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8:37:58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范文篇1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需要做的不仅是提升学生的文化储备,还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法制意识。这三方面的提升与培养与中学学校的校园环境是分不开的。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文化与校园管理工作的共同作用。因此,中学学校文化与校园管理这二者的共同职能就是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文化的主要职能是建设学校的“外部”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学校的教学氛围,以及学校想传达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这些文化特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学校教师的耳濡目染与校园环境的建设来实现[2]。例如学校建筑、学校活动、学校布置风格等都是显性的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而在学校内还存在着一种隐性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通过校风、校纪以及校园人文环境等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管理区别于学校文化的主要职能是建设学校的内部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学校内部为了提升自身教学效率而进行的各种内部管理。中学学校的学校管理是为了能创建出更加规范的教育活动开展场所,并使校园的环境能为“育人”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校管理不仅包括学生管理,还包括教师管理。而完善的学校管理环境建设与学校管理理念是分不开的,学校管理理念正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二、中学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之间的相互影响

1.学校文化对学校管理产生的影响。中学学校文化是一所中学的基础,对学校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筑基作用。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经年累月积累出来的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综合,其中包含着独特的价值观念、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首先,在中学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学校文化可以为其制度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参照依据。中学学校文化包含学校的办学宗旨,也就是学校成立的目的,学校希望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最终获得什么样的知识。而学校管理工作则是为了实现学校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规范,目的是确保中学学校的发展与进步始终行驶在正轨之上。也就是说,中学学校文化对学校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这一方面作用于管理工作形式,另一方面作用于管理工作制度。其次,学校内的人文环境对管理工作也是学校文化对学校管理产生影响的一部分。学校人文环境是学校本身隐藏的一种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校园灵魂。可以说,学校人文环境是学校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这种环境的产生与广泛使用适应了学校文明进步的客观需求,指的是每位身处中学学校之中的人所能感受到的社会环境。它是校园的特色,在各个学校之内都有不同的表现,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助力。这种人文环境促使着学校内的师生共同遵守着一些不言而喻的规定,使学校管理工作能得到校园内部每位师生的支持,并且使学校管理制度不是一纸空谈。最后,就是校园内教师与领导团体对于学校管理产生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一些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对学生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而校内各级领导虽然并不与学生长期直接接触,却会在日常的接触中表现出自身的性格与品德特征,并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校内教师与领导团体在学生面前若能展现出自身积极的一面,就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并成功带动学生在品德与习惯上向教师与领导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正面影响会大大减轻学校管理工作的压力,并为学校的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产生推动作用。2.学校管理工作对学校文化的塑造作用。完善的学校管理工作会成就良好的校园环境,并塑造出良好的学校文化。学校管理会规范师生的行为,并在这种规范的过程中帮助师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而师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是正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首先,学校管理能对学校内部的物质环境产生一定的作用。学校管理制度中规范了师生的行为,严格禁止师生破坏学校内部的一草一木,一书一本。大到校园建筑,小到学校内一个小小的个性标语,都是校园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这些细微的学校环境也正是每个中学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也就是中学学校的学校文化。而针对这些环境进行管理,保证了校园文化环境不被破坏,并且使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能在校园内潜移默化地对师生产生影响。严密的学校管理工作使学校文化能得到较强的保障。其次,学校管理制度体现了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一般以学校文化为基准,它一方面结合了校园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考虑到了社会现状。因此,学校管理制度适应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学校的总体发展。而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是学校文化目标的一部分,这二者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学校管理制度来实现,保证其一方面适应发展,另一方面还能适应社会的进步需求。因此,学校管理制度保证了学校文化最终目标的实现。最后,学校管理思想保证了学校内人文环境的良好建设。学校管理思想是学校管理方针的体现,它也为学校管理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基础。因此,学校管理思想掌管着学校内隐性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学校的隐性文化正是学校内人文环境的构成部分之一,这也就说明了学校管理思想为学校内人文环境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校的管理思想在各种不同的中学院校内还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普通初、高中学校的管理思想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职业类初、高中院校的管理思想重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双语初、高中学校则更加关注学生两种语言的灵活运用与语言发展。教学的重点与学校管理思想不同,决定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院校都有不同的人文环境建设目标,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学,学校管理思想对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的影响也各有不同。

综上所述,中学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校文化帮助学校管理工作确定了工作内容与制度,学校管理工作则对学校文化进行了更好的塑造,并创立出了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而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学,学校管理的内容又各有不同,学校文化建设目标也同样有所区别。因此,中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清楚意识到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利用这二者之间的管理,使学校文化得以更好建设,并使学校管理工作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余珍.中学学校文化和学校管理的相互影响[J].学周刊,2015,(27):24-25.

学校文化范文篇2

在美丽的**市区,串场河畔,闪耀着**教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漫步校园,楼群错落有致;人造草坪,浓翠欲滴;塑胶跑道,赏心悦目。游泳馆、天文台、文化城、电视台、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演播厅------处处展示着现代化教育的迷人风采。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精神振奋,开拓创新;教师乐于奉献,工作勤恳;学生勤奋学习,成绩优秀,深得市区人民的信赖。这就是先后荣获省文明单位、省模范学校、全国德育工作、艺术教育、体卫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的**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可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仅是一所镇办小学,低矮的房屋,灰暗的教室,陈旧的课桌,与今天有着天壤之别。如今的奇迹是谁用什么方法创造的呢?熟知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一切凝聚着学校的领头雁----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的**市亭湖区教育局副局长兼**市解放路实验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殷广平同志的辛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殷校长站得高、看得远,果断决策,在校园建设廉政文化,将其作为全校的净化剂、推进器,同时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种下廉洁的种子。一时间,学校走廊里挂的是廉政宣传的图片,校广播站播放的是廉政的歌曲,校电视台播放的是一代清官的故事,校童星文化团演出的是“以廉为荣”的课本剧,各班教室黑板报上说的是贪婪者可耻的下场,大家歌唱的是廉政之歌。廉政文化进校园,净化了大家的思想,统一了全体师生的认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深入人心,“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安心”成为了解放路实验学校每一位领导和老师的自觉行为。

每当走过文化氛围浓郁的长廊,殷校长总要不时地跟其他老师说,“廉洁勤政,只有心地无私和视事业如生命,才能心无旁骛,撑起事业的天空。”记得那是**年5月,殷校长怀着对党的一颗忠心,以一个党员特有的责任感走马上任。面对着落后的现状,他毫不气馁,迎难而上,确立了“质量立校”的理念,积极推进内部改革,经过努力,教学质量上去了,在当时的小学统考中,连续八年居市区前列,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列全省第一。他又审时度势,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办了童星艺术团,出访韩国,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贵宾演出,受到高度赞扬,被盛赞为“苏北的小红花”,学生的艺术素养明显提高。为了学校的扩建工程,殷校长把整个身心扑到工地上。渴了,喝几口冷水;饿了,啃几块面包;困了,拉两长学桌一拼就当床.8月20日下午两点,骄阳似火,在扩建工地上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还没有来得及吃早饭的殷校长,突然晕倒在工地上,大家心疼地把他送进了医院.可谁也没有想到,他刚一清醒,便一把拔去手上的吊针,说:“3000多名学生等着开学,我不能离开,也决不离开工地。”正是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才征服了全体解放路学校人的心,成就了解放路学校发展的奇迹。

