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3:05:19

物业管理人才

物业管理人才范文篇1

1.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对物业管理行业进行广泛的社会人才需求调研,探索高职高专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物业管理专业以企业对接育人,开展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围绕物业管理职业岗位技能,构建实施具有管理与服务特色的“产学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成绩突出。我校物业管理专科专业创设于1999年,办学历史14年,共输送了近2500名毕业生,受到了北京、深圳、青岛、南京等国家一级资质物业服务公司的好评,大量毕业生成长为高级管理人才。本专业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200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6月当选为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理事单位,2010年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在国内物业管理行业有较大影响。2014年4月成立了山东青苑物业管理公司,这一校办实体为学生“产学研用”结合及实践专业知识学习创造了很好的平台。

2.培养目标明确,具备了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突出,特色鲜明。本实验区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教育,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物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外合作企业,以“基础实训,项目训练,顶岗实习”的“产学研用”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创新人才培养特点,着力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改革体制机制,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3.应用型人才教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物业管理专业建成了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实施了青年博士教师“双导师制”,即学校、企业董事长双导师制,全部教师取得了中国注册物业管理师资格,实施学生学业导师制,学生们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清晰的思路。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山东明德物业集团在管理学院还设立了“明德物业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4.建成物业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平台。对本领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建成了大量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多、质量优、稳定性强,正式就业率连攀新高。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建立了11家签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北京鲁能物业服务公司、北京房修一慧中物业管理公司、北京盛世物业管理公司、北京中兴物业管理公司、深圳北方物业管理公司、深圳市中航物业管理公司、山东明德物业管理集团、山东中房物业管理公司、南京恒科物业服务公司等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和“订单教育班”合作协议书,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了集教学、科研、生产、就业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校内现有物业管理智能监控室、火灾报警控制器、中水处理站等,仪器设备值215万元;学校现有相关图书资料2.4万册。专业实验条件建设优越,毕业生正式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85%以上。

6.人才培养预期效果好,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物业管理专业积极探索推动教学改革,推行“订单教育班”和“2+1”模式改革,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强调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以模块化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的职业物业经理人,毕业生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实现了大一即就业的目标。自2007级至2012级物业管理专业陆续在大一成立了“北京鲁能物业班”、“山东明德预备经理班”、“山东明德项目经理班”、“南京恒科物业班”、“北京盛世物业班”。2010年2月在与山东明德物业管理集团共同开办了团中央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专业实验条件建设优越。

二、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①国家对高等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5日在北京召开2014年度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的“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讲话中指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针对我国教育现状,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推动教育结构的科学调整。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的关键环节。2013年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组织15个省份35所地方本科高校及研究机构系统研究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开展了以1999年新建本科高校为重点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课题研究;二是指导和支持35所地方高校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组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决策研究支撑;三是启动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指导意见的研究起草工作;四是广泛开展宣传,为改革试点营造良好氛围。目前已有部分地方政府和近百所地方高校自愿报名参与。鲁昕副部长多次在会议上讲到,教育部将对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类转型。据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鲁昕表示,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据人民网北京6月26日报道,国新办召开新闻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行解读。鲁昕透露,“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60%,成为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总理在2014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继续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稳增长是为了保就业,随着我国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长由高速到中高速转变,建立教育—就业间的积极促进关系尤为重要。他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②山东省城市建设需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物业管理人才。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截至2013年,山东物业服务企业已经超过4500家,从业人员13.3万人,拥有资产187.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2亿元。这对于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市场提供了极大的机遇。根据《201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33.4平方米,山东城镇化率达到52.4%,山东城镇居民住宅建筑面积总量已超过5亿多平方米,据此计算,山东物业管理人员的需要量是15万人,因此急需培养物业管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③物业管理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物业管理行业职业岗位主要是对物业项目进行秩序维护、保洁、设备设施维护与管理、停车场的管理,并为业主提供综合服务,这些岗位对人才要求既需要有理论知识,更需要有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所以培养应用型物业管理人才需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2.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定位。依据物业管理行业职业岗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产学研用”物业管理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定位是:以高职高专物业管理专业学生为对象,以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重技能,宽口径,善创新”为指导思想,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形式,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合作企业,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实施“基础实训,项目训练,岗前实训、顶岗实习”,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我们的改革思路是:依托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管理优势,研究和实施物业管理应用型高级管理创新人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体系,建立可实施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验区。第一,改革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理念:以人才培养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建设有效、可实施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内容和方式。第二,研究在教育各个阶段和不同模式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人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体系:创新能力训练模式、研究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大学生自主和合作科研模式。

三、培养物业管理“产学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五年规划

我院2013级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正是基于高端物业所需人才的职业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旨在培养“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物业管理专业职业经理人。我们将借助于北京鲁能物业公司、山东明德物业集团、深圳中航物业公司等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培养优秀人才。根据物业管理“产学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本建设要求,结合物业管理专业在培养行业创新人才的实践经验,我们做出如下规划:

1.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取得创新性成就的必要条件。要培养物业管理行业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知识要点,除了物业管理法规、实务、建筑设备等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房地产、管理学、财务、档案管理等紧密相关的课程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实践创新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提高从业职业素质。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锻炼学生服务与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对课堂进行改革,彻底实现三个转变:从传授、传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的物业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以教材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增长经验、发展物业服务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将缺乏生机、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转变为生动活泼能力展示、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寒暑假组织学生带着课题与项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校企合作企业考察、学习、交流,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物业实践、积极探索物业一线工作、主动思考物业未来发展的问题、主动创造性解决物业实务工作问题等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次,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做好物业服务工作要有“律师的口才,运动员的身体,政治家的头脑”,要训练学生有好的口才,强健的身体,要研究国家政策与方针,要有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3.提供大量实践锻炼机会,培养实践技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大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能力。为此,高校就必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别要抓好教学实验、实习环节,解决当前学校实践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并全力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校内实习与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重视大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节,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工作,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就物业管理专业而言,可以借助大量的校企合作企业,统一安排实习,并在不同的岗位上轮岗,在各项实习活动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物业管理人才范文篇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初具规模的我国物业管理业正进入发展过程中的盘整期。但物业管理人才的匮乏已经逐渐成为行业良性发展的一大掣肘。首先是“先天不足”,现存的物业管理公司很多都是由房地产公司衍生而来的,其人员组成一开始也主要是房地产公司的工作人员,并非专门的物业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特长与工作兼容性不高,同时物业管理公司还要不间断地“收容”上级分流下来的富余人员。因此,大部分物业管理公司人员职业素质先天就存在相对低下与适应性差的问题。同样,由房管所或单位房管部门转制而来的物业管理公司也背负着沉重的人员包袱:房管所和单位房管部门作为后勤服务部门,一度也成为了“老弱病残”等淘汰人员的“收容站”,此类人员工作能力有限不说,很多处于职业生涯的末期,缺乏足够的事业心与抱负,人浮于事,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一点在我国华北地区物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其次是“后天营养不良”。相对于其他行业,物业管理业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物管人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从未得到真正的认可。业内业外常常错误地认为物业管理就是简单的维修、清洁、绿化和保安,物业管理属于技术含量偏低的工作,不需要高素质人才,对人员素质要求过高无异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用人成本。这种将行业定位于一个较低层次上的态度导致了社会和物业管理业内部一直就缺乏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与培养机制。人力资源对于一个组织的作用毋庸置疑。它是现代企业发展永恒的基石,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智力保证。而对于物业管理这样一个处于上升期的朝阳产业,人才的作用就显得日益重要。但是“先天不足”加上“后天营养不良”,造成了物业管理业成为人才资源最为贫瘠的地带。

