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魅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49:10

语言魅力

语言魅力范文篇1

【关键词】《红楼梦》;语言意识;情境引力;语境;语言魅力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石,是作者得以表达自身思想感情的基础。在小说中,作者需要对人物、情境、环境等因素进行详细描写,以将当时的社会情况与自己的思想情感反馈给读者。基于此,在进行文章创作时,作者必须学会语言艺术的使用,提高自己的语言魅力。《红楼梦》作为我国知名小说,其中隐含了大量的语言艺术,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自身文学素养,赋予自己所创作作品更深层的含义。

一、通过设置悬念完成语境构建,提高语言魅力

《红楼梦》一书的故事主线包含三个神话故事,分别是顽石历练、仙草还泪以及太虚幻境。曹雪芹在进行文章创作时,利用语言艺术将神话与现实融合在了一起,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不仅详细表达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还对自己的写作思想进行了重点刻画。在创作过程中,他使用了直接悬念设置法以及情节设置悬念法,以此来构建相应语境,提高实际语言魅力,吸引读者注意力。情节是小说必备要素,但是为了提高阅读性,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在进行情节叙述时,作者一定要学会使用各种情节叙述方法,比如插叙、倒叙等等。比如在《红楼梦》第三章“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曹雪芹为了避免文章过于生硬,在描写宝黛第一次相见前,他还插入了许多其他内容作为衬托,通过各种铺垫,加深读者的印象。这种描写方式可长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将读者带入自己构建的情景当中,保证他们的阅读热情。

二、将多元、模式、悖谬、反常、意外等手法技巧融合在一起

通过阅读语言我们可以准确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掌握所描写人物的实际性格。在小说创作过程,作者一定要学会使用“空白”艺术,以求所写语言既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特点,还给读者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以《红楼梦》第三十四章“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为例,作者在描写宝玉被贾政毒打后,林黛玉进行探望时用到了以下语句: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号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在这里作者就使用了“空白”艺术,借助欲语还休、话里有话的说法方式,衬托了黛玉心中对宝玉的疼爱之情[1]。又比如在《红楼梦》第六十八章“苦尤娘赚入大观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中,其中一段写道:贾蓉连忙跪下,劝道:“好婶娘!亲婶娘!以后蓉儿要不真心孝敬你老人家天打雷劈!”凤姐瞅了他一眼啐道:“谁信你这……”初看,好像是作者不知道如何进行阐述,但是通过联系后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其中留下的含义,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告诉读者蓉凤二人之间存在不正当关系。通过这一情况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感受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可以用非常细腻的手法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作者使用悖谬结合、悬念设置等艺术形式,还可以提高文章可阅读性,可以吸引读者长时间进行阅读。

三、合理使用修辞手法

作家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一定要学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借助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降低读者的阅读难度。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就运用了非常多的修辞手法,以此来丰富人物形象,加深作品艺术层次。在使用修辞手法时,他还会给文章留出一定空白,以确保读者拥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比如在第二十二章“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老祖宗看看,谁不是你老人家的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曹雪芹在描写此句时就运用了代替法,“五台山”是佛教圣地,在这里没有直接点明墓地,而是利用成佛来代替去世[2]。又比如在第一百章“破好事香菱结恨深,悲远嫁宝玉感离情”中有这样一句话:“若是薛蝌在家,他便抹粉施脂,描眉画鬓,奇情异致的打扮收拾起来……有时遇见薛蝌他便妖妖调调、娇娇痴痴的问寒问暖,忽喜忽嗔。”此句话主要是描写夏金桂的扮相,曹雪芹将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了外貌描写中,以此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此外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还多次使用了借代手法,即通过另一种事物来凸显自己所想表达的事物,来表达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在《红楼梦》第二章“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他就使用了借代手法,即宝玉名字的由来,因为他在刚降生时,口含宝玉,内显字迹,故而命名宝玉[3]。通过这样的借代手法构造语境空间,有效地提高了语言魅力。

四、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创造丰厚的心理空间

通过观察人的行为与动作可以分析出人的性格特点与心理特点,在文章中也不例外。在小说中有关人的动作描写非常重要,可以方便读者感悟文章中心思想,同时也能使人物的心灵通过话语或动作在环境中产生波浪般的推力。以《红楼梦》第四十章“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为例,在此章节中有一幅《群笑图》,其中详细描写了贾府中的聚会场景,描写了凤姐的捉弄、刘姥姥的逗趣,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其他人的表现,这一干人等的表现创造了丰厚的心理空间,在特定语境中拓宽了读者自己发挥想象的空间。曹雪芹根据人物自身身份与自身特点,详细描写了他们笑时的动作与形态。比如湘云性格豪爽,他就通过“喷茶”这一行为来体现;黛玉温软柔弱,他就通过“岔气”这一情况进行衬托。通过这种细微的描写,不仅可以节省描写笔墨,还可以保证文章内容的丰富性[4]。

五、运用正面与背面手法结合进行形象刻画

对于读者而言,文学作品是虚拟产物,读者需要通过自己思考在大脑中构建相应场景。基于此,读者需要具备过硬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将“抽象化”表达“具象化”的能力,以便领悟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在小说中,作者在进行情感表达时,所使用的描写语言可能是残缺不全的,虽然具备描写能力,但是需要读者进行思考,读者需要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在《红楼梦》中有一段专门描写凤姐的话——“一语未完,只听见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环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未见其人,先听其声,然后才对出场动作、衣着、神态等方面进行了描写,以此来表达凤姐的身份、其自身性格特点等等[5]。通常在小说中看到人物雍容华贵到极致时,常常会觉得已经没法描写了,于是作者会避开正面,改用更含蓄也更有内涵的背面方式来写,而书中每个人的外貌刻画的技巧也都会随着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的变化而变化。

六、结合言语个性化特点突出人物特征

作者在进行文章创作时,不仅需要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还需要知道自己如何去进行表达,因此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作者一定要保留自己的个性化特点,突出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善于运用语境在语言中的重要意义,通过说话人巧妙地适切语境,利用语境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听话人凭借交谈时的具体语境准确地理解听到的话语的意义[6]。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在对人物进行描述时,就充分保留了他的语言个性化特点。之所以通过这种形式完成艺术作品创作,主要是因为作者想要更全面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语言特点,提高人物立体性,展现语言魅力。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使用了大量的词,这就是他的语言特点。比如在第三章“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他通过“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表达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7],又借助“黛玉葬花”一词,来表达出了她的才能。除此之外,在《葬花吟》一词中,读者通过对其进行深度剖析还可以了解到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宝玉的痴情、凤姐的狠毒、宝钗的冷漠等等。再比如在第七十章“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作者借助“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表达了黛玉的苦闷心情,当读者完成阅读后,会产生强烈的同情感。

七、结束语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语言艺术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基于此,在一定语境下用语言来表达语情,也正如福楼拜所说:“语言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感情。”从《红楼梦》中我们能感受到曹雪芹独特的语言思维模式,善于运用语境来增强人物的丰满度。所以,想要写出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学会结合语境使用语言艺术,借助语言艺术来展现语言魅力。但是提高自身语言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不断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风格。

参考文献:

[1]王霞.发挥情境引力增强教学魅力——情境教学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2020,(36):28-30.

[2]陈营.探析〈红楼梦〉的语言艺术魅力[J].花溪,2013,(001):6-9.

