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兴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5:27:09

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范文篇1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状况结果表明,男生对体育学习感兴趣者多于女生。总体上对体育锻炼感兴趣的学生占74.7%。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比较积极的,体育锻炼越来越受到中学生的重视和喜爱,体现出现代教学中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全民健身运动得到极大地推广,很大的增加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男生中感兴趣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感兴趣的比例,男生比女生性格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并且受传统观念影响女生也很少参加体育运动。(二)初中生选择项目产生兴趣的影响因素分析因曾经接受过专门的训练或正在接受专门的训练的学生,他们在自己训练的项目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能够很好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来调查中能够坚持锻炼的学生占很小的比例,这与中学生年龄小不能够坚持,家长对孩子的疼爱,舍不得孩子去参加体育锻炼。认为孩子偶尔锻炼一下身体就可以了,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深刻等因素有关。

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分析现代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正在逐步减轻,但是仍然很重,这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外体育锻炼之中去,学校对体育设施的投入还不是很高,学校外的体育设施的限制也是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不愿意孩子去参加体育锻炼,怕孩子在体育锻炼中受到身体伤害,约束孩子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主要是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够。

结论与建议

体育兴趣范文篇2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内容问题、教师问题、教学条件问题、以及学生个人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教师就要对特别关注这一部分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以培养他们的兴趣。故此,就需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管理,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精心准备好每次课,与学生建立友好地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兴趣教学。

教师还要在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语与行为,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自身修养,在学生的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学生信任老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要经常采用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以及用游戏比赛的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使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则对体育课更感兴趣。学生在课余时间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关注程度不大,这时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期间给予正确地引导,可通过学生喜欢看体育比赛来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又可利用学生比较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这一特点,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厚。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兴趣,高中阶段,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教学,发展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我们在教学中,可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多安排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如球类,但也要通过个别访谈及分析的方法,了解原因并加以分析,予以解决,通过分析认为: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气氛比较单调枯燥;教师要善于渲染课堂气氛,使得学生渐渐地喜欢上这一运动。例如,耐久跑教学是一项比较枯燥单调地教材,在练习中,学生也特别不喜欢这个项目,经常以各种理由来搪塞,故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手段,可以采用越野跑、超越跑等形式,让学生在校园内或校外公路上进行跑步,并可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安排距离的远近,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一种教学手段不能从一而终,必须经常变化。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老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努力争取成为学生喜欢信任的老师。曾有同仁作过调查,得出高中学生喜欢的体育教师的前十项条件是:幽默风趣;和蔼可亲.容易交往;认真负责;不打骂学生.脾气好;专业水平高;关心爱护学生;严肃;多给一些自由活动时间;严格要求;能够与学生一起活动。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在课余时间要经常进行培训,充实自己,使自己不至于落伍,在素质教育今天,发挥体育教师应有的作用。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培养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先决条件。学生中有90%的同学愿意与老师多多接触,因此,教师可通过教学时与学生一起活动,以及找时间与学生聊天,感知活动量的大小和运动负荷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身体是否起到锻炼的作用;也有利于教师的及时指导,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使学生少走弯路;并可以保持良好的体形,体育教师健美的体魄本身就是一种感召力,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也能让学生体会到锻炼身体的好处。和学生聊天,则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生一起讨论则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相互信任,相互鼓励,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只要体育教师敞开心菲,热情地与每一位学生沟通,那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拥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积极地调控体育教学的情感,是指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与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心理体验。西德体育教学专家海克尔在评价体育课的质量时提出两条简单的标准:一是“出汗;二是“笑。出汗的意义不难理解,但笑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心情愉快的表现,有了积极喜悦的心理,体育课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的情感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个性,提高活动能力和创造力。老师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积极地调控来感染学生,使教学气氛生动活泼,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可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转变学生的消极认知,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克服体育学习无用的观念,纠正对体育学习厌烦、轻视的态度,调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使学生明白她们体育学习的潜力——获得能力的潜力是很大的,远没有挖掘出来,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设置具体、可控、个体化、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积极鼓励,肯定暗示,应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暗示,对学生的心理给予积极的影响,还应培养学生发展积极、肯定的自我暗示,用肯定的语词来激发自己,控制心理和生理反映,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积极的调控。

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体育兴趣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取得成绩时,他会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对此项体育活动更加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特别是体育差生,他们因自己差而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占大多数,只要降低他们的学习标准,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与其他同学一样容易,那么他们的积极性肯定大大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要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如:在单杠教学中,可以通过降低单杠的高度,使他们感觉到过杠很容易,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完成,并且能出色地完成,而且还会向更高的目标进军。经常性地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积极性,就是引起需要激发动机,促使学生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体育兴趣范文篇3

1.1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思想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体育观念十分淡薄,更不要说培养起体育兴趣了。

1.2学生主观积极性不高

其一由于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漠,可以说学生就没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想法;其二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会玩、不能玩;其三身体发展和性别都有一定差异。男女学生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淡薄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1.3体育教师的因素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有的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根本是没有吸引力的。有的体老师有时会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结果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信心、创造力等等渐渐的被磨灭了。

