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1:53:48

舞弊审计

舞弊审计范文篇1

会计舞弊分为员工舞弊和管理层舞弊。无论是何种舞弊,都有可能涉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或与外部第三方的串谋,而舞弊行为的目的则是为特定个人或利益集团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具体而言,会计舞弊的行为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虚构业务内容,虚列凭证,制造虚假余额

这是一种常见的形式,舞弊通过改动凭证或直接虚列支出进行,如财务人员利用企业偷逃个人所得税的做法,将工资虚拟名单中增加名字和金额,以达到贪污的目的。有时财务人员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故意算错,用转账支票套购商品或者擅自提现等。

(二)商业企业用往来账户偷逃税款

按照规定,一般纳税人的进项税额在款项付讫后才可抵扣。为了逃避税款,在款项不足付款或不愿付款的情况下,企业领导授意财务人员,用以往年度或已下账的付款存根或未用支票存根对日期进行改动,作为抵扣付款凭证,这是企业套取税款的一种非法的舞弊行为。企业赊销商品而产生的应收账款,本应及时收回,但购货单位为了长期占用应付货款,销售企业经销人员和财务人员为了从购货单位谋取私利,而合谋长期拖欠货款,造成企业应收销货款长期挂账。有些企业将外单位还款不冲销往来账,而是截留并转移他处,再通过坏账损失挤列管理费用。

(三)隐瞒收入,虚报损失

企业向供货单位购买货物后,取得了蓝字发票,但又因故将货物退回,取得了红字发票,而财务人员用蓝字发票计入“应付账款”而将红字发票隐瞒,然后寻机转出,贪污此笔款项。企业利用预收账款将尚未实现的收入提前做收入处理,虚报商品销售收入,调节利润;或将预收账款长期挂账,不做销售处理,以达到偷逃税金的目的。

(四)调节费用和利润,以达到不同的目的

如:企业的在建工程试运转过程中所取得收入扣除税金后应冲减在建工程成本,但企业为了调整利润,在“其他应付款”中挂账,或者企业为了控制当年实现的利润,采取在建工程提前报决算、提前转固定资产、提前计提折旧的方式以虚增费用或减少利润。利用“预提费用”科目达到企业所要的目的,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手段。如:有些企业为了达到继续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目的,采取虚列预提费用的方式来人为地调节利润,对早已提足的大修理费用支出一直在预提费用中列支,做成“真盈假亏”的假象;有些企业对已预提完毕的预提费用支付时不转销,并将其重新进入成本费用账户,以达到增加当期费用的目的;有的公司为了粉饰业绩,人为虚增销售对象及交易,对并不存在的销售业务按正常的销售程序进行模拟运转,不惜多缴纳一些税金;或对有一定销售业绩的客户,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虚构销售业务,使得公司在该客户名下确认的收入远远超过实际销售收入。

二、会计舞弊的形成原因

虽然从会计舞弊的行为特征上看,其具有较强的主观因素,但是从成因来看,根源还在于制度方面的问题。具体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产权模糊、责任虚置,是会计舞弊行为产生的根源

产权制度是经济制度的核心。有效的产权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每个经济交易人都将得到其应得的利益,同时也都应支付其应负担的成本,在比较收益和成本、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再做出行为的选择,这样的制度安排是公平的、合理的、有效率的。但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是模糊、不清晰的。法律上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概念是明确的,但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代表来行使其所有权,人人都拥有却人人都不拥有;国家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同样也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代表来承担这种责任。这是国有资产所有权模糊所带来的保值增值责任的虚置,是国有资产经营权不清晰所带来的管理责任的虚置。由产权模糊带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和管理责任的虚置,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是会计舞弊行为的土壤,为会计舞弊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现行的制度导向审计理论存在缺陷

健全的内部控制对防范管理层会计舞弊失效。制度导向审计理论采用的是简化主义,假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舞弊机会,即如果一个单位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并能够在实务中得到有效的运行,则该单位财务报表编制中进行舞弊的机会减少;反之,如果一个单位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舞弊的机会就会增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也会降低。其审计理念是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地带可能存在更多的错弊,审计人员的重点就是对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的相关业务的实质性程序。但管理层会计舞弊的舞弊主体通常为管理当局,其地位的特殊性使其极易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不受内部控制的制约,从而使健全的内部控制对防范管理层舞弊失效。在很多舞弊案例中,被审计单位都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都被高层管理者藐视或逾越,以致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三)实质性程序失灵,分析程序不够

绝大部分的舞弊采取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实行一条龙作假,针对目前的监管政策或审计手段进行精心设计,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实务中,不少被审计单位聘用了原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这使得他们对事务所的审计流程、审计手段、重要性水平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如果未能充分、合理地运用分析程序,没有站在战略和经营角度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前景进行分析,没有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情况从行业、会计、财务和市场前景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对可疑的线索视为当然,就不能深入探求真相,查错防弊。由于商业经营的复杂性及管理层的自利性,要想彻底消除舞弊是不可能的。但是,审计人员如果能够秉持专业怀疑态度,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熟悉各种可能的舞弊迹象,则必然能够增加揭示财务报表虚饰的可能性。

三、针对会计舞弊的审计策略

结合上述会计舞弊的行为特征和成因,笔者认为应当从制度设计以及相关人员的技术性操作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安排,现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

(一)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

审计人员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应当明确并切实履行其审计职责,尤其要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目的的审查与评价,以便经济、有效地完成舞弊审计任务并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既要了解过去有关的事件及被审计组织或被审者的诸多表现,如管理层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及诚实品质等,又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不正当行为,尤其要重视那些容易产生错弊的资产情况,还要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评价。在编制审计计划时,考虑到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存在的可能性,除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外,下列情况会增加舞弊的可能性:1.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品行或能力存在问题。2.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3.被审计单位存在异常交易,例如期末发生对盈亏有重大影响的交易,发生重大的关联方交易等。4.审计人员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二)通过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以识别会计舞弊

有关会计舞弊征兆的研究表明,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掩饰其财务困难,更有可能舞弊。因而,注册会计师与投资者应该对财务状况以及盈利质量差,面临巨大财务压力的公司的会计舞弊情况给予高度关注。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资产营运效率分析、获利能力分析、投资报酬分析、现金流动分析。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从资产质量、偿债能力以及营运能力等方面来分析。1.分析企业的资产质量,应着重关注以下问题:(1)存货占流动资产、总资产的比例与往年相比是否大幅度增长或高于同行业水平;(2)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3项合计占流动资产、总资产的比例是否过高;(3)是否存在委托理财、抵押担保等潜在损失;

(4)是否存在关联方长期占用巨额资金情况。2.分析企业偿债能力,主要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与负债比率、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3.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以及营业周期等营运能力指标来判断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

(三)谨慎选择客户

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客户前,应先做好征信调查,而且要评估自己有无能力提供此项鉴证服务。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在甄别客户时必须高度关注客户是否存在经营失败、客户管理当局是否存在重大欺诈行为的迹象。如果对于该客户管理阶层的诚信存有重大疑虑,应有勇气坚持立场,必要时尽早抛弃。事实上,选择优质客户,远离不良客户,已经成为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失败的重要环节。

(四)保持高度职业审慎和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人员既要了解过去有关的事件及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者的诸多表现,如管理当局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及诚实品质等,又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不正当行为,尤其要重视那些容易产生错弊的资产情况,还要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评价。因此,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考虑到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存在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1.具有预防、识别、检查舞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审计时警惕相关方面可能发生的舞弊风险。2.根据被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复杂性以及审计的成本效益性,合理关注和检查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3.运用恰当的审计职业判断,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程序,以发现、检查和报告舞弊行为。4.发现舞弊迹象时,应及时向适当的管理当局汇报。

【摘要】本文对会计舞弊行为及审计策略进行了讨论。从行为特征来看,会计舞弊主要包括虚构业务内容、虚列凭证、制造虚假余额,用往来账户偷逃税款,隐瞒收入,虚报损失以及调节费用和利润等手段。本文在研究会计舞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审计的策略。

【关键词】会计舞弊;审计;财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利红.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的识别[J].商场现代化,2009(2).

[2]李毅.试论会计信息化舞弊的防范与内部控制的建设[J].中国市场,2008(48).

[3]张红云.对会计软件进行财务舞弊情况的调研与分析——美国

舞弊审计范文篇2

论文摘要: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舞弊的先发制人的方法。舞弊审计具有重要性、目标明确而具体及实施过程具有风险性的特点。我国最近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及《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考虑》借鉴了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责任》及IIA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但彼此间又有不同。该文试图通过对准则的框架和内容进行比较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在审计发展史上,舞弊一直是困扰审计执业界和学术界的重大问题。从美国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阳光公司,到中国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舞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舞弊风气之盛、舞弊金额之大、舞弊后果之严重!舞弊已日益成为严重制约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毒瘤”。纵观国内外发生的舞弊案件,诱发舞弊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因素,如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并存、不同主体间存在的经济利益冲突、法规制度的不健全、监督不力等,也有各种主观的因素,如舞弊行为人的自私、贪婪、虚荣,价值观、道德观的偏离及情感发泄等因素。目前,关于舞弊诱因的诠释最具代表性的是舞弊三角理论。该理论将舞弊诱因归纳为三种:动机(或压力)、机会及借口(道德取向)。舞弊三角理论认为,行为人承受的巨大压力或不良动机是其进行舞弊的原动力,机会的出现则为舞弊行为的实施提供了途径,而道德取向的偏离则为舞弊行为的发生开启了大门。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有时只要其中一个因素足够强烈,即使其它两个因素相对较弱也能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

美国舞弊审计人员协会认为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舞弊的先发制人的方法,即运用会计记录和其他信息,进行分析性复核,识别出舞弊行为及其隐瞒方法。这种针对舞弊行为所进行的审计,就其广义来说,它不仅应包括在舞弊发生之后的审计调查,还应当包括针对舞弊正在或将要发生的整个防范和监督活动。

1.舞弊审计的特点

1.1舞弊审计的重要性

舞弊的存在,说明被审计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薄弱环节,如不加以改进,将会影响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如果舞弊行为不加以制止,就会迅速蔓延,不仅会危及整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侵害国家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导致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因此舞弊所涉及的金额不论有多大都被认为是重要的。

