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0:47:06

运行风险范文篇1

关键词:设备检修;风险评估;设备故障率

在电网运行的风险评估中,设备故障率的计算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电网调控值班人员在进行电网运行风险评估工作时,可以基于状态检修设备故障率计算方法应用进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设备故障检修准确度和可信度。通常情况下,电网运行风险评估主要有确定性分析法、概率分析法和风险评估法等三种,其中,风险评估法在近几年来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因为这种评估法可以定量描述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两个非常重要指标。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风险评估办法主要涉及到内容的重要性,评估了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电网运行风险。并且还提出了多个以外部环境、负荷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作为主要依据的风险评估模型。此项研究为电网运行风险评估提供了思路和依据,使得电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运行风险评估成为可能。电力网络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网络故障,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造成。其中,外部因素包括自然气候灾害、地质灾害、人为事故等,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集约化风险、硬件风险、管理风险、系统出现故障等情况。大运行体系和传统管理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别,这些差别会涉及到整体监控、自动化主站维护等,而在这些工作方面出现的隐患则统称为集约化风险;硬件风险是指电气设备本身存在故障;管理风险是指内部自动化系统在调度过程中出现错误而导致的故障,或是因为技术失误而导致的故障。这些故障都是因电气设备内部运行环境出现问题而导致,因此统称为内部因素。本文要分析的基于设备检修状态的电网的运行风险的评估办法就是在充分考虑到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基础之上进行,因此可信度和准确度高。本文主要提出了一种基于设备检修状态的电网的运行风险的评估方法,这一评估方法不但是通过对电气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信息进行采集,然后根据采集到的信息数据推算出设备的运行故障,利用线路过载等五项基本指标来衡量电网在运行时的风险指数,最终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证明设备检修状态时期电网运行风险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电网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以及流程

电网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计算设备故障率、计算选择系统状态和概率、系统状态分析以及风险指标计算。下面对此进行说明。

1.1设备故障率的计算

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存在风险的根本原因是设备故障,根据《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和相关的设备状态评价导则,电网调控值班人员可以根据电气设备实时状态信息计算出设备故障率。

1.2选择系统状态和概率的计算选择

系统状态方法有状态枚举和蒙特卡罗模拟法。这两种方法的应用条件各不相同,若是计算出来的设备故障率较小,同时电气系统的结构较为简单,那么建议采用状态枚举法,这样方法效果更佳;如果电气系统结构、运行过程相对复杂,同时严重隐患数量偏多,那么使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则是最好选择。

1.3系统状态分析

这一方法是对所选择的系统状态进行分析,状态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潮流计算、功率平衡判断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电网调控值班人员基本可以确定系统状态下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而且有时候一种运行状态下,风险类型可能会是多种而并非一种。

1.4风险指标计算

风险是指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的综合。电网调控值班人员在评估电网运行风险指标时,主要依据是以下两项工作获得的信息:选择系统状态和概率的计算、系统状态分析。电网运行风险指标的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变压器过载风险、线路过载风险、低电压风险、过电压风险以及失负荷风险。上图中,电网调控值班人员是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指数,然后根据这些权重指数对电网的整体风险程度有一个准确判断。

2基于设备检修状态的设备故障率的计算

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故障率息息相关。电网调控值班人员主要是采用基于健康指数的方法来对状态检修设备故障率进行推算和判断。首先,电网调控值班人员要根据设备实时运行状态信息以及相应的评估准则来为设备各个部分打分,这样就可以得到设备的健康指数;其次,设备的故障率和健康指数之间存在一个定性函数关系,根据这一函数,电网调控值班人员就可以推算出设备的故障率。这里提到的一个概念:设备的健康指数,是指描述设备状态的优劣程度的数值。在《输变电一次设备状态评价标准》中,主要将设备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进行评价,由于运行状态和外部条件的不同,各个部分的运行情况也会涉及到若干个状态量。关于这些状态量,以及变电一次设备状态的得分标准和具体部件的权重,在《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以及相关设备的状态评价导则里面都有明确的规定,电网调控值班人员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严格依据这些依据规定来进行评价。以上提到,电气设备的健康指数和设备故障率之间存在着定量的函数关系,并且健康指数和和设备故障率之间是正比例关系,这两个参数的函数关系如下:(1)在这个函数关系式中,HI代表设备的健康指数值,λ代表电气设备的故障率,K代表比例函数,C代表曲率系数。根据这个函数计算出这些数值之后,再统计计算设备的年故障发生的概率,其次,电网调控值班人员对这些状态进行状态评价,然后再根据这些状态进行分类,确定在每个分类之下德尔设备的数量,之后再代入下面这个函数,根据这个函数,电网调控值班人员就可以计算出参数K和C的数值。(2)在这个公式中,P代表年故障发生的概率,n代表存在故障的设备数量,i代表设备的分类,m为分类总数,根据这个数值,电网调控值班人员可以计算出K和C的具体数值,然后再将K和C代入第一个公式,电网调控值班人员就可以得到准确的设备故障率结果。

3电网运行风险评估理论

风险评估的指标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决定设备风险程度的因素,可以反映出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以及故障可能导致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在这里有一个系统状态概率的概念,是指在电网运行风险评估过程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电网调控值班人员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严重状态定义为与系统状态相对应的严重度函数,这一函数表达式如下:(3)在这个函数关系式中,X代表风险指标类型,Ei是指第i个系统状态,m是指相应状态的系统状态总数。根据这个函数,电网调控值班人员可以准确的计算出风险指标的严重程度。在电网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电网事故,那么其系统状态概率就是根据基于状态检修的设备故障率的计算结果来评价的。主要用到的方法是蒙特卡罗模拟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基于设备检修状态的电网运行风险评估办法进行研究,并建立了几种电网风险评估的模型,除此之外,笔者还应用了参差分析法对电网综合风险指标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也为电网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风险大小比较提供了参考依据。以此来证明以上方法的可行性,从而为系统电网安全运行提供参考,对电网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帮助。最终验证了基于设备检修状态下电网运行风险评估办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作者:李存山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鄄城县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明.计及电网运行风险的设备状态检修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潘乐真.基于设备及电网风险综合评判的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决策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0.

运行风险范文篇2

一、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主要风险

1、基金征缴工作力度不够。一是由于政策缺乏强制性,目前部分个体、私营单位出于个人利益,不给职工办理医疗保险。二是个别参保单位有选择性投保,为单位领导及管理人员参保,单位员工不予参加,有的甚至将有病的亲朋好友挂靠参保;三是个别参保单位故意虚报、瞒报、故意压低缴费基数,甚至恶意拖欠医疗保险费;

2、参保人员结构失衡。一是目前参保单位中困难企业数量较多,这些困难企业退休人员所占比例大,多数退休人员年龄大,患病住院率高,使用统筹基金数额大;二是一些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前医疗待遇没有保障,个人看不起病,一些职工身患疾病多年得不到很好治疗,一旦有了医疗保险待遇就集中就医,过多消费医疗资源,导致了就医住院人数和统筹基金支出的增加;三是随着退休人员不断增多和退休金的逐年增长,而个人帐户划入比例不变,导致退休人员个人帐户资金划入数额不断增加,占用了一部分统筹基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统筹基金的积累水平,而且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大。

3、医疗费用逐年攀升。一是随着医疗保险覆盖面的逐年扩大,参保患者的绝对数必然增加。二是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有10年时间,参保职工对医疗保险有关政策的了解越来越多,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使参保职工的医疗需求不断扩大。三是我国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数量增加,病情较重,疾病叠性化速度增快,老年群体医保费用支出系数严重倒挂。四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一些疾病自然发病率增加。

4、医患行为不规范。一是个别定点医疗机构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服务时,违反协议管理的有关规定,不能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二是参保职工与定点医疗机构联合,通过多做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将医保目录外药品与目录内药品进行窜换等,套取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三是随着参保人数的增多,一些特殊疾病如透析、肿瘤患者等不仅数量上的逐步增加,而且由于一些医疗新技术、特效药品等的使用等使得其生存期延长,导致每一个患者平均医疗费逐年增加。

5、工作机制不健全。一是企业改革改制加大了医保基金运行风险。这部分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在职人员经改制分流,人员大幅度减少,而退休人员和和接近退休人员作为包袱和负担转嫁给医保部门,政府对改制企业部分退休人员缴费标准在政策上还给予照顾,减少了统筹基金收入总量。虽然尚能一次性收取一定的保费,但远不能弥补这部分人员就医的支出;二是由于医保经办机构受人力、物力、财力等限制,劳动保障部门和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造成基金流失。

