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构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7:56:17

信息化构建

信息化构建范文篇1

农业科研档案主要是农业科技研究者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科技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的总称,主要包括课题从立项、申报、总结到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农业科研档案如同其他科研档案一样具有专业性强、系统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同时,由于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农业科研成果还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农业科研档案比其他科研档案更具有重要性。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对农业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可以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实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后,档案管理员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不再是单纯的档案保管员。

(2)可以提高整个部门的技术水平。农业科研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发展的大方向,只有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才能和农业科研的发展相协调,才能将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3)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效率。有效的进行档案的收集工作,有效的为科研服务。

二、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绝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已使用了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完成或开始了文件级的档案录入,使“案卷级管理”升级成为“文件级管理”。另有相当一批院所建立使用了“OA”系统。随着对信息化建设意识的加强,各农业科研院所还加强了档案信息化的制度建设,有的院所网站也陆续建立并开通。一般来说,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较好,部属科研单位、省属科研单位档案信息化水平较高,而各类民办科研单位则尚未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有些甚至连计算机、扫描仪等基础设施都不配置。

三、加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提高农业的科技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还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全局性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与科研院所的信息化同步发展。二是标准化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有效的信息标准,以有效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三是经济性原则。本着与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原则,追求投入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四是安全性原则。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数字档案可靠和内存的真实。加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可以从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基础实施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入手。

1.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农业科研档案作为科研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专业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双重性,即可为单位内部服务,又可向社会提供具有自己行业的各种服务。现阶段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变档案管理意识,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转变、扩大和调整档案工作的职能,努力探索现代化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对内挖掘、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水平。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网服务,加快建立农业科研信息化的传播,尽快建立以现有档案部门为中心辐射周边农村的档案信息共享体系,用最快捷的方法进行信息传递,实现资源共享。

2.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等基础性资源。要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就要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引进资金加快更新改造的步伐。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直接体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是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同时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扫描仪、刻录机、缩微复印技术和静电复印技术等现代化设备,这些基础设施的引进为建立现代化档案信息网络打好基础。

信息化构建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

一、构建高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动因分析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当代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高校教育信息化已基本实现了教学管理计算机化,数字化校园成为建设目标,各项信息化应用模块正处于集成整合的过渡阶段。对处在教学辅助地位的财务工作而言,其信息的生成与分析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如何把握教育信息化建设机遇,尽快构建高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财务信息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既是单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多校区办学与财务分级管理已比较普遍,二级单位的财务状况与收支及现金流情况,须通过报表层层汇总到学校一级财务后,学校整体的财务与收支信息才能进行处理,从而导致学校整体财务信息生成效率低下。通过建立财务信息实时服务系统,学校一级财务设立财务数据处理中心,制定统一的核算标准与流程,管控并实时生成财务信息为管理者提供支持。同时,由于二级单位按照统一的核算标准与流程向系统输入数据,数据处理中心集中进行财务信息处理,财务管理成本被大大降低,有助于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进而增强财务信息在高校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二、构建高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思路

(一)构建高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必须立足于高校财务活动和以财务活动为基础所形成的各种财务关系的管理

高校财务活动和以财务活动为基础所形成的各种财务关系不同于企业,而且不同类型的高校,其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就共性而言,目前高校的财务活动主要包括财政拨款的取得、学费与住宿费等事业收入的取得、经营性收入的取得、人员经费支出、教学经费支出、科研经费、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后勤管理经费支出、医药费支出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财务关系有: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同财政及其他拨款单位的关系、同税务部门的关系、同审计部门的关系、同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等业务部门的关系、同学校各级领导的关系、同教工的关系、同学生的关系等方面。财务部门在学校法人的领导下推进财务信息化工作,首先必须审视自身的财务活动和以财务活动为基础所形成的各种财务关系,系统评价各项财务活动、各类财务关系在财务信息化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全面分析各项财务活动、各类财务关系在财务信息化工作中的服务要求与功能规划,促使高校财务工作的重心由原来的单一核算转向综合服务,确保财务信息使用者及时获取财务信息,增强财务信息在高校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二)构建高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必须着眼于数字化校园对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新要求

加强和改进高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就是建设数字化校园,而校园数字化建设通常以“一卡通”系统建设作为切入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中,师生个人的财务信息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内容。在校园卡平台上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应充分重视师生的信息需求。不管是教职工的工资、科研酬金发放,还是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发放,乃至学生各项费用的上交,都能通过“一卡通”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和实时查询,并通过智能凭证系统将发放与上交结果导入财务核算系统,完成会计核算。这既让师生感受到信息化能够给他们带来快捷、安全的财务服务,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财务服务效率。

(三)构建高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必须借助于先进、可靠的网络技术和功能较强的财务软件搭建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

财务信息要实现向使用者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就要求财务数据从封闭的财务处理平台流入到互联网,其实时性、准确性、安全性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构建高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必须借助于先进、可靠的网络技术和功能较强的财务软件来实现。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新环境下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就需要加大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投入,建立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财务部门必须同软件公司合作,针对高校财务活动实际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对在企业中应用得比较成熟的管理型财务软件进行功能拓展,开发出适用于高校融核算与服务为一体的高校版管理型财务软件信息处理平台,使高校财务管理真正从静态走向动态,而且通过分级授权能让全员查询、使用财务信息,参与财务管理。通过增加软件在财务信息与查询、预算与控制方面的功能,保证所有财务活动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核算和事后有分析,而且要形成实时理财、全员理财、民主理财的格局。

三、构建高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措施

(一)充分调研,找准信息需求,明确服务对象,做好科学规划

搞好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充分调研,找准信息需求,明确服务对象,做好科学规划是关键。主管领导要切实增强财务信息化意识的紧迫感、责任感,坚定推进财务信息化的决心。调研工作要亲自过问,重要事项要亲自决策,人力财力要予以保障。高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应是一个由人员、组织机构、工作模式、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应用体系。要成立一个财务信息化领导小组,找准各部门对财务信息化的需求,明确服务对象,做好科学规划工作。科学规划要以实用性和综合性为重点,既注重基础性工作全覆盖,同时技术上适度超前,避免孤立地设计或实施某项功能管理而形成信息孤岛。科学规划还包括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持,既要通过专项资金投入解决财务信息化所需要的硬件,还要大力引进和培养既懂会计管理、又懂软件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培养和建立自己的研发、应用和维护队伍。此外,加强全员培训,提高全员运用财务信息进行管理的意识和获取财务信息的能力也是规划应考虑的。