1.2舞弊审计目标明确而具体

舞弊审计的目标是揭露那些有意歪曲记录及非法占用资产的行为。在舞弊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寻找与具体违法、违规行为有关的证据,确定舞弊的具体细节,以及舞弊行为带来的损失金额和影响范围。

1.3舞弊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风险性

在实施舞弊审计的过程中具有风险性,其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组织中实际存在着舞弊行为及现象,而审计未能有效发现,从而做出了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形成舞弊审计风险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1.3.1从审计模式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并不能有效的履行舞弊审计的责任和目标,仍然存在审计风险。

1.3.2从审计权限看,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真正的法律权力,不能使被审计者认真对待审查,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很难把握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职责范围,容易在审计过程中超越审计职权而触犯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审计“越权”风险。

1.3.3从审计方法看,在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下,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逐一检查企业账务,而舞弊是有意的隐瞒事实,因此审计风险更大。另外,重要业务审计的难度、关联方面的影响、控制环境的薄弱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会使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有较大的风险,还有可能形成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1.3.4从审计报告看,在编制舞弊审计报告时,也往往会忽视舞弊审计报告与常规审计报告程序上的差别,没有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致使由于措辞或定性不当而使审计报告有违法的风险。

2.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实务标准”的比较与借鉴

2.1舞弊定义的比较

关于舞弊的涵义,可谓众说纷纭。《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将其解释为“舞弊是一种故意掩盖事实真相的行为,它以诱使他人丧失有价值的财物或法定的权力为目的。”美国《审计准则第82号》(SASNO.82)中认为舞弊是:“为了得到他人的信任,故意歪曲事实真相,并且明知是违法的或者是错误的行为,舞弊者能因此行为获得利益,而第三者却因此行为造成损失。”这是目前在美国最具权威的定义。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指出,“舞弊包括以故意欺骗为特征的一系列违法违纪行为。舞弊可以是为组织谋利,也可以给组织带来损害。”我国于2003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认为,“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尽管各方对舞弊定义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对舞弊特征的理解基本是一致的,即:舞弊是一种具有不良动机的故意的欺骗行为,行为人具有不良的动机,采用欺骗性的手段,目的是获取不当利益,性质是违法、违规。但在舞弊结果的认定上却有所偏差。IIA没有对舞弊行为的结果进行界定,而我国准则认为舞弊的结果是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其最终结果是损人利己。这里说的“损人”包括损害本组织和其他组织,“利己”包括为本组织和自己个人谋利。

2.2舞弊识别的比较

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和报告与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第1210.A2-1“舞弊的识别”都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识别舞弊线索所需的相应知识,但不要求内部审计师具备那些主要责任是识别和调查舞弊的人员所具备的专门技能。内部审计师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执行审计程序并不能保证舞弊一定会被发现。同时认为,遏制舞弊的首要机制是控制,而管理层负有建立并维护控制的首要责任。而内部审计师在识别舞弊方面的责任是:充分了解舞弊,以便能够识别枴生舞弊的线索;警惕诸如控制薄弱环节等可以引发舞弊的机会;评估预示可能存在舞弊的有关迹象,并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或应该建议开展调查;如果内部审计师确定已有充分迹象表明发生了舞弊,因而建议进行舞弊调查,那么,审计师应该将此情况通报组织主管人员。

2.3发现舞弊的职责的比较

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第1210.A2-2“发现舞弊的职责”中认为内部审计师负责根据组织所开展的经营活动各方面的潜在风险水平,通过检查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和有效性来协助组织管理层遏制舞弊。而我国准则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关注组织内部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以协助组织管理层预防、检查和报告舞弊。两者的规定基本一致,都认为管理层和内部审计机构在发现舞弊方面扮演不同的角色。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向组织的有关成员提供对被审计活动的分析、评估、建议、咨询和信息,从而帮助其履行职责;而管理层的责任是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建立和维持有效的控制系统。审计人员实施的测试与管理层建立的合理控制相结合将会提高发现舞弊的可能性。但内部审计人员不能绝对保证组织不存在违规或违法现象。

2.4舞弊报告的比较

舞弊的报告是指审计师向管理层提供关于舞弊调查情况和结果的各种口头或书面、中期或最终的通报。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规定:“首席审计执行官负责马上将所有重大舞弊现象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在进行舞弊报告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调查,合理确认确实发生了舞弊。”“报告应该包括内部审计师就是否存在足够的信息以推动全面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报告还应该总结这种结论所依据的调查发现和建议意见。在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所做的简要口头情况汇报之后,应有书面报告对调查发现进行文件记录。”同时认为,“舞弊的最终报告的草稿应该提交组织的法律顾问审查。如果内部审计师可能需要侵犯客户的隐私权,应该提请法律顾问给予额外注意。”

3.我国CPA舞弊审计准则与国际舞弊审计准则的比较

3.1相同点

由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将在2007年1月1日实施的舞弊审计准则——《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共有14章90条,远多于现行的舞弊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的6章25条。在这新准则中有一些借鉴了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制定,于2004年2月颁布的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审计是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考虑》。如:

3.1.1引入了舞弊三角理论

我国该准则的第2章第12条写明了舞弊发生的因素有3个,是动机或压力、机会和借口,即策划舞弊的动机或压力、进行舞弊的机会、使舞弊合理化的态度和借口三者合力作用的。该准则又将由舞弊导致的错报区分为两种类型: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导致的错报和侵占资产导致的错报。

3.1.2审计人员要有职业怀疑的态度

审计师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职业怀疑,即保持好问的精神状态和对审计证据的批判性评估。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审计资料的可信性和其管理层和治理层对询问所作答复的合理性,以及提供的其他信息的合理性保持怀疑。

3.1.3各方就审计情况进行沟通

当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识别与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方法主要是询问及分析程序,询问对象除了被审单位治理层及管理层、参与财务报告过程的业务人员外,还要询问其他被审单位内部人员。审计师之间也要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情况进行交流。

3.1.4对舞弊风险评估及处理的强制性记录

通过借鉴国际舞弊审计准则,使我国审计准则对舞弊风险评估和处理的记录上不但要求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下所发现的重大错误和所有舞弊,而且要求记录每一个风险点和注册会计师的对策。这样的强制性风险因素的书面记录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对风险的敏感性,使其更加明确揭示重大舞弊的审计责任,而且有利于事务所进行更为有效的质量复核控制。当发生审计诉讼时,这种记录还可以作为注册会计师认真履行审计责任的证明。3.2不同点

我国舞弊审计——《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考虑》这一准则的实施将对中国CPA财务报表审计带来重大影响。它指出CPA审计应以识别、评估及应对重大错报风险为主线,以识别、评估及应对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经营风险及舞弊为两条主要支线,并且支线要很好融入主线,以此提高CPA发现重大错报专业水准。

对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责任》主要包括15方面的内容:

(1)舞弊的特征;(2)管理层和公司治理负责人应承担的责任;(3)审计在查找舞弊中的固有局限;(4)审计师对于查找舞弊性重大错报所应承担的责任;(5)职业怀疑态度;(6)审计小组成员间的讨论;(7)风险评估程序;(8)舞弊性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9)针对舞弊性重大风险应采取的措施;(10)评价审计证据;(11)管理当局的陈述;(12)同管理层和公司治理负责人的沟通;(13)同监管部门的沟通;

(14)审计师退出审计聘约;

(15)记录审计师对于舞弊的考虑。

这15个方面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舞弊审计新框架。

这两个准则在框架和内容上有些不同

1)在两者的框架进行比较,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比我国舞弊审计准则多了“管理当局的陈述”这一部分。

2)在两者的内容进行比较,有以下几点不同:

(1)我国舞弊审计准则对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实行有错推定,对凭证记录的性质及范围的选择保持敏感;并要求CPA高度关注管理层运用重大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通过盈余管理编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在此也被认定是重大错报的成因。

(2)ISA240对舞弊审计的实施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ISA240提供具体需要关注的舞弊风险因素,更缺乏针对不同层次舞弊风险应采取的措施。ISA240的正文就多达112个段落,并以附注的形式列举了大量舞弊风险因素、应对措施等指导性意见。

(3)国际舞弊审计准则中突出诚信的企业文化在防止舞弊行为中的重要作用。ISA240要求管理人员不仅应建立有效的内控来从制度上防止舞弊的发生,还应当建立诚信的企业文化从思想上杜绝舞弊的根源。诚信的企业文化包括营造融洽的、积极向上的氛围;雇佣、培训和提升合适的员工;要求员工明确自身责任;针对实际或可能的舞弊采取恰当的措施等等。这要求管理层必须以身作则,加强同员工的沟通,向他们展示企业是如何诚信经营的。审计师对企业诚信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对舞弊风险的评估。

4.启示和借鉴

4.1在舞弊审计准则中提倡审计人员之间共享集体智慧的结晶和识别舞弊的经验。事实上,这种共享不仅适用于审计小组成员之间,而且适用于同一会计师事务所的所有注册会计师之间,甚至适用于不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之间。但从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外部环境看,事务所之间甚至注册会计师之间恶性竞争时有发生,非常不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良性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弊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开舞弊审计经验交流会、注协组织舞弊审计专题培训等方式来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以及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合作,以便共享舞弊审计的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最终提高舞弊审计效率和效果。

4.2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指导性更强的舞弊审计准则,可以有效提高舞弊审计的效果,但同时也应效仿ISA240,强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不可替代,避免出现机械性审计。

4.3审计师应具有足够的专业熟练性,即必须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本着“诚实、客观、勤奋”的原则执行审计任务;熟练地运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程序和技术,精通会计原则和技术,了解熟悉管理原则并懂得与审计有关的经济、商业、税收、财务法规,以及定量分析方法和电算化系统等基本原理;同时具备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技能。足够的专业熟练性还要求审计人员掌握有关舞弊的知识,懂得舞弊的特征和施行舞弊的技术。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提高识别舞弊行为的准确率,保证舞弊审计的恰当性。

4.4在舞弊审计中应经常使用延伸性程序。延伸性程序主要取决于审计师的思维、设计以及企业管理当局的合作程度。审计师认为必要的任何合法的程序,都可以成为追踪舞弊的审计程序。如:

(1)在一日之内或近期之内突击盘点两次现金。第一次盘点很容易让舞弊者事先有所准备,而出其不意的第二次盘点,就能发现贪污或挪用行为。

(2)对供应商及客户进行调查。可以发现由企业采购人员或其他人员虚构的供应商,同时可以揭露一些由企业内部雇员虚构的客户。

(3)测算现金收入送存银行拖延的时间。可以检查现金日记账,比较现金收入和该笔收入解存银行的时间,如果发现时间有拖延又无法解释原因,也许就意味着现金的挪用。

(4)被怀疑对象财产净值追踪分析。一旦舞弊行为被发现,或确实值得怀疑时,就要对怀疑对象进行个人财产净值分析,即将他的个人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得到的净值进行期初期末比较,分析差额以及净值变动的原因。

(5)跟踪支出分析。将正常收入同所有支出进行比较,假如支出超越了收入,也许就是舞弊所得。应当说明的是,上述探讨并不是说明审计人员可以单独开展舞弊审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2]连宏彬.评国际舞弊审计新准则及其借鉴,《审计月刊》,2005年第8期.

