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专业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6:46:35

税收专业人才

税收专业人才范文篇1

[关键词]税收人才;培养;研究

专业培养目标是学校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相联系的衔接点。因此,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市场,既要看到社会对税收专业人才需求增大的光明前景,树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信心,又要充分了解市场对税收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找准专业定位,调整培养方向,以完全的“市场思维”做好优秀税收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一、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传统的税收专业是在国家统招统分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开设的,毕业生最终的走向是国家的税务行政机关,税收专业教育主要是为税务行政机关服务的。可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选择。因此,高等财经院校税收专业教育要生存和发展,首先也就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的定位。

(一)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业方向定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国家的税务行政机关,还是社会的税务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都迫切需要大批能承担税收管理重任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税收专业人才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税收专业人才需求将是长期的,税收专业教育应紧盯市场的这一需求,不断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培养人才。因此,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方向可定位为:

1、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将有利于那些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毕业生的就业。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可以考虑通过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方式到税务机关工作,具体可从事一般税收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工作,为国家税收征管部门、税收稽查部门和海关等部门服务。

2、税务中介机构服务人员。税务是一项社会性的中介服务。在我国,税务是新兴的产业,它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而发展起来的,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存在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开展好税务业务的核心,就是要积极培养和吸纳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以优化税务的人员构成,这是发展税务行业的关键。因此,税收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应主要定位在这一方面上。

3、企事业单位的报税员。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对我国的税收政策不了解、不熟悉,很可能做出各种违法行为,也有可能因为没有充分运用国家的税收鼓励政策,而加大其经营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当多的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一批精通税收理论和税法以及掌握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来为本单位办税、节税。这也为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

(二)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业能力定位

社会需求的变动,必然引起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为此,我们经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在分析涉税行业、涉税工作及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体和岗位职责能力的基础上,明确了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业能力定位: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社会对税收专业人才的强劲特色需求为导向,利用财经院校在税收方面的优势师资资源,突出培养学生在国家税收管理部门进行税收征收管理和税务稽查等行政执法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在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财税政策、税收法律咨询、税收筹划和税务等工作方面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在各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等工作方面的能力等。由此形成税收专业教育的特色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价体系,提高税收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税收专业人才的核心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确保其足够的人才市场竞争力,满足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三)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定位

财经类专业多属于知识应用性专业,税收专业人才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要培养具有较强适应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科学地、合理地定位其知识结构。税收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应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组成。相应的课程支撑:基础理论知识有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微积分及有关人文知识等;专业知识理论有财政学、税收基础、经济法、税收管理等;技能基础知识有基础会计学、金融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应用文写作等;技能专业知识有税法、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国际税收、税务实务、纳税检查、税收筹划等。在知识要求的实现途径上,除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应用、创新知识的方法和思维,使学生走出校门后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不断改革的税收制度,能够及时地更新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使用知识、创新知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价值。

二、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税收专业人才教育改革的目标,取决于税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传统的税收专业人才教育中,培养的学生就业面窄,而且重理论、轻实践,重税务公务员人才培养、轻纳税人涉税人员培养,重专业知识、轻相关知识,学生的应变能力较差,缺乏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应遵循的规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简约性、再现性特点,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兼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税收专业人才教育应当从发展专业、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不断拓展税收专业的生存空间,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税收理论和税收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最终实现其特定的培养目标。(一)改革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应当充分体现社会各界对税收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客观要求,在借鉴国内、外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广泛进行调查研究,以社会对毕业生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背景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税收专业的主干课程。税收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根据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分设理论主干课和实践主干课。理论主干课应依据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从理论知识结构出发,按照“重组基础、反映现代、注重能力、自成一体”的原则进行设计,一般应该包括:税收概论、税法、税务管理、税收筹划、税务、纳税检查、税收会计、税收综合模拟、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税收、软件操作与维护、比较税制等。实践主干课应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客观能力和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来设置,侧重训练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主要包括中国税制实践教程、税务管理实践教程、税收筹划实践教程、税务实践教程、纳税检查实践教程、税收会计实践教程和税收综合实践教程。

2、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理清课程的开课顺序。每一种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一般认为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局部应用能力的养成过程、连贯应用能力的养成过程和应用能力的熟练与自如过程。按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这一规律,在安排课程的开课顺序时,必须注意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然后综合点拨,达到热能生巧的目的。我们设计的税收学专业知识脉络是:税收概论-税法-税务管理-税务管理实践教程-纳税检查-纳税检查实践教程-税务-税务实践教程-税收筹划-税收筹划实践教程-税收会计-税收会计实践教程-税收综合实践教程。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从事税务专门性工作应具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要真正消化运用这些理论,必须通过实践。税收专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这是由税收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要提高税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同时,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要加强实践教学,就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可以根据税收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税收专业特点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根据国家税务行政管理机关、中介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的岗位要求确定学生必备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应逐步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打破旧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课程模式,真正做到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按照基本技能实训、专业分项模拟实训、专业综合模拟实训、校外见习、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五个方面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专项到综合、由模拟到实际操作”的“五步阶梯型”实践教学模块。在实践教学方案中,重点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实践教学体系既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又能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与结合。形成良好的应用能力培养系统。

(三)加强素质教育

税收专业人才培养首先应当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税收理论基础、较强的税务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个性为宗旨。要实践上述宗旨,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必须实现人文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双向提高。因此,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及其健康人格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是顺应新时期税收专业人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税收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对以往习惯中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使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并重,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并重,知识教育与理想教育、品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体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并重,理论教育和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并重,促使经验性教学向科学性教学、价值性教学方向转化,使现实中的越来越强化的考试式评价,向德、智、体、美、劳等各项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评价方面转化。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素质拓展教育是在学生必修的理论和实训课程计划以外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的、由学校组织引导的课程或活动。素质拓展教育是以素质能力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在修完素质拓展必修课的同时,学生通过选修课程和参加活动来扬长补短,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税收专业人才范文篇2

[关键词]税收人才;培养;研究

专业培养目标是学校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相联系的衔接点。因此,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市场,既要看到社会对税收专业人才需求增大的光明前景,树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信心,又要充分了解市场对税收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找准专业定位,调整培养方向,以完全的“市场思维”做好优秀税收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一、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传统的税收专业是在国家统招统分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开设的,毕业生最终的走向是国家的税务行政机关,税收专业教育主要是为税务行政机关服务的。可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选择。因此,高等财经院校税收专业教育要生存和发展,首先也就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的定位。

(一)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业方向定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国家的税务行政机关,还是社会的税务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都迫切需要大批能承担税收管理重任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税收专业人才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税收专业人才需求将是长期的,税收专业教育应紧盯市场的这一需求,不断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培养人才。因此,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方向可定位为:

1、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将有利于那些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毕业生的就业。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可以考虑通过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方式到税务机关工作,具体可从事一般税收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工作,为国家税收征管部门、税收稽查部门和海关等部门服务。

2、税务中介机构服务人员。税务是一项社会性的中介服务。在我国,税务是新兴的产业,它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而发展起来的,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存在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开展好税务业务的核心,就是要积极培养和吸纳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以优化税务的人员构成,这是发展税务行业的关键。因此,税收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应主要定位在这一方面上。

3、企事业单位的报税员。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对我国的税收政策不了解、不熟悉,很可能做出各种违法行为,也有可能因为没有充分运用国家的税收鼓励政策,而加大其经营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当多的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一批精通税收理论和税法以及掌握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来为本单位办税、节税。这也为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

(二)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业能力定位

社会需求的变动,必然引起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为此,我们经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在分析涉税行业、涉税工作及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体和岗位职责能力的基础上,明确了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业能力定位: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社会对税收专业人才的强劲特色需求为导向,利用财经院校在税收方面的优势师资资源,突出培养学生在国家税收管理部门进行税收征收管理和税务稽查等行政执法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在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财税政策、税收法律咨询、税收筹划和税务等工作方面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在各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等工作方面的能力等。由此形成税收专业教育的特色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价体系,提高税收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税收专业人才的核心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确保其足够的人才市场竞争力,满足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三)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定位

财经类专业多属于知识应用性专业,税收专业人才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要培养具有较强适应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科学地、合理地定位其知识结构。税收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应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组成。相应的课程支撑:基础理论知识有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微积分及有关人文知识等;专业知识理论有财政学、税收基础、经济法、税收管理等;技能基础知识有基础会计学、金融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应用文写作等;技能专业知识有税法、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国际税收、税务实务、纳税检查、税收筹划等。在知识要求的实现途径上,除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应用、创新知识的方法和思维,使学生走出校门后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不断改革的税收制度,能够及时地更新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使用知识、创新知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价值。

二、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税收专业人才教育改革的目标,取决于税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传统的税收专业人才教育中,培养的学生就业面窄,而且重理论、轻实践,重税务公务员人才培养、轻纳税人涉税人员培养,重专业知识、轻相关知识,学生的应变能力较差,缺乏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应遵循的规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简约性、再现性特点,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兼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税收专业人才教育应当从发展专业、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不断拓展税收专业的生存空间,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税收理论和税收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最终实现其特定的培养目标。(一)改革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应当充分体现社会各界对税收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客观要求,在借鉴国内、外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广泛进行调查研究,以社会对毕业生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背景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税收专业的主干课程。税收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根据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分设理论主干课和实践主干课。理论主干课应依据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从理论知识结构出发,按照“重组基础、反映现代、注重能力、自成一体”的原则进行设计,一般应该包括:税收概论、税法、税务管理、税收筹划、税务、纳税检查、税收会计、税收综合模拟、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税收、软件操作与维护、比较税制等。实践主干课应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客观能力和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来设置,侧重训练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主要包括中国税制实践教程、税务管理实践教程、税收筹划实践教程、税务实践教程、纳税检查实践教程、税收会计实践教程和税收综合实践教程。