廉政更需要操守。只有甘于清贫,洁身自好,才能勇立潮头,才能闯过金钱设下的险关。学校扩建工程,总造价4500万元,他的一句话,心底无私天地宽为工程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他坚持公开招投标,集体会办,共同研究,异地审计,先后拒绝了十多个单位的吃请,多个送礼人被拒之门外。在杭州审计结束后,施工单位的领导趁电梯没其他人时,递给他一个厚厚的信封,让他自己买个纪念品,他同样严辞拒绝。“公生明,廉生威”,在工作中他就是以两袖清风的形象体现了他对党的忠诚,表现了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廉政需要源泉,源泉来自高尚的人格,真挚的情感。当许多意志不坚定者倒在石榴裙下,落得可耻下场的时候,殷校长用行动谱写了人间的真情。97年7月,他的爱人为筹建市孤儿院,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急救。医生告诉从学校匆匆赶来的殷校长,这种病生存的希望只有千分之一,即使保住性命,也只能是个植物人。一听此话,他泪如泉涌,一把抓住医生的手说:“医生求求你,我爱人跟我没有享过一天福,我对不起她呀!哪怕是植物人,只要她还活着,我还有妻子,我女儿还有妈妈,我们还是一个完整的家呀!”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完美的家的理念!他用一片诚心,带着瘫痪的妻子去南京下上海奔北京往西安,先后五次实施开颅手术,缝了108针。当家属处于昏迷状态的时候,他一次次用亲情把妻子从死神手中夺回。八年如一日,二千多个日日夜夜,相濡以沫,演绎着人间的至爱真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今,他的妻子已经恢复了神志,正常说话。伴着漫天的晚霞,在迎宾公园的通幽曲径上,人们经常看到: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殷校长推着轮椅,带着妻子散步的情景。人们既看到他事业上的铮铮铁骨,更钦佩他作为大丈夫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学校文化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学校;责任;文化意识;教育工作者

从《现代汉语词典》对责任的解释来看,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二是指份内应做的事情,即份内之事;三是指因为做不好份内应做的事情,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但究其实质,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伴随着每一个生命始终的社会使命、社会法则,更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职业精神、道德法则与心灵法则。它是人生中的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止的追求。责任能够让社会平安、健康地发展,能让家庭充满爱,更能让学校充满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因此,对于责任,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从文化意识的角度来对教书育人者的责任进行探究,仍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责任文化意识的内涵

责任应是一门学问,一种文化。当责任成为一种文化,在学校就表现为一种以师生责任为核心,以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意识。而构建责任文化,营造责任文化氛围,能使师生自然而然地富有责任感与责任,从而产生对责任的崇尚和敬畏。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说明了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新时代,人民教师有两层深刻的含义,第一是为民服务的教师,第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做到这两个要求,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为学生精神成长以示范的“人师”。

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责任文化意识至少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岗位责任,即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二是社会责任,保护学生,培养学生,以学生的成长为己任,这是教师的天职。三是国家责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是教师的崇高追求。其中保护孩子、培育未来乃是教师最大的责任,是教师理应肩负起的一种光荣使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了责任,才因忙碌而充实,才因尽责而幸福。若没有了责任,教育工作就会失去方向,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

二、学校责任文化意识的内涵结构

(一)责任与诚心

1.爱心是教师责任的源泉责任就是一种爱,爱心是责任的本质,有人这样说过:“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教育首先就是爱的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爱学生也是教师的天职。教育界前辈吕型伟说:“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心与责任是学生认知感恩的源泉,爱心是水,会滋润学生的心田;爱心是金钥匙,能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爱心更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可以呵护和培养出的“嫩苗”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我们说,爱是责任的体现,责任是爱的化身。

2.敬业是教师责任的体现敬业是责任精神的体现,是对责任的一种升华,是教师的一种主动精神。一般来讲,一个真正具有敬业精神的人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在工作当中会得到满足。当然,这种满足感不是因为薪水的多少,而是工作本身给个人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薪水而工作,那么他的生活将因此陷入平庸之中,而人生真正的成就感就体现在他日益平凡的工作中。

3.承诺是教师责任的升华《史记》有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资治通鉴》则说:“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对于信守承诺的人来说,承诺就是一种责任。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我们都应坚守承诺,只有信守诺言,才会给学生留下诚实可靠的形象,才能以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二)责任与实践

1.履行职责要从现在做起真正懂得把责任作为一种职业习惯的教师,都会明白承担责任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从现在做起,从此时此刻做起,并且说到做到,凡是单位制定的工作制度、规范、流程,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教师工作的价值,就是一个个责任的积累过程,只要行动,任何时候都不晚。也许浅析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理论综述现在我们并不真正拥有优秀的品质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任务,但只要在平时常常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就能慢慢接近,成功地超越自己。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只要承担责任就要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专心致志地做好小事任何远大的目标都是从最细小的具体行动开始的。只有用心把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做到最好,才会成就自己的大事业。英国王储查尔斯说得好:有很多事情我们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好,这就叫“责任”。责任更多地体现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一位管理大师说:“小事体现品位,小事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对学校来说,学生无小事,处处皆教育。因此,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还是普通职工,都不能忽视每一件小事,要以做大事的心态对待每一件小事。

三、学校责任文化意识与师表形象的确立

(一)责任文化意识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1.责任心是成功谋事的前提人可以清贫,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何谓责任心?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最需要的,也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有了责任心、责任感,我们才能认认真真做事,才能尽最大可能把事情做实做好。相反如果没有责任心,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干不好。

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责任意味着做好学校赋予的一切有意义的事情:一是遇到矛盾不绕着走,敢于触及矛盾,具有解决矛盾的勇气和能力;二是不把矛盾上交,敢于处理棘手问题;三是能好事让别人做,得罪人的事留给自己办;四是工作要有长远打算,心中有数。所以能否正确行使职责,有没有责任心,责任心强不强,是能不能当好教育工作者的前提和思想基础。

2.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须承担责任的工作;相反,你的职位越高、权力越大,你所肩负的责任就越重。西点军校认为,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合格的军官。同样,对一所学校来说没有责任感的教师肯定不是优秀的教师。在任何时候,责任感对自己、对单位、对国家、对社会都不可或缺。在竞争和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勿庸质疑也就应该承担一份责任。虽然这份责任有大有小,但对于学校整体工作来讲,大家的每一份责任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一个教师来讲,只要有了责任心,他的生命才会闪光;只要有了责任心,就会就拥有至高无上的灵魂。一个教师有了责任心,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变得更精彩、更迷人,也只有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社会才能和谐与进步。

(二)养成担责的习惯是成熟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标志

1.敢于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工作当中,孰能无过。但面对错误,一些人会找各种借口替自己推脱责任,一些人会抱着沉默与观望的态度,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不会主动承认错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提倡在犯错后,诚恳地承认错误,斩钉截铁地说:“这是我的错!”对待失误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道德品行的体现。因此,面对犯错的最佳对策便是勇敢承担责任,是自己的责任就要全力承担,一定不能推卸,要诚恳地承认错误,并积极地寻求补救方法。如果不是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的,也不要求急于替自己辩白,应首先着眼于学校的利益,等事情得到了妥善处理,事情的真相自然会浮出水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一个信念:只有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做成大事。

学校文化范文篇4

一、责任文化意识的内涵

责任应是一门学问,一种文化。当责任成为一种文化,在学校就表现为一种以师生责任为核心,以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意识。而构建责任文化,营造责任文化氛围,能使师生自然而然地富有责任感与责任,从而产生对责任的崇尚和敬畏。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说明了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新时代,人民教师有两层深刻的含义,第一是为民服务的教师,第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做到这两个要求,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为学生精神成长以示范的“人师”。

