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6:02:21

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功利

一直以来,作文都是令教师和学生感觉到双重为难的事情,也直接导致了写作中各种不良现象的产生,如抄写现象非常严重、学生有很强的功利心理、对课文讲解不够重视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发展。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出发,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展开有关的探讨。

一、避免抄袭现象,丰富阅读内容

学生在写作中非常喜欢模仿优秀的文章,这是非常值得教师去肯定和鼓励的,但是当模仿逐渐演变为抄袭就不是我们所愿意见到的了。结合当下写作现状,我认为抄袭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而又严峻的现象了,教师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教改措施,避免抄袭现象的产生。对此,我觉得可以通过丰富的阅读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都知道,阅读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更是起到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写作教学应该从阅读着手,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的写作“有米可下。”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作文素材,看一看与他们同龄的学生是如何来写作同一题材的作文的。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多种范围的阅读活动,从名著类、科技类、小说类、文学类等多方面着手,当学生有了广泛阅读的经历,再来尝试各种写作,就会变得非常的简单了。最后,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如拥有一个摘抄本,遇到好的词句及时摘抄下来,多读多品多赏,自会变成自己的知识。再如学会类比阅读,虽然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有很多,但是绝大多数的书籍或文章都离不开某些固定的话题,即便是写作“我的母亲”,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切入点和感受,有的人着重于描写母亲的严厉,有的人着重于描写母亲的慈爱,有的人着重于描写母亲的伟大,选取的事例也各不相同,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类比阅读,将相同题材的不同文章放到一起比较和赏析,学生势必能从其中收获多多。

二、消除功利心理,提高写作训练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一般都会给学生安排写日记的训练任务,为了强化训练力度,很多教师都会要求学生一日一记,然而学生哪有那么多可以记录的事情呢?作业一多,学生对日记就会怠慢起来,或是前言不搭后语,或是生搬硬套,根本达不到训练的效果。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我们也都曾经怠慢过记日记,那么当我们再一次承担教学的职责,是否应该帮助学生消除功利心理,提高写作质量呢?所以适当降低对数量的要求,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写有意义的事情,才是作文训练的初衷。在通过记日记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我会要求学生一星期写两到三篇日记,这样当写作数量降下来,学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在一次运动会之后,我就要求学生当天要写一篇日记,但是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在今天的日记中一定要涉及到与运动会有关的记录,由于没有受到强制性的要求,学生的功利心理也就没有那么强了,学生对运动会的记录全都来源于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当我检查学生的作业时,我看到的是五花八门的描写和真情实意的抒发。有学生写到“张路同学憋着一口气,像猴子一样快速跳过了屏障。”有学生写到“我们班的口号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那阵势堪比一场隆重的阅兵仪式。”学生的描写或许没有过多的比喻和拟人,也谈不上写作手法的运用,但是这却是在没有功利心理下的最真实的表达,我相信当学生在未来的某一次写作中遇到类似的话题写作,学生一定可以从这一次的日记中受到启发。

三、重视课文典范,强化练笔力度

教材是最好的素材,每一篇课文都融合了作者的心血和精力,也是编写者从众多优秀文章中提取出来的精华,对于小学教材内容,多数教师都没能做到真正的重视和利用。他们在写作教学中完全没有利用教材教学的习惯,更不会在教材讲解中融入有关的写作技巧,造成了写作与教材的脱离。我在教学中重视课文典范,将每一篇课文当作写作的典范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或是写作手法,或是描写方法,每一个写作技巧都可以当作学生练笔的重点。很多时候,在课文讲解中,无需多言,学生自会揣度作者的心思,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黄果树瀑布》是一篇难得的写景文章,文章采用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些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强化练笔的力度,可以进行感受和模仿。如在讲到“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时,让学生结合想象体会此处比喻的妙处,感受一下作者的写作方法;在讲到“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奏鸣的乐感。当学生充分理解了本篇课文在比喻和移步换景运用上的妙处,就带着学生走进校园,观赏校园中的小树林、假山、花园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练笔的对象,在练笔中,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技巧进行训练。如有的学生非常喜欢课文中大篇幅的比喻手法,于是在写作中尝试使用比喻手法;有的学生借鉴了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法,也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一写法。从课文理解到写作训练的过渡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在写作中一点一点的尝试和练习,很快便让这一过渡水道渠成了,并且能够在作文中给读者带来一些奇妙的惊喜。

作文教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避免教师和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争取每天进步一点点。只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坚持,我相信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可以改头换面,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莲华.翻转课堂,活化作文——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18(17).