2、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理清课程的开课顺序。每一种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一般认为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局部应用能力的养成过程、连贯应用能力的养成过程和应用能力的熟练与自如过程。按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这一规律,在安排课程的开课顺序时,必须注意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然后综合点拨,达到热能生巧的目的。我们设计的税收学专业知识脉络是:税收概论-税法-税务管理-税务管理实践教程-纳税检查-纳税检查实践教程-税务-税务实践教程-税收筹划-税收筹划实践教程-税收会计-税收会计实践教程-税收综合实践教程。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从事税务专门性工作应具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要真正消化运用这些理论,必须通过实践。税收专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这是由税收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要提高税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同时,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要加强实践教学,就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可以根据税收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税收专业特点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根据国家税务行政管理机关、中介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的岗位要求确定学生必备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应逐步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打破旧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课程模式,真正做到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按照基本技能实训、专业分项模拟实训、专业综合模拟实训、校外见习、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五个方面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专项到综合、由模拟到实际操作”的“五步阶梯型”实践教学模块。在实践教学方案中,重点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实践教学体系既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又能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与结合。形成良好的应用能力培养系统。

(三)加强素质教育

税收专业人才培养首先应当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税收理论基础、较强的税务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个性为宗旨。要实践上述宗旨,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必须实现人文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双向提高。因此,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及其健康人格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是顺应新时期税收专业人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税收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对以往习惯中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使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并重,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并重,知识教育与理想教育、品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体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并重,理论教育和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并重,促使经验性教学向科学性教学、价值性教学方向转化,使现实中的越来越强化的考试式评价,向德、智、体、美、劳等各项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评价方面转化。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素质拓展教育是在学生必修的理论和实训课程计划以外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的、由学校组织引导的课程或活动。素质拓展教育是以素质能力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在修完素质拓展必修课的同时,学生通过选修课程和参加活动来扬长补短,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税收专业人才范文篇3

关键词:税收基础;职业素养;中职;教学

从事教育行业以来,发觉当下的学生面对社会的诱惑太多,处于放松自我状态,上课时有一部分学生不仅不听课,还出现玩手机、看小说的行为。这意味着学生不是仅仅的不喜欢听课,而是他们的思想觉悟及学习意识已出现问题,也就是他们对学生这个角色的定位及职业规划有了偏差。作为税收会计专业学生,面对枯燥的税收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采用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既注重税收知识的讲授又注重与专业知识的联系,还要让他们做好学生本职、定位好学生角色,使学生在学习税收知识的同时,认真且自觉地向专业知识迁移,以激发其学习动力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把《税收基础》与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我校税收会计专业的《税收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即第3学期开设,学习时间为一学期。作为中职税收课程,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操作性、应用性的特点,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根据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看,税务处理技能是会计岗位技能中较为陌生但又很重要的一项技能。作为中职税收专业主干课程,仅学习税收法规的书本知识还不够,必须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来设计教学。

一、素养先行,团队合作,分组竞争,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传统的税收教学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师本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在安排到担任该门课程时,笔者苦苦冥思: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力量呢?正值职业素养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利用职业素养开场热身破冰常用的团队合作———分小组进行授课形式,开学的第一节课,笔者根据该班级总人数(共48人),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组员进行分组,8人一组,共6组,分组后选出每组组长,每组组长把组员名单写在纸上上交,内容包括:1、组名:要求有创意,积极上进2、组长(有较强的组织能力)3、组员4、口号5、目标。学生尝到让自己当家作主选择伙伴的滋味,一节课下来,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中,他们觉得这种方法新鲜好玩,热情高涨。学生们都踊跃地上交了“表决书”———个个都写得豪情万丈,志在必得。如:wearethenumberone;1234567,星期一学到星期七等等。笔者要求他们各自演绎下小组风采,他们格外来劲,连平时比较文静的学生也被带动起来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步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税收课原来也不是想像中那么无聊,对上课有所期待。

二、图文声像并茂,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动态课堂

当前的职业素养课程全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支撑,课堂过程穿插视频、PPT等让学生上课时享受着视觉大餐。税收课程能不能仿效呢?税收课程理论性较强,既枯燥无味又难以理解,对于那些基础较差、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中职生来说,要想在较少的课堂上,掌握比较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如何把税收课堂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才是王道呀。在继开场热身后,笔者在税收概述导入时给学生播了一个《五分钟,让你了解中国的税》的微课视频,该视频生动形象、幽默搞笑而且把税收融入到时事热点进行演绎。通过观看该视频,学生对中国的税种有了一个通篇的了解,而且了解税收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进而对税收产生了兴趣。接下来在课堂里,笔者尽可能搜集跟税收有关的视频跟学生分享,例如在讲授税款征收时,查找到了一个关于偷税漏税纳税人的忏悔自白视频,让学生明白税的强制性及不可避免,也从另一侧面引入了税款征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视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创设模拟税收情境,由学生组织演练,增加学习热情

职业素养课程与专业课程极大的不同点在于课堂内容的呈现形式上,素养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善于把课程内容溶入到情境中,通过由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演练的形式进行,教师在演练任务结束后把需要讲授的观点提炼出来,再由学生感悟。这种方法优点在于学生参与当中切身体验,观点提炼出来时他们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而且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税收课程能不能也创设相应课程内容的情境由学生去深入体验呢?税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每一章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职业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增值税”时,创设职业情景为:盛润公司主管财务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王石要求会计主管李强把新开发的电子产品一批用于员工福利,刚毕业不久的张一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将这一业务的商品成本直接进行结转计入“在建工程”账户中。会计主管李强告诉张一,正确的处理应该是按视同销售处理,并计算增值税。张一很困惑,明明产品没有销售也没有收入,还要缴纳增值税吗?通过这一职业情景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增值税?哪些行为应纳增值税?增值税纳税人有哪些类型?增值税税率是多少?增值税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伴随着这些问题进入新知识,让学生在进行角色情境演练时有针对性地表现问题所在,并生活化地表现出来。这种方式在学生群体中反响很大,大家都比较喜欢在某些情境下去展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四、师生互动,开放式教学,善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任务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又称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业素养课堂上教师常通过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学习新知识,领悟更多人生哲理。在组织税收课程的课堂教学时,其实也可以应用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改变学生的懒散现状。笔者通过任务分解,把各种税收业务按照步骤分解成若干个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重新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参与、合作。例如在学习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的这一章节中,就可以分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操作、增值税进项发票认证、抄报税、纳税申报表填写和税款缴纳等五个教学任务,而纳税申报表填写这一教学任务又可细分为销售明细、进项明细、纳税申报表及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情况等表格填写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一一完成各个教学任务,并及时进行考核,同时设计一个完整案例,把几个环节串联起来,让学生完整、详细地掌握真实的纳税操作过程。在这种各个阶段的小任务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了,完成一个个的任务,形成一个个的作品,一次次地获得成就感。

五、改变传统考试方法,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目前职业素养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多样化,不局限于书面的理论测试,而是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但专业科目多数学校对学生考核仍采用笔试,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在税收课程的考核中,笔者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如要求学生填制纳税申报表、对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等;增加探讨抽题考核的办法,鞭策学生去全面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另外,最终的成绩可以将平时的考核和期末成绩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平时主动学习,避免临时“抱佛脚”。总之,在开展税收课程过程中,多些人性化地采用学生关注、喜欢的方式去进行组织课堂,关心学生身心发展,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等方式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永远记得,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工作,那么教师在教学时更多地采用职业化的角度去思考组织,把学生当成准职场人去培训,让他们学得愉快,学有所获,让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同步成长,使税收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作者:梁晓波 单位:广东省东莞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晶.基于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03).

[2]陈明,雷芝峥,王彩燕.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

[3]周宇霞.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税收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06)

[4]崔九九.多媒体在会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税收专业人才范文篇4

确实加强税源的管理工作,大力发展人才强税,人才强税战略是构建已成为税务部门强化税收管理、提升税收管理综合水平的重要举措。人才强税总体要求是以纳税增收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支撑,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加快强税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培养和提升纳税人以税法为准则,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国家税务总局多次提出以人才强税建设为主线,大力加强纳税服务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集约化建设,以解决制约纳税服务发展的突出问题。基于这样的需要,人才强税是管理和做好税收的一个环节,人才强税作用和价值越来越突出。在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优化纳税服务,建立与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相适应的纳税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税源管理新模式,成为当下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对纳税服务工作的再认识和定位

一是要充分认识纳税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纳税服务是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贯穿税收征管全过程的基础性工作。纳税服务伴随税收管理,服从和服务于税收征管工作,也是提升全社会纳税意识。纳税服务从税前、税中、税后参与税收管理服务。税前为纳税人提供咨询和服务,以提高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意识;税中为纳税人服务,使纳税人能够更方便、快捷、准确地履行纳税义务;税后为纳税人服务和提供方便。

二是要准确定位纳税服务的工作职责。纳税服务是依法行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服务型政府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法定应尽义务和职责,是税务机关的责任和义务。国家税务总局将纳税服务工作的主要职责归纳为“十六个字”“税法宣传、纳税咨询、办税服务、权益保护”。作为为纳税人提供的公共服务,税务工作者纳税服务遵循无偿、平等、公平、效率的原则。

三要按照正确的纳税服务的理念。根据纳税人的需求、让纳税人满意是纳税服务的工作理念。目标是促进纳税依法纳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努力实现税收管理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税务人才是强税的重要资源

在现实社会中,科技发展和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随着税收征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税收业务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税务专业人才在税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一是税务人才是科技兴税最主要的推动力和开拓者。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由掌握了丰富实践知识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实现的。税务人才也一样,从手工开票到征管软件的开发利用,从上门收税到网上报税,无一不是税务人才推动着税收征管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信息化。二是税务人才是社会主义税收事业持续发展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从现实生活中我们认识到,税收任务年年超额完成,税收职能的日益完善都需要税收管理者正确的决策和正确的指挥。俗话说“鼓敲千遍,一锤定音”,也说明了税务管理人才对税收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税务人才是税收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是税收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税务人才具有其他税收资源所没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居于主导、决定地位。税务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切税收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就不可能开征社会保障税,没有对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就不可能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所以,只有税务人才发挥能动作用时,税收资源才能跟着发挥作用。

税收和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作用。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税收支撑,税收事业的发展则需要精通税收业务的专业性人才支撑。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把好入口关、抓好培训关,取得了显著成绩,也初步形成了税政、电脑、稽查、写作等专业人才队伍。但总的来看,我们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下大力气抓好税务人才的培养开发,创造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可喜局面,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所以说人才是抢谁的关键。

