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职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7:07:53

税收职能

税收职能范文篇1

一、发挥税收聚财职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支持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又是经济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的直接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靠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建设好新农村。税务机关应通过“为国聚财”等手段,促进社会经济逐步向新农村建设目标迈进。组织收入是税务部门的“天职”,财力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硬件”,如何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在税收上充分体现出来,使税收收入有质量、有速度、有规模,不仅体现着税收征管的“基本功”,也是对税收工作的基本要求,企业收入的实现,国家通过税收及时取得收入,这对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离开了税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只是一句空话。因此,要保持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势头,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充分增强税收聚财功能,发挥税收积累资金的职能作用,保证国家税收及时足额的入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在这方面,一是税务机关必须坚持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依法治税的重要意义,认真落实“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坚持从经济税源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做好税收工作,自觉做到应收尽收,该征收的足额入库,该减免的全部减免到位,坚决杜绝有税不收的现象,确保税收工作扎扎实实地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上,使经济与税收相互促进、良性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对税源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效控制税收流失,只有严堵税收漏洞,增加税收收入,才能从物质上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充裕的财力保障。否则,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难以实现。

二、发挥税收调节职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税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调节作用。一要充分发挥税收的促进作用,通过税种的开征与停征、减免税优惠政策等手段,扶持农村新兴产业的成长,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企业的联合改组,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实现合理化,不断提高农村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大企业的积累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减少资源的损耗和浪费。具体而言,(1)可通过推行增值税转型,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逐步扩大农副产品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减轻涉农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加积累,使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大企业的积累水平和农民的消费能力,为农村企业和农民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2)要完善企业所得税制,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使内外资企业的纳税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两税合并”将直接增加企业财力,而涉农企业也可从中受益,企业的财力上去了,农民工的收入也会跟着上升,这将为老百姓增加消费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3)要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国家对涉农经济实行了很多优惠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后在一段时期内,对农村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要高于上年和历年的水平,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建议,对各类经济实体投资参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从事农村公路、水利、饮水、沼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应参照西部大开发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给予支持;对农村经营者要给予城镇下岗职工一样享受相同的优惠政策;对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应比照城市对下岗再就业人员的政策优惠给予照顾;对城市居民带资金、技术到农村投资创业的,既可以实行减免税的优惠,也可以抵免其在城镇缴纳的税收;对一些规模大、竞争力强、效益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带动农民增收的骨干企业,应给予1-2年的流转税减免,3-5年的所得税减免照顾。这将对工业企业的发展产生好处,也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有效扩大农民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成。二要充分发挥税收的限制作用。对我国一些企业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致使资金分散、专业化程度低、规模效益差等问题,通过税收的调节加以控制和引导。具体而言,如:要继续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购置豪华住宅、高档休闲娱乐等一些高消费行为征收特别消费税。目前收入的差距,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倾向。农民收入低,消费倾向高,但消费能力不够;而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较低,虽然有钱但是不愿意消费,对高消费的项目征收消费税,有利于调节目前较大收入的差距。可以对那些高收入阶层的人的收入进行调节,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立。三要加大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对国家出台的各项涉农优惠政策,全面认真进行梳理,及时宣传到位,发挥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研究和充分利用现行税收政策,在不违背国家税源的前提下,在政策的执行和运用上,努力给农村创业、投资、发展以最大的空间,最大限度支持涉农企业发展。同时,税务部门要把税收工作放到发展的大局中去筹划新农村建设,全面了解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主动参与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工作,加大税源分析力度,广泛参与经济发展的经营改革过程中,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对涉农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积极向上反映,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税收职能范文篇2

一、做好税收工作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存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要求和税收工作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首先,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征税的触角伸入到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财富保有等各个领域,涉及千家万户,形成了一种利益分配关系。只有处理好税收法律关系和税收征纳关系双方的互动关系,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地依法征税,才能助推社会和谐。其次,税收担负着为国家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责任,只有满足公众的公共服务要求,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越能充满活力。其次,税收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和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只有坚持依法治税,正确执行税收政策,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缓解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倾向,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再次,税收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应尽义务,公民依法纳税对于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亦即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意义十分重大。教育引导纳税人爱国守法纳税,对于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明理诚信为荣、以遵纪守法为荣、以奉献社会为荣的观念,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坚持依法治税,大力组织收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财力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加大财政对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更需要运用财政预算的调节功能,促进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2006年,我国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达1.35万亿元,占中央级财政总支出的57.7%,其中用于扶助“三农”的支出就有3397亿元。而目前税收收入已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85%以上,税务部门担负着光荣而又艰巨的为国聚财重任。

因此,我们一要坚持依法治税,切实做到依法征收、依法减免。要进一步增强“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念,坚决反对和抵制那种只顾局部利益,通过“变通政策”、“放水养鱼”进行不正当税收竞争,损害国家整体利益的错误做法。二要实施“科技加管理”战略,进一步提高税源监控管理能力。针对现阶段纳税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会计核算电算化、偷税手段隐蔽化的现实情况,我们一方面要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采取科学的征管手段,全面掌握经济税源发展变化态势,对重点税源户进行重点监控,对一般税源户实行“以票控税”,对零散税源加强巡回监控,严防税收跑、冒、滴、漏;另一方面要争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支持配合,构建严密的护协税网络,以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质量。三要加大税务稽查和纳税评估力度,进下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税收工作中的反偷漏斗争,既是一项维护国家税收安全的任务,也是落实公平税负原则,保护守法经营者正当利益的重要措施,不仅具有财政意义,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做到打击来意偷逃骗税违法犯罪行为,与教育引导广大纳税人防范违规纳税风险相结合,堵塞税收漏洞,增加财政收入。

三、落实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物质基础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人公平与正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中心任务。这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经济是税收之源,国强民富之本。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发展经济、培植税源经济与税收良性发展落实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促进劳动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税收政策,为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我们还要加强经济税源调查研究,一方面对现有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分析评估政策执行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总结经验教训,并对完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效应,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提供领导机关决策参考;另一方面要立足地方实际,调查分析现有政策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近产际效应,向地方党政提出推动产业发展,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同时,要积极宣传普及税收政策,指导帮助纳税人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调控功能,实现经济繁荣与税收增长的和谐共进。

四、完善纳税服务,优化税收环境,以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税务机关依法诚信征税、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是税收征纳关系和谐的具体表现,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特征,为建立和谐的税收下纳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但要让纳税人自觉自愿地依法纳税,还需要税务部门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深入广泛地开展税收宣传。让纳税人明白税收的使用方向,了解纳税与自身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密切关系,懂得为何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增强纳税人税法遵从意识。二是向纳税人提供优质文明服务。纳税人是政府机关的“衣食父母”,我们理应向他们提供方便快捷、文明礼貌的纳税服务,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光荣感和成就感。当前,重点是要完善“一窗式”服务、“一站式”办结的征管流程进一步扩大网上申报纳税和申请审批办税事宜的覆盖面,保证纳税人以最低纳税成本完成纳税事务。三是尊重和维护纳税人合法权利。从立法原则上说,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作为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的税务机关,只有以平等姿态对待纳税人,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听证权、建议权、监督权以及维护自身利益的申请税收减免权、申请税收延期缴纳权、税务争议的申辩权和陈述权、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权等各项权利,才能得到纳税人的理解和拥护。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也是顺利完成税收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

税收职能范文篇3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和税制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

(一)单纯追求收入目标,税收职能单一化倾向日益明显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工商税收收入以年平均近1000亿元的速度递增。除了经济增长、加强征管等因素外,维系高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政府行为和支持政府行为的税收“超常措施”。1993年全国范围“争基数”,全国工商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38.1%,其中有个省(自治区)增幅在50%以上。1994年“保基数”,全国工商税收收入又比上年增长26.5%。此后几年工商税收收入计划任务数一增再增,税收收入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为了完成任务,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继续采取“超常措施”,“寅吃卯粮”、“无税空转”等现象日益公开化、普遍化。南方某市1998年国税系统担保贷款缴税和私人垫税近400万元,占全市增值税、消费税两税收入的1.87%。

任务高压下的税收征管,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刚性的任务标准弱化了刚性的税收执法,看似力度很大,实质上是对法律尊严的自我践踏。其二,大面积的超常征收,人为改变了正常情况下的税收数量和规模,掩盖了税制的运行质量和真实的税收负担程度,为宏观决策提供了虚假的数字依据。尤其是以“列收列支”为主要手段的税收空转,导致国家预决算失真,虚假的收入信息带来错误的支出安排。其三,组织收入工作的秩序和程序被打乱,一些地区陷入“一季度缓,二季度慢,三季度紧,四季度拼”的恶性循环。税收入库不是逐月按计划完成进度,而是季度、半年、年底呈现高峰,其他月份走入低谷,呈现出不规则的“M”曲线,不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调度,也不利于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更为严重的是,身为执法者的税务机关借助纳税人预缴税款确保收入进度,正常的征纳关系演变成一种互利互惠的协作关系,执法职能受到严重削弱。

(二)一些税种先天不足,税收对经济调节乏力

税收的调节职能主要通过税种的设置、税率的设计来实现。我国政府在税收立法时,十分重视税收的调节作用,一些税种的设置,首先考虑的是它的调节职能,其次才是收入职能。比如,消费税开征的本意是抑制超前消费和高消费,并通过抑制消费来抑制生产,税种设置“寓禁于征”的用意十分明显。土地增值税的税种设置目的是抑制房地产开发过热,抑制炒买炒卖房地产牟取暴利行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税种设置目的,是限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

