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逍遥游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0:08:17

乡村逍遥游

乡村逍遥游范文篇1

[关键词]逍遥游乡村逍遥游乡村逍遥游的开发

近年来,笔者在四川省成都、德阳等地参与了多项以“逍遥游”为主题的旅游开发项目,并和其他同志一起在《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发表了《休闲研究新视野:逍遥游初探——以成都市黄龙溪古镇成功开发逍遥游为例》一文。文中对逍遥游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逍遥游作为休闲的重要方式值得深入研究开发。本文试图总结分析逍遥游在乡村旅游中的实践与发展。

一、逍遥游是休闲发展的高级形式

1.我国休闲研究现状

早在1978年,我国就有学者开始涉足闲暇问题的研究。80年代后期研究闲暇问题的人多了起来,主要的研究方法侧重于社会学方面。在九十年代初,于光远先生认为应重视对休闲文化的研究。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学者进入到休闲研究的领域中,发表了一批理论性较强的研究文章;翻译出版了多部西方休闲研究的论著;国家课题资金也开始资助这方面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机构如中国文化所休休闲文化研究中心等开始出现。

近年来,专家学者开始研究休闲和旅游的关系。在《旅游学刊》2006年9期~12期每期都开辟了专栏“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我们时代的休闲与旅游”,旅游专家在此专栏对休闲和旅游的关系各抒己见,发表了大量真知灼见。一般认为,作为一种现象,休闲是大概念,旅游是子概念,休闲包含旅游,旅游是异地的休闲。

2.逍遥游是休闲的终极目标

(1)“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逍遥游形式众多

逍遥游一词,在《庄子》中先后出现了36次,其代表作为《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基本意思是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然而,关于“逍遥游”的解释,颇为繁多,各有千秋,但根本点是一致的,即“逍遥”的解释都含有自由自在的意思。

从各种资料收集到以逍遥游为主题或为目的的旅游形式很多,主要有:乡村观光逍遥游、民俗风情逍遥游、遗产廊道逍遥游、城乡一体逍遥游、古典文学逍遥游、宗教朝圣逍遥游、水乡逍遥游、滨水休闲逍遥游、自驾车休闲逍遥游、工业观光逍遥游、农业观光逍遥游等等。

(2)逍遥游是积极的、主动的休闲方式

休闲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活动为背景而产生的能够促进身心调节、达到自我愉悦的一种体验。

逍遥是以积极、主动的理念,驱动游客前往特定的旅游目的地,并热情向往参与主题活动,以达到身心全面愉悦、放松,从而对特定旅游景区产生长时间留恋感。较之普通的休闲,无论从内涵深度、还是从外延广度,都有质与量的提升。

(3)逍遥游是休闲所追求的状态和目标

休闲主要是参与各种放松身心的活动,强调过程,而逍遥是通过休闲应该达到的身心全面愉悦、放松的一种状态和目标。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许多游客休闲后没有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甚至是疲倦、意志消沉等不良结果。

(4)逍遥游是休闲研究和实践的升华

要达到逍遥的状态,必须对休闲产品、休闲方式、休闲理论等进行完善与创新,从长远看,因此,逍遥游的研究和实践必然促进休闲研究和实践的升华。很多地方大力研究和开发逍遥游产品,如2007年山东省把“逍遥游”作为继山水圣人和黄金海岸两大旅游产品体系后推出的第三大产品体系。

二、乡村逍遥游是乡村旅游的创新与发展

从大众旅游向大众休闲是旅游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逍遥是休闲旅游所追求的至高境界,生态和文化是逍遥的主要载体。

1.乡村逍遥游将是21世纪的旅游潮流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特别是城市工业和城市生活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和噪音污染,给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紧张快节奏的都市使人们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所以,现代人容易患上三大精神疾病:焦虑与抑郁;躁动;人生无终极关怀,生命无安顿之地。因此,“回归自我,享受轻松人生”为主要内容的逍遥乡村游将是21世纪的旅游潮流。

2.乡村逍遥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谐社会的创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要改变我国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薄弱的现状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自身发展。我国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就业,还有利于农村、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旅游业在促进城乡一体化,行业间、区域间的和谐发展的作用逐步凸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同时也赋予了旅游发展新的内涵和任务。“逍遥游”本身是出自老庄思想之中,庄子曰:“乘物以游心”,即心情无限放松,无限愉悦,无拘无束,充分体验,逍遥自在,是为游人创造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的修心修身环境,使游人获得感官与心灵的双重愉悦,达到旅游的一种更高的境界。逍遥游在乡村旅游上的体现,既是对庄子传统旅游理念的继承,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谐旅游的创新。

三、乡村“逍遥游”的开发建设模式

乡村逍遥游是在乡村旅游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增长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逍遥游的开发模式应在原有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按照旅游项目内容可以把乡村逍遥游开发建设模式分为以下几类。1.乡村观光逍遥游

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逍遥游项目,其卖点主要是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特别是特色农业产品生产过程。如特色果园,特色菜园,特色观光农园,特色花圃等。

2.乡村科技逍遥游

是利用现代农业高科技手段建立的农,林,牧,渔生产基地,可向广大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逍遥旅游项目。如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内的高科技示范区旅游等。

3.乡村休闲逍遥游

是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各种参与性活动为内容,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娱乐身心,康体健身,参与体验的乡村逍遥旅游项目。如农耕体验、采摘体验、农家特色菜制作体验等。

4.民俗风情逍遥游

是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以“吃农家饭,住农家乐,干农家活,看农家景,学农家习俗,购农家产品”为内容的逍遥旅游项目。如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乡的“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民俗风情游、古镇民俗风情游、沧州吴桥杂技民俗风情游等。

5.城乡一体逍遥游

城乡一体逍遥游是指将乡村旅游与旅游小镇开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旅游区域开发与城镇经营对接。如农村里的特色小镇游。

此外,还有逍遥山水游、逍遥田园游、逍遥古镇游、森林度假逍遥游等提法。

四、乡村逍遥游开发建设途径

“逍遥游”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旅游产品的构成,同时也转换了传统旅游区的开发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应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坚持科学规划、政府主导、规范管理,增强逍遥游的综合吸引力,并使逍遥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1.将乡村逍遥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轨道

乡村逍遥游的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使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逍遥旅游总体规划有机衔接。在城市郊区,乡村逍遥游要体现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中。

2.优化政策,统筹协调

“逍遥游”的本质决定了“逍遥游”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交通、环保、文化、林业、城建、工商、财税、公安等众多政府部门,必须实行党政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的运作模式,在金融、财政、税收政策上给予必要倾斜,推进逍遥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3.深度开发,突出逍遥游的特色优势

发展“逍遥游”要求我们在旅游目的地规划和景点建设上首先要体现尊重历史、回归自然、保护生态思想理念,“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有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其次,逍遥旅游资源必须在其体验主题的整合下,形成主题品牌,才能凸显其独特卖点,形成独具吸引力的逍遥游产品。要以乡村风情为核心,以名水、名山、名镇为依托,,突出生态性、多元性、文化性、度假性等特点,充分利用各地文化基础,挖掘地方特色,以形成地方风格。

第三,健全休闲功能,完善服务设施,达到逍遥游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有需必应的本质要求,真正满足游客审美需求和至高的精神享受,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叶文著:城市休闲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P2~P3

乡村逍遥游范文篇2

[关键词]逍遥游乡村逍遥游乡村逍遥游的开发

近年来,笔者在四川省成都、德阳等地参与了多项以“逍遥游”为主题的旅游开发项目,并和其他同志一起在《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发表了《休闲研究新视野:逍遥游初探——以成都市黄龙溪古镇成功开发逍遥游为例》一文。文中对逍遥游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逍遥游作为休闲的重要方式值得深入研究开发。本文试图总结分析逍遥游在乡村旅游中的实践与发展。

一、逍遥游是休闲发展的高级形式

1.我国休闲研究现状

早在1978年,我国就有学者开始涉足闲暇问题的研究。80年代后期研究闲暇问题的人多了起来,主要的研究方法侧重于社会学方面。在九十年代初,于光远先生认为应重视对休闲文化的研究。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学者进入到休闲研究的领域中,发表了一批理论性较强的研究文章;翻译出版了多部西方休闲研究的论著;国家课题资金也开始资助这方面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机构如中国文化所休休闲文化研究中心等开始出现。

近年来,专家学者开始研究休闲和旅游的关系。在《旅游学刊》2006年9期~12期每期都开辟了专栏“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我们时代的休闲与旅游”,旅游专家在此专栏对休闲和旅游的关系各抒己见,发表了大量真知灼见。一般认为,作为一种现象,休闲是大概念,旅游是子概念,休闲包含旅游,旅游是异地的休闲。

2.逍遥游是休闲的终极目标

(1)“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逍遥游形式众多

逍遥游一词,在《庄子》中先后出现了36次,其代表作为《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基本意思是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然而,关于“逍遥游”的解释,颇为繁多,各有千秋,但根本点是一致的,即“逍遥”的解释都含有自由自在的意思。

从各种资料收集到以逍遥游为主题或为目的的旅游形式很多,主要有:乡村观光逍遥游、民俗风情逍遥游、遗产廊道逍遥游、城乡一体逍遥游、古典文学逍遥游、宗教朝圣逍遥游、水乡逍遥游、滨水休闲逍遥游、自驾车休闲逍遥游、工业观光逍遥游、农业观光逍遥游等等。

(2)逍遥游是积极的、主动的休闲方式

休闲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活动为背景而产生的能够促进身心调节、达到自我愉悦的一种体验。

逍遥是以积极、主动的理念,驱动游客前往特定的旅游目的地,并热情向往参与主题活动,以达到身心全面愉悦、放松,从而对特定旅游景区产生长时间留恋感。较之普通的休闲,无论从内涵深度、还是从外延广度,都有质与量的提升。

(3)逍遥游是休闲所追求的状态和目标

休闲主要是参与各种放松身心的活动,强调过程,而逍遥是通过休闲应该达到的身心全面愉悦、放松的一种状态和目标。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许多游客休闲后没有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甚至是疲倦、意志消沉等不良结果。

(4)逍遥游是休闲研究和实践的升华

要达到逍遥的状态,必须对休闲产品、休闲方式、休闲理论等进行完善与创新,从长远看,因此,逍遥游的研究和实践必然促进休闲研究和实践的升华。很多地方大力研究和开发逍遥游产品,如2007年山东省把“逍遥游”作为继山水圣人和黄金海岸两大旅游产品体系后推出的第三大产品体系。

二、乡村逍遥游是乡村旅游的创新与发展

从大众旅游向大众休闲是旅游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逍遥是休闲旅游所追求的至高境界,生态和文化是逍遥的主要载体。

1.乡村逍遥游将是21世纪的旅游潮流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特别是城市工业和城市生活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和噪音污染,给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紧张快节奏的都市使人们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所以,现代人容易患上三大精神疾病:焦虑与抑郁;躁动;人生无终极关怀,生命无安顿之地。因此,“回归自我,享受轻松人生”为主要内容的逍遥乡村游将是21世纪的旅游潮流。

2.乡村逍遥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谐社会的创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要改变我国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薄弱的现状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自身发展。我国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就业,还有利于农村、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旅游业在促进城乡一体化,行业间、区域间的和谐发展的作用逐步凸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同时也赋予了旅游发展新的内涵和任务。“逍遥游”本身是出自老庄思想之中,庄子曰:“乘物以游心”,即心情无限放松,无限愉悦,无拘无束,充分体验,逍遥自在,是为游人创造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的修心修身环境,使游人获得感官与心灵的双重愉悦,达到旅游的一种更高的境界。逍遥游在乡村旅游上的体现,既是对庄子传统旅游理念的继承,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谐旅游的创新。

三、乡村“逍遥游”的开发建设模式

乡村逍遥游是在乡村旅游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增长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逍遥游的开发模式应在原有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按照旅游项目内容可以把乡村逍遥游开发建设模式分为以下几类。1.乡村观光逍遥游

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逍遥游项目,其卖点主要是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特别是特色农业产品生产过程。如特色果园,特色菜园,特色观光农园,特色花圃等。

2.乡村科技逍遥游

是利用现代农业高科技手段建立的农,林,牧,渔生产基地,可向广大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逍遥旅游项目。如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内的高科技示范区旅游等。

3.乡村休闲逍遥游

是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各种参与性活动为内容,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娱乐身心,康体健身,参与体验的乡村逍遥旅游项目。如农耕体验、采摘体验、农家特色菜制作体验等。

4.民俗风情逍遥游

是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以“吃农家饭,住农家乐,干农家活,看农家景,学农家习俗,购农家产品”为内容的逍遥旅游项目。如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乡的“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民俗风情游、古镇民俗风情游、沧州吴桥杂技民俗风情游等。

5.城乡一体逍遥游

城乡一体逍遥游是指将乡村旅游与旅游小镇开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旅游区域开发与城镇经营对接。如农村里的特色小镇游。

此外,还有逍遥山水游、逍遥田园游、逍遥古镇游、森林度假逍遥游等提法。

四、乡村逍遥游开发建设途径

“逍遥游”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旅游产品的构成,同时也转换了传统旅游区的开发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应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坚持科学规划、政府主导、规范管理,增强逍遥游的综合吸引力,并使逍遥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1.将乡村逍遥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轨道

乡村逍遥游的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使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逍遥旅游总体规划有机衔接。在城市郊区,乡村逍遥游要体现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中。

2.优化政策,统筹协调

“逍遥游”的本质决定了“逍遥游”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交通、环保、文化、林业、城建、工商、财税、公安等众多政府部门,必须实行党政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的运作模式,在金融、财政、税收政策上给予必要倾斜,推进逍遥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3.深度开发,突出逍遥游的特色优势

发展“逍遥游”要求我们在旅游目的地规划和景点建设上首先要体现尊重历史、回归自然、保护生态思想理念,“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有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其次,逍遥旅游资源必须在其体验主题的整合下,形成主题品牌,才能凸显其独特卖点,形成独具吸引力的逍遥游产品。要以乡村风情为核心,以名水、名山、名镇为依托,,突出生态性、多元性、文化性、度假性等特点,充分利用各地文化基础,挖掘地方特色,以形成地方风格。