三、推进税务专业人才整体开发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的就是人才相当重要的道理。税务系统专业性很强,面貌能不能改变,事业能不能发展,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批可用的人才,尤其是地税系统,人少税种多,征管范围大,要增强地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

实施人才强税战略,推进税务人才整体开发,必须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好管理型、专业型人才两支队伍,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要坚持以税务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挖掘现有人才潜力为基础,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目前,我国迎来了又一轮经济发展高潮,为各种投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税收政策、制度对企业经营影响也日益突出,这就更需要我们拥有专业型、复合型高素质的税务人才不断创新征管手段,不断提高税务信息化水平,以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要有重点地培养专业型人才,选择复合型人才,实行重点带动,整体推进,推动税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创新税务人才使用机制,坚决冲破一切妨碍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要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激励机制,确保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增强用人制度的活力,充分调动各类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健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税收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大胆选拔启用税务高素质人才,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促进形成关心、爱护、理解、信赖人才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各类人才发挥聪明才智,为增加地方税收。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全力主抓税务人才。领导重视、认识深刻,国税局人才培训工作能够长期坚持的关键因素。税务机构系统没有自己专门的培训场所、培训机构和固定的师资队伍,这严重制约了人才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此,国税局下大力气改变人才现状。根据国税系统人才培训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明确了搞好税务人才培训工作的新理念,即增强“一个观念”,坚持“两个原则”,实现“三个转变”,走出“四个误区”,抓好“五项工作”。国税局把人才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做到与税收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检查,突出了人才培训工作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不但如此,培训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

国税局主管培训工作,要根据国税系统人才培训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明确了搞好税务人才培训工作的新理念,即增强“一个观念”,坚持“两个原则”,实现“三个转变”,走出“四个误区”,抓好“五项工作”。步形成了“一把手”挂帅,领导班子配合分管主抓,业务处室承办,系统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人才培训工作格局。国税局把人才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做到与税收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检查,突出了人才培训工作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注重实效,提高实战能力。充分调动国税系统人才工作者参与人才培训工作调研的积极性,确定调研课题,安排部署国税系统人才部门结合实际,对人才培训工作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人才工作实效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成果,以指导全国税系统人才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建设“人才仓库”。在实施人才兴税战略的过程中,国税局通过层层选拔,严格考核,建立起国税系统的“人才仓库”。“人才仓库”在税务稽查、反避税、纳税评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势利导,盘活人力资源。在基层,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亟待优化,新技术应用困难等现象比较普遍,通过培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理念。这一理念引起了基层从事税务工作时间较长的干部职工的共鸣。当地国税局因势利导,大力开展应用培训。许多基层干部职工十分珍惜培训的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学习新知识。

国税人才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文化结构和专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执法水平、服务水平、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岗位能力持续提高。国税人才取得了多项卓越的工作业绩。国税局充分整合信息资源,今年初开发了税收管理员小助手软件,在推广后得到税务人和企业的普遍认可,多数人认为这是“两个减负”的好帮手。国税局推行通办办税模式。

四、加强对国税税法的大力宣传

在新形势时下,提高企业对国税税法的知晓率,积极开展国税税法的宣传活动,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国税税法的宣传,推动和促进全社会国税税法业务的开展。一是定期开展全社会国税税法的宣传培训,请有宣传税务和法律部门的专家讲课;二是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国税税法的发展和服务工作;三是建一批生活实用的宣传税法标志,编写一些短信宣传国税税法业务的语句;四是把税务部门的业务宣传到窗口平台,做到来有应声,去有送声;五是举办国税税法系统的文艺晚会,全社会宣传税法的服务社会各界的政策,广泛宣传国税税法的业务工作;六是在服务窗口印发一些宣传单,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七是每年向社会举办一次我与国税税法征文,对税法进行宣传;八是每年在全社会开展一次国税税法有奖问答活动。让全社会各界知晓国税税法,在中国遍及城乡的税法业务发展体系,迅猛宣传国税税法。从而促进了税收,发展了国民经济,便收税为自觉纳税。

五、做好国税秘书日常工作、办文办事

随着信息论的兴起,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是个庞大的互连系统,网上的资源非常丰富,涉及到人们的各个领域、行业及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在新闻媒介、学术交流、税务数据库检索、迅速及时地传播各种信息。

作为领先于时代的税务秘书必须从工作方法上改变领导的观念,率先使用先进的工作平台,并确实带来实际效果。税务秘书工作的内容应不断拓展,秘书工作制度不断完善,作为税务部门秘书运行机制不断优化。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税务秘书还是刚入行的新秘书都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税务秘书要求学会使用计算机技能。

一是税务秘书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今,首先要懂得透过网络收集信息,做好文件的传达。税务秘书在网络的大环境下出了要懂得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外,还要懂得如何利用网络发送、传递信息。

办公自动化系统有助于提高税务秘书的工作效率,简化办公过程,及时、快捷的接受或发送信息。就是使用电子邮件和即使通讯工具收发信息、信函或是各类办公文件。

二是网络环境下个各种新兴产业也要求税务秘书在工作中能了解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税收专业人才范文篇5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国有企业;财务管理;

核算体系财政管理为国家与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税收体制逐渐发生变化。税收体制作为经济管理中最为有效的方法,能够通过不同的经济业务行为对税收类、税率进行优化配置,对各类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企业需要根据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创新,构建行之有效的财政管理模式,保持财政管理人员工作的工作的积极性,以财政税收为导向,合理应用各类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为现代国有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文章将结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活动带来借鉴价值。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财政管理中现存的问题越发突出,主要表现在财政税收体制不够健全,财政核算体系存在缺失及财政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

(一)财政税收体制不够健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的影响越发突出。在国有企业税收制度不够健全,对财政税收制度内容掌握不足的情况下,则会致使各类不公平的问题发生,对技术创新、社会资源分配不够合理。财政收入、预算以及支出期间存在着数据记录存在问题的情况,对国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的增长、社会的发展等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也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将移动支付等先进的功能融入其中。但是当前财政税收改革中尽管在分税制中规定了移动支付的功能,具体的协调及应用效果却仍然不够理性。在财政税收转移支付期间,需要浪费较多的时间,转移支付的利用率相对较低,不利于时间的控制与效益的增长。财政管理中移动支付方式存在问题,也会影响整体的国有企业财政管理效果,需要进行创新性研究。

(二)财政核算体系存在缺失我国财政税收体制逐渐变革,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现代国家经济的增长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缺乏现代化预算管理体制的情况下,预算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具有诸多局限性因素。预算管理体制覆盖范围存在不足,在很多地区未能够形成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监督与管理制度比较匮乏,也会影响现代国有企业的发展。在任意挪用公共财政收入、财政科学计划不足等问题影响下,财政管理的作用价值难以得到彰显。缺乏严格的审批与监督流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建立健全财政预算体制为当前财政税收管理的重要基础,现代财政税收管理工作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流程展开,但是当前预算方案与执行监督力度不足,致使财政预算管理的机制无法得到彰显,虚假核算、人为干预财政核算等问题频频发生,对现代财政税收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带来重要影响。

(三)财政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实施分税制改革,但是基于实际情况而言,地方财政存在着失衡的情况,地方政府不得不开始节约大量的财政支出与行政成本,进而保证地方财政体制运转的需求。地方财政税收管理人员个人的工作经验、专业能力会直接影响整体工作的质量。但是在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匮乏的情况下,一些财务管理工作质量较差。财务管理人员对数据信息的分析不足,缺乏风险防护意识与风险评估能力,无法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对国有企业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无法达到满意的管理效果。

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调节市场干预力度,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审核及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财务管理质量等方式发展,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一)调节市场干预力度,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管理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调节力量。政府导向对市场发展影响较大,需要提升其重视程度。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需要站在宏观视角上进行分析,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干预中的力量,在全面市场调查与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适当进行管理。比如针对性新兴的行业,则需要适当放宽税收政策,为其创设一个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在适当补贴的方式下,为其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税收财务信息内容较多,资料与数据繁杂,为当前国有企业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8]。国有企业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财务信息,使资料与信息的收集更加全面、完整,使管理的方式更加便捷,提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与管理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价值,将信息进行共享。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国有企业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网络,适当拓展网络覆盖面,从原料的采购、生产管理、业务销售等方面进行全面化管理,由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各类信息进行信息化录入。以分类管理、目标索引等方式,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存档等,且对信息进行跟踪,更好的发挥信息管理作用价值。在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国有企业能够对税务工作实施快速性财务预算管理,且制作出阶段性报表、统计表等等,明确了解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审核国有企业中的税收规模较大,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在严格的税收监督制度、审核机制应用方式下,才能够保证各项税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对现代国有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现代国有企业需要建立“职权分离”的财务监管体系,使每一位工作人员均能够清晰自己的责任、工作范围内,构建责任划分制的监管体制,对财务管理实施监督和引导。同时,还可以在第三方财务审核机构的辅助下,阶段性的开展财务信息的审核工作,对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早期发现现存的财政风险问题,快速制定解决对策且降低风险发生率,对财政税收的缴纳现状进行评价,是提升国有企业财政管理质量的重要途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需要明确税收征管与税务明细查询的必要性,对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全面性管理。国有企业作为财政缴税单位,其内部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专业能力也要提升。国有企业中财务缴税数额相对较大,更需要提升监督与管理的重视程度,完善各项财务管理流程,对各类财务信息实施全面收集和优化整理,且对各项财务信息审核工作进行监督,落实各项财务税收制度,做好财务信息的动态化管理,保证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财务审核与监督制度,为当前国有企业发展中所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需要提升其重视程度,对现代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财务管理质量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规模与税收类型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财政税收管理需要在明确各个行业特征、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税收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税收法律规定,对财政税收管理中的各项业务、税率等进行清晰化管理,及时解决各类财务税收问题,对财政税收中的不法行为进行及时处理。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会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整体质量。国有企业需要提升专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提升财务管理的质量,加强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在财政税收的明细、税率、税收政策等基础上,对当前财政税收征收管理的内容与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发挥财务管理与风险评估的作用价值,对当前财政税收管理中的不良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税收规模与税收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加,需要建立健全各个行业的财政税收征管重视程度,及时解决当前财政税收管理中现存的问题,且结合法律规定等处理各类不法行为。财政税收管理团队本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态度将会直接决定财政税收政策的执行效率,故而在人才筛选、聘用期间需要增加要求,将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优秀的财政管理人员引入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国有企业内部还需要积极开展财务人员的专业指导与职业培训活动,在系统化的入职培训、见习进修和交流学习的培训过程中,增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进而在日常工作中,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展开财务管理工作,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互融合,对现代国有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国有企业也可以适当融入绩效考核机制等等,对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工作质量等进行测评,结合测评的结果进一步实施培训指导,将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工作状态与其薪资相互融合,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其工作质量。针对财务管理人员自身而言,更需要积极学习各类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学习财政税收管理的方式及税收政策、法律规定等。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坚持“严于律己”的思想,尽可能避免各类不良问题的发生。

三、结语

做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现代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优化建设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创新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调节市场干预力度,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审核及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财务管理质量等方式,构建责任划分制的监管体制,对财务管理实施监督和引导,充分发挥每一位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价值,更好发挥财务管理价值,促进现代国有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广瑞.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影响探究[J].纳税,2018(31).

