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8:29:07

统筹规划

统筹规划范文篇1

关键词:统筹规划高效运输体系

地处南太湖区域的西部山区,是上海等大都市的建材原料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那里涌现出了众多的个体运输船只,充分利用这一区域河流纵横交错、湿地面积较多的自然条件,进行水上运输,这对于加快区域间物资的流通、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个体船只的运输是以家庭的组织方式(几乎是清一色的夫妻档或弟兄档的船只)进行的,与外部的交流不多、信息相对不畅、精力又非常有限,必然导致了较高的空船返航率或闲置率,加大物资运输的成本,减少了运输户的总体收益。现在随着船民资源、节能和经济意识的增强,观念的更新,觉得老是靠这样单向运货的方式效益实在太差,较难圆自己的致富梦,要想有效地减少运输的空船率,创建一条获得异地货运信息的通道是一个好途径。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在船员们的期待中,在政府职能部门的牵头下,于是一个联系水上各运输船只的民间社团组织——船民协会就这样在南太湖大地诞生了,并逐渐地建设成为一个深受会员们喜爱的船员之家。

一、运输状况

从南太湖的西部山区到上海,水上运输行程大约为200km左右。目前那里的多数内河货运驳船的运输能力基本上是介于400-600t/船之间,倘若能平均每月承接到运输业务量为3趟/月,且为满载出航、空载返航,再除去必要的燃油消耗费、过往船闸费、停泊费、一年一度的税费、管理费、以及两口之家在外时的小额度日常开支等各种花费以后,则实际往返一趟的收益仅仅是1000-1500元/趟,即月度收入只不过3000-4500元/月,可见收益之低。如果还遇上了诸如撞船、机损、搁浅、人员得病等以及停航等各种因素出现的话,那就更少了。实际上,两位船民辛辛苦苦搭档干了一年,还不一定达得到当地县级机关旱涝保收、工作单一、中等收入水平的一名普通公务员的收入水平,且还是处于风雨兼程、劳累、承担着较大风险的工作环境之下,可见船民生活之不易。一些运输家庭由于经受不了这样的高能耗、高支出、高强度和高风险的运输生活,只要一有别的挣钱门道或创收途径的时候,就会立即洗手不干或将船只出租转让他人营运等。

鉴于这种情况,作为地方学术社团的湖州市机电工程学会,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并以历史的使命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索。为了能够获得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和真实数据,找准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便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提出恰当可行的建议,于是就会同浙江信息工程学校的老师一起,对流经南太湖区域湖城的旄儿港、龙溪港、机仿港这三条主航道上的过往船只,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时段抽样统计(在04年的冬、05年的春夏共进行了3次),结果发现:由西向东航行的货运船只,空船率一般不到10%;而由东向西航行的船只,其空船率却要高于85%,可见西行船只空船率之高。这一高额度的空船率,自然就意味着能源和资源利用率的低下,运输户的经济效益不佳。不仅如此,市机电工程学会与浙江信息工程学校的老师还对停泊于长兴县虹星桥镇河段上的货运驳船,先后花了将近半个多月的时间进行了逐条走访和详细询问,找到了返程时空船率为什么居高不下原因的答案,知道了其中的真正原委,这几乎都是由于信息渠道的不畅,船员在外地人头不熟,再加上返程运输业务量分散、时间上又无规律可循等诸方面的原因所致。在采访交谈中还得知,船员们对空船返航问题感到非常的无奈,并迫切希望能有一个组织来关心和帮助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以便能及时搅接到返航时的运输业务,有效降低运输的成本,提高经济实效,早日富裕起来。

二、实施举措

实际上这些年来,南太湖区域的政府部门一直非常关注和关心着这些船民群体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想方设法开动脑筋,寻求新方法,希望能够把他们早日引上致富之路。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扭转这一不合理的高频率空船返航现状,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重振船民们的从业积极性,构建低成本运输体系,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个具体行动,在探索了各种途径和方法以后,近期推出了新的举措,即在今年的初春,促成了一个以本区域范围内船员为主体的船民协会的成立。通过船民协会这一组织形式,搭建了一个沟通和传递信息的平台、船民间相互交流和磋商的渠道。船民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有效开展工作,着手收集上海各地及周边地区、各大企事业单位的货运信息,并以多种方式及时和提供给协会所属的各个成员;同时,还准备在不久的将来直接从事为会员接洽业务、合理安排或调度运输等方面的工作,从而从根本上有效减少空船的返航率,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率,使船民群体真正得到实惠。

三、综合实效

把“情系民众、关心和服务民众”作为学会工作宗旨的湖州市机电工程学会,出于社会的责任感,近期再度与浙江信息工程学校的老师联手,对流经湖城的那三条主航道上的运输船只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抽样统计,结果得到了较为欣慰的数据:由西向东航行的货运船只,其空船率基本保持不变,即仍然维持在10%附近;而由东向西航行的船只,其空船率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处于75%以下。这一数据的变化,也足能说明船民协会自成立以来,在有效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实绩。

但是,倘若还能开拓思路,不断探索和努力,拓展信息和业务渠道,完善服务体系,则可以挖掘的潜力还很大,并将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使船民得到更大、更多的实惠。

空船返航率的降低,无疑使船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自然受到了欢迎。

有这样的数据可以进行比较:若船只原先的单向运输收益为1000元/趟的话,则双向运输后的收益至少可达2200元/趟,足足可以增加1200元/趟,如果仍然维持每个月的运输次数为3趟/月,那也就可以增收3600元/月,一年12个月下来,也就可以增收43200元/年,这一家普通农户来说,真是一笔不可小视的收入啊!