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的目的,最终要通过征收管理来实现。税收征管中的一系列问题,使一些税种的设置初衷大打折扣。现行消费税的征税对象主要是烟酒。由于大量的欠税和税收流失,该税种的调节作用无法发挥,与政策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对烟酒税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些积极扶持政策,完全偏离了限制消费和生产的初衷。

税收调节乏力,还表现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税收作用滞后于调控的需要。换句话说,某些税种的设置是为了限制某种倾向,但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是截然相反的倾向,使得税收调控无的放矢。比如,在当前投资和消费拉动作用不明显、市场低迷、物价走低、需要鼓励投资和消费的情况下,税收却在限制投资和消费。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急需启动住房消费的形势下,税收还在“抑制房地产开发过热”。

(三)财务核算虚假,税收监督不到位

1.偷税逃税普遍化、社会化,税收差额严重。税收差额是衡量一国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指标。据调查,我国的税收差额大体在30%-40%。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一些不法分子大肆盗窃、伪造、倒卖和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数额巨大,触目惊心。在少数地区,税收违法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组织和引导下的统一行动。

2.财务核算成果人为控制,经营指标虚假。受各种利益因素影响,许多企业建有两套或三套账目,在上报经营成果或计算税金时,往往使用虚假账目,形成税收监督的真空。一些没有设立两套账目的单位,在财务核算上也掺杂许多虚假成分,看似规范合理的会计核算掩盖着许多经过处理的问题。虚假的财务核算不仅导致税收流失,还造成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失真。

3.某些企业腐败严重,侵蚀税基。企业负责人的腐败和政府官员的腐败一样,屡禁不止,局部地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社会毒瘤和顽症。尽管企业腐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反映在财务上,毫无例外都是化公为私,侵吞国家资财,侵蚀税基。

税收某些职能的弱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涉及到一些体制的弊端,有着复杂的原因。

(一)思想原因——国民纳税意识淡薄

几千年的旧税收制度,是剥削阶级榨取人民血汗的工具,在人们传统的思想上对税收有一种抵制心理。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思想意识并没有随着国家和税收性质的改变而消除。我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税收意识的发育先天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个体经营工商业户阶层,法盲、文盲比重较大,整体素质较低。纳税人税收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税收大量流失的直接原因。

(二)社会原因——整个社会的执法状况欠佳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相继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一直严重困扰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税收执法始终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行政干预、人情干预、部门配合不力、司法腐败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严格执法。

1.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难。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以多种具体操作上的理由拒绝暂停支付和扣缴税款。金融部门为防范风险,实行贷款抵押,企业资产大部分甚至全部抵押给银行,税务机关扣押、查封企业财产,有时没有标的物。

2.法人案件处理难。一般说来,对纳税人个人的税务违章案件比较容易处理,而对法人涉税案件的处理往往会遇到来自地方的行政干预和社会的压力。企业的税收问题被查实后,政府一般要予以庇护,税务机关一般也要作出让步。一些地方企业普遍困难,税务机关在案件处理上,不得不考虑社会稳定和税源延续问题,因而手下留情甚至不了了之。

3.涉税违法案件处罚难。税收执法专业性较强,司法立案需要重新取证,一些涉税违法案件查处迟缓,久拖不决,处罚不及时、定案不准确、执法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税案重刑轻判,轻刑免判,置严格执法的税务机关于尴尬境地。税收执法中的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税收法制的刚性和震慑力,客观上助长了一些企业和个人的投机意识和侥幸心理。

(三)法制原因——税收立法滞后于改革进程

1.大部分税种没有通过人大立法,而是以条例形式,法规层次低,而且具体条款频繁修改,缺乏应有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一些正在执行的条款不能作为认定纳税人犯罪的依据,客观上存在税务机关和司法机关执法上的双重标准。

2.税收程序法律依据不足,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税收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原则,可操作性差。只重视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监督,忽视对相关部门的制约,尤其是对有关部门配合和支持税收工作的具体义务和不履行这些义务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孤军奋战,孤掌难鸣。

3.没有建立独立的税务司法体系,税务机关的职责和权力脱节。

(四)内部机制原因——税收征管机制落后

1.机构设置条块分割,重叠交叉,成本过高,效能低下。按企业级次和经济类型实行税收管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一方面,各种经济成分的重新组合,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频繁变动,各行业的相互交融,使得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方式、隶属关系呈现明显的多极性和不稳定性。反映到税收征管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征管范围无法划清。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主管部门的合并、撤销、精简、改变职能,原有的行业格局、所有制格局重新排列,直属机构失去存在必要,城市税务直属分局和区局并存,给税收成本的控制、机构精简、管理效能的提高带来一定负效应,也给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带来诸多不便;征收分局与稽查分局在任务承担与职能行使上相脱离;交叉管理,税负不公,争抢税源,漏征漏管严重。

2.征管查各环节职责不清,力量配备不当,片面强调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纳税管理薄弱。

(五)行政原因——税收计划与经济税源相脱节

传统的税收计划指标的确定,使用的是基数法,这一方法比较简便,在收入任务相对宽松时容易被接受和执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不同,基数法的缺陷日益明显。最近几年,国家税务总局开始试用系数法,即参照经济增长速度和税收与经济的相关关系,核定当年税收任务。随着收入任务的一再加码,基数法和系数法实际上被“追加法”取代,税收计划的确定越来越脱离经济税源实际,超越了税源的承受能力。此时的税收计划管理已形同虚设。

强化税收职能,必须优化税收管理。优化税收管理,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建立法制化的管理机制。

(一)更新税收观念,树立市场经济税收思想

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治税思想相对照,传统的税收管理观念迫切需要更新。

1.以支定收观念。经济和税收的关系是源和水、本和未的关系,在税制稳定的情况下,正常的税收增长应该也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前提。一定时期内,税收的增长幅度可以高于经济的增长幅度,但二者必须保持稳定的相关关系。因此,必须树立以收定支的观念,走从经济到税收的良性发展之路。

2.政府管税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管税不失为强化税收管理的有效途径。问题是,一些时候,政府介人税收具体事务,并不完全依据税法办事,而是掺杂政府意志,充任的往往是调节人的角色。而且,政府直接干预税务机关权限内的税收事宜,助长了纳税人“有事找政府”的投机心理和税务机关对政府的依赖心理。更重要的是,在征纳主体间介入一个调节人,使正常的执法程序发生扭曲,客观上降低了执法者的威信,影响了执法者的形象和执法质量。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政府管税,变政府调节和干预具体事务为政府宏观管理和监督税收执法,让执法主体“复位”。

3.局部调控观念。税收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具有调节作用。理想化的税收调节应当以全国范围执法的一致性为前提,各自为政的调节只能削弱税收的职能。一些地方政府片面理解税收的调控作用,希望通过税收政策的“具体化”,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局部调控观念对依法治税的负面影响极大。

(二)规范政府行为,推进依法治税

政府行为和人情干扰,是阻碍税收职能发挥的两大难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税。

1.加快税收立法步伐。尽快出台税收基本法,规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税收上“应当作为”和“不应当作为”条款,明确集体行政违法责任和个人行政违法责任,直接行政违法责任和间接行政违法责任,性质严重的要承担集体刑事违法责任和个人刑事违法责任,明确不同责任的不同追究方式和法定程序。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现有税收法律法规,尽早通过人大立法,增强其刚性和权威性。

2.加快税收司法保卫体系建设,单独设立税务警察和税务法庭,使税收执法有坚强的后盾。要完善税收司法方面的程序法,使涉税刑事案件在司法程序上有法可依。

3.加快“费改税”步伐,规范政府收支行为。以规范化、法制化的收支形式和渠道取代不规范、随心所欲的收支形式和渠道,增强各级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税收职能范文篇4

这次全区地税工作会议是在全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及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形势下召开的。开好这次会议,对于全区地税系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区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工作,研究部署今年工作。今天上午,自治区人民政府陆兵主席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陆主席全面肯定了去年全区地税工作,并从全局高度对地税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地税管理,深化地税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建设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地税局党组书记苏道俨同志将在明天下午就地税部门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作重要讲话。全区各级地税机关务必认真学习和全面领会陆兵主席和苏道俨书记的讲话精神,并在工作中切实贯彻落实,努力做好今年地税各项工作。下面,我受自治区地税局领导班子委托,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去年全区地税工作情况

去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地税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地税工作全局,突出为**发展服务主题,坚持巩固、提高方针,着力推进依法治税能力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一些重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呈现了许多工作亮点,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促进了我区地税事业全面发展,为富裕文明和谐新**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大组织收入工作力度,地税收入取得新突破

去年全区地税系统收入任务增幅较高。为了完成全年组织收入任务,全区各级地税机关坚持依法治税,积极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定期召开税收分析会议,认真做好税源调查分析;建立新增税源大户和现有纳税大户情况报告制度,切实加强税源管理;强化税务稽查,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加强对组织收入工作的督查,依据时间进度先后组织了“首季开门红”、“年中双过半”、“第三季度防止增速惯性下滑”、“第四季度旺征”等专项活动,确保全区地税收入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共组织各项收入(按自治区人民政府任务考核口径)185.7亿元,同比增收24.5亿元,增长15.2%。同时,积极开展了代收工会经费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全年工会经费20566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4946万元。全区地税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提供了更强的财力保证。

(二)严格执行税收政策,税收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1.全面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据统计,去年全区地税系统执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共减免地方税收9.89亿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2.积极贯彻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区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市地税局采取了“先税后证”管理模式强化二手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各地依法提高土地增值税预征率,加强土地增值税管理,从源头上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税收的控管等,保证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到位。

