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事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22:27:33

体育事故

体育事故范文篇1

1.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安全据调查,造成郑州市中职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是校园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不安全,约占伤害事故的6.8%。目前,部分中职院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无法对室外单双杠、爬竿等体育器材进行必要的保养和维修。

2.校园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调查发现,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的中职生比例占25.9%,仅有9.5%的中职生经常会接受到校园安全教育,可见,部分中职院校的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

3.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强部分体育教师对校园体育伤害事故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对学生的责任心不强,在教学中不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教学大纲、教学步骤等进行教学,在课前、课后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4.中职生体育运动安全意识淡薄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思想上麻痹大意、安全意识较差,继而造成体育伤害。调查发现,从不做准备活动的学生占11.8%,有38.9%的学生每次都做,但不够规范、认真。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时,部分中职生不按照体育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比赛,最终导致体育伤害事故。可见,中职生的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很淡薄。

5.中职生对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认识不足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中职院校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多数发生在课外体育活动时,这是因为很多学校没有安排专业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监督指导,加上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认识不足,没有掌握一些自救措施,从而导致校园体育伤害事故较为集中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段。

二、中职院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制定出较为健全的制度。要认真贯彻《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把增进学生身体健康、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二是将学校内所有的体育设施责任到人,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体育设施,特别是一些室外器材进行检查和保养,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维修,将校园内因体育设施造成的体育伤害降到最低。三是每学期开学要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特别要重视增强体育教师责任心,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体育教师必须严格依照《教学大纲》进行有计划的教学。要妥善安排好身体有疾病的学生;运动会前要对学生运动员进行必要的体检;注重加强学生纪律观念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范事故的能力。

三、中职院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处理建议

第一,在校园内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时,校方要积极采取救治,避免因救治不及时导致严重后果。校方要从各个方面关心、照顾、安慰受伤害的学生和家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这样也有利于伤害事故问题的解决。

第二,校方要注意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的责任分析,及时明确事故的责任方,以便于及时处理。

体育事故范文篇2

关键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处理

激烈的竞争性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之一,在竞争与对抗的运动情境中受到伤害是很难完全预测与避免的.在学校体育领域,不管是体育教学还是课外体育活动,均存在一定概率的运动伤害,根据教育部、公安部、卫生部的调查统计,体育运动伤害亦占到学生伤害事件的首位[1].但我们不能因为在体育运动中会发生运动伤害,而不去参与体育运动.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减少和防范体育事故的发生,以及在伤害事故发生后如何公正合理地进行处理.然而,由于我国在防范与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上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与法制体系支撑,故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频发,在具体的事故处理中很难做到有理有据有节,各方对处理意见也很难达到一致的满意.甚至出现有些学校为了避免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有意弱化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锻炼等活动,在校内比赛中取消一些风险较大的项目,如三铁、长距离跑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学校体育运动实践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障我国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1国外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

美国是世界体育强国,不管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位于世界先进行列,且三者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共同推动着美国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学校体育不仅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为竞技体育培养了大量的后备人才,是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又得益于社会化的体育管理体制与完善的体育法规法制建设,以及美国人的体育情节与将体育运动作为生活一部分的价值观念.美国的学生、教师、家长等都对体育运动的价值与存在的风险有较理性的认知,一方面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以培养其优秀的社会品质与终身体育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安全教育与制度保障等减少运动伤害的发生,并依靠其发达的体育保险业,将体育运动风险有效地转移和化解.在美国,体育保险充分涵盖了学校体育领域,包括中学体育保险、学生意外保险和大学体育保险等,对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伤害提供强制保险[2].而我国在体育保险方面正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学校体育保险体系,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在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上,美国主要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其构成要件包括:(1)学校依法负有某义务而事实上未履行;(2)体育伤害事故实际发生,(3)学校未履行该法定义务与发生的体育伤害之间为近因关系,即存在实质性的因果关系,且学校只对教职工的职务行为负责[3].国内对于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主要集中在学校在事故处理中应承担怎样的责任问题上,有学者建议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以公平责任原则为辅,以减轻学生及家庭所承受的损失[4].加拿大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上,以安全教育为主,并以行政法规的方式来强化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通过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以及体育运动安全与风险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安全教育与风险预防及处理知识,以减少体育运动及其他伤害事故的发生.如各级各类学校成立的“健康与安全委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健康与安全课程内容,积极开展针对性极强的健康安全培训活动[5].在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上,加拿大更加谨慎与细致,在适用的归责原则上也更有特色,如细心父母原则、替代性原则、共同责任原则等[6].加拿大在具体判断伤害事故的责任时,按照事故出现的场域将学生体育伤害分为两类情况,即操场受伤和运动损伤两种情况.如果学生是在操场上参与体育运动时受伤,则需要考虑是否有充分的监管系统、教师是否充分履行职责以及场地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并根据调查取证情况,来判断学校和教师是否应承担相关责任.此外,他们还会考虑很多细节因素,例如师生比、天气情况、体育活动性质、地理状态等.根据这三个基本原则,法律部门判断学校与教师在校园体育伤害事故中有无过错以及过错的程度,来断定各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依此进行追责.同时,即使使用细心父母原则,法官也会认为体育老师基于职业特性应该承担更高的注意义务,如关于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运动特点以及器材设备情况等,体育教师应进行更为详尽的了解和把握[7].可见,加拿大对体育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体育教学能力与素养,还要求具备一定的风险管控能力.此外,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赔偿问题上,加拿大组建了专门的教育保险公司,并给予专项资助经费,帮助公司非赢利运作,以解决学生伤害事故处置的理赔问题,如目前加拿大全国50%以上的高校在加拿大大学互惠保险公司投保[8].作为世界体育强国的日本,非常注重相关立法,通过法律条文来规范体育教育过程与体育环境设施建设,并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日本学校安全法》、《体育振兴法》等均有明确的规定.由于日本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使得日本学校体育教育中十分重视安全教育.而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讲授各类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应急措施等,涵盖了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各种体育致害风险的防范和应对[9].在日本,学校与社区联系密切,场地器材建设非常完善,能够满足居民与学生的体育需求,且场地设施质量非常高,管理严格.故而因体育环境设施质量不合格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比例不高,主要为自然灾害、体育教师不够尽心以及学生自身存在问题等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因此,教育部门对体育教师要求非常严格,他们不仅要教授体育知识技能,还要教授基本的安全教育.在出现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时,首先会考虑体育教师是否尽到职责.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或训练中进行了“危险预见”、“危险避免”的工作以及在事故发生后处理及时得当,即教师在工作上不存在失误,则不承担责任,反之,则需承担责任.在事故赔偿问题上,日本早在1960年就建立了学校事故互助保险制度,主要通过各类体育保险来实现.日本学校体育保险体系非常完善,并具有明显的普及型与公益性,如体育安全保险、学生教育研究灾害伤害保险、学校灾害互助支付制度、都道府县立学校管理者赔偿责任保险和社会体育设施保险等,保险项目多样、保险范围较广[10].由于日本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重视等原因,使得日本绝大多数学校都加入了学校灾害互助保险,通过互助保险等来解决事故的赔偿问题.可见,美、加、日三国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上,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并通过安全教育和制度建设来防范和规避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事故的处理上,均依靠完善的体育保险体系予以转移与化解,有效地降低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缓解了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多方矛盾问题.

