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21:29:05

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教育范文篇1

第一,开发职业教育全数字化教材,作者技术能力不足。职业教育全数字化教材的内容开发除了文字内容外,动画、视频、互动栏目等才是开发的重要部分。目前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者大多是职业院校的在职教师,他们大多不具备开发全数字化教材的理念和技术。第二,全数字化教材开发成本高。在职教师如果没有相应的课题项目资金,很难完成全数字化教材的开发。中小学全数字化教材开发,具有全国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而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多样,开发出的全数字化教材适用面有限,若传统出版社投资开发全数字化教材,是否盈利未可知,所以不敢贸然推广。第三,移动终端的硬件费用高。如果想以数字化教材取代传统纸质教材,必然需要为学生、教师配备移动终端。目前类似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这类移动终端动辄几百甚至上千元,无论是学校买单还是家长买单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学校和家长都难以接受。第四,作为家长一方,更喜欢传统的纸介质教材的传授模式,一是因为平板电脑有辐射,对孩子的眼睛不好;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处于15~20岁的阶段,自控能力还很弱,用平板电脑上课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以上四点都是大范围推行全数字化教材可能存在的障碍,需要相关部门做很多工作,而且这些工作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

2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的探讨

虽然说未来的教育领域实现全数字化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是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缺乏自觉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面对原理复杂的工科课程时,如果教材中仍然采用长篇累牍的文字理论,就很难调动他们的兴趣,更不要说理解其中的道理。在当前的教育背景和教学模式下,半数字化教材是目前的一种创新方式,是走向全数字化教育的一条必经之路。如果说把纸质图书称作旧媒体,将现在综合运用多种声、光、电技术的媒体称为新媒体的话,那么现在应该处于新旧媒体共存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中。创新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形式就是将多媒体技术与纸质教材完美融合,也不完全摒弃传统的通过纸质教材教学的方式。这种创新方式,一是解决了全数字化教材开发难度大的问题,纸质教材仍是教材的主要载体,数字化技术只作为必要的补充形式,不需要太难的技术及太多的资金,教师容易操作;二是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三是不使用平板电脑,家长也可以接受。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的常用方法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在教材中嵌入动画、视频。学生可以不使用平板电脑,只用手机扫一扫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直接看到一些立体化图片、动画等,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些晦涩难懂的技术原理。此种方式只需要手机即可,适合职业教育阶段学生普遍拥有手机的情况。例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原理》一书,就是把抽象的机械原理进行立体化,将平面结构转换成动画,使学生快速理解记忆。还可以在教材中嵌入微课视频,在一些需要讲解操作过程又不便课上演示的内容时,插入过程讲解视频,非常直观方便,可以方便学生课上学习及课下复习。第二,教材中加入拓展知识。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也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代。而教材的篇幅有限,不可能将所有内容囊括其中,当需要在教材中补充一些拓展知识时,也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自动链接书中没有的拓展知识,如图2所示;当书中一些知识需要查询时,同样可以直接用手机扫二维码跳转到网页进行查询。第三,在书中加入“增强现实”技术。AR(AugmentedReality,简称AR)技术即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实时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简单来说就是应用一种摄像头,类似于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摄像头或者谷歌眼镜,将书中的内容立体、多角度呈现,这种方式非常适合于职业教育工科的教学。2013年的江苏书展上,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就曾展示过一款《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号称国内首部采用AR纸数互动移动阅读技术的图书。将摄像头对准图书上印有黑白挖掘机图像的一页,显示屏上立即出现了立体3D的大红色挖掘机,齿轮不断转动。第四,搭建在线课堂。传统出版社可以将自己现有的教材服务网,改造成师生可以交互的在线课堂。首先,在出版社的教材服务网中针对该本教材,配备丰富的资源库,包括电子课件、习题答案、教学资料等,如图3所示,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教材服务网就提供了可供教师下载的教学资源。同时,加入一个可以在线完成课后习题的板块,可以实现习题在线提交、教师在线阅卷、教师在线答疑、在线评价等功能。

3传统出版社应用数字化技术创新职业

教育教材时应注意的问题传统教材出版单位在应用数字化技术创新职业教育教材编写时,要考虑到各地的地域环境、办学理念、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若处理不好,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会如同摆设,还会制约纸质教材的推广,所以在设计教材的数字化资源嵌入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点。第一,要保证纸质教材内容的完整性。现阶段,数字化技术在纸质教材中的创新应用只能作为补充、拓展形式出现,仍然要保证纸质教材内容的完整性。职业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受经济水平影响,有的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条件较好,教材中的数字化资源可以作为必要的补充,提高教学效率;有的职业学校信息化条件不好,要保证这类学校使用该教材时不会因为不能读取配套的数字化资源而无法完成教学。第二,要提高嵌入教材中的数字化资源的有效性。有的出版社为了迎合数字化浪潮,在图书中放置二维码。但很多时候,读者扫描后发现,图书上的二维码与图书内容完全脱节,或者关联少,甚至二维码直接作为广告植入,这就严重影响了教材的质量和出版社的品牌信誉。所以一定要选择对读者有意义、有作用的资源嵌入,让读者觉得学有所用。第三,要考虑视频的大小、播放流畅程度、图片精细度等。制作数字化资源时,要考虑到使用图3出版社网站的配套教学资源下载者的使用环境,要考虑到没有wifi而只能靠移动信号时资源播放的流畅程度等,这些都会影响读者的体验。目前数字化资源需要放到网络平台供读者读取,网络平台的选择很重要,一般有出版社自有平台或优酷、腾讯视频等公共平台。平台的带宽会影响文件的读取速度,所以要充分考虑在没有wifi情况下的播放流畅程度。第四,分摊开发成本。开发此类教材,数字化资源的内容是主要的。数字化资源的内容制作需要一定的费用,而职业教育教材版本多样,开发的资源适用面有限,回收成本较慢。所以目前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教材开发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分摊成本,降低风险。出版社可以选择通过校企合作、成本分摊、成果共享等机制实现。或者结合目前职业院校的“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将学校已经完成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教材有机整合。

4结语

数字化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理论;实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igitalEducationCommunity,简称DEC),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1.转变观念,树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观念

转变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

2.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必须与教育城域网络技术相结合,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反映现代生产力对社区组织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与以往单纯进行学习培训的组织不同,是借助先进的城域网络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身改革的组织。它要求社会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创造自身,强调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它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对各类组织的内在要求。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的各类教育的整合,实施学习创新行动。数字化教育社区是利用城域信息网络系统,把一个社区的各类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衔接。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社区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区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提高社区成员文明程度。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形成社会共同体,使之成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载体。因此,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可以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工作能力的首选方式。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可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4.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实践,发展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建立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在国外只有一些研究案例,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又取决于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所谓规范的操作程序,应该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建立学习型组织操作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各主要阶段详尽的操作程序细则。

第二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制度应提供个人终身参与组织化学习活动的机会。这种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叠加,而是利用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继续教育和岗位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行整合。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发展,是终身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为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侧重研究如何使学习者个人内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学习者具有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解决社区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等问题的学习体系。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不仅拓展了学习的内容范畴与时间范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范畴,使学习者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从而使人的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主导部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整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分为如下四类:

