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6:26:58

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发展范文篇1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信息化发展的进展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20世纪90年代,相继启动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年,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五”期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发展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一系列重要决策。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开拓进取,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二,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的行政村。

━━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16.6%。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30%。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部分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日渐显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能源、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传统服务业转型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蓬勃兴起。金融信息化推进了金融服务创新,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

━━电子政务稳步展开,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务协同,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金关、金卡、金税等工程成效显著,金盾、金审等工程进展顺利。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开始起步,互联网上中文信息比重稳步上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制定并实施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取得重要进展,组织实施了一批军事信息系统重点工程,军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主战武器系统信息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作战信息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信息化基础工作进一步改善。信息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坚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长远规划,持续推进。坚持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把信息化作为解决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作用。坚持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放到重要位置,加强统筹协调,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坚持引进消化先进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优先发展信息产业,逐步增强信息化的自主装备能力。坚持推进信息化建设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并重,不断提高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水平。坚持优先抓好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二)信息化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是在工业化不断加快、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推进信息化的,信息化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全社会对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亟待完善,自主装备能力急需增强。第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在整体上,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信息技术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部分领域和地区应用效果不够明显。第四,信息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在全球范围内,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垃圾邮件、系统漏洞、网络窃密、虚假有害信息和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日渐突出,如应对不当,可能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不利影响。第五,数字鸿沟有所扩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国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很不平衡,城乡、区域和行业的差距有扩大趋势,成为影响协调发展的新因素。第六,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受各种因素制约,信息化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电信监管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信息化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1

三、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

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要以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创造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要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推动军民结合,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具体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应用信息技术,努力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治理,服务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从跟踪、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实现信息产业由大变强的跨越。

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抓住网络技术转型的机遇,基本建成国际领先、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确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创造条件。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密切结合,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网络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显著提高,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四、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利用公共网络,采用多种接入手段,以农民普遍能够承受的价格,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整合涉农信息资源,规范和完善公益性信息中介服务,建设城乡统筹的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服务,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能源、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普及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动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

加快服务业信息化。优化政策法规环境,依托信息网络,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

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引导人才密集、信息化基础好的地区率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东部地区知识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的扩散,创造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二)推行电子政务

改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重视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强化综合监管。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需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监管能力。建设企业、个人征信系统,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

完善宏观调控。完善财政、金融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

改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鼓励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行业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将文化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加强互联网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整合互联网对外宣传资源,完善互联网对外宣传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互联网对外宣传工作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对外宣传效果,扩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倡导网络文明,强化网络道德约束,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的网络文化创作实践,自觉抵御不良内容的侵蚀,摈弃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全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四)推进社会信息化

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主学习。建立并完善全国教育与科研基础条件网络平台,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网络化利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共享。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设并完善覆盖全国、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改进医院管理,开展远程医疗。统筹规划电子病历,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工作,改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加快全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推进社区信息化。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

(五)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推动网络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推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加快改革,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大力推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推动有线、地面和卫星等各类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完成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换。应用光电传感、射频识别等技术扩展网络功能,发展并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

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制度。加快制度建设,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和社会困难群体,建立和完善以普遍服务基金为基础、相关优惠政策配套的补贴机制,逐步将普遍服务从基础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加强宏观管理,拓宽多种渠道,推动普遍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六)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加快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等国家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拓展相关应用服务。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节约资源、能源和提高效益的作用,发挥信息流对人员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加强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对生产、流通、金融、人口流动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信息采集和标准制定,加强对信息资产的严格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优先领域的信息需求。

(七)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突破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集成创新,突出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和项目,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学研用结合,实现信息技术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积聚力量,攻克难关,逐步由向核心逼近,推进原始创新,力争跨越核心技术门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培育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信息产业。加强政府引导,突破集成电路、软件、关键电子元器件、关键工艺装备等基础产业的发展瓶颈,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逐步形成技术领先、基础雄厚、自主发展能力强的信息产业。优化环境,引导企业资产重组、跨国并购,推动产业联盟,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能力的大公司和拥有技术专长的中小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运营企业和制造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

(八)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全面加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探索和把握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内在规律,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挑战,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坚持立足国情,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确保重点,优化信息安全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加强密码技术的开发利用。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和防范能力,防止有害信息传播。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健全完善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和安全通报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从实际出发,促进资源共享,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

大力增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积极跟踪、研究和掌握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先进理论、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抓紧开展对信息技术产品漏洞、后门的发现研究,掌握核心安全技术,提高关键设备装备能力,促进我国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的自主发展。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国民信息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能力、基础支撑能力、网络舆论宣传的驾驭能力和我国在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影响力,建立和完善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九)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

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化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普及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配合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组织志愿者深入老少边穷地区从事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服务。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

培养信息化人才。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

2

五、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行动

为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保证在“十一五”时期国家信息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按照承前启后、以点带面的原则,优先制定和实施以下战略行动计划。

(一)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

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及政策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把信息技能培训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托高等院校、中小学、邮局、科技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性设施,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等,积极开展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和培训。

(二)电子商务行动计划

营造环境、完善政策,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大型重点企业为龙头,通过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价值链。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建设,完善结算清算信息系统,注重与国际接轨,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电子商务发展方式。

制定和颁布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分类指导,择优扶持,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电子商务活动。立足产业集聚地区,发挥专业信息服务企业的优势,承揽外包服务,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低风险地推进信息化。

(三)电子政务行动计划

规范政务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应用,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体系,全面支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建立电子政务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综合协调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的审计和监督。明确已建、在建及新建项目的关系和业务衔接,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财政预算、基本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

(四)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计划

开发科技、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卫生、“三农”、社保等领域的信息资源,提供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建成若干强大的、影响广泛的、协同关联的互联网骨干网站群。扶持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建设。鼓励公益性网络媒体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制定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建设,开发优秀的信息产品,全面营造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注重研究互联网传播规律和新技术发展对网络传媒的深远影响。

(五)缩小数字鸿沟计划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创造机会均等、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

加大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的信息网络建设,普及信息服务。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逐步在行政村和城镇社区设立免费或低价接入互联网的公共服务场所,提供电子政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救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六)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计划