2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的思考

2.1完善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国家层面的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方面的法律条文,虽然2002年教育部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从法律层次角度上讲,《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仅为部委规章,法律效力有限,无法与民法通则的法律效力相提并论.而各省市也先后制订一些有关的地方立法,例如《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等,而同样法律效力层级低,且具有一定的地域约束效力,仅适用本地范围.而事实上,目前我国在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上一般采用民法通则的相关条文或原则.但体育运动因其本质特征,体育参与者一般呈现出自甘风险的特点,民法通则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而《体育法》也并没有相关的具体条文,因此,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在具体事故处理过程中,一般采用过程责任原则,符合法理,但在具体问题上尚未体现出公平责任原则.对于损失巨大而又非常贫困的家庭来说,校方出于道德和情感应进行一定的赔偿,以缓解体育伤害事故对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只是规定校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自愿和可能的原则,对受伤害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而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具体细节问题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回答.另外,《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该办法没有具体区分适用对象,统一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显然中小学学生与大学学生应区别开来;对“情节严重”和“重大伤亡事故”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对于报告的及时性要求也没有可量化的时间指标等.此外,也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对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以及对场地器材设施等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各校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低价竞标来选择产品和施工方,产品和施工质量难以保证.鉴于此,笔者认为,针对学校体育教育伤害事故出台一部专门性法律规范,明确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在事故中的责任与义务,对于具体细节问题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场地器材设施提出明确的要求,并明确规定体育设施供给方在因设施问题而造成的伤害事故中承担一定的责任.2.2加强安全教育与体育伤害事故防范制度建设.以日、美、加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均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制定了完善的安全教育制度与详细的教育内容,以保障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训练及其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事实上,在我国安全教育本就属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相互推诿,缺乏明确的责任规定以及严格的监督制度.应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严格规定安全教育课时量,并进行教学监督检查,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范于未然.在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上,学校应将预防体育教育伤害事故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以制度形式加以明确.如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设施管理制度、校内外体育活动规程、各类体育运动伤害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在体育教学与训练设施管理上,应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使用时间与使用办法,并定期对体育场地和设施状况进行检查维修,及时排除事故隐患.体育教师作为教学训练的组织者,应加强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在体育运动之前对场地和设施等进行详细了解,做好组织安排,在体育运动中强调和提醒学生正确使用器材,遵守纪律,保证安全等[11].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应主动与校医院或医务室联系,申请医护人员到场,以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害事故.此外,在体育伤害事故防范的具体事宜上,学校应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健康状况,并通过积极推进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对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以了解学生身心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和训练中做到区别对待.在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项目设施上,应对体育项目进行安全评估,对于高风险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对于激烈对抗的项目,教师应严格要求,规范技术动作,杜绝恶意犯规.体育教师应加强安全教育、防范知识以及各种急救知识与损伤处理方法的学习;在教学与训练内容安排上,合理地安排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做好练习前的准备活动,并及时地观察学生运动后的情况,做好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工作.2.3建立与完善.“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学校体育保险体系“有风险、找保险”是对保险作用的生动描述,体育运动的高风险理应需要保险来予以保障.美、加、日等发达国家均已用发达的保险来保障体育运动参与,体育保险已成为一个专项保险项目,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育保险体系,既有专门的体育保险公司也有体育保险中介公司.在学校体育领域,各国采用或强制保险或是公益性保险等方式,基本上覆盖了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在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上主要承担事故赔偿问题,有效地转嫁了事故中各方赔偿问题上的矛盾.我国的体育保险业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少专门性的体育保险公司,体育保险产品亦是少见,运动员竞赛保险也是商业保险公司根据要求而推出的体育保险产品.体育保险法律法规更是缺失,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制定的《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以及要求参赛运动员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的规定,仅停留在政策规定的层面,并未上升至法律保障层次,且该办法仅适用于运动员,对于学校学生的体育保险法律规定仍然空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仅提出鼓励中小学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并没有强制性要求,故而大多数学校和学生选择不参加保险.因此,首先应从立法层面,出台相应的体育保险法律,将体育保险上升到法律高度.其次,借鉴国外成熟的体育保险体系,根据学校体育伤害的责任类型及构成元素等设计出多种体育保险产品,如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保险、体育教师教学训练保险、运动比赛参与保险等.最后,推行“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学校体育保险制度,对于存在较大风险的教学、训练、比赛等实行强制保险,并从学校活动经费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缴纳保险费;对于风险程度较低的项目与活动可推行自愿保险,以有效缓解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中的各方矛盾,促进学校体育健康持续发展.

3结语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影响学校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从国际经验上看,美、加、日三国都非常注重立法保护,均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对学校体育设施环境建设以及体育教师的素养等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以尽可能地减少或降低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在归责原则上趋向于过错责任原则,在事故赔偿问题上均利用其完善的体育保险业予以解决,或采用强制保险或公益性保险等.在借鉴国外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与防范经验上,我国应结合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政策或措施来防范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在处理事故时做到有理有据有节;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与体育伤害事故防范制度建设,加强学校体育保险建设,设立多种体育保险产品,推行“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学校体育保险制度,以有效地规避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事故处理中的赔偿问题.

参考文献:

[1]凌平,王清.论体育运动的风险与体育保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596-597.

[2]张国斌.中国与发达国家学校体育保险比较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8):41-43.

[3]童宪明.美日加中幼儿园事故法律责任的比较研究[J].早期教育,2009(4):21-22.

[4]汤卫东.学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及法律责任[J].体育学刊,2002,9(3):1-3.

[5]刘寿堂.加拿大的职业卫生与安全教育[J].教育评论,2011(06):163-165.

[6]童宪明,徐裕菊.中外校园事故归责原则的比较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8(06):57-59.

[7]曾庆欣.国外学校体育伤害的防范处理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08):52-55.

[8]张驰,韩强.学校法律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9]刘显.普通高校体育活动安全现状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04):54-56.

[10]周爱光.日本学校体育保险现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06):70-73+95.

体育事故范文篇3

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产生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教师、学生和体育运动项目四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的因素

(1)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不够,造成小学体育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体育教学混乱而且松散,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部分小学体育管理制度只是形式和摆设,并未努力去执行,甚至某些学校连体育管理制度都不存在。一些农村小学体育场地杂草丛生,体育器材简陋的仅有垫子、哑铃、篮球、乒乓球、口哨。体育设施极其陈旧、老化,一个学校体育室都没有设定,体育器材就直接放在体育老师的房间内。小学体育制度不健全,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都如此不完整,更谈不上对学生每天使用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定期检查、修理和更换,这就导致体育器材设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某小学三年级在低单杠练习时,因单杠有点陈旧,固定高度的螺丝有点松动,在做杠上斜身引体时单杠一端突然下滑,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如果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健全,对场地、器材进行定人、定时负责检查,体育教学中就可以避免很多伤害事故的发生[1]。

(2)学校的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拨款、学校自筹和社会资助。然而大部分小学体育经费来源相当单一,仅靠政府拨款。小学体育经费主要是用于购买体育教学中所需的体育器材,维修陈旧的体育器材,还有就是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但是一些小学教育经费开支中居然没有体育经费这一项,即使有,也并未专款专用,开支的随意性大,常常被占用。小学体育经费的不足和被占用导致教学所需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体育设施得不到补充,老化的体育器材也不能进行及时的维修和更新,体育场地、跑道出现坑坑洼洼,且常年没有维修。体育教师只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利用仅有条件进行体育教学,极易导致小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地、器材没有及时改善,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案例层出不穷,如:山东某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正在打篮球时,篮球架突然翻到,学生躲闪不及时,篮板砸中一学生头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所以,必须加大小学体育经费的投入,保障体育经费的落实,提高体育经费的利用效率,确保体育场地器材的安全。

(3)缺乏安全知识教育和对伤害事故的分析总结

随着我国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园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中小学安全教育确实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我们的邻国日本相比,小学安全教育仍然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比如: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多为形式,讲解的内容太多,而实践操作性活动缺乏,甚至有些小学根本没有教学,仅直接把安全教育的书发给学生,让其自学。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机能正在发展,对伤害事故的预见能力,认知能力都有限,自我防范能力差,所以小学安全教育,特别是体育安全教育尤其重要,我们必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且严格执行。如:1至2年级学生可以从基本的身体活动人手,学习健身的方法,掌握浅易的自我保护的技能,而3至5年级学生可以从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为主,学习健身的安全常识和部分生存技能与方法,尝试合作与帮助,明白健身、保健和安全等所必备的常识[4]。大部分小学在出现伤害事故后,学校并没有立刻分析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也没有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用以避免类似伤害事故的发生。这与教育的宗旨,教师的道德都相违背,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4)学校对于特异体质或者特殊疾病的学生重视不够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根据条件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纳入学生档案”。[2]目前国内学生长跑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都有出现,猝死往往是因自身疾病所致,如缺血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运动超负荷和感冒等疾病常常是主要诱发因素。所以学校应对学生的健康状况非常熟悉,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要区别对待。然而许多学校把入校体检作为一种形式,检查记录完后从不制定进一步的措施,造成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贫乏,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健康状况一无所知或了解不够,教学时没有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职业道德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职业态度上,体育教师要爱岗敬业,应该把这份工作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但是,有部分小学体育教师不把心思放在教学上,不履行教师的职责,不爱惜自己的工作,在外面做兼职,甚至想要改行。也有部分老师不写教案,凭借自己的经验上课,写教案也是为了评职称完成任务。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故离岗的现象是常有的事,甚至某些教师居然根本不到岗。教师的这种态度使课堂组织散乱,对危险项目教学区没有进行检查和排除事故隐患,都可能引起伤害事故的发生。如:2005年某小学乒乓球的授课中,教师安排学生练习时,教师离开岗位到办公室和同事说话,两位学生互相扭打,使一学生后脑勺正好磕在乒乓球台边角,造成重伤。还有个别教师职业道德较低,师生关系不和谐,经常辱骂和体罚学生,给学生造成精神伤害,给教师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给体育教学造成不良后果。