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责任文化意识至少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岗位责任,即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二是社会责任,保护学生,培养学生,以学生的成长为己任,这是教师的天职。三是国家责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是教师的崇高追求。其中保护孩子、培育未来乃是教师最大的责任,是教师理应肩负起的一种光荣使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了责任,才因忙碌而充实,才因尽责而幸福。若没有了责任,教育工作就会失去方向,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

二、学校责任文化意识的内涵结构

(一)责任与诚心

1.爱心是教师责任的源泉责任就是一种爱,爱心是责任的本质,有人这样说过:“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教育首先就是爱的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爱学生也是教师的天职。教育界前辈吕型伟说:“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心与责任是学生认知感恩的源泉,爱心是水,会滋润学生的心田;爱心是金钥匙,能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爱心更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可以呵护和培养出的“嫩苗”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我们说,爱是责任的体现,责任是爱的化身。

2.敬业是教师责任的体现敬业是责任精神的体现,是对责任的一种升华,是教师的一种主动精神。一般来讲,一个真正具有敬业精神的人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在工作当中会得到满足。当然,这种满足感不是因为薪水的多少,而是工作本身给个人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薪水而工作,那么他的生活将因此陷入平庸之中,而人生真正的成就感就体现在他日益平凡的工作中。

3.承诺是教师责任的升华《史记》有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资治通鉴》则说:“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对于信守承诺的人来说,承诺就是一种责任。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我们都应坚守承诺,只有信守诺言,才会给学生留下诚实可靠的形象,才能以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二)责任与实践

1.履行职责要从现在做起真正懂得把责任作为一种职业习惯的教师,都会明白承担责任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从现在做起,从此时此刻做起,并且说到做到,凡是单位制定的工作制度、规范、流程,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教师工作的价值,就是一个个责任的积累过程,只要行动,任何时候都不晚。也许浅析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理论综述现在我们并不真正拥有优秀的品质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任务,但只要在平时常常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就能慢慢接近,成功地超越自己。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只要承担责任就要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专心致志地做好小事任何远大的目标都是从最细小的具体行动开始的。只有用心把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做到最好,才会成就自己的大事业。英国王储查尔斯说得好:有很多事情我们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好,这就叫“责任”。责任更多地体现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一位管理大师说:“小事体现品位,小事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对学校来说,学生无小事,处处皆教育。因此,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还是普通职工,都不能忽视每一件小事,要以做大事的心态对待每一件小事。

三、学校责任文化意识与师表形象的确立

(一)责任文化意识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1.责任心是成功谋事的前提人可以清贫,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何谓责任心?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最需要的,也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有了责任心、责任感,我们才能认认真真做事,才能尽最大可能把事情做实做好。相反如果没有责任心,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干不好。

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责任意味着做好学校赋予的一切有意义的事情:一是遇到矛盾不绕着走,敢于触及矛盾,具有解决矛盾的勇气和能力;二是不把矛盾上交,敢于处理棘手问题;三是能好事让别人做,得罪人的事留给自己办;四是工作要有长远打算,心中有数。所以能否正确行使职责,有没有责任心,责任心强不强,是能不能当好教育工作者的前提和思想基础。

2.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须承担责任的工作;相反,你的职位越高、权力越大,你所肩负的责任就越重。西点军校认为,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合格的军官。同样,对一所学校来说没有责任感的教师肯定不是优秀的教师。在任何时候,责任感对自己、对单位、对国家、对社会都不可或缺。在竞争和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勿庸质疑也就应该承担一份责任。虽然这份责任有大有小,但对于学校整体工作来讲,大家的每一份责任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一个教师来讲,只要有了责任心,他的生命才会闪光;只要有了责任心,就会就拥有至高无上的灵魂。一个教师有了责任心,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变得更精彩、更迷人,也只有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社会才能和谐与进步。

(二)养成担责的习惯是成熟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标志

1.敢于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工作当中,孰能无过。但面对错误,一些人会找各种借口替自己推脱责任,一些人会抱着沉默与观望的态度,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不会主动承认错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提倡在犯错后,诚恳地承认错误,斩钉截铁地说:“这是我的错!”对待失误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道德品行的体现。因此,面对犯错的最佳对策便是勇敢承担责任,是自己的责任就要全力承担,一定不能推卸,要诚恳地承认错误,并积极地寻求补救方法。如果不是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的,也不要求急于替自己辩白,应首先着眼于学校的利益,等事情得到了妥善处理,事情的真相自然会浮出水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一个信念:只有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做成大事。

学校文化范文篇5

关键词:乡土文化;乡村学校;在地化教育

费孝通先生曾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性是它的典型特征。”[1]乡土文化是乡土性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乡土文化的脉络中衍生出来的,是其由来发展的根脉。乡土文化在发展中承载着乡村一代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追求等,是人们生活样态的反映。就漫长的发展史来看,乡土文化应与乡村学校紧密联系。但受城市化等影响,乡村学校与乡土文化逐渐脱节,学校教育各项层面显示出乡土文化日益出现淡化现象,乡村学校教育疏远乡土文化后,成为一种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和消耗的教育[2]。基于此,采用在地化教育视角,契合乡村学校所处地区特色和独有环境,重新审视其与乡土文化关系,从而促进乡村学校中乡土文化的回归。

一、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关系

纵观教育与文化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其发展与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乡村学校来说,所处环境及地理位置决定着其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总体来说,乡土文化滋养乡村学校发展,乡村学校涵养乡土文化生态[3]。1.乡土文化滋养乡村学校发展对于个体来说,文化含有育人目的,用文化人,借文育人。对于学校群体来说,文化涵有的精神可以助推乡村学校发展。一方山水一方乡土,乡土文化本身是一种精神,它可以滋养乡村学校的内生发展和特色发展,是乡村学校健康成长的土壤,是其精神之钙。在乡村学校中融入乡土文化内容,比如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方式、乡村特有的生活经验、道德秩序等,可以催生乡村学校的内生发展。通过乡土文化的融合,形成城市学校所没有的乡村学校特色,在特色发展中彰显乡村学校文化活力,在乡土文化系统中筑牢学校精神内涵,让乡村学校蕴含现代性和乡土性,在两者文化并置中展现出乡村学校生命源泉之活力,在学校乡土文化建设中得到发展。2.乡村学校涵养乡土文化生态乡土文化是特定地域空间下,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交往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乡村学校反哺乡土文化,其所处背景决定在乡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价值,利用乡村学校创新乡土文化,促使其顺应时代的内涵,从而更好地被传承,是乡土文化生生不息发展的路径。内涵有现代性特色的乡村学校,展现出时代意识、主体价值、理性精神和发展动力文化港湾的渗透,这些内容的渗透或许会解构乡村符号中一些经典性东西,可能也会丢弃某些与当下主流发展相背离的思想内涵,但不能忽视的是它们最终建构出的乡土文化与当下的乡村发展和乡村现实更加契合[4]。