在集成电路(特别是中央处理器芯片)、系统软件、关键应用软件、自主可控关键装备等涉及自主发展能力的关键领域,瞄准国际创新前沿,加大投入,重点突破,逐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在具有研发基础、市场前景广阔的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射频识别等领域,优先启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加快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六、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持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协调性和连续性,顺利部署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行动,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和政策体系

紧密跟踪全球信息化发展进程,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持续深化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动态调整信息化发展目标。

把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作为修订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明确重点,保障资金,把工业化提高到广泛应用智能工具的水平上来,提高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按照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中部崛起以及有关国家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的部署,把信息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进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实现区域比较优势的平衡器和助推器。

制定并完善集成电路、软件、基础电子产品、信息安全产品、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产业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大型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政策。

(二)深化和完善信息化发展领域的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推动运营服务市场的公平有效竞争。鼓励和推广各种形式的宽带终端和接入技术。鼓励业务创新,提供市场许可、资源分配、技术标准、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支持。

研究探索适应网络融合与信息化发展需要的统一监管制度。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为重点,加快转变监管理念。防范和制止不正当竞争。逐步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电信业务定价体系。

(三)完善相关投融资政策

根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快研究制定信息化的投融资政策,积极引导非国有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适应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金融政策,完善相关的财税政策。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资本退出机制。

健全和完善招投标、采购政策,逐步完善扶持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加大国家对信息化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国家信息化发展所急需的各类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包括基础性标准制定、基础性信息资源开发、互联网公共服务场所建设、国民信息技能培训、跨部门业务系统协同和信息共享应用工程等。完善并严格实施政府采购政策,优先采购国产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实现技术应用与研发创新、产业发展的协同。

(四)加快制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

加强政府引导,依托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以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主体,加快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信息技术应用的技术体制和产业、产品等技术规范和标准,促进网络互联互通、系统互为操作和信息共享。加快制定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物品编码等基础信息的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五)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

加快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妥善处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改、废止之间的关系,制定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政府信息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创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根据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适时修订和完善知识产权、未成年人保护、电子证据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研究和制定。

(六)加强互联网治理

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的原则,参与互联网治理的国际对话、交流和磋商,推动建立主权公平的互联网国际治理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依法经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完善管理制度,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应互联网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运行机制。

坚持法律、经济、技术手段与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构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公民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治理机制,营造积极健康的互联网发展环境。依法打击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推动网络信息服务健康发展。

(七)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

研究和建立信息化人才统计制度,开展信息化人才需求调查,编制信息化人才规划,确定信息化人才工作重点。建立信息化人才分类指导目录。确定信息化相关职业的分类,制定职业技能标准。

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高度重视“走出去,引进来”工作,吸引海外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参与国家信息化建设。

(八)加强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密切关注世界信息化发展动向,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多边组织,大力促进双边合作。准确把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新情况,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九)完善信息化推进体制

信息化发展范文篇2

一、区信息办在区委、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厅的领导下,年。紧紧围绕我区年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电子政务建设方针和市电子政务建设任务布置,根据“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重点突破、深化应用”原则,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以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为突破,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使我区信息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效果,软硬件环境大大改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平安保证措施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初步形成,社区、农村信息化稳步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效果显著。

(一)加强领导,完善信息化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

为全面推动我区信息化发展,今年8月调整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在原有政府机关组成的领导小组基础上,将区党委、人大、政协全部列入领导小组,并将电子政务绩效考核机制纳入政府绩效目标考核。从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化制度建设、信息公开、政务公开、网络安全、信息化培训、部门网站建设、地理信息采集、网上审批与服务项流程优化、数据资源调查、公众评议等10个方面制定了电子政务目标考评细则,以督促完善电子建设任务为目的,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年先后出台了区委办、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的通知》(上办[]1号)、《市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网上审批工作的通知》(上政文[]74号)、《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税源经济体系信息报送制度的通知》(上政办[]66号)等规定,有效的促进了机关信息化工作规范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支撑,07年我们围绕深化应用的需要,统筹规划,完善我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铺光纤192芯公里,新建机站16个。目前,全区公用通信光缆线路长度达到25000芯公里,全区所有乡镇、办事处光缆通达率100%;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6万门,移动基站274个,覆盖率达到95%;覆盖全区的公用分组数据交换网、公用数字数据网、公用帧中继网等基础数据通信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电子政务网、公众多媒体通讯网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用户累计达到1.7万户,家庭电脑拥有率38.2台/百人,全区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接入电子政务网络,机关工作人员人均1.3台电脑;电话用户总数达15.83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6.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2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58部/百人户;广播覆盖率达98%,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7%,开发了数字机顶盒业务,传输数字节目109套,有线电视网络总长120公里,形成覆盖大部分城乡的广播电视网体系。

二是信息服务业发展良好,目前我区共有5家信息传输服务业运营商和56家IT服务业工商户,为城乡居民提供移动电话、固定电话、计算机上网等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年我区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预计达到1.2亿元,实现20%的增长,信息服务业对本区经济的贡献持续增强,三产服务业地位得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信息网络成为市民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

(三)深化应用,电子政务发展迅速。

年我区的电子政务建设以加强政府公共管理、提高政府行政绩效、改善政府公共服务质量为目标,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以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为主线,坚持信息共享与保障信息安全相结合,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政务服务新模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1、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区的电子政务网络,我区于06年年底启动的电子政务网一期项目建设,于年9月3日完成了该项目的验收工作。该项目依托公共光纤通信资源,建成了我区内外网物理隔离的电子政务网络,覆盖全区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和18个社区,并延伸到5个近郊村。截至目前,共接入45个信息点,安装47台内网交换机和80台外网交换机,内网接入计算机244台,外网接入计算机1287台,形成上连市政府机关办公网,横向连接区直各单位,纵向延伸到社区、农村的三级网络集群。

我们在“十二金”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本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完成了国税、地税、工商、人劳、财政、计生、统计等专网与政府网络的互联互通;新建医保网、农村合作医疗网、公安社区监控网等行业专网。截至目前我区共有20个行业专网,已形成行业专网纵向延伸到社区、农村,横向拓展到政府网络的立体网络集群。

