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3:42:03

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范文篇1

什么是体育意识呢?所谓体育意识,就是人脑特有的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

体育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态度状态包括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状态、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其中,认知状态是体育意识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就谈不上有体育意识;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对体育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有支配和调节作用。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能和效用的基础上,形成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积极体验,产生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从而构成统一的完整的态度状态。体育素质,既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及其水平(即了解和熟悉程度),也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体育素质不同,人们反映体育和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就会不同。体育素质高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强;体育素质低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弱。

体育意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在性。尽管体育意识可以导致一系列的体育行为,但它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体育意识不等于体育行为,体育意识是内隐的,是一种内在的结构。要想了解人们的体育意识,只有通过人们的言语、表情和外显的体育行为进行分析和推断。第二,客观性。这是因为体育意识一方面是人脑这个自然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另一方面体育意识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社会性。任何人的体育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持续不断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体育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体育意识一经形成,就会作用于人们的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增强。第四,能动性。体育意识能够支配和调节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意志和情感体验,以及其它体育心理过程;能够限制或推动人们的体育活动;能在体育活动中对自己和活动提出要求。第五,稳定性。体育意识形成后,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不轻易改变。在体育意识中,有的部分已融为人格的一部分。但应该指出,在体育意识发展的初期,其态度系统还没固定(即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状态未形成稳固的融合形式)时,它容易因新经验、新知识、新情况而改变。第六,对象性。任何体育意识都是针对体育和体育活动中的某一对象,因而它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例如,主体是个人或群体时,就是个体体育意识,或群体体育意识;客体是体育所属学科或体育活动的不同方式时,就可能是科技体育意识、竞技体育意识、群众体育意识等。第七,系统性。体育意识是一种态度控制系统,各态度之间彼此相连,紧密相关,形成有机联系,我们可以从其中的一种态度推知另外一种态度。。第八,历史制约性。这是由于体育意识的反映对象(体育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一定的社会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能力下产生和进行的。

既然体育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怎样判别人们有无体育意识呢?由于体育意识的构成主要是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别人们是否具有体育意识。(1)是否具有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2)是否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效和作用,特别是评价性认知;(3)是否具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依赖感、必要感、赞同感和支持感等;(4)是否具有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在判别时,首先要看是否具备一定的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的知识、方法、技能和评论,因为这是基础。如果已经具备,还要看是否具有正向体验和积极的意向,因为如果仅仅是对体育和体育活动有一定的认识,包括评价性认识(如体育十分重要),而没有思想和情感上接近它、接受它,在意向上为之付出努力,那么这种认识也是孤立的,还形不成体育意识。因此,只有同时具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情感体验和体育需要,才能说有体育意识。

人们有无体意识是群众体育运动成败与否的关键,努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呢?总的方法途径有二条,一是改变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使之具有正向的体验和积极的态度;二是努力提高人们的体育素质,使人们更能够反映体育和体育活动。具体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开展并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并提高体育认知。体育宣传主要是制造积极的舆论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及其效能和作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还可以鼓励人们产生暂时的体育行为。若这时再向人们灌输相当的体育科学知识,就有可能使人们意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能给他们带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和活力,使他们的体育行为长期化、经常化和固定化。体育宣传的渠道和方式方法很多,如广播、电视、报刊、报告会等等在进行体育宣传时,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循序渐进,做到与对象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相符合。体育教育就是给人们以体育科学知识,形成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同时结合一定的体育实践活动,培养人们的体育活动技能。根据教育对象不同,体育教育应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例如,对少年儿童施以体育启蒙教育,对成年人施以体育技能教育等等。

体育意识范文篇2

什么是体育意识呢?所谓体育意识,就是人脑特有的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

体育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态度状态包括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状态、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其中,认知状态是体育意识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就谈不上有体育意识;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对体育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有支配和调节作用。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能和效用的基础上,形成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积极体验,产生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从而构成统一的完整的态度状态。体育素质,既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及其水平(即了解和熟悉程度),也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体育素质不同,人们反映体育和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就会不同。体育素质高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强;体育素质低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弱。

