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0:59:58

预防技术

预防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生态猪;健康养殖;疾病预防

1生态猪的健康养殖技术

1.1饲料的选择。在生态猪的养殖中,饲料是生长的主要营养成分,所以饲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生态猪肉质的好坏和生长状况。在传统猪的养殖中养殖户只是在市场中购买饲料,饲料的质量良莠不齐,很多饲料生产商家在饲料中加入肉骨粉,肉骨粉虽然促进猪的生长,但是安全性不能保证。养殖户在生态猪的养殖中要选择天然的材料做饲料,保证生态猪食物来源的安全性,是生态猪健康生长的基础。1.2养殖环境的管理。养殖环境对生态猪的生长有巨大的影响,好的养殖环境中猪成长迅速,健康;坏的养殖环境猪生长缓慢,易生病,影响猪肉的质量。养殖环境包含猪舍的建设、通风情况、卫生情况等。在传统的养殖,大多数是零散养殖,在养殖环境方面不重视。而生态猪对养殖环境要求较高,要选择合适的猪舍,根据生态猪数量进行建立,猪舍要具备很好的通风散气功能,最重要的是在生态猪的养殖过程中要保证猪舍的卫生清洁,及时清理粪便。可以在猪舍的地面上排放有机物料,保持猪舍地面干燥。1.3水源的控制。在生态猪的养殖中,除了喂食天然的饲料,还有水源的重要性,和传统猪的养殖不同,生态猪的养殖过程中水源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优质的水源可以保证猪在饲养过程中不受污染,提高猪的健康性。在养殖中养殖户需要充分了解水源,在有关部门对水的质量进行检测,保证水源无污染。在生态猪饮用前加入适量的盐,有效地减少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猪长期饮用可以提高抗病能力,降低猪疾病的产生。

2生态猪的疾病预防技术

2.1生态猪常见病出现的原因。导致生态猪患病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养殖户养殖过程中的松懈,下面介绍几点生态猪常见疾病的原因:养殖户对于猪饲料的检验工作不到位,猪饲料的储存方法不正确导致大量的细菌滋生,在食用前没有经过检查就直接投食,生态猪食用后患病;养殖户的管理方法不正确,在生态猪的养殖过程中没有科学的考虑,养殖方法粗矿,不注重猪舍卫生,导致猪患病几率加大;养殖户没有转变养殖观念,在新时代下仍然运用传统的养殖方法,导致生态猪患病几率增加,在猪患病后,运用错误的治疗方法,没有具体研究疾病种类进行对症下药,使生态猪疾病得不到有效地控制。2.2生态猪疾病预防措施。想要有效地预防生态猪疾病需要从根源进行,要提升养殖人员的专业素质,时时刻刻的关注生态猪生长过程中的细节,防止猪出现异常,防止猪疾病的产生,保证科学养殖;养殖户要科学的进行品种选择,品种好的猪在生长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吸收营养,自身抵抗力强,在生长过程中饲料的选择很重要,养殖户采用天然无污染的饲料,对不同阶段的生态猪进行饲料的合理调配,提升生态猪的抗病性;在生态猪的生长过程中,防疫工作是必须进行的,养殖户要根据生态猪的种类和生长的不同阶段对其进行防疫,选择合适的疫苗,对于生态猪疾病的防治是非常有效的。2.3生态猪常见病的具体预防技术。生态猪的养殖中,猪患病种类多,有猪腹泻病、猪瘟疫和猪红细胞体病等,下面对这几种病的防治进行详细的介绍。猪腹泻病。猪腹泻病的防治,需要养殖户对猪舍进行科学的设置,保证猪的密度和数量的合理分布,新引进的生态猪要进行隔离检查,确定没有疾病后可以进场,禁止无关人员随意出入,防止带病生物进出猪舍。生态猪在生长的不同阶段,需要在猪饲料中加入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对猪养殖的工具和运输工具进行彻底消毒,生态猪的粪便进行及时清理。养殖户还需要加强水源的监控,提升生态猪的饮用水安全;猪瘟病。在进行猪瘟病的防治中,在猪舍的日常清洁时进行消毒工作,防止病毒在猪舍内的肆意传播,运用2%的烧碱进行消毒。同时,增强虫害和鼠害的管理,防治鼠虫身上携带的病菌传染给生态猪[1]。当发现生态猪已经传染病菌,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已经死亡的生态猪进行深埋处理。对已经传染猪瘟疫的生态猪,可以利用头孢噻呋呐和板蓝根搭配进行肌注,或者干扰素搭配黄芪多糖注射液进行肌注;猪红细胞体病。猪红细胞体病的预防方面,主要是猪饲料的为使中,加入抗生素药物,例如加入血虫净、强力霉素等。防止虫害的发生,加强猪虱和疥螨等吸血害虫的清除,保证生态猪的生长。在生物猪的健康养殖和疾病预防中,要注重猪舍内的环境的管理,进行纯天然饲料的喂养和健康的水源饮用,针对生态猪的常见疾病,进行有效地预防,在养殖中及时关注生态猪的健康状况,发现病情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保证生态猪的健康生长,提升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预防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蔬菜病害;识别方法;防治措施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更是在经济作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种植蔬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蔬菜种植种类的增加及种植方式的多样化,蔬菜病害也在逐渐增多,许多菜农缺少防治蔬菜病虫害知识,不能很好地识别病虫害,在防治时没有做到对症用药,或者用药不合理,从而影响蔬菜的产量及产品质量。就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根据病源的不同,可分2类,一是生理病害,是由于不良环境引起的病害;二是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的传染,如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引起的。正确识别蔬菜病害是做到准确、及时、有效防治的关键。现将蔬菜病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病害识别方法

1.1认别时间

对于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其最佳识别时间为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如温室和大棚应在放风前或晚间,叶片潮湿为宜;露地宜在早晨叶片结露或雨后,可明显看到病部霉污或病原菌的分泌物[1]。

1.2根据发生条件识别

由于每种病害发生时所需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能有1种或几种病害发生,因此可根据外部环境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害。如: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只发生病毒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发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黄萎病等。

1.3根据发生时期识别

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依发病期不同主要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常见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如黄瓜苗期易发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病害,绝大多数病虫害都在此期间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开花期发生,炭疽病多在果实成熟期发病。

1.4根据发生部位进行识别

病害发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等,根据发生的部位可确定病害范围。如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及烧根等,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发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叶部发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病菌首先危害茎部输导组织;灰霉病、黑星病、脐腐病、炭疽病、软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2]。另外,对于发生在叶部的病害,还可根据发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断属哪种病害,如黄瓜角斑病多发生在下位叶,霜霉病多发生在中位叶,缘枯病发生在上位叶。

1.5根据主要症状进行识别

了解和掌握各类病害外部形态特征(即症状)是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关键,但任何一种病害症状都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也没有必要,只要抓住每种病害的显著症状就可准确判断出病害种类。细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现在叶部,潮湿时无霉(粉)状物,但病部常出现脓状物、溃疡及腐烂现象,有时发生臭味,如黄瓜角斑病叶背面有菌脓溢出;青枯病用手挤压横切开的茎基部可见米汤状菌脓溢出;蔬菜软腐病病部腐烂有臭味。病毒病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形,或呈线状厥叶形,或有褐色斑块的条斑形,顶部叶片变小,中下部叶片内卷[3]。真菌病害发病部位有不同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定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颜色霉(粉)状物,如黄瓜霜霉病在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层,炭疽病有红褐色胶质物等。

2防治措施

本着“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以经济、安全、高效为防治宗旨,采取生态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其他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力求防治的科学性,蔬菜病害防治有三防:一是不让病原菌进入本区域,二是充分减少病原基数,三是减少和降低病害暴发成灾的几率。

2.1生态防治

通过有效控制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光照、湿度防治,通常适宜的温、湿度指标为:上午25~30℃,湿度60%~70%,棚温30℃开始放风散湿,25℃开始闭棚保温;下午温度20~25℃,湿度60%左右;上半夜温度15~20℃,湿度低于85%,20℃及时盖帘保温,利于养分输送;下半夜温度12~15℃,不低于10℃,湿度90%左右。如黄瓜霜霉病发生较重时,进行高温闷棚,维持棚温45℃约2h后再放风,这样连闷2~3次,防效显著。