[3]张龙平等.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审计研究》,2003.4.

[4]辛金国等.舞弊审计程序研究,《审计研究》,2004.4.

[5]《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

[6]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

舞弊审计范文篇3

综观民间审计的发展历程可知,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与舞弊密切相关,查找舞弊一直是审计的主要目标,注册会计师审计也不例外。无论是英国民间审计阶段还是美国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和现代财务报表审计阶段,无不把舞弊审计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内容,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舞弊审计的重要程度的认识不同而已。在民间审计的早期,由于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和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投资者直接从事主要的管理工作,财务报表使用者群体比较小,舞弊审计的需求相对不足,当民间审计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企业舞弊现象十分突出,绝大多数舞弊行为会直接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审计期望差距被逐渐拉大,因而舞弊审计重新受到关注和重视。为此,美国还专门成立了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并建立了相应的考试制度,可见美国对舞弊审计是十分重视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监管力度还很不够,导致舞弊现象十分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我国积极开展舞弊审计特别是舞弊专门审计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有效地开展舞弊专门审计,笔者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舞弊审计和一般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然后才能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

一、舞弊审计的含义

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按照舞弊人员在公司中的级别可将舞弊分为管理舞弊和员工舞弊,前者主要是管理者通过误导性或严重歪曲事实的财务报告欺骗会计报告使用者,后者是指内部员工以欺骗手段获取公司钱财的行为;舞弊按对象又可分为财务报告舞弊和侵占资产舞弊。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以及认识上的时滞性,关于舞弊审计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美国以及国际审计准则只是指出审计人员对于舞弊审计的责任,并指出其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并未提及舞弊审计的确切概念。2002年10月15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第99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中指出,注册会计师在例行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当关注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舞弊审计的实施是为了形成财务报表是否公允的审计意见。也就是说,这时的舞弊审计是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并不会专门为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舞弊以及舞弊的后果发表审计意见,只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中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充分关注舞弊,并声称注册会计师并无责任专门对舞弊实施审计。我们把这种形式的舞弊审计称为舞弊关注审计。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和美国的审计准则类似,与之相关的舞弊审计也属于舞弊关注审计。按照现行审计准则的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没有提出要求让注册会计师查找舞弊。但在当今企业舞弊手段十分高明和串通舞弊现象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仅仅关注舞弊而不对舞弊实施专门的审计程序,这样的报表也不可能是合法和公允的。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仅实施舞弊关注审计是不够的!有时会自欺欺人,这就需要实施舞弊专门审计。舞弊专门审计需要注册会计师对舞弊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开展相对详细的舞弊调查以确认舞弊事实并出具审计意见。

二、舞弊专门审计的特点

只有正确认识舞弊审计的特点才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设计舞弊审计程序,舞弊审计的特点应该从与财务审计的区别中去识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曾在1998年的《SAS82号通知》中列举了舞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主要区别,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审计目标上

财务审计是通过审计证据来支持注册会计师关于财务报表是否合法和公允的审计意见;而舞弊审计的目标是通过证据判断舞弊是否存在以及谁是舞弊者。

(二)在审计原因上

财务审计通常是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舞弊审计是通过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的人充分的预测后,确定舞弊已经、正在或将要发生。

(三)对于管理者价值上的区别

财务审计是对管理者提供给第三者的财务信息提出信用保障;舞弊审计是断定舞弊是否存在以及谁是责任者。

(四)证据来源上的区别

财务数据是财务审计证据的主体;舞弊审计的证据往往更为宽泛,不仅仅来源于财务数据,还包括内部文件审查、公共文件审查和会见当事人等非财务证据。

(五)证据充分性上的区别

财务审计在大多数情况下,依赖审计师有说服力的证据;舞弊审计中审计师必须获取充分的证据保证自己所做的舞弊结论免受指责。

舞弊审计需要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它更多的是一种直觉判断过程,不能仅仅依赖于准则或书本知识来实施。这也是笔者强烈呼吁开展舞弊专门审计的原因。所以舞弊审计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它不能采用单一固定的思维模式,需要寻找例外和古怪的事项。

三、舞弊专门审计程序的设计

舞弊审计程序的选择要根据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也应该选用财务报表审计中规定的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八大程序。要选择正确和适当的审计程序,首先必须了解舞弊及其审计的一般规律。

(一)舞弊三角理论

根据美国舞弊会计学家W.Steve.Albercht于1995年提出的舞弊三角理论,认为舞弊是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的综合结果。审计师在进行舞弊审计时应当充分考虑三角的三个顶点。

1.舞弊事件在企业不是呈指数增长,但它造成的损失却是呈指数增长。

2.管理舞弊最主要的计谋是与“使利润平滑”或达到某种预期,而员工舞弊最普遍的计谋是与各种支出相关。

3.会计类型的舞弊更多的是缺乏控制而不是控制不严。

4.会计舞弊常常是偶然被发现的,而不是通过财务审计的目的或审计计划发现的。

5.舞弊审计和财务审计相比,更多的需要直觉和推理。

6.舞弊审计需要更多地放在例外事项上,而不是错误与舞弊。

7.预防舞弊要有适当的控制,重视舞弊环境。

8.舞弊审计重视细节,任何证据都不能因为其太小而被忽视,而财务审计在收集证据的时候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和遵循重要性原则。

9.注册会计师判断舞弊基本推理方式是“疑罪从有”而不是“疑罪从无”,注册会计师要大胆怀疑存在舞弊,然后通过收集证据证实舞弊的存在。

(二)舞弊审计的一般规律

1.了解舞弊环境。舞弊环境是舞弊生存的土壤,虽然舞弊环境的存在并不一定说明舞弊行为一定会发生,但它增加了舞弊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要重视对舞弊环境的了解。美国管理顾问波罗格纳对舞弊环境线索做了以下总结:管理方式上是独裁式的舞弊时可能性比较高;以利润为中心绩效考核方式舞弊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以金钱为主要激励方式比其他方式的舞弊可能性大;以经济的、政治的、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信仰比更重视社会的、精神的和团队意识的价值观和信仰更容易发生舞弊。审计师一般要实施检查文件或记录以及询问程序来对舞弊环境进行了解。比如,通过检查企业章程、阅读会议记录了解组织管理方式以及绩效考核办法;通过询问了解企业文化,了解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和信仰等。

2.了解舞弊预警信号,评估舞弊风险,证实舞弊。舞弊预警信号有很多,对其分类也众说纷纭。以美国“四大”之一的Coopers&Lybrand为例,该公司列举了29个舞弊风险预警信号,以提醒审计人员注意可能存在舞弊。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黄京菁博士将舞弊预警信号分为三大类:管理层、组织层预警信号,与客户交往中的预警信号以及会计中的线索。这种分类比较易于理解,更为详细,可以帮助审计师查找舞弊。

(1)在信号当中包括高管人员有舞弊或其他违规等不良记录;董事会频繁改组高管人员的报酬以财务业绩为基础,重大决策由少数关键人物左右,对倡导正直诚信的文化氛围缺乏兴趣;组织结构过于复杂;内部审计机构缺失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行业萧条等。

(2)与客户交往中的预警信号包括与事务所高度紧张或过于密切;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对某些重大问题有不同解释或模棱两可;员工透露存在管理舞弊的信息;某些员工拒绝接触或回答审计师;管理人员对审计人员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等。

(3)会计中的线索包括收入和费用的比例严重失调;资金紧张;经营业绩与预测惊人地一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每年为负值;对外报告的信息是建立在高度主观的估计和判断之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过非标准审计报告等。

在此阶段,审计人员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实地观察客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场所或设施、检查文件、记录或内部控制手册、阅读管理层编制的相关管理报告、重新执行控制程序等手段,以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当然,舞弊审计程序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程序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执行程序的着眼点不同以及执行时间不同而已。由于舞弊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不同以及舞弊本身的特性,如果中规中矩地实施这些程序经常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笔者根据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介绍一些有助于发现舞弊事实的延伸性程序(或称专门程序)。这些延伸性程序的实施需要审计人员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立体思维。这些延伸性程序包括:对那些平时认为风险程度较低的账户或交易进行实质性程序;对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组成部分实施审计程序;突击实施审计程序;运用不同的选样方法等。例如:审计人员在监盘完现金盘点以后再选择一个特定时点进行亲自盘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分析性程序在发现管理层舞弊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实施阶段,分析性程序的运用不是硬性的,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有关情况选择实施。但在舞弊审计中除非有特殊情况,都应该采用分析性程序。因为管理层可以操纵某些财务信息或非财务信息,但是不可能操纵全部业务信息,由于不同信息之间往往存在内在的联系,因此,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程序识别异常的交易、事项、金额、比率或趋势等。分析性程序可以是在舞弊审计的初期,也可以是在舞弊审计的末期,在初期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舞弊线索,而在末期可以帮助审计人员确定是否还存在其他未被发现的舞弊。由于分析性程序通常需要运用高度集合的数据,它的结果仅能提供一个关于是否存在舞弊的基本信息,审计人员往往还需要将分析性程序的结果与所获取的其它信息一起考虑,这些信息可以证实或否定舞弊的存在。