事实上,空船返航率的减少,其好处远远不至于此。

首先,由于水运的价格明显低于陆运(目前那里的市场运价之比为1/3左右),如果大宗货物由陆运改为水运后,则成本将大为降低,这无论是对异地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还是对浙北地区的消费者,都将是新的福音。

还有,船民收入的增加,势必会激发更大的从业积极性,这非常有利于船民队伍的稳定,保持水上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值得大力倡导;倘若还能借鉴推广,开拓创新,那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肖克平等.珠江水上客运为何一枝独秀[J]中国水运.2005(12)

统筹规划范文篇2

原则上同意该规划方案,请按如下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1、规划应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8-2020年)相衔接。

2、规划二七路以北至禾河约6平方公里的用地应做城市建设用地的重点研究,充分论证其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可行性并明确结论;若可行,应纳入本轮规划之中。

3、片区、片区的用地规划须根据现状用地和长远发展作适当调整。

4、北路、大道西段的规划应考虑房屋拆迁、与中心城区的主要道路衔接等因素作合理的调整;园区的已建的一些支路与规划不相符。

5、大广高速出入口南侧的物流园区规划位置与现状不相符。

6、在路与二七路交汇处规划设立一所完全中学,工业园区考虑新建一个职教中心。

7、燕子窝码头的规模偏小,片区内港口规划布置、规模等应与《市港口规划》相衔接。

8、天然气LNG站设置、用气比例等方面应与城区天然气专项规划相衔接,并充分考虑西气东输工程分压输气站及主要管道的设置。

9、规划的供水水量偏大应适当减小,片区与片区应独立形成供水系统。

10、在市政基础设施的布置上应统筹考虑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走廊之间的关系,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利用。

11、规划须充分尊重现状,局部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但应充分论证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统筹规划范文篇3

邻近城市区,区位及资源优势明显的个别小城镇城镇建设用地拓展较快,其中部分镇区面积已经超过原小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各镇镇区规模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性,现状建设用地最大的镇建成面积约181ha,最小的镇建成面积约7ha,相差约25倍。主城小城镇基本上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差额达到25万,全部体现为人口净流出地区。其原因在于主城区是重庆市集聚程度最高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最快的区域,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带来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强中心的格局加大了对城郊小城镇人口和资源要素的吸纳。主城区小城镇呈现出人口向中心城区流动,资源向中心城区汇集的单向“外流”式发展格局。小城镇三产结构比例为1:0.5:1,基本上以凭借地域资源优势形成的农副产品种植、矿业开发和观光旅游业发展为主。2010年,主城区人均GDP超过6.5万元,已逼近沿海城市。而27镇人均GDP基本在1~1.7万元左右,与中心城区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有差距逐步扩大趋势。现状镇区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占比约43%,公共设施用地比例约13%,产业用地比例约为18%,用地结构中居住单一拉动特征明显。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以满足镇区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中小学、水电气和基本商业交易网点为主,公共设施协调和配套程度差,特别是文体、环卫方面的设施普遍性的缺乏。除巴南丰盛和渝北金刀峡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有专门的保护规划外,其余的镇在城镇风貌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建设指导,导致各镇整体风貌无序和特色缺失,体现为镇区内的无序化和镇与镇之间的同质化。各小城镇总体规划在2007年《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审批通过之前的2005~2007年编制完成。在此之后,“314”总体战略部署的提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区设立、两江新区成立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年修订、《重庆市“四山”管制区分区规划》等针对重庆市在新时期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均有所提升,并从相关上位规划层面对主城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指导小城镇发展的原有相关镇总体规划已经与城市发展整体要求逐步脱节,急需对部分小城镇相关规划在上位规划基础上进行优化修改。

