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2:54:12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范文篇1

×(年)

为促进我村体育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村人民的健康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省、州、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对体育需求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全民健身工作深入扎实。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人口已达到以上;场地设施不断增加。

存在不足

群众的健身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体育场所还没有建成,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二、总体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向,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板旺济发展服务的宗旨,以增强全村人民体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总目标,使我村体育事业综合实力达到全镇中上等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年,初步构建具有板旺特色的多元化全民健身网络;体育工作逐步实现社会化、科学化、生活化;体育人口达到;国民体质主要指标达到贵州省中等水平,全村人民体质明显增强。

三、具体发展目标

到年,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板旺村群众体育规划》,抓住两个重点,即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成年人体育以行政村为重点。学校体育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学生体质达到全县中等偏上水平;成年人体育以建设小康体育为主要内容,要把体育工作纳入建设小康农村的发展规划。积极构建群众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构建组织服务体系。

到年,全村形成健全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包括:村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工、青、妇、残联组成的社团、协会组织网络;由社会力量兴办的其他体育组织网络。要有三支以上有代表性的体育健身队伍。各组织共同发挥作用,构建组织服务体系。体育组织以俱乐部、体育社团等自发组织为主。形成全民健身组织服务网络体系。

、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构建场地设施服务体系。

做到体育设施与村寨同时规划,到年,要建成集体育比赛、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高标准的板旺村体育场。板旺村体育场工程,占地总面积为亩,包括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单杠、双杠、秋千等设施,预计总投资为万元。

、广泛开展健身活动,构建健身活动服务体系。

到年,“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全村性的“全民健身体育节”、“全民健身活动周”、“全民健身体育大会全村综合运动会”以及传统性体育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健身。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全村运动会,每两年举办一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和全民健身活动周,各单项体育协会组织,每年举办体育活动不少于项次。积极开展《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活动。

到年,全民体质明显增强,健身意识普遍提高,体育人口比重达到以上。

、开展科学健身培训,构建宣传、教育服务体系。

到年,在全社会形成健身氛围,大力提倡科学健身,多渠道、多层次举办各类培训班,举办健身科普大课堂,通过传授科学的健身技能方法及健身常识,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健身水平。开辟“全民健身”宣传专栏,在小学生、群众中开展体育知识、健身知识培训讲座,大力宣传《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知识、奥运精神、健身方法、健身常识等。

到年,体育宣传、教育、传播更加快捷方便,体育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科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四、保障措施

㈠村支两委加强对体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充分认识体育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作用,把体育事业列入本村的议事日程,作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一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体育专项资金制度,保证经费投入适应体育事业发展需要。

㈡加大社会办体育力度,加速体育产业的形成。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体育,调动全社会力量,加速体育社会化程度。

体育事业范文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改革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是中国体育事业一跨世纪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宏伟工程,它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国民体质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在初步分析全民健身计划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体育系在计划实施中的任务,以及体育专业教学应如何适应计划实施等问题。

1、全民健身计划基本特点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明确2010年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实施对象、对策、措施和步骤。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1大众性

全民健身,顾名思义,就是全体人员的健身活动。政府制定计划实施全民健身,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下一个世纪的到来。

1.2重点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儿童是重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把学校体育真正作为全民的基础来抓。

1.3科学性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建立健身理论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挖掘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为群众提供大量的健身方法。

1.4标准性

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并进行体质测试,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制定锻炼的原则,方法和过程。

1.5法规性

全民健身计划是政府颁发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行为都不能与之违背。如:侵占场地步施或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所都要面向社会开放等,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的等级制度。

2、体育教育专业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任务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出很多新问题,也提供了大的发展机遇。

2.1为全民健身培养优秀的体育师资

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教学机构,在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必须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以此带动全民健身活动。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直接地与体育教师的素质相联。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

2.2为全民健身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从现在的社会体育实践看,在全民健身活动中,需大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才。体育教育可以从学历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现阶段可在体育专业内设与社会体育有关的辅修方向或专业方向,进一步过渡到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如:门球裁判、健美操教员、体育舞蹈指导员也可以与社会的有关健身部门联合举办各种形式、项目的培训班。

2.3为全民健身培养体质监测员

在“一二一”运动工程中,具体倡导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每所学校保证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借此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之逐步为体质监测人员。

2.4对全民健身进行研究和技术开发

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好的人才资源,可充分发挥这种资源优势。对全民健身基本理论,健身方法、健身用品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研究和技术开发,如创编不同职业的健美操和开发健身器械等,使之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

2.5开放经营体育场馆

体育系各教研室可将专项场馆承包,在保证教学、训练、科研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增加第二课堂以及提供教育实践的机会。

3、体育教学改革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相适应

体育系教学改革与发展,应顺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要求,更新办学观念,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1转变教育思想

改变相对封闭的办学方式;改革以培养教师的单一目标,改变以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与社会的联系,利用社会的力量联合办学,适应对人才的需求;在保证培养教师规格的前提下,着力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开发,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能力的培养。

3.2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体育专业以前课程调整和改革的优点,注入新的社会信息,并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遵循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规律,实行主辅修课程体系。主修保证学生的质量规格,辅修扩充学生知识面,以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性。探讨、研制社会教育专业方向新的课程体系,创建社会体育专业。

3.2.1更新教学内容

可以从学科和术科两方面同时进行,为配合计划的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调整,主要任务在于删除那陈旧的内容、避免相同基本理论和技术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增添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方面的内容,尤其应增强适应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的健身方法和手段等内容。术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改过去同一教学内容分散为集中安排,这样能极大的发挥教学内容的整体作用,形成教学内容的优化效果,同时还增设健身方法指导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内容。

3.2.2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系学、术科各门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形成新的教法体系。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充分体现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新的教法时,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实践中筒便易行,实效性手段要加以总结,进行推广。

体育事业范文篇3

[关键词]体育事业;发展;社会经济;关系;体育产业

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历史证明,经济是体育的基础,体育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体育产业也是一项全民的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事业,对物质生活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起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三大决定,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振兴国民经济战略首要位置,把经济建设由主要依靠粗放经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融政治、经济、文化、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的综合目标。这一目标的科学内涵,十六大用六个“更加”进行了简明的概括,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了认真贯彻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体育事业的地位,促进经济教育的良性循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很有必要研究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体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在以经济建设为指导思想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奠定基础。研究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体育与经济的含义。

体育的含义。体育一词,有多种解释,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体育的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教育和训练,是开发人的潜在能力的活动。从教学的性质看,是社会主义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体育事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体育产业可以为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熟练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因此体育事业的发展本身客观地包含着经济的因素。体育发展是超前的事业,因为体育培养人才周期长,体育的经济效益具有迟效性的特点,因此,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先行。

经济的含义。经济代表一定的财富和生活用度,也可代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总和。体育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可表现为体育的进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关系,以及体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突出的作用,诸如强健的体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等等,显示体育是提高劳动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些都是熟为人知的。

一、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经济的繁荣

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同步的节奏,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着最根本的因果关系。体育发展不是主观的东西,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它一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体育事业的发展,基础在于经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需要,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和社会基础。这一客观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协调发展

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一方面取决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规模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保证,保证必要的财力,提供体育的基建设备、场地、图书、器材等,提供体育基建费用和体育经常性费用。国外学者对1984年奥运会奖牌分布及获奖国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98%的奖牌都为经济水平较高和人均寿命较长的国家所获得。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总产值、国民平均收入等基本指标是体育运动发展的前提指标。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这种需求不仅决定着劳动力的总数量,而且决定着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关系。劳动力的总数量决定着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及速度;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关系决定着体育体系、体育结构。

(二)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决定体育发展的规格与方向

物质资料再生产的方式和水平,制约并最后决定着体育的质量,即制约并最后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因而也决定着体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发展方向。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总产值对竞技体育可起较大的作用,国民平均收入等基本指标则对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影响较为直接。21世纪初叶是中国实现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新的世纪里,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将给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进入小康社会后体育事业的发展必将得到更大的社会支持。

三、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依靠体育事业的推动

经济的发展同发展体育事业一样,也不是主观的东西,单凭调整生产关系是不行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按这个意义,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范畴的。特别是现代经济越来越要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体育技能的培养。经济的发展与体育技能的这一“依靠”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体育技能训练是劳动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这两种生产在数量上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在质量上也要相适应,整个社会再生产才能实现。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劳动力的再生产在任何社会都是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体育训练则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体育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最基本的联系是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来实现的。

劳动力的再生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恢复和保持现有生产过程和科学技术活动中,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使他们能继续从事劳动和工作;二是培养和训练新的劳动力,以替换退出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和补充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再生产的两个方面中,前者主要是通过生活资料的消费来进行的,其中包括需要花费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后者则要通过投资于体育来进行,发展体育事业是劳动力生产的重要手段。

那么,体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体育训练能传授和积累劳动技能。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体育训练的基本职能就是要向受训者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保持和发展生产过程和科学技术活动中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