二、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要解决日益凸显的人才困境,物业管理首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问题:物业管理人员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只有明确了这样一个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才供给,才能有效地面对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笔者认为,如今物业管理人员至少应具备如下三点基本素质:

1、具备“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服务应成为物业管理企业的生命,“以人为本”应是物业管理服务的永恒主题。近年来“顾客满意”战略在物业管理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其核心是提高顾客对企业产品、服务及形象的满意度,为此管理企业就必须先了解住户的需要,主动关怀住户,然后才能制订出适合他们要求的服务,而不是等到住户发现问题找上门来才想到去解决。要达到此目标,物业管理人员的服务观念、服务意识需不断更新强化,改变物业管理当中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服务真正实现先服务后管理,融服务于管理之中,最终通过坚持全心全意为业主服务的原则,想在业主需要之前,做在业主要求之先,使住户真正感受、得到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环境。

2、具备市场意识与法律素质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初步建立起一个法制的社会。法制社会下的“游戏规则”决定了我国物业管理只有实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法制化运作才能保证行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另外,物业管理公司对小区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同时还扮演着一个法律、法规维护者的角色,大量烦琐棘手的安全防范和公共秩序管理工作自然成了物业公司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需要完成防火安全、治安防范、交通管治、技术安全防范、公共生活秩序管理以及邻里纠纷调解等一系列过去本应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工作。因此,掌握经济与法律知识是物业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素质。

3、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当代科技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的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物业和环境建设中。电子眼、监控器、自动消防报警、智能安全管理系统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多。面对现代化的物业,需要管理人员不能将思想只停留在清运垃圾、打扫卫生的原始服务上。一个停留在传统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的物业管理企业不可能适应现代化业主和现代化物业的管理服务要求。目前人类进入了信息和网络经济时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和网络技术又为物业管理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手段,也对物业管理人员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业管理人员为了适应现代物业管理的技术要求,必须与时俱进,重视掌握各类专业管理技术,不断知识更新、学习新的管理服务技术,确保自己的管理实力始终与物业设备的发展同步,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住脚。

物业管理人才范文篇3

物业管理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物业管理人员有这样几个来源:一类是随房管部门的企业化转制而来,一类是由房屋开发公司后续转化而来的,这两类人员虽然能担当基本的物业管理工作,但往往缺乏管理的思维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有一类是物业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向社会招聘的不具备任何物业管理知识的人员,在工作中处于边学边做的被动地位。另外,还有一类是经过物业管理培训的专业人员,但他们的数量有限,在实际管理中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即现有的物业管理企业人才也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传统型的房产管理人才多,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少;二是胜任单一普遍岗位工作的人才多,能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少;三是初级管理人才多,高级管理人才少。物业管理企业人才匮乏和人才能力不足并存的局面,已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

作为新兴行业的物业管理业正处于发展的加速期,对高素质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企业和社会都期望拥有更多的技术型和经营型兼备的复合人才,也对高校培养高水平的物业管理人才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因此,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教育要主动适应行业的需求,深化专业建设和改革,办出职业特色,才能满足物业管理行业与市场的需要,使物业管理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物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也具有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二、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中的物业管理专业教育,是随着物业管理的普及而开始的,其时间经历并不长,专业建设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在物业管理理论的研究、物业管理理念的普及、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致使物业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在制定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往往只是笼统地定位为培养具有物业管理能力的高级物业管理专门人才,但对这种能力的构成缺少进一步的细化说明,致使培养的人才能力目标不清晰,造成专业能力的不足。

2、物业管理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脱节。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分离,缺乏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表现为工作中的专业基础理论不扎实和专业技能不强,不能达到物业管理人员“一专多能”的要求。

3、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缺陷。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不够清晰,课程交叉重复,专业基本技能内涵不够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培养的学生缺乏专业竞争优势。

4、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落后。主要表现为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导致教学效果与目标偏离,加上教学质量保障不力,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5、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调。培养的人才既缺乏专业特色,也缺乏学校特色,更缺乏个人能力特色,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不足,与物业管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期望有很大差距。

三、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的客观需求,是进行物业管理教育的依据;物业管理行业及企业对人才及其技能的需要,是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在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指导下,结合行业用人实际和毕业生的社会定位,对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是进行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只有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才能根据培养目标,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设计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通常物业管理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服务社会和经济建设,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建筑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房地产、物业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住宅及商业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房地产市场管理等经营管理工作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物业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

在物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施中,更应培养学生的服务与管理理念,加强行业规范和物业管理服务意识教育,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与业主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对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上,强化围绕物业管理和维护各种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物业的属性和特点有较多的了解,通过对物业的精心管理,实现服务业主的最终目标。

四、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通过对物业管理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解决物业管理人才短缺和专业素质不高问题,摆脱影响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人才瓶颈,是高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提出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型培养目标和强化专业特色的要求,构建培养具有管理理论和建筑工程知识的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复合型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使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明确,专业定位更准确,专业特色更突出。为此,需要重新设计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与专业评估体系,使专业建设体现出物业管理的专业特色,保证教学质量;并通过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注重技能训练,让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端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样也可以通过探索物业管理专业教改的经验与教训,为也在摸索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同行提供启示和参考,共同促进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1、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物业管理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来讲,既要有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要求有建筑、建筑设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物业管理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要兼顾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匹配序列化,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形成以管理学科为主干,以建筑工程学科为横梁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方面,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服务方向的要求,筑起现代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基础理论知识—实务操作技术—定量分析方法”的知识结构体系。

为突出专业教学的特色,在专业课程上要大胆更新教学内容,提高高等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起点和水平。整合教学和课程内容,削减传统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增加与物业属性管理的相关课程;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自学能力、创造力的课程;培养运用现代经济定量分析方法,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强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的课程同时,更多的开设突出实务操作技能培养的课程。课程体系中设置着力加强学生强化专业课程多媒体和现场模拟教学,教学实习一般要求在校外有关单位建立的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现场教学占一定课时比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专多能”。

在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通过整合教学和课程内容,削减原有物业管理专业大而泛的课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突出现代管理技术运用的培养和建筑工程知识的强化培养,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突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达到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效果。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开放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从客体转变为主体,将传统的灌输方式转为培养创造力的启发方式,人才培养从简单的专业知识型转为综合型、复合型、创造型和开拓型。在加强物业管理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对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加大管理理论和建筑工程知识的教学力度,着重从物业管理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从事物业管理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方面进行综合性教学,解决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不足与不同步问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物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教师应首先走入实践,深入生产第一线,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拓视野、反馈教学。同时,应有“能者为师”的胸怀,把成功企业的领导人、民营企业家请到大学讲台上,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才会真正发展成熟起来。

4、完善教材的系统性建设。教材建设应在知识的完整性、知识的拓展性、教材的易教性、教材的易学性等诸多方面进行优化,选用体现物业管理专业的有特色的教材。建立选用教材质量评价制度,每学年进行一次教材适用性问卷调查,全面掌握各门课程教材使用状况,及时调整不适用教材,保证教材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5、建立物业管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检查、检验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第三方评价系统”,可以依据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情况以及应用单位的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促进物业管理专业的个性化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水平的必然产物,物业管理需要大量的合格的专业人才,高校物业管理教育的专业建设是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通过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并重的教学,以及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估,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从而推动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辉、侯章良:物业管理职位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黄永安:现代房地产物业管理体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3]弯红地:高层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物业,2007(12).