2、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为保障全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提高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信息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年建立了功能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部署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业务网审计系统、VPN、IPS、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等八大安全设备,并在政务网络内的每台微机上都安装了实时的查、杀病毒软件和网络安全管理软件,定时查杀病毒和实时进行网络安全监控维护,实现了对我区政务网络的实时监控和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共主动发现病毒11041次,系统脆弱预警2544次,有效预防外来攻击77次,全年共对政府网络使用部门提供电话服务487人次,现场服务575人次。同时我们还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规定》、《市区网络与信息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了《区机房管理制度制度》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定期在机关办公网上进行安全通报和预警通报,在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处处有法可依,人人有责任、有义务确保全区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市保密局有关领导和专家在调研我区电子政务网后,一致认为我区非涉密电子政务网的已达到涉密电子政务网的安全等级。11月底,省委办公厅信息管理处领导到我区调研,给以高度评价。

3、完善网站功能,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围绕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认真贯彻信息公开规定,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切实增强政府网站的服务性、可读性和互动性。一是在网站显著位置设置了“督查”、“干部任免”、“收费公示”、“公开服务承诺”等栏目6个,进一步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二是增加了“嘉宾访谈”、“在线调查”、“政府问卷”等形式多样的互动栏目,定期邀请区领导和区属各部门领导就当前的热点问题、民生问题等话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开播到目前共制作8期,收集各类信息118条,群众的难点、热点问题转区长电话27条,进一步加强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和服务。制作了政府质量管理有奖征答和08年政府十件实事项目征集等意见征集型网页,拓宽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政府和市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三是相继开辟“英才”、“推进23个重点项目”、“纪念档案法颁布20周年”、“千百十文明和谐家庭评选”、“法制宣传日”等专题网页6个,充分发挥网络的媒体宣传效应;四是指导各单位建立二级网站,先后制作了“侨务工作网、英才网、网上党校”等4个二级子网站;五是对我区机关信息网和中国·门户网站进行改版,加强民意征集、百姓评议和为民服务方面的建设,更多的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便民查询、网上办事、网上审批等一系列旨在为民、为企业服务的栏目。

截止目前,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共政务新闻、政府文件、办事流程、办事指南、收费标准、表单下载、信息公开规定、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目录、各部门信息目录、政府公报等信息52496条,其中动态新闻3076条。区机关信息网和中国·门户网站的改版升级正在进行,预计新年推出。

4、建设协同办公平台,全面提升机关办公效率。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在依据实用性、可扩展性、先进性与兼容性、稳定性、安全性、集成性的原则基础上,年建设完成了面向全区党政机关统一的协同办公平台,该平台共有公文管理、印章管理、档案管理、机关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政协提案、人大建议、督查督办、计划生育管理、个人信息等17大类85个功能模块,实现机关各部门、群组、个人之间进行文件、信息及时传递和无纸化办公。

5、建设网上审批系统,构建服务型政府。

为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服务绩效,今年5月,根据市政府要求和我区的人事变动情况,我们调整了市区人民政府网上审批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并明确行政服务中心为推广应用组组长单位,将应用与监督分离出来,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整理出来了36家单位的257个审批事项和35个服务事项的审批服务事项,定制了每个项目的审批环节、审批方式、审批条件以及其他审批规则,在县区一级首先完成了网上审批系统建设。

该系统实现了在网上受理公众的各种审批服务事项,所受理申办材料经过在审批平台进行审批处理,其结果又反馈给门户网站和办事窗口,实现了网上咨询、网上预约、网上申报、业务受理、业务办理、网上审批以及其他查询统计功能,并对用户、组织机构、权限、资源、审批项目、审批流程等进行管理。同时所有审批业务都通过该系统实行统一管理,为行政审批事务的信息共享、部门协作和办事监督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政府资源积累提供了基础。目前,已完成了33个单位业务人员和主管领导培训16批,近300人次,5个试点审批单位已完成500多个办件的审批工作,网上审批中心网络和监督平台已正常运行。

6、整合资源,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了满足政府服务公众和企业事业单位的需求,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协同办公,建立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年,我们将资源整合平台建设作为电子政务的重点。通过对党政机关公共服务信息的整合,建立数据整合、共享、交换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目录体系,形成了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四大基础数据库和统计、税务、城市建设、房地产、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民政、交通等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全区的数据中心初具雏形,目前,信息资源已入库413326条,7665258项。

在数据中心的基础上,以开发利用为目的,建设完成了税源经济信息共享和宏观数据分析2个应用平台;实现了30家单位112条涉税信息的整合,入库信息达90381条、616162项,并建立了10个数据比对模型,分别就国税、地税、工商、技术监督、财政、土地、房管等涉税数据进行比对,挖掘出在工商登记地税未注册855户,在工商登记国税未注册928户,在地税注册工商未登记179户,在国税注册工商未登记178户,为综合治税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通过建设完成了宏观经济数据库,已入库信息1912条,12354项,实现了对宏观指标包括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完成情况、金融机构信贷情况、各镇办主要经济指标等信息的展示,为区领导掌握全区的宏观经济情况提供了很好的决策服务作用。同时,实现统计部门的宏观经济数据与各局委提供的统计数据进行比对,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统计数据的正确性。

10月,完成《市区信息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和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规范制订,相关配套制度和交换目录正在征求意见。资源整合工作初显成效,为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7、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机关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化培训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在高标准建设网络和协同办公平台的同时,落实机关人员的培训计划,抓好基础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和管理、信息化综合基础知识、信息化项目应用推广培训。截至目前,先后面向内部职工、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员、副县级以上领导、退休老干部,共组织68个单位、13批次、500余人次的培训,使我区机关办公人员和领导干部能够熟练使用协同办公系统、网上审批系统、资源整合平台,进一步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

(四)强化制度建设,社区信息化稳步推进

为保障社区信息化平台稳步推进,我办把政府网络延伸到社区,免费为社区提供政府外网和互联网接入服务。在此基础上,我办根据社区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对社区人口基础数据库的维护,使用做了更加详细的要求。在数据维护方面,各社区实现每月对辖区内的出生、死亡、迁移人口做出统计,每月上报统计报表,并时实更新数据库,截至目前,已入库人口信息247852条、6597083项。先后为公安局、民政局、人劳局、教体局等多家单位查询汇总相关数据13万余条。按照分级管理的模式,完成了计生、医疗、就业专网的社区建设,计生、医疗、就业应用系统通过政府网络延伸到社区,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五)以人为本,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我办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规划实施。一是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在近郊村实现了光纤入村,宽带入户,农户上网率已经达到24.3%,村委会计算机拥有率已经达到90%,村办企业上网率达90%;二是制定了《市区信息化示范村标准》,对信息化示范村建设明确了目标任务进行了指导,对全年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时间、步骤进行了合理规划,保证了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三是按照“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原则,确定郊段村为信息化示范村,协助郊段村组建了我区第一个农村信息服务站,极大地改善村信息化条件,为村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四是策划制作了农村信息化网站,开通了首个"农户家园",实现了村务公开等信息化管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五是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网已经全面覆盖各村镇;六是制定了以现有门户网站、办公系统和资源整合系统为基础,向镇办和农村延伸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六)加强引导,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稳步发展。