2.2物理防治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方式、方法达到防治病害目的,如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清洁田园,摘除老病叶,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合理配比氮磷钾及微肥。叶菜类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花果菜类生长中氮磷钾配合要适当,按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肥水管理,肥料以农家肥有机肥为好,注意配合使用硼、镁、钼肥。

2.3药剂防治

一是对症用药。菜农们既要掌握病害识别技术,又要了解一些常用药剂的应用范围,以防乱用。如防治真菌性病害应选用普力克、甲霜灵(瑞毒霉)、乙磷铝(疫霉灵)、百菌清、三唑酮、杀毒矾、扑海因、速克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细菌病害应选用琥胶肥酸铜(DT)、醋酸铜(CT)、铬氨铜、可杀得、波尔多液等铜制剂及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毒病可选用病毒A、植病灵、83增抗剂、抗病毒剂1号等[4]。这些农药的防治对象和范围不同,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例如三唑酮(粉锈宁)对白粉病和锈病有特效;瑞毒霉可防治蔬菜多种真菌病害,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及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二是严格把握用药浓度和次数。生产中有些菜农常因治疗心切而任意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不仅增加成本,还易造成药害,加重污染;有的为求经济而减少药量和施药次数,不能达到防治目的,而只有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准确配制药量、浓度,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三是适期防治。任何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生与流行的时期,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及时用药。在病害初发期,应首先控制发病中心,然后全面施药防治,这样既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又提高防效。四是广泛使用低毒农药。在选用农药上,要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也是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是轮换用药。为避免病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残留量,不可长期单用一种农药,应交替使用,一般一种农药使用2~3次后,应换其他农药品种。六是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目前,常用农药剂型有需对水使用的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及可溶性粉剂等,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加热后使用的烟剂;常用施药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药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湿度高低而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如在阴天或棚客观存在内湿度大时,选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脂铜粉剂防角斑病、缘枯病等细菌病害。

3参考文献

[1]吴扣兰,刘裕岭.蔬菜细菌性病害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J].上海蔬菜,2009(5):68.

[2]孟令法.大棚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6):57-59.

预防技术范文篇3

随着深化医改的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国家提出了“46312”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推进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即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全员人口数据库。经过十年左右的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已经基本具备完善的疾病预防的信息化系统。当然,在医疗卫生水平和通讯技术不够发达的地区,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东西部的差距最为明显。

2信息技术在疾病预防的档案化管理方面的应用

2.1使档案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更加科学

信息技术因为其高效性而使得档案信息的采集更加科学合理。我们首先了解的是,疾病档案在疾控中心有着非常核心的作用,是在一个地区爆发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时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是决策者进行决策和判断的依据。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输出PDF的形式来对信息进行初步的采集,其次会建立文件目录来使信息更加有条理,而且电子档案的整合也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达到统一。一个完整有效的疾病预防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对疫苗生产、流通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且会对系统进行不断地升级以满足档案资料的不断补充。

2.2确保档案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电子档案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标准化的信息档案可以有效的提高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所以,疾病预防的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给医疗事业的改革提供的新的思路和新的想法。利用信息技术,对疾病预防的档案进行个性化的分类管理,根据用户的个性需求,通过关键词的筛选来找到更加精确、更加适合的疾病预防信息资源,弥补了传统纸质档案在查找工作上的繁琐。标准化的信息档案还适用于预防医学工作者阅读,为医务人员撰写论文提供有效依据。

3疾病信息平台的建设上的应用

3.1更好的与民众沟通互动

首先,疾病信息平台上可以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对疾病预防知识的了解。正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的明显提高,使得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来获得医学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疾病信息平台可以对网络上的医学信息进行识别、筛选、过滤、整理,将人们感兴趣的疾病预防知识及时的总结,普及医学知识。因为民众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相应的医疗卫生知识,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减轻了基层工作者的工作量,让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成为现代医疗机构的又一伟大突破口。

3.2提高了疾病的防控效率

在没有建设疾病防控的信息平台时,向国家上报传染病信息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现在仅需要几秒钟,患者一就诊,他的信息很快就由医院的HIS系统上传到区县平台、到市平台、到国家平台,效率提高了很多,从源头上避免传染病的漏报。正是因为卫生管理者可以时时监测到一个地区的传染病、流行病的发病情况,所以可以及时调整政策,制定相应的传染病应急预案。另外,疾病信息平台的建设大大加快了免疫疫苗的接种工作的效率,用条形码代替原先的手工接种卡。建立的数字化预防接种系统老百姓可以实时在线查询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随着电子监控系统在疾病免疫上的应用,逐渐开始对免疫疫苗的生产流通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4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4.1信息技术下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分类

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分为: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结核病信息系统、学校症状信息管理系统、儿童肺炎监测管理系统、犬伤暴露报告系统、医疗机构监测信息检测系统、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基础支撑平台、GIS平台系统、慢性病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艾滋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等。经过相应的数据采集,将信息整合到公共卫生数据采集统一平台,再上传到数字疾病监控平台进行统一的信息处理。正是因为完善了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才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安宁舒适。

4.2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建立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不仅在面对大规模疫情的时候可以使政府做到有条不紊的实时监测与控制,还可以规范在平时各种医疗防控一线的具体措施如儿童肺炎、狂犬病的治疗等。而且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运行的好坏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体现,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要经过反复不断地测试和实践才能在疾病爆发时得到更好更快地应用。所以软件的开发、应用和自动更新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5信息技术在疾病预防上的其他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高科技还可以拓展到各个方面去服务和预防疾病。如将信息技术与气象技术合作,分析各种气象数据与流行病的发生概率,找到空气、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向老百姓发出预警。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技含量高,经费投入大,人才队伍强,所以要通过远程教育对基层卫生人员进行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培训。毕竟,基层疾控人员业务能力建设、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也是构建疾病防控体系的一部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都是信息技术在此方面的应用。

6结论

预防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预防性养护;高速公路;公路养护

高速公路若不进行预防性养护,将使高速公路在使用期间的性能明显下降,后期养护费用将大幅度增加。预防性养护可有效改变这种情况,通过预防性养护可以避免隐蔽性较强的病害风险,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后期养护费用,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1预防性养护的目的

(1)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各类公路病害的出现,从而有效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在预防性养护实施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环境、边坡、排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日常勘查得到的资料选择合适的预防性养护技术,以达到预期的养护效果,从而保证高速公路的使用安全[1]。(2)预防性养护技术可以有效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预防性养护施工应根据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对原公路使用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再结合原公路情况制定预防性养护方案,开展针对性的养护施工。

2预防性养护技术分类

2.1开槽灌缝养护技术

(1)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是最为常见的病害,一旦路面出现裂缝,会导致大量路面积水沿着裂缝渗透至公路结构内部,加之长期行车荷载的作用,会使公路出现空洞、沉降等更为严重的问题,如不及时进行养护,可能威胁人们的出行安全,而针对裂缝的预防性养护中,最常用的技术是开槽灌缝养护技术。(2)开槽灌缝养护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路面的裂缝问题,施工中首先要使用专业的开槽设备,在存在裂缝的位置,使用设备结合设计要求进行开槽,再使用灌缝机将一定量的热熔型聚合物密封灌入槽中,再进行养护,该养护方法不仅能够改善裂缝问题,还能够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公路主要病害为裂缝病害的养护中,通常采用该技术。

2.2薄层罩面养护技术

(1)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中,薄层罩面也是常用的养护方法之一,该技术的实施主要借助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机进行,通过摊铺机在原公路路面摊铺形成一层薄薄的罩面,其厚度一般控制在3cm,从而有效实现保护作用,并解决路面的坑槽、车辙、裂缝等问题,此外,薄层罩面施工中应注意路面的平整度问题[2]。(2)薄层罩面预防性养护施工技术可以提高路面的抗滑移能力,并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根据使用材料和工艺不同,薄层罩面又分为热薄罩面、冷薄罩面,其中热薄罩面使用热拌沥青施工,可有效控制其摊铺厚度,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冷薄罩面在常温下施工,多采用改性乳化沥青,可有效节省材料,避免产生污染,养护施工中多采用热薄罩面施工技术进行施工。

