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8:18:58

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范文篇1

论文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部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数字农业范文篇2

关键词:金华市;数字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数字农业既是数字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数字农业的发展和应用[1-3]。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专门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数字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它加快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4-7]。金华市位于浙江中部,是浙江省重要的农业大市,逐步发展形成了粮油、特色精品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畜牧、花卉苗木等八大主导产业[8]。近年来,金华市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为总方针,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农业发展方面成效显著。本文分析了我市数字农业的发展规律和存在问题,并结合我市具体实际,提出了促进数字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市数字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金华市数字农业发展现状

1.1数字农业发展环境

2019年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财政支出1.35亿元,乡村人均农业农村信息化财政投入52.93元;农业农村信息化社会资金投入6.60亿元,乡村人均农业农村信息化社会资本投入258.09元。全市建成益农信息社的行政村有2790个,占总行政村的92.02%;建成益农信息社3067个,累计服务人数达140万人次以上;建有电商服务站的行政村有2933个,占总行政村的96.73%,建成电商服务站5004个。开展线上助农公益售卖活动,2020年初疫情期间助农销售农产品17万余份,1500t以上。目前我市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均设立了大数据发展中心或信息站等事业单位,农业数字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1.2数字农业发展基础

截止2019年底,我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7.5万kW,占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的10.88%。其中耕作机械动力36.05万kW,占全省15.82%;大中型拖拉机2122台,占全省14.67%;农用小型拖拉机0.91万台,动力8.83万kW,占全省15.25%;收获机械动力15.71万kW,占全省16.48%;机动脱粒(打稻)机1.78万台,动力4.72万kW,占全省21.08%;植保机械动力4.97万kW,占全省9.47%;机动植保机械13371架,动力21660kW,占全省10.47%;排灌机械动力30.32万kW,占全省11.34%;农副产品动力机械动力30.32万kW,占全省13.21%;运输机械动力26.1万kW,占全省20.29%;渔业机械动力1.58万kW,占全省0.39%;其他农业机械动力8.83万kW,占全省5.77%。我市农业机械总体都处在全省平均水平,植保类、排灌类、渔业类机械动力相对较弱。2019、2020年两年间,我市各地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分别为97个和52个,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约1.22万hm2和0.56万hm2、高效节水灌溉建设面积约0.18万hm2和0.09万hm2,总投资分别达12.69亿元和2.22亿元,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计划任务,亩均投入均超过省定投入标准。截止2019年底,我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304.78万户,占全省10.96%。2019—2020年我市制定涉农地方标准13个。

1.3现有涉农数字平台

目前我市运用的涉农数字平台中,以省级综合性平台为主,市级综合性平台3个。在县(市、区)级涉农平台建设方面发展也极不均衡,浦江、兰溪、永康建设速度相对较快。根据调研,目前我市浦江、兰溪、东阳、武义正在依托大项目同步在建设一批大数据平台。

1.4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

2020年上半年通过金华农业信息网政府信息353条,其中农业动态189条;微信公众号推送235篇。据不完全统计,促成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产品成交交易额5000余万元。2019年,全市农产品各类平台网上交易额达88亿元以上,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15.90%,其中武义、义乌、永康交易额均突破10亿元。2019年全省在种植业、设施栽培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四个行业的质量安全溯源平均应用率分别为57.7%、59.4%、77.5%和53.8%,而我市在这四个行业的应用率分别为41.0%、66.7%、68.8%和17.6%,对比之下,仍存在一定差距。2019年我市共建成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20个,其中创建农业数字化工厂11个。

1.5农业数字化人才队伍

通过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创客培育等,推进全市农业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2019年共培育高素质农民1.79万人次,农创客320名,农村实用人才12.53万人次。开办了粮油栽培技术、果蔬种植技术、花卉苗木生产技术、美丽乡村建设、直播营销、数字技术等培训班,通过“理论+实地考察+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农民技能。

2金华市数字农业存在问题

2.1数字农业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农业电子商务领域的政策扶持主要以网络系统部门补助为主,对积极发展020电商销售的企业,特别是入驻天猫、淘宝等主流电商平台和自建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没有形成系统性、引导性、示范性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农业电商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数字化扶持政策还在探索中,目前尚处于示范点建设阶段,对农业产业数字化建设的支持还不够;在农业类系统建设方面仍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2.2农业产业标准化、系统化建设欠缺

在农业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产业的标准化是农业产业数字的基础,目前我市农业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我市优势产业有37种,与我市2019—2020年产业建设标准进行比对,仅有葡萄、马铃薯、杨梅、铁皮石斛、芋艿、茭白6个优势产业建立了标准,仅占16.2%。在标准应用方面尚处在田间指导应用阶段,标准系统化建设严重不足,导致标准应用不够。