模式一:行政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如乡、镇、街道的教育办)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这类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职业教育为着眼点进行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它将作为社区行政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通过行政力量动员社区各界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

模式二:学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所在的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以社区内的某所中小学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通过校外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它是由学校牵头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数字化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这类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校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力量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数字化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聋教育;数字化资源;教育资源建设

一、研究背景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我国对教育资源建设十分重视。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中文数字化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已成为历史。然而,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仍处于低水平建设的状态,尤其是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更是如此。

研究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律,提升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质量,在我国具有现实意义。一是因为我国有2200万聋人,聋教育数字化资源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助于聋人共享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有助于高层次和谐社会的建设:二是因为聋人的特殊性决定了聋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聋人服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系统化的、适合聋人认知特点的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可更好地促进聋教育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是因为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事关中国手语的规范化和普及推广,基于中国手语规范的视频、动画等以喜闻乐见形式的多种文字字幕的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将促进我国不同地区手语的统一。消除方言性的地方手语对不同地区间手语交流的障碍。

基于对聋教育数字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省重点学科一方面投入十几位教师、几十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人力进行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合作,相应开发了《聋童康复训练软件》《手语900句视频》《手语动画》《手语视频电子书》《中国聋教育资源网》等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上对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进行探讨,对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特别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特点

1.根据聋人的认知特点进行设计

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与面向健听者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有许多根本性不同,普通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到聋教育资源建设中,因此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必须研究聋人的认知特点。并据此进行设计,必须坚持设计为先。已有的实践表明,不按聋人的认知特点开发设计的聋教育资源。对聋教育价值不大。

聋人与常人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存在语言交流障碍,盲人的语言交流障碍主要在于存在听觉障碍,而听觉障碍导致口头表达障碍。通常有“十聋九哑”

之说,即是说聋与哑是相伴的,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哑是很少的,大多数的哑实际上由于聋引起,由于听不见人们的声音而无法习得用正常人的语言表达。

此外,绝大多数聋人不是全聋,不是一点声音都听不到,而是有残存听力,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设计必须在了解聋人的这一基本点的情况下进行。要调动一切手段充分利用聋人的耳、眼、口、手来听、读、说、做。

研究表明,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是:通过手语的展示让国家标准手语在全国得到推广和普及,并成为声音与文字的形象性注释:通过声情并茂的配音与播放设备等结合。充分发掘聋人的残余听力,训练聋人的听力,进而促进聋人多感官刺激,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通过书面语言让聋人逐。

步提高文化知识和综合素养。逐步培养起具有与常人一样的学习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所建设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无论是《手语900句视频》,还是《手语动画》《手语视频电子书》,都是文字、声音与手语的结合,是“三语”型资源。“中国聋学习资源网”中的“手语故事”“情景DV”也都是“三语”型资源。

聋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开发要符合聋人的认知特点。聋人的认知涉及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概括说来,聋人具有以下认知特点:感知活动受到局限。不能利用声音进行定向。视觉补偿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视觉表象更清晰、完整:引起注意的刺激源主要来自视觉对象,无意注意起主导作用而有意注意发展迟缓,注意的稳定性较差;视觉记忆相对占优势,对与语词关联密切的材料记忆明显薄弱;想象富于形象性和直观性;思维表现出更大的具体形象性。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更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在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中,要针对聋人的认知特点,坚持文字、声音与手语的结合,注意直观形象与语言的及时结合。帮助聋人由直观形象上升到抽象认知,培养其高水平的观察能力;在资源的表现形式上,应以视频、动画和图片为主,以充分发挥聋人的视觉优势。以促进其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在资源的呈现方式上,应注重新颖性、趣味性,以激发聋人的学习热情。运用无意注意规律使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拓展其想象空间;在资源的知识点安排上,应尊重聋人的注意稳定性较差的特点,尽量以“小步子”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一次不安排过多的学习内容;在资源的内容安排上,除了常见的知识类的内容外,还要注意安排“名人学习方法”等认知策略类的内容以及优秀聋人的励志故事等情感类的内容,以期培养聋人的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操,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和自我认同感。

在资源建设中。还应提供内容的下载,以满足聋人学习者移动学习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聋人由于听觉障碍,信息渠道变窄,信息技术社会化程度较低,在学习资源开发中应充分考虑到聋人对资源的易利用性。

2.根据聋人的特殊需要进行设计

根据聋人的特殊需要进行设计,才可能建设有价值和生命力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聋人需要康复,需要听到文字的读音,需要规范的手语交流,需要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这些是本研究团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的聋人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几大要求。聋教育资源建设要尽最大可能满足聋人的特殊需要,并作为资源设计的重点。

在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应该按需设计:

(1)在聋人康复方面,设计开发聋童康复训练类软件,在聋学习资源网中设计康复科技栏目,以不断向聋人提供康复科技新信息以及新的康复训练的方法;(2)在聋人需要听到文字的读音方面,开发的资源要尽可能做到凡属有大段文字出现,都配上声音,而且要力求使声音与文字一一对应,声文同步;(3)在聋人需要规范的手语交流方面。资源中凡属有手语的地方。都要配上国家标准规范手语,不采用习惯手语,而且对文字性内容要尽可能配上手语,并且开发手语故事。开发基于手语的情境故事,力求使聋人受到标准手语的潜移默化;(4)在聋人需要表现自己的平台建设方面,在建设资源中应该设计“聋人作品”“聋人之星”“情景DV”“手语故事”等栏目。“聋人之星”栏目重点推介聋人当中的先进者、出类拔萃者;“情景DV”是全部由聋人表演拍摄的情景短剧;“手语故事”栏目全部推出由聋人自己表演的小故事。此外。“手语900句视频”中的手语表演者全部为聋童。在满足聋人需要方面的设计思想是:尽可能让聋人参与建设,尽可能搭建展示聋人才华的平台。

3.需要形式创新

数字化资源建设从无到有的建设,本身就是创新。然而创新有程度上的差别。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创新应该是所有资源建设中最高形式的创新之一。聋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形式创新至少在于以下方面:

一是将手语、口语、书面语“三语”高度融合。单一的语言形式无法很好地培养聋人的素养和能力。

通常的数字化资源即使是多媒体的。往往也将各种媒体元素在界面上的不同位置出现,声音与文字不是一一对应的。而为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聋人开发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要尽可能实现文字有解说或播读,并同时配有一一对应、高度吻合的手语,即用科学的、形象的、统一的手语来匹配口语和书面语言,共同实现传达知识的目的,促进聋人“三语”水平的提高。

二是利用多种载体表现。聋人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所拥有家电多寡、种类是不一的,利用多种载体开发表现资源,可使建设资源能适应更多的聋人家庭使用,进而较好地发挥资源的作用。在笔者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中。开发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既有电视片,又有动画,还有多媒体软件和网站。基本上做到了可让聋人各取所需。

三是开发网络资源。让聋人基于网络进行学习有许多优势[3]:(1)符合聋人视觉感受性强的特点,交互操作好;(2)符合学生学习心理,适合聋人思维的单向性特点,学习者无学习压力;(3)即时性,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与人交流不受空间物理特性的约束;(4)取代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旧传统,而是以学生为中心。遵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5)教育具有广泛性、平等性,监控力度公平化;(6)教师控制手段和方法更加科学化;(7)成本低。正因为聋人基于网络进行学习有如此多的优势。因此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重在网络资源开发。