写作教学范文篇2

一、“作文先导式”概述

(一)“作文先导式”概念

所谓“先导式”就是指在进行某些思想活动、行为活动之前,就相关的思想和行为作好预设,便于相关思想活动、行为活动更好地完成的过程。[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先导式”[2]是指在进行写作活动之前,教师提前作一些准备与铺垫,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写作的教学模式。“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教师既可以在课前预习完成“先导式”,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时间对写作活动作好铺垫准备工作。

(二)应用“作文先导式”的重要意义

在日常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不知道写什么[3],很多学生即使写了也仅仅是寥寥数语,或者心里有想法却无法将其转化为语言文字,要想让学生的写作变得容易,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实现流畅写作、快乐写作,小学语文教师就应当利用“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帮助或引导学生开展写作素材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有事、有物可写,这是第一步。当学生有了可写的事物后,教师再教学生如何组织语言与素材,如此正式进行写作的时候会容易得多。

二、“作文先导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遵循学生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这个时期也是培养他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思维方式以及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他们在这个阶段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住学生这个阶段的认知特点,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与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引导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让学生从“要我读书”向“我要读书”转变[4],如此顺利推动学生进入阅读实践阶段,之后再运用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收获或积累的知识去完成作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仅起一个引导作用,这也是“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所倡导的。

(二)开放式的教学引导

生活是人最大的课堂。一种教学模式是否优秀,也需要看它是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文先导式教学的地点与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设立别开生面、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在教学活动中产生阅读、表达、写作的欲望,在活动中完成教学。学生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自身能力与注意力的调动无疑是最高效的。当然教师也应当予以及时引导,指导学生规范运用阅读、表达、写作方式与技巧。而在课堂外,教师应当尽可能对学生的课余生活予以丰富。课余生活是否丰富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更多知识,积累更多写作素材。此外,丰富的课余生活还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使其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将自己真实的情感融入语言文字中,让自己的作文活起来。

(三)充分利用写作预习

作文不仅仅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写照,是学生心理诉说的途径,更是一项任凭思维驰骋的活动。[5]在语文教学中,预习是学生常做的一项学习准备活动,然而对于写作的预习却被教师忽略掉了,一般都是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临时讲解一番,然后就让学生开始写作。针对作文教学,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预习。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课文的题材其实是与每个单元的作文题材一致的。因此在教学每个单元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顺便将本单元相关的作文题目也提前告诉学生,并让学生按照作文题目去进行预习。如果本单元都是写景类的课文,单元作文也应当和写景相关,那么教师在上这个单元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将一些观察身边风景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去观察、去积累写作素材,并在每次上课之前询问学生的观察进度,督促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这样一来,当一个单元的课程上完后,学生的写作准备工作也就完成得差不多了。由于学生早已准备好了写作素材,因此开始写作的时候自然就变得胸有成竹。

(四)“先说后写”指导学生

写作是学生将自己内心活动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是一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完成的活动。因此在上作文课的时候,教师没有必要一开始就让学生直接开始作文,而应通过“先说后写”这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先围绕作文题目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进行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写作思路提出相关建议,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写作前的“说”可以采用很多种方式,既可以是直接在班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讨论交流,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围绕教师给的作文题目开展讨论交流,在这个“说”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观点,并鼓励思维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作文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以“热爱生命”这个单元的作文为例,教师可以将热爱生命的一些素材搜集整理成PPT,让学生就着这些图片来发表各自的看法与意见,引导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最后再让学生进行写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之前积累充足的写作素材,让学生不再害怕作文课。以上四个方面的策略,希望可以给小学语文教师一些参考借鉴。

作者:鲍宗武 单位:遂昌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刘长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J].新校园(中旬),2016(1).

[2]赵翠.“作文先导式”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J].中华少年,2016(15).

[3]钟玉梅.“先导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9).