[2]吴振霞.浅析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与国企发展的相互作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11).

[3]王宜峰.基于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国有企业财务工作研究[J].现代商业,2018(4).

[4]胡博.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与国企发展的相互作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6).

[5]余红艳,沈坤荣.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2016(3).

[6]武国琼.论我国现行财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5(11).

[7]段彦艳.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我国税收水平——有关创新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

税收专业人才范文篇6

(一)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人才观

人才是一个相对概念,广义的人才是指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聪明才智,并善于运用自身的能力条件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贡献的个体。狭义的人才是指那些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强烈的事业心、坚韧的毅力、旺盛的进取心、饱满面的工作热情和充分的自信以及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智慧和才能,能创造性地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体。从一般意义上讲,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就可以称之为人才:(1)胜任本职工作,能按要求履行职责;(2)在工作岗位上有创造性,能出色完成工作任务;(3)有特殊专长,在某个领域或某项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税务系统的人才按照层次可分为一般人才、优秀人才和精英人才3种类型。一般人才是指拥有岗位职责要求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员。优秀人才包括领导管理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两个方面。优秀人才中的领导管理人才主要是指担任中高层次领导职务,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思想素质过硬,具有突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组织和领导所属干部职工全面完成各项税收工作任务的管理干部。优秀人才中的特殊业务型人才是指在税务行政管理和税收业务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有很高的理论水平,或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或掌握前沿前学理论的专家。精英人才也可以称之为复合型人才,专门指具备坚实完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广博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同时还具有很强的领导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领导管理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

税务系统的人才也可按照岗位分为业务管理型人才、行政管理型人才和理论研究型人才三种类型。

(二)人才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随着我国加入WTO,在经济在市场中,所有领域的竞争已经凸现为人才领域的竞争,一场没有国界、没有宣言的全球性人才争夺战正在全面展开。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人才是兴业之本,是发展之源。没有人才,任何事业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时代前进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我们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形势、担负的任务的角度来讲,人才都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从大环境讲,人才开发是社会竞争的焦点。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竞争。谁能获得并重用优秀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谁就能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夺取胜利。只有尽可能地抢占并持续占有人才,才能掌握和控制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三)人才是决定税收事业进步的基础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对税务工作提出的要求可以概括为税收体制合理化、征收手段的科技化、税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税务规则的国际化。这些目标,都要靠具有强烈的现代化观念、超前的战略眼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才来完成,都与税务系统所拥有人才的数量、质量和能否发挥好人才的作用紧密相联。税收事业的发展对税务系统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引进和用好各类人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直接影响税收工作的开展,影响到税收工作的效率和效能,还关系到税收事业的兴衰。在税务系统,人才开发可以缓解工作手段落后、经费不足、干部绝对数量不足等一系列制约税务工作开展的瓶颈问题。在各类税收岗位工作的人才按照不同的规律成长和发展,使各级税务机关形成专家和专业人才队伍,构建一般人才的“塔基”、优秀人才的“塔体”及复合人才的“塔尖”,并在税收工作各领域发挥骨干和中坚作用。

(四)税务系统人才开发势在必行

各级税务机关及其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将人才开发置于战略地位,将在人才开发上的投入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入。加大人才开发力度,从思想观念上、制度建设上、人事管理上和教育培训上保证人才队伍的有效建设和高效使用,应该成为全国税务系统一项重要的任务。必须认真借鉴和汲取国内外人才开发的有益经验,适应今后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加快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搭建人才“绿色通道”,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建立龙头和骨干队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就要实现对人才认识上的三个转变:一是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作为服务税收工作的一种手段向税收工作本身转变;二是把人才队伍建设从附属于干部队伍建设向干部队伍建设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转变;三是从低层次多重复的一般性人才培养向高水平人才培养转变。从税收工作的大局和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确立税务系统人才在税收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识别人才、聚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爱护人才作为发展税收事业的重要工作和基础战略。

二、税务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税务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势和特点

1.人才总量增长较快。1994年国、地税机构分设后,全国税务系统干部总数有了很大的增长,到2001年底,国、地税系统正式职工已近80万人。这是一支优秀的、能点头的队伍,经受了各种考验,出色地完成了收入任务,充分发挥了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税务系统的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和表扬。取得这样的成绩,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支较为优秀的税务干部人才队伍。

2.人才的年龄和素质结构有所改善。随着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教育力度的加大、培训层次的提高,税务系统人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特别是素质结构建设得到了国家税务总局以及各级税务机关的重视,人才队伍结构正在由以单一素质为主向单一素质突出、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的方向转化。

3.人才专业队伍初具规模。在税务系统中,通过开展领导岗位培训、“尖子”培训、“种子”培训、普及性培训和干部的在岗学习、岗位练兵以及相应的考试考核,征收管理、稽查、计算机、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工作队伍已经形成,业务水平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相适应的状况已经得到明显改善。

4.人才队伍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税务系统的人才同其他领域的人才一样,内涵和层次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尤其是税务机构分设后,各级税务机关招录了一大批税务系统急需的会计、法律、计算机等专业人才,干部队伍的人才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一个全新的适应当前税收工作的人才队伍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二)人才开发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在人才资源开发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观念不强、政策滞后、机制不灵活、成长环境不优化、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人才方面的优势也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工作上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税务系统人才开发在观念上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一些单位和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在现代税收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人才的招录、培养和使用思想上不重视、措施上不落实、使用上不得当,致使一些地方人才匮乏的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比较注重外来人才,不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把引进人才和挖掘使用好现有人才割裂开发,使现有人才的潜能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三是怕招录和培养的人才跳槽。特别是条件艰苦,人才资源基础薄弱的地区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税务机关,难以花大力气培养人才,怕水浅养不住大鱼。四是利用人才视野不开阔。认为只有把人才调进税务机关工作才能加强人才的力量,忽视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将在科研部门、院校,包括企业中的人才为我所用。

2.税务系统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整体质量,都存在着明显不足。一是在专业结构上,税务系统中具有一般性财税知识的人员比较多,而适应现代税收工作要求的,系统地学习过会计、法律、经浊、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还比较少,即使系统学过这些知识的干部当中,也有一些人由于不注重知识更新和继续学习,知识衰退,技能水平下降,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二是在人才层次上,一般人才基本可以满足工作需要。但领导管理人才、特殊业务人才及复合型人才明显不足,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还不高。在今后一个时期,尤其缺少的是高级税务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三是在整体分局上,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和人才资源较为丰富,可使用的人才选择性大。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人才的数量则比较少,甚至因为人才的缺乏影响到了税收工作水平的提高。在人才的纵向分布上,上级税务机关和下级税务机关、城市分局和乡镇税务所、税收业务岗位和辅助支持岗位等,都存在着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值得重视的是,在税务系统人才总量不足的情况下,一些部门还存在着人才浪费现象,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在管理模式、权限和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缺乏人才调节机制,人才管理模式比较简单,缺少分类管理,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过于统一,忽略层次区别的个性差异,用同样的模式和标准管理不同类型的人才。二是在各级税务机关内部,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对特殊人才的特殊贡献,没有真正从政治上、经济上、荣誉上给予与其贡献相适应的待遇,影响调动人才开发自我潜能的积极性。

4.人才的培养开发尚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人才开发在体制上缺少大胆的探索和积极创新,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全系统的人才优势并没有完全化为工作上的绩效优势。

面对税收工作赋予我们的职责,面对党和人民对税务部门的要求和期望,我们必须在人才开发上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下大力气,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税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构建全国税务系统的人才高地。

三、制定符合税务系统实际的现代人才开发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人才开发要以人才观念创新为前提,以正确的人才开发战略为指导,紧紧围绕税收事业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和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以整体性人才开发为主题,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开发中青年英才为龙头,以培养优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和人才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开发与调整并举,紧紧抓住吸引、培养和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为税收事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体系。

(二)目标

要依据现实情况和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来胡定人才开发的目标,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才市场和人才资源,争取通过5到10年的不懈努力,使税务系统的人才总量有较快增加,高层次人才比例有较大增长,培养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领导人才、具有较强能力的税收业务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干部,使人才结构与税收工作,与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相适应,实现由单一税务专业人才开发向综合型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多元化人才开发拓展,由本区域内人才开发向国内国际人才全方位开发拓展。

税务系统人才开发战略规划应由国家税务总局和各省级国、地税局来完成,其主要内容是明确人才开发的目标、重点和措施,有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使用的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人才开发战略的制定,一是要落实人才培育适度超前的思路,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争需的、特殊的、关键岗位的人才,做到超前预测,超前规划,超前投放,超前储备。二是要贯彻扩大人才总量与盘活人才存量相结合的方针。加大培养、吸引人才力度、积极扩大人才队伍规模。努力通过提高素质、强化激励和引导教育等手段,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应有作用。三是要突出优化结构,以人为本的重点。以优化人才资源管理为核心,尊重人才主体地位,加大人才合理流动和合理配置。四是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才价值,真正建立重实绩、重贡献、重技能、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营造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使人才选拔使用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三)原则