4.需要内容和方法创新

当今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总量已相当大。然而是“千人一面”,同质化倾向太严重,且克隆式的资源太多。这种状况任其发展。数字化资源库就可能成为“数字化垃圾场”。这对于信息化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创新,要创新建设新资源。缺少创新,在聋校自建资源中问题较为突出:一些聋校采用“拿来主义”

的办法,自己原创的学习资源较少,照搬普教资源或商业化的资源较多,这些学习资源有的不能适应与满足聋校教学的实际需要,有的是大量素材的堆积,可用性较差。

聋人的平均文化程度比正常人的平均文化程度低得多。针对聋人建设的资源。一定要设法保证让聋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而且查找方式要多样。

要充分利用网络为聋人提供交流平台。在网上聊天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相隔千里,心却贴得很近。聋人利用聊天等形式进行网上交流,可以很自然地和不曾谋面的网友沟通。并从健听人那里吸取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因为聋人在社会中主要是用眼来观察。对社会缺少理性的认识,通过网上交流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让聋人不至于感觉和社会脱节。

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更应立足于创新。当然,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创新建设所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是非常高的,但如此建设的资源才有价值。

三、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

1.需要先进理念指导

首先,必须将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上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意义。和谐社会包括多种因素、若干方面的和谐,其中包括正常人与残疾人之间的和谐。要通过构建优质的教育资源,让聋入更好地学习、进步。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从而构建残疾人和正常人之间的高层次和谐。其次。聋教育资源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要通过聋教育资源建设,让聋人充分享受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我们相信。只要以以上理念为指导,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己任进行聋教育资源建设,就会是动力大、干劲足、方向明。

2.需要发扬奉献精神

聋教育资源建设需要有人去设计,需要有人去摄制,需要人们付出大量艰辛的创造性劳动。限于聋人数量只有正常人的几十分之一(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表明。

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其中听力残疾2004万人),我国至今还没有公司采用商业模式介入聋教育资源建设。政府也未在聋教育资源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目前我国聋教育资源建设更多地是凭聋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技术工作者的热情、兴趣、使命感和责任心在进行,对建设者而言,这种建设几乎是没有任何经济回报的,因此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必须弘扬奉献精神。

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多样性,从体量上看有小有大,有系统化的,也有零散的。系统化的、体量大的教育资源建设,无疑需要教育技术工作者参与,同时需要教育技术工作者具有奉献精神。

在系统化的教育资源建设中,教育技术工作者往往担负着资源建设整体架构和技术支持两大任务,而更多的是以后一项任务为主。人们对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期望很高。需要他们既精通技术又有高超的艺术。还要有不凡的理论,由此决定了教育技术工作者要具有吃大苦耐大劳、甘于奉献、甘为人梯、不计较名利与个人得失的精神。要以能发挥教育技术工作者在资源建设中的作用为荣。以能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荣。当我们以事业为重时,就会以苦为乐,老电教工作者具有这种精神,在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今天,我们格外需要弘扬老电教精神。

3.需要质量意识

现有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存在大量质量问题。

甚至是大量文字错误,表明许多资源建设是轻率的。

甚至于是不负责任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在资源建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此问题对教育资源而言是致命的。在此笔者大声疾呼,所有教育工作者在资源建设时必须要有对人负责的态度,严格地把关。笔者建议教育部出台教育资源认证制度、教育资源评价制度。

建立劣质教育资源曝光网站,拿出比文字教材更为严格的把关办法来规范数字化教育资源,这是教育资源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质量是教育资源的生命。聋教育资源的质量关乎聋人的发展未来。我们不得不承认,聋人是我国的弱势群体之一。虽然我国聋人特别自立自强,然而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是正常人难以想象的。因此为聋人学习建设数字化资源。必须树立质量意识,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必须最优化建设,来不得半点含糊,绝对马虎不得。在聋教育资源中不能有似是而非的内容,不能有科学性错误,包括每个文字的书写,每个字词的发音,每个手语的一招一式都如此,因为聋人面对数量不很充足的数字化资源,缺少甄别正误的条件,有的甚至缺少这方面的能力,任何不当的资源所造成的误导。都可能会使聋人终身受害。

为了确保聋教育资源的质量,建议教育部和中国残联制定聋教育学习资源的建设规范。建立严格的评价、审核制度。

4.需要持续性建设

教育资源是需要持续建设的,只有持续建设。才能在内容质量上保持与时展同步。才能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对大多数教育资源而言,建设后如果不加以修改完善,不根据时展增补新的内容,则迟早会成为无效资源,对人们利用网络学习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现在许多教育资源建设在持续性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一种情况是由项目拨款资助的建设资源,一旦项目结束、课题完成了,或专项拨款用完了。

资源就不再修改、补充和完善;另一种情况是为申报精品课程而建立的教育资源。一旦被批准为精品课程了,“功成名就”,资源建设也就停止了,在校级、省级、部级精品课程建设中都存在该问题;还有就是资源建设凭一时的兴趣,兴趣没有了。资源建设也就停止了。互联网上许多教育资源,都可以说是半拉子工程。是烂尾工程。

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建设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门要组织专家对资源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要安排专项资金、组织专门队伍对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建设,并建立资源的可持续建设机制。聋教育资源更需要持续建设。因为要聋人群体建设聋教育资源是困难的,而聋教育资源的建设要求又非常高。建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中央电化教育馆联手,将聋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建设列入事业规划。公务员之家

四、结束语

聋人对数字化资源怀有期待。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密切。优质聋教育资源建设是一庞大的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我们呼吁国家有关方面高度重视聋教育资源建设,精心编制资源建设规划,投入一定的财力。集中优势力量。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事关几千万聋人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好,充分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大国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宁生。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郑权。聋校校本特色网络学习资源开发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7):36—37.

[3]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48—190.

数字化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改革数字化音乐教育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改革亦如火如荼。而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中,数字化音乐教育——这一音乐教育新兴学科的出现,犹如一个强有力的音符正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笔者过去对此虽偶有关注,但了解甚微,最近有幸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主讲的“河南省首期数字化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班”后,感受颇多。为此,笔者就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现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数字化音乐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活动都是围绕着‘听’而展开的,表演是为了听,创作也是为了听,如果没有听,表演和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根本不会存在。”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中,由于受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又“忽视”了音乐“听”的功能,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效果差,专业音乐教育的成本高,这是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更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育却只能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抽象的音乐理论教学。无声的“音乐”教育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淡化了音乐教育形象性与情感性的基本特征,也失去了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地位与作用。这些正是我国音乐教育多年徘徊不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趋于数字化。数字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产生的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新的表述方式,开拓了音乐教育的视野,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开放的思维方式赫然展示在我们面前。”它的产生,不仅解决了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科书中音乐“缺失”的根本问题,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使我们摆脱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乐谱变得既能看到又能“听见”,乐曲播放的速度、段落还能掌握自如,抽象的理论也变得真实可感、生动活泼。这些高效便利的音乐教育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总之,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数字化音乐教育符合教育创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趋势,音乐教育必须赶上信息时代的要求。”目前,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已在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学中运用,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中崭露头角。虽未形成规模,却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摆脱落后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持。事实上,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正做着或已做出自己的贡献。2001年以来,相继举办的几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会”和其中的论文及课件制作的评选;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编著的《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乐理新思路》;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副教授和杭州张路路老师编著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在研究与应用方面正有序、良性地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2年8月9日,在京成立的由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范大学艺术(音乐)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进步,完善发展数字化音乐教育的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组织基础。