写作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情景教学;语文;写作教学

1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基础写作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注重传授知识本身,忽视培养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导致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偏差。其次,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不同,所以在知识层面上存在一定偏差,且不同的教学资质也会产生差异,因此,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不断巩固和复习语文基础知识,并做好两个阶段的过渡、衔接,为开展语文写作教学作铺垫。

1.2写作和阅读的联系不够: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以看出写作与阅读的密切联系。在我国现存教育中,学生有升学压力、老师有教学压力,所以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很难保持阅读的习惯和水准。在语文写作中,常常会发现学生的语法、词语搭配错误,对于文章语句、段落的衔接不好,整体思维不够连贯等现象。而持续阅读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法、词汇累积,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巨大影响。因此鼓励学生养成自由阅读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迅速提高写作素养。其次,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于书本,他们没有足够的阅历,而阅读能够开拓他们的眼界,从不同的视角感受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健康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这些都是写作的基本要素。

2情景教学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2.1加强情感教学和情景教学融合:优秀的文章往往流露出真实情感,所以写作的题材最好与学生的生活、兴趣和爱好相关,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把生活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老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化学生体验、稍作引导,便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语文课文摘录了许多优秀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只是依靠字面的解释、段落的划分是无法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打破局限,诱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挥想象力,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找答案;或者使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接近答案,不仅能够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就拿朱自清的《背影》来说,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单一、枯燥的文字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只要提问“回想自己与父母最感人的时刻”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即使不懂表达的学生也会临摹文中表达方式依葫芦画瓢,理解父亲对儿女的爱,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知识,另一方面学习到了写作技巧。

2.2提高阅读能力,巩固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依托教材强化学生的读、写能力。只有巩固学生的语文功底,增加阅读量、词汇的积累,才能带动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在阅读中渗透写作知识是老师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激发学生爱读、想写的兴趣,才能使阅读与写作训练发挥到极致。众所周知,引入生活创设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联想力有重要帮助。它不仅是学习课文本身,还是丰富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比如学习到优秀篇章中的好词、好句和好段落时,只要发挥想象、产生联想,便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这是一种在情境教学的基础上运用仿写的教学模式,也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2.3角色扮演,经典情景再现:情景教学就是把学生引入到特定情境当中,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课程。创设与教学内容、背景相近的场景,使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知识、置身于文章的情感之中,从而唤醒学生挖掘知识、想要表达的欲望。在模拟过程中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情感流露,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比如学习到《皇帝的新装》时,对于故事隐喻的部分正好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肢体语言、形态来诠释课文所要传递的情感和精神。首先,老师先划分更衣和赏衣等区域,然后再挑选课本中具有代表的主要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先熟读课文内容,将文中的对话、心理活动和表情都设计一遍,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当中时,会主动去分析、触碰作者的内心,流露出最真实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角色扮演有利于深刻学生对每个人物的印象,为今后描写人物特征打下基础。

2.4引入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被广泛引入课堂教学并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因为多媒体是由声音、图象组成的媒介,最后以音频、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维度感观加深事物的印象。其次,多媒体教学优化了传统的课堂结构,以课件的形式推进了课程的进度,使课堂内容最大化。比如,探讨与《圆明园的毁灭》等有关的题目时,很多学生会不知所措,因为不清楚“圆明园”的概念、形态是怎么样的。那么,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先播放一段圆明园的视频,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具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学生无不对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感到感叹。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紧扣在一起,把实践教学不足的地方通过情景教学补充。由此可见,多媒体鲜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辅助写作教学的有效手段。

3结束语

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推进,外部环境对学生的诱惑非常大,当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热衷上网、游戏,但对写作的兴趣不高,从而加大了写作教学的困难。因此,老师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把生活引入课堂创设情景,用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深化语言教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者:秦培华 单位: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崇.新课改下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写作教学范文篇4

初中生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完成形成,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较差,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应该结合初中生的这种特征,不能简单的只是给学生布置一些文章题目,而是应该给学生创设出合理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写作的学习中,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如在何其芳《秋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中所表述的意境让学生想象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并让学生简述关于秋天的一些感受。同时在秋天到来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秋游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的美,并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秋游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感受表达出来。这样通过创设合理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写作。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手段已经被更多的教师青睐,并逐步应用到了具体的教学中,多媒体可以更好地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将其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生动形象化,更加直接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而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更好地发挥出情景教学在写作教学中的优势。在《观潮》一文的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对潮比较陌生,也没见过真正的潮,而教师通过语言又很难将潮这个抽象的东西表述清楚,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以及更好地习作读后感,就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潮的画面以及动画,将潮形象生动化,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而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潮有了初步的理解,这样读后感写起来就不会那么空洞了。

三、创设活动情景,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生通常对一些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创设出一些可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活动情景,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开展写作教学。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的角色来表演这个故事,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并且通过亲身体会他们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文章的主旨思想写一篇“学习完皇帝的新装,我的一些感想”的文章,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会更加轻松自如。

