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7:01:05

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范文篇1

论文摘要:学习的动力问题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及实践关注的最重要领域之一。传统教育方式受教育者直接面对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学习动力的维持相对比较稳定。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学习。远程学习者大部分都是利用工作之余,并且学习者的层次和特点相差较大。影响远程学习者学习效率的原因颇多,其中学习动力的维持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和研究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远程学习者因在时空上和教师的准永久性分离特性加大了分析和研究的难度。近几年,远程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远程教育工作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远程学习者及其学习特征方面,其中受关注程度比较高的是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的维持问题。传统面授教育形式中,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人员处在同一个时空之中,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维持或提高具有诸多有利和方便之处;而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情形就相差很大。远程学习者自身特性非常复杂,如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差异明显,不同的因素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学习动力,也就带来了不同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未来必将是一个以传统面授教育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并且不断维持和提高学习动力。

一、学习动力阐释

动力,顾名思义是促使或维持运动所需要的力量。引申后可以理解为做某件事情时思想意识方面甚至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驱力。学习动力是使学习者进行学习或者维持学习行为不间断或者连续进行的力量。学习动力属于人类非智力因素的范畴。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之中,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非智力因素,也可窥见学习动力的重要。学习动力的产生对于一个有机体来说需要借助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动力系统。学习动力系统由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信心、学习动机和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支持而构成。同时远程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学习动力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影响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的几个方面

1、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我们人类之所以整天忙忙碌碌,永不停歇,主要原因是人有自身需要。在种种需要中间首当其冲的是人的生存需要。这种需要出自于人的本能。另外的含义是人只有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才能谈其它的问题。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去努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工作实现特定需要。学习需要属于最基本需要之一。因为它是实现其它需要的基础。人们通过学习活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能为实现其它的需要提供一定的帮助。

学习需要首先源于人对自然界和客观事物的未知。人有对未知对象探索和学习的本能,正是在这种先天的本能的驱动下人会产生学习的需要。其次,当学习者对自已所从事的工作感到力不从心或者不能胜任时便也有学习需要。再次,当学习者想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以求得到别人的赞许或者表扬时也会有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是一种主观体验。其表现形式是学生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远程学习者从学习需要来讲和其他的学习者没有过多的区别。

2、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基础

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水平对后续的进一步学习起着很大的影响。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把新的认知对象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而积极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这就说明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先前的学习基础对继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能否发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就决定于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有多少。根据调查和统计,远程学习者其年龄一般界于18—40岁之间,他们的文化知识、职业背景差异很大。年龄小的学习者,基本上是刚刚走出学校不久,以前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忘记,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而对于年龄偏大的学习者而言情况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走出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原来所学的知识基本上忘记了。因此进一步学习困难就很大。对于开设像高等数学这类课程的专业来说,真是难之又难。甚至有相当多的学习者在继续教育阶段选择了与自己先前所学专业丝毫没有关系的其它专业。

学习基础薄弱,跟不上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进度,又得不到成功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体验,学习的动力逐渐就会减退以至最后消失。如果远程学习者能像一个旅游者,花钱了,身体累但心里又很快乐,那学习的动力就不言而喻。

3、远程学习者的自信心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自信心的支持。所谓自信心是人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状态,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与其说自信心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更不如说它是完成特定任务的动力。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他们的自信心就是通过远程学习拿到相应文凭或者学到一定知识技能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大,自信心就强,可能性小,自信心就差。学习的基础是影响自信心的一个方面。此外,工作的特点以及单位的性质对自信心也有影响。比如工作很忙,经常还要加班的人就很难有自信心。家庭成员的支持与否也影响到学习的自信心。远程学习看似是一个人的事情,而实际上是家庭成员大家的事情。不仅需要给予他们学习时间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不断的鼓励和帮助。

4、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能激发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体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使行动朝着预定的目标进行。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个体是否维持这种活动,同样受动机的支配和调节。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正如奥苏贝尔所说的:“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

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两类具有明显代表性。第一类与社会评价机制有很大关系。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仍然是一个崇尚学历的社会,各个用人单位都把文凭标的成能否录用的第一个门槛。为了能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收入,改变生活质量,不得已通过远程教育手段进行学习。具有这类动机的学习者学习动力看似强大,实则不然。他们把心思不会真正用在学习上,而是想方设法以通过课程考试为目的。第二类动机基本上是这样的人群所拥有:他们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后顾之忧,通过远程学习以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其目的是能够更好的驾御工作或者寻求更好的工作状态甚至享受工作。个人学习动机从大的方面来说源于社会需求。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5、远程学习者的情绪和情感因素

与学习动力有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绪情感。所谓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另一种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表现为表情、生理以及体态方面的变化。从情绪方面来讲,如果远程学习者处于快乐的体验状态,其学习动力就强。反之当他处于愤怒、恐惧和悲哀的情绪中时就不可能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从情感方面来讲如果他的学习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联,学习动力也就强大。

三、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维持策略探讨

按照唯物辨证法原理,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维持也可以归结为两个大的方面,即主观和客观方面。就主观方面来讲,主要是学习者自身因素,包括动机、学习时间、家人和单位的支持、学习基础和条件、学习者心理状态等;而从客观方面来讲则离不开远程学习资源建设,交流和沟通渠道,远程教学管理等。

1、满足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是重要基础

满足需要最简单的理解可能是学习者要什么就能给他什么。其基本含义如下:一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别需要,二是满足同类学习者的多种需要。个别需要主要指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已经能够满足学习者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来进行学习。例如,出差在外,只要学习者身边能有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工作告一段落的间歇也能如此。远程学习者碰到的学习困难或者障碍要远远多于在学校接受学习的人。学校中的学习者能够得到帮助的途径比较多,而远程学习者更多的是靠自己进行思考和理解。如理解某一个概念、他需要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进行辅助,有时仅仅有一类媒体资源还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远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才能满足他们才行。而现在的远程学习网站建设就这方面来说还是不够理想,基本上以文字材料和大头像视频为主,,不具备教育技术手段应有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特点。本来,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力维持是个棘手的问题,要他们面临新的枯燥环境或者不能给予更多帮助的环境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远程学习资源是维持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的很重要方面。因为远程学习者花了各方面的努力,目的就是要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如果学习资源有问题,形式单一,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学习动力就会慢慢消退。