体育意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在性。尽管体育意识可以导致一系列的体育行为,但它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体育意识不等于体育行为,体育意识是内隐的,是一种内在的结构。要想了解人们的体育意识,只有通过人们的言语、表情和外显的体育行为进行分析和推断。第二,客观性。这是因为体育意识一方面是人脑这个自然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另一方面体育意识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社会性。任何人的体育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持续不断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体育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体育意识一经形成,就会作用于人们的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增强。第四,能动性。体育意识能够支配和调节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意志和情感体验,以及其它体育心理过程;能够限制或推动人们的体育活动;能在体育活动中对自己和活动提出要求。第五,稳定性。体育意识形成后,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不轻易改变。在体育意识中,有的部分已融为人格的一部分。但应该指出,在体育意识发展的初期,其态度系统还没固定(即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状态未形成稳固的融合形式)时,它容易因新经验、新知识、新情况而改变。第六,对象性。任何体育意识都是针对体育和体育活动中的某一对象,因而它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例如,主体是个人或群体时,就是个体体育意识,或群体体育意识;客体是体育所属学科或体育活动的不同方式时,就可能是科技体育意识、竞技体育意识、群众体育意识等。第七,系统性。体育意识是一种态度控制系统,各态度之间彼此相连,紧密相关,形成有机联系,我们可以从其中的一种态度推知另外一种态度。。第八,历史制约性。这是由于体育意识的反映对象(体育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一定的社会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能力下产生和进行的。既然体育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怎样判别人们有无体育意识呢?由于体育意识的构成主要是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别人们是否具有体育意识。(1)是否具有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2)是否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效和作用,特别是评价性认知;(3)是否具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依赖感、必要感、赞同感和支持感等;(4)是否具有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在判别时,首先要看是否具备一定的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的知识、方法、技能和评论,因为这是基础。如果已经具备,还要看是否具有正向体验和积极的意向,因为如果仅仅是对体育和体育活动有一定的认识,包括评价性认识(如体育十分重要),而没有思想和情感上接近它、接受它,在意向上为之付出努力,那么这种认识也是孤立的,还形不成体育意识。因此,只有同时具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情感体验和体育需要,才能说有体育意识。

人们有无体意识是群众体育运动成败与否的关键,努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呢?总的方法途径有二条,一是改变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使之具有正向的体验和积极的态度;二是努力提高人们的体育素质,使人们更能够反映体育和体育活动。具体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体育意识范文篇3

关键词:基层民警;体育锻炼;运动意识培养;锻炼意识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元素,在各城市中的公园、文化广场等场所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形式。目前,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到了全民健身时代。基层民警作为保护民众安全及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团体,更加需要在工作之余加强体育锻炼,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增强实战能力。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基层民警的体育锻炼意识有待增强。

1基层民警的体育锻炼现状

1.1对体育锻炼缺乏重视

目前,在公安机关中,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基层民警,均没有对体育锻炼给予应有的重视。领导干部对基层民警督促力度的不足,导致很多民警存在惰性心理,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日常锻炼习惯[1,2]。另外,很多民警日常工作比较繁忙,空闲时间常用于休息,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1.2缺乏管理制度

导致基层民警体育锻炼意识不强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管理制度,通过走访调查可知,各个地方的公安机关与管理部门并没有对民警的身体素质与体育锻炼给予较高关注[3,4]。虽然近几年来,国家政府相继推出了一些有关的规章制度,但在地方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管理方法的落实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约束力。

1.3缺乏系统化的锻炼方法

虽然部分基层民警能够认识到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却因缺乏专业指导而无法制订出科学化、系统化的锻炼方案,不仅阻碍了锻炼效果的发挥,而且容易因运动不当而造成身体损伤。

2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

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通过科学、系统化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保证人体的健康发展,还能够达到增强体能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刺激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皮层处于合理范围内的兴奋状态,有效调节神经系统的灵活程度,保证机体可以更好地应对由外界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各项压力。其次,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保证成年人机体的健康,提高运动系统稳定性的同时,增强肌肉的控制能力。再次,体育锻炼可以更好地保护内脏器官,增强心肌能力的同时,提高肺活量,使人体的呼吸效能达到更高标准。最后,体育运动可以完善人体的免疫系统,有效提高对各项病毒免疫能力。由此可见,基层民警如果想要拥有更为强健的体魄和更加优秀的体能,则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项目,制订长期、稳定的运动计划。