2.3农户的农业数字化知识较为匮乏

大部分农户虽已认识到“农业+数字化”的强大优势,但由于长期受传统销售思维方式的影响,一时还难以转变;再加上农户对相关知识了解不多,特别是在农村上网率同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懂电脑、会操作的农民更是少之又少,严重阻碍了我市数字农业的发展。

2.4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尚未建成

农业农村大数据缺乏顶层设计,省、市、县、乡镇、主体之间信息交流不畅,种植、养殖、农资、农机、农技、农经等“大农业”“各条线”“各自为战”,“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如何通过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把农业生产、农产品追溯、“三资”管理、农业执法、农村治理等整合成一张网,使数据上下联通,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2.5有效数据收集难

当前的各类平台最缺乏就是数据,数据是数字平台的灵魂,是血液,缺乏数据的平台就是一个僵尸平台。一方面是人工采集数据难,缺乏专业人员或专人进行数据采集,另一方面靠仪器设备自动采集数据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产业主体对数据采集、分析、运用认识不到位及受限于资金原因,数据采集方面投入不够。2.6数字农业科技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数字农业是新生事物,其技术含量高,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懂技术的农业科技人员。而金华市数字农业科技人员存在缺口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数字农业发展的步伐。

3金华市数字农业对策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引导涉农企事业开展数字平台建设。政府要加大对数字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等扶持力度,主要从引导涉农企事业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数字平台的开发,让大数据更好的服务于生产实际。二是支持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平台的建设。加强农业农村部门与财政、气象、水利等部门之间的涉农数据融合。加强业务统计与产业数据的融合。加强电商等服务型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等对农业农村发展数据的支撑。为进一步的做好农业农村数据挖掘,服务于农业农村做好准备。三是支持综合性的数字产业、数字农村平台的建设。加强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全产业链等环节的应用。通过标准系统化,将产业生产系统真正的落到实处,服务于生产。支持涉农业务系统的开发,引导涉农企事业单位开展系统平台的建设,集中力量进行重大项目攻关,促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四是支持成熟的数字农业平台、农业机械、数字农业装备的推广应用。特别要加强电子商务、农业产业类等平台的应用。

3.2突出标准及标准系统化建设

产业标准化是产业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标准化建设。建议与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我市优势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同时建立标准化应用系统,加强与产业群团组织等对接,加强标准化系统的精准应用。

3.3加快开展示范点建设

目前数字农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为加快我市数字农业的发展进程,必须加快开展数字农业的示范点建设工作。一是要加快数字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数字化农业示范园区。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根据我市优势产业的分布特点和现有系统的建设情况,有规划的开展示范点建设工作。从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在生猪、葡萄、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产业中数字化发展相对比较突出,可以进一步总结提升推广。而对粮食、蔬菜等经济价值较低的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对薄弱,亟待开展综合性的数字化建设示范工作。二是要加快乡村治理等数字化应用示范进程。三是要加快农机农艺融合示范进程。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四是要加快涉农业务办理数字化的示范进程。推进业务及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手段和效益。

3.4建立市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

依托浙江省智慧云农业平台,在原有农业应急指挥中心基础上,提升全市农业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形成“1平台+N应用”场景架构体系。首先必须要建立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库,整合财政、气象、水利等各部门的涉农数据及正在使用的各业务平台的数据,制定我市系统建设标准;其次必须要加快各业务线数据的系统化;最后加强数据应用挖掘,服务于“三农”。

3.5加强农业机械化设备研发

提高科研单位农业机械化研究水平,特别是传感类设备的研发能力,以传感数据的准确性为目标,由针对性的加快相应设备的研发。当前用工成本每年增长较快,必须要加快农业生产中省工、省时的机收、机插等农业生产设备的研发。

3.6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与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金华市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的精准农业及数字农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是要加大专业人才引进。特别是软件开发、农业机械装备研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人才的引进。三是要加大农业劳动力培训。定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涉农生产、销售等平台的应用的高质量培训,保障数字农业的创新发展。四是要加强涉农服务人员培训。加强我市科研单位或农技推广人员开展高层次数字农业的培训工作,提高服务和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田娜,杨晓文,单东林,等.我国数字农业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40(4):210-213.

[2]刘海启.加快数字农业建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新动能[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2):l-6.

[3]许竹青.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0,35(06):19-25.

[4]刘克宝,毕洪文,李杨,等.大数据在黑龙江省数字农业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农业大数据学报,2020,2(1):21-28.

