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现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22:11:26

统计现状

统计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经济建设;经济统计;应用手段

经济统计学是针对经济问题,做相关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手段。就其研究的领域,可以涉及到宏观经济的统计,微观经济的统计。这就能够涵盖我国的生产行业,因此经济统计在各行各业当中都会有所应用,但根据目前的工作经验来看,我国在南极建设背景之下,积极统计的应用现状无法紧跟经济发展的脚步,这就要求经济统计继续向前发展和研究,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应用现状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但是我国的经济统计,在积极建设的应用现状上其研究力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使得我国的经济统计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协调,为了进一步紧跟经济发展的角度,使经济统计学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相关的研究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做到相互配合,在充分了解我国经济建设过程当中所存在的各类重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实效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处理各类问题,推动我国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从当前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对于经济统计的应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的加强经济统计的研究,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入,原有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所兴起的计量科学当中,将数学的方法引入到相关的研究领域时,能够得出更为定量的标准,从而寻找相关的数字化规律。通过大量的实践,可以证明,要想有效的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就必须要重视经济统计的实践应用,这样能够准确的预测经济发展所出现的问题,便于相关的工作人员作出正确的决策,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经济的更大效益。

二、经济统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应用事项

(一)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相对于统计学来说,本身是属于一种社会调查的活动,这类活动会涉及到大量的数量信息和素质问题,而且会将这类问题涵盖在统计学的研究领域当中,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定量化的标准。我都有哦,经济统计学是在国民收入统计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的,这项研究的起源历史可以追溯到1665年,英国科学家威廉配第,通过对英国国民收入的统计研究,提出了估算法,但由于方法上的缺陷,导致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出现问题。针对这一缺陷,1791年,法国拉瓦锡提出了最终产品的概念,以期待能够解决这类问题,还在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又以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进行相关的研究,来反映这类问题。而我国自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都是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于经济统计学没有做相关的重视,但改革开放之后发现,原来的统计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这一基础之上,国内大量的研究者和相关的领导人非常重视这一问题,通过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逐渐趋于完善。(二)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在积极研究过程当中,统计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通过统计学,首先可以对所收集的各类数据进行分类处理,这位数据的收集,提供了科学的方式,能够定性分析,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研究,将保证定量的研究。另外,统计学的发展,可以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每一种因素的影响结果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做经济分析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拿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分析数据,才能够找到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在这一基础之上,统计学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采用数量统计的方式,可以为经济理论的得出提供准确性和真实性的保障,而所得出的各种理论,都属于相对理论,在实践的验证之下可以变成绝对真理。因此,经济学与统计数量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这就能够证明,统计学在经济研究过程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经济统计的应用意义。因为经济活动会涉及到非常多的领域,产生大量的信息,这就使得经济研究非常困难。还为了真实的表达数据背后的正确真理,数据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方式,针对当前的经济局势,经济问题,作相关的定量分析。在今天,信息量飞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只有应用科学的统计选方式,才能够对相关的经济问题做很好的了解,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事实上,在今天,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所以经济统计学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经济研究离开了统计学的支撑,首先其经济理论是无法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所以统计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推动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改革的过程当中,各位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于经济活动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要想对现在经济发展趋势做认真细致的分析,首先需要获取相关的数据,而且数据也必须要符合统计学意义,因此经济统计学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手段,鉴于我国目前在经济统计的应用研究力度尚处于不足阶段,呼吁社会上的相关学者和研究工作者不断的进行创新,使这一学科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加快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德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西部经济发展:机遇、问题和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6,32(02):26-28.

[2]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16-17.

[3]刘瑞妮.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216.

统计现状范文篇2

一、*县乡、镇统计工作现状

1、统计网络不健全。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层统计网络也就是乡镇统计机构以及统计人员的设置和配备问题。*县个别乡镇统计工作基本上是一种不稳定的网络结构,构成这个网络结构的统计人员不仅承担着繁重的统计工作,也大都兼任着其它工作,如分包村户、计划生育、办公室等,导致部分统计人员往往安不下心来,统计工作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统计网络信息建设还不够健全,办公自动化程度极低,报表报送方式仍然靠人工,这种报送方式有时会影响到统计工作的及时性。

2、统计队伍不稳定。由于统计工作的繁重琐碎和统计人员的清苦贫寒,尽管各乡镇都配备了统计人员,但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个别乡镇甚至一年几换。按《统计法》规定,更换统计人员必须征求上级统计部门的意见,但实际上很少这样执行。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造成了统计资料遗失、统计数字不能衔接、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统计资料不完整。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乡镇由于统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统计员之间交接手续不完整,致使统计资料丢失、损坏,统计资料断档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一些乡镇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按上级统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设置统计台帐,对统计资料的归档不够规范。

4、统计服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少,而各种统计调查过多,个人承担的工作过重,无暇开展统计服务;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由于乡镇没有设置综合统计机构,有些乡镇的统计工作是分散的,统计人员对全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往往给乡镇党委、政府造成统计服务不到位的感觉。

5、统计制度不健全或不实用。目前的统计调查制度大都以满足本级和上级的需求为主,而基层统计人员往往只是简单地收集和汇总各种统计报表,不能满足乡镇对其经济情况分析的需求。加上市、县一些部门常常擅自制发不符规定、未经统计部门审批的报表,且大多不能采用抽样或难于取材,加重了乡镇统计人员的负担。即使是统计部门的正规统计报表,虽然规定得很详细,也难免有一些与乡镇的实际不符,导致乡镇统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几乎只能是简单应付,无法真正实行。

二、对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如何切实加强和搞好基层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可靠,成了当前各级统计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就*县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统计工作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统计调查单位遍布城镇乡村的每个地方,全县统计调查单位有很多个,统计范围之广,单位之多,是其他工作少见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而要真正的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在于最基层的乡镇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和统计队伍的稳定与否。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确保统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1、明确责任,加强管理。根据*县情况,乡镇可成立综合统计机构,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任命,明确身份为乡镇行政编制,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承担乡镇农村统计工作,并负责收集乡镇各村、站(所)的全部统计资料及运行情况,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编制的统计报表进行归集、汇总、分析,将月度统计报表资料和相关分析材料提前提供给乡(镇)有关领导,经乡(镇)领导审核同意后,同时报送县统计局和县直有关部门,充分保证乡镇统计网络的稳定性以及统计数据的及时性,确保统计报表渠道畅通。

2、稳定队伍,上下联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在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另一方面,适时开展必要的统计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统计现状范文篇3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农业以及农村的内涵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出现了改变,需要对目前的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够确保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业发展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趋势。基层农村统计工作一直以来是农业经济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能够收集到大量的真实数据,通过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可以得出农村经济具体发展形势和存在问题,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来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态势,促进农村经济形成良性循环的模式。但是在基层农村统计工作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现状对工作模式进行优化。

1基层农村经济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是极其必要的,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1]。首先通过农村经济统计可以让上级领导了解到目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认识到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差异以及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时利用法律条规以及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引导,保证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其次,通过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可以获取有关于农村发展的真实数据。在数据的基础上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计划进行调整,同时还能够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避免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盲目性的问题。最后,通过农村经济统计可以对农村地区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考评,了解某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水平。针对经济发展情况不佳的地区国家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政策,从而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问题出现几率。