二是体育能生产劳动能力。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在现代生产条件下教育与经济的基本联系。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发展,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发展身体的运动能力。练就了健壮的体魄,使之成为合格的劳动力。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劳动者,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劳动生产率均高出0.6%-10.0%。体育运动可保护和增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再次,体育投资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能力有一个特征,就是它在生产过程中除了生产和自身价值外,还能创造出新的价值。经过培养与训练的劳动才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创造出超过它自身的新价值。这不仅说明体育投资具有生产性,而且体育投资在生产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较之消费掉的费用是一个“扩大”了的量,是劳动者智力素质在生产中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在生产中一次次地反复而实现的。据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设施建设投入713亿元人民币,将极大地改善体育产业的硬件设施条件并能带动其他行业对体育产业的投入,从而加大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

(二)体育事业发展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经济的重要途径

科学本身就是经济,但是它还不是具体的、直接的经济,而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经济,要把科学转化为具体的、直接的生产力,一部分是可以通过体育来实现的。一方面通过体育教育,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变成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构成劳动力的要素;另一方面,通过技术的发明创造,物化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上,构成生产资料的要素。这一过程也是通过体育科学所培养的科技人才来实现的。社会科学也可以通过体育科学转化为物质力量。一方面社会科技的发展可以不断开拓劳动者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产生新的更高的劳动效率;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的发展,可以不断揭示生产活动的社会组织规律,提高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水平。(三)体育教育是使科学技术实现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科学研究是一种精神生产,也称为科学生产。教育不仅仅能积累、继承前人的科学技术,而且还担负着发展科研的任务。体育教育培养体育健儿,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教育可使学生在一定时间系统地掌握某一领域前人的科学精华,也包括从前人某些思想技术中获得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实验,向未知领域探索,最后达到突破,促进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体育事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

(一)体育社团的建立与发展

经济为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种社会团体在改革中获得适当的土壤和气候而迅速成长,到1992年有全国性社团1400个,省级社团19601个,县级社团16000个(据《中国日报》,1992年5月7日),“社会发展的转折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发展的转折吻合,然后转化为民间结社愿望和自由的主观力量,自下而上地推动社团的崛起”。但就其数量和质量、社会参与程度和开展体育活动的独立性上,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呢?(1)采取“民办官助”的办法,由政府和财团提供资助靠民间体育组织来开展国内体育活动和参加国际体育比赛。我们已经这样做了,而且会越做越好。这种“结合型”的经费来源结构,由于有政府给予必要的拨款,可以确保体育组织的基本工作条件和国家体育计划的实施,又能引导体育组织强化自身的经济功能,调动其利用体育办体育的积极性,有助于体育组织与社会各界密切联系,增加企业团体的社会责任感,并对体育工作质量实行自发的监督。(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各种社会资源不再由政府垄断,被分解到社会的各个利益群体,使市民社会、世俗社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农村体育的发展问题

农村体育问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持续难点和重点。农村体育,是指在县级以下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加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农村体育所涉及的内容包含农村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小城镇体育,还有部分竞技体育的成分。在我国13亿人口当中,有9亿是农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和国家历来以发展农村、建设农村、改善农民生活作为安邦治国的大事。发展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占有最大的人口基础和战略地位。农村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多数人口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发展农村体育,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贯彻实施,有利于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增强,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体育问题的解决与否与解决程度,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变量。

其发展建议有以下几点:(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2)加强对各级行政部门领导的教育,提高其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3)加强监督职能: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体育工作列入督导检要内容。(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索农村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农村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

(三)认清体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教训是忽视体育事业发展需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具体表现在往往追求表面“高指标”,导致规模大、效益低,大起大落。根源在于发展与条件脱节,条件跟不上发展,这是以前乃至当前的一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要正确认识和贯彻“体育发展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也要依靠体育事业的发展”的指导思想。要贯彻和处理好“服务”与“依靠”的辩证关系。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以条件定发展的方针。

(四)体育产业亟待发掘

体育产业是新兴的并具有发展前途的、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健身等需求的产业。社会的分工,经济的发展。使体育产业从非独立行业而逐渐成为独立行业,使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特定的功能。目前体育产业的主要市场有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业、体育竞赛转播业、体育业、体育广告业、体育经纪业和体育电子商务等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体育运动的发展必然扩大对有关部门产品或劳务的需求,为这些部门提供市场,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首先,可推动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运动训练和科研仪器设备、运动饮料、药物等生产的发展。据资料反映: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达4000亿美元,并且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1998年美国体育产业产值达631亿美元,体育产业产值占GDP的2%。相比之下,中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其存在的问题在于:(1)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明显快于西部。(2)结构不合理:具有本质功能的体育健身娱乐明显落后于体育表演业。(3)其他部门没得到协调发展,部门之间的关联也很低。我国体育产业总体来说,发展前景诱人,空间广阔,成长潜力惊人。据估计,按目前中国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体育产业产值至少可达几百亿元。

体育事业范文篇4

(一)主要成就

1.群众体育工作蓬勃发展

**期间,自治区各族人民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干部群众的体育意识普遍增强,体育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深入社区、进入家庭。五个亿万群体(青少年、职工、妇女、农民、老年人)健身活动、争创自治区体育先进县、《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全民健身宣传周、体育三下乡等活动,把城乡群众体育活动推向了新水平。目前,全区有全国体育先进县19个,全国体育先进乡镇50个,全国体育先进社区11个;有单项体育协会40个;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683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35.5%;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7845人;常年坚持锻炼的老年人达到80万人;建立了自治区体质监测中心和监测网络,首次体质检测人数达10万人;组团参赛全国“民运会”、“农运会”、“残疾人运动会”、“体育大会”取得可喜的成绩,特别是自治区体育健儿在**年残奥会上取得一金三银的好成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竞技体育成绩显著

自治区竞技体育以备战全国十运会和参赛雅典奥运会为突破口,认真贯彻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从训练、科研、思想教育、后勤保障等方面,强化了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目前,自治区优秀运动队有田径、速滑、足球、篮球、拳击、摔跤、射箭、马术等18个项目的运动队,在训人数816人,其中,在编运动员343人。目前,全区有青少年俱乐部56所(14个项目),参加活动的人数6万人;有运动学校6所,在校学生2500人;有高级教练员100人,中级教练员439人,教练员总数1063人;有国际级裁判员4人,部级裁判员18人,一级裁判员364人;有国际运动健将9人,部级健将25人,一级运动员179人。

五年来,全区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金牌4枚,在亚洲比赛中获金牌13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60枚。有三人参加了雅典奥运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3.体育经济的发展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五年来,筹措资金4716万元。

(1)发展体育产业,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认真贯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扶植各种体育经营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体育用品(外贸)展销会,积极为发展体育产业“招商引凤”,引来一大批旅游、登山、探险、滑雪等体育产业投资企业;成功举办了“国际热气球”、“亚洲跳伞锦标赛”、“国际拳击公开赛”等重大国际赛事;体育旅游、登山、汽车运动逐年发展,接待国内外团队213个,创收1867万元;体育发行销售额从2001年的1571.05万元增加到**年的5.37亿元。

(2)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投资6.8亿元的新疆体育中心将于**年年底竣工,建设“雪炭工程”体育场馆9座,安装全民健身路经径500条,建成全民健身广场93个,体育公园一个。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目前,全区有44类体育场馆2012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61座,体育馆25座,游泳馆20座,比1995年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时增加了一倍。

(3)体育科技、宣传、对外交流取得新的成绩

进一步加大了体育科研与训练、竞赛结合的力度,加快了新疆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工作,重视体育发展战略、政策理论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了国内外体育合作与交流,**年组团代表国家赴吉尔吉斯共和国参加第四届“伊塞克湖”运动会,夺得15枚金牌,与俄罗斯并列金牌数第一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4)体育法制建设有了重大突破

深入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意见》(新党发〔2003〕2号)文件和《行政许可法》、《体育法》、《反兴奋剂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办法》,相继制定下发了自治区体育先进县、体育先进乡镇、体育先进社区、国民体质监测等18个规章性文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发展条例》经自治区第十届人大第19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于**年9月22日颁布,从12月1日实施,为依法行政和以法治体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经验

1.确定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体育事业的新思路。

2.选准了开拓创新的突破口。以建设新疆体育中心,全民健身工程和参赛雅典奥运会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疆体育事业的发展。

3.自治区体育局领导班子团结务实,谋全局、抓大事、开拓创新、苦干、实干。通过机构改革和竞争上岗,选拔了一批符合四化条件的中层干部进入领导岗位。

4.建设了一批标志性体育设施。新疆体育中心、红山体育中心、天山区体育公园、青少年俱乐部、乡镇体育中心等,打造了一批全民健身品牌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亲民、便民、利民”原则,被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5.培养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以“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立足全运、着眼奥运”的战略思想,“走出去、请进来”,培养了一批拳击、射箭、马术、田径等项目优秀运动员。

6.创造了健康优良的发展环境。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增强,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特别是开展体育三下乡以来,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扶植力度,加快了对农村、乡镇、社区文化体育中心的建设速度。