在人才开发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1.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税务系统现有人才配置结构是经过若干个历史阶段逐步形成的,是在这些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与整体税务体制和税收工作任务基本适应。因此,人才开发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保持干部队伍整体结构的相对稳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税制改革和征管改革的深化,征收机制和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在日新月异,对人才的标准也有了新的要求。事物发展和人事管理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客观现实对人才配置做出相应调整。

2.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国家税务总局应制定全系统统一的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明确具体措施,保证人才开发的统一性。地方各级税务机关在人才配置上,要做到有计划,按比例,从大局出发,合理配置,防止局部的比例失调以及超越现实条件的现象发生。坚持多样性,是指各极税务机关根据情况和需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开发战略,针对实际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和补充。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避免简单化和机械化。

3.坚持连续性与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人才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系统、一个单位、一个部门长期的、多方面努力的结果,只有方向明确,共同努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不断壮大税务系统的人才队伍。

4.坚持整体提高和个体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人才的整体结构,突出整体功能,这是做好税收工作强大的人才力量。同时,要注重人才的个体差异,培训的内容要符合人才个体的能力趋向,适合个性发展。要努力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使人才留得住,并能够最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四、税务系统人才开发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一方面吸引外部优秀人才,一方面立足用好现有人才。即实行开发与调整并举,既要创新开发机制,又要调整人才结构,这是税务系统实施人才开发的核心内容。

(一)税收事业和税收工作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

目前,税务系统主要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才:

1.从岗位上看,一是需要大量从事具体税收业务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的一般性人才。其所从事的工作虽然是税务管理体系中的“神经末梢”,但他们却是人才队伍的“塔基”,起着基础和稳定作用,关系着税收事业的成败。没有他们,优秀人才和精英人才的作用将无从发挥。一般性人才队伍壮大了,整体素质提高了,税收事业的发展也就有基础了。二是需要对提高税收工作层次起直接作用懂会计、法律和审计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这些人才体现着税务系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需要懂业务会管理的优秀领导人才。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所领导的系统、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水平,在税务系统,他们在突出的位置起着关键的作用。四是需要掌握税收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所需的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人才。五是需要成熟的行政政务、税收宣传、人事管理、教育培训、纪检监察工作人才,特别需要在这些领域能够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本职岗位,劲头足,点子多,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人才。

2.从特点上看,一是需要有谋略的开拓型人才。同其他工作一样,税收工作同样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税务系统各层次的征管体系建设、税务机关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等许多领域都需要善于把握全局,研究问题有谋略,思考问题有深度,解决问题有办法的创新型人才。二是需要有活力的青年人才。税收事业持续发展和建设梯级人才队伍的要求需要有一批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青年人才队伍,尤其是在税收理论研究、税收信息化建设、领导管理领域的青年人才队伍。三是需要善于协调的公关型人才。现代社会要求各部门、组织,甚至个人之间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税务机关、税收工作和税务队伍的形象必须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这就需要一大批善协调、会宣传的公关型人才,以取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密切税务同公众的关系,提高税务机关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地位。

获得人才的途径主要的有两条,一是人才的直接引进,二是人才的培育。

1.外部优秀人才和智力的引进。要根据当前和长远税收工作的需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筑巢引凤,靠辉煌的事业、优良的环境、相对高的待遇,以政策为导向,做好智力引进工作,使一些特殊人才、专业人才为税务系统提供智力服务。坚持多渠道、全方位引进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仅要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中引进,还要注重从国有、民营企业中引进,从国外引进,特别应将留学归国人员作为引进的重点。

2.现有人才的培育。对现有干部队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成本低,见效快,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人才培育途径。整体性人才开发的重点要立足培养和用好用足现有人才,发挥现有人才的能量,开发未来人才增量,把学术造诣深、开发潜力大、攻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为税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税收工作跨越发展税蓄力量。

人才培育在要以中青年人才建设为龙头。一是抓好一般人才队伍。围绕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税务干部队伍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让优秀的干部在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改变“职务能升不能降,人员能进不能出”的现象。二是抓好领导管理人才队伍。注重培养和选拨,尤其是加大对中青年领导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三是抓好特殊业务人才队伍。加大特殊岗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尤其是加大力度培养在税收理论研究、税收信息化、履行税收职能等领域的中青年业务专家、带头人和骨干。对选拔的中青年特殊业务人才要重点扶持,使其成为相关业务方面的拔尖人才。

人才培育必须建立一个驱动力强、富有生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学培训机制。人才的成长,既与主观努力分不开,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提供的机会和条件。一是要有科学的干部培育规划。抓好能力提升工程,对本系统、本单位、本部门干部的素质进行细致的分析划类,按照不同目标所需要的人才种类、层次对不同基础、特长和发展方向的干部进行培育。在人才的培育方向、具体使用上,要科学设计发展轨迹,使每一类,甚至单个人才的成长经历环环相扣,拾级而上。人才开发核心是现有人才的能力提升,要紧紧围绕提高干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依法行政和工作创新的能力,采用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在岗与脱产并举,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税务人才培养新路子。二是在机制上激励干部向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发展。要适应各类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税收事业的成就感、得到公众认可和尊重的荣誉感的需要,制定与人才贡献相适应、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人才收入政策和鼓励政策,建立适合各类人才特点的激励机制。要科学地统一对干部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评价,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导向。加快人事制度配套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实施制度创新工程。创新考试录用制度、辞职辞退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轮岗交流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尤其是要注意和发挥考核制度的功能,把考核结果与职务升降、人事聘用、工资晋升和奖金发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和创新,促进每一名税务工作者奋力做工作,努力出成绩。要准确评价人才和贡献,相应给予政治、精神、物质特遇,使人才的表现、贡献与评价、待遇相适应,从而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三是积极拓宽培养渠道,促使一般人才向领导管理型人才和特殊业务型人才转化,向复合型人才发展。要努力促进人才资本升值。对于不同层次的干部,培训措施也要有所不同。要以各级培训中心为基地,以长短结合、脱产非脱产结合的各类培训班为载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税收业务知识培训,同时增设WTO知识、企业财务会计知识及行政管理知识、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力求通过培训使绝大多数干部都能得到较系统的有效培训。对于特殊业务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在定期进行更新知识培训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要针对本税务机关的不同层次和特殊人才岗位特点,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可以有计划分批地选送部分干部脱产到高等院校重点接受MPA、MBA以及国际税收、国际经贸规则、国际法规的培训,也可以选送部分干部到国(境)外培训,学习参与竞争和国际税收事务的本领。对这类人才,还要注重在工作岗位上培养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教育培训要面向税收业务,要面向未来,为税收中心工作服务,拓宽专业,提升层次,重点培养税收工作急需的专业人才。争取每年都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全国统一组织的相应资格考试,获得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审计师资格。四是抓紧做好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新老交替是普遍法则。要保持人才队伍质量和持续提高,就必须抓好对后备人才的培养,抓好后备人才的知识更新知储备。要选择适当方式组织后备人才的实践锻炼,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后备人才到国(境)外学习考察,使他们开阔视野,接受和掌握现代税收理论知识。

(三)构筑科学的人才整体配置体系

必须优化人才配置结构,依据人才的动态发展和系统的原则、能级的原则、互补的原则,合理调整人才结构和布局,选择恰当的时机,把人才调换到更加合适的地区、单位、部门和岗位。要把握人才的发展趋势,制定充分发挥竞争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各级税务机关宏观调控职能有机结合的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灵活开放的人才资源调配机制,在各类人才之间建立“绿色通道”。既要围绕税务系统工作发展的需要,又要积极调整人才在层次上,工作岗位上,地区间的不平衡。合理配置地区间、部门间人才资源,着力解决一些地方发展较慢,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在人才调配上,要从全局观念出发,注重整体利益和各层次功能的有机配合,把不同能质、不同能级、不同类型、不同性格、不同专长的人才放到相应的岗位和职位上,通过优化组合,使其知识互补、才能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类型互补,相得益彰,充分拓展人才的使用效能。

(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

要遵循各类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开辟人才生成的“快车道”。一是要顺应时展的潮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把税务系统人才开发置于社会大环境之中来运作。干部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指工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包括与时展同步的心理素质的培育,现代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知识结构的输入,使干部素质的提高过程成为积蓄能量,接受现代文明、道德的社会化过程和全方位发展的过程。二是任人唯贤。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选人用人和培训人才。“德”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品德、思想作风、事业心、责任心等。“才”包括社会基本知识、税收基本知识和技能、税收基础理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健康体质等。三是唯才是举,用人所长。在人才的使用上,克服求全责备的观念,放手使用,长避短,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四是鼓励人才竞争。引导和鼓励人才勇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体现价值。要为人才竞争制定引导性政策,创造平等的机会和条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竞争中出成绩、出效益。

(五)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

税收专业人才范文篇7

关键词:税务会计;人才培养

税务会计已成为高职会计类专业就业的五大主要岗位之一,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税务会计工作岗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税务局岗位看,要求更多、一窗通办、最多跑一次;从税务软件开发服务公司看,从软件平台转到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平台上;从税务师事务所层面看,服务内容由以一般税务咨询为主转变为税务筹划、企业商业模式规划设计等高端服务为主,在税务咨询等服务方式上,依托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由原来单一的线下服务转变为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导致税务师事务所基层岗位工作方式更多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等向客户传递信息。

一、税务会计人才需求现状

(一)涉税中介公司大规模增长需要更多税务人才。2018年国地税合并、增值税税率下调、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等一系列税收政策的不断变化,涉税业务也错综复杂,导致纳税人无法快速适应税务行业发展,这就涌现了大量的涉税中介公司,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财税咨询公司,仅仅广州市番禺区就有300多家这类财税中介公司,这将对税务会计人才提出了极大的需求。(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涉外税收人才提出了更大需求。我国的税收服务行业进入市场相对比较晚,还不够成熟,行政机关是保姆式的服务,没有形成行业惯例,潜在的市场是很大的;而在国外主要是税务师,依靠社会中介力量完成纳税实务。税务中介的比例在德国是90%以上,而我国只有11%。伴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企业走出去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国外开展经营,需要提前谋划或者聘用相关专业的涉税服务机构为其保驾护航,因此,涉税服务的行业需求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这就对涉外税收人才提出了更大需求。