2基层农村经济统计现状

2.1基层统计网络不完善

以往在进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时是利用一家一户的形式进行统计调查,按照从下至上的原则完成统计。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经济结构开始向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农村经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以往多数是属于家庭经营模式,当前进化为多层次经营结构。如果依旧使用单一的样本户调查方法,无法满足目前经济环境下对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要求。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少充足的资金去建设完善的基层统计网络,这使得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基层统计网络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缺少充足的人员和机构负责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统计工作无法覆盖农村地区,会使所统计出的数据出现片面化或者单一化的问题。并且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缺少良好的互通机制,无法及时通过数据互通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二,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缺少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使得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所使用的手段及设备均无法满足目前的统计工作要求。

2.2基层农村经济统计指标未更新

在经济统计过程中指标是影响统计工作的关键因素,负责经济统计的人员会结合具体的统计指标展开统计活动,如果统计指标没有进行定期更新,则会使统计工作无法对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准确分析。特别是当前农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变化,进行经济统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及时对新的内容实施统计和分析。当前根据农村经济收益的分配情况,可以将其总结为4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分别为集体经营、相关企业经营、家庭经营以及其他经营等。不同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以及经营机制运行情况均有所差异,要想确保能够提升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必须要根据不同的经营模式制定针对性的主要体系。这样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不同经营模式的现在的状况,突出重点问题,以此来为后续数据的使用提供参考。

2.3缺少专业的统计人员

在工作中统计人员也是影响统计质量的主要因素,需要农村经济统计人员有专业的经济理论知识和统计知识了解统计要求和统计报表的制作方式,这样才能够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但是目前农村地区在实施经济统计时,经常由村委会的会计人员进行统计由,会计人员兼职这一岗位。而由于农村地区会计人员普遍年龄较大,无法及时学习新的统计知识和经济知识,自身综合素质较差,无法有序开展经济统计工作,使得该项工作出现了形式化的问题。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统计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农村地区的统计人员对于新手段的使用方式并不了解,无法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统计工作,降低了统计效率,也增加了统计失误现象的出现几率。

2.4经济统计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村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经济中的利益主体结构出现多元化的特点,经济发展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然而目前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管理体系难以满足具体需求,管理效率较低,使得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了限制。第一,缺乏对统计人员实施有效管理,使得统计人员普遍缺少良好的责任意识,没有主动提升自身能力的想法,忽视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第二,缺乏对统计工作流程进行管理,导致经济统计工作出现随意化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流程要求,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必须要重点对管理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够提高统计质量[2]。

3优化基层农村经济统计现状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基层统计网络建设

通过完善基层统计网络能够确保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打造一体化的统计体系,从而加快数据流通和共享的速率。但是由于统计网络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成本,这需要政府能够针对这一项目实施拨款,确保基层统计网络建设能够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第一,在各个地区设置专门负责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机构和组织,保障统计工作的稳定推进。通过组织结构的改进和完善能够让专门的人员负责统计工作,改变以往统计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统计的优势和作用。第二,引进各种信息化技术,构建农村经济统计网络平台。统计人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传统计报表以及统计数据,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完成数据统计和分析,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得出统计结果。在这种模式下还能够和其他地区进行数据共享了解,在某一区域内不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利用合作的方式来弥补经济发展中的短板。

3.2对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优化

在优化经济统计指标时需要结合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具体的经营模式,这样才能够提高经济统计指标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保证能够对农村经济实施准确统计。相关人员需要对经济统计指标进行明确,要根据经济具体发展变化对指标体系进行更新,丰富经济统计内容。例如,在对乡村企业或者私营企业实施经济统计时,可以从乡镇企业报表中选入,在对农村家庭经营模式实施经济统计时,可以利用典型以及抽样两种调查方式联合完成统计。

3.3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力度

在对统计人员进行培训时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对现有的统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能够了解现阶段常用的统计方法以及统计理念。对其实施理论知识教育,包括统计知识、经济知识等,提升其理论知识水平,为后续统计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第二,加强对新人才实施培训。农村地区可以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新人才进入到工作岗位中,为统计工作开展提供新的动力。在其进入工作岗位前实施岗前培训,让新人才能够了解基层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重要性以及具体方式,使其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合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第三,强化统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培训过程中应当让其了解到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在新时代下所担负的责任,使统计人员能够主动对统计工作手段进行优化[3]。

3.4完善管理机制体系

在完善管理机制时应当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改进。针对管理人员应当制定合理的责任制度,一旦在统计工作中出现失误问题,需要结合责任制度对其进行责任追究,提升管理人员以及统计人员的自我约束意识,能够更加认真地对待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由上级领导对基层农村经济部门统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实施有效监督,确保相关部门能够落实统计工作要求。

4结束语

基层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开展可以考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辅助政府人员编制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完善农村经济政策,加强领导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了解,是现阶段保证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稳步提高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在基层农村经济统作工作中存在着基层统计网络不完善、基层农村经济统计指标未更新、缺少专业的统计人员、经济统计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降低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基层统计网络建设,对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力度,完善管理机制体系,以此来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统筹工作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齐婧.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7(18):17-18.

[2]刘富彪.浅谈乡镇统计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张家口市宣化区乡镇统计工作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8(5):32-34.

统计现状范文篇4

关键词:社会保障;统计体系;现状

党的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对“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出了要求。社会保障统计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在数据指标上的客观反映,也是社会保障统计数据全面完整的制度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以来,社会保障统计工作不断发展。同时,一些学者对社会保障统计制度和体系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谢启南(1998)[1]对我国社会保障统计制度的意义、范畴、存在问题和建立原则进行了分析,系统列出了涉及各部门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探索了社会保障体系综合评价方法。袁国敏、林治芬(2013)[2]分析了社会保障统计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社会保障内容进行了分类和界定,建立了九个板块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的内容、方式和统计指标发生了一些变化。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对社会保障部门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进行了一定调整,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社会保障统计体系的现状、变化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优化社会保障统计工作,提高社会保障治理水平。