[3]孙静.从语言学角度透视〈红楼梦〉的创作魅力[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10):69-70.

[4]张卫春.看似寻常最奇崛——浅谈〈林黛玉进贾府〉的语言艺术魅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6):142-143.

[5]李瑞雪.〈红楼梦〉语言艺术之人物对话艺术浅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05):77-78.

[6]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

语言魅力范文篇2

关键词:《讨学钱》;真语言;活语言;土语言

《讨学钱》是庐剧传统小戏,由金芝整理加工,整理本首先发表于《安徽文艺》1953年第十一期,《剧本》月刊1954年第五期转载,后分别收于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庐剧传统剧目选》《安徽戏剧选》,以及《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国民间小戏选》。《讨学钱》剧情简单,主要是通过二人对话完成的。大年三十晚上,农村暴发户陈大娘子(即戏中的东家娘子),对前来讨学钱的贺老先生不仅拒付学俸,还百般嘲弄挖苦。贺老先生针锋相对,就她指责的问题一一加以批驳,揭露了东家的尖酸刻薄。显然,作为一部传统的地方小戏,在规模和情节设计方面,《讨学钱》很难与《秦雪梅》《休丁香》《双丝带》等庐剧正本大戏相抗衡。但其受欢迎程度不但不亚于上述作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1954年,《讨学钱》参加华东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当年10月24日《新民晚报》便发表桑弧的评论文章,说此剧“自始至终用的是幽默讽刺的笔触,但却绝不使人一笑了之,在笑声中孕育着沉痛”[1](P144)。一语道破了该剧本的总体风格。仔细研读该剧本,整个剧本字数为3881个,其中与贺老先生相关的为2646个字,与东家娘子相关的为1221个字。《讨学钱》没有什么浪漫情节用来炫奇斗巧,也不以绚丽的语言取胜。剧作家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一、符合人物身份的真语言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庐剧经典的《讨学钱》也不例外。《讨学钱》剧中人物和情节均十分单纯,却吸引了无数的观众前来欣赏。究其原因,离不开作品语言的真实性。所谓作品的真语言,就是指符合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身份的语言。这些真语言能再现人物所生存的真实处境和状态,并能刻画剧中人物的真实性格。《讨学钱》通过贺老先生和东家娘子的对话,向我们交代了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人物性格和命运。贺老先生上场的那段开场白,不仅是自我介绍,也透露了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十年寒窗苦,教书大半生,只因科场落了榜,不能四海把名扬。只得面对孔夫子,脊梁后头背书箱。”从这段开场白中不难看出,贺老先生是科考落榜后不得已以教书为生的一位小知识分子。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从隋代就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一千多年来中国文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科举制度就此寿终正寝。由此推断,贺老先生可能生活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或二十世纪初期,总体属于清朝末年。在当时,科考应该是封建文人们最理想的出路。一旦科考失败,这些文人所能选择的谋生手段非常有限,当私塾先生也许是最常见的选择。剧中东家娘子的一句“我家陈大爷哪天不给你一包上等的皮丝烟啦”更是印证了上述推论。关于烟草,17世纪以前中国的制品主要是雪茄烟、斗烟、鼻烟及嚼烟。到了1843年才开始生产卷烟,我国最早生产的是福建皮丝烟。皮丝烟一开始只为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名媛淑女及有钱人家所享有。到了清末民初才逐渐进入百姓家[2]。因此,大致可以推断贺老先生生活的时代是清朝末年。此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已走过辉煌期,日渐呈衰落之势。外来文化开始冲击中国社会,中国文人赖以安身立命的封建道统和学统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人们对待社会和生活的看法与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使那些落后的乡村也不例外。由此,就不难理解在“尊师重教”的中国,为何会出现东家娘子找出种种借口拖欠私塾先生的薪水,甚至出现辱骂现象。如《讨学钱》中东家娘子竟然敢于直面孩子的先生骂道:“教书死不中,你就在吃喝上来用功。丑!丑!丑!”后来她竟然要动手打人:“老东西说话嘴不净,莫怪我翻脸手掌不认人。”且不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早已被她抛到九霄云外,就是尊老这个最普遍的做人道理她也丢得一干二净。戏曲小舞台,社会大课堂。剧作家从讨学钱一个极小的事件入手,却反映出清朝末年大变革时期人们的观念变化,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不虚美,不避恶,语言之“真”足以传世。《讨学钱》不仅能准确反映大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且在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方面也写得相当成功。如贺老先生一出场给人的印象较为端庄文雅,有其唱词为证:“巍巍乎欠起身,荡荡乎走出门庭。一路走,一路行,来来往往都是人。家家都把年来过,小孩子换上一身新,苦只苦我老先生。”虽然前往东家娘子处讨学俸,心中悲苦,但却未见他气急败坏,也未出口伤人。在经过与东家娘子近六个回合口角争辩后被扫地出门,贺老先生再也无法顾及颜面,准备像寻常农家妇女一样到处评理:“东家做事太不仁,不给我学钱反把我推出门。我到前村走一趟,邀动乡亲和四邻,定要与你把理评!”看似不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语言,恰恰表明了在受到东家娘子语言讥讽和极大的不尊重后,贺老先生内心的愤慨。斯文扫地呀!一个被生活挤压的下层知识分子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真的语言,真的人物,作品感染力由此而生。如果说文学作品的价值就在于美的传递,那么对于《讨学钱》来说,语言真实使剧本呈现出的逼真效果就是其最美的地方。它引导着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搁置文学符号的人为特征,而把文学文本的内容直接作为现实,作为‘真人真事’,在感情上甚至理智上信以为真,从而使文学文本的释义变成了现实认同”[3](P127),从而引发人们对于一个生活在清朝末年,郁郁不得志、穷愁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同情与怜悯。

二、来自底层民众的活语言

《讨学钱》来自底层民众的活语言也是吸引观众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活语言来自底层社会,为广大老百姓所熟悉,并为他们所喜爱和接受。从《讨学钱》的人物设置和对话形式来看,很有点像唐代流行的参军戏①。赵景深在《中国古典喜剧传统概述》中曾提到这种深受人们欢迎的民间曲艺形式:“演员演这类戏,总有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苍鹘的‘鹘’字与‘末’字同一韵母。一净一末,正如今天相声里的‘逗哏的’和‘捧哏的’。”[4](P374)从人物对话来看,《讨学钱》很好地继承了参军戏的诙谐幽默的特点。如东家娘子历数自己如何善待贺老先生时,提及顿顿荤食供奉之事,贺老先生对曰:“提起你家腥,气死我老先生。那天我在书房门口站,我亲眼看见你把臭鱼对家拎,屁股连眼睛只有一寸零三分,三十六七个,压不倒定盘星。寸把长的屎缸皮,你要我吃三顿。呀得呀嗬咦呃咦得咦嗬呀,留一毫毫鱼尾巴,晚上算顿腥。”这里为了加大对东家娘子的嘲讽力度,剧作家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达到讥讽目的。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东家娘子又说如何用上等的皮丝烟招待先生,贺老先生再次辩驳:“提起你家烟,气坏我大半天。好烟耽价钱,你尽买那臭烟,三个钱买上一大堆,买的说不要,卖的朝上添,不要不要添几锨。一要烟袋通,二要按得松,三要紧紧拔,四还要迎那老东风。你把我喉咙熏得像破烟囱!”这里的语言俗而不滥,对偶、排比、比喻连续使用,人物语言生动活泼,既适应普通观众的欣赏口味,又保证了剧本的质量。甚至是地方戏中不常用的顶真手法,在剧本中也偶有使用。如贺老先生辩驳道:“到你家教书三年整,三年整未见到你家手指头大的荤。”由于剧本中广泛采用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修辞手法,使原本凄苦的争斗场面变得幽默而诙谐,实在让观众忍俊不禁。在地方小戏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剧作家为了迎合观众而不惜使用低俗下流的语言,导致剧本质量堪忧。1985年,在安徽省巢湖市发现一石碑,碑的上方刻有“正堂陈示”四个大字。碑文约400字,是当年在巢县任知县的陈炳所颁示的禁约。禁约计为四条,第二条即提到禁止倒七戏(庐剧别名)演出。这个禁约应该与庐剧剧本中那些带“颜色”的语言有很大关系。而《讨学钱》所采用的语言,既保持了民间语言活泼生动的优势,又避免了低俗下流;既采用了大量贴近底层民众的修辞手法,又创造了喜闻乐见的健康戏剧品格。剧作家将小人物的辛酸和坎坷,笑与泪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以喜剧形式去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从而使观众在哈哈大笑之后又会有心酸和苦涩。