2.3稀浆封层养护技术

(1)稀浆封层养护施工技术在我国高速公路养护中应用十分广泛,该技术是通过沥青、水泥、集料、乳化剂等原材料,通过试验设计出合理的配合比之后,将其混合料搅拌均匀,再摊铺至原公路路面上进行养护,该技术与罩面相比,摊铺厚度更大,且混合料的黏结性更强,可以更好地与原公路结合。(2)稀浆封层养护完成后,可以有效保证公路的防滑性和耐磨性,且该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路面的养护施工,因此可用于城市路面的养护中,从而大幅减少道路的占用时间,降低城市的交通压力。(3)稀浆封层养护技术施工时,需根据公路路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如原路面存在的裂缝均为小裂缝,则养护可采用细封层技术,反之裂缝较大,则采用粗封层技术,必要时可在混合料中添加适当的外加剂,以保证养护效果[3]。

3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实例分析

3.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工程设计全长21.8km,该工程于2015年完成,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由于经济发展,现阶段该公路通车数量日益增多,公路产生的病害也逐渐严重,为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决定对该工程进行全面的调查,明确存在的病害及现阶段行车数量,并采取合适的预防性养护措施,进行养护施工。

3.2原路况调查

(1)本工程预防性养护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专业的队伍,对原路面的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以便制定养护方案。经实地调查得知,现阶段路面的主要病害有两种,即裂缝和车辙,其中车辙问题较为严重,已经影响公路的行车体验,且路面的通行量有明显的变化,因此,预防性养护施工中,应适当提高公路的承载力。(2)根据调查结果发现,裂缝多为轻度裂缝,其深度在3mm以内,且多为纵向和横向裂缝,其中横向裂缝分布范围较广,车辙检测中发现,车辙大多分布在两侧的超车道,下车道位置相对较少,且车辙的深度普遍在25mm左右,属于较严重的类型,因此养护施工中应重点进行养护处理。

3.3确定预防性养护方案

3.3.1路面预防性养护(1)原路面勘查中发现,现存病害多为裂缝、车辙,因此,经研究决定采用沥青冷再生养护技术进行养护施工,其中,针对车辙问题严重的区域进行全路段的养护处理,以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待沥青冷再生养护完成后,再使用薄层罩面技术对其表面进行覆盖、保护,以有效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减少病害的再次发生[4]。(2)沥青冷再生养护技术施工前,应确保路面处于干燥状态,且路面温度可达到10℃以上,再使用机械实现旧路沥青混合料的再次利用,待冷再生技术施工完成且养护完成后,进行薄层罩面的施工,施工前应对原路面进行整平、清理,然后使用摊铺机进行摊铺,再进行静压压实,此外,薄层罩面与原路面之间应涂刷黏层油,以保证两者的紧密结合,从而保证养护效果。3.3.2排水系统预防性养护(1)为保证本工程养护施工的质量,在做好路面预防性养护的同时,应注意公路排水系统和边坡的养护,以更好地将积水排出,使路面、路基不被积水渗透,从而有效地降低路面病害的发生,提高公路的使用寿命。(2)排水系统在养护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对排水系统进行检查,检查排水管道接口位置是否松动、管道是否存在腐蚀等,此外,还应对排水系统进行清理、疏通,以保证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避免路面积水的渗透[5]。3.3.3边坡预防性养护本工程边坡的预防性养护采用土工格栅进行,主要是为了避免公路使用过程中边坡发生塌陷、滑坡等问题,通过在边坡铺设土工格栅,有效提高边坡的稳定性,防止出现塌陷、滑坡问题,此外,边坡养护过程中,应对边坡的防护体铁丝网进行检查,如出现生锈、损毁,应及时上报并解决。

3.4养护结果及评价

本工程路面养护完成且投入运营12个月之后,组织专业人员对路面的渗水性能和抗滑性能进行了检测,本次检测采用渗水仪、摆式仪完成,检测得到的数据与预防性养护前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价本次预防性养护施工的效果,检测结果见表1.由表1检测结果可得:本次预防性养护施工前,三个检测点的渗水系数均大于9,而养护之后其渗水系数均小于1,由此可知,预防性养护后,该公路渗水性能得到有效改善,表明本次排水系统和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效果良好,此外,抗滑系数也从58以上降至45以下,其抗滑性能得以提高,保证了薄层罩面预防性养护施工效果,表明本次预防性养护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6]。

4结语

实践证明,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消除安全隐患,且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对既有公路造成破坏,可以有效避免病害的蔓延,减少公路后期的养护费用,有效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妃琴.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2):186-187.

[2]袁超.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J].江西建材,2017,(4):165,169.

[3]杨玉胜,华龙.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规划[J].工程建设,2019,51(9):39-44.

[4]兰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预防养护技术[J].四川水泥,2019(9):49.

[5]杨淑红.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解析[J].山西建筑,2018,44(1):107-108.

预防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

1前言

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的破损现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功能性损坏,也就是沥青路面的平整度以及抗滑性能下降,由于道路缺乏相应的功能而无法为人们提供较好的行车舒适度。另一种是结构性损坏,也就是路面结构受到局部或整体的损坏,使之无法具备预定的承载能力。所以,为了保证沥青路面的正常使用寿命,提升人们的行车舒适度,有必要加强新型路面养护材料、工艺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研究,通过科学的预防性养护技术进行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优化。

2预防性养护的概述

预防性养护作为一种新的公路养护理念,主要是通过以预防为主、预防与养护相结合的政策,对公路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养护。即在路面结构破坏之前,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技术来恢复路面的性能,以保证路面的正常运行,使路面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此外,预防性养护不仅要优化路面性能,还要加强平台、桥梁、涵洞及附属设施的处理和养护,提高道路服务质量。此外,预防性养护是一项强制性的维护措施。当路面结构仅受到轻微破坏且能保证路面的抵抗力时,需要预测路面的早期病害、病害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养护措施,从而延长路面破损时间,提高了路面性能,减少了路面养护的经济投资。

3常见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

3.1开槽灌缝工艺

如果沥青路面有纵向或横向裂缝,大量水分进入路面结构,导致路面形成淤泥。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有坑。为了解决这些路面问题,可以采用灌缝填充技术。首先,用专用的开槽工具沿裂纹开出一定深度和宽度的小槽;其次,通过嵌缝机将热熔聚合物倒入小槽中。

3.2同步碎石封层施工工艺

同步碎石防水层的施工工艺主要是在巷道上铺设特定的改性沥青材料,然后碾压形成单一的沥青碎石耐磨层。因此,碎石防水层同步施工技术可以实现骨料与石料的快速结合,提高路面的硬度和强度,对预防道路病害有很好的效果。

3.3微表处施工工艺

该方法在现有路面上铺1cm厚的薄层,具有防滑、耐磨、坚固等优点,能有效恢复路面性能。首先,建筑材料要按一定的比例排列;其次,采用专用设备进行搅拌混合,形成面团混合物;最后,将泥浆混合物迅速铺上路面。

3.4碎石封层技术

喷洒沥青结合料后,应立即分布合理尺寸的粗骨料。滚压生产的薄膜防水是一种砾石防水技术。碎石防水层的施工程序如下:校准沥青分配器和石子分配器,清理巷道的突出物,用风扇将巷道上的全部松散物质全部吹扫干净,彻底清洁道路的边缘和路肩。准备好建筑材料,保持乳化沥青的合理温度,过滤碎石中过大的颗粒和灰尘。先涂乳化沥青,然后再涂碎石。乳化沥青分配器与碎石分配器的距离应控制在50m以内,沥青分配温度应控制在70~80℃,以尽量减少沥青、沥青和碎石黏合剂的分配时间;碾压应在铺砂石5min内和乳化沥青乳化研磨前进行。整个宽度应至少滚动两次。每个叠片必须重叠叠片宽度的一半。最后一滚的方向必须与行驶中的行驶方向相同;多余的路面骨料应在完工前清理干净。在通车前,确保路面有足够的时间硬化和成型,以免损坏新铺设的碎石路面。