3提升基层民警体育锻炼意识的途径

3.1提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度

对于体育锻炼的问题,很多基层民警强调的是自己的工作太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参与运动。还有一部分民警认为,自己的工作强度已经很大了,如果再抽出一部分休息时间用于体育锻炼,不仅不会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影响他们的正常休息。事实上,此种错误的观念正是阻碍基层民警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的核心原因,如果不能尽快加以调整,将会严重威胁到基层警察的身心健康。事实上,高效率的警务工作与高质量的生活保证并不冲突,而体育锻炼就是平衡二者关系的调节剂,科学、系统化的运动方案不仅不会影响民警的正常作息,还十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体生物钟,大大提高基层民警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为此,在日后的工作中,公安机关需要合理利用媒体手段来加大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督促基层民警尽快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充分认识到身体健康高于一切的真正含义。其次,需要尽快将体育锻炼融入到公安队伍建设工作中,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组织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为基层民警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体育运动,想要将其作用发挥出来,必须养成长期坚持的习惯,唯有持之以恒,才能将体育锻炼真正融入到基层民警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

3.2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保证基层民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根本上激发出他们的运动热情,则必须要尽快制定出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各个地方的公安机关可以通过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来掌握当地基层民警现阶段的运动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体育锻炼管理计划与执行方案,并安排相应部门来落实。上级主管单位则要进一步分析管辖范围内所有民警的身体素质状况,将其按照年龄和岗位进行分组,为各个小组制定出不同的警体训练标准,并针对其训练结果进行达标考核,采用抽查的方式对达标情况进行了解,奖优罚劣。除此之外,公安机关需要严格按照《公安民警体育锻炼达标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与基层民警展开一对一交流,有针对性地制订训练计划,保证体育锻炼方案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基层民警的日常工作比较繁忙,可以为其打造更为简便易学的健身流程,如集体广播体操、擒敌拳、跑步、跳绳、自由搏击、散打及各类对抗性比赛等。基层民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体育锻炼方式,不仅可以让自己的业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能够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时结交更多朋友,促进同事之间情感的加深。最后,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基层民警还要不断学习有关自我保护的知识,掌握一定的保健和医疗常识,积极配合参与各项体检活动,让自己能够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3.3制订科学、系统化的体育锻炼方案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影响基层民警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唯有从现实出发,保证基层民警可以拥有足够的运动与休息时间,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安排,有更多的精力主动参与到警体训练中,将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各个地方的公安机关需要适当调整基层民警的工作时长,深入到基层了解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积极改革当前的管理方案和工作措施,通过调整工作安排来帮助基层民警摆脱工作与锻炼时间无法合理调配的困境,真正做到工作、锻炼两不误。除此之外,公安机关也要在社会中聘请专业的健身教练,根据基层民警的工作状态来为其制订出科学、系统化的体育锻炼方案,尽可能丰富训练形式,确保基层民警可以灵活选择。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应当由基层民警根据自身的工作强度和身体状况来合理安排,具体的内容包括如下6个方面。(1)提高耐力素质,可选择的运动方式包括各类有氧运动,如匀速跑、间歇跑、游泳、跳绳等[5,6]。(2)提高力量素质,增加肌肉含量,可选择的运动方式包括引体向上、负重深蹲、俯卧撑、波比跳、马步站桩等,民警也可以与教练展开沟通,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制订系统化的训练方案。(3)提高柔韧性,可以选择一些瑜伽类的拉伸动作,如猫式伸展、犬式压腿、体前屈、弯腰探物等。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拉伸时一定要保证姿势的准确,切记不要幅度过大而造成身体损伤。(4)提高平衡与协调性,可以选择的动作包括闭眼行走、前滚翻、小燕飞、单脚站立等。(5)提高跑步速度,则要在有氧运动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同时安排一些可以训练反应的指令,如听哨启动、急停训练、快击训练及冲刺跑等。(6)提高灵敏度,各种类型的跑步训练十分有效,如突然启动、改变方向、急速停止及迅速转体等,由于对身体素质与跑步技巧的要求较高,因此要慎重选择。在选择体能训练方法时,务必要保证训练内容的娱乐性和生动性,为基层民警打造出轻松愉快的训练环境,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鉴于基层民警的工作压力较大,可以考虑在体能训练中安排一些带有游戏性质的训练活动。例如,将游戏主题设定为“营救人质”,此项训练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民警的身体灵敏度与协调性,可以将参与游戏的民警分为2组,以竞技的形式来进行对抗。2组队员都要在起跑线同时起跑,跨越相同高度的跨栏,而后再以蛇形跑的方式绕过多个障碍物,将场地对面的“人质”背起后,按照相同的路线返回,最先完成的组即为获胜。为了能够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难度,可以采用接力的方式来进行,所有队员均成功解救人质的组即为获胜。这种游戏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增加民警的参与积极性,消除机械式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厌烦感,而且整个游戏的安排与实施十分简单,只需要几个矿泉水瓶、跨栏架及接力棒即可完成活动。基层民警可以举一反三,利用工作之余约上三五个同事来共同完成体育锻炼,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增进同志感情。