2、学能致用是维持和提高学习动力的有效诱因

无论是持什么样的学习动机的远程学习者,都希望自己的所学能有所用。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远程学习者在接受继续教育时需选择和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关联的专业。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学而时用之”,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及时了解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而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学习者工作单位的领导要为他们提供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工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为单位创造更多的效益,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远程学习者的心理需求。让远程学习者学能致用是远程教育的目的。反之,如果仅仅是为了能拿到一张文凭而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既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违背了远程教育的目的和初衷。

3、加强远程教育的人性化管理是必要保证

远程教育的管理者不仅要管自己的队伍,而且要管理环境,更要管理学习者。管理务必做到科学、高效、准确和人性化。管理的一切内容以及行为和方式都要以保证学习者有效学习为出发点。远程教育管理更多体现在对远程学习者的服务方面。我们可以跟随一个学习者决定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开始来看一下都需要做哪些事情。首先,他要选择一所理想的学校来实现自己的远程学习计划。一般来说,名牌院校比较容易被选中;远程学习者还会考虑最终拿到学历或文凭的难易程度。其次,他会去网上进行登记注册。这时候,远程教育单位提供的网络环境就比较重要,必须是简单、畅通和充满人情的。接下来就要真正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了。课程设置是远程学习者相当关心的问题。作为一门专业,必须要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系统性。而远程学习者的出发点和远程教育组织者有一定差别。前者主要了解哪些课程好学,哪些又不好学,哪些更加对自己有用等等。最重要的是对远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要做到课程内容丰富,媒体表现形式多样,咨询释惑方便快捷。尽量把远程学习者从严重的学习孤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感觉到集体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事实上,教师或管理者通过课程学习以及一些活动建立自己和学习者、学习者和学习者彼此之间的熟悉感、亲近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维持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不可缺少的。

综上,我们不能说让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曲线成为一次函数不断递增,至少也要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需要远程教育工作者、远程学习者和其他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第2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82-84.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31-333.

[3]董奇,周勇.关于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1)26-28.

[4]陈更海.论远程开放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2,(10)15-17.

[5]陈平.论学习动力.课程•教材•教法[J].2001,(6).46-48.

学习动力范文篇2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理想会使人产生动力。当学生有了自己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时,他就会树立学习目标并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从而使学习变成自己的学习需要,乐此不疲。但调查发现,29%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中选择“早忘了”,还有59%选择“和现状有很大差别”;有41%学生认为“没有目标和动力”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状态。当问及“掌握一门技能有什么好处”时,有66%学生选择“找份好工作”,而选择“实现理想”的仅占1%。可见,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重视,可考虑以下途径:(1)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课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发挥它的主渠道作用。职校生多为90后,他们富有个性,但存在弱点,分辨能力弱、抗挫能力不强等,因此,对学生教育既要因材施教,又要求真务实,引导他们把个人就业等现实需要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动机。(2)学科渗透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有机地穿插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职校应根据职业特点,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语文、心理等学科中,可根据理想信念案例设置相关任务或讨论议题,以利于拓展理想信念教育渠道,提升学生学习动力。(3)活动体验可以活动为平台,结合职校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形成健康、高雅、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可作引导,抵制庸俗、消极的东西侵入校园,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实践理想信仰的社会生活中去。(4)校园网络的有效使用目前,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使用网络,可以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空间,学校可建立与学生身心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如网上论坛、网上投稿等,还可以挂一些益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网游软件,使学生在掌握网络知识的同时,树立理想,坚定信念。

2.磨砺意志,重塑学生自信

职校生多数是中考落榜或被重点高中放弃的学生,因学习基础差,往往自卑,甚至破罐破碎。在“职校生是否低人一等”调查中,有56%学生“以前有过”,还有28%学生认为“自己是渣子”。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要磨砺学生意志,还学生自信。(1)多鼓励。鼓励是促进学生进入状态最好的催化剂,它可以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内驱力,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认为“我能行”。(2)帮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一次失败可能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而一次小小成功或许能激活一个人的潜在动力,因此,要遵循低起点严要求的原则,在提问问题、布置作业等活动中,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希望,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找回自信。(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就是引导他们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的监督,使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

二、完善学校激励机制,增强教育合力

1.课程设置科学,教学内容合理

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既要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又要联系学生实际,不能凭空而论或靠某人喜好;教学内容安排要合理。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职业院校的职业特性、学生特点以及市场需求,教师讲课时,应把教材相关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避免单一枯燥的理论课。尽量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从而刺激学生学习欲望。

2.讲究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教学方式

好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职业院校要有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特色:一要改变传统封闭、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精神。二要实现多样化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生产密切配合,创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利用课件、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教学手段,将所学内容以图、文、声并茂的方式传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愉快学习,提高学习欲望。为此有以下建议:(1)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重要他人”、“榜样”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师作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他人”,要不断学习,从而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于教育质量、教学效益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空气对人的价值。”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爱心,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尊重,与学生产生共鸣。(3)弘扬学风。从制度上对那些不爱学习、破坏纪律的学生进行约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重要性。对那些学习认真、刻苦的学生及时表扬,从而树立正气,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完善评价机制

学习动力范文篇3

论文摘要:学习的动力问题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及实践关注的最重要领域之一。传统教育方式受教育者直接面对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学习动力的维持相对比较稳定。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学习。远程学习者大部分都是利用工作之余,并且学习者的层次和特点相差较大。影响远程学习者学习效率的原因颇多,其中学习动力的维持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和研究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远程学习者因在时空上和教师的准永久性分离特性加大了分析和研究的难度。近几年,远程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远程教育工作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远程学习者及其学习特征方面,其中受关注程度比较高的是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的维持问题。传统面授教育形式中,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人员处在同一个时空之中,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维持或提高具有诸多有利和方便之处;而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情形就相差很大。远程学习者自身特性非常复杂,如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差异明显,不同的因素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学习动力,也就带来了不同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未来必将是一个以传统面授教育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并且不断维持和提高学习动力。