四、舞弊专门审计报告的出具

舞弊审计范文篇4

[关键词]管理舞弊;审计策略;舞弊风险评估;舞弊审计程序

揭示错误与舞弊是审计最为基本的职能。在熠熠生辉的审计思想库中蕴涵着舞弊审计的原始思维与策略。但由于大量管理舞弊案的频繁发生,使传统的舞弊审计思路与策略受到巨大挑战。依照传统舞弊审计思路进行审计,不能发现重大错报的审计风险极大。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审计师在发现、揭露重大管理舞弊方面是低效的或是无效的,经审计师审计后的会计报表不值得信任。多年来,审计理论与实务界一直致力于舞弊审计技术与方法的提高,其中也包含审计思路的更新。他们试图从线索证据、书面证据、实物证据的搜集与检查上寻找审计模式创新的突破口。如何在发展传统舞弊审计思路的基础上创新审计策略,再次成为审计职业界关注的重点。

这并不是对传统舞弊审计思路的完全抛弃,而是在新环境下对传统舞弊审计思路的包容与发展,以便丰富与创新舞弊审计思维与策略,使审计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发展传统舞弊审计思路的必要性

(一)管理舞弊是产生重大错报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管理舞弊无论从性质的严重程度上,还是从发现的比例上都占到会计报表舞弊的第一位。管理舞弊不仅存在对社会的极端危害,且由于其掩饰性,往往加大审计风险。调查结果表明[1]:导致我国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最主要原因中,“管理舞弊,单位高层领导粉饰会计报表”占75.62%,排序第一。管理舞弊是审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可能存在重大错报的高风险领域。

(二)传统舞弊审计策略面对管理舞弊显得无能为力

传统审计观点认为会计报表舞弊审计不同于常规会计报表审计,系一种发现而非论断性的冒险活动。因此在报表舞弊审计中,审计人员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已发生的事件上,寻找与舞弊行为有关的证据,并确定其具体细节、损失金额及问题的影响范围,而非事先预计或测算。但是,事实上许多舞弊审计失败的案例证明,在有管理层参与组织的会计报表舞弊时,仅通过查找舞弊留下的痕迹来识别报表舞弊显得比较无力。一方面,管理层反侦查能力增强,欲意舞弊的管理层利用所占据的职位便于进行串通舞弊、伪造文件以避免审计师在传统模式中的审计程序查找出舞弊证据。有学者对会计信息自原始数据输入到会计信息成品输出直至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整个流程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形成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主要成因。通过深入透彻的研究,发现基于管理层所处的特殊地位及拥有公司实际控制权,原始凭单证的真假正误及传递的及时性等主要受制于管理当局,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干扰因素[2].那么,在以依赖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的传统审计模式下进行管理舞弊审计,必然存在致命的缺陷,即面对有意舞弊的管理者,无论设计多么完美的内部控制都将失去作用,仅仅依靠对内控的评价和测试是无法发现这种串通舞弊的,反而可能陷入管理当局设计好的陷阱中,传统审计模式失灵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为了权衡质量与成本以高效地完成审计工作,审计师通常需要谋求与管理层的合作。但这种合作却存在管理层提供虚假证据误导审计师的风险。这也是传统审计实务中,审计师所无法回避的一种尴尬局面。因为这种合作已经隐含了审计师默认客户管理层是基本可信的前提,这恰恰为管理层操纵会计报表舞弊大开方便之门,使得原本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审计师更加被动。以上两方面使得审计师在传统的舞弊审计策略下,识别和揭露会计报表舞弊有极大的困难。

二、基于管理舞弊环境下的舞弊审计思路与策略

审计策略是审计师锁定审计范围和选择最有效审计程序的基本思路和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总称。我们试图从管理层“中性”假设变更、舞弊风险评估及舞弊审计程序三方面描述管理舞弊审计策略。

(一)管理层“中性”假设变更

现代与传统舞弊审计策略区别是起点不同、程序不同,更主要的是审计理念的不同。在传统的会计报表审计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关于管理层“中性”假设的基本理念,该理念源自美国反舞弊准则(SASNO82)中“审计师既不能假定管理层是不诚实的,也不能假定管理层是诚实的”的这一规定。这一假设具有其合理性,从这种假设前提出发,一方面要求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舞弊;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审计的成本效益,可以谋求与管理层的合作。

但是,在管理层“中性”假设指导下的涉及管理层操纵会计报表舞弊的审计实务中,却给审计人员带来了思维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困惑。因为这种合作存在管理层提供虚假证据误导审计师的风险[3].

因此,我们认为,无论在舞弊审计的计划阶段、还是在实施阶段都应对已有的“中性假设”进行变更,即假设客户管理层是不可信任的。在这种“管理层不可信任”的假设前提下,无论审计客户有多么诚信的历史,管理层如何承诺,审计师都不能因为信任管理层而缩小审计范围,减少审计证据。正如SASNO.99所强调的,审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蓄意隐瞒的舞弊应保持职业谨慎态度,“职业怀疑主义”精神应贯穿整个审计过程。审计师应克服自身对于客户的信任和以往与该客户的合作经验的依赖,增强查处舞弊的意识与发现舞弊的敏感,以质疑的思维方式对管理层提供的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作批判性评价。审计师在“管理层不可信任”的假设前提下,应质疑客户管理层存在舞弊,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推测客户管理层舞弊的可能。

1.对管理层的态度、品行、声誉的测试

管理层的态度、品行、声誉属于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也是新的《国际风险准则》中重新定义的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测试内容包括:管理层对审计的态度方面,是否表现极不自然,如表示强烈反对,在收费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要求提交报告的时限过紧,对审计范围进行限制,员工被要求尽可能少地与审计人员作交谈,或表现出过分亲热或回避等异乎寻常、前后不一致的态度;品行方面,是否法制观念淡薄,表现出与其收人极不相称的生活标准;声誉方面,是否存在不诚实行为及其他试图进行欺诈的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而受到媒介的批评。

2.关于公司治理结构对管理层约束的测试

管理层操纵下的会计报表舞弊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密切相关,它是管理层的趋利行为与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产物。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之一就是保证公司内部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防止管理层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等相关利益群体。通过特定制度的安排对管理层形成的制衡机制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测试内容至少包括:(1)执行董事与独立董事的比例,两者的比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内部约束力量的强弱。独立董事对管理层的制约在整个公司治理结构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然,审计师不能只从独立董事的数量上来考察,独立董事的质量或他们的独立性无疑在这种约束机制中更具说服力。(2)董事会下属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是否设置,是否保持了应有的独立性,与股东大会、监事会的沟通情况,是否实现了对管理层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督导。(3)监事会作为股东大会授权成立的专门监督实体是否履行了诚实、勤勉义务。(4)公司外部治理方面,审计师必要时应向有关法律界的专家进行咨询,将咨询得到的信息再融入个人的职业判断进而评估管理层舞弊的成本。

(二)实施舞弊风险评估

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2003年了3个新的国际审计风险准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审计证据》,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并规定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必要(首要)审计程序,这将有利于审计师围绕此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最终实现目标。实施舞弊风险评估不仅是从微观的账户层次,而且从宏

观的内外部环境来分析被审计组织的经营风险、生存能力、管理能力等,并将其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基于战略系统观的思考,是一种新审计理念。关注和评价舞弊风险为核心的谨慎行为构成现代审计重要内容,它同时也体现一种风险意识而非利益意识的现代审计策略、思维。

1.舞弊风险评估的重心是重大错报风险

传统审计思路以评估控制风险为核心。而审计师最大的敌人是管理层舞弊,管理层舞弊的特点是绕过或逾越内部控制,所以过去的审计方法导致控制风险很低而实际上审计风险很高的问题。控制风险的高低主要与重大错报的员工舞弊有关,而固有风险主要与重大错报的管理层舞弊有关。审计师重点是发现管理层舞弊(欺诈性财务报告),评估重点是固有风险,但固有风险不可直接评估,所以要直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初步控制风险)[4].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应关注:一是了解企业发展的背景及经营业务,包括产品、市场、人才、技术、客户,等等。二是分析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如竞争加剧、政策限制等都会增加财务、管理压力。三是分析企业经营者的诚信风险。四是分析企业的战略目标、实施措施及其存在的风险。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的固有风险不同于其他审计模式固有风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战略目标风险,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越大,其固有风险评估得也应越大。

2.舞弊风险评估的切入点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

舞弊风险评估从经营风险评估人手,一方面是从持续经营的角度考虑经营失败往往带来审计风险进而导致审计失败。二是基于一种假设,当经营风险越大时,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三、经营风险更能有效发现会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因为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如果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上得到体现,则会计报表很可能失真。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经营风险是从经营分析中产生,经营分析过程实际上是咨询发现问题的过程。

3.舞弊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

传统审计对信息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复核主要用在报表分析上。在管理舞弊环境影响下,分析性复核功能扩大,并走向多样化,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工具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常用的分析工具有:战略分析(包括PSET、VCA、SWOT)、绩效分析(BSC、标杆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去,将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而且风险评估不再是一元评估,而是多元评估。如果有几种方法相互印证,则风险评估的结果更加可靠。总之,风险评估从零散走向结构化,考虑了多方面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便于作综合风险评估。

通过风险评估,决定下一步的审计程序或直接得出审计结论。整个审计工作应以舞弊风险评估决定审计证据的质量及数量,当评估舞弊风险越高时,所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也越多,证明力越强。另外,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审计师必须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实风险评估的恰当性。审计师将更多地依赖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丰富审计专业判断。

(三)实施舞弊审计程序

1.实施个性化审计程序

管理舞弊的特点决定审计师往往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为此,不能机械照搬独立审计程序准则中规定好的程序,而应当在了解和分析被审计单位基本面、经营面、市场面、行业面、政策面的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专业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重点审计领域和风险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5].美国新舞弊审计准则已要求审计师对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采用出其不意的审计程序,对风险特别显著的领域采用非常规审计程序。目的是克服传统舞弊审计思路带来的缺陷。针对特殊的风险点,特别地实施程序组合策略。

2.实施补充审计程序

在审计中发现了舞弊的迹象时应充分关注并采取补充审计程序:(1)如果有迹象预示舞弊可能存在,并可能对会计报表产生较大影响,审计师就应该执行适当的修改或追加的审计程序。补充程序,应视审计师的专业判断、可能发生舞弊的类型、该种舞弊发生的可能程度及其对会计报表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而决定。(2)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评估。如果舞弊是应该由内部控制予以防止或发现的,审计师应该重新考虑其以前对这一内控制度的评价,如有必要,应该修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3)应考虑舞弊对审计报告的影响。审计师应对舞弊予以足够的重视,将影响判断的结果反映在审计报告中,表述相宜类型的审计意见。如果审计师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仍无法确定舞弊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或审计范围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限制,以至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或审计范围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有可能得不到审计证据,就要咨询法律顾问,来确定相宜的审计程序和审计策略[6].