[5]周国民.我国农业大数据应用进展综述[J].农业大数据学报,2019,1(1):16-23.

[6]孙忠富,杜克明,郑飞翔,等.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6):63-71.

[7]周清波,吴文斌,宋茜.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8,30(1):1-9.

数字农业范文篇3

1规范操作原则在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纸质载体数字化,还是接受电子文件,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实现依据标准化、程序规范化,尽可能避免在保管和使用中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提高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安全管理原则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矛盾的结合体,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虽然比传统的管理模式有较大优势,但同时也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保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在进行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充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3效益优先原则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因此,必须以利用需求为导向,将年限较长、具有馆(室)藏特色、最为珍贵以及利用频率高的农业科技档案优先数字化,达到效益最大化。4分工协作原则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相当繁琐,涉及面广,必须坚持分工协作、整体配合、长期坚持、相互理解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单位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作用,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施其能,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

二、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采集和存储平台根据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要求,健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采集平台。一是,建立电子档案目录和电子档案录入接收工作室(即电子文件备份站),配备计算机设备,实现目录数据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工作;二是,建立扫描工作室,配备普通平板扫描仪、高速扫描仪、专用照片扫描仪、缩微胶卷转换仪等设备,实现科技档案由传统介质向电子信息的转换;三是,建立安全可靠的科技档案信息存储平台。数据存储采取磁盘阵列柜、磁带机、光盘库等设备,进行磁盘阵列自动备份、光盘刻录备份、磁带备份、异地备份,实现档案信息的安全存储。2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配合数字化档案的建设目标,逐步建立动态更新的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综合档案室内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检索数据库,在室外建立与农业科技相关的电子文件归档系统,并实现接口统一,动态及时归档。3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库完善资源库建设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点,主要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农业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根据专业标准科学选定农业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将室藏农业科技档案的案卷级目录和卷内目录全部输入微机,建立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并加强机读目录数据库的质量控制,规范著录标引,包括著录格式的标准化、著录数据的完整性和著录数据的标准化;二是,农业科技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技术将馆(室)藏纸质载体的农业科技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扫描件与机读目录对应挂接,实现全文检索。4建设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包括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内部局域网建设等,与市政务网、公众网联网,建立上至国家科技档案馆,下联农业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形成四通八达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高速公路”,向广大科技人员提供农业科技档案各类信息的服务,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作用。

三、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数字农业范文篇4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三农问题是我国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转型,已成为国家振兴的核心问题。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杠杆,是振兴全球经济的重要渠道。据此,我国要应势而立,因事而为,瞄准数字化经济这个载体,抓住数字化产业、产业数字化的机遇,赋能农业经济发展,形成高效、可持续、公平、安全的农业经济发展形态。

1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及赋能农业的现状

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的报告,中国已经基本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据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5.8万亿元,已经占据GDP总量的36.2%,同比增长1.4%,若基于可比口径核算,其增长幅度达到了15.6%,数字经济已然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力,其实践地位也获得有效凸显[1]。当前,在网络信息技术与经济产业的融合中,基本构建出全新的经济体系,包括不见面审批、云上签约、5G远程医疗、智能工厂等,均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产物。另外,在《白皮书》中还首次提及基于“四化”的数字经济框架,包括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等内容。应通过挖掘农业中所蕴含的商业价值,完成数据产业体系的构建,增强数字信息挖掘和应用能力。虽然我国已经进入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但仍未彻底摆脱传统农业大国的定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仍然存在。因此,应当持续重视数字经济的产业转化,力求通过数字经济与农业发展的融合,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跃升,改变农村滞后的经济发展面貌。根据统计显示,我国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3%,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其幅度比较微弱和迟缓,与国家经济实力发展不相匹配,需加大农业数字经济占比。据我国农村农业部预测,到2025年农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将有望突破15%,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数字经济管理模式,开辟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全新路径。

2我国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2.1资源配置平衡高效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今后需要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作为核心力量,借助整合、聚焦、创新等举措,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发展资源,进而将数字经济与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契合起来,在发展中不断完善[2]。因此,数字经济的发展需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一是相关人员从思想上正本清源,摒弃传统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质量的思想,依托数字经济技术,综合分析农业经济中内、外部环境资源,科学有效地分配人力、财力、物力。二是深入剖析当下数字经济发展问题,结合国情制定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全方位地了解和把握农业资源储备情况和结构,具有针对性地制定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方针和政策。三是着眼未来发展趋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积极投入人力、物力,不断加强西部、中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借鉴成功的数字经济发展经验,优化整合资源、技术、人才,为我国农业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四是多方面、多渠道考虑周边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情况,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产、取的转移和入驻,最大化地发挥数字经济在农业经济中的辐射效益,保障我国农业数字经济的稳健长远发展。