2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

2.1课的类型

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与体育课的类型有很大关系。普通体育课不及选修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因为普通体育教材内容多而练习时间短,又考虑到测试的需要,因而不利于培养体育兴趣;专项体育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爱好,对某一内容进行较长时间的练习,在学习过程中使愉悦、积极的情感体育不断积累,因而可以有效的促进体育兴趣的发展。

2.2授课方式

我们说的授课方式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还是以“练”为主。以“教”为主是把体育课过分等同于一般文化课,仅是室内与室外之分,过分强调一般教育学的规律,而忽视了体育应以“练”为主、强调遵循和运用运动训练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2.3学生直接体育需要

学生直接体育需要,就是学生被某项或某类的运动项目吸引,迫切需要去学习或练习它的动机。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育需要,就会产生渴望学习或参与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参与和学习的热情及主观努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能否充分满足学生对这种体育的需要,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2.4教材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数量

一个好的体育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教材内容的数量也关系到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反之,学生难以记忆和掌握或“吃不饱”。所以要掌握好量,才能有效促使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以上这些因素对体育兴趣的影响是相互联系的,应注意发挥它的综合作用,从这些因素探索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寻找体育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

3体育兴趣培养的原则

3.1外在培养与内在培养相结合

外在培养是通过外部推动力、吸引力,如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老师、同学的肯定,体育考核达标等来引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内在培养是通过内部力量来引发兴趣的,如学生对体育锻炼作用的理解,对某项运动的喜好,体育活动的愉快感,取得成绩后的自豪感等。外在培养和内在培养虽都能培养人的兴趣,但后者较前者更具有持久性。

3.2集体培养与个人培养相结合

学生的体育兴趣有集体和个人两种形式。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大都通过集体的形式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与个人单独行动时的表现不同,他受集体的影响和约束,在体育集体中,每个学生的行为要服从集体的意志和行为规范。因此,进行集体激发可以增强凝聚力,提高集体士气,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同时由于学生的性格、能力与体育需求各不相同,对其体育兴趣应该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培养。对体育基础好的学生,采用目标管理,促使其不断进取;对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增强信心,提高兴趣。

4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应面向全体,尊重个性,采取有效的方法。

4.1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做的好的方面在一时间给予肯定,表扬,会更加激发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课堂教学应遵循信息差原则,信息差是指人们掌握信息的差距。学生是抱着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来上体育课的,师生之间的信息差越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让学生体会独立完成技术动作的满足感。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学生体育意识、兴趣的培养者。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做一名有心人,长期坚持不懈地补充新的知识和理论,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学生真正的榜样,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

1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兴奋性强,乐于接受新东西,他们不喜欢机械重复和“车轱辘”转似的练习程式,而喜欢变化多样的、新颖的、生动的、有层次的、操作简便的练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在准备活动中,可以结合课的任务,改变过去慢跑加广播体操的方式,变换运用侧身跑、大步走、后退跑、趣味游戏、行进间徒手操、双人操、健美操以及各种队形变化的练习,使学生兴趣高涨地进入上课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技术动作教会学生相关的理论,并加以实践练习,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在整理活动中,可增加一些舞蹈动作,协调性放松操,以及全身意念放松,使学生积极投入练习,以达到良好的放松效果。

2利用运动竞争激励机制,巩固学生的体育兴趣竞争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作用,因为竞争中的人们存在想赢不想输的自然的感情动机。在教学中,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潜能的是竞赛活动。竞赛对肌体机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技能,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增加紧张度、兴奋度、参与度,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健全了身心,陶冶了情操。竞赛和激励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分组激励法,语言、表情激励法。

3创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刚毅果断,精力充沛,反应敏捷,体魄健壮,朝气蓬勃的形象,会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定势。体育教师除了要建立良好的外形形象外,还应有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精练的讲解,和蔼可亲的教态,以及富有情趣的诙谐,都能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4.2创设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

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特定的环境会使人产生相应的态度、情绪或情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可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态度。强化学生的某种行为,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4.3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压抑的机能,高等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要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总之,体育具有别的学科和别的事物所不具有的乐趣,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要如此痴迷地从事体育运动的现象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句话,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体育教师应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

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利用结果反馈法,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树体育学习的信心。结果反馈是体育学习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很想知道自己对动作技术练习的效果,特别对体育成绩非常关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学习结果渴望了解的心态,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运用表扬和批评手段,在练习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步、差距和不足都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善意的批评,这就要求教师语气和蔼、态度耐心且无偏见。教师的情感态度往往能起到“强化”或“抑制”的作用,能使成绩稍差的学生鼓舞斗志,增强信心。