(2)教师基本素养问题

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学科知识素养、学科技能素养、教学策略素养和教学研究素养。小学体育教师是师范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并不多,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十分庞大,特别是在农村小学,部分体育教师是由运动队退役后和部队退伍后分配到学校的。所以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存在严重的问题,他们对学科知识都不了解,更不用说对学科技能和教学研究了。这也导致小学体育教学“流行”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和学生都自由的教学现象。即使某些兼职体育教师工作敬业,也由于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原理、运动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教学能力与体育专业毕业的专职体育教师相比也相差甚远。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安全意识不强,没有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体育教学规律,严格按大纲内容、教学步骤组织教学,这都可能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如:准备活动不充分,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体的各器官不能得到良好的动员以致不能进入工作状态,就可能导致学生在进行负荷大内容练习时发生运动伤害事故。

(3)教师缺乏对伤害事故的预见能力

体育教学中有的危险是难以预测的,如学生隐性疾病等。而大部分的危险,体育教师都可以凭借经验预见到,并能加以有效的防范。小学体育教师这方面的能力极其缺乏,部分教师始终认为体育课就是教师的“休闲课”和学生的“玩课”,甚至有教师觉得体育课就是副科,可有可无。这些体育老师否定了体育学科的价值和功能,也正是这种随意性和松散性,使他们在体育教学中根本不会对场地、器械进行俭查,对学生的服装进行检查,尤其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服装过细地俭查,甚至连口袋、裤带和鞋带都问一问。不允许身带刀片、硬物和易使身体致伤的东西。北京市某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教授的内容是前滚翻,学生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一名女生被裤兜里装的钩针扎伤小腹,造成重伤。教师在课前应对小学生携带物品做一定的要求和提醒,体育教师对潜在危险要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如果体育教师具备对危险的预见能力,那么这起伤害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三)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身心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同时,他们的心理能力也在迅速发展。此时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不仅爱表现而且好胜心也强,多动、调皮、但是自控能力差。在运动中不知疲劳,不知冷热。常常累的大汗淋漓、大喘、咳嗽、面红耳赤[3]。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血管机能尚不完善,如果不节制大运动量,容易导致身体伤害。所以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量不能过大。

(2)不遵守上课纪律,安全意识淡薄

小学生生心理发育还不够完善,且注意力易分散。不遵守上课纪律,集合站在队伍中经常互相推拉,防伤害意识薄弱,安全隐患辨别能力也差,却喜欢盲目或冒失地参加活动,这往往是发生运动伤害的重要成因。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上体育课(前掷实心球),在老师指令下,一组投掷,一组听哨音后再捡回球,有一同学急着冲上前去,结果被一球砸中。这就是典型的不遵守纪律,安全意识淡薄。

(3)心理素质差或自我保护能力差

教师教学的方法并无不妥,但有些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紧张。而有的小学生在突发的情况下,不懂得自我保护或自我保护能力差,这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一大因素。如:某小学五年级一女生在山羊分腿腾越练习中,由于心里害怕,双手没支撑器械直接飞身腾越,一脚被山羊绊了一下,结果该同学直接用手支撑导致手臂骨折。如果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并能用自我保护的技能,头脑冷静,在落地时顺势团身滚动,就能减轻受伤程度[4]。

(4)体育运动项目的因素

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踢足球或打篮球时,如果两名学生同时为了争球,在跑动中发生碰撞或身体接触,就很容易撞伤或摔伤。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在教学比赛中发生身体接触是难免的,有的甚至犯规都不是,规则允许的合理接触。有些伤害事故是学校不管怎样谨慎也无法避免的。如:2007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区某学校学生王某和同学们在操场上踢足球,王某在做带球转身动作时,被对方防守队员踢中支撑脚的脚跟部,王某左脚跟腱被踢断。这起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运动项目的特点是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属于意外伤害。而这时学校就不能因噎废食,减少体育活动、拆除容易造成伤害的运动器械,这与素质教育精神相悖。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防范

(一)加强体育安全教育,提高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

体育安全教育要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教育学生在思想上有清楚的认识,要明确伤害事故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体育安全意识以及对运动危险的预见能力。特别是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机能水平尚未成熟,个体认知水平低,自我防范能力差,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意外安全事故[5]。因此,应提高小学的安全教育工作,尤其是体育教师,应加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加大小学体育经费投入,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

小学必须要拓宽体育经费的来源,不仅依靠政府拨款,而且要组织学校自筹和社会资助,这样才能加大经费的投入。并且确保体育经费专款专用,有效的利用体育经费。加强对体育设施安全的检查、维修和更新,努力完善体育器材,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这样才能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使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防范于未然。

(三)完善体育管理制度,区别对待特异体质学生

由于小学生防范意识薄弱,不知道自己是否属于特异体质学生,即使知道,也不能确定自己不能参与某项运动,甚至都清楚,也有可能难以启齿,不敢告知老师。所以学校要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清楚掌握学生是否有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以便在教学中安排体育活动时区别对待。学校和家长要进行交流,共同保障学生健康。

(四)加大体育教师的引入和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

小学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十分庞大,所以必须强化小学体育的师资力量,加大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和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使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素养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进入规范化和专职化。

(五)提高小学生自我保护技能,消除对运动项目的恐惧心理

小学生生心理发育不够完善,防范事故意识薄弱,而运动伤害事故与自我保护能力有密切的相关。所以,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教师要细心观察和研究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这样可以积极地消除或减轻学生的恐惧心理,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正确的处理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

作为教师,发生意外事故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地处理突发事件,不要因自己的惊慌而贻误时机,教师此时的表现往往左右着事态的发展。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把发生的事情如实地报告给相关的领导,以便学校及时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随后迅速通知家长,如实说明情况,避免发生误会。后期的安抚工作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打动家长的心,还可以温暖孩子的心。

四结语

体育事故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对策研究

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范围

1.1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

高校体育中学生伤害事故属于学生伤害事故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是指在高校体育教学、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中发生的致使学生死亡、伤残、组织器官损伤等人身后果。它具有多样性、突发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1.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范围

2002年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规定了学生伤害事故的范围: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规定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也适用这一范围。

2体育伤害事故之“校方责任”确立的法理分析

2.1适用于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原则

我国《民法通则》所规定的三种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否都适用与解释体育伤害事故呢?有的学者认为三种归责原则均有适用的余地;有的学者认为应适用过错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后者的观点也就是我国法律界目前处理校园体育伤害事故时普遍使用的归责原则。所谓公平责任原则,又称衡平责任,是指当事人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现代各国的侵权行为法大多是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并存,而公平责任原则是产生于这两个归责原则之后的另一个归责原则,已经逐渐被各国立法所采用。