3.有效加强减免税后续管理,努力使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减免税后续管理的规定,完善减免税管理办法,注意加强对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纳税人的监控,防止骗取和滥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各级地税机关通过建立健全减免税台帐,实行减免税统计月报制度,完善减免税跟踪管理体系等办法积极探索加强减免税后续管理,有效堵塞了税收征管漏洞。

4.积极完善各项税收政策,不断拓展地方税税基。按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部署,新开征了烟叶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开征了钒矿资源税,并调整了钒矿、岩金矿、煤矿、有色金属矿资源税征收标准。柳州、桂林、梧州、钦州、北海、来宾等市对土地使用税的纳税等级进行了调整,拓宽了土地使用税税基。这些政策的实施,既增加了地方税收收入,又促进了我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三)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认真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坚持把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贯穿始终。继续清理和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从源头上避免和防止违法行政。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深化税收执法责任制试点工作。法规、监察、税政、征管、计统、稽查等职能部门联合组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税收执法检查和税收执法监察,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两权”监督制约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深入开展税收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精心组织了第十五个税收宣传月活动,同时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网站等媒体开展经常性的税收宣传,认真执行税法公告制度,为纳税人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税收法规和政策。规范办税服务厅建设标准,大力建设标准化办税服务厅,有效提高了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地税网站建设,顺利完成网站的改版和功能优化工作,全年共更新有关法规、涉税释疑、报道地税动态2182条次,通过网站办理涉税电子邮件、接受税务咨询、举报投诉1371条次,网站点击数达到18万多人次。在全区范围内成功试运行了12366纳税服务热线,人工座席服务向纳税人提供涉税咨询、投诉、举报服务9730余次,接受热点税收政策查询8900余次,回访纳税人2650余次。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地税网站逐渐成为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税务机关与纳税人进行政策互动、信息共享、交流沟通的纽带,在为纳税人提供良好纳税服务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税务部门的依法行政工作。采取行业治理与区域整治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房地产业、服务娱乐业、邮电通信业、废旧物资回收业和制糖企业开展了专项检查,既严肃了税收法纪,打击了涉税违法行为,同时又促进了地税征管工作,较好地发挥了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

(四)大力夯实税收征管基础,税源监控能力进一步提高

1.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继续开展漏征漏管户、未达起征点户的清理,准确掌握纳税人的动态信息。在全区范围统一换发税务登记证,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组织开展对普通发票印刷企业的全面检查和年审工作,严格自开票纳税人资格的认定工作,规范货运业户籍管理,加强货运业票表比对,进一步规范货运业的税收管理。积极开展有奖发票活动,加大查处制售假发票力度,规范和强化了发票管理。做好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试点工作,对企业纳税人实施分类管理。进一步规范精简税收征管文书,既为规范税收执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又进一步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

2.积极探索建立税源监控体系。各地根据自治区地税局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切实加强税源监控制度建设,将重点纳税行业、重点纳税户及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取得了初步成效。如柳州市地税局严格执行分税种税源监控制度,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实行点对点管理;北海市地税局通过开发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房地产行业税源管理软件,初步建立起市、县(城区)地税局和管理员三级税源监控体系,取得了较好效果,其软件已在全区地税系统初步推广。

3.积极稳妥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各地根据自治区地税局制定的《税收管理员实施办法》,按照分片或分类管理的要求,合理划分税收管理员征管责任区,明确其岗位职责,赋予管理员对应的管理权限,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将税源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努力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目前,全区14个市地税局已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来宾、崇左、百色、河池等市地税局还制定了适应本地实际的税收管理员管理办法。

4.稳步推进纳税评估工作。各市地税局认真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积极开展了纳税评估试点工作。河池市地税局全面开展纳税人分类、划片管理工作,对纳税人的涉税管理整个过程进行评估核实;玉林市地税局选择42户企业作为纳税评估对象进行了纳税评估工作;崇左市地税局以大新县地税局为试点单位,对制糖等行业开展了纳税评估工作,为我区全面推广纳税评估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五)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去年,全区地税系统顺利完成了信息化达标建设单位的达标验收工作,通过达标验收,大幅度提高了新版《**地税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和各类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操作《**地税信息系统》的技能。加快了新版《**地税信息系统》推广应用步伐。目前全区14个市及其城区地税局和50多个县(市)地税局都已应用新版《**地税信息系统》。柳州、贵港、崇左、河池4个市地税局已经基本完成数据市级集中,其余10个市地税局正在部署实施数据市级集中工作。为进一步完善《**地税信息系统》功能,年内对《系统》进行了四次大的升级完善。各市在推广《系统》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发外挂管理软件,如柳州市地税局的管理员平台,北海市地税局的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房地产业税收、建筑安装业税收管理软件等,为完善和拓展《系统》功能做出了贡献。经多方合作与努力,完成了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和网上报税软件的开发并在南宁市地税局成功试运行。部署了货运发票税控系统的上线运行工作,货运发票税控系统12月20日在全区地税系统实现试运行。完成了金税工程三期**地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拓展《公文处理系统》的应用范围,河池、南宁市地税局先后依托该系统,试行了工作日志制度。加强对外协作交流,对国家税务总局推荐的地税征管软件进行了初步考察,与兄弟省市地税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工作联系。

(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党建和领导班子建设。抓好党组中心组的学习活动,带动全系统的理论学习。深入学习《文选》,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收工作。认真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提高税务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落实党建各项制度,大力推进党建各项工作。组织进行了处级干部的补充配备和部分处级干部的调整、交流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各级地税领导班子结构,增强了班子整体合力。

2.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组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了《公务员法》。按照《**建立实施公务员法基础数据库工作方案》要求,顺利开展了全系统公务员基础数据统计、公务员登记和工资调整工作。

3.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成效。对税收管理人员、办税服务厅人员、税务稽查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开展了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证书(NIT)中级培训,对新录用的公务员进行了初任培训,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了一期**地税系统干部培训班。此外,各地各部门还根据各自工作需要,以考促学,以试促训,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23个,培训人员2160人次,全面提升了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如南宁市地税局通过考试授予18人为稽查能手和征管能手,北海市地税局开展计算机操作技能全员考试等,有效促进了干部职工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4.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蓬勃开展。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桂林市秀峰区地税局被新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19个单位被新命名为**“青年文明号”。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各类有益活动。组织党员和干部职工开展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系列活动,组队参加了**庆“三八”廉政歌咏决赛并获第一名,承办并参加了“首届**青年文明号艺术节礼仪形象大赛”,展现了地税干部的风采。

5.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一把手”负责制,通过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把责任落实到各市、县(市、区)局“一把手”。重新修订了有关制度和考评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责任制落实、检查和考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基建工作的决定,完善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制约机制。注意做好信访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加大案件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先后查处了靖西县、百色市右江区地税局案件等重大涉税违法案件,年内共对12位违法违纪人员进行了责任追究。针对案件中暴露出的问题,总结出我区地税系统“两权”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13个重点环节,提出了防范措施和办法。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注意利用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了以“学法纪、守规章、正行为”为主题的廉政知识测试。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体系,在南宁、柳州、桂林、玉林、贵港、河池六个市地税局开展了建立惩防体系六个机制的试点工作。认真开展了查办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渎职犯罪、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政风行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七)加强内部行政管理,机关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

争取党委、政府和编制、人事部门的支持,积极稳妥地进行了地税机构微调,组织开展了基层地税机构职能优化和力量重组,对全系统基层行政编制进行了适当调整,努力使力量配置更加适应加强税收征管的需要。加强巡视督查工作,自治区党委巡视督查组对自治区地税局党组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全面巡视督查并给予了很好评价。自治区地税局对14个市局领导班子建设、依法治税等情况也进行了一次全面巡视督查。加大财务检查力度,严格执行财经制度,提高了全系统财务管理水平。应用视频会议系统组织会议和进行培训,有效控制了会议规模和经费支出。积极筹措资金,争取自治区财政补助,对36个重点在建基建项目追加补助了基建经费,确保了基建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强档案管理,自治区地税局机关综合档案室已晋升为**第一个特级档案室,征管、稽查、人事、税收计划统计档案管理办法已印发各地执行,档案管理水平再上台阶。紧密围绕全区税收中心工作,扎实开展税收科研,取得较大成果。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国际税收研讨会”。机关后勤管理坚持规范、热情、高效、节约的原则,得到各方好评。加强工、青、妇工作,建立了工、青、妇组织联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召开宣传工作座谈会,成立**电视台驻自治区地税局记者站,整合宣传力量,与各主流媒体合作推出系列宣传活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我区地税形象越来越好。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广大地税干部职工辛勤工作的结果。事实证明,自治区地税局党组的决策是正确有效的,全区各级地税机关的工作是得力的。在此,我代表自治区地税局党组向全区地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一直关心支持我区地税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诚信纳税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一是一些干部职工的思想状态和综合素质与地税事业发展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各项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三是税源监控能力亟待提高;四是纳税服务还不尽如人意;五是信息化工作的瓶颈仍然较多;六是机关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改进。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年全区地税工作安排