3.5雾封层技术

目前,中国沥青路面的运营现状表明,当沥青路面用了很长时间后,道路上容易发生细小的裂纹和破损。所以,在对路面的预防性维护中,可运用雾封层技术进行保护。雾化密封的关键是保护松散的路面现象,这就对路面老化问题起了关键作用。油雾密封也是一项较为简单的道路防护技术。由于沥青洒雾器一般需要一次性搭建,所以乳化沥青需要直接喷撒到巷道上。沥青喷涂防水卷材则应均匀涂刷,并与道路表面结合形成防水层,以降低路区雨水对路面的损害。同时,在应用封雾技术时,应严格控制单位面积封雾层的含量,以防止封雾层过厚而使路面失去摩擦力。这种技术通常用于轻微磨损的路面和繁忙的道路。通过提高路面抓地力,可以合理填充巷道裂缝,减缓巷道老化[1]。

4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现状

4.1错过最佳养护时间

为提高路面的良好通行条件,很有必要在最佳时期做好必要的养护工作。一般养护工作较宜在路面使用寿命有限的阶段内完成。沥青路面的实际使用状况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道路沥青的初步氧化阶段,第二阶段,道路上形成坑穴和裂纹的阶段,第三阶段,产生的阶段。道路上的大裂纹,仍然存在着结构问题。预防性维护一般是在道路状况良好的基础上完成的,而目前这些道路状况很可能错失了最好的维护时机。

4.2未开展周期性养护

沥青路面的保护性养护必须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一般来说,6次以上的预防性养护可以产生显著的养护效果,使道路保持良好的服务功能。但在实践中,在对道路沥青路面进行保护性养护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道路不能进行定期养护[2]。

5提升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效果的措施

5.1突出养护的预防性特点

为了保证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效果,必须突出预防性养护的特点。首先进行连续的路况检测、评估和分析,然后给出沥青路面养护方案。需要强调的是,在对道路状况进行检测、评估和分析时,应注意交通量逐年增加,并在此基础上准确预测道路病害,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变得越来越严重。其次,树立预防性养护观念,在道路通车之前禁止车辆通行,且病害应在道路路面损坏开始时进行补救,以确保正确使用道路并加强维护成本控制。

5.2实施机械化的养护手段

道路的沥青路面往往遭受不同因素的危害,产生不同病症。所以,政府在对道路进行预防性保养时,应因地制宜,根据病害发展规律和变化规律,制订道路的沥青路面预防性保养规划,才能合理采取沥青路面的预防性保养技术。另外,政府在编制道路预防性维护规划时,还应确定出与各工艺流程、各技术工作条件相对应的常见道路病害,以提高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维护规划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所以,为了提高沥青路面预防性维护的有效性,就需要采取机械化维护方式。首先,通过应用更先进的路面检测方法,准确监控路面的破损状况,从而编制更加科学的路面维护规划。只有保证试验方法的先进性,才能保证路面试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科学合理性与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效果。然后采用机械化施工方式,保证沥青路面的养护质量和效率。

5.3科学把握养护时机

由于交通量不同,气候环境原因不同,致病因素也不同,有必要在实践中探索能取得更好效果和更大经济效益的防治方法。只有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交通量、不同的气候和环境原因,采取不同的预防方法和程序,才能保证预防措施的质量和有效性。因此,有必要积极实施、探索和实践最佳的预防方法,以确保质量和节约成本。如果将沥青路面的寿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使用完成的初始阶段,沥青路面仅经历轻微的氧化和损失。第二阶段是沥青路面出现开裂、碎裂和微坑等问题。第三阶段是沥青路面长期使用后的结构遭到破坏问题。沥青路面的最佳预防硬化时间是第一阶段,本阶段的路面维护可将路面损坏降至最低。

5.4注意养护周期

管理系统在当前的道路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路面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提高道路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减少资金的使用。由于道路本身的巨大特殊性,路面管理制度将不同于以往的路面管理制度。所以,将针对地方路网的实际状况,形成完整的道路管理体系。该管理系统将通过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对路面的实际状况进行计算与数据分析。为提高路面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可以设置一个数据库系统。该数据库系统能够对整条道路的使用状况做出评估,从而为道路的保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以确保路面维护的成功进行。所以,如果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就需要定期地对其加以维护。首先,应定期检查沥青路面的使用情况,并对路面进行测试、分析和评估。一旦沥青路面出现轻微损坏,应及时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其次,根据相关部委的研究分析,只需三四项养护工作,就可以有效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10~15年,而且节省40%~50%的养护费用。

5.5提升路面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

为保证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效果,需要提高路面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路面养护人员能够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一是通过系统培训,提高路面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掌握系统化、规范化的路面养护技术;二是提高路面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素质。

6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道路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城市道路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善,相应的道路预防性养护手段也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多。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沥青路面的性能容易降低。为保证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需要对沥青路面的状况信息进行严格的分析,并制定预防性养护计划。提高预防性养护意识,突出养护的预防性特点,实施机械化养护方式,科学抓住养护时机,关注养护周期,提高路面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沥青路面的质量,保障交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大治,孙梦如.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9(2):249.

预防技术范文篇6

在进行零件机械加工工作时,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完整的工艺系统来支持加工工作,这就是所说的机械加工工艺系统。机械加工工艺系统主要由机床、各种工件和工具以及所用的夹具等组成。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各种工艺系统力和热效应的影响,从而给各加工件造成变形等严重后果,导致工件标准的几何参数发生误差,降低了工件原本的质量。

2、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变形的种类及原因

一般情况下,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存在两种形式的变形,即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和热效应变形。具体表现为在车削环节中大小头以及各种圆孔呈椭圆状,刨铣面的粗糙精确度明显低于标准规范。

机械加工工艺在进行切削加工环节中所产生的夹紧力、切削力以及本身存在的重力会给工艺系统带来相应的变形,导致用于操作的工具、工件在原本的静态环境下已经调整好的位置或在进行切削成形运动前的几何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机械加工工艺的误差。

在进行机械加工时,工艺系统经常会在各种形式的热源影响下发生热变形。引起工艺系统发生热变形主要包括两种热源,即内部、外部热源。内部热源主要来自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切削热和机床和机械的液压系统在作业时所产生的摩擦热,外部热源则主要来自机械的外部工作环境温度和阳光、各种设备产生的辐射热。在进行切削加工中,引起热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切削热,而大型或精密工件的热变形不能忽略外部热源的影响。热变形会对各类型的工件、刀具相对运动、位置的正确性造成破坏,形成一定的加工误差。

3、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变形的预防措施

3.1预防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相关措施

3.1.1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

在进行机械加工时工作人员要选择合理的装夹加工方式,尽最大努力夹紧加在机床上所用的工件,保持加工面尽量贴合夹紧面,如果需要车削长轴,可在顶尖处应用中心架,要注意最大程度上缩短刀杆、滑枕等工件、工具的悬伸长度。

3.1.2提高接触刚度

用于机械加工的部件一般在通常情况下的接触刚度要低于实体零部件的刚度,因此,提高基础刚度能够大力改善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变形程度。常用的提高接触刚度通常有三种方法:第一,全面提高部件中各种零件之间相互接合表面的质量;第二,给机床部件施加一定的预加载荷;第三,注意提高各种工件用于定位的基准面精度,同时控制其表面粗糙度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

3.1.3合理选择工件、刀具

要预防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必须要采取适合当前要加工部件的工艺措施,各类型刀具的几何参数及所用工件的切削用量要保证选择合理,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切削力,避免加工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在制订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时,应对零件每道加工工序的能力进行精确评价,并尽可能合理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使每道工序都具备足够的工序能力。随着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大和不合格率的降低,证明采用先进的机械加工工艺和设备,其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3.2防止系统热变形的对策

3.2.1减少内部热源的切削热或磨削热

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刀具的切削用量,合理选择刀具几何参数来减少刀具产生的切削热。如果零件要求高精度,要分开进行粗加工和精加工。例如,在刨削大型龙门的床身导轨时,首先要进行粗刨工作,再进行宽刃精刨环节。注意粗加工完成后要暂停一段时间,为工艺系统提供充足的冷却时间后再重新夹紧,从而达到减少粗加工引起的发热影响加工精度。