[4]霍尔姆斯、麦克莱恩:比较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物业管理人才范文篇4

关键词:物业管理教学改革模式创新

物业管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人居和谐的必需品,而物业管理蔓延恶化的纠纷,却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物业管理行业本身也因此陷入发展的困境之中。物业管理行业专业人才的匮乏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物业管理企业服务意识缺乏,管理经验和能力不足,是引起物业管理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决物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与能力的不足,是物业管理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更是担负培养物业管理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物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与人才能力的不足

物业管理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物业管理人员有这样几个来源:一类是随房管部门的企业化转制而来,一类是由房屋开发公司后续转化而来的,这两类人员虽然能担当基本的物业管理工作,但往往缺乏管理的思维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有一类是物业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向社会招聘的不具备任何物业管理知识的人员,在工作中处于边学边做的被动地位。另外,还有一类是经过物业管理培训的专业人员,但他们的数量有限,在实际管理中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即现有的物业管理企业人才也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传统型的房产管理人才多,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少;二是胜任单一普遍岗位工作的人才多,能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少;三是初级管理人才多,高级管理人才少。物业管理企业人才匮乏和人才能力不足并存的局面,已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

作为新兴行业的物业管理业正处于发展的加速期,对高素质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企业和社会都期望拥有更多的技术型和经营型兼备的复合人才,也对高校培养高水平的物业管理人才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因此,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教育要主动适应行业的需求,深化专业建设和改革,办出职业特色,才能满足物业管理行业与市场的需要,使物业管理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物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也具有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二、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中的物业管理专业教育,是随着物业管理的普及而开始的,其时间经历并不长,专业建设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在物业管理理论的研究、物业管理理念的普及、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致使物业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在制定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往往只是笼统地定位为培养具有物业管理能力的高级物业管理专门人才,但对这种能力的构成缺少进一步的细化说明,致使培养的人才能力目标不清晰,造成专业能力的不足。

2、物业管理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脱节。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分离,缺乏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表现为工作中的专业基础理论不扎实和专业技能不强,不能达到物业管理人员“一专多能”的要求。

3、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缺陷。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不够清晰,课程交叉重复,专业基本技能内涵不够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培养的学生缺乏专业竞争优势。

4、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落后。主要表现为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导致教学效果与目标偏离,加上教学质量保障不力,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5、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调。培养的人才既缺乏专业特色,也缺乏学校特色,更缺乏个人能力特色,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不足,与物业管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期望有很大差距。

三、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的客观需求,是进行物业管理教育的依据;物业管理行业及企业对人才及其技能的需要,是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在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指导下,结合行业用人实际和毕业生的社会定位,对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是进行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只有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才能根据培养目标,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设计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通常物业管理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服务社会和经济建设,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建筑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房地产、物业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住宅及商业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房地产市场管理等经营管理工作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物业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

在物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施中,更应培养学生的服务与管理理念,加强行业规范和物业管理服务意识教育,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与业主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对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上,强化围绕物业管理和维护各种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物业的属性和特点有较多的了解,通过对物业的精心管理,实现服务业主的最终目标。

四、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通过对物业管理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解决物业管理人才短缺和专业素质不高问题,摆脱影响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人才瓶颈,是高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提出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型培养目标和强化专业特色的要求,构建培养具有管理理论和建筑工程知识的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复合型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使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明确,专业定位更准确,专业特色更突出。为此,需要重新设计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与专业评估体系,使专业建设体现出物业管理的专业特色,保证教学质量;并通过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注重技能训练,让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端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样也可以通过探索物业管理专业教改的经验与教训,为也在摸索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同行提供启示和参考,共同促进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1、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物业管理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来讲,既要有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要求有建筑、建筑设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物业管理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要兼顾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匹配序列化,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形成以管理学科为主干,以建筑工程学科为横梁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方面,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服务方向的要求,筑起现代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基础理论知识—实务操作技术—定量分析方法”的知识结构体系。

为突出专业教学的特色,在专业课程上要大胆更新教学内容,提高高等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起点和水平。整合教学和课程内容,削减传统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增加与物业属性管理的相关课程;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自学能力、创造力的课程;培养运用现代经济定量分析方法,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强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的课程同时,更多的开设突出实务操作技能培养的课程。课程体系中设置着力加强学生强化专业课程多媒体和现场模拟教学,教学实习一般要求在校外有关单位建立的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现场教学占一定课时比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专多能”。

在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通过整合教学和课程内容,削减原有物业管理专业大而泛的课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突出现代管理技术运用的培养和建筑工程知识的强化培养,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突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达到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效果。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开放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从客体转变为主体,将传统的灌输方式转为培养创造力的启发方式,人才培养从简单的专业知识型转为综合型、复合型、创造型和开拓型。在加强物业管理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对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加大管理理论和建筑工程知识的教学力度,着重从物业管理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从事物业管理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方面进行综合性教学,解决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不足与不同步问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物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教师应首先走入实践,深入生产第一线,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拓视野、反馈教学。同时,应有“能者为师”的胸怀,把成功企业的领导人、民营企业家请到大学讲台上,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才会真正发展成熟起来。

4、完善教材的系统性建设。教材建设应在知识的完整性、知识的拓展性、教材的易教性、教材的易学性等诸多方面进行优化,选用体现物业管理专业的有特色的教材。建立选用教材质量评价制度,每学年进行一次教材适用性问卷调查,全面掌握各门课程教材使用状况,及时调整不适用教材,保证教材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5、建立物业管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检查、检验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第三方评价系统”,可以依据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情况以及应用单位的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促进物业管理专业的个性化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水平的必然产物,物业管理需要大量的合格的专业人才,高校物业管理教育的专业建设是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通过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并重的教学,以及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估,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从而推动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辉、侯章良:物业管理职位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黄永安:现代房地产物业管理体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物业管理人才范文篇5

【关键词】物业管理教学改革模式创新

物业管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人居和谐的必需品,而物业管理蔓延恶化的纠纷,却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物业管理行业本身也因此陷入发展的困境之中。物业管理行业专业人才的匮乏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物业管理企业服务意识缺乏,管理经验和能力不足,是引起物业管理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决物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与能力的不足,是物业管理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更是担负培养物业管理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物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与人才能力的不足