当前,我区地税工作正面临着新的形势。放眼全球,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潮,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环顾国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随着我国各项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个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党的**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分析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作出了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论断,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决定》对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在讲话中对进一步做好税收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深化税收改革,制定实施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鼓励和支持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去年10月,总理到基层税务机关视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税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税务系统加强税收法治建设,做到依法治税、依法征管;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使税收制度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强税收科学管理,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把税务机关建设成强有力的、负责任的、文明的执法机关;要求广大税务干部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增长本领,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税收工作指明了方向。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税务部门责任重大,任务光荣。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地税各项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呈现出非常良好的势头,促进税收增长的有利因素比较明显: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对于动员和鼓舞全区各族人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今年全区经济工作,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全区GDP持续稳定增长,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扎实推进,环北部湾经济区规划的制定和M型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全社会依法治税的意识不断增强,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地税工作更加重视,搞好地税工作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这一切,为我们做好今年的地税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党的**和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税务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区地税工作实际,今年全区地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能力建设,加强税源监控,提高队伍素质,强化科学管理,确保地税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增长,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努力实现我区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今年全区地税系统要科学努力地抓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扎实抓好组织收入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

根据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税务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全区地税收入计划增长指标预计为15%左右。我们要充分认识完成地税收入任务,对促进我区经济快速增长,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促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建设的重要意义,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完成组织收入任务。

1.认真贯彻落实“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全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税源丰歉程度也不一样。我们要努力使收入任务与税源相适应,依法治税和完成收入任务相统一,严禁有税不收或为了完成任务而搞违规操作。要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抓早、抓紧、抓实、抓好,依法把经济税源转化成现实税收收入,力求做到计划周密,均衡入库,避免前松后紧或大起大落,努力实现收入进度与时间同步,为完成全年财税收入任务作出积极贡献。

2.加强税收分析预测。建立完善月、季、年收入分析预测制度,加强对影响税收的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征管因素的分析。要重点分析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区域和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新出台税制改革和税政调整因素、重大投资项目等因素对地方税收的影响,更加准确地反映相关因素对地税收入的影响程度,把握我区地税收入的发展变化趋势。提高税收分析的科技含量,构建切合**地税实际和经济税收发展变化规律的税收分析预测数理模型,开发或引进税收分析软件,提高分析预测的质量和效率,充分运用分析预测结果为实际工作服务。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提高向党委政府等领导机关汇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大力清理简并税收报表。据统计,去年税收报表总共有123张,包括税收统计报表、重点税源监控报表和其他税收管理报表。为了减轻基层工作负担,自治区地税局决定从今年1月1日起,全区地税系统只编报90张税收业务报表(其中89张是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全国税务系统都要编报的,只有一张是自治区地税局增加的),其他33张报表一律取消。在编报方法上,也将按专业化管理原则予以改进。计统部门要统筹做好计统报表、重点税源监控报表和其他税收管理报表的编报工作,逐步建立税收征管信息综合数据库,确保报表数据信息真实、统一、准确、安全。各级地税机关要切实提高税收报表编报、分析和共享水平,积极运用报表为改进税收征管、促进组织收入工作服务。

(二)规范税收执法,落实税收政策,强化税收法治

1.严格税收执法。要细化保证各项税收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到位的各项措施,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避免执法随意性。做好税收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开展税收执法检查,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严格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扎实做好存在问题的整改工作。严格执行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制度,认真做好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应诉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税收制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强化税种管理。依照法定权限积极完善各税种执行的具体政策措施。推行营业税分行业管理,加强申报审核,认真做好公路、内河货物运输发票税控系统推行工作。加强企业所得税税基管理,认真做好对企业收入总额、应税收入、免税收入、税前扣除项目的核实工作。规范流程,做好汇算清缴工作。将企业所得税评估与其他税种评估相结合,提高企业所得税评估的实效。加强对定额、定率征收纳税户的征管,根据其经营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定额。推广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落实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抓好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管理。加强对高收入者纳税管理,及时将符合条件的高收入人员纳入建档管理。大力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加强房地产生产、交易、保有等环节各税种征管。做好新的车船税和修订后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宣传和实施工作。充分利用总局下传的增值税、消费税信息,提高城建税税源控管水平。抓好土地增值税的预征和清欠工作。加强与烟草收购部门的配合,做好烟叶税征管。健全反避税工作机制,加强对关联交易申报的管理。积极运用纳税评估、计算机核定定额、税收管理员巡查等方法,加强个体和集贸市场税收管理。建立健全纳税人欠税台帐,严格落实《欠税公告管理办法》,加大清理欠税力度。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建立健全税款代扣网络,完善源头控管措施,防止税收流失。抓好工会经费和残疾人保障基金的工作,研究完善管理办法,规范行为,加大清缴欠费力度,切实提高征缴率。

3.抓好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各级地税机关既要确保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又不得擅自扩大优惠范围,提高优惠标准,延长优惠期限,违规减免税收。要认真贯彻税收减免管理办法,及时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好政策实施效果、减免税额等统计评估工作,及时总结反映税收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建议。

4.健全落实税收会统制度,加强税收票款管理监督。加大对税收票证领、用、存、核销和税款征收、缴库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缓税、欠税、减免税的核算管理,严格执行与国库的对账制度和会统核算制度。规范税收会计核算资料的采集、录入,确保税收会计核算成果真实、完整。针对薄弱环节,健全完善票款管理制度,及时堵塞漏洞,确保税收票款安全。加快税收票证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积极推进财税库行联网和网上报税工作,提升管理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税收票款管理水平。

5.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稽查的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防止税收跑、冒、滴、漏。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工作,严格执行案件移送规定。要着重抓好对大中型企业、重点纳税户、征管数据异常行业和纳税户的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专项整治。加强案例分析,改进办案方法,以查促查,以查促管。积极开展稽查人员业绩能力考核评价试点工作,实行稽查人员案件查处工作责任制。加强系统内有关税收业务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内部合力;深化与系统外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协作,依法推进综合治税和协税护税工作,努力营造和维护良好的税收秩序。

6.加强税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坚持日常宣传与税收宣传月集中宣传相结合、正反典型宣传相结合,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税收政策法规,进一步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努力增强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促进征纳双方的和谐。

(三)完善税源管理制度,提高税源监控能力

1.加强和改进重点税源监控工作。今年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和我区地税工作的需要和可能,进一步扩大重点税源监控工作的范围,并由自治区地税局直接通过一线税收管理员开展重点税源报表的编报、分析工作,实现扁平化管理,逐步减少中间环节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各市、县、区地税局可以从自治区地税局的数据库中共享有关信息,据以进行相关分析。同时,各市、县级地税局要根据本地区税源构成情况,选取构成本地区重点税源的行业和纳税户,作为本级税源监控的重点。

2.改进税源管理手段,加强税源管理基础。一是进一步细化明确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和目标,充分发挥其税源管理的基础性作用。税收管理员的身份定位是“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税收宣传员、纳税评估员和税收监督员”,其主要职责是税源管理,即掌握纳税人的基本信息,把握税源的发展趋势,发现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基本工作目标是“五清一会”,即管户及相应行业基本情况清,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和资金运用情况清,申报纳税及欠税情况清,发票购买使用情况清,适用税收政策情况清,会运用“五清”的资料进行纳税评估和写出分析报告。要切实做到人人有管户,户户有人管,税收管理员应全面掌握所管理纳税户的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二是强化户籍管理。以税务登记管理为抓手,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全面掌握纳税人开业、变更、注销、停复业、外出经营等情况,规范纳税人税收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加工。三是加强与国税、工商、银行、发改委、技术监督等掌握税源信息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信息共享比对工作,清理漏征漏管户。四是推行属地管理基础上的分类管理。五是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实现管票与管税的有机结合。六是积极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监控税源。

3.切实加强税源监控数据的综合利用。数据的有效利用是税源监控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保证数据及时性、准确性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大税源监控数据的综合利用工作。一是要充分运用监控数据深入分析本地区税源状况和税收收入形势,分析政策执行情况以及征收管理情况,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客观反映税源发展、税收收入以及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加强征管服务。二是税源管理综合部门要及时传输税源分析指导性信息,如行业平均税负、平均利润率、平均物耗及税源异常变化预警信息等指标,指出存在的问题,为基层开展评估和检查提供依据;三是要提高对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数据、行业主管部门数据、政府统计部门数据的利用水平,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对比分析,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经济运行、税源变化以及税收收入情况。四是建立税源监控情况定期分析报告制度。五是建立税源管理综合部门和各业务部门的联动机制。

4.完善税源监控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行税源监控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间、定进度、定标准、定奖惩的“六定”制度,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明确纵向层面上各层级、横向层面上各岗位税源监控的职责,做到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工作标准、时限要求四明确,将目标和责任逐级传导,构成抓落实的责任链条,进一步强化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四)把握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当前我区地税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国家金税工程三期即将启动,全国税务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我们要立足我区地税系统实际,审时度势,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区地税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1.继续抓好《**地税信息系统》的应用工作。巩固全区地税系统的信息化达标建设成果,进一步提高《**地税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努力使系统的各项功能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2.积极研究制定与国家金税工程三期对接的我区地税系统信息化发展规划,认真评估国家税务总局推荐的地税版综合征管软件的推广应用前景及与金税工程三期对接的情况,加快研究**地税系统征管数据实现自治区级集中处理的可行性报告和相关的资金、技术、业务需求。积极稳妥地做好国家税务总局推荐的地税版综合征管软件的试点工作,今年拟选择两个市地税局进行试点,为顺利过渡到金税工程三期征管数据省级局和总局两级集中处理探索经验,打好基础。

3.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维护和信息安全工作。探索建设全区地税系统四级广域网络的有效途径。在现有三级广域网的基础上,研究将网络建设延伸到分局、税所,以满足《**地税信息系统》、《公文处理系统》推广应用和税源监控的需要。优化改造自治区地税局机关局域网,实行内外网物理隔离,合理划分子网,确保网络平台上各信息系统安全运转。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工作,初步构建全区地税系统信息安全体系基本框架。