三、彰显地域文化的土语言

地方戏的最大魅力应该就在于使用本土方言进行吟唱和道白,方言越土、越纯、越地道,这样的土语言就越能体现其音韵美、乡土气,它所体现的地方特色也就是普通话所无法比拟的。《讨学钱》自演出以来,久演不衰,与该剧使用方言土语演唱道白是密不可分的。《讨学钱》以江淮之方言演江淮之情事,这种土语言贴近老百姓,就如同平日里乡亲拉呱一般,听起来特别熟悉贴心。可以这样说,一个优秀的剧作家从来没有鄙视过方言土语。在创作剧本之前,作家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个区域的方言特性,并通过方言来表现该区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就这一点来说,《讨学钱》堪称代表。该剧本从多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江淮大地上的一些民俗文化:如大年三十讨债习俗,剧本开头贺老先生有一段独白:“想起在陈家教书三年,年年学钱总是拖欠。今天又是年三十,我要前去催讨催讨哟!”从东家娘子和贺老先生对话可知:当地人有打糖水鸡蛋待客的风俗,以示主人的热情及对客人的尊重。东家娘子唱词中就有“倒杯黄茶敬先生,黄茶付予先生手”,而老先生唱词则有“接过黄茶看分明,两个鸡蛋圆滚滚是爱坏人”。《讨学钱》还在方言土语的表达中展示了当地与私塾相关的世俗生活,在剧本中,可以看出贺老先生属于当地被延请施教的私塾先生,食宿由东家供给,其脩金由东家和塾师商定。贺老先生在和东家娘子斗嘴的过程中,涉及住宿和饭、菜、汤、酒、烟等生活起居内容,其中最为精彩的就有四个回合:分别为“提起你家饭”“提起你家荤”“提起你家汤”和“提起你家烟”。贺老先生实在不满意如此微薄的待遇,但又不能不顾及私塾先生的身份和颜面,只能讥讽吝啬的东家娘子。贺老先生这一形象足以反映当时乡村私塾先生生存状况的窘迫和尴尬。而东家娘子的家境似乎也不太宽裕,常有买东西延期付款的现象。贺老先生唱词中就提到“到你家教书三年整,三年看见你一回荤。东家娘子不过意,东家肉案赊四两。陈大爷,西家肉案赊半斤”。由此观之,赊账在当时应该是一种常见的买卖方式。东家娘子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支付方式,应给的学费也不能及时到账,再加上不满私塾老先生的教育方式,就更想往后拖一拖。东家娘子独白中就有“今天是年三十,到我家来一定是讨学钱。我还是老规矩一年压一年”。从江淮方言的语音层面来看,其方音洪亮圆润,声调下滑,富于节奏感,这与安徽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如剧本中的“老先生”读作[l213i!213n5];“菱角”读作[nin45k5];“二十四个半”读作[?215s21k5p21];“饿”读作[u21];“赊”读作[5];“鸡蛋”读作[?21tan21];“一毫毫”读作[i5x45x];“皮丝烟”读作[ph45s21i!45];“野人”读作[i213n45];“李家山”读作[z45tia21r21]。除了词语的方言发音之外,衬词的使用也强化了《讨学钱》的本土语言特色,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无歌不衬,无衬不歌。”江淮地区的民歌小戏经常运用生活语言中的衬词“呀”“嗬”“咦”等,体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传达出百姓的喜怒哀乐,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魅力。在《讨学钱》剧本中作为衬词连续使用的“呀得呀嗬咦呃咦得咦嗬呀”共计出现了四次,这些衬词看起来没有实在的意思,但它却把正词里没能或难以表现出来的贺老先生在讨学钱的过程中悲愤而无奈的心理细致入微地揭示出来,同时也使该剧的剧情节奏得以调节,戏剧结构更加平衡。《讨学钱》中还有大量带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方言词语、民俗语汇,也为剧本增辉不少。如“白糖果子”(一种小零食,硬硬的,脆脆的,由面和糖做成)、被条(被子)、寡话一大箩(废话一大堆)、不是你肚里蛔虫(不懂你)、米饮汤(过去大锅做饭时,盛出的多余米汤)、猴头(狡猾)、不中(不管用)、屎缸皮(类似长不大的小鳊鱼)、崴在我家(赖在我家)等。当然,《讨学钱》的语言虽然通俗生动接地气,却也不失文雅风流。剧本中有一定数量的书面语言、成语间或出现,既体现了剧作家良好的文化背景和娴熟的语言技巧,也与贺老先生的私塾先生身份和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学养相吻合。如“贫而毋谄,富而毋骄”“一门天赐平安福,四海人同富贵春”“头悬梁锥刺股”“一箪食一瓢饮”等。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方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5](P145)。这些戏曲在内容、声调、风格上都离不开使用当地方言土语的吟唱或表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方言土语造就了地方戏独一无二的美学特征。“在艺术形式上,民间小戏多用乡音土语,亲切活泼,具有灵活性。”[6](P255)《讨学钱》中大量独具地方特色的江淮方言土语的运用,看似与贺老先生的读书人身份差异很大,但从彰显地域文化这点来看还是非常成功的。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方言和地域文化血脉相连,打碎骨头连着筋。”[7]这句话通俗形象,十分在理,它揭示了方言在反映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总之,《讨学钱》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因其符合人物身份的真语言,来自底层民众的活语言,彰显地域文化的土语言,具有极高的语言成就和艺术魅力,成为久演不衰的庐剧精品力作,在安徽戏剧史和地域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安徽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3.

[2]烟草何时传入中国[EB/O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00112690.html,2018-09-17.