4结语

基层民警来自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为了能够打造出更加强大的公安队伍,需要加紧培养基层民警的体育锻炼意识,进一步统一民警思想,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在未来工作中,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要积极创新管理方法,打造出科学完善的指导方案,督促基层民警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以此来增强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王刚.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9.

[2]刘彩凤,黄自然.民警身心健康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应对思考:以惠州公安机关民警为例[J].公安教育,2019(5):37-40.

[3]蓝怡.警察的健身参与行为:一项区域性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0):143-149.

[4]唐杏湘.我国警察执法的公民监督制度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

[5]朱成东.通过运动后心率恢复评价男子大学生有氧能力方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体育意识范文篇4

1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高校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培养终身体育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一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最后一站。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实施终身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对终身体育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高校是培养学生实现终身体育观念的主要场所,必须要接受教育,终身体育的内涵是终身教育,其中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体育贯穿了人的一生。我们提及的终生体育思想是从人的一生角度来对体育问题的理性认识,它的出发点是以人为主,并从探讨人、体育、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塑造全面发展的群体。高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在当代体育发展的道路上指明方向,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中培养终身健身者,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

2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依赖于有关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依赖对体育实践的情感体验,反复实践的过程是对情感的体验和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当感性认识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理性认识时,体育价值观念良好的形成时,就会发生质的飞跃。由于体育课具有灵活生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所以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体育教学将其积极的延伸到体育课外活动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情感体验的培养。因此,体育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其独特的作用。

3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公民体质逐年呈现下滑趋势,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众多原因中最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健康与体育意识淡漠。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培养这些人才健康体魄的关键环节。现阶段高校体育对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还不到位,也正好表明了现今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所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他们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

4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传播途径

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主要是通过学习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完成。要在高校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体育锻炼意识,应充分利用高校一切可利用资源,通过资源的利用宣传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的了解,进而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从而调动并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定期举办各种体育知识的讲座,通过体育知识讲座宣传体育理论知识,并通过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与其结合,同时配合各种竞赛活动提高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而扩大学校体育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5培养兴趣和爱好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从教育引导入手,要逐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逐步激发学生体育需要,并传播终身享用的体育保健知识与锻炼方法。我们只有充分地把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有效地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逐步形成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的能力。

自觉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学习时的主要动机,我们在这一方面需要从教材、教法、教师这三个方面着手来解决。教材我们要选择内容丰富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教法要求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借助各种辅助设施来完成,而教师就是要通过选用优质的教材,并有效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了兴趣后,才能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我们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逐步运动起来,否则没有了兴趣爱好也就没有了锻炼,就谈不上让他们掌握各项运动技能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按照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完成体育课的选课,在兴趣的趋势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锻炼的积极性。我们之所以动用一切可运用的教学及教学辅助手段就是为了将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能够持之以恒的保留,使其最终达到锻炼的作用与效果,并形成稳固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6培养自我锻炼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也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注意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讲解运动技能外,还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认识能力,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及作用。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自觉性,对练习的次数、时间、强度、动作的自我调控能力,达到主动锻炼的意识得到体现,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7提高课外体育锻炼的能力

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场地,是实现体育锻炼的基本保证。所以学校要尽可能地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力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同时提供必要的体育器材,并配备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大学生自我运动能力比较强,课余活动时间较多,容易产生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学校可以建设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社团、代表队,通过各种组织来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和体育课余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来营造积极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将其激发出来,最终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课外体育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参与并组织不同内容,并且形式各异。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有所体现并可以独立探索,丰富发展并检验自身的参与能力,有效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意识范文篇5

一、营造教学轻松氛围

快乐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心智未完全成熟,因此情绪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故而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应面带微笑,使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消除学生心理的恐慌及紧张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便可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因教师温和的态度从而提升体育学习兴趣,逐渐在内心中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意识。同时教师还可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体育课堂中,使学生进行自主发挥,并锻炼学生的组织及管理能力,这样可使学生兴趣爱好得到充分体现,实现教学良好氛围建设。