2.2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当前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为更好助力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发展,一是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科学预测农业经济整体发展方向,充分考虑电子商务、社交应用、移动支付、共享出行的特征,根据国情和数字经济发展形势,制定具有较强容错性、约束性的制度体系。二是要从思想意识层面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多方面、多角度考虑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以推出具有针对性、强制性、约束性、法律性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与此同时,还要构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风控体系,重点加强产业布局、生产管理及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监测管理力度,让数字经济发展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得以降低。三是深入研究“新零售”的典型案例,总结成功案例的经验进行产业创新,并将数字技术有效融入到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市场分析等方面。研发全新智能移动终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构建跨空间、跨区域等全新的跨界融合发展平台,为今后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全面升级我国农业数字经济的产、取价值链,逐步实现我国农业数字经济由用户端向生产端的转变。

2.3不断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在产业化、合作化、规模化特征下,当今农业经济更加注重特色化发展。一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全面精准分析数字生产引导、发展资源的作用,重点关注农业经济前沿信息和数字经济背景下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实现数字经济产、取的融合和无缝隙对接[3]。与此同时,针对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的演变,应结合技术优势加强农业数字经济创新,将数字经济与现代技术充分融合,打通与5G通信、物联网、区域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之间的通道,使数字经济能够全方位向农业经济渗透。加强数字经济的覆盖性、科学性和持续性,开辟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渠道。二是立足于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形势,注重农业经济结构与数字技术层面的结合,强化研究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前瞻性的执行系统、仿真测试工具、设计开发工具等,通过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构建,形成完善的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实现在技术层面上的创新融合,进一步契合未来农业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三是针对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短板与结构性问题,注重对先进经验的借鉴和学习,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合作,互利互惠,取长补短,加强经济与技术之间的优势迁移和成果转化,如在生物基因、大数据、区域链、物联网等领域进行合作,并依靠我国在机器人、3D打印、智慧农业等方面的优势,全方位、立体化夯实并推动农业数字经济的扩展基础,不断为数字经济赋能特色农业注入新动能。

3参考文献

[1]江小涓.“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与治理重点[J].上海企业,2020,455(10):68-69.

[2]张伟东,王超贤.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J].中国国情国力,2020(10):22-24.

数字农业范文篇5

一、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定义

农业科技档案的数字化,意为将基于各种载体的资源转化成为数字化形式,并可以实现网络化链接,以期及时、安全地提供相关服务,利于资源的共享及传承。具体而言,即以手工操作进行的诸如收集、筛选、整理、鉴定、保管、搜索、统计、应用等步骤,借助电[1]子信息系统来完成,达到数字化管理的效果。农业科技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属于当今时代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内容,其中的核心无疑在于资源管理。对于农业科技档案来说,其资源范围涵盖面很广,而且信息保有量大,且在多个种类上都有显现,农、林、牧、渔齐备,科研、生产兼具,而按照事物本质属性进行划分,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管理工作可以有:综合类工作、农业经济工作、粮食作物工作、农产品贮藏工作、农业新技术应用工作、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等等。所以,相关人员需要了解农业科研档案在当今时期的涵盖范围,并提前制定形成完善的应对策略,以保证工作的有条[2]不紊进行。

二、农业科研档案特点农业科技档案具有下述几项特点。

(一)特殊化特点农业科技档案形成于区域差异化极大的自然环境之中,同时因为农业科技人员在洞察力及思维力等方面的区别,其原始记录必然不[3]同,均属于难以取代的特殊资源。

(二)专业化特点农业科技档案基于农业科技研究而形成,每一项研究内容都较专业,长期积累下来,产生的几乎所有原创性材料,都具有独一性和专业性特色。

(三)系统化特点农业科技档案的整个积累过程,基本处在相对稳定的系统内状态。同时,进行农业科技研究的关键性目标之一带动农业增效,发展农业先进生产力。基于这样的原因,所有阶段性成果都是系统环节中不可拆分的一部分。

(四)权威化特点农业科技活动从计划形成,到实践阶段,再到后期的验收、推广、应用、奖励等,均应把第一手材料予以科学化归纳整理。所以,相关档案内容既应可以表达出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具有权威优势。