第三,健全休闲功能,完善服务设施,达到逍遥游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有需必应的本质要求,真正满足游客审美需求和至高的精神享受,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叶文著:城市休闲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P2~P3

乡村逍遥游范文篇3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向各位汇报一下我省旅游市场工作的有关情况。

一、年我省旅游市场的运行情况

去年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受了一系列接踵而至的危机考验。与全国一样,山东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市场工作也先后经历了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多重打击,旅游市场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去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冰冻灾害导致我省境外周边部分市场增速减缓,但这种影响只是局部和短暂的,没有对市场整体发展构成危害。3月份西藏拉萨恐怖暴力事件、奥运火炬海外传递遭遇敌对势力干扰以及西方媒体对我歪曲抹黑报道,使欧美公众旅华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影响波及我省欧美远程市场,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传统市场均出现大幅下降。“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使我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双双受挫,危机影响开始全面显现。我省入境旅游由前4个月百分之三十的高增长骤然下降,5月份出现自年非典之后的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5%,其中,韩国市场下降10%,这一基础市场出现变数,进而影响到我省入境市场的全局。国内旅游市场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二季度虽是我省旅游的旺季,但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却比一季度增幅下降1.5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由于国内旅游实行的是季度抽样调查统计,不能提供月份具体数据,但汶川大地震在特定时间段给国内旅游造成的严重影响要比季度统计所显示的数据大的多。去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愈演愈烈,加之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我省入境旅游市场整体下滑,8月份跌至最低点,比去年同期下降27.75%。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回落,三季度比一季度增幅下降了3.25个百分点,创去年增长的最低水平。金融危机对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分析去年我省旅游市场运行情况,主要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入境旅游市场进入下行状态,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继去年5月份入境旅游步入下行轨道之后,下半年我省入境旅游整体在低位徘徊。5-9月入境旅游连续5个月负增长,进入10月份虽然止跌回升,但仍难以弥补前期大幅下降造成的损失。据统计,去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252万人次,同比增长1%,旅游外汇收入13.7亿美元,同比增长2%,比去年确定的任务指标分别少48万人次和3.3亿美元,增长幅度分别比预期下降19%和23%。我省入境旅游面临严峻考验。二是国内旅游虽受到一定影响,但总体发展保持稳定。综观去年全年,尽管各种不利因素对国内旅游市场有一定冲击,甚至在短期内造成重大影响,但由于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大、潜力大、需求旺盛,各级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面对困难,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加之去年国家对黄金周制度进行重大调整,正式颁布实施职工带薪休假制度,使假日旅游需求进一步扩大,因而能够把各种危机对国内旅游的不利影响降至最短时间和最低程度。去年,我省接待国内游客2.4亿人次,增长18%,国内旅游收入1908亿元,增长23%,超额完成去年确定的任务指标,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面对严峻危机和复杂局面,我省各级旅游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部署要求,认真分析形势,及时采取措施,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千方百计保持旅游业稳定发展。一是抢抓机遇,做好“后奥运”旅游工作。8月中旬,正当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省政府审时度势,召开了“抓住奥运机遇推进旅游发展”座谈会,要求以北京奥运成功举办为契机,以国际视野谋划做好旅游工作,突出强调要大力抓好旅游市场宣传,大力实施“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战略,整合资源,创新形式,集中打造“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借奥运之势,树立山东旅游新形象。二是迅速启动省内旅游市场,抓住暑期旅游旺季,动员部署开展“山东人游山东”活动,组织各大景区和旅行社推出多种优惠措施和适销对路产品,广泛开展本地游和省内游,激活省内旅游市场。三是加强与国内重点客源市场大旅行社和知名网站及主流媒体合作,共同策划推出齐鲁精品游产品和“中华泰山成人仪式”、“百景千社万人迎奥运、游山东”、“山东精品旅游线路评选”、“博客游山东--山东首届旅游博客大赛”、“华东媒体齐鲁行”等活动,积极开拓国内旅游市场。四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举,加强对海外主要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工作。赴日本推广孔子文化旅游产品,在香港举办“好客山东大型嘉年华”旅游推广活动,组团参加主要国际旅展,加大“请进来”力度,先后邀请周边国家、地区旅行商和媒体记者65批次,共计1300多人来山东进行考察采访。五是举办大型活动,大力推广山东旅游产品。借助世界旅游日主会场庆典活动在威海举办之际,认真做好国家旅游局邀请的一百多名海外旅行商的接待工作,重点推介黄金海岸和齐鲁文化旅游产品。与韩国高尔夫俱乐部共同举办“鲁韩高尔夫邀请赛”,力推山东高尔夫产品。与韩国青少年联盟合作,邀请一百多名韩国校长来山东开展修学旅游大型考察活动,深入开发韩国青少年修学旅游市场。邀请俄罗斯官方旅游机构、旅游专家和旅行商举办“第二届中俄(威海)海滨旅游度假论坛”,培育开发俄罗斯度假旅游市场。充分利用我省各地举办的传统旅游节庆活动,如青岛国际啤酒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泰山国际登山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等,以此为平台,汇聚人气,强势宣传,拓展市场。经过全省上下同心协力、积极开拓,市场恢复初见成效,为今年我省旅游市场的全面恢复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旅游市场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对旅游业的严重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增长率将低于3%,全球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低于5.6%。我国旅游业也将面对步入下行周期的巨大压力。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危机、化解危机、在危机中寻找发展机遇,寻求恢复增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紧迫的任务。从山东旅游市场工作的实际看,有这样几点值得思考:

(一)在危机背景下做好市场工作关键要树立坚定的信心。正如总理指出的: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尽管我们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我省旅游业长期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首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是我省旅游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得以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其次,省委、省政府应对金融危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将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多政策支持。旅游业迎来了国家政策关注的机遇期,这将使旅游业这个服务业的龙头产业直接受益,形成新的发展优势。第三,国内旅游市场潜力巨大,这对以国内旅游为主体的我省旅游业应对危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第四,继去年省旅游局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之后,今年市县旅游部门也将集中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省旅游局在学习实践中的一个深刻体会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促进工作上水平、提高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机遇。今年省市县三级旅游部门交叉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必将全面提高旅游部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因此,面对危机,各级旅游部门要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及时采取各项有力措施,为基层、特别是为企业排忧解难,使大家对克服困难、恢复发展有信心。要认真贯彻国家出台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结合旅游实际,研究制定有利于扩大旅游内需、拉动旅游消费的配套措施,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保障旅游供给,使广大公众对旅游消费有信心。要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共同采取措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支持帮助长期与我合作的海内外旅行商共克时艰,使他们对山东旅游有信心。

(二)对旅游市场的恢复发展要理智、冷静、客观地分析与判断。旅游业是依托性、敏感性很强的行业,旅游市场应对危机、恢复发展离不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目前这场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逐步显现,旅游市场的恢复发展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和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从入境旅游看,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对我省入境旅游将产生巨大影响和冲击。本次金融危机从供需两方面导致旅游需求萎缩,拉动旅游业发展的经济低迷不振,加剧了市场动荡和应对难度。统计显示去年1-12月,我省16个主要客源市场中,有13个市场同比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占我省入境旅游近百分之六十的韩日市场形势严峻,韩国市场目前尚未恢复到去年水平,日本市场增长乏力,预计今年韩国、日本经济还将持续衰退,旅游需求进一步萎缩,这对我省入境旅游带来直接挑战。从国内旅游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对市场的拉动会有一个渐缓的释放过程,目前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等,都会对居民旅游消费意愿和消费支出产生影响。从我省城市和旅游企业情况看,经济外向度高,入境旅游占全省份额较大的城市外部危机传导快、影响深,青岛去年1-12月入境旅游同比下降26.34%,济南、烟台、威海三市入境旅游同比增长大幅下降。部分主营入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业务流、客源流、资金流断裂风险加大,经营举步维艰。对一些较小的旅游企业危机影响甚至是致命的打击,将危及其生存发展。因此,我们对危机影响的深度和持续的时间要有充分的估计,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做好“打硬仗”的思想准备。

(三)保持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要把国内旅游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这完全符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最近,国家旅游局根据形势的发展,将市场政策调整为“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推进出境旅游”,新的政策突出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这对于促进三大市场全面协调发展,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国内旅游发展迅猛,年均增长在16.4%,2004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突破1亿人次,2007年翻了一番,达到2.0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550.8亿元,分别占全省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的98.8%和93.8%,国内旅游是我省旅游业名副其实的主体和发展的主导力量。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已进入民生时代,民生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根基。旅游业应该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意愿,保障人民群众的旅游权益,是旅游业的立业之本、发展之基。同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日益加深,国际旅游市场萎缩低迷的情况下,无论是保持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还是为国家扩内需、保增长做贡献,或是更好发挥旅游产业综合功能,都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发展国内旅游,这不应是一种权宜之计和应急之变,而是旅游业发展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重大战略。

(四)要坚持积极发展入境旅游的方针不变。由于国情不同,我国旅游业的起步是从入境旅游开始。经过30年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近几年,山东的入境旅游发展势头好,增长快。2007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突破200万人次,达到24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5亿美元,同比增长29.2%和33.2%。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以上两项指标分别占全省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1.2%和6.2%,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我省入境旅游接待和收入均居第7位,并与位列我省之前的省市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与我省这样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和旅游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这反映了山东旅游的对外开放度和接轨国际化的水平不高,入境旅游市场的发育还不成熟,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还很大。这次金融危机预示国际旅游市场格局将会发生大的调整,国际旅游市场分配将会重新洗牌,国际旅游竞争将会变得更为激烈。因此,为了稳定入境旅游发展基础,保持市场占有份额,我们应当毫不动摇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决心,将继续加大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在当前困难局面下,积极应对、主动出击、有所作为,力争尽快使我省入境旅游市场全面恢复,进而谋求新的更大发展。

(五)加快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市场恢复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市场宣传处在旅游工作第一线,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是做好市场宣传工作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管理,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素质的提高等都直接关系市场宣传效果和目的地形象塑造。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化危机为机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是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今年,全省旅游行业要继续坚持把“五级联动创优工程”加快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培育旅游大企业、建设旅游大项目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实施“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战略推进品牌化建设作为旅游业应对危机、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为全省旅游宣传和市场开发提供有力支撑和良好条件,为迎接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和旅游强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年市场重点工作

今年市场工作要紧紧围绕全省旅游工作大局,以旅游强省建设为目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勇于开拓,大力推动国内旅游较快发展,积极促进入境旅游恢复增长,努力实现市场的全面恢复与振兴。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扎实开展“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人游山东活动”。“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人游山东活动”,既是扩大内需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金融危机保持必要发展速度的必然选择。各地要认真贯彻省政府电视电话动员大会精神,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坚决防止虎头蛇尾、走形式、走过场。要突出抓好“一个关键、一个核心”。即要抓好旅游宣传平台建设这个关键,建立省市联动、城市互动的“山东人游山东”宣传平台。省里在省级媒体开设“山东人游山东”专栏。市县要在当地主要媒体开辟“山东人游山东”宣传版块,以此为基础与媒体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在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码头、城市广场等人群密集地段设立“山东人游山东”宣传牌,建立永久性旅游宣传载体。建立城市间旅游宣传相互机制,以城市互动促进城市客源流动。要抓好旅游“一卡通”这个核心,按照先城市、再区域,逐步实现全省旅游“一卡通”的思路,争取年内大部分城市实现本市旅游“一卡通”,部分城市实现区域旅游“一卡通”。各市要以惠民旅游“一卡通”为载体,推出由旅行社牵头,涵盖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游餐饮住宿、旅游娱乐等旅游要素完善的惠民线路,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区域旅游“一卡通”要以同等折扣实现与金穗中国旅游卡对接,争取在全省实现金穗中国旅游卡“一卡通”。要广泛组织开展游客最喜爱的十大旅行社、十大景区、十大旅游饭店、十大旅游餐馆、十大旅游商品评选活动,努力引导消费。

(二)全面开发国内旅游市场。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将旅游市场开发重点调整到国内旅游市场上来。紧紧抓住“后奥运”旅游发展机遇和我省举办“十一届全运会”有利契机,全面启动与康辉国旅、中青旅、上海春秋旅行社以及携程网等国内大旅行商、旅游电子营运商达成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实具体合作事项,政企联手开拓国内旅游市场,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等国内高端客源市场的互动,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努力保持三大重点高端客源市场稳步增长。大力开发新兴市场,以贵州为突破口,组织开展“好客山东”鲁黔旅游考察交流活动,培育新的客源增长点。加大网上宣传促销投入,开展“上网逛齐鲁,得奖游山东”大型旅游网络营销活动。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积极融入环渤海区域旅游联合体,办好“北方十省市旅游交易会”,打造国内区域旅游板块。

(三)突出重点,全力促进入境旅游恢复增长。建立金融危机形势下对各主要客源国、客源地旅游市场调研工作机制,及时跟踪市场动态,根据形势变化制定实施灵活性强、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市场开发策略。重点加强对日韩旅游市场的调研分析,推出一批低价、质优、多样的短线旅游产品,增强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抓住青岛直航台湾的重要机遇,推出一批文化旅游产品和“寻根”旅游产品,加强鲁台出入境旅游市场的客源互动,稳定扩大台湾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要继续加强与海外重点市场大旅行社的实质合作,建立完善产品营销渠道。积极培育开发邮轮、会展、奖励、特种等高端旅游市场,争取形成入境旅游新的增长点。要主动对接北京、上海,借助后奥运和世博会机遇,与两地大旅行社合作开发旅游新产品,共同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实施入境旅游奖励政策,引导和鼓励支持处于逆境中的国际旅行社把工作重点放在开发入境旅游市场上,在促进入境旅游发展中提高自身的效益。从培育旅游消费观念、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开阔国际化视野高度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建立省内居民出境旅游统计报告制度,形成以出境促入境的良性互动格局。