二、税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税务会计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中,这些专业在税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税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过于注重学生短期就业,培养规格不够具体明确;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税务会计教师应下企业进行锻炼,更新税务知识,提升业务技能;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互联网+税务”给税务专业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必须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载体,在税友或者福斯特等税务软件中学税法、学纳税申报和缴纳流程,在财务核算软件中学习税务会计、财务会计,做到税务与会计的紧密结合;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如缺乏真实项目或者仿真度极高的项目进行教学,学生做真账、报税、开发票等实操较少;校外专业顶岗实习无法事先安排每个学生到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实习集中程度和对口程度有待加强;在校生无法参加税务师职业资格考试,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途和对专业的兴趣。

三、优化税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要面向未来税务发展趋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法治国以及一带一路政策下税务行业的新发展,都对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应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税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税、地税系统、税务中介机构和中小企业,为基层税务机关的管理服务、征收监控岗位培养具备精准的税收法律法规理解与贯彻执行能力,为税务中介机构的税务岗位培养具备严谨的涉税鉴证、纳税审查能力,为中小企业的税务管理、纳税筹划岗位培养具备熟练的涉税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及纳税筹划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税务专门人才。(二)人才培养应适应“互联网+税务”的新形势。适应“互联网+税务”时代下的电子税务局办税特点,能够在线办理认定类、备案类税务管理业务,办理在线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办理在线退税手续,办理在线发票申领、开具、查验等业务的能力;能在信息化操作流程中体现税法精神,开发或应用许多与税务管理、税款申报、税额计算、税务咨询等有关的税务系统;熟练掌握电子税务局、自然人纳税服务系统、开票系统等。(三)以涉税服务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随着税制综合改革的推进,根据目前税务行政机关职能转变的需求,今后会有更多的功能要下放给涉税中介服务机构,税务中介机构发展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因此应将重点放在涉税服务上来,加大会计和税务类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能掌握会计知识和技能,也能懂得税务、税务咨询和税务筹划,增加学生就业的广度。(四)以一技之长为目标强化税务实践教学。税务会计人才培养应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室应配备税务实训平台、会计软件、高仿真企业业务,让学生能模拟操作;同时应加强与财税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财税咨询公司)合作,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在毕业前都有机会到财税中介机构实习,学习真实的税务操作,如开具增值税发票、增值税纳税申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等。(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决定着涉税毕业生发展前景,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吃苦耐劳、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宏萍.高职税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4(12).

税收专业人才范文篇8

一、全力打造素质一流的地税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做到“凝人心,振人气,鼓人劲,尽人才”,为地税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1、用适当的经济待遇留人。对一些特殊人才在经济上要给予适当倾斜,用待遇留人。目前我们基本上还是一种吃“大锅饭”的分配机制,收入分配体现不出人才的价值,就很难留住真正的人才。如我局仅的2名计算机专业人才,有1名去年就辞职了。

2、更新人才的评判标准。长期以来,地税系统对人才的评判标准是重学历,重资历。重学历对于扭转不重视学习,不重视读书的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一标准的不完善和消极面逐渐显现出来。过分追求学历,忽视提高实力大有人在。某县局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职工已达80%以上,但很难说这其中人才有多少。因此要创新选才理念,在考虑学历和职称的同时,坚决落实中央提出的“四不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要突出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的考核,更要把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作为重要依据。

要进一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制度,真正把有真才实学且忠于地税事业的人才用在重要岗位上,把有发展潜值的优秀人才放在艰苦环境中和关键岗位上锻炼培养,使干部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观和绩效评价体系。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对一把手的政绩评价,要走出现在基本上以税收计划论英雄的误区,而是要从文明建设、班子队伍建设、征管质量、税收执法等多方面对一把手政绩进行综合评价,重视运用政绩考核结果,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促使广大地税领导干部一门心思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其次要科学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对广大地税干部职工,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能级制度、淘汰制度,量化指标体系,简化考核程序,借鉴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嫁接一些成功的企业管理模式,优化和完善干部职工绩效考核办法,激发积极性和创造力。

4、努力提高税务干部文化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通过招考公务员、在职人员脱产深造、分层次定向委托培训等多种渠道,提升地税干部文化水平;着重吸收专业对口、学有所长的高级专业人才,鼓励在职公务员考取注册税务师、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资格,激励地税干部学好计算机和外语的热情,以适应未来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地税事业的需要。

二、全力打造管理型、服务型、执法型地税机关

最大限度地体现和维护最广大纳税人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地税部门提出的客观要求,而讲程序,讲法治是形势发展对地税部门提出的现实要求。因此,打造管理型、服务型、执法型地税机关是我们实现以人为本的必然选择。

1、要树立平等思想,尊重纳税人。要把纳税人当做平等的主体对待,坚决纠正基层普遍存在的以权压人、执法粗暴的现象,坚持服务纳税人是地税机关的法定职责和应尽义务。要把税收增长和纳税人满意度统一起来,把普遍的税法规定和纳税人的差异化需求统一起来,实现税收总量、税收环境和税源的可持续发展。

2、不断完善纳税服务体系。一是要建立健全纳税服务工作制度,包括岗职分工、工作流程、工作纪律、学习制度等。二是要规范纳税服务的工作标准,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时限、公开承诺。三是要严格执行和落实纳税服务首问责任制。四是要继续倡导“诚信纳税文明服务”,提高纳税意识,改善征纳关系。

税收专业人才范文篇9

[论文摘要]税收管理专业化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不走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不是一专到底,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不是唯收入论成败。根据实践中的问题税收管理专业化而是应该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与层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努力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积极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全面推进管理专业化。

专业化管理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通过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充分运用其专业技能,实行分类管理和规模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管理深度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税收管理专业化是大势所趋。据笔者调研,20o7年娄底市国税局适应这种趋势,大力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着重改革管理的组织结构,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所得税三个类别分设税源管理机构,实行针对性管理。专业化管理推行一年多来,收到了明显成效,税收征管质量得到一定提升,补办税务登记2836户,个体税收增长44.6O%,高出总收入增长水平20.42个百分点,所得税收人增长53.5%,高出总收入增长水平29.92个百分点。但是,总体来说,目前的专业化管理还只是“破冰”之举,尚未达到“融冰”、“化冰”的境界,专业化管理的深度、广度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尤其是在专业化管理方法、专业化管理手段、专业化管理目标等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本文拟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推进专业化管理纵深发展提出几点浅见,供工作中参考。

一认识上应该厘清的几个问题

1、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而是全方位、立体型、深层次的专业化管理。有人认为,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所得税纳税人进行了分类就是进入了专业化管理,这是错误的。分类是专业化管理必备条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目前,我们的专业化管理还停留在浅层甚至表面上,形式上转型了,实质上还没转型,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程序还是老套路、老办法。在一般纳税人管理上,税源管理部门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分工,也没有制定对应的管理办法,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在所得税管理上,缺少专门的税源监管,缺少多元化的信息网络,缺少专业的纳税评估;在个体税收管理上,税源底子、纳税人户籍还不是很清楚,税额调整方式还比较粗放,个体大户的征管还不是很到位。真正的专业化管理应该是专到了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每个工作点上,还应该有专门的办法、专门的手段、专门的目标。

2、专业化管理不是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而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联动。有些人一提专业化管理就认为是税源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因而置身事外。诚然,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管理的主体,但是,其他部门也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信息技术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征管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征管制度和办法,税政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政策服务,计统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统计分析,因此,不能把各类业务彼此割裂,而应该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密协协作,尤其要理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落实和完善税源管理良性互动机制。

3、专业化管理不是一专到底,也应有适当的多元化管理。专业化管理是纵向的延伸,多元化管理是横向的延伸,缺少多元化的专业化是狭隘的专业化。比如:管理增值税的部门既要管理好增值税,也要注意所得税的管理,及时将增值税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向所得税管理部门反馈;管理大企业的部门,既要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新方法,也要对大企业下的子公司、小企业加强管理;管理甲行业的税收管理员,既要加强对本行业的税收管理,也要注意与甲行业相关的乙行业的情况,做到相互融通、相得益彰。因此,专业化管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4、专业化管理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而是要在专业化管理上实现专业化服务。重管理、轻服务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理念,推行专业化管理后,部分人甚至加深了这种理念,片面强调专业化管理而忽视纳税服务,征管制度变得越来越冗长,征管措施变得越来越繁琐,征管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管理,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纳税人负担,牺牲了优质服务,并且两种效益不对等,牺牲大于收获。在推进专业化管理上,要特别重视专业化服务,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使纳税服务的触角伸得更长、更深、更广。

5.专业化管理不是唯收入论成败,而要把提高征管质效作为主要标杆。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带动了税收收入的较快增长,这是经济决定税收的产物,这种表象容易掩盖税收征管质效的本质,让人误以为这完全是专业化管理的功劳,并在这种成果下沾沾自喜。检验专业化管理的成效既要看税收收入的增长,更要看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看征管漏洞是否存在,看征收率是否提高,看征管秩序是否好转,看纳税人是否满意。

二实践中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与层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进一步打破税源管理部门内部属地管理的模式,分行业、分规模进行管理。一般纳税人管理部门设立大企业管理组,大企业以外的企业按行业进行分类设立若干个组,商业与工业分开,甲行业与乙行业分开,每个税收管理员专门负责一个或几个行业的税收管理,加强对各个行业的比较分析,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同时,在职能建设上,要将管理与评估分离,专门设立评估组,负责互动平台下发现的疑点企业的纳税评估;所得税税源管理部门可以比较一般纳税人的管理进行分类管理;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管理部门则要按地段、按规模、按行业进行分类管理,监控到每一个个体工商户,监控到开业、歇业、复业等具体的经营活动,监控到每一张发票的开具情况。同时,市局要积极参与到税收征管实践中来,重心下移、业务贴近基层,市局直接对大型企业进行评估,对大型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对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进行直接稽查。