一、学习动力阐释

动力,顾名思义是促使或维持运动所需要的力量。引申后可以理解为做某件事情时思想意识方面甚至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驱力。学习动力是使学习者进行学习或者维持学习行为不间断或者连续进行的力量。学习动力属于人类非智力因素的范畴。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之中,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非智力因素,也可窥见学习动力的重要。学习动力的产生对于一个有机体来说需要借助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动力系统。学习动力系统由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信心、学习动机和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支持而构成。同时远程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学习动力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影响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的几个方面

1、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我们人类之所以整天忙忙碌碌,永不停歇,主要原因是人有自身需要。在种种需要中间首当其冲的是人的生存需要。这种需要出自于人的本能。另外的含义是人只有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才能谈其它的问题。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去努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工作实现特定需要。学习需要属于最基本需要之一。因为它是实现其它需要的基础。人们通过学习活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能为实现其它的需要提供一定的帮助。

学习需要首先源于人对自然界和客观事物的未知。人有对未知对象探索和学习的本能,正是在这种先天的本能的驱动下人会产生学习的需要。其次,当学习者对自已所从事的工作感到力不从心或者不能胜任时便也有学习需要。再次,当学习者想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以求得到别人的赞许或者表扬时也会有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是一种主观体验。其表现形式是学生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远程学习者从学习需要来讲和其他的学习者没有过多的区别。

2、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基础

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水平对后续的进一步学习起着很大的影响。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把新的认知对象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而积极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这就说明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先前的学习基础对继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能否发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就决定于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有多少。根据调查和统计,远程学习者其年龄一般界于18—40岁之间,他们的文化知识、职业背景差异很大。年龄小的学习者,基本上是刚刚走出学校不久,以前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忘记,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而对于年龄偏大的学习者而言情况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走出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原来所学的知识基本上忘记了。因此进一步学习困难就很大。对于开设像高等数学这类课程的专业来说,真是难之又难。甚至有相当多的学习者在继续教育阶段选择了与自己先前所学专业丝毫没有关系的其它专业。

学习基础薄弱,跟不上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进度,又得不到成功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体验,学习的动力逐渐就会减退以至最后消失。如果远程学习者能像一个旅游者,花钱了,身体累但心里又很快乐,那学习的动力就不言而喻。

3、远程学习者的自信心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自信心的支持。所谓自信心是人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状态,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与其说自信心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更不如说它是完成特定任务的动力。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他们的自信心就是通过远程学习拿到相应文凭或者学到一定知识技能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大,自信心就强,可能性小,自信心就差。学习的基础是影响自信心的一个方面。此外,工作的特点以及单位的性质对自信心也有影响。比如工作很忙,经常还要加班的人就很难有自信心。家庭成员的支持与否也影响到学习的自信心。远程学习看似是一个人的事情,而实际上是家庭成员大家的事情。不仅需要给予他们学习时间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不断的鼓励和帮助。

4、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能激发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体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使行动朝着预定的目标进行。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个体是否维持这种活动,同样受动机的支配和调节。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正如奥苏贝尔所说的:“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

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两类具有明显代表性。第一类与社会评价机制有很大关系。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仍然是一个崇尚学历的社会,各个用人单位都把文凭标的成能否录用的第一个门槛。为了能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收入,改变生活质量,不得已通过远程教育手段进行学习。具有这类动机的学习者学习动力看似强大,实则不然。他们把心思不会真正用在学习上,而是想方设法以通过课程考试为目的。第二类动机基本上是这样的人群所拥有:他们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后顾之忧,通过远程学习以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其目的是能够更好的驾御工作或者寻求更好的工作状态甚至享受工作。个人学习动机从大的方面来说源于社会需求。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5、远程学习者的情绪和情感因素

与学习动力有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绪情感。所谓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另一种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表现为表情、生理以及体态方面的变化。从情绪方面来讲,如果远程学习者处于快乐的体验状态,其学习动力就强。反之当他处于愤怒、恐惧和悲哀的情绪中时就不可能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从情感方面来讲如果他的学习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联,学习动力也就强大。

三、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维持策略探讨

按照唯物辨证法原理,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维持也可以归结为两个大的方面,即主观和客观方面。就主观方面来讲,主要是学习者自身因素,包括动机、学习时间、家人和单位的支持、学习基础和条件、学习者心理状态等;而从客观方面来讲则离不开远程学习资源建设,交流和沟通渠道,远程教学管理等。

1、满足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是重要基础

满足需要最简单的理解可能是学习者要什么就能给他什么。其基本含义如下:一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别需要,二是满足同类学习者的多种需要。个别需要主要指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已经能够满足学习者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来进行学习。例如,出差在外,只要学习者身边能有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工作告一段落的间歇也能如此。远程学习者碰到的学习困难或者障碍要远远多于在学校接受学习的人。学校中的学习者能够得到帮助的途径比较多,而远程学习者更多的是靠自己进行思考和理解。如理解某一个概念、他需要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进行辅助,有时仅仅有一类媒体资源还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远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才能满足他们才行。而现在的远程学习网站建设就这方面来说还是不够理想,基本上以文字材料和大头像视频为主,,不具备教育技术手段应有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特点。本来,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力维持是个棘手的问题,要他们面临新的枯燥环境或者不能给予更多帮助的环境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远程学习资源是维持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的很重要方面。因为远程学习者花了各方面的努力,目的就是要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如果学习资源有问题,形式单一,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学习动力就会慢慢消退。

2、学能致用是维持和提高学习动力的有效诱因

无论是持什么样的学习动机的远程学习者,都希望自己的所学能有所用。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远程学习者在接受继续教育时需选择和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关联的专业。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学而时用之”,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及时了解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而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学习者工作单位的领导要为他们提供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工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为单位创造更多的效益,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远程学习者的心理需求。让远程学习者学能致用是远程教育的目的。反之,如果仅仅是为了能拿到一张文凭而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既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违背了远程教育的目的和初衷。