(四)完善“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机制,实施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系列品牌战略。旅游形象通常代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形象,旅游形象宣传是公共产品,属于政府行为,列入财政预算,给予资金保障。开展旅游形象宣传既是政府部门的首要职能,也是旅游宣传的核心。在当前严峻困难的形势下,更要强化政府主导下的旅游形象宣传,以形成较强的市场凝聚力和竞争力。去年以来,我省按照“联合推介、捆绑营销”的总要求,整合全省资源,依托强势媒体,打造宣传平台,以“好客山东”为主题,联合省内30多个城市和主要景区开展多层次、高频率、广覆盖的品牌形象系列宣传,收到明显效果。据央视索福瑞公司提供的统计数据,年度全国71%的观众,约9.12亿人次看到“好客山东”形象广告宣传。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投放力度,在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海内外主要客源市场主流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大旅行社网站等继续广泛开展“好客山东”文化旅游系列品牌形象宣传,提高山东旅游形象的知名度、信赖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从让人知、让人信、让人爱到实现让人来,充分发挥品牌形象引导消费,拉动客源增长的聚集功能。同时充分利用省、市旅游宣传平台资源,建立省、市联动机制。在全省高速公路、机场、码头、车站、景区、旅行社等显著位置设立公益性“好客山东”系列品牌形象广告。实施“好客山东”形象宣传进星级饭店、星级餐馆工程。与山航、省交运集团合作再命名一批“好客山东”飞机和客车。争取省宣传、涉外部门支持,在对外宣传、经贸往来活动中统一使用带有“好客山东”标识的宣传品、纪念品以及信封、请柬、文件袋、名片,全省旅游行业干部职工名片统一使用“好客山东”形象品牌标识。加强“好客山东”品牌体系建设,以山水圣人、黄金海岸、“逍遥游”三大骨干线路为重点,培育一批城市、景区文化旅游品牌。山水圣人线主推济南“天下第一泉”、泰安“登泰山保平安”、济宁“游三孔知天下”、聊城“江北水城”等品牌;黄金海岸线主推青岛“帆船之都”、烟台“东方葡萄酒海岸”、威海“幸福海岸”、日照“阳光海岸”等城市品牌;“逍遥游”旅游线主推乡村逍遥游、民俗逍遥游、生态逍遥游等品牌。各市、重点景区都要结合城市和景区文化地域特色,提炼自己的旅游形象品牌,形成省市一体化的文化旅游品牌体系。按照政府主导“联合推介”旅游整体形象、企业主体“捆绑营销”旅游产品的原则,重点建立省、市旅游部门拓宽营销渠道、旅游企业跟进营销的机制。省、市旅游部门精心组织,采取集中采购、适度补助等优惠政策,以企业为主体参加国内外品牌展会、促销活动、旅行商和媒体采风,与大旅行商联袂营销、网络营销、节庆营销。要广泛利用驻外使领馆、海外华人社团、友好城市、国际会议等海外资源,为企业拓宽、拉长营销渠道。加快由推介品牌向制订标准和营销品牌转变。争取省文明办和质监部门支持,出台《“好客山东”服务标准》,在全省服务业行业广泛组织开展“好客山东”服务活动。举办“好客山东”品牌研讨会。注册“山东客栈”、“鲁菜馆”、“逍遥游”等企业名称和商品品牌,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配送、统一网络营销,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模式,组建新业态文化旅游企业集团。

四、认真做好旅游产品开发工作。

乡村逍遥游范文篇4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规约生成不同文化,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地域文化在长期的演进中反映了生活在该区域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浸染着本区域的乡土人情,建构了色彩斑斓的地域文化。“地方文化不仅以外在可见、可触摸的形式存在于个体的生活中,影响并塑造个体,而且还以无形的、潜在的方式规约并影响着个体,从精神观念的深处塑造着个体的人格与心灵。”[1]因此地域文化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它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实施地域文化教育也是践行多元文化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多元文化教育倡导教育的民主及文化的平等,旨在强化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及彼此吸纳从而保护、传承和创新文化。在色彩斑斓的文化大观园中,作为枝枝红杏的地域文化更是不可或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沐浴家乡的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莘莘学子理所当然应该熟悉家乡的民风民俗、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因此因地制宜地进行地域文化教育,锻造学生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修养就势在必行。

二、地域文学凸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恒久的地方传统,不但表现为一般的文字、图像资料和传说故事等语言形式,还表现为特定的社会风俗、习惯,人文、地理风貌,文化遗存、遗产和传人等实体形态。”[2]这些或隐或显的地方文化记忆要想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必须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通过一定的文学手段,使其蕴含在传说故事中,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成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读物。地域文学能够引领孩子们进行地域文化巡礼,也就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有效形式,文学深层的文化底蕴通过文学的手段得以传承,文学用其诗情画意的语言彩绘出地域文化的特质,凸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依托地域文学进行地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发挥文学的人文教化功能,还可以建构正确的地域文化价值观,培育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本文依托淮河流域文学探讨地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以期把淮河流域文学中静态、潜在的地域文化资源予以现代性转换,体现其地域文化的综合性价值。

三、基于淮河流域文学的地域文化教育初探

淮河流域东北连齐鲁、西北接中原、西南接荆楚、东南通吴越的地理环境,形构了淮河地域多元文化(如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老庄文化等)交融互渗、兼容并包、开放创新的地域文化特征,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恶劣的生态环境以及艰辛苦难的生存条件,锻造了淮河流域忧郁而达观、热烈而沉稳、兼容而执拗、勇武而贵和的复合型地域文化精神。淮河流域文化既承载着中华文明和文化神的共同形态,又表现出与其他地域相异的文化表征和不同的地方意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蕴在多元文化交织、碰撞、融合中异彩纷呈,彰显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发挥淮河流域文学的审美、教育及认知价值,适应地域文化的多样化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强化地域文学的文化选择、传播和创新功能,把这些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视像文明中作逍遥游——将影视剧中的地域文化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

欣赏影视剧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它可以引领学生在视像文明中作逍遥游的同时把剧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底蕴和风俗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给学生以心灵的触动。近几年彰显淮河流域风土人情的影视剧风起云涌,这些影视剧展现了淮河流域与时俱进的多元文化变迁和独特的地域风貌,凸显了淮河两岸的区域风情和民俗文化,是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教育的绝好材料和最佳方式。如作家潘小平与曹多勇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美丽的村庄》勾勒了乡村生活日新月异的革新图景,描绘淮河两岸历史和现实生活画卷,渗透风物民情、文化特色和地域美景,尤其是作为淮河流域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精髓的花鼓灯和舞彩龙更是淋漓尽致地把淮河流域乡村人文与生活原生状态跃然荧屏,在生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碰撞中尽显淮河儿女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的电视剧《苍天厚土》、《太阳月亮一条河》、《菩提树下儿本无罪》无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历史事件、服饰饮食等民间文化,这些作品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勾勒出别开生面的风土人情画卷,展现了淮河流域人民从命运多舛走向色彩斑斓的幸福生活、塑造富有典型区域特色的人物形象,渗透了异彩纷呈的淮河流域民俗风情,再现淮河两岸人们波澜壮阔的原生态的真实生活场景,折射勤劳朴实的淮河儿女的人生百态、风俗习惯,凸显其精神面貌,寄托作者的美学理想,彰显淮河两岸的自然和人性美。这些丰富多彩的影视媒介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教育的源头活水,作为淮河两岸的莘莘学子,在熟读经典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影视剧进行地域文化巡礼,一方面使自己了解所生活区域的历史渊源、人文景观、神话传说、名胜遗址、文人墨客、民风民俗等显性的传统地域文化,在培养人文素养的同时增进对家乡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与热爱,培养学生“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乡土自豪感和文化传承意识,另一方面使浓郁的地域文化浸润在学生心灵深处,积淀个体的文化知识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媒体中淮河人和地域形象进行审视,了解媒介建构的形象和现实生活的偏差,在体验媒体文化美感的过程中批判性解读媒介话语,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二)聆听来自文本深处的回响——品味淮河流域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形象

勤劳智慧的淮河儿女创造了淮河文化的美好篇章,这种兼容并蓄的独特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乡土文化、多元文化内涵、民族正气之歌和恋祖思乡的根脉意识等方面。文学是传承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淮河流域文学书写淮河流域的乡土人情,把诚实淳朴的民风融于优美的水光山色之中,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浓厚的地方特色如影随形渗透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喜怒哀乐中,建构了诗情画意的淮河流域风情线,这种浓郁的地域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凝聚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地域文化教育可以以文学为载体,引导学生品读地域文学经典,享受文本之旅的愉悦,聆听来自文本深处文化的呼唤,触摸文本深层的文化底蕴,感知本土作家的文化心态及其文学书写形态,完整体认淮河流域文学及其文化的当代意义,并通过深入的文本分析,析解其表现出的民族正气的殉道精神、勤奋务实的开放精神、不畏强暴的革命斗争精神以及恋祖思乡的根脉意识等。如许辉的很多作品如《人种》、《一个人的淮北》、《没有结局的爱情》、《尘世》、《卖月》等都书写了淮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全面多角度地呈现了淮河人家最本真的生活场景和生存状态,这些作品不仅再现了淮河两岸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和淮河儿女挥汗劳作的独特景致,对沿淮两岸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也浓墨重彩地进行刻画、挖掘,使作家对所生活的自然、社会、人生环境的独特感受和深层思考混合着淮河儿女的日常生活跃然纸上,使地域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除旧纳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总之,淮河文学不仅展示了淮河流域的乡土人情,也建构了能够承载淮河流域文化精髓的经典人物形象,彰显了丰厚的淮河文化底蕴。无论是美不胜收的生态美景的再现,古朴敦厚的民风民俗的挖掘还是透视淮河儿女生存历程的变迁、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无奈等无不给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使读者与作者产生一种精神的际遇和情感的交融,那些情真意切的文字触动人的心灵,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享受愉悦的文本之旅,获得了内心的悸动和喜悦,同时提升文学作品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四、比较中出真知——东张西望探寻地域文化的特质

地域文化的比较不是为了分出高下优劣,而是通过比较,发现本地区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地域色彩、知识谱系及表现形态。在比较中把建筑特色、民间艺术、服饰装扮、地方传说等地域文化载体的显性知识内化到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中,同时也把地域风情、生活习惯、道德传统等地域文化的精髓积淀在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一)淮河流域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比较

不同的地域化不是孤立的,只有在可比较性的文化态势中才能相互参照,比较既可以同一文化圈如把安徽的皖江文化与淮河流域文化进行比较,也可以把淮河流域文学置放于与其他地域文学如湘楚文学、齐鲁文学等的比较视野内,加以详尽分析和阐释,完整体认本体意义上淮河流域文学及其独特价值和艺术特色,以及淮河文化的内在特质。

(二)影视和文本中的地域文化比较

目前很多书写淮河流域乡土风情的文学作品已经走上影视屏幕,进行地域文化教育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和影视文本比较阅读,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观摩改编的影视作品,然后比较印刷文本和视像文本呈现地域文化的方式、不同人群形象的地域烙印、文本建构的地域文化和现实的偏差等问题,这种比较能引导大家对不同文本作出多元化的阐释。因为影视作品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图像、字幕、场景、细节、叙述和声音的刺激,这可以引领学生合理运用影视作品中的信息去同化已有的知识结构,借助媒体获得地域文化的熏陶感染。

(三)不同作家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比较

进行地域文化教育还可以把不同作家描写同一地域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以期发现不同人眼中的不同文化风景。如许辉和王安忆不约而同地在淮河流域寻找精神家园,书写淮河流域的乡土人情,他们的很多作品都带有浓郁的淮河流域地域文化色彩,展示了其外在的民风民俗,也深入挖掘了淮河流域文化精髓,建构了能够承载文化特质的经典人物形象,彰显了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但是二者毕竟出身、经历和审美趣味不同,许辉是土生土长的“淮河岸边的作家”,长期浸染在淮河流域精神文化变迁之中,对于自称“淮北佬”的许辉来说,他真切地体验了淮河流域文化的独特,“淮河文化既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更是他文本情感依附的有效介质。许辉的作品,无论是写乡村,还是写城市,都洋溢着淮北平原独特的气息,文本中夹带的皖北地域文化信息异常丰厚,他努力挖掘出淮河文化的精髓,在讲述现实与历史的同时,不动声色地展示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意蕴,从而使得他的文本成为特定地域的人物群像展示图,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参照性。”[3]他把自己对淮河流域文化的感受和思考巧妙地融入自己小说中,故此许辉的作品被称为“地域文化的里程碑”。王安忆虽然设身处地以知青身份体验过淮河生活,但毕竟是以一个过客的身份在倾听记忆中的回响,插队生活的沉积已经成为时过境迁的记忆表象,有人曾说:“王安忆笔下作为她精神家园寄植地的淮河乡村,并非现实中淮河乡村的全部或全貌,它只是经过时空、情感的过滤后呈现完美人性的淮河乡村的一角。”[4]在《隐居的时代》、《姊妹们》、《蚌埠》、《小鲍庄》中,王安忆只是把自己的记忆留存、曾经的热情和当下对理想村庄的憧憬寄托在淮河流域的某个特定空间,重拾旧梦并融合自己对现实的审视编织七彩斑斓的文化空间,建构完美的乡村图景。两者基于乡土文化建构的精神家园各放异彩,在地域风情的书写、地域方言的驾驭和地域文化的挖掘及作者的文化审美追求等方面肯定大相径庭。引导学生徜徉在文本之旅时可以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入手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将地域文化教育渗透在学生内心深处。

乡村逍遥游范文篇5

我国休闲农业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经历了90年代的初期发展阶段,21世纪初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目前,我国休闲农业主要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和回归自然旅游等模式类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潍坊市在充分挖掘、整理本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先河,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民俗旅游区。近年来,潍坊市的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涌现出了潍坊金宝乐园、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昌邑绿博园、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青州黄楼花卉休闲农业观光园、寒亭益民合作社市民农园等典型模式。综合来看,潍坊市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多以经济功能为主,在社会和生态功能方面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与发达国家休闲农业相比有明显差距,且存在许多问题。

(一)开发盲目,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多数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基本上以乡、村和工商业主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很多项目在设计初始,对周边环境与潜在市场、园区功能、产品定位没有进行翔实调研、周密论证,开发建设不是量力而行、量需而择,而是简单搬用、盲目追新,随意性较大。虽然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有相应的标准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并实施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这样又形成多头管理,各自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项目开发的无序性和盲目性,造成项目设置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定位不明确、产业链不衔接、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二)模式雷同,特色不浓