1、抓紧规范管理制度。随着管理方式的转型,管理的基本制度、基本规程也必须相应转型,否则,就会出现管理空挡。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重新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制定详细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发票管理办法、税务稽查管理办法、纳税服务实施办法,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再造管理流程,科学设置税收征管基础工作流程、办税服务流程、部门衔接流程、互动协作流程,使各项工作顺利流转,防止工作断链;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强化检查考核,明确内部分工和岗位职责,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完善考核办法,为专业化管理提供保障和动力。

2、着手强化配套措施。要将征管、税政、稽查、计统、信息中心等部门纳入专业化管理工作范畴,形成大专业化管理格局,增强整体合力。各部门要以专业化管理为核心,积极主动为专业化管理服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手段。征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包括所有行业的税收管理办法,供基层征收管理机关执行,进一步扩充纳税评估模型库,建设类型齐备、典型具体的纳税评估模型库;税政部门要着重完善民政福利企业、废旧回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管理办法,提出精细化管理举措;稽查部门要加强典型案例的剖析,掌握各个行业偷税漏税的惯用伎俩,为税源管理部门实行专业化管理提供参考;计会统部门要走出传统的统计分析习惯,将统计分析细化到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和细分行业,将统计分析指标细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使统计数据更加准确、全面,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可靠;信息中心要发挥技术支撑的作用,建立税收数据处理中心,把各税种、各类经济活动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储存,加强税收数据的深层次开发使用。

(二)努力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

人才是基础,没有专业化人才就无法实现专业化管理。目前,干部队伍中行业分析专家、反避税专家、所得税管理专家、转让定价调查专家、纳税评估专家、计算机审计专家、个体税收管理专家还很稀缺,制约了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级国税机关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把它作为专业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先行性工作来抓。要及时调整教育培训的方向,从学历教育、基本技能教育、综合性教育转向专业教育、针对性、高精尖教育,使受教育者多获取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多培养行业分析专家、纳税评估专家、税务稽查专家、计算机专家;要建立和扩充各级各类人才库,对专家级人才统筹管理、合理调配、因才适用;要确保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基本稳定,每年专业人才的岗位异动率不能超过20%,并要实行“退一补一”的办法,顺利实现专业人才的新老交替。

(三)积极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

管理与服务是一对连体婴儿,有相应的管理就有相应的服务。随着管理的深人、细致,纳税服务也应该紧随其后,步调一致。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首先要树立“顾客导向”意识,对企业来说,顾客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中心,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着顾客需求、顾客满意来进行,对税务机关来说,纳税人就是税务机关的顾客,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应该以顾客需要、顾客满意为标准,当然,这种需要和满意是建立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之上。其次,要建立大客户税务经理制,达到一定规模的纳税人,税务机关要指定一名专门人员作为企业的税务经理,成为税企沟通的基本渠道,对企业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涉税问题。再次,要拓展纳税服务的方式方法,实行同城办税、网络服务、数字税收等新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办税效率,尽最大努力方便纳税人。

(四)全面推进管理专业化。

l、推进一般纳税人管理专业化。摸索大企业专业化管理新途径。目前,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尚未建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探索,为以后大企业的税收管理积累经验。大企业的标准可按销售规模、纳税规模、资本规模和其他特殊情况综合确定。每个大企业明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管理员负责了解大企业的财务核算和相关的生产经营情况、资金流动情况、发票开具情况、税款入库情况,同时,根据掌握的情况对申报资料进行评估,对申报资料、税款入库、争议税款进行动态监控,定期进行跟踪性税收风险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申报中的异常情况,对发现重大问题的企业实施专业化税务审计,审计过程中可以召集行业分析专家进行集中“会诊”,必要的情况下,大企业可实行专家组专门管理,但是,对专家组成员要明确职责,量化指标,用简易的考核办法加强考核,确保驻厂员忠实履行职责。

深入推进行业分类管理。当务之急是要在专业化的税源管理部门内部进一步打破属地管理的格局,按照“突出特点、规范制度、重点推进、逐步细化、完善体系”的总体要求,合理划分行业、合理分配征管力量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目前的情况,分行业管理不宜太粗也不宜太细,太粗了专不起来,太细了人员力量有限,应以两人为一组,每组专管1—3个行业(包括细分行业)。要逐级建立行业税收信息库,搜集各类经济税源信息,树立行业指标标准,定期指标体系,根据行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各种指标标准,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参考。要加强行业研究,行业税收管理员定期出具行业发展报告,定期提供行业经营、发展情报,定期召开行业分析例会,对特定的行业问题,采取专家咨诲、实地考证等办法加强研究。要完善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库,开展专业化评估,专业化评估的特点是人员专业、知识专业程序专业、方法专业。

2、推进所得税管理专业化。今年是新所得税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总局和省局专门召开了所得税管理与反避税工作会议,提出了“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24字方针,为所得税专业化管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按行业、按规模进一步细化分工,适当增加所得税专业管理人才,调整所得税管理事项。县(市、区、局)应迅速积极探索在税政科设立由2—3人组成的专门小组,重点抓好所得税纳税人除税务登记、申报征收、发票管理外的税源监控、纳税评估、重点涉税事项管理、汇算清缴等重点事项工作。

拓宽信息渠道,强化专职监管。所得税管理的瓶颈是信息失灵,因此,有必要建立专职监管部门,专门负责加强信息情报的搜集和税源的监管,理想的模式是建立税收数据处理中心,综合各种经济税收信息,统一自动采集、自动储存、自动筛选、自动分析。当前的选择是健全信息网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可以从产权交易机构、工商部门、公证部门采集重大产权交易、产权变更、经济合同及协议等情况,可以从金融部门采集银行开户、资金流动情况,可以从新闻媒体采集经营发展变化、重要产品上市情况。

建立所得税专业评估体系。所得税纳税评估是对税源监管信息的分析、利用的过程。所得税专业化评估有别于原来的“大一统”评估,评估的精细化程度更高,侧重于收入成本的审核,强调行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应加快建立包括行业税负率、零负申报、财务比率、财务项目分析指标等在内的指标峰值,建立指标警戒体系,将低于警戒值的纳税人作为评估对象。运用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知识和科学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找出疑点,指导评估。

按照“二八律”建立重点税源监管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抓好2O%等于抓好10o%的“二八率”是现代管理的机理,也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哲学原理在税收管理中的应用。要编制重点税源监管调查指标体系,调查分析重点税源企业报表数据、纳税申报数据和生产经营情况,分析税源、税负变化动态。要明确规定纳税人发生重大盈亏、资产损失、产权变更、投资转让、破产重组等变化时,必须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并办理所得税清缴手续,并将重大事项报告情况作为税务奖惩的一个重要指标。

严格核定征收。对连续亏损、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于预警值的一般纳税人、符合核定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全部实行核定征收;对零申报和负申报的企业核定征收面要达到60%以上。

加强反避税工作的研究和管理。积极培养一批反避税专家,依靠专家推进反避税工作。定期剖析反避税典型案例,增强反避税工作的针对性,以典型案例指导反避税工作。对长期亏损或跳跃性盈利又不断扩大投资规模等违反营业常规的企业、实行关联交易有较大避税嫌疑的企业,开展内、外部调查,加强情报交换,做好信息比对和功能风险分析。

大力开展所得税专项检查。切实扭转所得税检查是条“橡皮尺”的观念,进一步增强所得税检查的刚性。税务稽查的重点、检查的技能逐步从增值税转向所得税,大力培养所得税检查专业人才,探索所得税检查的新方法、新手段。所得税稽查收入与全部稽查收入要协调发展。

3、推进个体税收管理专业化。

细化个体户户籍管理。定期对管辖区内的漏征漏管户进行清理检查,全面深人分析、监控个体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纳税情况,做到基本情况清楚、涉税事项清楚、增减变化情况清楚、停歇业、走逃户、非正常户情况清楚、税控装置使用情况清楚。

税收专业人才范文篇10

关键词:税收管理专业化管理模式专业化人才纳税服务专业化管理专业化

专业化管理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通过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充分运用其专业技能,实行分类管理和规模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管理深度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税收管理专业化是大势所趋。据笔者调研,20o7年娄底市国税局适应这种趋势,大力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着重改革管理的组织结构,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所得税三个类别分设税源管理机构,实行针对性管理。专业化管理推行一年多来,收到了明显成效,税收征管质量得到一定提升,补办税务登记2836户,个体税收增长44.6O%,高出总收入增长水平20.42个百分点,所得税收人增长53.5%,高出总收入增长水平29.92个百分点。但是,总体来说,目前的专业化管理还只是“破冰”之举,尚未达到“融冰”、“化冰”的境界,专业化管理的深度、广度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尤其是在专业化管理方法、专业化管理手段、专业化管理目标等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本文拟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推进专业化管理纵深发展提出几点浅见,供工作中参考。

一认识上应该厘清的几个问题

1、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而是全方位、立体型、深层次的专业化管理。有人认为,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所得税纳税人进行了分类就是进入了专业化管理,这是错误的。分类是专业化管理必备条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目前,我们的专业化管理还停留在浅层甚至表面上,形式上转型了,实质上还没转型,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程序还是老套路、老办法。在一般纳税人管理上,税源管理部门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分工,也没有制定对应的管理办法,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在所得税管理上,缺少专门的税源监管,缺少多元化的信息网络,缺少专业的纳税评估;在个体税收管理上,税源底子、纳税人户籍还不是很清楚,税额调整方式还比较粗放,个体大户的征管还不是很到位。真正的专业化管理应该是专到了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每个工作点上,还应该有专门的办法、专门的手段、专门的目标。

2、专业化管理不是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而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联动。有些人一提专业化管理就认为是税源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因而置身事外。诚然,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管理的主体,但是,其他部门也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信息技术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征管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征管制度和办法,税政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政策服务,计统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统计分析,因此,不能把各类业务彼此割裂,而应该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密协协作,尤其要理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落实和完善税源管理良性互动机制。