4.4体育教学要因材施教

重视因材施教,调动体育后进生的体育兴趣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每个班级,几乎都有少数体育后进生,他们体质弱,基础差,信心不足,对体育缺乏兴趣。体育教师要关心帮助这类学生,培养调动他们的体育兴趣。一是要注意观察和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把提高认识和培养兴趣结合起来,调动其积极因素,教育他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二是利用体育课,早锻炼和课外活动时间把这些学生组织起来“开小灶”,并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分别制定锻炼计划,督促他们按质按量完成计划,逐步增强其身体素质,提高其基本活动能力和技术水平。三是发扬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精神,组织体育骨干与体育后进生结成一帮一或几帮一的“对子”,帮助后进生锻炼身体,学习技术,摆脱困境,并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

4.5爱护学生,加强情感交流

体育课大部分内容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不但有智力活动,而且还要进行身体活动,涉及到学生的疲劳、伤、病与天气的冷暖、场地器材的状况等,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作为学生此时也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与关心,保护与鼓励。这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与学生真诚相待,增加感情投入,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情绪、情感的统一将会使你的课堂充满“人情味”,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除体育教师外,学校领导、班主任及其他科任课教师如能与学生同练共娱,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4.6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如何将自我锻炼能力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笔者本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提高学生认识,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体育教学要特别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时,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方面有较我调控能力,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体育教学具有多样性,全面性特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出发,利用一切条件和方法,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学生树立终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很多的问题:

(1)人格特征。所谓的人格是一个在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的习惯系统。体育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广泛的,不仅表现在举止言行方面的影响,而且表现在心灵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教育上,而且表现在教学效果上。具体人格包括:自制、体谅、热心、适应、能力、兴趣广泛、诚实、文雅、有活力、健康、勤奋,可靠、好学、创造力、敏捷、进取等等。

(2)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整体效应,一般包括:训练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体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及健全的人格,所以要求教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

(3)教师还要具备专业的教学素质。思维灵活性。当同学们作完大量的运动后发现自己产生了错误动作定型,并且自己经多次修改也无法改正,教师就要对此进行思维转换,变换教学方法来传授正确知识,鼓励其正确的动作,由于受到了鼓励,增强了克服不正确的动作心理,所以学生遇到困难有情绪时教师要转换思维。严谨周密的文字组织与清晰的语言表达素质。当我们听到某句话时,语言所代表的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特性就会和语言一起对人的机体起作用,或使人镇定、或使人惊恐、或使人愉快、或使人悲伤,如果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风趣便很快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度,接受能力增强了,学东西记得牢、劲头足,效果自然也就增强了。动、直观、规范的行为表达素质。有些人的兴趣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都把心目中的权威人物的一言一行当作自己的表率加以模仿,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技术动作的准确协调、自然优美,要引起他们对技术动作的兴趣以及对教师的信赖。指挥组织的基本素质。如果在体育间操、课余体育活动、集会、游览等各种场合下,教师就要有有效的组织和指挥的能力。教师在时间安排、程序安排、人员调动等各方面都要组织得恰如其分,只有这样每项运动都将会圆满完成。让学生有一种各项运动都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不断的强化,自己的身体素质在进一步的提高。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很好的组织能力。

5结论和建议

5.1结论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人,起着特殊的作用。在体育教育和活动中,体育兴趣最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它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心理和体育本质特征来看,体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身体活动领域的人类活动形式”的心理倾向。这里所说的认识和探究“身体活动领域”,从狭义上讲是指身体教育或体育教育,从广义上讲则是“体育运动”的同义词,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体育兴趣主要是指关心和参与某种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个体主观能力的一种表现。

体育兴趣范文篇4

一、改进教学模式——发挥体育选项课的优点

让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项目进行锻炼。只有对有兴趣的事物,人才能产生行为上的积极表现——热情参与。增设体育选项课,对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形成肯定有效有利。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大多是在我国广泛开展的大众运动项目,一般高校都有师资和场地条件开展这些运动,这些运动项目在课外锻炼也是活跃校园文化的主要节目,既有趣又有益,是培养学生体育课兴趣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笔者近两年经过对2008-2009级在校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男生选择篮球和排球两项:选择健美操中,其中绝大多数为女生,显示出项目选择的性别差异。大部分学生选择篮球和排球的主要原因是,在从前的学习中经常接触这类体育项目,从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些项目可以全面促进身体素质和人体机能的发展,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增强团队意识;而选择健美操的女生,则认为可以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并有娱乐健身的功能。但有些项目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武术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并且能够陶冶情操。对于现有的体育选项课,得到学生认可的内容可以继续坚持搞好,没有得到认可的可以在今后的体育改革中逐渐调整,并适当增加新的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减少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给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设攀岩、野外生存训练等教学,艺术专业开设健美操、健身的教学,政法专业开设散手、武术等教学,以便学生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使体育教学内容向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方向发展,既可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要,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将参加体育课学习认为是一种乐趣、将体育锻炼自然地与生活内容相融合,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改进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体育课的乐趣;另一方面,也要改变教学方式,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探讨体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以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1.导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24式简化太极拳是以杨式太极拳大架为基础编制的,其主要特点:柔缓均匀、舒展大力、进步时重心后移、前脚外展后再上步、初学者往往顾了手顾不了脚,顾了四肢顾不了躯干。为了能尽快的让学生学好24式简化太极拳,针对这套太极拳的特点,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是学生掌握成套动作、了解太极拳特点的重要技术手段。教学中,教师的身体语言应是遵循太极拳的特点:“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虚实分明”、“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在演练中能够带给学生“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反复细致的研究动作,以达到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适应太极拳特点的教学要求,这种组织方式既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练习激情,又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学生对体育学习、练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减少了不少无效的时间,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新授教学内容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授教学内容是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能正确思维,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上课不让带手机,尤其是体育课。但是如果是讲授新知识新授课内容时,可以提前通知学生携带手机上课,先设下伏笔激起学生好奇心,然后在上课时,老师示范动作时,让学生进行拍摄,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愉悦地接受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在课后对照所拍摄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推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安排练习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单一的练习会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可安排学生自练、互练、小组全练,进行互比、互评,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适当点拨、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团体教学就是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带操学生在心理上觉得老师重视自己,练习时积极性会极高,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练习更认真,就会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对其他学生也有促进作用,达到教学目的,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技术性强的项目,可适当地通过动作的幅度、速度、节奏等来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学会动作,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体现,从而得到肯定的情绪体验。如,健美操中过难的动作可以减慢动作的节奏,放慢音乐的节奏,从一拍一动到两拍一动甚至四拍一动,学生通过几次这样的练习就能基本上掌握动作,然后再慢慢地加快节奏,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欢乐,而目体验到了自己也行的肯定情绪。