物业管理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物业管理人员有这样几个来源:一类是随房管部门的企业化转制而来,一类是由房屋开发公司后续转化而来的,这两类人员虽然能担当基本的物业管理工作,但往往缺乏管理的思维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有一类是物业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向社会招聘的不具备任何物业管理知识的人员,在工作中处于边学边做的被动地位。另外,还有一类是经过物业管理培训的专业人员,但他们的数量有限,在实际管理中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即现有的物业管理企业人才也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传统型的房产管理人才多,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少;二是胜任单一普遍岗位工作的人才多,能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少;三是初级管理人才多,高级管理人才少。物业管理企业人才匮乏和人才能力不足并存的局面,已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

作为新兴行业的物业管理业正处于发展的加速期,对高素质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企业和社会都期望拥有更多的技术型和经营型兼备的复合人才,也对高校培养高水平的物业管理人才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因此,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教育要主动适应行业的需求,深化专业建设和改革,办出职业特色,才能满足物业管理行业与市场的需要,使物业管理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物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也具有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二、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中的物业管理专业教育,是随着物业管理的普及而开始的,其时间经历并不长,专业建设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在物业管理理论的研究、物业管理理念的普及、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致使物业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在制定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往往只是笼统地定位为培养具有物业管理能力的高级物业管理专门人才,但对这种能力的构成缺少进一步的细化说明,致使培养的人才能力目标不清晰,造成专业能力的不足。

2、物业管理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脱节。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分离,缺乏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表现为工作中的专业基础理论不扎实和专业技能不强,不能达到物业管理人员“一专多能”的要求。

3、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缺陷。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不够清晰,课程交叉重复,专业基本技能内涵不够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培养的学生缺乏专业竞争优势。

4、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落后。主要表现为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导致教学效果与目标偏离,加上教学质量保障不力,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5、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调。培养的人才既缺乏专业特色,也缺乏学校特色,更缺乏个人能力特色,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不足,与物业管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期望有很大差距。

三、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的客观需求,是进行物业管理教育的依据;物业管理行业及企业对人才及其技能的需要,是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在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指导下,结合行业用人实际和毕业生的社会定位,对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是进行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只有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才能根据培养目标,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设计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通常物业管理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服务社会和经济建设,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建筑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房地产、物业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住宅及商业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房地产市场管理等经营管理工作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物业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

在物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施中,更应培养学生的服务与管理理念,加强行业规范和物业管理服务意识教育,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与业主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对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上,强化围绕物业管理和维护各种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物业的属性和特点有较多的了解,通过对物业的精心管理,实现服务业主的最终目标。

四、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通过对物业管理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解决物业管理人才短缺和专业素质不高问题,摆脱影响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人才瓶颈,是高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提出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型培养目标和强化专业特色的要求,构建培养具有管理理论和建筑工程知识的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复合型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使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明确,专业定位更准确,专业特色更突出。为此,需要重新设计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与专业评估体系,使专业建设体现出物业管理的专业特色,保证教学质量;并通过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注重技能训练,让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端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样也可以通过探索物业管理专业教改的经验与教训,为也在摸索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同行提供启示和参考,共同促进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1、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物业管理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来讲,既要有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要求有建筑、建筑设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物业管理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要兼顾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匹配序列化,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形成以管理学科为主干,以建筑工程学科为横梁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方面,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服务方向的要求,筑起现代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基础理论知识—实务操作技术—定量分析方法”的知识结构体系。

为突出专业教学的特色,在专业课程上要大胆更新教学内容,提高高等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起点和水平。整合教学和课程内容,削减传统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增加与物业属性管理的相关课程;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自学能力、创造力的课程;培养运用现代经济定量分析方法,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强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的课程同时,更多的开设突出实务操作技能培养的课程。课程体系中设置着力加强学生强化专业课程多媒体和现场模拟教学,教学实习一般要求在校外有关单位建立的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现场教学占一定课时比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专多能”。在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通过整合教学和课程内容,削减原有物业管理专业大而泛的课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突出现代管理技术运用的培养和建筑工程知识的强化培养,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突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达到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效果。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开放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从客体转变为主体,将传统的灌输方式转为培养创造力的启发方式,人才培养从简单的专业知识型转为综合型、复合型、创造型和开拓型。在加强物业管理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对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加大管理理论和建筑工程知识的教学力度,着重从物业管理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从事物业管理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方面进行综合性教学,解决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不足与不同步问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物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教师应首先走入实践,深入生产第一线,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拓视野、反馈教学。同时,应有“能者为师”的胸怀,把成功企业的领导人、民营企业家请到大学讲台上,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才会真正发展成熟起来。

4、完善教材的系统性建设。教材建设应在知识的完整性、知识的拓展性、教材的易教性、教材的易学性等诸多方面进行优化,选用体现物业管理专业的有特色的教材。建立选用教材质量评价制度,每学年进行一次教材适用性问卷调查,全面掌握各门课程教材使用状况,及时调整不适用教材,保证教材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5、建立物业管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检查、检验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第三方评价系统”,可以依据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情况以及应用单位的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促进物业管理专业的个性化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水平的必然产物,物业管理需要大量的合格的专业人才,高校物业管理教育的专业建设是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通过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并重的教学,以及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估,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从而推动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辉、侯章良:物业管理职位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黄永安:现代房地产物业管理体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物业管理人才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红色物业

伴随中国进入新时代,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物业管理行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日趋凸显,但人才队伍培养相对滞后,严重制约行业的整体发展。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找准人才培养痛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对策,建设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物业管理人才队伍,是当前物业管理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新时代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趋势

