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3:17:48

形象建设

形象建设范文篇1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

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由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决定的,也是由进入新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任务决定的。我们要从国际和国内、党外和党内、历史和现实等方面,来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社会主义增加了新的活力,也使党的建设增加了新的活力。由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党在思想、组织、作风、队伍、制度等方面不可能一下子都适应变革的要求。因此,党必须从各个方面抓紧自身建设,增强适应能力,提高领导水平,始终成为领导改革和建设的核心力量。

在当前形势下,抓党的建设,首先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要注意抓住两条,一是要鼓励、支持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进程中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二是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广大党员和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持开拓创新和发扬优良传统,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大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党的建设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党才能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并充满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领导着十二亿多人的发展中大国的大党,是一个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党的作风状况,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

抓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经常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抓住作风建设,就抓住了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抓住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抓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抓住当前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工作。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第一位,关键是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一方面比较普遍地存在不重视学习,特别是不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搞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思想倾向。这些都是严重妨碍贯彻执行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不良思想作风,必须努力加以克服。否则,党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静止不变的,如果静止不变,就会变成没有生命力的教条。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50多年过去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给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什么要求?还有,我们搞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经济领域的深刻变化,也带来了社会领域和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许多新情况新挑战?许多问题没有本本可找,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分析和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中求得解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而这种一脉相承就是既不断继承又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真理的统一体。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只有坚持这样做,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发扬好,这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当前,影响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解决这个问题,要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扎扎实实地解决群众的困难。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心系最广大的群众。全党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领导干部要扎下去,沉下去,切实了解最基层的真实情况。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在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和总结历史、现实经验的基础上,从思想教育和制度规定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一套管用的教育方法和制度规定。

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要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不是小事。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是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和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领导干部必须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必须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做到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灯红酒绿的侵蚀影响面前,一尘不染,一身正气。

形象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警察形象,建设,思考

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就必须双管齐下,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警察形象,沟通警民感情,改善警民关系,最终形成警民共治的良好局面。本文拟就警察形象问题作一探讨。

一、警察形象的含义及影响警察形象的原因

何为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而警察形象则是指人民警察给予人的直观的、具体的、形象化的总看法、印象或感受,即社会公众对警察的总体评价。它是民警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政意识、服务作风、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警察形象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风貌,是民警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包括仪表形象、纪律形象、业务形象、服务形象和知识形象等。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管理理念,强调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教育”、推出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大使等一系列活动,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服务热情、工作规范、执法文明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树立。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第一,由于人事管理上进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社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2、日常执法工作不尽人意。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大众的需求产生较大的距离,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二是部分民警执法不够规范,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等“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三是公安宣传工作不力,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治警不严,惩处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不能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一方面队伍中少数害群之马未能得到及时处置,不能使得后来者引以为戒;另一方面,无法约束民警的思想、行为,导致民警违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二)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

1、期望过高,失望越大。相当一部分群众把民警当作“神”而不是当作“人”来看,他们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然而,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进而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

2、认识偏颇,混淆视听。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甚至鄙夷而形成对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由对一些民警工作绩效的不满意导致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

3、认知有限,造成误解。由于部分群众法律知识有限,对刑法等实体法有所了解,而对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罚的执行等有关规定不够了解,以致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误解。例如取保候审、保外就医、假释、监外执行等正常法律措施,常因人犯“复出”而被群众误解为徇私舞弊的司法腐败行为,由此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

(三)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

1、行政干预,滥用警力。一是由于公安机关执法权限较大,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往往将公安机关当成万能钥匙,其他部门一遇上难办的事就让警察去管,无形中扩大了公安机关的对立面,从而损害警察形象;二是非警务活动过多,损害警民关系,影响民警的执法形象。

2、鱼目混珠,损害形象。六、七十年代,穿制服、戴大盖帽的行政执法者唯有公安一家,在老百姓眼里公安机关就是“大盖帽”,代表的是政府形象,有着绝对权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类行政执法人员不断增多,工商、交通、财税、城管、卫生及联防保安等各式“大盖帽”满天飞,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假冒警察招摇撞骗,严重影响了“大盖帽”在群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和威望,也使公安机关的形象受到损害。

3、保障不力,经费不足。首先,因公安经费保障不足,使正常工作无法开展,“以罚代刑”、“以罚代拘”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的文明执法形象。其次,警力不足,任务繁重,战役过多,超负荷工作,而经济利益却得不到保障,挫伤了广大民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影响了民警的执法服务形象。

二、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公安机关是党委政府与群众间最主要的沟通桥梁。民警是公安机关联系和伸向社会公众的触角,扮演着党委政府的公共关系人员的角色。公安民警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形象。因此,建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意义重大。

(一)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肩负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安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完成任务。只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合格人才,才能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更好地完成公安机关的光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公安机关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深入贯彻和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与其一脉相承。通过形象建设,人民警察可以更好地为民、爱民,让人民满意。

(三)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人民警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警察的言行不当也越来越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误解或纠纷。因此,只有良好的警察形象,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四)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树立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的需要。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有利于不断促进警察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沟通,实现警察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在与群众密切接触中树立和改善人民警察形象,在经常沟通与交流中达到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从而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使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方针在新形势下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三、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目标

警察形象应是人民公仆形象,让人民满意的形象。因此,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目标就是提高全体民警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树立起诚心为民的公仆形象、严格执法的文明形象、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和安于淡泊的廉洁形象。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改善警民关系,就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多策并举,多管齐下,使人民警察高大形象在群众中不断得到升华。

(一)内强素质。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斜”。说到底,一个部门的形象是自己树立的,警察形象的好坏不是由别人吹捧或批评所决定的,是警察自己掌握着形象毁誉的“切换键”。因为,警察形象中的仪表形象、社会形象是外在的,而服务形象、执法形象是内在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在形象决定和制约外在形象,而内在形象又是由素质决定的。因此,要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最重要的是练好“内功”,在提高素质上花气力,着重提高警察自身素质和管好警察自己。

1、提高民警思想认识,不断增强五个意识。一是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入世之后,政府的职能已由“管理”向“服务”转化。对于公安机关来说,“服务”决不是警务工作份外的负担,而是一种法定的、必须履行的职责,是应该提倡的职业精神和美德。因此,新时期的公安机关是集专政、打击、管理、服务于一身的多元职能的公安机关。民警只有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中,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让群众满意。二是宗旨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更高,只有增强宗旨意识,认真思考和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完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树立起人民警察诚心为民的公仆形象。三是“诚信”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诚心为善并付诸实践,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这是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国加入WTO后的公安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公安机关作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公安机关的信用是政府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公安机关既要做社会信用体系的管理者、维护者,更要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示范者、实践者。四是法律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追求平等、尊重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对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公安队伍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尊重法律、保障人权”是现代警察所必须树立的执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执法为民,实现司法公正,在群众心中树立人民警察严格、公正执法的文明形象。五是形象意识。形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形象反映素质,折射作风,表现文明,影响声誉,影响环境,所以有人说:“形象重于生命”。“树立公安民警的良好社会形象”,这既是总书记对公安机关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公安大讨论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警务活动和民警管理。良好的形象,要靠制度规范和制约。只有通过对公安机关的工作、行为、装备进行规范,有效提高队伍的工作效能,重塑“文明之师、威武之师”,才能有效改善警民关系,实现警民共治。一要继续贯彻落实“五条禁令”、《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加强警容风纪形象建设。警容风纪是警察形象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展示警察风貌的窗口。人民警察讲究礼仪,保持严整的警容,目的在于展示公安机关的优良作风,做到举止文明,令行禁止,朝气蓬勃,雷厉风行,在行为举止方面显示出人民警察的威严,把他们铸造成新时代人民卫士。二要健全业务培训机制,落实业务知识培训制度。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严格培训,有效提高民警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实战技能,才能保证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改善执法形象。为此,要努力提高队伍的科技水平、执法水平、行政管理水平和口才交际能力。三要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使民警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队伍纯洁。要大力推行岗位目标责任、末位淘汰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制度,增强广大民警竞争和危机意识,充分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民警的岗位责任感和荣辱感,以良好的工作姿态树立人民警察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要以“治长”为重点,以“从严”为核心,建立健全从严管理队伍的制度,坚持教育与处理并举,对民警实行“严治、严管、严教、严查”,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和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用人制度,严把“进口”,畅通“出口”,严格执行“凡进必考”制,从源头上把住进人关,大力清理不合格人员,下大力气治理和解决刑讯逼供、滥用职权等问题,并将其与“治警打假”有机结合起来,确保队伍纯洁。

3、解决经费保障,改善警察形象。解决经费保障,让警察不再有后顾之忧,势必极大的调动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积极性,确保社会安定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治安环境的进一步好转,有利于改善警察形象,密切警民关系,意义重大。

4、提高公安工作绩效,努力创造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社会稳定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必须牢固树立稳定第一的思想,把维护稳定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依法严格治安管理,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这是树立人民警察社会形象的基本要求。

5、落实警务公开制度,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促进形象转变。警务公开是把为人民服务承诺落在实处,使为人民服务具体化和规范化。实施警务公开,提高公安工作的透明度,减少公众和警察合作的盲目性,增加了公众对警察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警察加强服务意识和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形象建设。

(二)外树形象。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要树立起良好的警察形象,除了警察自身表现要好外,更要借助外力,提高警察的影响力。外树形象,简单地说,就是运用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展示现代人民警察新形象,即提高警察组织自身的影响力,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争取更大更多的公众支持,获得最佳的组织效益和社会效益。

1、加强与外部的沟通联系,争取各种组织、团体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协助。一是要与人大、政协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安机关聘请的党风警风监督员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听取他们对公安工作的意见;二是要经常与纪委、监察、信访等部门保持联系,与基层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征询意见;三是要加强与民间社团的联系,邀请他们前来参观、座谈,获取他们的支持;四是要深入社区、农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请人民监督员、设立民警违纪举报投诉电话,邀请舆论监督等形式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改进警察队伍中的不良作风,促进人民警察形象建设。

2、利用新闻媒介,增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新闻媒介主要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工具。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报纸、刊物等传播工具,宣传公安工作。一是要向社会宣传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社会环境。二是要大力宣传公安机关在履行职能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既要宣传民警的工作,也要反映民警的疾苦,以唤起群众对民警的理解,加深警民之间的感情交流。三是要大力宣传公安队伍的模范典型,挖掘题材,创作精品,教育感染群众,让群众真正了解公安民警、信赖公安民警。四是要向群众公开和宣传公安机关的办事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构筑一个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的社会环境。五是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减少公开曝光,防止产生负面效应。六要要开设与民沟通的渠道。如设立警民论坛,征集交流话题,搭建警民心与心沟通的桥梁,组织开展亲民活动,实现警察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加强沟通,促进理解,树立形象。

形象建设范文篇3

[关键词]政府形象形象建设合法性有效性

在现实世界中,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置身于政府的管制之外。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的权能不断膨胀,它越来越成为一种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的超级力量。“它拥有对其它一切人、一切组织或权利要求的权威,不会遇到来自于一个与之平起平坐的权利要求者的挑战。”[1]对于这个无法回避的庞然大物,人们既有不满,也有依赖。尤其在世纪之交,混乱不堪的金融秩序、严重的资源与环境危机甚至日渐失控的技术发展都使21世纪的前景模糊不清。人们对政府的失望和希望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多数人相信,一个好政府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发展所必需的。[2]改革尚没有适应这种变化以跟上时代步伐的政府,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课题。[3]但是应当指出,多数学者甚至政府自身更为关注的改革途径主要是机构的变更和职能的转换,而对另一个很有意义的角度——政府形象的建设却注意不多。事实上,一个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推行政策、实现既定目标时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是降低政策运行成本、提高效益取之不尽的源泉。

本文拟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宏观层面上的政府形象建设做一点初浅的探讨。

所谓政府形象,实际上是政府客观实在与公众主观认知的混合物。如果把政府的客观实在当作政府形象建设的先决前提,那么应该强调,政府即使善意的作为也并不必然导致它所期望的好的形象效应。因为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不是绝对全面、客观的,而是他们的期待视野对政府作为的再塑造,而公众的期待视野既受自身素质的局限,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同样的政府作为,人们可以而且必定会对它做出不同的解释。例如在发达国家政府行政公开与决策民主就是衡量政府形象好坏的重要指标,而许多不发达国家的民众还在拥护或追求军事独裁,只要它能让百姓过上比以前好的日子。同样的理由,没有作为的政府不会凭空赢得宝贵的形象资源,它几乎是依赖于政府卓有成效的建设。