4.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理性上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通过理论学习使他们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锻炼效果,做出评价,提高参加锻炼的兴趣和信心;也使他们能随着生活条件、环境、年龄变化,合理调节体育锻炼项目、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达到终身享受体育锻炼的目的。

三、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学业收获

体育兴趣范文篇5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策略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2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征

2.1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智发育不成熟,其注意力非常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很难集中注意力,并且对于外界的变化比较敏感,情绪丰富且多变,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虽然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据较大的比重。其独立思维以及判断能力在进入小学后有所提升,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提问。其意志力较弱,并且对教师的依赖性较高。相关文献指出,小学生在进入小学后,其感兴趣的东西越来越多,并渐渐分化,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许多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活动等,能够让小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并对其产生兴趣。小学体育作为学生体育教学的初级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黄金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进行合理健身运动、预防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建立起良好的身体与精神基础。

2.2小学生的生理特征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12岁,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此阶段,小学生骨骼发育速度增快,且骨骼中的有机物含量显著多于无机物;肌肉中的水分含量高,蛋白质以及无机物相对较少,肌肉比较柔软;神经系统的兴奋反应持续时间长,兴奋度较高,非常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灵活度有待提升,仅能够凭第一信号系统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体能发展中平衡力、协调性、灵敏度以及反应速度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3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内容

3.1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运动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进行机械地灌输,教学失去趣味性,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对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下降,因而使得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受到影响。体育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通过体育运动的演示以及基础动作的掌握,让学生通过自主锻炼、运动的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对体育比赛或体育动作进行观看或阅读,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能够培养学生运动能力。

3.2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体育教学首先以学生熟练体育运动中的各项机能,再让学生通过自主运球或团队比赛的方式,有序地开展体育活动,并在自身经验以及知识的引导下,合理开展体育运动,然后通过教师指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总结自身体育运动中的不足之处;通过教师对学生体育动作以及技能的指导,若学生发现自己的体育动作是正确的,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信心;若发现自身动作是错误的,会对自身错误的动作进行纠正,有助于学生产生体育学习的动力,进而积极、努力地学习。体育教学资源不仅局限于教材,也可将生活中的体育比赛或体育新闻作为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时下热门、学生关心的话题和体育展开教学。体育具有趣味性、时代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分析,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能够通过体育比赛将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因素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来,体育教学需要将学生掌握的团队合作在体育合作中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除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还需要根据与同学、他人进行合作,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

4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相关策略

4.1加强师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沟通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小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高,大多数小学生都非常信赖和仰慕教师。如果小学生喜欢该门课程的教师,那么其就会想在教师面前表现出自己努力、认真、听话的一面,并且有意无意地模仿教师的行为举止;相反,若学生不喜欢课任教师,则可能出现厌倦、乏味,甚至抵抗的心理,而成为学困生。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重视师生交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同时注重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加强教育水平;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育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4.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基础。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体育知识,因此,教师要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温和的语气以及亲切的举止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包容,从而能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学项目比较复杂,导致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掌握,或在项目练习过程中频繁出现失误。而且部分学生不愿吃苦、集中力不足等,都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这个时刻,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体育动作进行逐步讲解和示范,为学生讲述体育动作正确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要加以表扬,让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

4.3转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多为观察教学,观察教学是在教学前将教学的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逐一讲解,其中心任务是对教材中所提及的内容进行观察;而在素质教学要求下的体育教材对传统教学中的观察教学进行了创新与优化,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观察体育教学转变为实践体育运动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前先让学生对体育技能以及动作进行观看,并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动作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设计各种关于体育动作的小游戏,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进行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提升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小学生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强健体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全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征,并运用多种方式实现自身教学效率的提升。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和积极性,为小学生终身运动事业建立良好的基础。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小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发达,第二信号系统不发达,好奇心强、意志力薄弱的特殊心理以及骨骼、神经、肌肉等的发育并不完善的生理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学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5.1.2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小学生体育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体育锻炼提供强劲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最终促进小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