二、增强学生的成功乐趣性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一项简单任务的成功都会使得其发自内心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并在学生成功后,予以正面积极的表扬,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更加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增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在具体体育项目教学时,可适当采用竞赛的方式使学生全力以赴,在竞赛过程中还可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使学生更加重视团队合作,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三、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体育意识范文篇6

当前高中生素质的现状分析

生长发育比较迅速,提早进入青春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而使得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这样一来,造成青少年儿童生长处于日益增长阶段,进而导致青少年提早进入青春期。调查以17岁城市男生身体发育情况为例,在1979年,此阶段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68.6cm、体重为54.8kg、胸围为82.3cm。然而,到了2000年此阶段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72.8cm,比以前增长了4.2cm;体重是62.6kg,而胸围也增加了3.5cm,变为85.8cm。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其身高、体重以及胸围等的生长状况都和以前发生了很大反差。各项体育锻炼的指标都所有下降,例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除此之外,青少年肺活量下降也是造成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近视的概率大大提高。有专家证实,上述这些问题都表明青少年身体发育远远落后于身体形态的生长。肥胖的几率逐渐增加我国体质监测中心的研究教授指出,过于溺爱孩子成为增加青少年肥胖的数量的原因。通过一组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和1995年比较来说,我国城市男生肥胖概率从6.7%增加到10.7%。青少年过于肥胖会造成心脏与肾脏等身体问题的出现。因此,导致青少年的毅力、耐力等大大下降,使学生的整体状况出现大幅下降。

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意义

不断激发高中生终身锻炼的动机巨大的动机成为引导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动因,而目标则是借助各种活动而获得的结果。而事实上,动机与目标都是人们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体育教师要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下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只有有了体育动机,才可以对体育锻炼产生极强的兴趣爱好。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适当调整其自身的运动行为。培养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兴趣体育兴趣分为两大类,即直接体育兴趣与间接体育兴趣。其中,第一类兴趣指的是学生被某个体育项目吸引,在激发出这种兴趣爱好后,便产生很强烈的热情。第二类体育兴趣指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练习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人们对体育产生较强兴趣,但这是和自身意识努力紧密相连的。使高中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又要学生利用正确运动方法进行锻炼的过程。养成一个良好的锻炼习惯,能够减少锻炼过程中出现损伤,使学生身体状况保持健康的状态。当学生参加工作后,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为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策略

体育意识范文篇7

情感教学

1.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一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一定是他的渊博知识,而是自主性、激情、意志等情感因素。这些因素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关心学生、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和谐课堂氛围。2.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体育老师应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努力获取知识技能的实际行为。共同的心理领域是师生双方情感的基石,共同的心理领域越多,双方可能建立的情感联系也就越深刻、牢固。“亲其师,信其道。”喜欢和我们接近的人,我们才喜欢和他们接近,相反,疏远我们的人,我们也倾向于疏远他们。只有真心接纳、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接纳喜欢他们,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交互性原则。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多与学生交往、交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真贯彻落实教师的教学意图,完成我们的体育教学计划,掌握应有的体育基本知识和体育运动能力,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并且把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一种有目的的自觉健身习惯。

教学设计

1.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在讲解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就行了。2.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上进行创新绝,不能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一刀切”,教师可以介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多体验、多揣摩、多感悟。3.安全体验课堂。课前准备活动要充分,既要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门性准备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要充分体现安全意识。教师要在帮助和保护方面下功夫,做到防患于未然。4.充分利用器材、设施,实现“一线多用、一物多能”,扩大使用范围。例如,小折垫除用于体操外,可开发成为各种活动的标志物和健美操的踏垫等;跳绳除发挥自身功能外可以把大部分结团进行投掷、上抛练习。另外可以自制器材,如用废钢管制作排球架、用布和沙子制作沙包等。这一切都可以改善器材不足的状况。

体育意识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1前言

终身体育早在20世纪90年代体育改革就已经提出,终身体育突出强调个人一生中参与体育教育或体育活动。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不仅体现着良好的体育锻炼学习习惯,而且对个人健康的体魄也具有积极意义。终身体育意识是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前提,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而且体育教育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校公共体育,作为多数人就业前的最后一堂体育课,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也起着重要的打基础作用,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高校公共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价值