也就是说,政府的形象要靠建设,而政府在建设自身形象的时候,一方面要把政府行为的有效性看得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公众立场,并通过多种手段引导或改变公众的评价。

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广阔活动范围使得公众经常要与政府机构接触。有调查表明,72%的成年美国人一年中至少与一个政府机构打过交道,大约1/3的人与更多的政府机构打过交道。接触最频繁的是税务官、学校行政人员和警察。[4]正是在这些盲目而频繁的接触中,公众确立了对政府形象的直观认识和感受,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播。如果忽视了政府形象的建设,对政府而言是巨大的损失。遗憾的是,日常生活中,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确常常带有习惯性的麻痹或冷漠,一些小小的疏忽不断积累成伤害政府整体形象的大缺陷,从而为政府推行政策、实现目标人为地设置了障碍。“无论在学校里讲授的政治制度观点是多么积极,一个公民如果被警察折磨,被福利机关忽视,或者被不公平地征税,是不会对政府当局有多大好感的。”[5]在讨论政府形象建设时,我们必定发现有很多影响因素,但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合法性。即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的信仰的能力,它表明政府在法律上得到了公众认可并且可以实施政治控制,是一个政府赖已存在的最基本条件,它揭示了公众倾向于对政府表示信任、好评、至少没有恶感的内在原因。一个合法性程度较高、受到公众拥戴的政府在形象建设一开始就居于十分有利的位置,并且能以较小的成本获取较好的成效。与此相关的一点是政府的自主性,即当干扰因素很强大时(如政党、军队、他国政府、利益集团等试图控制政府时),政府仍然能够自由决断的能力,这不是任何合法政府都完全拥有的,公众对政府国际形象的关注更多地集中于此。

2、政府有效性。即政府通过政治动员、政策制定和实施来实现国家及公众利益的实际表现,它是政治系统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一个有效的政府在形象建设过程中拥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它可以从两个角度考察,一是政府的能力,即政府以最小的社会代价采取并促进集体行动的能力,它当然包括政府及其官员的行政或技术能力,还包含更深层次的机构性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促使政治家和公务员按照集体的利益行事,它外在地表现为政府是否精明强干;二是政策绩效,即政府利用上述能力满足社会物品需求的结果,它表现为政府的精明强干是否发挥到了应有的水平和应该的地方。

3、政府识别性。这里侧重指能够让公众产生明显识别效应的政府外在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公众可以容易地把此政府与彼政府区别开来。因为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认知总是通过特定的外在特征(如建筑物、标识、领导人、组织机构、人员行为、重大事件)或亲身感受等得以体现或者强化的,所以把企业形象识别(CI)中的某些成功手段引入政府形象建设就是值得认真考虑的。例如可以通过提炼政府理念的精华、设计政府的形象标识、进行重大事件的整体策划甚至包装政治领导人等方法来塑造政府形象的传播特征。其中在现代社会,政府领导人的形象对政府整体形象具有尤其突出的示范和识别作用。海瑞克·史密斯在其荣获普立策奖的著作《权力游戏》中感叹:“今天选民们决定对政客的支持,不是看政策的内容,而是由他们对政客的感觉来决定,像政客的信念、感情、品德及工作热忱等”,“他们寻求一位银幕的英雄”.[6]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理解一些看起来极端但在西方却是家常便饭的例子,如为了突显里根总统的脸部,形象设计师决定更换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米色窗帘,而以2万美元装设一套灯光设备,以加强窗外花园的背景光线,使总统看起来年轻了10岁。[7]在这一相互关联的立体结构中,公众判断政府形象优劣的前提是对政府合法性的认可程度(这种合法性很可能是政府灌输的),基础是政府运作的有效性程度(政府宣扬的、公众感受的),直接触动是政府能够识别的外在特征与表现等。但是由于政治系统对于多数公众来说是一个“黑箱”,人们无法直观其内里的要素、结构和运行机制,而只能通过其外在行为表现及其社会效果来判定,而实现这一切的最后落脚点却是传播(包括策划与沟通)。

因此,政府的传播能力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即操作中的关键环节必须单独强调。没有传播就没有政治和政治生活,但政治传播不同于其他传播,它不追求商业上的盈利,但追求政治意见的有效传达和正确灌输;不强求表面的顺从,但却着力于理想的引导和内心的控制、人心的归向。通过传播恰到好处的展示政府的作为,是现代社会政府改变公众认知和评价态度的最重要的手段。在美国,“大众传播早已成为美国政治生活的中心部分。凡是关注近年来总统选举的人谁也不会否认,电视是总统候选人用以亮相并宣传自己见解的重要工具。”[8]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看,公众对政府形象的态度可分为三个阶段:1、对象评价:以一种预想的感情或情感,按某种方式去体验对象;这种“测定现实”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对许多人来说,爱祖国或爱国主义就涉及到这样一种态度情结,它可以使人不去批评政府的政策。

2、社会适应:为了支持或反对某个对象,它被想要做的事情所激励。

3、外化:通过采取与外在事件有关的某些态度和立场来表达内在心理动力的过程。[9]这样我们便可以把塑造政府形象的基本策略定位为:引导公众形成相对一致的评价标准;确立合法性信仰;通过政绩的实现来抑制公众的不满和得到公众对决策的支持;最终赢得强大的和普遍的好评。在实施这一策略时,应该把以形象导入为主体的传播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根据影响政府形象的诸个要素和公众认知的三个阶段,我们把政府形象建设区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稍有美化倾向的政府形象建设。其核心是合法性构建,并对还不充分的政府有效性给予美化。适用于新组建的政府和急需大规模改造的政府。

政府从一开始就必须寻求可资利用的意识形态资源,构建合法性信仰。如通过诉诸道德、伦理、思想意识等的说教和灌输,用各种方式赢得民众对宪法的忠诚,对制度框架的认同,对政府成就的赞美。它塑造人的体验方式,捕捉人的想象力,抚慰人的情感,是一种善意的支持的蓄积。这种心理建设的过程一旦深入人心,可以转化为政治系统的巨大支持力量。政府可以耗费较小的成本取得较大的成效。合法性信仰可以弥补不良的政策绩效,这是政治学的经典命题之一。[10]从操作的角度看,政府应当通过调查,分析造成政府在公众中印象不深或形象扭曲的原因,尽快强化政府形象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在政策输出时辅以强大的传播攻势,力争在短期内争取到公众最低限度的支持合力。在这种类型中,政府对自身形象的定位不宜过分理想化,合适的态度是使政府的作用与其能力相符,避免最大的危险或损失。

1、当政府能力很脆弱时,政府如何进行干预以及在什么地方进行干预就需要仔细研究。如果试图在缺乏资源和能力的条件下办过多的事,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将精力集中于基础性工作会提高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世界银行的专家们通过广泛的实证研究后发现,有五项基础性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即: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性的政策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的稳定;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保护环境。[11]如果这五项任务完不成,就不可能取得可持续的、共享的发展,政府建设自身形象的努力就可能付诸东流。

2、对政府的“产品”进行宣传甚至包装,必要时还要有广告形式。政府的产品包括内涵于政府规章、制度和决策中的“福利、安全、自由”等[12],也包括政府形象的有意识输出。在适宜的条件下,确保对政府的重大决策进行广泛的公共讨论,充分了解受政策影响阶层的意向;在可能的情况下,鼓励公众直接参与当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设计、实施与监督等。

第二类,略带功利倾向的政府形象建设。其核心是通过持续有效的政策绩效来换取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并有余力在政府识别体系的建立方面多下功夫。适用于已站稳脚跟,正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期政府。

在这种类型中,政府应当通过了解公众的利益需求,出台容易赢得广泛支持和迅速取得政绩的公共政策,即在政治体系的资源输入一方,增加支持的力量,减少压力。惯常的做法是对应特定的政策输出,使特定的人群受惠,从而把压力阶层或政府的反对力量转化为支持力量。

政府还需要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经济职能,进行必要的机构重组,补充高素质的行政人员,输出体现效率与公平原则的行政决策。政治家们通常都有强烈的愿望试图通过重振公共机构活力来提高政府运行的能力,这种做法既十分普遍,又非常艰难,因为在此过程中,官僚机构本身会作为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产生维持现状、拒绝变革的惰性和阻力。“政府机构中分配上的深层次冲突和制约可以最好地解释许多国家改革失败的原因”,[13]对此,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中根据各国实践,提出了三条对策,即建立有效的法则与限制措施(在核心的政府机构中确立正确的制约机制,通过缩减随意性的权力来减少腐败);引入更大的竞争压力(在包括聘用、晋升、政策制定以及服务提供的方式等领域引入更为激烈的竞争机制);更多地倾听人民的呼声,鼓励更多的民众参与等。[14]第三类,充满理想倾向的政府形象建设。其核心是通过互动的传播,使公众与政府之间达成默契与充分的信任,在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民主与自由的观念和行为甚至已经与政治体系融为一体。适用于已经成熟的政府,即牢牢控制国家政局,政策稳定、支持力量强大的政府。

在这种类型中,政府形成一个相对透明的系统,内耗减少到低点,输入输出畅通,政府的行政效率和人员素质达到优化。政府要在已有的良好形象基础上审时度势,主动进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公众意愿并通过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来引导和推进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多数人的幸福理想。

当政治稳定基本实现以后,发展就成为一种理想,甚至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对后发展国家尤其如此,它是人民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手段,也是政府得以继续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因为改变现状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因此,政府必须组合成一个具有强烈前导意识和民族责任感的现代化领导集团,充分地、积极地、合理地、有效地利用政府公共权力,制定并推进国家全面发展的战略计划,调动、开发、获取和优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达成政府形象的更加健全和完善,最终成为一个民主的、亲市场的、公正的、责任的、具有理性和较高生产力的、法治的理想政府。[15]

上述三种类型的粗略划分,不代表时间上必然的序列,更象一种逻辑上先后的设想。在实际生活中,它们可能互相缠绕,或略有侧重。

注释:

[1]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著《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2][11][13][14]参见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第4页、第13页、第7~11页。

[3]参见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前言。

[4][5][12]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合著《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9页、第49页、第149页。

[6][7]参见海瑞克·史密斯著《权力游戏》,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338~340页、第352页。

[8]德·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9]威廉·F·斯通著《政治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4~46页。

形象建设范文篇4

我们召开这个会议,主要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全省组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的统一部署,安排部署全市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形象建设工作。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我们就提出把今年作为全市组织人事系统作风形象建设年,今天这个会议既是全市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形象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同时也是作风形象建设年活动启动大会。刚才,明亮同志宣读了《关于在全市组织人事系统扎实开展干部作风形象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对作风形象建设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部署,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

组织人事部门肩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职责,其作风形象如何,影响全市干部队伍的作风,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加强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从党和人民的要求看加强干部作风形象建设的重要性

最近,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勤奋学习、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此前,曾庆红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树立和展示新时期组工干部“政治坚定、本领过硬,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等五个方面的形象。1月31日,省委书记杜青林同志在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弘扬“四大新风”、增强“五大意识”,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2月7日,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动员大会,指出要在全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继续深入治理“懒、散、假、贪”的问题,大力弘扬“四大作风”,切实做到“为民、开拓、务实、清廉”。中组部、省委组织部也相继对加强组工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提出了要求。这些重大部署和要求,体现了党对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忧患意识,顺应了人民群众对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的愿望和要求,不仅明确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新任务,同时也为新时期加强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全市组织人事干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上来,充分认识到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转变作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作风形象建设活动。