(三)主要问题和不足

1.在2002年的自治区机构改革中,地、州、市(12个)和全部县(市)体育与文化合署办公,大大消弱了对体育工作的领导。

2.体育科技水平不高,高水平的教练员、科技人员较少,制约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3.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的业余体校名存实亡,后备人才严重匮乏。

4.边远乡镇体育设施短缺。

5.少数民族体育干部和农村体育干部学习、进修机会太少。

二、新疆体育事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发展体育事业的有利条件

1.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年奥运会,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历史机遇,“全民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社会氛围,全社会关心奥运、关注体育发展的民意,成为发展体育事业的动力。

2.新疆的特殊地理、人文环境,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特殊的人文资源和体育项目(如:登山、探险、汽车、跳伞、热气球、冰雪等运动)相结合,将成为宝贵的体育旅游资源。

3.新疆青少年体质好,可塑性大,为开展竞技体育提供了良好素材,是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人力资源。

4.新疆的特殊地形、地貌(山河、湖泊、丘陵、沙漠、草原)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天然的运动场,为开展高原训练(1600—2400米高度)创造了条件,是建立部级训练基地的最佳选择。

5.新疆冬季漫长,冰雪资源丰富,是开展冬季运动项目的天然财富。

(二)不利因素

1.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新疆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较经济发达省市还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2.新疆幅员辽阔、交通不便,地处祖国边陲,给各地运动员之间的交流、学习、比赛等造成了困难。

3.新疆冬季漫长、气候寒冷,使某些在室外训练的项目如:足球、田径训练受到影响。

4.新疆夏季干燥少雨,冬季气候寒冷,运动员冬季常见病感冒、肌肉拉伤、呼吸道疾病等发病较多。

三、**时期新疆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备战**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把提高国民体质健康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以群众体育运动为基础,全民健身运动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努力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思路

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启动完成自治区体育事业发展的“13115”工程,具体内容如下:

1.建设一个全民健身大网络——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

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以“天山壮美风光,民族特色体育,迷人西域风情,神秘大漠峡谷,冰雪旅游探险,休闲健身娱乐”等地方特殊体育项目和雄厚的民族体育底蕴为特点,以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政府倡导、市场运作为手段,通过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逐步建成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的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基地,形成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

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重点工程和主要“景点”的特色以及功能定位:

(1)线路构想: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线至哈密,西线至伊犁,南线至和田,北线至阿勒泰等四条主干线和乌鲁木齐市周边及著名旅游景点的短线,如沙漠公路,乌市至天池等。沿线的城镇、湖泊、山、河、草原要兴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景点,结合民族风情与人文景观,将体育健身、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健身、休闲专线。

(2)项目特色

①冬季项目:充分利用冰雪资源的项目。

②少数民族风情体育项目,如:马上项目,转轮秋千,民族摔跤,达瓦孜等。

③水上项目:漂流、游泳、船艇、沙滩体育项目。

④环塔克拉玛干沙漠拉力赛,包括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赛等。

⑤大峡谷、冰川、罗布泊、登山、探险等项目。

⑥跳伞、热气球、模型飞机等运动项目。

(3)“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以新疆的山水和特殊的地形地貌、民族风情、体育旅游、休闲健身为特色,以准确定位、活动推进、机制创新、政策扶持为手段,通过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

2.建成三大体育训练基地

一是新疆体育中心训练基地。

二是新疆国际赛马场乌鲁木齐南山训练基地。

三是三甬碑训练基地改、扩建设总投资4000万元,自筹2200万元。

3.竞技体育实现“两个一”的目标

一是力争在**年北京奥运会上,新疆运动员至少为祖国夺得一枚奖牌。

二是用5至10年时间,实现优秀运动队在训人数达到1000人。

4.形成五大产业

一是形成以新疆体育中心为骨干的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建筑服务业。

二是形成以新疆国际赛马场为骨干的体育休闲、娱乐和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

三是形成以登山、探险、漂流、冰雪、沙漠、汽车、摩托车越野为骨干的特种体育项目旅游业。

四是形成以新疆国际体育用品外贸为骨干的体育用品会展业。

五是形成以体育及相关产业为骨干的产业群。

(三)总体发展目标

1.国民体质普遍增强,到2010年体育人口达到全区人口总数的40%;国民体质监测人数达到11万人/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5万人。

2.认真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努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力争新疆籍的运动员在**年奥运会上夺取一枚奖牌;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金牌数比第十届全运会上增加一倍,奖牌数总分超过上一届;到2010年优秀运动队在训、集训人数达到1000人。

3.以体育为骨干,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期间,不断扩大体育发行销售的市场占有率。体育年度销售额力争从**年的5.4亿元到2010年增加到8-9亿元。

四、**时期新疆体育事业发展重点

(一)全民健身工作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1.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包括:

(2)全民健身领导与管理体系。

(3)全民健身的硬件系统(场地、设施)。

(4)全面健身的手段系统(健身项目、健身方法、锻炼、表演、比赛组织方法等)。

(5)全民健身的监测评价系统。

(6)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7)残疾人体育服务体系。

(8)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推广体系。

(9)老年人体育服务体系。

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内容:

以人为本,以亲民、便民、利民为宗旨;以运动健身为主线;以区域站点为基础;以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居住地管理和自愿参加为原则;以非盈利为主体;以法规制度为保障;以体质检测为评定依据;以社会化为方向,以不同人群参与为特色;建立起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网络化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2.群众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形成以自治区地方性法规为主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形成国家与社会、个人共同兴办,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全民健身运行机制。

3.实施“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工程。完成总体工程蓝图和“重点工程”、“重点景点”的功能定位和工程设计。

4.实施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参照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实施农牧民体育健身规划。

(1)实施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牧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引导扶持,注重实效。

(2)农牧民体育场地设施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地面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篮球场四周留出5米的平整空地。

(3)**期间,每年平均在360个行政村建成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到2010年争取占全区五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成标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360×5=1800个)惠及约320万农牧民。

5.全面提高残疾人体育素质。要依托社区开展残疾人体育,发挥社区体育组织在残疾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在自治区体育先进社区评比中将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列入评比指标,加快社区残疾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6.倡导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发挥我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

7.关注老年人体育。加快社区老年人体育组织建设,要依托社区开展老年人体育,发挥社区体育组织在老年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培养老年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快社区老年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8.基本达到自治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第二阶段的若干指标

(1)自治区与地、州、市、县(市)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2598次,参加活动人数56.68万人,全区体育人口数达770万人。

(2)《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249.63万人,国民体质测定人数达11万人/年。

(3)单项体育协会数发展到45个,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发展到1.5万人。

(4)评选全国体育先进社区12个,自治区体育先进社区18个;

(5)加强农村体育工作,增加投入,评选全区体育先进县31个;自治区体育先进乡镇175个。

(6)**年,2010年举办全区第六、七届民运会,参赛人数达10000人;**年举办全区农运会(此后每四年一届)参赛人数7000人;2009年举办全区第二届体育大会,参赛人数4000人以上。

(7)**年,2010年参加全国第三、四届体育大会,争夺3枚金牌;**年参加全国第八届民运会,争夺5枚金牌,参加第七届全国残运会争夺15枚金牌;**年参加第六届全国农运会,争夺1枚金牌。

(8)到2010年全区各地、州、市、县举办农运会次数达53次,参加人数达7.9万人。

(9)老年人健身指导员发展到5000人,全区健康老人达到1000人。

(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工作以体育局提出的“13115”工程为总体目标,以“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立足全运、着眼奥运”的战略思想为导向,认真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1.逐步形成以拳击、马术、田径(投掷)射击、射箭、沙滩排球、摔跤等项目为主的优势项目群,认真研究把握我区优势项目制胜规律,力争在2009年第11届全运会上夺取3—5枚金牌,在2010年第15届亚运会上夺取2枚金牌。

2.到2010年,自治区优秀运动队在训、集训人数发展到1000人,其中国际级运动健将、国家运动健将达到123人,优秀运动队教练员人数达到8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32人。

3.健全三级训练网络,到2010年,全区运动学校学生人数发展到达2720人,教练员189人。

抓好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业余体校建设,在校人数分别比**年增长50%以上。

4.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加速培训各级裁判员,到2010年一级以上裁判员人数比**年增长1倍。

5.坚持科学训练,加大科技投入,基本实现训练、教学、科研一体化,建立1—2个项目的科技先导型运动队。

6.抓好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积极提高”的要求,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青少年俱乐部达到100所以上,有8—1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部级标准,力争建立2个以上部级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7.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教练员选拔、任用、考核制度和竞争机制,加速提高教练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项目的教练员完成两次岗位培训,教练员学历本科率达到95%以上,力争有2名以上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练员。

8.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竞赛制度。加大区运动会参赛计分办法和项目设置的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基层为自治区培养输送后备人才的积极性。力争举办1—2项全国单项竞赛和国际单项竞赛。努力拓展竞赛市场,为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服务。

9.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区位战略优势,大力开展省区间和国际间体育交流,加速培养教练员和运动员,提高重点优势项目的竞技实力。

(三)体育政策法规宣传和科研工作

1.进一步加强体育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体育宣传引导人、鼓舞人、武装人、教育人的作用。