3.2.2加强散热能力

进行机械加工时采用切削液或喷雾等方法带走切削时产生的大量的切削热或磨削热,控制切削液的温度也可达到良好的冷却效果;还可以采用强制冷却方法来控制加工过程中的热变形,用冷冻机对用于散热的切削液以及润滑油强制冷却,以便迅速带走产生的切削热量;注意保持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的热平衡,要缩短大型精密机床的预热期,以最快速度达到热平衡状态,保证加工精度。常采用的方法是在进行加工前保持机床高速空运转,也可人为进行机床的局部加热,使机床达到热平衡;另外要注意控制作业的环境温度,精密机床要安装在恒温车间进行作业,减小对加工质量的影响,有利于节省加工投资以及资源消耗。此外,还应注意改善机床结构,减小其热变形。首先考虑结构的对称性。一方面传动元件(轴承、齿轮等)在箱体内安装应尽量对称,使其传给箱壁的热量均衡,变形相近;另一方面,有些零件(如箱体)应尽量采用热对称结构,以便受热均匀。还应注意合理选材,对精度要求高的零件尽量选用膨胀系数小的材料。

4、结束语

预防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预防爆破技术安全措施

爆破在公路建设中被广泛采纳使用,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发展,国家加大对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高速公路穿越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涉及到的高挖方地段特别多,在这些路段爆破技术的使用就显得特别的重要。由于在使用中的失误,使能量意外释放,导致爆破事故的频繁发生。据统计,爆破事故占公路建设中工伤事故的30%左右。这就很非常有必要加强爆破的施工管理,预防爆破事故的发生。

一、爆破原理

炸药在一定的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撞击)发生爆炸,同时释放热量并形成高热气体。建筑施工中,就是利用炸药的这种性质来为施工服务,达到工程建设的需要要。炸药爆炸时的危害主要是产生爆炸地震、空气冲击波、飞石和噪声等,一旦失控,就会造成事故。要避免这些危害必须按照爆破的有关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必要的安全距离和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二、爆破前的准备工作

1、了解当地的有关情况,编制适合工程需要的具体的爆破施工方案。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涉及到非常多的石方开挖。凡不能使用机械或人工直接开挖的石方,则应采用爆破法开挖。需要采用爆破法开挖的路段,如空中有电缆线,应查明其平面位置和高度;还应调查地下有无管线,如果有管线,应查明其平面位置和埋设深度;同时应调查开挖边界线外的建筑结构类型、完好程度、距开挖距离等,然后制定爆破方案。

2、检查爆破从业人员的资格,爆破作业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爆破证书的专业人员施爆,禁止未爆破专业人员进行爆破作业。

3、爆破的合法化。根据确定的爆破方案,进行炮位、炮孔深度和用药量设计,其设计图纸和资料应报送有关部门审批,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爆破。

三、爆破安全距离的确定

爆破施工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爆炸引起的飞石导致的安全事故,确定爆破的安全距离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公路施工中,绝大部分是露天爆破,如果处理不当,会有些岩块飞散很远,对人员、牲畜、机具、建筑物和构筑物造成危害。确定飞石的安全距离可参考下列计算公式:

R=20×k×n×w

式中:R—飞石安全距离,

k—安全系数,根据爆破的综合因数考虑,

n—最大药包爆破作用指数,

w—最大药包的最小抵抗线,一般为阶梯高度的0.5~0.8倍。

四、爆破事故的预防措施

1、严格按照爆破操作规程进行施工,爆破作业人员必须由经过爆破专业培训并取得爆破从业资格的人员实施。根据爆破前编制的爆破施工组织设计上确定的具体爆破方法、爆破顺序、装药量、点火或连线方法、警戒安全措施等组织方案实施爆破。在爆破过程中,必须撤离与爆破无关的人员,严格遵守爆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细则。

2、装药、充填,装药前必须对炮孔进行清理和验收。使用竹、木棍装药,禁止用铁棍装药。在装药时,禁止烟火、禁止明火照明。在扩壶爆破时,每次扩壶装药的时间间隔必须大于15分钟,预防炮眼温度太高导致早爆。除裸露爆破外,任何爆破都必须进行药室充填,堵塞前应对装药质量进行检查,并用木槽、竹筒或其他材料保护电爆缆线,堵塞要小心,不得破坏起爆网路和线路。隧道内各工种交叉作业,施工机械较多,故放炮次数宜尽量减少,放炮时间应有明确规定,为减少爆破药包受潮引起“盲炮”,放炮距装药时间不宜过长。

3、设立警戒线

爆破前必须同时发出声响和视觉信号,使危险区内的人员都能清楚地听到和看到;在重要地段爆破时,应在危险区的边界设置岗哨,撤走危险区内所有人、畜;孔桩爆破时,应在爆破孔桩口用竹笆或模板覆盖,并加压沙袋,以防止爆破飞石飞出地面。

4、点火、连线、起爆

1)、采用导火索起爆,应不少于二人进行,而且必须用导火索或专用点火器材点火,严禁明火点炮。单个点火时,一个人连续点火的根数不得超过5根,导火索的长度应保证点完导火索后,人员能撤至安全地点,但不得短于1.2m。如一人点炮超过5根或多人点炮时,应先点燃计时导火索,计时导火索的长度不得超过该次被点导火索中最短导火索长度的1/3,当计时导火索燃烧完毕,无论导火索点完与否,所有爆破工作人员必须撤离工作里。

2)、为防止点炮时发生照明中断,爆破工应随身携带手电筒,严禁用明火照明。

3)、用点雷管起爆时,电雷管必须逐个导通,用于同一爆破网络的电雷管应为同厂同型号。爆破主线与爆破电源连接之前必须测全线路的总电阻值,总电阻值与实际计算值的误差必须小于±5%,否则,禁止连接。大型爆破必须采用复式起爆线路。

4)、采用电雷管爆破时,必须按国家现行《爆破安全规程》(GB6722-86)的有关规定进行,并加强洞内电源的管理,防止漏电引爆。装药时可用投光灯、矿灯照明;起爆主导线宜悬空架设,距各种导电体的间距必须大于1m,雷雨天气应停止爆破作业。

5、爆破检查

爆破后必须经过15分钟通风排烟后,检查人员方可进入工作面,再确认爆破地点安全与否,检查有无“盲炮”及可疑现象;有无残余炸药或雷管;顶板两帮有无松动石块;支护有无损坏与变形。在妥善处理并确认无误后,经爆破指挥班长同意,发出解除警戒信号后,其他工作人员方可进入爆破地点工作。

6、盲炮处理

盲炮包括瞎炮和残炮,发现盲炮和怀疑有盲炮,应立即报告并及时处理。若不能及时处理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禁止掏出或拉出起爆药包,严禁打残眼。盲炮处理,应由原施工人员参加处理。处理主要有下列方法:

1)、经检查确认炮孔的起爆线路完好和漏接、漏点造成的拒爆,可重新进行起爆。

2)、打平行眼装药起爆。对于浅眼爆破,平行眼距盲炮炮孔不得小于0.6m外另行打眼爆破(当炮眼不深时,也可用裸露药包爆破),深孔爆破平行眼距盲炮孔不得小于10倍炮孔直径。

3)、用木制、竹制或其他不发火的材料制成的工具,轻轻地将炮孔内大部分填塞物掏出,用聚能药包诱爆。

4)、若所用炸药为非抗水硝铵类炸药,可取出部分填塞物,向孔内灌水,使炸药失效。

5)、对于大爆破,应找出线头接上电源重新起爆或者沿导洞小心掏取堵塞物,取出起爆体,用水灌浸药室,使炸药失效,然后清除。

预防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公路施工;养护技术;管理;防治措施

一、公路施工养护技术管理的重要价值

众所周知,我国的地理结构十分复杂,公路建设存在很大困难,公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保障,避免因为农村公路质量等各种因素对公路的影响,科学采用农村公路建设治理技术,加强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管理,使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善。以此为基础,不仅可以营造安全的出行环境,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利益的持续发展,所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技术的管理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公路在我国国民的实际生活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也在社会和经济文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我国的地域广阔,农村公路使用逐步增加,因此随着农村公路使用率的提高,农村公路本身的地位也在逐渐增加。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减轻公路质量多种因素的影响,推广农村公路的养护技术,确保农牧民能够安全出行。但是,在农村公路的使用过程中,质量问题却也直接影响到农村公路的使用年限,很难治理。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养护,保证农村公路的质量,延长农村公路的寿命。