大力发展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对于推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办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大力引导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目前我区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全部连接互联网,上网覆盖率已经达到95%,50余家企业建立了网站,开展品牌宣传,部分网站拥有简易的B/C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发展初现雏形。大多企业信息化工作已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发展到企业资源管理的系统化,部分大型企业已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OA);我区骨干阀门企业将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到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生产过程集散控制(DCS)等系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产品档次,调整了区域产业结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开拓市场。

(七)完善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

我办对内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以建设政府质量管理体系和学习十七大精神为契机,着力打造效能型机关组织文化建设,构建健康向上的机关文化,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水平;二是加强与省、市计算机专家的沟通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三是完善内部制度,形成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项制度、保密制度、值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印章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计算机管理制度、病毒防范制度和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等为具体内容的内控制度,培养工作人员严谨求实的自律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发展范文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信息化;对策研究

工商管理信息化是转变当代我国传统企业工商管理运营模式,提高现代管理创新效率,促进现代工商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运营工商管理创新运营系统信息化在充分利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存储、智能化企业信息管理技术的优势下,逐步取得快速的商业化发展,信息化的现代企业运营工商管理创新运营信息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工商业正常生产运营过程中的运营管理成本,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实现动态化的企业工商管理,推动工商业的管理创新运营模式蓬勃发展。

1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信息发展水平与社会生产发展程度并不一致,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高于整个社会主体经济企业发展速度,想要进一步完全提升整个社会主体经济企业发展应用水平,应该将企业信息电子技术应用逐步推广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使其充分发挥其独特性的优势;而我国工商管理部门一直以来是国家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它的有序运行管理状态直接关乎整个社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传统的企业工商管理的体制方式和企业管理手段已经不能够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必须进行企业信息化部门建设才可以能够真正使我国工商管理相关部门井然有序,处于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才真正能够为推动社会各个主体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和进行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我国工商管理逐步走向企业信息化建设道路,进一步突破了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推动社会各个生产经济活动发展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进一步有效地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只有提高工商管理信息化水平,才能够全面掌握工商管理的开展情况,准确把握内部员工的工作详情,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策略,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随着经济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企业工商管理的指标要求,不论是在企业知识产权还是在专业技术含量、队伍素质建设各个方面的指标要求都越来越严格,其中的行政管理职能越来越清晰,这些行政职能的基本转变和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其在工商管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对相关人员的物力、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投入,在能够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投入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应用工商管理应用信息化,能够有效保证其工商管理信息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有效调控工商市场,把握政策信息。

2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2.1信息化发展资金缺乏

我国工商管理在不断的发展,但是缺乏足够的财政资金人力来支持推行企业信息化工商管理的这个问题仍然会存在。如果在我国工商管理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工商信息化部门缺乏必要的人力资金,那么就可能使我国工商管理相关部门的各项工作管理机器无法及时更新,这样对专业的工商信息化部门管理人员来说无法及时聘请,使社会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工作的正常进展。

2.2信息化监管力度不足

由于信息化产业管理监管部门管理力度上的不足,容易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工商管理相关事业以及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往往都是无法更好地结合。而且,因为经常受到"官本位"这种不良思想的严重影响,从而给一些属于地方政府工商管理相关事业监督部门的一些企业工作人员所出现一些徇私舞弊的现象。同时,就是因为信息产业管理监管部门管理力度较弱,使得在平时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这些企业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这样就会导致让这些企业员工逐渐失去自制力,从而致使整体核心竞争力降低。

2.3工商管理缺乏正确科学的信息化发展方法

导致工商管理信息化无法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原因是工商管理部门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工商管理部门要想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正确科学的整个信息化事业发展管理方法才被认可。如果整个工商管理的整个信息化事业发展管理方法不够正确或者科学,那么,在整个工商管理部门有一些问题突然出现时,进行有效解决与及时处理也就会无法充分运用正确的处理方法,这样一来,工商管理整个信息化事业发展的社会信誉与企业形象就可能会长期受到严重影响,也许就会直接降低整个工商管理事业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那么整个工商管理的部门业绩则可能会长期有所的下滑就是趋势所在的呈现。每个我国工商管理的核心骨架就是整个信息化事业发展,一旦每个工商管理正确科学的整个信息化事业发展管理方法有所缺少,那么就可能会直接严重影响整个工商管理的部门工作效率,从而使得我国工商管理部门都长期处在松散混乱的管理状态,这样就会直接降低整个工商管理的整个信息化事业发展,无法为工商管理部门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与企业形象。

2.4工商管理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待逐步加强

在系统软件开发和技术维护应用过程中对具有专业性的系统软件公司严重依赖,这样也不便于工作管理人员正确应用企业系统中的软件,不利于其他工商管理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具体来说,工商管理部门人员专业工作管理能力所培养需要的软件应用基础知识,对软件工作人员的专业系统软件应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培养工作更是不到位。系统软件一旦应用出现技术问题,将直接严重影响关系到软件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因此要明确知道,软件产品开发商与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视角虽然是不同,软件开发者虽然注重的对系统软件的技术开发和软件技术维护工作,但是对具体化的工商管理人员工作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

3促进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3.1缓解信息化发展层级和幅度之间的矛盾

因为提高我国国家信息化发展层级和幅度之间的矛盾,从而对我国工商事业管理信息化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首先需要提高我国信息化发展,促进层级和幅度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得到缓解,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现在国家工商事业管理服务事业系统信息化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总而言之,缓解信息化发展层级和幅度之间的矛盾对于整个工商管理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领导层应该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我国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2加强信息化监管力度