二、乡土文化在乡村学校中日渐式微

乡村学校本身内涵乡土性作为自然属性,乡土性是镌刻在其身上的特性,也是乡村学校固有本质的体现[5],更决定着乡土文化内隐于乡村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乡土文化是乡村学校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它也是推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资源和有效抓手,乡土文化进校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乡村学校设施简陋、环境苍白以及缺乏吸引力的缺陷,使乡村学校有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6]。但当下的乡村学校仅仅是身在乡村———地理意义上的“在”乡村,学校所呈现的学习内容、学生实践等淡化乡土文化,使得乡村学校中乡土文化缺场,找不到乡土文化在乡村学校中的位序。1.学校评价内容与乡土文化脱轨学校评价处于教育评价中难以忽略的重要内容,是对教育进行评价所运用的理论与方法,指对学校内所有的运行效能和工作成绩的评定估量[7]。已有研究指出,在对乡村学校进行评价时,教育行政部门、社会或者第三方机构一般根据固定的标准去量化和质性进行评价,没有结合乡村学校实际进行评价,存在标准上固定、主体方面单一、方法层面单调以及功能层面缺位的问题[8]。乡村学校依托乡村,乡土性烙印在学校发展中,但现下针对乡村学校的评价与城镇、城市学校无异,利用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的分数进行评定,没有关注到乡村学校独特的乡土文化传承功能。2.学校课程设置与乡土文化脱离在寻求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减等执行过程中,乡村学校将自身定位日益逐渐朝城市看齐,其内在的培养目标等内容的城市化,使得课程内容、活动等设置“偏城化”,学校课程设置与所处环境的乡土文化相脱离。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场域,虽然国家鼓励学校进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但鲜有学校组织人员进行乡土知识进课程。据有关研究显示,当下的许多乡村学校不注重将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课程纳入校园,在课程实施上也不注重含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9],乡村学校课程设置脱离乡村生活实际,学校隐性文化和显现课程中都未涉及乡土文化内容,乡村学校课程设置缺少乡土基因。3.学校实践活动与乡土文化脱节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需要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这样的学生不仅要注意通过学习掌握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文化知识,也需要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的养成。但现下乡村学校组织架构的活动等,将乡村学生拨离出他从小生活的精神场域。学生们不能通过学校活动感受乡村蕴含的自然美、人文美和精神美[10],沉浸于学校宽阔的题海中,没有时间与小伙伴下水摸鱼,也没有时间听长辈们讲述乡土知识。而且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多被机器承包,从前由阖家老小集体进行的劳作日益变少,家长也将学生的重点放在学习上,使得学生们的活动与乡土文化脱节。无论是学校的正规教育中,还是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熏染中,都缺乏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更谈不上对乡土文化的归属于认同。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情感日渐式微,乡土对于学生来说成为“他者的世界”。

三、在地教育下乡土文化回归学校的路径

学校文化范文篇6

一、廉洁文化进学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的普遍信仰和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对人的行为具有内在驱动力。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实施纲要》中提出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其目的是努力建构与培育廉政文化,通过廉政文化在全社会中的滋润与熏陶,让廉政作为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根植于社会多数人心中,使反腐倡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从而在全党全社会形成预防腐败的强大合力。我们认为,廉洁文化进学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

1、重要性。一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社会变迁的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导致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与无序。过去,我们一向强调加强廉政教育的重要性,但教育灌输的对象主要是在任的公职人员,对于那些思想观念尚未定型、将来也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少年和中小学生,我们却没有向他们提供更多的反腐败知识和信息。二是针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涉及公正、公平、自律、守纪、诚信、正义等方面的廉洁教育,对他们的成长,以至今后整个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旦廉洁从政的理念植根于他们的内心深处,若干年后他们也将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潜移默化的德育结果将对其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子女的监督是家庭监督的重要力量。因为即使是腐败分子,一旦他们将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子女正义感的强化便融入了腐败分子内心善与恶的斗争。自己孩子义正辞严的态度能对腐败行为发挥一定的震慑作用,这便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内在力量。

2、迫切性。一是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二是社会不良风气已经严重侵蚀到学校现实生活中。教师队伍中“金钱至上”观念不乏其市场,学生中有的从小在学校依仗父母权势,凌强欺弱,贿选作弊,攀比斗富,崇尚物质,成了一方“小霸王”;有的虽年纪尚小,未形劣迹,内心却已羡煞腐败糜烂的生活,发誓一朝为官,贪遍天下……可见,为了避免另一种失误,反腐败教育必须赶紧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很有必要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廉洁从教,在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里,设置相当的篇幅解说反腐败和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意义。四是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不仅严重危害着党的肌体健康,也直接影响着党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这也使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到了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的必要性。

3、可行性。大多数教师、学生从心里厌恶和痛恨腐败,特别是学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着极宝贵的正义感。他们关心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着我们党当前所进行的反腐败斗争。这无疑使我们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树立了信心,更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可行性。在低龄群体中进行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教育,不仅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当前我市廉洁文化进学校活动进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我们从今年3月份在全市开展“新三廉”工程活动,目前,廉洁文化进学校活动还处于起步阶段。据调查,当前活动的基本状况和存在问题如下:

1、各地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

主要有以下几种错误想法:

一是“校园清廉”论。持有这一想法的人认为,学校一无权二无钱,讲廉政未免有点无从谈起,教师队伍本来就很清苦,向学生讲廉政更无必要。

二是“与学生无关”论。有人认为,腐败是发生在大人身上的行为,要搞廉政教育应该从大人身上去想办法,而不应该从小孩身上去做文章,不能“大人生病,小孩吃药”。

三是“教育学生过早”论。一些人认为,对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廉政教育为时过早,可以等到他们即将踏上社会工作时再进行教育也不晚。

四是“影响学习成绩”论。据笔者调查了解,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教育部门、学校的领导和部分家长,他们对学校开展廉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没有异议的,但他们很担心学校进行廉洁教育会影响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精力和考试成绩,特别是影响到中小学毕业班的升学率,因而,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上述种种错误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廉洁文化进学校活动的进程。

2、活动的方式和内容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与完善。

我市选择大、中、小各类学校,初步建立了一批廉洁文化进学校的工作联系点,在这些学校中进行了廉洁教育形式和内容上的探索与尝试。比如,开设廉洁课堂教育,召开师生或家长、学生廉洁教育座谈会,聘请校外辅导人员讲传统、讲廉政,设立廉政书架和廉洁文化教育活动室等等。但由于开展活动时间还较短,其活动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不是很强,有些活动方式和内容缺乏新意,并不能被学校师生乐于接受,这都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

3、活动的实际效果尚不明显。

廉洁文化进学校在我市尚属创新之举,由于此项活动是系统工程,教育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短期内不一定能立即见到其明显成效。另一方面,由于工作中有少数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一些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程度不高,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廉洁教育效果的实际发挥。

三、廉洁文化进学校今后必须加强的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加大有关廉洁文化进学校的宣传教育力度。

当前,首先必须继续大力开展廉洁文化进学校方面的宣传教育,统一和提高有关部门和学校师生及家长们的思想认识。针对前面提到的各种错误认识,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统一人们的思想,要使大家真正认识到廉洁文化进学校的重要意义。一要充分认识到学校绝不是一片“净土”和“世外桃源”。近几年,社会上的送礼吃请、相互攀比、“金钱至上”等不良风气和观念逐渐刮进了校园,不知不觉在校园中流行起来,虽然这种现象尚未形成主流,但其负面影响之大不容忽视;二要充分认识学校开展廉洁教育不是可有可无。因为现在的青少年儿童既是未来公职人员的后备军,也是今后与政府打交道的主体。提前对他们进行廉洁教育十分必要;三要充分认识学校开展廉洁教育应该从小学生抓起。青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很容易受腐朽现象的侵蚀,而且这种不良意识一旦形成,以后就难以纠正。现在,某些电视节目充斥着对灯红酒绿的生活的渲染,部分书刊上堆积着对奢侈生活的描写,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也是父辈们的“迎来送往”。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不对小孩进行正确的指引和提醒,很多孩子便会照搬大人们的某些行为,从而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对孩子进行廉洁教育,还可以反作用于家长,起到“小眼睛盯大眼睛”的作用。