4.继续抓好信息化各子系统的建设。加快税收征管和内部行政管理所需实用性软件的开发或引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有条件的市地税局要将视频会议系统、视频培训系统向县级地税局延伸。争取在全区范围内正式开通运行12366纳税服务热线。加强地税网站建设,努力丰富网站内容,进一步优化服务功能。

5.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积极整合现有信息化人才资源,通过考试、考核,选拔一批信息化专业人才,在全系统统一调配,把他们配置到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上去。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别对干部职工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增强各级地税领导干部组织领导信息化工作的能力,培养一批信息化业务骨干,努力提高广大干部职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五)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把税务机关建设成强有力的、负责任的、文明的执法机关,是我区地税系统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是完成各项税收工作任务的基本保证。

1.深入学习贯彻**精神,努力构建和谐地税。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武装干部头脑,指导实际工作。每一级地税机关都要认真分析、努力解决不和谐因素;每个同志都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消除矛盾,营造和谐;同时,要加强与外部的协调,营造和谐的外部工作环境,上下共同努力,内外相互配合,人人都努力成为和谐地税的推进力量,从而实现整个地税系统的和谐。

2.加强各级地税领导班子建设。去年各市地税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优化了领导班子的结构,充实了领导班子力量,新的领导集体要更好地开展工作。一是要转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科学的税收人本观、科技观、效率观,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改进学风,注重将学习与税收工作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应用科学理论指导和解决税收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领导艺术;四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规范领导班子议事决策程序;五是要加大干部的实践锻炼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的轮岗交流,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养。

3.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方针,积极推进人才兴税战略,把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构建大规模、多层次、高效益的教育培训工作格局。制定中长期干部队伍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教育培训工作方案,建立分级管理的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坚持分类培训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教育培训标准,把干部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需要结合起来,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自学和集中教育培训相结合,注意充分发挥现有的视频会议培训系统的作用。积极依托高校资源,开展培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提倡在岗自学,大力培养各类岗位实用型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

4.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努力实现人尽其才。人力资源的配置要和工作任务相一致,努力做到人事相宜,避免忙、闲不均。当前重点是要增加直接面向纳税人的一线税收管理员的数量。积极探索以业务考试和工作业绩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达标活动,今年拟首先在稽查部门试行稽查人员能级管理制度。积极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分类建立各类专门人才库,集聚、使用好各方面人才,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完善公务员的考核办法和内部激励竞争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成才。

5.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各项制度,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加强“八荣八耻”学习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人人知荣辱、讲正气、比贡献、增团结、促和谐的新风尚。切实加强税务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弘扬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理念,倡导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的税务干部职业道德规范,发扬协调配合、相互帮助、和衷共济的团队精神,树立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争先创优意识,继续大力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具有我区地税特色的税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的陶冶教化作用。要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干部心理和谐,引导干部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增强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切实提高执行力,做到恪尽职守,忠实履行职责。要尽可能地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增强干部职工的组织归属感。

6.切实加强党建和工、青、妇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章,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建立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健全落实各项工作制度,扎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推动工作、促进和谐的作用。

(六)推进管理创新,提高行政效能

1.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一是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宪法、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断增强依法征税、规范行政的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落实行政许可法,深化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关系,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推进审批项目网上审批,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审批项目的受理、承办、批准、办结和告知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三是加强税收征管和内部行政管理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四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丰富公开内容,完善公开形式,规范公开程序。地税机关办理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都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要把涉及纳税人和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普遍关注的热点和影响执法公正的关键点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保证各项行政权力的运行始终处于公开、透明的良性循环中,落实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五是要总结完善部分市地税局试行的工作日志制度,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2.完善各项制度,推进内部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公文管理,严格审核把关,提高公文质量和运行效率。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压缩会议规模,提高会议效率,统筹运用视频系统召开会议。精简要求下级税务机关报送的报表、资料,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预算管理,抓好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格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改进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维护国家、集体财产安全。落实政府采购制度,规范采购行为。完善后勤接待制度,规范后勤接待工作。

3.强化地税机关公共服务职能。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坚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努力为纳税人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办税服务厅岗责体系》和《纳税服务具体实施办法》。优化办税服务厅功能,积极实现纳税申报“一窗式”、涉税事项“一站式”服务和纳税人“一户式”管理,建立相应的纳税服务质量考评制度。创新服务手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服务载体,充分发挥税务网站和12366纳税服务热线在税法宣传、咨询辅导、办税服务、政务公开等方面的作用。做好注册税务师行业管理,重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纳税服务作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协作,积极整合系统内宣传资源,加大地税工作宣传力度,帮助社会各界了解地税工作情况,树立地税部门良好形象。

(七)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构筑具有地税特色的惩防体系

1.要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纪委关于反腐倡廉的一系列工作部署,结合地税工作特点,探索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今年要努力形成我区地税系统惩防体系的基本框架。

2.认真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干部职工了解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掌握各项政策法规,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增强广大地税干部职工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提高地税干部职工抵御腐败侵蚀的能力。

3.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创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组织形式,明确责任制的内容,完善责任制的考评办法,努力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

4.强化“两权”监督制约机制,针对全区地税系统人、财、物管理和税收执法等容易发生不廉洁行为的重点环节、重点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加强对“两权”运行各环节的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督查,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

5.加强税收执法监察,抓好信访工作和案件的查处,妥善解决一些群众高度关注、危害地税事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纪检监察干部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组织、领导、协调、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能力,努力提高我区地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水平。

(八)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

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经济税收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握经济税收规律,提高决策水平和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今年要着重抓好几个方面问题的调研。一是地方税收制度改革面临的形势、问题和对策;二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税收自治权运用问题研究;三是西部大开发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比较研究;四是中国—东盟国际税收问题研究;五是支持**发展的地方税收政策研究;六是**地方税税基问题研究。除了上述重点突破调研课题,今年全区地税系统还要围绕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推出一批理论上有深度、实践上有指导意义的调研精品,把研究税收理论问题与指导税收实际结合起来,把调查研究与领导决策结合起来,把科学研究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促进税收中心工作。

三、加强领导,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努力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

今年全区地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工作任务已经明确。全区各级地税机关要充分认识做好今年地税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务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今年全区地税系统的各项工作任务是经过自治区地税局领导班子反复研究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后确定的。这是我们地税部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努力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自治区党委“清简务本,行必责实”思想的必然要求。广大地税干部职工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做好今年各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地税局的决策部署上来。各级地税机关要切实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认真谋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真抓实干,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二)务本求实,改进作风。良好的作风是做好税收工作的有力保证。全区地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工作作风,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在全区形成“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的良好风气,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工作氛围,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颓废享乐之风的侵蚀和影响。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坚决避免只顾部门利益、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行为。地税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和各工作部门、工作岗位之间,要相互支持配合,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制约,又有协调,努力形成工作合力;注意加强地税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政务协作,努力形成良好的内外部工作环境,保证地税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切实增强为基层服务的意识,部署工作要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对基层工作的领导和帮助,加强联系沟通,指导基层更好地开展工作。对下级提交的请示事项,要及时研究回复。要关心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多办一些为广大干部职工排忧解难的好事、实事,努力为干部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税收职能范文篇5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学界对税收职能的认识比较统一,但仅局限于税收的财政职能和税收经济职能等,均没有突出或是强调税收的社会职能,我国的税收立法也未从制度上普遍体现这种职能,从而降低了税收的社会效用。这种缺憾既与国家职能的历史演进、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理念和客观的社会情况发展有所脱节,也与我国税制改革向人本性方向发展不相适应。而事实上,加强税收的社会职能,进而增加税收制度服务社会的功能,建立科学、合理、人本性的税制结构是我国今后税制改革的重点。

税收的职能,属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它是税收这种分配关系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和职责,反映了税收在分配过程中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当前,我国学界对税收职能的认识比较统一,但仅局限于税收的财政职能和税收经济职能等,均没有突出或是强调税收的社会职能,我国的税收立法也未从制度上普遍体现这种职能,从而降低了税收的社会效用。这种缺憾既与国家职能的历史演进、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理念和客观的社会情况发展有所脱节,也与我国税制改革向人本性方向发展不相适应。而事实上,加强税收的社会职能,进而增加税收制度服务社会的功能,建立科学、合理、人本性的税制结构是我国今后税制改革的重点。

一、税收社会职能的提出

(一)对税收职能的认识

当前不论是经济学界还是税法学界对税收的财政职能(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收入职能等)和经济职能(或称配置资源职能、调节经济的职能、宏观调控职能等)的认识是统一的,但有学者还提出了税收具有以下职能:

1.监督职能,是指国家在征税的过程中,通过税收的征收管理,反映有关的经济动态,为国民经济管理提供信息。

2.稳定职能,是指税收制度本身能够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减轻经济的波动。政府还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运用税收政策有意识地调整经济活动的水平,消除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

3.收入分配职能,包括两个方面,即获得财政收入和收入的再次分配。

除此之外,有学者将税收的经济职能作扩大解释,不仅使其具有资源配置进行宏观调控的功能和职责,还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等。应该说,上述归纳均有可取之处,但都未独立提出税收的社会职能,将税收社会职能与其他职能混同,或被其他职能所掩盖,造成该职能不清、不突出的境况,从而影响其解决社会事务的能力。