因为工商信息部门信息化行业监管工作力度足够不足,从而也就无法能够使我国工商管理部门信息化行业得到更好的健康发展,所以说只要能够想将这个关键问题得以解决,就必须能够使工商信息化行业监管工作力度能够加强,从而进一步能够使我国工商管理信息部门的监管工作人员的监管工作热情以及监管工作者的信心能够调动得了起来。同时,对工商信息化行业监管工作力度能够加强还就是可以能够培养企业员工积极努力的热情,从而让他们对更加专业的工商信息化管理专业知识能够具备,从而能够提高企业员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也对我国工商管理信息部门的工作进展非常有利。所以,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工商信息化行业监管工作力度能够加强也许就意味着可以培养更加专业的工商信息化,监管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这对于如何促进我国工商管理部门信息化健康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3制定正确科学的信息化发展方法

因为我国工商管理对正确科学的部门信息化自身发展极度缺乏,才会导致无法彻底解决我国工商管理部门面临的困难,使我国工商管理的企业形象声誉受到了直接的严重危害。所以,要是真想将这一切的问题得到解决就必须要对正确科学的部门信息化自身发展进行制定。当然,在我们制定这些正确科学的企业行政发展方法制定时候,工商管理部门要根据我国工商管理行政部门自身的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对其他部门工商管理行政部门的企业信息化自身发展行政方法制定不可一味地进行模仿,要求具有成为自主创新者的意识。而且,工商管理部门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基础要素就是这个正确的一套科学的部门信息化自身发展行政方法。就像每个经商人都应该有基本原则,如果将这个基本原则制定失去,就可能会完全成为没有商业信誉的人。同样,每个人的工商管理行政部门都同样应该对能够符合该部门工商管理自身健康发展的部门信息化自身发展方法进行制定,如此,才能使目前我国其他工商管理部门信息化自身发展低下的问题得到改善。所以,制定正确且科学的信息化发展方法是当前阶段促进工商管理行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3.4实现技术不断更新

工商管理企业信息化发展要充分依赖企业信息软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企业信息软件技术水平,才能大大提高我国工商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实际工作效率,满足我国工商管理日益复杂的实际需要。首先,工商管理信息涉及的内容复杂,主要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法律、金融、工商等社会相关各个领域,只有不断努力进行信息软件技术上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充分满足我国基层企业工商管理的实际需要。其次,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的问题研究,定期收集分析企业工商管理信息工作的新成果,积极组织收集探索采纳企业一线工商管理人员的宝贵意见建议,有效促进提高企业信息化工商管理的实践可操性和理论创新性,满足企业多元化开展工商管理信息工作的实际需要。第三,强调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各种数据源和信息的实时收集反馈机制,注重及时准确了解我国市场经济变化过程中的各种重要数据源并反馈相关信息。进一步不断扩展工商数据管理信息的主要来源传输渠道,建立更加完善的工商数据信息交接沟通机制,减少工商数据管理信息流失。第四,工商管理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不断提高行业信息的综合应用价值,可以根据企业工商管理信息业务发展需要随时随地挖掘更多有较具针对性的行业信息,发挥工商数据管理信息的警示说服引导作用,在企业动态性信息监管中不断提高工商数据管理信息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能够及时围绕着我国工商管理信息发展的各个主流行业趋势及时检索更多相关行业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工商管理信息的综合应用。

3.5对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在对企业工商系统信息进行细化管理的很多时候,因为所有的相关信息和管理程序都是可能会发生变化的,要求系统对这些相关信息进行管理时一定要注意做到及时更新、动态进行管理。针对一些情况可能还会出现规定有效期限的办理文件相关信息需要进行特殊性的管理,定期进行筛查,将那些超出规定有效期限的办理文件相关信息重点进行标注,分门别类对其进行细化管理。除此之外,在工商业务的日常办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细致、周全,仔细认真核查每份办理文件的信息准确性,才能真正确保管理工作过程不出任何纰漏。在我国推广信息无纸化办公的今天,信息的企业动态资源管理也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要按照商户与经营企业的不同实际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确保企业信息数据资源的管理有效性。由于工商部门对这些相关信息并不只是简单进行管理存储,而是在任何企业有管理需要的实际情况下它都可以迅速地调阅这些相关信息资料、查找并得到有价值的相关信息,故这种动态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往往能够有效地确保这些信息的内容真实性和信息可靠性,为日后的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管理做好坚实基础。

4结语

工商管理的工作模式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生改变,传统的部门依靠人工管理的方式难以真正满足工商管理工作要求,因此,在工商管理工作过程中深入推行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手段十分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李勇.探讨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模式创新[J].科技风,2020(13):39-39.

[2]李海宁.探讨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模式创新[J].商场现代化,2020(21):84-86.

[3]胡雅甜.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创新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8(30):203-204.

[4]马文风.论述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创新[J].经贸实践,2018(08):71-72.

信息化发展范文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1引言

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是当前倡导的一种发展趋势,是以基本的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的,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对于大多数信息化发展而言,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对资源进行共享并且合理分配,实时掌握各种动态信息的变更,明确管理的职能与标准。在本质上解决了传统模式存在的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漏洞,提高了工商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并且方便了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与监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速了我国管理水平层级的上升,避免了工商管理水平的退化,大量推动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2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问题

(1)加强统一化信息标准建设模式分析。在当前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标准,这就造成了发展的分散。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经过二者的有效结合,研发出了各种管理的硬件和软件,但是其中有些指令并没有完全按照工商管理的规则进行细分,其中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致使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2)加强信息化管理细节分析建设。这个问题是由前一个问题延伸来的,强化信息化管理的细节建设,是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点。许多管理模式,一般只在意管理的框架,对于细节性的问题没有做出统一的规划与协调,这也造成了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漏洞。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工商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中也是如此,没有细节分析,对于一些特定的,新增设的内容将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3)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管控平台。当前的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只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标准进行管理,对于一些不符合的内容无法进行及时的调整,急需建设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管控平台。从眼前来看,信息资源共享管控平台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打破小部门之间的一些关联,加快管理工作的进程,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一建设拓宽了管理的模式以及管理内容的范围,并且通过资源的共享,减少了传统管理模式出现的漏洞,加强了管理安全,使资源分配的更加合理,避免了资源浪费的情况。(4)工商管理网络的动态化建设。工商管理网络的动态化建设,是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网络的动态化建设就是网络信息的实时更新,同时展与时俱进。虽然当前的工商管理网络应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但是,在进行细化分析时,有些管理的内容过于新颖,网络资源还停留在原来的建设中,无法满足企业的各方面的细节化具体分析。所以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可能出现一些不合理不符合社会实际的情况。