(二)统一规范财务信息,明确财务信息化服务内容,编制好财务信息化服务指南

统一规范财务信息,明确财务信息化服务内容,编制好财务信息化服务指南,是高校财务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基础和前提。统一规范财务信息,要求财务信息化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对各部门提出的信息需求,坚持“统一开发,统一配置,统一编码,统一平台和统一实施”。明确财务信息化服务内容,要求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从多角度、多层面充分考虑工作量大小和管理流程变化,根据学校承受能力分步完成。从我校的实践来看,目前提供的信息化服务主要有学校实时财务收支及重要资产项目变动状况、财政经费预算批复情况、自筹经费到账情况、部门及项目经费使用和结余情况、工资查询与打印、学费划缴情况。财务信息化服务指南,是实现财务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的助推器。高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财务部门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到其它部门获取数据,并利用本部门的信息系统实时加工而成各种财务信息供决策者实时调用,最大程度地提高财务信息的时效性。财务信息化服务系统,要做到进出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相关信息及时采集、处理与使用,离不开校内外有关部门和全校师生的配合。编制好财务信息化服务指南,有助于明确财务服务系统运行过程中参与者的权力与义务,从而保证信息资源及时畅通、高度共享。

(三)完善学校基础网络,拓展财务软件功能,提高财务信息能力

完善的学校基础网络,是构建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如果学校基础网络不支持学校各部门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数据交换,不仅影响信息采集与输出,财务信息的使用也会受到限制。要建立学校内部资源丰富的、网速较快、可拓展的公共基础网络,增强网络的信息服务职能,确保各管理系统的相互衔接和有效集成。要采用先进、安全、高效的方式,将学校内联网与校外外联网连接,运用先进的数据技术等,实现数据全面整合、信息资源及时共享并有效利用。要运用先进的防火墙、过滤网等系统安全技术,提高网络和数据的安全性。数据的传输采集、录入汇总、统计合并等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准确。重要数据要尽量实现自动采集、自动生成和自动备份。此外,还应与社会上有实力的软件公司合作,构建市场化服务体系,增强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后劲,使信息化系统正常应用和维护工作不因技术骨干的变更而受影响。我校从2002年起,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对学校基础网络进行建设,财务处也在2007年投入50万元专项资金对财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了升级,目前配备了4台服务器和连通所有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客户端,建成了基于互联网的高级财务信息查询平台,实现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信息数据的共享。(四)更新财务观念,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的信息管理能力

高校构建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要求财务人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管理的方法进行财务信息处理。财务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信息系统变得更加开放,财务资料通过网络实现共享。财务人员应确立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理念,把管理工作建立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信息分析与利用、预测与决策等创造性的工作中。应加强对高校财务人员的技术培训,使他们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提高财务服务能力和学校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尽快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技能,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管理能力,更好地推动学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

四、构建高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构建高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要注意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与可理解性

财务信息在网络传递过程中,财务介质电子化代替了传统的纸介质,因而流通过程中重要的签章确认手段已不存在。由于缺乏有效的确认标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无法保障。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减少由于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计算机病毒攻击所造成的危害,从制度上保证财务信息服务系统的安全运行。同时要实施全面的技术控制,加设防火墙对跨越网络边界的信息进行过滤。此外,要提高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尽量做到让非财务人员能够通过财务信息化服务系统便捷地获得、理解、使用财务信息,对重要信息、关键信息应给予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信息化构建范文篇3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残联信息化建设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完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呈现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良好趋势。

(一)机构人员措施基本到位。

一是成立了领导机构。市残联成立了由行政一把手任组长,分管副理事长任副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筹划、协调信息化工作。多数县级残联主要领导亲自抓信息化建设。二是建立了人员队伍。据统计,目前市、县两级残联专(兼)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有16人,多数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文字信息处理水平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今年4月份,市残联对县、乡两级残联干部进行了计算机操作培训。三是落实了工作措施。市、县两级残联信息化建设均已纳入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今年,市残联将其作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软硬件建设、门户网站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应用、人员培训等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其分值占总分的10%,还设置了扣分项目与标准。此外,市残联主要领导还多次到县(市、区)残联检查、指导、督促信息化建设。

(二)信息基础设施渐趋完善。

从硬件建设情况看,经费投入比较充足,基本配备了配置较高、性能较好、功能完善的计算机、打印机等设施。据调查,市、县两级残联(含下属事业单位)共有残疾人工作者(不含临时工)113人,配备计算机123台,打印机54台,扫描仪8台,传真机11台,摄像机4台,数码相机15台,尚有10台电脑、3台打印机、2台数码相机正在政府采购过程中。从软件建设情况看,统计管理软件、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等运用情况总体较好。市、县两级残联均已使用中国残联统计管理软件、台帐管理软件进行残疾人事业有关统计数据的录入、汇总和上报,并基本实现统计台帐电子化管理。省残疾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已经全部安装并投入使用,各地正在加紧录入、完善、更新持证残疾人的基础数据,载止6月17日已入库的持证残疾人为43676人。

(三)电子政务建设有所加强。

一是基本实现信息交换电子化。市、县两级残联已全部接入互联网和政府公文交换平台,实现了省、市、县残联之间的网上信息交换和数据传送,实现了残联与政府之间公文、工作动态等非涉密信息的网上交换。庆元县残联率先应用办公OA系统,初步实现内部日常办公无纸化。二是逐步建立残联门户网站。2004年,市残联着手构建市政府门户子网站,当年12月开通运行。几年来,网站在工作动态、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和扩大宣传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2007年1月21日至23日,该网站的点击率在市直部门中连续排名第一,点击率最高的一天达5.6万余次,占部门总点击率的34%。2007年6月,市残联根据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对网站进行了部分改版,设立了领导班子、工作人员、残联动态、通知公告等栏目,加强政务公开;增设了领导信箱,加强互动交流;新增了网上红娘、就业招聘、康复登记等栏目,加强便民服务。目前,等县残联已经建立了门户网站,其他县(市、区)正在筹建过程中。

二、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市、县两级残联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调查情况分析,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还有为数不少的残疾人工作者信息化概念比较模糊,认识比较肤浅。有的重建设轻维护,在建设上舍得花钱,认为只要计算机配起来、网络连起来、系统装起来、网站建起来,能够打印文件、设计表格、浏览新闻、收发邮件,信息化建设就完成了,对维护漠不关心,投入甚少。有的将信息化与业务工作视为“两张皮”,各行其道,忽视了信息化在辅助决策、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有的将其等同于信息工作,认为只要办好残联内部简报、抓好信息报送、扩大对外宣传就是信息化。更有甚者,觉得搞信息化建设是做表面文章、不务正业,认为只有加强业务工作,让残疾人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这些都充分说明,残疾人工作者对信息化建设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作用认识还不足,重视还不够。

(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据了解,市、县两级残联113名工作人员中,计算机专业人员仅4人,能熟练应用信息化技术的仅30人,才占全部人员的30.1%。其他人员虽然也曾参加过相关部门或残联系统举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政务应用能力等培训,但大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专业知识匮乏,操作能力较低,且平时很少进行自我“充电”,还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软硬件维护、网络管理和安全防护等,更是知之不多。一旦遇到问题,基本上都是求助外部技术人员,既增加了行政成本,又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网站建设相当薄弱。