(二)税收社会职能的概念与特征

税收的社会职能,是指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根据国家的社会职能,依法参与社会产品分配,通过税收收入的分配和资源配置来解决社会问题,抑制社会危机,最大程度地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职责和功能。税收的财政职能是最基本的,其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是从属、派生的。从属、派生的职能通常在实现财政职能的同时或不影响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需财政收入的前提下才能起作用,但它们是税收的更高层次的价值目标,决定着税收制度的宗旨、调整目标和税制结构构成。

我们认为税收社会职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普遍性。税收社会职能具备税收职能的一般特征,蕴含于税收制度之中,反映了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据其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形成的分配关系,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2.延续性。税收社会职能是国家的社会职能在税收领域的延续。国家的社会职能又称国家的公共服务职能,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应发挥的社会功能,包括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有利的社会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税收社会职能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公众的基本需要而承担的社会职责。社会和谐发展以民生建设为重要内容,社会公众的基本需要包括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社会救助需要、全民的基本福利需要等。

3.社会性。税收社会职能以解决社会问题、平抑社会危机为存在基础,实施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4.相对独立性。税收社会职能相对独立于税收经济职能,税收的经济职能是国家通过理性的税收活动调节市场缺陷、确保供求总量和经济结构的均衡,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稳定和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安全,主要应用税率、税式支出、税种设计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促成国家利益的实现;税收社会职能在于国家通过理性的税收活动调节社会分配,缩小两极分化的差距,保障基本人权,提倡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稳定社会,实现社会安全,最终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主要通过税款的征收与使用增进社会利益的实现。

(三)我国调整税收职能的现实性

1.调整税收职能是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2007年,财政收入达到5万亿元,增幅高达31%,比2002年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财税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提高个税起征点,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等。但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虽然年均增长达9.8%,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五年年均增长达6.8%,但在高速增长的CPI面前,人民的实际购买力甚至是下降了。这意味着,在经济高速增长,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全国人民并没有同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果实,进一步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这也是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后的一场社会体制改革。税收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主要形式,在这场变革中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要。政府不仅要求税收应随着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提高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筹集更多的财政收入,使国家财政有能力增加公共支出,加强宏观调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而且要求在税款的使用上注重科学合理的再分配,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增进全民福祉,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能源储备”。

2.调整税收职能是与民生建设相关的保障措施

加强税收社会职能是我国今后税制改革的方向,也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民生问题已成为执政党和政府肩上一份沉甸甸、须臾不敢稍有疏忽的责任和重担。笔者认为,我国税制在经历了几次调整后,目前正向人本性的税制方向发展,即注重“以人为本”,突出税收公平原则,既考虑纳税人的实际综合负担能力,又考虑利用税收反哺社会的多重社会功效。这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相符。

但是,当前我国税收社会功能表现还不突出,距离社会改革目标尚有差距。例如,个税制度、财产税制度无法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无法通过税收得以有效治理;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的财政需求压力巨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较弱且不均衡、不透明,社会福祉覆盖面窄等。种种社会现实表明,我国税收的社会功能亟待加强。

3.调整税收职能是我国税制改革之必然

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税收结构调整之必然;另一方面是税款使用的再分配调整之必然。

在西方税制结构的历史沿革中,形成由简单的直接税演进到间接税,然后再发展到发达的直接税的过程,直接税是其主体税种。在我国,间接税是主体税种,直接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不高,2005年,全国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只有7.3%,占居民总收入的比例只有2.5%。毋庸置疑,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税的地位将逐步加强,形成与间接税并列的主体税种。而直接税中所包含的所得税、财产税,以及环境资源税、行为税等大多数税种的有效实施,都能充分彰显税收公平原则,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危机中,均能直接发挥调控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税收结构内部存在着结构性失调、有缺漏,税种制度内部设计不科学等问题,影响了税收社会职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传统税收理论不注重对税款使用的研究,认为税款的使用不属于税收学研究的范畴,然而,随着税收债权债务关系学说的提出,使税收行为延伸,已不仅仅局限于税款的征收行为。税款的使用行为是税收的再分配行为,也是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行为。第二次分配讲求的是公平,是对第一次分配即市场分配过分追求效率所形成的贫富不均后果的矫治和补救。在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情况下,第二次分配对于调节抑制贫富差距扩大、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实现社会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2005年为例,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抚恤、社会福利救济和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的费用占居民总收入的比例只有3%,不足以平抑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第二次分配的目的并未得以实现,加之第一次分配中由于存在体制性障碍、非市场性因素造成的收入差距,这不仅与社会公平背道而驰,而且也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效率的提升,其后果只会造成公民权利的不平等和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并由此带来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和被遗弃感。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已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依靠稳定的、充足的财政加以解决。因此,在中国,调整税收职能、改革税制已是刻不容缓的重大议题。

二、税收社会职能的历史演进

我们认为,税收的社会功能起因于国家对私人经济的干预,正式形成于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契约论思想指导下,建立起“夜警”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对立的二元结构局面,适应了经济自由放任竞争的发展。这一时期既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扩张时期,也是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的严重时期。由于贫富分化严重,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处于弱势方的劳动者生存状况恶化,贫困群体日渐扩大,劳动者处于“血汗工业”与“饥饿工资”的悲惨境地,劳资关系紧张,社会风险因素增多,社会安全和个人生存受到威胁,工人为了生存迫不得已团结起来进行抵抗,威胁着资产阶级国家安全,形成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强势群体,弱者只有通过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的极大危害,开始凭借公力干预私人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便有了国家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向税收领域的延伸。

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中规定的济贫税,开创了税收社会职能的先端,该法规定“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1789年的《斯宾汉姆莱法》规定:“每加仑面粉做成的面包重8磅11盎司价值1先令时,每个勤勉的穷人应每周有三先令的收入,”“如果家庭成员收入达不到此标准,则从济贫税中补足。”英国的济贫法是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后为各国仿效,从此国家被推进了承担社会责任的历史阶段,如1889年德国通过的《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规定“工人和企业主各负担一半费用,国家对受益人补贴50马克,收入在3000马克以上的缴纳累进所得税,作为基金来源之一”。税收社会职能的成熟时期以1942年贝弗里奇向英国政府提出了《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贝弗里奇报告)为标志。该报告主张用一种崭新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英国变成一个“福利国家”,使社会保险和福利体系覆盖全体英国国民,对每个英国公民不分贫富,一律提供包括从子女补助、失业津贴、残疾津贴、生活困难救济、妇女福利以及退休养老等“摇篮到坟墓”的完备的保障项目。1945年英国政府批准采用了贝弗里奇的报告,通过税收(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累进制的所得税及其他税收)帮助英国走向了“福利国家”道路。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税收职能的历史演进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历史轨迹:税收财政职能贯穿于税收活动的始终,这是为保证政府顺利执行各项公共事务之必然,而当人类社会步入商品经济时期,为应对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解决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才有了税收经济职能和税收社会职能之侧重。

我国虽然没有经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税收社会职能程度还是相当高的(虽然在一段时期税收只是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在“低工资、高福利”的模型下,税收还是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税制改革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较为滞后,我们虽然基本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体制,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尤其表现在税收社会职能出现转型时期的迷失,无法充分应对当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现阶段,税收社会调控乏力。因此,完善税收法律体系、改革流转税、完善所得税(包括制定社会保障税)、加强财产税立法、完善税收征管法、税收使用制度已是新时期中国税制改革发展之趋势。

三、税收社会职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严格、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是协调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一个基本手段。市场能带来效率却未必能带来公平,直接促进阶级阶层关系的和谐。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是:高度重视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税收为杠杆适度地调节收入差距,并且通过制度和政策引导高收入阶层投资慈善和公益事业,从而有效地协调阶级阶层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就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而言,我们对税收社会职能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认真分析和研究,以增强其实效性。

(一)理论基础

1.税收社会职能实现前提——国家在抵御社会风险中的定位与作用

当前,国家在抵御社会风险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的认识已为各国所共识。国家在应对贫困、贫富分化、劳动风险、社会保障风险、公益事业投资不足等各种社会风险中,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该规则的参与者,但限于各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国政府只是参与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然而,这个认识过程也经历了很长时期。如,17世纪以前的英国政府认为:“贫穷是个人的罪恶,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还有人认为“贫困是穷人生育太多”,经济大危机之前的美国也认为“每个人应对自己的命运负责,没有足够生存能力的人失败或贫困是应该的”等。可后来的巨大社会危机给社会造成的破坏使人们认识到依靠传统力量已不能抵御工业社会中的社会风险,国家有义务有责任采取各种手段,来调整市场制度造成的不公正,不论是早期的费边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福利主张,还是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都对此进行了充分说明。

作为应对社会风险的主要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而该模式的划分主要以国家承担社会责任程度、资金来源不同作为标准。当前有三种社会保障模式:自保公助型、国家福利型、自我积累型。(1)自保公助型,主要以德国、美国、日本、中国等为代表,这种社会保障制度遵循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在资金筹集方面多体现自我保障,辅助以国家财政补偿机制,税收社会职能较高。(2)国家福利型,主要以英国、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为代表,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由国家充当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角色,由财政负担主要资金来源,实行收入所得再分配,用累进税办法解决所需资金,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税收社会职能很高。(3)自我积累型,主要以新加坡、智利为代表,在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该型体现效率和激励原则,由国家立法强制雇主和雇员的一方或双方必须缴纳社会保障费用,通过强制储蓄,形成基金积累应对社会风险。在此模式中,税收社会职能不高,但是后来的发展中,有关国家已开始注重税收社会职能作用。如,2006年智利规定在不改变现有积累模式下,再增加一个非缴费性的基本养老保险,每个人大约100美元,资金来自一般的税收。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一国的税收社会职能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一国的社会政策理念目标和对人的关怀程度,而且取决于国家对抵御社会风险的认识程度和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就目前我国而言,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双重缺漏,我们的税收社会职能尚未充分实现。