3工商管理信息化综合发展的对策实施办法

(1)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信息化统一标准。对于近年来出现的多种问题内容与形式,制定统一的规范管理准则,这是当前发展工商管理信息化综合发展最有效的一项对策。完善了这一标准可以更好的提升管理数据的准确性,管理内容的合理性,减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尽可能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实现多种管理软件与设备的一体化,与多样化无障碍连接,并且直接减少了管理工作的流程环节,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进而促进工商管理信息化的发展。(2)确定工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要想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得到有效的提升,就必须确定工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如何才能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点:首先,了解当前阶段社会市场的工商管理模式,和近期的发展趋势;其次,结合当前工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根据具体情况找到发展角度;最后,在完善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各方面硬件设施条件之后,制定发展的具体方向,以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快信息建设的发展速度。(3)定期开展工商信息化监督分类管理。因为在当前这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下,有许多内容和模式是在进行转变的,也会有许多的不同性质的内容糅杂在一起,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难度。定期开展工商信息化监督分类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能有效的将管理中的特殊内容和新出现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类,这样一来,系统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就能明确系统的管理标准,提高管理的效率,构建完整的管理系统,促进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4)引进先进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技术。只依靠硬件设备来推动工商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化发展技术,根据实际的发展阶段,对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了解自身的发展建设模式,将先进技术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工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资源合理化分配,推动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进程。(5)提升工商信息化队伍素质。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虽然是以网络信息技术和硬件设施条件为主的,但是关于建设工商管理信息化的组成队伍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推进发展的管理人才。打造一直强化的队伍也是决定着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关于方向的制定以及体系的健全,队伍的素质水平是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因此,第一,我们要注意队伍内的人员搭配,成员不一定确实资深的人员,因为这样的队伍通常缺乏创造性;第二,注重人员工作的合理化安排;第三,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下的大时代背景下,工商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确在发展中需要处理的问题,确定发展的方向,建立好发展必需的软件技术与硬件设施条件,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确立发展的主要内容,根据改革内容的对策,推进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曦.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18):85.

[2]李炜铮.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7(31):183+199.

[3]孙惠平.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7(14):191.

信息化发展范文篇5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发展指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分两部分:一部分采用2012年国家档案局统计年鉴数据,另一部分采用了2016—2019年公开数据。经过已有数据的分析处理,对我国省(市、区)进行档案信息化发展能力分析与诊断。具体采用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1];2012年度各省(市、区)档案专业教育基本情况表[2]和统计年鉴[3];网站建设数据来源[4];人口数据来源[5][6];各省市区人均GDP[7][8]等等。同时,根据数据统计获取方面存在指标不匹配的情况,指标数据使用替代数据参与计算。

2数据计算

对上述收集的数据汇总观察,发现省市区档案信息化之间指标数值分布不均匀,因此对标准化公式采用取平方根的方法进行数据标准化计算,以消除数据过于离散的影响。最后得出一级指标归一化运算结果如图1所示。按一级指标权重进行数据汇总,得出各省市区档案信息化发展指数(AIDI),并进行排序,结果如图2所示。

3结果分析

从上述31个省(市、区)档案信息化发展指数对比来看,档案信息化发展排序的情况可按整体指数、二级指数累加、二级指数平衡性等特点分为五种类型。类型一,整体发展能力强,二级指数累加值高且平衡性较好;类型二,整体发展能力强,二级指数累加值高但平衡性不够;类型三,整体发展能力强,二级指数累加值持平但平衡性不够;类型四,整体发展能力强,二级指数累加值低但平衡性和显著性较强;类型五,整体发展能力较强,二级指数累加值低且平衡性和显著性一般。3.1属于类型一的分析。上海12个二级指标累加值最高,12个二级指标分布均匀,排名第一,档案信息化发展具有极好的均衡性。广东12个二级指标分布均匀,累加值较高,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发展均衡性也比较理想。3.2属于类型二的分析。黑龙江12个二级指标中其应用服务指数较低,其他指标分布较均匀,排名第五,说明档案信息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均衡性,如果在应用服务指数方面强化建设,信息化发展能力将大大增强。山东档案信息化发展排名第八,较浙江档案信息化发展指数来看,其基础资源指数、技术创新指数均较低,且这两个指数所占权重较大,整体低于浙江发展指数属于正常现象。四川的档案信息化发展指数高于湖南,但个别二级指数低于湖南,如四川的发展效果指数小于湖南,而四川知识支撑指数和技术创新指数都高于湖南,且两个指标所占权重比较大,所以出现四川的总体发展指数高于湖南的结果。3.3属于类型三的分析。北京和河南12个二级指标累加值几乎持平,但由于北京的应用服务指数高于河南且该指数权重较大,综合运算结果是北京档案信息化发展能力高于河南,排在第三位,河南排在第四位。内蒙古、湖北、河北。与北京和河南相似的是,内蒙古、湖北、河北这三个省份的12个二级指标累加值持平,但排名先后不同。内蒙古的基础资源指数比湖北高,且该指数所占权重大,其它指标基本和湖北持平,故内蒙古的发展指数较湖北好;湖北的知识支撑指数比河北高,且指标所占权重较大,其他指标累计相加基本持平,湖北高于河北属于正常现象。甘肃和云南。与北京和河南的信息化指数比较相似的是,甘肃和云南12个二级指标累加值基本一致。甘肃的应用服务指数远高于云南,整体发展指数高于云南也是正常的;同样的情况,福建和青海12个二级指标累加值基本一致,福建的基础资源指数远高于青海,该指数所占权重较大,整体上福建发展指数较高。同样的情况还有,辽宁和天津的12个二级指标累加值基本持平,而辽宁的知识支撑指数和应用服务指数比天津高,所占权重也大,所以辽宁发展指数高于天津。3.4属于类型四的分析。江苏和浙江。江苏档案信息化发展排名第六,浙江排名第七。比较来看,江苏的12个二级指标累加值没有浙江高,但技术创新指数较高,综合运算结果高于浙江。湖南和吉林。湖南12个二级指标累加值比吉林低,个别二级指数也存在低于吉林的情况。但是,湖南的发展效果指数、知识支撑指数远高于吉林,故湖南的整体发展指数显著高于吉林。可见,信息化发展的均衡性和二级指标的显著性是影响整体信息化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安徽和新疆。安徽的12个二级指标累加值比新疆低,但由于安徽的基础资源指数、技术创新指数高,整体上仍高于新疆。山西和重庆。与江苏和浙江信息化指数的累加值偏低但整体反超的情况相似的是,山西的12个二级指标累加值没有重庆高,但由于发展效果指数、技术创新指数大于重庆,故整体高于重庆。3.5属于类型五的分析。属于类型五的有广西、贵州、陕西、江西、宁夏、海南、西藏等省(市、区)。这些地区的知识支撑指数、应用服务指数和技术创新指数以及12个二级指标累加值存在正常的递减差别。