终身体育意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和行为作用。终身体育意识不仅是体育思维、体育认识、体育情操的体现,也是展现个人良好体育行为,打牢体育健身基础,增强身心健康的窗口。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除个人所接触的体育活动外,体育教育是系统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体育习惯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是高校体育公共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过程,就是改变不良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体育情操的过程,这是打下坚实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学生所接触的环境除了高校内部教育环境外,也收到社会多元环境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一些负面、消极的内容,对学生不良习惯、负面认识等方面起到了不好的作用。而公共体育能够在培养学生良好健身习惯,以体育所具有的积极健康、拼搏进取、阳光快乐等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以体育意识带动个人的生活认识,增强正能量。二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对于学生而言,相比中学阶段,更加注重兴趣引导,学生在课程上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程,课堂教学过程相比中学更有主体性的发挥,满足学生主动学习与自由练习的需要,使学生真正在体育课上形成兴趣带动学习,兴趣引导学习的效果,这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积极帮助。三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学生体育技能打基础的关键阶段。高校阶段,学习压力相比高中有所降低,学生的空闲时间也增多,在体育课方面,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能够获得一定的体育技能,这是学生今后参与体育活动的技术基础。而课外体育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水平,使学生将课堂学习内容过渡到业余生活中,逐步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强化体育锻炼意识。

3高校公共体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途径

近年来,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创新改革,目的是更好的发挥体育功能,使学生通过公共体育课获得必要的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增强体育意识,这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继续保持体育习惯,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保障。总体来看,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可以重点通过以下途径实施。一是建立完善体育沟通机制,增强公共体育课衔接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过程是学生体育需求与公共体育课供给的有效衔接过程,衔接效果好,有效供给足,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才更有效果。增强衔接有效性,就需要公共体育课建立与学生的沟通机制,围绕学生需求与公共体育教育目的这一主内容,建立师生体育沟通平台,通过微信、微博、体育班委传递等途径,实现学生体育需求的动态推送,使公共体育课安排实施部门、教师等及时了解学生体育需求,并根据需求,在对接体育教育目的的基础上有效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形式等,使公共体育课的供给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在这种体育环境下,学生的体育需求被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体育学习与锻炼积极性就会被激发,这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积极作用。二是丰富公共体育课组织形式,增强公共体育课乐趣。体育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兴趣引导,这就需要增强公共课体育乐趣,对此应该进一步丰富公共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一方面,应该在传统体育教育组织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活动创新,既要注重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也要把握学生接受组织形式的内在需求性,因此在组织形式创新方面,多通过建立讨论与分析、演示与观摩、教学角色互换、游戏等组织形式,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通过丰富活动内容形式,以乐趣带动学生进入体育角色,逐步培养体育意识。另一方面,应该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注重校内公共体育课的同时,在公共体育业余指导、校外体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创新丰富,业余体育活动指导注重对学生需求的针对性,通过教师、体育委员等排班指导,使学生在自我活动的同时,能够得到正确的技战术培养。校外活动注重比赛、锻炼的内容,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体育类项目比赛、体育锻炼活动,使学生从课堂体育走入社会体育,扩展视野的同时,增强体育的参与感与新鲜感,以乐趣带动体育意识的强化。三是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增强公共课学生主体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好的体育教师。因此,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公共体育教师应该根据现实教学需求,不断充电,增强综合素质,以更好发挥角色职能。体育教师应该突出增强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学能力建设,要围绕突出学生主体,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沟通、教学创新等方面,积极进行岗位学习、岗位练兵、外出交流、研讨提升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根据教学实际,把落实学生主体性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以增强学生主体性的理念,检验教师教学素质情况,是否存在教学短板,并针对教学短板进行素质学习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综合素质提升与学生主体性需求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以学生主体性需求推动教师教学素质提升,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增强体育意识等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以较高的体育教学素质,也能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释放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够充分体验到发展的满足感,以此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四是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纳入教学考评体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重要目的之一,为了提高体育课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的作用,需要通过考评教学方式,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一方面,要合理设计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考评指标,例如学生上课的兴趣度、技能掌握情况、练习情况等,通过合理设计一些考评指标,反应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情况,来评判教师是否能够落实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要建立动态调整考评机制,对于不同的体育课程,不同的授课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等等,要科学调整考评内容,特别是要根据学生反馈信息,针对性的调整考评内容,以考评来回应学生需求,使考评既能反应客观实际,又能发挥激励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4结束语

