“沙滩拥挤,旅馆有臭虫”与“度假”的关联中推断出B的信息意图,取得“假期过得不愉快”的语境效果。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关联性是理解话语的标准。我们根据话语信息,结合当时的语境假设去寻找关联;关联选取得当,就会取得相应的语境效果;有了语境效果就会取得交际的成功。正如Sperber和Wilson指出:当新出现的信息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能够取得语境效果,才说明语境假设取得关联;而且取得的语境效果越大,表明该信息与语境假设的关联越强[4]。

3.最佳关联

Sperber和Wilson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当话语能够产生足以引起听话人注意的效果;该话语让听话人为取得这些效果而确实付出了一番努力。寻求最佳关联就是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自觉遵守关联原则:任一推理交际行为必须保证其最佳关联性。

最佳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话语和语境假设的推理越成功,话语的内在联系就越清楚,这样人们在思辨和推理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二、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也是一种交际理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因此两者有着很好的兼容性。关联理论的语言交际模式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可以很好地说明翻译过程。信息的载体是代码,翻译自然就是源语代码和译语代码的转换过程。代码模式过分强调了代码的静态、机械的转换过程,而忽略了译者在转换过程中的推理作用。而推理模式则更强调依据语境寻找关联的动态推理过程。如果说代码模式的翻译观是语义的翻译观,那么推理模式的翻译观则是语用的翻译观。关联理论能够解释翻译这一复杂的语码转换现象。在语码转换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着最强的解释力[5]。

语用翻译就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要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的理解问题、重构问题以及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和原作的语用用意(pragmatic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可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何自然认为,在翻译中要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就是要正确地认知和理解源语。即译者首先必须正确识别和理解源语语言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然后根据源语的背景信息和语境特征等关联知识,推导出源语语言的隐含意义和原文作者真正的交际意图。同时,译者也要考虑译文读者。为了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译文、推理出相关的含义,译者须对译文读者的知识面、认知能力和经历进行评估,还需要考虑他们的阅读期待,然后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这就要求译者具有百科知识,具有推理能力,具有将语篇中出现的新信息和自己记忆中的已有知识(即背景知识或称旧信息)结合起来,找出其中的关联的能力[6]。

概括地说,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因此,关联理论成为指导语用翻译的理论。

三、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意义

1.翻译中如何理解原文

根据关联理论,要准确理解原文,必须先重视原文的语境,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

例如:Hewasfondoftalkingthathiscolleaguesnicknamedhim“magpie”.句中“magpie”意为“喜鹊”,在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理解为“唠叨,饶舌”,但这个认知假设在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不存在。在汉语中“喜鹊”与喜事、吉利、运气相联系,与“唠叨”无关联,在汉语中与此假设关联性最强的形象应是唧唧喳喳的“麻雀”。

2.寻找关联

译者要依据百科知识、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对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因此寻找关联的过程就是提取各种各样有效信息的推理过程。

例如国外某地修复教堂的新闻报道中有句话:“Thecushionwillbereplacedbyvolunteers.”如何理解这句话?若要准确理解它,首先译者要找出这句话与什么语境假设具有最佳关联。而这要靠译者的百科知识(常识):教堂座位上设有坐垫,有些坐垫则供教友跪拜之用;志愿者指志愿给教堂提供捐助的人士。那么这句话不是要求志愿者取代坐垫,而是希望教友志愿出资,更新坐垫或坐垫的布料。

由此可见,每一个话语都会建立起一种关联,围绕着关联就可以定出理解某一话语的标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和源语作者拥有不同的认知环境,所以,译者在表达他的理解时,也要寻找最佳关联。

3.翻译是一种包含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的行为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也研究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过程,因此翻译被看做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行为。与语内交际不同的是,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行为,或明示—推理过程。准确地说,翻译行为包括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其复杂性远远超过语内交际。

关联理论明确强调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对翻译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翻译的全过程事实上涉及到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正如何自然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其中包括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语言刺激(话语)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是听话人。完成该交际过程后,译者进入第二个明示—推理交际过程。这时译者的身份是发话人/交际者,他根据原语篇、自己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译文语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的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示意信息,而译文读者则对他示意的信息进行推理解释。因此,翻译活动涉及两个交际者和两个接受者,其中译者兼有交际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在第一个明示—推理交际活动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在第二个明示—推理的活动中,译者的主要任务则是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的估计,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加以示意并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关联理论能以关联性抓住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对指导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请看例子:

Iseenooccasionforthat.Youandthegirlsmaygo,oryoumaysendthembythemselves,whichperhapswillbestillbetter,foryouareashandsomeasanyofthem,Mr.Bingleymightlikeyouthebestoftheparty.

这段话摘自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是班内特先生在如下情景下说的:有钱的单身汉宾利先生将要搬到他们家附近的庄园来住,班内特太太认为这对她的女儿们中的一个获得好的婚姻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所以她很兴奋地告诉班内特先生这个消息并希望班内特先生去拜访宾利先生,但班内特先生对此却丝毫不感兴趣,他是一个奇怪的人,思维敏捷,反复无常,说话还带着充满讽刺意味的幽默。在这段话里,他使用了讽刺来表示他对拜访的不感兴趣和对他的无知的太太的嘲笑,这也是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生动地刻画了班内特先生的性格特点。译者很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将原文所要表达的讽刺生动地在译文中再现,帮助中国读者更容易地理解原文的意图,以取得很好的语境效果。请看孙致礼的译文:

我看没有那个必要。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啦,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兴许看中你呢。

四、如何达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经历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他们的认知环境就会存在差异,对事物的认知就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可能不同,对同一件事,甚至同一语境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推理,产生各不相同的认知结果。翻译中的语用等效正是为了顾及读者的认知。我们看下面的句子:

Itisassignificantasagameofcricket.

这句话如果出自英国人之口,译者可能根据自己的百科知识知道英国人酷爱板球游戏,再加上逻辑信息和句子词语信息(若这不是一个孤立的句子,还须考虑原文的其他一些语境信息),找出关联,进行推理,从而确定原作的意图是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译者再确定原文所表达的形象在译文中能否保留。如果不能保留原文的形象,就应考虑更换形象,来照顾译文读者的认知。于是,这句话可译为:“这件事如同吃饭一样重要”。若不从语用等效的角度考虑原作者的意图,只按字面直译为:“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则这样的译文让人感觉不知所云。因此,译者在面对涉及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有所差异时,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如果译者预知译文读者对该现象不熟悉,译者可考虑用译文读者熟悉的现象或意境替换原文的形象、意境,或者省去原文的形象,只求意译。

1.语言语用等效翻译

语言语用等效翻译是指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来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例如:

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曹雪芹:《红楼梦》)

Hawkes将“鸦雀无闻”译为“Notabird''''scheepwastobeheard”。而杨宪益夫妇是这样译的:“utterlyquiet”。其实原作中的“鸦雀”是虚的,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用意就是:周围一片寂静。由此可见,杨宪益夫妇的译文较贴切。

2.社交语用等效翻译

社交语用等效翻译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语用等效翻译所采用的方法最不固定,译者遵循的原则可以是多方面的,译者在准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译者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领会原著,故译文不一定要拘泥于原文,而是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使他们乐于接受,或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译文力求体现原著的风格与文化背景,让读者领会异域风土人情,增长见识。试分析下面句子的两种译文: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叫我怎么样呢?(曹雪芹:《红楼梦》)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是:

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cookamealwithoutrice.

Hawkes的译文是:

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makebreadwithoutflour.

两个译文无所谓优劣,关键在于译者的信念和如何对待文化差异。杨宪益夫妇的译文着重表现原作的中国文化,而Hawkes的译文是为了方便西方读者的理解。又如:

她认为离开了办公大楼,离开了政工部门,就是离开了政治,就听不到那些闲言碎语,谁知是离开了咸菜缸又跳进了萝卜窖。(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这里的“咸菜缸”和“萝卜窖”都是中国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其语用含义或意图跟这两个形象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在译文中加上这两个形象表达可能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甚至导致误解,产生原文没有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省去原文形象,只传达原文的含义“越来越糟”(frombadtoworse)。

再如:Whenneighborsheardofthematter,they''''dlaughtheirheadsoff!译文:“这事让邻居们知道了,岂不笑掉了大牙”。汉语里常说:“笑歪了嘴”或“笑掉大牙”。英语却说“笑掉了头”,貌离而神合。考虑文化语境,处理好英汉间的文化差异,才能进行成功的翻译。可见翻译应以语境为依据,因为一方面译者与源语作者的有效交际要靠语境,另一方面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有效交际也要靠语境,而这两种语境是不完全一样的,要取得翻译等效,译者必须在忠实原文作者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切合译入语语境,取得与原文相同的意义效果。

五、结语

关联理论强调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以关联性抓住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对翻译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从而能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活动是一种涉及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源语的意图,然后找出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差异,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进行正确的评估,以及考虑译文在译入语环境的可接受性等。因此译者在处理译文时不必过于拘谨,不要一味照搬原文形象和表达方式,不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和差异。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音译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24(3):287-28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23-186.

[3]GuttEA.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105.

[4]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2nded.Beijing: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29-40.

语用翻译范文篇2

摘要: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语码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处理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时,译者应乐于语用移情,尊重、适应译语文化。在准确判断源语语言文化规范和译文读者接受力的基础上恰当地采取归化或异化策略,将汉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英语中或将英语文本中的文化移植到汉语中来,以达到成功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语用移情

“移情”(empathy),又称为感情移人,指“设身处地”的行为,即超越自我,对别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能够想象和分享他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Ruben把移情能力列为有效交际的七种要素之一。他认为在语用学上,“移情”指的是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验、去表达感情,即使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进行移情,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他于1991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地地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移情主要表现在语言语用移情和社会语用移情两个方面。跨文化交际首先接触的是语言,语言是移情体验的主要手段。语言语用移情的微妙之处是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总是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社会语用移情现象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也十分普遍。它涉及到交流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当然也涉及到语境,主要指交流双方都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看法,从而在交流过程中相互默契,达到预期效果。首先,听者和读者应持一种合作态度,在信息数量、信息内容、信息传递方式上做合理推论,即遵守Levinson提出的会话含义三原则。具体来讲,“相信说话人的陈述已经是就他所知而作出的最强的陈述”;“扩充说话人所说话语的信息内容,找出最特定的理解,直到认定这就是说话人的发话意图”;“如果说话人使用了冗长的或有标记的表达式,他的意思就与他本来可以用无标记的表达式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Leech谈到听者和读者的任务时说,理解是一个“问题一解决”的启发性的过程,即听、读者通过形成假设,并利用可及的证据验证假设,来识别话语的语用含义。形成假设的过程突出了理解过程的语用移情。这表现在听读者努力调用相关的语境信息,补全语篇的缺省信息,加工说、写者提供的新信息,作出最相关的推理即假设。操汉语的本族人对操英语的本族人说英语往往要注意尊重对方的语用习惯,见面打招呼时,他们不用“Whereareyougoing?”或“Haveyouhadyourmeal?”而用“Itisaniceday,isntit?这种摆脱自身文化习惯的语用移情,实际上是“人乡随俗”的一种普遍现象。反过来说,当操英语的本族人身处中国这块异地,听到中国人用英语冒出一句带中国味儿的寒暄话:

Haveyouhadyourmeal?他也不会反感,也许还会感到异国情浓而欣然接受。这显然是语用移情的认知心理在起作用的缘故。

二、汉英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译者的语用移情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要求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摆脱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束缚和影响,将自己置身于另一种语言文化模式中,主动如实地领悟和欣赏该语言和文化,从而帮助交际获得成功。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其过程必然涉及两种文化,其最终目的是寻求不同文化间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必须是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融合。

孙致礼先生认为,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性问题,基本策略有两种:一是“融化”,一是“活现”。这两种策略也就是对待文化翻译的归化和异化,以目的语文化所固有的形象去替代原文中的文化形象,结果使原文的文化意象发生了顺应改变,以目的语形象替代源语文化形象的目的在于使译文适应目的语读者,顺应译语文化而被接受,这种替代和调整的翻译策略称之为归化(domestication)。将源语的文化意象或形式移植到目的语文本中,其结果将使译语的语言文化由于进人了外来文化因素而产生某种变异,这种变异称之为异化(foreignization),异化的目的在于使目的语读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与母语不同的源语文本中的异域文化意象和相对陌生的表现形式。两种翻译策略各有其利弊。先说不利的一面,如英国学者Hawks翻译《红楼梦》时把“阿弥陀佛”译成“Godblessmysoul!”,这也是译者移情于译语读者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这样造成的弊端是用基督教文化代替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很可能让西方的普通读者认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这样的做法“以假象,假信息蒙骗译文读者”。而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则会要求译语读者适当地运用移情的办法来理解译文中的文化因素,要不然会使读者容易误解。再说利的一面,在英译汉时,译者会移情于汉语文化的读者,会尽可能地把原文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和所承载的文化用正确地道的汉语表达出来,在汉译英时也一样,由于心理上的移情作用,译者作为交际的一方,会尽可能把希望表达的思想(原文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和所承载的文化)用正确地道的英语表达出来。语用学的社交语用移情观认为:跨文化交际双方都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以实现交际的成功。从交际的角度阱,英汉翻译正是异域文化移植,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但是由于交流内容都是中国语言代表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事情或者是英语代表的异域文化以及异域的事情,那么很多信息就很难用所谓地道的英语或汉语展现出来,难免出现一些译文读者感到怪异、生疏的“离格”英语或“离格”汉语。但这些“离格英语”或“离格汉语”若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则很自然。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Venuti)认为,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有一种陌生和疏远感,即感悟到了文化差异,外国文本在目的语中就获得了一时的解放。译文的读者作为交际的另一方,他们知道自己读的是译本,译本里讲的是外国事和外国人,因此他们会设身处地,尊重异国的国情和文化,“移人感情”到译作中去。语用翻译观认为,翻译应该使原文和译文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如果译者认为译文读者虽然不熟悉某种语言现象或意境甚至对之感到陌生,但是只要他们可以通过译作提供的语境来理解该现象或意境,那么他就可以采取异化的策略,将该现象或意境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原原本本地移植到译语文化中去。例如:

(1)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

如果将这句谚语直译为汉语,中国读者就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要讲在罗马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又为什么要按罗马人做的那样去做?如果我们了解这句谚语的用意,我们就可以不理会原句的字面意思,而按照汉语的习惯说法,直接传达出其用意:人乡随俗。

(2)他跟老人招呼了一声:“吃过没有,老爹?”汉语中的“吃过没有”是用来打招呼的,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并不是关心对方是否吃了。知道了两种语言的语用习惯,我们就可摆脱原文的羁绊,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决定某些词语的替换和取舍,将之译为:“Goodmorning,Grandpa”,hegreetedtheoldmail.

(3)“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这个标语的意图是祝愿司机小心驾驶,平安上路,平安回家。如果将之译成“Gotoworkhappily,andcomebacksafely!”说英语的本族人是不会领会这句话的真实信息的。我们用一个简单的“oGodluck!”就可以了。总而言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理的是使用中的意义,译者必须通过语用移情,才能决定采取那种翻译策略,从而准确翻译。

再比如,《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

(4)“癞蛤蟆想天鹅吃”(曹雪芹:165)

Atoadhankenngforatasteofswan.(Yang:164)

Acaseof”Thetoadonthegroundwantingtoeatthegooseinthesky”(Hawkes:242)这里,霍克斯用“鹅”(goose)的形象,替代了“天鹅”(swan)的形象,是为了适应英美读者的审美观。因为再英美文化中,“鹅”和“天鹅”是有完全不同的联想意义的。这从英语成语“aswanamonggeese”中足见差别。可见,译者的语用移情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翻译的准确性。

(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95)

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Yang:90)

Manproposes,oGddisposes.(Hawkes:152)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经典著作,充满了佛教和道教的意识。杨宪益先生利用了一个英语的谚语,但把其中的“god”改成了“Heaven”,从而保留了原有的宗教色彩。霍克斯却直接引用了英语谚语,未作任何改动,这样,他把原文的佛教色彩变成了基督教色彩这对英美读者来说当然更为自然、更容易接受。当然,这样一来,霍克斯把一个信佛的人变成了一个信耶稣的人了。可见,过度的移情于译语读者,而不考虑原文的文化内涵会造成一定的误译。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译者在处理源语文化信息时的基本倾向:杨宪益基本上移情于原文作者,目的是想尽可能多的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遵循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多用了异化策略,而霍克斯则移情于译语读者的理解,为了取悦于译文读者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

其实,从语用移情的角度看,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应该说,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仅不矛盾,反而是互为补充的。如翻译“她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时,可以异化译为“Herbeautywouldmaketheifshsink,thewildgoosefalldownandthemoonhideherself,andputthelfowerstoshame.”以便让中国文化被英美读者理解,接受,也可以在不需要保留原文文化色彩的情况下,去掉比喻归化译为“Herbeautyisbeyonddescription.”通过异化的译法,英语中很多比喻I生的词语已在汉语中广泛使用。如:Crocodiletears,angel,Pandora’Sbox,darkhorse,sourgrape,coldwar,forbiddenfruit等等,但是汉语中被移植到英语中的比喻性的词语相对来说要少,如“纸老虎”,thepapertiger,“半边天”Halfthesky等。翻译中的移情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如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进而会影响到文化的传播与文化的独立性。可见语用移情在翻译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不懂外语的读者之所以要读文学译作,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译作来领略异族的文化。虽然归化式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另一需要,即阅读通畅的需要,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伤及文化的交流,无意中蒙骗了译文读者。Venuti认为,通顺式的翻译策略会掩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行为。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不仅要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而且还要有文化平等的观念,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当并恰当的进行语用移情,会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语用翻译范文篇3

1.推理是语言交际的核心

一般地说,语言交际的模式有两种:代码模式(code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model)。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模式过程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2]。

依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前者指话语的字面意义,是交际者向交际对象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后者则指交际者传递该信息意图的意图。交际者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了解交际者的意图,必须将信息进行演绎推理。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交际者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依据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是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因此,交际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编码—解码过程,而是更重要的对话语和语境信息的动态推理过程。例如:

A:Doyoulikerugby?

B:IamaNewZealander.

B的话语给A提供一个推理的认知环境,使A获得B是新西兰人这个语境信息;A再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确认新西兰人酷爱橄榄球运动这个语境。于是A就以这两项前提进行推理,推断出B的意图,最终获得B酷爱橄榄球运动这个结论,获得语境效果。又如:

A:WillWendybelong?

B:SheiswithTony,now.

B没有直接以yes或no来回答A的问话,而是采用了简洁的答话方式。假设A知道Tony做事雷厉风行,那么A会概括B的答语并结合Tony做事快这一语境信息推理出“No,shewon''''tbelong”这一结论(即B的交际意图)。但是,如果A知道Tony办事拖沓,那么A就会推理出“Yes,shewillbelong”这一结论。本例句说明,说话人可以利用相同的话语表达不同的交际意图,交际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听话人能否解码,更主要取决于交际者意欲传递的信息意图是否成功地示意给了交际对象,取决于交际对象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语境信息[3]。因此,选择正确的语境信息成为话语理解的关键。

2.关联性是话语理解的理据

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行为,明示—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性是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他的理解,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即关联性。例如:

A:Didyouenjoyyourholiday?

B:Thebeacheswerecrowdedandthehotelwasfullofbugs.

A获得B提供的信息时,就在其提供的认知环境和语境假设中寻找关联,进行推理。A最终会从“沙滩拥挤,旅馆有臭虫”与“度假”的关联中推断出B的信息意图,取得“假期过得不愉快”的语境效果。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关联性是理解话语的标准。我们根据话语信息,结合当时的语境假设去寻找关联;关联选取得当,就会取得相应的语境效果;有了语境效果就会取得交际的成功。正如Sperber和Wilson指出:当新出现的信息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能够取得语境效果,才说明语境假设取得关联;而且取得的语境效果越大,表明该信息与语境假设的关联越强[4]。

3.最佳关联

Sperber和Wilson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当话语能够产生足以引起听话人注意的效果;该话语让听话人为取得这些效果而确实付出了一番努力。寻求最佳关联就是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自觉遵守关联原则:任一推理交际行为必须保证其最佳关联性。

最佳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话语和语境假设的推理越成功,话语的内在联系就越清楚,这样人们在思辨和推理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二、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也是一种交际理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因此两者有着很好的兼容性。关联理论的语言交际模式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可以很好地说明翻译过程。信息的载体是代码,翻译自然就是源语代码和译语代码的转换过程。代码模式过分强调了代码的静态、机械的转换过程,而忽略了译者在转换过程中的推理作用。而推理模式则更强调依据语境寻找关联的动态推理过程。如果说代码模式的翻译观是语义的翻译观,那么推理模式的翻译观则是语用的翻译观。关联理论能够解释翻译这一复杂的语码转换现象。在语码转换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着最强的解释力[5]。

语用翻译就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要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的理解问题、重构问题以及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和原作的语用用意(pragmatic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可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何自然认为,在翻译中要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就是要正确地认知和理解源语。即译者首先必须正确识别和理解源语语言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然后根据源语的背景信息和语境特征等关联知识,推导出源语语言的隐含意义和原文作者真正的交际意图。同时,译者也要考虑译文读者。为了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译文、推理出相关的含义,译者须对译文读者的知识面、认知能力和经历进行评估,还需要考虑他们的阅读期待,然后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这就要求译者具有百科知识,具有推理能力,具有将语篇中出现的新信息和自己记忆中的已有知识(即背景知识或称旧信息)结合起来,找出其中的关联的能力[6]。

概括地说,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因此,关联理论成为指导语用翻译的理论。

三、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意义

1.翻译中如何理解原文

根据关联理论,要准确理解原文,必须先重视原文的语境,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

例如:Hewasfondoftalkingthathiscolleaguesnicknamedhim“magpie”.句中“magpie”意为“喜鹊”,在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理解为“唠叨,饶舌”,但这个认知假设在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不存在。在汉语中“喜鹊”与喜事、吉利、运气相联系,与“唠叨”无关联,在汉语中与此假设关联性最强的形象应是唧唧喳喳的“麻雀”。

2.寻找关联

译者要依据百科知识、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对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因此寻找关联的过程就是提取各种各样有效信息的推理过程。

例如国外某地修复教堂的新闻报道中有句话:“Thecushionwillbereplacedbyvolunteers.”如何理解这句话?若要准确理解它,首先译者要找出这句话与什么语境假设具有最佳关联。而这要靠译者的百科知识(常识):教堂座位上设有坐垫,有些坐垫则供教友跪拜之用;志愿者指志愿给教堂提供捐助的人士。那么这句话不是要求志愿者取代坐垫,而是希望教友志愿出资,更新坐垫或坐垫的布料。

由此可见,每一个话语都会建立起一种关联,围绕着关联就可以定出理解某一话语的标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和源语作者拥有不同的认知环境,所以,译者在表达他的理解时,也要寻找最佳关联。

3.翻译是一种包含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的行为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也研究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过程,因此翻译被看做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行为。与语内交际不同的是,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行为,或明示—推理过程。准确地说,翻译行为包括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其复杂性远远超过语内交际。

关联理论明确强调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对翻译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翻译的全过程事实上涉及到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正如何自然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其中包括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语言刺激(话语)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是听话人。完成该交际过程后,译者进入第二个明示—推理交际过程。这时译者的身份是发话人/交际者,他根据原语篇、自己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译文语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的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示意信息,而译文读者则对他示意的信息进行推理解释。因此,翻译活动涉及两个交际者和两个接受者,其中译者兼有交际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在第一个明示—推理交际活动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在第二个明示—推理的活动中,译者的主要任务则是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的估计,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加以示意并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关联理论能以关联性抓住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对指导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请看例子:

Iseenooccasionforthat.Youandthegirlsmaygo,oryoumaysendthembythemselves,whichperhapswillbestillbetter,foryouareashandsomeasanyofthem,Mr.Bingleymightlikeyouthebestoftheparty.