5.1.3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师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转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这3方面。

5.1.4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身体素质和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不断学习教育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知识,做到技能和知识储备双提高,强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贯彻到实际的教学中。

5.2建议

5.2.1小学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循序渐进地提高练习的难度,让学生逐渐培养其对于体育的热情。

5.2.2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并不相同,在日常的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运用要合理,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合理地运用教法,同时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

5.2.3针对学生的特点,技能性的体育项目不需要过分强调,掌握主要的技术要领即可。强调学生对于某项或者某几项运动的喜爱程度,在教授形式上可以较多选择体育游戏,将技术教学、体能训练融入游戏之中。

参考文献:

[1]陈丽.浅议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与策略[J].时代教育,2014,15(12):164-165.

体育兴趣范文篇6

我国的学校体育通过十五年来的改革,已经走出了传统的教学体制,正走向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教学体制,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改进了学校体育的方法,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开辟了新的天地,使我国学校体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向开放的新体制过渡,新的过渡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正在实施之中。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出现的学生爱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要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其中设立了三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课程目标,其中第二点指出:“要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二是领域目标,其中运动参与目标的第一点指出:“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对体育要有一定的爱好和兴趣;三是水平目标,它指出“学生要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习兴趣”。可见本次体育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还没有实际的、可供大家操作的东西。为此,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就非常值得研究了。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通过阅读文献,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问题,获得了如下的观点:⑴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⑵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对于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十分重要;⑶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应把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⑷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是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是终生体育的基础;⑸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我们必须从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入手;

2.2实验法

以体育课为重点,从教材、组织教法、学习目标、课堂氛围等方面入手进行对照实验。(实验中每课时时间均为45分钟)

2.2.1同一教材,不同钻研深度的实验;(教师不同,时间相同:上午第三节课)

实验教材:急行跳远,5课时教学(每课时教学一个动作环节,第五课时复习四个动作环节;);

实验对象:初二两个班男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每次课都按第一次课的分组进行教学);

实验组:教学中,教师以远度点评技术,逐步完成四个基本动作环节的教学;复习课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点评最差的动作环节让学生提高;

对照组:按照正常的教学顺序(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进行教学;

2.2.2同一教材不同组织教法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耐久跑练习(1课时);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女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对20名学生进行随机排序,在跑进过程中跑成一路,在800米跑进过程中进行轮流排头跑。方法:开始后,最后一名学生加速跑到排头,此时的最后一名学生开始加速到排头,如此轮流进行排头跑;(时间:下午第一节)

对照组:20名学生弧线站立起跑,自然跑完800米;(时间:下午第二节)

2.2.3多层次学习目标与单一学习目标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跨越式跳高练习,3课时(均为复习课);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男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每次课都按第一次课的分组进行教学);

实验组:对20名学生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按能力进行分组,对不同组别采用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练习;(时间:下午第一节)

对照组:对20名学生采用单一的学习目标进行练习;(时间:下午第二节)

2.2.4不同课堂氛围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自由选择项目练习,1课时;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学生共80名,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自由活动中,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一个练习项目,与学生共同练习;

对照组:教师不参与任何活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讨论与分析: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它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养成行为习惯。兴趣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对于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就显得十分重要。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对此项目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在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体育教学还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在严格执行新的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按照课程标准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这一系列的基本组织形式就是体育课。因此我们必须从体育课入手,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体育课是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为上课标准,体育教师要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深入研究课的类型、特点、任务、要求,改进组织教法,并采用同课外体育相配合的手段备好课、上好课,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并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3.2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与分析仅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情况进行)

3.2.1同一教材,不同钻研深度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1实验结果:实验组练习积极,练习次数可达5~6次/课,平均成绩达到3.73米;对照组的练习比较平淡,练习次数可达3~4次/课,平均成绩达到3.46米,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每次课上练习的兴奋性较高,而且每次课都有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兴趣,对动作的掌握较快,平均成绩比对照组高0.27米。

3.2.1.2结果分析:以远度点评技术的急行跳远教学是教师深钻教材的结果。教师通过钻研,抓住了教材的娱乐性所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吸引和带动学生积极进行练习,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3.2.2同一教材不同组织教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2.1实验结果:实验组练习兴奋性较高,能积极参加并坚持到练习结束,练习后恢复较快,平均成绩比对照组高8~20秒;对照组兴奋性不高,思想上有畏惧情绪,有中退者,练习成绩一般;

3.2.2.2结果分析:实验组根据练习项目枯燥的特点和学生不愿练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组织教法上大做文章,给练习赋予了一定的情节或象征意义,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对此项目的爱好,因此在取得较好练习效果的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目的。