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离不开学校体育教育,而高校公共体育课是重要的一环,为更好地发挥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的作用,应该注重学生兴趣、主体性的把握,重点在增强教学沟通、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增强教师教学素质、优化教学考评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增强学生体育参与度,为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高校公共体育课要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研究,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调研,了解学生体育需求,以需求带动公共体育课改革,以提高公共体育课的授课水平,进而为学生终身体育培养打基础。

参考文献

[1]戚俊娣,钟嘉奎.关于高校体育课堂学生自主能力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8(12).

[2]张士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初论[J].农家参谋,2019(03).

[3]李光敏.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02).

体育意识范文篇9

关键词:体育强国;终身体育意识;阳光体育;运动

初中体育教育中,教师要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提升融入到实际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运动生理学曾对人体活动的基本规律进行过深入研究——坚持不懈地进行有序的体育运动方可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职责,引导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加强体育锻炼。初中校园的终身体育教育就是为响应阳光体育的号召,逐步开展并逐渐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投身体育锻炼的运动习惯,灌输给学生持之以恒的思想,让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能力得以提高。

一、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加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转变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要自上而下全面落实,首先要让学校领导接受并且认可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对学校领导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讲解,使领导对终身体育教育有深刻的认知,在校领导充分认可的前提下,任职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将大大提高,有利于终身体育教学的开展。其次,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转变,传道、授业、解惑乃师之重任也,初中体育教师不仅是直接面对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技巧,更是启发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意识的先驱,因此,体育教师应清楚的知道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学生在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中逐渐体会终身体育的意义,加深学生对终身体育意识的认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和体育素质[1]。

二、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随着新课改在我国初中教育中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广阔,自由制定教学内容,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可将学生的个性特点、身体健康情况、个人兴趣方向等进行整合归纳,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创新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全新的体育教学策略,扩大教材范围,引导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逐步将终身体育意识认知强化,提升身体素养。例如,针对教材中《排球及软式排球》这一内容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为学生安排战术练习,包括传球、垫球和发球等,创建小组比赛的模式,培养初中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比赛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提升体育综合素养,包括力量、灵敏度、耐久力等方面。体育项目种类很多,初中生对于运动的兴趣也随时发生着变化,教师要根据实际的学生状态和兴趣方向,不断变换和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体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培养起终身体育意识。初中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和进行自己喜欢的运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2]。

三、提升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养

初中体育教学中,需要体育教师具备强大的综合体育教学能力,教师的综合实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能够影响学生对于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在巩固体育理论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创新教学手段,采取合理的表达方式进行体育授课,时刻在体育教学课堂上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教师综合能力较强,才能将学生吸引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创建起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培养和强化初中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提升体育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教师应充分发挥耐心和责任心,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丰富的体育锻炼教学内容,创建和完善体育教学模式,保证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同时,落实初中体育的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任务和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在锻炼中强化身体素质,对体育锻炼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产生明确的认知,形成规律、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学要明确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以为国家未来需要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落实阳光体育的教学目标,强化初中生的体质,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身体基础保障。作为初中体育教师,要强化自身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信念,不断为初中生传递终身体育理念,将终身体育教育渗透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逐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强化初中体育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沈泉平.浅谈阳光体育背景下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青少年体育,2017(07):82+108

[2]彭芳,刘勤.阳光体育背景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10):222+148

体育意识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

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性的理论学习的主要场所,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培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形成良好的终身锻炼的意识,是体育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高校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看法。这就给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以后的人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1.影响高校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