这段话摘自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是班内特先生在如下情景下说的:有钱的单身汉宾利先生将要搬到他们家附近的庄园来住,班内特太太认为这对她的女儿们中的一个获得好的婚姻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所以她很兴奋地告诉班内特先生这个消息并希望班内特先生去拜访宾利先生,但班内特先生对此却丝毫不感兴趣,他是一个奇怪的人,思维敏捷,反复无常,说话还带着充满讽刺意味的幽默。在这段话里,他使用了讽刺来表示他对拜访的不感兴趣和对他的无知的太太的嘲笑,这也是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生动地刻画了班内特先生的性格特点。译者很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将原文所要表达的讽刺生动地在译文中再现,帮助中国读者更容易地理解原文的意图,以取得很好的语境效果。请看孙致礼的译文:

我看没有那个必要。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啦,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兴许看中你呢。

四、如何达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经历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他们的认知环境就会存在差异,对事物的认知就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可能不同,对同一件事,甚至同一语境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推理,产生各不相同的认知结果。翻译中的语用等效正是为了顾及读者的认知。我们看下面的句子:

Itisassignificantasagameofcricket.

这句话如果出自英国人之口,译者可能根据自己的百科知识知道英国人酷爱板球游戏,再加上逻辑信息和句子词语信息(若这不是一个孤立的句子,还须考虑原文的其他一些语境信息),找出关联,进行推理,从而确定原作的意图是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译者再确定原文所表达的形象在译文中能否保留。如果不能保留原文的形象,就应考虑更换形象,来照顾译文读者的认知。于是,这句话可译为:“这件事如同吃饭一样重要”。若不从语用等效的角度考虑原作者的意图,只按字面直译为:“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则这样的译文让人感觉不知所云。因此,译者在面对涉及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有所差异时,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如果译者预知译文读者对该现象不熟悉,译者可考虑用译文读者熟悉的现象或意境替换原文的形象、意境,或者省去原文的形象,只求意译。

1.语言语用等效翻译

语言语用等效翻译是指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来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例如:

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曹雪芹:《红楼梦》)

Hawkes将“鸦雀无闻”译为“Notabird''''scheepwastobeheard”。而杨宪益夫妇是这样译的:“utterlyquiet”。其实原作中的“鸦雀”是虚的,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用意就是:周围一片寂静。由此可见,杨宪益夫妇的译文较贴切。

2.社交语用等效翻译

社交语用等效翻译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语用等效翻译所采用的方法最不固定,译者遵循的原则可以是多方面的,译者在准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译者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领会原著,故译文不一定要拘泥于原文,而是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使他们乐于接受,或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译文力求体现原著的风格与文化背景,让读者领会异域风土人情,增长见识。试分析下面句子的两种译文: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叫我怎么样呢?(曹雪芹:《红楼梦》)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是:

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cookamealwithoutrice.

Hawkes的译文是:

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makebreadwithoutflour.

两个译文无所谓优劣,关键在于译者的信念和如何对待文化差异。杨宪益夫妇的译文着重表现原作的中国文化,而Hawkes的译文是为了方便西方读者的理解。又如:

她认为离开了办公大楼,离开了政工部门,就是离开了政治,就听不到那些闲言碎语,谁知是离开了咸菜缸又跳进了萝卜窖。(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这里的“咸菜缸”和“萝卜窖”都是中国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其语用含义或意图跟这两个形象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在译文中加上这两个形象表达可能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甚至导致误解,产生原文没有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省去原文形象,只传达原文的含义“越来越糟”(frombadtoworse)。

再如:Whenneighborsheardofthematter,they''''dlaughtheirheadsoff!译文:“这事让邻居们知道了,岂不笑掉了大牙”。汉语里常说:“笑歪了嘴”或“笑掉大牙”。英语却说“笑掉了头”,貌离而神合。考虑文化语境,处理好英汉间的文化差异,才能进行成功的翻译。可见翻译应以语境为依据,因为一方面译者与源语作者的有效交际要靠语境,另一方面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有效交际也要靠语境,而这两种语境是不完全一样的,要取得翻译等效,译者必须在忠实原文作者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切合译入语语境,取得与原文相同的意义效果。

五、结语

关联理论强调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以关联性抓住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对翻译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从而能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活动是一种涉及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源语的意图,然后找出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差异,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进行正确的评估,以及考虑译文在译入语环境的可接受性等。因此译者在处理译文时不必过于拘谨,不要一味照搬原文形象和表达方式,不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和差异。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音译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摘要: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语言。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具有指导作用。依据关联理论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寻找关联,解释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从而更好地顾及读者的认知,达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用翻译;语用等效

参考文献:

[1]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24(3):287-28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23-186.

[3]GuttEA.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105.

[4]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2nded.Beijing: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29-40.

语用翻译范文篇4

二、翻译的语用等效观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信息发出者)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信息接受者)对发话人(信息发出者)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语用学研究的意义不是词句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通过特定交际情景传达的交际意图或话语的语用含义。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翻译实践即为语用翻译。换言之,语用翻译是根据具体的交际情景,结合特定的文化背景推导出话语的语用含义而进行的一种等效翻译。它近似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1964年奈达在其《翻译科学初探》一文中提出该理论,主张翻译中充分考虑语用因素和交际意图,使译文对于译文读者和原文对于原文读者产生大致相同的效果。因此语用等效翻译讲求的是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而力求保存原作内容,用译语中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该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例如汉语中的“打白条”,如果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对等逐字翻译成“toissueblankpaper”,外国人看了就会不知所云,实际上,英语中应该用”toissueIOUs(Ioweyou的谐音)”来表达这一意思。

Thomas(1983)认为语用等效分为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前者指跨越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差异的等效,后者指跨越文化和环境差异的等效,两者的核心概念都是语用意义的对等。达到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商务英语的语言文化特征

探讨商务英语的翻译方法不得不考虑商务英语的特点。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实用文体,不仅在词汇、句法上具有区别于一般语言的独特特征,同时还涉及独特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

1.词汇特征

商务英语用词较为严谨、正式,还常常涉及专业术语,如FOB(离岸价),B/L(海运提单),counter-offer(还盘),timeL/C(远期信用证)等。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翻译。另外,商务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也很普遍,很多词语在不同语境下表达不同的含义,例如“order”一词就有订货、订单、指示等多种含义:Thecompanyisquicktofillanorder.那家公司交付订货很及时。We’vereceivedanorderfortwentytonsofcoal.我们收到一份20吨煤的订单。Orderbillsofladingarenegotiable.指示提单可以转让。

2.句式特征

商务英语句式和汉语句式存在诸多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方面体现在商务英语中主从复合句和被动语态的广泛应用。汉语中主动语态的句式比较普遍,而商务英语文本中因考虑行文的流畅连贯等因素,常用被动语态。翻译时因遵循汉语的表达习惯,不能过分受制于原文的语序和结构。此外,结构复杂的、多层次的复合长句也是商务英语中频繁出现的表达式,尤其是一些正式的商务文体如商务合同中很少使用简单句,而多用主句带从句,从句套从句的“枝状结构”,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扰。例如:Regardingdeliveryofthemachineofferedwewouldsaythat,althoughthetimestipulatedisshort,yetwecanpromiseyoutocompletetheengineinthreemonthsfromdateoforder,anddeliver,erect,andtestitreadyforuse,withinfourmonthsasdesired.关于贵公司所需的机器交货一事,交货期虽然短促,我方保证,自订货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生产,并按要求,4个月内交货,并安装调试完毕。如译文所示,此类句式要翻译成顺畅通顺的汉语就必须冲破原文句式表层结构的束缚。

3.文化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蕴涵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商务英语也不例外,因而商贸双方交流过程中也涉及特定文化信息的传递。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对商贸交流活动必然产生影响。例如世界知名汽车品牌“蓝鸟“为什么选择”BlueBird”作为商标呢?这是因为blue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而中文蓝鸟并不包含这种文化信息。再如中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译为“WhiteElephant”就难以让英语国家的消费者接受,因为”WhiteElephant”在英语中指无用而累赘之物。

四、商务英语翻译的语用策略

从以上对语用等效原则和商务英语语言文化特征的分析来看,语用等效是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策略。下面从5个方面阐述商务英语语用等效翻译的具体方法。

1.把握语境,选择对等词语

商务英语的词汇体系中,词与词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翻译时往往不能简单地直译,而应该在准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寻找译文中的对等词语把它表达出来。如汉语中的“三角债”不能直接译为“triangledebt”,英文中该含义的正确表述为“chaindebt”;英语中的“blackeconomy”也不是“黑色经济”,正确的译法是“地下经济”。

进行商务翻译的时候还要特别留意专业术语的理解及一词多义的辨析。准确翻译专业术语需要积累一定的商务知识。例如:ThedrafthasbeenpresentedtotheBankofChinaforcleancollection.此句中“clean”不是“干净”的意思,“collection”也不作“收集”解释,“cleancollection”指“光票托收”。全句译为:汇票已经交给中国银行按光票托收5。上文已经提到商务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普遍存在,翻译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以准确把握词语的语用信息,避免误译。例如:Thereisatendencyforanorganizationofthistypetoberatherromantic;thisplaceisn’tromantic——itactuallymakesmoney.“romantic”除了“浪漫”的意思之外,还可以指“虚夸的、不实的”。联系上下文分析不难看出该词词义应理解为后者。此句译为:这种类型的公司常有浮夸的倾向,而这家公司并非如此——实际上,它是盈利公司。2.拆分整合,句子结构重组