全市9个县级残联中,还有7个尚未建立门户网站。已经建立的县级残联网站,在内容上,比较单一,大多以动态信息为主,且更新不及时,有的空有栏目设置,却无实际内容,即使有,内容也比较陈旧、过时;在形式上,缺乏互动,尽管或多或少地设置了互动的入口,但是公众还不能通过网站办理实际业务,残联对于网上诉求的解答也较少,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技术上,普遍未应用信息无障碍技术,还不能满足视力、听力残疾人的特殊需求。

(四)“信息孤岛”现象普遍。

通过调查,本人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信息孤岛”,信息资源共享困难。首先是单位内部未实现互联互通。目前,我市除庆元县残联外,市本级及其他县(市、区)残联均未应用办公OA系统,已经安装的管理系统,如残疾人事业统计、基层统计台帐、保障金征收管理等,都由业务部室单机使用。其次是残联系统上下未实现互联互通。省、市、县残联之间没有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公文、信息、数据等多数通过纸质、电话、邮件等形式进行传输。再次是部门之间未实现互联互通。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封闭。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省政府“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实施,残联必须掌握大量的有关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仅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十分需要共享社会特别是民政、财税、工商、卫生、农办、人劳社保等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市残联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前瞻性、综合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更涉及到人们思想观念、管理方式以及工作习惯的变革。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进政务公开、接受民主监督、辅助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成为知残疾人所需、帮残疾人所盼、助残疾人所求、解残疾人所难的重要手段,成为实现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管理和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残疾人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消除思想上存在的误区和顾虑,积极投身信息化建设。县级残联要把信息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建立领导小组,落实职能部门,明确人员职责,做到有人管、有人建、有人运行维护;建立健全考核、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科学管理、安全运行。

(二)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信息化能力。

搞好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于人。只有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知识专、操作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工作者队伍,残联信息化建设才能不断推进,加快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全员技能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定期测评等形式,普及基础知识,提高残疾人工作者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电子政务处理能力,并将其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通过外部引进或内部培养的途径,建立并稳定一支专(兼)职技术人员队伍,大力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管理水平。

(三)统筹规划,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残联信息化建设要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在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安排,统一实施,避免零敲碎打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大力推进内部办公OA系统的应用,着手构建省、市、县三级残联之间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推广应用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平台,逐步实现业务部室之间、残联系统之间、残联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避免信息的重复采集、重复加工,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化构建范文篇4

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并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使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显著提高。简单的说,农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应用。农业信息化至少具有两个基本标志。一是政府有关部门或服务机构把对农业的管理决策建立在信息支持的基础之上,政府及其有关机构把对农民进行信息引导和提供信息服务作为重要职能;二是农民把信息作为一项生产要素来投入,以信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依靠。评价农业信息化发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一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宽带等。二是农业信息技术装备情况,包括计算机的拥有量、网站数量等。三是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农业数据库的种类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获取量和网络等。四是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农业专家系统的种类和实际应用的普及率。五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农业信息对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农业信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而这些信息的获得,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服务。农业信息化对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各种专家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投入使用,给农业生产的带来巨大影响。农业信息服务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卖难”和“难买”现象的同时存在,就是信息服务不及时造成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离不开信息化建设。我市是一个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大县,云阳县可转移的劳动力就达30万以上,成功转移农村劳动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和政务公开的需要。这是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办公成本和电子政务的要求。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提高素质的需要。信息网络已是科技人员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3、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观念的制约。近年来,基层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但建设进度仍然缓慢。主要原因还是基层干部特别是一些行政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农民及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淡薄,与农村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不相适应。资金的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投资较大,基层县乡由于财政较穷,投入十分有限,因此区县农业信息化进程受到资金制约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一些地方连工资发放都困难,更无暇顾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基层微机多是单机作业,有的微机型号还很落后。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农业生物技术、气候、地理环境、农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及其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计算、传输等多个环节,这要求服务人员既要懂得农业科学技术,又要懂得信息技术,而这种人才在基层十分缺乏。以云阳县为例,农业局系统县乡450余名科技人员中,仅有计算机专业的中专生2名。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正常信息需求不足。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须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而目前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使信息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同时,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与农民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实用性不相适应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据有关资料,全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20%以上,这使得绝大部分农民对信息,尤其是对网上销售信息表现出漠然和无知,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还是“养在屋前屋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状况,产品价格也是看邻里或道听途说。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有效开展。信息通道不多。在信息传输上,缺乏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信息台等各种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作,面对最终用户和信息传导梗阻现象显得办法不多,信息到农民手里“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好。

4、当前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应抓好的主要内容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的必备条件。它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建设是当前基层首当其冲的任务,要大力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尽量达到乡村能宽带上网。这方面的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社会各行业的共同参与及支持。建立和完善区县农业信息网。要依托重庆农业信息网、三峡农业科技网,以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为技术支撑把区县农业信息网办成当地农业信息的总出口和为农服务的大窗口。网站要面向农民,农业经营者,农业经济、技术推广者和领导服务。要立足当地特色农业和农业生产实际,能提供如下信息:第一是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比如土壤和气象信息等;第二是农业技术信息,比如新技术、新品种信息等;第三是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比如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等;第四是农业市场信息,如农产品价格走向及市场行情等;第五是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如新的农业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及新的服务理念等;第六是农业教育及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以及政策法制意识;第七是劳务信息,要能提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的信息。重庆市2005年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农民对市场信息需求量最大占总量的35.5%,其次是政策信息占22.2%。建立以乡镇农业信息站为主体的信息服务机构,完善多种服务网络。依照合理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的要求,依托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立基层公益性农业信息站,延伸服务网络。基层信息站要达到“六个一”标准:即有一台电脑,一条上网电话线,一台打印机,有1名人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有一块信息专栏,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和服务制度。乡镇信息站既是县级信息服务机构的下伸网络,又是区县的信息采集工作点。信息服务站要将互联网站与传统媒体充分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是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信息入村入户的重要桥梁。当前,重点是要面向广大农村发展龙头企业类、公司类、协会类、商会类等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信息入乡”、“三电合一”、“金农工程”等农业信息建设项目,扶优扶强,示范带动,逐步扩大覆盖面和完善多种服务网络。建•立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价格采集体系。

