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行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4:44:31

体育消费行为

体育消费行为范文篇1

体育服装消费的价值表现

大学生对体育服装的消费已将品牌作为自己的个性标签,他们的品牌消费行为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调查显示:在对体育服装的品牌、时尚性与舒适性的认同度中,有54%的大学生认为色彩炫丽、款式符合当前流行趋势是他们选择的重要因素;有29%的大学生对服装面料及做工等细节的讲究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有14%的大学生只忠于品牌。大学生们正是通过对体育服装不同的需求来展示自我,且引领这种消费氛围使自己能够走在时尚消费的最前端,且以此表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出于价廉物美的消费心态,大多数大学生往往会倾向于那些有品牌保证的打折运动服装,以耐克工厂店为代表的体育服装折扣店就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大学生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存在着炫耀性和从众性,也极易受到时尚潮流和社会大众趋同性的影响和改变,他们会首先选择具有品牌效应的运动服装,但是这种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大学生自己经济条件的限制,如此,折扣店就比较受欢迎。

体育服装消费的主体环境

大学校园轻松活泼的文化色彩以及课余生活中丰富的运动和休闲活动,使大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运动或运动休闲类服装作为自己的首选着装。体育服装是符合人体运动的舒适性服装,能够适应理论课、体育课、大学生聚会等校园内外的大部分活动,再加上设计师赋予的时尚元素,完全契合了大学生在青春期时特有的心理状态。大学生日常消费的经济来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调查表明:在天津市大学生群体中,日常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父母提供的占89.5%,在校园外做家教或小时工的占4.6%,通过校内勤工助学获得的占2.7%,向亲戚朋友筹借的占0.6%,依靠各类奖学金或助学金获得的占0.2%,通过自己创业等其它途径获得的占2.4%。校外打工、校内勤工俭学以及自己创业是大学生群体依靠自己获得日常消费经济来源的重要途径,然而其比例却相对较小。由父母提供的经济来源束缚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决定了大学生日常消费的最大能力,但却为将来他们挣脱束缚、释放自己、形成完全的独立消费埋下了伏笔。

大学生体育服装的消费心理

大学生群体能够即时掌握最前沿的消费信息,消费欲望强烈、消费行为表现活跃。虽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是符合消费心理学范畴的不完全消费者,但在短短的3至4年就业后,就能具备独立的消费能力并且购买力会迅速提高。这是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购买力强大的一个消费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阶层,大学生群体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消费阶层,按照消费心理学理论,大学生的体育服装消费态度有两个特征:一是消费的对象化。大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体育服装品牌所代表的体育项目作为消费对象,比如男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热衷于篮球运动,有的是自己本身参与篮球活动,有的是不直接参与篮球运动,但却是NBA某支球队或某位篮球巨星的铁杆球迷,于是他们就会把某篮球巨星代言的或代表篮球运动的耐克、乔丹、匹克等体育服装品牌作为自己体育服装的首选。二是消费的连续性。在社会各阶层参与消费体育服装的人群中,大学生阶层是一支最活跃、最具消费潜力的生力军,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和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价值取向及审美观念相对发展、成熟,在消费心理的较高层次上体会到体育服装品牌对自己所蕴含的意义,这种消费心理及习惯性的消费行为在大学生就业后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这也应当是体育服装生产企业引起关注的。多元化趋势是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服装品牌消费时消费动机中最显著的特征。调查显示:消费动机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体育服装的性价比;第二位的是品牌效应;第三位的是设计新颖,款式时尚;第四位的是能够展现自我个性及消费品位。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的消费动机与体育服装品牌的知名度及其价值体现密切相关,具有品牌效应的体育服装给大学生带来的价值具有多重性,它不仅能满足大学生体育服装消费的基本需求,亦能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

体育消费行为范文篇2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体育消费行为是大众享用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是指人们在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及家庭、社会的消费支出。体育消费形式包括个人体育消费和社会公共体育消费两方面。

1.个人体育消费行为包括体育商品消费和自然消费,所谓体育商品消费是指通过体育市场,利用货币支付的形式来购买各种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以满足体育消费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体育市场作为一种中介,将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交换其社会劳动,实现体育商品的价值。这看似单纯的经济行为,其实是社会交往的一个特例,因为市场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类型,而市场的社会结构实质是一种特定的互动类型,这意味着,一定文化与社会规范将会影响到大众体育商品消费的市场规则。

所谓体育自然消费,是指在体育市场以外,不借助买卖行为来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其一,或许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残余表现形式。其二,或许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消费模式的影响,造成人们体育消费意识的迟钝。其三,由于中国人口二元化的特点,有可能造成一部分人体育消费欲望淡漠或缺乏购买力。其四,由于第三产业滞后,影响到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市场的开拓和发育。

2.社会公共体育消费

所谓社会公共体育消费,广义地可理解为社会有组织的消费。包括满足个人体育需求的体育事业以及由政府提供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如学校、社区、公园、体育中心、体育场馆等社会体育公共产品,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政府机构是最大的体育消费者,但是,消费经济学难以很好地说明政府的体育消费行为。因为,作为政府的体育预算,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条件,也要考虑到作为国家的政治义务和责任,以及大众生活需求的变化,还要考虑到整个世界大众体育发展的走向。

二、体育消费行为的制约

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中,面对相同外部条件的变化,不同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是由于个人消费心理的影响,如消费者的求新心理、求名心理、求美心理、相互攀比心理等。消费者个人的消费心理,通过个人对消费需求的主观偏好表现出来。在不同的消费心理驱使下,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需求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偏好,反映了消费者对体育的不同价值取向。而消费者的不同价值取向,除了不同的个体差异外,还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一般来说,人们通过支付货币获取体育产品与体育服务的选择过程包含了体育消费欲望的产生,消费动机的形成以及消费欲望的满足这样几项活动。其中,人们体育消费欲望的产生是和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以及社会形态相联系的。这意味着人们在购买体育商品和体育服务的过程中,消费行为不过是一个中间的经济行为,消费者用这种行为来“生产”体育生活方式。这样,消费者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者”,还是一个“生产者”,即生产这种新型生活方式带来的享受与发展的满足。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社会的加速发展,促进了产业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催生了体育产业的形成。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在影响和制约着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一方面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性质的变化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的变化。在观念要素方面,由于人们的商品观念、生活质量观念和社会生活参与观念等的形成,使人们生活的总体价值观念迅速发生了变化,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刺激了人们的体育消费向更高层次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体育消费者自身的素质差异,他们的体育消费支出和体育消费行为中,难免会出现“附和消费”的特征和受到“消费惯性”的负面影响。