2、廉洁文化进学校活动要分类分层次施教。

(1)按不同类型对象进行施教。

学校廉洁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干部、教师和学生,由于他们的社会任务和要求不同,要分层次做好教育工作。教育的针对性要强,既要考虑不同受教育群体的认知水平和社会分工的差别,又要注意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避免简单重复。

1)干部是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特别是要把学校的主要领导干部作为教育和监督的重点。通过重点剖析发生在教育系统的腐败案件,让学校领导干部从身边的反面典型得到警示,提高法制观念,增强运用法律法规、党纪政纪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并自觉以自身遵纪守法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职员工。

2)教师在学校廉洁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对广大教师要重点进行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教育。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三项神圣职责,良好的师德可以激励教师忠于职守,调节校内外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状况和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青少年廉政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3)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主要应进行廉洁文化的理念教育。要采用体现校园特色、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方式,以增强学生的廉洁意识。要深化“两课”改革,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邀请资深检察官、法律专家及青少年教育专家与高校青年干部及学生代表,围绕廉洁主题,对人生目标设计、理想与追求、现实困惑与自我警示的影响等话题展开对话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廉洁文化、尝试监督与被监督,引导行为自律。对大学生,还要鼓励其做传播廉洁文化的积极实践者。

(2)按不同层次对象进行施教。

我们认为,针对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层次的学校,开展廉洁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应该不尽相同。

小学、初中阶段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的学习;中外历史上有关廉洁的典型人物、故事、格言;当代社会中反腐倡廉的突出事迹、榜样;有关廉洁、廉政的基本法律法规等。

高中阶段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党和国家有关廉政建设的法律法规;国内外廉政建设的典型事例;提高个人廉洁修养的基础理论等。

大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党和国家关于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国内外廉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典型腐败案例等。

3、要积极探索学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在实施廉洁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坚持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成果的实在性,促进“三个结合”。

(1)促进廉洁文化教育与各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学校要充分发挥“一课两会”——即中学公民课、小学思品课和每日晨会,每周班会的前沿作用,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学生讲述古代清官廉吏的故事,讲述老一辈革命家以及诸如焦裕禄、孔繁森等数不胜数的基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感人事迹,剖析当前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弄权渎职,徇私枉法的思想根源,并要让教师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评析引导,使学生辨是非、明事理,适时开展“怎么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少年”之类的专题讨论,让学生通过自省和互评,相互激励、反复强化,加强思想认识,形成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另外,学校还可以尝试要求各学科老师有计划地将廉洁文化教育贯穿到其他学科的教育之中,发掘教材中的生动、鲜活的事例,适时、恰当地进行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廉洁文化无处不在及反腐倡廉的必要性。

(2)促进廉洁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

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学校可充分运用校内教育阵地对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如在学校走廊、礼堂大厅安排廉洁事迹展览,张贴廉政警句,如通过校园广播站,校报,学校宣传黑板报开办廉洁文化教育专栏或专刊,如运用影视、录像、幻灯、图片等音像资料宣传廉洁文化教育等等。学校在廉洁文化教育中要遵循“寓教育于活动中”的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洁文化教育活动,如举办主题班会、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知识竞赛、举行辩论会、进行廉洁文章手抄报评比、开展廉洁故事大奖赛等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育效果。同时也要注重构建“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德育模式,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寻找丰富的廉洁文化资料,寻找当地的廉洁文化踪迹,要引导学生寻找我们身边的廉洁模范,上网搜集廉洁文化资料,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廉洁文化活动等等。

(3)促进廉洁文化教育与开展法制教育相结合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纪律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引导和保障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浓厚氛围。要把每月一次法制教育列入政教计划中,使法制教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举办主题班会、开展社会调查、观看法制教育图片展览、模拟法庭宣判、邀请治安民警、交通警察作宣传治安管理和交通法规的报告、邀请法制教育讲师团开设专题法制讲座等。法制教育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同时,法制教育活动的实施也能有效地促进廉政文化教育的开展。法制意识的弱化必然导致人们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迷茫,腐朽文化乘虚而入,诱导和腐蚀人们的意志,误导人们的行为。事实上,不少腐败分子在忏悔时,都谈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法制意识淡薄,对党和国家关于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学习不够,片面追究个人利益,价值观念错位,盲目攀比。因此青少年学生只有从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才能修筑成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4、要加强廉洁文化进学校活动的组织领导,强调社会各方的密切配合。

学校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改革;文化逻辑;社会体育文化;文化变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明确指示,包括综合改革、协调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1]。可见在经历较长改革发展期的前提下,党和国家仍然把综合改革作为教育事业的头等大事来抓,而作为教育事业一部分的学校体育,自然也应该进行改革[2]。正是在这样一种迫切改革的形势要求下,各种学校体育改革的模式和方法陆续出台,但其效果却远未达到理想目标。作为实践层次的改革模式和改革方法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学校体育改革逻辑导向的偏离[3]。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承载人类特定体育文化价值的社会活动,始终无法脱离文化要素而独立运行和发展,与此同时,作为教育活动一部分的学校体育,最终目的在于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培养创造新文化的人。但是,目前学界关于学校体育改革的研究大多是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角度分析,虽涉及一部分文化的讨论,但也仅仅局限于文化冲突的分析。而学校体育的文化逻辑,是支配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因素及其内在机理,是一种在文化体系中对学校体育改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是学校体育改革从问题引发、方案制定到实施推广、反思评价等一系列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基本文化运作机理。

1学校体育改革形成的文化逻辑

顾明远[4]曾说:“教育犹如一条大河,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而不研究文化,就只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而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也并不是没有源头和凭空产生的,同样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要素并发挥特定的文化价值,在发展的脉络上也遵循相应的文化逻辑。1.1学校体育改革的形成立足于文化的变革。学校体育改革的形成立足于文化变革,主要指向学校体育的社会制约性,即学校体育改革的根本动因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其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种特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具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学校体育的改革随文化变迁而变革。尤其是作为学校体育主要实施和发展载体的学校体育课程,更体现出随社会文化变革的历史发展特性。纵观20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经历3个较大的转折和发展期,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也正是文化转型和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第一次重要变革是在1919—1949年,思想的迅速传播,传统封建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新文化,使得实用主义教育在我国逐渐盛行。在这种文化变革的影响下,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废除学校兵操,我国学校体育发生重大变革,体育课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5]。随着学校体育重大变革,学校体育观念和课程都更为现代化,学校体育手段和方法也日趋多样化,真正具有近代体育教育意义的学校体育由此开始。而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结束的1978年,学校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念逐渐转变为全体学生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为新中国服务。之后到时期,以劳动和军训代替学校体育的政策,使得学校体育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以军事代替体育、以政治控制体育的思想使得当时的学校体育背离了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1978年改革开放后,学校体育从之前的以政治为导向,变为以科学和教育为基本导向。随着国家陆续颁布了多项学校体育的方针和政策,我国学校体育逐渐走上正轨,素质教育和学生的综合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基本导向。从20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脉络来看,以文化变革为基本依托已经成为重要动因,作为传授、保存、发展、创造文化的学校体育活动,其改革也必然受到母体文化的牵引,因此才有学者指出“课程改革就是文化的改革,课程追随着文化变迁的理路而嬗变”[6]。学校体育改革之于文化的变革还体现在学校体育改革是文化变革的重要依赖手段。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于社会文化的变革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文化变革只有通过文化传播这一复杂的互动形式,才能够实现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和互补,从而使不同的文化在这样一种良性交流中达到文化变革的目的。尤其对于现代化而言,随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整体的交叉性增强,文化传播对于文化变迁的重要作用正在不断得到强化。虽然就文化传播来说,教育、报刊、网络媒体、社会讲演等都可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但是教育相对于新文化的传播来说,在直接性和实效性上无疑具有更大优势。作为教育一部分的学校体育,也成为社会体育文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因为学校体育存在于社会文化系统中,其自身的学校体育亚文化现象必然融入社会体育文化系统的普通规律之中[7]。例如,我国长期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和压制,为迅速摆脱“东亚病夫”的耻辱,国家以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工作的重点,竞技体育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体育文化,学校体育中加强竞技体育的训练,建立各种高水平运动队、强化体育课程内容的竞技化成为这一主流文化得以迅速整合和传播的重要手段。而在全民健身文化的大力发展中,学校体育又通过人才培养、物资支持、组织服务等迅速实现全民健身文化的强化,可以说学校体育的改革在任何一次社会体育文化转型中,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1.2学校体育的改革受主流体育文化的支配。从文化角度说,真正能够将学校体育改革发起并贯彻于实践之中的还是主流体育文化,例如从鸦片战争后以“兵操”为主体的学校体育,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下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再到时期的“军事体育”“劳动体育”,虽然都依赖于相应的文化转型和文化变革,但都反映出“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诉求和期望,这就是在我国长期的带有浓厚政治诉求的主流文化支配下的必然结果。甚至在2012年秋季开展的“冬季长跑”也提出“热爱祖国从体育锻炼开始”的口号[8],可见这样一种国家和社会主流文化,对于学校体育改革带来的强大支配作用。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政治性支配比较明显,政治导向浓厚的主流社会文化使得学校体育改革表现出更多“计划性”,而缺乏哈耶克笔下的“自发秩序”,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于学校体育改革中,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多元化以及学习需求复杂化,带有政治诉求的学校体育改革弊端不断暴露,这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2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逻辑