三、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对策

(一)有条不紊的建设

档案信息走数字化转化之路,是当前档案馆工作的重点内容。现在一般所应用的手段为把全部档案内容借助手工著录及扫描等办法存储至光盘与磁盘之中。在此环境下,工作人员需要有计划、分重点地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标准、健全规则,达到档案数字信息化的标准效果。特别是应当做到统一的规划,以应对档案数字化的大规模实施,并且一定要具备开放性好、兼容性强的计算机处理软件,以该软件为中心,在系统内部上下协调,环环相扣,满足档案资源交流共享的要求。

(二)定期检查档案载体

现今,如果温度及湿度等外部环境适应,光盘一类的载体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00年左右,而缩微胶片一类的载体使用寿命则能够高于300年[4],然而即使这样,我们依然需要采取多种手段促进载体稳定性及应用寿命的提升,其中常规性工作即是适时做好档案数据迁移工作,若是遇到档案载体同计算机语言产生变化的情况,便要依照软、硬件的实际情况,把数字资源由环境升级到新环境,,继而保证所有的数字资源得以在新环境中能够应用裕如。另外,档案馆需要形成合作管理模式,注意到资源持续保存与应用需要考虑国内甚至国际的合作,因此档案馆需要同图书馆、各研究所以及政府、软件硬件供应商等加强合作,以有效增加资源应用时间。

(三)积极确保档案安全

档案部门需要形成科学的档案安全思维,始终坚持防御和防治相结合的策略,依照档案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计算机病毒防治法等法律规章,并参考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形成尽可能完善化的档案信息安全保护系统[5]。另外,档案管理者一定要积极谋求自身保密意识的强化,使工作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均受到严格监督与自我监督,有效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在技术层面,则应当努力增加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密码的技术含量,且做好访问控制技术的升级等,用于避免档案信息在网络环境下被不法分子访问与利用的可能性。

(四)提供人才与经费保障

人才和经费的保障对于各行业来说都是基础性的。对于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来说同样如此。首先需要做的是增加人才创新培养,给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以必要人才支持,及时确定引入急需人才、培养既有人才、发掘后备人才的完善科学观念,将三种观念妥善结合,统一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去,用以促进数字化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能力的持续进步。其次要做的是保证必要经费开支,按照自身馆藏实际情况,多方筹措,量入为出,形成合理的档案数字化建设规划。

四、总结

对档案加以数字化处理,是档案馆基础工作之一,同时也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客观需求。我们应当努力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以冷静的思维、客观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做好相关工作,努力防止建设数字化档案馆过程中的偏失。

作者:兰前 单位: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朱旦君.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档案,2013,06:42-43.

[2]浅析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策略与技术途径[J].才智,2015,10:18-19.

[3]毛彦芝.浅议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2014,12:09-11

数字农业范文篇6

论文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部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数字农业范文篇7

论文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部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数字农业范文篇8

农业水利开发档案在发展新型农业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农业开发项目的增加而不断的增多,其形式多种多样;新时代对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强调时效性,这些都要求农业水利档案必须顺应新形势的要求,快速实现数字化,为发展新型农业提供便利。

(1)农业水利科技飞速发展,其档案越来越繁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被淘汰,新型的开发项目不再单一地采用纸质材料指导,农业水利的发展,各种软件系统引入到农业水利开发当中,比如水利控制模拟系统,最优渠道控制算法系统等等。在水利治理项目中,其实施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工程图纸,技术文档,包括工程开发设计图、项目过程档案图片、领导的视察指示文件以及重要会议音像记录等,这些对农业水利开发活动的真实、适时记录具有极强的保存价值,显然,我们不能有纸张去保存,而建立数字化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2)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所以,现代水利的发展需要融入现代的文化理念与办事习惯。发展农业水利建设,保障其顺利实施,项目的指导与决策是建立在详细的资料分析以及实地考察之上。领导负责人,需要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与决策;各个与该开发项目有关的职能部门也需要及时获得各种项目信息,并及时准确地给予工作指导;这些都想档案管理的快速与便捷性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不断增加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也要求档案的管理者加快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档案的归档、保存、检索和提供利用服务等。提高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能力和效率、提供便捷及时的利用方式都要求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管理必须尽快地实现数字化。

(3)发展新型农业的必然要求。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新型农业迅速崛起,农业可开发项目迅速增多,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费时费力,给新型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多的不便。利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农业开发档案的录入与管理,可以节省项目开发者的工作时间、减少工作量,由此,工程进度便能顺利完成,提高了农业水利开发项目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二、农业水利开发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

以数字化为依托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有着众多的优势,更便于农业水利开发信息的管理与使用,能够为农业水利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节约农业水利项目开发的人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供农业水利开发项目的效益。