(二)从组织人事系统干部队伍的现状看加强干部作风形象建设的紧迫性

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以及市委的要求,结合组织人事工作形势任务的变化和组织人事部门的实际情况,先后开展了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加强组工干部能力建设活动和“坚持公道正派,加强能力建设,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主题实践活动以及干部作风集中建设活动,不断加强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建设,组织人事干部队伍始终保持了良好的作风。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全市组织人事系统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与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扶贫攻坚一号工程、工业强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全市中心工作,牵头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班子换届等重大工作,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锤炼了组织人事干部队伍的作风。事实表明,全市组织人事系统干部队伍素质是过硬的,作风是优良的,市委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干部群众也是满意的。但是,对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组织人事干部作风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比如,有的政治素质不高,党性不强,不能严格坚持工作原则;有的学习风气不浓,不注重政策法规学习,不注重知识积累,观念陈旧、点子办法少、工作打不开局面;有的敬业精神不佳,工作责任心不强、严谨细致不够,推诿卸责,效率不高;有的工作作风不实,工作不务实、不落实、不便民;有的协作意识不强,自以为是,不顾大局;有的自身要求不严,在工作中讲关系、讲人情,从众流俗,铺张浪费,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只是个别现象,有的仅是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但如果我们不警惕、不重视、不抓紧治理,听任其坐大、蔓延,就会影响组织人事部门多年来树立的“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最出色”的形象,就会妨碍组织人事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加强作风形象建设十分紧迫,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坚持不懈地抓。

(三)从组织人事工作面临的任务看加强干部作风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俱进提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肩负的新使命,同时也是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人事工作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不久前召开的市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主题,提出了继续实施“发挥三大优势,做好三篇文章,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城镇化”的总体战略,这既是今后五年全市人民奋斗的共同纲领,也是组织人事工作服务的大局和方向。同时,全市组织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全市组织工作要“贯穿一条主线,推进两项重点,抓好六个统筹”的总体工作思路,全市人事工作会议也对今年人事工作重点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完成这些新的使命和任务,既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既要有出色的能力和一流的素质,也要有务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特别是去年换届后,我们组织人事部门干部交流了不少,新进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需要接受这个部门的特殊的作风、特殊的形象、特殊的理念,使大家能主动地、理性地认识、体会和发扬组织人事部门的优良作风。因此,加强干部作风形象建设,打造一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作风优良的组织人事干部队伍,不仅是推动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坚强保障,是组织人事部门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

二、切实把握开展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形象建设的主题内涵

曾庆红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各级组织部门要深化“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形象”教育活动,进一步树立和展示新时期组工干部的“五个形象”:即政治坚定、本领过硬,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形象。为认真贯彻曾庆红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正在开展的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我们把今年定为组织人事系统“作风形象建设年”,主题是“求真务实、提高能力,奋发有为、展示形象”。确立这样的主题,体现了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切合我们的实际,是加强新时期组织人事干部作风形象建设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进一步树立和展示新时期组织人事干部良好作风形象的鲜明标志。全市组织人事部门要牢牢把握这个主题,紧紧围绕这个主题,下大力气把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形象建设活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求真务实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

求真务实是知与行、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对于每个党员干部来讲,求真务实是贯穿于一切工作的科学精神,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的特有作风,更是引导我们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指针。广大组织人事干部一定要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提高求真务实的能力,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要把求真务实作为一种品格来培养。求真务实是一种品格。能否坚持求真务实,有认识上、方法上、制度上的问题,也有思想作风、品德修养方面的问题,关键是要把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熔铸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成为其自身具备的政治品格。首先,要有求真务实之“心”。主观上想求真务实,这是基础和前提。现实生活中,有的组织人事干部或是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工作上得过且过;或是敷衍应付,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上出了问题,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淡漠,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对求真务实知而不行、能而不为。因此,必须始终保持对组织人事工作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深怀爱民之情、为民之心,打牢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这样才会千方百计地去“求真”,满腔热忱地去“务实”。其次,要有求真务实之“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先有后,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人们坚持求真务实有时可能会得罪上级,影响仕途;得罪同事,陷于孤立;得罪下级,失去信任,因而需要勇气和毅力,甚至付出一定的代价。特别是在干部任用上、人事编制管理上,尤其需要求真务实的勇气和坚持原则的硬气。坚持求真务实,就是要发扬大无畏的精神,勇于说真话、报真情,善于出实招、干实事,符合实际的就坚持到底,脱离实际的就努力改正,坚决刹住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歪风。

要把求真务实作为一种能力来提高。求真务实是一种能力。就组织人事工作而言,考察了解干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搞好公务员教育管理、核算工资等工作,都需要认真、较真,都需要求实、务实,求真务实能力是每个组织人事干部必须具备的。求真务实能力强的干部,其它方面的能力欠缺一点,还可以弥补;但如果求真务实能力差,必然导致作风漂浮、工作不落地。但是,求真务实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培养起来的,需要不断锻炼和提高。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使党的建设和组织人事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善于调查研究。“求真”是“务实”的前提,先弄清“实事”是什么样子,才有可能去“求是”。这就需要我们下真功夫、苦功夫去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同时,求真务实这种能力的锻炼是永无止境的。情况千变万化,利益不断调整,求真务实能力的提高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到常思求真之法,常谋务实之道。

要把求真务实作为一种准则来遵守。求真务实是一条准则。党章明确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遵守和执行求真务实这条准则,要求我们必须把求真务实贯穿和体现到做人做事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做事求实、做人诚实、责任落实、工作务实等作风养成。其一,做事要求实。求实就要实事求是。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真正把情况摸准吃透,防止和克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等现象。其二,做人要诚实。诚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曰诚信;二曰踏实。古人云:“君子修身,莫善于诚信。”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踏实是对一个人最朴实而又宝贵的评价。诚信待人,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踏实处世,方能获得生活的厚报。其三,责任要落实。对于每一名组织人事干部而言,从事组织人事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神圣的责任;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责任无处不在。只有把责任落到实处,组织人事工作才能不断向前推动,每个人之于岗位才有意义。其四,工作要务实。务实就是要真抓实干,就是要不图虚名、力戒浮躁,坚持重实际、察实情,说实话、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真正把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

(二)出色能力是落实一切任务的保障

能力是本领和才干,是实现理想、完成任务、塑造形象的保障。衡量一名组织人事干部是否合格,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他是否具备出色的能力和过硬的本领。没有能力,什么事也干不成,展示形象便是一句空话。

要把学习作为提高能力的阶梯。早在1939年,同志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事实上,在当今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本领恐慌、知识恐慌、能力恐慌无处不在。而只有学习,才是化解本领恐慌的唯一良方。应当肯定,广大组织人事干部总体上是有战斗力的,能力是强的。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工作的适应,有的组织人事干部不重视学习、疏于学习甚至懒于学习,个别同志出现了本领弱化、能力衰减的情况,导致岗位技能不精,业务水平不高,文化知识不广,在群众面前起不了先锋模范作用;以至于工作水平低下,工作方法落后,工作打不开局面,遇到棘手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们各项任务的完成,影响了组织人事部门的形象。因此,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学习也是一种工作”、“学习也是一种生活”的理念,自觉自发地加强学习,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刻苦钻研组织人事工作业务技能,广泛涉猎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及时更新和优化知识积累,在学习中加强修养、提高能力。

要把勤奋作为锤炼能力的熔炉。“业精于勤,荒于嬉。”任何成就都不是在安逸中取得,而是在勤奋和辛苦中实现的。进入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应该说都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和平台,但抵达的高度和远度关键还在于自己付出的勤奋和努力,取决于在勤奋和努力对自我能力的磨炼程度。我们常讲,付出才有收获,付出了不一定都有收获,但没有付出就绝对不会有收获。我们中的有些同志,常把“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挂在嘴边,遇到安排工作、分配任务,就会讲“这不该我做”、“这是其他科室的事”,在推卸责任、躲避工作的同时,却忽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领导交给你一项工作,是对你的信任,同时也是对你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提高。也许你会因完成这项工作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辛勤,甚至加班加点、熬更受夜,但你却比别人收获了更加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能力的提高和自我的充实。所以,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如果把能力比作斩荆断棘的利剑,那么勤奋就是锻造这把利剑的熔炉。而事实也将证明,只有那些积极在勤奋中工作并锤炼的人,才能成长更快、走得更远。

要把实践作为增长能力的平台。实践出真知,实践更出能力。能力并非天生,除了从学习中来,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如何实践?我认为关键是要处理好两大关系。首先,要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古人讲:“知易行难”。也许我们对某个理论、某项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真正要用以指导工作、付诸实践却很难。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对于科学发展观,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实际工作仍然出现许多违背科学发展的现象,这就是知与行出现了断裂。知是为了更好地行,而只有行才会有果。作为组织人事干部,我们不仅要在求“知”上下功夫,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更要在践“行”上做表率,身体力行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模范实践者,切实做到知与行相统一。其次,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并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但我们有的同志不能很好地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缺乏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能力。比如,调查研究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考察干部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评价干部求全责备、以偏概全,等等。这都容易使我们的认识失之于全面、客观和公正。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充分估计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对事物的影响,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环境条件割裂开来,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三)奋发有为是干好一切事情的动力

奋发有为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好的思想、好的作风的标志和体现,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动力源泉。只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锐气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使我们的工作焕发生机、充满活力。

奋发有为就要满怀激情。微软公司招聘员工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被录用的人首先应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它的一位人力资源主管一语道出了内中的真相:“我们不能把工作看成是几张钞票的事,它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尊严和责任,只有对工作拥有激情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曾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人的价值=人力资本×工作中的激情×工作能力。这都说明激情对于事业发展、自我实现的重要。所谓激情,就是一个人保持高度的自觉,就是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激活起来,完成心中渴望的事情。激情是一种强劲的情绪,一种对人、事、物和信仰的强烈情感。有了激情,一个人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潜在能量,补充身体的潜质,并发展出一种坚强的个性;有了激情,可以把枯燥的工作变得生动有趣,使自己充满对工作的渴望,使自己产生一种对事业的狂热追求;有了激情,还可以感染周围的同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当然,对待工作的激情不是心血来潮、兴之所至,而是一种觉悟、追求和境界。在我们身边,有的同志没进组织人事部门之前胸怀大志、奋发向上,进了后就认为工作有保障、提拔有希望,事业心和进取心减退,缺乏了以前那股钻劲、韧劲、拼劲,精神萎靡、不思进取,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按部就班、得过且过,等等。这种精神状态,与我们所从事的组织人事工作事业极不相符,与我们党的宗旨和要求极不相称。对于有志者来说,就是要对工作始终充满激情,激情凝聚着理想、责任和追求,外化为争创一流的志气、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奋力开拓的锐气。

奋发有为就要富有闯劲。一个“闯”字,形象地描绘出了奋发有为应有的精神状态。我们讲要创新工作、创造业绩,要建功立业、有所作为,都离不开那么一股闯劲,都需要那么一股干劲。敢闯宽天地,实干兴事业。首先,要强调一个“敢”字。就是讲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种敢于去做、敢于去试、敢于去拼的精神和劲头,要有一种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跟优的赛的意识和魄力,不被困难吓倒,不向逆境低头,不为失败气馁。其次,要突出一个“先”字。就是要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思维,思想要超前,眼光要向前,行动要赶前,在谋划工作上高人一筹,在创新工作上先人一步,在落实工作上快人一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再次,要讲究一个“当”字。“当”就是正当、恰当、适当。就是讲“闯”不是想当然、乱作为,不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而是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党的组织人事工作方针政策,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有良好的愿景、清晰的思路、可行的措施,并最终为推动工作管用,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管用。

奋发有为就要激发潜能。大家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内完成了意想不到的业绩时,同事们会充满敬意地赞叹:“真想不到……你怎么就能做到?”你则不无感慨地说:“还不都是被逼出来的!”“逼出来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就是人的潜能。通过紧张而充满压力的外部环境来刺激自我,挑战极限,进而激活自身潜能的完全释放。我们讲要做到奋发有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激发潜能、释放潜能。人具有矛盾的两面,一方面我们愿意发展,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安于现状。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正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去发现自我、激发自我、超越自我,又在多大程度上把我们身上的潜能变成一种本能,把多少内在的潜力转化为自身的实力。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是熟悉的自己,同时也是陌生的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身上蕴藏多少潜能,有多少奇迹可以在我们身上演绎。所以,我们强调激发潜能,强调自我对自我的能动发现和激励,强调自我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让自己做得更好。