4结论与建议

信息化发展范文篇6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免费论文下载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信息化发展范文篇7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信息化;问题及方案

一、理论概述

大数据的特征:(一)数据量大。现阶段一些大型企业的数据量几乎接近EB量级。(二)数据多样化。数据源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而非结构化数据量越来越多,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筛选、整理等操作,使之变为结构数据,正是这些数据类型的多样化对数据的处理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价值密度低。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的多少成反比。如果数据的搜集不及时,数据样本就会出现不全面不及时的现象。当数据量达到一定数量规模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大数据得到更加真实全面的反馈。(四)处理速度快。由于市场变幻莫测,所以要求数据的分析也必须能够快速的反应变化,这就在性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不健全。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共享平台必不可少,以便更好的实现信息共享。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初级阶段,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也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会计信息化的共享平台的建立还不够健全,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对共享平台的理解也存在误区。导致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推广力度薄弱,推广速度缓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在互联网+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对会计信息的系统收集和整理是更好的实现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伴随着大数据时代浪潮的到来,信息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执行标准已经不能更好的满足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了,导致一些会计信息工作执行起来没有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从目前来看我国会计信息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执行标准还不健全,当企业在使用云计算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合法的问题,甚至有时候会遭到黑客的袭击,给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损失。由于法律不健全不完善,使得出现这种情况时,法律这把大伞不能及时的给予保护,从而打消了财会人员对使用云计算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健康迅速发展。(三)共享平台数据安全性的缺失。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是否安全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和转变,这就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商业机密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将自己企业的会计信息交予别人来掌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技术的普及,不法分子利用违法手段,甚至是病毒来窃取会计共享平台的资源,给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带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四)工作人员素质低下。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的提高和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还比较缓慢,在很多领域内也会受到一系列的限制,究其原因,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造成的。虽然每个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都有一定的操控计算机的经验和能力,但是这些只是一些基本的操作,根本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风险。

三、解决措施

(一)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要想更好的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建立健全完善会计信息化这个共享平台是势在必行。虽然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不够成熟,但是只要建立健全和完善会计信息共享平台、规避风险,再加上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相关部门再予以高度重视,从而更好的促进大数据时代下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二)加强共享平台的安全性。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都会比较重视企业自身财务数据的安全状况,因为在云计算的过程中,都会存在安全隐患,给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处理的真实性和准确程度。所以要保证大数据下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就得时刻做好准备:其一,实行实名认证。在云计算的过程中,为了规避安全风险,可以实行实名认证,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和防护机制,确保云计算的安全性;其二,实行加密保护。计算机网络研发人员加强对软件的研发,加大保密机制,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共享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到百无一疏漏,安全存储,安全传输信息。(三)完善法规和执行标准。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科技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其中作为整个企业最核心最关键的财务部门势必受到高度重视。所以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不断的采取措施加强会计信息化执行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利用法律手段来不断地完善和规避会计信息安全风险。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调动相关人员对企业会计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整合。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外部监管力度,对供应商的云计算这样的服务进行严格监督和把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给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四)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养。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需要财会人员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做支撑,并且要求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这样就加快了财会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其次,财会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充实和提升自己,除了单位组织的集体培训,也可以自己不断学习和积累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更好的对自己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深入的了解,通过财务数据来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利弊,以便更好的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中去。虽然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只要不断地加强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再教育,就能够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更好的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四、结论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必不可少,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要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充分利用国家和政府的福利政策,降低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和安全隐患,更好的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和防范措施[J].郭莲丽.商场现代化.2016(19)

信息化发展范文篇8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信息化发展范文篇9

一、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和主要特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业,拉开了金融信息化的序幕。金融信息化大体经历了脱机批处理阶段、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业务集成和决策智能化四个发展阶段。到二十一世纪,金融信息化已经步入创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从初始的支持金融业务、到运作金融业务、再到改造金融业务的过程,信息技术已成为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因素。金融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的能力,成为金融市场的交易物质和技术基础。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低成本的网络交易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交易方式,投资者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上网同步进行金融交易。互联网日益成为世界金融市场运作的中枢,全球金融市场也被更紧密地联系起来,金融信息化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主要特点。

1、信息技术使用面广,业务成本大幅降低。自1958年第一台计算机进入美洲银行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便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金融业务的电子化进程。这些大银行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更新主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积极大胆地采用最新的计算机产品,采用最新的软件技术。这些设备和技术的普及不仅降低了金融业务的服务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其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务的处理手段,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美国网络银行交易量占银行交易总量的一半左右。

2、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安全保密性增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网络信息系统中有一个标准化的结账规则体系,各类软、硬件方面都配有安全保障措施,如主机系统、通信系统的硬件备份、软件加密等,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类不安全因素,为金融部门和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业务高效处理,服务日益完善。为了更加及时、高效的处理金融部门间频繁交易的支票、汇票等转账结算业务,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金融部门纷纷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资金清算体系,以实现快速、安全的资金清算。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BOJ—NET)、美国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CHIPS)、环球金融通信网(SWIFT)等,这些系统的建立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通过创新还能为客户提供各种新的金融服务,包括金融机构与企业客户建立的企业银行、金融机构与社会大众建立的电话银行、家庭银行等,通过各类终端为客户提供各类周详、多样的金融服务。