(1)信息容量最大化。对农业水利开发档案进行数字化的管理,是把各种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在水利信息的数据库当中,而这个数据库的容量巨大,容纳的信息量比以往的纸质档案要大出很多;而它所占空间小,往往几台计算机便可以实现冗杂的信息管理,完全不用像以往那样考虑各种档案的存放空间问题。在农业水利开发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录入开发项目的详细资料,以备查阅。并且在开发工程实施之前以及之后,各种与工程相关的资料都可以搜集起来,以信息为特征量,分类存放到数据库中,方便用户信息检索,为所开发的项目提供更好地借鉴。在对档案进行管理时,需注意把档案资料清晰归档,避免文件的混乱不宜查找。在搜集与补充资料的过程中,也要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在进行档案数字化整理的时候由于信息容量很大,各种数据资料可以尽可能地详实,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以及长期可读性,以便于对历史资料的查询。

(2)信息利用便捷化。以数字化形式对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管理,是以网络中心为依托,实现对开发项目相关资源的共享的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在档案中心,建设档案数据资源系统,以网络为基础,用户通过网络连线,访问信息资源。节省了翻阅开发档案的时间,而且不受时间的限制,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可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节省时间、劳力又方便快捷。同时,由于数字化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能够实现信息容量的最大化,因此也使得信息使用者很少会受到信息检索困难,或者是难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带来的麻烦。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信息录入过程中就详细地进行分类,并尽可能地录入一切相关并有用的数据资料,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开发项目的设计、实施与应用。

(3)信息保存安全化。数字化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是用数据库、光盘、U盘等形式进行保存,一般不会出现损坏或者其他保存载体出现意外等情况,减少了农业水利开发档案丢失或者损毁的风险。并且数字化的档案在归档、转移、管理以及利用等方面都是通过局域网站、专用网站、互联网等进行的,确保档案在传送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或者丢失等。档案数据的安全性一直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安全性,首先应该保证机房的安全,同时也应该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例如电子文件怕潮、怕火需要保存在防潮防火的地方,并做好防磁与防尘的工作;也要进行数据库的维护,防止网络病毒的入侵;做好重要文件的备份工作。

三、数字化的农业开发档案管理具体措施

农业水利开发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要以需求为指导,并以方便信息的使用为管理宗旨,充分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成果、发挥软件与硬件的功能,最大限度的保存,管理好开发档案的同时,也更好地发挥水利开发资源信息的利用价值。而做好以数字化为依托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关注档案的安全性与数字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管理是实施开发项目、引进开发项目、尽心开发项目调整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开发档案的管理,应该提上农业水利发展工作的议事日程。首先要加大农业水利开发档案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所有相关人员认识到档案有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对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工作要明确具体的负责人,严格把关农业开发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再次是要对农业开发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有着长远的统筹规划,不能流于形式或者搞面子工程,将所有的开发档案进行数字化的管理是一个繁琐庞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并且要对原有的档案进行一一整理归类并录入。并且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要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完整收入数据库之后也要保存原有档案的完整性。

(2)建设健全的农业水利档案管理体系。开发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对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知识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该创建起一支高素质的数字化档案管理队伍,这就需要培养起一批既熟悉水利开发项目,又具备档案管理知识以及计算机技能和网络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可以采用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等方式培养这样的人才,也可以请专家指导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此外也可以积极向外部招聘农业开发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人才参与到数字化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来。其次要建立起完整的信息网络。关于农业水利开发项目的档案资料在搜集的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地全面并确保其真实性,档案资料的形式要丰富多样,涵盖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记录农业开发项目的内容。信息网络的覆盖面要大,设置专门的用户门户系统,网络的阅读、使用与下载等都能方便快捷。

(3)以严谨的态度开展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开发档案管理的工作像所有的档案管理工作一样冗杂,甚至更为繁琐,在对众多的档案进行数字化的扫描时要优化扫描仪的参数设置,把握数字档案的资料。其次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也要各种材料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按照一定的原则确定需要进行数字化并收入数据库的资料。此外还要对所有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注重全面的质量检测。同时在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也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技术难题,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不可以马虎过关,导致以后使用上的各种不便,一定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解决。针对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也会出现各种前所未有的问题,需要参与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有着严谨的态度对待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管理。