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运用和发展除了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逐步推广和完善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音乐教学机构,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应用也逐步推广形成。在《音乐课程标准》框架下,各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为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提供了实现听觉与视觉、感性与理性交互、转换的最佳方法,对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舒泽池教授编著的系列教材,不仅内容、形式和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重要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把数字化音乐教育由学校音乐教育转向社会音乐教育,为我国大众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然,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它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不可忽视的弱点。它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也为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正如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教授所说:“从实践的层次上认清数字化音乐教育的适应范围与领域、科目,使人们认清在哪些方面数字化手段具有传统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哪些方面目前计算机手段还不足以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摸索各种音乐教育领域运用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舒泽池.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版.

[2]舒泽池,王玫.音乐考生听力冲刺书面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版.

数字化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社区教育;学习资源;技术标准;资源联盟;共享策略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全民教育的时代,也是一个全民学习的时代,终身教育、碎片化学习、社区教育这些对我们来说都已不再陌生。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口号,更是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目前各地市纷纷组建自己的社区大学,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社区教育优质资源,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平台拓宽社区教育渠道,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各种优质的学习资源,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推动社会教育的公平发展,而带来这些便利的核心就是数字化在线学习资源。2019年2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十大战略任务中提出“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的具体要求,为社区教育和资源建设提出了发展目标。教育资源是社区教育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资源建设也是一项持久性的社会工程。

一、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特征及分类

(一)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特征。社区教育所面向的学习群体主要是社区的居民。社区居民因其年龄、工作、爱好、习俗、文化程度的不同,对教育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的学习资源。在社区学习资源建设中往往需要实地走访调研,根据当地居民具体的需求进行分类建设。近年来,国内各级社区以专项来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总量不断增加,资源类型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在这些海量资源中,居民更感兴趣或者更想掌握的往往是一些实用性的技能或者方法,如老年人护理、手机银行的使用方法、种花技巧等等,除了实用性还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社区居民、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不同的生活需求进行定制性的开发,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终端的应用也决定了这些资源必须“短小精悍”才能够适应网络化的学习需求。综上所述,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通常具有覆盖面广、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短小精悍等特征。(二)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类型。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的多样性。目前学习资源的类型主要有视频类(教学录像、微课、动画、短视频)、多媒体课件类(图片、PPT演示文稿、音频文件)和网页类(HTML页面和H5页面),其中视频类资源最多,因为居民的学习往往是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进行的,无法像校园教育那样可以面对面地和老师互动。学习资源在讲解和演示过程中需要更加准确、生动,更具吸引力,而视频类资源则可以满足这些条件。一些以前建设的多媒体类资源现在会被重新加工编辑成视频类资源,通过增加声音、动画、操作录像等方式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从而增加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吸引力。(三)目前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建设使用情况。数字化资源建设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加快了社区信息化的进程。近年来,国内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主要通过覆盖省—市—区/县三级的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站呈现,社区居民的学习访问量不断攀升。但从国内社区资源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除北京、上海、广东以及江浙等社区教育发展较快的省市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教育数字学习资源相对匮乏,明显滞后于其他传统教育。以济源为例,目前济源社区大学自成立以来已经建设和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结合当地需求也购买了一部分的教育资源,但是与整个济源市社区居民的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受政策、资金、人力和资源等诸多限制,社区教育资源无法实现全覆盖。这并非一个特例,而是在全国社区教育中普遍存在。另外从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质量标准和使用情况来看,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源建设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筹划,各地的社区教育资源基本处于分散的自主开发状态,全国范围内缺乏整体的社区教育资源统一规划;二是部分资源质量不高,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造成数字资源的传播与共享率不高,有些甚至形成信息孤岛,从而造成资源的重建或浪费;三是当前社区大部分居民数字化学习意识还不强,部分居民使用计算机、智能移动设备的基础操作水平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等。

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的质量标准探讨

针对资源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标准不统一、平台资源兼容性差等问题,资源建设者要考虑进一步规范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标准,实现资源的标准化建设,以方便资源的共享、共建,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支持服务。国内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中有针对高等教育领域和基础教育领域的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CELTS-42),但没有针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技术规范和元数据标准。目前国内社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技术支持体系仍处于模仿和照搬其他教育的阶段。鉴于此,结合当前常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类型和使用情况,现对资源基础素材采集、微课开发、教学录像等类型的技术质量标准进行研讨。(一)资源基础素材采集技术标准。资源基础素材指的是各类资源中所用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基础元素,这些元素是开发者进行资源建设的基础。1.文字。资源中所使用到的所有文字展示,必须是简化字,除特定情形外不得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严禁使用自造字。所用字体应为开源字体,如思源字体、站酷字体等,避免后期因字体侵权影响资源的使用。资源建设时要对不同展示级别的文字字号、标点符号等进行明确的规范。2.图片资源中所使用到的图片最好为自主设计制作的矢量图,这样既可以保证图片的清晰度也可以避免版权纷争。根据资源类型对图片格式、画面尺寸及文件大小进行要求,明确统一标准。3.音频自主采集的音频,根据录制设备的不同所生成的存储格式也不相同,在使用前应进行统一处理,采用制定相关标准,如对音频文件的格式、存储大小、速率、频率、轨道数量等参数进行具体要求。(二)微课资源开发质量标准。微课(Microlecture)是近些年比较流行的一种资源类型。它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讲解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短”即时间短,微课时长一般在5~15分钟,适合碎片化学习;“小”即知识点小,一般围绕一个小知识点进行讲解,因此在进行选题的时候要注意选择重点,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时,要围绕选题进行设计,突出重点。“精”即精炼,语言简洁、结构精炼,由于时长的限制,在设计初期要对微课的语言和整体结构进行设计达到去繁化简的要求;“悍”即强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结构完整、通俗易懂,能够完整的包涵知识点内容。根据微课的四个特点,开发者在建设时要从微课的选题、脚本设计、包装设计、视频参数、配套资源等多个方面考虑,设定要求,建立相关标准。1.微课的选题主要从内容规划及题目名称两方面考虑。对于一门课程或者一本教材来说,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于通过微课进行表达。微课选题首先考虑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便于图形化呈现的知识点。微课题目应生动有趣,既能表达讲解内容又要吸引学习者的眼球。2.脚本设计。脚本设计是微课的核心,就像电影剧本一样,它包含了知识点结构、录音内容、需要强调的字幕、图片、分镜头设计等内容。开发时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格式进行设计。3.包装设计。包装设计主要是针对某一系列微课或某一门课程的所有微课进行。系列微课采用统一包装,例如针对片头样式、字幕字体大小、画面显示文字的字体、字号等等一些细节方面内容,建立统一的样式规范等,使系列微课更整齐美观,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4.视频参数。视频参数主要包括格式、分辨率、编码、帧速率、比特率、存储大小、时长、声道数以及采样率等内容。目前微课主要的视频格式为MP4,FLV等,分辨率多为720P或1080i,时长一般在5-10分钟,声道数一般为2。帧速率、比特率的大小将影响视频的存储大小。为视频采集和制作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对相关参数进行具体要求,从而方便不同社区教育平台间的数据共享和转换,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录像教学资源开发质量标准。录像教学资源是一种以视频为主要形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它与微课不同,时长更长,基本属于课堂实录,具有动态化和直观性的特点。在社区教育资源体系中录像课件也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一个典型代表,应用较为广泛,能够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建设者主要考虑从以下方面来建立相关质量标准:第一,教学目标清晰,讲解内容设置合理、结构完整,确保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知识讲解;第二,授课老师的仪容、仪表、语言等方面必须规范;第三,拍摄的视频素材经加工后必须符合视频的技术标准,能够确保视频格式统一、画面清晰。