二、针对基金运行风险的几项规避措施

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影响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因此,采取措施努力规避医疗保险基金风险,提高医疗保险基金运行质量势在必行。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合理引导医疗消费。将医保政策、操作流程、服务承诺向社会各界和参保人员进行公示范,使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要加强医患双方教育,防范道德风险,使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医疗服务人员摒弃本位主义思想,舍小利求大义,积极为广大参保职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使广大参保职工真正理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正确进行合理的医疗消费。积极引导广大参保职工,养成良好的就医习惯,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2、加大扩面征缴力度,抵御基金运行风险。在当前扩面工作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积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努力构建多元化参保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目前主要是应抓好混合所有制企业、改制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参保工作,特别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地区要以国家实施全民医保目标为契机,认真抓好城镇居民参保工作,适当放宽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及城镇人口中没有医疗保障的人员都纳入医疗保险中来,真正实现医疗保险的“大数法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广覆盖”,进一步夯实统筹基金积累,提高基金抗风险能力。

3、深入开展征缴稽核工作,强化对参保企业的征缴稽核。建立稽核与征缴部门、经办机构、劳动执法联动机制,事前、事中稽核有机结合,即做好收又管好支。依据国家社保基金管理有关规定,制定稽核工作计划,确定重点稽核单位和稽核任务,量化工作指标,大力开展基金稽核工作。依据有关规定,对这部分单位参保人数、缴费工资等开展稽核,对虚报、瞒报参保信息的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进一步提高参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完善政策体系,规避基金运行风险。在坚持整体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统一性、规范性的基础上,遵循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运行机制,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建立保障水平多层次、管理办法灵活的多种保障方式。对改革改制企业做到应收尽收、应提尽提、应补尽补;尽快建立功能齐备、结构合理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明晰基金保值增值政策和基金的监管措施。通过政策的完善与措施的调整来增加基金的有效供应,扩大总量,平抑基金运行风险。

运行风险范文篇3

关键词:县乡财政;运行风险;财政职责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收入总体上迅速增长。但处于基层的县乡两级财政的运行质量却每况愈下,财政风险日渐显化。这一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了部分地方的社会稳定和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为此,改进县乡财政运行质量,化解财政风险,维护社会稳定,成为财政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县乡财政运行风险的基本态势

(一)财政支出超常增长,收支矛盾突出,公用经费难以为继,事业发展能力低下

县乡两级政府作为我国基层政权组织形式,负有县、乡区域内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职责。但近年来,我国一些省、市所属的县、乡财政甚至难以维持“吃饭”水平,用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已非常有限。

据统计,1994—2001年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平均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70.33%,而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仅占全国财政收入总额的48.63%.超常增长的支出吞噬着增加的财力,财力的窘困必然制约地方公共事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在县乡层面表现更为明显。2000年,全国2074个县的46%需要财政补助。而且绝大多数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挤占专款、拖欠工资、医疗费、差旅费等现象。如2001年,安徽省30多个县拖欠工资总额14.44亿元。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的收支矛盾则更加尖锐。比如,现行村办公费、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费主要来源于农业税附加,而农业税附加只有改革前村提留的二分之一。在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有限的条件下,乡村两级公用经费难以为继,县乡社会事业发展欠账严重。

(二)财政赤字规模巨大,债务负担沉重,基层财政风险不断累积

在我国省、地(市)、县、乡四级政府中,处于基层的县乡财政因回旋余地小,遇有风险往往难以外化释放。因而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累积了大量赤字与债务。虽然其总体规模目前尚未作出精准的官方统计,但据专家预测,地方财政最终负担的债务很可能是以万亿计的天文数字,并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继续放大。这一预测源于债务不同侧面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近40%的县一般预算呈赤字状态,部分县虽账面无赤字,却普遍存在巨大的隐性赤字,即以当年应付未付的各种支出拖欠,或以负债、寅吃卯粮等形式存在的赤字。所以,实际发生赤字县、乡的数量和赤字规模可能会更大。在财政赤字不断累积的同时,地方政府负债也日益加重。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以下各级政府均不同程度地负有不同形式的各种债务,而且地方政府的层级越低负债规模越大,债务负担越重。如乡镇基层债务额已超过5000亿元,其中乡镇一级净负债超过2300亿元,村级负债则超过2500亿元。不仅如此,乡镇政府的债务每年尚以200多亿元的速度在递增。

(三)财政收入质量低劣,财政支出刚性增强

依托于税法征收的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确保了财政收入质量。但近年来,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增加不仅快于税收,而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税收的正常增长。而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政府基金等非税收入形式具有“列收列支”的性质,具有专项用途,难以形成地方政府正常支配的财力。另外,我国现行地方税收体系中,不仅多为与经济发展相关性较弱的零星小额税种,而且在地方预算自求平衡的约束下,收过头税、不规范举债、寅吃卯粮、“空转”收入等现象大量存在,财政收入“虚增”严重。

低劣的财政收入质量,伴随着刚性的财政支出,使基层财政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进程中,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性增资”项目,需要地方提供配套资金。如由地方自筹配套的粮食风险基金,按《农业法》、《教育法》要求高于收入增长比例的支出安排等,这些硬性规定强化了地方财政支出的压力。另外,虽然财政每年增收达1000亿元之多,但同期财政供养人员也是大量增加,加之工资制度改革,一些地区新增财力的80%用于人员经费的增加,县、乡等基层的比例更高。

(四)地区间财政能力差距日益扩大,区域间的不平衡态势加剧

分税制体制实施以后,虽然转移支付制度在不断完善,但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地区间财政能力差距却日益扩大。如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能力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又低于中部地区。资料显示,全国县级财政收支占地方财政收支的比重呈“反向”变动的趋势。与全国情况不同的是,西部地区县级财政收支占地方财政收支的比重则是“同向”下降,呈现县级财政萎缩趋向。

总之,我国县乡等基层财政运行质量堪忧,已经积聚并隐含了巨大的财政风险。

二、县乡财政运行风险的诱导因素分析

(一)经济运行质量低下,县乡财政运行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运行质量取决于总体经济运行质量。近年来,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地方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失调、下岗职工增多、再就业压力增大、农民增收速度减缓、企业亏损增加、财政增收难度加大等。而这一时期,正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每项改革最终都要财政兜底。各级财政不得不承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多重压力。所以,拖欠工资、赤字增多、债务累积形式上是财政问题,实质却是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在财政上的综合反映,是经济未能充分发展导致的。譬如,我国除沿海地区和地处大中城市市郊的县乡外,大部分县乡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财源结构单一。而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增产不增收,农民因缺乏务农积极性而弃田抛荒,农业税税源萎缩,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县乡财政运行失去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地方政府短期行为,人为加重财政负担

中国现行政治制度一般依据政府官员的短期“政绩”对其予以考核、晋职提升。浓厚的功利思想和政绩意识,常常导致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短期政绩而牺牲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比如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谋求主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镇化、开发市场、招商引资等“政绩”,推出了一系列形象工程、献礼工程、达标升级工程,因缺乏调查研究,这些工程常常不得不中途进行调整,浪费了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使捉襟见肘的基层财政雪上加霜。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造成了地方财政的人为负担。地方政府官员对政绩的追求还体现在同级政府间、上下级政府间的竞争、攀比行为中。竞争一方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则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与引导及竞争中的急功近利行为,出现了大量简单粗放的盲目投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与基层财政的困难。

(三)政府间职责划分粗糙,地方政府职责与财力矛盾突出

与依据具体的法律划分政府间事权的国家相比,我国宪法对各级政府的支出范围与责任只是作了原则性规定,具体事务上的划分及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并不明确,经济性事务的划分更为模糊,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1994年推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于省、市、县、乡各级的财权与事权,并未作出具体规定,客观上迫使省市级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加强对财政资金的集中力度。根据权威资料调查,省级政府所集中的资金自1994年至2003年年均提高两个百分点。市一级政府也在设法提高集中程度。不仅如此,不甚明晰的事权还在不确定地上划下移,致使事权与财力偏离,尤其是地方政府职责与财力矛盾突出。如,消防、预备役费用支出在分税制形成时属于省级财政负担,但1999年,支出下划到区、县;教育经费的承担责任也是逐级下划,越到基层可支配财力越薄弱,财政负担比例越重。加之一些基层政府在鼓励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同时,过分夸大税收优惠作用,为税源流失打开缺口,导致财政虚收,形成风险隐患。

(四)政府间转移支付形式庞杂,地区均衡效果不理想

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一般由以基本公共服务的地区均等化为目标的均衡拨款及旨在实现特定目标的专项拨款组成,并以前者为主体。但我国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形式过于庞杂,体现为体制补助、税收返还、专项补助、结算补助等多种形式,并且均衡拨款的转移支付力度过小,而专项拨款的转移支付不仅规模庞大,且采用非规范的“基数法”安排转移支付量。其结果不但未能缩小地区收人水平差距,反而直接推动了这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1995年推出“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尽管在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有了明显进展,但相对于规模庞大的、“基数法”色彩明显的其他形式而言,过度期转移支付的作用力度显得极其微弱。而县乡基层财政间转移支付甚至未能形成制度,区域间财政能力失衡是必然的。