3、专业化管理不是一专到底,也应有适当的多元化管理。专业化管理是纵向的延伸,多元化管理是横向的延伸,缺少多元化的专业化是狭隘的专业化。比如:管理增值税的部门既要管理好增值税,也要注意所得税的管理,及时将增值税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向所得税管理部门反馈;管理大企业的部门,既要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新方法,也要对大企业下的子公司、小企业加强管理;管理甲行业的税收管理员,既要加强对本行业的税收管理,也要注意与甲行业相关的乙行业的情况,做到相互融通、相得益彰。因此,专业化管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4、专业化管理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而是要在专业化管理上实现专业化服务。重管理、轻服务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理念,推行专业化管理后,部分人甚至加深了这种理念,片面强调专业化管理而忽视纳税服务,征管制度变得越来越冗长,征管措施变得越来越繁琐,征管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管理,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纳税人负担,牺牲了优质服务,并且两种效益不对等,牺牲大于收获。在推进专业化管理上,要特别重视专业化服务,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使纳税服务的触角伸得更长、更深、更广。

5.专业化管理不是唯收入论成败,而要把提高征管质效作为主要标杆。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带动了税收收入的较快增长,这是经济决定税收的产物,这种表象容易掩盖税收征管质效的本质,让人误以为这完全是专业化管理的功劳,并在这种成果下沾沾自喜。检验专业化管理的成效既要看税收收入的增长,更要看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看征管漏洞是否存在,看征收率是否提高,看征管秩序是否好转,看纳税人是否满意。

二实践中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与层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进一步打破税源管理部门内部属地管理的模式,分行业、分规模进行管理。一般纳税人管理部门设立大企业管理组,大企业以外的企业按行业进行分类设立若干个组,商业与工业分开,甲行业与乙行业分开,每个税收管理员专门负责一个或几个行业的税收管理,加强对各个行业的比较分析,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同时,在职能建设上,要将管理与评估分离,专门设立评估组,负责互动平台下发现的疑点企业的纳税评估;所得税税源管理部门可以比较一般纳税人的管理进行分类管理;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管理部门则要按地段、按规模、按行业进行分类管理,监控到每一个个体工商户,监控到开业、歇业、复业等具体的经营活动,监控到每一张发票的开具情况。同时,市局要积极参与到税收征管实践中来,重心下移、业务贴近基层,市局直接对大型企业进行评估,对大型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对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进行直接稽查。

1、抓紧规范管理制度。随着管理方式的转型,管理的基本制度、基本规程也必须相应转型,否则,就会出现管理空挡。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重新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制定详细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发票管理办法、税务稽查管理办法、纳税服务实施办法,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再造管理流程,科学设置税收征管基础工作流程、办税服务流程、部门衔接流程、互动协作流程,使各项工作顺利流转,防止工作断链;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强化检查考核,明确内部分工和岗位职责,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完善考核办法,为专业化管理提供保障和动力。

2、着手强化配套措施。要将征管、税政、稽查、计统、信息中心等部门纳入专业化管理工作范畴,形成大专业化管理格局,增强整体合力。各部门要以专业化管理为核心,积极主动为专业化管理服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手段。征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包括所有行业的税收管理办法,供基层征收管理机关执行,进一步扩充纳税评估模型库,建设类型齐备、典型具体的纳税评估模型库;税政部门要着重完善民政福利企业、废旧回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管理办法,提出精细化管理举措;稽查部门要加强典型案例的剖析,掌握各个行业偷税漏税的惯用伎俩,为税源管理部门实行专业化管理提供参考;计会统部门要走出传统的统计分析习惯,将统计分析细化到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和细分行业,将统计分析指标细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使统计数据更加准确、全面,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可靠;信息中心要发挥技术支撑的作用,建立税收数据处理中心,把各税种、各类经济活动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储存,加强税收数据的深层次开发使用。

(二)努力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

人才是基础,没有专业化人才就无法实现专业化管理。目前,干部队伍中行业分析专家、反避税专家、所得税管理专家、转让定价调查专家、纳税评估专家、计算机审计专家、个体税收管理专家还很稀缺,制约了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级国税机关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把它作为专业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先行性工作来抓。要及时调整教育培训的方向,从学历教育、基本技能教育、综合性教育转向专业教育、针对性、高精尖教育,使受教育者多获取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多培养行业分析专家、纳税评估专家、税务稽查专家、计算机专家;要建立和扩充各级各类人才库,对专家级人才统筹管理、合理调配、因才适用;要确保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基本稳定,每年专业人才的岗位异动率不能超过20%,并要实行“退一补一”的办法,顺利实现专业人才的新老交替。

(三)积极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

管理与服务是一对连体婴儿,有相应的管理就有相应的服务。随着管理的深人、细致,纳税服务也应该紧随其后,步调一致。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首先要树立“顾客导向”意识,对企业来说,顾客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中心,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着顾客需求、顾客满意来进行,对税务机关来说,纳税人就是税务机关的顾客,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应该以顾客需要、顾客满意为标准,当然,这种需要和满意是建立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之上。其次,要建立大客户税务经理制,达到一定规模的纳税人,税务机关要指定一名专门人员作为企业的税务经理,成为税企沟通的基本渠道,对企业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涉税问题。再次,要拓展纳税服务的方式方法,实行同城办税、网络服务、数字税收等新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办税效率,尽最大努力方便纳税人。

(四)全面推进管理专业化。

l、推进一般纳税人管理专业化。摸索大企业专业化管理新途径。目前,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尚未建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探索,为以后大企业的税收管理积累经验。大企业的标准可按销售规模、纳税规模、资本规模和其他特殊情况综合确定。每个大企业明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管理员负责了解大企业的财务核算和相关的生产经营情况、资金流动情况、发票开具情况、税款入库情况,同时,根据掌握的情况对申报资料进行评估,对申报资料、税款入库、争议税款进行动态监控,定期进行跟踪性税收风险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申报中的异常情况,对发现重大问题的企业实施专业化税务审计,审计过程中可以召集行业分析专家进行集中“会诊”,必要的情况下,大企业可实行专家组专门管理,但是,对专家组成员要明确职责,量化指标,用简易的考核办法加强考核,确保驻厂员忠实履行职责。

深入推进行业分类管理。当务之急是要在专业化的税源管理部门内部进一步打破属地管理的格局,按照“突出特点、规范制度、重点推进、逐步细化、完善体系”的总体要求,合理划分行业、合理分配征管力量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目前的情况,分行业管理不宜太粗也不宜太细,太粗了专不起来,太细了人员力量有限,应以两人为一组,每组专管1—3个行业(包括细分行业)。要逐级建立行业税收信息库,搜集各类经济税源信息,树立行业指标标准,定期指标体系,根据行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各种指标标准,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参考。要加强行业研究,行业税收管理员定期出具行业发展报告,定期提供行业经营、发展情报,定期召开行业分析例会,对特定的行业问题,采取专家咨诲、实地考证等办法加强研究。要完善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库,开展专业化评估,专业化评估的特点是人员专业、知识专业程序专业、方法专业。

2、推进所得税管理专业化。今年是新所得税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总局和省局专门召开了所得税管理与反避税工作会议,提出了“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24字方针,为所得税专业化管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按行业、按规模进一步细化分工,适当增加所得税专业管理人才,调整所得税管理事项。县(市、区、局)应迅速积极探索在税政科设立由2—3人组成的专门小组,重点抓好所得税纳税人除税务登记、申报征收、发票管理外的税源监控、纳税评估、重点涉税事项管理、汇算清缴等重点事项工作。

拓宽信息渠道,强化专职监管。所得税管理的瓶颈是信息失灵,因此,有必要建立专职监管部门,专门负责加强信息情报的搜集和税源的监管,理想的模式是建立税收数据处理中心,综合各种经济税收信息,统一自动采集、自动储存、自动筛选、自动分析。当前的选择是健全信息网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可以从产权交易机构、工商部门、公证部门采集重大产权交易、产权变更、经济合同及协议等情况,可以从金融部门采集银行开户、资金流动情况,可以从新闻媒体采集经营发展变化、重要产品上市情况。

建立所得税专业评估体系。所得税纳税评估是对税源监管信息的分析、利用的过程。所得税专业化评估有别于原来的“大一统”评估,评估的精细化程度更高,侧重于收入成本的审核,强调行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应加快建立包括行业税负率、零负申报、财务比率、财务项目分析指标等在内的指标峰值,建立指标警戒体系,将低于警戒值的纳税人作为评估对象。运用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知识和科学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找出疑点,指导评估。

按照“二八律”建立重点税源监管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抓好2O%等于抓好10o%的“二八率”是现代管理的机理,也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哲学原理在税收管理中的应用。要编制重点税源监管调查指标体系,调查分析重点税源企业报表数据、纳税申报数据和生产经营情况,分析税源、税负变化动态。要明确规定纳税人发生重大盈亏、资产损失、产权变更、投资转让、破产重组等变化时,必须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并办理所得税清缴手续,并将重大事项报告情况作为税务奖惩的一个重要指标。

严格核定征收。对连续亏损、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于预警值的一般纳税人、符合核定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全部实行核定征收;对零申报和负申报的企业核定征收面要达到60%以上。

加强反避税工作的研究和管理。积极培养一批反避税专家,依靠专家推进反避税工作。定期剖析反避税典型案例,增强反避税工作的针对性,以典型案例指导反避税工作。对长期亏损或跳跃性盈利又不断扩大投资规模等违反营业常规的企业、实行关联交易有较大避税嫌疑的企业,开展内、外部调查,加强情报交换,做好信息比对和功能风险分析。

大力开展所得税专项检查。切实扭转所得税检查是条“橡皮尺”的观念,进一步增强所得税检查的刚性。税务稽查的重点、检查的技能逐步从增值税转向所得税,大力培养所得税检查专业人才,探索所得税检查的新方法、新手段。所得税稽查收入与全部稽查收入要协调发展。

3、推进个体税收管理专业化。

细化个体户户籍管理。定期对管辖区内的漏征漏管户进行清理检查,全面深人分析、监控个体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纳税情况,做到基本情况清楚、涉税事项清楚、增减变化情况清楚、停歇业、走逃户、非正常户情况清楚、税控装置使用情况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