四、结语

数字农业范文篇9

一、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现状

1.实验档案管理现状。农业科研实验档案是农业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重要信息,是农业科研工作的真实记录,也是未来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所以妥善、完整、科学保管农业科研试验档案有利于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帮助科研人员了解阶段性实验进展,通过对以往实验效果的总结和分析,发现不足,并在不断完善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调整、研究思路和科研方向。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的内容,为保证我国农业基础,满足社会需求,农业科研实验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在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比较多,在不断的研究和实验中,形成丰富的科研实验档案资料。为更好的整理农业科研实验相关档案,部分科研机构开始安排专门人员对文字版资料进行整理,并按照日期、内容的不同实现分类管理。这一工作虽然实现实验档案的科学管理,但是并不利于资料查询,要想调取某一年的相关资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2.课题档案管理现状。农业科研课题分为基础性研究课题和应用性研究课题,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又分为国家、省、地市等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的课题研究过程中都会涉及复杂流程,从申请、审批、实验、验收、申请专利等都会产生大量数据资料,这些资料都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信息,所以必须做好科学管理,保证课题档案研究资料的完整性,为后期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课题申请提供充足的、完善的资料。当前现有的所有课题档案资料都交由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但是事业单位中存在人员流动大、调动频繁等问题,因为工作衔接过程中存在问题,会造成资料丢失等问题,给资料查找增加难度,影响农业科研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3.会议、竞赛及学术交流档案管理现状。为了提高农业科研水平,科研单位每年都会组织和参加众多会议、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会有行业中顶尖的专家学者参与,在知识的碰撞中会提出更好的对策,所以对相关活动做好整理并以档案形式进行备份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活动中每个科研人员都是行业中的专家,将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提出来与所有专家分享,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资料,但是有些科研单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部分资料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般资料整理,导致会议中提出一些重要内容和理念被忽视。

二、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

1.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农业科研档案最终是为科研工作服务,为工作人员查阅、存档等工作提供便利,本身具有一定的服务特性,为提高科研质量和档案管理效率,实现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格外重要。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对档案的分类后,利用输入设备做好电子存档,这是实现电子化管理的第一步。另外,还需要对电子资料进行复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并针对不同的档案资料制作完整的目录表格,详细填写材料的各项信息。以上是数字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之后在不断完善下,科研人员可以更快速的查找到自己需要的相关资料,提高资料利用率和档案管理效率,充分满足科研人员对档案的需求。2.减轻对纸质档案的伤害。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农业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所以农业科研档案也非常丰富,在我国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部分历史的科研档案,在长时间的存储、应用过程中历史资料已经发生改变,每次对纸质档案的调取和翻阅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为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同时满足科研人员对历史资料的利用,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将档案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科研人员调取资料更加便利,减轻对原始纸质资料的损伤。3.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农业科研资料在交接到档案管理人员手中后就进入档案管理流程,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开始对档案进行整理、移交、存档等,根据档案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一旦错放、丢失都会对科研研究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对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资料一旦做好归档处理就要保证其位置的准确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但是,在对档案频繁查阅和调取中可能会造成信息的丢失、错放等,为降低这一事件的发生,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直接在数据库中调取相关资料,降低丢失问题的发生。

三、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为保障农业科研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应当根据当前档案管理现状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同时科研单位也应当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制定适合本单位档案管理制度,从而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应当涵盖档案管理各个环节和流程,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实现。档案管理是一项保密性工作,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可以规范档案管理行为,使档案管理更加规范。2.加大对档案数字化管理中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传统档案管理是对纸质档案的整理、归类和储存。在不断发展中,这一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科研人员对档案的需求。在信息化环境下,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给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档案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必然选择。通过数字化管理的分析,其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为推进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必须加强对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引进专业的档案管理设备,建立完整的资料库,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便利的查阅渠道。除此之外,还要对设备和软件及时进行更新,不断完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实现对当前庞杂资料的整理和分类,实现统一化、数字化管理。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认知对档案管理质量有决定性影响,所以科研单位必须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视,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效率,发挥科研档案最大作用和价值,推动农业科研成果的提升。

四、结束语

农业科研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信息共享,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同时为科研人员查找资料提供便利。数字化管理的实现,需要从制度、软硬件、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等方面着手,推动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的实现,为农业科研工作实现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丽.浅析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1):122-123。

[2]毛彦芝.浅议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2):121-122。

[3]梁海萍,唐翼锋.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些探索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01):71-72。

[4]郭秀萍.信息时代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探讨[A].甘肃省档案学会.档案利用与档案文化——2012年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C].甘肃省档案学会,2012:7。

[5]冯惠玲,周毅,黄霄羽.档案学科“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J].档案学通讯;2005年04期