三、县乡财政风险的化解与防范对策

对策之一: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改善县乡经济运行环境

我国县乡财政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化解地方财政风险、改善县乡财政运行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增强财政实力,走出“三农”困境。因此,从全局着眼,国家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思路与政策,调整农业结构,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强化国家对农业、农民的投入支持,改革农村管理体制。譬如,通过有条件地减免及至逐步取消农业税,涵养农业财源;通过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扩大农业公共品(如乡村道路、电网改造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供给范围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增加对农业科研、教学、新产品培育的财力支持,以无偿方式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对高科技农业及农业深加工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提升农产品质量及国际竞争力。

对策之二:重新界定县乡两级政府职能,明确划分两级政府事权及财政职责

目前,尽管法律未对县、乡政府的职责作统一、具体的规定,但从县级财政支出结构看,其主要职能是承担行政管理、法律与秩序维护费用支出,文教卫生等事业支出以及农村的道路、救灾、扶贫、社会保障等支出;而缺乏自主权、区域差异大的乡镇政府也要负责辖区内的社会服务、基础教育、医疗、灾害救济、法律与秩序的维护等事务等。这种模糊的事权范围和财政责任必须重新界定。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县乡机构改革以及财政改革的要求,事权的重新界定应侧重于县乡在教育、卫生、社保、公务员队伍建设等事业发展方面的责任,以充分发挥县乡各自优势。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主要将原乡镇的教育、卫生、公务员、离退休人员经费和优抚对象优抚金等社会保障事业职责划归区县级管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事权,原则上按受益范围确定管理对象,其中跨乡镇项目事权主要划归县市管理,乡镇范围内项目事权主要划归乡镇管理。从而明确区县本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强化区县经济发展、财源建设责任,减轻乡镇建设支出和财源培植等方面压力。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乡村政权正常运转,以及除教育卫生外的乡镇事业发展及辖区内的公共公益事业发展等。事权划清之后,计划生育、义务教育、卫生、科学文化、民政等事业费,其人头经费原则上由县级财政管理,非人头经费则由县级财政与乡镇财政按比例分摊支付。

对策之三,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理顺县级财政对乡镇财政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县乡财政体制的完善与确定,应以财权和事权相对称、有利于县乡两级财源建设并强化财政管理为原则,因地制宜地建立起激励与约束并重,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分灶吃饭”机制。首先,在划分税种、核定基数、确定分成比例或结算比例上,应县乡统筹兼顾,既有利于县级适度集中财力、增强调控能力,又要考虑乡镇行使事权的财力需要,调动乡镇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县对乡镇的转移支付等补助形式应与其共享收入基数完成情况挂钩,乡镇公用经费节余部分留用,保证财政体制良性运转;第三,理顺乡镇财税机构体制,增强财税合力、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第四,推进行政机构改革。在合理界定县乡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合并方式,适度扩大乡镇规模,获得资源规模和集聚效益;最后,强化宏观管理,理顺县级财政对乡镇财政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如在分灶吃饭条件下,乡镇财政的一些重大的财政决策如大项支出、举债、担保、投资等原则上必须与县级财政部门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才能付诸行动。

对策之四,建立财政偿债基金与风险预警制度,化解与防范财政风险

首先,根据债务形成机制以及各级政府承担的支付责任,消化现有债务;其次,建立财政偿债基金,完善债务偿还机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财政结余资金等形式建立财政偿债基金,并将政府融资项目投资额及项目投资收益的一定比例划转入偿债基金,专项用于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最后,建立有效的地方财政风险预警系统。根据地方债务特点建立一套既符合地方财政债务状况,又能反映地方财政风险程度及其变化发展趋势的风险预警系统,监测和预防债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守凯,李森。论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的个性特征[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5)。

[2]吴德纯。谈地方财政风险的防范和化解[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2,(1)。

[3]李生祥。建立地方财政预警系统的思考[J].四川财经,2002,(11)。

[4]刘向东,等。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困难的调查与思考[J].财税与会计,2003,(4)。

[5]何成军。县、乡财政困难:现状、成因、出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3,(2)。

[6]马晓河。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与政策措施[J].农业经济问题,2003,(2)。

运行风险范文篇4

一、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主要风险

1、基金征缴工作力度不够。一是由于政策缺乏强制性,目前部分个体、私营单位出于个人利益,不给职工办理医疗保险。二是个别参保单位有选择性投保,为单位领导及管理人员参保,单位员工不予参加,有的甚至将有病的亲朋好友挂靠参保;三是个别参保单位故意虚报、瞒报、故意压低缴费基数,甚至恶意拖欠医疗保险费;

2、参保人员结构失衡。一是目前参保单位中困难企业数量较多,这些困难企业退休人员所占比例大,多数退休人员年龄大,患病住院率高,使用统筹基金数额大;二是一些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前医疗待遇没有保障,个人看不起病,一些职工身患疾病多年得不到很好治疗,一旦有了医疗保险待遇就集中就医,过多消费医疗资源,导致了就医住院人数和统筹基金支出的增加;三是随着退休人员不断增多和退休金的逐年增长,而个人帐户划入比例不变,导致退休人员个人帐户资金划入数额不断增加,占用了一部分统筹基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统筹基金的积累水平,而且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大。

3、医疗费用逐年攀升。一是随着医疗保险覆盖面的逐年扩大,参保患者的绝对数必然增加。二是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有10年时间,参保职工对医疗保险有关政策的了解越来越多,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使参保职工的医疗需求不断扩大。三是我国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数量增加,病情较重,疾病叠性化速度增快,老年群体医保费用支出系数严重倒挂。四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一些疾病自然发病率增加。

4、医患行为不规范。一是个别定点医疗机构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服务时,违反协议管理的有关规定,不能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二是参保职工与定点医疗机构联合,通过多做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将医保目录外药品与目录内药品进行窜换等,套取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三是随着参保人数的增多,一些特殊疾病如透析、肿瘤患者等不仅数量上的逐步增加,而且由于一些医疗新技术、特效药品等的使用等使得其生存期延长,导致每一个患者平均医疗费逐年增加。

5、工作机制不健全。一是企业改革改制加大了医保基金运行风险。这部分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在职人员经改制分流,人员大幅度减少,而退休人员和和接近退休人员作为包袱和负担转嫁给医保部门,政府对改制企业部分退休人员缴费标准在政策上还给予照顾,减少了统筹基金收入总量。虽然尚能一次性收取一定的保费,但远不能弥补这部分人员就医的支出;二是由于医保经办机构受人力、物力、财力等限制,劳动保障部门和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造成基金流失。

二、针对基金运行风险的几项规避措施

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影响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因此,采取措施努力规避医疗保险基金风险,提高医疗保险基金运行质量势在必行。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合理引导医疗消费。将医保政策、操作流程、服务承诺向社会各界和参保人员进行公示范,使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要加强医患双方教育,防范道德风险,使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医疗服务人员摒弃本位主义思想,舍小利求大义,积极为广大参保职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使广大参保职工真正理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正确进行合理的医疗消费。积极引导广大参保职工,养成良好的就医习惯,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2、加大扩面征缴力度,抵御基金运行风险。在当前扩面工作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积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努力构建多元化参保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目前主要是应抓好混合所有制企业、改制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参保工作,特别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地区要以国家实施全民医保目标为契机,认真抓好城镇居民参保工作,适当放宽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及城镇人口中没有医疗保障的人员都纳入医疗保险中来,真正实现医疗保险的“大数法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广覆盖”,进一步夯实统筹基金积累,提高基金抗风险能力。

3、深入开展征缴稽核工作,强化对参保企业的征缴稽核。建立稽核与征缴部门、经办机构、劳动执法联动机制,事前、事中稽核有机结合,即做好收又管好支。依据国家社保基金管理有关规定,制定稽核工作计划,确定重点稽核单位和稽核任务,量化工作指标,大力开展基金稽核工作。依据有关规定,对这部分单位参保人数、缴费工资等开展稽核,对虚报、瞒报参保信息的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进一步提高参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完善政策体系,规避基金运行风险。在坚持整体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统一性、规范性的基础上,遵循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运行机制,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建立保障水平多层次、管理办法灵活的多种保障方式。对改革改制企业做到应收尽收、应提尽提、应补尽补;尽快建立功能齐备、结构合理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明晰基金保值增值政策和基金的监管措施。通过政策的完善与措施的调整来增加基金的有效供应,扩大总量,平抑基金运行风险。

运行风险范文篇5

一、保险资金运用的历史沿革

中国保险业资金运用是随着中国保险业发展而发展的,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单一投资阶段(1980年至1987年)。保险业处于恢复时期,经营主体多为综合性保险公司,产寿险也尚未分业经营,产险资产和寿险资产并没有分开管理。此时保险资金投资形式单一,基本上以银行存款为主。