3.设计延伸性审计程序

除常规的审计程序之外,舞弊审计中还采用了延伸性的程序,以彻底追查揭露舞弊。常用的延伸性程序包括:(1)在一日之内或近期之内突击盘点两次现金。第一次盘点很容易让舞弊者事先有所准备,而在出其不意的第二次盘点中,就可能发现贪污或挪用行为。(2)对供应商及客户的调查。可以发现虚构的供应商及客户。(3)特别函证支票的二次背书。如被背书人是否属于组织内部的授权人,这就可能形成一条舞弊线索。(4)舞弊审计询问程序(FraudAuditQuestioning,FAQ)。在进行询问时,应做到谨慎,特别注意不要同有可能涉及舞弊的管理人员讨论舞弊的可能性。可以在平常的审计中设计一些针对舞弊的常规问题,让相关人员解答,这样就不会引起舞弊者充分的警觉,而审计师也可以从这些问题的解答中获得线索。(5)跟踪支出分析。这种分析类似于财产净值分析,将正常的收入同所有的支出进行比较,假如支出超越了合法收入,那么超出部分也许就是舞弊所得。

4.特别审计程序

美国舞弊风险准则要求,审计师应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作出适当反应的三种审计程序,即应考虑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对审计工作的总体影响;考虑已识别舞弊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具体影响;考虑执行下列审计程序(但不限于这些程序),进一步确定有关管理层无视内控的舞弊风险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影响[7]:(1)检查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事项。不少舞弊报表往往是通过编制不当会计分录或其他一些打“擦边球”的调整分录的方式来操纵的,新准则更强调了解会计报表的手工或自动编制过程及有关信息的披露过程,特别关注重大错报可能会怎样发生,明确规定审计师应依据职业判断评价舞弊风险因素,不是先考虑内部控制在有关财务报告的哪个或哪些方面能够得到有效实施,而是依据会计报表及账户的性质和复杂性,验证各种证据,包括手工或电子证据。(2)复核会计估计。许多公司的报表舞弊通常是通过蓄意利用会计估计差错的方式达到目的。SASNO.99还要求对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估计实施再复核程序,以发现任何潜在的可能单个出现时却属适当盈余管理行为的舞弊情况。(3)评价重大非经常性交易的合理性。复杂的经营结构及交易安排,特别是涉及特定目的个体或关联方的恶意交易安排,是近年舞弊会计报表的惯用伎俩,新准则再次强调清楚了解重大非经常性交易的实质,评价其内在合理性,并将其作为审计重点。这些都为管理舞弊审计带来了新思路、新尝试。

[参考文献]

[1]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徐伟。试论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审计研究,2004(4):65.

[3]俞杰。会计报表舞弊审计思路战略调整初探。审计月刊,2005(3):14~15.

[4]飞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十一大特征。审计文摘,2004(8):12.

[5]高伟,李晓慧。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J].审计研究,2004(3):46.

舞弊审计范文篇5

关键词:应收票据;坏账准备;审计;舞弊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持有的还没有到期、尚未兑现的票据。应收票据是企业未来收取货款的权利,这种权利和将来应收取的货款金额以书面文件形式约定下来,因此它受到法律的保护,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1应收票据的舞弊表现

1.1使用时违法违规

主要表现为:(1)在非商品交易中使用商业汇票。(2)商品交易在没有合法的商品购销合同情况下故意使用商业汇票。(3)保管票据的人员可能将本企业所拥有的应收票据私自用于其本人、亲属或其他企业的非法抵押,给本企业带来潜在经济风险。

1.2设置账户时浑水摸鱼

主要表现为:(1)不设置“应收票据登记簿”,故意使应收票据的种类、签收日期、票面金额、承兑人、利率含糊不清。(2)不设置“应收票据”账户,使得“应收票据”核算缺乏详细性,达到浑水摸鱼的目的。

1.3会计核算时混淆黑白

主要表现为:(1)将不属于应收票据的经济业务列作应收票据处理。如将银行汇票、银行本票与银行承兑汇票混淆核算。如将应收账款业务列作应收票据;(2)虚构应收票据业务,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粉饰经营业绩;(3)发生了应收票据业务,却不进行核算,虚减收入,虚减利润,达到偷、漏税金的目的;(4)销售商品已取得货款,却列作应收票据,将货款予以贪污或挪用。

1.4到期收回时消极对待

按现行制度规定,商业票据的承兑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如果汇票到期,付款人无力支付票款,承兑人必须无条件支付票款。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的经办人为了谋取私利,不积极组织催收,收取了对方好处费后故意到期不回收,长期挂账;有的单位故意将已收回的“应收票据”不按规定及时结转,长期挂账,达到挪用收回款项的目的。

1.5计提坏账准备时无中生有

按照现行制度,企业持有的应收票据不得计提坏账准备,但有的单位为了虚增管理费用,将应收票据的余额也作为计提坏账准备的基数,从而达到虚减利润,偷漏税金的目的。

2应收票据的具体审计案例

2008年12月20日,某企业将一张票面金额200万元、利率2.16%的带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该票据出票日期为2008年10月21日,规定期限为90天,开户银行按2.475%贴现率贴现。企业账户显示实得贴现款1995852.72元。经审计在记账凭证附件中,无银行出具的有关原始凭证。

企业2008年12月20日所作分录是:

借:银行存款1995852.72财务费用4147.28

贷:应收票据2000000

通过对应收票据测试,审计组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作了这样的记录:经查,某企业2008年l2月份持有带息应收票据一张,系银行承兑汇票。该票据出票日为2008年10月21日,票据期限90天。经计算,票据到期日应为2009年1月19日,企业于2008年l2月20日持票到银行贴现。截至贴现日,企业已经持有票据60天,贴现天数为30天。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中国论文联盟-

审计对票据贴现的计算为:(1)到期值=2000000+2000000×2.16%×90/360=2010800(元);(2)贴现息=2010800×2.475%×30/360≈4147.28(元);(3)实得贴现款=2010800-4147.28=2006652.72(元)。

这个计算结果与企业账面记录有很大的差异。由于企业在核算中,对于带息应收票据期末未提取利息,因此,审计认为,上年度正确会计分录应为:

贷:应收票据2000000财务费用6652.72

企业计提该项利息:

2008年10月31日的分录应为:

借:应收票据1200(2000000×2.16%×10/360)

贷:财务费用1200

2008年11月30日的分录应为:

借:应收票据3600(2000000×2.16%×30/360)

贷:财务费用3600

在2008年12月20日贴现时,应作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2006652.72

贷:应收票据2004800财务费用1852.72

该笔业务使企业上年度本应冲减财务费用6652.72元,而企业误记为借方4147.28元,多记了10800元(6652.72+4147.28),此数正好是该笔业务从出票日2008年10月21日起至到期日2009年1月19日的全部利息数额(2000000×2.16%×90/360),应予调整。

在此项业务中,记账凭证下面未附票据贴现凭证,属于不正常现象。负责票据贴现业务的会计人员称,票据贴现凭证另行存放,但始终未能找到该原始凭证。况且,审计小组的“审计工作底稿”中所计算的数额与该公司账面数额之差正好是该票据从出票日至到期日的利息数额,不可能是由于计算方面出现的差错。审计组经过初步分析判定,负责票据贴现业务的会计人员有贪污利息之嫌。

审计组与开户银行核对账项,开户银行提供的账单中显示,2008年12月20日,企业收入有一笔2006652.72元,未发现收入方1995852.72元的记录。开户银行提供的票据贴现凭证显示,企业贴现款为2006652.72元。相反,企业负责票据贴现业务的会计人员不能够提供该企业2008年12月凭证中贴现款为1995852.72元的记账依据。通过进一步收集证据证明企业负责票据贴现业务的会计人员利用做账不附原始凭证和更改、调整“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手段,贪污了票据贴现利息。据此,审计建议企业调整有关会计账项,并进一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因财务费用已经作为期间费用在上年度的利润总额中扣除,所以,本年度不能再调整“财务费用”科目,只能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调整。

2009年的调整分录应为:

借:其他应收款——会计××108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800

待收到会计××归还款项时:

借:现金或银行存款10800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中国论文联盟-

贷:其他应收款---会计××10800

同时,应补交因增加利润所缴纳的所得税(企业所执行的所得税税率33%)3564元(10800×33%),分录为: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564中国论文联盟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564

根据企业利润分配程序,须按净利润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按净利润的5%提取公益金。应补提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为723.6元[(10800-3564)×10%],应补提的公益金为361.8元[(10800-3564)×5%]。调整分录为: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85.40

贷:盈余公积——盈余公积金723.60——公益金361.80

最后,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结转至2009年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150.6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150.60

3案例评价

应收票据是以书面形式表现的债权资产,其款项具有一定的保证,经持有人背书后可以提交银行贴现,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由于应收票据是在企业赊销业务中产生的,因此,对应收票据的审计也必须结合企业赊销业务一起进行。企业通过应收票据进行赊销时,一般要进行销货、收取票据、计息、贴现、收款等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涉及到一些凭证和账簿,这些都是应收票据审计的范围。

舞弊审计范文篇6

一、职业风险状况

(一)法律纠纷情况

这两年来,特别是自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对验资的司法解释以来,随着注册会计师诉讼案件的增多,注册会计师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验资风险和审计风险的影响。川渝和河南各有17%和15%的会计师事务所面临或曾面临过法律诉讼纠纷,北京的比例最低,约为3%,深圳的比例稍高,达到18%。这组数据说明,诉讼风险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已经成为切实的威胁,也从侧面说明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确实令人堪忧。