[6]康世云,裴新涌.河南省农业成果数据库的研建与实施[J].农业网络信息,2004年08期

[7]刘华.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3年04期

[8]胡春芳,周国民.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年04期

[9]路剑,李小北.关于农户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05期

数字农业范文篇10

关键词: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措施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布局,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起到引领驱动作用。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利用新型工程技术生产手段,突破季节性障碍,实现人为有意图控制的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对设施农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1辽宁省设施农业亟需加快数字化改造步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全国各省均加快了设施农业数字化改造进程。辽宁省是蔬菜大省,设施蔬菜面积位于全国前列,但辽宁省设施农业数字化改造水平还比较低。加快推进全省设施农业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经营,衔接农产品电子商务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可以大幅度提升辽宁省设施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依托数字农业技术,能够打通设施农业生产、加工分选、精准营销等全产业链条,帮助设施农业生产小农户参与大市场竞争。

2辽宁省设施农业数字转型的重点领域

2.1进行设施农业物联网改造

辽宁省应进行物联网改造,为设施农业精准调控提供技术支撑,达到提升产量、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将国家、省现代农业示范区、数字农业试点县作为数字化改造先行区,在设施农业生产集中区域建设环境监测控制系统和数据传输及存储系统,配置自动气象站、环境传感器、视频监控等设备,开展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监测与控制,逐步建成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设施农业数字化产业园区。

2.2搭建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辽宁省应充分发挥电商平台汇聚农业大数据的优势,将市场需求更加高效、准确地反馈到设施农业生产端,消弭设施农业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设施农业产销精准对接。尽快搭建生鲜农产品的省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加强与京东、淘宝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打造辽宁农产品特色馆;将生鲜供应商、运输商及平台自有运输部门、仓储部门和配送部门紧密结合,完善设施农业产品供应链体系;支持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应用微信、微博、微店等新媒体开展网络营销;打通线上和线下交易,将线上网店和线下门店联动起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模式。

2.3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

辽宁省应加快推进设施农业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夯实设施农业物质基础装备,在推进设施农产品市场流通硬件设施、组织方式、运营模式改造升级的同时,同步实施数字化改造。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建设设施类型和规模,按照“田头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开展设施农业仓储保鲜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全省设施农业冷链物流全程温控平台,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数字化、物联网手段,实现对瓜果蔬菜从采集、运输到消费者餐桌上的全过程流通的实时监控。

2.4开展设施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

辽宁省应建设设施农业产品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农产品分类、分等分级等关键标准,实现设施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引导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自觉对上市销售的农产品加施质量认证、品名产地,商标品牌等标识;建设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实现生产全程监控和产品质量可追溯;按照国家统一的接口规范要求,制定省级追溯平台与国家追溯平台对接方案,实现设施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统一平台入口、统一主体登录管理、统一追溯标识、减少重复操作”,达到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的目标;构建以县为单位的设施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溯源与数据采集机制。

2.5建设设施农业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

辽宁省应实时采集监测设施农业生产数据、设施农业田头市场和批发市场电子结算数据、商超电商平台等关键市场交易环节信息,构建互联互通设施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的大数据。由省级农业部门牵头组织,依托“菜篮子”工程,形成省、市、县、乡、村多层级设施农业产业链的信息采集机制,全面摸清掌握设施农业生产品种、产量、上市时间等基本情况,通过全省设施农业生产、销售情况的大数据分析对全省设施农业产需情况进行及时研判预警,特别要做好重大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聚焦省内设施农业产品价格波动和市场运行异动情况,及时为设施农业生产经营提供预警报告,促进产需有效对接。

3推进辽宁省设施农业数字化改造的保障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合力推进

建议省级农业部门建立领导小组,负责整体规划和统筹实施,做好政策衔接与业务协调工作;各地根据设施农业发展具体实际,结合当地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规划,制定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细化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当地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市县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将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列为一项重要工作,逐步构建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管理服务体系。

3.2加大投入力度,调动多方资源

建议政府部门主动承担起基础设施、平台开发和数据整合等公益方面的投入,同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贷款贴息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设施农业数字化改造;政府资金重点投入设施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大数据体系、标准规范建设,社会资金重点应用于设施农业智能化改造,对设施农业智能化改造的物联网设备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补贴。

3.3强化数据采集,开展大数据应用

建议充分利用视频监测、传感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等采集设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数据及种植、养殖的动植物本体生长数据,建立健全设施农业智能化数据采集体系,形成设施农业生产大数据资源池,从而组织开展设施农业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构建设施农业生产的大数据智能应用模型,逐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的数字化生产经营新模式。

3.4做好宣传培训,加大推广力度

建议及时总结设施农业数字化改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注重先进经验推广,充分利用新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途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宣传设施农业数字化工作,提高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知晓度、参与度;把设施农业数字化改造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力量,提高运营主体管理水平、科技素养和经营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文荆.新时代下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的机遇、不足及对策[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1(2):42-45.

[2]吕小刚.数字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农业经济,2020(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