3.2.3多层次学习目标与单一学习目标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3.1实验结果:实验组学生练习动机水平较高,积极,有一定的兴趣,练习次数比预计的要多1~2次,成绩比对照组同等素质的学生高6~9厘米;对照组练习积极性不高,只能完成教师固定的练习次数,练习效果不明显;

3.2.3.2结果分析:实验组采用多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学,充分发挥了目标的导向与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满怀信心地去努力实现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用单一的学习目标教学,对较好的学生要求太低,难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对较差的学生又太高,容易使他们丧失练习的信心,从而失去对此项目的爱好,它只适于中等学生。

3.2.4不同课堂氛围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4.1实验结果:实验组的学生在自由选择项目的活动中,凡教师参与练习的项目,学生练习积极性较高,选择此项目的学生也多,坚持练习时间较长;对照组的学生开始练习时,对自己选择的项目有点积极性,但练习几次后,大部分学生都退出了此项目的练习,开始选择别的项目。

3.2.4.2结果分析:实验组的学生练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是因为在教师的参与下提高了此项目的教学氛围,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此项目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其次在新的课程标准与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采用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4.2建议

4.2.1教师在备课时要深钻教材,挖掘教材的娱乐性,抓住魅力做文章,用其来吸引和带动学生积极练习,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4.2.2教师要研究组织教法,根据教材特点,研究怎么教学生才爱学、乐学。

4.2.3要采用多层次学习目标教学。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适宜的学习目标。适宜的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体育兴趣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疏导

兴趣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根本动力,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小学体育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自主参与度不高,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疏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的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打造充满趣味性的高效课堂。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理念陈旧。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缺乏有效的创新。首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对体育教学并未重视,在教学中仍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在进行完知识讲解后,教师全程安排体育训练,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有绝对的支配权,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进而打消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限制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1]。2.教学目标不明确。体育教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必修课,能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尽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效率有所提升,但大多数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意义,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授课,忽略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策略

1.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支持学生不断学习进步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使得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枯燥乏味,作为小学体育教师的我们应当创新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创新,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2]。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以及体育竞赛教学模式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增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自主探究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2.发挥教师榜样作用,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主体,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以学生为核心开展体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以身作则,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好榜样作用,在进行各种动作示范时要标准规范。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互动交流,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据此制定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并合理的运用教学用语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3.通过游戏教学方式,增强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由于小学体育教学过于枯燥和严肃,使得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缺少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跳远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开展“跳方格”的体育游戏,在操场中划出范围,进行跳格子游戏,学生可以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自身的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黄金时期,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要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和疏导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妍.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田径,2018(07):23-24

体育兴趣范文篇8

1.1十足的信心,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动力。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重,怀疑自己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师的爱护、信任下,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教帅对学生抱有期望,信任并施以关注和爱的情感,使他们得到重视,即使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信心不足的学生也能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1.2让他们多一些表现和发挥的机会。如果课堂提问或需要示范,表演时,易答题可让他们先回答,简单动作可让他们先来示范(每节课后要先提出下节课学习内容以便让学生预习)。讨论辩论时总是让他们积极参与,注意倾听他们的发言。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

1.3接近他们,沟通思想,师生心理相容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喜欢这位教师,也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授的课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谈心。

2利用教材本身引发学生的兴趣

2.1教材的趣味性。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角度来看,具有浓厚的兴趣教材内容,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冬天,北方的冰雪课,天气虽然寒冷,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十几度。但是,广大少年、儿童不畏严寒,积极参加冰雪活动。夏天,南方的游泳也是如此……体育教材中各项球类运动、田径、体操、武术、游戏等都是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所以教师要充分地选好教材,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地区季节特点等来选择一些娱乐性、趣味性强、竞争性激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2教材的实效性。一个好的体育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体育活动中项目很多,涉及的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的问题也很多。体育教学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气候特点、学生实际,选择一些锻炼身体行之有效的内容。如爬山、游泳、打拳、做操、越野跑游戏等,以及发展身体素质的教材,如俯卧撑、引体向上、双臂屈伸、立定跳远、纵跳摸高、仰卧起坐等。这些练习内容,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条件,同样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经过短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容易看到自己锻炼效果,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3教材的知识性。体育教材,无论是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等,各项运动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其动作结构必须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原理。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都必须准确无误,突出动作特点。特别是讲解过程中,教师能涉及学生所学过的数、理、化、生物等方面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启发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动作。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发智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3充分发挥教学的艺术性来提高学生运动兴趣

体育课,教师要想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一个动作或者完成某个练习,仅凭讲大道理或生硬的强迫命令,往往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必须掌握教学的艺术性。

3.1教材的仪表和教态。教师穿着整洁的运动服、和蔼面孔、举止端庄大方,给学生建立一个好感,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

3.2教师的示范与语言。学生喜欢看教师做动作。特别青年教师干净利落的示范,往往使学生产生羡慕的心情,对所学的动作跃跃欲试。教师在讲课时的语言要精炼、生动形象或幽默有趣,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动作的兴趣。