(二)审计业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为了进一步探求导致注册会计师面临重大审计风险的深层次原因,我们请被调查者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了排序选择,结果发现有88%的被调查者将执业环境恶劣、客户不成熟作为主要因素,有77%以上的被调查者将事务所之间无序竞争严重作为主要因素,有55%以上的被调查者将注册会计师能力较差作为主要因素。

以上结果也验证了这样的判断: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发展水平先于经济基础的发展水平。在大部分企业出资者缺位、委托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聘请注册会计师并非是自愿,而是迫于法律、法规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所需要的并非是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意见,而是注册会计师的签字和盖章,注册会计师所能卖的也不是相对昂贵的专业意见,而只能是低廉的签字和牌子。这样,事务所为了生存也只能相互压价,导致严重的无序竞争行为,而事务所低廉的收费又使得会计师无力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无法做出专业判断、发表专业意见,最后也只能卖签字了。同时,低廉的收费也使得各会计师事务所无力对员工进行培训,从而使得会计师事务所陷入恶性循环当中。

另外,有52%的被调查者将执业标准不完备作为主要审计风险因素。考虑到我国绝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对执业标准的执行情况较差,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普遍看法并不能反映实际。

另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北京的被调查者对几个备选的风险因素的选择比例全部大大超过平均值,显示出北京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于这些风险因素的感受更为深切。

(三)为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减少执业风险所需要采取的措施排序

为了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所需要采取的措施依次为:加强后续教育,多办业务培训(77%)和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控制制度(7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66%)和制定更多的执业标准(54%),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49%)和加强监管力度(46%)。

但经过分析我们会发现采用这些措施并不能真正解决上题中我们所确定的主要审计风险因素。如加强后续教育和培训,只能解决那些有后续教育经费和愿望但缺乏后续教育途径的事务所的需要;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只能解决有能力和意愿控制执业质量,而且不怕因此失去客户的事务所的问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只能解决那些不为衣食之忧所迫,有执业胜任能力的事务所的问题;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和监管力度只会使事务所考虑如何去逃避这些责任,如何不被发现工作上的缺陷或错误。以上这些措施都没有触及最根本的风险要素,即执业环境恶劣,客户不成熟以及由此导致的无序竞争严重。

二、业务承接状况

(一)对可能影响从业人员独立性问题做出的限定:

(二)对从业人员独立性方面规定的执行情况

(三)对品德有问题的客户委托的承接情况

(四)对不能胜任业务的承接情况

(五)在被无理解聘的情况下,对后任注册会计师借阅以前年度工作底稿的态度

由以上各表可以看出,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基本遵守有关独立性问题的规定,但对于员工收取客户馈赠的低价值的纪念品或从事一些看起来不会严重影响独立性的行为并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这是与独立审计准则相悖的。对于品德有问题的客户,虽然49%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拒绝接受委托,但仍有51%的会计师事务所迫于竞争压力而会接受委托,其中有4%通过提高审计收费来补偿高审计风险,有2%根本对客户的品德不加考虑,这些都增大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的风险。对于无法胜任的工作,有30%的会计师事务所会拒绝接受委托,有61%的会计师事务所考虑寻求专家帮助,但仍有近10%的会计师事务所会接受委托并且不聘请专家进行协助。这说明在业务承接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没有达到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事务所之间争夺业务十分激烈,市场秩序混乱,监督不足。

三、审计业务收费状况

(一)目前审计业务收费标准对独立性的影响

(二)审计收费标准的确定方式

从以上各表可以看出,在审计收费方面,84%的会计师事务所认为目前由物价部门确定的与审计标准挂钩的收费标准不合理,其中24%认为虽然不合理但能保证执业质量,不过会对独立性有影响;30%认为对事务所执业的独立性不会有影响,但会影响审计质量;另外的29%认为既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又不能保证独立性,应该被修改。

对于审计收费标准的确定,相当部分被调查者(49%)针对现在审计市场压价竞争严重的现状,提出应当由物价部门按照所审定的资产总额或销售额,确定审计收费的下限,高则不封顶。但这一做法本身也不能说是公平的,因为它与被审结果相挂钩,会影响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有可能导致审计人员为多收费而高估客户的资产或销售额。

有2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参照“五大”收费标准的确定方法,按审计业务所花费的时间和员工小时收费率来确定审计收费,并认为可以由物价部门对各级员工的小时收费率适当控制。

另有1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完全放开审计收费标准,由事务所自立决定但同时也应加重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加大监管力度,发现违规现象一定要严惩。

四、其他相关问题及职业道德教育状况

(一)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程序的情况

对于审计小组成员执行审计程序方面,大部分审计人员(72%)均能完成绝大部分的审计程序,但仍会存在少量的“放飞机”情况,只有19%的审计人员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所有应该完成的审计程序。这说明我国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还是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

(二)客户不同意一项重要的审计调整建议,并以解聘相威胁时,会计师事务所的反应

当与客户就审计事项发生矛盾时,有88%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坚持审计调整意见,如客户不同意则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有12%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妥协,其中有2%的事务所为了留住客户,在不做审计调整的情况下就同意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而这2%都是来自深圳的事务所,这说明深圳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工作压力较全国平均水平来说要大一些。

(三)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及应采取的方式

舞弊审计范文篇7

近几年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不断冲击着我国的证券市场,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也引起了社会对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极大关注。如何对舞弊进行审计,已成为审计界的一个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舞弊审计最初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以美国和加拿大为首的西方国家异军突起,并完成从传统审计查错纠弊的职能到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别的转变。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指出,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主要包括:(一)伪造、编造记录或凭证;(二)侵占资产;(三)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四)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五)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可以看到,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舞弊的定义与美国会计界对职业舞弊的定义是基本相同的。挪用财产和贪污腐败都是侵占资产的具体方式,“虚假会计报表”的编制过程实际上就是采用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中所指出的(一)、(三)、(四)以及(五)这四种方式。

我们知道,舞弊审计是为防止、识别和用文件证明贪污、盗窃、欺诈、腐败这类舞弊行为而进行的审计活动,与财务审计关注各种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不同,舞弊审计需要更多的思维形式而不是常规的技术方法,它重点放在研究和分析例外、古怪的事,以及会计违规事项和行为结构上,而不是放在对会计报表的错误和遗漏上。舞弊审计人员的知识主要是从经验中,而不是从审计教科书或上年的工作底稿中学到的。因此,对于舞弊进行审计就要采取与传统的财务审计不同的方法,很多在财务审计中适用的方法在舞弊审计中却不适用。

舞弊审计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激励审计人员有意识地去查询和预防经济活动中的舞弊行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地舞弊审计人员,就要了解舞弊人员的思维方式,舞弊审计人员头脑里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检查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是否遵循会计标准和审计准则,而是要思考“在企业会计控制制度的各个环节中,哪个是最薄弱环节,哪些人会利用这些环节,哪个环节最容易诱发舞弊行为等。

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充分关注那些容易引发舞弊的会计“信号”,比如一些非常交易事项,像非主营业务占公司业绩主导地位的事项、非货币性交易、关联交易、复杂股权控制关系等事项。另外某些会计变更、资产重组涉及诉讼纠纷等重要会计事项以及经营出现危急的事项也是舞弊行为经常发生的地方,应引起审计人员的关注。

在舞弊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心态:怀疑、谨慎。在关注每一个审计环节时都要假定它是有问题的,存在着舞弊行为。然后要搜集容易产生舞弊风险的信息。比如,询问公司管理当局、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关键管理人员;有效运用分析性程序识别、评估造成舞弊风险的因素等。

1、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精神,并将其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职业怀疑主义”观点是由美国SAS第99号提出的,它为注册会计师如何履行职业谨慎这一概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第99号首先假设不同层次上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包括共谋、违反内部控制的规定等,并要求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它要求审计舞弊必须先了解舞弊环境及特征,强调计划阶段审计小组就应集中讨论和思考舞弊可能会怎样发生及会在哪发生,促使其对潜在的舞弊保持更高的警觉,以共享审计经验,共同提高发现舞弊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全过程保持职业谨慎,获取必要信息,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并据此作出适当反应。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每个项目时都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应首先思考是否有舞弊的嫌疑,不能推测管理层是诚实可信的。

我国目前上市公司造假成风。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业绩都不可信,都存在粉饰报表嫌疑。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怀疑精神,如果注册会计师不能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的报表是公允的,就应认为其不能公允反映企业情况,存在舞弊嫌疑。

审计人员不仅应了解会计审计问题,对于客户的营业性质与风险及交易的经济实质,也必须彻底了解。作为一个优秀的审计人员,必须要有好奇心及敏锐的观察力,对于看似无关的问题或线索,能锲而不舍。

2、充分关注审计风险点,并借助新的舞弊风险评价模式进行评价。审计风险点对注册会计师起着提示和导向作用,因此,精心设计并有效制定审计风险点,对审计人员发现舞弊起着重要的作用。审计风险点包括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方面的因素,还包括宏观政策、法律限制等方面的因素。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应能识别企业存在的重大风险信号。新的舞弊风险评价模式,将重点放在舞弊产生的根源上,而非舞弊产生的表面结果。该准则建议注册会计师将足够的注意力放在舞弊产生的主要条件上,这些条件可以归纳为:压力、机会和借口。当三个条件同时成立时,就意味着出现舞弊的可能性很大,注册会计师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以控制风险。

3、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对企业既有防错防弊,又有促进经营管理效果的作用;能起到事前预防、事中、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从对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来发现舞弊的存在。

从审计角度分析,舞弊的存在与发生,说明被审单位组织管理上有漏洞,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因此,实施舞弊审计时,需考虑并注意对内部控制的审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有效,以及相应地检查和评价经营业务的各个部门可能暴露的风险,来发现舞弊。为此,审计人员应确定被审单位是否建立了现实的企业目标,是否有书面政策以说明具体的规则及在发现违规行为时应采取的行动,是否建立和保持了恰当的授权政策,是否已制定了用以控制一些活动和保护资产的政策与程序及其机制,是否具有为管理层提供足够、可靠信息的通讯渠道,是否具备能够保证控制的控制环境,是否需要提出一些协助防止舞弊的建议等。

舞弊审计范文篇8

1.内部审计人员有责任去寻找一些诸如信息中断等控制薄弱环节。

2.管理人员认为,内部审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足以使其发现更多的违规违法现象。事实上,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对违规违法的认识程序就有差别。