在城区选择1一2个规模大、品种齐全、交易量大的农贸市场或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价格城区采集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乡镇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市场价格乡镇采集点,定期采集市场价格,所得数据经过综合、分析、整理后在县级农业信息网公开,引导农业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为领导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要以市场为中心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提高信息的集散功能和辐射范围。实现与国家和市级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有效连接。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家和市级为主,区县和乡镇两级主要是实现有效连接和充分利用。它要求在相关数据库的建设中,上级部门要充分考虑各区县的差异,做到普遍性和个性相结合,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多种模式的信息入户通道,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据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调查,当前农民通过电视获取信息的占75.85%,通过电话获取信息的占52.25%,以电脑和网络获取信息的仅占0.23%。可见充分利用传统信息通道十分重要,特别是基层充分利用电视、电脑、电话和移动通讯等网络通道和设备,优势互补,是实现信息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近阶段的重点是推广应用已较成熟的“移动农网”和“农网广播”(以下简称“两网”)。“两网”通过移动手机、固定电话及小灵通可将农业管理和技术部门的以及其他涉农信息便捷地传递到广大农村。据调查,云阳县中国移动、固定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1万户,联通、小灵通用户分别达到3万户和2万户。推广应用“两网”具有覆盖面大,费用低,效果好的特点。各地要把推广重点放在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村社干部等群体上,同时要注意挖掘潜在的城镇用户群,通过他们把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农业科技人员要带头使用“两网”、熟悉“两网”,采取“现身说法”、包村包片和示范带动等措施做好推广应用工作;要结合农技工作,通过召开村、社院坝会,张贴宣传画,现场演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注册使用“两网”;要动员乡镇机关千部带头参与到推广应用工作中来,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在进一步拓宽信息通道的同时,要狠抓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是信息源质量的提高,二是对信息用户跟踪服务质量的提高,基层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后者。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要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扩大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网络,逐步达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办好。

信息化构建范文篇5

1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概述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化、网络化得到了全面普及,并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并未得到有效应用,人力管理仍占据主要地位,使得档案收集、管理中过于繁琐,档案资料共享度较差,因此发展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主要是指有关部门进行统一规划、组织,把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全面的应用进档案管理工作中去,让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更加科学的保存、管理和应用,增强档案资料的有效共享,提升有效利用率。

2城市档案管理信息化构建的原则

在我国,城市众多,不同地区的档案管理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推行的信息化标准也有时差异,这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会被不同地区的问题所困扰。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①时展需要的原则。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构建的过程中,各种文件与资料要以能满足城建档案的服务需要为目的,因此在库存档案数字化与电子文件归档设定时要全面考虑时展需要,不但要满足当前的城市档案管理需要,还要能够满足以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确保社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②保密性原则。城市档案资料作为国家的机密文件,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做到对城建档案库存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归档等每一个环节进行严密把控,确保安全保密,防止被别人所窃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③遵循实用好用的原则。城建档案信息化系统的构建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如果系统过于复杂,这会使得档案的入库、查询应用、数字化等过程变得不便,这样会极大的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城建档案信息化系统的使用。

3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构建策略

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构建过程中,系统的构建包括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与数据资料,因此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系统做好分析研究,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完善信息化管理法律法规等措施,具体如下:(1)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结构方案。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可以按照国家对档案信息化构建的规定、标准要求出发,城建档案管理软件要有着网络检索功能,拥有实时浏览,并且可以符合多类型文件存储格式。可以完成数据的收集存储、整理、浏览、检索、输入(输出)、借阅管理、统计报表和不同类型格式转换的管控,达到对文档进行整体管理、对业务流程有效掌管,以及实现对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的需求。只有确保城建档案管理软件通用性强,兼容性高,才能使得各个单位的档案管理系统之间的档案信息保存、彼此交换才能顺利进行。其次是硬件设备的投入。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建档案推进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增加了一些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存储内存、扫描仪、打印机和复印机等各类设备。在构建城建档案信息化时,应从实际角度出发,遵从填平补齐、适当超前和适当延伸的准则,将现有设备充分使用,增添现在或将来需要使用的技术设备,包括数据库服务器、路由器、图文影像扫描设备和海量存储设备等硬件,以构建起符合城建行业高效使用的专门档案软件。最后是增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城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需要建立统一准则,和社会服务目标群体相关运用系统相对接,使得城建档案管理单位对不同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迅速归档。(2)加强城建档案的数字化构建。城建档案信息作为对城市建设工作的记录,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就非常重要,以确保更好的应用于现实环境中,如果将纸质档案转为数据化资料后,更要去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字化的推进要注意两个方面:①城建档案数字化的建设;②数字化电子文件的总结工作。城建档案数字化的建设可以借助扫描仪、相机、输入设备,将纸质的城建档案文件通过扫描、图像辨认、压缩存档等方式转化数字化的文档,根据种类与时间段采取合理归类,并给予妥善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并不是单纯的将纸质的城建档案变成数字化的文档,而且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声、光、电融入到城建档案管理中去,以达到声、光和电多方面与立体化的城建档案管理过程,更好的将城市风貌予以展示,让信息化技术的价值更好的体现,形成一种能跨越机构,突破地区的城市档案信息服务。其次是数字化电子文件的总结工作。城建档案资料管理系统要稳定健康有序的运转,这需要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而要确保这两样都能实现,就需要强化对是数字化电子文件的总结工作。可以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标准,国家的总结经验出发,进行电子文件内容的收集,避免城建档案信息化构建中出现差错,另一方面,自身问题的总结,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某些环节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这样就需要对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不断纠正,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3)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下人员的素质提高和法律法规完善的探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从过去单一的纸质文档向数字文档的转变过程,涉及到的工作方式也从以前的纸质文档的归类整理,变成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网络安全的维护过程。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的档案知识,包括:档案学、文书学和信息传播学等知识。还要有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的技术,包括:网络通信技术、办公室自动化、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信息管理、数据库生产和服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能。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就需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先进技术的培训,从多形式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探讨,全面构建起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积极向上环境。其次是完善信息化管理法律法规。

当前,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基本上是根据《档案法》为基本,并根据城市档案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对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但是我国省市众多,每个地区总有一些特殊情况,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情况,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进行,以制定更加符合该城市或者该单位发展需要的城建档案管理政策。如制定本单位的城市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构建本地区城市档案管理的收费要求等政策,真正使得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江艳华.浅析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办公室业务,2016(18):139-140.

[2]井淑洁.关于城建档案管理基础性工作的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8(7):95.

信息化构建范文篇6

会计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了传统的会计工作中,然后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通过对当前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总结才逐渐形成的,而会计的信息化和标准化能够更准确界定会计活动中的相关事物和概念,有利于保证会计活动的顺利开展,能够帮助企业的决策者更好进行经营决策,使各个行业能够健康发展。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行业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中也不断竞争,这就要求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完善各项职能决策,促进企业不断实现其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跨级信息化标准体系主要是将会计的信息化和标准化体系理论进行结合,然后经过分析和总结才形成的。建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主要是为了同时促进会计信息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当在一系列的会计管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分析和总结,并对大量的案例以及有效的模型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方案,对每个方案进行分析,最终选择出最佳的方案,从而形成最终相对完整的、比较规范的文件。此外,在构建会计信息标准化体系时,要进行定位,然后确立与之相关的元素和原则,这样能够更好完成该项工作。会计信息化的组成要素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具体化。具体地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环境涵盖进去,并且涉及相应的软件工程方法和会计信息化的综合支持、控制与评价等。