许多投资者仅把得天独厚的资源作为“摇钱树”,忽视可行性研究和资源评估,单纯模仿、仓促上马,项目设置雷同甚至重复,既缺乏特色、无吸引力,还容易出现“非均衡博弈”,造成无序竞争、多败俱伤。另一方面,与城市旅游、工业旅游、商贸旅游、探险旅游等相比,休闲农业的特色和价值在于其返朴归真的田园风光、品种繁多的土特产品、参与体验的农事活动、绿色鲜美的农家小吃和多姿多彩的乡情民俗等等。然而,有不少园区并没有充分展现出“休闲农业”的特色,或因规划地域逼仄遮蔽田园自然风光,或为模仿城市公园丢弃乡村特有“土”味,或为追逐现代时尚失去少数民族风韵,或因农事安排失真难遂游人体验意愿,等等。

(三)底蕴浅薄,品位不高

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有着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戏曲文化以及茶文化、酒文化、花文化等等,大量蕴藏在民间,可供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利用。许多园区在农业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滞后、挖掘不足,致使项目内容缺乏文化底蕴,不能充分展示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主题不够鲜明,仍然停留在观赏、采摘等表层繁荣阶段,园区印象模糊、内涵浅薄、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人精神层次的需求。

(四)服务落后,管理不善

不少休闲农业园区偏重设施、轻管理,重建设、轻服务,食宿卫生欠佳、活动内容单调,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少正规培训,导游知识浅薄、服务态度恶劣等等,成为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休闲农业是集农业和旅游业于一体、综合性、多功能性、开放性的经济实体,对管理者的要求高。目前不少休闲农业园区管理层的人员多来自其他行业,知识结构不完善,管理经验不匹配,“懂农业的不熟悉休闲业,懂休闲业的不熟悉农业”现象较严重,制约了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壮大。

(五)急功近利,破坏环境

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生命力之所在,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休闲农业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许多地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背道而驰,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大兴土木、生造景点,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仅如此,有的园区为节约成本、减少投入,解决游人食、宿、行、游问题,靠违规扩张非农业用地的办法,致使生活垃圾、废物、废水污染肆意蔓延,严重危及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六)资源单一,内容贫乏

农业资源丰富,项目功能齐全,活动内容新奇,是开发休闲农业项目的关键。许多地方攀比跟风,仅凭几块农田、几棵果树营造休闲园区,总体规模小,没有综合性的休闲观光场所,园区景观杂乱无章,既没有少丰富多彩、可参与体验的活动内容,又缺少鲜活新奇、供启智怡情的教育内涵,难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休闲需求,吸引力不够,游人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低下。

(七)调控出偏,缺场越位

在休闲农业发展调控中,许多地方政府部门角色定位出偏,存在缺场、越位或错位现象。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在许多本该由政府做的事情上缺场:对园区用地、宣传推介、项目经营、安全卫生等方面监管不力,导致休闲农业市场秩序混乱,游客权益受损;有的地方财政未设立专项资金,对休闲农业园区扶持力度不够;有的园区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交通运输不发达、不配套,通信网络系统不齐全、不畅通,无法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不清,在许多不该做的事情上越位:无视市场规律,沿用计划经济体制决策方式,确定项目产品,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以财政拨款包办垄断,造成休闲农业发展对政府的依赖;直接投资开发资源、兴建项目、负责经营,效益甚微、浪费严重,个别地区甚至有官商勾结侵吞利益的案例发生。

二、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休闲农业最早起始于欧洲,休闲农业在发达国家被认为是传统农业的替代产业。世界各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以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发展起来的“度假农庄”和“民宿农庄”等经营方式最为普遍。目前,发达国家休闲农业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其发展模式、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理念导向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和发展模式的选择有重要的启示。

(一)重视并突出地方特色资源

从发达国家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各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呈高度多样化、差异化,不仅每个国家之间,即便是一国范围之内、一个地区之内,休闲农业的发展程度、发展模式、经营类型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不可能存在适合所有国家、所有地区、所有阶段的一通百通的成功发展模式和经营类型。不重视与地方特色资源的结合,即是不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发展中有过失败教训。因此,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促使各个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即必须高度重视并突出地方特色资源和地方性要素(时间因素、历史遗迹、空间分布、名称概念等)的开发利用。

(二)政府起重要而有限的作用

各国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都采取了支持和鼓励政策,发达国家的相关政策类型和政策工具内容尤其广泛。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除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外,还应该协调休闲农业的发展环境,协助信息和促销宣传,提供适当的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此外,政府还应逐渐、适当放松管制,创造健康、和谐的经营环境,提升经营效率。

(三)规范完善标准和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休闲农业在项目用地、服务内容、文化条件、基础设施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考核等方面设立了质量标准和评价细则,推动了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意大利、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在休闲农业的计划、用地、经营、纳税等方面制定有全面、具体的法律法规,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使休闲农业有序、健康发展,必须规范行业标准、健全法律法规,既要防止和纠正“市场失灵”,还要不断补充或扩展市场。

(四)民间团体的作用不可替代

休闲农业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要实现产业化和规格化,市场推广和宣传促销至关重要,经营者个人难以独立完成。在发达国家中,这项业务更多的是依靠联结农户与市场的纽带———行业协会来进行。此外,除了政府的有效管理,发达国家主要通过行业协会来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咨询服务、进行休闲产业评估等,以提高休闲产品质量、规范休闲产业的发展。可见,在休闲农业的市场推广、合作经营、标准制定、监督检查及评估培训等方面,行业协会能够起到政府和经营者个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三、潍坊市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山东省潍坊市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厚资源,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道路交通的日益发达、闲暇时间的明显增多、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以及传统农业的战略转型,休闲农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一)资源条件

潍坊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名胜遍布、古迹众多,加之旅游业起步早、农业基础雄厚,发展休闲农业潜力巨大,主要表现在:1.区位资源优越。潍坊市南依沂山,北濒渤海,东连海港名城青岛、烟台,西接工矿重镇淄博、东营,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南部是山区丘陵,中部为平原,北部是沿海滩涂;市域共有大小河流112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5条,主要分属潍河、弥河、白浪河、胶莱河、小清河水系;海岸线西起淄脉河口,东到胶莱河口,东南-西北走向,全长143公里;国土绿化水平不断提高,林业事业长足发展,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0%以上。休闲农业的多样化、多功能化条件较为完备。2.农业基础雄厚。潍坊是农业大区,是山东省农副产品的集中产区之一,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祥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科技水平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位次。经过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已经建成了寿光蔬菜、青州花卉、诸城板栗、安丘樱桃、昌乐西瓜、潍坊萝卜等一大批名优特稀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是发展观光、采摘、种植、喂养等模式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3.风景名胜众多。潍坊市南部山区丘陵地带,自然风景名胜数不胜数。“小泰山”沂山,层峦叠嶂,河流湍急,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又有古老的人文景观;青州云门山,危崖峭立,景色迷人;青州仰天山“,一窍仰穿,天光下射”;安丘青云山,林幽溪清,植被丰富;临朐石门坊,漫红嵌黛,瑰丽如画;潍城浮烟山,依偎符山水泊,山水相映,景色秀丽;有“北国江南”之誉的临朐老龙湾,泉水喷涌,四季恒温。此外,还有世界级地质旅游资源巨厚沉积页岩硅藻土“万卷书”、“化石宝库”景观,规模宏大、景观独特、蓝宝石资源丰富的昌乐古火山群胜景等等。得天独厚的风景名胜,是开发森林氧吧、水面垂钓、生态农园等模式类型的休闲农业的前提和依托。4.潍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遗产遍布各区。青州偶园,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冯溥的私家花园,结构严谨,布局得体,园内假山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具有康熙风格的人造假山,浓缩九州山川秀水,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范公亭及三贤祠,为后人祀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之所;范公亭北邻有李清照故居,宋代词人李清照、金石学家赵明诚夫妇寓居此处14年,写出了著名的《金石录》30卷和多篇传世诗作;建于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的安丘庵上石坊(节孝坊),岩石建筑与石雕艺术有机组合,繁而不乱,工艺超群;诸城王尽美烈士故居和王尽美纪念馆,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的课堂。千百年来,出生或活动于潍坊的历史文化名人有100多位,宗教的发展与融合也留下了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名寺古刹、石窟佛像等遗址遗迹,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是潍坊市休闲农业的重要内涵。5.乡村民俗多彩。潍坊市现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区,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安丘、昌邑6市,昌乐、临朐2县,含68个乡镇、49个街办,全市总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8万人,有汉、满、回等51个民族①。市辖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和风俗习惯颇具特色。安丘石家庄民俗村,每年都有日本、美国以及东南亚、西欧等国的游客,来到这里随农家俗、学农家活、住农家房、吃农家饭,体验民间风俗、饱享田园之乐;建于1988年的石家庄民俗博物馆,由民间礼仪厅、民间工艺室、民间文娱室、农事用具室、农家生活室、农家纺织室、私塾学堂室及婚俗院等组成,陈列、展示、再现了鲁中一带清末和建国初期的农家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建于1986年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现已形成以木版年画文化、风筝文化、古店铺街民俗文化、郑板桥书画文化4大景区、20多个景点的民俗文化观光园,游客在这里可以尝试年画、风筝制作。依据民俗村和民俗博物馆,开发民俗文化休闲农业,可以让游客真切体验和感受潍坊的民俗文化。6.旅游品牌知名。近年来,随着潍坊城市建设及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城市、乡村风景更加亮丽,“中国潍坊—逍遥游”品牌知名度大幅度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推动潍坊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潍坊市接待国内游客2313.4万人次,同比增长23.7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81.41亿元,同比增长26.37%,相当于GDP比重为6.66%。国内旅游人数全省排名由2006年的第9位上升为第7位,国内旅游收入排名由2006年第9位上升为第4位。按旅游目的所占比重排序,依次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活动、探亲访友、会议等,其比重分别占34.16%、24.26%、22.48%、7.56%、3.89%。游客比较感兴趣的是民俗风情、山水风光和生态旅游,其中民俗风情、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农业特色旅游、生态旅游、主题公园,比重分别占78.52%、60.39%、52.28%、38.66%、18.35%、15.27%。其中,生态旅游所占比重同比上升26.87个百分点。②“中国潍坊—逍遥游”,是潍坊精心打造的山东第三大旅游品牌,目前,八大“逍遥游”精品线路逐渐走向全国,在国外也有了一定影响。

(二)发展机遇

潍坊市不仅具备发展休闲农业所需的资源条件,而且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潜力巨大,前景广阔。1.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潍坊市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上世纪80-90年代,潍坊市GDP居全省第二,在全国25个国民生产总值过百亿城市中居16位。2005年,潍坊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5017元,增长13.1%。在全市12个县市区中,寿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以5566元位居第一,潍城等6个县市区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了5000元大关,其它5个县市区收入也均在4000元以上。③其中,6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小康县标准,4个县成为全国百强县。2006年,潍坊市人均GDP达19677元(相当于2659美元),已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④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267.3元,比上年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484.1元,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7695元,增长8.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40元,增长8.5%。⑤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居全省前六,增幅全省第一。⑥截至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8.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6%。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75元,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8872元,增长15.3%。⑧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为城市居民外出休闲旅游和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守基础。2.消费观念转变。随着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也日趋合理,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大幅增加,服务性消费的需求连年上升,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000年,我市城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02%①。到2006年这种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回落约1.83个百分点,降至32.2%,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②这一变化说明,潍坊市城镇居民的生活已越来越不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追求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工作节奏的加快、休闲空间的减少,促使城市居民将目光和兴趣转向郊区、转向城市周边的农村,希望体验清新恬静的田园生活。为拉动旅游消费和相关服务业发展,潍坊市推出了“旅游一卡通”“、惠民一卡通”。有拉动内需政策作保障,潍坊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市场前景看好。3.闲暇时间增多。休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自身的一项重要精神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休”,即有效地休整和恢复机体功能,满足娱乐或享受的精神活动需求;“闲”,指可自由支配、合理利用的业余时间,或可转化为人力资源时间资源。故“有闲”,亦是休闲的前提之一。和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情况一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潍坊市城乡居民的闲暇时间随之增多,追求身心放松、精神闲适的需求渐趋高涨。1995年起我国实行双休日制,1999年起实行“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黄金周”制度③。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8年1月1日,我国又开始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目前我国已经有法定假日114天,再加上国家正在逐步推广的带薪休假制度,我国公民每年可享受的节假日增多,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宽裕,普通工薪阶层的闲暇时间一般能达到120天,每年约有1/3-1/2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休闲日渐成为城镇居民的常态。闲暇时间的增多、文化生活和旅游消费的增长,将促进潍坊市休闲农业更快发展。4.传统农业转型。潍坊市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传统农业正处于转型时期。自1993年开始,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换为追求效益增长,并越来越关注人、资源、自然三者间的协调发展。近20多年来,特别是自我国加入WTO之后,潍坊市农村纷纷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依靠农业产业化,从本地出发不断创新模式、丰富内涵,制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品牌农业、创汇农业、有机农业等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为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传统农业的转型中,潍坊市多功能农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农业多功能理念也得到了广泛认同,逐渐形成全面开花、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良好局面。发展休闲农业,既是农业多功能性的体现,也是农业战略转型的方向。

四、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则

各国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各有不同,故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不过,基础理论的导引、异域经验的启示及实践问题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突破国家、地区畛域,发现休闲农业共性,从而依据本地资源条件和发展前景,科学选择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具体说来,潍坊市及国内其他地区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市场导向

市场是休闲农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首先必须要明了服务对象和利润来源,从市场需求出发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进行投资决策、设计项目、开发产品及服务,并适时更新升级,避免盲目投资,降低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二)资源优势

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首先要找准本地资源优势或特色,在景观、生产、消费、住宿、疗养、度假、观赏、品尝、参观、体验、娱乐、学习、购买等方面,开发新的服务产品,或赋予服务产品以新的内容、新的样式,在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等方面提供多种方案、多种服务以供选择,满足游客不断增加的新的消费需求。

(三)以农为本

作为山东省的农业大区,潍坊市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目的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因此,选择休闲农业模式,应该在确保农业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挖掘农业产业的新功能、延长农业经营产业链、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依托特色农业资源,把农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与人们观光、参与、体验等需求有机结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四)科学规划