2.1学校体育改革以体育价值文化的输入为先导。首先,学校体育改革对于社会体育文化来说,起到文化资源配置与整合的作用。就学校体育改革的本质和目的来说,又是一个对文化价值进行判断、选择以及践行和完善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校体育改革实践主体原有价值差异所产生的隐性或显性的矛盾,会充斥于改革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之中,从而影响整个学校体育改革的有序进行。因此,通过思想启蒙达成学校体育改革思想观念的共识,就成为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在学校体育改革初期,一方面通过行政主体制定各种制度和政策,强制整合具有差异的学校体育改革思想;另一方面通过著作、讲座演说、现实指导等方式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变。尤其对于学校体育改革来说,本身是一种教育文化和社会体育文化的革新和创新活动,在传统的文化价值面前,新的文化价值总会受到一定的排斥和打压,各个改革主体应理性看待整个学校体育改革,从而主动接受学校体育改革,并将自身的具体工作付诸于改革的实践过程。其次,学校体育改革在文化逻辑层面还具有观念更新性。改革在时间上存在先后的顺序,即改革总是伴随着一种新观念的产生,其目的就在于使新观念能够取代旧观念、让新文化取代旧文化、让新制度取代旧制度。但是从任何一次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来看,都会面对诸多旧观念所带来的阻力,这种阻力会对学校体育改革产生滞后和延缓的作用,因此要达到学校体育改革的最终目的,首先需要打破这种旧观念的束缚,完成一种观念和文化的更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就学校体育观念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认知的过程,且这种旧观念同旧的历史文化、旧的社会制度以及旧的人文习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顽固性,因此进行观念更新就比较困难。例如我国学校体育受竞技体育为主的社会主流体育文化的影响下,无论在教学目的、课程内容,还是课余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比赛等,都带有浓厚的竞技体育色彩,而在新时期全民健身体育文化的影响下,学校体育新的改革逐渐展开,但是以学生健康为主要内容、以终身体育习惯养成为主要目的的学校体育观念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影响学校体育新文化的建构。2.2学校体育改革需要与物质和制度文化相匹配。学校体育改革的基础在于思想观念更新,但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并非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改革不能仅仅依靠观念的更新,且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手段来强化。首先,学校体育改革需要一定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协调配合。物质建设是学校所有建筑物及各种设施,对改革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其构成一种生活环境,通过物体形式将广大师生置于其中,并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体育顺利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例如场馆、设备等。而学校体育改革同样也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让师生潜移默化受到新的物质环境影响。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学校体育改革,要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首要的目标是要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要教授学生“学会健体”,而非掌握多少种竞技体育的技术动作[9]。因此,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启蒙的同时,各学校积极修建了一系列能够全天开放的体育锻炼的场所,购置一些娱乐健身器材,使学生置身于这些以健身为主要功能的环境中,极易受到物质环境价值观念的影响。其次,学校体育改革需要从物质和制度上对学校体育改革进行外部约束,保证改革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是通过构建场所和设施约束指导学校体育改革,给改革新理念、新文化、新模式提供物质基础,促使改革朝着改革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转变。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的建立形成对改革的约束力,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所构成[10],即可将其分为国家的正式制度和学校体育改革约定俗成的非正式制度。由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正式制度,为改革提供一个正式的行为标准,明确在改革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强化改革的责任和规范意识。纵观我国历史上所出台的各种学校体育制度,本质上均是国家意志和国家干预力在学校体育改革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和规范力。2.3学校体育改革需要以行为文化为根本。就学校体育改革而言,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立提供外部环境,但是改革真正的核心以及改革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改革行为的生成及践行。纵观我国目前学校体育改革的开展现状,体育改革所需的各类场馆和器材已经开始陆续修建和购置,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各类制度、方法、标准也已经陆续出台,一些学校体育改革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但是目前学校体育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还在逐年下降,大多数学生并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究其原因,就在于上述条件并没有完全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兑现。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体育改革成效体现在改革行为上的变更,而这种行为上的变更有强迫变更和自觉变更。强迫变更是迫于政策制度的压力;自觉变更是思想认识的提高。但是无论就哪一种变更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以“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为主旨的学校体育改革,主张教师要改变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多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一些体育教师在这样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思想的要求下,机械地将学生完全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疏于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使得对学生身体运动的参与缺乏一定的强制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和练习程度下降,趣味有余而身体运动不足,难以产生良好教学效果[11]。仅仅强调从行为上发生的变更,只会让学校体育改革逐渐背离主旨和目标,因此只有循序渐进从思想上使改革的目标、理念、主旨、办法等获得内部认同,才能够朝着学校体育改革的初衷发展。从文化的视野看待学校体育改革问题,并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从客观角度分析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逻辑并不仅仅是完全凌驾于学校体育实践的“形而上学”。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以文化的角度梳理和明确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逻辑,不仅是一个关乎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成败的现实问题,也是为后续改革实践提供一个理论指导。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评价等都以文化为依据和参考,学校体育就是传播社会体育文化、进行社会体育文化革新与繁衍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这一角度说,分析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逻辑是必要的,且在今后的改革中,更要紧紧围绕文化这一重要因素,将学校体育改革中过多政治、经济话语逐渐回归到文化话语中,将学校体育改革真正落实到体育文化的传播与革新上,这才是学校体育改革需要重视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13,20(1):1-5.

[2]黄爱峰,王健.学校体育发展的10大问题省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2):95-99,121.

[3]容中逵.教育改革的文化逻辑[J].教育研究,2016(6):25-30.

[4]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前言.

[5]蔡学俊,宋迎东.从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审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8):52-55.

[6]肖正德.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J].教育研究,2008(4):69-73.