四、积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写作教学范文篇5

1.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

写作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质,学生们在写作时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而且是在不断的积累中锻炼自己的文字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景教学在写作教学中的融入,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情景模式,学生们进入设定的情景中时,会很容易激发出创作灵感,尤其是一些源于身边、源于生活的情景,学生能够具有真切的体会。例如,教师在讲授《野炊》一文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们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将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画面拍下来,然后通过自己的表达将野炊的感受写出来,丰富了对野炊的情感表达,写作时更能写出真情实感。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们的语文写作能力。

2.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

从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方面讲,教学内容足够地吸引学生是学生们进行学习的关键,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先决条件。只有教师所讲述的教学内容足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才会有继续求知的欲望。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情景教学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开展情景教学可以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写作教学中合理地融入情景教学,可以进一步打破传统写作教学中的局限性。

二、情景教学的实践方法

1.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赋予学生一个足够思考、发挥的空间。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过程也非常重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基本思想动态,也保证了学生参与在整个过程之中,使得学生在情景中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自己的文字进行表达。教师应该打开学生的心扉,而不是以一贯威严的形象给学生布置作业,在进行情景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们讲解一个片段,学生通过对片段的理解,将自己得到的启示表达出来,然后通过阅读范文进行更深层的训练。如《我的尴尬》,尴尬的事情大多数都是不愉快的,只要勇敢地说出来,勇敢地消化,从中得到新的经验就是一种提高。最后教师布置作业:“今天我们大家说出了心里话,课后请大家把想说的心里话写成作文,内容是‘记一次不愉快的经历’,题目自拟。”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讲述往事,唤起回忆和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并通过以说促写、以读促写(二次使用范文),从片断到成篇,一步一个阶梯,从易到难,较好地解决了“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最后教学环节的情感引导也恰到好处,引导学生直面人生的痛处,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不愉快的事情。这是一个情景体验作文教学的典型案例。

2.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们在学校中进行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能够积极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在具体的初中写作教学中,尤其是应用文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情景教学为学生们创设出一个有效的学习情景,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交流。如:师:古人说“不平则鸣”,就是说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把它说出来。请大家谈谈不愉快的经历。生1:有些同学叫我绰号“鸡屁股”,这让我很难堪,心里很难受。生2:上周五我的东西放在寝室里不知道被谁拿去了,真气死我了。生3:有一次我到商店买电池,回到家一看,原来是假货,根本没办法用。第二天要参加比赛,急死我了。生4:上一次,有人向我借了一支钢笔,后来她没还,我向她要,她反而说根本就没向我借过笔。……师:同学们真是“青春年少,烦恼不少”,我们能不能把它写下来呢?在这样的交流之下,学生们更能将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以及写作的思路进行梳理。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能够打破传统写作教学中的局限性,但是现阶段的情景教学模式仍然不够完善,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因此,情景教学模式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创新,以期更好地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服务。

作者:黄益忠 单位:福建省建瓯市小松中学

参考文献:

写作教学范文篇6

过去的那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够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惟有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情景,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我们应该不断促进情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从而为中学写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我们在要求学生写作《我为妈妈做饭》这一主题时,首先带学生参观学校食堂的厨房,让学生对做饭有一种初步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对厨房有完整的认识,了解厨师是如何进行烹饪的,同时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母亲在煮饭时是什么情景,甚至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通过创设这样的情景,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经验和感受,同时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让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加翔实。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去感受去思考,让他们进行讨论,将感性体会与理性体会相融合,进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利用课本来创设情景

中学课本教材中有非常多的写作素材,我们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来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课本中的素材,从而解决学生写作时无米下炊的问题。首先可以采取改编的方法,比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的情节戏剧性丰富,场面也比较简单,就非常适合改编成剧本。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来自己编写剧本,自己当一次作家和导演,对写得好的剧本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很多学生都写出了精彩的剧本,学生对于剧本人物性格的掌握和刻画也比较准确,锻炼了他们的写作技巧;其次可以采取扩写的方式。课本中的很多课文都留下了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借助这些课文,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比如说《乡愁》这首诗的可扩展空间就比较大,诗中“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母亲在里头”,这一段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游子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乡,看到的却是一座长满荒草的坟墓,母子二人阴阳相隔,让学生以“迟到的归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学生可自由发挥,其中可以写母子离别的原因、离别的情景以及母亲在家思念儿子的情景等。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情景教学的应用还必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营造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课堂环境能够消除学生因为紧张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让学生时刻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让他们能够勇于参加课堂活动;其次要创设实景,将教学过程交际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双向交流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在进行写作课堂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使用汉语让学生进行口头总结,通过这些情景创设活动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最后要进行跟踪指导,强化课后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吸收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让课内课外的情景化学习得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结语