二、当前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会计行业发展方式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制定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导致当前我国很多行业的会计依然按照传统的方式发展,与要求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相差甚远,从而阻碍了跨级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步伐。特别注意的是我国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于高新技术的接触很少,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大多采用传统的会计计算方式,这样不仅浪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严重阻碍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

2.会计信息化的专业人才严重欠缺,导致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我国的会计信息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很多组织对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意识比较薄弱,尤其是缺乏与之相关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这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会计信息化的专业人才是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保障,培养既具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又精通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才成为当前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

3.不健全的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

我国对传统会计的教育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滞后性,这不利于当前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特别注意的是,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对信息的保护力度不够、对信息的掌握也不够全面,更没有健全的法律政策体系来对会计信息数据进行规范,这不仅会使重要的会计数据丢失,而且对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也起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我国会计信息化体系构建的措施

1.加强树立会计信息化的意识,大力培养会计信息化的专业人才

会计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因此要不断加强树立会计信息化的意识,大力培育会计信息化的专业人才。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了技术,从而为各个行业提供更加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化体系的构建一定要有相应的会计信息化的专业人才,使其不仅掌握相应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更要精通各种计算机技术,综合素质都比较强,能够很好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从而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进程。

2.不断完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架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信息化构建范文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越来越普遍,构建信息技术系统也能够为很多行业和领域带来实际的帮助。在财会领域,会计信息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化非常重要,会计信息能够高效便捷的进行分享同样是各项工作能够良好展开的前提。然而,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管理模式中,这些内容的执行效率都比较低,会计信息的整体利用率也不够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化标注体系的构建慢慢脱颖而出,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推动会计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这也会让会计信息更轻松的得到分享,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各种相关工作的实际效率。

一、会计信息化标注体系的相关概念

(一)什么是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的整体信息化的一部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对会计模型进行整合,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传输、加工、存储、应用,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技术和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性的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使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者合一。这种信息系统运用数据交换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使对会计信息的处理从传统的及时性转变为实时性、主动性。

(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含义就是对会计信息化中重复性的概念、事物进行统一规定,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传递、管理和利用等活动,以及对信息技术的制定、和实施各种信息技术标准,实现预想的统一局面,达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指的就是会计信息化标准按照内在联系所形成的有机的、科学的整体。

(三)理论基础

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一系列对相关规律和相关经验的分析和总结之后的管理实践管理活动提出的,其中我们对相关规律和相关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即我们所说的理论基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需要这样正确扎实的理论基础对相应的标准进行构建和实施。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信息孤岛现象

信息孤岛现象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信息无法实现充分共享,信息在共享、传播以及交互的途径上受到阻碍,这使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及时发挥其效用,没有真正覆盖到每一个需要的领域。信息孤岛现象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前十分普遍,这主要在于信息流通的渠道没有完全建立,信息分享的模式和工具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使得信息传播能够发挥的正面价值受到制约,这也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亟待建立的一个内在原因。

(二)无法充分利用历史数据

在财会领域,各个相关组织和部门都会在各自的系统数据中积攒大量的数据和资源,这些资源不断积累,随着数据的不断增多,数据的存储便是一个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然而,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随之带来的是信息存储模式的不断更新,这使得很多历史的数据资源不再容易被调出,这些数据也无法充分被利用起来。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状况下急需利用一些历史数据或者信息资源时,由于存储方式的改变或者是一些其他制约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些历史数据无法立刻被找到,这就给很多实际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极大阻碍。

(三)信息安全问题难以保障

对于会计信息而言,保障信息的安全至关重要,这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和一些商业机密。然而,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还没有建设前,信息的安全问题经常是我们需要担忧的一个问题。一些不法分子会攻击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并且获取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源和一些重要的内部资源,这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财务损失,这些问题不少企业都曾经碰到过。

三、会计信息化标注体系构建的过程探析

(一)明确系统定位及构建目标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在构建时,首先要明确系统的定位和构建的基本目标,这是指导实际工作有效展开的一个前提。会计信息化标注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定位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让信息的分享和利用更加方便快捷,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信息的利用价值,为企业的正常有序运营提供支撑。同时,系统的构建还能够进一步实现信息的有效储存,能够让历史信息得到妥善保存。此外,系统的构建还能够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的安全性,能够避免被外来力量的侵袭,进而保障企业或者单位的自身权益。

(二)规范体系构建动的原则和要素

会计信息化标注体系在构建时需要遵循的原则可以主要用如下几个要素来概括:首先,系统要符合相应的基础标准,系统的构建和运营模式都要符合现有的信息技术构建的一些基本原则。其次,系统的生命更迭以及系统更新要有良好的设置,这些都是系统在构建时需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此外,对于系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运作模式要在系统构建时有合理的限定,这是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取决因素。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对于系统进行维护更新,这些都是系统构建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体系框架结构模型

对于科学合理的体系框架及结构模型的建立,这会直接决定会计信息化标注体系的实际效用,这也是系统在建立时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体系框架和结构模型的构建,是帮助会计信息化标准系统规范有效运形的基础,同时,它还能够对于系统的运动过程进行监督,当发现有一些不符合标准或者是不规范的状况产生时能够及时预警。这不仅能够保障整体体系的高效运营,这也是让会计信息能够实现良好共享的一个基础。

作者:王欣荣 单位:江苏省盐城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凡.从会计信息化的一些基本特征看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J].财会月刊.2010(12)

[2]杨周南.论会计信息化的TMAIM体系架构[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12)

[3]杨周南.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变革[J].会计研究.2005(11)

[4]杨周南.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管理信息化[J].会计师.2004(03)

[5]李金阳.浅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策略[J].商业故事.2015(09)

[6]杨静.浅谈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J].陕西档案.2013(05)

[7]吴红.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01)

[8]杨贵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35)

信息化构建范文篇8

关键词: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策略

企业需要对安全生产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通过对积累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现场生产实际情况,设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搭建和应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推动企业的发展。

1企业安全管理的概念

所谓企业安全管理是指企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和技术标准,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企业生产的安全状况进行管理,避免发生企业生产事故。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卫生管理等方面,管理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生产人员、设备仪器、生产环境和企业生产所需的动力、能源、信息、原材料等。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可以减少企业因为生产安全问题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企业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需要

从安全管理的发展角度分析,安全生产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保证,亟须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整合功能。各企业部门必须通过网络系统构建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将安全生产、风险评估、重大事故的危险源检测、应急处理预案纳入信息平台系统,实现无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可以说,借助信息手段可以帮助企业规范工作流程[1]。从工序规范、制度规范、意识提升、岗位责任制等角度提高企业生产的安全系数,将一切危险的事故源头扼杀在萌芽中。通过数据化处理手段,为企业安全生产的决策、设备安全管理、生产目标值的设定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分析,实现了企业生产的精准化、高效化、安全化。从安全管理的模式转型角度分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企业需要对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升级,从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向专业化的管理模式转变。通过管理人员的安全信息化技术普及,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分工,避免各监督管理环节的交叉。与此同时,通过信息平台的资源共享,企业安全主管领导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制定科学的安全策略,有效提高安全管理的工作质量。从安全管理的工作效率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依托于网络覆盖,将安全生产的相关信息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输送到相关的人员手中,节约了信息反馈的时间,构建了一条更为安全、便捷的沟通渠道。每一个安全监督人员可以将安全管理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主管部门,针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有效规避生产风险,将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