目前就公平原则的适用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与困境。首先,我国\}民法通则》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只有国家机关侵权责任、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责任、污染环境等几种情形,其中并没有学校伤害事故责任LZ」。因此,由于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学校在体育伤害事故中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就没有法律依据。此外,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存在着巨大的弊端,也不符合国际上一般做法,因而存在着法律漏洞和适法困境,必须进行全面考察,合理规范。也就是说,学校不应当依据无过错责任原则承担民事责任。其次,从各国立法情况看,公平责任原则虽然与无过错责任一样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承担责任的条件,但公平责任原则又是与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过错责任原则是一般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只适用于法律特别有规定的情况,而公平责任原则只适用于法律没有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但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处理又显失公平的案件。可见,公平责任原则的设定,弥补了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缺陷,更有利于受害者。作为高校体育伤害事件的受害人—学生而言,在整个事件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适用公平责任时,法官所要考虑的因素不是当事人的行为,而是当事人的损害程度和负担能力。在学校一般比个人有更强的赔付能力的情况下,即使学校没有责任也应根据公平原则承担一部分赔偿。然而,在应用公平责任原则时,往往会造成学校有无过错都要赔付的局面,从而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其实际效果是对学校的不公平。因此,在当前我国处理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适用公平原则。那么随着专项法的产生,是否仍然要使用公平原则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最后,一般来说,我国在处理校园体育伤害事件都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同样,美国也将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性质界定为过错责任,法院并不是对每一起学生伤害事故去追究学校的责任,而仅仅追究由于学校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导致学生受伤害的责任川。简单的说,构成过错责任的必要条件只能是过错,而不是损害的结果:有过错就有责任,无过错就无责任;过错的大小与责任的范围相一致。

当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如何确定双方当事人的责任成为最棘手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责任的确立也为后续的赔偿奠定了法律依据。在责任确立的过程中既要遵循《民法》中有关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同时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司法解释还有许多分歧的情况下,确定主体的责任大小仍是个难题。

2.2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之侵权行为的确立

我国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意见(试行)》第160条规定了原则性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由此可见,我国在处理未成年学生在校人身伤害事件中是按照一般侵权行为追究学校责任的。但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与中小学生显然在法律上是有明显区别的。于是就有人认为这样做一是对学校的责任规定明显过轻,不能使受害人获得完整的赔偿,有违侵权行为法的公平原则川:另外,高校的有完全行为能力人受到的伤害或是给他人造成的损害时学校应负的责任没有做出规定,从而导致司法实践中屡屡突破该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所以在确定侵权行为后,就应该根据具体的事故发生情况来进行责任与赔偿确定。

2.3确定责任之明确高等学校的性质

无论应用哪一种归责原则,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那就是当前我国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承担过多的责任和行使过多的权利。在某种情况下权利的大小决定了责任的大小,学校作为从事教育活动的公益机构,其民事权利能力是要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的。比如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学校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不得作为保证人,其财产也不得抵押,其目的就是保护这些公益机构的稳定性CsC。因此,如果一所高校因为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不断的赔偿,势必会给体育教学带来不小的影响,而且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体育法》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只字不提,对是否承担其他法律责任也未及一笔。显然是为了保护学校这样的公益性教育机构。所以,以此为出发点,在学校无过错的前提下,体育伤害事故中公平原则的适用显然是充满矛盾的。

2.4确定责任之明确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的场所,其基本职能是实施教育管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因此,学校的法律地位较其他法人、单位、机构特殊,这是它鲜明的公益性决定的。所以,高校与学生只能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学校应当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促进学生在体质、品德方面的和谐发展。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既要有责任使在校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又要保护学生在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在学校有人员管理的场所,比如运动会、体育课中受到伤害,学校有过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一般的说,以享受闲暇时光作为一种兴趣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与学校之间不产生基于合同法上的特别关系。因此若出现伤害时,就要根据我国民法中的过错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确定赔偿主体。当然,还有许多J情况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如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时受伤,就需要事前签定合同,从而产生基于合同法上的特别关系。因此,有学者认为高校与学生还应该是合同关系,合同一旦生效将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s7,双方当事人各自承担教育与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可见,在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引发的民事责任中,存在着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竟合关系。日本的《民法》是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经济索赔时依据的主要法律之一。其《民法》第415条是关于债务不履行责任,其中规定:“债务者未能按照其本旨履行债务,债权者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关于这一条文,不少日木学者认为,校方相当于债务者,学生相当于债权者川。因此学校负有保证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健康、生命安全以及对物、人、环境完备的义务,学生在学校中发生包括体育伤害事故在内的事故,说明学校没有完全履行义务,应当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因此,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处理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主体的前提条件。2.5确定责任之明确高校事故中承担的责任

在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中一般都是根据《民法》的规则进行处理,将伤害事故定为一般侵权责任事故,之后的责任认定原则与赔偿也都是按照侵权责任来进行。对于一般的体育伤害事故而言多数适用于侵权行为解释,但是在判断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时还应有其他法律责任,那就是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a}。刑事责任适用于情节严重,事故后果影响比较大,带有故意人身伤害的事件,具体的司法定义与处理有待于法院的判定。对于行政责任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行政责任就是有过错的学校及教师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而言就是高校及其教师因违反《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不履行行政义务而承担的法律责任。这种行政责任的追究也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过错的判断就是看高校及其教师是否违反了有关法律法规,是否履行了义务。其中学校有过错的,对学校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2.6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分类与责任承担

2.6.1高校体育的特点

高校体育具有群众性、对抗性、人身危险性和开放性。此外,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相当部分都是意外发生,因此根据其特点高校在承担责任时分为直接责任、间接责任与无责任事故。

2.6.2高校直接责任事故

学校的过失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学校承担责任的客观依据。对于这类事故,学校要承担主要甚至全部的责任:(1)学校有关人员玩忽职守,致使运动场馆倒塌;(2)体育教师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未能落实安全保护措施,或教师违反教学大纲、教学常规:<4l在学校组织的课外社会体育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实施了错误的指导:<5)学校体育设施、设备陈旧老化或处置不当;<6)在正常体育教学时间内,教育人员撤离工作岗位。

2.6.3高校间接责任事故

这类事故一般不在学校内发生,而是在学生之间,或学生本人,或其他一些非学校因素等,但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学校由于某些过错或措施不利,客观上为事故的发生或伤害程度的加重提供了条件,对于这类事故主要由肇事方承担责任,学校可以视具体情况承担责任。此种情况有:(1)学校或有关人员在教育过程中有某些过失,但不直接导致学生伤害:(2)在正常的体育教学时间内,教师让学生随意离开;(3)在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中,事故的直接责任为校外部门,但是学校组织管理措施有不完善之处;<4)有关人员对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和场馆管理不善,导致学生受到伤害。

2.6.4学校无责任事故

有些情况之下学校没有任何过错,因此不承担任何责任:(1)活动中不能预见、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的情况;(2)学生体质特殊或疾病复发,学校事先又未得到家长和学生的通知;(3)学生在教学场地内自伤、自杀;(4)学生在往返活动场所的路上发生交通事故;(5)无论是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还是教学,在学校与教师完全尽到管理监护的条件下,由于校外人员造成学生伤害。

3安全对策

在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缺乏其他社会救济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在这样的条件下,再让无过错的学校承担赔偿责任,显然是不公平的。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社会是有风险的,体育运动由于特殊性所具有的风险更大,只能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但不能消灭风险。因此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保险,要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体育伤害事故所带来的风险学校体育的安全性包括很多方面: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检查;教师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了解;教师对授课内容的充分掌握;体育教学要遵循体育、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等,要定期对涉及学校体育的教学以及活动的场地器材做安全性的检查,教师要避免主观错误带来的伤害事故,同时尽量减少客观造成的风险,引导学生活动时采用正确的活动操作方法。

体育事故范文篇5

关键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主体;空间;原因;损害后果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学生伤害事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体育学和教育学两个学科,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对现实中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引发的纠纷的解决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并没有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专门立法,也没有专门性的法律条款,所以,实践中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认定,主要是参照了教育部2002年6月25日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笔者赞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生伤害事故的一种具体表现,二者之间是一种种属关系;但是,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范围的认定,笔者认为应从“体育”本身出发,避免被泛化为与体育有关的伤害事故。