主城区小城镇与城区统筹发展的规划策略

针对城郊小城镇实现情况,为加强城郊小城镇发展指导与规划编制工作,我们对小城镇发展规划策略进行了研究,突出六大策略,多层面研究小城镇与城区统筹发展。根据城郊小城镇的资源禀赋、区位特征和发展现实,将其划分三大总体功能分区,从市级层面统筹产业布局与城镇发展策略,实行分区特色型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发展格局(见图1)。现状发展较好小城镇主要由两大动力机制驱动,一是在“两江、四山”的主城区总体山水格局下,城市发展依托长江、嘉陵江“黄金水道”跨越城市发展门槛进行扩展型发展,如北碚的澄江、渝北的洛碛、巴南的木洞镇等;二是在中心城区槽谷地带,受两江新区功能向北延伸实现的拓展型发展,如渝北的古路镇。该区域的小城镇将作为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备选区域,承担主城区部分城市功能的外溢,与邻近城市功能组团的发展相结合,承载先进制造业、物流服务业、区域基础设施布局、配套产业协调为主导的发展区域。拓展型发展区将是中心城市功能与小城镇在城市功能和城市景观相互渗透的区域,体现为“城绿相融”。该区域小城镇位于水源保护区和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区域,也是城郊四山管制的主要区域。区域内地形地貌特征多样化,自然与景观资源丰富,不仅是重庆主城区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的重点发展区。该发展区重在加强生态涵养,因地制宜结合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城郊旅游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和农产品观光区。突出小城镇风貌特色,展现城郊自然风光的重点发展区域,体现为“城在绿中”。优化型发展区位于主城区东南区域,现状发展相对落后,人口集聚度较低,生态敏感度不及其他发展区域。该区域内重在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效益农业,完善农业产业链和资源高效开发,优化城镇发展条件和产业;并结合现有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实现后发区域的快速发展。该发展区将是突出农业产业化特色的发展区域,体现为“田园结合”。主城小城镇范围内自然生态基质优良,为保护山水环境,构筑主城区生态功能屏障,应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城镇建设为目标,以保护促发展,重点从三个方面构建主城生态功能屏障。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山”是重庆主城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此,市政府颁布开发建设管理规定对其进行永久性保护。将四山管制区控制范围和管制要求落实到小城镇区域空间控制要素中,在后续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相应的管制区控制要求,切实保护好“四山”生态资源,协调镇区建设用地拓展和转换。主城区的五个水库水源保护地均位于小城镇范围内,应根据水源保护区相关保护规定对其进行分类保护,保护地范围内人口尽可能迁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严禁在控制区域内大规模开发利用,严禁布局污染性产业。主城的次级河流中,流经小城镇镇域范围内的共计6条,涉及14个小城镇辖区范围,流经8个小城镇的镇区。次级河流流经的小城镇提出强化河流治理,完善城乡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控制人口集聚度较高区域的生活、工业、畜禽养殖污染源,特别是加快建设集中处理设施等保护要求。素除以上三类重点生态保护内容以外,在四山管制范围外的静观、安澜、南湖三大郊野公园,以及安澜自然保护区、东温泉风景名胜区等提出保护管制要求。统筹中心城区与城郊小城镇城乡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形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1]。在主城区,以城郊小城镇为整体,建立起与中心城区相互协调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该体系分为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和镇区基础设施网络两个相互衔接体系。结合城乡总规相应区域基础设施廊道和布点,充分预留进入城市的交通、能源走廊;在镇域范围内优先考虑区域性的港口、环卫、能源转运基地选址布点,并与镇域、镇区规划相衔接。以区域性城市交通网络为骨架,重点建立镇区至主城对外交通干道相衔接的道路体系,实现镇区主要交通性道路与高速公路交叉口和城市快速路的快速衔接。同时,结合现状基础设施分析,针对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排水、环卫存在的普遍性的“短板”,针对性提出以服务镇域为主、城乡衔接的镇区基础设施网络。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模式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城郊小城镇是主城区主要农副产品基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和城郊旅游为代表的绿色发展模式,并在三个方面构建城郊绿色新型农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体系[3]。以各镇现有农业资源为依托,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扩大农副产业基地产能和效益。着力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2],形成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加工、储运、展示、观光基地。结合各镇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可建立农业观光基地5个、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基地37个。重庆主城城郊休闲旅游构成要素齐全,自然风景资源包括山地、高原、江、岛、湖、森林、温泉、人文风景资源较为完整,可供开发的景区、景点和可开展的娱乐项目都较多,为城郊小城镇休闲旅游业全方位、多层次开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当前部分小城镇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如统景、东泉的温泉旅游、静观花木世界、金刀峡镇峡谷、古镇游等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行政界限导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各小城镇为了自身产业链的完整,形成了“小而全”的产业结构,造成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二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经营理念滞后,没有把自身的农业资源作为农工商经济网络链条中的节点,丧失了农业产业化优势。因此,从区域角度出发,进行资源优化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资源,创建若干休闲旅游示范区,突出不同特色性的休闲旅游和观光旅游产业。结合主城区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以高度整合的农业观光园区和休闲旅游示范区为目的地,构建9条城郊休闲旅游示范线。将自然资源、农业观光、历史文化要素溶为一体,形成1~3天不等的休闲度假游线。按现有户籍人口测算,至2020年27个小城镇户籍人口总规模约为96万人。城乡总体规划确定城郊小城镇总人口规模为70万人。因此,在2020年内,城郊小城镇需向中心城区转移约26万人,基本上与现有户籍与常住人口差额相当。至2020年,主城区小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将从现状的64.4万人增加至70万人。通过增强小城镇吸引辐射功能,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集中,加速农村地区城镇化,通过逐步搬迁在非城市建设区域内的现有人口的方式,将城镇人口规模由当前的13.9万人提升至30万人,并引导15.1万人的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总体城镇化率由当前的22%提升至43%。现状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93m2,未超过城乡总规修订确定的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99m2的规模。但同时也存在居住比例高、公共服务、产业用地结构偏低、绿化用地比例不足的不合理情况。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完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小城镇景观绿化环境、推动城镇产业发展。必须优先考虑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选址建设需要,高度集约居住用地建设,充分预留提升小城镇核心产业能力的适宜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是城市风貌与乡村风貌相互融合的节点。城镇建设中,应按照突出地域特色、弘扬历史文化、体现时代风貌的要求,加强小城镇城市整体风貌控制的研究。在镇区重点地区,在城市设计层面对形态分区、空间疏密关系、特色表现、城镇功能协调几个重点控制要素进行研究,并具体落实到小城镇总体规划建设控制要求中。该区域内的小城镇属于未来城市发展备选区域,镇区风貌按照新城标准建设,其风貌以新市镇和郊区卫星城市为主,镇区逐步减少居民宅基地建设审批,进行一定规模的集中居住开发和建设。减少未来城市拓展至小城镇后出现较大的风貌差异性。镇该区域内小城镇结合开发主体、地域特色、旅游发展,倡导“一镇一风貌”,突出多样化与可识别性。该区域内小城镇现状发展相对较为落后,重在加强引导,城镇风貌以川东传统建筑为主,突出地域特点,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力求形成整洁统一的城镇风貌,减少未来改造的难度。依托自然景观资源发展各具特色、差异化的旅游类型,并以旅游产业为依托,进行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

统筹规划范文篇4

一、深化规划编制,严格规划控制

按照09年工作目标和任务,我局紧抓重点,科学编制各项规划,规划编制工作正有序进行。

一是完善规划编制与审批体系。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为基础,完善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在内完整的法定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强各领域各层次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确保城乡规划覆盖到全市域每一块土地,为依法行政提供法定的规划依据。

二是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进一步完善设计单位库与专家库,继续邀请专家对城乡重要地段方案或相关规划方案进行审查把关,将建筑色彩、立面用材、管线综合设计、室外景观设计等纳入规范管理的渠道。提升全市域城市设计水平,09年实现城乡重点地段、重点地区及镇核心地区城市设计的全覆盖,实现城市建设与新市镇建设的互动、联动。在2010年成功创建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要注重规划“新三线”(红线、天际线、中轴线),彰显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形象,5月20日前编制完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8月20日前编制完成锡澄运河一河两岸城市设计,11月20日前编制完成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

三是提升城镇整体形象。以规划为抓手,重点推进新市镇建设,突出城乡规划的前瞻性与高品位,开展人居环境课题研究,9月20日前编制完成**市人居环境优化改善研究,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注重规划红线、天际线、中轴线,彰显城镇空间特色。完善被撤并镇功能调整及近期建设方案,围绕“各镇应站在民生、民有、民享的高度,在被撤并镇建设过程中突出功能定位,打破行政区划,做好新形势下被撤并镇的建设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做好消费市场、人口集聚可能的基础上,明确功能定位、优化规划设计,重点明确了近期建设任务(三年行动计划)和今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加大建设力度,突出长效管理,以更好地落实被撤并镇建设推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四是优化土地配置。以国土部门土地利用总规修编为契机,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和各镇(街道)总体规划,加强城乡规划与国土部门土地利用总规的衔接、近期建设项目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确保“两图并一图”,保障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五是完善综合交通规划。梳理全市域综合交通网络,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用地控制,统筹考虑**城乡交通与区域交通的衔接,做好轨道交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公交规划、交通管理规划的协调,加快推动形成畅通的城乡交通网络。