1.伴随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需求变革,物业管理行业迎来了新一轮成长发展期。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4.6%增加到2000年的39.8%,2015年首次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2016年为51.6%,2017年上半年达到54.1%。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当服务业比重超过50%后,经济结构就将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当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后,生活性服务需求就将进入高速增长期,特别是涉及幸福产业、精神享受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将出现井喷现象,现代服务行业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物业管理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进入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随着新一轮消费升级浪潮来袭,必将迎来行业发展的黄金期。2.伴随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市场空间日益广阔。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衍生了大规模住房需求,为物业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深厚根基。根据2017年《中国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动态模型》的预测,未来5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52.6亿平方米,物业管理增量市场有50多亿平方米的潜力可挖,加上2016年全国物业管理面积约185亿平方米,未来5年全国物业管理规模达235亿平方米。中国指数研究院的《2017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按照2016年百强企业管理项目平均物业服务费计算,未来5年全国基础物业管理市场规模约为1.2万亿元。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房地产行业由重建设向建管并重转变,房地产开发销售不可逆地向“产品+服务”转型。近年来,一些物业企业在深耕保洁、绿化、秩序维护、设施设备维修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开拓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挖掘物业服务产品的附加值和边际效益,物业管理丰富的商业价值逐步显现。中国指数研究院的《2017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百强物业企业多种经营收入均值为10851.93万元,同比增长19.98%,业绩贡献度为17.28%;多种经营净利润均值为1796.91万元,同比大幅增长47.62%,利润贡献度为39.24%。3.伴随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物业管理行业注入新的驱动力。互联网等新技术与物业服务的深度融合,颠覆了传统物业服务模式,重新定义了物业服务价值,推动了物业管理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基础服务型向技术密集型、智能管理型的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一方面,部分物业企业通过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客户关系管理、现场质量监督、成本管控等内部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推动复杂业务和重复性作业变得扁平化、信息化、标准化,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智能设备的投入,实现设施设备实时监控、建筑和能源节能提升、基础管理自动化等,降低了对劳动人手的依赖,压缩了可替代性的人工成本。中国指数研究院的《2017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至2016年,得益于新技术的投入实现物业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中国百强物业企业人均绩效提升显著,人均在管面积由2707.36平方米增长至5256.56平方米,增幅为94.16%,人均产值由4.79万元增长为12.11万元,扩大了1.5倍。4.伴随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向基层延伸,物业管理行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楼房越建越高,小区越来越新,但很多居民却与邻居“互不相识”,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些党组织“进不了门、入不了户、说不上话”,给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带来重大考验。物业企业处于社区和小区的节点上,既高度关联社区基层组织,又直接贴近小区居民群众,具有联系服务群众的天然优势。比如,近年来武汉市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创新打造“红色物业”,通过组织引导物业企业和从业人员在做好物业服务的同时,帮助基层党组织做好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推动社区物业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发挥了物业管理在传递党的声音、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一创新实践赋予物业管理新的时代使命,使物业企业不仅仅是提供物业服务的市场主体,更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新时代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数量无法满足行业迅猛发展的需求。物业管理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其对物业人才的需求数量急剧增长。目前,我国物业服务企业超过10万家,从业人员增长到700多万人,但实际上仍存在很大的用工缺口,特别是一些高效能人才十分匮乏。以武汉市为例,从发展趋势看,武汉市每年交付房屋建筑面积达4000万平方米左右,按每2000~3000平方米配备1名物业服务人员计算,每年需新增1万名以上物业管理人员,按30%的行业平均比例,需要引进300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然而,湖北地区仅有5所院校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2017年招生数量为201名,人才培养速度不到需求增长量的10%。2.人才质量难以适应行业转型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物业管理行业从业门槛较低,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目前物业管理人员的来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及退休人员,他们仅能从事基础的物业服务工作,不熟悉现代物业管理的模式;一类是公共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他们有管理能力,但不熟悉物业工作;还有一类是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能够胜任基本的物业管理工作,但往往缺乏实战经验、创新意识,在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物业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越来越难以跟上行业整体的发展步伐,无法适应业主的要求,日益成为小区矛盾纠纷频发的直接原因。3.人才流动过快严重影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研究显示,部分物业企业从业人员6个月辞职率达到50%,一年内流失率达到90%。比如,金碧物业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物业管理从业人员2015年入职人数1809人,离职人数1159人;2016年入职人数2680人,离职人数2161人;2017年入职人数3476人,离职人数2553人。人才频繁流失势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损失,削弱整个行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有研究显示,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从找到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是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如果离开的是核心管理人员代价则更高。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既源于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物业管理行业被误读,也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师资力量薄弱、培养方式落后等原因。一是物业管理行业社会地位不高,缺乏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物业管理是一个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的行业,一线员工薪酬低,自我存在感、成就感不强,学生及家长大多不把物业管理专业作为报考的首选专业,导致生源严重不足,办学规模持续萎缩。以武汉工商学院为例,该院物业管理专业2015年计划招生60名,最终成班28名;2016年因第一志愿报考率低而停招;2017年虽然恢复招生,但成班仅12名。即使是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大多数转行进入其他行业,武汉大学2009—2012届(2012年以后物业管理专业停招)57名物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仅有6人进入物业企业。二是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现代物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要求从业人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物业管理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有的学校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培养物业管理高级人才与一线工作人员混为一谈。有的学校缺乏科学的职业分析和系统、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评估没有体现专业特点,学生创新思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大多数学校在专业教学上仍以现有师资为主导,有什么师资就开设什么课程。而现有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大多为跨专业改行而来,对物业管理行业认识较为模糊,对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把握不准,导致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五花八门,相互之间衔接不紧密、分立严重,造成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凌乱分散。加之教师对物业管理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入实践,在教学上局限于陈旧的教材,难免就物业教物业,偏重教授传统物业管理技巧,忽视培养沟通协调和创新治理能力,使得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生技能培养滞后且盲目,教学效能低下。四是专业培养方式滞后,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物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专业教学依然沿袭了传统教育理念,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起着主导作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系统性轻知识的实用性,造成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知识运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有的学校虽然设有实训教学环节,但没有足够的实训场所,实训教学大多是组织学生到物业企业进行短暂参观,学生无法充分体验真实的物业管理工作环境,接触不到最前沿的物业管理模式,专业技能得不到实践层面的有效锻炼,难以提高实操水平。