[7]柏慧敏,谢军.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功能及转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4):79-82.

[8]何劲鹏,杨伟群.以育化体:体育课程文化逻辑的迷失与探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5):89-93.

[9]姚蕾.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4-6.

[10]李冬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制度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0):75-77.

学校文化范文篇8

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营造“崇廉、奉廉、赞廉”的校园文化,在广大师生中形成人

人以廉为荣,个个以贪为耻的舆论氛围。根据泰教办【2007】37号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本方

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思想教育,优化教育环境,营造良

好的校风和学风,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

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学校中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把学生培育成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全体教职员工提高倡廉反腐的意识和自觉性,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

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2.通过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全体学生从小树立“敬廉崇洁”的思想,培养倡廉反腐的意识和能力,

做到自尊自爱、诚实守信、遵规守纪、严于律己、遵守法律,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通过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建

设和谐的育人环境,让校园成为师生成长的天地。

三、基本原则

1.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遵循学校正常教学计划,把廉政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学计划,使两者融为

一体,互相促进。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乐于接受,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灌输中树立廉政的观念。

2.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德育的主课堂,在社会人文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廉政

教育的资源,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

3.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借助校园文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的放矢地开展校园廉政文化

活动,使广大师生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敬廉崇洁的思想理念。

4.与学校党建工作及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通过开展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把廉政文化建设要求渗

透到学校党建工作中,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起廉政文化育人的制度。

四、活动时间:

2007年11月12日----11月18日

五、参加人员:

全校教师、学生

六、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组员:王栋顾建平尹有亮陈廷俊曹来珍穆果青刘洁华娇婧各班班主任

七、活动内容:

1.利用升旗仪式开展“校园廉政文化活动周”的启动仪式,并向全校师生发出“廉洁从我做起”的倡议。

(负责人:倪明刘洁)

2.在校园内贴标语、挂横幅,大力宣传校园廉政文化活动周的意义及活动目标。

(负责人:王栋袁春阳)

3.开展校园板报廉政专题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洁文化氛围。

(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4.开展一次“廉政文化”主题班队会。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例如有与廉政文化有关的歌谣、相声、

小品、歌曲、故事等。(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5.开展“五个一”活动。

(1)唱一首廉政歌曲。发动教职员工和学生创作廉政歌曲,并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演唱。

(负责人:杨华包静)

(2)讲一个廉政故事。举办廉政文化演讲比赛,宣传我校勤政廉政先进典型。(负责人:曹来珍)

(3)看一部廉政影视作品。(负责人:夏兴明)

(4)创作一幅廉政作品。组织教师学生创作廉政书画和摄影作品。(负责人:刘春娟朱燕)

(5)宣传一次廉政文化。组织教职工和学生进社区、街道宣传廉政文化。(负责人:华娇婧)

五、要求做到五个结合

1.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紧密结合学校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干部、教师从政从

业的道德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党员教师的政治

思想素质。

2.与提高队伍建设相结合。结合队伍建设,通过不同层面的整体参与,长期渗透,丰富充实廉政文化

知识,提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防范能力,形成敬廉崇洁的良好氛围,实现群体师德不断创优,让广大

中学生积累起清廉的政治素养。

3.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

实施融入学校德育体系,使学生逐步懂得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让诚信立人、遵纪守法、廉政奉公

等良好的道德意识,从小植根于学生头脑之中,以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结合现有校园文化建设,加载精神境界、价值观念、道德修养、敬业精神、人格

品德等教育内容,以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与形成创建校园新风。

5.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结合班、团、队等各类日常活动,灵活地开展廉政文化渗透性教育,使“敬廉崇

洁”之风时时处处都在身边,积少成多,由浅至深。

拟通过廉政文化活动周活动,在我校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德育体系,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

学校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学校建筑;建筑文化;设计风格

建筑作为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体,能够有效体现出外在因素,例如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美学思想等等,在建筑文化内,基本通过建筑空间与建筑符号对建筑文化进行表现,保证建筑物与文化语境之间紧密结合,奠定建筑文化底蕴。学校内每一个地点都具有一个景色,能够为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学校建筑在无形之中对学校文化内涵进行展现,对一代代学生造成影响。所以,对学校建筑的建筑文化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对了解学校建筑审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1世界各国建筑文化设计风格

1.1自然主义的建筑文化设计风格。自然主义的建设文化设计风格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就是美国。美国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自然地貌变化多样,在这种环境之下造成美国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对自然主义十分追求。例如美国著名建筑设计人员奥姆斯特德团队在设计过程中,是以自然主义作为设计核心,对传统古典主义所具有的庄严及清晰的结构十分反感。公园所具有的优美景观环境与城市环境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够有效满足生活在城市内人们对于回归自然的需求。1.2现代主义的建筑文化设计风格。现代主义的建筑文化设计风格在世界第二次大战之前后形成,主要是受到现代建筑理论与现代艺术的影响,建筑行业对建筑景观进行了创新。现代主义在景观建筑学内应用,最为显著的作用并不是在建筑设计内应用新型的施工材料,更多的是将功能作为设计的初始概念,能够有效让现代建筑设计从传统图案或者是风景设计理念内脱离出来,与现代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相吻合,为建筑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在众多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内,加州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丘奇认为,产品想要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并不是构建有序的秩序,而是应该具有更加灵活多样的设计语言,同时有效调节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例如设计场地、要求等[1]。

2中外建筑文化建筑风格的发展与交融

伴随着全球化建设,不同建筑文化开始相互结合,有效推动了建筑文化发展,形成了世界建筑文化体系。社会全球化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同建筑文化相互碰撞。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十分显著。例如,佛教实际上来源于印度,伴随着张骞出使西汉,佛教开始抓紧传入我国,在我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但是,佛教内容及形式一直在完善创新,形成了我国特殊佛教建筑文化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模式基本上都是照搬苏联,这样造成我国建筑开始逐渐与俄罗斯文化特点相结合,进而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筑文化。在改革开放之后,各种西方建筑文化及经济管理模式开始逐渐进入到我国,我国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开始逐渐模仿西方建筑设计方式,形成了改革开放的建筑文化。换句话说,不同国家建筑文化都需要受到政治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相互冲突,相互融合。怎样保证文化相互融合,经得起人们考验,只有将不同地区内所具有的精髓文化吸收,才能够将本民族文化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构建地区性建筑文化。