第二阶段为自由发展阶段(1987年至1995年)。尽管仍未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但投资渠道却大为放宽,保险资金全面介入房地产、有价证券、信托投资等领域。这一时期保险投资处于探索阶段,在经验缺乏、内部风险管理和外部监管宽松的背景下,出现了很多不良资产,影响了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也直接促进其后《保险法》对保险投资的严格限制。

第三阶段为严格限制阶段(1995年至2002年)。1995年10月《保险法》的实施,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范围进行了严格限制,加大了监管力度,保险资金运用步入规范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原有的综合性保险公司完成了产寿险分业经营,资金进行了分账管理,寿险业管理的资产逐步超过产险业,成为保险投资的主导力量。尽管其间经国务院批准,自1998年开始允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进行债券现券交易,1999年5月允许保险公司购买AA+以上的铁路、电力等企业债券,10月允许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但投资渠道狭窄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加之管理经验不足和金融衍生工具的缺乏,保险资产的规模矛盾和结构矛盾日益突出。

第四阶段为专业经营阶段(2002年至今)。随着《保险法》修订并实施,投资范围进一步放宽。2004年8月,中国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2004年10月,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2004年,国家允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次级债和可转换公司债券,并将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的比例由20%提高至30%。同时,保险公司和保监会都非常重视资产管理的专业化。保监会成立了专门的资金运用管理部,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均成立了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业的资产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中的风险分析

尽管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工作在近几年取得明显成绩,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是与发展目标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保险资金运用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准确分析和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1、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波动而造成的投资收益变动的风险。目前,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中,90%以上的资金投向利率敏感性产品,利率水平的变化对保险投资业务有重要影响。由于债券已实现充分市场交易,流动性很强,市场价格波动大,其价值受升息影响也最大。利率风险成为了固定收益证券(特别是国债)面临的主要风险。据估算,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债市价格将下跌5-10%。而且,升息周期的缩短也使财政、银行、企业等发债主体发行长期债券的意愿愈加减弱,市场上长期债券的供给会进一步减少,增加了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难度。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证券发行人在证券到期时无力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主要受证券发行人的经营能力、盈利水平、规模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最小,其它依次是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而投资回报率正好相反。随着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债券品种日益丰富,保险资金投资债券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2005年末,我国1.4万亿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国债为3591.76亿元,占资金运用余额的25.47%;金融债券为1806.04亿元,占资金运用余额的12.81%;企业债券为1206.05亿元,占资金运用余额的8.55%;次级债为820.7亿元,占资金运用余额的5.82%。其中,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增幅大大高于国债的增幅。虽然增加持有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对改善保险业的投资效益有益,但在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保险业在增加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投资时,更要关注信用风险。

3、汇率风险

在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公司境外成功上市后,保险外汇资产已达100亿美元,成为保险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投资中,汇率变化将引起投资收益的变化。当投资以外币表示资产时,就要承担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同时还要认识到的是,汇率的波动还会对保险上市公司资产帐面价值产生影响。由于记账货币的原因导致的账面数据变动以不同币种表示时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升值可导致以人民币计算的每股净值小幅减少,但同时也使以美元表示的每股净资产、每股利润以较高幅度上涨,从而改善在海外上市中表现出的财务数据状况。

4、资产和负债不匹配的风险

保险业务是一种典型的现金流运作业务,保险公司是资产和负债的集合体,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表现在某个时点资产的净现金流与负债的净现金流不匹配,从而导致保险公司的资产损失。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暂时的不匹配,只会影响保险公司日常赔付、投资的减少和财务的稳定性;而长期的不匹配则会导致保险给付危机,甚至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破产。在寿险业中,主要表现为市场上缺乏与寿险长期负债相对应的长期资产,导致寿险公司资产和负债失配。在产险业中,主要表现为公司为套取现金而急于抛售手中的资产产生流动性风险。

5、股票投资风险

2005年2月,保险资金获准直接投资国内A股市场,截至2005年底,保险公司直接和间接投资股票额度达845.6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6%。应该看到,股票市场的高收益率与高风险是对应的,加之股票市场变化原因复杂且动荡不定,我们不能简单的将保险公司资金直接入市与高回报等同起来,因为股票投资的系统性风险很高,投资收益率的波动也很大。

三、建立健全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制度

保险资金规模的扩大、投资渠道的增加、运作方式的改进,以及保险资产管理面临决定着新的环境、新的形势,进一步规范全行业的政策执行能力和投资运作行为,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必须采用新的办法,建立和完善新的制度。

1、改进保险资金管理,探索新的模式

加快保险资产管理改革,大力推进资产运营的专业化,组建保险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机构,打破原有的体制框架,形成了新的管理和运营格局。目前、保险资产管理由原来公司内部的分工逐步变成公司外部的合作,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关系已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建立保险资金管理的基本框架,确定委托人与受托人主要职责,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建立相互协作、相互制衡的机制。保险公司作为委托人,主要负责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确定资产战略配置,分析市场运行情况,选择专业投资机构,督促投资机构履行职责。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受托人,应当根据委托人的要求,优化投资组合,防范投资风险,有效地配置资产,确保安全增值;同时要按照委托合同规定,及时向委托人报告委托资金运行情况,主动接受委托人的监督检查,建立委托人、受托人职责明晰、分工合理的新的合作关系。

通过这种集中统一和专业化管理,做到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相分离,能够形成投资操作、风险评估和内控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将有助于切实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和收益率。

2、改善资产管理公司治理,搭建新的运作平台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越来越被国际资本市场和全球投资人看作是改善经营业绩、提高投资回报的一个重点内容。毫无疑问,完善公司治理是增强保险资金运用行业和资产管理公司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现保险资产管理的规范化,规范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行为,基础和关键都公司治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建立不久,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服务理念、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保险资产公司作为受托人,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公司治理,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以优化股权结构为基础,以加强董事会建设为核心,以形成内部制衡机制为主要内容,从保险资产公司专业机构的特点出发,搭建有效运营的组织构架和运作平台,建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

3、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投资缺乏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一是缺乏符合国际惯例的计算公式;二是计算收益往往只考虑了当期的利息收益,而不包括资本增值收益和再投资收益;三是计算业绩只考虑回报,不考虑资产风险;四是业绩计算和考核以年度为单位,不考虑资产与负债的匹配,导致短期行为。保险行业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建立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防范化解资金运用中的各类风险。

运行风险范文篇6

摘要: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差”的特点,房地产开发只重视项目开发而不重视管理,更不重视风险的管理,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机构缺失、风险管理手段单一,使房地产项目中的诸多风险因素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导致房地产项目的失败。为了避免和减少风险因素对项目的影响,认真探究了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以期能够为有效化解房地产开发项目运行中的风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

1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方法是风险管理流程实施的具体手段,建立风险管理方法体系有助于各个流程的具体执行。经过多年的发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更加成熟和多样化,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风险的全面分析提供了可能。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体系犹如一个方法库,将各个流程的风险管理方法汇总起来,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找出其在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适用范围,在进行项目风险管理时,可以针对各个阶段的特点快速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目标体系是核心,所有的人员、流程和方法必须围绕风险管理的目标制定和执行;组织体系是基础,从组织制度上保证风险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培养全员风险管理的氛围;流程体系是关键,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的风险都要按照风险管理流程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方法体系是手段,促进全部风险的管理。四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房地产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各个体系的具体关系(如图1)。

2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

2.1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用来确定风险来源和进行风险分类的过程。风险识别是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工作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风险识别。不同阶段的风险因素不同,风险分类和分组的依据也不同。

2.2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估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估是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估计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在此基础上将风险按照高、中、低风险对风险进行排序,编制风险列表,最后根据风险的程度进行专题风险研究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分析的范围比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的范围要宽,应该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各个阶段的工作特点来对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

2.3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监控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监控是对风险应对计划执行情况的修正和提高的过程,也是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保障。风险监控不仅仅依据风险应对计划采取风险应对措施,还应该随着项目的深入,对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进行修正,对风险应对计划进行修改,即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控和再识别的循环过程。

3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的应对策略

3.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根据风险预测评价,经过权衡利弊得失,采取放弃、中止开发项目,或改变开发项目条件,以避开风险源地,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隐患的措施。通常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或可能损失后果太严重,又无其他风险管理措施可用时,常采用风险回避。风险回避的做法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放弃或终止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活动;另一种是改变活动方案,或改变工作方法。可以看出,风险回避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手段,有些迫不得己的意味。因为回避风险虽然能避免损失,但同时也失去了获利的机会。所以,在选取风险应对措施时最好慎用风险回避这种防范手段。

3.2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及发生后,采取的降低风险损失发生概率,缩小风险损失程度的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目的,风险控制可以分为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前者以降低风险损失发生概率为目的;后者以缩小风险的损失程度为目的。风险控制从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入手,消除和减少风险隐患,降低损失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因而,它是一种积极的风险管理措施。由于风险控制措施成本低、效益好,不会产生不良后遗症。因此对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种种风险,应优先采用风险控制措施。