3、加强远程教育的人性化管理是必要保证

远程教育的管理者不仅要管自己的队伍,而且要管理环境,更要管理学习者。管理务必做到科学、高效、准确和人性化。管理的一切内容以及行为和方式都要以保证学习者有效学习为出发点。远程教育管理更多体现在对远程学习者的服务方面。我们可以跟随一个学习者决定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开始来看一下都需要做哪些事情。首先,他要选择一所理想的学校来实现自己的远程学习计划。一般来说,名牌院校比较容易被选中;远程学习者还会考虑最终拿到学历或文凭的难易程度。其次,他会去网上进行登记注册。这时候,远程教育单位提供的网络环境就比较重要,必须是简单、畅通和充满人情的。接下来就要真正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了。课程设置是远程学习者相当关心的问题。作为一门专业,必须要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系统性。而远程学习者的出发点和远程教育组织者有一定差别。前者主要了解哪些课程好学,哪些又不好学,哪些更加对自己有用等等。最重要的是对远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要做到课程内容丰富,媒体表现形式多样,咨询释惑方便快捷。尽量把远程学习者从严重的学习孤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感觉到集体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事实上,教师或管理者通过课程学习以及一些活动建立自己和学习者、学习者和学习者彼此之间的熟悉感、亲近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维持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不可缺少的。

综上,我们不能说让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曲线成为一次函数不断递增,至少也要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需要远程教育工作者、远程学习者和其他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第2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82-84.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31-333.

[3]董奇,周勇.关于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1)26-28.

[4]陈更海.论远程开放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2,(10)15-17.

[5]陈平.论学习动力.课程•教材•教法[J].2001,(6).46-48.

学习动力范文篇4

[关键词]学习动力学习规律教学改革数据结构

许多学者对学习规律和学习内容及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上述文献都没有深入分析学习动力与学习内容及形式的相互影响关系。本文研究了学习动力与学习畏难情绪的增强环路关系,并分析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逐步增加学习难度而不是难度波动的必要性,提出了对《数据结构》内容和难度分布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学习动力与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来源于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则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有较大的联系。当面对难点内容时,如果对该内容感兴趣,学生会主动去钻研,较少有畏难情绪,否则就会有较大的畏难情绪。畏难情绪越大,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厌学情绪又会影响学习的兴趣。图1的左半部分对上述学习规律进行了示意。图中的“同”表示一种促进关系,而“反”则表示一种抑制关系。从其中至少可以看出两点:①作为学习动机来源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克服学习难点内容时,具有重要作用;②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会挫折学习兴趣,影响学习的动力。

图1学习规律及教与学互动作用示意图

图1的右半部分给出了学习与讲授之间的关系。学生越具有积极主动性,课程气氛越活跃,从而教师授课时,越具有积极性,其讲授课程也越细致,而教师的这些做法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充分利用这个互动过程,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反之,如果某个环节处理不好,又极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教与学是一种此长彼长,此消彼消的互动关系。

因此,学习动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学习的兴趣,而学习的兴趣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因此,为了提高学习的动力,主要依靠教学的形式,如教材难度的增加、理论是否与实际相联系等。如果教材难度增加跨度大,学生很难消化吸收所学知识,从而极易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对学习动力形成挫折。而如果教授理论时与实际脱节,也极易降低学习动力。

下面我们提出的对《数据结构》教学改革的思路,主要基于难度梯度及理论联系实际这两方面展开。(二)学习动力规律的应用

《数据结构》内容抽象、涉及面较广。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不仅与实践联系不紧密,而且较难掌握。该课程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分析各种数据组织及处理形式,是以离散数学为基础,而各种数据组织及处理形式的实现以其程序设计为基础,而且数据结构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应用比比皆是。

现行大多数《数据结构》教材都是按内容逻辑进行章节安排,而教师授课也是根据章节进行。虽然每章节的难度都是从易到难,但是从该课程整体来看却不是从易到难。从整体看来,学生要周期性地经历从易到难的过程,如图2所示。前一阶段难点引起的畏难情绪,极易影响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兴趣,而多次出现的难点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到最低,如图3所示。由于学习兴趣逐渐减少,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收获也逐渐减少。图4给出了一种学生学习收获情况。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兴趣不断受挫,收获甚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调整《数据结构》的难度分布,最理想的情况如图5所示。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进一步在《数据结构》中加入实践的内容。如对Java的集合框架JCF或C++的标准模板库STL等内容的介绍。可以在学期初,请同学们构思用某一种面向对象的语言,作一个小项目。然后,在《数据结构》实现中,不是按教科书上的内容照搬进行实践,而是参考教科书上的实践代码,利用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小项目。

参考文献:

[1]景梅石.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实施课程[J].辽宁教育,2003,(7):1.

[2]王吉.探索主体性教学规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5,(7):185.

[3]李素云,苏振生.遵循学习规律,优化课堂教学[J].河北教育,2000,(5):7-8.

[4]鲜静林.把握成人学习规律,切实提高干部培训质量[J].甘肃理论学刊,2003,(1):69-72.

[5]孔企平,张晓玲.从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看“奥数”热[J].全球教育展望,2004,(5):70-72.

学习动力范文篇5

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来源于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则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有较大的联系。当面对难点内容时,如果对该内容感兴趣,学生会主动去钻研,较少有畏难情绪,否则就会有较大的畏难情绪。畏难情绪越大,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厌学情绪又会影响学习的兴趣。图1的左半部分对上述学习规律进行了示意。图中的“同”表示一种促进关系,而“反”则表示一种抑制关系。从其中至少可以看出两点:①作为学习动机来源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克服学习难点内容时,具有重要作用;②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会挫折学习兴趣,影响学习的动力。

图1学习规律及教与学互动作用示意图

图1的右半部分给出了学习与讲授之间的关系。学生越具有积极主动性,课程气氛越活跃,从而教师授课时,越具有积极性,其讲授课程也越细致,而教师的这些做法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充分利用这个互动过程,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反之,如果某个环节处理不好,又极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教与学是一种此长彼长,此消彼消的互动关系。

因此,学习动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学习的兴趣,而学习的兴趣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因此,为了提高学习的动力,主要依靠教学的形式,如教材难度的增加、理论是否与实际相联系等。如果教材难度增加跨度大,学生很难消化吸收所学知识,从而极易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对学习动力形成挫折。而如果教授理论时与实际脱节,也极易降低学习动力。