[3]赵毅衡.文学符号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4]赵景深.中国古典喜剧传统概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梁国楹,王守栋.中国传统文化精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语言魅力范文篇3

关键词:广告词汇修辞艺术魅力商业推销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在商业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广告的职能是用最吸引人的方式介绍一个商品的质量,清楚地说明购买该商品的理由,引起大众对它的注意和好感,英语论文并立即产生购买它的欲望。这就决定了广告英语必须达到迅速影响和劝告的作用。广告英语这种通过表意和移情而实现劝说功能的语言,同讲究生动形象、含蓄蕴藉与追求各种艺术效果的文学语言相比,以及同讲究真实、简明的新闻报道语言相比,可以说具有奇特的语言形式和文体特点。

一、广告文字创作的重要特征

1.文字新颖醒目,刺激记忆,促进销售。

2.重复—成功广告之秘诀(不论是广告的重复出现,还是广告文字中的运用重复修辞手段)。

3.文字简单—有时人们并不一定想阅读广告,因此,广告则必须迅即表述其信息内容,不可浪费语言文字。字词、句子、段落的简短有助于阐明信息,使之易于阅读,接受。

4.文字通俗易懂,涵义明确—如果读者迟疑在某一不认识的字前,该广告自然失去了应有的注意力。因此,广告文字语言须通俗易懂,涵义明确,不可用深奥难解,涵义模糊之词。

二、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

1.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广告英语的用词与普通英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必须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富于感情色彩和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如:

DifferentcountriesDifferentlanguagesDifferentcustomsOnelevelofcomfort,Worldwide(一家航空公司的广告)。动词多用短音节的最常用的词,比较上口。

2.模拟创造新词。为了促销其产品,广告商总是不断地挖空心思,创造新词,借以标新立异,吸引顾客按照英语的构词规律,毕业论文造一个独创的、能为读者所理解的词或短词,可有效地加强广告的新奇和生动,也增强吸引力。广告英语生造新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错拼。在英国随处可见这样的广告:DRINKAPINTAMILKADAY这是一则劝人每天喝一瓶牛奶的广告.全文应是:Drinkapintofmilkaday。这则广告利用发音把广告文字巧妙地组合,创意新颖,离奇醒目。因为这则广告的流行,pinta一词竟成了牛奶的代名词。例如牛奶涨价,不说milkhasgoneup.连报纸上也说pintahasgoneup。有些广告文甚至给pinta加上了’s,变成了复数形式.

(2)造字。例如:TheOrangemostestDrinkintheworld.这是一条饮料广告。”Orangemostest”来源于Orange——most——est,其中most与est都表示形容词的最高级,在此与orange连用,借以表现这种饮料的“高质量,高纯度,高⋯⋯”给人丰富的联想。3.借用外来词。英美国家中的许多商品都是直接由国外进口或者虽由本国生产却富于国外风味。因此商品广告中便经常出现外来语字眼,以表示商品所拥有的迥异风味或较高的质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广告英语中,使用得最多的外来语是法语和西班牙语.如:

(1)BonVoyage(一路平安)常用作香水牌号。因为法国以生产香水和化妆品著称于世,所以美容品中加上一点法语会增强这些商品的价值。

(2)Perrier——.withadded.Jenesaisquoi这是一则介绍法国软饮料的广告

“jenesaisquoi”是一句法语意为“Idon’tknowwhat”这里使用简单的法语,既增强了消费者对此饮料的好奇,又增添了它的正宗法国风味。

4.运用复合词。用复合词的构成较灵活、有新异感,故广告英语中复合词用得很多。像color-freshness颜色鲜艳,fragrant-aroma香气馥郁,top-qualitybulbs高品质灯泡,up-to-the-minutefashion最新款式的服装,line-dry一晾就干,shining-clean净亮,quickfrozenfood速冻食品。

5.大量形容词的使用。在广告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形容词.而且大都是评价性形容词及其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广告英语中的形容词按其修饰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情况,为顾客介绍商品的各种性能;另一类是对商品作主观评价,这类形容词有强烈的赞扬性和感情色彩,硕士论文称之为评价性形容词(evaluativeadjectives),如good,real.beautiful,delicious,true,fresh,mar-velour,wonderful,super,special,big,large,oversized.)等都是评价性形容词。为了推销商品,广告商们自然要对商品进行粉饰美化,那么最能打动人心的词汇就是评价性形容词。

WhataGoodtimeforaGoodtasteofakent?——Kent烟Whyourspecialteasmakeyourpreciousmomentsevenmoreprecious?——Lipton茶

三、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双关、排比、比喻、押韵、拟人、夸张、设问等。现分别举例如下:

1.双关(Pun)。双关就是有意识地利用语言中的同音异义或一词多义现象使一句话产生两层不同的意思,即“一语双关”例如:

TheUniqueSpiritofCanada(加拿大酒广告)

上述广告中的spirit是个多义词,如作“烈性酒”解,全句可理解为“别具风味的加拿大酒”;如作“精神”解时,全句则意为“加拿大独特的国民精神”。spirit在广告中具有上述双重意义,令读者无法排斥其中任何一个,别具一格。

2.排比(Parallelism)。排比句本身不仅使句子简化而且重点突出给读者造成一贯而下的气势。

Whenyouarecool,teawillwarmyou

Whenyouarehot,teawillcoolyou

Whenyouaresad,teawillcheeryou

Whenyouareexcited,teawillcalmyou

这种结构富有节奏感,有利于强调语势,突出重点,激发消费者对茶叶的激情。广告英语使用排比句读起来节奏性强、音韵对称既突出了产品质量优先的优点又使读者享受了广告语言的美。

3.头韵。押韵(Rhythming)本是诗歌的写作技巧,然而广告英语却常常加以移植押韵可以使语言抑扬顿错,流畅回环,便于吟唱,便于记忆押韵分为头韵和尾韵两种而头韵在广告英语中更为常见,如:

GoforGold

这是GoldSeal酒的广告,它不仅充分利用了Gold一词的意义,使人觉得这酒像金子一样宝贵,而且利用了它与go头韵相同的特点,医学论文使得广告简明生动,节奏平衡,容易上口,便于记忆。

另外像:

Wingyourwaywithwingswaitingforyou—(AsianAirline韩亚航空)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易记易诵。

4.比喻。比喻(Analogy)是一种不把要说的事物明确真实地说出来、而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事物表现的修辞方式,如:

What’sonyourarmshouldbeasbeautifulaswho’sonit.

这是Citizen表的广告文句,广告图是男女手臂相挽的特写,表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和谐美感。文句与画面相得益彰、明喻的运用使广告形象生动迷人,易于打动人。比喻是广告英语主要的修辞格,它使得广告英语精炼,形象,生

动,变抽象为具体,变模糊为鲜明,变虚幻为实在。

5.拟人。拟人(Personification)是指把东西或其他生物当作人来描写的修辞法,这种修辞手法给商品以生命,使它变得有人情味,给消费者一种亲切感。如:

“Terylence”keepsitspromises.(“涤纶”商标,信誉卓著)

FlowersbyBEAUTYspreadfromtheheart.(“美人”鲜花,倾诉衷肠)

Peonystandsoutfortaste.(牡丹香烟,醇味盖冠)

上述广告中,无论是鲜花(flowers),商标(Terylene)还是香烟(peony)都被描述为能说会道、像有生命的人一样,这无疑会在商品和消费者之间产生一种亲近感,引起人们的兴趣。

6.设问(RhetoricalQuestions)相当数量的广告英语一反平铺直叙的写法,在开头和结尾采用设问句,提出问题让读者急迫地去浏览广告,去深思,然后得出十分肯定的结论这样的修辞手段自然比劝告读者更富有说服力。据统计,每30句中就会出现一个设问句。广告英语中设问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反意问句有些问句以对话出现,显得十分活泼,具有口语体色彩。例如:

Whyyourskindrinksitdownsoquickly?(玉兰油护肤品广告)

Areyoustillfeedingyoursixmontholdaninfantformula?(婴儿食品广告)

Canyoutellcheesefromrealcheese?(农舍牌英国乳酪广告)

总之,广告英语是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常常运用各种修辞,目的是用艺术的形式实现商业目的。它不仅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职称论文开拓读者的丰富想象,引发读者对商品产生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广告的鼓动性、说服性,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也让人欣赏到广告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孙晓丽:[M]《广告英语与实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P52~66

语言魅力范文篇4

关键词:幼儿教师;语言魅力;语言发展

幼儿时期是孩子们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特别是口语的发展。且有专家研究表明,幼儿语言的发展在孩子们表达交流、获取信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时期,幼儿教师对孩子们的语言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幼儿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即语言的简单准确、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等方面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更是影响巨大。所以,本文旨在探讨幼儿教师语言魅力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并从中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方法。

一、引导幼儿的语言启蒙

对于幼儿的语言学习来说,可以追溯到出生,自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就已经开始了语言学习和发展,他们通过听来对外界语言进行信息并通过模仿他人的语言表达来形成自身的语言风格,而2-6岁的幼儿时期就是他们通过模仿来形成自身语言风格关键时期。因此,在幼儿语言启蒙的时期,幼儿教师的语言魅力对其以后语言的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正如上文所说,在幼儿语言培养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外界语言输入。所以,为了做好幼儿的语言启蒙,幼儿教师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加强语言信息的输入,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有用的语言信息,并保持这些信息的通畅,从而唤起他们学习语言的天性。其中,教师的语言魅力正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们要通过自己的语言魅力传达出如同母亲般安详的情感来安抚幼儿,营造出一种适合幼儿语言发展的环境,不仅能够鼓励他们学会接受外界信息,还能引导他们学会在倾听中理解对方的信息和情感。除此之外,这样的安抚还能够让幼儿随时处于一种放松状态,对外界信息不排除,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幼儿接收信息的效率,最终达到完成语言启蒙的目的。

二、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

培养幼儿表达能力是幼儿教师语言魅力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另一个影响。幼儿经过语言启蒙对语言的重要性有了认识,而语言最终是为表达交流服务的,因此为了幼儿的语言发展更应该让其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2~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在语言的敏感期,对语言没有辨别能力,他们的说话方式,语言习惯等大多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模仿而形成,而教师更是他们首要的模仿对象。因此,如果教师没有合格的语言能力和语言魅力,无疑对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十分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表达的得体性。例如:在与孩子们接触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方言和网络语言,并且在说话时做到普通话发音清楚、表达准确,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语感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应当学会运用文明理智的语言来与孩子们交流,尽可能地避免在交流时出现表达不清、词不达意的情况,更不能因为自身情绪等原因对孩子进行辱骂,例如“你怎么这么笨”“烦死了”之类的话。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就必须学会合理地运用文明、规范的语言去教导幼儿,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规范使用语言的意识和准确使用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幼儿语言情绪的正面引导

语言情绪,简单来说,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所带有的情绪,或自信开心,或自备沮丧等。且有关研究表明,因为自身的年龄的原因,处于语言发展阶段的幼儿们在面对陌生环境和陌生的同伴时常常会感到害羞、胆怯,不敢或不愿说话。因此,如果在这时,幼儿教师不能对孩子们的语言情绪进行正确引导的话,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说话感到恐惧,甚至厌恶说话,而这对他们的语言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幼儿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又一个影响即在此,它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孩子们的语言情绪,甚至培养他们正面的语言情绪,让孩子们喜欢上运用语言。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当出现厌学、自闭等情绪时做到积极引导;而当孩子们感到自信开心时,又要及时予以肯定,让他们真正喜欢上说话交流。例如,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孩子们讲益智故事,然后让他们进行讨论,鼓励和支持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孩子表达想法时,即使出现语言混乱,词不达意的情况,教师也不必过于紧张,而应将其看作孩子们开始表达的第一步,先对他们予以肯定和表扬,然后再对他们的不足予以纠正。通过这样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们就会感觉到成就感,从而培养了他们正面的语言情绪。

四、结语

综上可知,幼儿教师的语言魅力对处于语言发展阶段的幼儿们十分重要,在幼儿的成长和心智发展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语言魅力,启发和教导孩子们不断运用语言交流,从而促进和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增强专业知识,掌握幼儿教育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为孩子们的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蒋新华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新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黄世革.幼儿教师的语言魅力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科教文汇,2014(14)

语言魅力范文篇5

[关键词]易中天;电视讲座;语言魅力

Abstract:ProfessorYIZhong-tianfromXiamenUniversity,setsusagoodexamplethatTVlecturesshouldbedoneaccordingtoprinciplesofstudiesincommunication,psychologyandspeech.InlinguisticartofhisTVlectures,modern,humorousandphilosophicalimplicationsmanefestnotonlyhisexpertisebutdeductivecapability,whichtoagreatextentdeterminetheeffectofTVlectures.Therefore,itisakeyelementtofascinatetheaudienceinTVlecturesblessedwithlinguisticattraction.

Keywords:YIZhong-tian;TVlectures;linguisticattraction

易中天先生通过电视传播,改变了他的纯学者与学术的身份,一夜之间成为“学术超男”、“电视明星”,成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者。易先生在电视讲座中,借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靠出神入化的表达技巧,品大众需求的人性善恶,甚至是想象中的古人之间有趣的家长里短。把《品三国》变成了卡通风格的符合普罗大众口味的连环画,这是对葛红兵先生“品三国,应该是品一点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中国人的忠义观念,应该品出一点天、地、人、神的大义来,应该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扬”这一观点的反动。但正是这种反动赢得了观众的普遍青睐,使“学术扩大了传播范围,电视提高了文化品位”。用易先生的话来说,这就是学术和传媒成功对接的“双赢”。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电视受众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是电视机构组织节目生产极为重要的市场依据。目前,60%左右的中国观众在初中(含初中)文化以下,大学以上学历的观众只占收视人口的12.1%。[1]3面对这样一个中低文化水平的现实,电视讲座的组织者和讲授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抓住受众的眼球,然后才是“微言大义”。就受众而言,媒介的信息如果不合意便会在最外层被拒绝,得不到注意,在受众心理选择的第一关就被“毙”掉了。再说,以受众为中心是媒体成熟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事实上,受众作为传播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与兴趣的取向从来就影响着传播活动本身,而且受众的喜好也成了检验传播活动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传播如果不能在受众中产生共鸣(受众心理选择的第二关——选择性理解),甚至使受众厌恶,不但会损害我们的传播事业,同时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变我们的传播观念,以受众为中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传播的前提。

让历史讲座“三贴近”(即贴近事实,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是易先生践行人文学科的“根本在人性”这一教学理念的有益探索。“三贴近”首先要做到语言的贴近,尽管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毕竟还有很大的争议),但笔者认为易先生的这种探索还是应当给以充分的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易先生的迅速蹿红(受众心理选择的第三关——选择性记忆),有力地证明了“易氏风格”的存在价值。客观地讲,易氏的语言风格是其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那么易氏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特点呢?