三、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策略研究

当前社区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大势所趋,是社会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要求和任务。资源共建共享既有利于解决原有资源建设存在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总量不足、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等问题,又能有效弥补人力、财力上的不足,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一)整合共享模式。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离不开当前资源的使用环境、开发平台、建设机构和用户等渠道因素。资源整合共享渠道多样化,目前共享模式主要有开放共享、合作共享、自发共享等。1.针对网上的开放性资源进行开放共享。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极其丰富。对适合社区教育的优质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如多媒体素材、课件、试题、应用软件等资料,然后分门别类地进行筛选、整理、修订和汇总,最后在教育平台上公开。这种办法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丰富教育资源库,解决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而且可以节省社区教育使用经费,提高资源建设效率。2.基于机构层面的合作共享。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活动开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开放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各省市级电大、各地市社区大学、社区学院以及区县的社会培训机构等都在积极进行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开展机构层面的深度合作,建立“资源建设共享联盟”,引进急需资源,共建共享稀缺资源,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共用,这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社区教育资源高质量建设的最优途径。3.基于用户层面的自发共享。大规模用户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创建者,充分发挥用户的力量,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提高资源的针对性、实用性。用户的生成性资源包括上传的多媒体内容、文章、论坛发帖等多种内容,这也是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二)创新共享机制。1.建立资源整合共享体系。一是建立国内大的资源共享体系,如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中国社区教育网网站联盟以及地区数字化图书馆等之间,建立资源共享体系。二是建立省、市联盟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如通过区县的社区学院进行省级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建设共享联盟”单位合作进行资源共享等。2.建立资源整合共享的流程。针对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特点,设计共享流程,主要包括资源需求反馈、资源供应、资源整合再建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等步骤。其中,资源整合再建是流程的重点,主要通过“资源访问量(点击率)筛选→专家评价筛选→形成第一个版本→不断使用、丰富→访问量(点击率)筛选→专家再评价筛选→更新核心资源并形成第二个版本→再循环演化发展”的不断演化的发展过程,并进行逐步完善,从而建立完善的资源整合共享流程。3.建立完善资源整合共享的激励制度。对社区教育活动来说,每一个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或志愿者。个人用户的资源共享可以通过激励制度实现,激发用户共享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共享流程,对资源进行筛选、完善,最终形成优质的学习资源。例如,广泛发动用户参与的登录、参与活动、发帖的积分制度等。(三)构建共享平台。1.构建共建共享平台。建立社区教育终身学习资源库,搭建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资源库以资源云服务理念为设计指导,采用先进技术解决分布异构等问题,真正实现社区教育优质化资源的全面整合和汇聚;同时,采取开放性原则,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成为平台资源的使用者和提供者,参与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共建与共享。2.制定入库和接口标准。第一,制定各种媒体学习资源的入库标准与规范,包括媒体素材(含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题库、课件(含CAI课件、PPT课件、IP课件、HTML课件等)、案例、网络课程等。第二,制定调用学习资源的统一接口标准(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实现与各类学习平台的无缝链接,从而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支持访问方式的自适应,支持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访问学习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学习体验,方便学习者的自主选择,促进学习资源更好地为实现社区教育服务。

四、结语

数字化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小学教育

随着科技不断的融入生活,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当今小学教育事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小学教育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向课堂教学加网络课堂的方式,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校校通”,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及实时沟通。[1]但因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2]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增加教学形式,提高师生教育以及学习的兴趣,发挥各自的优点及特长,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没有明确的概念,有人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通过信息技术处理的多媒体材料,[3]也有人认为其不仅是数字化素材,也是交流和认知的工具,[4]或是各类现代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5]综合以上概念,笔者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形成的非物质化信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以及交流平台等,都可称为数字化教育资源。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九类。但依据其性质主要可分为预制型素材资料和实时性交流平台两大类。

1.预制型素材资料

预制型素材资料资料是指提前制作好,可供人们直接下载观看学习的资料,如媒体素材、试题试卷等,人们可在网上自行下载,学习或练习,批改练习结果以及观看相关学习资料。该类型的学习素材主要有量多、学习时间自由的特点,人们可自己调整学习时间段,同时网络中学习资源丰富,人们可获得大量相关讯息,重组碎片时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时间利用率。但对于自制能力差的学生约束能力较低,也无法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是由相关老师在线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出回答与指导。该类型的教育资源受时间限制,无法自由选择学习时间,但能够实时有效的将老师、学生、家长联系起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使用现状

(一)有效利用的资源形式较为单一

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形式都是以PPT上课为主,多为文本、图片等资料,将教科书上的内容搬至PPT中,配以图片,没能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活动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PPT教学与传统的讲义板书讲课差别不是很大,造成资源利用不完全的现象明显。

(二)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教学的能力良莠不齐

各学校教师团体年龄差距都较大,新进的年轻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更为明显,而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较快的适应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很多老教师甚至不会制作PPT,更不会使用网络教学,以及数字图书馆资源。而较为年轻的老师使用这些资源的效率更高,信息也更与时俱进。

(三)各学校资源配备之间差距较大

现代小学教育资源差异明显较大,城区小学与农村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具有明显的差别,虽然现代教育要求每所学校都配有联网多媒体教育资源,但城区小学资源明显更丰富,包括数字图书馆,学校之间精品课程共享网络平台,以及各种视频音频资源。而许多偏远农村不仅师资力量不强,学校数字化资源配备也明显不及城区小学。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主观原因:学校对数字化技术过于依赖或

过于忽视以及学科教师自身的应用能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学校充分意识到数字化教育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数字化教育,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忽视其他却陷入了“唯技术主义”的误区。一切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技术应为人而服务。数字化技术应该是在以人的主导下进行,为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而进行建设。而有的学校对数字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过于依赖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寄希望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虽有数字化资源,例如多媒体等,却不知利用,以致资源空置,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另一方面,部分学科教师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及自身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的理念还未转变过来,不知数字化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所在,盲目利用或拒绝,无法真正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