2.进一步发挥各新闻媒体的作用,**年重组“新疆体育记者协会”,建立“自治区体育局网站”,建立全区体育通讯员网络,进一步办好《新疆体育工作》月刊,并发挥其作用。

3.进一步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制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发展条例》配套法规2个以上;继续做好普法教育,健全体育行政执法制度;

4.编辑出版第二部《新疆通志·体育卷》(1991—2010)和《新疆年鉴》。

5.加强体育科研工作

加强体育科研工作,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科研基础建设,加速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为实施全民健身、奥运争光计划服务。

(1)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5—7人。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心实验室”和“体能训练康复中心”;加强科室建设,从现有三个科室增加到五个科室。

(3)增加资金投入,增添科研仪器设备,每年增加投入30万元—50万元。

(4)**年以前完成2—3项区级科研项目,2010年前完成1—2项国家科研项目。

(四)体育产业

发展体育产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推进体育改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渠道,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对增强体育发展活力,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实施并实现发展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1.体育产业的发展以“13115”工程中规划的“五大产业”为骨干,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主体产业类:是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内容,包括竞赛、表演、训练、健身娱乐、培训、咨询等。

第二类是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类,包括体育器材、设施、服装用品的生产经营以及体育建筑服务业等。

第三类是为补助体育事业发展的各类经营活动,如体育、体育广告、体育中介活动等。

2.国家体育总局的“雪炭工程”援建项目由9个增加到19个。

3.接待体育旅游,登山探险、汽车越野团队由**年的60个团队225人,创收200万元增加到64个团队300人,创收300万元。

4.扩大融资渠道,发展体育产业门类和经营活动品种,引进国内外生产企业(器材、服装、用品等)由**年的0家发展到3—5家。

5.新疆体育中心举办大型活动场次由**年的30次增加到56次,创收金额由**年的4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2万元。

6.新疆体育装备中心(产业办)管辖的各类体育经营活动从业人数由**年的2.48万人,增加到5.1425万人,经营额由**年的23400万元增加到48522万元。

7.举办体育展销会和中亚地区体育商贸交易会。

8.继续做好体育发行销售工作,使体育销售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为我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支持。

(五)体育场馆建设

加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党的“亲民、便民、利民”的执政宗旨的体现,是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基本平台,是拓展体育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1.以体育局“13115”工程总体规划中的自治区三大训练基地和“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的规划蓝图为基点,分期分批搞好地、州、市、县(市)的主要体育设施,地、州、市建成体育场、馆,1/5的县(市)建成体育场、馆。

2.坚持城市建设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坚持城、乡体育场馆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3.坚持体育场馆建设、开发、开放、利用统一的原则,成立“新疆体育场馆管理协会”,定期组织体育场馆负责人,学习、参观、培训,提高管理与综合利用水平。

五、新疆体育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树立四个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树立四个观念

(1)树立大体育观念。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应当全社会抓体育,构建人性化的体育服务体系。

(2)树立开发体育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是重要的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品牌资源和形象资源,要把多种资源构成延伸、开发、整合拓展,使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凝聚力、经济拉动力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3)树立经营体育的观念。做为GDP的一个新增长点,要经营城市,必须经营包括体育在内的大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精神文明程度,提高城市品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4)树立抢抓机遇的观念。放眼世界,抢抓机遇,发展体育产业,西部大开发和**年奥运会就是最好的机遇。

2.实现五个转变

(1)由民族传统体育人口大省区向体育人口大省区转变。

(2)由体育自然资源大省区向体育特殊资源大省区转变。

(3)由体育基础设施短缺大省区向体育基础设施完善大省区转变。

(4)由体育产业欠发达省区向体育产业发达省区转变。

(5)由体育发展相对滞后省区向体育发展较快省区转变。

(二)保障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与文化、旅游部门的合作,进一步开发体育资源和开拓体育市场,创造更有利于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让“生命在于运动,小康有赖健康”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体育意识。

2.进一步加强对体育事业的领导。把加快体育发展作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体育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来,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体育工作三次以上。在机构改革中要进一步加强体育行政机构的建设,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配备德才廉备的干部,其主要领导的选配,要征求上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意见。

3.各地、州、市、县(市)要把体育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管理目标,把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且每年按比例增加。

4.继续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以群众体育为基础,以竞技体育为重点,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各族人民体质;加速竞技体育发展,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以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和优异的运动成绩迎接**年奥运会。

5.加速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体育队伍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面临新时期的任务和**年奥运会,要加速培养体育人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送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去内地、国外培训、进修;请国内外优秀专家、教练来我区讲学、执教,培养一批思想好、业务精、懂外语的现代化管理人员和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科技人员。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遵纪守法、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理论武装、管教并重、继承创新”的原则,抓好体育队伍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

6.加快体育场地建设。各地要依照国家对城乡体育设施用地的定额规定,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发展条例》的要求,加速建设综合性体育场馆。加大乡镇、农村的基建投资,至2010年全区地、州、市和1/5的县(市)达到标准。

7.进一步完善体育经济政策,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各地、州、市、县(市)要进一步完善体育经济政策,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积极扩大体育的发行销售规模,进一步加强管理并提高使用效率。努力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和具有发展前景的登山、旅游、体育会展、体育中介、体育用品销售和娱乐休闲新项目,拉动体育消费,为体育事业发展筹集资金。

8.改革训练体制,提高科技水平,加快优秀运动队向职业运动技术学院过度工作,建立训练、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运动训练体制。积极引进和加速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逐步增加科技投入,为提高科技水平提供保障。

体育事业范文篇5

谐安阳的关键时期。加快体育事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

,特编制《安阳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期间,我市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市委“

一正、一创、一满意”的工作要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拼搏进取,使全市体育事业得到全面协调健康

持续发展,为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建身边场地,搞身边活动,抓身边组织,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群众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明显改善。一是中国体育安阳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工程如期竣工并对外开放

。该中心设置有游泳、台球、射击、乒乓球、武术、柔道、健身操、跆拳道、羽毛球、攀岩、篮球、网球

、、形体训练等活动项目,为大众体育健身提供了良好场所。二是市老年文体苑建成并配套投入使用

。三是射击馆开工建设。四是截至*年底在全市(包括县、区)共投资体彩公益金640余万元,建设体彩健

身设施70余处,全市群众体育健身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成功举办、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一是举办安阳市第八届运动会。本届运动会设立了青少年组、成年组

、领导干部组和社会公开组4个组别,田径、武术、游泳、自行车、足球等41个大项、303个小项,有72个

代表团、4000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参赛规模、比赛项目为我市历届运动会之最。二是圆满承办*年全国

中老年太极拳交流大会。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40个代表队、279名运动员和我市群众2500余人

参加了比赛及交流活动。三是承办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乒乓球比赛。*年“红旗渠杯”第九届全国历史文化

名城乒乓球比赛于4月20日至24日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55个城市、59支代表队、6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9

个组别的男女团体、单打项目的比赛,参赛代表队、人数均创历届之最。本次比赛首次在北京召开新闻发

布会,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亲临开幕式现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

台、《中国体育报》、千龙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比赛进行了报道。四是组织全国十运会火炬接力活动。*

年9月29日在殷墟博物苑广场成功举办了全国十运会“我们万众一心”中国石化杯火炬传递活动安阳市起

跑仪式,全市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26个单位4300余人参加了活动,18个群众体育先进单

位、省市级文明单位共800多人参加了火炬传递活动象征性长跑。五是两年一届的中国林州滑翔伞世界杯

热身赛暨全国滑翔个人优秀选手赛连续在我市林州市举行。来自英国、法国、奥地利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

280多名参赛选手参加了比赛。

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推进了城乡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型全民健身周和“五个

百万人群”(百万职工、百万农民、百万青少年、百万妇女、百万老年人)健身活动,先后举办了全市性

第八套广播体操赛等大型比赛活动百余次。二是开展了“农村体育年”活动。首先在林州市举办了全市“

农村体育年”活动启动仪式,组织了以县(市、区)为代表队的农民登山、拔河比赛,参加人数达千余人

,中央电视合、河南省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二是每年组织开展了以送健身器材、健身指导

图书和体育健身表演、体质测试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三是社区体育工作有较大进展。四是老年

健身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老年体育工作保持了在全省的先进行列。通过以上工作和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增强了全民体育意识,推进了城乡群众体育健康协调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据统计全市经常

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156万,占总人口30%。

群众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得到了加强。调整充实选举产生了新一

届市体育总会。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遍布城乡,经常性地开展活动。我市现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69

名,其中部级6名,一级43名,二级350名,三级70名。在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工作中,全市有100余