3.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其他经济单位承担所采取的措施。风险转移与风险回避不同,它不是放弃或中止项目开发,而是将开发活动中风险可能所致损失的法律责任转嫁给他人承担。风险转移也不同于风险控制,它不像风险控制那样是直接调节风险因素达到降低风险损失概率和程度,而是将风脸转移出去而间接达到降低自身的损失程度。

风险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合同、保证、期货和保险。合同形式有固定总价合同、成本报酬合同、单价合同等;保险有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和人身险。各种合同的对开发商和承包商的风险影响程度不同,开发商可以根据项目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合同形式,合理转移风险,参见表1。

风险转移一般在以下情况下采用:(1)风险的转移方和被转移方(风险接受方)之间的损失可以清楚地计算和划分,否则双方之间无法进行风险转移;(2)被转移人能够且愿意承担适当的风险;(3)风险转移的成本低于其他风险管理措施。

3.4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房地产开发者自己承担风险事件所致损失。在房地产开发中,对一些无法回避,难以控制和转移的风险,或因冒该风险可能获得较大利益时,在不影响开发者根本利益、大局利益的前提下,常采取风险自留措施。风险自留可分成两大类:计划性风险自留和非计划性风险自留。计划性风险自留是主动风险自留,其具体措施有:(l)自己保险;(2)专属保险;(3)损失摊销;(4)借款补偿;(5)自负额保险。非计划自留是被动自留,通过风险应急准备金来应对。风险自留对策应与风险控制对策结合使用,实行风险自留对策时,应尽可能地保证重大项目风险己经保险或实施了风险控制计划。风险自留对策也应与保险对策相比较,以便做出更利于节约风险管理成本的决定。

3.5风险利用

风险利用是指开发商利用人们惧怕风险、追求安全的心理,通过参与确实存在风险的开发活动,依靠自身扎实的风险管理工作,兴利抑弊,谋求自身最大收益的行为。风险利用是风险管理的较高层次,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必须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娴熟的技巧和高度的应变能力,才能对风险的可利用性和可利用价值进行分析,有效利用。例如在当前的土地市场化的条件下,经营性土地必须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取得。但是有些精明的房地产开发商却另辟蹊径,从土地一级开发入手,通过争取某地块土地一级开发的开发权,为获得二级开发权打基础。因为如果进行了土地一级开发,就从某种程度上提前对土地的相关信息进行了了解。在进行土地进入二级市场上市交易时具有先天的优势,获取二级开发权的几率就更大。即所谓的“曲线拿地”,就是很好地利用了政策风险。4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应对中注意的问题

4.1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应具有针对性

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是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项目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制定应对措施时不可能照搬现有的模式,必须根据项目自身的条件和项目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制定应对计划时必须克服侥幸心理,为了减少费用支出,不对风险做有效的防范。

4.2注重应对管理方法的组合

无论是风险控制、风险转移还是风险自留等,每种风险应对措施都有它的局限性,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应注重多种方法的组合,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做出多种方案,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避免单一方案无效带来的措手不及。

4.3注意应对管理的经济性

为了避免或减轻风险获取较高的回报,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本着节省的原则,有必要对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做一个综合评估。比如在应对不可预测的风险时,往往可以采取保险或风险自留的方法,但是哪个方法更

经济有效呢,就可以根据投保的费用和风险预留金的支出做一个比较,从而选出更加经济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蕾.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特点及政策效应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7,(8).

[2]陈煌红,张欣.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3).

运行风险范文篇7

华润电力曹妃甸电厂2×300MW燃煤供热机组工程,三大主机均为上海电气集团生产,汽机凝汽器由上海动力设备有限公司生产,按汽轮机VWO工况设计,当循环水进口温度18℃,循环倍率为55时,凝汽器压力设计值为4.9kPa,采用海水直流冷却,具有在夏季工况和海水温度33℃连续运行能力,凝汽器冷却面积18,150m2,循环水泵采用上海KSB公司生产的立式混流泵,水泵设计流量22,248m3/h,设计扬程14.3mH2O。自2009年投产以来,机组在夏季时真空较好,凝汽器真空比其他同类型电厂高2kPa,凝汽器端差也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到了冬季海水温度较低时每台机只运行一台循泵却出现凝汽器端差异常增大的情况。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机组在最佳真空的基础上降低凝汽器端差呢?公司相关领导和专业人员多次开会分析研究,利用精益管理的工具全面分析排查,小组成员全面分析并罗列出影响端差的各个因素,即:凝汽器脏污程度、凝汽器单位面积蒸汽负荷、凝汽器内的漏入空气量、凝汽器入口水温、冷却水流速等,最终确定导致冬季凝汽器端差大的主要原因为海水温度低循环水流量大,同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思路———“双机单泵”运行。

二、“双机单泵”运行风险评估与控制

“双机单泵”运行是一种非正常运行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主要包括运行循泵跳闸循环水压力突降、启停循泵时出口蝶阀开关不当造成循环水压力过低、单泵运行压力低造成虹吸破坏、开式水泵入口压力过低发生气蚀等,其中最重大的风险就是运行单泵出现故障将对两台机组产生影响。但是通过专业团队对风险性的评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将其运行风险逐一规避,确保了机组安全稳定运行。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几种:

(一)修改循环水系统逻辑由单元制为扩大单元制。“双机单泵”运行时,单台机组之间的两台泵联锁逻辑已不再适合这种工况,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必须修改系统逻辑,使双机四台泵互为备用,这样不仅使循泵的运行方式更加灵活,而且当出现极端的运行单台循泵跳闸时会快速顺序联启其它循泵,保障在跳闸循泵出口蝶阀关闭过程中的水压正常,从本质上规避风险,保障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由于备用循泵多,理论上讲扩大单元制后的“双机单泵”运行比常规的单元制单泵运行风险更小。

(二)合理设置泵阀联锁。在循泵启动之初,若开门启动循环水泵,势必会造成循环水倒流,在泵还没有达到供水出力前,可能已经破坏循环水供水,所以设置启动循泵泵阀联动逻辑,即在起泵的同时出口门联开,这样既可避免启泵过程中的断水现象,又可以减小在循泵启动过程中循泵跳闸事故处理的难度。同样,在停泵时为防止水压下降过多应先关出口蝶阀,出口蝶阀关至15度允许停循泵脉冲信号由以前的3秒改至120秒,出口蝶阀关到位后手动停运循泵。从循环水泵出口液控蝶阀参数表中可以看出,关至15度以后是慢关阶段,由6至60秒可调节,也就是说从15度关至全关位最多用60秒,如果超过60秒,说明门已经卡涩,此时需要视情况决定是将门开启继续运行循泵还是直接将循泵停止运行。所以新逻辑里120秒的停泵允许已足够,若还为3秒,在3秒内必须停止循环水泵运行,此时循泵出口蝶阀开度还比较大,直接停泵会造成循环水倒流威胁机组安全。

(三)防止虹吸破坏。凝汽器采用定期反冲洗、半侧隔离人工清理杂物等手段提高循环水流量,通过对凝汽器水室憋压排空气的方法增大凝汽器的换热面积并提高虹吸效应。在夏季海生物增多的情况下加强前池耙式清污机与旋转滤网的运行,采用定期加药方式减少贝类等海生物进入凝汽器。同时考虑增设循环水二次滤网,降低凝汽器水室杂物含量防止虹吸破坏。

(四)定期切换。一方面,出口蝶阀长时间在开(关)位置停留,管道内滋生海洋生物易造成卡涩;另一方面,电机长时间停运,由于循泵所处环境较为潮湿,会影响其绝缘,故采用定期切换试转保证每台循泵可靠备用。各值长根据调度曲线及计算后的启停循泵点综合判断,尽量避免循泵频繁启停。在停循泵时两台机组加强联系,合理关小循环水回水门保证虹吸及开式水入口压力正常。利用循泵启停时机切换循泵,保证每台循泵可靠备用。

(五)复查循环水泵热控及电气保护。配合电气专业对每台循泵保护定值进行核对,保证设置正确;联系热控专业复查相关逻辑保护定值,紧固各接线端子;对就地事故按钮移位并增设防雨罩等;通过以上手段避免循泵保护误动。

(六)细化循环水系统规定等措施。主要包括:作为单泵运行的循泵应无缺陷,循泵出口蝶阀油站保压正常,蝶阀能够正常严密关闭;加强就地巡检,发现异常及时切换循泵;循泵房门应关闭严密,巡检后及时上锁,无关人员禁止进入;就地控制箱柜门关闭严密,事故按钮防误罩应遮盖严密,防止发生人为误动;凝汽器A、B侧反洗定为每周一前夜负荷200MW以下进行,反洗时必须保证两台循泵运行;“双机单泵”运行时启停循泵及投连锁时应查看好逻辑,避免误操作,单泵运行时至少保证其它两台循泵投备等。