1.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体育消费结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变动的总体方向是:“生存健身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世界体育消费发展的大趋势是非实物型体育消费逐年提高,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已达60%以上,我国平均占30%左右。而据对兰州市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调查中获悉,兰州市民体育消费项目依次是:运动服、鞋占32.3%;体育书报杂志占19.1%;体育器材占16.6%;体育欣赏门票占13.4%;而租场地18.1%(再加上健身、训练杂费的0.4%才18.5%)。体育消费结构却还处在生存健身需要这一层次,这说明我省城市的体育消费结构水平偏低,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造成这种较为单一的体育消费格局,一方面是由于体育产业部门无力提供高质、多样的无形体育劳务产品,另一方面却是和消费主体的体育需求、对体育消费的认识和态度、个性、生活审美情趣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等各种主观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在体育消费结构中,男性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性,男性体育消费以实物性为主,其次是观看体育赛事、订阅体育报刊杂志等观赏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女性体育消费则以参与型为主,实物型消费居次。另外,男性的劳务性消费要高于女生。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男、女性的生理原因和心理特征的不同,使得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对体育消费观的认识不同,所选择的消费内容有较大差异。

2.市场经济规律没有充分体现在体育消费之中

我国体育的整体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机制在体育产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难以贯通,市场配置各类体育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很不健全,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限制经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许多项目尚未进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业化发展轨道,福利型、事业型的单位过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组建的公司化实体太少。现有的体育经营实体,尤其是健身娱乐实体和竞赛表演实体经营内容单一、经营方式落后,服务品牌、服务营销的意识薄弱,这些方面从供给的角度制约了我国人民体育消费的增长。

三、体育消费行为的合理化进程

建立和完善大众体育消费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文明程度高、文化素养好的消费者往往在体育消费过程中选择性更强,具有明显的自定性。而文明程度低,文化素养差的消费者,则往往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出现短视。为此,要建立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加强大众体育消费能力的培养

所谓体育消费能力,一般是指消费者所具备的关于如何进行体育消费、如何使用体育消费对象的知识和才能。它和人们的整体消费水平密切相关,是他们日常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由于体育消费能力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特殊能力,所以它需要人们在后天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熏陶,以提高他们对现代生活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行,大众个人收入在不断提高,体育产品的购买力也在不断增强,同时,人们对体育产品的消费力也在提高。这一切,既决定着我国体育消费状况,同时也决定着体育市场容量的大小、繁荣程度及整个体育产业的状况,从而推动着我国整个精神生产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多年来,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还没有根本转化,使体育消费欲望和体育消费水平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深入分析消费群体中不同的体育消费特征,尽可能根据他们的闲暇时间、不同年龄的体育消费潜力,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开发体育健身消费的热点服务,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根据我国实际,可采取低税、减税甚至免税的办法来鼓励大众化的中、低层次体育消费,对于一些奢侈性体育消费品可以提高消费税率,限制其生产、供给和消费,并可抽取其中部分税率用来扶持和发展大众化的体育消费产品,拓展和繁荣体育消费市场,推动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的形成。

2.引导家庭化的体育消费行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内部结构最为紧密的社会群体。家庭化的体育消费方式是近年来我国体育消费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消费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孔文清(2002)对北京、上海、吉林、成都、兰州、包头、郑州、福州、广州等9城市居民1999年家庭体育消费为559.73元,比1996年191.21元平均每年增加17.56%,表明我国家庭体育消费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家庭这样一个亲密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可以共同进行体育消费,享受家人团聚的乐趣、亲情的交流、消遣和娱乐的体验以此达到增强家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多样生活需求的目的,可以预料,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日益发展,家庭化的体育消费方式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体育消费的主要趋势之一。

3.引导大众从自然性体育消费向商品性体育消费行为转化

目前,我国仍存在着体育商品性消费和体育自然性消费这样两种消费行为方式。由于人们在个人收入、消费水平方面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更兼有个人对于自身生活的感悟和对于自身生活理想的追求方面的差别,所以消费者对于自身体育需要的满足,亦会体现出个性化特点。这意味着,目前对于某些家庭来说,采用一些小规模的、不需要较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费行为方式,如散步、园艺、垂钓、健身慢跑等自娱、自乐、自练的行为方式,仍然是很需要的。然而,随着大众自身素质的改善、大众体育消费需求领域进一步扩大和大众体育消费的项目日益增多,自然性体育消费终将会因为其内容单调、消费效果差,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发展性消费需要而逐渐为大众体育商品性消费行为方式所取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通常人们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主经济因素,但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也日渐显现,井正在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形成,其实是由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于消费者感观的结果。因此,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我国大众体育消费行为进行探索,可能会对如何引导大众的体育消费行为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体育消费的内部结构及市场经济规律在体育消费中的问题,指出大众体育消费行为主要由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构成,家庭体育消费将是大众体育消费合理化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体育消费行为社会学研究消费结构家庭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陈华:体育消费行为理论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6):50-56

体育消费行为范文篇3

1.外层因素首先,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在高校这个“文化场”中,本身就是文化熏陶的“产品”。他们各种素质、能力的塑造、价值观念的形成等都是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中完成的。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是在大众体育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双重背景下进行的,高校文化就成为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发生的文化诱因。其次,体育消费氛围。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它既包括高校接受和容纳社会体育消费观念、消费模式、消费习惯与方式等,能够对学生的氛围进行积极引导;又包括高校对这些观念、趋势进行“内涵”提升并向社会辐射的氛围。最后,群体影响。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价值认知系统和价值取向系统是靠专业文化的训练和理性的社会化方式而建立起来的,其价值判断、选择和取向多是自觉的、理性的,他们能够较快地获取信息和接受新事物,但是他们的思想不成熟,极易引发偏激的社会行为,同时也缺少参加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因而其思想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因此,群体差异也成为构建大学生合理体育消费行为模式的一个外层影响。2.内层因素首先,经济支持维度。经济支持是体育消费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经济来源水平决定着一个潜在的大学生体育消费者能否实现体育消费及其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其次,心理体验因素。消费者通常是为了体验参与体育运动的快感和流畅感,而以体育运动为媒体,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消费。这就要求对大学生心理体验要进行合理引导,使他们能够对心理体验的两个方面进行理性思考,从而促使这两种活动过程不断进行重合、叠加,以诱发他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后,价值目标因素。大学生群体所指向的价值目标体现为具体价值目标和终极价值目标。大学生合理体育消费行为模式的构建就是要实现大学生健康素质的塑造;公平、公正、竞争等价值意识的形成;体育消费行为习惯、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等阶段具体的价值目标,为他们实现终极目标创造条件。

1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度高。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群体对“体育锻炼”的概念认识比较清楚,对影响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选项和对体育锻炼的作用认识上有着较大的趋同性,这不仅反映出他们对体育价值认识程度的提高,而且也反映了他们要接受什么样的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在心理倾向。2.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多种多样,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比较高。从整体上看大学生要明显高于普通中小学的学生水平。男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在整体上要高于女大学生。这放映出女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还是比较保守的。3.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维权意识淡薄。有10.74%学生在体育消费中出现过对商品的不满意情况,体育类商品质量差成为他们不满意的首要原因。这一调查结果,从侧面反映出沈阳市的体育商品质量远没有达到大学生的要求。对这些产品的质量把关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引领未来社会消费潮流的大学生,他们的权益意识、法律意识过于淡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严重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行之有效的教育。