3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现状

虽然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比较高,但是,其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应用中却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是内部因素造成的也是受外部因素影响的结果。目前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3.1平台建设缺少总体规划。目前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管理、运行、维护上缺少系统性的措施,在政策上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规范和制度管理。一个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通常存在多套应用系统,如果系统主次不清晰,就无法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共享,致使企业在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管理、运营和维护上持续投入人力和财力,增加了企业负担。3.2缺少专业人才和高水平人才。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专业人才和高水平人才的进入,人才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平台建设和功能发挥,对信息化技术在安全生产管理上的应用和普及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企业对信息化管理平台重视程度不够,专业的信息化人员薪酬待遇低,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3.3建设结构不合理,各种系统参差不齐。企业对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认知不够。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将各类系统关系理顺,平台系统交互性不够,形成了“信息孤岛”。数据库内信息量不够,缺少有效的历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平台功能的发挥。3.4标准体系不健全,无法融入核心业务。安全生产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标准的不健全阻碍了平台之间在信息、数据和业务上的协同,影响了安全生产信息平台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的各个地区均在建或已建自己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但是因为缺少国家层面的平台技术标准,使得各地区平台建设缺少共性和联系性;各地区在平台的规划上缺少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了平台后期的适用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各个地区的信息化平台所用系统不尽相同,一些重要组成部分结构和内部逻辑关系也不尽相同,限制了平台的通用性。由于在平台设计之初缺少长远规划,使得平台功能涉及面窄而浅,无法触及安全生产的核心业务和关键内容,影响了平台的时效性和功能性的发挥。3.5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制约了平台作用的发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是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程度以及地区安全生产信息规划水平。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地区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以珠三角区域最为发达,其次是京津冀区域,而东北以及西北地区相对比较落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分布与区域经济水平有直接的联系,企业信息化建设程度影响了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建设,安全生产信息数据的采集比较困难,平台应用环境也不尽理想。而区域内安全生产信息化缺少整体规划,限制了信息化平台的应用,阻碍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作用的发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连接传输不畅通,安全生产信息和数据采集困难,使得政府通过安全生产信息化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管控的实施困难重重。

4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模型阐述

4.1确定层次化分工。科学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应该由决策层、管理层、项目层三个层级组成。决策层主要是针对生产项目进行总体把控,控制项目资源的使用和配置,对生产项目各项安全指标进行整体控制。管理层是建立生产项目在安全生产方面上的流程和制度,并负责流程、制度的落地执行和监督检查。项目层是平台中的基层单位,是决策层和管理层的管理对象,是生产项目安全管理的执行单位。4.2明确需求。安全生产需求作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架构依据和构建标准,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监管需求、生产过程记录和安全控制需求、安全程序和措施执行需求。三个需求之间相互关联和影响,任何一个系统需求的缺失都会影响其他需求的实现。在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的前期,需要对需求进行充分分析研究,理顺各需求之间的相关联系,保证需求的完美实现。4.3数据中心的建立。数据库是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核心构成部分,支撑着整个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数据库通过对企业以前和现在的生产数据进行存储、整理和分析,可以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预测分析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保证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的发挥。数据库储存的信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基础信息,即自身既无危险性也无安全需要的对象属性信息(不含地理信息),其存在只是为生产安全规划、生产安全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和参照。(2)安全信息,即自身存在危险性或有安全需要的对象的属性信息(不含地理信息)。(3)地理信息,即安全生产规划、安全生产管理和决策所涉及的对象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分布信息。(4)知识信息,即职业健康的防护与保健知识、行业安全生产作业常识、安全生产作业应知应会、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安全生产机械设备安全操作指南、安全生产作业风险点提示等信息。4.4以模块化方式组建系统。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使用模块化方式进行搭建,主要优点是每一个模块都实现一个或多个安全生产需求。通过模块的组合进而实现整个满足安全生产需求的实现,减少了平台搭建和后期的运营维护的复杂性,而且不同的模块组合可以实现不同的安全生产需求,可以根据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需求,实现平台的定制化,提高了平台功能的可操作性[3]。

5信息化建设目标的高阶应用

5.1卫星通信建设。将安全生产信息化与卫星通信技术相结合,将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层技术支撑,可以实现根据地理位置和环境信息对安全生产信息进行监控管理的目的,提高安全生产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向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提供集成的地理数据与集成的业务技术,为各种信息提供地理信息的服务[4]。5.2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的目标,是满足企业经营活动中安全生产的需求,同时要满足国家对于企业安全生产的监控管理要求,符合国家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和规定。在平台构建的过程中,建立统一的标准,实现将平台构建规范化和系统化,可以使信息化管理平台满足企业安全生产需求和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和规定。5.3结合办公系统建设共同发展。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寻求与其他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交融,如将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与OA办公系统、HMIS系统、ERP系统以及手机短信平台等系统进行交融,可以提高平台的应用效率。在通知公告、实时监控、资源调度等方向实现网络化和系统化,进一步提高平台在企业中的位置。

6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实用性体现

6.1建立企业安全知识信息库,促进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中配备有安全知识信息库,系统收集和整理了国家以及行业在安全生产中的相关要求和规定以及法律、法规等内容,梳理了行业安全生产现状以及安全生产执行内容和安全控制措施等。目前,在我国的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中,安全知识信息库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职业健康的防护与保健知识、行业安全生产作业常识、安全生产作业应知应会、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安全生产作业告知书、安全生产机械设备安全操作指南、安全生产作业风险点提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理办法等内容。企业安全知识信息库多用于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培训与考试。在新员工入职后,通过登录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在安全生产知识信息库中可系统性和针对性地的学习安全生产相关知识,通过信息库中的相关视频、音频以及案例等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和学习,加深对相关安全生产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安全知识培训效率。安全生产知识信息库中还包含了企业生产作业过程中对于安全方面的关键知识点,这些内容被视为员工上岗作业必备知识,企业可利用安全知识信息库对员工掌握安全知识的情况进行测评考试,便于更具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教育,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安全生产知识信息库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培训和考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既可提升员工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又可为员工学习安全生产知识提供便利。6.2有效监督企业日常安全生产作业执行,明确安全生产主体责。安全生产作业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一向是企业面临的“难题”,而利用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企业安全生产作业执行的保障性前提是“责任到人”,所有员工都是自身岗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在企业年度安全生产总体规划中,安全生产责任实行逐级分解、逐级落实。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对每个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人进行明确的记录,对于岗位安全生产情况实行以月、周甚至日为单位进行登记,上级管理部门和人员利用自身安全生产记录查阅权限,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各岗位的安全生产情况,使得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逐层贯彻、逐层监督,有效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执行效果。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中对于安全生产作业记录实行实名制登记,安全生产记录信息齐全且真实性很高,一旦上级管理部门在对下级进行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确定相关负责人,这使得安全生产各级主体责任更加明确。6.3提升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程度,有效排除安全生产隐患。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可视系统与企业监控平台的连接,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能力,及时发现生产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提高安全生产作业水平。在企业对各级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利用可视系统与监控平台的连接,可以了解生产过程中员工安全操作、安全防护等工作的实施情况,提升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质量;同时,可视系统可实现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追溯,在安全事故发生后,可以利用可视系统及时回追事故原因,提升安全事故处置效率。

7结语

企业安全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工具,对于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安全生产的监控和管理,是国家对企业安全生产管控的要求,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梁大鹏.发电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初探[J].环球市场,2017(14):143+145.