二、公路施工养护技术管理进行的过程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道路交通也在开发中,公路和桥梁的设计比较相对完善,但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自身问题依然存在,随着中国的公路建设日益突出,对于农村公路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发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路,桥梁建设的核心阶段维修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前期建设阶段、中期建设阶段、后期建设的养护阶段、农村公路建设及使用的全过程的养护阶段,这三个环节是公路寿命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连接环节。(一)公路养护的前期准备。公路建设养护技术管理的前期准备具有枢纽地位,好与坏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养护效果。因此,为保证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有必要准备一些可行计划。在准备施工养护工作中,准备施工养护的材料、施工养护的人员及组织管理、材料准备等原因,由于工程费用上涨,材料准备不足,因此根据工程施工条件,必须严格准备,因此可能会发生延误。而且包括需要管理者和专业技术工人工作分配的合理性,减少了施工的矛盾,详细完成可行性的建设养护计划。因此,为了打好道路建设养护质量的基础,必须注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二)施工的养护工作。公路的质量主要随着公路的施工过程而变化,施工人员的施工过程是合理,明确,高效的。施工的养护作业要严格按照施工计划执行,技术指标要满足要求。在进行特定的作业前,建设人员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施工阶段的培训,以便对现场进行质量管理。事前施工,这是整个工程的第一阶段,在示范的重要性之后,不要在施工中出现问题,慎重地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理想的施工效果是工程与图纸的完美统一,可将外部建设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三)后期的养护工作。为了有效改善农村公路的寿命,维护和养护都要做好。所以要以农村公路的施工与养护为中心,做好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工作。有科学的建设方法及熟练的施工队伍,在施工阶段可以提高公路的质量,以后的养护可以延长公路的寿命。已经建成的公路根本不能提高公路的质量,所以只能以后期养护为主要工作。首先,农村公路若能及时养护,农村公路的许多主要问题能够避免,对延长公路的寿命和保障公路安全应具有重大意义。

三、公路施工养护技术管理及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对公路施工养护技术的管理的科学性较低。在建设公路养护和管理过程中,农村公路具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对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对农村公路自身存在的技术,做好相关的基础工作,以提高农村公路的质量。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技术的科学管理相对较低,公路本身的质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和养护标准,这就使得公路在施工养护方面有着很大的缺陷。(二)养护工作只流于形式,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目前,中国的农村公路建设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正在加强对农村公路的养护技术管理,但在农村公路的养护过程中,资金投入不够,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出现倒退,发挥效率低,不可能取得想要的效果。另外,由于农村公路的建设是有固定布局的,以后的养护工作不能进行全面的系统调整,在进行养护的过程中,缺乏监管,长时间的不监管,会导致农村公路的质量大大下降;还有某些单位在养护工作过程中,仅仅流于形式,没有进行实质的发展,对公路养护工作不够重视,这就在根本上抑制了养护工作的发展。

四、公路施工养护技术的有效管理措施

(一)制定公路养护技术的相关标准。科学养护标准在今后工作有执行为基础。制定的标准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应根据公路的养护及各地区特点,为解决养护问题可以专门聘请相关人员,特别是注意桥梁、涵洞、泥石流及其他问题。各类养护问题的发生,应提供相应的养护和预防措施,如道路龟裂,养护和施工等,并提供工程和建设项目养护及相应的施工要求。(二)积极开拓新技术养护公路。现代科技正在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可以用于道路的养护和预防。例如,在公路养护必要的条件下,从高空实时进行检测的技术,支持管养人员及时在公路上发现问题,减轻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中国的公路网也是相对成熟的,应是目前公路工程的核心,有关部门为提高公路养护效果,可以利用高新技术加大对公路养护的新技术的投资。为有效保障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管理,增加对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投资,在特定的养护过程中采用优质服务,持续改善农村公路养护水平,一方面要使农村公路养护标准化,把施工目标与养护管理相结合,建立合理的公路养护标准。(三)完善公路的执法机制。相关单位要更加科学完备行政执法系统,提高战略水平,努力改善路政管理执法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效率化,把行政执法作为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此,在执法过程中需要及时与养护人员沟通,改善行政法执行体系,加强改革,将重点放在解决法律执行失败问题上。例如,我们对现有的资源管理执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了原有的薄弱环节,正式启动相关工作系统和工作流程,从各个方面加强协调和沟通,掌握所有链接的调整和沟通,使行政法规的执行标准化。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市民的法律认识。我们要更加重视法律宣传工作。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及其他平台,宣传有关规定,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为改善执法机制,要把重点放在建立社会监督机制,以加强社会监督,实现执法的目标。为了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规范技术的管理,应积极构建健全的公路管理体系。在特定的维修技术管理上,应运用与定位技术相结合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计算机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建立科学合理的公路养护计划,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有效运营,积极构建有效的农村公路建设技术养护管理评价系统。(四)培养专业的公路养护队伍。为了改善我国的农村公路养护水平,不能与养护农村公路的队伍分离,专业的养护队伍可以对养护公路起到很大的作用。公路管理单位可以在农村公路养护方面增加培训专业人员,定期组织培训及交流,并掌握购买部分公路养护设备的主导权,正式启动养护人员培训计划,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改善养护人员的养护工作,为使农村公路建设人员的整体质量持续提高,公路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教学,宣传和其他工作;养护负责人能认识到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重要性,持续提高农村公路养护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在特定工作中感受到高度的责任感,并能及时找到养护公路的相应的报酬。增强归属感和对工作的热情,从技术上保证公路养护工作的有效体现。(五)在公路养护中做好科学规划。做好科学规划、技术教育、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将对维护环境有一定影响,许多养护工作将在雨天进行,不适合雨天作业,所以需要事先做好规划,选择合适的时间。另外,要改善养护质量,包括养护部门的人力在内,还要考虑更多的东西。如果忽略了分配,设备,工作人员的技能,工作时间等这些因素,考虑问题就不会太全面,导致最终的结果不理想。因此,养护部门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一个成熟的过程,为应对各种情况准备各种各样的应对方案。具体来说,以大数据分析、对道路利用的实时理解、潜在危险等为基础,适当地使用相关设备。根据道路损坏程度,先确定工程数量后,再考虑人力、技术应用程序及其他问题的解决办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村公路建设技术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农村公路建设管养技术养护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公路养护和使用情况将产生重要影响,公路的寿命将缩短。因此,必须加强建设养护及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并寻求改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及技术经营的对策。道路建设及养护与专业人才队伍不能分离,但需要尖端设备和完善的养护方针。维修养护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的必要保证,养护好公路对当前或未来都是有重大意义的,公路的管理养护技术实际上是防止农村公路在突发情况下出现雨季水毁等问题,从而更好地为农村公路提供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王植焱.公路施工养护技术管理及防治措施[J].江西建材,2014(17):216-217.

[2]周同邦.浅谈公路施工养护技术管理和相应防治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0):196-198.