本文作者:王孝健工作单位: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体育消费行为范文篇4

[关键词]体育消费行为社会学研究消费结构家庭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在满足人们的基本消费之后以追求、发展和享受更高层次需要的消费行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何面对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以体育健身为突破口,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激发大众体育消费意识,导引大众的消费行为,调整大众体育消费结构,培养大众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扩展消费群体,促进参与性、实物性和欣赏性体育消费,从根本上扩大内需,实现体育产业化的良性发展,是一个商业价值与全民健身双赢的重大课题。体育通过消费实现其特有的多种功能,消费通过体育得以深化其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体育消费行为已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其消费过程除涉及经济领域外,更与作为“社会人”的消费主体的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特征,以及消费价值观、消费审美取向、消费时尚与潮流、消费的风俗、习惯等背景相联系。因此,将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置于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之下来进行研究,对于弥补和完善消费经济理论对体育消费行为解释的不足和缺陷,对于更好地指导人们的体育消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消费行为的涵义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体育消费行为是大众享用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是指人们在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及家庭、社会的消费支出。体育消费形式包括个人体育消费和社会公共体育消费两方面。

1.个人体育消费行为包括体育商品消费和自然消费,所谓体育商品消费是指通过体育市场,利用货币支付的形式来购买各种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以满足体育消费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体育市场作为一种中介,将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交换其社会劳动,实现体育商品的价值。这看似单纯的经济行为,其实是社会交往的一个特例,因为市场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类型,而市场的社会结构实质是一种特定的互动类型,这意味着,一定文化与社会规范将会影响到大众体育商品消费的市场规则。

所谓体育自然消费,是指在体育市场以外,不借助买卖行为来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其一,或许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残余表现形式。其二,或许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消费模式的影响,造成人们体育消费意识的迟钝。其三,由于中国人口二元化的特点,有可能造成一部分人体育消费欲望淡漠或缺乏购买力。其四,由于第三产业滞后,影响到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市场的开拓和发育。

2.社会公共体育消费

所谓社会公共体育消费,广义地可理解为社会有组织的消费。包括满足个人体育需求的体育事业以及由政府提供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如学校、社区、公园、体育中心、体育场馆等社会体育公共产品,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政府机构是最大的体育消费者,但是,消费经济学难以很好地说明政府的体育消费行为。因为,作为政府的体育预算,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条件,也要考虑到作为国家的政治义务和责任,以及大众生活需求的变化,还要考虑到整个世界大众体育发展的走向。

二、体育消费行为的制约

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中,面对相同外部条件的变化,不同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是由于个人消费心理的影响,如消费者的求新心理、求名心理、求美心理、相互攀比心理等。消费者个人的消费心理,通过个人对消费需求的主观偏好表现出来。在不同的消费心理驱使下,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需求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偏好,反映了消费者对体育的不同价值取向。而消费者的不同价值取向,除了不同的个体差异外,还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一般来说,人们通过支付货币获取体育产品与体育服务的选择过程包含了体育消费欲望的产生,消费动机的形成以及消费欲望的满足这样几项活动。其中,人们体育消费欲望的产生是和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以及社会形态相联系的。这意味着人们在购买体育商品和体育服务的过程中,消费行为不过是一个中间的经济行为,消费者用这种行为来“生产”体育生活方式。这样,消费者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者”,还是一个“生产者”,即生产这种新型生活方式带来的享受与发展的满足。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社会的加速发展,促进了产业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催生了体育产业的形成。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在影响和制约着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一方面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性质的变化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的变化。在观念要素方面,由于人们的商品观念、生活质量观念和社会生活参与观念等的形成,使人们生活的总体价值观念迅速发生了变化,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刺激了人们的体育消费向更高层次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体育消费者自身的素质差异,他们的体育消费支出和体育消费行为中,难免会出现“附和消费”的特征和受到“消费惯性”的负面影响。

1.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体育消费结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变动的总体方向是:“生存健身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世界体育消费发展的大趋势是非实物型体育消费逐年提高,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已达60%以上,我国平均占30%左右。而据对兰州市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调查中获悉,兰州市民体育消费项目依次是:运动服、鞋占32.3%;体育书报杂志占19.1%;体育器材占16.6%;体育欣赏门票占13.4%;而租场地18.1%(再加上健身、训练杂费的0.4%才18.5%)。体育消费结构却还处在生存健身需要这一层次,这说明我省城市的体育消费结构水平偏低,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造成这种较为单一的体育消费格局,一方面是由于体育产业部门无力提供高质、多样的无形体育劳务产品,另一方面却是和消费主体的体育需求、对体育消费的认识和态度、个性、生活审美情趣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等各种主观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在体育消费结构中,男性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性,男性体育消费以实物性为主,其次是观看体育赛事、订阅体育报刊杂志等观赏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女性体育消费则以参与型为主,实物型消费居次。另外,男性的劳务性消费要高于女生。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男、女性的生理原因和心理特征的不同,使得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对体育消费观的认识不同,所选择的消费内容有较大差异。

2.市场经济规律没有充分体现在体育消费之中

我国体育的整体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机制在体育产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难以贯通,市场配置各类体育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很不健全,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限制经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许多项目尚未进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业化发展轨道,福利型、事业型的单位过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组建的公司化实体太少。现有的体育经营实体,尤其是健身娱乐实体和竞赛表演实体经营内容单一、经营方式落后,服务品牌、服务营销的意识薄弱,这些方面从供给的角度制约了我国人民体育消费的增长。

三、体育消费行为的合理化进程

建立和完善大众体育消费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文明程度高、文化素养好的消费者往往在体育消费过程中选择性更强,具有明显的自定性。而文明程度低,文化素养差的消费者,则往往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出现短视。为此,要建立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加强大众体育消费能力的培养

所谓体育消费能力,一般是指消费者所具备的关于如何进行体育消费、如何使用体育消费对象的知识和才能。它和人们的整体消费水平密切相关,是他们日常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由于体育消费能力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特殊能力,所以它需要人们在后天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熏陶,以提高他们对现代生活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行,大众个人收入在不断提高,体育产品的购买力也在不断增强,同时,人们对体育产品的消费力也在提高。这一切,既决定着我国体育消费状况,同时也决定着体育市场容量的大小、繁荣程度及整个体育产业的状况,从而推动着我国整个精神生产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多年来,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还没有根本转化,使体育消费欲望和体育消费水平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深入分析消费群体中不同的体育消费特征,尽可能根据他们的闲暇时间、不同年龄的体育消费潜力,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开发体育健身消费的热点服务,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根据我国实际,可采取低税、减税甚至免税的办法来鼓励大众化的中、低层次体育消费,对于一些奢侈性体育消费品可以提高消费税率,限制其生产、供给和消费,并可抽取其中部分税率用来扶持和发展大众化的体育消费产品,拓展和繁荣体育消费市场,推动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的形成。

2.引导家庭化的体育消费行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内部结构最为紧密的社会群体。家庭化的体育消费方式是近年来我国体育消费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消费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孔文清(2002)对北京、上海、吉林、成都、兰州、包头、郑州、福州、广州等9城市居民1999年家庭体育消费为559.73元,比1996年191.21元平均每年增加17.56%,表明我国家庭体育消费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家庭这样一个亲密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可以共同进行体育消费,享受家人团聚的乐趣、亲情的交流、消遣和娱乐的体验以此达到增强家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多样生活需求的目的,可以预料,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日益发展,家庭化的体育消费方式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体育消费的主要趋势之一。