从潍坊市实际出发,近期宜以城市郊区型为主、景区周边型为辅,进行开发规划;长远来看应重点开发景区周边、特色农村、高科技农业基地等为主。由于客源主体人群是城市居民,距离城市近、基础设施好、开发成本较低、效率效益较高,目前潍坊市休闲农业主要集中在城郊。城郊休闲农业的开发近期宜以观光、农家乐为主,长远应以休闲、度假、购物为主。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休闲需求将趋向多样化、高级化,现有的城郊普及型“农家乐”模式将难以满足新的需求,城郊休闲农业应当向特色化、专业化、科技化,多功能、高品位、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城郊以外的休闲农业因其客源广泛、距离城市远,应当以度假旅游为主。总之,项目规划要依据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市场需求,不能攀比跟风、一哄而上或重复建设;项目开发要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统筹安排休闲资源,做到景点区域分布合理、规模适度、档次适中,产品及服务内容丰富、特色突出;规划设计要发扬传统文化,融汇现念,展示休闲农业的奇趣性、参与性和多功能性特点;客源及市场定位应从实际出发,内外兼顾、以内为主,立足本市、带动省内、推向全国、影响国外。

(五)可持续性

发展休闲农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做好农业发展远景规划,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地等后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休闲农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模式建设和经营不能破坏环境、污染环境,要做好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保育、公害防治及废弃物处理等工作,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

(六)民间主体

休闲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户或企业,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政府规划项目、制定政策的前提是农民同意、愿意,不能强制性安排,更不能强制性推行。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使农民切实从休闲农业的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

(七)兼顾协调

乡村逍遥游范文篇6

古镇以其闲适的文化、恬淡的生活态度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人们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古镇旅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不仅是物质结果,而是一种伴随旅游产品带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或感受。目前,中国古镇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较多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深度旅游产品,满足不了旅游者的深层次需求,因此古镇旅游产品迫切需要转型和提升。

二、文献回顾

1.体验经济时代来临。体验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形态,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士·吉尔摩在其合着的《体验经济》一书中,最早对体验经济做出全面分析。他们认为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它的提出展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适应体验经济的快慢将成为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张承耀,2005)。胡红梅(2007)认为,目前体验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旅游业作为最适合“体验经济”的生产和消费工具,其产品也趋向体验化发展,人们对旅游消费过程及其结果的体验都非常重视(刘又堂,2005),旅游消费本质表现为旅游者追求旅游体验,带来旅游消费动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出游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王云良,2007)。目前体验式旅游市场尚不成熟,但旅游者、旅游活动以及旅游开发都表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章尚正,钱晓慧2008),以观光为主流的旅游产品正逐渐让位于新、奇、特的感同身受的参与性体验。

2.古镇旅游的体验化趋势。国内学者关于古镇旅游的相关研究较多,涉及面也较广,主要包括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营销策略、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邻近大中城市或着名景区的古镇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区位条件,在开发时既要研究旅游者心理,又要提高旅游地本身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设计出不同的旅游产品(王雪梅,2004)。

蔡家成(2006)认为,古镇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应多种多样,向文化性和体验性趋势发展;古镇旅游的类型存在梯层结构,在时序上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发展趋势,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体验旅游是古镇旅游的最高层次;要努力实现体验旅游的最高层次,根据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体验旅游项目。何丽芳(2006)也谈到要深度体验文化,从建筑、环境、文化、民俗四个方面,阐述古镇旅游不能仅停留在最早、最浅表层层次,而是需要崇尚文化、关注游客参与的体验元素加入其中。同时,旅游者获得的体验质量越高,旅游企业从中得到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增加(钱飞霞,2007)。

三、古镇旅游类型

1.以水乡特色为主。此类古镇的典型代表为江浙一带的水乡古镇如乌镇、南浔、同里等,大自然和历史共同造就了江南水乡古镇。这些古镇处于太湖流域的江南平原,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江南古镇建筑的亲水性,临水空间别有情趣;湖泊纵横为耕种渔桑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从而孕育了繁荣的古镇文化。古语有云:“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之所以有魅力,关键是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江南古镇的灵魂。

2.以古建筑群为主。如果说江南古镇是小家碧玉,则此类古镇是邻家大哥,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宽容,以古建筑群为主要特色,以安徽宏村、西递、福建泰宁最为典型。皖南古镇背依黄山余脉,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翠,为一个风光秀美的盆地,完好保存着最有特色的明清古民居群,在中国明清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有着高超的建筑艺术、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方特色;福建泰宁保存着完好的古建筑群,以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和尚书第建筑群声名远扬。

3.以历史文化为主。此类古镇以山西张壁、广西兴安、广东石湾镇为典型,除了优美秀丽的古镇风光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古镇依靠人工活动而赋予更多文化和历史底蕴,资源更注重历史性,当地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如张壁是中国现存的保存完好的一座融军事、生产、居住、宗教为一体的古代“袖珍”城堡,古镇不大却集中包容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古文化地道、金代墓葬等许多文物古迹。石湾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被称为“南国陶都”,河宕贝丘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4.以民族风情为主。此类古镇与上述类型的最大差别在于文化中融入民俗,以民族风情为主,兼顾秀丽的自然风景,以内蒙古室韦为代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周边邻里不同民族的相互交往和融汇,导致了悠久的室韦文化,是蒙古族发祥地,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如今的室韦还保存着古代蒙古族生活生存风貌,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给古镇旅游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古镇旅游开发策略

1.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目前古镇旅游产品种类多样,开发日新月异,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旅游产品仍以资源型为主,简单模仿其他地区,导致雷同缺乏特色,如江南水乡古镇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完整规划的指导,开发粗放、经营粗放,竞争方式还处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在开发上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性和体验性,现有许多旅游产品多为初级观光型,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未把旅游经济理解为体验经济。

2.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转换思路,提倡产品策划、个性化服务,重视对体验旅游活动的开发。根据上文古镇旅游的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古镇旅游产品可设计成观光、休闲度假、修学、科考、养生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者,应开发多种选择,以下几例可供参考。

(1)节事体验游。节事的举办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全方位的参与或体验,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可采用这一方式,如南浔有驰名中外的楫里湖丝,明清时代大批丝商的出现,可举办体现丝商文化的节庆,学习前辈们的经商之道,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儒商的理念仍具有借鉴意义。

(2)美食养生游。古镇以闲适恬淡的生活为主,其饮食也以健康、养生、原生态为特色,游客可以品尝家常菜,并融入到制作过程中,如江南一带有吃年糕,清明团,端午粽等习俗,参与其制作过程,别有一番乐趣,体验古镇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感受纯朴的水乡文化,将观光、休闲、娱乐、餐馆、体验等结合融为一体。

(3)文化展示游。各古镇根据自身文化遗存特色开辟古文化展示区,通过实物或其他方式展示古镇的历史、人文、民俗等,引导旅游者进行古镇历史文化、风情民俗鉴赏,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如石湾的陶瓷文化等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来。

(4)探幽访古游。在古街古巷中进行探幽访古,感受传统简单的饮食起居,品味古镇的沧桑岁月,感悟人生,发思古探幽之情。如江南水乡古镇可采用这一游览方式,让游客自主地漫步在古街上,感受当年古镇上曾发生过或惊心动魄的事迹,或闲适恬淡的生活气息。

(5)民俗风情游。品尝当地风味饮食,参与节庆、庙会、祭祖等民俗活动,或深入当地居民中间,体会民俗风情。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古镇室韦,可举办相关节日,让旅游者品尝风味菜,欣赏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

(6)艺术逍遥游。古镇所处环境大多山清水秀,古建筑与山光水色结合在一起,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构成一幅幅优美静寂的图画,可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宏村古镇则应充分发挥其艺术特色,注入体验元素,吸引爱好艺术的游客和艺术家们前来旅游。

乡村逍遥游范文篇7

1.体验经济时代来临。体验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形态,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士·吉尔摩在其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最早对体验经济做出全面分析。他们认为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它的提出展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适应体验经济的快慢将成为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张承耀,2005)。胡红梅(2007)认为,目前体验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旅游业作为最适合“体验经济”的生产和消费工具,其产品也趋向体验化发展,人们对旅游消费过程及其结果的体验都非常重视(刘又堂,2005),旅游消费本质表现为旅游者追求旅游体验,带来旅游消费动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出游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王云良,2007)。目前体验式旅游市场尚不成熟,但旅游者、旅游活动以及旅游开发都表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章尚正,钱晓慧2008),以观光为主流的旅游产品正逐渐让位于新、奇、特的感同身受的参与性体验。

2.古镇旅游的体验化趋势。国内学者关于古镇旅游的相关研究较多,涉及面也较广,主要包括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营销策略、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邻近大中城市或著名景区的古镇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区位条件,在开发时既要研究旅游者心理,又要提高旅游地本身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设计出不同的旅游产品(王雪梅,2004)。

蔡家成(2006)认为,古镇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应多种多样,向文化性和体验性趋势发展;古镇旅游的类型存在梯层结构,在时序上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发展趋势,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体验旅游是古镇旅游的最高层次;要努力实现体验旅游的最高层次,根据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体验旅游项目。何丽芳(2006)也谈到要深度体验文化,从建筑、环境、文化、民俗四个方面,阐述古镇旅游不能仅停留在最早、最浅表层层次,而是需要崇尚文化、关注游客参与的体验元素加入其中。同时,旅游者获得的体验质量越高,旅游企业从中得到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增加(钱飞霞,2007)。

二、古镇旅游类型

1.以水乡特色为主。此类古镇的典型代表为江浙一带的水乡古镇如乌镇、南浔、同里等,大自然和历史共同造就了江南水乡古镇。这些古镇处于太湖流域的江南平原,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江南古镇建筑的亲水性,临水空间别有情趣;湖泊纵横为耕种渔桑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从而孕育了繁荣的古镇文化。古语有云:“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之所以有魅力,关键是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江南古镇的灵魂。

2.以古建筑群为主。如果说江南古镇是小家碧玉,则此类古镇是邻家大哥,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宽容,以古建筑群为主要特色,以安徽宏村、西递、福建泰宁最为典型。皖南古镇背依黄山余脉,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翠,为一个风光秀美的盆地,完好保存着最有特色的明清古民居群,在中国明清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有着高超的建筑艺术、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方特色;福建泰宁保存着完好的古建筑群,以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和尚书第建筑群声名远扬。

3.以历史文化为主。此类古镇以山西张壁、广西兴安、广东石湾镇为典型,除了优美秀丽的古镇风光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古镇依靠人工活动而赋予更多文化和历史底蕴,资源更注重历史性,当地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如张壁是中国现存的保存完好的一座融军事、生产、居住、宗教为一体的古代“袖珍”城堡,古镇不大却集中包容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古文化地道、金代墓葬等许多文物古迹。石湾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被称为“南国陶都”,河宕贝丘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4.以民族风情为主。此类古镇与上述类型的最大差别在于文化中融入民俗,以民族风情为主,兼顾秀丽的自然风景,以内蒙古室韦为代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周边邻里不同民族的相互交往和融汇,导致了悠久的室韦文化,是蒙古族发祥地,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如今的室韦还保存着古代蒙古族生活生存风貌,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给古镇旅游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古镇旅游开发策略

1.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目前古镇旅游产品种类多样,开发日新月异,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旅游产品仍以资源型为主,简单模仿其他地区,导致雷同缺乏特色,如江南水乡古镇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完整规划的指导,开发粗放、经营粗放,竞争方式还处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在开发上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性和体验性,现有许多旅游产品多为初级观光型,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未把旅游经济理解为体验经济。

2.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转换思路,提倡产品策划、个性化服务,重视对体验旅游活动的开发。根据上文古镇旅游的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古镇旅游产品可设计成观光、休闲度假、修学、科考、养生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者,应开发多种选择,以下几例可供参考。

(1)节事体验游。节事的举办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全方位的参与或体验,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可采用这一方式,如南浔有驰名中外的楫里湖丝,明清时代大批丝商的出现,可举办体现丝商文化的节庆,学习前辈们的经商之道,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儒商的理念仍具有借鉴意义。(2)美食养生游。古镇以闲适恬淡的生活为主,其饮食也以健康、养生、原生态为特色,游客可以品尝家常菜,并融入到制作过程中,如江南一带有吃年糕,清明团,端午粽等习俗,参与其制作过程,别有一番乐趣,体验古镇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感受纯朴的水乡文化,将观光、休闲、娱乐、餐馆、体验等结合融为一体。(3)文化展示游。各古镇根据自身文化遗存特色开辟古文化展示区,通过实物或其他方式展示古镇的历史、人文、民俗等,引导旅游者进行古镇历史文化、风情民俗鉴赏,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如石湾的陶瓷文化等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来。(4)探幽访古游。在古街古巷中进行探幽访古,感受传统简单的饮食起居,品味古镇的沧桑岁月,感悟人生,发思古探幽之情。如江南水乡古镇可采用这一游览方式,让游客自主地漫步在古街上,感受当年古镇上曾发生过或惊心动魄的事迹,或闲适恬淡的生活气息。(5)民俗风情游。品尝当地风味饮食,参与节庆、庙会、祭祖等民俗活动,或深入当地居民中间,体会民俗风情。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古镇室韦,可举办相关节日,让旅游者品尝风味菜,欣赏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6)艺术逍遥游。古镇所处环境大多山清水秀,古建筑与山光水色结合在一起,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构成一幅幅优美静寂的图画,可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宏村古镇则应充分发挥其艺术特色,注入体验元素,吸引爱好艺术的游客和艺术家们前来旅游。(7)轻松度假游。清静的环境,优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对长期居住在都市里的人来说,确是轻松度假、调整身心的好去处,选择有特色的民居客栈住上三五天,在古镇古朴的环境氛围之中或玩,或闭目养神,或在周围散步、登山,使之达到放松心情、舒缓精神的目的。

总之,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丰富的文化遗存、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等,是古镇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有关旅游部门应利用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采取适宜的体验旅游方式,充分展示古镇旅游资源的魅力,让旅游者更好地对古镇进行欣赏、理解和品味,融入到古镇的文化中去,达到满意的旅游效果。

参考文献:

[1]派恩·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张承耀.体验经济的六大特征[J].嘹望新闻周刊,2005,(7):61.

[3]胡红梅.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74-76.

[4]刘又堂.论体验经济与旅游个性化服务[J].社会科学家,2005,(1):147-149.