(四)良好形象是规范一切言行的力量

形象是一个人全部言行构成的公众评价,是个人品德、操守的外在反映。所谓“诚于内而形于外”,“观其言、察其行”,讲的就是如何通过形象看内涵的问题。组织人事部门由于其职能和工作的特殊性,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中形成和塑造了特有的形象,比如公道正派、一身正气、淡泊名利、艰苦奋斗、严谨细致等,这些形象既是组织人事部门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规范我们每个组织人事干部职业行为的基本准则,需要大家倍加珍惜、自觉养成。

要在尽责中树立形象。责任是一种职责,是一种义务。由责任而产生的完成使命、履行职责的精神力量,是推动工作的动力,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同志有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认为,最讲认真,也就是最讲责任。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责任简单而朴实,却厚重且无价。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但在我们有些同志身上,确实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比如“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不起来”,“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白搭”,“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责是犯傻”,凡此种种,是对责任观的肢解和歪曲,并由此导致了在责任面前的失位、缺位,在工作中的失职、渎职。因此,我们强调责任,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责任观,把尽责作为我们自身应有的作为;就是要将责任根植于内心,让它成为我们脑海中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要认识到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有责任就要主动自觉地工作;就是要在责任面前不讲任何条件和借口,做到认真履责、全力尽责、勇于担责。

要在细节中展示形象。细节是什么?词典里的解释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虽细,却是基础,少不得,离不了。但也正因为细节为其“小”,往往被人忽视,麻痹大意,或被人轻视,嗤之以鼻,或使人感到繁琐,不屑一顾。而也正是因为细节不“小”,往往决定事情的成败,是实现成功的重要因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重视细节,体现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有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尽心竭力,唯恐有半点差池和闪失。重视细节,体现着严谨细致的作风。工作不当“马大哈”,不搞“想当然”、“大概”、“也许”、“凑合过去”,思维缜密,谋事周全,行事严谨。重视细节,检验着一个人是否有敏锐的眼光,是否有于细微处洞彻事理的头脑,是否能在平常事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重视细节,就是讲抓工作落实要从细处着手,搞调查研究要从基本情况进入,抓督促检查要从细枝末节着眼。没有细,就没有严格要求;没有细,就不可能深入实际;没有细,一切工作都难以得到落实。我们经常讲,工作要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大,不是大而无当,不是大而化之,不是笼而统之,而是要有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具体的小事、环节、过程,因为所有的计划、设想,终究要靠细致而扎实的工作来实现。

要在用心中诠释形象。总理曾在《同文学艺术家谈心》中谈到:“我一直要求自己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事,用心写文章。”省委书记杜青林同志在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上,要求广大干部要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之所以强调用心,是因为用不用心不仅仅是对待工作的态度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同样也要讲投入,这种投入是精力、时间、知识和能力,更关键的是用心的程度。因此,对于组织人事干部来讲,做好组织人事工作,不但要用力,更要用心,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用心想事就是要把心思用在谋发展上,常怀发展之心,常想发展之策,常思发展之道;用心谋事就是要把精力用在干工作上,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多谋工作、少想自己,多讲付出、少虑得失;用心干事就是要把本领用在抓落实上,全心投入工作中,一心扑在事业上,聚精会神,竭尽全能。我相信,当用心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我们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绩效都会实现新的提升,尽管外在的推动于无形,但用心的力量却强大无比。

要在公道中维护形象。“公生明,廉生威”。公道正派对于组织人事工作、组织人事干部之所以重要,这是由于组织人事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组织人事部门用人是否公道,不仅仅是用人的风气问题,而且涉及党的用人导向问题;组织人事干部作风是否正派,不仅仅是干部个人的形象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对整个干部队伍作风产生潜移默化的趋从效应。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公道正派作为核心价值理念根植于内心,作为最鲜明的职业特质展现于外,不管与工作对象有没有交往,都要一视同仁,公正地履行职责和处理问题,做到对已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要按照廉政建设的要求,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质,摆脱低级趣味;要慎重对待朋友交往,择善而交,多与普通群众交朋友,多与基层干部交朋友,多与先进模范交朋友,多与专家学者交朋友,注意净化自己的社交圈。要注意防止和自觉抵制各种不公道不正派现象,比如在组织人事工作中特别是干部问题上讲“关系”、搞“勾兑”,封官许愿、拉拉扯扯、搞小圈子;利用工作之便谋私利、徇私情,为跑官要官者提供方便;在公务活动中要求或接受特殊照顾和服务;在干部工作中跑风漏气、失密泄密,等等。以公道正派赢取干部群众的信赖,在公道正派正树立和展示良好形象。

三、高标准严要求抓好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形象建设

刚才,明亮同志宣读了《关于在全市组织人事系统扎实开展干部作风形象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对作风形象建设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部署。在此,我就如何高标准、高质量抓好作风形象建设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在主要环节上下功夫,突出“四个字要求”

一是学习讨论要“深”。要召开专题学习会,深入抓好学习动员,引导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加强作风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目标任务,领会具体要求,做到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同时,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组织人事干部中的正反典型案例进行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把学习同开展专题讨论结合起来,同撰写心得体会结合起来,同开展政治理论测试结合起来,确保学习实效。

二是查摆问题要“真”。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围绕此次作风形象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认真查找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多从工作实践中总结教训,多从履职岗位上查找差距,多从思想深处查找原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依靠群众把问题抓住找准。

三是整改建设要“实”。要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一个一个研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限期进行整改。对群众意见较大、问题突出的要进行专项整改。对单位和个人整改落实情况,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对征求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要向提出意见建议的当事人作出书面说明和反馈。要把问题整改同建设长效机制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干部绩效考核机制、督查督办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

四是民主评议要“广”。要以“心诚、面广”的原则和发扬“不怕揭短露丑”的精神,坚持上评下与下评上相结合、问卷评议与当面评议相结合、定性评价与量化考核相结合,认真开展“组织(人事)部门作风形象建设社会评价活动”和“组织人事干部个人作风形象建设量化测评活动”,广泛听取社会群众对组织人事部门作风形象的整体评价,使作风形象建设活动让群众参与、让群众满意。

(二)在务求实效上做文章,搞好“四个结合”

一是要与学习先进典型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学习祁爱群、汤群芳先进事迹活动,认真开展“弘扬八大风气,争做五心干部,争创五强班子”主题实践活动和以“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为主要内容的“三用心”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市组织人事部门形成争学先进、争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与查处典型案例相结合。加大干部作风问题查处力度,对明察暗访、群众举报中发现的组织人事干部违纪违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对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坚决按照规定给予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要加大对干部人事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干部人事工作政策规定的行为。同时,要开展典型案例剖析,运用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警醒干部。

三是要与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着眼于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期党员、干部、人才的需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研究和落实组织人事部门服务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的政策、措施,不断改进服务质量。要深入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活动,带头坚持联系贫困村、贫困户制度,主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困难党员,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四是与推动各项工作相结合。全市组织人事部门要自觉处理好作风形象建设和做好当前工作的关系,紧紧围绕2007年组织人事工作重点,合理安排时间,统筹推进工作,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要结合组织人事工作实际,把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的要求贯彻到组织人事工作的各个方面,把作风建设作为换届后县乡领导班子和新录用公务员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把作风教育纳入干部和公务员队伍培训的重要内容,把作风表现作为干部选任、公务员考录及考核评价的重要方面,把干部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作为监督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作风的教育和监督,做到切实履行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作风建设中的重要职能同组织人事部门作风形象建设有机结合。

(三)在领导带动上作表率,做到“六个带头”

整个作风形象建设活动要克服一般化、防止走过场,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

一要带头参加学习讨论。组织人事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要把作风建设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不但要做到学习在前、讨论在前,而且还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学习讨论会,进行重点发言辅导,带动作风形象建设活动的迅速展开。

二要带头查摆问题。要坚持站在前台抓教育,摆正位置受教育,带头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带头进行自我剖析,带头撰写剖析材料,尤其要带头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敢于向自己开刀,切实把问题查剖深、查摆透、查找准,以实际行动为干部职工做出表率。

三要带头剖析原因。既要坚持从自身的思想、工作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又要善于事中见理、小中见大,带头从“根”上找问题、析原因、论危害,通过个人剖析、集体分析、群众评析,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准问题的根源,引导和推动组织人事干部从思想深处去剖析原因。

四要带头搞好整改。要坚持边议边改、边查边改,带头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带头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使自己在思想、工作、作风上有明显变化,使本地本单位的工作有明显变化,使广大组织人事干部进一步增强搞好活动的信心和决心,在态度上更加积极,在措施上更加扎实,在整改上更有成效。

五要带头接受监督评议。在广泛开展评议的基础上,要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本单位职工、基层党员群众和广大服务对象的意见,自觉接受、欢迎和重视他们对活动过程的监督、对活动效果的评议,带头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形象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警察形象,建设,思考

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就必须双管齐下,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警察形象,沟通警民感情,改善警民关系,最终形成警民共治的良好局面。本文拟就警察形象问题作一探讨。

一、警察形象的含义及影响警察形象的原因

何为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而警察形象则是指人民警察给予人的直观的、具体的、形象化的总看法、印象或感受,即社会公众对警察的总体评价。它是民警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政意识、服务作风、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警察形象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风貌,是民警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包括仪表形象、纪律形象、业务形象、服务形象和知识形象等。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管理理念,强调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教育”、推出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大使等一系列活动,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服务热情、工作规范、执法文明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树立。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第一,由于人事管理上进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社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2、日常执法工作不尽人意。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大众的需求产生较大的距离,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二是部分民警执法不够规范,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等“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三是公安宣传工作不力,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治警不严,惩处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不能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一方面队伍中少数害群之马未能得到及时处置,不能使得后来者引以为戒;另一方面,无法约束民警的思想、行为,导致民警违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二)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

1、期望过高,失望越大。相当一部分群众把民警当作“神”而不是当作“人”来看,他们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然而,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进而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

2、认识偏颇,混淆视听。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甚至鄙夷而形成对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由对一些民警工作绩效的不满意导致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

3、认知有限,造成误解。由于部分群众法律知识有限,对刑法等实体法有所了解,而对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罚的执行等有关规定不够了解,以致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误解。例如取保候审、保外就医、假释、监外执行等正常法律措施,常因人犯“复出”而被群众误解为徇私舞弊的司法腐败行为,由此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

(三)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

1、行政干预,滥用警力。一是由于公安机关执法权限较大,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往往将公安机关当成万能钥匙,其他部门一遇上难办的事就让警察去管,无形中扩大了公安机关的对立面,从而损害警察形象;二是非警务活动过多,损害警民关系,影响民警的执法形象。

2、鱼目混珠,损害形象。六、七十年代,穿制服、戴大盖帽的行政执法者唯有公安一家,在老百姓眼里公安机关就是“大盖帽”,代表的是政府形象,有着绝对权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类行政执法人员不断增多,工商、交通、财税、城管、卫生及联防保安等各式“大盖帽”满天飞,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假冒警察招摇撞骗,严重影响了“大盖帽”在群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和威望,也使公安机关的形象受到损害。

3、保障不力,经费不足。首先,因公安经费保障不足,使正常工作无法开展,“以罚代刑”、“以罚代拘”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的文明执法形象。其次,警力不足,任务繁重,战役过多,超负荷工作,而经济利益却得不到保障,挫伤了广大民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影响了民警的执法服务形象。

二、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公安机关是党委政府与群众间最主要的沟通桥梁。民警是公安机关联系和伸向社会公众的触角,扮演着党委政府的公共关系人员的角色。公安民警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形象。因此,建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意义重大。

(一)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肩负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安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完成任务。只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合格人才,才能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更好地完成公安机关的光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公安机关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深入贯彻和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与其一脉相承。通过形象建设,人民警察可以更好地为民、爱民,让人民满意。

(三)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人民警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警察的言行不当也越来越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误解或纠纷。因此,只有良好的警察形象,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四)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树立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的需要。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有利于不断促进警察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沟通,实现警察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在与群众密切接触中树立和改善人民警察形象,在经常沟通与交流中达到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从而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使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方针在新形势下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三、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目标

警察形象应是人民公仆形象,让人民满意的形象。因此,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目标就是提高全体民警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树立起诚心为民的公仆形象、严格执法的文明形象、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和安于淡泊的廉洁形象。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改善警民关系,就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多策并举,多管齐下,使人民警察高大形象在群众中不断得到升华。