[2]张迈.可靠性管理视阈下的企业安全风险管控策略[J].社会科学前沿,2018(02):121206-125209.

[3]王今,马海群.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数据开放与安全协同管理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18(09):12-18,2314-16.

信息化构建范文篇9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我国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路径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探讨了建设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必要性,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指会计工作当中的具体工作流程与信息技术结合,其依托于会计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工作要求,把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融入会计工作里,将会计工作中的相关信息要素进行加工和处理,然后进行储存。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将会计信息模型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构建,达到会计信息共享的目的。会计信息化标准则主要指把会计与信息化结合运用过程中,所产生一些重复性的事务通过会计标准进行收集处理,把会计标准作为基础,从而将会计行业的活动统一起来,形成一套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原则

在建设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时候需要注意整体性、结构性和分类三个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将会计工作中的不同要素进行整合,通过梳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产生要素间的制约关系,发挥信息化优势。其次,结构性原则要求会计工作要遵循客观规律,将会计工作的规律作为基础,以时间、空间等顺序,把会计信息进行归类整理,通过合理分布相关会计信息,促进会计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分类的原则要求在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时要将相似的会计信息作为基础,通过不同的分类方式,如基础、技术等,对会计信息进行划分,方便后期的会计处理工作,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

(三)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框架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需要按照科学性和规范性原则。首先根据体系框架的结构,确立相应的构建原则,并建立起会计模型,在前导、规范、结构、解析四个层次的标准下,对体系进行科学性定位,找到会计标准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制定建设目标,进而实现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科学化构建,促使会计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更好地实现会计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对相关的会计信息化工作进行规范。

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当前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以各个信息平台为基础,各种类型的会计信息资源能够在企业当中的各个部门之间流动共享,这促使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大大提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会计工作的成本也因多重列报、会计数据不兼容的原因而增加,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需要构建会计数据标准系统,以便更广泛地共享会计数据资源。近年来,国家标准《XBRL系列技术规范》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得到了一致应用,在会计数据资源的共享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准则以及会计信息安全准则等准则内容的实施,会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将会更加便利。

(二)有利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在当前阶段,会计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实用性以及功能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功能更全面的新会计软件的速度也在加快。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开发工作提供帮助,确保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有一套完整的会计信息标准化系统供软件开发人员使用,有效地缩短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周期,这对于提升会计信息系统的实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在公司和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会计信息质量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例如不完善的信息收集途径以及错误的核算结果往往都会对会计信息的利用价值产生不良影响。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会计信息化体系,需要加强对于会计使用流程的监督与管理工作,确保会计信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时效性、共享性。这样既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基础质量水平,也有利于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有利于推动会计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会计信息化产业实际上就是以会计工作作为核心,对多种软硬件产品进行研发、生产以及销售,而且还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在会计信息化当中,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产业链。但是在这一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软件的适用方,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及软件开发商之间很难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这对会计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是通过构建统一化的信息标准体系,能够为这一系统当中各个产品的生产工作以及服务工作制定统一的标准,进而促使这一产业链当中各方之间的信息壁垒的效果被消除,为我国会计信息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目前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尚未成型,在建设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科学性和整体性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初具规模,其整体布局方面有欠妥当。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标准有利于对高质量信息的搜集和对比,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尚未成形,信息分类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信息化进程比较缓慢。

(二)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专业人才,但如今,我国的大部分会计从业者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意识欠缺,这对体系的构建极为不利。

(三)会计信息化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表现在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水平与信息化程度差别很大,在这种背景下,会计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很艰难。

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构建信息技术应用标准

一般来说,这种应用标准主要是对与会计信息有关的管理、技术以及操作等事项的相关标准进行规范。以企业会计为例,相关的会计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守这些准则,而且在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处理会计数据并编制财务报表。会计信息审计师(即内部审计师)必须根据公司会计准则和其他劳工准则对所有的会计数据进行审计;对于数据分析师来说,他们需要对数据分析技术的标准整合、统计和分析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为公司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由此可见,构建新型应用标准可以整合和使用公司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会计数据,充分发挥其价值,其在公司账户管理和运营管理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构建会计信息资源标准

一般来说,建立会计信息资源标准的最主要目的是对会计数据处理流程进行优化,促使会计数据的可用性得到提升。以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依据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各种会计数据是各个经济活动部门通过会计系统来收集原始数据,在这些收集的数据当中往往会夹杂着非常多的无效数据,这些数据不但不具备任何的使用价值,但是还会促使数据处理的负担大大增加。第二个阶段就是中间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处理各种原始数据,促使各种未知的会计数据被消除,促使各种会计数据的价值得到提升。第三个阶段是最终阶段,在这一阶段各个会计人员需要利用自己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按照会计资源标准对保留的会计数据进行分类,并为公司管理人员编制会计数据分析报告,以突显会计数据资源的价值。

(三)构建会计信息安全标准

这一安全标准主要是在与会计数据安全有关的技术、数据以及管理标准当中比较适用。随着会计信息的不断发展,会计资源变得更为宝贵,而且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以及共享性的特点,所以很容易会出现会计信息在传输以及存储过程中丢失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十分有必要针对会计数据的安全性来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详细来说,需要制定数据安全标准、系统安全标准以及物理安全标准和数据安全标准。针对物理安全标准来说,主要针对会计信息系统当中的各种软件、硬件及其工作环境。例如:数据安全标准主要是为数据传输以及存储的安全提供保障,最常用的一些数据安全保护方法有权限验证、数据备份以及数据加密等方式,这能够为数据安全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针对网络系统安全标准来说,其主要的目的是针对防火墙技术、漏洞扫描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用于保障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建立会计信息安全标准,可以全方位、立体地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利用价值。