六是加强规划控制。严格按照《**市不开发地区控制保护规划》,加强对市域山体、水系等生态敏感区、基础设施走廊、基本农田、重要景观节点的规划控制,为城乡发展强制性预留公共空间,实现功能开发与生态保护构建并举,形成合理的生态空间体系。

七是完成名城申报。严格按照《**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快完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申报准备工作,5月20日前完成了规划部门资料申报,按照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规划控制保护进行了全面整理。加强了名人故居等环境整治的指导,进一步彰显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位。

二、创新规划管理,服务村镇基层

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建立健全规划管理服务体系,完善规划管理的内部机制,进一步均衡提升城乡规划和建设水平。

一是按照“一城四片区”的市域空间结构,设立六个规划管理办公室,规划管理人员下乡工作,变“开门服务”为“上门服务”,加强对基层的前沿服务,促进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城乡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提高城乡统筹规划水平,健全我市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模式。

二是按照规划办的相关职能和范围,制定了工作细则,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六个规划办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抢”项目审批、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水平。认真履行规划监察职能,与各镇(街道)建设管理服务所(科)、行政执法中队建立联动执法机制,健全违法建设预防、发现、查处的工作机制。各规划办严格按照《**市不开发地区控制保护规划》,加强对市域山体、水系等生态敏感区、基础设施走廊、基本农田、重要景观节点的规划控制,为城乡发展强制性预留公共空间,实现功能开发与生态保护构建并举,形成合理的生态空间体系。

三是从3月份至6月份,各规划办根据各自片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09年城乡规划宣传活动实施方案、09年《城乡规划法》宣传月活动计划,完成了规划宣传资料的制作,与各镇联系排定下乡宣传日期,对各镇村书记以上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规划法律法规、规划编制等内容的宣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乡镇管理人员的规划意识,确保规划管理实施的有效落实。

三、强化规划审批,推进阳光规划

09年度工作任务量大、时间紧、人手少,为更好地完成全年度各项工作任务,我们统筹安排,进行全面梳理,科学合理制订了三大工作任务表格:《09年度局工作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落实我局各项重点工作》(41项)、《09年度规划局跟踪服务项目表》(430项),明确责任科室、责任人、分管领导和时间要求,将重点工作整理成图表“挂图作战”,细化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加强督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积极服务城市建设、新市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加强规划审批,创新管理理念,加大执法力度,确保规划实施过程不走样,不落空。

一是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和省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本着“对外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对内严格流程、规范操作”的原则,完善调整管理流程与技术规程,严格规划集体会审制度,把好“一书三证”发放关,制定建设工程规划跟踪管理记录册,对各类项目进行全程的跟踪管理,确保规划的实施。

二是继续实行《**市规划局规划公示制度》、《**市规划局业务例会制度》、《**市规划局责任追究制度》,特别加大对违规审批、越权审批和违反规定审批的人和事的处罚力度,真正做到规划审批从高、从紧、从严,限制审批上的个人自由裁量权。

三是继续加大规划公开透明审批力度,组织了全市最佳双月设计奖活动,以“政府主导、专家评审、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形式对09年1-2月和3-4月以来经规划局和市政府领导审批的全市范围内的建筑单体、小区设计方案,就建筑造型及立面设计、环境协调、建筑用材、总平面设计、内部功能组织、节能设计、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进行评选,其中1-2月份在40个方案中评选出长晟豪生大酒店等9个优秀设计奖,3-4月份在22个方案中评选出**国际软件园智富大厦等7个优秀设计奖。评选活动有力推进我市城乡规划与设计水平的提升工作。

四、提升队伍素质,坚持勤政廉政

一是进一步加强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把提高规划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当作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强对全市各级规划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实施人才兴局战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规划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开放的国际眼光、高超的业务水平的高素质规划干部队伍。积极改进思维方式,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向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提高参与宏观调控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公务员之家

统筹规划范文篇5

一、继续加大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力度

结合国税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做到教育“活”、载体“新”、内容“实”,通过坚持开展警示教育,锻炼干部职工的意志品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使全体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从税,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

二、认真抓好反腐倡廉各项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结合“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不折不扣的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一岗两责”等制度,坚持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分级、分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有效防范干部职工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强化对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前沿执法业务部门加强政治业务学习,认真开展“纪检日”活动、特邀监察员座谈会,充分了解社会各界对国税机关税风税纪的反映,及时整顿行业作风。

三、强化对干部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监督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党纪政纪相关规定,时刻警惕8大“禁止”、52项“不准”的行为发生。强化对《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执行情况的监督,严格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主要领导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和基建工作,其他班子成员不得同时分管征收管理、税务稽查工作;严格执行党组议事规则和局长办公会制度,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时,实行主要负责人末位发言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等制度。严格执行县纪委关于重申禁止公职人员利用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宴席的通知要求,加强对全局系统干部的监督,并按干管权限落实事项报告,防止干部利用婚丧嫁取、乔迁新居等事宜借机敛财。

四、继续开展《廉政公约》的签订和跟踪回访工作

深入20户涉及减、免、退税和税前扣除等权利事项的纳税企业调查、检查,重点关注税务干部在执法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廉政公约》规定情况,防止干部吃、拿、卡、要、报、赊现象的发生,认真倾听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真正做到公正执法、务实清廉,以优质的服务促进政风行风建设。

五、认真开展税收执法监察工作

按照《省国家税务局系统税收执法权与行政管理权监督制约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积极实施“两权”运行过程的监督检查,实行监督关口前移、全程跟进,强化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在税收执法权方面,重点跟踪落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专用发票管理、减免税审批及出口退免税的管理情况,税收征管基础、征管质量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税务稽核检查、违章处罚及执行情况,票证管理及票款结报情况,税收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在行政管理权方面,重点检查建章立制、完善管理制度情况,遵守廉政规定、开展纪检日活动情况,以及基本建设、经费、财务和资产管理情况。有效利用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税务执法效能监察工作。