(一)内强素质。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斜”。说到底,一个部门的形象是自己树立的,警察形象的好坏不是由别人吹捧或批评所决定的,是警察自己掌握着形象毁誉的“切换键”。因为,警察形象中的仪表形象、社会形象是外在的,而服务形象、执法形象是内在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在形象决定和制约外在形象,而内在形象又是由素质决定的。因此,要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最重要的是练好“内功”,在提高素质上花气力,着重提高警察自身素质和管好警察自己。

1、提高民警思想认识,不断增强五个意识。一是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入世之后,政府的职能已由“管理”向“服务”转化。对于公安机关来说,“服务”决不是警务工作份外的负担,而是一种法定的、必须履行的职责,是应该提倡的职业精神和美德。因此,新时期的公安机关是集专政、打击、管理、服务于一身的多元职能的公安机关。民警只有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中,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让群众满意。二是宗旨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更高,只有增强宗旨意识,认真思考和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完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树立起人民警察诚心为民的公仆形象。三是“诚信”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诚心为善并付诸实践,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这是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国加入WTO后的公安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公安机关作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公安机关的信用是政府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公安机关既要做社会信用体系的管理者、维护者,更要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示范者、实践者。四是法律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追求平等、尊重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对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公安队伍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尊重法律、保障人权”是现代警察所必须树立的执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执法为民,实现司法公正,在群众心中树立人民警察严格、公正执法的文明形象。五是形象意识。形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形象反映素质,折射作风,表现文明,影响声誉,影响环境,所以有人说:“形象重于生命”。“树立公安民警的良好社会形象”,这既是总书记对公安机关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公安大讨论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警务活动和民警管理。良好的形象,要靠制度规范和制约。只有通过对公安机关的工作、行为、装备进行规范,有效提高队伍的工作效能,重塑“文明之师、威武之师”,才能有效改善警民关系,实现警民共治。一要继续贯彻落实“五条禁令”、《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加强警容风纪形象建设。警容风纪是警察形象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展示警察风貌的窗口。人民警察讲究礼仪,保持严整的警容,目的在于展示公安机关的优良作风,做到举止文明,令行禁止,朝气蓬勃,雷厉风行,在行为举止方面显示出人民警察的威严,把他们铸造成新时代人民卫士。二要健全业务培训机制,落实业务知识培训制度。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严格培训,有效提高民警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实战技能,才能保证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改善执法形象。为此,要努力提高队伍的科技水平、执法水平、行政管理水平和口才交际能力。三要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使民警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队伍纯洁。要大力推行岗位目标责任、末位淘汰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制度,增强广大民警竞争和危机意识,充分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民警的岗位责任感和荣辱感,以良好的工作姿态树立人民警察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要以“治长”为重点,以“从严”为核心,建立健全从严管理队伍的制度,坚持教育与处理并举,对民警实行“严治、严管、严教、严查”,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和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用人制度,严把“进口”,畅通“出口”,严格执行“凡进必考”制,从源头上把住进人关,大力清理不合格人员,下大力气治理和解决刑讯逼供、滥用职权等问题,并将其与“治警打假”有机结合起来,确保队伍纯洁。

3、解决经费保障,改善警察形象。解决经费保障,让警察不再有后顾之忧,势必极大的调动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积极性,确保社会安定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治安环境的进一步好转,有利于改善警察形象,密切警民关系,意义重大。

4、提高公安工作绩效,努力创造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社会稳定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必须牢固树立稳定第一的思想,把维护稳定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依法严格治安管理,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这是树立人民警察社会形象的基本要求。

5、落实警务公开制度,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促进形象转变。警务公开是把为人民服务承诺落在实处,使为人民服务具体化和规范化。实施警务公开,提高公安工作的透明度,减少公众和警察合作的盲目性,增加了公众对警察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警察加强服务意识和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形象建设。

(二)外树形象。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要树立起良好的警察形象,除了警察自身表现要好外,更要借助外力,提高警察的影响力。外树形象,简单地说,就是运用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展示现代人民警察新形象,即提高警察组织自身的影响力,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争取更大更多的公众支持,获得最佳的组织效益和社会效益。

1、加强与外部的沟通联系,争取各种组织、团体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协助。一是要与人大、政协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安机关聘请的党风警风监督员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听取他们对公安工作的意见;二是要经常与纪委、监察、信访等部门保持联系,与基层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征询意见;三是要加强与民间社团的联系,邀请他们前来参观、座谈,获取他们的支持;四是要深入社区、农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请人民监督员、设立民警违纪举报投诉电话,邀请舆论监督等形式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改进警察队伍中的不良作风,促进人民警察形象建设。

2、利用新闻媒介,增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新闻媒介主要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工具。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报纸、刊物等传播工具,宣传公安工作。一是要向社会宣传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社会环境。二是要大力宣传公安机关在履行职能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既要宣传民警的工作,也要反映民警的疾苦,以唤起群众对民警的理解,加深警民之间的感情交流。三是要大力宣传公安队伍的模范典型,挖掘题材,创作精品,教育感染群众,让群众真正了解公安民警、信赖公安民警。四是要向群众公开和宣传公安机关的办事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构筑一个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的社会环境。五是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减少公开曝光,防止产生负面效应。六要要开设与民沟通的渠道。如设立警民论坛,征集交流话题,搭建警民心与心沟通的桥梁,组织开展亲民活动,实现警察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加强沟通,促进理解,树立形象。

形象建设范文篇6

本文作者:常慧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为了减少抽取样本不能代表总体的可能性,同时运用构造周抽样的方法,提高研究的准确性。由于本次研究的样本数量很多,采取了以新闻标题为研究对象。在《陕西日报》和《三秦都市报》电子版搜索中,以“医生”为关键词进行新闻标题的检索,得到了可用来分析的新闻报道:《陕西日报》7条,《三秦都市报》25条。类目建构内容分析法的类目标准通常分为两大类,一为“说什么(Whatissaid)”类目:用以测量内容的实质部分,包括主题、方法、特性、主角、权威、来源、目标、标准、方向及价值等十类。二为“如何说(Howitissaid)”类目:包括传播形式、叙述形式、强度及策略等四类。[2]在说什么类目下以研究对象的特性为主,在如何说的类目下,则以其表现形式为主。本文所建构的类目包括:形象的呈现、报道主题、版面编排、报道对象形态、新闻来源。

新闻媒体对医生形象的建构出现了多元化与媒体的商业化不无关系,随着都市媒体的日益兴起,很多媒体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淡化了自身的“专业精神”和报道目标。因此,对医生的负面报道也不在少数。形象的呈现媒体对医生的形象呈现大致可以分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受害者报道。1.正面报道媒体理当将医生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作为其报道主题,但是在当前的报道中,不同的媒体呈现的形象却有很大的差异。这样的报道主题只在比较严肃的党报中比较多。例如《陕西日报》的《“万名医生下乡活动”结硕果》、《扎根边疆的“马背医生”———李梦桃》、《“草根医生”范榜成》等等。要远远的大于都市报的《三秦都市报》,笔者认为这与二者的风格定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党报要发挥引导积极舆论的功能,所以正面报道比例达到43%,而都市报是以商业化和利润化为前提来抓住受众眼球的,在正面报道上数量明显的少于《陕西日报》,在选取的样本中,正面报道比例只有28%。2.负面报道负面报道就是医生的冷漠、贪婪、自私和不负责任从而给患者带来伤害和痛苦的报道。不可否认,任何一个群体都会产生诸多问题,医生也包括在内,但是不同的媒体对其形象的构建容易对对象群体产生误导。此种现象在都市报中尤为明显,比如此次研究的样本《三秦都市报》负面报道达到56%。3.受害者报道在我们一般的认知中,在医患关系型中,受害者一般都是患者,但是《三秦都市报》中出现了医生变成了受害者,并且占到了8%,如《病人砍杀医生致1死重伤》、《中年男子提菜刀砍医生20余刀》,这样的报道使得医患关系更加微妙。报道主题1.报道主题单一化通过对两份报纸的研究发现,对医生的报道只有两类:救死扶伤型和不负责任型。对于医生的生活的报道少之又少,《陕西日报》出于对模范人物的报道,对其感人事迹进行报道,对医生的现实生活报道只有一篇《“医生”这个职业真是“苦”》。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三秦都市报》报道主题的单一化,在选取的样本中没有对医生的真实生活进行反映的报道。2.对乡村医生的报道太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村民变居民,再加上都市市民也想了解乡村的鲜活信息,而城乡结合的居民也渴望知道市民的生活,但是都市报的题材缺乏这方面的报道。《陕西日报》对乡村医生的报道比例是57%,而《三秦都市报》只有一篇《乡村医生28年溜索横跨怒江为村民治病》,笔者认为,农村报道也是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报社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放弃农村报纸市场。版面编排通过版面编排可以看出报纸对医生形象的塑造是否重视。《陕西日报》在版面排版上多是以整个版或1/2版进行报道,而《三秦都市报》多是将报道放在A2版“速读”版面或者“时事新闻”版面,一般版面都很小,但是对于本地关于医生的报道会用较大篇幅,笔者认为这可能是都市报区域化的缘故。报道倾向新闻标题是对一条新闻的概括,也是记者报道倾向的一种表现。笔者在文本研究中发现,记者在报道中还有一个误区:对医生和患者的态度截然不同。如果受害者是患者,标题词汇直指医生,而如果医生是受害者,则只是轻描淡写。例如《三秦都市报》报道的《病人上吊值班医生视而不见》、《医院着火医生逃麻醉病人身亡》、《老人治眼疾术后丧生手术同意书遭医生篡改》、《医生拿药商回扣反贪人员抓现行》、《这医生资质不够居然还敢看病》、《医生“冷血微博”等我下班再死》,标题中的“视而不见”、“逃”、“篡改”、“现行”、“冷血”这些词语,直截了当地斥责医生的道德,而在报道医生受伤时,标题是《病人砍杀医生致1死重伤》、《中年男子提菜刀砍医生20余刀》,在字眼里看不出一点同情心。这样的报道容易导致另一种倾向性:让不知情者迁怒于医生和医院,无形中给医生施加压力。这样的报道越是煽情,越是给医生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新闻来源新闻报道的倾向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方面来源于记者在报道中的语言和措辞,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新闻的来源。比如,在一个医疗事故中,一般都是患者描述事件,记者为获取更多的信息来证实事件的真实,去采访相关目击者或医护人员。而在最后的报道过程中,由于信息大多来源于患者,因此在新闻中说话最多的就是患者或者患者的家属。有些记者为证实事件的真实和生动形象,会直接引用患者或者医护人员的语言来作为“卖点”。例如《三秦都市报》报道的《男子因手术费不够手指缝好后被医生拆线》,文中引用了:“要么交钱,要么拆线!”就这么一句话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医生。作为党报的《陕西日报》在几天后发出评论《该谴责的不仅是“拆线医生”》,认为这件事医生负有丧失医德的责任,但另一个重要的责任人是小曾所在的饭店老板,如果他能及时给患者交上工伤保险,那么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所以新闻来源对于媒介形象的呈现和建构来说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通过以上研究,笔者认为,不同定位的媒体报道中所呈现的医生媒介形象定位与其核心受众密切相关。[3]党报的受众以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的公务员为主体,有着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一些省级、市级单位还有自己的机关医院,享受着普通老百姓难以企及的医疗福利。在这样的保障下,民间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这一群体而言影响不大,他们对多年来医疗改革导致的变化并没有切身感受,因此,他们更认同医生精英化、权威化的形象定位。与党报所传达的官方声音相对应,都市报所打造的医生媒介形象则更接近于民间认同。都市报的核心受众是广大市民,是一个对医疗改革之痛有切身体会的群体。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需要为自己的医疗费用买单,看病是难还是易,是贵还是贱,都与他们密切相关,他们对医生形象的认同要复杂得多。一方面,公众顺从于医生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对于“医嘱”总是不折不扣、小心翼翼地完成,完全将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交由医生掌控;另一方面,他们并不信任医生的道德素质,潜意识里总有会被欺骗的感觉,医患关系极度紧张。这种程式化的思想也影响着都市报在塑造医生媒介形象时的客观性,导致记者在报道中往往站在患者一边,倾向于选用对医生不利的线索或角度,[4]来验证受众的原有观点,给受众呈现出他们更乐于相信的结果。