1.1体育教学趣味性不足。对于体育课的教学来说,是否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对于学生的兴趣有着至为关键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参加体育锻炼的技能培训目的性增强,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而也能够积极参加体育课,但是如果高校体育教师因此而忽略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只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技术性,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下降。尽管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课对其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但是缺乏趣味性的体育课仍然难以吸引学生。在当前的高校体育课中,很多体育教师都忽略了趣味性教学,导致体育课请假人数增多,学生对教师安排的体育项目缺乏热情,敷衍的态度较为普遍,这给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2教学项目设置僵化。要想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首先应该采取措施让学生提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这样才能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然而当前的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项目的设置上缺乏合理性,体育教学中符合学生锻炼需求的项目较少,很多体育项目的设置已经十分陈旧但是仍然在延续使用,导致体育教学的效率不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程度和课程设置的完整程度都需要提高。例如,很多高校在体育课中都设置了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这些运动都是比较大众化的运动,除此之外的体育项目少之又少,在体育项目的设置上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个性化需求。课程的设置过于单调,也没有考虑到每个班级和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此体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更不用说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了。1.3评价机制不够合理。在高校的体育考核制度当中,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性、教学效果等进行评分,但是对于学生的考核形式较为单一。虽然体育课程的设置是由体育教师进行主导的,对教师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课程的设置。然而体育课的主体是学生,如果仅仅对教师进行评价,而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是考试这种单一的形式,会使得部分学生有蒙混过关的想法,不利于实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评价机制的不合理是阻碍高校体育课发展的一大障碍。1.4理论教学严重不足。从形式上看,体育课的主要活动形式是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提升身体素质,但是要想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仅仅依靠体育项目活动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因此理论的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项目的锻炼,对于理论的学习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实际上理论教学也是体育课的教学环节之一,一个具有良好体育素质的学生不仅要精准掌握体育活动技能,还要有扎实的体育理论基础。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2.1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趣味性不足的现象,体育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提高体育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体育课程的趣味性是决定学生对体育项目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对体育锻炼较为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并自己学习相关体育知识,从而自觉树立起终身体育意识,在离开学校之后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要增加体育锻炼的趣味性,可以增设一些新的体育活动项目,如比拼、对抗等,教师也可以针对部分男同学喜欢武术的爱好,适当设置一些武术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有对体育课程感兴趣,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魅力,才能积极自觉进行长期锻炼。2.2增加热点体育项目教学。为了使得高校的体育项目的设置更加多元化,可以在现有的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热点体育项目的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咨询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喜欢哪些体育项目,对收到的反馈进行汇总分析,选择一些受到学生喜爱,同时也适于在体育课程中进行教学的项目,丰富教学内容。在增加热点体育项目教学的同时,高校还应该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篮球、足球和乒乓球的课程较为普遍,相关的教学制度也较为健全,因而教学比较轻松,在增添热点体育项目教学之后,高校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促进体育教师尽快找到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坚守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做好新项目的教学工作。2.3重置教学评价机制。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往往以教师作为主要的考核对象,通过考核教师的教学情况,跟踪课堂的教学质量,来规范高校体育教学秩序,矫正高校体育教学进度和内容。这种忽视了教学主体的考核方法,在今后应当进行改进和调整。首先,应当把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纳入到考核范围当中,针对其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和考察。对学生的学习锻炼情况进行监督和分析,确保学生的体育教学课程符合实际。其次,还应当对学生的考评结果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样就能够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果,制定出符合学生习惯和预期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喜欢体育课,并建立起主动学习的兴趣。2.4增加体育理论教学。体育教学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以动作和形体练习为主,但是,仅仅掌握动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体育运动事实上也是一门关于身体的科学,如何科学有效地规划自己的体力,按照人体机能完成运动任务,这些都在体育理论的内容当中。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重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相结合,学生能够真正明白运动的要领和意义所在,在自行练习的过程中也不容易出错,真正实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不断累积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一整套符合自身的体育理论知识,这样更有助于构建科学的终身体育意识。2.5科学组织体育活动。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还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升入大学之后认为体育课没什么用了,因而对待体育课的态度也越来越懒散。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体育教师需要科学组织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受到其重要性,强化其对体育课的认知。大学阶段的学生业余生活较为丰富,但是真正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并不多,因此体育教师就需要通过组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唤醒学生的锻炼意识,增强学生体质,为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和参加其他活动打好基础。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具有对抗性的体育项目,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对羽毛球项目进行锻炼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羽毛球男女混双竞赛,并对学生的动作要领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羽毛球技巧,并通过这样的竞赛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观念。除了羽毛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跳绳、马拉松、拔河等体育比赛,这些体育活动不仅具有竞技性,而且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养成坚毅的性格,提高自信心,这些对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都是有帮助的。

3.结束语

高校体育与中学阶段的体育课有很大不同,高校的体育课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更多的是促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项目的锻炼,向学生渗透终身体育意识,使得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师来说,要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制定科学的训练体系,同时加强体育理论的指导,促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王丽娜,亢瑾.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4):205-206.

[2]刘英.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0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