统筹规划范文篇6

一、科学谋划,确立新思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任何组织和群体要有效地进行活动,顺利地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实施科学的领导。实施科学领导,首先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思路。针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待改善,农民文化技能素质较低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因地制宜与典型示范,富民惠民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了《望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全面科学的建设思路。一是明确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2006年至2008年抓试点、闯路子,2009年至2010年建机制、促发展;第二步:再用5年时间抓完善、上水平,到2015年把全县农村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明秀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到一年启动,三年突破,五年变样,十年巨变。二是确立“六新”的建设目标。即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塑造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村级班子焕发新活力,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同时,通过新农村建设,达到“六有”,即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科学规划、人人有创业技能、户户有致富门路、家家有文明公约、处处有和谐环境。三是开展两个不同层面的示范。第一个层面是今年启动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主要在交通干线、城镇周围、旅游景点周边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布点;第二个层面是搞好30个整治村,主要以偏远落后的村为重点。四是确定了示范村“三整三改一分离”(整修村组公路、整治生态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改电、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村“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清污水,改水、改厕、改灶、改猪圈)的建设内容。

二、突出重点,迈出新步伐

实施科学领导,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既是一项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基础工程。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掌握科学工作方法,突出工作重点,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把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做大。每年力争引进过千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过亿元的2个,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10个。二是把优势产业做强。发展特种水产养殖15万亩,扩张板块规模,做活百里水产走廊文章;将分散的农家乐升级为具有水乡文化的观光旅游线路,实现营业收入过亿元,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品牌。三是把传统产业做亮。发展大户养殖,扩大生态养殖小区,年生猪出栏达120万头;发展生态优质稻种植20万亩,实现“部级优质稻生产基础县”目标;发展千亩以上连片蔬菜种植基地10个,万亩蔬菜种植板块2个,打造无公害放心菜品牌。同时,财政投资100万元,重点扶持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具有山水特色,生态优美的山丘型自然村落;水乡文化,田园风光的平湖型农民新村;文明秀美、和谐发展的社区型居民小区。二是从基础入手,找准切入点。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花钱最少、见效最快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以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建设为突破口,政府每年每村安排20万元办点经费,采用村民理事会管理与农民自主建设的模式,用五年时间基本达标。

3、突出发展劳务经济。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今年除上级投入外,县政府投资300万元,对通过培训并已安置就业的农民工每人补助500元,属特困家庭的每人补助1000元,计划年内培训6000人,安置5000人。二是创新办学模式,畅通输出渠道。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培训模式,整合县农广校、县职业中专及社会办学机构教育资源,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委托培训的形式,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精心打造劳务品牌。形成农民培训、劳务输出、回乡创业、跟踪服务一条龙的长效机制。

4、突出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一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合理划分乡镇事业站所职能,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站所改革试点工作,综合设置机构,精减人员编制。二是组建三大公司:即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公路建设投资公司、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通过市场运作,盘活存量资产,加速资本运营,拓宽筹资渠道,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立土地流转中心,继续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四是设立财政偿债基金,健全县乡偿债机制,落实化解村级债务试点工作,推进县、乡、村消赤减债工作。

5、突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抓村干培训。一方面,组织示范村支部书记到市里培训,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拓视野、长见识,当好火车头;另一方面,组织第一书记、书记到县里培训,到兄弟县市参观学习,取人之长,学以致用。二是抓骨干培训,以村为单位,由县新农村办组织党员骨干在本村培训,到县内典型村参观学习,转变观念,激发热情。三是抓农民培训,由县新农村办牵头,县农科教办组织有关单位骨干下村,举行新农村知识讲座、法律知识宣讲、实用技术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6、突出推进和谐农村建设。一是解决“四难”问题。硬化所有的示范村通村公路,修好通组公路路基,解决“行路难”问题;鼓励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行大病救助,解决“就医难”问题;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助学工程,解决“上学难”问题;对受训农民实行直补,并安置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二是搞好扶贫帮困。“五保”老人集中供养,5%的农村人口进低保,“一对一帮扶”工程,确保农村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三是实行县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三、强化措施,构建新机制

实施科学领导,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实践,是一个探索积累的过程。对此,我们只有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创新工作机制,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1、创新投入机制。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我们提出了“六个一点”:吃透文件精神、用足用活政策,上面争取一点;预算后再追加一点;部门参加示范村现场办公会支持一点;采用“双赢”式建设模式融资筹措一点;鼓励创业成功人士支持家乡建设捐一点;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出一点等多种方式,全县共筹措资金6.88亿元,实行项目运作,统筹安排,集约投放。

2、创新领导机制。采用“一线工作法”,创新领导机制。一是“书记工程”制度,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领导、政府负责;二是“三级联点”制度,县级领导联点,县直单位办点,乡镇干部驻点;三是“第一书记”制度,从机关选派20个优秀青年干部到示范村任第一书记,增强班子战斗力;四是“一对一帮扶”制度,全县副科以上干部均联系一个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五是成立“新农村办”,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联系协调、业务指导、检查督促。做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3、创新激励机制。为了有力、有效、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县委、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关于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办法》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奖励办法》,各乡(镇)、村相应制定了有关《实施办法》,特别是7个都市区乡镇和20个示范村力度更大。县委、政府明确规定:凡捐资万元以上,上光荣册;10万元以上的由县委政府授予“支持新农村建设突出贡献者”称号,实现了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建设。

统筹规划范文篇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重要使命。今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我县始终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句话20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尚、建立新机制为主题,以2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30个整治村为重点,围绕“村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班子强”的要求,科学领导,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科学谋划,确立新思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任何组织和群体要有效地进行活动,顺利地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实施科学的领导。实施科学领导,首先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思路。针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待改善,农民文化技能素质较低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因地制宜与典型示范,富民惠民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了《望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全面科学的建设思路。一是明确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2006年至2008年抓试点、闯路子,2009年至2010年建机制、促发展;第二步:再用5年时间抓完善、上水平,到2015年把全县农村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明秀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到一年启动,三年突破,五年变样,十年巨变。二是确立“六新”的建设目标。即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塑造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村级班子焕发新活力,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同时,通过新农村建设,达到“六有”,即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科学规划、人人有创业技能、户户有致富门路、家家有文明公约、处处有和谐环境。三是开展两个不同层面的示范。第一个层面是今年启动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主要在交通干线、城镇周围、旅游景点周边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布点;第二个层面是搞好30个整治村,主要以偏远落后的村为重点。四是确定了示范村“三整三改一分离”(整修村组公路、整治生态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改电、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村“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清污水,改水、改厕、改灶、改猪圈)的建设内容。