名同志参加了培训并取得上岗证书。截至“*”末,已对我市幼儿、成年人、老年人三类人群2万余人进行

体质测试,并提供了运动处方。

(二)打好省九运,备战省十运,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水平

参加河南省第九届运动会取得好成绩。在2000年省九运会甲组比赛中,我市共有120余名运动员参加

了12个项目的比赛,获金牌13枚,银牌18枚,铜牌24枚,团体总分667分,有2支运动队、12名运动员荣获

体育道德风尚奖;*年,我市代表团283名运动员参加了河南省第九届运动会乙丙组田径、自行车、游泳、

足球、乒乓球、举重、柔道、摔跤(古典式、自由式)、射击、拳击、武术套路、跆拳道12个项目的比赛

,取得63金、70银、72铜、2466分的好成绩,获团体总分第五,金牌总数第八,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抓好选材,积极组队,备战河南省第十届运动会。*年,在全市254所中学、270所小学中进行了拉网

式选材,经过对19余万名学生普选,对3060名学生初选测试、观察集训,确定了我市参加省十运会的基本

苗子队伍。建立运动员技术、素质、骨龄、竞赛等科学训练情况的档案资料,积极备战省十运会。

瞄准奥运会,努力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水平。据统计,*年一*年,我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

共获金牌345枚,银牌229枚,铜牌383枚。*年,安阳市体育局被省体育局授予第十四届亚运会、第九届全

国运动会“突出贡献奖"。我市体育运动学校96届毕业生张俊英于*年参加第28届雅典奥运会自行车项目比

赛,成为我市参加奥运会第一人。

(三)以体为本,探索体育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努力开发体育销售市场。截至目前,我市共设立销售网点170个,有相对固定彩民约12万人,体育彩

票的销售弥补了体育事业发展经费不足,为改善群众健身设施做出了贡献。

培育体育竞技表演市场。市体育中心两次成功举办“鲁能杯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世界冠军

孔令辉等著名运动员来安参加了比赛。多次邀请、组织河南电视台名牌栏目“梨园春”艺术团来安演出

。此外,还多次承接省级、市级大型体育赛事。五年来该中心共承(举)办大型文体演出、体育赛事近60

次,接待健身群众100余万人次。

尝试培育训练服务市场。创办了市体校、市体育中心、市曙光学校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采取俱乐部

制,走自我运行和生存发展道路。目前,已吸纳会员3000余人,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二、我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少,功能不完善,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和省

级文明城市的要求.依据原国家体委与建设部《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指标暂行规定》(体计基字〔1986

〕559号)要求,拥有50—100万人口的城市应建体育设施有:2—3万人体育场一个,4000—6000人体育馆

一座,2000—3000人游泳馆一座,l万平方米射击场1个;体育设施人均占地面积应达到0.823至1.216平

方米。我市这些指标都大大低于国家在80年代制定的标准,特别是体育设施人均占地面积只有0065平方

米。

2、多数新建小区没有配套体育设施和场地。

3、体育事业经费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

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均指出: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

长逐步增加。目前我市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难以保证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业余训练、体育竞赛

、场馆维修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4、现有训练场地设施条件不能满足训练需要。

5、依法管理体育事业的机制不健全。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条例》为依法管理体育设施提供了法律基础,但由于目前仍没有与之配套的地方性管理实施细则,使其中

有关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制度难以得到落实。侵占、挪用、损坏体育场地、设施的现象仍有发生,人民

群众正常使用体育活动场地开展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受到一定影响。体育市场管理办法没有具体可行的政

策依据,体育主管部门不具备行业管理的执法权限,体育产业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三、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及重点建设项目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中华人民

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公共文

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安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全面落实“文化兴市”战略目标,以举办

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根本

目标,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实现群众体育

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强化体育制度创新,努力推进体育体制改革和运

行机制转变,增强体育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体育工作的法制建设,依靠科技力量,保

障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把我市建设成

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构建和谐安阳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规划原则:

1、适度超前,周密详细。时间跨度合理适时,既要考虑目标的长远性,又要讲究工作的时效性、创

新性。

2、明确目标,统筹兼顾。目标定位明确具体,规划制定兼顾左右、统一筹划,力求各项工作全面、

协调。

3、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规划各阶段应有机分割、有效衔接,真正使各项工作扎实有序稳步推进。

(三)奋斗目标及重点建设项目

1、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5%以上。锻炼场地明显改

善,人均体育锻炼场地面积达0.9平方米,社会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率达到100%,城市社区50%、农村

30%建有体育指导站。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50%以上。建立高素质的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全市三级以上社

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500名以上。

2、竞技体育

完善三级训练网络,市级以上体育传统学校达到130所以上。县(市)级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恢复成立

,县(市)级中、小学体育特色学校要进一步探索“体教结合”之路,每县(市、区)达到1至2所,参加

业余训练人员达3万人以上。市体育运动学校突出特色,搞活办学体制,向上一级运动队输送率达10%以

上,运动项目达14项。竞技体育保持在省先进行列,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确保有安阳籍运动员参赛。

3、2007年举办安阳市第九届运动会

4、体育产业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

点。继续抓好体育的销售工作。基本形成以体育竞技表演、体育旅游、体育娱乐、体育健身服务业为

主要内容的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体育产业体系。

5、公共体育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根据《安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纲要》,按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标准规定》要求,我

市应拥有5万人的标准体育场、4千人的游泳馆、1万人的体育馆和射击场及相应配套设施。市委、市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安发〔*〕23号)中提出,“逐步形成以东区体育中

心、西区体育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大型体育公共设施为主,以中小型健身苑为辅的布局合理的公共

体育设施网络”。在“*”期间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建成东区体育中心。考虑到该项目投入较大,可逐年投入,在“*”期间投入使用。总的要求是

要体现场馆和环境相结合,竞技运动和群众体育相结合,竞赛训练和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能够满足承

办省级综合运动会、全国及世界单项比赛的需要。布局建设:占地面积122000平方米,容纳3万至5万人体

育场一座;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容纳5千至1万人体育馆一座;占地17000平方米,容纳3千人综合游泳

跳水馆一座;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射击场一个,以及田径场、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训练房、广场

、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

二是完成安阳市体育运动学校搬迁和西区体育中心配套建设工程。市体育运动学校搬迁工程的前期准

备工作,*年、*年被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体校整体搬迁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餐厅、训练场地及

配套设施。市体育中心配套工程包括综合训练房、体育馆供暖、制冷系统。建成后的体育中心将成为集业

余训练、群众健身、举办赛事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体育设施,总投资约5000万元。

三是安阳市水上运动基地建设。新建安阳市水上基地建设规划选址在彰武水库周边,占地面积50亩。

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楼、荡桨池、船库、下水码头、摩托艇码头、餐厅、浴室以及其他辅助设施。项目建设

总投资估算32971万元人民币,其中体育局自筹100万元,其余部分由市财政投资。

四是完成市业余体校搬迁建设。新建市业余体校校址规划建于开发区玄歌大道以北、中华路以东、永

明路西侧生态走廊内,占地面积30亩,建设内容包括游泳馆、乒乓球训练房、武术训练房、室外塑胶篮球

场2块、网球场2块及行政办公楼,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建成后可以满足业

余训练的需要,同时还能为开发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一个舒适便捷、设施优良的健身场所。该项目建设总

投资估算1000万元,由市财政列入体育设施建设投资预算。

五是县(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各县(市、区)、中心镇要依据国家定额标准规定,按城镇规

模加快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根据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加大乡、村群众体育健身场

地设施建设力度。

四、重点工作

1、着力解决群众体育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抓身边组织,建身边场地,搞身边活动,构建面向

大众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

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监测结果。

2、城市体育要以社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城市社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作用,提高社区体育的社

会化、普遍化程度。注重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积极为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体育锻炼场所,通过

社区体育组织,开展科学的、大众的、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

3、农村体育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针,以乡镇为重点。要结合我市农村特点,以乡镇为龙头

,充分发挥文化站(文体站)的作用,以各级农民体协为纽带,利用春节和农闲,积极开展各种群众喜闻

乐见的有地方特色的和便于开展的农村体育活动。注重发现典型,以点带面,定期组织和举办不同规模的

农民运动会,推动农村体育的开展。

4、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开展体育健身活动。要依靠机关、企事业各级工会组织,根据本

行业的特点开展工间操、工前操、双休日健身等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把干部职工体育纳入单位文化建设

的目标管理,把抓好职工体育作为执行《劳动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机关、企事业单位要从实际出发

,积极为广大干部职工创造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展和参加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

5、做好竞技体育重点项目结构调整工作。根据我市各项目的实力,结合近几年发展趋势及发展潜力

,确立田径、自行车、武术、游泳、划船、跆拳道、摔跤、举重等项目为重点项目,其中自行车项目被定

为河南省训练基地,摔跤、拳击、中长跑、竞走、游泳等项目被定为河南省单项训练点。这些项目是我市

参加省运会、全运会乃至奥运会冲金的重点。

6、激活重点发展项目工作。女子摔跤、女子游泳、女子射击、女子举重、武术、女子足球为我市重

点发展项目,也是我省的重点发展项目。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些有潜在发展优势的项目,全面提升我市

竞技体育实力。

7、完善重点输送项目工作。集体项目及赛艇、皮划艇等项目要作为我市的重点输送项目。集体项目

的特点是群众喜爱,领导关心,社会影响大。本着“广泛选材、科学育苗、积极输送''''的原则,力争尽可

能多的运动员送进省队、国家队。

8、加强业余训练,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夯实我市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基础。以2008年北京奥运