一、我国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发展现状

根据国际社会保障统计惯例,狭义的社会保障统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广义的社会保障还包括就业促进、住房保障、公共卫生等内容[3]。我国社会保障统计工作涉及到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医疗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卫生健康委、国务院扶贫办等多个部门,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部门行政记录和一些统计调查项目,数据主要集中在三个部门———国家统计局、人社部、民政部。通过对这三个部门2013年和最新年份统计公报与年鉴指标情况的梳理,得到我国社会保障统计体系的大体状况和发展变化。(一)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指标。国家统计局是政府综合统计部门,不承担社会保障具体职能,涉及的社会保障统计职能是综合整理和提供社会保障基本统计数据。从工作实际看,国家统计局主要是对相关部门统计的社会保障指标数据进行汇总,其自身统计的社会保障指标较少。详见表1。在国家统计局的2018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社会保障统计指标的内容和分布与2013年相比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1)将位于原第十一章“卫生和社会服务”中的社会救助指标与原第九章“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指标合并为一段,列在第九章“人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中,增强了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整体性和完整性。(2)丰富了农村贫困数据。从原第九章“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调整到第一章“综合”,单独成段凸显了其重要性。(3)根据工作内容变化,将农村五保供养人数调整为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将资助城市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障人数、资助农村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人数调整为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将反映住房保障情况的指标由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改为新增棚户区改造数、农村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数。(4)在就业保障领域增加了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在统计年鉴中,社会保障指标的内容和分布与2013年相比变化不大,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指标没有按照统计公报的调整思路进行合并,依然分列在不同章节,也未涵盖城镇调查失业率等数据。变化主要是在“人民生活”章节新增了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情况,在“卫生和社会服务”章节删去了新农合、社会福利企业和优抚安置情况。在《中国统计年鉴———2019》中,社会保障指标主要分布在:第四章就业与工资,包含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及失业率,与2013年年鉴保持一致。第六章人民生活,包含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为新增指标。第七章财政,包含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住房保障支出,与2013年一致。第二十二章卫生和社会服务,包含孤儿和家庭收养情况、社会救助情况、医疗救助情况、福利销售情况、残疾人事业基本情况,与2013年相比删去了新农合、社会福利企业和优抚安置情况。第二十四章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包含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及累计结余、社会保险基本情况、分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情况、分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分地区失业保险情况、分地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地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分地区工伤保险情况、分地区生育保险情况,与2013年相比基本一致,删去了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历年情况表,调整了分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表的位置。(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指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社会保障职能主要包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领域,统计工作由规划财务司负责。人社部每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对比2013年度和2018年度公报,统计体系由八个部分调整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劳动就业,包含就业总人数、分城镇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农民工就业人数、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情况、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情况、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情况,与2013年相比又新增了城镇调查失业率、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第二部分为社会保险,包含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由于国家医疗保障局在机构改革后单独设立,人社公报中不再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第三部分为人才人事。第四部分为劳动关系。第五部分为行风和基础建设。人社部的《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年鉴》分为文献卷和工作卷。文献卷包括上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大事记。工作卷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概览、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资料。其中,社会保障统计资料分为综合、就业与失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劳动关系与监察、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六个方面。(三)民政部的统计指标。民政部的社会保障职能主要包括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的福利与权益和慈善事业等社会救助领域,统计工作由规划财务司负责。对比民政部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和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指标体系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综合,包含行政区划、民政部门登记和管理的机构、设施、人员,投资和支出。第二部分为社会工作,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分为养老服务、精神疾病服务、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服务、其他提供住宿的服务;不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分为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和收养登记、残疾人服务、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和专业社会工作、社区服务。与2013年统计公报相比,社会救助部分保留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按照机构职能调整删去了医疗救助和防灾减灾情况;慈善事业和专业社会工作含慈善服务、专业社会工作、福利,删去了优抚安置情况,并且调整了结构。第三部分为成员组织和其他社会服务。民政部每年民政统计年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8》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上年度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第二部分是社会服务主要数据图表,第三部分是社会服务综合统计资料,第四部分是社会服务历年统计资料,第五部分是社会服务当年分省统计资料,第六部分是附录。

二、存在的问题

(一)系统性不强,没有全面统一的统计体系。虽然学界对社会保障统计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一直以来我国官方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全面统一的社会保障统计体系。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障工作涉及面广、职能分工交错,导致统计职能和统计指标较为分散,而作为我国综合统计部门的国家统计局未安排司局对社会保障统计工作进行专项保障,一般由负责综合性统计工作的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缺少对社保指标整体性的梳理和研究。另一方面,部门的社会保障统计工作基础薄弱,一些统计方法制度与社会保障的发展需求和工作实际不相匹配,影响了社保数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全面性不够,没有完整翔实的社会保障统计产品。现有社会保障统计产品内容零散、条块割裂,人社部、民政部、医疗保障局等部门一般只自身统计的社保指标。人社部的公报和年鉴中一半是劳动保障和人力资源的内容,在机构职能调整后删去了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等方面的内容;民政部的公报和年鉴中只有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统计情况,在机构职能调整后删去了医疗救助、防灾减灾和优抚安置情况。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中社会保障指标相对全面,但内容不够翔实,仅有主要指标,缺乏分项数据,对于社会保障资金、住房保障等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并且内容分散,没有对社会保障统计指标进行专项梳理。(三)规范性不足,没有清晰可比的指标口径。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统计指标在内容、机制和指标口径上都存在不够规范的问题。一些社会保障统计指标含义模糊,对基础薄弱、人员统计专业素养不强的部门社会保障统计工作造成了较大困扰,也不易与国际进行比较[4]。部分指标口径宽泛笼统,没有与理论规范相协调的分项数据,比如,统计年鉴中的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包含人社、民政、医保、住建等多部门的社会保障资金。此外,由于一些社保数据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没有形成定期机制,也制约了数据指标的分析和使用。

三、建议

(一)建立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建设的责任机制。我国的政府统计体系由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组成,在组织领导上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为了更好建设与新时代社会保障工作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建议从中央层面明确国家统计局为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建设的工作牵头单位,负责研究和统筹全国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建设工作,由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承接具体工作,相关部门按照部门工作职责负责本部门内部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建设。(二)规范社会保障指标的统计和。由国家统计局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建立社会保障指标的统计标准和规范,为我国社会保障统计提供规范的制度基础。一是规范数据统计机制,建立健全与新时展相适应的统计制度,保障和完善统计基础建设。二是规范数据内容,着力解决指标不够全面等问题。三是规范数据口径,促进数据完整规范、横向可比。四是规范数据机制,避免“数出多门”、数据“打架”以及由于统计时点不同造成的“一门多数”等现象。(三)定期社会保障专项统计产品。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和年鉴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综合反映,但社会保障指标涉及面广、指标体系庞大,难以作为单独的章节列入统计公报和年鉴中。建议参照《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统计指标》等统计产品,由国家统计局或人社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以年度专项统计公报或统计年鉴的形式对社会保障数据进行综合整理和。

参考文献:

[1]谢启南.我国社会保障统计制度方法刍议[J].统计与信息论坛,1998,(2):9-13,20.

[2]袁国敏,林治芬.中国社会保障统计建设整体设计[J].中国社会保障,2013,(2):28-31.

[3]林治芬.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57.