二、突出重点,迈出新步伐

实施科学领导,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既是一项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基础工程。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掌握科学工作方法,突出工作重点,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把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做大。每年力争引进过千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过亿元的2个,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10个。二是把优势产业做强。发展特种水产养殖15万亩,扩张板块规模,做活百里水产走廊文章;将分散的农家乐升级为具有水乡文化的观光旅游线路,实现营业收入过亿元,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品牌。三是把传统产业做亮。发展大户养殖,扩大生态养殖小区,年生猪出栏达120万头;发展生态优质稻种植20万亩,实现“部级优质稻生产基础县”目标;发展千亩以上连片蔬菜种植基地10个,万亩蔬菜种植板块2个,打造无公害放心菜品牌。同时,财政投资100万元,重点扶持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具有山水特色,生态优美的山丘型自然村落;水乡文化,田园风光的平湖型农民新村;文明秀美、和谐发展的社区型居民小区。二是从基础入手,找准切入点。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花钱最少、见效最快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以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建设为突破口,政府每年每村安排20万元办点经费,采用村民理事会管理与农民自主建设的模式,用五年时间基本达标。

3、突出发展劳务经济。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今年除上级投入外,县政府投资300万元,对通过培训并已安置就业的农民工每人补助500元,属特困家庭的每人补助1000元,计划年内培训6000人,安置5000人。二是创新办学模式,畅通输出渠道。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培训模式,整合县农广校、县职业中专及社会办学机构教育资源,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委托培训的形式,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精心打造劳务品牌。形成农民培训、劳务输出、回乡创业、跟踪服务一条龙的长效机制。

4、突出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一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合理划分乡镇事业站所职能,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站所改革试点工作,综合设置机构,精减人员编制。二是组建三大公司:即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公路建设投资公司、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通过市场运作,盘活存量资产,加速资本运营,拓宽筹资渠道,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立土地流转中心,继续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四是设立财政偿债基金,健全县乡偿债机制,落实化解村级债务试点工作,推进县、乡、村消赤减债工作。

5、突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抓村干培训。一方面,组织示范村支部书记到市里培训,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拓视野、长见识,当好火车头;另一方面,组织第一书记、书记到县里培训,到兄弟县市参观学习,取人之长,学以致用。二是抓骨干培训,以村为单位,由县新农村办组织党员骨干在本村培训,到县内典型村参观学习,转变观念,激发热情。三是抓农民培训,由县新农村办牵头,县农科教办组织有关单位骨干下村,举行新农村知识讲座、法律知识宣讲、实用技术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6、突出推进和谐农村建设。一是解决“四难”问题。硬化所有的示范村通村公路,修好通组公路路基,解决“行路难”问题;鼓励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行大病救助,解决“就医难”问题;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助学工程,解决“上学难”问题;对受训农民实行直补,并安置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二是搞好扶贫帮困。“五保”老人集中供养,5%的农村人口进低保,“一对一帮扶”工程,确保农村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三是实行县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三、强化措施,构建新机制

实施科学领导,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实践,是一个探索积累的过程。对此,我们只有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创新工作机制,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1、创新投入机制。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我们提出了“六个一点”:吃透文件精神、用足用活政策,上面争取一点;预算后再追加一点;部门参加示范村现场办公会支持一点;采用“双赢”式建设模式融资筹措一点;鼓励创业成功人士支持家乡建设捐一点;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出一点等多种方式,全县共筹措资金6.88亿元,实行项目运作,统筹安排,集约投放。

2、创新领导机制。采用“一线工作法”,创新领导机制。一是“书记工程”制度,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领导、政府负责;二是“三级联点”制度,县级领导联点,县直单位办点,乡镇干部驻点;三是“第一书记”制度,从机关选派20个优秀青年干部到示范村任第一书记,增强班子战斗力;四是“一对一帮扶”制度,全县副科以上干部均联系一个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五是成立“新农村办”,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联系协调、业务指导、检查督促。做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3、创新激励机制。为了有力、有效、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县委、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关于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办法》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奖励办法》,各乡(镇)、村相应制定了有关《实施办法》,特别是7个都市区乡镇和20个示范村力度更大。县委、政府明确规定:凡捐资万元以上,上光荣册;10万元以上的由县委政府授予“支持新农村建设突出贡献者”称号,实现了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建设。

统筹规划范文篇8

一、科学谋划,确立新思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任何组织和群体要有效地进行活动,顺利地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实施科学的领导。实施科学领导,首先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思路。针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待改善,农民文化技能素质较低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因地制宜与典型示范,富民惠民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了《望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全面科学的建设思路。一是明确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2006年至2008年抓试点、闯路子,2009年至2010年建机制、促发展;第二步:再用5年时间抓完善、上水平,到2015年把全县农村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明秀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到一年启动,三年突破,五年变样,十年巨变。二是确立“六新”的建设目标。即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塑造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村级班子焕发新活力,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同时,通过新农村建设,达到“六有”,即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科学规划、人人有创业技能、户户有致富门路、家家有文明公约、处处有和谐环境。三是开展两个不同层面的示范。第一个层面是今年启动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主要在交通干线、城镇周围、旅游景点周边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布点;第二个层面是搞好30个整治村,主要以偏远落后的村为重点。四是确定了示范村“三整三改一分离”(整修村组公路、整治生态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改电、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村“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清污水,改水、改厕、改灶、改猪圈)的建设内容。

二、突出重点,迈出新步伐

实施科学领导,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既是一项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基础工程。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掌握科学工作方法,突出工作重点,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把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做大。每年力争引进过千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过亿元的2个,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10个。二是把优势产业做强。发展特种水产养殖15万亩,扩张板块规模,做活百里水产走廊文章;将分散的农家乐升级为具有水乡文化的观光旅游线路,实现营业收入过亿元,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品牌。三是把传统产业做亮。发展大户养殖,扩大生态养殖小区,年生猪出栏达120万头;发展生态优质稻种植20万亩,实现“部级优质稻生产基础县”目标;发展千亩以上连片蔬菜种植基地10个,万亩蔬菜种植板块2个,打造无公害放心菜品牌。同时,财政投资100万元,重点扶持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具有山水特色,生态优美的山丘型自然村落;水乡文化,田园风光的平湖型农民新村;文明秀美、和谐发展的社区型居民小区。二是从基础入手,找准切入点。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花钱最少、见效最快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以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建设为突破口,政府每年每村安排20万元办点经费,采用村民理事会管理与农民自主建设的模式,用五年时间基本达标。