在我国,党报作为主流媒体,是一个上传下达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它对医生形象的呈现是代表官方的认同。但在当今占据很大市场份额的都市报异军崛起,对舆论的影响不容忽视,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舆论的监督者和文化的传播者,绝不只是党报的职责。所以,媒体对医生的平衡客观报道需要一个过程,媒介作为社会的纽带,应该整合和加强各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包容。

形象建设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围绕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坚持法制宣传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交通法制环境。

二、主要目标为加快我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形象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交通法律意识,营造诚信、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环境;进一步提高交通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交通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和依法管理的自觉性,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交通综合执法、公路路政、道路运政和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等行政执法领域为重点,实现“四个统一”:统一执法标志、统一执法证件、统一执法工作服装、统一执法场所外观。通过加强执法形象建设,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促进执法队伍的正规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纪律严明、廉洁高效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增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凝聚力和公信力。

三、主要任务

(一)、深入学习宣传交通法规。要进一步加强《公路法》、《道路运输条例》、《公路管理条例》、《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航道管理条例》等交通法规的学习宣传,提高干部职工交通法律素质,增强全社会交通安全意识,推进交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深入学习宣传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加强《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增强各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树立执证为民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

(三)、深入学习宣传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安全生产法》、《劳动法》、《招投标标法》、《合同法》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运输及相关企业诚信守法、依法经营和依法办事意识。

(四)、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等重点对象的法制教育。领导干部要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带头学法用法;执法人员要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为重点,加强相关业务法律法规的学习。

(五)、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责任配套制度建设,建立重大事项和问题的公示听证、信息公开、评议考核及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科学划分不同执法环节应承担的责任,将行政执法责任细化落实到每个岗位。

(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行政执法体制。科学规范执法职能,合理设置执法机构,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实施交通行政处罚。认真执行行政处罚调查取证与审核决定分开制度、罚缴分离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

四、工作步骤和安排本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11月前,制定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形象建设工作规划,按照主要目标任务,成立专门的组织,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要加强执法形象建设的宣传、组织和动员工作,确保执法人员了解执法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积极性,确保政策统一、标准一致、协调联动。

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11月至2015年。依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落实执法形象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确定的标准规划组织实施。按照边建设边考核原则组织开展执法形象建设工作专项检查,对于没有严格按照“四个统一”的标准规范实施的要求限期整改,对不按照要求整改的予以通报批评。做到部署及时、指导有力、督促到位、确保规划全面贯彻落实。

检查验收阶段:2015年在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认真总结本单位执法形象建设工作,并组织验收评比,评选执法形象建设示范单位予以表彰。

五、组织领导为切实做好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形象建设工作,局成立市交通运输局行政执法形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局属各执法机构要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要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三个服务”和增强交通运输行业凝聚力的高度,充分认识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形象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成立专门组织机构,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法制工作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确保执法形象建设工作按计划、保质量完成。

(二)强化标准、确保统一局属各执法机构要加强交通行政执法形象建设纳入法制工作规划,做到统一部署、统一配置、统一考核,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确定的各项标准规范组织实施,确保标准统一、形象一致,工作协调。

(三)严格制度、规范管理局属各执法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执法标志和工作服装发放使用管理规定,严格控制发放范围,重点装备一线执法人员。在服饰定制、场所标识标牌制作方面,要严格遵守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有关规定,依法依规进行,做到廉洁自律,严禁以权谋私。通过执法形象建设,实现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与执法形象同步加强,实现内部凝聚力、执行力和外部认可度、公信度的全面提升。

七、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建立和健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领导职责,将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形象建设工作列入本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做到有部署、有检查,保障规划的落实。

形象建设范文篇8

几年来,我行坚持加快企业文化建设步伐,努力塑造中行社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我行信誉的保证,我行从塑造四个形象入手,实现了以形象建设促进企业文明建设,以形象赢得客户,赢得存款,赢得效益,从而实现了以形象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政治素质,树立良好的内在形象

我行党支部成立了政治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都要进行4次学习辅导。组织全行党员及广大职工系统学习中央及金融工委提出的“三讲”及“三个代表”思想、邓小平理论、新党章及有关法律知识,行内设立了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

1.为配合员工学习,行里积极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每年都为员工购买学习笔记本,要求有学习有记录,行里半年抽查一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取以部门为单位选择重点学,根据部门性质选学一些有关的法律知识,同时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为员工讲解法律知识,几年来多次请省行法律事务处领导以及市检察院、公安局领导来讲法制课,并召开了法律案件分析座谈会,对与会人员提出的涉法问题当即解答,收效很大,通过这些措施,使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法制意识明显提高。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我行把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当成形象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长期工作来抓。我们把这项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齐抓共管,形成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具体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局面。制定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廉政建设工作方案”、“预防和打击经济犯罪,推动反腐斗争深入开展的行动方案”,“纠风十不准”,“勤政兴廉若干规定”、“法律规范二十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我行层层建立了反腐纠风工作责任制,市行与基层科室及各储蓄所签订了承包责任状,实行逐级担保,无人担保的职工下岗学习,使全行上下人人都有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我们对外公布了举报电话,公开了承诺内容,设立举报箱,我行有针对性地确定领导干部、重点岗位、重点问题三个重点,集中治理。为加强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我行每年召开两次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专题查摆领导干部廉洁问题,重大事情由党支部集体决定,对重大岗位我们坚持“一查二访三岗”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各专业岗位进行轮换。

3.加强文明员工形象建设。员工是服务之本,员工形象是银行整体的核心。在塑造员工形象方面,我们首先注重塑造文明端庄的仪表形象。几年来,我行累计投资40万元为每位职工做了六套上岗服装,统一制作了标牌,要求统一挂牌上岗。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树立群体意识,而且还能给客户以严整、有纪律、可信赖的感觉。其次,塑造文明礼貌的言行形象。服务言行是行员与客户沟通的最直接的形式,是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员工素质,我们于2007年3月份,组织有关业务人员到天津中行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文明优质服务。根据学习的经验,我们利用“五一”节期间,对一线员工共80人进行了为期3天的军事训练,通过军训使员工们体会到了军人的生活,同时对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根据天津分行学习的经验和方法,结合我行实际情况,我们在全省中行率先推行了“星级服务”制,并实行了单人临柜多功能柜员制。这些措施的推行大大提高了我行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根据我行重新组建“四部一室”的实际情况,我们重新制定了自身的岗位责任制及文明优质服务办法等,并印制成统一的管理条例,发到每个职工手中,其中归纳了近百种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对约束员工的行为及改善工作作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以及其他各种教育培训活动,逐步树立了文明礼貌、品德高尚、作风严谨、业务精湛的员工形象。

二、建设雅致的服务环境,树立外在形象

客户来到银行首先对环境产生第一视觉印象。如果服务环境差,客户就会对这家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怀疑。另外,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好也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此,我们把服务环境和职工住宅区环境当成整个银行形象的仪表形象,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环境达到明亮,整洁,美观,给客户及职工舒适温馨之感。

一是,加大投入,改善网点环境。几年来我行累计投资叁百余万元装修改建了行办公楼及13个储蓄网点,投资25万元安装了电视监控设备,并安装了4台自动取款机,通过这些投入,展示了银行实力,起到了增强信誉的作用。

二是,严格管理,优化卫生环境。我们在各营业网点实行卫生责任制度,制定了5条环境卫生规范,对达不到标准的给予处罚,促使员工提高了讲究环境卫生的自觉性。

三是,精心设计,营造温馨环境。为了营造温馨的环境,我们在各营业网点都设置了便民台,备有花镜、常用医药、针线等物品,在各营业网点为客户备置了“冷热自动饮水机”。在营业室设有咨询台,并规定了咨询员职责。我们统一要求验钞器放在柜台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客户所支取的款项能当时检验真伪,避免纠纷,储蓄员收款时在储户眼前检验,如果出现假钞能使储户信服。

在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活动中,一是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安全文明小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青、妇组织实行齐抓共管;二是抓了绿化美化。新增区域内地面硬覆盖1000平方米,种植花草150多平方米;三是抓好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修建了阅览室、篮球场;四是抓了小区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专职安全员,义务安全员,居民与安全员相结合群防群治,昼夜值班,确保一方平安;五是抓好小区居民素质,制定了各种文明公约,开展好文明家庭评比,进行文明市民教育;四是,强化了宣传工作。树形象宣传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几年来,我行坚持利用报纸、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做好业务宣传,并注意利用我行建行周年及重要活动日搞好大型宣传活动。同时,近两年我们在市内小公共汽车车身两侧及市气象局天气预报栏目做了形象广告宣传,扩大了我行的社会知名度。

三、多为客户着想,树立完美形象

首先,为方便客户,我们在各网点增设了兑换破损券、兑换大小票、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业务。在为企业服务方面,业务发展部坚持到企业搞调查、定项目、找销路,多方帮助企业挖潜,受到市委、市政府和企业的好评。他们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减轻负担,深入企业办理贷款登记,与所辖企业全面签订了收息协议,使企业任务明确,即有压力,又有动力,充分调动了企业积极性,银行效益也稳步提高。

四、奉献真正的爱心,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在扶贫帮困方面,我行领导带头捐款、捐物,4名副行级以上领导每人包一名贫困学生,几年累计捐款近万元。我行几年来为所包的贫困村捐款4万元,为大山镇小山村希望小学捐款1万元。

在双拥共建方面我行主动为军警部队办理业务提供方便,每逢元旦、春节、建军节都到驻军部队走访慰问。几年来安置转业退伍军人8人,并在分房等方面给予照顾,对军人家属从工作到生活上都给予关照,对离退休的老退伍军人在生活上给予照顾。

在为职工服务方面,我行在原兴建住宅楼3栋基础上,2002年又兴建职工住宅楼2栋,使全行男女职工基本都住上了行内家属楼,每年都组织职工体检,领导对困难职工从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关心体贴他们。

此外,我行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育职工的争先意识,树立中行形象。我行一年四季文体活动不间断,每年从五月份开始,就组织篮球、足球等比赛,群众体育活动搞的红红火火。到冬天,我们就行内的游艺室,开展台球、乒乓球、象棋等体育活动。

形象建设范文篇9

今天我们召开这个会议,主要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全省组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的统一部署,安排部署全市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形象建设工作。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我们就提出把今年作为全市组织人事系统作风形象建设年,今天这个会议既是全市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形象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同时也是作风形象建设年活动启动大会。刚才,明亮同志宣读了《关于在全市组织人事系统扎实开展干部作风形象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对作风形象建设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部署,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

组织人事部门肩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职责,其作风形象如何,影响全市干部队伍的作风,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加强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从党和人民的要求看加强干部作风形象建设的重要性

最近,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勤奋学习、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此前,曾庆红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树立和展示新时期组工干部“政治坚定、本领过硬,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等五个方面的形象。1月31日,省委书记杜青林同志在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弘扬“四大新风”、增强“五大意识”,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2月7日,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动员大会,指出要在全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继续深入治理“懒、散、假、贪”的问题,大力弘扬“四大作风”,切实做到“为民、开拓、务实、清廉”。中组部、省委组织部也相继对加强组工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提出了要求。这些重大部署和要求,体现了党对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忧患意识,顺应了人民群众对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的愿望和要求,不仅明确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新任务,同时也为新时期加强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全市组织人事干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上来,充分认识到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转变作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作风形象建设活动。