三、新时代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培养对策

1.着力提升行业社会地位,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当前,物业管理行业需要大量人才,但是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就读物业管理相关专业。这其中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物业管理行业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实际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策略。一方面,要针对物业管理行业经常被误读的现象,在社会上加强正面宣传,真实、广泛地宣扬物业管理行业的现念及综合价值、先进事迹和正面典型,重塑行业整体形象,特别是要客观对待行业中的一些负面现象,不能一味夸大,避免负面渲染。物业管理行业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忽略其正能量影响是有失偏颇的。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物业管理行业待遇报酬普遍偏低的现象,逐步提升行业入职门槛和薪酬待遇。待遇偏低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在对物业企业资质等级管理的有关规定中,增加对物业企业使用专业管理人才的硬性要求,并给予应有的经济待遇和发展空间。同时,探索建立物业管理职称评价体系,对获得相应职称的人才提高并落实薪酬待遇。2017年以来,武汉市围绕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集中选聘一批大学生充实到公益性物业服务企业,在住房、落户、工资等方面落实一系列优惠政策,有效改善了物业管理行业人才结构,极大地提升了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2.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厘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新时代,物业管理已从原来简单的收房租、维修房屋的职能,发展到为产权使用人和各类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独立实现了物业功能与物业管理价值。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需调整完善,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熟业务、会操作、懂管理、善沟通,具有较高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讲,要拥有最基本的公共知识和思维方式,掌握适应现代建筑科技和管理服务的基本技能,拥有协调处理方方面面关系的沟通能力。其中,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至关重要,只有服务态度主动热情,才能最终赢得客户。3.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源源不断地输送行业所需人才。高职院校是专业化人才的摇篮,但长期以来,开办物业管理专业的院校较少,即便一些院校开办相关专业,也因办学投入和自身基础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亟须采取非常之举打破人才培养瓶颈,开创高职院校人才输出新局面。首先,课程设置要创新。按照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和专业背景,逐步构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一定要凸显实践性、开放性特点,重点设置一些新时代在群众工作方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完善。其次,师资配置要优化。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引进“双师型”教师的计划,但一线物业企业高层负责人的学历普遍达不到要求,而且高职院校待遇较低,知名企业负责人只愿做兼职教师,引进“双师型”师资较为困难。鉴于此,可行的办法还是校企合作,就地挖潜,既可以鼓励在职教师“走出去”,深入物业企业学习锻炼,然后把行业新技术新成果引入教学课堂,也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家、高端技术人才、成功企业领导者和民营企业家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开设讲座,从客观上达到拓宽师生视野的目的。最后,培养方式要完善。改变传统的依托课堂知识传授的方式,推行“3+1”或“2+1”学制教育模式,“教学—实习—顶岗实训”相结合,由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一对一传帮带,实现课堂教学、校内实训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在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院校,可探索实行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订单式培养适销对路的复合型人才。4.加大在职人员培训力度,不断优化行业人才队伍结构。解决物业管理行业人才供需矛盾,由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固然重要,但在职人员培训也不可或缺。高职院校设置新的专业,申请时间长,培养出人才的时间更长,难解企业急需用人的燃眉之急。因此,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在职培训显得格外重要。就企业而言,应针对每位员工每个阶段的实际情况,为其定制职业发展规划,确定培养目标和内容,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加大轮岗锻炼,加强同行间交流学习,有意识地把想留下、能留下的人员培养成高素质物业管理人才,提高企业人才“留任率”“出苗率”。就高职院校而言,可联合有意向的物业企业设立再教育培训基地,开设培训夜校班、周末班,组织物业企业员工分级分类参加培训,重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管理技术,对结业的学员统一颁发培训证书,增强员工参与再教育的积极性和实效性。这种在职培养人才的方式根据员工实际情况定制,针对性更强;与工作业务结合紧密,实效性更好,而成本却相对较低,相信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5.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有效形成人才培养合力。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整合党委政府、行业协会、高职院校、企业等多方资源力量。党委政府应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将物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制度规范,组建专业智库,深化人才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先进模范选拔活动,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推进物业管理人才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物业管理协会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行业内不同企业资源,组织开展行业在职人员专业化培训,发放免费“职业培训包”,优化从业人员素质,形成在岗人员再教育规模集群效应。高职院校应发挥专业基础教学和科研优势,加快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加大优秀师资引进力度,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适销对路”的物业管理优秀人才。物业企业应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员工培训,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利用企业实训和成果转化平台,培养“理论+实战+创新”的新兴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磊,刘长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J].经济学家,2017(11).

[2]田禹.物业管理行业转型升级时期人才流失问题的几点建议[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6(9).

[3]许文芬.对物业服务企业用工荒和人才流失问题的探索[J].中国商论,2014(8).

[4]钱大胜.浅谈物业管理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0(4).

[5]余凡.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技资讯,2012(28).

[6]林霞,杨虹.高职院校新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2).

物业管理人才范文篇7

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实行多课程、少学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构建大学生必备素质课、职业素质课、岗位能力模块课、素质拓展课(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四个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并在第三学年初将物业管理专业细分为客服管理、行政管理和经营策划三个可选择性的活模块,给学生提供一次新的选择机会,增强毕业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1、大学生必备素质课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人文科学概论等培养个人综合素质的课程。

2、职业素质课模块:包括普通话、大学语文、社区文体活动组织与策划、物业管理概论与实务、物业管理财务基础、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物业管理国际质量标准、物业管理公共关系、物业行业专家讲座、建筑材料等培养多方面能力的课程。

3、岗位能力模块:包括编排软件应用、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服务心理学、房地产估价、建筑识图、小区智能化、强弱电技术、给排水及管道系统、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经营策划等培养专业素质能力的课程。

4、开阔视野、培养多种能力的素质拓展课模块。(1)限定选修课:包括客服管理方向:沟通心理案例与分析、社区服务与管理、攻关礼仪;行政管理方向:办公自动化、文秘、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策划方向:商业物业管理、物业营销、招投标。学生必须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2)任意选修课:在学校公选课程中选修4门课程。

二、实践技能训练体系的设计

注重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培训。按以下五个方面设计出完整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使实践技能训练的课时占总课时的二分之一。

1、实践技能训练实习:第二学期安排学生到物业管理公司实习一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熟悉物业管理行业的基本内容、工作范畴及操作规范,树立物业管理意识;第四学期到物业管理公司实习两周,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物业管理不同岗位工作的操作规范及管理要求,形成对物业管理行业的更深层次的意识和工作理念;第六学期到物业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实十周,让学生全面熟悉物业管理行业各类工作的特点,熟悉不同物业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熟练地处理业主投诉的各种问题,具备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2、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已有安防技术模拟实训室、电工操作技能实训室、消防喷淋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电工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室、体能综合训练室、人防技能实训室、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实训室等九个实训场所。

3、行业专家讲座及授课:每学期至少4次名师讲座,聘请重庆市知名物管公司的行业专家就物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发展动态等作专题报告,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有四门专业课,由行业专家授课,使学生理论知识更多地和企业实际和案例结合起来,也使行业认识了我们的学生,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4、专业技能大赛:每年4月举办大一的“模拟物管公司大赛”,大二的“模拟物管公司投标大赛”,要求每个学生组团参加,并由专业教师指导。预赛由专业教师当评委,而决赛由物管公司的客座教授担任评委。由于技能大赛和专业联系紧密,有老师督促指导,加上各项组织工作到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三、人才培养过程“三阶段”、“三循环”设计

1、人才培养过程的“三阶段”。第一阶段:用一学年的时间完成大学生必备素质课和职业素质课教学,并安排一周的入学教育。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学完职业素质课和岗位能力模块课,结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安排3周的技能训练。第三阶段:在第六学期,学生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结合毕业实习,将学生安排到各个物管公司进行20周的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今后发展方向选择从事的实践活动。

2、人才培养过程的“三循环”设计。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从教学环节看,三年内有三次大型集中性实践教学安排: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大赛、毕业实习,与之相对应的有理论教学的大学生必备素质课和职业素质课、岗位能力模块课三类课程,共同构成了基础阶段、宽专业阶段、灵活专业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认识和实践两条线相互交叉,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同时循环,螺旋上升。通过三次循环,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专业实践技能不断提高。

四、职业能力及证书体系设计

1、在专业能力上,强调培养“十八种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日常会话与阅读外文资料能力、普通话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基础会计能力、礼仪接待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档案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认知能力、装饰工程管理能力、房屋设备维修常识能力、物业安全管理能力、物业环境管理能力、物业法规的应用能力、社区文化策划能力、社区文娱活动组织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营销策划与实施能力等。