会为契机,按照国家体育总局《2000-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加快训练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加大对业余训练投入

。进一步完善市体育运动学校、县(市)业余体校、省级传统项目学校的三级业余训练体系,充分发挥市

运会和参加省级竞赛的杠杆作用。加强运动员、教练员的注册和训练档案管理,防止人才流失。修订完善

运动员输送奖励政策,激励业余训练先进县(市、区)和单位多做贡献。完善运动员、教练员参加省级比

赛的选拔制度。大力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努力实现我市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

9、加大对重点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力度,做好立项、审批、建设工作。积极和规划、建设等部

门合作,完善新建小区体育用地规划、建设工作。

10、大力培育、开发体育竞赛及表演市场。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

,立足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类体育竞赛的经营活动,鼓励社会各界承办国内外高水平

体育比赛、表演活动,使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各单项协会、俱乐部的自身优势和职能

作用,本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争取组织一些水平高、影响大、群众基础好、观赏性强的国

内外商业性比赛,既满足人们体育观赏的需要,同时促进我市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带动广告、旅游等

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

11、建立体育人才市场,实现体育产业人才的现代化配置。打破体育人才的地区界限,搞活体育人才

市场,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人才资源。借鉴国内外举办商业赛事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竞赛中介机构和

竞赛经纪人制度,规范经营行为。

12、搞好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变体育运动优势为体育产业优势。体育无形资产是体育战线独有的宝贵

财富,需要大力开发。要通过建立体育网站、开辟各媒体体育专栏等形式,加强宣传引导,服务体育事业

大局。

13、成立和壮大全市体育产业协会。成立市体育产业协会。各县(市、区)可根据自身实际,成立分

会,发挥行业管理作用,加强体育市场的宏观管理,促进体育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之间的

合作、联系和交流,发挥协会在政府和行业组织、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行业自律,为体育投

资经营者服务。

五、保障措施

1、充分认识体育事业重要性,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

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已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动

力,成为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认真贯彻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确保体育事业经费足额到位并逐年

有所增加。健全体育工作组织机构,充实队伍。强化体育行政管理职能,加快体育行政执法。组织协调好

涉及各有关部门的体育工作和各项大型体育活动,及时研究解决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把体育事业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镇的工作中,推动体育事

业繁荣和发展。

2、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计划,努力构建多元化群众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六个一”工程(即:建立一个完善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一批群众身边的

健身设施、建立一支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立一个国民体质监测站、定期开展一次体育特色活动、注册一

批城乡晨晚练点),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步伐,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相

配套的体育中心和适应不同人群的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广场及健身苑(点)。积极开发利用河流、

山体等自然资源,建设集体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度假中心。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场地设施向社

会开放。加强与工会、妇联、团委、城建、教育、文化、民政等部门的联系,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共

同关心群众体育工作。市体育总会、行业协会、农民体协等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优势,提高自我组织管理

能力,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要大力普及体育科学知识,推广贴近群众生活的科学健身项目,培养健康文明

的生活方式,正确引导群众体育消费,使全民健身家喻户晓,人人参与,掀起全社会参与健身的热潮。

3、建立任务目标责任制

推行任务目标风险抵押制。积极稳妥地做好教练员队伍的选拔培养工作。加强在职教练员岗位培训,

采取举办教练员培训班、研讨班、到上级训练单位学习、聘请专家讲学、高水平教练员来指导训练等各种

有效形式,提高教练员掌握先进训练理论和手段的能力。加快科技人员的培养,培育运动医学、营养师、

生物力学等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4、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保障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特色体育学校的功

能和作用,有计划地增设开展适合我市的竞技体育项目,合理调整项目布局结构,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项

目和潜在优势项目,充实二、三线队伍,完善梯队结构,保证我市业余训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优势项

目扩大。加快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加强体教结合,形成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层层衔接

的业余训练网络,建立学校优秀体育人才库,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同时选派优秀教练

员到学校、基地参与和指导训练工作,坚持“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大力培育合格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

高竞技水平。

5、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我市经济发展规划,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创造有利的内外环境。制定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与市场经济

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加快体育产业的法规建设,切实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保证体育产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方向发展。

6、加大体育投入,不断完善体育设施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应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指标中,将体育

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对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每年增长幅度应高于经常性财

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国家明确规定应将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因此,要加快制定出台有关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标准方面的政府规章

和规范性文件,明确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加强对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使用和管理工作

的领导,把体育设施建设当作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大事来抓。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适应小康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开发整合现有体育场地资源。新建小

区、居住区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建设规划,公共体育设施要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开放。任

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或挪作它用。7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确保体育

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继续深化群众体育体制改革,促进群众体育由“办”向“管”转变,逐步形成政府

倡导、社会支持、多元投入、社团组织、群众参与的运行机制。继续深化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的改革,积

极推动优秀运动队的职业化和社会化进程,建立优秀运动队训、教、科一体训练管理体系,建立教体结合

、多种训练形式并存、多元投入的后备人才训练网络体系。同时,引进市场机制,形成以政府和社会举办

相结合、多种形式并存的竞技体育运行机制。继续深化体育产业体制改革,体育经费的来源在政府保证重

点项目投资的基础上,由社会各界对体育的零星赞助向规模投资开发转变,体育产业的发展从城区向农村

辐射,体育产业的内涵由场馆开放、体育用品生产、体育竞赛表演、体育销售向体育健身服务业、体

育旅游休闲、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等多种领域拓展,体育产业的管理从自然无序状态向政府引导、市场调节

、依法管理的规范有序状态发展;继续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并实施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保障制度,加

强对教练员、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营造有利于优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的体育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

体育事业范文篇6

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全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加强,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体育社会化进程逐步推进,体育事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现将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规划汇报如下:

一、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以全民健身月、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重点开展了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等五大人群体育活动,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配置了完备的国民体质测试仪器,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学校体育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所,其中省级2所,嘉兴市级2所,海宁市级5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目前我市有单项体育协会11个,分别是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棋类协会、桥牌协会、举重健美操协会、射击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木兰拳协会、网球协会、残疾人体协等。协会工作正常、活动经常、管理规范。同时我市还活跃着一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队伍,我市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名,其中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各体育项目等级裁判员787名,其中部级裁判员7名,一级裁判员56名。单项体育协会举办“篮协杯”、“乒协杯”、“足协杯”、“棋童杯”竞赛已形成制度。

近年来我市每年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2次,省和嘉兴市体育竞赛活动都在5次以上,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20次以上,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40%以上,市直机关、规划建设、国税等系统先后举办了行业系统运动会,郭店等镇举办了农民运动会,2004年举办了海宁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

(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工作始终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的业训工作方针,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形成了以市少体校为重点,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全面落实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省、市训练布局运动员人数为275名,现在训运动员人数为350人左右,开设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6个重点训练项目,乒乓球、篮球、足球、棋类4个社会布点训练项目,现有专职教练员10人,其中高级教练2人,一级教练6人,二级教练2人,兼职教练20余人。2004年市少体校开展了省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并被浙江省体育局命名为浙江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近两年我市为省体工大队、省运动学校输送优秀运动员28名,嘉兴市少体校13名。2004年我市运动员赵莹莹、吴逸婧、陈超、张斯洛等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全国金牌12枚,银牌4枚,铜牌4枚;浙江省金牌42枚,银牌53枚,铜牌39枚,嘉兴市金牌94枚。去年赵莹莹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南京站比赛中,以4、40米的成绩获撑杆跳高第一名,破亚洲青年纪录,达奥运会A标,参加了雅典奥运会。

(三)体育设施

近年来我市以体育中心、全民健身苑(点)、室外篮球场、室内体育活动室等为重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体育中心建设,注重加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体育中心体育馆工程,体育馆已竣工投入使用,异地新建了市少体校举重训练房、学生公寓;实施全民健身苑(点)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健身苑点93个,其中健身苑14个,健身点79个,镇、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了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我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571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290个,非标准体育场地281个,体育场地面积为462758平方米,人均0.72平方米(截止2003年底)。2004年新建健身苑7个,健身点41个,篮球场44个,健身房8个,乒乓室93个,台球室8个均向社会开放。

二、存在不足方面:

1、体育组织网络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海宁市体育总会尚未建立,必须落实编制,配备人员、经费,以加强体育协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各镇、街道应建立文化体育站或体育指导站,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体育事业经费。

2、场地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看,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全省、嘉兴市的人均数,我市现有公共体育设施人均0.057平方米,上级体育部门要求达到人均1.2平方米差距甚远,市属公共体育设施少且陈旧,71%的体育场地集中在各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率低,社区、居住小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滞后,公共体育设施满足不了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市属体育场馆设施满足不了市少体校的体育训练条件。

3、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我市群众体育活动广泛,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市少体校省、海宁市批准布点项目人数为275人,现业余训练项目布点人数到位,但业余训练经费到位率为73%,随着国家、省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以体育强县、体育强镇、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加快,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都急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出台一些激励政策予以扶持。