写作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指导

一、赏析课例,进行仿写

本文采用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刻画阿长好事粗俗、迷信无知、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性格给学生以借鉴,在写人叙事文章中,要写出人物精神,要灵活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可以穷其尽相,尽显人物之形;还可以以形写神,使人物之神跃然纸上。写作手法的借鉴在于积累和运用,因而,在阅读教学中随文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可以做到“一课一得”。

二、抓住留白,进行补写

留白,从艺术角度来讲,是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较为常见的手法,同时也具有美学的特征,即创作者有意为之,在书写及绘画等文艺创作中为了让作品呈现和表达的更为精美含蓄,而适当地留出空白和空间。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是“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无物胜有物”的境界。《最后一课》是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文中主人公韩麦尔先生面对战争和国土沦丧,在课堂上的语言描写多处使用破折号进行情感上的留白,此处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补写,如“我的朋友们啊,我的祖国,我马上就要出发奔赴前线,为国家奉上我最后的忠诚。请你们记得,不管今后你们说的是什么语言,你们都是法兰西人,今天国土的沦陷不能决定你们明天的命运,愿你们都能够为自己的信念奋斗终身。”教师指导学生补写的过程中,应注重涵泳品味,调动学生的体验和想象,学生将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中,也进一步把握了文章的抒情方式,感受人物间朴素的情感,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三、发挥想象,进行改写在执教

《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想象,改写课本的结局或者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间沟通交往、合作互助的意识和能力。如学生将《皇帝的新装》的结尾改写成皇帝最后在纯真无邪的孩童身上醒悟事实的真相,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窘境,最后骗子被绳之以法。虽然背离作者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官员们的愚昧无知和阿谀奉承的丑态;以及对下层贫苦人民对同情,但是却能够将皇帝这一人物形象呈现的更为多元,也丰富了主题,符合学生们追求的“美好结局”的心理。想象是创作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也是学生开拓思路的手段和途径。宋代学者程颢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义是常用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对文言文进行有创意的改写,改写成一篇文质优美的白话文,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古文学习的恐惧心理,二来帮助学生理解生僻的实词虚词、晦涩难懂的文意。

《木兰诗》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这篇乐府民歌具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很适合学生根据生动的故事情节改写成一篇白话文。如学生描绘征战时木兰思念家乡的一段心理描写:“夜晚,你来黄河边上,此时此刻,父母的叮咛和期盼早已渐行渐远,唯独黄河的水流声在溅溅作响;抬头看着点点繁星,思绪又飘向了远方,回想起那些平常的日子,不由得浸湿了眼眶。天空中下起了雨,雨水和泪水早已分辨不清,落在脸上,凉在心里。你起身走进军营,夜朦胧了你的身影。”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的兴趣。在以读促写的同时,也能够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又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士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初探[J].试题与研究,2017,(31):38.

写作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生;说明文写作;教学;技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如果说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议论文又以理服人,那说明文则是以知明人。以情感人往往有情节,以理服人往往有事实,这都是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的素材。而以知明人则相对较难,因此,最好不采用集中教授的方式,而采用感受、实践、归纳的方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写作内容知识就是言语信息,它的本性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范畴,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写作内容知识主要有主题知识和读者知识构成,而写作主题知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决定作者是否“有米下锅”、“有物可言”。作者知道的东西越多,写出来的东西越好。写作内容当然来自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欲“炊”必先有“米”,然后才能表现出“巧妇”之“巧”。这几句俗语道出了内容与技巧的关系。可以设想,教师要求学生写说明文而学生对说明对象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就没办法写。

同其他文体的文章一样,说明文写作也需要先解决写作内容的问题,至于写作技巧,当有了内容后才能考虑。这就要求教师在命题上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获得说明文的写作内容。