物业管理人才范文篇8

(一)我国没有系统性的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体系。据体院项目组调查,全国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本科高等院校只有约15所,大部分物业管理专业都是高职院校,且其物业管理专业或方向培养目标多为“培养从事物业管理的实用型人才。针对的就业领域多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从事房地产的管理、销售、经纪、估价等工作。”安排的专业课程多为与房地产挂钩的房地产开发、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建筑施工、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房屋建筑结构与识图、小区智能化管理等课程,与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还是有所差别的。(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高校体育场馆占全部体育场馆的80%以上,而体育院校的体育场馆在设计、建造、使用、器械等方面都相对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对学生学习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提供了硬件条件;体育学院的教师相对其他的体育场馆人员更具有场馆使用经验,同时体育产业教研室的学者对体育场馆的研究也相对深入,能够把握学科前沿,对学生学习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提供了软件条件。(三)促进体育与管理融合。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的知识,管理的知识也要渗透到体育方面才能越来越适应社会。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起到启蒙和引导的作用,能够让更多的体育人学会管理,并能实际应用,更能推动我国体育行业的发展。(四)充实、完善体育场馆人才培养方案。河北体育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于2013年已申请成功,在其培养方案方面还欠成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本项目以专业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为本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的成熟化、系统化提供有益借鉴。(五)满足市场需求。根据全国体育场馆的普查显示,到2003年底,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超过85万个,其中64种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1914.5亿元。与1995年第四次普查数据相比,场地面积增加了11.8亿平方米。2013年末开始的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的河北省的数据中,体育场馆有6万个左右,其中非标场地1万个左右,这些场地从业人数7万人,体育场馆的专门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二、体育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探索

(一)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要求。在国家政策方针允许以及育人的条件下,强调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向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理论基础,突出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业管理(体育场馆方向)实务和专业管理基本技能,有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强调就业方向为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划、维护。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包括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政治、心理和身体素质是前提和基础,同时强调需掌握的内容,包括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方向前沿知识,并且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二)课程教学。物业管理专业是根据体育场馆物业管理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为实现岗位从业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技能训练。1.学期课程安排。按照“专业招生,分段教学,院企联合,分流培养”的基本思路,前二年(1~4)学期课程设置按照专业统一开设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第三年(5~6)开设专业课程,从第七学期开始分流,同时院企联合培养,将学生分配到与学校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学习。2.主要课程设置。主要课程应当有针对性地设置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正常毕业会取得“管理学”学位,但同时方向为体育场馆物业管理专业方向,因此要进行两方面的合理侧重,开设财会基础、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运筹学、经济法、体育产业概论、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以及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育场馆赛事筹办、体育场馆建造、体育设施的维修与维护、体育营销、体育赞助与广告、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消费者行为学、体育商务策划与文案写作、物业管理信息系统、体育经济学等课程。为了拓宽学生就业适应面,配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而设置的选修课程。这部分的课程应当是对学生、人才市场、高校一线教师以及相关专家进行充分的调研,充分补充物业管理专业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方向的主干课程,同时满足社会对学生知识的要求而进行,还要考虑学生的需求。主要包括:体育文化、服务营销、体育公共关系、体育经济实务、体育市场调查与分析、企业伦理学、ERP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等。3.实践教学。河北体育学院的实践教学合作单位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全国的主流高尔夫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户外拓展基地以及正在协商的体育器械公司、奥体中心等体育场馆,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特点,熟悉实习单位(部门)的基本概况、工作流程等,通过顶岗实习、教师深入基地进行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技能。

三、结语

物业管理人才范文篇9

关键词: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物业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以及房地产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房屋商品化的推进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尽管物业管理在我国兴起颇晚,但发展很快,并且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物业管理取得长足发展。迄今为止,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已超过2万多家,物业管理人员达250万人,至2010年将增至400万人。然而,物业管理人员多半为半路转行,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匮乏导致服务水平低是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人才成为瓶颈,是物业管理这一朝阳产业所面临的尴尬和困境,因此,我国高校开设物业管理专业培育物业管理专门人才,是新时期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1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

1.1人才需求的层次性

物业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从房屋设备维修养护到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及物业管理的理论研究都在其范围之内,这就是物业管理对人才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从物业管理公司的构架上来看,物业管理公司的用人需求包括二个层次:管理层和操作层。管理层包括管理人才、策划人才和首脑人才;操作层包括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同时,从专业教师培育和学科发展研究角度上看,物业管理人才还需要有学术人才,即理论研究人才和教育人才,这就形成了物业管理的学术层。

1.2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通用人才并重

现代物业管理涉及物业的种类繁多,有居住物业、商业物业、工业物业和其他用途的物业。物业管理和服务对象有显著的差异,需要一批熟悉各物业特点,掌握常规管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每种物业的管理服务工作都会涉及到房屋设备、公共设施的维修养护,公共区域的治安、环卫、交通等综合管理与经营,需要有一批懂得企业管理与经营、经济分析、公共关系学等复合型通用人才。

1.3物业管理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兼备

物业管理是一个典型的以人力资源及智力输出为特征,附着情感价值,并对管理服务模式、技能与方法持续动态创新的行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行业的发展速度使得工作中不断涌现新的问题,这就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从具体工作岗位来看,较为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对动手能力要求颇高的技术工作居多,所以有无实践能力也是物业公司招聘人员的重要考察指标。

2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而物业管理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仅有十年的发展历史。尽管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开办较晚,但发展迅速,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层次不断提高,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

2.1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自1996年我国高校中开始设置物业管理高等教育,至今物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初具规模。表现在教育形式上,发展了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和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在学历层次上,由专科教育发展到本科教育;在学科层面上,专业开设背景和知识前缘不断拓宽。

2.2物业管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进展明显

虽然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处于摸索阶段,专业教育理论发展还不成熟,但物业管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据有关资料统计,2001年至2006年共出版物业管理专业教材20多本。物业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也正在探索之中。

2.3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发展有三种:一是以服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服务理念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与业主交流的技巧,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胜任总体性的管理工作;二是以技术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型以技能教育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能力,但缺乏管理和经营观念;三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吸取前两种模式好的办学经验,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强调技能教育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培养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

3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问题

3.1人力培养层次偏低

物业管理作为新兴行业,对物业管理人员知识化、市场化、信息化、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现代化物业管理营销已进入个性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整合时期,物业管理行业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经验的专业人才,更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而目前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仍停留在大专层次和自考层次,大部分地区未开设物业管理本科教育,人才培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用人需求。

3.2师资建设滞后

物业管理专业是时代和行业发展起来的新行业,但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还没有开展专门的师资教育,造成我国各高校物业管理教育普遍面临师资不足,缺乏专业教师的发展困难。我国各高校中大部分物业管理专业教师是相关专业改行或聘请物业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教师整体水平偏低。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建设滞后,已不能适应物业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3.3人才培养目标错位

面对物业管理市场对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需求,我国普通高校将人才培养定位在技能实用人才的培养,而普通高校都不具备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另一方面,面对物业管理市场对复合型通用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而这类学校也不具备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师资和教学条件。这种只顾及市场需求,而不考虑学校各自的学科和专业背景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势必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3.4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不成熟

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大多按“四板块一环节”的模式设置课程,即公共必修棵、公共选修棵、专业必修棵、专业选修棵和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各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背景不同,教学资源和师资条件不一,在人才培养目标错位的情况下,面对师资不足,往往按“有什么教师开设什么课程”的“量体裁衣”的原则设置课程,造成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差距。