一、主体范围

所谓主体范围,这里指的是请求权主体的范围,即受害人的范围。在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受害人主要提出了四种主张。第一种主张从《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37条的规定出发,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受害主体必须是学生,并且是在国家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的中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民办学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及学前教育学校中全日制就读的学生。[1]具体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学籍;二是全日制就读。[2]第二种主张从《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39条第2款的规定出发,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受害人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在校学生,也包括非全日制的在校学生。[3]第三种主张从《侵权责任法》第38条、第39条的规定出发,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学生,主要指中小学中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4]因为,法律确定学生伤害事故概念,其立意不在于保护一般的学生,而是着意保护在校学习的未成年人,以及被在校学习的未成年人侵害权利的其他人。[5]第四种主张是从伤害事故发生的场所出发,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既包括学生本人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死亡事故,也包括学生造成的他人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死亡事故。[6]笔者认为,本质上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生伤害事故的一种现象,不过是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的危险性,所以,发生在体育课、体育训练和竞赛、体育锻炼过程中的伤害事故较学校的其他场合更多。同时,学术研究中,体育的专业性也使得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研究成为学生伤害事故研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但是,这些并不影响到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进行预防和救济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学生人身安全。所以,笔者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受害方只能是学生,不应扩大到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其他人。这里的“学生”主要指三种情况:首先是在国家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的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取得学籍,全日制就读的学生;其次是在学校注册学籍的非全日制学生,如高等学校招收的函授生、自考生等,他们也会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训练、竞赛等活动;最后是在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学习的学生,他们在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受到伤害的,亦属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此外,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受伤害的学生并不仅限于本校学生,参与本校组织的体育锻炼、竞赛的其他学校学生亦包括在内。

二、时间与空间范围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学者们也有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发生在校内与体育教育教学相关的活动期间。[7]此观点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在空间上专指校内发生的体育伤害事故;二是应与体育教育教学有关。第二种观点认为,就时间层面而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应当发生在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活动或学生自发进行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否则不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就空间层面而言,既包括在学校内发生的,也包括在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场所发生的事故。[8]第三种观点认为,从时间要素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必须是发生在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其前提是必须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关联性;从地点要素看,不能以校园来简单界定,学校的管理责任贯穿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包括学校在校外组织的)的始终。笔者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时间、空间范围的认定不应被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只能是在校期间,或是在学校的范围内。而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体育活动是否由学校组织。凡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教学或其他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均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二是学校是否负有管理义务。例如,学生在校内自发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由于学校对体育场地、器材负有的管理义务,所发生的伤害事故亦可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

三、原因范围

所谓原因范围,是指导致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学者们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致害原因做了划分。有学者根据过错,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分为:学校管理不善(学校过错);学生自身过错;第三人过错;[9]意外事故。[10]其中,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安全管理和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体育教师未尽其义务或是违背职业道德等被认为是属于学校过错。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违反学校规章制度;隐瞒自身特异体质等被认为属于学生过错。在体育教学或其他学校体育活动中,因第三人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被认为属于第三人过错。而由一些主观上无法预见,客观上即使预见到也无法避免的事件(如天气等自然原因),或是因体育运动本身的危险性等造成的伤害,被认为属于意外事故。还有学者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前人的经验以及实证研究的结果,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致因结构归为四类:(1)人的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2)物的因素——指体育场馆设施以及运动环境;(3)管理因素——包括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4)社会因素——包括国家和家庭两个层面。[11]笔者认为,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是判断是否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与一般学生伤害事故的区别所在。只有所造成的伤害与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直接的关联,才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研究中,有学者混淆了体育伤害事故与一般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有学者将体育教师上课时对学生进行体罚而造成的伤害也归入到体育伤害事故之中,[12]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体罚与体育运动本身并无直接关联,不能因其发生在体育教学中即认为属体育伤害事故,它同其他教学场合发生的体罚行为并无二致,均为一般的学生伤害事故。此外,还有一些事故容易被误判为体育伤害事故。案例一,某校学生在校篮球馆上体育课时,天花板上固定吊灯的一颗螺帽脱落,致使一名学生头部受伤。案例二,某校学生体育课上在做引体向上时,单杠一端突然脱落,致使该学生右手腕处骨折。案例三,某校足球队在乘本校校车外出参加比赛途中遭遇车祸,造成多名学生受伤。三个案例中,案例二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因为,体育课上教师负有检查器械的职责,该伤害事故是由体育运动本身所造成。而案例一和案例三为一般学生伤害事故。因为,这两起事故与体育运动本身并无直接联系,并非所有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都是体育伤害事故。

四、损害范围

损害范围,是指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造成的损害后果。对此,学术研究中主要形成以下共识。第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人身伤害事故,主要是指学生的人身损害,包括致伤、致残、死亡,以及因人身伤害而产生的精神损害,只造成财产损失的不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第二,对于在体育教学或课外体育活动中,由于身体接触而导致的轻微扭伤、搓伤、拉伤、碰伤、摔伤等体育运动中常见的损伤,若非故意侵犯所致,都不应列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讨论和研究范畴。[13]是否存在损害后果是判断是否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首要前提,损害后果本身是个客观事实,对损害的判断在法律上同现实生活中有所不同,法律上所指的“损害”是能够产生法律责任的“损害”,因而,一些我们现实中所认为的损害并不都构成法律上的“损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认定的目的在于,一是通过对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的分析,规范体育教学管理,尽可能地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二是分清责任,使受伤害学生得到有效的救助。所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损害后果应是指能够引起法律责任的“损害”,一般的,可容忍范围内的轻微损伤并不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损害后果应符合以下特征。第一,仅指身体上的伤害,包括对肢体完整性的损伤,以及对器官正常功能的损伤,单纯的财产性损害和精神损害不包括在内。第二,损害是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后果,对它的补救符合公平和正义。第三,对所造成的损害,能够通过现行法律责任体系予以补救。

五、结论

明确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范围有助于实践中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认定,分清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学生受伤事件,哪些属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哪些不属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进而判断各方责任,使受伤害学生获得及时有效的救助。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中,或是由学校组织参加的其他单位举办的体育训练、竞赛中发生的,因为管理不善或体育运动本身的风险或体育场地、器材的原因等造成的,依法能够产生法律责任的学生身体受到伤害的事件。

作者:王岩芳 高晓春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体育部 甘肃政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费杰.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民事责任免责制度[J].体育科研,2002(1):49-53.

[2]谭小勇,向会英,姜熙.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制度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6):521-526.

[3]赵子建,李捷.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规避与应对策略[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2(3):18-21.

[4]韩勇.侵权法视角下的学校体育伤害[J].体育学刊,2010(11):39-45.[5]杨立新.学生伤害事故及其责任研究[J].审判丛刊,2002(5):1-8.

[6]张杰,何珍泉,杨洪云.普通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民事法律责任研究[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3):49-53.

[7]白莉,曹士云等.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25-28.

[8]王小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9]张陵,刘苏.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分析与预警干预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3(6):324-329.

[10]谭静.试析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8):90-94.

[11]王岩,姚蕾,李红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结构质性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S学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99-105.

体育事故范文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保险制度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父母的寄托。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健康安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现行《宪法》第46条第2款明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因此,其被称作为受教育权条款。作为学校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工作,应肩负起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体质健康方面的重任。1990年3月12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国家体育会员会令第11号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在其第1章总则部分的第3条就释明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1]。”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强化与深入推进,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因此而生之民事纠纷,不仅给当事学生、家长带来身心伤害和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学校及其教师造成不安与困惑[2]。由于有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薄弱,使得安全问题“紧箍”学校体育,很多学校的学校体育工作因“过度安全”而堕入“低级化”、“幼稚化”、“放任化”[3]。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变得单调和狭窄,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中萎缩,此种“温室教育”显与素质教育相背离,极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势必殃及整个民族素质,影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有鉴于此,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法学的审视至关重要。笔者在查阅相关期刊论文和硕博士学位论文以及相关专著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筛选与分类,以“概念界定———归责原则———责任保险制度构建”为脉络并按照其现有研究的数量与成熟水平进行删减,后作归纳与评述。

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界定

1.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之争

概念是思维的逻辑细胞,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在其概念的认识上产生错误和混乱,必然不利于确定当事各方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责任与责任认定后赔偿原则的适用以及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科学合理解决。目前,学界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概念的界定有所差异,主要观点如下:张厚福等(2001)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在体育教学或课外活动、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竞赛中发生意外伤害,造成重伤、残疾、死亡等的重大事故[4]。邓国良(2004)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发生的学生实质性的人身伤害或死亡事故[5]。郭修金等(2005)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他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6]。韩勇(2009)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学生在校自发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或者死亡事故[7]。李娟(2012)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组织实施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体育伤害事故[8]。