一、借助时尚语言,缩短心距

“我的原则是‘平民立场、现代视角、三维结构’”。正是有了这种平民立场,才使易先生把枯燥的史实,通过生动的表达传达给了受众,用易先生的话说,这“是为了方便观众和读者去理解历史,拉近他们和历史的距离……”

由于本栏目锁定的主要是具有中等及以上文化水平或具有中学历史常识的受众,且以中青年居多(当然不乏老年受众),“易粉”、“乙醚”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人。这一年龄段的受众,多处于激情燃烧的岁月,满腔青春的情怀,焕发着青春的风采,总是喜用青春的语言,激励自己青春的步伐。而已近“声入心通,无所违逆”(注:谓一闻圣人之言,即能领悟其微旨。宋·张载《正蒙·三十》:“六十尽人物之性,声入心通。”《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宋朱熹集注:“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的耳顺之年的易先生在讲座中能熟练地运用青春时尚的语言,这一下子就突破了受众对历史(总以为历史是呆板的代名词)的心理屏障,一下子抓住了受众的心,与受众开始了思想、人文和历史的思维碰撞,使受众求进(互动的沟通)的心理[2]19需求得到了满足,于是由交流到交融,使受众已全身心地投入,开始了与讲授者的心灵对话。例如:易先生在讲曹操与诸路盟军讨伐董卓,众人畏惧,只有曹操前往,曹操归来以后看诸人在帐内饮酒作乐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引用了《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中的一句原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应该说原文不难,不予解释,估计受众不会调台。但深知受众心理的易先生还是作了如下处理:“曹操带着一身的尘土、一身的血污回到酸枣大营的时候,看见大营里面的各路诸侯在干什么呢?(稍顿)‘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也就是说整天都在开Party,泡酒吧,打电子游戏!(全场爆笑)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说国家民族已经到了这个份上,你们居然还天天都在喝酒!曹操悲愤地说:‘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Party”、“酒吧”、“电子游戏”无一不是当今一般民众特别是中青年人耳熟能详之事物,历史进入现实,学术走下神坛,正是借助这种时尚语言,易先生成功地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学者和大众的对接”。

平民的心态、时尚的说法——自然亲近,就像隔壁的大叔在和你“话桑麻”。不管易先生在演讲和自己的著作上运用了多么现代的词汇和句子,他怎么在这个过程中穿插幽默,活跃气氛,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正是那么多观众喜欢听他的讲座、那么多读者喜欢读他的书的重要原因之一。易先生曾坦言,他更愿意做亲民学者。“亲民学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家认为你就是自己的一个邻居,一个亲戚,一个朋友,一个熟人。他不觉得你和他之间有多么遥远的距离,也更不会觉得你是高高在上在那儿传道。”

其实,亲民学者才是可敬的学者,因为他不伪善、不膨胀,更不会死扛着身份不放。受众不正是被易先生的这种“放下高高在上的精英身份而融入民间的草根情怀和平等精神”所感动的么!在央视《百家讲坛》做《拷问易中天》这个节目的时候,一个13岁的小女孩说:“易老师跟我们是平级的。”好一个“平级”,谁说不是呢?

二、借助俏皮语言,促进交流

“自打人学会了说话,慢慢的就有了说得好说得不好、说得俏皮说得不俏皮、说得漂亮说得不漂亮之别,也就是说,说话便成了一门艺术。”[3]“传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4]67

易先生的历史讲座,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所谓“事事有出处”,不是戏说、胡说、瞎说,也不是“正说”,而是“趣说”或“妙说”——“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但更多的还是普及性,这是《百家讲坛》与《世纪大讲堂》(凤凰卫视)的根本区别。而俏皮正好为这种普及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可以说,俏皮是易中天讲座最大的艺术特点,这种俏皮兼具幽默、辛辣之味。易先生自我描摹说“我好歹还是一个好玩的人”,信哉斯言。易中天的言谈话语之间总是让我们体味到他骨子里学者的幽默,这种幽默不是牵强附会,也不是无聊逗趣,而是恰到好处,点铁成金,往往令人会心一笑之后感觉回味无穷。例如“刘备对诸葛亮的好,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就像老鼠爱大米”。“鲁肃找刘备要荆州,刘备装哭,鲁肃说,‘你不要哭嘛,不要哭,我这儿有餐巾纸。’”这种“俏皮”搞笑的时髦语,在易中天的讲座中不胜枚举,这就彻底将学术的呆板面孔,转为可知可感可亲可近的形象了。

再如:“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孙坚母亲吴夫人的妹妹和吴夫人一起嫁给孙坚的,我认为在理论上也不大可能。……难道说孙坚在求婚的时候对吴姑娘是这么说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

聊天的心态,调侃的语气,假不正经,十分搞笑。作为受众,我们可以联系现实,对应历史,通过对比、想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像出来。即便是稚子村姑,也能理解,由不得你不对他的“历史”产生兴趣。

在易先生的讲座中,这种俏皮语言俯拾即是,这既是对受众求趣(有趣的技巧)心理[2]19的一种迎合,同时也破除了学术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壁垒,并与受众心灵中的幽默细胞产生和谐共振,有助于提高传播的效率,进一步强化讲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切实提高讲座的实效性,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借助至理名言,提升境界

古往今来,思想大师、科学伟人的至理名言浩如烟海,穿越时空,曾激励多少志士仁人奋发向上、砥砺成才。至理名言精辟深邃、富有哲理,阐发真理、启迪来者,发人深省、耐人寻味,陶冶性情、激励上进,是教育我们成人的良师、是激励我们成功的益友。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人,大多都有自己中意的名言佳句,或作为座右之铭,或作为奋进之檄。对这些至理名言,易先生在讲授中往往能信手拈来,加以巧妙运用,这都不足为奇。奇的是易先生的锦心绣口,含英吐蕊,自制一些“易氏名言”,不仅起到了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有助于受众净化人格、美化心灵、提升思想境界,这也正好满足了受众求知(先进的文化)的心理[2]19需求。

例如,“曹操作为一个好老板,是非常会用人的,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可是身处乱世,老板选择人才,人才也选择老板,这就类似于今天的双向选择,因此争取人才必须先征服人才的心。”

又如“他们的愚蠢是和狂妄成正比的——袁绍比曹操狂,袁绍比曹操蠢;袁术比袁绍还狂,袁术就比袁绍还蠢。最牛的最蠢。”

“争取人才必须先征服人才的心”、“愚蠢是和狂妄成正比的”这样的至理名言,精练优美、蕴含智慧、引人深思,既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又能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既可以使教学语言生动有趣,和谐动听,又能陶冶受众的情操,产生共鸣。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催人奋进的激励功能。

至理名言是生活的积累、经验的积淀,更是真理的再现。以易先生的国学背景及人文情怀,在其讲座中这样的至理名言时有所现。时不时地让你“眼睛一亮、精神一振、会心一笑”。如沐春风,叫人荡气回肠;含英咀华,让人回味无穷。易先生的讲座不仅拓宽了受众的视野,同时也使受众感受到了灵魂的升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受众所追捧的主要还是易先生在平民化的演绎中又不失其学者身份的儒雅风范。