商务英语文体中经常使用冗长的复合句式,而汉语通常分开表述,句式较短。翻译时有必要进行句式拆分及内容整合,即冲破习惯思维模式和句子表层结构的束缚,探寻语言表层结构下的真实意图和信息,并据此对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调整,按译文的语言表达习惯翻译出上述意图和信息。例如:ThebuyershallpaythesellerUS$350,000within20daysaftertheBankofChinahasreceivedthefollowingdocumentsfromtheSellerandfoundtheminorder,butnotearlierthan12(twelve)monthsafterthedatethecontractplantforthefirsttimereached95%ofguaranteedcapacityofthewholecontractplantaccordingtotheguaranteedqualityIndicesasperAnnexVItotheContractof65monthsafterthedateofsigningthecontract,whicheverisearlier.该句使用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时间状语,从英文的句式结构看,状语放在句末,不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但如果原封不动地译为汉语,译文则会显得拖沓冗长,生硬拗口,且辞不达意。因此翻译这个句子可采用拆分的方法分解时间状语,but后面的时间状语部分用一个句子表达。原句可译成汉语的两个并列句:买方须于中国银行收到卖方下列单据,并经审核证实无误后的20天内向卖方支付350000美元,但此款项的支付不得早于合同工厂第一次达到附件VI所规定的质量保证指标的95%以后的12个月,或本合同签字后的65个月,以早到的日期为准。

3.礼貌等值,确保表达得体

跨文化交际应该遵循礼貌原则。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社交规范、礼貌标准和表达方式,翻译时必须注意使用得体的译文传递原文的礼貌信息,努力实现礼貌的等值转换。商务英语属于一种较正式的文体,措辞礼貌庄重。例如:Shouldyoudesire,wewouldbepleasedtosendyoucatalogstogetherwithexportpricesandestimatedshippingcostsfortheseitems.原文采用商务英语写作中典型的you-attitude(对方态度)的书写方式,翻译时宜采用汉语中对等的礼貌用语,使译文读者同样感受到写作者的友好和礼貌。因此该句可译为:若贵方需要,本公司将乐意寄上目录以及这些项目的出口价格和预估的运输费。

4.恰当切换,尝试文化移植

不同语言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本族语交际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来自其他文化的目的语读者则常常觉得不知所云;或者给本族语读者带来愉悦和享受的正面文化象征意义却会引起目的语读者的反感和排斥。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找寻恰当的切入点,尝试文化移植,争取做到译文和原文的文化信息对等。例如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权威、吉祥和力量。但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dragon指邪恶的怪物,是罪恶的象征。所以“亚洲四小龙”就不能直译为“FourAsianDragons”.应该经过文化转换处理,译为“FourAsianTigers”,因为tiger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同样上文中提到的“白象”牌电池也不能译为“WhiteElephant”,鉴于西方文化中狮子是力量威严的象征,可考虑译为“BrownLion”.再看下句:Geographicaldiversificationisthekeytosurvivetheunsteadyworldmarket.It’snogoodto“putalloureggsinonebasket”,asthesayinggoes.市场多元化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俗话说:“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此句译文用译语文化中习用的表达方式取代原文中可能令读者看起来费解的原语表达方式,通过“文化移植”反映原文的文化内涵。

5.“拿来主义”,模拟译语表达

语用等效翻译追求的是成功传递原文的语用意义。在可能的前提下,商务英语翻译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套用译语中现成的类似表达式,水到渠成地达到语用功能等效。例如:“Tastingisbelieving.”译为“百闻不如一尝”,就巧妙地套用了汉语谚语“百闻不如一见”。再如:“牡丹香烟醇味盖冠”模仿Camel牌香烟广告“Camelstandsoutfortaste.”译为“Peonystandsoutfortaste.”9虽然结构和原文不同,但语用功能类似,表达效果一致。译语读者读起来一目了然,倍感亲切。

五、结语

商务英语是一种实用文体。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注重实用效果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商务英语翻译应该遵循语用等效原则,灵活处理因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交际障碍,有效实现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

[2]秦红:商务谈判口译语用失误浅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ThomasJ.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J].AppliedLinguistics,1983,(4)

[4]潘红:商务英语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64

[5]余陈乙:奈达“等值”理论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理解和应用.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3)

[6]顾维勇:析几种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及其译例[J].上海翻译,2007,(1)

[7]周燕廖瑛:英文商务合同长句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4)

语用翻译范文篇5

英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语言,而商务英语则是一种功能语言,是在国际贸易中所使用的语言。所以商务英语不仅有语言学的特征,又因为它是功能语言,要应用在国际贸易当中,所以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商务英语也体现了语言使用国的文化,所以也传达着语言使用国的文化,是一种载体。如果仅仅按照字面意思逐字逐句的翻译,很有可能翻译的不到位,很有可能翻译不出原文的意思,这样就会影响到商务的沟通。为了能够把商务英语翻译做到精确实用,语用学就被引入到这个学科当中。语用学可以用来指导语言的使用,是商务英语翻译的理论支持。在商务英语翻译遇到问题时,语用学可以作为指导找出问题,使商务英语翻译沉浸在原语言当中。

2语用翻译教学策略与商务英语

由于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思维模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做翻译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要翻译的目的语听众所处的环境,也就是要考虑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只有采用正确的翻译教学策略,翻译出来的意思和句式才能是正确的,才能是符合听众需求的。2.1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采取的翻译策略。2.1.1添词翻译的教学策略根据中外人士的思维方式不同,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时候,我们从事翻译的人员可以采用添加词汇方式来解决翻译中所产生的差异问题。简单举一个例子“Thegoodsaresoldout.”在这个句子当中,thegoods并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接受者,根据我们中文的翻译习惯,我们不会把thegoods当作主语来翻译,所以根据句子的逻辑关系,我们的习惯是增添一个主语,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句话翻译成“我们已经把所有产品售空”。2.1.2拆分翻译的教学策略举一个简单的例句“ThehousewhichIliveinwasbuilt7yearsago.”这个句子是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实际贸易中的句子一定是比这个句子难,但是方法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以这个句子为例。这个句子的主语是thehouse,谓语是was,可是中间还有一个插入句。但是我们却不能按照句子的顺序逐字逐句地翻译,我们须要根据我们中国人的逻辑顺序来翻译,也就是把句子拆分开来,拆分成几个小句子。“这个房子是我住的”“这个房子是在7年前盖的”。2.1.3虚词与实词之间的转换翻译教学策略虚词和实词之间的转换其实就是词的虚拟抽象概念与词的具体实际概念之间的相互转换。其中把虚词转换成实词,就是把原本不太具体的比较朦胧的词,通过添加骨肉的方式,让骨感的虚化的词转换成比较具体的词。例如:“Ourschoolisopenforallthestudents.”在这个句子中的“openforallthestudents”,如果直接翻译成“对所有学生开放”,那么很难让听者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显得模糊不清,不能完全翻译出原句要表达的意思。把实词转换成虚词,与把虚词向实词转换相反,就是把具体的词转成模糊的抽象意义的词。2.2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的教学策略。除了文化背景不同以外,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在用词表达上的不同,在中文的表达中,我们可能会使用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而在英语中可能找不到相对应的词。针对这些不同,考虑到能够使我们的翻译让目的国的人可以听得懂并且看得懂,我们也会采取一些策略。2.2.1寻找目的语中已存在的固定用法在经济贸易中,商务英语和商务中文表达方式并不相同,这就要求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要了解目的语的用法,尽量使用目的语当中已经存在的用法,如果能够使用受众比较熟悉的方法,那么就会拉近与目的国的距离,使目的国的受众很好的理解。例如:有这样一个句子,“东北是中国的一个大粮仓,因为这里的土地肥沃,地域广阔”。但是在把这句话翻译成“因为”的时候,如果直接把“粮仓”翻译出来,可能不能让目的国的人完全明白,所以就要到目的语中去寻找一个可以相应的词,找一个固定用法,这样我们就找到了“面包筐”。因为在国外的早餐桌上摆放的都是面包,国外很多国家的主食主要是面包,如果我们把句子翻译成目的国的人喜欢使用的这个词,那么他们就会明白“粮仓”是什么意思了。2.2.2采用补充翻译的方法在对外贸易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词会无法一对一地找到,尤其涉及到一方历史或者地理环境时,能一一对应地找到也不是很容易的。因此就要求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意义上的需求,在做翻译的时候适当地对一些地方进行补充或者解释。补充翻译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好地把目的语中所包含的一些体现文化、历史或者地理的内容表现出来。如历史文化、地理名词或者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果使用直译的方法或者是根据发音翻译,在英语语境中就不能把完整的信息表现出来,导致信息缺失,这个时候就要求翻译人员采取补充翻译的方法。以“王府井”的翻译为例,如果只是根据汉语拼音来翻译,就会翻译成“WangfujingStreet”,对于外商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街道,可能跟普通的街道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最好能够在这个街道的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词,比如说翻译成“afamouswalkingstreet”等等,这样会让外商领会到这条街道应该是比较有名的,也许他们还很有兴趣去走一走。2.3根据不同的说话习惯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2.3.1根据句意采取翻译策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在翻译文章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遇到中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习语或者是对仗押韵的句式,为了能够让受众明确地听懂翻译的内容,商务英语翻译人员也应该不受原语言束缚,根据句子的意思,翻译成句意通顺、表达完整的句子。例如:领导们经常会在会议上提到各个城市都应该互相帮助,不能随便地搭台,或者拆台。这一系列词就属于比较整齐的互相对仗的说法,这种情况下不能坚持直接翻译出句意,因为那样很难让受众理解到原句的真正意思,要翻译这样的句子,首先要了解到这句中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台”是什么意思。所以只要翻译出这个“台”的意思,就可以翻译出整句的意思了。2.3.2简略翻译策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在出席一些发表会或者进行贸易活动时,中国的人在使用一些词的时候,喜欢用一些比较深奥并且很大气的用词,但是商务英语翻译人员为了不给听众或者读者一种在吹嘘的感觉,可以简化翻译句子,只要保持原有的意思,尊重原文就好。

3结语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在世界贸易的舞台上活跃的机会是越来越多。这样对于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简单的说,我们是生活在地球村里的村民,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互相交流,可是我们又有自己的生活团体,我们有自己的思维模式,自己的语言沟通习惯,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很难彼此理解。这一点就给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商务英语翻译人员能够多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并且结合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来做翻译。因为我们翻译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受众可以听懂,弄明白,否则一切的工作可能都会是无用功。为了高效地完成这样的翻译任务,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就会引进或者借鉴我们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策略,使我们的翻译能够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从欧洲中心到多中心演进探析[J].学术研究,2011(3).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2001,(4).

[5]Nida,EugeneA.LanguageandCulture[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语用翻译范文篇6

关键词:文学形象;翻译;叙事学;语用学

一、引言

文学形象的艺术表现,包括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环境与人物、人物与事件的关系的描写,等等。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既要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要便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既注意原作信息的正确传递,又注意原作者美学意图的充分体现。文学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译论里(曾文雄,2005,p.62-67)。在翻译领域,由于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认识模糊而陷入重艺术、轻语言或重语言、轻艺术的倾向,翻译实践的随意性和翻译批评的极端化等现象不时出现。本文尝试将叙事学理论和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基于对人物刻画的多视角、多方位的考察,着重从微观层次,即人物的动作语言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探讨这两种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作用,以求拓宽翻译的研究领域。

二、人物动作语言翻译

人物描写方式属于正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式主要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采用人物描写方式,能以形传神,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明人物的思想品质。人物的动作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武松、林冲、李逵、鲁智深、张飞、诸葛亮等典型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人物的行动描写。一提起武松,妇幼皆知他景阳冈的打虎行动;一说到关羽,人们总忘不了他过五关斩六将的一系列行动。因为打虎这一行动成了武松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而过五关斩六将的一系列行动,则充分揭示了关羽勇猛善战的英雄豪气。也就是说,行动是人的精神状态的表露。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精神面貌,主要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来揭示的。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通过一个人的行动,可以窥见其思想和心理活动。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既是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交际,又是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交际者、语言使用者、原文的接受者、译文的创造者等。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不容忽视。叙事学理论可以帮助译者透彻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叙事学(narratology)是关于叙事、叙事结构及这两者如何影响我们的知觉(perception)的理论及研究(蔡之国,2005,p.31-32)。所谓“叙事”,就是对一个或多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的叙述,它既离不开事件,也离不开叙述。叙事中人物描写可以由叙述者或人物来完成;可以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可以自我描写或由他人描写;可以在公开场合描写或在私下描写。但每种描写的可靠程度并不等同。此外,叙述者作为作者虚构的主体之一,在叙事中的特征颇为重要,尤其是叙述者的可靠性和叙事意识。可靠的叙述者让读者相信并接受他对事件的报道、理解和评价,不可靠的叙述者则因知识匮乏、对事件参与不足或价值判断系统有问题,难以避免读者对其报道、理解和评价的怀疑。

例如,在文学作品《儒林外史》汉译英中,作者吴敬梓对范进岳父胡屠户的描写用了一系列身势符号动词,译作恰如其分地传递了它们所包含的信息。

例(1)语境:作者在“范进中举”一段文字里对其岳父胡屠户的描写:(范进)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原文: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向老爹讨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译文:ButcherHugrippedthesilvertight,butthrustouthisclenchedfist,saying,"Youkeepthis.Igaveyouthatmoneytocongratulateyou,socanItakeithack?"