统计现状范文篇5

关键词:小微企业;统计现状;统计管理

一、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大,我国新增就业和再就业的70%以上集中在中小微企业,由此可见小微企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总量、就业与创业方面对社会贡献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自2011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与迅速发展的小微企业规模相比较,目前小微企业统计基础工作却十分薄弱,难以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小微的经济发展全貌,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小微企业统计基础工作,以便提供准确、及时和全面的小微企业统计资料,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制订扶持和发展小微企业提供可靠的政策依据。

二、目前小微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小微企业涉及面广泛,行业企业背景复杂多变,调查难度大,虽然目前国家也出台一系列对小微企业统计工作制度和方法,对小微企业统计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小微企业统计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缺乏统筹的统计管理制度,日常统计工作不够重视不能本质地反映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小微企业普遍不重视对统计工作。小微企业统计调查对象经济情况复杂,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受各自利益的驱使和影响,目前小微企业对职能部门要求的统计工作重视程度普遍低,有小微为了偷税、漏税往往进行瞒报、漏报,致使小微企业漏统问题严重。(二)小微企业统计工作手段落后。很多小微企业在统计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软件工具或者软件工具相对陈旧,无法满足现行统计工作的具体需要;有的小微企业甚至通过手工计算的方式进行统计,导致各种数据错误,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定,致使小微企业统计资料出现各种不符合规定的质量问题。(三)小微企业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低。统计工作质量问题和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密切联系,小微企业的统计人员并非专业或者固定的专门统计人员,他们在进行统计时只能机械地完成一些数据汇总等简单工作,没有综合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有的小微企业只能对日常相关资料进行简单汇总,没有能力和水平对统计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对小微企业统计信息的决策作用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统计工作对小微企业的影响

(一)为小微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可靠参考依据。统计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不同时期、不同产品、不同客户背景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同,开展统计工作会要具体到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劳资、采购、能源和产品市场需求的各个环节,统计人员只有全面掌握以上各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对整个行业动态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因此,统计工作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更能为生产经营决策和预测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数据支撑。(二)统计工作影响企业管理运作效率。现代企业管理离不开统计数据分析,在统计分析过程中保证企业运作的效率化与科学化,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小微企业更是如此。扎实的统计基础工作是统计数据质量可靠的前提保障,高质量的统计数据更是企业具有价值的无形资产,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只有提高统计质量,使小微企业管理运作更加高效有序,才能使小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加强小微企业统计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统计法律宣传,完善小微企业内部统计制度。为了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统计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小微企业统计法律法规宣传;小微企业也应该不断加强统计基础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小微企业内构建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统计指标体系,按照行业的特点和小微企业发展的需求,在遵循全面性、可行性和客观性的原则下,完善小微企业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小微企业内部也要制定一套完整、连续、清晰和真实的原始记录台账。小微企业的原始记录台账是编制小微企业会计报表、统计报表和进行数据分析的主要依据;小微企业应该按照《统计工作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将收集、整理、归纳、计算等统计数据基础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统计管理的规范性。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尤其是统计工作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效率,还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小微企业更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相关手段进行数据保存、数据处理、数据总结,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为企业自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加强小微企业统计人员素质水平的提升。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小微企业的统计也不例外。特别是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背景,要求统计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必须熟练掌握并会应用各种网络工具,实现传统工作与网络现代化有效融合。因此要加大对有关统计人员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指导力度,确保统计人员可以接触到该领域内的先进理念与前沿技术,促使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工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的实际统计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建霞.浅析统计工作在单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

[2]胡静波.完善小微企业统计监测研究[J]统计与科学。2014.11.25

统计现状范文篇6

1平顶山市社会保险现状的统计分析

1.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011年,平顶山市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建立了统筹城乡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平顶山市符合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参保人数185万人,参保率达到95.6%,略高于全国水平;60周岁以上领取待遇人员49.3万人,占全部参保人员的26.6%。2015年全市参保人员增加到190.6万人,年满60岁以上领取养老金待遇的人数为60万人,全部及时领取了养老金。图12011-2015年平顶山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及60岁以上领取待遇人数对比图由图可以看出,年满60周岁以上的人数逐年增多,一方面说明平顶山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广覆盖”的要求,能够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老龄化问题逐步凸显,养老金压力逐年加大。1.2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十年来,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参保人数由2005年的22.5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42.8万人,增长了90.2%。同期,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参保人数则增长了102.2%。与全国的平稳增长相比,平顶山市逐年变动幅度波动较大,见图2:1.3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全国参保人数成快速增长态势,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2008年的31822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66582万人,增长了109.2%,年平均增长率为11.1%;但是我市参保人数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8年来合计仅增长了8.3%。详见图3:1.4失业保险。为适应平顶山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增强失业保险保障功能,形成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确保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并促进其尽快再就业。2012年1月,平顶山市开始实施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全市失业保险实行统一费率费基、统一基金收支管理、统一待遇标准、统一业务经办,逐步统一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2015年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42.5万人,十年来一直处于稳定状态。1.5工伤保险。2010年12月,为进一步完善平顶山市工伤保险制度,提高工伤保险统筹层次,增强工伤保险基金互济和抗风险能力,推动全市工伤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平顶山市工伤保险开始实施市级统筹。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六统一”。2014年平顶山市上调工伤保险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和生活护理费标准,工伤保险参保率明显提高。截止2015年,参保单位1400余家,参保人数为32.3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92.3%。

2平顶山市社会保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社会保险同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从本质上说,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具体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二是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包括保险规模、保险项目、给付水平等。根据近十年平顶山市的实际情况,社会保险基金每年均处于结余状态,总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最高为96.6%,最低为83.3%,平均为92.5%,比较稳定,故本文着重分析影响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支出的因素,以历年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为因变量,根据上述分类选取了以下对应的因素指标为自变量,分别是:人均GDP、人均财政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月人均养老金额。本文通过分析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与上述7个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确定关系强度,据此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程。经过Excel运行,最终保留了国内生产总值GDP(X1)、财政支出(X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X5)四个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方程如下:1235y=0.355101+0.02733x+0.169269x+0.000627x+0.387982x)回归模型方程显示,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加1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增加0.0273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与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呈同步增长态势。当其他因素不变时,财政支出每增加1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增加0.169269亿元;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增加0.000627亿元;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每增加1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增加0.387982亿元。

3平顶山市社会保险发展趋势展望

无论我国,还是我省、我市的社会保障事业仍处在初级阶段,针对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进行客观的分析,冷静的对待。应遵守社会保障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刻意的调整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同时,社会保险的品种、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还有探讨改革的必要。针对我市社会保险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设性建议。3.1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扩展社会保障范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企业只要进行生产就必须要求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一方面这是企业应肩负起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尤其应将工伤、医疗、养老保险作为重点项目进行落实。同时,还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扩展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尤其是农村地区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此保障全体社会劳动者能够享受到公平的社会保障。3.2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增强社会风险的抵抗力,体现社会的公平性。结合经济增长情况,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此激励广大社会劳动者,使其积极参加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方面,建立科学的养老金调整机制,适当调整个人医疗保险自付比重,增加对最低社会保障、失业、工伤等方面的保障投入,不仅提高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应注重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的改善,以此确保全民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3.3注重社会保险适度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将社会保险支出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应加强不同社会保险征缴力度,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保险费用的征缴做到“应收尽收”,以此确保社会保险适度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孟婉荣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

参考文献:

[1]2005-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2005-2015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3]2005-2015年《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4]2005-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

[5]2005-2015年《平顶山年鉴》[Z].[6]彭倩.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7]高丽丽.社会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研究[J].经济论坛,2013(6):149-151.