首先,写作内容可以从“制造事件”入手,使说明文的写作具有“情节性”,以使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只是说明文写作内容的获得,要比其他文体更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说明文写作指导上应尝试“先动手做,后动手写”的技巧。动手做,是获得说明文写作内容的有效途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亲手制作某种模型(如桥梁、车、房屋等),然后将设计原理、所用材料、制作过程写出来。还可以结合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有关知识,制作教具或动植物标本,然后将制作过程写出来;还可以写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加深对其他学科知识系统的认识。第二类,结合劳动技术可制作手工艺品,如制作布贴画、烹饪菜肴、使用缝纫机、维修家电等,将有关步骤如实地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然后加工润色。第三类,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印刷厂,了解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的印刷过程;如对某种建筑物或自然景物进行观察,按顺序记录下建筑物的结构形态特点或自然景物的主要特征。严格地说,动手做不属于语文课的任务。但是,当教师指导学生描写景物的时候,不是也要求学生对景物进行观察吗?写调查报告不是也要求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先调查研究后形成文字吗?先动手制作,然后再写制作的过程,恰恰是激发学生说明文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这也是“语文综合活动”的一种形式。写作要调动多种器官综合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动手制作是亲身实践活动,是获得“真知”的前提。这一点布鲁纳的发现也可以给我们启迪,“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发现与自行组织知识的方法,有助于学习后的长时记忆,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升,学生养成自动自发的学习习惯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之后,有助于将来独立的求知与研究,所以,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急于告诉他们学习的结果,这也是“动手做”的道理所在。

其次,成文的演练需要先说话后作文。说话是口语交际的一种形式,学生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介绍自己制作的“作品”就是一种“有声语言”的文本。它与教师的询问、评价语言形式对话;其他学生即使没有参与对话,但思维在“对话”。先说话后作文,就是强调把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达结合起来。把一件事说明白了,才可能写明白;人对事物的感知总是从简单到复杂,说话比较简单,写成文章就比较复杂;说总比写快,先动口说,说的内容有偏差,“改口”比改文章容易;说得好现场就能获得好评,感受成就感的周期短,反馈及时;先说就能把作文思路先演练一通,写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作文则是书面语言的文本、有声语言文本在先,书面语言文本在后,有利于“我手写我口”,形成语言生活化、朴实、自然的风格。这也是一种“语文综合活动”。

再次,从“动手做”获得写作内容,从“动口说”获得写作演练,接下来自然要涉及到写作技巧。如果教师在学生没有获得写作内容之前就一股脑地把写作技巧告诉学生,学生很快就能得到这些知识,但是,因为没有亲身实践,没有发现,没有尝试主动解决问题,只能被动接受这些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很难转化为能力。

在此基础上,可以把这种先个别后一般的程序认知能力进行迁移。当说明对象不需要亲手制作,而是一个具体事物,则通过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把从前的自我设计与选材、制作转换为别人的设计、选材、制作。虽然不是自己的操作,可是自己操作过,明白其中缘故,自然说的清楚明白。甚至可以把这种能力迁移到不是具体事物,而是抽象事理的说明对象上来。有了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认识,又要进一步让别人明白,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说明。这些就是写作技巧的策略性知识。从逻辑上讲,这是归纳推理,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许多程序性的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写作只是不能直接转化为写作能力。许多教师通过先讲解写作知识,再根据这些知识进行写作训练,导致学生无法写出好文章。其实,如此教学,教师自己也不能根据自己的讲解的写作只是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文章,又何必强求学生。但是,写作技巧知识如果是在亲身实践中悟出的,这种知识就会内化为自己的积淀,存储在自己的大脑中,自动支配自己的相关写作活动。

写作教学范文篇9

一、利用情境创设进行写作教学导入,做好写作教学准备工作

基础导入教学是写作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因此,在进行初中写作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提高对初中写作导入教学的重视程度,结合课本的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教学情况,将情境创设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相结合,利用情境创设法做好写作教学的导入工作,为学生后续的写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的是找好教学切入点,保证利用情境创设法所做的教学导入内容与课本教学内容相吻合,并要精准以课本核心知识为导入点,以此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直观地掌握课本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写作学习做好铺垫,以此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语文写作内容。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时,七年级上册主要的要求是自然景观、游记等内容的描写,因此,在进行该类写作的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法进行导入教学,让学生在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深切的感受后,再进行深层学习。教师先将写游记、自然景观这一类文章所需的整体结构罗列出来,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观看,再次为学生构造出作文框架,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师给的框架填充文章内容。另外,教师可以切合写作主题进行导入训练。该类写作的主题与自然景观有关,那么教师就可以事先询问学生的游历经历,收集学生的游玩地点,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列出的地点进行汇总,根据记录在网上下载一些相关地点的图片、纪录片等,制作成视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观看,以此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利用这种视频作为导入教学展示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游玩时所发生的事件,让学生在脑中创设情境,为后续的写作学习提供素材,让学生的写作更加生动。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写作导入训练,为学生提供写作灵感,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优良手段之一。