(二)客观原因:数字化教育总体尚处于发展阶段

近三十年来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国家各个层面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也因此来到了我们面前。一、二线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因而数字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三线城市及乡村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匮乏,因而数字化资源配置也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广数字化教育,但由于年限不长,我国数字化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正式化、规范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评价体系,各个地区各所小学各自为政、自行其道,没有专门的学科数字化教育网站,数字化教育设施也参差不齐,数字化教育资源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渠道,做了很多的无用之功,数字化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总体而言,数字化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四、应用策略研究

(一)摆正数字化教育在教学中的位置

小学学校应该从管理层面上摆正数字化教育的位置,不应过分重视或忽视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育应该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参与教学,一切为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能否有效使用数字化资源可以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一个方面,同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加强学科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效率,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资金,建设校园网络。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数字化教育模式良好地结合,方能使全方面地提升小学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及数字化资源共享渠道

数字化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应深入到深层次里面,不应停留在理论研究之中而忽视应用。我们应该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为主体,联合学校及一些社会相关的力量,例如校企等,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课程及评价体系,分学科建设不同的专题网站,分学科搭建相关的交流平台。同时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完善资源共享渠道,使师生能够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定时更新和整理数字化教育库,深层次整合数字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形成分散的“信息孤岛”。在地区甚至国家层面上进行信息交流及资源共享,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建立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渠道,尽可能降低数字化教育的成本,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转变学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教育是新生事物,而新事物被接受是需要一定过程的。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对新事物产生了抗拒心理,仍依赖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这很显然是不符合新时代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思想理念去对待新生事物,同时提高自身对信息时代的认知,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教育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是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的,积极学习新技能,将数字化技术与自身的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师生携手共赢

数字化教育过程不应以教师为主导,同时也不能以学生为主导,而应是两者共同合作,携手共赢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低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而在现代数字化教育下则不然,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下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进行积极互动,使教学水平在互动中得到提升,使师生情谊在互动中得到升华。

五、结语

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改善小学教育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加小学教育趣味性,同样可以加深小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改善现代小学教育的模式的理念上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策略,使学校认识到数字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置,建立系统完善的课程与评价体系,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与学生一起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袁涛美 单位:安义万埠镇大团前小学

参考文献:

[1]杜兴义.关于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1(06):42-45.

[2]徐鸣.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小学课堂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08).

数字化教育范文篇7

1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大量走访院校、发放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座谈等方式,调研了解了多所职业院校教师关于目前市场上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的认识,总结造成产品供给与需求错位现状有如下几点原因。

1.1资源散碎,不成体系

从2006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起步至今,十多年来,职业教育经历了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骨干校建设,以及各地方示范校建设。这些建设计划中对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均提出了要求,因而由“以评促建”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这批资源多是散碎的,未成体系的,没有进行过总体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动画、现场录像视频、微课程等,但因为不成体系,且制作标准不一,相互间难以形成衔接和呼应,因此,当教师在实际使用这些资源时会感到捉襟见肘,从而造成虽有海量资源,但无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局面。

1.2成体系的教学资源库(包),体量庞大,且与纸质教材内容对应度低

包括笔者所在出版社在内,很多出版单位针对自身行业优势,结合专业特点,制作了单独成体系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大多以知识点为基本建设单位,以动画、视频、教学案例、题库、多媒体课件、小型实训软件等为表现形式,构成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专业的教学辅助资源产品,成体系,较大满足了教师的使用需求,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进行自由挑选和组合,是很好的教学辅助产品。但也因为该产品并不以某一种纸质教材为蓝本,因此对于教学经验欠缺的教师来讲,会有“挑花眼”的感觉,也会感到针对性不强,实用度就降低了很多。同时,由于这样的产品所包含的内容全面,一般来讲体量较大,从而定价较高,对很多职业院校系部来讲,承受不起。

1.3多数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素材为主,难称“产品”,缺乏教学设计

以笔者见过的数字资源形式来看,多是文字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多媒体课件、实习实训软件这些多媒体材料素材的不同组合,有单机版、在线版、客户端版等多种载体形式,但核心都是素材的堆砌,难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当今科技发展潮流下的互联网教育产品。同时,几乎没有产品是带有教学设计在内的,无法满足教师在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组织需要。

2当前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供给解决策略

笔者认为,在当今数字化产品日趋受到重视而传统纸质教材仍有一定优势的境况下,以“全媒体出版”理念进行产品一体化设计,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是职业教育教学产品提供的最有利策略。

2.1全媒体出版理念解读

2.1.1什么是“全媒体出版”理念

此处,“全媒体出版”包含3个维度,一是基于“大出版”“大教材”思想,一体化考虑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设计,使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两者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无缝对接;二是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内,结合专业教学特点,设置产品模块(如知识点模块、教学课件、实训软件等),选择多媒体呈现形式(如动画、视频、虚拟现实演示等),综合考虑单机版、PC端网页版、APP移动端版等多种媒体介质的使用,基于最有利原则选择几种媒体介质的组合;三是考虑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在内容表达方式上尽量通俗化、图表化,增强学习者学习兴趣,同时便于以片段形式在各种媒体介质和平台上。

2.1.2“全媒体出版”理念为谁服务

通过大量走访院校、收集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座谈等多渠道调研,笔者认为,全媒体出版理念下的职业教育产品服务对象主要为教师,在完全满足教师需求基础上,可适度考虑对有进一步学习需求的学生略有延伸。因此,一门课程的全部产品形态应包括:必选项和可选项两类。必选项包括:纸质教材(以尽量图表化、通俗化的方式纳入理论性强和与知识点直接相关的内容)+数字化课程(以教学设计为结构框架的,以知识点罗列的列表方式纳入动画、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实习实训模块(带有考核功能)。可选项包括:微课程(对现场操作性知识点或知识难点的名师解析)+数字化教材(纸质教材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的完全融合)。

2.2全媒体出版理念下产品形态设置思路

如上产品设计是针对解决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供给与需求存在的错位问题,旨在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纸质教材的自身优势和多媒体技术限制促使职业教育产品设计中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一体化考虑,提出全媒体出版理念。基于多年的阅读习惯,以及纸质教材本身的体系完整性、便于记笔记等优势,相信纸质教材不会在短期内退出市场。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存在硬件配套,以及业态刚刚兴起,产品表现效果和内容质量还存在一定限制原因,纸质教材和多媒体技术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无缝对接融合是目前最有利的产品设计方式。(2)当今的出版社身份由教育产品出版商向教育产品服务商转变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服务商”的含义可以借鉴普遍服务行业,即首先提供标准化菜单,在此基础上满足个性化需求,此处的个性化需求则又分为学校资源背景和教学特色要求以及满足个别学生进一步学习诉求。依此,上述产品中必选项即为标准化菜单,可完全满足当今“互联网+教育”下,教师进行教学组织的全部需求。若学校有个性化需求,或者对学生延伸学习有特别要求,可考虑增加可选项内容。