3.管理人员认为,与外部审计人员相比,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业务和控制更加熟悉,因而对他们的期望更高。

4.内部审计人员本质上关注的是控制,包括防止舞弊行为的控制等。

如何防范企业的舞弊行为

防止舞弊最有效的办法是保持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统主要是管理层的责任。但内部审计人员有责任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揭露业务经营部门存在的风险,来协助防止舞弊。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了解企业是否重视内部控制,是否有切实可行的组织目标,是否有书面的办事规章制度,是否有恰当的授权制度,是否有保护资产安全的制度,是否有适当的渠道让管理层及时了解情况,等等,并提出改进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的细分转化为职能部门的具体标准,内部审计的介入从独立、客观的角度论证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运营结果。揭示和评价职能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工作实绩。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代替管理。制度一旦出台就应该发挥实际效用。职能行为能否在内控制度约束下规范进行关系到内控系统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因此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成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内部审计能够发现、反映内控制度的漏洞、盲点和盲区——制度的空白、滞后、冲突、落空。进而存在及时、客观地向企业高层反馈的可能,让企业所有者及时地知道公司现行内控制度并不都是围绕提高或增加企业效益而运行,从而引起高层的重视。

内部审计人员接受委托进行舞弊审计时,必须有能力识别舞弊的特征和手法,以及被审计事项惯用的舞弊伎俩,要警惕那些可能隐藏舞弊的征兆,如控制弱点。一旦发现控制重点不健全,就应检查相关的方面是否存在不正常现象,如:未经批准的业务,越权的行为,价格不合理,大额报损,等等。如果同一事项发现两个疑点,那么出现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较大,这时审计人员就应判断是否已经出现了舞弊,是否要提出采取进一步调查的建议,如果认为必要,就应向有关权力机构报告,建议进行必要的调查。

内部审计人员负责根据企业经营活动各方面的潜在风险水平,通过检查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来协助遏制舞弊。当内部审计人员怀疑企业内部存在错误做法时,应该将情况告知企业有关主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就此种形势下需要开展何种调查提出建议。此后,审计人员还应该不断追踪,确定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是否得到了履行。

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舞弊审计应注意下述几方面:

1.扩大审计程序,确定舞弊是否已经发生。

2.评估涉及舞弊行为的人员和层次,以免向他们泄露秘密。

3.参加舞弊审计人员要具备足够的舞弊审计知识和技能,并与被审计活动和人员没有任何关系。

4.设计适当的审计程序,弄清是谁、为何进行舞弊。

5.要与有关的管理层和法律顾问以及其他专家协调行动。

6.避免侵犯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以及避免损害企业本身的信誉。设计延伸性审计程序借以发现和揭露舞弊

舞弊行为在通过复核、观察、比较、询问、账户分析和内部控制测试这些审计技术仔细追踪之后,是可以被揭露出来的。只要内部审计人员敏感地抓住各种舞弊待征,并且紧紧追踪这些线索,不断追查下去,就可以将舞弊揭露出来。除普通的审计程序之外,舞弊审计中还采用了延伸性的程序,以便彻底揭露舞弊。常用的延伸性程序包括:

1.在一日之内或近期之内突击盘点两次现金。第一次盘点很容易让舞弊者事先有所准备,而在出其不意的第二次盘点中,就可能发现贪污或挪用行为。

2.对供应商及客户的调查。可以发现由企业采购部人员或其他人员虚构的供应商,同时可以揭露一些由企业内部雇员虚构的客户。

3.特别函证支票的二次背书。如被背书人是否属于企业内部的授权人,这就可能形成一条舞弊线索。

4.对应收账款的总账和明细账进行特别的加总核对。

5.测算现金收入送存银行拖延的时间。可以检查现金日记账,比较现金收入和该笔收入解存银行的时间,如果发现时间有拖延又无法解释原因,也许就意味着现金的挪用。

6.舞弊审计询问程序(FraudAuditquestioning,FAQ)。在进行询问时,应做到谨慎,特别注意不要同有可能涉及舞弊的管理人员讨论舞弊的可能性。可以在平常的审计中设计—些针对舞弊的常规问题,让相关人员解答,这样就不会引起舞弊者充分的警觉,而内部审计人员也可以从这些问题的解答中获得线索。

7.被怀疑对象财产净值的追踪分析。一旦舞弊行为已被发现,或确实值得怀疑时,对怀疑对象就要进行个人财产的净值分析,即将他的个人资产总额减去个人负债总额得到的净值进行期初期末比较,分析差额以及净值变动的原因。

舞弊审计范文篇9

[论文摘要]会计报表审计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在会计报表一般审计程序中,了解程序、分析程序、询问程序、实地调查程序和向专家咨询等,在查找舞弊事项中都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应该针对管理层逾越内控行为执行专门测试程序。

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公司管理舞弊案的发生,使会计报表审计中审计师查找舞弊事项的责任越来越大,舞弊及其审计问题受到了审计职业界的普遍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计人员应当如何查找舞弊事项呢?笔者认为,应当在做好有关工作的同时,注重以下3方面。

一、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舞弊审计中审计师的重点不是重大错弊的查找和公允性的判断,而应该放在例外的、异常的,以及会计违规事项的舞弊行为上。有资料显示,90%以上的财务舞弊是偶然被发现的,而不是通过一般会计报表审计发现的。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是舞弊审计最基本的要求。

1.要有审计职业怀疑倾向。职业怀疑态度是审计师的一种倾向,即不相信管理当局认定并要求管理当局对认定加以证实的倾向。一直以来,审计职业界对职业怀疑态度的理解都是中性的。但在舞弊审计中,对职业怀疑态度的这种中性理解显然不利于舞弊的查找。舞弊审计中的职业怀疑态度应该是激进的,为此审计师应该首先考虑是否存在舞弊的嫌疑(而不能推测管理当局是诚实可信的),并且要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怀疑精神。

2.要进行职业判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离不开职业判断的运用。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小组成员应该就客户会计报表存在重大舞弊,公司可能以何种方式进行会计报表舞弊,管理当局正在遭受的舞弊压力,管理当局越过内控风险的考虑,是否需要利用专家工作等作出职业判断。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师要利用职业判断能力捕捉重大舞弊的蛛丝马迹、分析重大舞弊的可能性,不能过分依赖管理层的陈述和声明,专门针对管理当局没有料到会被检查的子公司、工作场所和账户进行审计;防止管理当局“吃透”了审计师惯用的审计方法并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如果审计师就重要问题难以搜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应当推定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嫌疑。在审计完成阶段,审计师还应关注管理当局不披露或不诚实披露重大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的可能性。

3.评价审计证据也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对通过常规审计程序获取的证据特别是内部证据,甚至是具有独立来源的文件,审计师都应该考虑设计额外或追加的审计程序来获得可靠信息,以互相印证。比如,获取银行对账单是审查银行存款的一项标准取证程序,但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被审计单位有可能利用高科技手段篡改、编造和伪造银行对账单,对于重要和异常的银行账户,审计师应当亲自前往银行询证。

二、坚持有效的审计程序

1.深入执行了解程序。公司的经济状况不佳,管理当局可能产生舞弊的动机或压力,公司的经营风险会转化为会计报表舞弊的风险,审计师必须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以评估其经营风险。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和经营风险情况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内部因素包括业务类型、经营特点、管理状况、财务结构、经营绩效等,外部因素包括行业特点、竞争状况、经济环境、与供应商的关系等。深入了解客户的经济状况能够使审计师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发现潜在的舞弊动机,评估会计报表舞弊的可能性,从而更有效地发现舞弊。而且,深入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有助于分析性程序的执行,分析性程序中分析的对象和方法,特别是期望值的确定,都离不开对公司经济状况的确定。

2.充分运用分析性程序。分析性程序是指依据财务资料以及非财务资料之间的表面关系或可预测关系,评估财务信息并分析财务信息的合理性。分析性程序是揭露舞弊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管理舞弊的识别上具有明显的作用。由于不同信息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效的分析性程序有助于审计师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异常交易、事项、金额、比例、趋势以及在详细测试中不易察觉的舞弊迹象。分析性程序可以是比率分析或趋势分析、绝对数分析或相对数分析,将财务信息与前期信息、同行业信息、非财务信息、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性程序的运用更多地依赖于审计师的经验与想象力。

3.执行询问程序。舞弊从其本性上看是易于隐藏而难以发现。尽管隐藏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还是会存在蛛丝马迹。查找舞弊的最佳线索不是账面资料而是相关人员,审计师对企业管理体制层和雇员的询问是发现舞弊行为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舞弊询问的对象包括管理当局、审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内部审计师及其他对审计对象产生影响的人员。审计师必须注意询问的内容和方式,掌握询问的技巧,避免单刀直入而使有关人员无法接受,还要运用心理战术。询问的内容诸如:是否知道已经发生的任何指控或怀疑存在舞弊行为;管理当局对企业内部舞弊风险的认识,以及对会计记录、分类、交易中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的判断;管理层用以减少舞弊风险的计划和控制措施;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经营场所或业务部门更容易发生舞弊的情形等。此外,审计师还应该向财务报告过程以外的人员询问企业是否存在舞弊或具有值得怀疑的舞弊迹象,如不直接涉及财务报告过程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企业内部法律顾问,他们可能为审计师提供独特的视角,从非财务角度印证管理层提供的信息,或提供管理层逾越内部控制的信息。

4.重视实地调查和请求专家协助程序。重大财务报告舞弊常常涉及虚构经济业务,企业往往会伪造合同、出口报关单、金融票据甚至发票等业务凭证。审计师扩大实地调查程序必然能够为发现舞弊提供有意义的线索。审计师的调查范围包括内外两方面。内部调查如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观察生产经营过程,并询问相关工作人员如采购员、销售员、保管员、生产工人等,可以获得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的重要信息。外部调查如对供货商、商、消费者甚至同行业企业的调查。又如,对于虚构收入的舞弊审计,观察供产销过程、函证供货商及客户可以为审计师提供更多线索。当然,审计师要真正实施广泛的内查外调还需要法律法规赋予相应的权限,并需要执业环境的整体改善。在调查以及审计中,还应该积极利用专家的工作,特别是对一些自己没有把握的又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一定要向专家请教或聘请专家协助工作。三、关注管理层逾越内控的行为