1.2简要评述

上述观点之差异是建立在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范围的不同理解基础上的,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参照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颁布部门为教育部,立法层级属部门规章)并结合学校体育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依靠国家或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的中小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教学教育竞赛活动过程中以及在学校对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负有管理责任期间内因故意、过失或意外引发的在校学生人身损害的事故。

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2.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之争

归责原则,顾名思义,是关于侵权责任“归责”的基本规则。归责的含义,是指在行为人因其行为或者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以何种根据使之负责,此种根据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即法律应以行为人的过错还是应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抑或是公平等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使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9]。学界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的适用问题,主要观点如下:张厚福等(2001)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有三种,即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学校承担补偿责任)和公平责任原则[10]。韩勇(2001)在其稍早的作品中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应以过错责任为基础,以公平责任为补充[11]。汤卫东(2002)认为,学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只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我国《民法通则》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只有国家机关侵权责任、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责任、污染环境责任等几种情形,其中并不包括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因而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12]。韩勇(2010)在其稍后的作品中则指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一般归责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为例外,严格适用公平责任原则[13]。谭小勇等(2011)针对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责原则适用的现状,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责原则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较多的采用了公平责任原则,在特殊的情况下适用了过错推定原则[14]。刘乃宝等(2015)认为,学生在学校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学校承担的是过错责任,简单地说就是有过错就赔偿,无过错不赔偿[15]。

2.2简要评述综观上述观点,学校承担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赔偿责任应适用

哪些归责原则,以前在理论探讨中存有较大争议。但是,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之后,尤其是《侵权责任法》公布实施之后,意见趋于统一。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风险社会,事故频发,风险无处不在,随时可能发生。笔者认为,身处学校的学生一旦发生了体育伤害事故,无论是对于当事双方的自然人及其亲属,还是受伤学生所在之学校,亦或是伤害事故中双方当事人未达一致处理意见诉诸法院后的承审法官,为寻得此起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均须遵循以下基本路径:首先,确认事故中所涉在校学生的民事行为能力类属;其次,谨慎地对发生事故的时空范围作出定性;再次,准确地就事故中学生受伤情形作出认定;复次,适时针对事故中学校是否尽责、学校是否为受益方、受伤学生是否具有过错、事故中是否存有具有过错的侵害人等问题作出分析与判断;最后,依据《侵权责任法》第38条至第40条有关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规定,正确选定适用于此次事故的归责原则。

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

3.1针对建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保险制度的呼吁

体育运动中的风险是固有的,人类只能使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不能彻底消灭之。一方面,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受害者需要得到赔偿或补偿;另一方面,具有公益性质的教育机构不能过多地赔偿或补偿。如何消解这一现实困境,一条有益的路径就是保险,因为保险的经营对象即风险。学界针对建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保险制度的呼吁主要有:张厚福等(2001)建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同社会保险机构共同研究,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体育伤害的意外保险制度以解决现有地方保险机构针对学生意外伤害业务中存在的宣传不够、保险范围不广、赔付数额少、索赔艰难等问题[16]。白莉等(2003)倡导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通过对学生的人身意外伤害进行投保,使学生和其监护人在经济上得到“双保险”的利益保障[17]。宋军生等(2004)建议保险公司应在险种设计、保金类别、资金援助等方面积极做到与学生和家庭的需求相适应[18]。周爱光(2005)在把日本学校体育保险的法律基础划分为一般法律、学校法律、体育法律这三种类型的基础上,较为系统的介绍了日本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赔偿及保险的相关法律,为完善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保险制度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参考[19]。郭修金等(2005)建议我们要借鉴国外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及补偿制度,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法规,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建立体育保险解决学生与学校的后顾之忧。由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共同支付其费用,减轻学校和教师因意外事故而造成的经济负担[20]。王荷英(2012)建议设立学校体育医疗补充险与体育活动基金险从而使参保险种尽可能多元化。国家还应制定《体育保险法》、《学校体育风险保险法》使其与现行的《保险法》配套,从而使保险政策具体化。我国应建立体育保险中介人才市场准入职业资格制度,使其很好地分担保险公司的具体工作,进而更好地开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险。各级学校、政府应进行参保宣传,告知学生和家长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的运动伤害及其预防,并使其知晓参保后保费的去处与可享受的权益[21]。徐士韦等(2013)呼吁建立学校体育强制保险模式,具体而言:根据学段特征设计学生人身意外保险、设立学校体育团体意外险、设立法定节假日学生体育旅游保险、设立学校体育社团保险、设立体育教师特别险、设立高风险项目的特别险、设计学校体育设施第三方人身事故险、设立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险[22]。刘乃宝等(2015)提倡根据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和构成要素来进行多元险种的设计,从而“依法治体”式地去保障学校体育科学的发展[23]。

3.2简要评述

通过对学者们建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梳理,大多数学者具体而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虽其所期冀的保险制度与现实国情存有需跨越的鸿沟,但其观点本身值得肯定。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学者在其文章中泛泛而谈,只希冀理想的制度,避而不谈现实中需要考量的种种因素,使其呼吁无法具有掷地有声的力度,进而无法产生影响。

4.结语

体育事故范文篇7

论文摘要:在当下,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神圣使命,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但是近年来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小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频繁发生,怎样使学校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减小到最小,成为当前众所关心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找出了当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多种原因,并结合案例,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避免当前中小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提一定的参考。

目前,很多学校为了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采取因噎废食的方法,减少体育课的数量,为应付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而实时的开展一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完成质量不高,学生在运动时的各项生理指标均达不到相关要求。而且另一方面,学校及体育教师为了避免因体育课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变得越加单调、枯燥无味,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别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所以本文除为了找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之外,还想在从中能探索出一条既能避免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又能让经后体育课更安全越生趣的一种新方法。

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导致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比较复杂,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学校的原因

学校对体育的不重视,必然导致体育上的经费投入不足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最后就会造成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不能定期保养、修理和更换,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学生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器材、场地和设备上进行体育活动发生伤害事故的概率就增大了很多。

1.2教师的原因

教师没有足够的爱心和责任心就不会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和周密细致的进行教学活动,就不会将事故防患于未然;教师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就不能对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预见性,就不能妥善地使用场地、体育器材和设备,就不能正确地指导、帮助和保护学生进行动作练习及比赛。

1.3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运动知识和技能,在比赛中动作粗野、不遵守规则、打闹嬉戏、冒险做一些超过自己能力的技术动作是最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同时,学生在患病带伤或是由于睡眠不足没有休息好,身体非常的疲劳的情况下参加剧烈的运动,就会由于生理功能下降,肌肉力量较弱、反应迟钝、身体协调件等等原因而导致伤害事故。

2案例分析

案例一:学生擅自空翻,违规受伤。

案例陈述:

某小学六年(1)班上体育课,体育老师陈老师先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半节课做垫上运动——前滚翻,下半节课做单杠运动,然后详细讲述了“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在做了一遍示范后,让学生分别进行练习,陈老师则在旁边指导、帮助和保护。到下半节课做杠上运动时,因人数多,一时轮不到,学生王某便和另外几位同学擅自跑到一旁的体操垫上做前滚翻动作。陈老师发现后,批评了几句,但并未强行制止。可就在王某做前滚翻时,事故发生了,他头部垂直触在垫上,造成当场呼吸急促,四肢瘫痪。陈老师则与迅速赶到的学校领导立即派车送王某去医院急救,最后又转送到市医院救治。最后经医生诊断,学生王某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一个星期后,王某在医院中治疗无效死亡。

以上所列的案例只是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重大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一个。而像出现受点小擦伤、碰伤或者是那个部位骨折的事故则更多,在此也不一一列举了。以上列举的两个案例,我们都可以看到由于学校场地设施不够完善、体育教师在管理组织方面的不够重视以及学生自身没有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3当前各中小学应想方设法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了学生的健康和安全,为了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当前各中小学校应该想方设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杜绝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当前中小学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师德修养,提高工作责任心,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使教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把学生的安全放在心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例如,在平日的业余生活中,多看些书籍,丰富教学知识储备。