[5]王云良.论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特征的六大转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21-23.

[6]章尚正,钱晓慧.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趋向与旅游开发[J].宿州学院学报,2008,(2):4-8.

[7]王雪梅.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四川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9):116-121.

[8]蔡家成.古镇旅游——由浅入深看体验[J].理论研究,2006,(7):40-41.

[9]何丽芳.古镇旅游:深度体验传统文化[J].湖南林业,2006,(10):30-31.

[10]钱飞霞.浅谈体验视角下楚雄黑井古镇散客旅游发展的若干问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3):63-66.

乡村逍遥游范文篇8

关键词:生活素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大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写作,是因为他们不会写作,每每到习作课,学生就像被念了紧箍咒一样,头疼厉害。目前我们的高考作文往往出现三种情况:第一,死记硬背数篇不同类型的作文,以便套用在考场作文上;第二,滥用名人名言来凑字数,以便提高考场作文的深度;第三,为了打动阅卷老师,不惜歪曲事实,编造自己身残志坚、父母双亡的感人事迹等等。这种类型的文章在高考作文中比比皆是,但同时也向我们反映一种写作现象———“假大空”。因此,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高中语文教师,笔者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来源于生活,只有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才能让文章更胜一筹。

1生活素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们大多数都是凭空想象,想象出什么就直接动笔写下来,像这样“假大空”的文章在高考中其实并不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我们一直都想不明白,生活中有那么多生动有趣的事,那么多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感人画面,学生为什么就不去写,不去把它详细地描绘出来,而是苦思冥想地去捏造一些“假大空”的文章来欺骗自己,欺骗老师呢?难道是生活无法打动他们吗?不,只是他们不懂得关注生活罢了。我们必须知道好文章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经历感受就不同,我们只有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入到文章中,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获得高分。生活素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生活素材可以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让学生摆脱无话可写的困扰;第二,生活素材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写作的主线。这些年来,大部分的高考题都是开放式作文,学生看到此类题目一般都难以下手,而此时日常积累的生活素材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激发写作灵感,找到写作的方向;第三,生活素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当学生对生活素材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时,相应地他们对这些素材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就会想要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创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进而刺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生活素材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善于观察生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所处生活环境、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自然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多利用课余时间去深入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从而发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例如,在教乡村学生写说明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在农忙时期认真观察父母、亲人是如何收割稻谷的,细看人工收割和机器收割两种方法的区别;也可以细心观察菜市场中肉贩是如何切肉、顾客是如何挑选蔬菜、鱼贩是怎么杀鱼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只要细心观察必是习作中的好素材。再如,写与“爱”有关的话题时,母亲无私的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很常见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只要认真观察母亲的一举一动,为我们付出的一点一滴,并把我们观察的结果适当地应用到作文中,不仅可以让文章内容丰富起来,而且会让自己时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2.2增强知识储备。俗话说得好,要给人一滴水,自己就得储备一桶水。所谓厚积薄发,指的就是这个道理。要让学生文思如泉涌,就得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只有当学生朗读、摘抄、背诵了一定数量的美文之后,自然会产生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生活素材的积累其实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另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不用局限于使用语文教材中的素材,还可以综合课外知识全面应用,发散思维。很多时候学生在学完课文以后,并不懂得根据教材内容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导致写作时文章空洞无物、毫无新意,甚至无话可写。例如,在学完《逍遥游》一课以后,学生对“鲲”的理解还是很模糊的,只是老师说什么便是什么,严重缺乏积极思考的主动性。其实,很多问题都没有统一的答案,它需要学生自己去摸索和理解,总结经验,这样在日后的习作中遇到类似的话题,我们就可以有话可写,甚至可以信手拈来了。2.3适当运用技巧。在利用生活素材进行写作的时候,要适当运用技巧,不能为了把生活素材插入到文章中而强行加入或者胡乱拼凑,这样不仅白费力气,还无法让生活素材彰显其本身的作用。例如,在学完《滕王阁序》一课后,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素材来写一篇游记,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3结语

综上所述,观身边事,写心中话,抒真实情,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提升文章的内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提高写作的主动性。因此,生活素材的应用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须知好文章来源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储艳.对高中作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相关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04).

[2]贾政.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新闻素材的积累与提炼[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04).

乡村逍遥游范文篇9

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调研起草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局对年以来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回顾和总结,对2012年及今后5年的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年以来的工作回顾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年以来的工作回顾

过去6年是旅游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转折期,州委、州政府始终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全州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扶持,明确提出了“文旅”的发展思路,坚持把民族文化与发展旅游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构建“三基地、一品牌”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一增长、二改善、三创新、四突破。

1、保持了旅游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年为预计数)六年间全州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7.85万人次,年均增长12.32%;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752.73万人次,年均增长10.96%;累计完成旅游业总收入40.16亿元,年均增长11.79%。

年—年全州旅游经济增长情况

2、旅游基础条件和旅游服务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1)旅游基础条件的改善主要表现在道路交通的不断改善上:金六、六曼二级路通车,结束了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剑兰二级路即将全线贯通。六丙二级路一期、德贡路、六库二桥交通环线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六片油路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公路改造加快推进。

福维、丽兰公路以及机场建设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2)旅游服务条件的改善主要表现在:过去6年间,全州各类宾馆、饭店增加了81家,增长72.97%,房间数增加了2691间,增长233.59%,床位增加了4220床,增长109.16%。从业人员增加1170人。

以五星级标准建设、总投资3亿元的风光假日酒店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准星级酒店9家。申报旅行社6家,完成了13家酒店的旅游星级评定,取缔了5家星级酒店的星级资格;成立了一家拥有50余辆旅游车的旅游汽车公司。

编制了《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培训材料汇编(酒店服务知识)》、《导游》。

3、创新了对外宣传载体、创新了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了节庆品牌培植平台

(1)在宣传载体创新上:先后在、、香港等主要客源地,组织举办旅游推介会,宣传推介我州丰富的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在常规宣传促销基础上,组织开展了:中国日(节)——原生态民俗风情旅游促销、在等您、国庆“七彩民族村欢乐阔时行”等大型主题促销活动,参加了香港旅游峰会、马来西亚新加坡旅游推介、张家界“中国文化旅游精品推介展演周”、第二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和年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自驾车旅游节、天津北方旅游交易会、精品自驾线路网络投票推选等大型推介活动。各种活动把雄、险、奇、秀的自然风光以及多姿多彩、积淀浓厚的民族文化推出、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州委、州政府“文旅活州”的发展思路在旅游发展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和积极落实。

建立了旅游宣传网站,与人民广播电台合办了《旅游之声》栏目,《画报?旅游》期刊创刊发行,完成旅游徽标征集,摄制制作了《和谐之谷》、《走》、《旅游风光片》、《旅游推介片》等宣传片,广泛利用网络、杂志、电视等多种媒介推介旅游,丰富了宣传内涵,拓宽了宣传渠道,提高了认知率和认知度。

旅游宣传魔方、扇子、T恤、帽子等旅游宣传品,《牵手》、《峡客行?逍遥游宝典》、《在等你?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在等你旅游图》、《旅游指南》等宣传资料的制作发放,以更加方便、快捷、灵活、机动的形式,打开了多扇旅游对外宣传促销之门。

“中国国际旅游节”活动连续五年获一等奖;连续三年获“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优秀组织奖、优秀展台奖;年被人民网旅游频道评为“中国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年荣膺“中国最俱影响力旅游目的地”奖项,州长荣获“中国旅游品牌建设先锋人物”殊荣;中国日(节)被省旅游局领导赞誉为省参加活动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组织最有力、内容最丰富的推介活动。

(2)在节庆品牌培植创新上:按照“一年突出一个主题,打造文化精品和旅游品牌,构建大开放平台”的“阔时”节办节思路,连续三年开展了“阔时”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了“4+2旅游论坛”、“首届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首届少数民族酒歌大赛”、年傈僳“阔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中国皮划艇野水国际公开赛(民族体育大冲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力地推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生态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加快形成,旅游业拉动三产业发展、增加人民群众收入的作用日益显现。通过节庆赛事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阔时节”、品牌以及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较大提升,逐步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3)在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形成上:倡导承办了由省旅游局、、、、、、共同举办的首届“4+2”旅游合作论坛。论坛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携手共建,互惠共赢的原则,围绕整合新优势,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创造新亮点,签署了《联合(六库)宣言》和《旅游区域合作协议》,构建了六州市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开启了六州市旅游区域合作的新纪元,驾起了政府、旅游局、旅行社、媒体间广泛交流的桥梁。

4、在景区规划建设、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资金申报、旅游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1)景区规划建设:在过去6年间,全州共建重点景区观景台10个,景区景点标识牌38个,停车场9个,旅游公厕16个;建旅游安全设施(含消防、安全警示牌)195个。完成了《旅游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景区修建性详规》、《县乡五个旅游特色村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2)乡村旅游发展:申报了10个旅游特色村建设项目,首批旅游特色村—重丁村和新建村已经省旅游局验收,省、州、县共计投入资金99万元;第二批旅游特色村—大羊场、腊竹底村、雾里村等建设稳妥推进;第三批旅游特色等建设已启动。

编制完成了《自治州县村修建性旅游详细规划与建筑外部风貌改造》设计、《自治州县新建设四户建筑外部风貌及环境改造示范设计》、《丙中洛重丁社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

扶持建设和带动发展了农家乐112户,规划建设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培植了非专职的民族文化展演队3个。

(3)项目资金申报:6年间共争取资金近5700万元(5000万元),其中旅游规划资金500万元,旅游重点景区建设资金3000万元,省政府加快发展专题会议确定资金落实1300万元(600万元);争取10个旅游特色村150万元建设资金。

全州各级、各部门在旅游规划建设上累计投入资金6464.3万元(5764.3万元)。

(4)旅游人才培养:重点举办行业标准、行业技能、酒店英语、旅游服务礼仪、农家乐服务标准及技能要求等培训,大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组织旅游主管、旅游企业中层以上人员参加省旅游局、市政府举办的旅游专业培训,提高旅游管理人员素质。按照《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15)》和《关于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的通知》要求,组织开展了首届旅游知识竞赛、旅游服务技能大赛、旅游行业十佳评选以及颁奖晚会等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系列活动,实现了协调机制、观念和质量、培训机制和行业建设上的四突破,政府重视旅游发展、社会关注旅游建设、行业注重旅游绩效、群众参与旅游开发的氛围正逐步形成。

举办培训班38次45期,培训各类人员5600多人次。

(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旅游发展在过去6年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只是刚刚起步,与兄弟州(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旅游发展处于全省旅游发展后位的状况没有变,处于“起步迟、欠开发、慢发展”的初始阶段没有变,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交通和人才仍然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两大瓶颈

地处边缘,旅游产业也是边缘化产业。目前的通达条件远远满足不了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需要,“肠梗阻”和回头路等瓶颈依然明显,缺乏大旅游的路网结构体系。

旅游管理人才,特别是旅游策划、营销、产品开发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旅游从业队伍素质普遍偏低,参与旅游开发的意识不足,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较低,离打造世界级知名旅游品牌的需要相差甚远。

二是投资乏力是旅游发展最大的难题

重视旅游重在投入,但由于我州财政造血功能弱,产业发展长期处于大动脉贫血现状,加之旅游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招商引资举步维艰,收效甚微,导致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条件与旅游品牌建设形成强烈的反差。

三是导向作用还不够明朗,部门间协调力度不够

近几年政府主导作用明显强化,但在产业导向、政策导向、投融资导向措施方面还不够明朗。州委州政府出台了相关决定和实施意见,但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部门协调以及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观念制约,认识还不到位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的观念在全州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对旅游产业的重视不够,还没有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认识还较为肤浅,包括对旅游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发展,仅仅是初步的认识,重视旅游的理念没有很好的树立起来,影响了我们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和,也影响了我们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运作。同时也缺乏把旅游业做成大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二、年工作总结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和发展“十一五”成果的关键之年,旅游局在服从服务于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大局的同时,以加强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扩大和提升对外旅游知名度为重点,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全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努力提升旅游规范化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全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旅游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1、年预计:

——完成接待海外旅游者1.7万人次,同比增长10.39%。

——接待国内旅游者163.65万人次,同比增长9.85%。

——完成旅游总收入8.78亿元,同比增长9.75%。

2、1—10月,全州累计完成:

——接待海外旅游者1.25万人次,同比增长5.46%,完成年

计划的77.16%。

——接待国内旅游者137万人次,同比增长10.77%;完成年计划的84.18%。

——旅游业总收入7.12亿元,同比增长8.03%,完成年计划的89%。

(二)规划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1、重点项目规划全面结束:《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特色旅游村、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自治州县村修建性旅游详细规划与建筑外部风貌改造》设计、《自治州县新建设四户建筑外部风貌及环境改造示范设计》等重点景区规划经过招标评标、实地调研、设计规划、分析论证、修订完善等相关程序,通过各级专家评审,已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预可研:开展和完成了丙中洛、石月亮、片马等七个景点的预可研工作,储备了一批旅游发展项目。

3、县级规划评审:完成《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福贡县旅游发展规划(——2020年)》评审论证工作。

4、重点建设项目选址: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用地已于年5月9日经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同意(六规办〔〕1号)研究同意按排,用地安排在上江乡新建村大南茂,金六公路以东,占地8亩。鉴于全州土地监察治理和全省土地工作会议要求,规委会对相关规划正作进一步调整,我局对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正加紧协调。

5、景区项目申报:由久副州长带兰坪县党政主要领导及州县相关部门共同向刘副省长就兰坪景区项目进行了专题汇报,争取到项目前期工作经费200万元。同时通过州级和省级发改部门将兰坪旅游区的可研报告、多媒体汇报材料等逐级上报到国家发改委,已经国家发改委研究通过,项目建设资金1500万。

6、项目资金申报:继续加大对省政府加快发展专题会议确定项目资金申报力度,提出了天体沐浴登埂澡堂会、特色文化示范村、沿岸标识系统服务设施等三个旅游建设项目,通过向省政府及省旅游局相关领导的不断汇报、请示、沟通,协调,省政府安排500万元的旅游项目资金。