下面我们提出的对《数据结构》教学改革的思路,主要基于难度梯度及理论联系实际这两方面展开。(二)学习动力规律的应用

《数据结构》内容抽象、涉及面较广。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不仅与实践联系不紧密,而且较难掌握。该课程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分析各种数据组织及处理形式,是以离散数学为基础,而各种数据组织及处理形式的实现以其程序设计为基础,而且数据结构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应用比比皆是。

现行大多数《数据结构》教材都是按内容逻辑进行章节安排,而教师授课也是根据章节进行。虽然每章节的难度都是从易到难,但是从该课程整体来看却不是从易到难。从整体看来,学生要周期性地经历从易到难的过程,如图2所示。前一阶段难点引起的畏难情绪,极易影响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兴趣,而多次出现的难点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到最低,如图3所示。由于学习兴趣逐渐减少,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收获也逐渐减少。图4给出了一种学生学习收获情况。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兴趣不断受挫,收获甚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调整《数据结构》的难度分布,最理想的情况如图5所示。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进一步在《数据结构》中加入实践的内容。如对Java的集合框架JCF或C++的标准模板库STL等内容的介绍。可以在学期初,请同学们构思用某一种面向对象的语言,作一个小项目。然后,在《数据结构》实现中,不是按教科书上的内容照搬进行实践,而是参考教科书上的实践代码,利用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小项目。

[摘要]学习动力是学习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了学习动力与学习畏难情绪的增强环路关系,分析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逐步增加学习难度,而不是难度波动的必要性,提出了对《数据结构》内容和难度分布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学习规律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学习动力学习规律教学改革数据结构

许多学者对学习规律和学习内容及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上述文献都没有深入分析学习动力与学习内容及形式的相互影响关系。本文研究了学习动力与学习畏难情绪的增强环路关系,并分析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逐步增加学习难度而不是难度波动的必要性,提出了对《数据结构》内容和难度分布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景梅石.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实施课程[J].辽宁教育,2003,(7):1.

[2]王吉.探索主体性教学规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5,(7):185.

[3]李素云,苏振生.遵循学习规律,优化课堂教学[J].河北教育,2000,(5):7-8.

[4]鲜静林.把握成人学习规律,切实提高干部培训质量[J].甘肃理论学刊,2003,(1):69-72.

[5]孔企平,张晓玲.从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看“奥数”热[J].全球教育展望,2004,(5):70-72.

学习动力范文篇6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经过充分准备,于年6月20日在北京正式开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国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坚出席了开题会并讲话,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职成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崇文区教委等单位的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开题会。课题主持人赖立作了开题报告,较为详尽地阐明了该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实施步骤,并提出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分工。大家一致表示,要以科学和创新精神,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现将《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社区教育在中、微观教学领域的研究略显滞后,相比之下。与社区成员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形成明显反差。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何整合社区成人学习过程中内外各种因素,如何组织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材,都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尤为迫切地需要深入实际,社区教育情境中进行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的应然”与“实然”

回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年,教育部确定了北京等八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实验。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深入社区,正在从补偿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九五”期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成果。厉以贤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忠海的社区教育学基础》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马叔平等的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都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从未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九五”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社区中的终身学习的调查与研究》运用社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从未来社会人的生活基本单位—社区建设出发,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动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探索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途径。

2.成人学习心理研究是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薄弱之处

成人学习者具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性,有丰富且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对参与社区教育的看法是什么,成人为什么学习,想不想,愿不愿,能不能,会不会学习,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多维度进行综合实证研究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因此,从研究成人学习者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入手,有关研究表明。解、掌握他学习的意识、学习的观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准备、学习的基础以及学习的行为,对成人学习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克服社区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等,国际上心理学在人类动机研究领域颇为活跃。无疑为学习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国外对成人学习开展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论观点。国台湾地区重视成人学习心理的实证研究并有丰厚的积累。国内则是进入80年代后才逐渐加以认识的近年成人学习力求深入教育心理层面,但对许多问题的探索偏重于理论思辨,比如叶忠海主编的职工教育心理学教程》探讨职工学习心理基础和准备,以及职工教育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高志敏在成人教育心理学》中,按照人的成年期发展,阐释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和一般规律。还有《青年学习心理学》成人学习理论》等都主要从基本理论和知识概念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这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中不乏古今中外成人学习的理论精华,对于学科建设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目前鲜有量化分析的研究。近年来多元统计方法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介入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但涉及成人学习者,针对群体学习心理的实证分析为数不多,几乎是空白。零星的研究成果,或主要针对成人学校的学员(比如电大、成职校)或以年龄、职业进行群体划分,且样本量一般比较小,科学解释和理论推导上,略显分量不足。

社区教育实验本身是新生事物,尽管我们要学习国外的经验和理论,但中国社区教育的问题和规律,只有立足于本土去实践,去探索,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有效掌握和解决。

本课题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应用课题,其创新意义表现为:

v本课题选择社区教育、社区文化、成人学习心理多视角探讨成人学习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揭示社区成人学习的一般心理特征以及相关因素,提升经验,阐释理论,研究选题角度较独特。

v究竟应该如何评价社区成人学习,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理论和现成的方法,本课题将在总结提升实践经验基础上,在评价方面作尝试性探索。

v本课题将涉及成人终身学习多方面的内外关系,也将涉及成人学习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力求从整体性、系统性和特色方面有所创新。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作为社区教育的基础环节和前提条件之一,着眼于跨学科的综合实证研究。主要借鉴国内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成人学习理论及动机评价方法等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实地抽样,开展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调查,重点了解社区成人学习的需求、动机、态度和行为特征,探讨社区成人学习的优势和资源,建立适应多样化需求的成人学习模式,为规划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发展提供依据,并对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提出积极建议。

课题重点研究的六个专题:

1.社区成人学习心理特点及其理论研究

2.社区成人学习需求及动力的调查与评价

3.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取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4.建立社区成人学习的激励机制和终身学习的模式

5.以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学习型社区发展思路与实验研究

6.社区终身学习发展趋势与构建学习型社区

课题确定的四个研究目标:

1.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进行描述,提供一个实证研究的统计分析结果和专题研究报告。

2.通过一定规模的社会调查,了解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和动机取向,对规划社区教育,设计课程和培训项目,编写教材提出研究建议。

3.结合实际,编订成人终身学习评价量表。

4.总结经验,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探讨各种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并提出具体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建立社区成人终身学习模式和激励机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社区成人学习问题研究是一个介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课题,既涉及社区发展和社会学习组织的建构,又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本课题研究设计打破以职业或年龄划分成人群体,概括群体学习一般特征的研究模式,从社区发展、社区文化(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切入,探讨对成人学习理念、态度、需求的影响,旨在促进个人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持续改变,同时对社区发展的精神动力作出深入解释和理解,以期促进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进一步研究。

本课题为应用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和比较法进行。在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的同时,采用座谈和个别访谈,进行个案的质的研究,使调查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理论问题在

互动中发展完善,实践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解决。

调查设计

本课题重点选择北京、天津、上海及江苏省的社区教育实验区作为调查研究基地,选择典型社区成人教学项目学员为对象,同时兼顾社区成员中的一些边缘、弱势群体(包括流动人群、失业人群、老年和妇女人群),开展调查研究。

(一)调查工具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共编制了三类工具:

1.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居民/学员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v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社区教育的参与与行动

x社区教育的评价

2.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干部/教师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v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社区教育的职业经历与态度

x社区教育的评价

3.社区教育基本情况调查表

(三)调查分工

u社区人口状况

v社区经济发展状况

w社区文化状况

x社区教育状况

学习动力范文篇7

2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回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2000年,教育部确定了北京等八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实验。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深入社区,正在从补偿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九五”期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成果。厉以贤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忠海的《社区教育学基础》、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马叔平等的《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都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九五”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社区中的终身学习的调查与研究》,运用社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从未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未来社会人的生活基本单位——社区建设出发,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动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探索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途径。

相比之下,社区教育在中、微观教学领域的研究略显滞后,与社区成员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形成明显反差。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何整合社区成人学习过程中内外各种因素,如何组织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材,都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尤为迫切地需要深入实际,在社区教育情境中进行问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的“应然”与“实然”。

2.成人学习心理研究是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薄弱之处

国际上心理学在人类动机研究领域颇为活跃,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等,无疑为学习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国外对成人学习开展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论观点。我国台湾地区重视成人学习心理的实证研究并有丰厚的积累。国内则是进入80年代后才逐渐加以认识的,近年成人学习力求深入教育心理层面,但对许多问题的探索偏重于理论思辨,比如叶忠海主编的《职工教育心理学教程》,探讨职工学习心理基础和准备,以及职工教育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高志敏在《成人教育心理学》中,按照人的成年期发展,阐释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和一般规律。还有《青年学习心理学》、《成人学习理论》等都主要从基本理论和知识概念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这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中不乏古今中外成人学习的理论精华,对于学科建设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目前鲜有量化分析的研究。近年来多元统计方法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介入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但涉及成人学习者,针对群体学习心理的实证分析为数不多,几乎是空白。零星的研究成果,或主要针对成人学校的学员(比如电大、成职校),或以年龄、职业进行群体划分,且样本量一般比较小,在科学解释和理论推导上,略显分量不足。

有关研究表明,成人学习者具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性,有丰富且个性化的学习经验。他们对参与社区教育的看法是什么,成人为什么学习,他们想不想,愿不愿,能不能,会不会学习,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多维度进行综合实证研究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因此,从研究成人学习者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入手,了解、掌握他们学习的意识、学习的观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准备、学习的基础以及学习的行为,对成人学习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克服社区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社区教育实验本身是新生事物,尽管我们要学习国外的经验和理论,但中国社区教育的问题和规律,只有立足于本土去实践,去探索,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有效掌握和解决。

本课题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应用课题,其创新意义表现为:

1、本课题选择社区教育、社区文化、成人学习心理多视角探讨成人学习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揭示社区成人学习的一般心理特征以及相关因素,提升经验,阐释理论,研究选题角度较独特。

2、究竟应该如何评价社区成人学习,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理论和现成的方法,本课题将在总结提升实践经验基础上,在评价方面作尝试性探索。

3、本课题将涉及成人终身学习多方面的内外关系,也将涉及成人学习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力求从整体性、系统性和特色方面有所创新。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作为社区教育的基础环节和前提条件之一,着眼于跨学科的综合实证研究。主要借鉴国内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成人学习理论及动机评价方法等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实地抽样,开展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调查,重点了解社区成人学习的需求、动机、态度和行为特征,探讨社区成人学习的优势和资源,建立适应多样化需求的成人学习模式,为规划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发展提供依据,并对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提出积极建议。

课题重点研究的六个专题

1.社区成人学习心理特点及其理论研究

2.社区成人学习需求及动力的调查与评价

3.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取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4.建立社区成人学习的激励机制和终身学习的模式

5.以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学习型社区发展思路与实验研究

6.社区终身学习发展趋势与构建学习型社区

课题确定的四个研究目标:

1.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进行描述,提供一个实证研究的统计分析结果和专题研究报告。

2.通过一定规模的社会调查,了解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和动机取向,对规划社区教育,设计课程和培训项目,编写教材提出研究建议。

3.结合实际,编订成人终身学习评价量表。

4.总结经验,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探讨各种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并提出具体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建立社区成人终身学习模式和激励机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社区成人学习问题研究是一个介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课题,既涉及社区发展和社会学习组织的建构,又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本课题研究设计打破以职业或年龄划分成人群体,概括群体学习一般特征的研究模式,从社区发展、社区文化(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切入,探讨对成人学习理念、态度、需求的影响,旨在促进个人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持续改变,同时对社区发展的精神动力作出深入解释和理解,以期促进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进一步研究。

本课题为应用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和比较法进行。在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的同时,采用座谈和个别访谈,进行个案的质的研究,使调查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理论问题在

互动中发展完善,实践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解决。

调查设计

本课题重点选择北京、天津、上海及江苏省的社区教育实验区作为调查研究基地,选择典型社区成人教学项目学员为对象,同时兼顾社区成员中的一些边缘、弱势群体(包括流动人群、失业人群、老年和妇女人群),开展调查研究。