3、突出发展劳务经济。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今年除上级投入外,县政府投资300万元,对通过培训并已安置就业的农民工每人补助500元,属特困家庭的每人补助1000元,计划年内培训6000人,安置5000人。二是创新办学模式,畅通输出渠道。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培训模式,整合县农广校、县职业中专及社会办学机构教育资源,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委托培训的形式,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精心打造劳务品牌。形成农民培训、劳务输出、回乡创业、跟踪服务一条龙的长效机制。

4、突出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一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合理划分乡镇事业站所职能,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站所改革试点工作,综合设置机构,精减人员编制。二是组建三大公司:即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公路建设投资公司、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通过市场运作,盘活存量资产,加速资本运营,拓宽筹资渠道,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立土地流转中心,继续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四是设立财政偿债基金,健全县乡偿债机制,落实化解村级债务试点工作,推进县、乡、村消赤减债工作。

5、突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抓村干培训。一方面,组织示范村支部书记到市里培训,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拓视野、长见识,当好火车头;另一方面,组织第一书记、书记到县里培训,到兄弟县市参观学习,取人之长,学以致用。二是抓骨干培训,以村为单位,由县新农村办组织党员骨干在本村培训,到县内典型村参观学习,转变观念,激发热情。三是抓农民培训,由县新农村办牵头,县农科教办组织有关单位骨干下村,举行新农村知识讲座、法律知识宣讲、实用技术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6、突出推进和谐农村建设。一是解决“四难”问题。硬化所有的示范村通村公路,修好通组公路路基,解决“行路难”问题;鼓励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行大病救助,解决“就医难”问题;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助学工程,解决“上学难”问题;对受训农民实行直补,并安置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二是搞好扶贫帮困。“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5%的农村人口进低保,“一对一帮扶”工程,确保农村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三是实行县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三、强化措施,构建新机制

实施科学领导,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实践,是一个探索积累的过程。对此,我们只有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创新工作机制,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1、创新投入机制。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我们提出了“六个一点”:吃透文件精神、用足用活政策,上面争取一点;预算后再追加一点;部门参加示范村现场办公会支持一点;采用“双赢”式建设模式融资筹措一点;鼓励创业成功人士支持家乡建设捐一点;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出一点等多种方式,全县共筹措资金6.88亿元,实行项目运作,统筹安排,集约投放。

2、创新领导机制。采用“一线工作法”,创新领导机制。一是“书记工程”制度,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领导、政府负责;二是“三级联点”制度,县级领导联点,县直单位办点,乡镇干部驻点;三是“第一书记”制度,从机关选派20个优秀青年干部到示范村任第一书记,增强班子战斗力;四是“一对一帮扶”制度,全县副科以上干部均联系一个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五是成立“新农村办”,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联系协调、业务指导、检查督促。做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3、创新激励机制。为了有力、有效、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县委、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关于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办法》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奖励办法》,各乡(镇)、村相应制定了有关《实施办法》,特别是7个都市区乡镇和20个示范村力度更大。县委、政府明确规定:凡捐资万元以上,上光荣册;10万元以上的由县委政府授予“支持新农村建设突出贡献者”称号,实现了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建设。

统筹规划范文篇9

一、科学谋划,确立新思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任何组织和群体要有效地进行活动,顺利地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实施科学的领导。实施科学领导,首先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思路。针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待改善,农民文化技能素质较低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因地制宜与典型示范,富民惠民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了《望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全面科学的建设思路。一是明确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2006年至2008年抓试点、闯路子,2009年至2010年建机制、促发展;第二步:再用5年时间抓完善、上水平,到2015年把全县农村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明秀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到一年启动,三年突破,五年变样,十年巨变。二是确立“六新”的建设目标。即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塑造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村级班子焕发新活力,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同时,通过新农村建设,达到“六有”,即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科学规划、人人有创业技能、户户有致富门路、家家有文明公约、处处有和谐环境。三是开展两个不同层面的示范。第一个层面是今年启动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主要在交通干线、城镇周围、旅游景点周边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布点;第二个层面是搞好30个整治村,主要以偏远落后的村为重点。四是确定了示范村“三整三改一分离”(整修村组公路、整治生态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改电、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村“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清污水,改水、改厕、改灶、改猪圈)的建设内容。

二、突出重点,迈出新步伐

实施科学领导,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既是一项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基础工程。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掌握科学工作方法,突出工作重点,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把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做大。每年力争引进过千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过亿元的2个,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10个。二是把优势产业做强。发展特种水产养殖15万亩,扩张板块规模,做活百里水产走廊文章;将分散的农家乐升级为具有水乡文化的观光旅游线路,实现营业收入过亿元,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品牌。三是把传统产业做亮。发展大户养殖,扩大生态养殖小区,年生猪出栏达120万头;发展生态优质稻种植20万亩,实现“部级优质稻生产基础县”目标;发展千亩以上连片蔬菜种植基地10个,万亩蔬菜种植板块2个,打造无公害放心菜品牌。同时,财政投资100万元,重点扶持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具有山水特色,生态优美的山丘型自然村落;水乡文化,田园风光的平湖型农民新村;文明秀美、和谐发展的社区型居民小区。二是从基础入手,找准切入点。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花钱最少、见效最快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以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建设为突破口,政府每年每村安排20万元办点经费,采用村民理事会管理与农民自主建设的模式,用五年时间基本达标。

3、突出发展劳务经济。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今年除上级投入外,县政府投资300万元,对通过培训并已安置就业的农民工每人补助500元,属特困家庭的每人补助1000元,计划年内培训6000人,安置5000人。二是创新办学模式,畅通输出渠道。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培训模式,整合县农广校、县职业中专及社会办学机构教育资源,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委托培训的形式,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精心打造劳务品牌。形成农民培训、劳务输出、回乡创业、跟踪服务一条龙的长效机制。