(四)构建会计信息化产业标准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化产业指的是市场当中与从事会计信息化相关业务以及与其相互关系的有关部门的集合。在构建会计信息化产业标准方面,根据标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自治标准,这一标准主要是对审计单位时都具备开展会计信息化的条件进行审核。针对人力资源来说,企业当中的相关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足够的经验,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和会计信息软件来完成日常工作;二是根据《企业会计信息化质量控制标准》,主要是对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和评价。在企业日常会计工作当中运用会计信息化业务质量控制体系,能够最为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业务水平,进而督促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升。

(五)构建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

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是对会计信息化人才有关的工作起到规范作用所运用的规范。如果以会计行业的普遍生涯发展规律为依据可以将人才的培养模式分为四种类型,每一种模式都对应着一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首先,建立开发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市场中,高校以及一些其他的社会培训机构占据了主要地位。他们的培养对象以及培养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针对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相关的培养内容兼顾了会计专业的涉及的相关会计理论知识与一些重要从业技能。对于会计行业的工作人员来说,培养的内容主要偏向于应用会计信息技术。其次,对政策性的开发模式进行构建。将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核心,以会计行业的从业标准进行参考,以此为标准对会计从业者严格要求,提升会计从业者的技能掌握熟练程度,全面提升会计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还应建立使用性开发模式。参照社会上的用人单位的标准与会计信息化岗位的标准,针对会计从业者设计适合他们的开发模式,其中既需要涵盖入职前的培训,同时更需要包括入职之后的技能培训等,及时更新会计信息工作人员的技能信息,保证其综合能力对当前岗位的胜任;最后,建立提高性的开发模式。以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与高校为主体,对会计从业者的技能信息要实时掌握,并为其提供进修和深造的机会,同时对会计从业者进行专项特训,切实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也有助于从业者获取级别更高的从业证书。

五、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建设的未来展望

(一)朝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的方向发展

针对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建设方向来说,需要以政府作为主要,需要企业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政府是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应当做好顶层设计的工作,切实推进政策的执行。具体来说,政府应当对会计信息化标准进行总体设计,制定总框架,拟定各项具体标准,最后推动设计体系的落地实行,并在其中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为会计信息化标准的最后建成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突出建设重点,循序渐进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接下来的建设重点会落在信息共享、信息安全和互联互通等方面。接下来我们应当对局势进行实时追踪,紧跟发展趋势,优先解决会计应用工具方面的问题。如今,我国的跨境贸易额持续上涨,抓住机遇,加快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对财务报告进行完善、加快完善技术规范。以上内容都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

(三)朝着对接国际、多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会计信息化飞速发展,互联网平台以及大数据的深入发展使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我国在这方面在国际上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当对国际标准加强研究,在对原有体系进行借鉴的基础上,构建更为完善而且详细的标准体系,主动与国际对接,与此同时,国内相关部门之间应当加强联系,共同参与,以一个合作包容的态度为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阶段信息技术与会计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加速对信息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当务之急。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在短时间内促使会计数据的质量得到提升。通过加强对会计资源使用价值的挖掘,能够更好地将会计信息在决策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出来。从整体上来看,其能够为会计信息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当前阶段随着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这些技术与会计行业也越来越密切,这对于产业改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所以针对当前阶段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应该学习国际上一些高水平的准则,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而且更为完整的会计标准体系,进而促使我国的会计行业实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蒲欢.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9,25(07):164.

[2]陈小红.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探讨[J].财会学习,2016(07):109-110.

[3]陈义吉.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3):252.

[4]唐皓.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1):60+62.

[5]孙国浩.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J].商情,2018(06):14.

信息化构建范文篇10

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由于缺少不同系统相互集成的技术,导致很多关键的信息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部门间重复着冗余的工作,这就需要企业改造旧的软件系统以适应新形式的发展。本文从企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引入了大规模企业需要构建适应变化的信息化系统。

[关键词]信息孤岛EAI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信息融合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旨在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构建和使用的应用系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到大量业务处理和数据处理的企业级应用系统,例如ERP系统、CRM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另一类是提供简单功能的供单个员工使用的桌面应用系统,例如用来进行文字处理、报表制作的办公应用系统等。

二、企业信息化中的问题

传统的企业由于缺少不同系统相互集成的技术,导致很多关键的信息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部门间重复着冗余的工作,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工作效率的降低和运营成本的上升。

在一个单位的各个部门之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完全孤立,各种信息(如财务信息、各种计划信息等)无法或者无法顺畅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流动,这样就会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从在技术上带来的不良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的一致性无法保证,信息及时共享、反馈难,企业数据中存在很大的冗余、大量的垃圾信息,信息需要重复多次的输入。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的认识误区使得企业信息化缺乏清晰的主线,造成“有一个需求建一个系统”的直接需求式驱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直接导致了企业“信息孤岛”的加剧、多种异构系统的同时运行。无论是从企业的现实需求,还是企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来看,如何实现异构系统的协同工作,实现企业资源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EAI

EAI是将基于各种不同平台、用不同方案建立的异构应用集成的一种方法和技术。EAI通过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完成在企业内部的ERP、CRM、SCM、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他重要的内部系统之间无缝地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有了EAI,企业就可以将企业核心应用和新的Internet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

随着企业各种应用的迅速增加以及更多地把自己的业务转向电子商务,EAI方案对企业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EAI解决方案将企业内部的应用软件与外部客户和供应商的应用软件进行链接,实现数据流和业务运作的自动化,从而令业务更实时与快速。

传统的EAI并不能够满足企业最根本的需要——快速构建IT系统以支撑企业业务的发展。当今的企业级分布式IT系统都在向共享服务方向发展,企业对传统EAI的需求仅限于将已经构建但并不支持服务共享的IT系统变成能够共享服务的IT系统,但是这一过程不应以放弃与未来的新应用共享服务为代价

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四、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

SOA是指为了解决在Internet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实现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

SOA凭借其松耦合的特性,使得企业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现有服务,以解决新的业务需要,提供选择从而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服务,并可以把企业现有的或已有的应用作为服务,从而保护了现有的IT基础建设投资。

传统的Web技术有效的解决了人与信息系统的交互和沟通问题。WEB服务技术则是要有效的解决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和沟通问题,促进B2B/EAI/CB2C的发展。SOA则是采用面向服务的商业建模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实现系统之间的整合与协同。WEB服务和SOA的本质思路在于使得信息系统个体在能够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工作。

对于面向同步和异步应用的,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分布式计算来说,SOA是一场革命。一个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或某些单独的功能被模块化并作为服务呈现给消费者或客户端。这些服务的关键是他们的松耦合特性。例如,服务的接口和实现相独立。

五、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如何加工、联合来自众多信息源的信息,并使不同形式的信息相互补充,为各种模型方法和各领域的专家服务,使其信息量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按信息抽象程度不同,融合可分为三个层次:原始数据融合、目标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

1.原始数据融合是在采集到的原始信息层次上进行融合,在各种信息源的原始数据未经预处理之前,就进行信息的综合和分析。它的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信息,缺点是处理的信息量大,所需的处理时间长,实时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