3.引导大众从自然性体育消费向商品性体育消费行为转化

目前,我国仍存在着体育商品性消费和体育自然性消费这样两种消费行为方式。由于人们在个人收入、消费水平方面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更兼有个人对于自身生活的感悟和对于自身生活理想的追求方面的差别,所以消费者对于自身体育需要的满足,亦会体现出个性化特点。这意味着,目前对于某些家庭来说,采用一些小规模的、不需要较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费行为方式,如散步、园艺、垂钓、健身慢跑等自娱、自乐、自练的行为方式,仍然是很需要的。然而,随着大众自身素质的改善、大众体育消费需求领域进一步扩大和大众体育消费的项目日益增多,自然性体育消费终将会因为其内容单调、消费效果差,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发展性消费需要而逐渐为大众体育商品性消费行为方式所取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通常人们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主经济因素,但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也日渐显现,井正在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形成,其实是由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于消费者感观的结果。因此,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我国大众体育消费行为进行探索,可能会对如何引导大众的体育消费行为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华:体育消费行为理论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6):50-56

体育消费行为范文篇5

[关键词]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行为

在体育市场中,消费者行为历来是各体育商家关注的焦点。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我国的各种体育公司尤其是大型的体育公司愈加意识到细分体育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并且有目的的针对经济、文化,以及消费习惯迥异的不同城市实行不同营销战略。在此背景下,就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体育营销市场而言,虽然为不断满足不同体育消费者群体的需要,各体育商家使尽了“浑身解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上海市女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节节攀升、生活质量的普通提高,她们的消费点数将日益高涨。其体育消费特征也呈现这样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上海女性开始心甘情愿的为美丽“埋单”,主动为“美丽”而一掷千金。这就促使更多的体育商家持续细研上海女性的体育消费趋向,以期更深入的挖掘“她”经济,以便在上海这个经济发达的大都市中占据更多的女性市场份额。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对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探究她们最新的体育消费动态,解码其体育消费行为的“迷宫”,目的是为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市场的消费升级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一、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特点

1.“美丽消费”渐筑体育消费主流

近年来,伴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上海市居民的的收入水平已高踞全国首位,其中用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比例也大大增加,加之现有九成的都市女性掌握家庭财权,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女性的实际购买力。现如今,上海市大多数女性的消费水平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从传统的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迈向较高层次的消费,“美丽投资”的飙升便是她们消费转向的最好佐证。据调查,上海市女性消费者为“美丽”不惜代价、一掷千金的现象令人感叹。2007年12月,淮海路各大百货商店为争夺女性消费者的“青睐”而大打“美丽”战争,仅在此月,女性在体育领域的消费同比增长190%。从现场调研的情况看,很多女性消费者在体育品牌专柜的日销售额竟高达175万。从一些百货商店的体育用品消费看,女性消费者的单笔消费额高于1000元以上的比比皆是。另外,光顾一些体育健身俱乐部且以办年卡的形式进行体育美容健身的女性消费者远超男性消费者,无可置疑的成为诸多健身俱乐部的“财神爷”。这是由于上海市大多数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消费属于高端消费场所,有些健身俱乐部年卡消费金额甚至高达10万元以上,更有甚者,有的健身俱乐部光是取得会员资格就会相应收费30万元左右,比如某些高尔夫俱乐部。由此可见,为美丽而痛下“杀手”的女性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领域的消费显然已经走向内外兼“美”的格局。

2.“节假日消费”日益凸显

为保持持续经营优势,众多体育商家开始贴身规划女性消费,除了以“健康”和“美丽”的名义瞄准女性消费这一“大蛋糕”以外,在营销策略上也不断推陈出新,采取各种营销方式催生体育消费的“她”时代。这其中“三八”消费、“十一”消费,以及“元旦”消费便是他们营销的重点所在。事实上,根据调查,上海市91%女性消费者选择节假日进行体育消费。究其原因,大多数女性消费者认为,较之其它营业时限,在上海市节假日进行购买行为,比如选择在三八妇女节和十一国庆节期间进行购物,可以得到商场或商家等多的折扣和“送大礼”活动,所以她们即使在平常看中某件中意商品,也会宁愿坐等到某个节假日商场大行促销活动时购买。此类现象也与笔者对诸多体育商家的访谈结果相一致,商家们表示,过完节后比如说情人节后,来商场进行购物的单客流就明显减少了,即使在周末,也是逛的人多,购物的人少,甚者出现很多女性购物者平时逛街“踩盘子”,等到打折再购买的状况。这充分说明,对体育商家而言,节假日消费商机无限,他们理应随时关注节假日体育商机,辅以有效的体育营销手段,有意识的强化和引领上海女性的节假日体育消费热潮,以确保自身的盈利水平的提高。3.“品牌消费”成为体育消费的“中坚力量”

根据《2006中国女性消费调查数据报告》显示,在女性消费者心日中,名牌=品质+品位+经典。62.1%的女性消费者认为,名牌“价格虽贵,但质量、品质有保证”,50.4%的人认为名牌“制作精良、使用持久”,95.8%的女性消费者购买过名牌产品。上述调查结果是针对我国20城市有关女性的个人消费开支情况的调查。而在上海,目前女性消费者对名牌的追逐可谓是有增无减,消费理念简直等同于“品牌第一”。也就是说,品质消费是当前上海市女性消费行为的一大“亮点”。同理,在体育消费领域也不例外。统计结果显示,在某些大型商场促销活动期间,体育用品专柜尤其是像addias、nike等国际知名体育品牌的专柜前,如果出现打折活动,则往往被女性消费者挤得水泄不通,几乎是几个小时以内,这些品牌的服装就会销售殆尽。此外,每年几个著名的国际体育品牌供应商会在上海八万人体育馆举行为期一周的体育品牌特卖会,每当此时,八万人体育馆会人头攒动,管理方不得不请治安人员维持秩序,其场面可称之为“壮观”。在这些消费者之中,女性消费者人数亦占有很大的比例。显而易见,品牌消费已在女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女性消费者已成为体育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

二、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的发展策略

1.有意识主导体育消费“潮流”引领体育产品流行“风暴”

通过解构和综合的方式不间断的探思女性体育消费的特点,可以发现,女性体育消费者消费的主因源于“美丽”。因此,“美丽漂亮”是女人进行消费的永恒主题,女人求美胜过其他一切,这是女人一根较敏感的神经。这对经营体育消费产品的商家而言,无论是从事经营体育消费的有形物质产品还是无形精神产品,都必须高度重视女性消费者进行体育消费的主因所在,制定相应的销售战略。目的是及时抓住女性的体育消费动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消费者实施不同销售战略。并且在战略规划上,要着眼于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暂的时点来培养、引导和改变女性消费者的体育消费知觉、记忆,进而有意识的主导女性体育消费的“潮流”,在产品设计上突出时尚和个性化的创意,努力使自己所经营的体育产品在体育消费市场流行并形成一种“风暴”。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消费者感受到体育消费过程中的美感,增加其购买的心理动力,这样会使得她们形成相对固定的体育消费习惯。