3.3保护帮助与场地器材。合理的保护与帮助,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掌握动作的信心,同时,也能加速掌握动作要领。所以,教师要注意合理的站位,把握好帮助的时机和保护的手法,既不影响学生完成动作,又给学生营造一种安全感。平整而又宽阔的场地,整洁而又规范的器材、设备、清晰的线条,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刺激,使学生产生良性反应,感到美的享受。学生愿意在优美的环境中从事各种身体练习。

4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个教学班,几十名学生,不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性格不同,而且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和体育项目的爱好也不同n教师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更深刻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充分利用教学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育课,要提倡多组练习的组织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加强个别指导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培养体育骨干。例如:一堂篮球课,既有组织集体新授,又有分组复习,结合个别指导,穿插教学比赛等,使整个课堂教学展现生动活泼的运动场面。我们不必担心不好组织,不要怕“乱”,要相信学生自己能管好自己。我们在小巷里不是也经常看到成群的孩子,自发的有组织地进行各种游戏吗?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既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也确实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6小结

从学校现状来看,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重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自愿去活动,愉快地去活动。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校体育课目的性的教育,从理论上提高认识,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沿着豇三确的轨道持久的巩固下去。

体育兴趣范文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兴趣教学法;新课程改革

所谓兴趣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语言学习的自然环境,运用科学的课堂规则,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并在知识、能力、情感层面实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实践方法。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因此适当开展体育训练对于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此外,青春期的学生活力充足,对体育锻炼有着较高的热情。但是从目前初中体育教学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在沉闷的氛围、机械的训练中难以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从而失去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基于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引入兴趣教学法,从初中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点出发,创新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运动氛围中来。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意义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兴趣教学作为一种契合学生发展特点,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要求的科学方法,在体育课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价值。首先,兴趣教学法能够从心理层面契合学生的预期,利于学生产生体育训练的热情。在体育教学中能否有效调动学生的训练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的成败。而兴趣教学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并根据主体发展特点以及兴趣偏好设计符合学生“胃口”的运动项目和教学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其次,兴趣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只有让学生内心产生参与体育训练的渴望,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体育训练的过程进行自主调整,并实现有效锻炼,在兴趣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而这也是终身体育理念形成的前提。再次,兴趣教学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兴趣教学法常常引入体育游戏,活跃了课堂氛围,营造了合作竞争的体育情境,进而体现氛围的引导价值,调动了学生积极的体育情感。最后,兴趣教学法利于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主动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学生在教师兴趣引导中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教学互动,促进了教学相长。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适当引入体育游戏。初中生活泼好动,爱玩爱闹,对运动锻炼有着较高的热情,而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恰好迎合了学生的这一行为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精心设计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以强化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体育游戏的类型众多,教师在引入中应对学情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例如,为锻炼学生的腿部肌肉力量,以及身体协调性,教师引入了“花样跳绳”,在跳绳中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各组学生按照花样进行跳绳,并逐渐提高跳绳的难度,最后根据各组取得的分数进行评比。再如,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设计了“四人五足”的游戏,让学生的游戏相互帮扶、相互合作,提高锻炼的热情。在体育游戏引入过程中,学生以游戏环节为依托,以体育训练为目的,在愉悦有趣的氛围中打消了对体育训练的抵触心理,提高了参与的自主性。当然,体育游戏的引入还应注意课堂纪律的维护,教师不应单纯依赖游戏,导致体育教学徒有氛围,而缺乏实际效果。基于此,教师在体育游戏设计中一方面应注重游戏细节,确保学生的广泛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游戏氛围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另一方面还应不断完善游戏规则,确保游戏环境公平、公正,以保证体育教学有序开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二)组织体育训练小组,引导学生互动合作。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合作学习,从初中生的成长环境来看,其个人主义倾向浓厚,对于合作的认识不足,在体育锻炼中我行我素,尤其是在一些团队运动中,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明显,与其他队员之间的沟通不畅,激化了矛盾,也影响了整体的训练效果。基于此,在初中体育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渗透合作学习理念,将学生划分为合作训练小组,利用互动合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并非机械的分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建立兴趣小组,如篮球小组、足球小组、乒乓球小组、健美操小组、毽子小组等,让志同道合的学生能够聚集在一起,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巩固兴趣、完善体育训练过程。在小组合作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如为学生提供运动器材,并详细说明器材的使用,以及训练的注意事项,确保学生的安全;协调内部矛盾,利用合作任务激发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保证公平公正的指导态度,尽量保证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并在合作训练中互助沟通,调动其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并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三)创新体育训练情境,激发学生训练兴趣。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是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实践兴趣教学法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教育教学条件,系统分析初中生的运动需要,调动情境构建因素,让学生在更加直观、有趣的氛围中了解运动知识、体会运动精神,进而实现情景交融,增加对体育的热情。例如,在篮球传球技巧训练中,教师打破了传统机械讲解的局限,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NBA职业球赛中一些篮球明星经典的传球技巧,并通过慢动作回放,让学生直观、细致地观察其在传球中的技术要领,从而提高知识讲解的有效性。再如,为了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竞赛情境,让学生在比赛氛围中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而主动学习、主动合作,体会竞技体育的精神,提高体育训练热情。(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设计多元体育项目。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个性差异决定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学习方法有着不同的需求,尤其是进入到青春期的初中生,对于展现个性有着执著的追求,其在体育运动中有着展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渴望,因此,对于体育教学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而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分析,使得学生在统一化的体育训练中失去兴趣。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应注重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培养,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项目选择中获得个性化培养。在差异化、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动项目的设计,如男生、女生青春期发育存在差异,教师可以针对性别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运动项目,以满足男女生不同运动量的要求,保证训练成果。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比赛法、游戏法、情境法等都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特征进行选择与运用,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五)注重学生情感培养,优化学生运动心态。兴趣教学是基于学生心理情感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关注学生体育运动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具有很强的叛逆心理,教师如果强制要求学生进行体育训练,那么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情感培养与心理疏导,结合学生心理特征为其创设一些具有较强团队合作性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让学生在集体运动中感受集体意识和精神,从而达到纠正学生叛逆、不负责任、浮躁和争强好胜等不良心理倾向,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心理。