(七)做好事故预想。为了保证运行的可靠性,做好事故预想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过技术问答与现场考问讲解的方式使每个运行人员都能对其有很好的掌握。在人员培训方面,运行人员树立了良好的就地意识,在任何时候启停循泵必须安排有经验人员到就地,做好各种工况的事故预想,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就地液控蝶阀油站上都贴着紧急操作方法及阀门标示,与此同时部门安排组织专题讨论,加深理解,这些举措都对此运行方式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后已将“双机单泵”的运行风险降到最低,经过专业团队的多次风险评估后一致认为可以将“双机单泵”作为冬季经济运行有效运行方式。

三、“双机单泵”运行经济性分析

循环水量过大不但造成循泵耗电率上升,影响全厂用电率和机组供电煤耗,而且会增大凝汽器端差,使冷端损失加大,进一步影响煤耗。根据300MW机组能耗差经验数据,端差增加1℃煤耗上升0.85g/kWh,真空度每下降1%,煤耗增加2.1g/kWh。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在海水温度在7℃时,机组负荷各在220MW情况下,“双机单泵”运行方式下,真空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当两台机组负荷不平衡时,值长应及时协调两台机组的循环水量来平衡各自的真空情况。“双机单泵”时,当循环水温度每上升1℃,预计会影响真空最大0.5kPa(300MW时);双机双泵时,水温每上升1℃,预计会影响真空最大0.2kPa。“双机单泵”运行时,海水温度低于8℃,总负荷低于440MW时,适用于“双机单泵”。当水温高于8℃或机组负荷较大且真空已下降至96kPa,此时值长根据情况应调度启动第二台循泵。当海水温度在10℃左右时,双机双泵工况下,机组带额定负荷时,真空基本满足设计要求,当海水温度上升至14℃左右,机组满负荷情况下,值长根据情况应调度启动第三台循泵。当海水温度在18℃左右时,双机三泵工况下,机组带额定负荷时,真空基本满足设计要求,当海水温度上升至21℃左右,机组满负荷情况下,值长根据情况应调度启动第四台循泵。根据海水温度及负荷情况调整循泵运行台数是运行经验,它的准确性受凝汽器脏污程度及真空严密性影响,若想做到精益求精,必须引入最佳真空计算。最佳真空是指提高真空效率增加节约煤耗和为了提高真空而增加的循环水泵电耗综合考虑效益最高时的真空。所以计算合适的循泵启停点是保证机组在最佳真空下运行的前提,同样这也为“双机单泵”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四、社会推广价值

运行风险范文篇8

【关键词】一体化调度;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

百色区域电网并网运行的火力发电厂共4座9台机组,即百矿发电厂2×350MW,银海发电厂2×150MW,田东电厂2×135MW、中铝广西华磊电厂3×350MW,网内总装机容量为2320MW;目前网内用户用电负荷约为1300MW。基于区域电网运行风险,百矿集团成立了煤电铝一体化调度指挥中心,协同新铝电力公司调度中心,为发百色区域电网发电厂、电解铝用户提供服务。现结合煤电铝一体化调度指挥中心实践,分析发用电一体化调度方法。

1百矿集团煤电铝一体化调度分析

煤电铝一体化调度中心,主要的职能是负责日常生产调度管理工作,监控电铝生产系统实时运行状态;协调发电机组负荷分配,执行区域电网的电力调度指令,维持区域电网内发电、配电及用电负荷的平衡,确保电铝生产的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运行;负责电厂、铝厂重要设备检修计划的审批、监督执行工作,协调和指挥电铝生产系统事故的处理,组织电铝生产系统异常事件及事故的分析工作,提出系统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从实际运行情况来说,基于煤电铝一体化调度,保障了供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降低了用电成本,推动着循环经济发展。

2基于区域电网运行风险的发用电调度模式

传统的调度模式下,实际运行中,是由用户侧为电源侧提供相应的数据,由电源侧依据机组情况,来决定是否选择用户申报的互动负荷,难以实现实时有效互动。因此,提出了双向互动机制。在实际运行中,用户侧能够和电源侧进行信息交互,制定申报数据。2.1用户侧向互动平台的数据审批。相关学者通过对智能电网需求侧弹性负荷特性的相关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发用电一体化调度的负荷,具体如下:①储能设备负荷。在实际应用中,储能设备通过在用电低谷时储能,蓄积能量,当产生用电高峰时,释放储存的电能,使得日用电曲线维持稳定,负荷曲线在移峰特性中产生改变。②工业负荷。基于时间移动,当负荷高峰转换为负荷低谷时,进行削峰填谷,负荷曲线不会发生改变。用户向构建的互动平台,提供用户意愿曲线,平台可以依据负荷曲线,获得相关信息,比如互动负荷曲线变化。然而煤电铝一体化调度模式下,发供用电的主要用户是发电厂、电解铝厂,电解铝负荷特性是负荷基本不变。用户侧基于协议,通过互联网,向平台发送信息,接受调度指挥中心的监控,通过监控电铝生产系统实时运行状态;协调发电机组负荷分配,维持区域电网内发电、配电及用电负荷的平衡。2.2电源侧向互动平台的数据申报。在运行中,电源侧需要提供接入的发电预测信息,依据发电预测信息,进行各个时段电源侧的互动补偿系数曲线绘制,由对应时段的互动补偿系数,以及用户申报的移峰价格补偿,最终决定价格补偿,用于指导用户侧负荷响应,保证用户侧移峰填谷的合理性[1]。

3发用电一体化调度系统的构建要点

构建发用电一体化调度系统,基于调度主站系统,面向整个区域,实现变电站的智能化管理以及应用。在构建时,要结合建设规模和建设周期等各类因素的影响,实现一体化调度系统的各项功能,达到保护电力系统安全的要求。现结合具体实践,分析发用电一体化调度系统构建的要求:3.1优化区域电网稳控策略方案。百矿集团煤铝电一体化调度指挥中心的实施,采取了百色区域电网安稳系统为主构成的三道保障措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保证了区域电网的稳定运行。区域电网稳控策略如下:第一道保障措施:区域电网在发电机组或负荷跳闸时,安稳系统根据当前电网一次调频能力在电网损失电源或负荷时同步一次调节或切除相应负荷或电源及干扰源,保证区域电网网架稳定运行;第二道保障措施:经延时切除负荷或发电机组、电源线;第三道保障措施:经延时断开联络线开关。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保障了电网孤网运行的稳定性。3.2坚持构建原则。一般来说,发用电一体化调度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历史数据库服务器和SCADA服务器以及前置服务器等。在进行构建时,要坚持以下原则:3.2.1开放性和安全性构建主站系统时,按照开放系统思想,以及分层软件的系统设计方法,进行软件支撑平台的构建,搭建通用平台和专用平台以及应用平台。各层次的构建,必须按照国际标准以及工业标准进行,构建开放性体系结构。除此之外,要明确ESM系统实际运行对电网安全调度的影响,做好安全性设计,保证网络层和数据等的安全,促使开放性和安全性的有机统一[2]。3.2.2先进性以及实用性构建的主站系统,要从各类应用以及应用集成实际需求,比如SCADA以及PAS等对系统结构的具体要求,提供分布式系统构建方案。各个应用依据特务特点,构建分布式系统。除此之外,主站系统负责提供具体的设计机制,确保满足不同应用的各个需求,比如系统运行模式等。3.2.3可集成性和维护性构建的主站系统,通过Web应用平台以及数据库集成平台等,为应用系统的构建,创造一体化集成环境,为DMS/集控系统等的一体化,以及应用系统资源的共享提供保障,减少新应用功能实现花费的时间以及成本,全面提升应用系统运维的便捷性和统一性[3]。3.3满足调度要求。发用电一体化调度,要以保证电网平稳运行以及发展。在构建时,要做好以下要点的把控:①构建综合数据平台。发用电一体化调度的实现,需要多个系统的支持。各个系统的功能差异,相互独立,因此信息交互以及共享的效果比较差。构建综合数据平台,除了能够实现数据信息合理运用,还能够优化各系统的结构,增强系统功能,使其朝向规范化以及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信息交互以及共享。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结合发用电调度要求以及规范,选择多层结构,做好优化设计,保证系统功能的实现。②做好安全防护。为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必须要强化对二次系统的安全保障。具体构建时,要注重完善安全防护网络,采取有效的有段,做好网络监控以及管理,增强抵御网络恶意攻击的能力,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③构建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为发用电调度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采取先进技术以及手段,做好系统完善,全面提升电网调度的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3.4合理配置软硬件。从发用电一体化调度系统的硬件角度来说,包括服务器和工作站等。在进行构建时,要结合调度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硬件。设置在智能电网调度系统的各类网络设备,具体包括数据采集网以及服务器网等,各个局域网之间利用防火墙装置,或者其他隔离装置,实现有效隔离,保证各类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关于软件的配置,要从数据总线层、集成总线层、应用系统层的配置角度出发,做好严格的把控。以数据总线层为例,其主要组成包括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实施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其中,实时数据库系统的应用,主要为数据存储。在具体构建时,必须要做好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严格把控,为相关业务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区域用电网运行风险,提出发用电一体化调度方法,文中结合发用电一体化调度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除此之外,结合发用电一体化调度实践,总结了调度系统构建的策略。采取一体化调度的方法,对降低电力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有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嵇文路,徐春雷,余璟,吴海伟,徐青山.调配一体化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建设模式及方案研究[J].电力工程技术,2018,37(03):61~66.