2.采用“实践导向型”销售模式扩大消费市场

逐一描述不同时期女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追踪她们重复购买体育产品相对频繁的时点,不难发现,女性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实际的购买行为皆在节假日达到了最高点。然而,更进一步的探究不同节假日女性消费者的体育消费“愿力”,即她们真正心甘情愿进行消费的能力,却有发现女性消费者在不同节假日的体育消费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三八妇女节”女性的体育消费“流行”“短、平、快”,而在元旦期间采用此销售模式容易导致女性消费者的消费“疲劳”,反而事与愿违,未能达到理想的销售业绩。有鉴如此,在实际销售模式上,不同的节假日应有所侧重,每个节假日所面临的环境都会有所不同,这就很难采用一个固定的销售模式,也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外界环境进行销售。自然的亦采用以实践为导向的这么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也就是不事先预设环境,而是随时依据销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销售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深一层地挖掘女性消费者节假日体育消费的潜力,扩大整个体育消费市场。

3.启动“名牌战略”触动女性体育消费“神经”

从体育营销网络资源的开发来看,基于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视角来提升整个体育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明显的能带来更多女性消费者的满意度。既然女性消费者在实际的购买行为中偏爱体育名牌,则给体育企业内部的市场营销部门的营销工作指明了营销的方向。对此,体育营销工作者在贯彻、执行企业的战略决策同时,在围绕“美丽商机”这一主线上,不妨大打体育名牌战略旗,持续强化体育名牌效应,触动潜在女性体育消费者消费名牌的“神经”,扩大女性体育消费群体规模,并不断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巩固和提高已有女性消费者的消费频率,力争让这部分女性消费者消费“定型”,甚而“闻”名牌而“条件反射”式购买,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体育名牌”消费文化,从而做大体育消费市场,最终导致女性消费者、体育商家及社会多方收益不断增长的相互强化的循环。

三、小结

首先,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女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节节攀升、生活质量的普通提高,上海市大多数女性的消费水平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从传统的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迈向较高层次的消费,这就促使更多的体育商家持续细研上海女性的体育消费趋向,以期更深入的挖掘“她”经济。

其次,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特点主要有:女性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领域的消费已经走向内外兼“美”的格局;“节假日消费”日益凸显;“品牌消费”成为女性体育消费的“中坚力量”。

再次,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的发展策略有:有意识主导体育消费“潮流”引领体育产品流行“风暴”;采用“实践导向型”销售模式扩大消费市场;启动“名牌战略”触动女性体育消费“神经”。

参考文献:

[1]山石:“三八”节,商家挖掘“她经济”[N].无锡日报,2006-3-8

体育消费行为范文篇6

本文作者:林秀华工作单位: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消费态度和体育商品记忆的回归效应较好,其中体育消费态度解释生活方式的份额最大,可见在体育商品消费范围下,体育消费态度是影响生活方式的最主要的因素。居民接受对外部体育消费品的刺激,与个体内部心理活动连接在一起,使自身的体育消费认知、体育消费情感、体育消费行为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内在结构,这种内在稳定性的体育消费态度一旦形成就会调节外部体育商品的对自身刺激的影响,这种即具稳定性而又带有调节性的态度影响了体育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引起了消费者对时间和金钱的态度发生变化以及消费品选择的方式发生变化,所以体育消费态度成了体育消费者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影响了人们如何花费和利用时间,影响人们收入与体育消费支出的比例,从而会间接的影响到体育消费购买决策的变化,所以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其中个人与心理因素同属于内在因素,而环境、社会与文化因素则为外在因素,通过内、外在因素彼此交互作用,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汇2〕。表2显示:外部影响因素中的体育营销活动、体育文化、人口环境对生活方式具有较好的回归效应。其中体育营销活动能够解释变异量所占的份额最大。可见体育商家设计营销计划,提供优质的服务,确定商品的价格、促销,甚至是商品的创意等营销活动是影响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体育营销商通过智慧创造自己的营销产品,把这些产品与体育消费者进行价值上的交换,从而完成营销目的,这种营销活动导致了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和个人对商品普遍观点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购买活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消费者对某些产品发生偏好和关心,对某些产品的意见评价发生变化。体育文化解释的变量份额较小,但也影响着生活方式,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都会影响生活方式,人们体育锻炼氛围,体育运动技能以及与体育有关的意志、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影响可以间接的导致人们体育消费购买决策发生变化,因此也不能忽视体育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表3显示:价格意识型、时尚型、物质型生活方式对消费决策具有较好的回归效应,其中价格意识型生活方式解释变量的份额最大,其次是时尚型生活方式。体育消费者中有一部分人对体育商品的价格很敏感,不太注重品牌的好坏,而注重的是购买到廉价的体育商品,这部分人群对体育品消费决策的影响程度最高,在体育商品消费兴趣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意见,最后使消费动机发生变化导致消费者对消费相关问题认识加深,对商品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评价和购买信心,强化了购买意愿,最后导致商品的购买和购后的一系列过程的产生,实现了购买决策。还有一部分人群喜欢体育运动和体育冒险,热情开朗有时尚的体育商品意识,购买体育商品是为了完全的表达自我,这部分人是以时尚为特征的生活方式进行体育商品的购买,这种稳定的购买决策态度、倾向和习惯的心理特征使消费者进行商品信息加工,完成消费决策过程。所以这两种生活方式是影响购买决策重要的消费风格。综上所述,内外影响因素通过生活方式对购买决策的连锁反应体现在:内部影响因素中的体育消费态度和外部影响因素中的体育营销活动和体育文化影响着价格意识型和时尚主义型消费人群,最后导致这两个人群完成购买决策过程的实现。