2.3全媒体出版理念下产品设计实现核心要点及突破建议

在笔者近5年的实践探索中,对产品形态构成越来越笃定,全媒体出版理念也被各职业院校教师所认可,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难点,也是产品推向市场的核心要点,笔者仍在积极摸索和总结。在此浅谈几点突破建议,供同行借鉴。(1)出版社编辑需要深度转型,成为懂教学、有资源、懂技术的专家型、复合型编辑。出版社在实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内容服务商的定位,并积极承担起相应责任,其中,编辑是整个转型过程的核心力量。要以全媒体出版理念进行产品策划,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有两大难点,一是提供精准知识服务,二是提高资源质量。这需要编辑改变以往单纯组织者的身份,不再只是对某一领域有所了解,搭建院校教师间平台,组织成立编写委员会,完成教材编写进而出版。而是需要编辑懂教学,深度了解院校培养学生定位,了解知识框架设置和知识掌握的深度,以此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甚至将工作前移到直接与企业接触,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同时了解学生学习特点,从而进行教学产品一体化设计。在实现设计过程中,又需要懂技术,要对当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商谈呈现形式,及选取最有利实现手段。还需要利用编辑自身多年在某一领域内形成的专家资源,请专家对产品设计以及产品demo进行审查,提出修改完善意见。经此几轮工作过程,才能推出提供精准知识服务和高质量资源的全套教学解决方案,供市场检验。(2)要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完成产品初期开发,择机形成出版社人才队伍。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编辑是核心力量,但能称为专家型、复合型的编辑人才匮乏是现状。解决方案有二,一是从头培养,优势是内部成长,把控性强,缺点是成长速度慢,没有成熟经验,摸索时间长且成功概率无法估量;二是借助社会力量,如出版社与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公司合作开发某一产品,形成合力,共同创业,在此过程中完成人才培养或转化,优势是成长速度快,缺点是无法完全把控,有经济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笔者认为,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的现实下,第二种方案为优。出版社可以尝试拿出某一项产品,在充分考察新兴多媒体技术公司的专业背景、计算机技术能力、公司组成架构和以往成果、合作意向等多项指标后,选择与出版社情况相匹配的公司,两方各持50%资金投入,形成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时间节点和商讨机制,共同完成产品开发,并以各自优势渠道推广产品。经过这一合作过程,出版社编辑全程参与,培养能力,积累经验,完成转型。同时,如果出版社与多媒体技术公司合作情况良好,可考虑对多媒体技术公司持股等更深层次合作,逐步完成出版社人才队伍建设。(3)产品设计除了关注需求,还要关注需求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概念。需求量是指愿意为获得数字化资源付诸的行动,与为了使用这些资源需要付出的代价或者支付的成本直接相关。有研究指出,当使用资源的成本越高,则对该资源的需求量越少。此处的成本包括4类:一是时间成本,包括搜索时间、下载时间、阅读时间和修订整理时间,耗费的总时间越长,成本越高;二是货币成本,包括产品购买、相应设备购置、上网费用等,支付的货币越多,成本越高;三是智力成本,资源的难度系数越大,耗费的脑力越多,成本越高;四是交易成本,供给者和需求者达成买卖意向还不够,需要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和途径。由此,对于全媒体出版理念下的职业教育教学产品设计,需要考虑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匹配度和衔接性,数字化教学资源整体框架的界面设计友好性,做到界面简洁、易检索,动画等多媒体时长合宜且优化响应速度,内容编排上的通俗化、图表化,产品销售模式和定价与院校情况的匹配,以及考虑政府采购等交易渠道和场所。

3结论

(1)鉴于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需求与供给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与出版社共识,但鉴于多种原因,需求与供给存在错位情况。(2)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的需求与供给错位背后原因有三:一是资源散碎,不成体系;二是成体系的教学资源库(包),体量庞大,且与纸质教材内容对应度低;三是多数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素材为主,难称“产品”,缺乏教学设计。(3)笔者通过多方调研和实践探索,提出“全媒体出版”理念,作为在当前情况下为职业教育提供教学产品设计思路,同时结合实践经验,解释了什么是全媒体出版,为什么要提出全媒体出版,以及实施全媒体出版中需要突破的三大难题,即编辑的深度转型,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培育人才队伍,关注产品设计的需求量,并浅析了相应解决办法。

作者:杜琛 单位:人民交通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刘辉,贾慧娟.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协同的高校教材类产品策划:以轨道交通(铁路)专业教材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12):30-34.

数字化教育范文篇8

根据中共中央颁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提出的切实抓好干部在职自学和推进培训手段现代化的要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和《20*年-2010年*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的安排,特提出创建*市干部教育数字化选学城(以下简称“干部选学城”),开展数字化自主选学试点工作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开展干部数字化选学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工作中心和全市工作大局,着力提高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和创新力,始终把素质教育和能力培训贯穿于选学城教育的全过程,引导激励广大干部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实施全覆盖、多手段、高质量的培训,促进全市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建设,努力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为全市干部健康成长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

开展数字化自主选学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实现全面培训,提高干部素质。认真落实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在确保县级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每5年参加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90天,其它干部每年参加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12天的基础上,每名干部每年参加自主选学得分不少于40—100个学分(具体办法见附件)。通过数字化选学城培训,使广大干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本领不断增强,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学风进一步弘扬。进一步创新培训理念,改进培训方式和手段,完善培训制度,强化自主选学管理,使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与干部队伍建设相适应,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相适应,具有时代特征、网络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常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形成。

二、培训对象

丹江口市全体在职干部及部分市直党政群机关、人民团体和市直属事业单位在职干部。

三、形式及内容

干部教育数字化选学城,主要运用现代传媒和网络技术,组织全市干部在线学习培训,采取以学员自主选学为主,定期组织集中学习交流、研讨,同时根据不同单位的实际需求组织干部集中选修。对每名干部实行专户管理,一名学员一个账户,学员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进行在线学习。

内容包括政治理论、党的建设、法律法规、公共管理、经济贸易、历史文化等30多个门类的教学科目,届时将结合*实际,陆续制作汽车制造、现代农业、水电开发、生物制药、旅游经济以及武当文化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课件。力争通过两年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网络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符合学员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

四、试点工作步骤

1、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对现有的武当党建网进行整合和扩容,增设服务器,增加宽带,安装管理软件,灌装学习课件,搭建方便快捷的网络学习平台。

2、宣传发动,安排部署。通过召开动员会、下发文件等形式,并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和市内政务党建网等媒介,对全市干部数字化选学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和工作部署,让广大干部了解自主选学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内容和方式。

3、摸清底数、登记发卡。对培训对象进行统一登记造册,不漏一人。登记内容包括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重点了解近五年来受训情况。然后建立帐户,发放学习卡,实行一名学员一个帐户、一张学习卡。

4、精选内容,建立专题库。开展干部培训和学习需求调查,广泛收集各单位、各部门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干部的意见、建议组织教材,建立“数字化选学”专题库。同时,通过租借、购买、交流共享等方式广泛采集培训教材,精选出一批现实针对性强、讲授方式灵活多样、参学对象感兴趣的专题。

5、培训骨干,启动试运行。举办培训班,组织抽调骨干对上网学习方法进行培训,举行“数字化选学城”开通仪式,并进行数字化选学城的试运行,启动第一批学员参加“选学城”选学工作。

6、总结完善,逐步推广。在运行过程中逐步总结和完善,在第一步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全市各地各单位,使之成为使用更加便捷,内容更加丰富,涵盖面更广,吸引力更强的学习形式。