预防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安全防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存环境的安全,对社会安全防范建设提出了非常大的需求,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司法类唯一的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站在战略高度,敏锐地意识到安防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未来需求,提出了“顺应产业创专业、根植行业建专业、服务行业促专业”的建设思路,于年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创建了安全防范技术专业,解决了安防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无对口专业培养途径的问题,填补了专业设置的空白。

近年来,该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于年获得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笔者拟以此为基础,对安全防范技术专业建设的成果加以总结,旨在促进自身及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

三方合作设计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作为一个全国首创的新专业,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首要的问题。

为此,我院按照“岗位—任务—能力—课程”的开发路径,由行业企业专家提供对应安防系统维护、工程施工管理的一线岗位,融入《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国家职业标准,专业教师归纳行动领域,教育专家全程进行指导,三方共同论证、确定学习领域,构建了“突出布线、安装、调试、维护等核心能力,渗透‘忠诚、奉献、责任’等警院文化特色”的“公共学习领域重素质,专业学习领域重能力,拓展学习领域重发展”的全新课程体系。按照能力递进的培养规律,设计了认知式实习、体验式实习、参与式实习、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四阶段,形成了对国内同类专业具有示范作用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

自首届毕业生走向社会以来,该专业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一半以上毕业生已成为安防一线工作岗位的技术骨干。毕业生就业发生了由原来学院向企业推荐,到企业主动向学院要人的根本性转变,用人单位给予高度评价。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全国优秀百名保安员”,荣获三等功的看守所普通干警,在大型安防工程中独当一面的岗位能手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专业的发展影响和带动了专业群的发展,目前安防专业群已拥有安防技术、安全保卫、消防工程技术、安全技术管理等4个专业,课程建设成果实现了资源共享,专业建设的理念和思路也为校内其他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指导。

我院首创的安防技术专业于年被正式列入《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随后,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行业内外院校陆续开设了同类专业,带动了国内同类专业的发展。教育部高职教育法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本院安全防范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指导全国法律类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本院两度在全国高职法律类教指委年会上介绍了精品课程建设经验。

四方联动形成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落实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实现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解决安防工程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学生实习点多、分散、难管理等问题,为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切实保障工学结合的推行,是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经过实践探索,我院在2005年学院成为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唯一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勇于开拓,集聚学校、政府、协会、企业四方之力,在学院中创建了全国高职院校中首家安防科技产业园。由学院制定建设计划,为企业提供零租金场地,为行业协会开展培训服务;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协助招商,入园企业享受开发区高新企业一切税收、银行贷款、新产品开发资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浙江安防协会牵线搭桥,保证入园企业质量;入园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通过这样的形式,创立了学校、政府、协会、企业四方联动、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了生产、顶岗、就业、创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多方共赢,促成了以学院为主导的集中式顶岗实习模式,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校企组合模式。

这种多赢机制吸引了众多安防企业的关注,现已有首批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知名安防企业入园,其中浙江天工智能电子有限公司的全部生产线整体入驻园区。学院与浙江天工智能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在公司内设立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协议,已有两届学生共356人在公司内顶岗实习,部分学生因表现优秀被企业直接录用。科技园的创立带动了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目前已有两家由学生创建的安防公司落户科技园。

师生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既无现成实训设备,又无任何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学生综合技能在校内仿真情境中训练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为保障学生技能训练,兼顾行业服务需要为目标,我院广泛征求来学院培训学员和行业专家的建议,打破传统的实验模式,由教师自主设计,将安防工程真实情境与典型任务转化为模拟实训系统和实训项目,师生共建了一系列以仿真工作情境为主体的专业综合实训场。

年以来,我院率先将安防工程真实情境及典型任务转化为模拟实训系统和实训项目,先后建设了包括仿真银行和超市等场所的安防工程综合实训场、仿真监狱各项功能的模拟监禁中心安防系统、安防技术综合实训场及安防工程制图实训室、消防实训室等综合实训场5个,开发安防工程实训系统9个、综合技能实训项目86项。创建了将安防类专业真实工作情境转化为校内模拟实训场所的新模式,实现了安防工程真实情境与典型任务向模拟实训系统和实训项目的转化,成为国内安防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范例,为工程类专业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借鉴。

几年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18所院校慕名来我院进行专业建设考察交流。中央政法委、司法部、教育部、浙江省司法厅等各部门领导多次来学院实习基地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双向互通建设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为解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既能适应职前教育,又能适应职后培训的问题,必须提高“双师”素质,改善“双师”结构。

我院借助浙江省安防协会和安防科技产业园平台,与安防科技产业园入园企业达成了人员“双向互通、柔性流动”协议,教师兼做企业技术顾问,企业骨干同时被聘为兼职教师,实现了教师教学与企业实践不分离,兼职教师工作与校内授课不分离,打造了一支既具备安防工程设计、评估能力,又具备安防工程施工、维护等职业技能,还能解决企业难题的专兼结合的省级实践教学团队。目前,该团队中有获得“国家安全防范设计评估师”资格的9人(全国共有145人)、有全国电子类职业鉴定考评员9人,有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有省级“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1人,还有1人获得省级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

自年成为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培训中心以来,我院已开展资信等级培训51期,培训企业员工6917人。培训种类从单一的资信等级培训走向多元化,培训层次也从只承接省内安防协会的培训到承接中国安防协会的培训,2007年底成为中国安防行业职业培训中心。培训规模的扩大及培训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安防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师借助安防科技产业园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有11名教师参加了4个浙江省安全防范技术地方标准及国家安全防范技术标准的制定。

以教师团队为行业提供培训服务为基点,建立了校协联盟,实现了学院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服务行业促进专业建设,专业提升助推行业发展”的局面。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的安全防范技术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开辟了一条行业服务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螺旋式上升的专业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温希东,孙德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48-50.

预防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蔬菜;根结线虫;综合防治

根结线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植物土传病害,其病原线虫种类复杂,为害隐蔽,引发产量损失不易估测[1],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为害通常普遍而严重。该病病原寄主范围甚广,涉及栽培和野生植物约2000余种[2],瓜类、豆类、茄果类和部分绿叶类蔬菜以及一些果树作物都可严重被害[3]。

海南岛地处热带,为发展反季节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冬季蔬菜种植已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以瓜类、茄果类和豆类为主体的瓜菜作物年栽培面积约100,000hm2。但由于可耕地面积有限,不能全面满足生产需求,土地复种指数逐年提高,甚至许多菜区连年栽种相同类型的作物,造成产量和品质不同幅度下降。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是根结线虫的不断累积、传播、蔓延和为害所致。为了确保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安全,笔者在海南海口、三亚和定安主产菜区实施了综合防治技术示范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作物豇豆(白仁长豆角)、番茄(亚蔬6号)、丝瓜(泰选1号)、黄瓜(津研1号)、辣椒(百利西圆椒)。均对根结线虫(Meloidogynespp.)复合种群表现高度感病。

1.2供试药剂①10%噻唑磷GR(日本石原株式会社);②5%丁硫克百威GR(美国富美实公司);③35%威百亩AS(沈阳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根据不同试验的要求,分别将药剂颗粒剂(GR)制成药土,熏蒸剂(AS)配制成药液,尔后穴施或沟施,并覆土踏实。

1.3调查方法按棋盘式取样调查每小区土壤中2龄幼虫(J2)密度,每小区取4个点,选取深度5~15cm土样。将所取土样混匀后,用量杯量取200mL土,采用改良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24h,在体视解剖镜下计数。

1.4病情分级和防效计算按下列方法[4,5]进行病情分级。0级:根系无虫瘿;1级:根系有少量虫瘿;3级:2/3根系有虫瘿;5级:根系上布满小虫瘿;7级:根系形成须根团。

∑(各级病株数×相对应级别数)

根结指数=――――――×100

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别数

CK0线虫数×Pf

J2相对防效(%)=(1-——――――)×100

CK线虫数×Pi

CK线虫数×Pi线虫数

2结果与分析

2.1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示范效果

试验在三亚市崖城镇实施。示范面积3.33hm2,连片种植。前作为苦瓜、豇豆和辣椒等寄主作物,地块严重感染根结线虫病,平均病情指数达30.0。主要技术措施:①收获苦瓜、豇豆和辣椒后,即行清理病株残体,并深翻晒垡5~7d;②试验地块灌水耕犁并移栽水稻;③收获水稻,经深翻晒垡5~7d后整地;④播种黄瓜时于植沟中施入5%丁硫克百威GR,使用剂量为45.0kg/hm2。

结果表明:至收获期,黄瓜株发病率16.8%,平均病情指数19.5,土壤中的J2量为56条/200mL土,平均产量为1943.0kg/667m2。而空白对照区黄瓜植株发病率50.3%,平均病情指数32.0;200毫升土壤中的J2量为312条/200mL,平均产量仅1228.0kg/667m2。

2.2辣椒根结线虫病防治示范效果

试验在定安县仙沟镇实施。砂壤土质,示范面积1.0hm2,共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0.33hm2。移栽前按设计剂量将供试化学杀线虫剂于均匀施于植沟里。