[2]许洪强,姚建国,於益军,汤必强.支撑一体化大电网的调度控制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8,42(06):1~8.

运行风险范文篇9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风险防范

一、引言

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心脏”,医疗保障体系能否可持续、稳步运转由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水平、管理模式所决定,它不仅保障具体的参保人员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甚至从宏观角度而言,事关全社会最基本的民生保障,因此有必要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防范进行探索。

二、文献综述

(一)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范方面

李建梅(2000)认为疾病风险是医保基金风险主要风险,因此降低疾病风险就能减少医保基金的风险,故而应当事前就进行控制,通过多种途径减少参保人员患疾病的风险,从根源处来减少医保基金的风险[1];罗健(2014)通过多方面研究医疗保险基金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来探讨如何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范[2];马丹旦(2020)认为医疗保险基金是否会出现较大风险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水平是紧密相连的,提出我国应加大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管理力度,对可能存在的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及时采取有效风险防范措施,进而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安全稳定运行[3]。

(二)医疗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方面

孙金婷(2011)提出为了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医疗保险资源配置的效率,认为有必要对基金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4]。王艳茹(2021)分析了当前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对策,如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法治体系和监管队伍,建立联防联控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为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5]。

三、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的内涵及分类

医疗保险基金风险是指在筹集、投资和支付医疗保险基金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并产生负面影响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事件和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种类颇多,目前,我国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分类方法:

(一)基于基金运行过程进行划分

可分为融资风险、支付风险和投资风险。融资风险极其容易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支付风险是决定医疗保险基金稳定的最重要因素,是三大风险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控制的风险。而投资风险是风险现象在投资过程中的表现,它随着投资活动的进展而变化。不同投资阶段的风险性质和结果也不同,具体而言,投资风险是指从决定投资开始一直到投资结束的整个期间,由于社会经济或者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投资回报率远远低于投资前预期回报率。

(二)基于风险类型进行划分

可分为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制度风险和财务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在制定或操作相关资金筹集、支付计划时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度风险主要是基于医疗保险制度或相关制度发生变化所导致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医疗保险基金增值和保值存在预设偏差,从而造成基金损失;道德风险是指医疗服务提供者与享受者通过各种方式让医疗费用不合理增加,从而造成基金使用的浪费。

(三)基于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划分

可分为系统内风险和系统外风险。系统内风险是由于规章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出现的风险,在日常运行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能减少系统内风险;系统外风险是基于外部环境所产生的风险,例如当地政治、经济、金融、法律、文化和其他社会环境等等都可能影响整个制度的设计与具体运行。

四、医疗保险基金风险运行现状

医疗保险业务管理风险存在于整个医保基金运行的方方面面,参保人员资金的收集与支付,参保人员的个人信息等等,高效的管理有力保障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与统一,能直接影响参保人员是否能获取、享受福利。

(一)业务经管风险特点

首先,经管周期长。从严格的时间期限来看,医疗保险对参保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管理周期可长达100年[6]。其次,服务对象数额庞大。医疗保险是社会最基本的民事福利,筹资需要高效整合资源,因此筹资应当遵循“大数定律”。医疗保险服务对象涉及面广,急剧增加的服务量、极具复杂的需求量使得管理工作难度较高。再次,业务管理的复杂性。医疗保险适用人群广、种类多、提供的服务具有多样性,使得对医疗保险管理较为复杂,再加之医疗保险管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持续的事情,因此维持其运转需要相对严谨与适用性持久的管理制度、强大的信息系统予以支撑,以便于准确的记录参保人在整个参保期间的所有信息,并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各方面信息联动,对医疗保险管理要求会逐步提高,因而其面临的管理风险也将愈发复杂。最后,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当今重点问题。如果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出现错误,将直接影响参保人是否能享受相应权益与福利,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医疗保险资金的安全,以及群众对医保资金的认可度。基于医保基金的特点,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成为经办机构的首要任务。如果医疗保险基金出现重大风险和损失,将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响。

(二)经办机构风险体现

1.业务操作风险。是指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或者业务流程办理业务,从而对医疗保险基金造成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业务流程涉及缺陷所引发的风险。长期以来,在医保工作办理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情况,例如不重视执行过程与执行方式,不重视相配套管理服务的提升,以至于目前未能形成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其次,经办人员职业素养引发的风险。部分经办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较差,制度意识淡薄,在经办过程中不严格检查、不严格核实、不正确的记录等等导致经办机构存在相应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往往与经办人员的职业素养息息相关。以上均属于企业内部的经营风险,一般情况下,通过提升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完善经办业务流程,完全可以避免和纠正上述风险。再次,外部因素导致的风险。主要是指来自外界的一些欺诈因素,例如部分参保者利用制度、程序存在的缺陷进行骗取医保,且经办人员又未能及时发现,从而使得外部风险因素成功入侵内部管理。2.经办机构技术保障风险。是指经办机构的信息系统、网络、通信系统等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存在问题,影响业务办理正常运转,从而产生的风险。当前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是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进行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已经逐步成为管理的工具,一旦工具存在问题,那么管理也会沦陷,相对应,信息技术平台所存在的风险会逐步转化为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风险,随着管理得越发复杂化,信息技术的风险也会同步增加,例如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修复时间存在滞后性;管理的日发复杂化使得经办机构疲于应对系统的开发,而忽略系统的维护,实际工作中维护系统往往带来的是业务的暂停办理,而暂停办理又会导致一系列其他的风险。3.医疗保险经营者道德风险。是指经营者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违反医疗保险政策法规或职业道德,从而造成医疗保险资金损失的风险[7]。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迫切需要扩大。目前,医疗收费过高、乱收费的现象在内地极为普遍。医生使用他们的处方权利,尽最大努力销售药物,抛弃了所有的医学道德和行为准则。医院和医疗保险中心的目标有时是相反的。医院希望从经济效益出发开更多的药,而医疗保险中心负责控制药品的开药。这两者相互矛盾。医疗保险机构往往没有足够的人力去逐个监控医院。即使他们这样做了,他们也经常是“外行”,很难判断医疗领域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没有医生的配合,调查取证就不容易。

五、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的防范机制探索

(一)划分职责范围,严格按流程办事

1.严格履行授权制度。授权适用分管领导授权和主管领导直接授权相结合的授权模式,在日常业务操作中严格坚持授权制度,经办人员以及分管领导、主管领导的职责范围,各岗位经办人员在工作时须由各自分管领导授权其进行操作,特殊情况也可以由主管领导直接授权进行业务操作,但由主管领导直接授权的情形在得到主管领导同意授权后,应当进行信息备存。2.重点岗位推行责任制衡制度。各岗位人员被授权的,应当时刻明确自己岗位职责,业务操作密码是唯一身份认证,一旦出现问题,将会责任倒退追究第一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因此岗位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十分重视自己的业务操作密码,不得随意泄漏自己的密码,要树立防止他人盗用的意识,停止操作机器时必须先行退出系统,防止他人私下操作。第一,定期检查自己以规避风险。坚持机构内部相互制衡的原则,严格依据流程办事,各部门各岗位认证履行岗位职责。第二,检查医保基金支付情况。医疗保险基金的正常支付是否由业务部门根据发生的费用进行初步审核,并按金额和审批权限分级审批;最后,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和监督。在内部系统中严格审查相应资料,不定时巡查已办理业务是否合规,业务数据是否准确,并定期开展情况评析,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3.利用信息管理,降低业务操作风险。可以通过在系统中设置权限的方式实时监控相关业务操作,对基金运转进行统一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定期更换所有密码,严格实施密码维护和保管制度。禁止任何用户将密码任何形式留存和记录于业务操作的电脑之中,以免发生密码被盗的情况,从而影响基金的运行,从而造成不良影响。设置专门岗位、专人对岗位负责人进行计算机操作培训,随时维护密码和操作系统的安全[8]。

(二)科学合理设置收入比例,规避相关收入风险

现行医保缴费基数通常是参照员工工资总额,以公司统一缴费的方式能较大程度地降低收取费用的难度[9]。城镇职工医保现行诸多有效优惠政策,比如退休职工免缴相关费用,且与正常缴费职工一样享受同等保险待遇。医疗保险制度是长期的机制,缴费金额和缴费年限是不能确定的[10]。这是根据被保人个人的健康因素等决定的,故需要将寿险的精算和医疗赔付两者融合,从而达到长期的稳健运行和收支平衡的良性格局。