“Ihavesomemoresilverhere,”saidFanJin,“Whenitisspent,Iwillaskyouformore.”

ButcherHuimmediatelydrewhackhisfist,stuffedthesilverintohispocket(杨宪益,戴乃迭译)

在叙事性作品当中,事件和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就是人物,但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原文中的“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几处动作语言是伴随言语活动出现的,胡屠户嘴里说着要把银子送给范进,但实际行动是一听范进说不要,他就立刻把刚刚伸出去的紧握着的拳头缩了回来,这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不想让范进把银子拿去。可是真正的意图是掩盖着的。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指出:在构成悲剧的各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罗念生,2004,p.58-63)。译文中用了pippedthesilvertight,thrustouthiaclenchedfist,drewbackhisfist和stuffedthesilverintohispocket几个动宾结构,勾勒出胡屠户原本不想把钱送给范进,而又要假装出送给的那个样子及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他的性格。grip,thrustout,clench,drawback,stuff几个动词用得非常贴切。仅仅运用一些动作语言就把胡屠户的内心活动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人物关系也变得非常清晰。译者保留了与原作者的相同叙述手法,不让内心活动在字面上有任何显露,而是留下空白和空缺给译文读者去想象。其方法是依靠附着于人的符号束的帮助与实证,根据原语作者的意图和期待选择词汇:充分体会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仔细揣摩原作的语用用意,认真研究原文文本的暗含用意,从原语作者隐含意图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深层含义,再把深层含义传递给译语读者,即译者把自己的理解传达给译语读者,译语读者再结合语境假设来理解译语,力求使译文真实表达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情节、事件通常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位于第一。人物之所以在叙事作品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是因为社会历史本由人的活动所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文学中的地位,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写人。从文学的本质,即文学的审美性上说,因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文学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揭示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人类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因为如此,叙事作品的各种题材,均将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三、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翻译

人的行动必然伴随着心理活动,铺之以语言。文学作品只有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的灵魂,这个人物才能站起来。因为人与社会及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一个人的自身矛盾,都无不在人物的心理上反映出来。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受思想支配,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等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感情变化,如喜、怒、哀、乐、犹豫、惊恐、嫉恨等。因此,心理描写极为重要。通过对话和行动可揭示人物的心理,真实、传神、感染力强,能让读者很直观地看到人物的心理。而作品中微妙心理的刻画使读者看到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所谓心理描写,即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如感觉、知觉、情感、体验、愿望等的描写。作家们不仅展示人物外在风采,同时也触及人物内心世界。文学作品中人物在特定氛围中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作意图,进而把握原作精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展开联想,在自己思想感情中寻找适当的印证。

翻译是把原语转换成母语的活动,其语用目的是使译文对读者产生预期的作用和影响。翻译人们交际时的话语不能只拘泥于其字面的意思。发话人(speaker)怎样设法表达其“言外之意”,受话人(receiver)又如何去理解发话人的“弦外之音”?从叙事学角度来看,叙事研究不应只注重形式,还应该注重叙事形式与叙事阐释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叙述者与事件的位置推断、叙述者的可靠性推断、哪些主题在故事中处于优先地位的推断、哪些叙事结构可能引起不同性别的特殊反应,以及读者如何回应叙事技巧再现出的价值观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能依靠规则的描述,而是依靠对作者、叙述者、文本、读者之间的语境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这样一来,衔接和连贯均可实现。这种连贯性其实就是读者尽力使文本中的内容连贯的一种文本重构活动,这种重构行为又涉及读者本人的知识、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等。语用学理论同样能说明这一问题。

汉语语用学理论中的“智力干涉(theinterventionbintelligence)是指听话人运用最基本的事理逻辑,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与记忆及人际关系,推测出说话人词语里的隐含意义的推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寻找并抓住合适感觉的过程”(钱冠连,2002,p.131-134)。根据智力干涉原理,译者应关注原文所使用的环境、参与交际者的身份、原文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等,以把握话语的特殊含意和所蕴含的意图。并设法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从而获得语用等值,使译文读者更真实地了解人物性格和人物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从下面对李白《静夜思》译文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智力干涉对动态对等翻译的解释力。

例(3)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1)NightThoughts

Iwake,andmoonbeamsplayaroundmybed,

Glitteringlikehoar-frosttomywanderingeyes;

UptowardsthegloriousmoonIraisemyhead,

Thenlaymedown-andthoughtsofmyhomearise.(HerbertA.Giles译)

译文2)TheMoonShinesEverywhere

SeeingtheMoonbeforemycouchsobright,

Ithoughthoarfrosthadfallenfromthenight;

OnherclearfaceIgazewithliftedeyes,

ThenhidethemfullofYouth''''ssweetmemories.(W.J.B.Fletcber译)

译文3)IntheStilloftheNight

Idescrybrightmoonlightinfrontofmybed.

Isuspectittobehoaryfrostonthefloor.

Iwatchthebrightmoon,asItiltbackmyhead.

Iyearn,whilestooping,formyhomelandmore.(徐忠杰译,1990,p.86)

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没有雕琢华美的辞藻,然而其意蕴却深长,令人神往。诗的前二句描写了孤身远客在月明如霜的深夜不能熟眠的情景和迷离恍惚的情绪。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语意流畅,不加雕琢,直抒胸臆,借明月寄托了诗人无法排遣的浓浓乡愁,道出了游子望月的万千思绪。它写了月,月总令人思乡思亲;它说到霜,显得凄凉;它写了抬头看月,低头思乡,显然是孤寂的。此情此景最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译文1)保留其隐含义“thoughtsofmyhome”,留给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淡淡的离愁或温暖的回忆,表达了天涯孤客在明净的月光下的旅思情怀,也符合英诗的表达习惯,易于接受。

译文2)中,以“Youth''''ssweetmemories”形式出现。将隐含变为明示,结果使诗中意境转淡。

译文3)中,先后用了descry,suspect,watch,yearn四个动词,分别统领每行诗句的含义,语句简洁明了。其中descry是个正式用语,意思是noticesomethingalongwayoff,watch与descry的相同之处是侧重于动态的描写。这里的意思是keepone''''seyesfixedonsomeoneorsomething,两个动词共同译出诗句中“望”的寓意。Suspect的意思是believetoexistortobctrue,yearn含有haveastrong,loving,orsaddesireforsomeoneorsomething的意思。两者都常用于静态描写,这四个词译出了原诗蕴涵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画面,译出了借助月光这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委婉曲折,韵味悠长。译文3)凭借着浅显的文字却清晰地刻画出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情怀,译出了常年寓居他乡之人的真切感受,达到了译诗与原诗的近似,再现出原诗的风格,令人读后沉思良久,感慨万千。

此例的译者是位外国译者,对诗人及其文化背景信息和语境特征等方面的了解难以达到国内译者的程度,推导出话语隐含意义的能力也逊色得多,就不容易完全达到语用等值。可见,译者既要具有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对原语和目的语社会、文化背景全面了解,又要兼顾译文不同的读者群体,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熊学亮,1999,p.122)。动态对等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以原作者的意图的正确传达和译语接受者的正确理解为准。原文是作者交际目的和意图的体现,它面对的是原文读者,而译文面对的是译文读者。语用翻译不仅强调对原文意义的真实,以便做到真正的等效,还要使译文读者把注意力转到对话语隐含意义的推导。

例(4)语境: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的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ofthed''''UrberviUes)中的女主人公苔丝从野外过节的欢乐场面回到自己家。

原文:Fromtheholidaygaietiesofthefield-thewhitegowns,thenosegays,thewillow-wands,thewhirlingmovementsonthegreen,theflashofgentlesentimen!towardsthestranger-totheyellowmelancholyofthisone-candledsnectac]e,whatasten!

(TXhomasHardy:Tessofthed''''Urbervilles)

译文:从刚才野外过节那种欢乐的气氛里——白色的长衫,丛丛的花束,柳树的柔条,青草地上翩翩的旋舞,青年过客一时引起的柔情,一来到这蜡烛一只、光线昏黄的惨淡景象中,真是天上人间了!

(张谷若译)

场景就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天上来客,他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同时也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因此,任何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时必须有场景,有了场景,人物才有活动的空间,故事才得以向前发展。一部作品若只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无场景,最终将失去深刻的艺术魅力。

场景是由情节中的一些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但场景不一定非要表现重大的必然性事件,也可用来描写琐碎的偶然的事件;也不一定非要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所在演示,也可能出现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本例的例子就是如此。当苔丝从野外过节欢乐的场面回到自己家中,家里仅有一支光线暗淡的蜡烛,女主人公觉得一切都变了,但她的心仍牵挂着外面让人愉悦的节日气氛。原文运用了混合式手法,将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景物描写等描写方法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或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原文在描写苔丝的心理活动时,就把景物描写“thenosegays,thewillow-wands”等细节描写,如thewhitegowns和感情活动描写whatastep紧紧地结合起来,把苔丝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这样,使苔丝所见的景物、人物等都笼罩上了感情色彩,协调一致地反映出她的心理状态。

作家常常就是这样突破语言的常规,在特殊的语境中赋予语词新的涵义。翻译文学作品时,只有经过细致的玩味,才能透过字面发现隐藏在它背后的东西。译者运用智力干涉原理,推测出描写词语里的隐含意义,把握其特殊含意和所蕴含的意图,将“whatastep”译成“真是天上人间了”,显得自然、具体。这一夸张手法抓住在特定环境下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翻译,真实可信,恰如其分地译出了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把她的心理活动、内心世界体现在译文中。如果将其译成“真跨出了一大步啊”,既不能渲染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性格,也不能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更无法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因为人物的真情实感未能表达出来,心理活动没得到体现,人物形象也就逊色得多。所以,译者应根据文学语言的特点,借助于语境,灵活地选词择句,寻求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在原文语境所允许的范围内充分显示译者的再创作功力。