(一)调查工具

(二)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共编制了三类工具:

1.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居民/学员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v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社区教育的参与与行动

x社区教育的评价

2.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干部/教师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v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社区教育的职业经历与态度

x社区教育的评价

3.社区教育基本情况调查表

u社区人口状况

v社区经济发展状况

w社区文化状况

x社区教育状况

y开展社区教育基本情况

z社区居民家庭学习情况

(二)调查方案

调查项目调查对象(样本)调查方式

社区居民调查非随机选择2000个居民做问卷目的性抽样问卷调查开放式访谈

社区教育工作者调查非随机选择200个社区教育工作者做问卷问卷调查座谈调查

学习动力范文篇8

科学的课程教学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求教师做的不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深刻的思考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因此,在运用所选定的教学策略时,必须反复的进行思考,考虑所构建的教学策略是否得当,让学生用愉快的方式接受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动力。

(一)科学教学自身的特点

1情境性亲身经历并且以探究为主是科学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历史这一学科来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如对文化遗址,古物的探究等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感受教学的过程,从而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探究性科学的教学要让学生以探究为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为有效的手段。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相互渗透,使学生更为有效的自主学习。

(二)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原则

1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孤立的。首先,教师会影响学生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品德等各方面。所以教师的教学策略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师的反馈也会对教师的教学造成影响,所以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动力。2讲究过程性过程原则是指教育不是将结果或者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强调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对历史知识的热爱。3开放原则指给定学生学习的方向,积极的鼓励学生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使他们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产生不同的想法,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更进一步的产生兴趣。

二、历史学习所面临动力缺失的问题估计

(一)学生自身内部原因

1缺乏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学生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历史史况,而更多的应该是加以理解。

2学习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看得十分的短浅。把学习单纯的看成应对考试的手段。作为一门文科类科目,往往看不到学生们充分的重视。错误的态度让他们找不到明确的目标来正确的对待历史学科。

3严重的心理压力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许多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有了排斥心理,他们整日苦读身心极其疲惫,忽视了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因此不可能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二)外部环境原因

1教师的作用不明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师的主导缺失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失去了兴趣。

2家庭学习氛围的缺失家长认为历史学科只要单纯的记忆便可以获得成效。因此,在督促学生学习方面很少,导致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降低。

(三)动力缺失的表现

1学习被动型这类学生往往因为在考试的所迫下,不得不拿起书本学习,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仅仅的被动接受教师和来自家庭的任务。学习起来犹如机器,完全在推动下学习。在完成任务时,既不会多做也不会少做,更不会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2点到为止型这类学生没有深入思考的习惯。正是因为对历史学习兴趣的缺失,导致了他们惰于思考,不能深层次的思考,学习兴趣仅停留在表层。

三、教师运用科学教学解决学生失去动力的方式

(一)引导学习尝试。很多的学生认为,历史的学习就是单纯的对历史的记忆,这种想法是大大错误的,这个误区导致许多的学生对历史十分的不重视。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的过程是伴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发展的思维水平,坚持欲深先浅,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使他们一步一个台阶的去探究历史发生的过程,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开拓学生思维情景创设的实践与策略在情境创设过程中,(1)故事情景创设,历史故事的曲折性和新颖性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迎合学生的心里特点,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多引进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从而让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2)旧知识情境创设,新旧知识之间是有纽带的,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联系。历史发展是有因才有果。教师可以巧设多种情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

学习动力范文篇9

关键词:学习动力缺失学困生转化

“学困生”主要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导致高校“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从客观环境分析,既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又有学校的原因;从主观因素分析,既可能是因为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对,又可能是因为学习动力缺失,学习态度不端,等等;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来看,有些是综合的,有些是单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寻求对策。有关研究表明,学习动力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困难最为普遍和常见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很有意义。

一、高校学习动力缺失“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大学生由于学习动力缺失导致学习困难,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长期发展规划,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大学生在中小学时代受到“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的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进人大学前以考入理想大学作为唯一的学习动力和终极奋斗目标。进人大学后,许多人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不能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融合,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刚刚从高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新的奋斗目标又没有及时确立,再加上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导致一部分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就不能稳定持久。这成为“学困生”产生的重要诱因。

同时,以往人们认为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可能有好的前途,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得到各方面肯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成功的途径越来越多,对“成功”的定义也有多种不同版本,对大学生而言,刻苦学习不再是唯一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则更是加剧了大学生对学习的漠视。此外,随着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80后”、“90后”的年轻大学生们越来越强调个性、自我,所谓“我喜欢,我选择”,常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追求好成绩已不再是他们进人大学学习的单一目标和动力。

2、部分学生适应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尽管各高校都会针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和养成教育,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问题仍然不少。

首先表现在部分学生适应能力不强。大学与中学的学习模式存在明显差别,中学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大学的教学则要求学生具有独力思考和研究学习的自觉性,有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相对中学而言,大学的学习科目多、任务重、范围广,学习、考试压力大,学习形式也不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及时调整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不理想,逐渐失去了学习动力;进人大学后,他们普遍失去这种优势,心理落差很大。特别是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在学习上受到老师的批评或一两次考试失利后,就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进而丧失了动力,学习变得困难起来。

其次表现为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时间是由老师和家长安排的,而进入大学后,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许多人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课余时间,无法妥善地协调专业学习和业余生活的关系。特别是在“千军万马”的残酷竞争中闯过独木桥后,一些学生的思想上产生松懈,觉得自己可以放松一下了。他们缺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自控能力差,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往往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休闲娱乐上,将学习抛到了九霄云外;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出入网吧,通宵玩游戏,上课迟到、旷课,甚至夜不归宿,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此外,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兴趣狭窄,为了弥补中学时代失去的乐趣,一进人大学就迫切地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开始了以玩为主的生活,导致兴趣中心错位,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和动力。

3、专业情绪较为严重,课程学习兴趣缺乏。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有的是受到家长、老师或亲戚朋友的影响,有的是考虑市场需求及将来的就业,有的是凭借着自己的想象进行选择,有些是所报专业未被录取,而被调配到另一专业,等等。进入大学后,发现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兴趣所在,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和学习方法,抵触专业学习,导致学习成绩大幅下降。更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比较冷门,就业前景渺茫,从而心灰意冷,专业情绪严重。