体育消费动机、态度、情绪对体育消费自我概念的回归份额排在前三位,其中体育消费动机对体育消费自我概念的影响程度最高。体育消费者在消费前对体育产品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产品追求实用,渴望买到廉价的体育商品,体育品用起来比较方便,希望买到新奇样式的体育品,购买体育品是为了追求美等心理动机,这些动机促使消费者对品牌形象产生正强化的作用关系,对品牌形象的态度表现的积极,使购买意愿加强,从而使消费者体育消费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一致。体育消费态度对自我概念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态度定义为:个人指向一定对象,以一定观念为基础的,评价性的持久反应倾向〔3,。人们对体育消费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对强化商品在意识中的概念,从而促使个体购买体育商品,使自我意识发生变化。另外也不能忽视情绪对自我概念的影响,消费者对体育商品进行反应与消费者需要之间的态度体验也影响这着自我概念的变化,从而间接的促使购买决策发生变化,应当引起重视。表5显示:体育消费群体、体育文化和社会身份对自我概念的回归效果排在前三位,其中体育消费群体所解释变量的份额最大,其次是体育文化,再次是社会身份。体育群体是指那些为了达到体育的目的,通过持续的交往联系起来共同活动的具有社会关系的人群〔们。这些人群可能成为某一或某类体育商品的月的消费者,这些人群多数对体育商品非常热衷,这种对某种商品具有目的性的消费者对体育消费的自我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使自我概念发生内在的变化,促进消费行为发生。人们为了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产生的体育文化对自我概念产生了影响。使消费者购买产品倾向程度加强,愿意购买自己所需要的方便性、廉价性的体育产品。另外,个人对自己作为社会某个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和附加在这些成员群体的评价和感情等方面也影响着自我概念的内在变化,体育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不能脱离对自身社会身份的认知,是影响自我概念发生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早在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就被用来解释消费者行为〔5]。表6显示:情感自我、家庭自我、事业自我都对体育商品购买决策具有回归效应,其中情感自我回归效应最好,其次是家庭自我,再次是事业自我。可见体育消费者在消费中追求个人情感上的心理满足,情感得以宣泄这类人群最容易产生购买决策过程。他们进行体育消费是为了满足自身内心情感的需要。还有一部分人群进行体育消费品的购买是为了满足家庭成员的需要,促进家庭和睦和幸福,这部分人群从事消费的目的是以家庭为主。同时一些人群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事业的体面而进行体育消费。所以当消费者对体育商品感受与自我概念结构特征相符的时候,就会加强体育消费者对商品形象的认知,这样就会促使购买决策过程的发生。从回归结果可见,情感自我型的自我概念人群最容易形成购买决策过程。所以体育商家应该考虑这种现象,自我概念内部元素结构会决定体育消费者消费行为,因为自我概念的每一种类型都会产生某一种购买动机,同样类型自我概念结构会赋予同样商品以同样的形象。综上所述,内外影响因素通过自我概念连锁放应对消费决策的影响表现在:内部影响因素中的体育消费态度、动机、情绪和外部影响因素中的体育消费群体、体育文化和社会身份影响着情感自我、家庭自我、事业自我型三种人群,最后导致这三种人群购买决策的实现,其中情感自我型人群最容易进行体育商品购买。

体育消费行为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1、前言论文

体育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理解体育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寻找、购买和使用体育产品、劳务或服务的过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消费成为了新兴的大众消费之一。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点对我国体育产业的今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我国高校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期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开发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提供有益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国三十所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大一至大四男、女本科生各800名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600份(男生800份,女生800份),回收1512份(男生572份,女生580份),回收率94.5%,其中有效问卷1502份(男生566份,女生576份),有效率99.3%。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r=0.95,P<0.01,表明问卷是有效的。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最直接是在货币单位上进行反映。调查显示,高校男生每学期体育消费的金额在50元以下的占0.9%,51-100元的占8.5%,101-200元的占20.4%,201-300元的占44.7%,300元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25.5%。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金额主要集中在51-100元这个消费档次上。高校男生的消费水平远高于女生,笔者认为这与学生的经济状况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因为是高校男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高,对体育的兴趣浓厚以及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等是造成这种体育消费差异。

3.2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主要是由体育实物消费、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组成。在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上,男女生都是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但男生的体育实物消费占40.7%远远低于女生的63.2%,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更愿意将有限的金钱投入到能明显改变形象、见效快的体育服饰方面。而男生乐意花钱购买物美价廉的体育服装,但对体育运动器材上投入消费较多。在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上男生均高于女生,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由于男生体育兴趣相对广泛,更加注重体育信息的报道,喜欢观看体育比赛、报纸杂志,对体育信息的关注程度也比女生高。同时他们更乐于参与俱乐部、培训班等活动,去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

3.3体育消费的场所

体育消费场所是体育消费所选择的地点,是衡量育消费行为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男生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是校内收费运动场所,其它依次为校内免费场所、校外免费场馆、校外收费场馆。女生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是校内免费场所,其他依次为校内收费场所、校外免费场馆、校外收费场馆。调查表明高校男、女大学生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场馆,这主要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在校内有关,因为校内场所在时间上更加便利,在交流上更加顺畅。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男生选择在收费场馆中运动,主要是因为校内免费场地设施的不齐全、高峰时间人员较多设施不够用等情况,而收费场馆的条件、配套体育设施及运动的效果和身心感觉比较好;而女生的体育消费较多考虑到经济因素,以免费场所为主。

3.4体育消费时间的选择

对高校男、女学生体育消费的时间调查显示,56.7%的女生选择假期,34.3%女生选择周末,9.0%的女生选择学习之余;男生有57.2%选择周末,35.1%选择学习之余,7.7%选择假期研究调查了解,女生选择假期是因为假期时间长,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是体育消费时间最多的时期。男生则认为平时学习、生活过于单调,大都喜欢利用周末和学习之余的时间进行体育消费。调查发现,这与他们参加的运动项目有直接关系,男生喜欢篮、足、排等集体性项目,在周末和学习之余同学们在学校里可以更容易组织。女生喜欢健美操、跑步、跳绳等运动项目,这在假期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的支配练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消费水平上,由于高校男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高,对体育的兴趣浓厚以及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等方面的原因,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生。

4.1.2体育消费结构上,男女生虽都是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但女生的实物消费所占比例大大高于男生,同时,实物消费上男生在体育运动器材上投入消费较多,女生将钱较多的投入到体育服饰方面;在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上男生均高于女生。

4.1.3体育消费场所上,由于男生对运动的舒适度要求较高,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收费运动场所,女生运动时较多考虑到经济因素,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场馆。

4.1.4体育消费时间上,男生选择以周末为主,而女生选择以假期为主,这主要与他们参与运动项目不同有直接关系。

4.2建议

4.2.1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尽可能开放公共免费、低价的体育场馆来缓解学校场地器材紧张的状况。

4.2.2充分发挥学校主管部门的职能,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体育消费结构,提高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

4.2.3多开展一些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如街舞、网球、瑜珈等项目,并形成教材。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也可以为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创造条件和机遇。

参考文献:

[1]王长征,等.消费者行为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陈英军.湖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及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65-68

体育消费行为范文篇8

本文作者:郑岩工作单位:长春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我国传统文化对居民体育需求和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作为以富裕的大河流域为依托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自然环境中,习惯了宁静、和谐以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所以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以修身养性为主,卫生保健为辅的特征,中国人的体育锻炼普遍采取平和的、静态的方式;激烈的、刺激性强的体育活动必将受到影响。体育消费作为经济行为的一种,也必然会接受“文化之手”的制约,传统的体育文化以其历史的惰性力,时至今日仍然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影响,人们日常的消费行为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它的制约。所以正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特点,决定了现代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托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是一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具有开放的、动态结构的文化,也就构建了一种独具时代特征的文化新格局,必将会对体育经济与体育消费产生厚重的影响。具有现代文化视角的消费者,不在于其经济水平的高低,但在他的消费价值导向、情操陶冶、精神追求等现代文化动力驱使下,将把体育当成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离开现代文化的驱动,体育消费若想健康的发展也是不现实的。