参考文献:

[1]孙伟.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整合实践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

体育兴趣范文篇10

学校体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学校体育要为二十一世纪人才服务,已经成了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改革以来,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内容,改进了体育教学方法,然而学校体育到底如何去为二十一世纪人才服务,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人们依然感到茫然,人们在总结、在反思、在寻求、在探索。

体育需要人们亲自参加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因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成功的标志,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学校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2、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无锡一所农村学校530名(其中男生300、女生各23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并对所获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中学生爱好体育的程度情况调查(见表1)

表1三所农村学校学生爱好体育的情况调查

喜爱程度男生(百分比)女生(百分比)

很喜欢91%71%

一般8%21%

不喜欢1%8%

调查的结果显示:男、女学生虽然都很喜欢体育运动,但喜欢体育运动的程度大不一样,男生占91%,女生占71%,女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浓,我们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努力培养学生(特别是女生)的体育兴趣。

3.2中学生最喜爱的体育项目情况调查(只能选一个项目)

项目男生(百分比)女生(百分比

篮球53%12%

足球21%1%

排球2%8%

乒乓球7%10%

羽毛球3%25%

田径(跑步、跳跃等)2%3%

体操(传统体育武术)1%1%

健身运动(健美操)8%15%

跳绳、踢毽%23%

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时,从学生选择活动的项目上看,男生排列前四位的项目是:篮球、足球、健身运动、乒乓球;女生排列前四位的项目是:羽毛球、跳绳踢毽、健美操、乒乓球。情况表明学生对现有体育项目的兴趣比较集中,这些项目大都带有明显的健身性、普及性和趣味性,因而对广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同时可以发现男、女学生的体育爱好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对基础项目(田径)却没有浓厚的兴趣,这种重情况应该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3.3中学生参加运动的频度及单位运动时间

学生参加运动的频度及单位运动时间

序号男女

频度1次/周以下9.2

2次/周11.532.8

3次/周21.011.2

3次/周及以上68.332.7

时间30min/次及以下58.872.3

30min/次及以上41.227.7

从表3可以看出,参加体育运动的频度方面,男女生有很大区别,3次/周以上的男生占68.3%,女生占了32.7%。从单位时间来看,30min/次及以上的男生占了41.2%,女生占了27.7%。可以看出,男、女学生每周参加运动时间和次数有明显的差异,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以改善。

3.4中学生喜欢体育的目的调查

目的男生女生

增强体质25.720

调节情绪11.110.2

充实生活7.56.7

运动娱乐16.113.8

适应未来7.38.4

美化形态7.68.7

为了交际3.87

应付考试1526

从调查的结果看出,学生喜欢体育的目的有较清楚和全面的认识,男生注重体质的增强,女生则注重考试的需要,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能够利用体育来进行娱乐,调节情绪,丰富课余生活,对体育运动的态度是积极的。

3.5影响参加体育运动因素的调查(见表3)

表5影响体育运动参加的因素表

影响因素学习任务重场地器材紧张缺乏运动知识缺乏指导

人数(%)84.642.325.013.5

序号1234

从调查的结果看出,学习任务重,场地器材紧张,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面临的普遍的外部因素。84.6%的学生因为学习任务紧张而放弃或减少了体育锻炼的时间。中学阶段,面临升学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压力,不得不牺牲许多本该锻炼身体的时间,放弃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去应付各种考试,“减负”“减压”应该落在实处。同时体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如果现在的学校体育还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若干年后,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将难以适应。

4.1.2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对健康的概念模糊。

4.1.3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有较全面的认识,其中增强体质和应付考试占了首位。

4.1.4学生参加运动的频度与时间不尽理想。

4.1.5学生喜欢体育的项目比较集中,女生的体育兴趣有待加强培养。

4.1.6从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来看,学习任务重的比重最大。

4.2建议

鉴于以上调查和认识,学校体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活动课上要开展各种体育比赛,经常关注与体育有关的新闻、人物、事件和各种赛事,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终身体育的全面发展。为此要采取以下一些办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