二、利用情境创设法帮助学生整理写作素材,使得学生写作架构清晰

当教师利用情境创设法进行写作导入训练之后,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激发灵感,收集写作素材,紧接着,教师就应该“趁热打铁”,利用该方法,帮助学生整理所收集到的素材,并帮助学生将素材的顺序以及描述方式等细节构建出来,以此使得学生的写作作品具备清晰的文章框架,这有利于学生后续写作进行内容的填充,也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提升。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部分内容时,由于其中要求学生要学会写记叙文、描写人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法,帮助学生进行写作。出一篇命题作文,比如《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法帮助学生整理素材,完善文章架构。当学生收集好有关于主人公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整理的素材,寻找一些有关人物的纪录片。比如,有的学生会以周恩来总理为文章的主要人物进行写作,学生敬佩周总理的原因可能是周总理曾在课桌上刻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此时,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周总理的纪录片,并选取同名电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里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以此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周恩来的伟大之处,当教师为学生播放了此类视频后,可以让学生对所整理的素材有更深刻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提高作品深度。当帮助学生整理素材后,教师还要列出写作框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流程图,内容为:我最敬佩的人是谁?我为什么敬佩他?他教会了我什么?教师将这个流程图制作成PPT给学生观看,随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流程图中的内容对自己写作的架构进行扩展与细化,完善、丰富文章的整体结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把控文章方向,文章架构直接决定了文章脉络,因此,建立正确的文章架构,罗列出逻辑清晰的文章走向概要,是学生进行写作学习的重要部分,教师要在学生自己写出素材提纲后进行察看,以确保学生的思路正确,如果学生的文章架构与文章中心立意不符,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并引导学生改正,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文章架构,进而写出切题的写作内容。

三、利用情境创设法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使得学生的写作内容更加丰富饱满

写作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教学改革

2017年9月,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天津工业大学办学从此进入“双一流”建设时代。统计表明世界上约85%的科技资料是以书籍、期刊、专利和技术报告等形式用英语出版的[1]。一般而言,国际学术会议所规定的工作语言均是英语。另外,近年来轻化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外资、合资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他们接触和使用专业英文文献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同时,印染行业的精密仪器、设备和技术工艺大多是从国外进口和引进的,企业订单中来自国外的占比也较高,这对从业人员的英文文献阅读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具备扎实的专业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将为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正是专门为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创新班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我校轻化工程专业以染整为主要教学方向,属于应用型学科,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强的特点。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作为轻化工程专业创新班学生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文献检索能力、文献阅读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尽管当前我校在轻化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已经增设了文献课内容,同时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目前的专业文献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最终的考核方式均不能适应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因此,对传统的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势在必行。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鼓励各个高校开展关于“新工科”改革的研究实践活动。由此我们认为,对《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进行改革实践与探索,不仅是培养满足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顺应“新工科”改革下纺织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1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效果与同学们是否有稳定的兴趣投入两者之间具有直接关联[2]。针对目前在学生中存在的对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厌学、兴趣低这一现实情况,本研究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初始阶段应从多角度入手扭转学生对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排斥情绪。具体而言,比如可将英文原版科技动画安排在课间休息时段进行播放,让课堂处于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对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升同学们英文听、看能力。在课堂中适当介绍染整行业目前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学生们将来可能从事的就业领域等方面的情况,让同学们有较深入的了解。染整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发展势头良好,要让学生们充满信心。然而,我国的染整加工技术的确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同学们只有掌握广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好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才能够学习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将来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讲解《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与后续环节[如毕业论文(设计)]的关系,使同学们认识到学好《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意义。因为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同学们必须精读、理解并翻译一篇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这部分表现会计入毕业论文成绩中。此外,学生们今后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外资企业中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要想顺利入职这些大公司,就要求同学们务必具备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能力,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学习《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主动性。当代大学生处于互联网时代,信息来源丰富,汲取新知识的渠道广阔,不满足于被动听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步制约着教学过程[3]。因此,作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环节,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安排一定量的课外文献阅读和写作任务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国内外常见专业文献介绍、中文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以及英文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三大部分。国内外常见专业文献介绍部分的教学,主要采用对比教学法和课题探究式教学法;然而,为了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在英文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文献追踪学习法以及自主学习法进行教学。2.1对比教学法。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有多个章节可采用对比法教学。针对中文和英文专业期刊的特点,比较两类文献组成、检索和阅读方法的差异。对比讲授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多种中文期刊如《纺织学报》《染整技术》《印染助剂》《棉纺织技术》、《产业用纺织品》和《针织工业》等主要涉及领域及特色的差异,以及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多种纺织类英文期刊如《TextileResearchJournal》《DyesandPigments》《Cellulose》《FibersandPolymers》《JournalofTheTextileInstitute》《JournalofEngineeredFibersandFabrics》和《AATCCReview》等的主要涉及领域、特色及阅读方法。内容还包括如何针对某个特定课题,快速找到与该课题相关的综述性文献和研究性文献。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应从多角度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和分析,从相同中看出不同,不同中找出相同,并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期刊文献的理解和掌握。2.2课题探究式教学法。围绕指定教学内容,设定研究课题情境,启发学生在阅读、思考和探究中构建知识。如针对印染废水如何净化这一科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以光催化净化印染废水为主题,查找相关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实际处理过程中采取了哪些净化措施。依次设立如下探究问题:二氧化钛(TiO2)起什么作用?可见光下降解染料是否有效果?环境pH值对染料去除效果有何影响?基于TiO2的光催化材料的重复使用性能如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学生通过对上述一系列问题分析、演绎和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如有不清楚的问题,可进一步通过检索文献找寻答案。运用新型的课题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实现由不知到知,然后知之甚多。只有这样,学生们获得的知识才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有助于后期进行自主学习。课题探究式教学法对同学们问题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2.3文献追踪学习法。为了使同学们在较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教师在《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献选取的时效性。《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作为学习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应及时向学生传递与专业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面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文献写作教学环节,追踪文献发表的全过程,重点讲授科研论文写作前的准备,科研论文的结构安排与撰写,科技英语的文法与表达以及图表的编排等;针对某一特定研究课题,要求学生通过文献追踪法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强化学生对该领域发展进程的理解,便于学生在今后的研究生涯中能够准确把握某一方向的研究进展与动态,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2.4自主学习法。按照教学计划进程,我校《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教学,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独立性强、自学能力较好以及探索新知识欲望较强等特点。因而,仅仅依靠课堂来传授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4]。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适当安排一些章节让学生自学,分组完成研讨交流。例如,针对近些年报道的新型贵金属染料染色这一主题,把学生分成5人小组,要求学生们查阅10篇相关文献(教师可提供4篇),并以组为单位进行探讨贵金属染料上染棉和羊毛的作用原理和优点、工艺流程以及成效等,教师课外加强辅导或与学生讨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建构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结合自己正在开展的课题方向及已经取得的实验结果,查阅中英文文献并制作PPT,每位学生安排8分钟时间进行汇报(包括文献综述、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和结论等)。该汇报环节可充分锻炼学生阅读文献、总结文献以及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自学,巩固和深化对轻化工程专业文献的理解,扩充知识面,教会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察