统计现状范文篇7

现行统计体制及统计制度的“不适应性”

按主管部门统计的“条条”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政府直接经营,并统负盈亏的集权式机制,从政府机构设置上有相当数量的按行业划分的行使着政府职能的经济管理部门,他们代表着政府对企业进行直接管理。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型的经营机制。一方面,行使政府职能的经济管理部门已经或正在改制改组为以资产为纽带的集团公司,其职能已由过去的政府职能转变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已不再行使政府赋予的综合统计管理职能;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客观要求和企业改制后大量无主管、民营企业的涌现,政府宏观调控部门的管理体制也发生着变革,例如:北京市2000年推出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将过去的财政收入分级管理体制改为分税管理体制,淡化隶属层级概念,将财政收入中的税收(大约占财政收入的80%——90%)划分为市级税、区级税、市与区县共享税,以调动区县地方政府地区管理的积极性,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分税管理的改革模式使各级地方政府越发关注本区域经济发展。“条条”统计管理体制是不适应经济体制管理变化要求的。

分专业实施的统计报表制度不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不适应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需要

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相当一部分企业逐步摆脱了按政府制定单一行业计划确定经营目标的计划经济模式,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要求,组建起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别运作的企业集团,从事着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区许多技工贸一体化企业,很难用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来确定其行业性质,企业中类似“系统集成”的多行业的经营成果也很难进行严格的行业核算。目前我国统计制度规定的分专业实施以主营业务为主的统计“一套表”制度是不能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需要的。

2、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又一特征。随着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方式多样化而带来了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多元化。为适应这一变化,1998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同时废除了1992年制定的《关于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两年的实践表明,新规定的出台基本反映了新形式下企业重组转制和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但是仍有一些问题还未得到解决。例如:北京市已将部分过去承担着政府管理职能的工业局改制为代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资产运营公司,专门经营国有资产运作,其职责是负责对应行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这种性质的企业,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统计制度也是没有现成规定作为执行依据的。

(三)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不适应统计调查任务日益加重的发展趋势,更难以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是以全面调查为主,非全面调查为辅,统计数据上报方式以统计报表为主,其他方式为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和社会各界信息需求量的增加,各级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的矛盾越发突出,即使近年来统计网络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994年,国务院下发(国发[1994]42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改革统计调查体系请示的通知》,明确提出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为补充的统计调查体系的改革模式,并将其纳入国家《统计法》。在这之后,全国各地区的统计调查方法改革迈出较大步伐,但由于非全面调查方法相对单一,受单一的调查方法技术性影响,基层统计力量仍然难以适应,统计数据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四)政府与部门的模糊分工和重复统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政府统计数据的权威

首先、对不经政府统计部门审批的跨本系统的部门统计项目的违法行为没有行政处罚手段,使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负担过重,《统计法》形成了“软法”形象;其次、由此产生的统计标准不一统计范围不明的状况屡见不鲜,使统计调查市场处于混乱状态;第三、数出多门的状况破坏了政府统计的权威,使统计用户无所适从;第四、部门利益分割,统计信息封锁,信息不能共享,重复项目调查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五)政府各部门对企业各自封闭的管理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务公开化、标准化的要求

目前,政府各部门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相对封闭的,工商(民政)部门的企业(单位)注册登记、技术监督部门的单位赋码登记、税务部门的纳税登记、统计部门的统计登记都各自按其范围按其渠道进行,互不沟通,各自封闭。这种局面形成的结果对基层企业来说是环节多,时间长,负担重;对政府来说,各自的职能都会受到影响。企业一户多照、注册地经营地不一致、工商与技术监督对企业非唯一码、企业漏税以及由此而发生的统计数据虚报漏报等问题多有发生。这既加重了基层企业的负担,又不利于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公开化、标准化的要求。当然,此问题似乎不应是本文中应谈的问题,因为它已超出统计范畴,进入到政府各领域的管理和协调,但因为这个问题实为突出,且影响到宏观调控部门政府形象和调控质量,亟待得到关注和解决。为此。笔者在此一提。

二、对现行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中“不适应性”的改革设想

现行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中的“不适应性”需要改革,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只有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才能具有活力,才能较好地反映客观实际,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统计的服务、咨询、监督职能。

(一)实行企业“一张表”,以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的需要

以基本单位调查报表为基础,在反映企业各类属性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相当数量的经济指标、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指标、能源实物量消耗指标、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等。

经济指标的设置要反映企业经营的共性和特性,可分为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业务的共性指标体现在反映企业多种经营成果的总量指标上,目前统计指标体系中还没有这类指标,建议国家设置“企业经营总收入”指标;业务的特性指标体现在企业从事多种经营行业的特点上,如: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建筑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运输业营业收入等。财务的共性指标体现在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和利润方面,无论哪个行业,财务科目在这五个要素的设置上基本是一致的;财务的特性指标体现在收入要素设置的科目上,例如:工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批发零售业的商品销售收入、建筑业的工程结算收入、餐饮及运输邮电业的营业收入、银行的利息收入等都作为业务收入范畴的指标。其他方面的指标(劳动工资、能源消耗、科技投入及成果、投资等)都属于企业共性指标。所有企业实行“一张表”,全面反映企业法人的经营状况。

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适应新兴产业发展。

目前执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是1994年制定的国家标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出现,特别是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要求,需要参考国际通行的分类办法,加紧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并且规范各行业的统计内涵。

采用基本指标、统一数据处理程序

“一张表”的指标设置全部采用基本指标(绝对数指标),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数据。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人员在此阶段完成数据采集任务——提供基础数据产品。“一张表”避免设置派生指标(相对数指标),以便于直观的反映企业的本来经营面貌,也便于数据的处理和审核。统计人员可通过基本指标根据分析问题的目的生成各种派生指标。统一企业“一张表”的指标编码和数据处理程序,通过标准化的企业“一张表”,可以加工出一个地区的总资产、总产出、总投资和总收益,可以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还能满足按行业、按地区、按经济注册类型、按规模等各类分组的需要。

(二)政府统计内设机构按统计流程设置,以适应实施企业“一张表”的需要

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分专业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从组织上满足实行企业“一张表”,就应按统计工作流程设置政府统计局的内设机构。统计工作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生产统计产品的过程。提到生产,就有为何生产、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的问题,这是在统计方案的设计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到产品,就有初级产品和高级产品之分。我们把经过采集并经净化的数据称之为初级产品,这是在数据采集处理和审核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再把初级产品进行开发,通常以统计刊物、统计信息、软课题研究和统计分析等形式表现为高级产品,这是在统计分析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一套表”,应该按“方案设计——数据采集——分析研究”工作流程来设计政府统计内设机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法人进行统计而不是以专业进行统计的要求。

推行“在地统计”,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1、划定范围:“在地统计”的重点是原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下属企业单位。对于行政垂直领导、管理自成体系、财务统一核算的中央直控单位,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单位,宏观调控单位以及主要依靠部门统计的社会领域仍由部门统计。

明确统计原则:按法人经营在地统计原则。由于税务部门规定按注册地纳税,目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为享受某地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异地注册,当地经营。这既不符合工商注册要求,又不符合税款征收和在地统计原则。因此,应通过工商、税务和统计年检纠正企业异地经营状况,使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地一致。