语用翻译范文篇7

摘要:广告作为文化的产物,直接展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所以广告语言是一门具有浓郁文化色彩与时代特点的艺术形式。所以从语言、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英文广告翻译中所出现的一些语用失误,希望能够引起英文广告创作者们对这种现象的关注。关键词:广告翻译;文化差异;语用失误广告属于语言的一种,而语言是深深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的,语言的研究也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语言行为环境(Malinowski,1923)要理解语言,归根到底要懂得说话人的整个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而翻译更是要求对语言的充分理解,因此我们在广告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防止语用失误。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是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1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语言迁移与跨文化语用失误密切相关。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认知目的语的语言规则,并产生学习者的中介语语言规则的现象(Selinker,1972)。这是母语潜在的影响学习者认识目的与方式的结果。在广告翻译中,把母语中的语音、词法、语法的表达习惯迁移到目的语中,是造成语用语言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广告翻译中常见的语言语用方面的失误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把母语中的语音、词法、语法的表达习惯迁移到目的语中。比如说对于一则公益广告的翻译“Thieveslovecrowds;Watchyourwallet,bag,camera⋯”,如果我们直接套用其表达方式译为“小偷喜欢拥挤的人群,注意你的钱包,手提包,照相机⋯⋯”,就会使汉语读者感觉有些古怪,不对胃口。因为英语中是以提醒顾客从自身保护人手,而汉语习惯于从注意可疑人员方面人手,所以可以简单译为“谨防小偷”。另外,笔者曾经见过这样一则黄金首饰店广告:“0K!本店的黄金确实0K!”不巧的是,黄金的成色即以多少k来衡量的。如9999金就是24k,k值越少,成色越差。因此该例中的Ok就是零k了,谁还要呢?(2)混淆相同的表达在不同的语言中的不同语用意义。有些表达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相同的语言意义,但在两种语言中的语用意义却是不同的。有一种补钙产品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在翻译的时候该广告把“老年人”翻译成“oldpeople”,这种广告放到西方市场上,产品的销路肯定欠佳。因为虽然old和senior这两个词都可表示人的年纪老,具有相同的语言意义,但senior不仅指年龄大,也可能指在社会地位、阅历、知识层等方面处于一个较高的地位。相反,old给人的感觉是老态龙钟,没用的、死脑筋、观念旧的人,所以西方的老年人很忌讳被别人叫做old,他们希望被称为seniorcitizen。2社会语用方面的失误社会语用失误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而形成的。就广告翻译而言,社会价值观的不同,禁忌语的不恰当使用,词汇联想意义的差异以及心理接受程度的不同等都可能会造成广告翻译的社会语用失误。.2.1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的不同由于中西方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进程不一致,导致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的不同,必然也会影响到处于这个社会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面对国外顾客的英语广告一定要迎合目的语国家顾客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能照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首先,对自我认识的不同。西方人从小就接受“individ—ualism”的观念,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性化,以自我为中心。相反汉语文化强凋群体观念,注重集体利益,追求大同思想在汉语广告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少皆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用了都说好”诸如此类的广告语,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广告的出发点是所有的消费者,而西方的个人主义在广告中也充分地体现出来,广告往往是针对消费者个体,许多产品都特别强调其多样性以供不同的消费人群选择,所以“especiallyforyou”是西方广告中经常出现的字眼。因此,在广告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到目的语国家的价值观,适当的给予调整。其次,欧美国家人们讲究实用精神,注重商品的实用性,重事实,重创新;而中国人善于强调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崇尚自上而下的权威,崇尚传统,广告中经常会出现“荣获称号”,“⋯⋯认证”,“中华老字号”之类的字样,这样的广告对于重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很有吸引力。而西方人对于这样的广告会不以为然,相对于官方,他们更相信自我的判断,而相对于传统,他们也更注重创新的东西。在汉语广告的翻译过程中,如果将这种观念照搬到英文广告中,很难达到预期的语用效果。2.2忌语的不恰当使用译者应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喜好和禁忌,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应让翻译的广告去适应受众的文化。每一个国家,民族都存在种种这样那样的忌讳和民族风俗,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尊重,否则就会影响到我们翻译的广告的功效。例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但在许多国家被视为恶魔与灾难的化身;大象在欧美国家是呆头呆脑,大而无用的象征。中国人喜欢喜鹊,认为喜鹊是报喜鸟,代表了吉祥,幸运,爱情。中国古代更是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因而许多婚庆公司喜欢命名为“花喜鹊”,而殊不知在英语中,喜鹊是用来比喻喋喋不休令人厌烦的人。在苏格兰,_人们甚至认为喜鹊上门预示着死亡。所以在翻译含有这些动物名称的商标广告时,一定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禁忌。2.3联想意义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种物体,同一个单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联想,这正是许多广告翻译中忽略的一点。如我国古代喜欢把美人形容成“玉”,一些化妆品广告因此喜欢使用“美如玉”“还您玉颜”这种说法,如果直译为“sweetasajade”肯定会影响产品的销路,因为“jade”在英文中代表过时的趣味,庸俗轻佻的女子,而英语里习惯以百合和玫瑰形容女子的花容月貌,应译为“sweetasalilyorarose”。所以在广告翻译过程中,应尊重民族心理,把握广告词语的联想意义。2.4心理接受程度的不同日本丰田汽车的知名度在世界上是有目共睹的,其广告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其对华广告也是出手不凡:“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极其符合中国人的口味。而在与美国做交易的时候,该广告又改成了“Notallcarsarecreatedequa1.”(并非每辆车都生而平等),很巧妙地套用了美国《独立宣言》中的第一句“Notallmenarecreatede—qua1.”(人人生而平等),以此引喻丰田汽车比别的车质量要好。这种针对不同的国情不同构思的广告无疑会给产品带来巨大的效益。3结束语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广告作为一种面对大众的重要宣传手段,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用语和社会文化,其翻译过程就是一个跨文化再创造的过程。由于各个方面的差异,各个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广告的翻译过程中既要准确敏锐的理解、表达语言;又要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识,对于中西方博大精深,涵盖古今的文化要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尽可能减少跨文化语用失误,译出广告的内涵和韵味,真正实现广告的诱导作用。

语用翻译范文篇8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用翻译;语用等效

Abstract:Relevancetomaketheoryholdsthattheproperunderstandingoflanguageneedstofindoutrelevancethroughcontextandinference.Pragmaticequivalenceintranslationcanbeachievedonthepremisesoftheunderstandingoflanguage.Relevancetheoryhasbecomeaguidancetopragmatictranslation.Thestudyonpragmatictranslationfromtheviewpointofrelevancetheorycanmakeuscomprehendsourcelanguagebetter,findoutrelevanceandillustratethetrivalenttranslationprogress,whichinvolvesthewriterofsourcelanguage,translatorandreadersoftargetlanguage.Inthiswaythetranslatorcanidentifywellwiththereaders''''cognitionoftargetlanguagesoastoachievethegoalofpragmaticequivalenceintranslation.

Keywords:relevancetheory;pragmatictranslation;pragmaticequivalence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与理解,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翻译虽然也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却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它涉及到源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语言,是一种语际交流。翻译研究着重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如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语用学和翻译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1]。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Wilson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这一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行为,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本文在概述关联理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的关系,探讨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作用,并结合实际讨论语用等效翻译等问题。

一、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

1.推理是语言交际的核心

一般地说,语言交际的模式有两种:代码模式(code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model)。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模式过程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2]。

依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前者指话语的字面意义,是交际者向交际对象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后者则指交际者传递该信息意图的意图。交际者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了解交际者的意图,必须将信息进行演绎推理。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交际者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依据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是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因此,交际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编码—解码过程,而是更重要的对话语和语境信息的动态推理过程。例如:

A:Doyoulikerugby?

B:IamaNewZealander.

B的话语给A提供一个推理的认知环境,使A获得B是新西兰人这个语境信息;A再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确认新西兰人酷爱橄榄球运动这个语境。于是A就以这两项前提进行推理,推断出B的意图,最终获得B酷爱橄榄球运动这个结论,获得语境效果。又如:

A:WillWendybelong?

B:SheiswithTony,now.

B没有直接以yes或no来回答A的问话,而是采用了简洁的答话方式。假设A知道Tony做事雷厉风行,那么A会概括B的答语并结合Tony做事快这一语境信息推理出“No,shewon''''tbelong”这一结论(即B的交际意图)。但是,如果A知道Tony办事拖沓,那么A就会推理出“Yes,shewillbelong”这一结论。本例句说明,说话人可以利用相同的话语表达不同的交际意图,交际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听话人能否解码,更主要取决于交际者意欲传递的信息意图是否成功地示意给了交际对象,取决于交际对象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语境信息[3]。因此,选择正确的语境信息成为话语理解的关键。

2.关联性是话语理解的理据

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行为,明示—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性是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他的理解,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即关联性。例如:

A:Didyouenjoyyourholiday?

B:Thebeacheswerecrowdedandthehotelwasfullofbugs.

A获得B提供的信息时,就在其提供的认知环境和语境假设中寻找关联,进行推理。A最终会从“沙滩拥挤,旅馆有臭虫”与“度假”的关联中推断出B的信息意图,取得“假期过得不愉快”的语境效果。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关联性是理解话语的标准。我们根据话语信息,结合当时的语境假设去寻找关联;关联选取得当,就会取得相应的语境效果;有了语境效果就会取得交际的成功。正如Sperber和Wilson指出:当新出现的信息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能够取得语境效果,才说明语境假设取得关联;而且取得的语境效果越大,表明该信息与语境假设的关联越强[4]。

3.最佳关联

Sperber和Wilson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当话语能够产生足以引起听话人注意的效果;该话语让听话人为取得这些效果而确实付出了一番努力。寻求最佳关联就是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自觉遵守关联原则:任一推理交际行为必须保证其最佳关联性。

最佳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话语和语境假设的推理越成功,话语的内在联系就越清楚,这样人们在思辨和推理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二、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也是一种交际理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因此两者有着很好的兼容性。关联理论的语言交际模式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可以很好地说明翻译过程。信息的载体是代码,翻译自然就是源语代码和译语代码的转换过程。代码模式过分强调了代码的静态、机械的转换过程,而忽略了译者在转换过程中的推理作用。而推理模式则更强调依据语境寻找关联的动态推理过程。如果说代码模式的翻译观是语义的翻译观,那么推理模式的翻译观则是语用的翻译观。关联理论能够解释翻译这一复杂的语码转换现象。在语码转换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着最强的解释力[5]。

语用翻译就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要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的理解问题、重构问题以及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和原作的语用用意(pragmatic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可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何自然认为,在翻译中要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就是要正确地认知和理解源语。即译者首先必须正确识别和理解源语语言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然后根据源语的背景信息和语境特征等关联知识,推导出源语语言的隐含意义和原文作者真正的交际意图。同时,译者也要考虑译文读者。为了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译文、推理出相关的含义,译者须对译文读者的知识面、认知能力和经历进行评估,还需要考虑他们的阅读期待,然后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这就要求译者具有百科知识,具有推理能力,具有将语篇中出现的新信息和自己记忆中的已有知识(即背景知识或称旧信息)结合起来,找出其中的关联的能力[6]。

概括地说,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因此,关联理论成为指导语用翻译的理论。

三、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意义

1.翻译中如何理解原文

根据关联理论,要准确理解原文,必须先重视原文的语境,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

例如:Hewasfondoftalkingthathiscolleaguesnicknamedhim“magpie”.句中“magpie”意为“喜鹊”,在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理解为“唠叨,饶舌”,但这个认知假设在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不存在。在汉语中“喜鹊”与喜事、吉利、运气相联系,与“唠叨”无关联,在汉语中与此假设关联性最强的形象应是唧唧喳喳的“麻雀”。