4、全民体育意识淡薄,全民健身意识不强,全民健身覆盖面还不够广,全民健身存在“两头热、中间冷”,即:少年儿童、老年人参与活动多,中年人忙于工作参与活动少;农村受环境条件、思想观念等影响,活动面不宽,参与面不广,农村体育工作还有有待于突破。

三、下一步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加快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完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以全民健身,全民参与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多层次的群众体育活动;以培养、选拔、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着眼点,完善体育训练体制,强化体育训练和管理措施,加快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促进整个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1、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镇、村为重点,城市体育以街道、社区为重点,广泛开展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到201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5%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全市中小学《学生体质健身标准》施行面达到100%,达标率90%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和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达到每千人1名,体育协会达到15个以上,有50%的镇跨入浙江省体育强镇镇行列,有5至10个社区跨入浙江省体育先进社区行列,有1至2个社区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市成为浙江省体育强市。“十一五”期间举办好海宁市第十二、十三届运动会。

2、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竞技体育以输送人才、全面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以市少体校为主体,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体育训练格局,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训练,使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达到省布局人数要求,在训人数保持在400人左右,田径、举重、游泳、射击等重点项目要继续保持嘉兴市的领先地位,在浙江省占有一席之地,力争在嘉兴市第六届运动会和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再创佳绩,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继续开展省级、部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力争达到部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标准。

3、体育设施建设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体育设施建设以满足群众健身、体育消费、体育竞赛和符合我市中等城市发展要求为目标。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和乡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市体育中心建设,建好体育场、射击馆、游泳馆;进一步完善市少体校训练基础设施,全面改造现水月亭路老体育场,切实改善训练条件,以达到部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要求;加强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重点在街道(社区)、镇(村)建好群众身边的健身场所和设施。到2010年力争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三)对策和措施

1、加大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体育意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加大宣传力度,从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促进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积极倡导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兴建体育场地设施、构建多元化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作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网络,建好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搞好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营造一个政府管理体育、社会支持体育、群众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

2、积极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按照亲民、便民、利民原则和政府主导、社会兴办的原则,深入实施我市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举办好海宁市第十二、十三届运动会,掀起阶段性全民健身热潮。以镇、社区、学校为重点,努力构建涵盖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宣传教育竞赛活动和体质监测等内容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工、青、妇、体育协会等群团组织优势,组织实施好青少年、职工、农民、妇女、老年人等人群的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质监测工作,以开展体育强县、强镇、先进社区创建活动为抓手,全面促进群众活动的广泛开展,以此带动各项体育工作制度的落实,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自觉性,不断扩大体育人口。

3、加强体教结合,加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要以2008我国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加大体教结合力度,拓宽训练渠道,继续完善以市少体校为主体,训练项目定点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巩固原有优势项目,拓展新的优势项目,注重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和“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强化训练和管理措施,积极向国家、省、市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力争在2006、2010年省、市运动会上再创佳绩。以创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抓手,改善市少体校训练条件,加强少体校的全面建设,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申报部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奠定基础。

体育事业范文篇7

一、充分认识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文体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对文化体育需求的意识就越强烈。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是服务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要求。

(二)加快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区的重要内容。文化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为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为构建和谐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文体事业和群众文体活动场所的投入,强化文体公共服务功能,构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区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三)指导思想。加快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区的宏伟目标,树立新的文化体育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弘扬主旋律,提高凝聚力,推动文体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丰富和满足全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体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我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协调发展。

(四)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以提高城区文明程度为重点,实现城区文化全面繁荣”和区“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构建完善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把我区建设成为文体事业全面繁荣、文体精品不断涌现、文体设施功能配套、文体人才结构优化、文体市场开放有序、文体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强区,文体综合实力居东北同级城区前列,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五)坚持“两手抓”,加快推进文体事业的发展。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既要广泛发动、放手发展公共文体事业,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格局;也要把握文体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文体事业的竞争有序、健康发展。一手抓基础性设施,一手抓重大活动项目。既要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其功能,为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搭建更多的平台和载体;又要经常性举办重大活动项目,打造城区文体形象,扩大文化体育的影响力,满足辖区居民文体需求。一手抓政府主导,一手抓民间协助。既要加强组织,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政府发展公共文体事业的能力和水平;又要加强引导,大力支持民间的文体组织、艺术创作、文体活动的发展与提高,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的作用。

三、加快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措施

(六)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本《意见》各项任务的落实,各街道办事处和政府各部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文体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区街公共文体事业摆在突出位置,定期研究文体工作,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对文体设施建设及文体活动安排,制定计划,逐步落实,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两次,并有会议记录。

(七)建立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体服务网络,努力构造区、街、社区三级文化体育设施网络。以街道和社区基层文体设施建设为重点,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文化体育切身利益的设施建设。新建区市民健身中心,设施及配套服务达到国家、省、市相关要求;新建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施及配套服务达到国家一级文化馆的标准,并争取把市民健身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具有我区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资金,采取自建、联建、合用等方式,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合理布局、方便百姓的原则,2007年在全区建立4-6个市民文体活动分中心,年再建立3-4个市民文体活动分中心,到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公益性文体设施体系,形成“3公里文化圈”,使居民在居住地3公里范围内就可享受到多种无偿或低收费的公共文体产品服务,为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实现城区文化全面繁荣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八)积极推进街道市民健身和文化活动分中心建设。街道层面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要注重带动不同文化类别的发展,能适应一般规模的文体活动和赛事,并成为区级文体设施的有效补充。社区文体设施建设,要着眼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文体需求,做到老少皆宜,并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文体权益。加强和完善区图书分馆的建设和功能,不断向社区延伸,重点建设社区图书室、多功能文体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广场等,做到每个社区拥有一个200平方米以上的多功能文体活动室。

(九)设立区公共文体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公共文体事业发展的财力投入,在现有预算基础上,区政府每年投入300万元,设立区文体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每年群众文体活动、展示、演出和评比奖励;文化艺术创作、演出的扶持和奖励;重大文体建设项目的以补代奖,落实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文体建设项目任务的扶持和奖励;文体人才的引进;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购买社会、民间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制定《区公共文体工作评估考核办法》,对区文化体育部门及街道的公共文体服务给予综合考评,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投入。

(十)各街道要根据本《意见》制定《街道文体事业发展细则》。要确保文体工作经费和业务活动经费等方面的拨款,按辖区人口每人每年3元以上计算,由街道财政预算安排群众文体活动基本经费,用于公益性群众文体活动。要保证活动资金的投入使用,此经费列入年计划,年终检查审计验收。

(十一)加强引导,努力形成品牌文化。全区的文化体育活动重心要放在满足基层群众性文体活动需求上。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文体活动品牌,扩大对外交流。各街道、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一街一品的区域公共文化格局。

(十二)加强文体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文体系统内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提高业务水平,为基层单位提供多形式、多内容的服务、指导、培训。定期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全员聘用制。

(十三)加强基层文体队伍建设,配备人才,定期培训。各街道要成立文体工作机构,配备专职的文化干部。加强街道文化站建设,设立专职工作人员,并根据需要聘请1—2名社会文体活动指导员。每个社区要有负责文体工作的人员,各种文化体育活动队伍要有专业骨干,在全区建立完善的文体人才网络和精品节目库。

(十四)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从宏观上控制和调整文化市场结构。加强文化执法人员培训,建设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发挥文化市场专、兼职监督人员的作用,加强监督和检查,对不科学、不文明、盗版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抵制和查处,防止“黄、赌、毒”等不良社会现象滋生和蔓延。

体育事业范文篇8

(一)基础设施力度加大。目前,全县有标准体育馆1个;田径场4个,其中标准田径场1个;篮球场56个,其中带看台灯光篮球场2个;网球场5个;门球场1个;室外乒乓球、羽毛球场17个;国家农民体育健身健身工程3个;全民健身路径6套。体育场地设施总占地面积约19.7万平方米,其中县城约13.4平方米,乡镇约6.3万平方米。全县人均体育设施占地面积0.85平方米。

(二)群众体育开展如火如荼。通过承办三次部级篮球赛事、县自行车赛、旅游节极大地促进了我县各项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县成立了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各类体育单项协会18个,注册会员1732人。同时,以居民自发组织的全民健身活动迅速发展,健步走、、健身舞蹈、瑜伽、羽毛球、篮球、足球、自行车越野等体育活动参与人数多,体育健身活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健步走和健身舞蹈成为我县全民健身活动的一道秀丽风景。

(三)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

我县竞技体育克服人口基数少、基础设施薄弱的种种困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县运动员参加的2010年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获三银、两铜的好成绩;2012年参加省第六届县(市、区)田径运动会获团体总分三等奖,列全省第二十九名;2013年全省武术套路竞标赛中获得金牌1枚。

二、问题与建议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县体育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周边县市相比,差距和欠账仍然较大,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体育基础设施欠账大