表1结果表明,10%噻唑磷GR表现了理想的防病控害效果。药后60d,其200ml土中的J2量为31.00,仅占施药前的9%,相应的J2防效达91.21%。药后111d,空白对照区J2量达458条/200ml土,是试验前的1.21倍,而上述2种药剂处理区的J2量仅在最初基数的12%~30%之间,J2防效依次为90.23%和75.10%。

根结数量变化趋势,药后60d,10%噻唑磷GR防治区的根结极少,病情指数仅为12.5,5%丁硫克百威GR防治区的病情指数达38.0。药后111d,10%噻唑磷GR仍然有效地抑制根结的形成,病情指数为19.0,5%丁硫克百威防治区此时已可见密生的根结团,空白对照区出现大量死亡植株。

表1不同化学杀线虫剂对辣椒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处理药前J2量Pi(200ml土)药后60d药后111d

J2量Pf2(200ml土)Pf2/PiJ2防效/%病情

指数J2量Pf2(200ml土)Pf2/PiJ2防效/%病情

指数

10%噻唑磷GR0.75kg/667m2331.6731.000.0991.2112.539.330.1290.3319.0

5%丁硫克百威3kg/667m2335.3379.330.2477.7634.0101.330.3075.1038.0

空白对照(CK)377.33401.331.0640.0458.001.2140.5

产量测定结果,10%噻唑磷GR和5%丁硫克百威GR防治区的辣椒平均产量分别为2183kg/667m2和1872kg/667m2,而空白对照区的为1459kg。两药剂防治区每667m2分别比对照区增产724kg和413kg,增产率分别为49.6%和28.3%。

2.3番茄根结线虫病防治示范效果

试验在海口市新坡镇实施。示范面积6.67hm2,砂壤土质,试验前土壤中J2量为264条/200mL土。主要技术措施:①植前深翻晒垡5~7d;②育苗土消毒,并用5%丁硫克百威GR处理后装杯育苗;③移栽时在植沟中施入5%丁硫克百威GR45.0kg/hm2。收获后期调查结果,处理后的植株发病率为30%,病情指数为22.0,番茄产量达3235kg/667m2;而对照区的植株发病率为98%,病情指数为38.0,番茄产量2816kg/667m2。防治区区比空白对照区增产419kg,增长率为14.87%。

在定安县定城镇实施不同前茬后的化学防治示范,面积6.67hm2,结果列于表2。由表可见,前作对病害影响很大。尽管是对照区,但在经非寄主作物进行水旱轮作后,土壤中的线虫量却大大减少,试验实施后30d和90d,平均J2量分别为20.33条/200mL土和48.33条/200mL土。在与番薯连作区,药后30d和90d,10%丁硫克百威GR防治区J2量分别为836条/200mL土和1038.67条/200mL土,未能有效地控制线虫的增长数量。

表2不同前茬下番茄根结线虫病的化学防治示范试验结果

处理前作示范面积使用剂量

(kg/667m2)幼虫数量(200mL土)

药后30d药后90d

5%丁硫克百威GR番薯205.0836.01038.67

空白对照(CK)水稻5--20.3348.33

2.4豇豆根结线虫病防治示范效果

试验于在海口市秀英区实施,试验面积2.0hm2,砂壤土质,轮作前发病严重。主要技术措施:①与水稻轮作1年;②植前深翻晒垡5~7d;③播种时按设计剂量施入5%丁硫克百威GR和10%噻唑磷GR,前者处理1.33hm2,后者处理06hm2,另设0.07hm2空白对照。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对豇豆上的根结线虫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植后120d,在空白对照区线虫量比处理前增长115.9%时,10%噻唑磷GR和5%丁硫克百威GR处理区的分别下降了87.7%和79.2%;施药后两次调查,病情指数也均较空白对照区的大幅度降低(表3)。

表3两种杀线虫剂对豇豆根结线虫病的控制作用

处理使用剂量

(kg/667m2)药前虫量

(条/200ml土)药后120d虫量

(条/200ml土)病情指数

药后40d药后120d

10%噻唑磷GR0.756587.515.5

5%丁硫克百威GR3.00721511.522.0

空白对照(CK)--6914918.030.0

2.5丁硫克百威不同使用剂量的防治示范效果

用5%丁硫克百威GR按表5方案设计使用剂量梯度,在海口市府城镇的染病丝瓜地实施试验,面积1.07hm2。由表4可见,药后60d,丁硫克百威GR75kg/hm2、60kg/hm2和45kg/hm23个不同使用剂量防治区的200ml土中J2数量分别为12.33、28.30和51.67,减退率分别是88.48%、71.12%和44.44%,此时空白对照区J2量达1287.40条/200ml土,比处理前增加1019.48%,因而全部药剂处理区的相对防效均达93%以上。

表4丁硫克百威5%GR不同使用量对根结线虫J2的影响

处理药前

J2量(200ml土)药后60d药后90d

J2量(200ml土)J2减退率(%)J2防效(%)J2量(200ml土)J2减退率(%)J2防效(%)

5%丁硫克百威GR45kg/hm29351.6744.4495.0322.3375.9994.80

5%丁硫克百威GR60kg/hm29828.3071.1297.4216.0083.6796.46

5%丁硫克百威GR75kg/hm210712.3388.4898.9711.3389.4197.70

对照(CK)1151287.40-1019.48531.24-361.95

至药后90d,各药剂处理区J2数量继续仍呈下降趋势,丁硫克百威5%GR由高至低3个剂量处理的减退率分别达到了89.41%、83.67%和75.99%。尽管对照区的J2量较药后60d时有所下降,但仍比试验前基数的115条/200ml土增长361.95%,药剂处理区的相对J2防效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2.7水旱轮作和药剂施用对根结线虫病的防治示范效果

试验于在定安县定城镇实施,先种植水稻1年后移栽丝瓜,共示范1.0hm2,其中空白对照约0.07hm2,不设重复,但采取多点取样分析J2量(见表5)。结果指出,不论是空白对照区还是药剂处理区,J2数量均较用番薯(寄主)连作区的少。就药剂处理区和空白对照区而言,35%威百亩AS处理土壤中的J2量就更少。药后30d,药剂处理区200ml土壤J2量为8.67条,空白对照区线虫量为20.33条;至药后90d,药剂处理区线虫量基本不变,但空白对照区的却增加到了48.33条/200mL土。

表5水旱轮作和药剂施用对丝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示范结果

处理前茬示范面积(hm2)使用剂量

(kg/hm2)幼虫数量(200ml土)

药后30d药后90d

35%威百亩AS水稻0.9345.08.678.33

空白对照(CK)水稻0.07/20.3348.33

3结论与讨论

3.1根结线虫病是海南省冬季瓜菜作物上的重要病害,采用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尤其是水旱轮作、植前深翻晒垡、育苗土消毒、清除病残组织和施用杀线虫剂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3.2供试的杀线虫剂中,10%噻唑磷GR对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且对人畜毒性低[6],在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应用。35%威百AS、5%丁硫克百威GR也有一定防效,生产上可以结合病情严重度和防治成本以及蔬菜产值等因素合理选择和应用。

3.3示范试验中5%丁硫克百威GR在不同作物上的效果不稳定,有时表现为杀虫效果好,有时表现为抑制根结形成,有时表现为提高产量,可能与其本身作用机理和根结线虫对不同蔬菜作物的为害特点各异有关。为了确保防效,建议在重病地区施用5%丁硫克百威GR时,应选用其它不同作用机理的杀线虫剂作为辅助。

3.4海南省栽培的农作物布局复杂,品种多样化。因此,测定不同作物上根结线虫优势种群的寄主范围可为病害的生态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对病害防控体系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开展瓜类、茄果类和豆类蔬菜抗根结线虫品种的引进和利用以及种质资源的抗性评价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应当成为今后植物根结线虫病防控的重要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刘维志.植物线虫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13~459.

[2]郭永霞,金永玲.蔬菜根结线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科学,2007,23(3):376~379.

[3]姜玉兰.蔬菜南方根结线虫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种业,2006(4):37-38.

[4]王佩圣,刘岐茂,冯明祥,等.3种杀线剂对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蔬菜,2007,10(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