学者身份的内涵,艺术语言的表达,正是易先生成功的诀窍。也许,有人会说,说话谁不会?是的,单从形式上讲,说话谁都可以的,但是要做到艺术化,把说话上升到语言魅力的高度,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但是,什么事情都是可以通过留心学习和仔细揣摩锻炼达到的,没有谁一生下来就能把话说到精彩别致,说到赏心悦目,说到滴水不漏,因此,要自信、要努力、要学习,那么,我们也能,一切都有可能。

[参考文献]

[1]张海潮.眼球为王——中国电视的数字化、产业化生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

[2]蔡铭泽.新闻学概论[M].天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语言魅力范文篇6

一、牵引学生注意力,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我国教育界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时至今日,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它代表着一种科学、民主的教育思想,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全面发展。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其关键环节是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矛盾运动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是实现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语言具有启发性,除语言精练、准确、清晰、音量适度、逻辑性强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要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通过音量、语速的不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牵制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适应对知识信息的接受,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语言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一些谚语、诗词、歌赋、顺口溜等,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感染,有所收获。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引导性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任何效益高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统一的结果,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成人化、政治化的倾向明显,有些学生有逆反心理。

其次,在考试中存在考题过难、内容过多、范围过大等问题,造成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等。

再次,很多学生对政治课提出的问题带有一种偏见,总认为能“编”能“凑”就行了,似乎没什么严格的是非界限,缺乏对教材难点、重点的分析和理解,对问题大概知道就行了,根本谈不上准确性。鉴于此,政治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更为必要。

教师必须明确指导学生怎样去挖掘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如何运用教材内容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教师的导向进行思维,避免出现偏差。只有这样,学生对教材内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准确掌握重点,成功地攻克难点,自觉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三、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具有连贯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孟子主张教学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他说:“流水的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的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他以流水比喻,指出流水在行进中必须流满经过的洼地才能继续前进;君子有志于学问道德,没有达到一定的成就也不能通达。说明学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打基础,循序渐进,决不能侥幸从事,否则“其进锐者,其退速”。“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是违背学习规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以课、节、框的知识点孤立存在,但形孤神不孤,如哲学生活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经济生活中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等,且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较多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用语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过渡衔接,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的层层深入,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四、有理有据,语感传情,具有可信性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该课程不但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使学生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这就要求政治老师要具有一定的威信。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重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具备了这种力量,就能获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学生也乐于接受教育,对思想政治课就会感兴趣甚至热爱。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学内容一起当作认识和评价的对象,如果政治老师对自己所授的内容本来就持怀疑态度,还照本宣科讲下去,学生就会既反感教师虚伪,也反感内容的空洞枯燥。因此,教师能否客观、准确、有说服力地说明教学内容,是政治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对书中内容分析要热情洋溢,有理有据,语言要声情并茂,语调要抑扬顿挫,举手投足之间真情涌现,激起学生对教师言语内容的关注,充分显示语言的魅力。

五、观点明确,主次分明,具有归纳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探索活动,调动挖掘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但是政治课教学内容是一些抽象的东西,理论性强,要真正地理解它、掌握它,就必须把它还原为具体,然后再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这样才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才有利于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印象,加深理解。学生通过学习对知识点有了零散的具体的感性认识,但对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的关节点,对于易混淆、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尚不能澄清,对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难以搞清楚,所以教师在学生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必须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关节点,易混易错的地方加以分析归纳,明确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给学生运用知识点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归纳性,抓住问题的本质关键所在,严谨规范,系统归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使之观点明确,主次分明,达到新的认识高度。

语言魅力范文篇7

一、牵引学生注意力,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我国教育界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时至今日,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它代表着一种科学、民主的教育思想,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全面发展。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其关键环节是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矛盾运动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是实现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语言具有启发性,除语言精练、准确、清晰、音量适度、逻辑性强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要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通过音量、语速的不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牵制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适应对知识信息的接受,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语言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一些谚语、诗词、歌赋、顺口溜等,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感染,有所收获。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任何效益高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统一的结果,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成人化、政治化的倾向明显,有些学生有逆反心理。

其次,在考试中存在考题过难、内容过多、范围过大等问题,造成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等。

再次,很多学生对政治课提出的问题带有一种偏见,总认为能“编”能“凑”就行了,似乎没什么严格的是非界限,缺乏对教材难点、重点的分析和理解,对问题大概知道就行了,根本谈不上准确性。鉴于此,政治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更为必要。

教师必须明确指导学生怎样去挖掘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如何运用教材内容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教师的导向进行思维,避免出现偏差。只有这样,学生对教材内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准确掌握重点,成功地攻克难点,自觉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三、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具有连贯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孟子主张教学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他说:“流水的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的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他以流水比喻,指出流水在行进中必须流满经过的洼地才能继续前进;君子有志于学问道德,没有达到一定的成就也不能通达。说明学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打基础,循序渐进,决不能侥幸从事,否则“其进锐者,其退速”。“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是违背学习规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以课、节、框的知识点孤立存在,但形孤神不孤,如哲学生活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经济生活中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等,且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较多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用语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过渡衔接,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的层层深入,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四、有理有据,语感传情,具有可信性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该课程不但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使学生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这就要求政治老师要具有一定的威信。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重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具备了这种力量,就能获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学生也乐于接受教育,对思想政治课就会感兴趣甚至热爱。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学内容一起当作认识和评价的对象,如果政治老师对自己所授的内容本来就持怀疑态度,还照本宣科讲下去,学生就会既反感教师虚伪,也反感内容的空洞枯燥。因此,教师能否客观、准确、有说服力地说明教学内容,是政治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对书中内容分析要热情洋溢,有理有据,语言要声情并茂,语调要抑扬顿挫,举手投足之间真情涌现,激起学生对教师言语内容的关注,充分显示语言的魅力。

五、观点明确,主次分明,具有归纳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探索活动,调动挖掘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但是政治课教学内容是一些抽象的东西,理论性强,要真正地理解它、掌握它,就必须把它还原为具体,然后再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这样才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才有利于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印象,加深理解。学生通过学习对知识点有了零散的具体的感性认识,但对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的关节点,对于易混淆、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尚不能澄清,对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难以搞清楚,所以教师在学生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必须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关节点,易混易错的地方加以分析归纳,明确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给学生运用知识点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归纳性,抓住问题的本质关键所在,严谨规范,系统归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使之观点明确,主次分明,达到新的认识高度。

语言魅力范文篇8

1.英语文学特征—意象性

文学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是作者通过文字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世界有既定的背景,但是在事情发生方面却有戏剧性的可能。在既定的时代背景下,丰满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显出表达的情感及态度。作为最普遍的艺术特征—意象性,具有很多种类型,如:听觉意象,嗅觉意象,视觉意象以及抽象意象等,一般一篇文学作品中运用多种意象,表达不同的情感或者同一种情感,如英国诗人托马斯?那什所写的一首描述春天的诗—Spring,theSweetSpring。Spring,theSweetSpringSpring,theSweetSpring,istheyearpleasantking.Thenbloomthing,thenmaidsdanceinaring,Colddothnotsting,theprettybirdsdosing: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本诗表现了对田园特有风光的赞美。运用六种意象完美结合构成春回大地、鸟语花香的和谐美景。运用多种意象将读者拉入作者创造的意境之中,进一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及情感。