合理分工:在大中城市的“在地统计”,不主张一竿子插到底,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应合理分工。经济占有量较大而单位数量较少的限额以上单位由区县统计机构统计,经济占有量较小而单位数量较多的限额以下单位由街乡统计机构统计,避免统计数据失控。

方法科学:对于而单位数量较多而经济占有量较小的限额以下单位不易按进度搞全面调查。根据北京市东城区的经验,既考虑数据的准确性,又考虑基层统计人员的承受能力,采用年度全面调查,进度保留统计渠道,取消街乡统计汇总,由区县依据年度数据推算的方法。这样既保证了数据误差低,又使基层统计人员减轻了负担,此作法值得推广。也可运用抽样调查等非全面调查方法解决单位数量多,经济份额少的单位统计问题。

强化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实现政府综合统计和政府部门统计信息资源共享

1、修改国家统计大法和地方统计法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治统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在1983年12月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又在1996年5月15日第八次第八次代表大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修正。法律的出台,对于有效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依法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特别是实施1996年修正法之后,深感统计立法工作还须进一步加强。例如:对于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而未履行到同级政府统计机构审批的调查项目,在法律责任条款上只给予通报批评,这种处罚相对于其违法程度和造成的损失来讲,显然是太软了。与《会计法》相比,《统计法》的经济处罚只罚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对国家机关单位不能实施处罚,而《会计法》的经济处罚则适用于所有单位和责任人,这显然也是太软了。为保证统计调查项目的有效管理和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应尽快把修订《统计法》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

2、进一步明确政府综合统计和政府部门统计的统计分工,实现统计调查项目的标准化管理

我们把政府统计机构的统计称之为政府综合统计,把国家和各地区的部门统计称为政府部门统计。无论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以部门统计为主的分散式统计模式,还是以加拿大、德国为代表的以政府统计为主的集权式统计模式,都是与其国家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因此,我国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适应的政府和部门统计的分工模式。无论如何分工,政府综合统计的对全社会调查项目的管理职能都不应削弱,管理的依据是统计法律。

为加强管理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要建立统计调查项目库。政府统计局的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可分为两个一级子库:一是政府综合统计调查项目一级子库,这个子库又分为两个二级子库,即年度库和进度库(目前此部分库比较完善);二是政府部门统计调查项目一级子库。如是省(市)统计局,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子库又可分为两个二级子库,即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国家各部委的统计调查项目二级子库和各省市统计局批准的地区各部门的统计调查项目二级子库(目前此部分调查项目库还极不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统计调查项目审批部门在审批中减少盲目性,变被动为主动,才能避免由于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的重复调查而造成的数据混乱。

加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网络实现资料共享,充分开发利用信息源,发挥统计信息的作用。

五)政府各部门推行规范、协调、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经济综合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企业(单位)登记是政府对市场和企业进行有序管理的手段之一。目前,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技术监督部门赋码登记、税务部门纳税登记和统计部门的统计登记的单位数量相差悬殊,各自称其准确,又都不明相互差在何处;论其各自职能实现程度,也都存有偏差。笔者认为:企业(单位)的登记工作应从以下方面体现出政府职能的转变:

统计现状范文篇8

1交通运输行业能耗统计现状

交通运输能耗统计工作分为国家和行业两个层面。国家层面主要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行业层面主要由交通运输部负责。1.1国家统计局能耗统计现状。国家统计局作为能耗统计数据的权威机构,主要有两套统计体系和数据。一套是依托能源司的统计数据,为对外公开数据;一套是服务业司的统计数据,为内部掌握数据。1.1.1能源司能源统计现状。随着能源统计制度的建立和不断演进,自1986年起由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主编、2008年起改由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主编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成为了解能源统计成果全貌的重要代表性资料。《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依赖于能源司建立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该制度涉及能源的生产、销售、库存、购进、消费、加工转换、能耗强度、能源平衡核算情况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等情况。通过“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可获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耗量以及交通运输各子行业的能源消费数据。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耗量在《中国能耗统计年鉴》[4]进行公布,交通运输各子行业的能源消费数据为内部数据,不对外公布。1.1.2服务业司能源统计现状。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2007年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建立了“公路、水路运输和港口能源消费统计报表制度”,该制度中公路客货运采用的是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单台车辆,调查期为一年,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车辆类型、百公里耗油、全年行驶里程和全年加油费用。水上运输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法人企业,报告期为一年,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船舶数量、企业全年的汽油、柴油、燃料油等各类型的油耗情况。该项调查是针对交通运输行业而设计的,数据结果更为丰富详细,但不对外公布。1.2交通行业能耗统计现状。交通运输部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管部门,在交通运输能源统计方面开展了两项全行业的能耗统计调查:公路、水路运输量统计调查以及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报表制度。1.2.1公路、水路运输量统计调查。为解决运输量失真等问题,交通运输部在全国范围内每五年组织开展一次公路、水路运输量专项调查,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小样本调查。通过该调查在获取运输量的同时也可得到相应的能源消耗数据。该调查道路运输和水上运输能耗统计的调查对象为车辆和船舶,调查方法采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内容包括百公里油耗经验值、总行驶里程、总油耗等指标。1.2.2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报表制度。2011年,交通运输部在确定了“总量数据通过协调国家统计局获取,行业建立依托重点企业的能耗统计监测体系”的工作定位后,开始正式执行“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报表制度”。该项目工作统计范围涉及公路客运、公路货运、内河运输、海洋运输、城市客运、港口各个子行业,统计对象均为企业。统计频度方面,道路运输和水上运输为月报,港口为季报。统计指标包含:企业的能源消耗相关指标和运输生产情况相关指标。

2交通运输行业能耗统计数据对比

2.1国家统计局内部数据对比。通过对国家统计局能源司与服务业司的两套交通运输行业能耗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在公路运输方面,由于2012年之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调整,能源司将城市公共交通业纳入了统计范围,而服务业司一直未将其纳入,故2012年之后的两套数据无法再进行比较。2012年之前,能源司的道路运输业统计范围与服务业司的公路运输范围相近,故将二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差异在20%左右。在水路运输方面,能源司的水上运输业统计范围包含水路与港口,故将服务业司水路与港口两个行业的合计数与能源司水上运输业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差异在50%左右。具体结果见表1。2.2运输量统计调查与国家统计局数据对比。由于公路、水路运输量统计调查与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的统计调查从整体来看相似度较高,都是基于公路水路运输行业开展总量调查,因此将二者获得的总量结果进行比较,具体结果见表2。公路客运方面,对比结果显示:2008年国家统计局公路客运全行业能耗与专项调查能耗数差异为-3.2%,2013两者差异为-12.0%。公路货运方面,对比结果显示:2008年国家统计局公路货运全行业能耗与专项调查能耗数差异为21.1%,2013两者差异为-0.07%。水路运输方面,对比结果显示:2008年国家统计局水路运输全行业能耗量与专项调查的差异率为14%,2013年二者差异率为58%。2.3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报表制度与国家统计局数据对比。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报表制度与国家统计服务业司公路、水路运输和港口能源消费统计报表制度,两者都是基于典型企业调查获取能耗数据,因此二者数据可进行对比。又由于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报表制度监测范围在2012年以后才比较固定,因此对比时期为2012—2014年。在公路客运方面,能耗统计监测报表制度的监测车辆均为柴油车,客位数在15客位以上,所以仅使用了燃料类型为柴油、客位数为15客位以上的车型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公路客运百车公里能耗差异率在15%~21%之间;公路货运百车公里能耗差异率在5%~27%之间,详见表3。在水路运输方面,两套制度的监测范围、船舶类型、吨位和燃料类型均不一致,而这些因素对船舶的能耗影响较大,故两套数据无法进行对比。在典型港口企业万吨吞吐量能耗方面,两套数据的差异率在10%~20%之间。