在一个消费型的社会里,消费者怎样消费什么、如何消费可以帮助个人建构身份认同以及实现自我肯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是因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要想实现在社会上的定位是需要他人对自己进行评价的。这种他人对主体的普遍性的评价反映到人的心理,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认同的阶层性。体育消费是以满足锻炼身体或愉悦身心需要为目的经济活动。体育消费的主体是消费者,在这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力量作用下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整个体育消费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社会心理也必然成为体育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心理对体育消费多个方面产生影响,消费者在某个时期内所形成的体育消费观就深深的受社会心理的影响。例如,体育消费过程的从众还可以彰显个性,在赛事的选择上表现出是要以观赏为主还是注重能否参与其中。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差异从而导致体育消费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对体育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众多,个体的体育消费心理也不尽相同。所以,无论何时,即使经济条件全相的同体育消费主体,也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消费行为。在社会心理支配下形成的体育消费行为也会影响体育消费需求的波动。

不同的社会心理会导引不同的体育消费行为和方式,从不同角度对体育需求产生影响。例如,体育改革的起始阶段体育消费品种相对于体育市场比较单一和短缺,从国外引入的呼啦圈、保龄球、旱冰等运动可以快速的风靡大江南北,而在体育市场繁荣的今天,很难有一种运动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快速流行。社会心理也会受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如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甚至地域等等。所以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由于社会境的不确定性,社会的主体意识会发生动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消费者行为以一种无序状态存在。而在社会心理相对平稳的环境中,体育消费者行为方式就具有较强的可预见性。社会心理对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是一种内隐性质的影响,个体心理对社会心理的认同程度决定了它产生影响的大小。从这个层面上说社会心理对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出个体对社会主流意识的认同。综上,体育消费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行为,他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现代化程度和社会心理的影响。甚至这种非经济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

体育消费行为范文篇9

关键词:体育赛事;消费者行为;满意度;购买决策

随着我国体育赛事的不断产业化,不仅有力推动了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体育运动、购买体育用品、观赏体育赛事等。体育赛事不仅能够带动旅游业等一些相关产业的消费,拉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对提升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具有重要贡献。体育赛事的产业化与消费息息相关,刺激消费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剂良药,体育赛事的产业化更与市场营销、赛事策划、开发、筹备、服务等环节相互关联,而这些环节的关键皆在消费者。诚然,针对不同类别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很难以一概全,因此,有必要对体育赛事消费者行为进行梳理,以提供进一步研究体育赛事消费者行为的个性需要,从而为更好解决我国体育赛事的市场营销、赛事开发等问题提供参考。本文以中国知网、读秀等相关学术网站,以“体育赛事消费者行为”“体育赛事观众消费”等为主题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截止2018日共搜集包括期刊、论文、报纸、杂志等相关文献200余篇,其中除去重复和不相关的选取下列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并按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归类分析。

1关于体育赛事观众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研究

关于体育赛事观众消费需求与动机的研究包括:张建辉,李海(2015)对国外体育赛事的举办意义及发展概况、体育赛事市场需求以及运营质量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研究进展[1],文章较为全面的将体育赛事市场需求及运营的国外研究成果展现,对国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孔庆波主要分析了观众对体育赛事门票的消费动机和必要性,以及体育赛事门票价格的心理功能与现阶段观众赛事门票消费的心理表现[2];同时对体育赛事门票价格的功能进行分析,研究观众赛事门票消费的心理表现,为体育赛事门票定价和赛事运营奠定基础[3]。此类研究属于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研究视角新颖、内容较为深入,但还需结合消费行为学得以进一步深入。Jeffrey等人从性别角度研究了男性、女性在体育赛事消费上的动机差异[4]。何斌(2006)则指出观众对篮球运动的偏好是影响个体消费需求的深层次激励因素[5],并从需求的视角为中国职业篮球竞赛市场的开发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夏盈盈,刘鸣(2009)对宁波市观赏性体育赛事现场观众的背景、心理和行为等特征进行分析,以满足市场运作的需要,并为其体育赛事市场的良性有序发展提供参考[6]。舒能贵(2007)对CBA联赛现场观众的基本信息、对门票价格的态度,以及人均月收入结构等进行调查,为职业篮球经营者开发其市场提供参考资料[7]。刘忠良等(2005)对中国足球甲级联赛2004年赛季浙江赛区现场观众的基本特征、参与行为、决策因素、消费动机与满意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8],研究较为全面。LinMin-hang对大众进行体育赛事产品消费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指出大众群体对体育赛事的消费受年龄、性别、职业、教育、休闲时间、健康状况、体育竞技水平、个人的价值观、对体育的认识、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在这些因素中对大众体育赛事消费行为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年龄、性别和收入三个因素[9]。倪冬梅(2009)从现场观众观看比赛的方式、次数、对足球比赛体育场内外环境的认识,对我国足球观众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10]。张华丽(2012)对2011年中网现场观众的基本特征和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得出现场观众男性比女性多,大多学历水平较高,以中年、青年人为主等人口统计特征较明显,并从现场观众的市场行为、出席行为、观赛行为以及赛事消费支出分析其消费行为,最后指出余暇时间、门票费用、交通条件等成为影响观众到现场观赛的主要因素[11],较为全面的了解中网现场观众的需求。关于体育赛事观众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既包括对观众消费需求与动机的研究,有需求才有市场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而观众观看的需求是体育赛事需求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了赛事的成功举办与否,研究从消费者心理学出发,围绕“需求”或“动机”一个点进行研究,研究较为深入。也包括从整体出发对观众的消费心理或消费行为的研究,但研究多以消费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关于体育赛事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包括从对观众的整体观赏性到对各个运动项目的调查与分析,并涉及到学术文章、会议论文、硕博论文等多种形式,研究较为全面;研究内容多从整体调查出发,对观众的基本特征与消费行为进行问卷,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与此同时,此类研究也存在一定缺陷,如: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为主,较为单一;研究结论也多为描述性结果,较为浅显且缺乏新颖之处,对体育赛事、尤其是连续性的体育赛事,其观众特征不能从一次性的调查中体现出来,对结论原因的分析也较为表层。因此,建议对连续性的体育赛事进行跟踪调查,并根据当下社会形势深入剖析其原因,从而为赛事承办方和赞助商等提供参考与依据,以促进体育赛事的更好举办。

2关于体育赛事观众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建兴(2011)从人口结构、社会阶层、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体育消费环境和大众传媒等因素,对2010年男、女排锦标赛和大奖赛现场观众的体育消费态度、动机、水平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现场观众体育消费结构等建议[12]。李治(2011)对影响我国城市居民现场观赏武术赛事消费行为的25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其主要受赛事产品的质量、成本、消费者自身、宣传、人文环境、场馆景观6方面因素影响[13]。宋昱,仇飞云(2012)基于消费者(观众)视角,分析不同类别体育赛事中,赛事品牌关系质量影响因素对消费者(观众)赛事消费的影响因素[14]。王晓东(2005)表明影响体育观众参与行为的因素主要是与赛事吸引力密切相关的因素、与体育观众相关的因素和环境因素,并分别给以细致的指标[15]。Regina等人对2003-2006年间巴西1800多场球赛的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研究球迷现场观看球赛的主要因素[16]。梁汉平(2014)分析了体育迷的体育赛事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得出主要有6点:体育迷消费动机、身份凸显、心理依附、体育代表队的认同、体育代表队的承诺、卷入度,并为体育营销者提供可借鉴的依据[17],研究较为全面、分析深入。蒋举龙(2010)分析了影响市民现场观看赛事需求的主客观因素,为提高赛事上座率和促进上海体育赛事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18]。范佳音等(2010)对成都市居民观赏体育竞技表演的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主客观及个人因素,对个人因素采用计量分析的形式,得出支配收入增加1%,其观赏消费支出增加0.63%,为体育赛事的宣传营销提供依据[19]。关于体育赛事观众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出现了借鉴品牌关系质量理论,研究视角新颖,从而为上海市体育赛事品牌竞争力供计献策。同时,此类研究中的研究方法也较为新颖,通过运用因子分析、计量分析等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解析,针对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可操作性较高,值得借鉴。而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影响因素”一个点进行,研究较为深入,其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研究较为细致、全面,参考性较高。对赛事项目的研究既包括排球、武术,也包括从整体出发对观赏性赛事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分析了主客观影响因素,并依据不同结论给以相应的建议,总体参考性、应用价值较高。