(三)不断完善基金结余标准,降低基金支出风险

一方面,组建保险基金监督部门,针对医保预算编制、审核和批复,医保预算的执行和调整等全过程施行监督[11]。另一方面,医保基金的运行具有排他性,根据地域资源不同,该地区的居民体质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地区的收支也不同,建设资金预算数据库,降低基金支出风险。

(四)扩张服务内容,应对新的形势变化

首先,在新常态下,我国将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群通常伴有特殊伤病需要长期治疗,如医保将其纳入支付范畴,统筹待遇的压力将增加。根据老年人群的特征,收入仅依靠退休金,无其他收入来源等情况,大部分人群无力支付相关治疗费用,那老年人群仅能享受极少的医保待遇,导致医保服务不能匹配与老年人群的需求。其次,老年人群通常患有老年病,基本上都需要长期护理,护理比治疗需求量更大。目前,我国尚没有开发老年人护理险[12]。然而开发护理险可以高效地将伤病及护理需求的老人分流,既能降成本费用,又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当前中国人口红利期慢慢退却,随之带来的是老龄人口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作为社会保障基本需求之一的医疗保险更是如此,老龄人口的增多给医疗保险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并且当前一直未能找到控制支出的方法,当前医疗保障中主要通过设置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来减少老龄人口医疗保险支出风险,同时在日常运营中,通过逐步扩大医保卡储存医保资金的使用范围,使其不仅限在药房进行购药,还能在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体检、理疗等健康维护,并通过社区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健康档案,确定家庭医生制度,来预防大型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医保费用的支出。

(五)完善医保转移支付机制,应对参保人口流动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保费补贴增长机制,建立科学的财政补贴金额增长机制[13]。当前社会群众对医疗保险需求越来越高,但政府财政能力并未与之同步增长,导致财政往往应对吃力,因此必须建立一种与财政能力相适应的财政补助增长机制,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无后顾之忧。其次,健全关于补助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改变现有简单区分地区补助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逐步引进釆用患病率、医疗费用支出以及地区财政支付能力相关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14]。随后,伴随医疗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逐步引入患病率、医疗费用支出以及地区财政支付能力作为新的加权指数[15]。不断使财政补助资金与个人费用支出相适应,从而尽量削弱地方政府阻挠转移支付的动机,进而减少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的外部阻力。

六、结语

运行风险范文篇10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对策

1图书馆知识产权运行风险分析

1.1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中涉及的知识产权

1.1.1文献复制涉及的知识产权

这里的“复制”是指作为图书馆藏书补充方式的复制。当馆藏缺乏,通过预.定、选购、邮购都无法获得的重要资料,图书馆往往委托其他单位代办复制,或通过馆际互借方式由本馆自行复制。还有,图书馆在对文献的数字化过程,从《著作权法》意义来说是对原作品内容所进行的复制活动,因而馆藏文献数字化的权利实质上就是著作权中的“复制权”。知识产权实施后,使用文献复制手段收集文献资料的方式受到影响。我国2001年10月修订的《著作权法》第10条(五)款规定,复制权是指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我国版权法对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的文献复制作了相关规定,在使用复制手段收集文献时,如果并非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而复制,或者复制他馆的各类文献以增加馆藏,就会构成侵权。

1.1.2采购出版物涉及的知识产权

著作权法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其作品的;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的图书的;未经录音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均属于侵权行为。同时,国内某些出版公司专门翻印外国出版物,图书馆如果采购到这些翻印的出版物,也属于侵权行为。因此,图书馆如果不通过正当途径购买,且明知是非法出版物而采购人藏,应视为一种间接地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1.1.3数据库建设涉及的知识产权

根据欧盟的《数据库版权保护指令》对数据库所进行的界定,数据库是指经系统或有序安排,并通过电子或其他手段单独加以访问的独立作品、数据或其他材料的集合。在现代复合式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中,数据库资源是提供网络信息服务重要的信息资源,它不仅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标志着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水平,而且还是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以及数字信息资源采集购买或数字信息资源镜像站设立的最终结果。由于数据库的开发需要投人大量的智力和经济力量,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复制却越来越容易,所以为了协调数据库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就需要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数据库的知识产权。

1.1.4下载网络资源涉及的知识产权

利用网络资源充实馆藏,是新的信息环境中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网络上传输的作品大致有2类,一是社会公有信息;二是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一般说来,这些都是已经发表过的作品,他人是可以使用的,但下载时应考虑其知识产权问题。

1.2图书馆在对外服务方面涉及的知识产权

1.2.1文献传递服务面临的知识产权

文献传递服务是在传统的馆际互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业务。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文献传递只要在《著作权法》规定的范围中,就属于合理使用,但是规定不适用于作品的转载和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传播服务。《著作权法》第10条列举了传统作品传播方式,但不包括在互联网上传播作品;第45条列举的侵权行为,也没有一种等同于网络传播行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作品的作用方式必将新颖多样,加之著作权合理使用条款对数量规定不明,成为文献传递服务难把握的地方,搞不好容易引起知识产权问题。

1.2.2参考咨询服务面临的知识产权

参考咨询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新的业务增长点。图书馆根据学校科研课题组和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利用馆藏优势,通过代查、代译、代复制等多种形式,解决了用户的科研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而图书馆也收取一定的费用。显然,图书馆这种收费行为是一种有偿服务的表现,有悖于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合理使用著作权作品的严格规定,涉嫌侵权。

1.2.3对外复印业务涉及的知识产权

现在很多图书馆都有对外复印这项业务,并且会收取一定的费用,而复印的数量及收费的多少这里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有可能影响原作品销售,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等。所以这也是我们要关注的地方。

2图书馆面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对策建议

我国《著作权法》第46,47条明确规定了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和后果。图书馆虽然享有一定的豁免权,但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超出法定范围,则图书馆没有任何特权。如果违反了相关知识产权规定,侵犯了权利人合法权益,即使是公益性图书馆,也会遇到侵权诉讼的风险。所以图书馆必须认真应对它。

2.1馆藏资源建设方面

2.1.1文献复制方面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范围,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图书馆必须对复制要有严格的控制,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必须是本馆收藏的作品,非本馆收藏作品不能复制;二是数量上限制在最低限度。馆藏文献数字化主要也是受到复制权的制约。属于合理使用范围的馆藏文献数字化需要满足下列条件:一是为了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或者是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不得出版发行);二是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三是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2.1.2采购出版物方面

图书馆采访人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培养自己具备鉴别假冒伪劣书刊的职业技能,严禁一切侵权盗版书刊和电子出版物的流入,杜绝不法书商上门推销,确保藏书质量。

2.1.3数据库建设方面

依照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使用: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数据库;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数据库,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将已经发表的汉族文字的数据库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数据库在国内出版发行等行为,均属于合理使用。同时,图书馆在采购电子资源时,与具有资质的资源供应商签署采购协议,采购协议应该包含许可人的资格、用户数量与范围、使用方式与权限、适用法律、双方的责任、责任限制等内容,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在出现知识产权问题时可以根据采购协议据理力争。

2.1.4下载网络资源方面

根据版权原则,下载他人作品一般只能供本人学习研究之用,不可有商业上的目的,也不可对版权作品的潜在销售市场产生很大影响。如果是商业上的使用必须向版权人支付许可使用费。不管是作品的片段或全部,或分数次将同一作品全部下载,都应受到著作权法的制约,3]。图书馆可以多利用网络资源中的公有信息,包括:第一,不适用于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如我国的法律法规,国有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它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时事新闻,通用表格等。第二,著作权过期资源,主要指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过期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资源。第三,部分外国作品,主要是跟我国没有缔结国际知识产权条约的国家的作品。

2.2对外服务方面

2.2.1文献传递服务方面

为了避免知识产权风险,图书馆应从传递文献的目的、数量及作品的类型等方面进行控制。首先要确定公益性模式,传递文献服务坚持非盈利,可以收取费用但仅限于文献传递的成本。其次,文献传递控制在《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范围,该规定不适用于对作品的转载和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传播服务。传输文献的数量必须控制在合理使用的范围内,传递的数量通常通过采购协议或作品许可使用协议来约定,如果大量复制和传输,就违背合理使用的规定。对计算机软件和音像制品这些《著作权法》规定不允许传递的作品必须得到著作权人的书面授权并向其支付报酬才可以用于文献传递服务。再次,图书情报机构作为文献传递的承担人有义务注意提供文献的合法性,同时对于作者在作品上明确声明不得传递的,文献机构不得对其进行传递。再有,在处理涉外文献传递时要还要注意国际条约的规定。

2.2.2参考咨询服务方面

图书馆信息服务部门利用馆藏信息资源为用户代查、代译、代复制文献等服务收取报酬时必须遵守《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许可,并向其支付一定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