2.寻找关联

译者要依据百科知识、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对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因此寻找关联的过程就是提取各种各样有效信息的推理过程。

例如国外某地修复教堂的新闻报道中有句话:“Thecushionwillbereplacedbyvolunteers.”如何理解这句话?若要准确理解它,首先译者要找出这句话与什么语境假设具有最佳关联。而这要靠译者的百科知识(常识):教堂座位上设有坐垫,有些坐垫则供教友跪拜之用;志愿者指志愿给教堂提供捐助的人士。那么这句话不是要求志愿者取代坐垫,而是希望教友志愿出资,更新坐垫或坐垫的布料。

由此可见,每一个话语都会建立起一种关联,围绕着关联就可以定出理解某一话语的标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和源语作者拥有不同的认知环境,所以,译者在表达他的理解时,也要寻找最佳关联。

3.翻译是一种包含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的行为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也研究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过程,因此翻译被看做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行为。与语内交际不同的是,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行为,或明示—推理过程。准确地说,翻译行为包括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其复杂性远远超过语内交际。

关联理论明确强调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对翻译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翻译的全过程事实上涉及到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正如何自然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其中包括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语言刺激(话语)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是听话人。完成该交际过程后,译者进入第二个明示—推理交际过程。这时译者的身份是发话人/交际者,他根据原语篇、自己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译文语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的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示意信息,而译文读者则对他示意的信息进行推理解释。因此,翻译活动涉及两个交际者和两个接受者,其中译者兼有交际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在第一个明示—推理交际活动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在第二个明示—推理的活动中,译者的主要任务则是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的估计,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加以示意并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关联理论能以关联性抓住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对指导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请看例子:

Iseenooccasionforthat.Youandthegirlsmaygo,oryoumaysendthembythemselves,whichperhapswillbestillbetter,foryouareashandsomeasanyofthem,Mr.Bingleymightlikeyouthebestoftheparty.

这段话摘自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是班内特先生在如下情景下说的:有钱的单身汉宾利先生将要搬到他们家附近的庄园来住,班内特太太认为这对她的女儿们中的一个获得好的婚姻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所以她很兴奋地告诉班内特先生这个消息并希望班内特先生去拜访宾利先生,但班内特先生对此却丝毫不感兴趣,他是一个奇怪的人,思维敏捷,反复无常,说话还带着充满讽刺意味的幽默。在这段话里,他使用了讽刺来表示他对拜访的不感兴趣和对他的无知的太太的嘲笑,这也是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生动地刻画了班内特先生的性格特点。译者很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将原文所要表达的讽刺生动地在译文中再现,帮助中国读者更容易地理解原文的意图,以取得很好的语境效果。请看孙致礼的译文:

我看没有那个必要。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啦,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兴许看中你呢。

四、如何达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经历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他们的认知环境就会存在差异,对事物的认知就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可能不同,对同一件事,甚至同一语境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推理,产生各不相同的认知结果。翻译中的语用等效正是为了顾及读者的认知。我们看下面的句子:

Itisassignificantasagameofcricket.

这句话如果出自英国人之口,译者可能根据自己的百科知识知道英国人酷爱板球游戏,再加上逻辑信息和句子词语信息(若这不是一个孤立的句子,还须考虑原文的其他一些语境信息),找出关联,进行推理,从而确定原作的意图是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译者再确定原文所表达的形象在译文中能否保留。如果不能保留原文的形象,就应考虑更换形象,来照顾译文读者的认知。于是,这句话可译为:“这件事如同吃饭一样重要”。若不从语用等效的角度考虑原作者的意图,只按字面直译为:“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则这样的译文让人感觉不知所云。因此,译者在面对涉及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有所差异时,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如果译者预知译文读者对该现象不熟悉,译者可考虑用译文读者熟悉的现象或意境替换原文的形象、意境,或者省去原文的形象,只求意译。

1.语言语用等效翻译

语言语用等效翻译是指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来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例如:

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曹雪芹:《红楼梦》)

Hawkes将“鸦雀无闻”译为“Notabird''''scheepwastobeheard”。而杨宪益夫妇是这样译的:“utterlyquiet”。其实原作中的“鸦雀”是虚的,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用意就是:周围一片寂静。由此可见,杨宪益夫妇的译文较贴切。

2.社交语用等效翻译

社交语用等效翻译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语用等效翻译所采用的方法最不固定,译者遵循的原则可以是多方面的,译者在准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译者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领会原著,故译文不一定要拘泥于原文,而是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使他们乐于接受,或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译文力求体现原著的风格与文化背景,让读者领会异域风土人情,增长见识。试分析下面句子的两种译文: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叫我怎么样呢?(曹雪芹:《红楼梦》)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是:

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cookamealwithoutrice.

Hawkes的译文是:

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makebreadwithoutflour.

两个译文无所谓优劣,关键在于译者的信念和如何对待文化差异。杨宪益夫妇的译文着重表现原作的中国文化,而Hawkes的译文是为了方便西方读者的理解。又如:

她认为离开了办公大楼,离开了政工部门,就是离开了政治,就听不到那些闲言碎语,谁知是离开了咸菜缸又跳进了萝卜窖。(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这里的“咸菜缸”和“萝卜窖”都是中国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其语用含义或意图跟这两个形象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在译文中加上这两个形象表达可能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甚至导致误解,产生原文没有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省去原文形象,只传达原文的含义“越来越糟”(frombadtoworse)。

再如:Whenneighborsheardofthematter,they''''dlaughtheirheadsoff!译文:“这事让邻居们知道了,岂不笑掉了大牙”。汉语里常说:“笑歪了嘴”或“笑掉大牙”。英语却说“笑掉了头”,貌离而神合。考虑文化语境,处理好英汉间的文化差异,才能进行成功的翻译。可见翻译应以语境为依据,因为一方面译者与源语作者的有效交际要靠语境,另一方面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有效交际也要靠语境,而这两种语境是不完全一样的,要取得翻译等效,译者必须在忠实原文作者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切合译入语语境,取得与原文相同的意义效果。

五、结语

关联理论强调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以关联性抓住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对翻译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从而能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活动是一种涉及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源语的意图,然后找出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差异,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进行正确的评估,以及考虑译文在译入语环境的可接受性等。因此译者在处理译文时不必过于拘谨,不要一味照搬原文形象和表达方式,不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和差异。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音译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24(3):287-28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23-186.

[3]GuttEA.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105.

[4]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2nded.Beijing: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29-40.

语用翻译范文篇9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起,科技英语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专门用途英语。科技英语的特点是文体简洁、逻辑严谨、语言紧凑客观,词汇上包括大量的专业词汇,语法上则多用一般现在时态和被动语态。有关科技英语翻译的研究已经汗牛充栋。语用学是/对意义的研究,但研究的不是抽象的、游离于语境之外的意义,而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的意义0[1]。由于有较强的实用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用学逐渐为一门显学。许多学者结合语用学理论来研究翻译问题,但范围往往局限于文学、公示语等文本,从语用学角度来探讨科技英语翻译的研究还较少见。由于英汉语言在文化形态、表达习惯和认知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科技英语翻译常常会出现跨文化、跨语言的语用失误,这些语用失误严重地影响了译文的效果。用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原则,对避免科技英语翻译常见错误和译文的语用失误具有重大意义。

一、语用学与科技翻译的关系

语用学和翻译学的研究对象都与语言的意义有关。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与理解,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语用学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2]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两者都关注语言的目的。语用学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即/以句子的意义为基础衍生出来的言下之意或弦外之音0[1]。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语言转换,也不仅仅是译者的个人活动,而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社会、文化、政治、审美情趣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翻译研究更关注文本和书面语言的交际行为。尽管语用学和翻译学的研究存在许多差异,但这些差异不妨碍两门学科各自的发展,相反却可以使两门学科相互借鉴。大量研究表明,书面语篇和口头话语一样具有交际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动态性。换言之,作者在写作时会把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语境考虑进去,把自己的意图通过话语(作品)示意给读者。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语境不熟悉会影响其对作品的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感受和经验,与作者形成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顺利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3]研究表明,语用学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借鉴,有力地推动了两门学科向纵深发展。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翻译理论,就是把语用学和翻译二者结合起来的语用翻译理论。国内外学者对有关语用翻译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而且成果颇丰。英国语言学家罗杰#贝尔运用功能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翻译的心理语言过程,提出了翻译心理语言过程模式,这是翻译的语用过程研究的滥觞。哈蒂姆和梅森研究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辩论风格可以与翻译相得益彰。黄子东把二者的研究实质归纳为语际语用学问题,也就是翻译中的语用迁移问题。格特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解释了翻译中的明译与暗译问题,并用关联理论对文学翻译中的暗含信息进行了研究。奥尔森、卡瓦西克、昂格尔等不少西方学者也应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在我国,何自然、钱冠连、刘祖慰、曾宪才、刘季春、穆雷、王克非、柯平、叶苗、吴议诚、罗进德、王楚安等学者在语用和翻译的结合研究方面亦有不少建树。[4]何自然等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张新红、何自然认为:/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pragmatic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0[3]语用翻译理论用于处理翻译中的语用问题,是一种等效翻译观,它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会语用等效的问题。语用语言等效就是用译文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原文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社会语用等效则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语用翻译的目的就是力求把原文的语用用意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语用翻译注重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用意和目的语与源语的语用等效。翻译如果没能实现语用上的等效,就是出现了语用失误。英汉科技翻译独具特色。科技英语的文体、语言、交际目的等因素决定了科技英语的文本意义不会有过多的言外之意,科技英语翻译的标准应是精确、通顺。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翻译时难免会引起语用失误,而且科技英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目前科技英语可分为两大分支:专门科技英语(Englishforspecialscienceandtechnology)和通俗科技英语(Englishforcommonscienceandtechnology)。[5][8]专门科技英语指阐述某一专门学科的英语,如计算机专业英语、化学专业英语等,它主要面向专业人士,往往含有很多生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法结构,文体严谨、枯燥。通俗科技英语是向普通大众介绍科技知识的英语,它描述的范围广泛,大至天文地理,小至原子微生物,都使用普通民众能轻松理解的科技词汇和句法结构,文体轻松有趣。据统计,美国、英国发行量很大的一些报刊,如USAToday,DailyExpress,Times,Discover,Popu-larScience等,都刊登大量的通俗科技类文章。通俗科技英语在词汇、句法、篇章、修辞等方面都别具特色。语用学理论可以用来探讨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原则,语用翻译理论可以避免或修正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二、科技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一)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英国语言学家JennyThomas在5跨文化语用失误6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语用失误0(pragma-linguisticfailure)的概念,把语用失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pragmalinguistic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failure)。此后,文化学者、社会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关注语用失误问题,以促进不同语际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何自然对翻译中的语用失误作过深入的研究。他指出,翻译中的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违反英语的语言习惯,误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将母语习惯表达套入目的语而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会语用失误是因文化差异在交际中不了解目的语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导致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这两类语用失误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由于语境不同,双方各自的话语意图和对对方话语的理解都可能不同,因而某一不合适的话语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是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能是社会语用方面的失误。[2]不可否认,无论是翻译中哪种语用失误,在翻译过程中都应尽力避免。