(二)从组织人事系统干部队伍的现状看加强干部作风形象建设的紧迫性

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以及市委的要求,结合组织人事工作形势任务的变化和组织人事部门的实际情况,先后开展了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加强组工干部能力建设活动和“坚持公道正派,加强能力建设,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主题实践活动以及干部作风集中建设活动,不断加强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建设,组织人事干部队伍始终保持了良好的作风。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全市组织人事系统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与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扶贫攻坚一号工程、工业强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全市中心工作,牵头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班子换届等重大工作,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锤炼了组织人事干部队伍的作风。事实表明,全市组织人事系统干部队伍素质是过硬的,作风是优良的,市委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干部群众也是满意的。但是,对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组织人事干部作风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比如,有的政治素质不高,党性不强,不能严格坚持工作原则;有的学习风气不浓,不注重政策法规学习,不注重知识积累,观念陈旧、点子办法少、工作打不开局面;有的敬业精神不佳,工作责任心不强、严谨细致不够,推诿卸责,效率不高;有的工作作风不实,工作不务实、不落实、不便民;有的协作意识不强,自以为是,不顾大局;有的自身要求不严,在工作中讲关系、讲人情,从众流俗,铺张浪费,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只是个别现象,有的仅是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但如果我们不警惕、不重视、不抓紧治理,听任其坐大、蔓延,就会影响组织人事部门多年来树立的“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最出色”的形象,就会妨碍组织人事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加强作风形象建设十分紧迫,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坚持不懈地抓。

(三)从组织人事工作面临的任务看加强干部作风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俱进提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肩负的新使命,同时也是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人事工作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不久前召开的市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主题,提出了继续实施“发挥三大优势,做好三篇文章,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城镇化”的总体战略,这既是今后五年全市人民奋斗的共同纲领,也是组织人事工作服务的大局和方向。同时,全市组织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全市组织工作要“贯穿一条主线,推进两项重点,抓好六个统筹”的总体工作思路,全市人事工作会议也对今年人事工作重点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完成这些新的使命和任务,既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既要有出色的能力和一流的素质,也要有务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特别是去年换届后,我们组织人事部门干部交流了不少,新进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需要接受这个部门的特殊的作风、特殊的形象、特殊的理念,使大家能主动地、理性地认识、体会和发扬组织人事部门的优良作风。因此,加强干部作风形象建设,打造一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作风优良的组织人事干部队伍,不仅是推动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坚强保障,是组织人事部门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

二、切实把握开展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形象建设的主题内涵

曾庆红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各级组织部门要深化“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形象”教育活动,进一步树立和展示新时期组工干部的“五个形象”:即政治坚定、本领过硬,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形象。为认真贯彻曾庆红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正在开展的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我们把今年定为组织人事系统“作风形象建设年”,主题是“求真务实、提高能力,奋发有为、展示形象”。确立这样的主题,体现了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切合我们的实际,是加强新时期组织人事干部作风形象建设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进一步树立和展示新时期组织人事干部良好作风形象的鲜明标志。全市组织人事部门要牢牢把握这个主题,紧紧围绕这个主题,下大力气把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形象建设活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求真务实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

求真务实是知与行、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对于每个党员干部来讲,求真务实是贯穿于一切工作的科学精神,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的特有作风,更是引导我们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指针。广大组织人事干部一定要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提高求真务实的能力,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要把求真务实作为一种品格来培养。求真务实是一种品格。能否坚持求真务实,有认识上、方法上、制度上的问题,也有思想作风、品德修养方面的问题,关键是要把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熔铸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成为其自身具备的政治品格。首先,要有求真务实之“心”。主观上想求真务实,这是基础和前提。现实生活中,有的组织人事干部或是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工作上得过且过;或是敷衍应付,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上出了问题,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淡漠,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对求真务实知而不行、能而不为。因此,必须始终保持对组织人事工作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深怀爱民之情、为民之心,打牢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这样才会千方百计地去“求真”,满腔热忱地去“务实”。其次,要有求真务实之“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先有后,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人们坚持求真务实有时可能会得罪上级,影响仕途;得罪同事,陷于孤立;得罪下级,失去信任,因而需要勇气和毅力,甚至付出一定的代价。特别是在干部任用上、人事编制管理上,尤其需要求真务实的勇气和坚持原则的硬气。坚持求真务实,就是要发扬大无畏的精神,勇于说真话、报真情,善于出实招、干实事,符合实际的就坚持到底,脱离实际的就努力改正,坚决刹住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歪风。

要把求真务实作为一种能力来提高。求真务实是一种能力。就组织人事工作而言,考察了解干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搞好公务员教育管理、核算工资等工作,都需要认真、较真,都需要求实、务实,求真务实能力是每个组织人事干部必须具备的。求真务实能力强的干部,其它方面的能力欠缺一点,还可以弥补;但如果求真务实能力差,必然导致作风漂浮、工作不落地。但是,求真务实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培养起来的,需要不断锻炼和提高。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使党的建设和组织人事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善于调查研究。“求真”是“务实”的前提,先弄清“实事”是什么样子,才有可能去“求是”。这就需要我们下真功夫、苦功夫去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同时,求真务实这种能力的锻炼是永无止境的。情况千变万化,利益不断调整,求真务实能力的提高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到常思求真之法,常谋务实之道。

要把求真务实作为一种准则来遵守。求真务实是一条准则。党章明确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遵守和执行求真务实这条准则,要求我们必须把求真务实贯穿和体现到做人做事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做事求实、做人诚实、责任落实、工作务实等作风养成。其一,做事要求实。求实就要实事求是。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真正把情况摸准吃透,防止和克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等现象。其二,做人要诚实。诚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曰诚信;二曰踏实。古人云:“君子修身,莫善于诚信。”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踏实是对一个人最朴实而又宝贵的评价。诚信待人,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踏实处世,方能获得生活的厚报。其三,责任要落实。对于每一名组织人事干部而言,从事组织人事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神圣的责任;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责任无处不在。只有把责任落到实处,组织人事工作才能不断向前推动,每个人之于岗位才有意义。其四,工作要务实。务实就是要真抓实干,就是要不图虚名、力戒浮躁,坚持重实际、察实情,说实话、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真正把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

(二)出色能力是落实一切任务的保障

能力是本领和才干,是实现理想、完成任务、塑造形象的保障。衡量一名组织人事干部是否合格,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他是否具备出色的能力和过硬的本领。没有能力,什么事也干不成,展示形象便是一句空话。

要把学习作为提高能力的阶梯。早在1939年,同志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事实上,在当今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本领恐慌、知识恐慌、能力恐慌无处不在。而只有学习,才是化解本领恐慌的唯一良方。应当肯定,广大组织人事干部总体上是有战斗力的,能力是强的。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工作的适应,有的组织人事干部不重视学习、疏于学习甚至懒于学习,个别同志出现了本领弱化、能力衰减的情况,导致岗位技能不精,业务水平不高,文化知识不广,在群众面前起不了先锋模范作用;以至于工作水平低下,工作方法落后,工作打不开局面,遇到棘手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们各项任务的完成,影响了组织人事部门的形象。因此,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学习也是一种工作”、“学习也是一种生活”的理念,自觉自发地加强学习,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刻苦钻研组织人事工作业务技能,广泛涉猎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及时更新和优化知识积累,在学习中加强修养、提高能力。

要把勤奋作为锤炼能力的熔炉。“业精于勤,荒于嬉。”任何成就都不是在安逸中取得,而是在勤奋和辛苦中实现的。进入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应该说都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和平台,但抵达的高度和远度关键还在于自己付出的勤奋和努力,取决于在勤奋和努力对自我能力的磨炼程度。我们常讲,付出才有收获,付出了不一定都有收获,但没有付出就绝对不会有收获。我们中的有些同志,常把“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挂在嘴边,遇到安排工作、分配任务,就会讲“这不该我做”、“这是其他科室的事”,在推卸责任、躲避工作的同时,却忽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领导交给你一项工作,是对你的信任,同时也是对你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提高。也许你会因完成这项工作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辛勤,甚至加班加点、熬更受夜,但你却比别人收获了更加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能力的提高和自我的充实。所以,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如果把能力比作斩荆断棘的利剑,那么勤奋就是锻造这把利剑的熔炉。而事实也将证明,只有那些积极在勤奋中工作并锤炼的人,才能成长更快、走得更远。

要把实践作为增长能力的平台。实践出真知,实践更出能力。能力并非天生,除了从学习中来,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如何实践?我认为关键是要处理好两大关系。首先,要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古人讲:“知易行难”。也许我们对某个理论、某项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真正要用以指导工作、付诸实践却很难。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对于科学发展观,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实际工作仍然出现许多违背科学发展的现象,这就是知与行出现了断裂。知是为了更好地行,而只有行才会有果。作为组织人事干部,我们不仅要在求“知”上下功夫,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更要在践“行”上做表率,身体力行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模范实践者,切实做到知与行相统一。其次,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并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但我们有的同志不能很好地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缺乏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能力。比如,调查研究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考察干部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评价干部求全责备、以偏概全,等等。这都容易使我们的认识失之于全面、客观和公正。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充分估计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对事物的影响,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环境条件割裂开来,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三)奋发有为是干好一切事情的动力

奋发有为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好的思想、好的作风的标志和体现,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动力源泉。只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锐气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使我们的工作焕发生机、充满活力。

奋发有为就要满怀激情。微软公司招聘员工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被录用的人首先应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它的一位人力资源主管一语道出了内中的真相:“我们不能把工作看成是几张钞票的事,它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尊严和责任,只有对工作拥有激情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曾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人的价值=人力资本×工作中的激情×工作能力。这都说明激情对于事业发展、自我实现的重要。所谓激情,就是一个人保持高度的自觉,就是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激活起来,完成心中渴望的事情。激情是一种强劲的情绪,一种对人、事、物和信仰的强烈情感。有了激情,一个人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潜在能量,补充身体的潜质,并发展出一种坚强的个性;有了激情,可以把枯燥的工作变得生动有趣,使自己充满对工作的渴望,使自己产生一种对事业的狂热追求;有了激情,还可以感染周围的同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当然,对待工作的激情不是心血来潮、兴之所至,而是一种觉悟、追求和境界。在我们身边,有的同志没进组织人事部门之前胸怀大志、奋发向上,进了后就认为工作有保障、提拔有希望,事业心和进取心减退,缺乏了以前那股钻劲、韧劲、拼劲,精神萎靡、不思进取,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按部就班、得过且过,等等。这种精神状态,与我们所从事的组织人事工作事业极不相符,与我们党的宗旨和要求极不相称。对于有志者来说,就是要对工作始终充满激情,激情凝聚着理想、责任和追求,外化为争创一流的志气、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奋力开拓的锐气。

奋发有为就要富有闯劲。一个“闯”字,形象地描绘出了奋发有为应有的精神状态。我们讲要创新工作、创造业绩,要建功立业、有所作为,都离不开那么一股闯劲,都需要那么一股干劲。敢闯宽天地,实干兴事业。首先,要强调一个“敢”字。就是讲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种敢于去做、敢于去试、敢于去拼的精神和劲头,要有一种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跟优的赛的意识和魄力,不被困难吓倒,不向逆境低头,不为失败气馁。其次,要突出一个“先”字。就是要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思维,思想要超前,眼光要向前,行动要赶前,在谋划工作上高人一筹,在创新工作上先人一步,在落实工作上快人一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再次,要讲究一个“当”字。“当”就是正当、恰当、适当。就是讲“闯”不是想当然、乱作为,不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而是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党的组织人事工作方针政策,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有良好的愿景、清晰的思路、可行的措施,并最终为推动工作管用,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管用。

奋发有为就要激发潜能。大家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内完成了意想不到的业绩时,同事们会充满敬意地赞叹:“真想不到……你怎么就能做到?”你则不无感慨地说:“还不都是被逼出来的!”“逼出来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就是人的潜能。通过紧张而充满压力的外部环境来刺激自我,挑战极限,进而激活自身潜能的完全释放。我们讲要做到奋发有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激发潜能、释放潜能。人具有矛盾的两面,一方面我们愿意发展,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安于现状。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正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去发现自我、激发自我、超越自我,又在多大程度上把我们身上的潜能变成一种本能,把多少内在的潜力转化为自身的实力。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是熟悉的自己,同时也是陌生的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身上蕴藏多少潜能,有多少奇迹可以在我们身上演绎。所以,我们强调激发潜能,强调自我对自我的能动发现和激励,强调自我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让自己做得更好。

(四)良好形象是规范一切言行的力量

形象是一个人全部言行构成的公众评价,是个人品德、操守的外在反映。所谓“诚于内而形于外”,“观其言、察其行”,讲的就是如何通过形象看内涵的问题。组织人事部门由于其职能和工作的特殊性,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中形成和塑造了特有的形象,比如公道正派、一身正气、淡泊名利、艰苦奋斗、严谨细致等,这些形象既是组织人事部门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规范我们每个组织人事干部职业行为的基本准则,需要大家倍加珍惜、自觉养成。