此外,少数学生高考没有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没有考取理想的大学或专业,从而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一蹶不振;有些学生学习功利性强,只想学实用的东西,忽视基本知识的积累,对自认为与就业无关的课程学习起来消极被动,造成一些课程学习很不理想;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对英语等课程倍感头疼,基础很差,面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措手无措,消极怠工,学习起来更是困难重重,缺乏动力。

4、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弹性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普遍采用选课教学,任课老师难以准确掌握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这给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们逃课、旷课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沦为“学困生”;目前的大学考试,学生们往往只需要在考前突击复习即可通过。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平时是否学习并不重要,只要在期末进行集中复习就可以应付考试。这大大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投机和侥幸心理,放松了对平时学习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随着高校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部分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与敬业精神。专业水平不高,教学方法简单,缺乏感染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行的评价体系引导下,多数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对教学难以全身心投入,更缺乏锐意改革的精神,一些教师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课堂内容古板、单调、索然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学习动力缺失“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通过对学习动力缺失“学困生”产生原因的分析,这类学生之所以出现学习困难的状况,往往不在于其能力和素质缺欠,更多是由于其缺乏奋斗目标或学习兴趣等,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转化工作。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只有学生们在思想上重视学习,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天职,是将来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生活和发展的需要时,才能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从而产生巨大的动力。要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教育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获得经久不衰的学习动力。

2、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应加强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特点,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善学习状况;要加强学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课堂内外的紧密结合。营造温馨上进的宿舍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对专业知识产生需求感,从而激发强烈的专业学习兴趣;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要,激发学习动力。

3、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只有规划出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符合专业发展方向、适应时展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体会到大学学习、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推动力。特别是当前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明显增强,能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职业目标而加倍努力,这就更加要求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尽早树立自己的理想职业目标,较好地解决学生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健全人格。针对部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学校应特别注意做好新生入校的心理适应问题。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其身心面临全面调整,在此阶段高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从不同侧面了解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活动,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帮助学生完成心理过渡。要注重帮助“学困生”获得成功体验,使之增强信心,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提高学习动力。

4、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改进课堂教学手段。

学习动力范文篇10

学生往往刚学了两句日常用语,就急着想干别的事情了。此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只简单重复“What’sthis?”学生怕是不愿听了。于是,我拿出一个包:“Ihavesomethinginmybag-guess.What’sthis?”这一问,学生们纷纷举手,把他们刚学的单词都猜了个遍。终于,我打开包,又拿出一个包。“Bag!”全班哄堂大笑,他们怎么也没想到“abaginabag”。就这样,我们愉快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得以保持下来。给学生一个问题,再给他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GuessingGame”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二、建立学习的加油站----自信心。

首先,让孩子敢于出错。

沉默期总是有的,但要尽力把它缩短,最简单的方法创设密切配合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孩子明确初学英语时出错是很正常的并不可笑,只要多说就能说好,孩子们学说英语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也不用担心“走调”。实在不得不说“NO”时,我总不忘配上一个宽容的微笑,并耐心地帮他纠正过来。当孩子有进步时,一句“Howclever!”就能让他鼓起自信的风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操练的时候,不必担心学生的表达错误。实际上,学生并不是仅仅能模仿所接触的语言。人们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都有创造、发挥的能力。只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犯错误的阶段,我们对于学生的语言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一定有错必纠,而应该采取鼓励的办法,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实践。所以作为小学英语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要因为纠正语言的错误而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勇于实践的任何尝试,教师都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同时也要明确地告诉学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的、幽默、宽容的气氛,让学生对任何语言错误都一笑了之。如果心理压力很大,感到紧张、焦虑的时候,即使他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在做练习,但是所学的语言却不会进入头脑中,而是被紧张得“蒸发”悼了。因此,我们英语老师在上完课以后,不妨多问问自己,“今天,我的表扬够狠吗?”

其次,发挥孩子的特长。

也许个别孩子学习英语确实吃力,心理上自信不足,害怕有余,好在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长爱好。老师不妨把他们的优势带进英语教学中来,歌唱得好的,请他领唱英语歌曲;画画得好的,请他帮忙绘制教学图片,喜欢表演的,请他指导同学“playthestory”……让他们觉得“原来我也是很不错的”。实践证明,找准教学切入点,充分发掘孩子的特长,也能建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我所带班上有位同学,上课时很少开口读英语,更不用说与其他同学组织表演活动了。在课堂上无论我怎么引导,他就是怕张口说。但我发现他的英语单词写的很规范、句子也很符合标准。于是我就在他的作业上写了几句:“You’regreat!如果上课能开口读,你会把英语学得非常好!”等批语,同时,把他的作业也作为样本模范,让全班同学学习。这样,在他的成绩得到肯定的同时,他克服了羞怯感和自卑感,上课能慢慢地开口说了,最后竟成了一名口语很棒的学生。

三、供给学习的太阳有----求知心。

如果说给孩子一次鼓励就是加一回油,那么激起孩子的求知之心就是太阳能,能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新奇有趣的东西能很好地引起孩子无意注意。教学上要不断变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多姿多彩,能激起孩子对英语本身的兴趣。在学习“Boby”时,我让孩子们“makeapuppet”,当孩子们喜爱的卡通化合物“Zoom”最终出现的时候,他们高兴得不禁拍手叫好,这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在学“Happybirthday”时,我们可以开一个“birthdayparty”,这能使孩子感受到英语的实用性;我还请孩子们看英语动画片,读英文版的童话故事。

精当的表情和动作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起来;英语教英语更需要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配合。如在学“swim”时,我做出一个游泳的姿势,孩子们也一边“游泳”一边读单词,很快就学会了,又如在学“fly”时,我做出一个小鸟飞的动作,孩子们也一边“飞”一边读单词。脑、口、手齐上阵,孩子们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我常看少儿节目,动画化合物和主持人时尚而充满童趣的表情动作是我借鉴的主要对象,它让英语教学变得更加活跃、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