(二)科技翻译中的语言语用失误

Thomas指出,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说话人试图以一种本族语者不用的和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同一种语用功能。[9]科技翻译中的语言语用失误即翻译时在词汇、语法、语义等层面上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不能得体地再现原语语言信息。1.因单词字面意思引起的误译译者翻译时只片面地注意词语的字面意义,而忽视暗含意义,因而造成误译。词语的语用意义,是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蕴含的意义,它与词语的语境密切相关。它包括暗含(implicit)的言外之意和明说的(explicit)的字面用意。由于字面用意表达的往往不是原作的真正用意,翻译时根据语境辨认词语的暗含用意十分重要。例如/Bodybag0在科技英语中意为/遗体袋0而非其它。再比如:/Notallhard-corevideogamersarekids.0(并非所有的铁杆游戏玩家都是儿童。)这里/hard-corevideogamers0要译成/铁杆游戏玩家0才能表达出原文的真实含义。另外,在科技英语中,许多隐喻性名词的暗含意义和明说意义是不同的。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本质上是人们的认知系统从始源域(sourcedomain)向目标域(targetdomain)所作的一种心理投射(projecting)或映射(map-ping)。但是,英汉民族针对同一始源域,在目标域中所作的心理投射或映射经常是不一致的。仅仅在起重装卸机械的命名中,这类词汇就数量庞大,纷繁复杂,源于人体的隐喻词汇就有很多。有的借用人体的大型器官/arm0、/leg0、/back-bone0来给机械部件命名,如/brakearm0(刹车臂)、/kneebrake0(曲柄式制动器)、/feedingneck0(进料口)、/knuckledrive0(万向节传动)、/feedingleg0(送料槽)等。有时人体的小型器官/brow0、/lip0、/throat0、/finger0等也被使用,如/brakecheek0(制动块),/chutelip0(溜槽嘴),/clawfinger0(抓斗指),/feed-ingthroat0(进料口),等等。翻译这些隐喻性词汇时,有些词可以直接借用汉语中对应的人体器官名来直译,有些词则不能,如/brakearm0译为/刹车臂0,但/feedingleg0就不能译为/送料腿0,只能译为/送料槽0。有些词在英语中可以用两个人体器官名表达,而在汉语中只能用一个人体器官名来表达,如/feedingthroat0和/feedingneck0都只能译作/进料口0。还有些词在英语中用的是人体的某个器官,而译成汉语时则要换成另一个器官,如/chutelip0译为/溜槽嘴0,就是/嘴唇0换成了/嘴0。单词字面意思引起误译的原因在于,译者没有充分考虑词语的具体语境,没有传达出单词在文中隐含的语用用意。因此译文应以目标语为主,充分考虑目标语是否含有原文某单词的隐含语用用意,进而采取直译、意译或解释等方法。2.违反汉语表达习惯引起的误译在特定的语境中,英语有相应的习惯表达方式,而汉语也有相应的习惯表达方式。在翻译中,如果译者不注意区分英汉两种语言对某些信息的不同表达,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信息和用意,这样就会产生语用失误。科技英语中,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名词常作主语,行为动词作谓语。而汉语中,一些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名词则不用行为动词作谓语。翻译时如果不顾汉语的表达习惯,强行把英语动词的意思转换成汉语,就会造成语用失误。例如:Heatfromthesuncomestousbyradiation.原译:太阳的热量通过辐射到达我们。改译:太阳通过辐射给我们以热量。Theenginehasgivenaconsistentlygoodper-formance.原译:这台发动机一直给出好的性能。改译:这台发动机一直工作很好。原译中,两句的谓语动词/comesto0、/hasgiven0分别被译者强行直译出来,结果译文很别扭。改译中,原文动词的词义融合在译文中,适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消除了语用失误。英汉语都有各自的词语搭配习惯,而且在各自的体系中,动词和名词的搭配很灵活。英语中完美的搭配如果直接移植到汉语中来,往往会产生搭配不当或意思相左的情况,这样也会产生语用失误。例如:Wecannotseeorsmellelectricitybutitisverydangerous)electricitycankil.l译文:电看不见,也闻不着,但它非常危险)))电能电死人。Inmodernreciprocatingsteamengine,con-densationproblemshavebeenpracticallyelimina-ted.译文:在现代往复式蒸气发动机中,冷凝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了。如果将以上两句中的/eliminated0和/kill0两词直译为/消灭了0和/杀人0,译文的意思就与原文的意思不一致,而且译文中的搭配显得不恰当。3.套用英语语篇结构和表达引起的误用英汉语篇结构和表达方式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译者忽视这些差异,就可能将英语的语篇结构和表达方式迁移到汉语中。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引起了语篇语用规则的差异,有的甚至相悖。如果译文套用原文的语篇结构和表达方式,那么在表达方式和语篇结构形成的语用意义就可能不被译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从而造成语用失误。在语篇特征上,英汉科技文本存在明显差异,最明显的是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如:Alternatively,E.O.Smith,anemeritusprofessorofanthropologyyawningmayhaveen-couragedourancestorstogotobedearly,/Con-tagiousyawningdidn.tariseinavacuumonSa-turdayafternoon,0Smithsays.Spreadingacaseoftheyawnaroundabonfire,heposits,mayhavepromptednightowlstoclimbupintotheircomfytreebedswiththeirsleepierbrethren,outofdan-gerfromstealthypredators.原译:还有一种说法,埃默里大学的人类学荣誉退休教授E#O#史密斯认为,打哈欠也许曾促使我们的祖先早早上床睡觉。他说,/周六下午,在一个没有其他人的隔绝状态下,传染性的哈欠是不会产生的。0围坐在篝火的周围传递哈欠,他假设说,或许曾促使那些夜猫子们与犯困的同伴一起,早些爬上它们舒适的树窝,从而躲避了暗中捕食者的危险。(5科技英语学习6,2009(5):22)改译:埃默里大学的人类学退休教授E#O#史密斯提出另一种观点。他认为,打哈欠也许曾促使我们的祖先早早上床睡觉。他说:/周六下午,一个人独处一室时,具有传染性的哈欠是不会找上门来的。0但是他推断说,我们的祖先围坐在篝火旁时,哈欠却可能在人群中传播开来,或许还促使那些夜猫子们也和犯困的同伴一起,早早爬上他们建在树上的舒适的窝里,这样才能躲避暗中捕食者的危险。为了忠实,对具体词语的/逐字翻译0或/字面翻译0,的确是很好的翻译策略,但译文必须地道自然,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原译的/逐字翻译0显得呆板,如将/inavacuum0翻译成/在一个没有其他人的隔绝状态下0,将/Conta-giousyawning0翻译成/传染性的哈欠0,这样的译语会使读者感到文字不顺畅,理解很费力。另外,各句所表达的信息之间也缺乏有机的隐性连贯。这些呆板的译语没有摆脱原文语篇结构和句法结构的束缚,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引起了失误。在改译后,汉语读者可以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对词语搭配没有陌生感和惊异感,并能按事理和先后顺序得到相关信息。可见,译者在翻译此类材料之前,应对原文进行删减、重组或改写等处理,注重传达原文的信息和语用意图。在翻译风格上,译者应追求平实通俗;在翻译单位上,宜以采用语段为翻译单位,进行删减;在语言方面,宜追求通顺,对译文读者不熟悉的比喻,应予以删减或转化。

语用翻译范文篇10

忠实性是所有英语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对于商务英语来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商务英语词句的语用意义,对不同文化的商务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些障碍,特别是文化方面的障碍时,必须考虑语用因素,用适当的语用原则服务于商务英语翻译。

二、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和语用的相互关系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运用。关于语用学的定义有多种,索振羽编著的《语用学教程》中指出的定义表达得较为明确。“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简言之,语用指的是超越于语言本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涉及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著名语用学家Sperber&Wilson(1995:2)认为“交际方式甚至比交际内容更重要”,为了不同文化的商业交际的成功,译者务必首先做到让译文读者能够与原文读者一样在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具有同等的推理距离,而后考虑“再现原作者对其意向读者所做出的假设集”。其中可能要涉及到每个具体假设的可及度的调整。这条原则被称之为翻译的语用推理距离等距原则之补充原则。在识别作者信息意图时的推理线索可分为句法线索、语义线索、字形线索和语音线索,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整个翻译过程始于原语交际,原语交际又始于交际者角度上的明示过程而后是听话人角度上的推理过程,因而为了保证译文读者能正确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译者有义务根据双方的认知环境再现必要的推理线索,提供这些线索也是译文再现原文连贯的必要保证。商务英语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因此,在从事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时,不仅应精通语言本身,更应熟知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在跨文化商务交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文化冲突,而恰当地运用语言,化解文化矛盾,正是语用学的任务之一。语用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准则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要想成功地运用语言必须通晓其背景文化。跨文化的语用实际上就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掌握灵活变通的手段,完成语意的恰当表达。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的学问。译者在通晓语言、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同时,也应掌握一些语用知识。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工作者都知道,语言中有许多词汇和表达蕴含语用涵义,这其中就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使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也必然有很大差异。当词语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达不一致时,译者就应善于进行文化的移植和融合,以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由此可见,语用、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之间关系紧密,文化是基石,商务英语翻译是转换生成器,而语用是商务英语翻译这部机器的一个必备的应用程序。三、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语言文化语用与社交语用因素的相互关系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一门语言学科,它研究说话人如何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同时也研究听话人对说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折射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进行的思想、文化的传递活动。译者在其中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他首先是听话人,他需要利用自己的原语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并在翻译过程中揣摩原语作者的翻译意图,通过自己的智力参与,运用语用学原则进行推理,对原语文本进行解码;继而,译者又转换其角色,变成说话人,他通过自己的目的语语言知识,结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把握目的语读者的理解程度,按照原作者的意图、风格,将对原文解码的结果呈现给目的语读者,让他们达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各自对原作的理解把握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涉及到理解问题、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用意的传达等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理解语用学内涵,立足于原文语境,充分挖掘原作作者的语用用意,利用文章中的各种语意关联,深刻理解文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理解程度,呈现给读者通顺流畅、接受程度高的译文。这样同时也就达到了文化翻译的标准与意义。例如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表达习惯和各自的词汇体系,相互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如汉语中的“三角债”,若商务英语翻译成“Triangledebt”,外方会不知所云,因为英语中经常用“chaindebt”来表达此意。再如商务英语翻译“文物保护单位”这个词组,如把它译成“aculturalunit”,英语国家的人会把其理解成“一个文化单位”,这就是由于把汉、英词语一一对应造成的语用失误,正确译法应当是“ahistoricrelic”。再如,“宣传”一词,如果不看语言环境直接把它译为“propaganda”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因为汉语中,“宣传”并无贬义,而英语中的“propaganda”却带有“欺骗性”的含义。这种把汉、英一一对应的语用失误还有:当你帮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对方向你表示了谢意,你用汉语的回答自然就是“没关系”、“不用谢”之类,而用英语却不能说“Nevermind”、“Don’tthankme”之类,因为英语中Nevermind常用来表示道歉,而Don’tthankme根本不符合英语的社交场景与表达习惯。另外一种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发生的语言使用方面的失误是由于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或误用英语的其他表达结构,结果表意不清,令人不知所云。如下面这句话“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试看译文“Attheturnofthecentury,China’sdiplomacyismostactive”本句在汉语中很常见,但如把它照译成英文,则显得有些Chinglish的味道,因为英语中active的主语应是有生命的,把diplomacy和active搭配在一起并不恰当,如果译为“TheturnofthecenturyfindsChinamostactiveonthediplomaticarena”则既传达了原意,又符合语用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