要在尽责中树立形象。责任是一种职责,是一种义务。由责任而产生的完成使命、履行职责的精神力量,是推动工作的动力,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同志有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认为,最讲认真,也就是最讲责任。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责任简单而朴实,却厚重且无价。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但在我们有些同志身上,确实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比如“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不起来”,“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白搭”,“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责是犯傻”,凡此种种,是对责任观的肢解和歪曲,并由此导致了在责任面前的失位、缺位,在工作中的失职、渎职。因此,我们强调责任,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责任观,把尽责作为我们自身应有的作为;就是要将责任根植于内心,让它成为我们脑海中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要认识到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有责任就要主动自觉地工作;就是要在责任面前不讲任何条件和借口,做到认真履责、全力尽责、勇于担责。

要在细节中展示形象。细节是什么?词典里的解释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虽细,却是基础,少不得,离不了。但也正因为细节为其“小”,往往被人忽视,麻痹大意,或被人轻视,嗤之以鼻,或使人感到繁琐,不屑一顾。而也正是因为细节不“小”,往往决定事情的成败,是实现成功的重要因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重视细节,体现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有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尽心竭力,唯恐有半点差池和闪失。重视细节,体现着严谨细致的作风。工作不当“马大哈”,不搞“想当然”、“大概”、“也许”、“凑合过去”,思维缜密,谋事周全,行事严谨。重视细节,检验着一个人是否有敏锐的眼光,是否有于细微处洞彻事理的头脑,是否能在平常事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重视细节,就是讲抓工作落实要从细处着手,搞调查研究要从基本情况进入,抓督促检查要从细枝末节着眼。没有细,就没有严格要求;没有细,就不可能深入实际;没有细,一切工作都难以得到落实。我们经常讲,工作要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大,不是大而无当,不是大而化之,不是笼而统之,而是要有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具体的小事、环节、过程,因为所有的计划、设想,终究要靠细致而扎实的工作来实现。

要在用心中诠释形象。总理曾在《同文学艺术家谈心》中谈到:“我一直要求自己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事,用心写文章。”省委书记杜青林同志在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上,要求广大干部要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之所以强调用心,是因为用不用心不仅仅是对待工作的态度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同样也要讲投入,这种投入是精力、时间、知识和能力,更关键的是用心的程度。因此,对于组织人事干部来讲,做好组织人事工作,不但要用力,更要用心,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用心想事就是要把心思用在谋发展上,常怀发展之心,常想发展之策,常思发展之道;用心谋事就是要把精力用在干工作上,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多谋工作、少想自己,多讲付出、少虑得失;用心干事就是要把本领用在抓落实上,全心投入工作中,一心扑在事业上,聚精会神,竭尽全能。我相信,当用心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我们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绩效都会实现新的提升,尽管外在的推动于无形,但用心的力量却强大无比。

要在公道中维护形象。“公生明,廉生威”。公道正派对于组织人事工作、组织人事干部之所以重要,这是由于组织人事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组织人事部门用人是否公道,不仅仅是用人的风气问题,而且涉及党的用人导向问题;组织人事干部作风是否正派,不仅仅是干部个人的形象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对整个干部队伍作风产生潜移默化的趋从效应。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公道正派作为核心价值理念根植于内心,作为最鲜明的职业特质展现于外,不管与工作对象有没有交往,都要一视同仁,公正地履行职责和处理问题,做到对已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要按照廉政建设的要求,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质,摆脱低级趣味;要慎重对待朋友交往,择善而交,多与普通群众交朋友,多与基层干部交朋友,多与先进模范交朋友,多与专家学者交朋友,注意净化自己的社交圈。要注意防止和自觉抵制各种不公道不正派现象,比如在组织人事工作中特别是干部问题上讲“关系”、搞“勾兑”,封官许愿、拉拉扯扯、搞小圈子;利用工作之便谋私利、徇私情,为跑官要官者提供方便;在公务活动中要求或接受特殊照顾和服务;在干部工作中跑风漏气、失密泄密,等等。以公道正派赢取干部群众的信赖,在公道正派正树立和展示良好形象。

三、高标准严要求抓好组织人事系统干部作风形象建设

刚才,明亮同志宣读了《关于在全市组织人事系统扎实开展干部作风形象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对作风形象建设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部署。在此,我就如何高标准、高质量抓好作风形象建设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在主要环节上下功夫,突出“四个字要求”

一是学习讨论要“深”。要召开专题学习会,深入抓好学习动员,引导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加强作风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目标任务,领会具体要求,做到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同时,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组织人事干部中的正反典型案例进行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把学习同开展专题讨论结合起来,同撰写心得体会结合起来,同开展政治理论测试结合起来,确保学习实效。

二是查摆问题要“真”。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围绕此次作风形象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认真查找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多从工作实践中总结教训,多从履职岗位上查找差距,多从思想深处查找原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依靠群众把问题抓住找准。

三是整改建设要“实”。要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一个一个研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限期进行整改。对群众意见较大、问题突出的要进行专项整改。对单位和个人整改落实情况,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对征求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要向提出意见建议的当事人作出书面说明和反馈。要把问题整改同建设长效机制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干部绩效考核机制、督查督办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

四是民主评议要“广”。要以“心诚、面广”的原则和发扬“不怕揭短露丑”的精神,坚持上评下与下评上相结合、问卷评议与当面评议相结合、定性评价与量化考核相结合,认真开展“组织(人事)部门作风形象建设社会评价活动”和“组织人事干部个人作风形象建设量化测评活动”,广泛听取社会群众对组织人事部门作风形象的整体评价,使作风形象建设活动让群众参与、让群众满意。

(二)在务求实效上做文章,搞好“四个结合”

一是要与学习先进典型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学习祁爱群、汤群芳先进事迹活动,认真开展“弘扬八大风气,争做五心干部,争创五强班子”主题实践活动和以“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为主要内容的“三用心”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市组织人事部门形成争学先进、争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与查处典型案例相结合。加大干部作风问题查处力度,对明察暗访、群众举报中发现的组织人事干部违纪违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对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坚决按照规定给予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要加大对干部人事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干部人事工作政策规定的行为。同时,要开展典型案例剖析,运用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警醒干部。

三是要与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着眼于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期党员、干部、人才的需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研究和落实组织人事部门服务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的政策、措施,不断改进服务质量。要深入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活动,带头坚持联系贫困村、贫困户制度,主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困难党员,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四是与推动各项工作相结合。全市组织人事部门要自觉处理好作风形象建设和做好当前工作的关系,紧紧围绕2007年组织人事工作重点,合理安排时间,统筹推进工作,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要结合组织人事工作实际,把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的要求贯彻到组织人事工作的各个方面,把作风建设作为换届后县乡领导班子和新录用公务员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把作风教育纳入干部和公务员队伍培训的重要内容,把作风表现作为干部选任、公务员考录及考核评价的重要方面,把干部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作为监督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作风的教育和监督,做到切实履行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作风建设中的重要职能同组织人事部门作风形象建设有机结合。

(三)在领导带动上作表率,做到“六个带头”

整个作风形象建设活动要克服一般化、防止走过场,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

一要带头参加学习讨论。组织人事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要把作风建设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不但要做到学习在前、讨论在前,而且还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学习讨论会,进行重点发言辅导,带动作风形象建设活动的迅速展开。

二要带头查摆问题。要坚持站在前台抓教育,摆正位置受教育,带头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带头进行自我剖析,带头撰写剖析材料,尤其要带头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敢于向自己开刀,切实把问题查剖深、查摆透、查找准,以实际行动为干部职工做出表率。

三要带头剖析原因。既要坚持从自身的思想、工作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又要善于事中见理、小中见大,带头从“根”上找问题、析原因、论危害,通过个人剖析、集体分析、群众评析,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准问题的根源,引导和推动组织人事干部从思想深处去剖析原因。

四要带头搞好整改。要坚持边议边改、边查边改,带头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带头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使自己在思想、工作、作风上有明显变化,使本地本单位的工作有明显变化,使广大组织人事干部进一步增强搞好活动的信心和决心,在态度上更加积极,在措施上更加扎实,在整改上更有成效。

五要带头接受监督评议。在广泛开展评议的基础上,要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本单位职工、基层党员群众和广大服务对象的意见,自觉接受、欢迎和重视他们对活动过程的监督、对活动效果的评议,带头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形象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形象和谐

政府形象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政府在管理中的客观实在与公众主观认识相结合所反映出来的对政府的综合评价和印象,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政府形象既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又是政府客观表现的反映。政府形象直接反映出政府的行政理念、风范和执政能力,是政府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在各类危机频发的现代社会维护并更好地建设政府形象,是服务型政府需要重视的现实问题。

一、现代社会政府形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的与日俱增,各类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的频度不断上升。公共危机的特性和政府的公共性使得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体现了政府的形象。政府能否在突发危机的压力下有所作为,使公众利益的损失最大程度地减少,使动荡不安的局面实现新的平衡,是对政府能力和自身形象的一场严峻的考验,也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树立新形象的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公共危机管理对于政府形象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二、政府形象建设的现状——以玉树地震应急管理为例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当天,中国地震局根据《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由局长陈建民签发文件,宣布我国进入Ⅰ级地震应急响应状态。正在巴西出席“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的国家主席,立即压缩行程、推迟对委内瑞拉和智利的访问,提前回国。恳切地提出:“中国政府正在紧急组织抗震救灾斗争。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回良玉相继赶赴灾区,现场指挥检查救援工作。这些表述和举措,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玉树地震灾区的高度关注以及对玉树救援工作的高度重视。

玉树地震救援工作面临诸多考验。第一,虽然中国政府积极展开紧急救援工作,救援行动却面临“生命线”告急、地形复杂、高原反应、气候恶劣等四大难题。第二,救援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玉树地震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国内民生的关注,同样也包括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关注。稍有不慎,将在一定范围内响到民族融洽。第三,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将再一次塑造起中国政府的良好国际形象,不给西方反华势力以分裂、瓦解中国的“口实”。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灾难中我们更见责任政府的政府责任;灾难中我们更见责任大国的大国情怀。外国媒体纷纷盛赞中国积极有效的抗震救灾工作。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赈灾行动迅速,政府形象提升》的文章,赞扬中国政府对地震做出快速反应,动员全国力量投入救灾工作。文章认为,总的来说,中国政府的救灾反应迅速、积极高效,这和布什政府2005年应对卡特里娜飓风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确实,中国政府形象建设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三、政府形象提升的策略

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政府形象成为我国迈向现代化社会的标志之一。树立政府形象,维护和建设政府形象,进一步提升政府形象,是执政党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教授指出决定政府形象的要素主要有:价值、信誉、效率。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提升政府形象的建议:

第一,政府官员要增强形象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公共权力意识,预防损害政府形象事件的发生。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及其官员手中所握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其工作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正确的价值观是政府选择的施政和为社会发展确定的方向。提高政府形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掌握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趋向和人民利益的政策,确定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

第二,建立健全责任机制,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树立责任政府形象。在我国,政府是组织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导力量,政府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不仅需要配备相应的职权,而且需要承担相称的职责,一个不具有职责的政府及其官员,其行为难以得到有效制约。因而有必要健全责任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尤其要遵循权责一致原则建立健全法律责任追究和落实机制。同时,要加强政府官员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勇于担当的坚毅气质和果敢精神。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政府官员,才是信誉政府的表现。

第三,增强行政能力,树立高效政府形象。在现代社会中,效率是政府形象的生命线。要提高政府形象,必须全力提高政府的效率,加强政府的能量,及时处理解决来自社会的各种的要求,协调复杂的关系,化解多重的矛盾。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猜疑、恐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如果危机事件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则会衍生出诸多不安定因素,因此,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必须快速高效,这不仅使经历危机事件的人们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中,而且可以树立高效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王沪宁.现代化社会的重要课题:提高政府形象[J].科社信息文荟,1994,(10).

[2]贺玲.论政府形象的影响因素[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4).

[3]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4]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