4、积极利用先进技术、不断进行业务创新。以美国的商业银行电子化进程为例,每隔十年左右的时间,信息技术就会在高层次上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游戏规则进行重构。最近一二十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金融业务创新之间的联系更是日趋紧密。考察一些西方的典型金融机构就会发现,他们往往通过信息技术探索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或者提供新的服务内容,以此来实现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已成为体现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95%的金融创新都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可帮助分析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并进行风险管理,使这些产品之间的交易成为可能。

二、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尽管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由于处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起步到现在,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完成了电子化建设,实现了各项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和自动化的办公环境,促进了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化,已建立了包括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在内的机构内部资源管理系统。在银行业方面,建成了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在保险业方面,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证券业方面,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内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还不能达到金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要求。中国农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副总经理叶又升曾经说:“据粗略估计,我国银行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每年都达上百亿元。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由国内厂商获得,其余的三分之二都被国外厂商拿去了”。从近些年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制约着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的缺乏。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西方国家金融业中的信息技术精英都被列为公司的核心团队,其聘任、地位、薪酬、权限等各方面都远远高于同级别的其他人员。更有特点的是,在很多大金融集团里,如美国的citybankofNewYork、英国的HSBCholdings、法国的BNPParibas等,其信息技术体系实行的都是单列的垂直管理,人、财、物由集团科技部统一招聘、统一分配、统一规划,以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高度安全性。人才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甚至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对于在金融业中占据特殊地位的金融信息化建设而言,人才建设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人才不是普通的金融人才,而是专门从事金融创新的人才。经过三十多年的金融信息化发展,我国金融业已培养了一批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并在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人才的管理制度。但现有的人才储备和人才机制尚不足以支持金融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的专门人才———“金融工程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金融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技能,如数学计算与统计分析技能、构建模型和模拟实际问题的技能、运用计算机和远程通讯技术处理信息的技能,以及开发或使用相关软件技术的能力等。我国金融创新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业创新的发展,因此要发展金融创新,就要培养金融创新的专业人才。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

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是随着金融发展趋势递进的,而金融发展趋势又是在金融与信息技术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信息技术成为影响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客户需求主导着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走向;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则是金融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金融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金融信息化的影响,充分挖掘现有信息系统的价值。据美国银行业统计,1986—2002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大银行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再造计划,银行再造之后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8%和25%,而平均的成本收益比从63%下降到40%~50%,信息技术对金融的重要作用已经从后台支持上升到了前台创造利润。国内银行信息化建设推进很快,在注重新项目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对现有信息系统的充分利用,深度挖掘和发挥现有系统价值。

2、从运用信息技术来单纯地保存和处理数据转向直接面对顾客提供多方面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银行业零售业务的发展,直接面对顾客的顾客服务型信息处理系统在银行业信息化过程中日渐突出。目前,西方银行业通行的信息处理系统主要有大型通用型信息处理系统和顾客服务型信息处理系统两种类别,但是后者已呈现出逐渐取代前者的势头。大型通用型信息处理系统是比较传统的信息处理系统,主要功能是进行数据的保存与处理,主要应用于账户管理方面,已不能适应银行业中激烈的服务竞争潮流,正在逐渐被淘汰。

信息化发展范文篇10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其信息化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主要表现在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二)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当前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表现为:(1)从事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相关人员对IT技术发展把握不够深,大量信息化应用建设刚刚完成就成了落后产品。此外,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畅,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设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2)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本身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

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水利”是一个以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各种水文模型和水利业务的专业化系统平台,是对真实水文水利过程的数字化重现,它把水活动的自然演变搬进了实验室和计算机,成为真实水利的虚拟对照体。它是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三、水利信息化的实施

(一)数字水利应用系统组成

数字水利应用系统主要由采集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接口层、支撑层七个部分组成。1、采集层。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而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和措施;这些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措施以及相应的采集点就组成了采集层。2、网络层。网络层为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提供基础,网络的建设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公网和专网相结合的方式。3、数据层。数据层通过建立所有与水利相关的数据的模型或结构,使应用层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各种水利信息,产生各种水利应用。4、应用层。应用层建立在数据层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各种应用模型如洪水演进模型、排水模型等,提供水利行业的各种应用功能。如水利信息服务、统计分析、虚拟仿真、预报决策等。5、表示层。表示层以浏览器为载体,直接向从事水利的各级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功能或信息服务。6、接口层。接口层通过向各级水利系统提供网络接口、数据接口和系统接口使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各级水利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数字水利”。7、支撑层。支撑层通过相关的标准体系以及最新的技术,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情况,水利决策支持系统包括:

1、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保障防汛抗洪工作有效和科学的前提条件,可以利用遥测数据、遥感图片等进行相应的暴雨预报、洪水预报、洪水调度等工作,提前为防汛抗洪工作做出指导性的预报、预警措施。洪水不仅是灾害,其调度使用已成为水资源研究的新课题,是“资源水利”的重要组成。2、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有两类数据源,一是遥感数据源、另一类是旱情监测站采集的旱情信息数据。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在遥感图片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同一时期内大范围的土壤含水量信息以提供第一手的辅助决策资料,同时,也可以根据地面旱情固定、流动监测站采集的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土壤温湿度等数据,作为区域遥感数据校正的参考。

3、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资源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资源量、预测水资源量、对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科学调度。

4、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环境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质、预测模拟水质变化、计算水环境容量、控制规划污染物总量。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重要依据。

5、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是建立在水土流失数据库和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水土流失评价及治理数学模型技术,采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思想建立水土流失模型库,为水土流失的评价及预测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该系统与实时水保监测系统的集成将为保障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科学性,并指导水保工程的规划和实施。

6、水利综合会商系统。水利综合会商系统集中展示上述各种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的关于防汛、抗旱、水资源、水环境、水土保持等数据,为水利部门主管领导提供集成的会商环境,便于会商人员迅速地作出科学决策,下达会商命令,以预防或尽量减少未来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失。

总之,“数字水利”是未来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方向。只有在各种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水利行业特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水利”工程,才能更好更快地使水利事业服务于社会;“数字水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行业进行紧密配合,才有可能达到目的;“数字水利”是一个开发动态的概念,也就是说“数字水利”必然要运用随时出现的相关新技术,这样才能确保“数字水利”工程的技术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