由于县财政属“吃饭财政”,县可用财力较少,民生刚性支出大,导致体育投入不足,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全县没有1座标准体育馆、游泳池、综合训练馆,全民健身广场。县城3个社区只有2套健身路径,16个乡镇只有2个乡镇有灯光球场,全县124个村只有26个村建设了国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安装了16套体育健身路径。全县110所小学有69所小学没有篮球场。根据我县县城、社区、乡村体育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建议加大体育基础设建设施扶持力度。按国家体育总局要求标准,分期分批解决我县县城、社区、乡村体育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

(二)竞技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体育事业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健全公共文体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特色文化品牌,壮大文体人才队伍,全面繁荣文体事业,大力发展文体产业,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需要的文化格局、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风格。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进一步优化,文化整体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拥有国内知名的文化品牌,功能完备的文体设施,出类拔萃的文化人才,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繁荣活跃的文体事业。文化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人民的文化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及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强县”的跨越。

--文化内涵有效提升。着力开发和利用地方优势文化资源,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扩大“孙武故里”、“吕剧之乡”文化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

--设施建设全面改善。高标准规划建设文化传媒大厦,配套县城会展中心、体育馆内部设施设备,县级文化馆舍进一步健全,乡村两级文化设施建设形成特色。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广播电视、群众文化、文学艺术、精品生产等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城乡文化活动形成联动互动体系,群众性文化活动整体水平普遍提高。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农民健身工程全面完成,乡村两级文化广场建设和设施配套水平有效提高,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明显增强。

--专业队伍素质提升。文体队伍不断壮大,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人员结构更趋合理,年轻化、专业化程序得到有效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保障能力

积极实施骨干文体设施带动战略,重点发展孙子文化旅游区等一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建成文化传媒大厦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建筑,完善会展中心、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吕剧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乡村文化环境,打造出以县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乡镇、社区和村级文化设施为基础的文化设施网络,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1、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探索整合有线电视资源,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改造,推动有线电视产业升级和数字化电视普及。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到2015年,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2、进一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县级支中心和乡村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推广扩大规范化站点覆盖面,年,45%的村成为规范化站点,到2015年,规范化站点实现全覆盖。

3、加快实施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年,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社区有文化中心的基本目标。到2015年,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省级“四室一房”标准全面配套,依托社区文化中心,重点打造特色文化带,分区培育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特色和品牌。狠抓农村文化大院建设,采取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办法,扩大服务范围。

4、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动作、政府扶持、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体系改革,增加固定或流动放映点。到2015年,全部实现数字化放映,每个行政村每月一场电影的放映任务有效落实。

5、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不断探索建设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农家书屋建设步伐。年,65%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农家书屋”,2015年达到全县所有行政村村村建有“农家书屋”的目标。

(二)积极搭建载体平台,全面繁荣文体事业

创新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适应广大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需求,积极推进机关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文化网络。

1、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全力加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下乡力度,年均下乡演出戏曲、文艺节目200场次以上,放映电影7000场次以上;每年扶植发展农村文艺表演团体50个,指导基层文化活动200次以上,培养基层文艺骨干2000人次以上。年,全县60%的村建有自己的文艺表演队伍,70%的村建有文化广场并定期组织节目。到2015年,实现广场文化活动城乡联动,特色文化竞相发展,广场文化活动受益观众达到全县人口的90%以上,文化活动覆盖全县各个行业,每个角落。

2、积极举办大型活动。组织好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民族节日活动,鼓励、支持和规范富有当地特色的新兴民间文化节庆活动。组织好庆元宵彩灯展、全县民间艺术调演、广场文化活动、农民艺术节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着力打造“孙子文化节”和“轮胎汽车配件展”两大节会和展会品牌,积极争取部级以上重大文化、体育赛事落户,扩大的社会影响力,为全县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搭建平台。

3、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积极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壮大体育产业,实现“竞技体育强实力,群众体育强体质,体育产业强基础,体育队伍强活力”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体育强县建设。鼓励社会和个人兴办各类以健身娱乐为内容的体育经营项目,积极组建各类体育协会组织,到201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县人口总数的70%,城区达到95%以上。增加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体育配套设施的建设投入,2015年,全县农民健身工程覆盖面达到100%,城乡居民开展健身活动有充足场所。定期举办全民运动会、老年运动会及单项体育赛事,每年引进、举办2-3次部级以上高水平体育赛事,提升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全县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加大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到2015年,体育发行超过5000万元。

(三)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广泛挖掘和利用古齐文化、孙子文化、吕剧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创作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品牌,推介一批历史文化品牌,提高我县独具特色的文化影响力,推进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

1、推介吕剧品牌。以吕剧这一地方代表剧种为载体,充分利用一切创作力量和创作手段,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反映时代风貌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制定和完善精品生产评比奖励制度,引导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创新,抓好戏剧、音乐、曲艺、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的创作,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组织实施好“吕剧进校园”工程,从未成年人抓起,推广和普及“吕剧”艺术,培养吕剧优秀人才。积极承办和参加省级以上重大戏曲交流和比赛活动,到2015年,争取每年创出一部精品剧目,参加全省“精品工程奖”评选和全省文化艺术节活动,逐步提高吕剧及吕剧故乡在全省及至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搭建发展平台。充分利用我县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传统悠久的资源优势,做好关帝庙大殿、傅家遗址等古迹建筑和五村遗址、营子遗址、柏寝台、冢头墓群等历史遗迹的修缮保护。在开发和保护好吕剧、短穗花鼓、齐笔、枣木杠子乱弹等1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同时,在上档升级上进一步做好文章;进一步整合孙子文化、吕剧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传播平台,以“中国·孙子国际文化节”、农民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为载体,展示文化成果,拉动文化投资,刺激文化消费,实现优秀民间艺术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努力把“节庆文化”活动办出特色、办成品牌。

3、优化产业结构。规划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传媒、演出娱乐、艺术培训、体育赛事、会议展览、创意设计和印刷出版等文化产业。确定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抓好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结构,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全力打造古齐文化产业链、红色文化产业链、吕剧文化产业链、节庆文化产业链,孙子文化产业聚集区,乐安民俗文化风情园,促进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四、措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各级各部门要把文体事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文化体育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人大政协参与、相关部门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文化体育建设目标责任制,将文化体育建设纳入党务、政务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文化建设格局。

体育事业范文篇10

(一)致力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坚持社区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抓阵地、抓队伍、抓活动,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1、宣传文化建设成绩喜人。为切实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工作人员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入户宣传中,在第六次人口入户普查中,都对“社区老年大学”加以宣传,让更多的居民加入进来学习文化、增加知识、沟通邻里感情。

2、“益民书屋”工程建设步伐加快。“益民书屋”工程在上级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在原有的社区图书室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所有书籍统一编号、登记、上架方便居民借阅。

3、社区文化阵地得到加强。2011年社区文化建设空前重视,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还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等传统载体,组织力量,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深入引导居民文明,积极主动引导居民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改变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先后组织青少年废报纸环保服装秀活动、“童心爱环保—低碳从我做起”台湾志愿者环保讲座、学习脊柱保健操、清明节移风易俗祭先人、科学健身在我身边、精彩夏日我为创建文明城区增姿添彩、“争创文明显身手竞技场上显风流”乒乓球南新园社区辖区社会单位联谊赛等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近百余场次,有效地扩大先进文化的感染力,促进居民转变观念。成立了众多的居民业余文化队伍,常年开展各种文艺演出活动,积极参与地区、区、市里举办的文化活动。

(二)创新服务方式,群众文化开展有声有色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围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指导和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群众文化队伍日益壮大。一是社区文化队伍飞速发展。近几年,社区中老年文艺演出队伍如雨后春笋,发展十分迅速,纷纷利用现有设施广泛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活跃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对各活动点文化队伍的基本情况进行造册登记,建立台帐,并安排专业骨干现场辅导、组织演出、提供信息。目前,有各类文体队伍有13支。

(三)文体队伍水平不断提高。

1.节日文化活动高潮迭起。元旦、红五月、春节期间,以和谐文化、文明创建为主线,举办了春节联欢会、红五月歌咏比赛、百姓书画走进首图大展厅——暨社区百家中国画坛作品展等一系列文体活动,营造了独特的春节文化氛围。依据居民的需求社区组建了艺术表演队,并为居民、警营、敬老院进行了表演和慰问演出。

2.文化活动连续不断。依托社区老年大学这个文化活动的平台,开展了“书画展”、“关怀老干部童叟齐乐”、“欢乐重阳”、“欢乐赛事”系列活动,实现了每天都有小型文体活动,每周都有中型文体活动,每月都有大型文体活动的发展目标。

3.文化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为居民、工地放映电影。预计至年底,我们将完成50场放映任务。

(四)唱响全民健身日、读书日,健身和文化同步发展

我社区积极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坚持以有影响、有规模、有声势、有特色、群众喜闻乐见为原则,注重大型活动和小型多样的活动相结合,组织一系列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促进了广大群众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的提高。一是组织传统、大型的群体活动。先后开展了多个方面的群众体育活动,如趣味游园活动、宝宝趣味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等。二是做好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工作,先在新建设小区安置了9套全民健身器材;在老小区更新6套全民健身器材。使群众体育活动辐射范围更广泛、开展更丰富多彩。

(五)坚持依法行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