3关于体育赛事观众满意度的研究

贾瑞芳(2015)对大型体育赛事现场观众满意度与忠诚度进行研究[20],而当前有关体育赛事观众忠诚度与满意度的研究与成果较少,因此选题视角较为新颖,研究较为全面深入。宫丞飞(2015)《中国龙舟公开赛太原站观众满意度的调查研究》从赛事活动、赛会服务环境、赛场自然环境3方面,对中国龙舟公开赛太原站现场观众进行满意度调查,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龙舟赛事的更好发展提供数据参考[21],选题视角符合当下时代需求,同时为全民健身运动在群众中的广泛开展提供参考。张寰(2015)《CBA联赛北京赛区观众满意度研究》从观众角度分析赛事顾客价值感知的要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更好开展篮球赛事提供策略与依据[22]。

4关于体育赛事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

张启福(2015)《涉入视角下体育赛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消费者感知价值、涉入机会和自我认同3类因素显著影响了体育赛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23]。邹天然(2015)《体育赛事服务消费者涉入前因、程度及购买行为的关系》[24]将涉入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相结合,应用于体育赛事消费者中,研究视角较为新颖,内容丰富,逻辑清晰,但涉入程度和涉入前因是多维的概念,容易受到个体所处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存在调查样本局限、变量选取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耿松涛,李恒云(2012)《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体育赛事旅游者消费决策行为研究:一个概念研究框架》基于相关领域已有文献上构建此框架,从理论的高度出发,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但仍需通过质性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更加完善其理论体系[25]。刘羡,王国英(2015)《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体育赛事消费决策的影响因素》以社会交换理论为依托,分析体育赛事消费决策的影响因素,即:体育赛事的相对质量和绝对质量;体育赛事消费的交易公平性与服务公平性;体育赛事消费者的个人因素与其他因素3种,认为消费者的感知收益和降低消费者的感知成本是最终促成消费决策行为的关键点,从而实现体育赛事消费的行为[26]。孟孜,陈锡尧(2007)《F1中国站观众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F1中国站观众购买行为的主要影响,从而对消费群体进行市场细分,发现潜在消费者,以更好制定赛事营销策略[27]。关于消费者购买行为、决策行为以及影响因素等的研究,有利于全面把握体育赛事观众购买行为的特点与规律,为体育赛事引导和影响观众的购买决策行为提供依据。

5结语

体育消费行为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1前言

体育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理解体育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寻找、购买和使用体育产品、劳务或服务的过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消费成为了新兴的大众消费之一。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点对我国体育产业的今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我国高校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期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开发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提供有益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国三十所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大一至大四男、女本科生各800名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600份(男生800份,女生800份),回收1512份(男生572份,女生580份),回收率94.5%,其中有效问卷1502份(男生566份,女生576份),有效率99.3%。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r=0.95,P<0.01,表明问卷是有效的。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最直接是在货币单位上进行反映。调查显示,高校男生每学期体育消费的金额在50元以下的占0.9%,51-100元的占8.5%,101-200元的占20.4%,201-300元的占44.7%,300元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25.5%。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金额主要集中在51-100元这个消费档次上。高校男生的消费水平远高于女生,笔者认为这与学生的经济状况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因为是高校男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高,对体育的兴趣浓厚以及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等是造成这种体育消费差异。

3.2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主要是由体育实物消费、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组成。在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上,男女生都是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但男生的体育实物消费占40.7%远远低于女生的63.2%,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更愿意将有限的金钱投入到能明显改变形象、见效快的体育服饰方面。而男生乐意花钱购买物美价廉的体育服装,但对体育运动器材上投入消费较多。在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上男生均高于女生,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由于男生体育兴趣相对广泛,更加注重体育信息的报道,喜欢观看体育比赛、报纸杂志,对体育信息的关注程度也比女生高。同时他们更乐于参与俱乐部、培训班等活动,去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

3.3体育消费的场所

体育消费场所是体育消费所选择的地点,是衡量育消费行为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男生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是校内收费运动场所,其它依次为校内免费场所、校外免费场馆、校外收费场馆。女生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是校内免费场所,其他依次为校内收费场所、校外免费场馆、校外收费场馆。调查表明高校男、女大学生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场馆,这主要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在校内有关,因为校内场所在时间上更加便利,在交流上更加顺畅。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男生选择在收费场馆中运动,主要是因为校内免费场地设施的不齐全、高峰时间人员较多设施不够用等情况,而收费场馆的条件、配套体育设施及运动的效果和身心感觉比较好;而女生的体育消费较多考虑到经济因素,以免费场所为主。

3.4体育消费时间的选择

对高校男、女学生体育消费的时间调查显示,56.7%的女生选择假期,34.3%女生选择周末,9.0%的女生选择学习之余;男生有57.2%选择周末,35.1%选择学习之余,7.7%选择假期研究调查了解,女生选择假期是因为假期时间长,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是体育消费时间最多的时期。男生则认为平时学习、生活过于单调,大都喜欢利用周末和学习之余的时间进行体育消费。调查发现,这与他们参加的运动项目有直接关系,男生喜欢篮、足、排等集体性项目,在周末和学习之余同学们在学校里可以更容易组织。女生喜欢健美操、跑步、跳绳等运动项目,这在假期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的支配练习。公务员之家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消费水平上,由于高校男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高,对体育的兴趣浓厚以及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等方面的原因,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生。

4.1.2体育消费结构上,男女生虽都是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但女生的实物消费所占比例大大高于男生,同时,实物消费上男生在体育运动器材上投入消费较多,女生将钱较多的投入到体育服饰方面;在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上男生均高于女生。

4.1.3体育消费场所上,由于男生对运动的舒适度要求较高,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收费运动场所,女生运动时较多考虑到经济因素,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场馆。

4.1.4体育消费时间上,男生选择以周末为主,而女生选择以假期为主,这主要与他们参与运动项目不同有直接关系。

4.2建议

4.2.1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尽可能开放公共免费、低价的体育场馆来缓解学校场地器材紧张的状况。

4.2.2充分发挥学校主管部门的职能,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体育消费结构,提高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

4.2.3多开展一些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如街舞、网球、瑜珈等项目,并形成教材。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也可以为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创造条件和机遇。

参考文献:

[1]王长征,等.消费者行为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陈英军.湖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及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