2.英语文学特征—生动性

英语文学作品通过巧妙的语言将人物、所处环境生动的表现出来,并且运用生动的描述让读者感同身受,将作品与读者间距离拉得更近,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作品,并对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感进行反思。如《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在得知女儿跟人逃跑时,竟为一点钱诅咒自己女儿,““她干出这种不要脸的事来,死了一定要下地狱。”“哎呀,糟糕!糟糕!糟糕!我在法兰克府出两千块钱买来的那颗金刚钻也丢啦!咒诅到现在才降落到咱们民族头上;我到现在才觉得它的厉害。那一颗金刚钻就是两千块钱,还有别的贵重的贵重的珠宝。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那些珠宝都挂在她的耳朵上;”这段描述生动的刻画出来夏洛克的吝啬,即使对自己女儿也不例外。运用生动的描述能让读者近距离体会主人公内心想法,体验他的喜怒哀乐。

3.英语文学特征—情感性

文学作品都有其一定的目的,每位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描绘百态人生,或喜或悲或忧或愁或兴奋或虚无,这一切情感都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来描述,通过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意图。比如美国作家安德森的著名小说《小镇畸人》,小说中作者通过精神病人的视角,观察整个小城镇的生活,并且结合凌乱的、不区分大小写、连标点都懒得使用的文字表达,表现整个小城镇的无助和混乱。这篇小说正是通过这些杂乱的文字与精神病人的视角进行讽刺,表达出人们对于爱和被爱的向往和渴望。同样诗歌中情感表达也非常丰富,读弥尔顿的《失乐园》能和诗人对上帝发起的质疑产生共鸣,读《独自云端漫步游》能读懂诗人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真挚的爱。文章中情感的合理利用,使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更容易理解文章,升华思想。

4.英语文学特征—含蓄性

含蓄直白的说就是不要太直接,在英语文学中,语意含而不露,对于本要表达的含义进行加工处理,让读者尽情发挥自我想象力,从字里行间揣测作者想要表达的含蓄含义,就如《老人与海》中,作者对老人面对困难的硬汉形象进行大量描述,几乎没有提到鲨鱼的情况,就相当于你永远不知道有多大困难,但是你仍然要坚持,直到最后的胜利。在老人叫醒男孩时,“老人轻柔的握住男孩的一只脚,直到男孩醒来”,虽然没有直接描述老人当时的内心活动,但是我们仍然能感觉到老人对男孩的爱,这就是含蓄表达的魅力。

无论何时何处,语言都可以包含说话者或者作者的自我情感、自我目的,日常生活中如此,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更是如此,在英语文学中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巧妙的构造文章背景,通过描写景物,人物的某些活动来烘托时代背景,历史背景,然后在细腻的描写人物时表达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这种载体承载作者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一部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中蕴含很多艺术手法,我们在阅读并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同时将会发现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正是由于这些才会吸引更多读者。

参考文献

[1]刘岩,张一凡.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J].才智,2016(8).

[2]吕程.解读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J].新校园:阅读,2015(6).

语言魅力范文篇9

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学生更喜欢那些新鲜活泼的教学语言。所以,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

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首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往往结果却是什么都解决不好。许多课堂实践都可以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复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相反,如果教师拖泥带水地刻意追求“详尽”,常常会出现由于某些词语的干扰或者句子的修饰成分较繁琐而导致学生离开问题核心,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课堂用语只能讲“三分话”。

二、从设问入手,从而达到语言艺术的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思考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而且充满无限生机。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的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可见,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把握语言的时机性

同样的问题解答,由于所用时间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最佳时机。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不提出疑难不讲;不到学生反复思考、讨论而仍不得其解时不讲。最好是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使之自己解决。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有两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一言以蔽之,讲解、解疑的最佳时机,一定要选择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这就是教师课堂讲解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让学生充分地去想、去思考,然后再启发他们。

四、锤炼语言的艺术性

体现教师“三分话”的课堂语言,首先应该达到准确、明白、清晰、简练。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则没有理由以此满足而忽视甚至排斥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如果教师总是板起面孔,摆出一副“夫子”的“尊严”相,日复一日地干巴巴地向学生们说教、灌输,半强迫性地驱使他们听讲,肯定是教不好语文的。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他们往往自尊心很强,而且极力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是不会轻易去向别人服输的。这种教学模式只会令他们生厌,效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所谓课堂用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首先是指教师用文学语言从事教学活动,抛弃那些已经僵硬而且趋于模式化的陈词滥调。二是随着所教课文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词汇,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语言经常有新鲜感。三是讲授不仅要达意,还应力求有表情,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感。四是尽可能地使课堂语言幽默,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喜听乐闻,如沐春风。五是尽可能用“三分”微言,体现“七分”大义,使课堂用语含蓄而深刻,精微而深远,这可以说达到了语言的最高境界,学生一定会对之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

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让教师的语言时刻散发出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语言魅力范文篇10

大家好,我是**级表演专业毕业生***,学号:**********

我论文的题目是"浅谈表演创作中的语言艺术"

语言的范围很广泛,有生活语言,艺术语言,比如播音,相声,朗诵等等,本论文谈及的是表演中的语言,具体说是台词.

文章中心是:当语言能传递思想感情,表达人物形象时,表演才能实现艺术创造;当表演实现了艺术创造,那么那些能够传递思想感情,表达人物形象的语言,也才能上升为艺术的语言。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也就是我的题目“表演创作中的语言艺术”的含义。

文章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语言魅力的描述”

我想既然我在我的论文中把语言称为是艺术的语言,既然我认为艺术的语言能够推动表演进行创作,那么这语言一定是吸引人的,一定是富有魅力的,所以我从魅力的角度来描述和展现语言。

有魅力的语言,是能够感染人的,不一定没有好音色的演员就没有语言魅力,重要的是语言中夹杂真情,能够传递人物思想感情,就好象有人说话别人爱听,有人说话别人不爱听,需要的是具有表现力的语言,能让人们去尽情欣赏,这才是魅力所在。

魅力可能来自一个人的天赋,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培养。那么如何实现语言的魅力,来推动表演进行创作,就需要语言的表现技巧和提升内涵修养两方面相结合,这也是我论文接下来的两大论点。

那么我先提到“语言的情感交流”这部分

语言在表演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实现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所以我从“语言在表演中的重要性”来论述。包括声音的塑造啊,台词的诠释啊,具体到潜台词的挖掘啊,语言的性格化表现啊,语言动作性啊,方言的运用啊等等角度来谈。

表演要做到“语言肖似,宛如其人”.把话说活,也就是说得生动和富有感染力。我想同样的一句话,不一样的个性人物,在不同的规定情景,用不同的心态,讲出来的感觉也会不一样的,比如“出去”这两个字,你是愤怒的命令呢,还是无可奈何的态度呢,是用疑问句呢,还是用肯定句呢,是喝醉了含糊不清说呢,还是紧张了结结巴巴说呢……关键是演员要主动去理解去诠释这语言内在含义,去把握人物的内在感情。从语调,语气,节奏,逻辑重音等细微的角度去塑造人物语言。比如《骆驼祥子》中虎妞这个人物,是泼辣的,她一不高兴起来,说话会连哭带着喊;比如久经事故的商人,他说话可能会油腔滑调;比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她的性格是柔弱的,更多时候语气是愁苦哀怨的;而像徐静蕾演的电影〈我爱你〉里杜桔和的爱情,就是以斗嘴调侃的特殊方式来谈恋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