《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考核方式的复杂性。过去仅仅依照学生的结课报告来评定成绩,对文献阅读与写作过程的考核不够重视,具有一定的弊端。学生忽视文献来源途径的多样化及文献阅读和写作流程的规范化,导致其对英文文献的理解缺乏广度和深度,同时,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从轻化工程专业文献检索、阅读、写作和汇报等方面全方位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考核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5],这样不仅能够科学、公正地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评定,还有助于提高同学们在整个课程运行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其主动性及创新能力都具有促进作用。经过改革后,我们实施了课堂成绩与结课报告评定相结合,从定量和定性角度进行全面考核的方式。同学们的考核成绩依照其文献准备、课堂提问、PPT汇报和结课报告等部分来进行综合评分,以保证其成绩涉及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教学的整个环节。文献准备是轻化工程专业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的重要过程,指导教师可依据文献检索结果的相关性或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评定成绩。课堂提问则是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核心环节,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阶段熟悉文献中每个环节,并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听课效果,适时提问,依据互动效果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进行量化记录,以便为学生课堂成绩做出准确评价。学生围绕自身研究领域,以PPT形式完成一份文献阅读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与交流;教师围绕PPT内容和格式、文献综述情况、结果与讨论的深度以及质询反馈等方面进行评价。结课报告是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全面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学习效果与收获。结课报告的考核要点不仅包括格式书写是否规范、文献阅读量是否达标,更应该重视学生对文献阅读总结以及写作水平(尤其是英文摘要)的考察,这对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束语

本文开展的关于《轻化工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对于“新工科”改革背景下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以及改进考核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提高了借助专业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黎珊,陶永新,秦勇.轻化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探讨[J].广东化工,2010,37(12):155-156.

[2]邢铁玲.关于《染整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S3):89-90.

[3]祁珍明.染整工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39-41.

[4]韩振邦,杨文芳,杨丽,等.轻化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轻工科技,2014(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