②当前各中小学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平时要经常检查体育场地和器材,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修复或更换,将事故隐患消除在发生前。例如,在上课之前,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笔者在上课前都认真对器材场地进行检查,把课堂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③而对于当前各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师来讲,笔者认为应重视体育课教学常规,强化教学纪律管理,要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需要,规范和控制教学行为,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刻意强化学生的课堂组织纪律性,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要注重保护与帮助,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

④当前各中小学学校还应该在校园里多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学习、安全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学校也要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对其家庭有无遗传病史要有确切的了解,为消除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发生伤害事故的隐患做好坚实的基础。公务员之家

体育事故范文篇8

体育教学必须要教学器材,因此教学器材在体育教学非常重要。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学生使用教学器材时,必须要说明相关的注意事项。在我国体育教学中教学器材的使用也有明文规定。近年来,我国多体育教学器材的投入也在增加,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往往容易受到各种伤害,这些伤害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分别从学生、老师、学校、等各方面找原因,具体分析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

1.1体育器材设备不完善

由于我国体育教学水平不是很高,在实际教学中,所购买的体育器材可能不是特别的完善。对于体育器材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为:体育器材陈旧长期不更换,体育器材危险性高,体育器材不合格使用,体育器材安置不合格等。学生在使用体育器材时没有发现这些不安全因素就会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在我国每年由于器材设备不完善而发生的教育事故很多,特别对于一些小学学生来说危险性更高。体育器材的不合理保管也会导致器材的破烂,对于一些室外的教育器材由于长期风吹雨淋日晒,很容易减短体育器材的寿命。在室内的一些重大的体育器材由于使用人群很多,所以容易使得器材的一些螺丝脱落,从而导致一些事故发生。学校购买一些不合格的体育器材或者是厂商出售一些体育器材没有经过检验就投入使用。体育教学器材的不合理放置,使得学生在体育锻炼时容易发生意外碰撞。

1.2学生安全意识不强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必须使用体育教学器材,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安全意识,没有意识到体育器材的安全隐患。学生在上课之前没有接受全面的器材安全使用的培训,没有及时做好锻炼前的及时运动,直接使用器材进行锻炼很容易拉伤或者抽筋,这主要是学生没有做好前期运动导致的结果。学生没就有全面了解器材的使用注意事项,就会盲目使用体育器材,很容易使学生在锻炼中拉伤。一些学生盲目使用危险性体育器材,没有向老师了解器材的具体使用方法,学生不了解其危险性就进行使用。一些学生由于身体因素不能进行一些剧烈的体育运动,由于不了解器材的使用人群就盲目使用从而引起身体的不适。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安全教育,法律责任意识不强,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追究知识了解不全面。

1.3老师责任意识不强

在很多体育教学事故中,老师也是主要的责任方。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担负着教育学生的重担。在体育教学中,有些老师没有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体育器材的事项。有些老师也缺乏安全意识,教育学生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在使用器材时注意一些危险性器材的安全隐患。在发生安全事故后,很多老师推卸责任,没有及时找出原因,没有注意安全细节。这是很多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在安排学生做体育活动前没有引导学生做好前期的准备运动,从而避免学生出现运动中拉伤的现象。体育教师对学生有教育、保护、管理等责任,这些责任没有做到位,发生安全事故老师也无法置身事外。体育老师未按体育活动的一般程序进行引导学生运动,在有危险性的项目中未实施保护与帮助措施,学生安全事故很容易发生,这是由于体育教师组织教学失当而引起的,体育教师无法逃避相应责任。一些助理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学知识,对于体育器材的使用不明确,也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4学校重视度不够

学校在管理体育教学器材过程中,没有指定相关的制度进行统一管理与保护,导致一些体育器材容易陈旧。学校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没有制定相关的安全事故处理办法以及安全隐患注意事项,没有引起学生和老师的注意,没有贯彻落实具体的器材安全管理和使用的事项。学校不应当设置一些危险性高的体育项目,在一些危险性高的体育器材上没有标明安全使用的方法也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学校缺乏预防安全事故的长效机制。在一些学校中,学校领导没有做好安全知识的功课,缺乏体育教学方面的安全知识。还有一些学校对于一些经常性使用的体育器材没有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与维护以及体育场地的检查,这些工作不到位就会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一些学校缺乏相应的医疗监督,医疗卫生保健制度不完善。学校不够重视建立健全卫生保健制度。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体育教学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学校没有具体落实体育教学的责任,没有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器材的安全使用。学校没有及时建设好体育场地就投入使用,导致体育运动场所也存在不安全因素。

2各方法律责任追究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学器材的不安全使用使得学生成为受伤害的主要对象。通过分析了各方原因,就要分析各方的主要法律责任。学校体育教学中器材伤害事故应当属于一般侵权责任,在分析学生使用器材伤害事故时,要涉及学校、老师、学生三方的过错,应当具体分析原因,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以便各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处理器材伤害事故中,不能单方面归咎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全面分析原因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以及对安全隐患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的安全教学的意识与对防止安全事故的责任感。

2.1学生承担的责任

学生在使用体育器材时没有听从老师的教导而擅自进行运动造成的事故,学生承担主要责任。一些学生在老师已经进行器材安全使用的知识讲解后,没有听从老师的教诲造成的事故,体育教师不用对其负责。

2.2老师承担的责任

体育教师由于课堂管理不善,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安全体育活动,未按学校的正常教学程序进行教学,造成安全事故的体育教师要承担主要责任。一些学生由于使用体育器材造成伤害的,而体育教师没有及时抢救或者视而不见造成学生伤害的体育教师也要承担主要责任。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监管不严,没有监护学生安全使用体育器材而造成的事故体育教师要承担次要责任。

2.3学校承担的责任

对于学校体育教学场所的教学器材存在不安全因素,学校已经明确而没有及时进行维修或禁用器材而导致学生伤害的,学校承担主要责任。学校没有明确落实安全使用体育教学器材的相关事项而造成学生或教师伤害的学校要承担主要责任。

3解决措施

针对上面指出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各方的法律责任,下面就要找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尽量消除不安全的因素,全面提出解决办法,让体育教师重拾对体育教学的信心,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1学生加强安全意识

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意器材的具体使用办法,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的安全知识。不要使用危险性高的体育器材,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体育运动。在体育课堂上要听从老师的讲解与指导,不要擅自使用体育器材,要在老师的陪同指导下使用。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时时注意防范于未然。

3.2老师加强安全教学意识,加强责任意识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教学水平,了解相关安全知识,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正常的体育教学程序进行锻炼,严格监管学生使用体育器材。对于学生的不规范行为要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体育器材。对于不安全的体育器材要及时上报学校进行维修并通告学生不要使用损坏的器材。对于已造成伤害的学生要积极进行进行抢救,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要认真了解一些不适宜进行体育运动或者不能使用体育器材的学生,要学会照顾身体特殊的学生,不要严格要求其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或者使用体育器材运动。

3.3学校要加强监管力度

学校要及时更新体育教学器材并定期检查体育器材,对于不安全的体育器材要通告学生老师禁止使用。学校要建立健全安全事故处理办法以及安全隐患注意事项等相关条例,及时落实安全管理办法,正确引导老师进行安全教学。健全医疗保健制度,保障学生老师的安全。加大对体育器材的投入,使用安全的体育器材,禁止购买使用危险性高的体育器材。认真落实体育教学的责任,明确责任,维护全体师生的人身安全。建立紧急事故处理方案以及监管部门,及时处理一些安全事故,减少事故对师生的伤害,从而有效促进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体育事故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原因;影响;对策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校园体育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体育伤害事故不仅危害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压力,还给教育部门带来了管理难题。为了确保学生安全,有些学校减少体育活动以规避体育运动风险,这对培养小学生健康体质不利。根据《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2015)》,学校应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同时应加强体育风险的防控。如何在提高小学生体质与体育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案例分析了小学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阐述了事故的不良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预防对策。