3建筑设计文化理念

学校作为学生主要生活学习场所,学校内的建筑物一直对学生语言及行为举止进行影响。正式由于学校建筑在文化设计所具有的重要性,所以对学校建筑的建筑文化进行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某一个建筑物设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资源类别较多,其中最为典型的主要由三种,分别为地域文化、意境美与地缘文化。3.1建筑设计文化理念:地域文化。建筑在设计及施工建设等等环节内,都需要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换一个角度来说,建筑具有十分显著的地域属性。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生活着不同少数民族,这些地域内的建筑物包含着不同民族所具有的文化,进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建筑风格,现代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物与地域文化相似。地域文化是经过千百年人们实际生活所形成的,地域建筑设计文化是以地域文化作为基础条件所形成的,所以需要与当地气候环境、人们生活习惯等等因素相一致,这些设计精华都可以在学校建筑设的建筑文化设计内应用。在现代很多建筑物设计过程中,一直都遵守着布局与形体相结合的原则,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手段就是现代建筑造型与符号。在我国川西地区内,最为常见的建筑形式为庭院式,在庭院内经常利用通风天井将前后院进行连接,形成良好的气候流通结构,同时应用走廊对不同功能的房间进行连接。学校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交通流线就是利用走廊所实现的,完成人员疏散目的,同时为建筑物提供良好的通风及光照条件。学校建筑设计还经常应用居民建筑物构件方式,居民建筑物构件方式不仅仅能够为疏散人员提供等待空间,同时也能够为学生课间休息提供沟通场所。3.2建筑设计文化理念:意境美。在我国古代概念内,意境是重要概念之一,在艺术领域内广泛应用,例如诗歌、建筑、书法等。意境美最开始体现在我国著名文学家钟嵘的诗歌内,在盛唐之后正式形成。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就曾经对意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兼等创作手段。意境在经过多代文人的研究之后,也就形成了现代的意境美。意境美实际上就是现代建设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继承古代意境的改变,有效将我国建筑与我国古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对自然变化及历史文化给与充分尊重,提高对现代科学技术关注程度,利用环境美学观念,对学校环境进行设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双流黄龙溪学校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就采取了庭院设计方式,利用围墙与教学楼围成了一个家庭庭院,同时在围墙上面设置了古色古香的雕花,进而给人以宁静及书香氛围。3.3建设设计文化理念:地缘文化。地缘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特点可以被称之为这个民族精神的标志,并不是理念所形成的,而是民族内人们在长期生活及实践之后所形成的。在19世纪后期的时候,历史研究人员认为民族文化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分别为种族、环境与时代。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自身心理及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同地域范围内,人们所具有的地域性格较为相似,进而文化精神也较为下相似。伴随着人们不断生活,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代代相传,对该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思想性格与文化观念造成直接性影响。

在建设设计文化理念内,不仅仅包含建筑风水观念。风水观念是我国古代主要观念之一,是人们在对自然环境观察与顺应自然理念。风水文化形式主要包含两方面原理,分别为规划学原理与古代建筑学原理。在风水学内,核心内容为天人合一,有效调节建筑、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建筑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应该做到就地取材,构建绿色学校建筑。任何一种建筑设计文化,都需要以唯物主义作为核心,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分析,主动对历史文化内所具有的精髓内容进行研究。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条件,不断对创新文化进行创新,提高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建筑文化在不同时代背景之下,必须发生转变。在地域建筑文化与民族建筑文化的影响之下,才会逐渐形成全球性建筑文化。在现阶段学校建筑的建筑文化设计过程中,需要有效与学校自身特点及文化底蕴相结合,形成学校建筑适合应用的建筑文化设计模式,为学生设计出针对性建筑,充分彰显出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发挥出学校建筑优势。

参考文献

学校文化范文篇10

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往往被视为利用文化手段构建全新的文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比传统的经济手段、硬性技术措施有更好的管理效果,它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引导成员走向共同目标,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组织文化作为组织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全新应用,有其独特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学校本身就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地方,学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织,其区别于另一个学校的重要特征即是这个学校的组织文化。

其次,在学校的管理中,人们日益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而不再是单纯接受科层的等级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这时一种强劲的组织文化就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软渗透作用。

最后,学校组织文化在塑造学校形象,内化学校管理,无形操控学校实务的同时,也以一种内在的精神感染每一个处于这个学校组织中的管理者,教师及至学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贯穿于学校组织的各各方面。

2学校组织文化的出现

在西方,最初的组织文化等同于公司文化或企业文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文化被用于指称一切社会组织中的文化。20世纪80年代,人们把“组织文化”概念正式纳入教育研究领域,试图借用组织文化研究的一些观点来分析学校组织的特性等,从而掀起了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什么是组织文化呢?对组织文化的界定向来是各说纷纭,莫衷一是。组织文化由共享的信仰、种种期望、价值观以及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所组成。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非正式的文化与正式的文化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控制着组织系统对“这里的行事方式”形成总体上的清晰认识。组织甚至强于科层制,它是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胶合剂,并像屏幕一样,通过它可以观察世界。

就像其他组织一样,教育系统必定是在来自外部的、政治的、经济的、人口状况的以及立法机关的强有力的影响下运行的。种种来自学校内部的造成不确定程度的力量也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这些来自内部的力量是强有力的。拥有一系列兴趣和能力、由抽象的目标所指引、运用不确定的教学技术的教师和学生需要某种东西把学校各项零星杂碎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这种东西通常就是学校组织文化。

3塑造强劲的学校组织文化提高学校的有效管理

学校组织文化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构建一种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就成为整个问题的核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3.1组织机构与学校组织文化

不同的教育科层结构是否会以一种方式或另一种方式影响学校的组织文化进而影响有效的学校管理呢,答案是肯定的。合理、科学地设置组织机构,是构建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的基础,是保证教育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教育组织机构建设既要体现现代科学管理的一般原则,又要体现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原则:

(1)目标一致原则:在设置各种组织机构时,各机构的目标必须与系统目标相一致,使系统目标的实现有保证,子系统目标的实施有方向。学校组织文化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确立共同的目标是塑造组织文化的第一步。

(2)任务归一原则:指同类性质的活动与任务归到同一组织机构中,避免踢皮球、推卸责任、无人承担任务的情况。使各机构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形成良好组织文化的人文基础。(3)分层管理原则:在强调统一指挥的前提下,还要实行分层管理,下放给各管理层相应的自主权和自治权。

(4)机构精简原则:指为完成管理任务所设置的组织机构要精简。精简的组织机构使整个组织看上去整洁、干炼、人员适当,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组织的工作效率。

(5)渠道畅通原则:决策和指令要能准确、迅速地下达,执行情况和效果及师生意见、建议要能及时反映上去,都需要建设畅通的传达渠道。这是使组织文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贯穿整个组织的必备条件,也是保证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3.2组织制度与学校组织文化

要塑造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仅有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加以约束和指导。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和平共处的非正式的不干预“契约”或“协议”,常常作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而表现出来。

在复杂的教育系统中,教育个体需求的满足与追求的实现,离不开各种规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组织制度。教育制度引导着教育个体的行为方式,规范着整个学校组织的教学管理秩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基本走向。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都是由教育制度塑造的,尽管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但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与价值取向,都是当下教育制度的代言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学校的组织文化也是这个学校组织制度的塑造和代言,制度的影响与人的行为规范这本身就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组织文化,因此,一个学校组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这个学校的组织文化。

3.3组织环境与学校组织文化

环境是组织的社会层面,几乎包括组织及其成员有关的任何事物,学校组织环境包含了许多聚合在一起的力量,将会影响学校组织文化进而影响学校组织管理绩效。要理解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的关系就不能脱离环境的情境特征。

3.4组织沟通与学校组织文化

顺畅的学校组织沟通是传递学校组织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学校组织文化中,沟通的目的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沟通使组织成员表现出组织者所期望的行为,以形成共同的学校文化;

(2)激励:有效的沟通可以强化组织成员的既成的为组织文化所认同的行为并加以鼓励;

(3)情感表达:情感也是维系组织文化的重要方面,通过沟通增加组织成员彼此了解、交融情谊、加强良好的团体关系,从而形成期望的学校组织文化。

有效的沟通都会增加成员的生产力与向心力。在学校中透过沟通可以达成观念上的共识,透过协调可以取得行动的的一致性。故沟通协调是组织达到目标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塑造学校组织文化的关键。

由此可见,要塑造一种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不是单单哪一个方面可以决定的,它需要组织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需要组织成员的团结协作。塑造一种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必定为现代学校管理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摘要:教育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它的最高境界,绝不只是约束和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而是应该而且必须有更重要的内涵。这就是组织文化的渗透。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探讨其对学校管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管理

参考文献

[1](美)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

[2]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