由于管理当局的特殊地位,他们能够通过越过内部控制进行会计记录或编制舞弊财务报告。特别是上市公司,由于投资者始终关注其经营形势、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管理当局达到某种财务绩效的压力或动机始终存在。管理当局的地位使其便于逾越内部控制、串通舞弊、伪造文件。与此相应,审计人员必须关注此种越位行为。但这些舞弊行为依靠审计师执行传统的审计程序是很难察觉的,因此审计师必须针对管理当局逾越内控风险执行专门的实质性测试。

1.检查特殊分录及其他调整。舞弊财务报告常涉及对财务报告过程的操纵,如作不恰当或未经批准的账簿记录;对报表项目进行调整(如合并抵消、报表重分类等)。为了有效地执行这个程序,审计师需要很好地了解公司的财务报告过程,以选择和确认需要测试的账簿记录和调整业务。比如,了解明细账记录和调整业务需要哪些授权程序,以发现未经授权的业务;了解谁有条件和资格接触账簿以操纵账簿记录和调整业务,确认哪些人有舞弊的机会,然后再分析这些人是否有舞弊的动机和自我合理化的能力。审计理由需要通过检查账簿记录来确认要测试的特殊分录和调整业务,并进一步审核支持这些业务的相关资料,即使在控制测试认为内部控制执行有效的情况下,特殊分录和调整业务的检查也是必要的。

2.复核重大会计估计。舞弊财务报告常通过重大会计估计的故意错报而实现。管理当局的会计估计常涉及诸多的判断或假设,这些判断或假设对资产价值、具体交易的认定(如收购、重组或处置)、重要应记负债等会计估计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审计师应该关注管理当局判断或假设的合理性及其对会计估计的影响,考虑会计估计与其支持证据的差异,利用审计理由自行做出的独立估计或从其他渠道获取的独立估计期后事项,分析财务报表舞弊的可能性。下列各项属于常见的需要进行估计的项目:坏账、存货陈旧过时或遭受毁损、固定资产的耐用年限与净产值、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递延资产的分摊期间、或有损失、收入确认中的估计等。此外,审计师应对以前期间会计报表中反映的重大会计估计进行追溯复核,利用事后优势确定与之相关的管理层假设和决断是否存在倾向性,判断管理当局是否存在故意操纵行为。这种复核可能向审计师提供额外信息,预示管理当局本年是否存在类似的操纵。

3.评估重大非经常性交易的合理性。复杂的经营结构及交易安排,是会计报表舞弊的常用手法。如果审计师注意到重大交易与正常经营不符,或者与审计师对企业及其经营环境的了解不符,审计师就应该了解重大非经常性交易的实质,评价它的内在合理性,分析它是否符合商业常规,并分析交易是否预示着存在财务报告舞弊。应当特别注意是否涉及未曾了解的关联方。就本身而论,关联方交易并不构成财务报表舞弊,但如果这些交易没有经过适当的授权,或管理当局没有向审计师确认这些交易,那么这些交易就是管理当局掩饰财务报表舞弊的迹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汉文等.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宋常.舞弊及其审计问题的基本思考[J].审计研究,2001,(4).

[3]郑韩晖.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及侦查研究[J].审计研究,2001,(6).

舞弊审计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是为了鉴证被审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保证其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但虚假财务报告还是屡见不鲜,已成为全球范围一个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本文根据分析会计报表审计过程,提出了会计报表舞弊产生的动机、形式及审计方法。

一、会计报表审计目的及意义

会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实施必要的审计,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在经济时代中,高科技的进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给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压力。而审计发展史上,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也一直成为困扰审计职业界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公司欺诈和舞弊现象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给资本市场和社会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而报表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始终保持高度的执业谨慎,通过一定的程序如信号侦查、舞弊分析等,将隐藏在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中的故意虚假作为揭示出来,呈报给管理当局。它包括对舞弊的预防、检查和报告。

(一)会计报表审计的目的

1.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

2.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3.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等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二)现代会计报表审计的意义

1.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所处的地位,使他们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又由于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专业性很强,它的使用者难以对它的真实可靠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更不可能亲自处理。而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审计人员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审核,便于验证会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不同的报表使用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其间通常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就投资者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和报酬,需要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以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和投资风险的大小;就债权人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债权能否及时收回,需要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以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但企业管理当局为了骗取投资和债权,有可能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如虚构资产、隐瞒负债等,致使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审计人员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审计,可以揭示并纠正各项错误和弊端,确认报表所反映内容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3.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促使企业改善内部管理

会计报表总括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理财过程,它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审计人员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审查分析,可以了解和揭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管理中的漏洞,进而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财务审计,通常采用逆查法,从审查和分析会计报表着手,将会计工作的终点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由于会计报表集中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分析、审查,就可以找出审计的重点和疑点,为进一步审查账目提供线索,指明方向,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会计报表审计的核心—会计报表舞弊审计

(一)会计报表舞弊产生的动机

在我国,上市公司常见的舞弊动机有以下几个。

1.发行股票(圈钱)

资金如企业体内的血液,任何环节都需要资金,公司在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时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初次发行阶段,要求公司连续三年盈利;在配股阶段,曾要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盈利率超过6%。这些都导致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包装。公司可能通过粉饰财务报表以便说服各类资金的提供者向其提供资金,也就是平常所称的“圈钱”。

2.二级市场炒作

在股票上市后,为了使股票价格能达到预期的波动——例如使股价暂时下跌,以便操纵者能够廉价购股,取得更大的控制权或在高价出售牟取暴利,上市公司常利用财务报表舞弊达到目的。

3.避免戴帽或退市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另一个动机就是避免带上“ST”的帽子;如果已戴帽,就不愿意最终退市,这些戴帽公司一般都表现出强烈的扭亏为盈的欲望。

4.其他动机

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仕途发展、报酬薪金、声誉名气,或为获得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或为了减少纳税也有可能虚报会计报表。

(二)会计报表舞弊的形式与审查方法

1.高估资产或计价不正确

(1)具体形式。高估资产或计价不正确的具体形式有:a.存货计价不正确。比如故意错误计算存货成本以增加期末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b.高估应收账款。比如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依然挂账,导致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增加。c.高估固定资产。比如对已经没有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项目,常年累月挂账。d.高估其他资产项目。比如将研究开发支出列作递延资产。(2)审计方法。对于资产高估现象,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账实核对、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的方式,审查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计价的合理性;而对于应收账款、递延资产项目,可以采用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发现并关注异常项目。

2.操纵收入

(1)具体形式。操纵收入的具体形式有:a.蓄意使用不当会计核算方法,虚增收入。对于这种情况,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查投资业务,查阅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董事会的会议记录或决议,查出相关的漏洞。b.会计期间划分不正确。审计人员需实施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通过销售截止测试等手段发现不恰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c.虚构交易。常见虚构交易的手段包括伪造购销合同,填制虚假发票、出库单,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

(2)审计方法。为发现虚构的交易,审计人员至少应执行以下审计程序:a.对重要的应收账款进行函证,这是查出虚假销售收入最重要的方法;b.采用分析性复核,如果发现销售收入成倍增加,但仓储费、运输费等却没有增加或增加不大,则该公司可能存在造假现象;c.审核大额或非正常交易的会计记录,尤其是期未记录的交易;d.对于重大或复杂的合同,审计人员更应该留心合同的具体条款以及公司的承担能力。

3.费用记录不正确

(1)具体形式。采用的手段包括:a.将费用跨期入账。b.将费用挂账,隐匿管理费用。c.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等调节利润。

(2)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可以依据各种负债的明细表等,根据各种债务的利率和期限,复核各种债务利息会计处理是否恰当

4.有些事项未作披露或披露产生误导

(1)具体形式。担保。上市公司一旦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可能会给其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尽管担保无法在报表中被正式列为项目,但要求附注的方式在报表说明中予以披露;大股东占用资金。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往往名目众多,金额巨大;交联交易。关联交易包括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资产购销、受托经营、资金往来、费用分担等;诉讼事项。诉讼事项也属于上市公司的重大不确定性事项,一旦败诉,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受托理财。在股市牛气冲天时,许多上市公司经营不佳的问题统统通过委托理财得以解决。但是委托理财属于高风险的资本运作,其风险性必会在一定时候得到充分体现。

(2)审计方法。审计人员需要从各方面收集证据,比如,向银行函证公司担保情况,向律师函证公司担保和诉讼情况,关注媒体所披露的公司诉讼状况和重大关联交易等,以发现那些未作披露的事项。在审计过程中应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风险进行测试。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中,高层管理人员几乎都是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角。可见,充分认识管理层舞弊风险对保证审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三)会计报表舞弊审计的发展趋势

1.重新思考有效的舞弊识别模式

传统的会计报表舞弊审计认为审计人员应作为信息的收集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已发生的事件上,寻找与舞弊行为有关的证据,并确定其细节。但事实证明,很多公司的会计报表舞弊往往借助于复杂而且隐蔽的会计手段,如“精心”安排下的关联交易、期后事项、管理层的会计估计等。此时仅仅通过传统的舞弊审计方式查找舞弊产生的痕迹来发现舞弊显然是比较无力的,更何况是管理层、银行、券商的联合舞弊。既然无法有效地从舞弊产生的痕迹识别舞弊,那么查找舞弊产生的根源则成为我们识别舞弊的一条新的思路。SASNO.99(美国审计准则第99号)提出的“舞弊三角”风险评价模式,把重点放在舞弊产生的主要条件上,而非舞弊产生的表面结果。SASNO.99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管理层3个方面的舞弊因素:压力、机会、态度。当3个条件同时成立时就意味着管理层舞弊的动机相当大,注册会计师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以控制风险。

2.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决定了我国审计模式可多种方式并存,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我国审计未来的主流,并逐步将全面风险治理理念融入到风险导向审计的各步骤,朝着风险治理审计方向发展。风险治理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加快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步伐,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范审计市场运行机制,健全审计风险保障机制;转变审计理念,打破原有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与陈旧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审阅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审计理论、审计思路、审计治理、审计方法、审计内容方面积极探索审计监督新路子,使审计创新更加贴近国际惯例。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要从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转向始终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由于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学谦.会计报表分析原理与方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