7、旅游特色村申报:4月9日至11日,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李世先副处长率省旅游局第二批旅游特色村检查验收和相关工作调研组在州县旅游部门相关人员陪同下深入到我州、两县对第一批旅游特色村县新建村,第二批旅游特色村村和第三批旅游特色村村实地检查、调研。验收通过第二批特色旅游村建设。同时将县初步树立紧扣年“中华文化游”主题,把握和创造各种宣传机遇,以“天境?心灵呼吸的地方”为主题,开展了系列宣传推介活动,集中展示多元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魅力,塑造峡谷旅游文化品牌形象,做大、做强、做出旅游宣传效应,最终实现世界旅游品牌知名度的有效提升。

1、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宣传推介系列活动

(1)国际文化旅游节拉开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宣传序幕。国际文化旅游节期间隆重举行了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宣传推介系列活动,活动由原生态民族文化广场展演、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推介会以及原生态民俗音乐舞蹈大巡游等三个篇章组成,在4天时间里共组织11场演出,发放了近5万册旅游宣传资料,约15万人次观看了演出,28家旅游企业和26家媒体应邀参加和报道了活动。

(2)中国日(节)原生态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盛况空前。年7月14日—7月28日我州在举行了历时15天的原生态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活动由旅游推介会、原生态民族歌舞展演、幸运大抽奖、生产生活展示、现场宣传促销等内容组成。

活动中对各民族生产生活场景进行了展示,展示均按风土人情进行设计布置,脚碓、手磨、织布机、纺线机,桃树、竹子、神树,木楞石片顶房、茅草房等等充分展示了生态、原始、古朴、多元的区域化旅游环境和民族习俗。

在现场互动中,游客参与度很高,现场共抽出一等奖8人,送出弩弓30把,民族包120个,笛哩吐160个,T恤衫300件、鼠标垫300张,帽子500顶,扇子1000把,旅游宝典1000册。

整个推介展演活动共演出45场次,每场演出均有200—300人次固定观众,600—800人次的流动观众,发放了旅游图3000份,旅游通行宝典(旅游护照)2000册,旅游光碟300张,各种旅游图册14000多册,宣传单4000多份。各大报刊宣传20余次,电视报道2次,电台报道1次。

(3)国庆黄金周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再掀高潮。

年国庆黄金周期间(9月30日至10月7日),为持续推进我州原生态旅游品牌打造,在民族村隆重举行了“七彩民族村欢乐阔时行”活动。

活动主要目的是借助民族村的品牌和人气优势,以推介傈僳“阔时”节节庆品牌为重点,致力于把“阔时”节提升到十大节庆品牌之列,同时通过与游客的零距离接触与互动,全面促销推介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活动由新闻、旅游推介、现场展演、幸运大抽奖、获奖观众“免费游”等项目组成。在旅游推介会上,我局与民族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旅游民族文化发展合作协议,与画报社签订了《画报?旅游》期刊合作协议,与省财经大学旅游学院签订了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合作协议。

活动中,百余幅相关图片深深吸引旅客眼球,织布、酿酒、石板烤粑粑等各民族“生、耕、劳、作”生活习俗和气息的展示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民族歌舞、傈僳语多声部合唱、“上刀山、下火海”民族民间特技、“沙滩埋情人”等倍受游客青睐也得到积极参与体验。

各项活动为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推介开创了新的思路,标志着我州旅游文化工作与州外相关企业及单位的交流、合作又迈出了重要和可喜的步伐。

2、首次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推介拓展成效显著

年5月20日到6月1日,我局主要领导随同州政府分管领导参加了省人民政府组团赴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开展旅游推介促销活动。我局制作的民族特色包、特色旅游宣传魔方和扇子深受来宾青睐,我局就旅游资源、多元民族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旅游基础环境架构等进行的综合性推介,得到普遍关注,推介效果显著。受推介活动影响,7月16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自驾车旅游团一行76人24部境外车由驶入了,经澡塘会、、、石月亮、丙中洛返回六库,沿途体验了雄、险、奇、秀的自然风光,感受了原生态、多元、和谐的民族文化特质,过溜索,品尝手抓饭、石板粑粑、酥油茶、狭拉;观看多声部演唱等等活动给他们极其震撼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感悟。

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硕果累累

中国国际旅游交易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本着广交朋友、学习经验,推介旅游产品、提升知名度的参展理念,我局克服了经费紧、人员少等诸多困难,提前谋划,合理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在展馆设计上以体现和族为主线,贯穿了族民居建设理念和特色,融入了族民族元素;在交易洽谈中,通过族手工工艺制品展示和族、、怒族民间艺人现场民族歌舞表演,从静态和动态、视觉和听觉等多角度、多方位展示了我州原始古朴、生态和谐、多元民族文化共融、神秘独特的旅游资源,成果丰硕。在展馆28个特装展区、160个标准商品展区、485个展台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展台奖”和“优秀组织奖”。

整个旅游交易会期间,共散发宣传品9.6万份,接待客商游客8万人次;签订组团人数249人次,签订合同12份,金额达75万元;意向组团人数约870多人次,达成意向性协议约50份,总金额约200万元;达成意向性旅游投资开发——温泉精品酒店开发项目协议1份,投资概算达7.5亿元。

4、多格局、多渠道宣传促销全力推进

一是参加第二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和年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自驾车旅游节,加大开拓自驾车客源市场力度,全力推介自驾车线路产品。

二是组织参与“第二届中国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活动,经全国网民网络投票,我州代表省申报的“省穿越自驾游线路”、“省——西藏察隅新滇藏神界之旅自驾游线路”和“省穿越“三江并流”自驾游线路”被选为第二届中国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精品自驾游线路。

三是积极参加由国家旅游局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中国旅游节暨北方旅游交易会”,力求通过宣传推介,逐步打开东北旅游客源市场。

四是举办了“最美”新浪微博手机拍客大赛,通过摄影图片更为直观的宣传、推介、体验,为关注旅游发展的人士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和桥梁。

五是开展了交通安全“小黄帽”捐赠活动,共捐赠2100顶小黄帽和部份《牵手》等旅游书籍及旅游宣传品,教育培训从孩子抓起。

六是发起了“共同牵手旅游、关注关心关爱未来”主题活动,以活动促进首个“中国旅游日”的宣传。

(四)旅游宣传促销载体进一步创新

1、设计制作了一批特色旅游纪念品。为实现成本最小化和宣传效应最大化,在对外宣传上独辟蹊径,创新载体,设计制作了:印有形象宣传语的帽子、T恤衫,印有自然旅游资源、民族文化产品、旅游节庆活动图片的魔方和扇子,通过动眼、动手的方式,让游客更容易接触、更能直观感受,更乐于接受。中国文化旅游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旅游推介、自驾游旅游产品促销等活动发放结果表明,宣传效应明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办了《画报旅游》期刊。按《画报社旅游》部分发行网络发行3300本,分别通过12个机场的候机厅和贵宾厅,316个高档餐厅、会所和酒楼,29个重点星级以上酒店的高档房间和大堂休息厅,国家旅游局驻洛杉矶、多伦多、巴黎、伦敦、首尔、新加坡和香港亚洲旅游交流中心等16个旅游促销办来进行综合推介。

3、设计制作旅游对外宣传图册。一是是编制了《旅游指南》,制作了《在等你?旅游图》、《峡客行?逍遥游宝典》、《在等你?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等宣传图册。

二是制作了以“天境—心灵呼吸的地方”为主题的旅游宣传片与旅游推介片,综合、全面、多角度的推介。

(五)旅游帮扶工作稳妥推进

1、规划:在《旅游总体规划》、《五个旅游特色村修建性详细规划》基础上,开展了《旅游集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旅游特色村建设:五个特色村的施工图纸设计全部完成,普卡旺特色村的招投标已完成并于年5月10日一期工程(村落建设)正式开工建设,龙元、迪政当、献九当、巴坡、钦郎当旅游特色村的招投标已完成,各项建设工作正积极推进。

3、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乡整乡推进族整族帮扶综合发展行动计划在资金方面安排了旅游总体规划和五个民族特色村修建性详细规划费370万元,旅游小集镇规划费220万,目前规划费590万元已经全部到位,按合同已拨付给规划公司,由方面帮扶的普卡旺旅游特色村一期工程资金320.4万元已全部到位。

4、旅游教育培训:结合乡一直比较闭塞,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改变培训方法和对象,改变对成年人轰炸式的培训转而对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进行拓展视野和意识提升培训,先后开展了乡农家乐经营示范户服务培训;乡、丙中洛乡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安排乡、丙中洛乡4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到北京参加“我到北京上大学”主题夏令营活动。

(六)旅游标准化建设有效实施

1、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与省旅游学校联合在、兰坪两县分别举办了《旅游星级饭店划分与评定》(GB/T14308—)版宣贯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培训及公务接待礼仪培训,培训特别邀请了省旅游学校专家老师,就如何树立和提高服务意识、熟练掌握服务技能、礼仪礼节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为期4天两期的讲授,近600名酒店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及公务员参加了培训。

2、大力提升服务接待水平。以《旅游星级饭店划分与评定》(GB/T14308—)新标贯宣为契机,以星级酒店评定为抓手,大力提升服务接待水平。完成4家两星级酒店复核,四家两星级酒店评审,三家三星级酒店评定(其中二家通过评审,一家正在整改)。

截止年底,全州共有两星级酒店8家,三星级酒店2家。星级酒店覆盖全州四县,改变了福贡、无星级酒店的历史。

(七)旅游安全保障不断强化

1、旅游安全组合保险统保工作全面启动。根据国家、省级旅游部门的相关要求,会同省旅游安全保障救援中心、中国财保分公司等,组织全州各旅行社就旅游安全组合保险、网上购买保险填报保单具体操作方法、旅行社开立组合保险专用账户所需的资料和办理程序等进行了全面宣传、培训,全面启动我州旅游安全组合保险统保工作。

2、旅游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一是积极开展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二是加大旅游节庆、重大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应急监督管理力度,逐步建立长效机制;三是增强旅游安全防范意识,通过为参展(演)人员购买保险等形式加强安全监管。

四是根据省旅游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要求,在全州星级饭店开展食品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地沟油等安全大检查,有效防止和杜绝各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八)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和谐机关

1、政府四项制度建设持续开展。按照“巩固完善、调整创新、务实高效”的原则,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和旅游发展重点任务,深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各项工作。一是规范旅游行政审批,对旅游局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再检查,确保旅游行政审批规范化、合法化;积极配合省旅游局推进旅行社、旅游项目网上报送审批工作,减化工作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二加强行政行为监督,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加强对局机关行业管理科、财务等重点岗位、关键环节行政行为的监督管理,确保各岗位、各环节工作透明、高效、廉洁。三是加强重点工作通报。认真组织落实年州人民政府10个重大建设项目和10项重要工作中涉及旅游发展方面的工作,做到定期检查,定期向州政府督查室、州审计局进行通报,通过信息、公示、公告、听政等方式,努力提高政务公开力度。四是严格服务机制。将全年旅游工作分解成42项,将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完成时间分解落实到科室、岗位及人员,实现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和目标倒逼制。在已公开服务承诺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承诺事项和内容,狠抓承诺事项的兑现,做到该承诺的全面承诺,承诺事项全面落实,落实情况及时通报。加强96128政务查询专线建设,专人、专机开展专项服务。五是严格部门预算,细化内部控制,全面严格推行公务卡结算,规范单位会议和公务用车,大力压缩公用经费和一般性开支,将有限的工作经费发挥出最大效益。遵循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严格公务用车管理,严格执行车辆报废制度,严格执行统一保险、定点加油和定点维修制度,降低车辆运行成本。年内我局未涉及违规聘用临时人员、违规购置车辆等情况。六是配合省旅游局、省审计厅开展了年度旅游发展资金审计。通过检查审计,检查组对资金使用情况表示满意。

乡村逍遥游范文篇10

【关键字】贾樟柯电影;底层人物;“自主性行为”

尽管底层中国是贾樟柯电影的主要内容,他所塑造的人物也绝大多数来自于底层,但贾樟柯电影的叙事视角并不完全等同于底层的视角。因为底层的叙事视角贴近于底层生活本身,生活迫使着人做出选择,受限于底层的出身背景,人物的行为往往无法脱离自我局限的认知,行为的动机也往往来自于生活本能的驱使。而在贾樟柯的电影中,角色的某些行为却是带有自主性的。这种自主性的行为与物质上的需求无关,行为本身并不一定会为角色带来益处,而没有了这些行为,角色的基本日常生活也不会受到影响。于是,这种自主性的行为就成了角色自我意识的体现,而这些意识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底层的思想局限。贾樟柯正是通过这些超越底层局限的自主性的行为,将自我的理念和思想阐释了出来。而作为行为载体的底层角色,就成了贾樟柯理想化了的“底层”。他们同时具有底层的身份和超脱其底层身份的思维模式,这就造成了角色与他所生存的环境的格格不入,角色与社会环境之间产生了“疏离”。他们既是观众凝视的对象,同时,观众也通过他们的视角来观察周遭的环境。在贾樟柯电影中,这些拥有自主性的行为的底层往往都是没有固定职业、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游民群体。他们承载了贾樟柯对逝去生活的怀念、对当下的迷惘和对未来的希望。