4、突出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一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合理划分乡镇事业站所职能,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站所改革试点工作,综合设置机构,精减人员编制。二是组建三大公司:即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公路建设投资公司、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通过市场运作,盘活存量资产,加速资本运营,拓宽筹资渠道,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立土地流转中心,继续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四是设立财政偿债基金,健全县乡偿债机制,落实化解村级债务试点工作,推进县、乡、村消赤减债工作。

5、突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抓村干培训。一方面,组织示范村支部书记到市里培训,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拓视野、长见识,当好火车头;另一方面,组织第一书记、书记到县里培训,到兄弟县市参观学习,取人之长,学以致用。二是抓骨干培训,以村为单位,由县新农村办组织党员骨干在本村培训,到县内典型村参观学习,转变观念,激发热情。三是抓农民培训,由县新农村办牵头,县农科教办组织有关单位骨干下村,举行新农村知识讲座、法律知识宣讲、实用技术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6、突出推进和谐农村建设。一是解决“四难”问题。硬化所有的示范村通村公路,修好通组公路路基,解决“行路难”问题;鼓励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行大病救助,解决“就医难”问题;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助学工程,解决“上学难”问题;对受训农民实行直补,并安置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二是搞好扶贫帮困。“五保”老人集中供养,5%的农村人口进低保,“一对一帮扶”工程,确保农村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三是实行县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三、强化措施,构建新机制

实施科学领导,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实践,是一个探索积累的过程。对此,我们只有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创新工作机制,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1、创新投入机制。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我们提出了“六个一点”:吃透文件精神、用足用活政策,上面争取一点;预算后再追加一点;部门参加示范村现场办公会支持一点;采用“双赢”式建设模式融资筹措一点;鼓励创业成功人士支持家乡建设捐一点;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出一点等多种方式,全县共筹措资金6.88亿元,实行项目运作,统筹安排,集约投放。

2、创新领导机制。采用“一线工作法”,创新领导机制。一是“书记工程”制度,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领导、政府负责;二是“三级联点”制度,县级领导联点,县直单位办点,乡镇干部驻点;三是“第一书记”制度,从机关选派20个优秀青年干部到示范村任第一书记,增强班子战斗力;四是“一对一帮扶”制度,全县副科以上干部均联系一个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五是成立“新农村办”,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联系协调、业务指导、检查督促。做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3、创新激励机制。为了有力、有效、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县委、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关于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办法》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奖励办法》,各乡(镇)、村相应制定了有关《实施办法》,特别是7个都市区乡镇和20个示范村力度更大。县委、政府明确规定:凡捐资万元以上,上光荣册;10万元以上的由县委政府授予“支持新农村建设突出贡献者”称号,实现了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建设。

统筹规划范文篇10

一、坚持居住区建设与就业配套规划三个统筹

一是居住区建设与促进就业统筹规划。制订农民居住区建设规划时,同时制订包括居住区就业条件、就业资源分析、就业渠道、就业规模预测等内容的失地农民就业促进方案。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就业促进方案作为建设规划审定的必备材料和审批的前置条件。二是居住区建设与开发就业岗位统筹进行。居住区建设按照安置人口设立相应的社区服务及就业培训场所等配套设施。由市区财政落实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在居住区全面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由财政出资修建的居住区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优先用于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居住区内的保绿、保洁、保安等公共服务项目要用于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截止到2006年底,全市失地农民居住区已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62个,配备工作人员165人,修建培训场所面积达1.5万平方米。三是项目引进与扩大就业方案统筹研究。鼓励征地项目优先吸纳被征地农民。引进投资项目时同步洽谈落实就业岗位,要求企业按一定比例安排公益性岗位解决失地农民就业。

二、完善四项就业政策

我市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和就业扶持政策范围。居住区内的失地无业农民,按规定可进行失业登记,申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一是对免费介绍失地无业农民就业的职介机构(包括街道社区)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对失地无业农民参加各类职业培训从促进就业资金中安排专项培训经费,提供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未升学的失地无业农民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对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补贴50%的学费。二是鼓励和扶持“家庭创业”和社区灵活就业。对失地农民个人或家庭自主创业的,享受小额贷款、创业培训等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各类非正规就业项目,并将所有失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保补贴范围。2006年,全市失地农民灵活就业1.6万人,“家庭创业”3273人。三是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安置困难群体。对吸纳居住区内的就业困难人员的社区公益性岗位、劳务型就业实体和再就业援助基地,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给予岗位补贴。安置居住区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各类用人单位,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对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提高岗位补贴标准。四是鼓励发展街道、社区劳务派遣组织,组织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岗。劳务派遣组织与失地农民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

三、健全四项就业服务制度

一是建立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制度。完善居住区内适龄劳动力的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制度,实行就业实名制,建立管理台账和信息数据库,掌握其就业失业“进”、“出”数据库的动态信息。二是落实分片定责的工作制度,服务到人头。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按照楼栋划定责任片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配备一名劳动保障协管员,负责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就业服务,做到责任到人、服务到家。三是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了符合居住区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特点的申请援助、情况核实、承诺服务、援助上岗、跟踪回访等工作制度。2006年,我市以“就业援助962110”电话热线为平台,市、区落实专门的机构编制、人员、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街道(乡镇)、社区(村)设立援助窗口,形成四级联动,并与用人单位、职介机构、社会团体密切联系,共同建立了覆盖居住区的就业援助体系,失业农民就业困难人员不挑不拣,保证两个工作日内实现就业。四是建立多层次就业协作制度。政府有关部门按照“一帮一、全程帮”的原则,与居住区开展结对就业帮扶。区(市)、县公共职介在居住区设立分支机构,实现居住区与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互通,区(市)、县公共培训机构在居住区设立培训点,与居住区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对失地农民开展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定期向居住区开展送岗位、送培训和送政策活动。2006年,全市培训居住区失地农民4.1万人。中心城区充分就业社区与居住区开展结对帮扶,对口支持开展就业服务管理工作。区县之间、社区之间公益性岗位实行全市统一调配制度,满足居住区对公益性岗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