3结论

(1)通过梳理国内交通运输能耗统计工作现状,对比各套报表制度数据,发现公路水路运输量统计调查工作与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统计调查工作都是针对运输对象开展的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这也证明了这种调查方式是目前较为可行和成熟的获取公路水路运输行业能耗总量的方法。公路水路运输量专项调查的设计更加符合行业管理以及交通运输统计工作的现状,并且由于运输量统计工作是交通运输部统计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调查的数据质量可以保障、调查工作的持续性也可保证[5]。(2)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报表制度直接从典型企业获取公路客运、公路货运、内河货运、海洋货运的各子行业能耗数据,数据质量较高。但目前企业覆盖范围较小,只有125家企业,并不能完全反映行业能耗水平波动情况。因此,建议扩大现有的报表制度监测范围,在内河货运方面,建议将西江干线、浙江和江苏水网地区条件具备的企业纳入统计范围;在公路货运方面,建议增加普通货运企业的监测范围,并且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纳入监测,提高典型企业的代表性及推算数据的准确性。(3)现有的各套报表制度依然沿用传统的统计手段,而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目前交通运输行业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化数据。不仅政府部门为加强监管建立了联网售票、重点营运车辆监管、危险货物电子运单等管理平台,市场上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兴起了移动打车、车货匹配等平台,这些平台也积累了大量运输行业运行的基础数据。将这些信息化系统的电子记录数据与国家及行业统计数据相结合,弥补原有传统统计依赖于人工填写整理、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低下的短板,增强基础数据的时效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提高统计效率。

参考文献:

[1]贺大伟.《能源法》与能源统计制度的完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6(5):9-14.

[2]王式跃.当前能源统计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7(21):79-80.

[3]贾顺平,彭宏勤,刘爽,等.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耗相关研究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9,9(3):6-16.

[4]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统计现状范文篇9

关键词: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现状;对策

卫生统计是卫生统计行政管理部门的基础性工作,早在2007年的下半年,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卫生统计网络直报工作,并且在颁布实施的《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中,就卫生统计调查的统计方法、调查内容、数据采集、指标解释以及指标口径等进行了规范,也使得卫生统计直报系统实现了对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全面覆盖。卫生统计直报系统的应用,促进了统计效率的提高,也使得卫生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改变了传统卫生统计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促进了卫生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1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的优势

一是信息报送的环节十分简单,借助网络直报系统,统计人员在对医院的卫生统计信息进行报送时,只需要登录国家卫生统计网络,在直报系统中将数据输入即可,不需要进行逐级申报,上级卫生机构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卫生机构申报的信息;二是报送数据十分智能。统计人员在对卫生数据进行报送的过程中,需要就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看其是否符合基本逻辑,然后只需要点击合理化审计所有数据,在报表下方就会将错误的信息显示出来,智能化的系统能够显著提高人为发现错误信息的可能性,也可以有效节约统计人员以及上级审核人员的时间,降低工作难度;三是报送的数据非常及时。在网络直报系统中,采用的是月报、季报和年报层层递进的制度,能够在提高数据报送效率的同时,保证数据的及时传输,使得卫生管理部门能够准确把握医疗卫生动态以及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为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2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的现状

2007年,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就已经开始正式运行,实现了对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全面覆盖,统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登录相应的系统来对卫生统计数据进行填报,也可以借助离线工具进行数据填写,然后连接数据库服务器,将数据传输到系统中。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采集的数据信息类型众多,包括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基本信息、设施、人员、经费以及医疗服务等信息的年终汇总数据;在岗职工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所在科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大型医疗设备的数量、型号、单价以及使用状况等。借助相关信息,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能够了解辖区内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以及医疗服务利用率、质量状况等,为医疗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监测和评价,也能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组织提供基础信息。但是就目前来看,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中存在有不少缺陷和问题,影响了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2.1人员素质不高。卫生统计工作中,要求报表统计人员能够具备相应的统计学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是从目前来看,存在着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无法很好地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例如,在系统插件需要升级时,如果统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不高,则会影响升级的效果;若报表的逻辑关系不清,则会造成填表质量差,影响统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在统计队伍中还存在复合型人才严重欠缺的情况,使得卫生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无法保障。2.2系统功能欠缺。在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中,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的填报标准,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需要通过频繁的升级来进行修订,这样不仅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容易引发数据填报错误的问题。另外,系统在数据分析中,一般都是从卫计委的角度出发,分析模块欠缺灵活性,影响了业务人员的查询和分析。同时,部分报告支持的格式单一,导致统计人员在进行病历导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死机、进程停滞等问题,影响了数据上报的成功率。2.3统计方法落后。现阶段,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因为基础设施落后、统计方法单一等因素,导致不少统计工作需要人工完成,例如,部分医院的门诊人次和出入院人次需要人工统计,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同时,也影响了数据统计分析的效率。同时,落后的统计方法还会引发数据丢失、数据失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数据填报的准确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直报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工作人员充分重视起来,对问题进行解决。2.4数据不够全面。新时期,伴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和公共卫生体系的优化,统计人员理解统计指标的难度大大增加,想要准确把握统一的指标含义及标准,对于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着严格要求。以每千人口床位这一指标为例,统计人员对于开放床位的理解不同,上报的数据也会有所不同,这样就引发了数据偏差的情况。不仅如此,网络直报数据也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包括数据虚假、数据真实性不高、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数据逻辑性错误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的强化对策