4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途径

4.1明确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物业管理专业学科知识综合性的特点和人才需求层次性的要求,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必须考虑高校各自的学科和专业背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和准确的定位。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管理层和学术层,以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为主,兼顾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重视师资人才的培养,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在操作层和管理层,以实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为主,兼顾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

4.2构筑物业管理高等教育教学新体系

物业管理的教学体系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能较好地适应了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高级人才和教育人才,其课程设置应偏重于理论研究和宏观管理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可由十大模块组成①基本素质;②综合素质;③物业管理法;④物业管理建筑;⑤物业经营与管理;⑥计算机信息系统;⑦智能化;⑧物管理财务;⑨物业绿化模块;⑩房地产模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人才,其课程设置应偏重于微观管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课程体系可由三大模块组成①基础能力;②专业技能;③职业技能。

4.3加强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明确师资规划,引进重点课程人才;其次,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氛围;第三,人才招聘工作要改变被动、单一的方式,力求主动化、多样化。在师资培养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是:首先,狠抓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重视学术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其次,加大教师进修力度,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去兄弟院校或国外进修培养;第三,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学校制定政策鼓励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并对本科学历的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督促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

4.4提高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层次

根据物业管理人才需求的层次性,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多层次的,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停留在大专层次和自考层次,普通高校应积极推行物业管理本科教育,对学科基础和专业背景较好的高校,应积极开设物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因为只有提高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层次,才能满足物业管理行业对各层次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禤映峰.浅析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力资源素质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5,(6)

物业管理人才范文篇10

物业管理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物业管理人员有这样几个来源:一类是随房管部门的企业化转制而来,一类是由房屋开发公司后续转化而来的,这两类人员虽然能担当基本的物业管理工作,但往往缺乏管理的思维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有一类是物业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向社会招聘的不具备任何物业管理知识的人员,在工作中处于边学边做的被动地位。另外,还有一类是经过物业管理培训的专业人员,但他们的数量有限,在实际管理中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即现有的物业管理企业人才也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传统型的房产管理人才多,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少;二是胜任单一普遍岗位工作的人才多,能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少;三是初级管理人才多,高级管理人才少。物业管理企业人才匮乏和人才能力不足并存的局面,已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

作为新兴行业的物业管理业正处于发展的加速期,对高素质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企业和社会都期望拥有更多的技术型和经营型兼备的复合人才,也对高校培养高水平的物业管理人才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因此,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教育要主动适应行业的需求,深化专业建设和改革,办出职业特色,才能满足物业管理行业与市场的需要,使物业管理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物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也具有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二、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中的物业管理专业教育,是随着物业管理的普及而开始的,其时间经历并不长,专业建设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在物业管理理论的研究、物业管理理念的普及、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致使物业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在制定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往往只是笼统地定位为培养具有物业管理能力的高级物业管理专门人才,但对这种能力的构成缺少进一步的细化说明,致使培养的人才能力目标不清晰,造成专业能力的不足。

2、物业管理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脱节。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分离,缺乏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表现为工作中的专业基础理论不扎实和专业技能不强,不能达到物业管理人员“一专多能”的要求。

3、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缺陷。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不够清晰,课程交叉重复,专业基本技能内涵不够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培养的学生缺乏专业竞争优势。

4、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落后。主要表现为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导致教学效果与目标偏离,加上教学质量保障不力,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5、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调。培养的人才既缺乏专业特色,也缺乏学校特色,更缺乏个人能力特色,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不足,与物业管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期望有很大差距。

三、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的客观需求,是进行物业管理教育的依据;物业管理行业及企业对人才及其技能的需要,是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在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指导下,结合行业用人实际和毕业生的社会定位,对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是进行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只有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才能根据培养目标,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设计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通常物业管理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服务社会和经济建设,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建筑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房地产、物业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住宅及商业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房地产市场管理等经营管理工作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物业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

在物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施中,更应培养学生的服务与管理理念,加强行业规范和物业管理服务意识教育,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与业主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对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上,强化围绕物业管理和维护各种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物业的属性和特点有较多的了解,通过对物业的精心管理,实现服务业主的最终目标。

四、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通过对物业管理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解决物业管理人才短缺和专业素质不高问题,摆脱影响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人才瓶颈,是高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提出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型培养目标和强化专业特色的要求,构建培养具有管理理论和建筑工程知识的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复合型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使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明确,专业定位更准确,专业特色更突出。为此,需要重新设计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与专业评估体系,使专业建设体现出物业管理的专业特色,保证教学质量;并通过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注重技能训练,让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端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样也可以通过探索物业管理专业教改的经验与教训,为也在摸索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同行提供启示和参考,共同促进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1、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物业管理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来讲,既要有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要求有建筑、建筑设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物业管理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要兼顾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匹配序列化,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形成以管理学科为主干,以建筑工程学科为横梁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方面,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服务方向的要求,筑起现代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基础理论知识—实务操作技术—定量分析方法”的知识结构体系。

为突出专业教学的特色,在专业课程上要大胆更新教学内容,提高高等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起点和水平。整合教学和课程内容,削减传统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增加与物业属性管理的相关课程;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自学能力、创造力的课程;培养运用现代经济定量分析方法,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强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的课程同时,更多的开设突出实务操作技能培养的课程。课程体系中设置着力加强学生强化专业课程多媒体和现场模拟教学,教学实习一般要求在校外有关单位建立的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现场教学占一定课时比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专多能”。

在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通过整合教学和课程内容,削减原有物业管理专业大而泛的课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突出现代管理技术运用的培养和建筑工程知识的强化培养,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突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达到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效果。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开放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从客体转变为主体,将传统的灌输方式转为培养创造力的启发方式,人才培养从简单的专业知识型转为综合型、复合型、创造型和开拓型。在加强物业管理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对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加大管理理论和建筑工程知识的教学力度,着重从物业管理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从事物业管理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方面进行综合性教学,解决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不足与不同步问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物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教师应首先走入实践,深入生产第一线,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拓视野、反馈教学。同时,应有“能者为师”的胸怀,把成功企业的领导人、民营企业家请到大学讲台上,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才会真正发展成熟起来。

4、完善教材的系统性建设。教材建设应在知识的完整性、知识的拓展性、教材的易教性、教材的易学性等诸多方面进行优化,选用体现物业管理专业的有特色的教材。建立选用教材质量评价制度,每学年进行一次教材适用性问卷调查,全面掌握各门课程教材使用状况,及时调整不适用教材,保证教材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5、建立物业管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检查、检验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第三方评价系统”,可以依据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情况以及应用单位的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促进物业管理专业的个性化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水平的必然产物,物业管理需要大量的合格的专业人才,高校物业管理教育的专业建设是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通过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并重的教学,以及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估,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从而推动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辉、侯章良:物业管理职位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黄永安:现代房地产物业管理体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3]弯红地:高层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物业,2007(12).

[4]霍尔姆斯、麦克莱恩:比较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