2.税收社会功能应用基础——税收债权债务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这个分配只涉及国家为何征税、如何征税问题。而税收债权债务理论的提出,使得税收这种特殊分配有了新的内涵——如何使用(第二次分配)。

税收债权债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法学家阿尔巴特·亨塞(AlbertHensel),他把税收关系定性为国家对纳税人请求履行税收债务的关系,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乃是法律上的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权力在该关系中居于次要地位。债,作为民法上的概念,是指特定当事人之间可以请求为一定给付的民事法律关系,债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在债的关系中以等价交换为基本存在形式。税收的债权债务思想的核心首先是确定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其次是将税收征收关系(该关系中,国家依法征税,国家是债权人,纳税人是义务人)和税收使用关系(该关系中,国家依法使用税款,国家是债务人,纳税人或全体社会成员则是权利人)作统一建构。该说对认识税收关系的性质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实质上是“社会契约精神和平等原则”、国家与纳税人之间是“合作与服务”关系等思想在税收关系中的体现,这也是人民主权国家税收制度与专制国家税收制度的根本区别。

认识到税收关系的平等性并将其贯彻到税收立法、执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税收中的权利义务是双向的、对等的,人民依法纳税则国家就必须要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这包括贫困者的生存问题、公益事业的增加投入以及全民的基本福利需要的解决等。立足于税收债权债务关系理论来构造具体的实践问题,对维护纳税人的权益、实现一国社会政策目标有重大的意义。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更应坚持聚财为国、用财为民的宗旨,充分发挥税收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实践基础

税收社会功能的实践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税种设计及制度完善;二是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分配使用措施。

1.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税种设计及制度完善

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税种主要以直接税类中的税种为主,涉及所得税、财产税,以及部分环境资源税、行为税。现行税制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不够协调,出现了一系列有碍社会公正、公平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个人所得税的实质是,将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低收入阶层。通过向高收入阶层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然而,我国的个税以工薪阶层为个税主要来源,没有很好地实现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初衷。在个税改革中,一方面要向分类综合所得税制转化,另一方面要考虑个税的人性化和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向家庭所得税制转换。

(2)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开征社会保障税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终完善。社会保障税是国家为应对社会风险,筹集社会保险基金,由税务机关依法征收,一般由雇主和雇员分别缴纳的税种。该税属所得税类,有专用性特征。在发达国家,它是非常重要的税种,占国家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多在30%~50%之间。在我国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以税代费,可强化纳税人的纳税义务,为应对社会危机提供安全的资金保障,同时也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中“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覆盖面少、统筹层次低,社保基金运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突出问题。

(3)改革财产税制,开征不动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与个人所得税一样,上述税种的征税对象也是富人阶层,用来调节财富存量造成的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所得税不能对资产增值和存量财富课税的缺陷。通过改革财产税制,一方面运用税收的调节功能,鼓励富有者积极为社会多作贡献;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限制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控制社会成员收入和财富过于悬殊,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安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此外,我们还应在增值税、消费税、环境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契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中体现税收社会职能。

2.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分配使用措施

这一问题涉及税收收支划分、税收转移支付、财政预算制度等重要内容,除有些税种(社会保障税、附加税等)收入有专用特性外,其他税收收入都必须依法通过科学合理的再分配体系完成税收社会职能的落实。政府财政支出范围中围绕社会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社会项目的开支,向来是各国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内容,我们称此为公共财政转移性支出。各国根据本国国情依法均对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范围、税收分割的方法、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我国目前的税收收支划分体系尚不合理,应结合国情,针对具体社会事务,分清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划分税收支出范围和比例,理顺课税与分配的关系,建立新的财税体制,从而增进全民福祉,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措施可供实践参考:

(1)职能转移拨款,指为弥补制度转型、职能转型而发生的历史性、社会性债务而给予的补贴。如,为弥补基本养老保险的“空账”问题,必须有计划、逐年进行财税填补。

(2)贫富调节基金,指将一些比较富裕地区的税收直接转移给贫穷地区的基金调剂。

(3)社会救助拨款,指政府依法向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财税补贴。

(4)社会福利津贴,指政府向弱势群体、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在生活、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娱乐、住房等项目的额外补贴。

(5)特殊津贴,指政府对老弱病残、妇孺幼稚、呆傻弱智、孤寡者提供的基本生活、医疗补贴。

(6)社会津贴,指政府应对通货膨胀、经济社会危机,而向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帮助,如副食补贴、物价补贴、全民分红等。

税收职能范文篇6

一、大力组织收入,促进税收与经济的和谐增长

在组织收入工作中分局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通过大力组织收入,为地方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通过税收优质服务,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坚定的职能支持,始终保持组织收入的正确方向。一是健全岗责体系。按照加强管理、便捷服务、讲求效率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使管理工作职责落实在基层,管理工作成效实现在基层,以各管理责任区工作质效的提升带动分局工作任务的完成。二是严格过程控制。按照星级管理责任区和优秀管理员评比工作规范,分局建立了户籍管理、信息维护、数据采集、质量评析、管理巡查、案头评估、纳税服务等工作规范;重点工作全面推行“项目化”管理,明确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完成时限,突出重点、严密监控。三是加大管评力度。管理人员坚持开展每月到户的申报辅导工作,加强对企业申报全面性、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控制;建立企业申报月度评析制度,综合评价企业纳税情况,对税负异常企业实时组织纳税评估工作。2007年,分局共评估企业85户,入库税收159万元,加收滞纳金5.5万元;取消不完全符合一般纳税人资格企业4户;停止2户企业农副产品收购发票使用资格,全年管理性增收税款达200多万元,占全部收入任务的5%,通过强化税源控管,深度挖潜增收,保证了组织收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履行工作职能,促进管理与服务的和谐共进

一是更新服务理念。始终坚持依法治税是对纳税人最好的服务理念,内强管理、外强服务,积极开展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活动,积极投身“创e站服务品牌、展和谐国税风采”主题实践活动,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税收服务环境,促进广大纳税人在税收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共谋发展。二是深化政务公开。按照政务公开工作要求,全面公开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各项工作内容,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去年,他们突出抓好了个体税收管理公开,坚持按季公开定额核定标准、范围及程序,个体税收征收情况,让纳税人缴明白税、放心税。三是强化职能服务。他们坚持热情服务是基本要求、便捷服务是根本规范、高效服务是努力方向,注重职能服务工作的实效性,以纳税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为第一信号,积极探索服务的新途径,不断推出服务的新措施,为纳税人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使纳税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国税机关的服务规范,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国税干部的文明形象。去年,分局按新的规定更新了分局办税承诺卡、办税联系卡及办税监督卡,进一步明确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工作中,他们注重巩固和提高国税工作的社会地位,经常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宣传政策,争取方方面面对国税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积极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在税收政策导向、产业结构、招商引资等方面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团队与个人的和谐共赢

税收职能范文篇7

一、宿迁市秸杆利用的现状

宿迁市现有人口529万人,耕地面积659万亩,下辖沭阳、泗阳、泗洪三县和宿豫、宿城、宿迁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城开发区。宿迁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其中粮食作物面积830余万亩,总产量330余万吨。全市各类农作物年产秸杆400万吨,其中绝大部分为纤维素类秸杆,占总产量的91.4%,以稻草、麦杆为主,二者年产量分别为149.6万吨、138.7万吨;木质素类秸杆占总产量的8.6%,以花生茎、大豆茎为主,二者年产量分别为13万吨、15.4万吨。为解决农村秸杆问题,搞好综合利用,实现农业资源增值,宿迁市2004年出台了《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对秸杆综合利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主要通过实施秸杆发电、秸杆气化、秸杆沼气基地建设、秸杆栽培食用菌、秸杆生物饲料加工、秸杆生产绿色建材、秸杆草制品加工等项目,推进秸杆综合开发利用。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中节能(宿迁)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并于2007年4月点火运行,年消耗秸杆近20万吨。规划建设沭阳、泗阳、泗洪三县秸杆直燃发电厂,预计每年可处理秸杆90万吨。

但是,由于秸杆价值较低,电厂稻草收购价每吨270元,麦草每吨320元,秸杆价值体现不出农民投入劳力收割秸杆的劳动力价值,秸杆专业经营户的经营利润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秸杆的综合利用,造成了焚烧秸杆的屡尽不止的现象。

二、目前秸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收割设备对秸杆回收不配套,造成二次回收秸杆费工费时。现行的农业收割机械只对粮食产品实行联合收割,副产品秸杆散落在田间,如果要回收秸杆必须进行二次收割,特别是收获季节,农时逼人,在短短的5、6天时间要收获、播种,如果没有机械化支持,抢农时、创高产困难重重,为了完成收获、播种工作,对于得不偿失的秸杆只有采取省时省力的就地焚烧。

2、农机收割为了节约时间、能耗,留高茬口影响播种。由于加强了秸杆综合利用措施,有的农民对收割的秸杆进行了回收,但是对于收割机留下的20至30公分高的茬口没有办法处理,不处理又无法插秧或播种,农民基本上都采取了焚烧秸杆的办法。

3、缺乏规模化的秸杆经营机构,一家一户到定点地方出售秸杆十分困难。一家一户出售秸杆要租用运输工具,由于秸杆属泡货,装少了运输成本高,装多了超高超宽,违反道路交通安全,要被处罚并禁止上路。打捆后运输,市场上小型打捆机每台2.8万元,购买打捆机的成本远高于运输成本,农民更感到无法承担。