五、有关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办干部教育数字化选学城,开展数字化自主选学试点工作是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的需要,是解决干部“工学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干部学习个性化需求的有益探索,是增强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举措。各级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数字化自主选学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它作为增强执政能力、提高干部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各单位、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带头参加学习,作好表率。

数字化教育范文篇9

〔论文摘要〕分析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时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今后发展应着重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地推进了教学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使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成为网络上可以被描述和访问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单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而且还包括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还包括了网络服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得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成为可能。近年来,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为列,就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图书馆协作活动。目前,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已显现成效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T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与全国性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比,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于具有应用推广相对顺畅、工作开展更易统一、计划实施更易协调、经费投人更易落实等特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7年,广东省启动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联合建设工作,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文献的联合采购和数据加工工作。2001年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管理中心的广东省电子图书馆,后改名为广东省网络图书馆。该系统采取以财政投人为主,各加盟院校图书馆付费为辅的方式,开展了部分数字资源的集团采购。但由于经费投人不足及组织协调等因素,系统发展不太理想。2005年,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使得广东省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停止运作。2006年,在省教育厅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由省财政投人900万元的建设资金,采取以学科为龙头,以6个省属院校为依托,通过项目立项方式建立了6个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以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医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工学资源中心”、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农学和生命科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商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外国语言学资源中心”和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高等职业技术资源中心”。其目的在于针对全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一个技术较先进、学科较齐全、资源较丰富、内容较全面的实时交互性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对分散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合理配置,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管理、搜寻、共享、评价,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弥补和改善全省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实现全省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2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设的发展

自批准立项以来,广东省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各分中心搭建了数字资源应用平台,引进了一些专科数据库资源,自建了一些特色数据库,并将项目前期已确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从最初的医学、农学、生命科学、工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高等职业技术资源等9个学科进一步扩展,增加了中医学与中医药等学科。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维护,因此到目前为止,各分中心的资源体系和管理平台尚未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平台、统一认证、统一标准和统一格式。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缺少面向各学科中心的统一服务门户;<2)有待统一各中心用于开发资源的平台软件或开放接口;(3)尚未制订统一的元数据标准;(4)尚未开展信息共享与合作交流;(5)缺乏有效的资源评价机制;(6)有待将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合理的共享方案,以推进项目的快速开展。

3对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是一个跨馆、跨部门和跨学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图书馆通力合作与全面支持,需要参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科学管理,统一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图书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需要参与学校在政策、立项、资金、人力统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更需要本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实施,统一制定有关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制定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稳步健康发展,切实避免项目建设流于形式。

3.1在强化项目管理中心职能的同时,注重明确各分中心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方式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建设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和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因此,系统采取的管理方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机构上要建立一个职能部门—管理中心,在为各分中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服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能,建立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定期召开进展汇报会的方式,加强各分中心之间的沟通与联系;<2)在技术上要建立一个统一服务平台,可根据各分中心的教育资源分类建立不同的栏目,提供导航式服务;(3)对各分中心存储在各个资源站点需要共享的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并明确用户访问的级别与权限;(4)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使用权限。

3.2借鉴国外联合建设数字资源的经验,注重构建“透明式”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服务门户

所谓“透明式”统一服务门户,是指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在一个系统上浏览整个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并且只要通过一次检索便可以覆盖平台中所有的系统,不需要知道资源的位置就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数字资源。统一服务门户是构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纽带,是教育教学信息集散的中心,是面向用户服务的窗口,应具有界面友好性、功能可扩展性、系统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和管理智能性等优点。统一门户将由各分中心的资源建库系统和元数据中心节点系统组成。其中建库系统应由项目管理中心向各分中心统一推荐,以便使运行平台具有相对一致的起点和整体性。统一门户的功能主要包括: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实现元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对象数据的分布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从而确保建设的资源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

3.3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数据采集加工标准。注重制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长期以来,虽然很多学校的资源库里存放着大量的资源,但由于在教学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资源都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同时这也是造成目前教学资源难以交流和共享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状况,在进行资源集成和整合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加工与揭示,有效地构筑起一个呈立体网状分布、具有知识关联性、能够向用户提供智能化访问和服务的知识系统,必须尽早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采集、加工和标引统一规范,确保在统一的元数据框架基础上,实现管理中心、各分中心和用户之间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3.4针对资源中心教学服务的重要功能,明确用户需求,确保资源中心的可用性与实用性

建设教学资源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全面、快速、方便、有效地检索、利用、组织和交流信息。因此,资源中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要充分地考虑教与学的双向需求,使教师、学生能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真正地为教与学创造一个现代化、网络化的知识环境,提高师生合理使用资源中心的积极性。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建设和资源使用脱节,资源中心还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无法确保其与教育教学各环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3.5制定考核激励指标,采取激励政策,吸引区域高校图书馆参与各学科中心的资源共建共享

对积极参与各学科中心资源建设的图书馆采取考核激励政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保证资源中心建设的质量,而且也能够保证共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考核内容包括共享资源利用率、服务响应速度及用户满意度等。其中,共享资源利用率应该作为主要的核定指标。建议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专项资金对参建图书馆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予以经费补贴,按各参建图书馆提供共享的数据量和用户实际使用量进行补贴。

3.6各分中心要注重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解决动态信息的更新,确保资源服务的时效性

当前,由于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大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他们往往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获取方面较为孤立,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指导,导致资源无序排列、低水平重复建设、内部缺少祸合性的现象较为突出。各学科中心作为资源建设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不仅要参与内容的规划、标准的确立、评价指标的编制、技术培训和指导的提供等,而且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技术手段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在资源建设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资源建设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中。

数字化教育范文篇10

为了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满足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从1957年开始,各大高校之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高校图书馆区域的资源共享与分配,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共享体系: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DAL(中英文图书馆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SHL(中国高等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中心),通过这三大体系,我国已初步现实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效交互与科学使用,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发展,学校之间不断进行合作式教学活动的探讨,逐步形成地域性的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形成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体系的立体化与多元化。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数字化进行不断加快,在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之中,逐渐形成一个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虽然高效图书馆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缺陷。首先现在各大数字化资源信息库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同一体系,缺少同一的标准与认知方式,访客在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区域获取获得同一标准的信息服务,很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互。

二、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质量,保证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弥补其发展的缺陷与不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

(一)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同一的门户服务。借鉴国外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先进经验,进行同一门户服务的构建。而这一门户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访问相关门户网站的用户,能够在资源搜索的过程之中,对整个共享平台上的资源进行浏览,只需要一次检索就能够对同一平台上不同系统之中的资源进行查阅,不再需要相过去那样需要对每一种不同的信息资源所处的子系统进行了解,只用通过构建这一个开发的、同一的门户服务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公共区域的共享建设,才能够实现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提升共享建设的便捷性与管理的科学性,极大的方便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校区域共享建设之中的可操作性,提供更为便捷的资源共享服务,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便捷。

(二)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规模与数量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其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的过程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在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建设之中,各类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存在着重复构建的情况,从而造成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难度增加的局面,为了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教育资源的分层处理,将不同难度、不同类别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从而逐渐在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之中,形成一个立体式的资源网络,在同一的加工与整合标准之下,成一个规范化的信息查询体系与高效的数据库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中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区域之内资源的高效共享。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区域内的各大高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共享建设之中。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