一、游民群体行为的自主性

所谓游民即游食之民,他们既无恒产又无居所。贾樟柯电影中游荡的小偷、混迹社会的流氓、离开家乡的流浪者均是属于游民群体,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绝大多数底层从业者们始终存在着距离,他们没有固定的生活起居,闲暇的时间相对充裕,对待现实生活,又都有着理想化的态度,这就给予了他们的行为以某种意义。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变革,深切地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的底层。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失业,辍学,在城镇中游荡的游民,仿佛就处于旧与新的边界之间。一方面,他们仍坚持着传统的、自我的价值观念,有意无意地不接受或者抗拒新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社会的变革,在窘迫的处境中陷入迷茫。然而,正是这些人群,在拒绝新的价值观念的同时,也保留了前工业时代原始的生命力。就像意大利导演、马克思主义者帕索里尼在60年代末的底层游民无产阶级身上发现了基督教的原型一样。帕索里尼把那些迷失方向的人,视为有创造力、有活力的人。他认为一个诗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远离资产阶级社会,摒弃他们的价值,而去赞扬那一切不受约束的似乎是自由的东西,去体验那种新鲜的生机活力,那种无序的、放任自流的生活①。让帕索里尼失望的是,这些小城镇无产阶级在经济奇迹下,很快就接受了建立在不同等级基础上的消费价值观。在几十年后的中国,这样的情况又再次出现了。所以,我们可以将贾樟柯电影中迷失的游民群体视为贾樟柯所理想化的“底层”,他们并没有接受现实的价值观念,依旧坚持着原来的生活方式。像扒手小武,电影并没有将他的行窃行为视为单纯的谋生手段,事实也证明了如果不行窃,他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生存道路去实现社会地位的转变。然而,小武并没有这样做,他试图以行窃的方式去维持友情、爱情、亲情这些旧有的人际关系,结果却是人际关系的逐一破灭。《任逍遥》中的斌斌和小季,行为则更加纯粹,小季没有缘由地追求巧巧,小季和斌斌抢银行也只是一时兴起。“你想干啥就干啥。”这是巧巧对庄子《逍遥游》标题所作的解释。虽然人物自主性的行为看似在追求绝对的自由,其本质却是对现状的不满和无可奈何,他们试图以一种逆反且荒诞的行为模式去寻求关注,以获得自我的认同。在这些行为的背后,是社会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巨大变迁,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各种形式的冲击,他们不得不以自己的方式来和这个社会徒劳地周旋②。社会环境的变迁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对老建筑的大规模破坏和重建。在《三峡好人》中,作为异乡人的韩三明来到奉节的目的是重新找回妻子和孩子,却无意中见证了一个古城的逐渐消亡。顺着韩三明的旅程,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混日子的青年,迷恋流行歌曲的小孩,守着旅馆的老人,拆房挣钱的工人,在平静的表面下,却是一整个群体的迷惘。世代生活的城市沉入水底,不仅意味着这个群体生活地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生活过的痕迹,他们祖辈的历史,他们记忆中的地方也被逐一地抹去。行为在这里被乡愁式的哀伤所包裹。破坏与变化、停滞与变动、对故乡的不断追寻是贾樟柯的核心叙事主题③,这些主题是通过游民群体自主性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游民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行为的自主性,但是,自主性的行为中的某些因素仍是不属于游民群体的。游民只是行为的载体,是“符号化”的人物,在他们的行为中,渗透进了贾樟柯的“文人意识”。

二、“自主性行为”的特点

一个导演的作者性,体现在他的电影所展示出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布列松的简约主义、侯孝贤的长镜头美学,这些对贾樟柯产生深远影响的电影风格和电影理论,对贾樟柯电影的具体创作起到了指导和借鉴作用。贾樟柯在继承这些电影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电影中人物的行为模式作为电影风格的延伸,也同时具有了自己所独有的特点。比较这些电影中的人物行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贾樟柯电影中“自主性行为”和行为主体的特殊之处,及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嬗变。(一)作者的“自我投射”成为内驱力。贾樟柯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杰作——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视为《小武》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从纪实美学的角度来看,《小武》现实主义的题材和影像的粗粝质感确实与《偷自行车的人》有共通之处。但是在人物塑造和人物行为上,贾樟柯并没有将小武置入“纯粹的底层”这一范畴内,而是更多地融入了自我的人生体验和价值观念。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底层人物行为的驱动来自于生存、生活的需要。《偷自行车的人》的剧情始终围绕着“自行车”这一条主线,从自行车的丢失到找寻,再到被迫偷车,最后到被抓,通过这样一条时间线来架构整个故事。“自行车”作为工作、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成为了决定人物行为的象征性物件。同样的道理,罗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塑造了一个深受纳粹主义教育蛊惑的底层孩子,父亲因为心脏病长时间卧床不起,他认为父亲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于是将父亲毒杀,事后,又因内心的不安而自杀。当父亲成为生活的累赘,他的存在并不能改善生活,反而拖累到了其他人时,父亲就成为了一个可以被抛弃的无用之人,生存的需要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主导着底层人物的行为。基于人道主义的左翼立场,新现实主义的作者们,将当时欧洲社会底层人民的普遍生活状况直观地展示出来,与贾樟柯的电影相比较,它们更接近于底层的真实。“一切纪实的方法都是为了描述我内心体验到的真实世界。”④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则更像是贾樟柯自我的投射。他们尽管身处底层,却也很少会为生计烦恼。这些底层真实的经济状况我们不得而知,在电影中,我们只看到了他们一次次陷入自我情感的内耗,这些情感不仅仅是像小武那样的友情、爱情和亲情,在更深层次上,它包含着对过去与现实的各种复杂情感,情感是作者的自我投射,同时它也成为了角色行为的动机和内驱力。创作小武的契机源自于贾樟柯回到家乡时的亲身感受,小城镇间各种各样现实利益的冲突,使得彼此之间的人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漠。⑤他将这些困惑反映到了小武的偷窃行为中,我们可以将小武的偷窃行为归咎于小武对于过去的情感和生活方式执拗般的迷恋,他是为了给朋友结婚“上礼”,为了追求爱情,为了寻求家庭的庇护,然而,真实的情感关系已然变质,金钱成为了衡量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最重要的标准。失去了所有情感支持的小武无处可去,他的最后一次行窃象征了他对现实的迷茫和困惑。对于过去的迷恋、缅怀和对当下生活的不适感,充斥于贾樟柯的作品中。这种情感状态不单是通过某个个体的生活经历表现出来的,比如在《站台》中,贾樟柯将这种“自我投射”扩展到了一个时代下一整个群体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中。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文工团作为集体性质的旧有事物成为了80年代青年男女共同的集体记忆。而贾樟柯通过电影这种记忆方法,凭借自我的生命经验对这段记忆本身作了重新的诠释,片中人物的行为同时也被赋予了私人化的色彩。(二)迷惘和虚无作为“信仰”。“对于过去的迷恋”所引导的“自主性行为”,却往往在自我的消解中走向迷惘。贾樟柯电影中,对于那些不愿意接受新的消费价值观的底层人物来说,过去的价值观念就是他们生活的依托,这种依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的“信仰”。而当他们的行为无法得到重视、情感无处宣泄时,他们的精神世界就陷入了崩溃的边缘。这也是贾樟柯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人物行为最根本的不同之处,虽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的人物也会有陷入困境的时候,但这些困境是存在于物质之上的,它为底层现状的改变指明了方向。在德•西卡的《屋顶》中,巡逻的警察高抬贵手,宽恕了主角连夜建起的危房。罗西里尼的《一九五一年的欧洲》则塑造了一个接近于基督教原教旨的圣母形象。这些例子说明了底层民生的改善需要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而在人道主义背后,是以基督教为信仰的文化根基。宗教的信仰让陷入绝境的底层仍怀有被救赎的希望,被贾樟柯视为《小武》灵感来源之一的《扒手》就是一个关于“虚无的个体”精神救赎的故事。《扒手》中,坚持虚无主义哲学思想的米歇尔视偷窃为行为的艺术,但是在电影的结局,被关进监狱的米歇尔因为爱情幡然醒悟,爱情具有了宗教救赎的意味。同样是被逮捕的小偷,被救赎的米歇尔与被虚无吞噬的小武结局正好相反。在当代中国,旧有的价值体系在社会变革中被迅速取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费价值观使人际间的情感逐渐异化。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物,他们所需要的精神慰藉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他人所赋予的。当社会环境让“赋予”变得渺茫时,人物便陷入了迷惘。迷惘的精神状态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人物行为的失控。在《任逍遥》中,斌斌和小季带着伪造的炸药去打劫银行,结果却被警察一眼看穿,小季骑着摩托车迅速逃走,在细雨中,摩托车熄火,小季只好弃下摩托车,搭上了路过的车。斌斌则被抓进警察局,他在警察局中唱了一首《任逍遥》,电影在此戛然而止。不可预知的人物行为造成了叙事上的割裂,却也反映出了人物混乱复杂的真实精神状态。而在贾樟柯第一部走出“地下”的电影《世界》中,人物精神的走向显得更加有迹可循,赵小桃和成太生在房间里选择煤气中毒自杀,贾樟柯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去展示精神世界的破灭。在这里,他们所寻求的精神慰藉,已不再是局限于彼此,而是扩展到了整个“世界”。迷惘的精神状态的另一种表现是“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虚无感。《三峡好人》中的沈红和韩三明来到三峡的目的是寻找曾经的爱人,在故事的结尾,沈红撒谎自己已经喜欢上了别的人,黯然地离开,而韩三明向船老大许下承诺,愿意筹集到三万块钱带走自己的妻子,两者相似的行为轨迹形成了对比。这种虚无感也一直延续到了贾樟柯“怀旧式”的《江湖儿女》中,经济发展对旧有的人际关系的摧毁,让沉溺其中的人又不得不再次面对自我精神的空无。(三)“疏离”与“无意义”行为。人物的“自主性行为”所具有的自我意识让他们与周遭的环境产生了“疏离”,而“疏离”又与演员本身的特质密不可分。贾樟柯对于业余演员的使用参照了法国导演布列松,布列松对于演员的表演有着他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不要指导演员,不要研究角色,不要表演,要使用“模特”,取自生活的“模特”,以其“人”(模特)代其“表”(演员)⑥。他将演员称为“模特”,表演是“自外向内的运动”,而“外表机械化了的模特,就是内心自由的模特⑦”。落实到具体的表演过程中,即演员的表演是通过极简的肢体语言、极简的面部表情、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念白表现出来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弥补了业余演员表现上的不足,同时也不会让演员的个人风格盖过导演的风格。人物面无表情的话语也让观众始终处于审视的视角,不会随着演员的行为产生“移情”。“疏离”感在《任逍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首先是电影中的两位主角——作为游民的斌斌和小季,他们没有正式的职业和收入来源,整天在社会上游荡,这就与主流的社会群体产生了隔阂。再者,他们的形象与“高大英俊”相去甚远,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很难将自我代入到人物中去。在他们的行为过程中,贾樟柯始终是以中远景的长镜头来表现人物,人物与人物或者面对面,或者保持并排,极少用特写和正反打,这种旁观者的视角让观众与人物产生了距离感。在斌斌和他的学生女友交往的四场戏中,前三场是斌斌和女友并排坐着,他们看动画和唱卡拉OK,面无表情地聊日常,女友向斌斌不断地抱怨,从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貌合神离。而在最后一场戏里,女友考上了大学,斌斌送她手机作为临别的礼物,两者面对面而坐,贾樟柯难得地使用了正反打,表明了两者关系已与之前不同。另外,“疏离”也体现在人物反复的“无意义”行为上。有别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利用“时间延续”去表现一整个行为过程,贾樟柯对人物行为的叙述更加具有抒情性,结构则更加的散文化。同样是表现“无意义”的行为,在德•西卡的《风烛泪》中,有一段描写了女仆早晨起来的日常生活,她生火,烧水,研磨咖啡豆,试图用脚去触碰房门,偶尔看向自己隆起的腹部。不需要言语和抒情,只需要连续的行为过程。而在《任逍遥》中,贾樟柯描写小季因为追求巧巧,在舞厅里被街头混混扇巴掌,在嘈杂的音乐里,小季被一群人围住,街头混混反复地问:“玩得高兴吧?”小季反复地答:“高兴。”在电影的情境中,这是一种“无意义”且突兀的反复行为,人物的行为模式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与日常逻辑产生割裂,人物与人物、人物与周围的环境、人物与观众之间都被相互阻隔开来。贾樟柯以这样的场景去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态度。除了演员的表演和镜头的使用这些外在的表现手法之外,电影内在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则体现在社会变革下的小城人物的心境变化上。贾樟柯对于他的故乡汾阳整体形象的建构,依赖于他自己的个体印记和个体经验,这是他在观看了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之后,所领悟出的道理。然而,不同的是,侯孝贤所依赖的个体经验源自于他对童年的认识,在他的作品中,温情、朴实的乡村小镇始终是与大城市相对应的“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存在,在这里,人与人的沟通异常和谐,全然没有受到商品经济的侵害。而在贾樟柯的镜头下,商品经济所带来的等级价值观念已经渗透进汾阳这个普通的内陆县城中。显然,贾樟柯更加关注当下,在这个绝大多数社会人群都悄然改变的时代,这些孤独的城镇青年却完全不受周遭变化的影响,依然坚持旧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不同所引发的沟通上的困难,最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三、“文人意识”与底层“神迹”

虽然在贾樟柯的电影中,藉由底层人物的“自主性行为”,渗透进了贾樟柯自我的“文人意识”,但由于行为的主体是底层,所以它仍是以底层的生活为基础的。而贾樟柯电影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又不单单是底层生活的问题,像消费文化所带来的诸感官的异化,城市建设对乡土的侵蚀,传统价值观念的崩塌等等,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生存于当下的普通民众所必须要面对的。面对这些问题,贾樟柯将目光投向了底层,而正是底层人物行为中所蕴含的生命力让贾樟柯看到了希望。相较于中产,生活一贫如洗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他们的思想更加的纯粹,情感更加的真挚,行为也更加的果断,不需要虚伪的矫饰来掩盖自己的劣根性。贾樟柯电影中所理想化的底层游民,正是帕索里尼所设想的“具有基督教原型”的人物形象。他们重视情感、向往自由、坚持着旧有的生活模式,没有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前工业时代的质朴的人性。然而,就算是在电影中,这些人物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归宿,他们依旧陷在自我情感的迷惘中。建立在等级基础上的消费价值观已然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金钱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逐渐腐蚀了人性。当他们所坚持的行为得不到社会的响应时,行为本身就成为了某种“神迹”。可以肯定的是,虽然这样的底层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这种“神迹”式的行为和人物依然存在于社会中。而贾樟柯将他们记录、呈现了出来,这些底层人物不仅仅只代表着底层,贾樟柯的“人文关怀”也不仅仅只是对底层的关怀,面对全球消费文化的蔓延,在底层中国的背后,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行为范式。

参考文献:

[1]贾樟柯.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M].台海出版社,2017.

[2]贾樟柯.贾想Ⅱ贾樟柯电影手记[M].台海出版社,2018.

[3]白睿文.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谢晓霞.当代电影底层形象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5]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6]罗贝尔•布列松.电影书写札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异端的影像:帕索里尼访谈录[M].商务印书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