1.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

1.1体育运动存在危险性。体育运动具有肢体动作多、对抗性强的特点。小学生对身体的掌控能力不高,无论是奔跑还是跳跃都潜藏着危险因素。例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跳绳,首先,学生在教师要求下做完准备活动,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跳绳。不料学生张某不慎被绳绊倒,导致手腕受伤,这是典型的不可控因素导致的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另外,一些对抗性强、竞争较激烈的体育项目存在更多的危险因素,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足球上,在争抢过程就会产生身体对抗,特别容易引发伤害事故。1.2学校方面的原因。体育教学一般情况下在室外进行,运动场地的不规范和器材故障都会对学生对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例如:某小学六年级在体育课上进行50米短跑练习,由于运动场地为水泥地,而且地面上有沙子,学生谌某不小心滑到,不幸造成腿部摔伤。通过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硬水泥地面及其沙子是导致学生受伤的主要原因,而运动场地的提供者属于学校。所以,学校有一定的责任。1.3教师方面的原因。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与体育安全密不可分。小学生年纪小,安全意识模糊,老师必须对学生、对课堂高度负责。在课堂开始前,要对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进行详细的检查以确保安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监督指导。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监督不力,就极易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如某小学五年级体育课自由活动期间,学生王某趁教师不注意跑到双杠处玩耍,不慎跌落导致手臂受伤。本案例中,尽管学生王某私自离队不对,但小学生缺乏安全意识,老师对学生监督不到位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1.4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体育课堂空间范围大,而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的特点,容易不顾老师的规定,违反课程纪律。如某小学体育课期间,一年级学生陈某突然推了前面同学一把,导致该同学手掌着地而手腕扭伤。本案例中学生陈某推搡是导致本次事故的根本原因。因该生年纪小,不知道自己的莽撞行为会给他人造成伤害。因此,学生有一定的责任。此外,有些学生体质较弱,健康存在问题,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学生,在激烈运动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危险状况,从而导致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2.体育伤害事故的不良影响

发生校园体育伤害事故,最直接的影响是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严重的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痛苦和不幸。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会给体育工作带来难题,在增强学生体质与体育安全之间难以平衡。此外,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新闻会被不断曝光,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体育伤害事故会造成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矛盾,甚至会上升为法律诉讼问题。对于体育教师,体育伤害事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对其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困惑和不安中体育教学工作将变成一种负担,难以贯彻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能采取确保安全的教学策略,在体育测试中也降低标准,这将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导致学生身体素质逐渐下降。这是值得教育部门思考的重要问题。

3.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对策

发生校园体育伤害事故既有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有学生自身的责任。但是,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者要尽最大努力保障学生的体育安全,预防和减少体育伤害事故责无旁贷。3.1教育部门要加强体育安全管理。3.1.1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国家要制定出相关制度,对相关安全要求进行明确,并监督执行;3.1.2落实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的安全管理。校方应对校内所有的体育器材分区管辖,设置专门的检查小组,并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进行维护和修缮,对特定的运动区域设立警示牌,消除安全隐患,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运动环境;3.1.3定期向师生普及体育安全知识,增强师生体育安全意识。将体育安全培训列入学校重点工作计划,充实体育老师和学生的安全知识,使其明确自身的责任;3.1.4建立完善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以便对体质较弱或患有特殊疾病的学生给予特殊对待,减少特殊学生的体育伤害事故。3.2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3.2.1加强教师的责任心。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前,要对学生进行体育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纪律观念,要认真检查场地和体育器材,检查学生的着装,避免携带钥匙类硬质尖锐物品,消除安全隐患。注意观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于特殊学生适当调整活动难度。3.2.2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组织好课堂,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动作,强调课堂纪律,要求学生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再进行体育锻炼,降低体育运动的风险性。3.2.3学习急救常识,增强对体育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3.2.4向学生普及安全防护技巧,尽可能地减小运动伤害。3.3家长做好榜样。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家长的影响,家长须重视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并掌握一定体育安全方面的知识。家长应多与学校沟通,参与体育安全管理,协助教师教育孩子遵守纪律,听从教学安排,不做教师要求以外的危险动作和游戏,共同保障学生体育课的安全进行。

4.结束语

体育事故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责任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着伤害事故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有的是可预见的,有的无法预见.这就是学校和体育教师所要承受的一种风险。因此,从法律上了解责任事故及其范围,明确法律责任,正确处理和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维护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是非常迫切的。如何处理和防范这类事故。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极为关注的重要J司题。

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范围及类型

2002年出台的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2条明确了学生伤害事故的范围:“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在学校正常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2)非授课时间(即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身体活动时受伤的事故:3)由于学校管理不善造成的学生身体伤害事故;4)由于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对学生身体造成的伤害事故。在这几类事故中,责任追究处理引起争议较多的是第二类和第三类。

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2.1学校方面的原因

2.1.1对于存在明显责任的伤害事故。如学校或教师对事故隐患没有及时认真检查,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学校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对易发生事故项目的教学、训练、比赛组织不当,对学生要求不严格,没有严格按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责任心不够强。

2.1.2明知存有事故隐患.但没有采取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如运动场地的器材、场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学校没有及时保养维修,造成伤害:学校或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意识教育,学校、教师玩忽职守,不能尽职尽责,存有严重的失职、渎职行为,或辱骂、殴打、体罚学生等,给他人身心安全造成严重伤害。

2.2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学生不遵守纪律,不按教师规定的要求进行锻炼或训练等,或由于学生有先天性疾病等自身健康方面的原因,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发生了伤害事故:还有些学生有特殊疾病或器质性疾病,不好意思说或者没有意识到隐瞒实情的后果,思想上存有侥幸心理.学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教学计划正常组织体育课,属于正当的教学活动,结果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由学生或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承担其事故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l1条第1款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大学生一般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应当充分预见到隐瞒自己的病情会产生的后果。学校并无过错行为和不当之处.也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2.3不可预见的意外原因

体育活动本身激烈的竞争性,再加上一些客观上所不能预见的意外情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伤害事故。依据《民法通则》:“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此类情况应运用公平责任原则处理。如足球课中,足球守门员在扑球时不幸头部撞到了球门柱上,造成的学生人生伤害就纯属意外事故《办法》第12条第5款、6款规定:“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

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在学校体育中的责任事故处理中进行事故责任界定时.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能凭主观臆想来判定事故的责任。在进行事故责任界定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依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3款,132条规定,以及有关特别法的规定,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3.1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民事责任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同时适用于侵权行为责任和违约行为责任。《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表明我国民事立法已把过错责任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确认其作为一般归责原则的法律地位。其含义在于:过错责任不仅是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构成要件,而且是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最终要件,同时,也以过错作为确定行为人的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过错是指行为人表现出的违背法律与道德的主观心理状态,从其形式上看有过失与故意两种。学校或教师在管理教育活动中有行为过错,致使学生伤亡事故的发生,学校应当依据其行为过错程度而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如果学校疏于对体育场地、器材等的维护和管理,或者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未尽到应尽的义务,由此而发生的体育伤害事故.则学校在主观上具有明显的过错,其法律责任不可推卸。

3.2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也称为客观责任、严格责任、结果责任是指在特殊情况下,无过错的行为人也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承担无过错责任的法律依据。根据法律规定,无过错责任原则就是指当发生损害后,既不考虑加害人的过失,又不考虑受害人过失的一种法定责任形式,其目的在于填补受害人的损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活动时造成伤害,是一种监护责任,适用特殊的民事责任中的监护责任。因此,学校也要承担不伤害的民事责任给予受伤害者一定程度的补偿。显然,无过错责任原则对于保护受害人的权益是十分有意义的。但这一原则不能滥用.如果行为人无过错,但只要一有损害就追究加害人的法律责任,那么将会造成新的不公平

3.3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也称平衡责任,指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在不能根据法律适用无过错责任,又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之规定:“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责任。”即学校应当给予受伤害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偿,承担一定的公平责任。法院可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按公平合理负担的原则判定,由双方分担损失的一种确定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现代各国的侵权行为法大多是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并存,而公平责任原则是产生于这两个归责原则之后的另一个归责原则,已逐渐被各国立法所采用。从各国立法情况看,公平责任原则虽然与无过错责任一样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承担责任的条件,但公平责任原则又是与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有着本质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