3.1提高思想认识。从整体层面分析,部分基层医疗单位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对于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视不够,无论是领导还是统计人员,都存在信息化意识薄弱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医疗单位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单位领导以及统计人员的卫生统计信息化意识,确保信息化意识能够实现有效的贯彻落实,同时,政府部门以及上级管理部门应该为卫生统计信息直报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资金支持、人员支持等,因为想要对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的数据库进行拓展,增加系统功能,必须投入大量的经费作为保障。各级卫生机构应该及时转变自身的观念和认识,加强学习,确保领导和统计人员都能够认识到直报系统在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3.2强化队伍建设。医疗机构应该重视对于直报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人员素质,选择具备专业统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相关知识,熟悉统计政策的人员参与统计工作,同时也需要做好卫生统计指标的筛选,确保其能够将区域的卫生工作情况准确反映出来。一个合格的统计人员,需要同时具备卫生统计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卫生经济知识以及现代管理学知识等,这样才能保证填报数据的准确性。新的发展环境下,网络直报技术的应用,使得统计频率和报告项目迅速增加,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其必须具备丰富的统计业务知识储备以及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设置专门的统计岗位。不仅如此,医疗机构应该鼓励统计人员参与相应的培训工作,针对统计人员的统计业务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统计人员能够熟练进行各种表格的填报,做好统计信息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整理,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提炼出所需数据,把握好关键信息,并且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确保统计工作的顺利实施。3.3改善统计方法。现阶段,在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中,依然存在有统计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要求医疗机构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好统计方法的改善和创新。对于统计管理部门而言,想要掌握更加完善、更加准确的数据信息,需要对下级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如果统计方法不合理,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滥发报表,或者数据混乱的情况,影响统计工作的实施效果。对此,医疗机构应该对统计制度进行完善,做好统计方法的优化和创新,以更加先进、更加多样化的统计方法来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减少统计过程中的数据失真问题,切实保障统计工作的效果,为直报系统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信息。3.4优化直报系统。考虑到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涉及的基层单位以及用户较多,统计管理部门需要对直报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进一步加强网络直报建设工作。统计人员应该使用高配置、高性能的服务器,对网络带宽进行拓展,提高数据传输能力以及网络上报速度,做好数据处理工作。医疗卫生机构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网络直报系统的硬件建设,优化系统部署,同时也应该做好直报信息的数据审核,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基础数据进行有效监控,对于发现的异常情况,则必须及时进行处理。另外,应该开放数据分析功能,确保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在后台完成公式编纂、维度定义等工作,业务人员借助相应的数据模板,可以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搭配图形、曲线等将数据直观的展示出来,为数据信息的查询和展现提供便利。3.5引入信息技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相关部门需要切实做好卫生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对统计过程进行完善的同时,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结合新的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分析,各项指标都开始朝着更加细化、报送频率更快的趋势发展,传统的手工统计无法很好地满足国家调查制度的需要,医疗机构中的很多数据指标都需要从医院信息系统中获取。基于此,医疗机构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从源头上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统计人员应该借助网络平台,与系统工程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定期完善和优化系统各个功能模块,提高网络直报的速度,推动卫生统计资源的高度共享。3.6做好数据审核。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将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中,推动年终目标考核的有效落实,同时加强领导,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为统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应该依照相关要求,制定出明确而具体的调查制度以及相应的基层卫生统计规范,就指标解释、调查制度、系统操作以及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等进行培训,对数据原始表以及汇总分析表进行全面审核。另外,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做好细致分工,推动管理制度的优化和完善,必要时应该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将主管领导、财务部门、医务部门和设备科室负责人全部纳入小组中,确保各部门之间能够实现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机构的直报工作。

4结语

总而言之,卫生统计工作在卫生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稳定而成熟的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能够对卫生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进行解决,而领导的高度重视能够为统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支撑。从医疗卫生机构的角度,应该做好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明确问题的原因所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来对问题进行解决,提升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的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会青,肖莉,李秀珍,等.江西省联网血费即时直报系统全覆盖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9,32(12):1268-1270.

[2]魏争,朱永海,张辉,等.西安市高陵区学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信息直报系统数据报告质量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19,35(12):1135-1138.

[3]乐淑萍,周俐.血液费用直接报销系统应用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9,32(01):78-80.

[4]梅岚,王莉红.网络信息化直报系统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的应用效果[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05):562-563.

统计现状范文篇10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镇统计办单纯的统计报表已很难满足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对统计工作的需要。乡镇统计人员,要想提高统计服务质量,真正体现统计的自身价值,必须加大统计分析研究的力度,进一步强化统计分析工作,以统计分析为载体,参与农村经济社会的管理,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乡镇统计分析工作的现状:1、对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乡镇统计人员只重视统计技能工作,认为只要能按月搜集统计数据、汇总上报报表就完成了任务,而不分析研究统计数据的内涵,把写统计分析当着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统计分析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统计分析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度。有的统计分析文字分析简单笼统、流于形式,对成绩总结不够、对问题分析不清,提不出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和办法。虽然近两年来区统计局加大了对乡镇统计分析的考核力度,但多数仍以应付考核为主,写出的分析不够深入、具体。3、在预测未来发展上把握不准。大部分统计分析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说明,重点不突出,形式呆板,多停留在一般认识的水平上,没有很好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统计分析缺乏超前意识,反映过去、现状的较多,而分析预测未来的较少。4、基层统计队伍不够稳定。近年来,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部分统计人员刚对统计工作有个清晰的认识,就被调到了其他岗位,导致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技能不高,对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全面,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乡镇统计分析工作。5、上级部门相关培训较少。区统计部门虽然举办基层统计培训班,但培训的内容多限于统计业务基础知识和统计法规理论的学习,而对写统计分析仅仅是一提了之,没有通过开展统计分析经验交流和范例讲评等活动来提高乡镇统计工作人员理论水平和写作技能。

二、加强乡镇统计分析工作的对策统计分析同搜集整理数字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如果抛开数字的搜集、整理,统计分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乡镇统计人员,如何改变统计分析工作薄弱状况,不断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提高对乡镇统计分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开展乡镇统计分析,是统计为乡村经济服务的重要手段,是沟通乡镇统计与乡镇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桥梁,必须使乡镇统计工作人员充分认识统计分析在统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统计分析为武器,参与乡镇经济社会的管理,真正体现统计的自身价值。2、建立统计分析目标责任制。要把统计分析纳入乡镇统计工作的任务中,作为硬指标布置下去,实行严格检查、监督和考核。同时定期开展统计分析的交流与评比活动,总结成功经验,对那些写作质量高、社会效果好的优秀统计分析进行评选,并向上级推荐。对被地(市)级及以上报刊、统计信息网站采用的统计分析给予作者一定数额的奖励,促使乡镇统计工作人员积极主动、下功夫写好统计分析。3、努力提高乡镇统计分析的写作水平。一是引导乡镇统计人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时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紧紧围绕党政领导重视的问题、社会敏感问题、焦点难点问题等实事求是地开展分析研究,提高服务效果。二是培养乡镇统计人员形成资料积累的好习惯,及时了解农村社会经济领域的分析成果,并能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或在他人未涉足的领域有所突破。三是鼓励乡镇统计人员广泛搜集资料。首先要搞好统计报表,这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其次要建立信息联系点并深入调查,通过联系了解有关信息和情况,通过调查掌握充足的论据和充实的内容,使统计分析观点鲜明、数字准确、分析得当、建议可行。4、相对稳定乡镇统计人员队伍。要求乡镇(街道)统计人员在异动时要征求区统计局的意见,经同意后方可调整变动,以保持乡镇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性。5、开展多形式的统计分析专业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对乡镇统计人员进行培训,引导他们深入调查研究,写好统计分析。同时定期开展统计分析评比活动,通过分析征文竞赛、印发分析资料交流心得体会等,从多方面增强乡镇统计人员动脑想、动手写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