4、经营秸杆由于利润微薄,农业经纪人不愿经营,也是造成秸杆就地焚烧的重要因素。

5、秸杆利用空间小,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大秸杆的综合利用,但是除发电的耗用较大,其他的耗用都是不上规模的小项目、小作坊,耗用总量不大。

6、由于秸杆就地焚烧现象普遍,环境执法部门感到法不责众。虽然国家环保法对破坏大气环境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但是由于收获季节秸杆就地焚烧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于众多的秸杆焚烧现象,执法部门十分无奈。

上述问题从表象上看是多方面的,但是实质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政府的、市场的各种手段,提高秸杆的价值,研制可以配套回收秸杆的联合收割机,农民愿意多出工费,要求收割机少留茬口,多收秸杆,增加收入,同时农业经纪人也会感到有利可图,增加农业经纪人经营秸杆的积极性。

三、促进秸杆综合利用措施

秸杆综合利用事关三农问题、环保问题和资源综合利用问题。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一。秸杆综合利用工作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当前秸杆综合利用工作应发挥市场无形手和政府有形手的作用,围绕提高秸杆价值为目标,利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作用,充分发挥税收职能,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环境保护,达到资源有效利用的目的。

1、税收上对秸杆综合利用要制定鼓励的税收政策。一是对于秸杆发电可参照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发电,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从中节能(宿迁)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2007年4月末点火到年底8个月运行情况来看,共实现销售收入2678万元,实现增值税240万元,税负率8.96%,实现利润100余万元,利润率4%。假如实现的增值税可以享受退税,企业就有提高秸杆收购价格的空间。该公司2007年共收购16万吨秸杆,每吨可以提价15元,农民就可以增加240万元的收入;二是对于以秸杆为原料的生产的刨花板比照次小薪材、林业三剩物的综合利用政策,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实现还利于民;三是对秸杆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给予定期的减免税或按照小型微利企业执行20%优惠税率。

2、对农业经纪人销售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并允许其使用收购凭证。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业经纪人销售农业产品既要征收增值税,收购部门收购农业经纪人的农业产品又不能使用收购凭证。为了促进集约经营的效应,提高农产品的价值,也需要农业经纪人发挥信息和规模经营的优势。国家应制定政策,对农业经纪人销售农业产品实行免征增值税,并允许收购单位用收购凭证收购农业经纪人的农业产品,鼓励农业经纪人从事秸杆等农产品经营,同时由于免税也有让利给农民的利润空间,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税收职能范文篇8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和税制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

(一)单纯追求收入目标,税收职能单一化倾向日益明显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工商税收收入以年平均近1000亿元的速度递增。除了经济增长、加强征管等因素外,维系高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政府行为和支持政府行为的税收“超常措施”。1993年全国范围“争基数”,全国工商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38.1%,其中有个省(自治区)增幅在50%以上。1994年“保基数”,全国工商税收收入又比上年增长26.5%。此后几年工商税收收入计划任务数一增再增,税收收入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为了完成任务,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继续采取“超常措施”,“寅吃卯粮”、“无税空转”等现象日益公开化、普遍化。南方某市1998年国税系统担保贷款缴税和私人垫税近400万元,占全市增值税、消费税两税收入的1.87%。

任务高压下的税收征管,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刚性的任务标准弱化了刚性的税收执法,看似力度很大,实质上是对法律尊严的自我践踏。其二,大面积的超常征收,人为改变了正常情况下的税收数量和规模,掩盖了税制的运行质量和真实的税收负担程度,为宏观决策提供了虚假的数字依据。尤其是以“列收列支”为主要手段的税收空转,导致国家预决算失真,虚假的收入信息带来错误的支出安排。其三,组织收入工作的秩序和程序被打乱,一些地区陷入“一季度缓,二季度慢,三季度紧,四季度拼”的恶性循环。税收入库不是逐月按计划完成进度,而是季度、半年、年底呈现高峰,其他月份走入低谷,呈现出不规则的“M”曲线,不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调度,也不利于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更为严重的是,身为执法者的税务机关借助纳税人预缴税款确保收入进度,正常的征纳关系演变成一种互利互惠的协作关系,执法职能受到严重削弱。

(二)一些税种先天不足,税收对经济调节乏力

税收的调节职能主要通过税种的设置、税率的设计来实现。我国政府在税收立法时,十分重视税收的调节作用,一些税种的设置,首先考虑的是它的调节职能,其次才是收入职能。比如,消费税开征的本意是抑制超前消费和高消费,并通过抑制消费来抑制生产,税种设置“寓禁于征”的用意十分明显。土地增值税的税种设置目的是抑制房地产开发过热,抑制炒买炒卖房地产牟取暴利行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税种设置目的,是限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

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的目的,最终要通过征收管理来实现。税收征管中的一系列问题,使一些税种的设置初衷大打折扣。现行消费税的征税对象主要是烟酒。由于大量的欠税和税收流失,该税种的调节作用无法发挥,与政策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对烟酒税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些积极扶持政策,完全偏离了限制消费和生产的初衷。

税收调节乏力,还表现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税收作用滞后于调控的需要。换句话说,某些税种的设置是为了限制某种倾向,但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是截然相反的倾向,使得税收调控无的放矢。比如,在当前投资和消费拉动作用不明显、市场低迷、物价走低、需要鼓励投资和消费的情况下,税收却在限制投资和消费。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急需启动住房消费的形势下,税收还在“抑制房地产开发过热”。

(三)财务核算虚假,税收监督不到位

1.偷税逃税普遍化、社会化,税收差额严重。税收差额是衡量一国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指标。据调查,我国的税收差额大体在30%-40%。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一些不法分子大肆盗窃、伪造、倒卖和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数额巨大,触目惊心。在少数地区,税收违法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组织和引导下的统一行动。

2.财务核算成果人为控制,经营指标虚假。受各种利益因素影响,许多企业建有两套或三套账目,在上报经营成果或计算税金时,往往使用虚假账目,形成税收监督的真空。一些没有设立两套账目的单位,在财务核算上也掺杂许多虚假成分,看似规范合理的会计核算掩盖着许多经过处理的问题。虚假的财务核算不仅导致税收流失,还造成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失真。

3.某些企业腐败严重,侵蚀税基。企业负责人的腐败和政府官员的腐败一样,屡禁不止,局部地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社会毒瘤和顽症。尽管企业腐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反映在财务上,毫无例外都是化公为私,侵吞国家资财,侵蚀税基。

税收某些职能的弱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涉及到一些体制的弊端,有着复杂的原因。

(一)思想原因——国民纳税意识淡薄

几千年的旧税收制度,是剥削阶级榨取人民血汗的工具,在人们传统的思想上对税收有一种抵制心理。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思想意识并没有随着国家和税收性质的改变而消除。我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税收意识的发育先天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个体经营工商业户阶层,法盲、文盲比重较大,整体素质较低。纳税人税收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税收大量流失的直接原因。

(二)社会原因——整个社会的执法状况欠佳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相继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一直严重困扰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税收执法始终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行政干预、人情干预、部门配合不力、司法腐败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严格执法。

1.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难。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以多种具体操作上的理由拒绝暂停支付和扣缴税款。金融部门为防范风险,实行贷款抵押,企业资产大部分甚至全部抵押给银行,税务机关扣押、查封企业财产,有时没有标的物。

2.法人案件处理难。一般说来,对纳税人个人的税务违章案件比较容易处理,而对法人涉税案件的处理往往会遇到来自地方的行政干预和社会的压力。企业的税收问题被查实后,政府一般要予以庇护,税务机关一般也要作出让步。一些地方企业普遍困难,税务机关在案件处理上,不得不考虑社会稳定和税源延续问题,因而手下留情甚至不了了之。

3.涉税违法案件处罚难。税收执法专业性较强,司法立案需要重新取证,一些涉税违法案件查处迟缓,久拖不决,处罚不及时、定案不准确、执法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税案重刑轻判,轻刑免判,置严格执法的税务机关于尴尬境地。税收执法中的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税收法制的刚性和震慑力,客观上助长了一些企业和个人的投机意识和侥幸心理。

(三)法制原因——税收立法滞后于改革进程

1.大部分税种没有通过人大立法,而是以条例形式,法规层次低,而且具体条款频繁修改,缺乏应有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一些正在执行的条款不能作为认定纳税人犯罪的依据,客观上存在税务机关和司法机关执法上的双重标准。

2.税收程序法律依据不足,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税收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原则,可操作性差。只重视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监督,忽视对相关部门的制约,尤其是对有关部门配合和支持税收工作的具体义务和不履行这些义务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孤军奋战,孤掌难鸣。

3.没有建立独立的税务司法体系,税务机关的职责和权力脱节。

(四)内部机制原因——税收征管机制落后

1.机构设置条块分割,重叠交叉,成本过高,效能低下。按企业级次和经济类型实行税收管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一方面,各种经济成分的重新组合,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频繁变动,各行业的相互交融,使得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方式、隶属关系呈现明显的多极性和不稳定性。反映到税收征管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征管范围无法划清。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主管部门的合并、撤销、精简、改变职能,原有的行业格局、所有制格局重新排列,直属机构失去存在必要,城市税务直属分局和区局并存,给税收成本的控制、机构精简、管理效能的提高带来一定负效应,也给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带来诸多不便;征收分局与稽查分局在任务承担与职能行使上相脱离;交叉管理,税负不公,争抢税源,漏征漏管严重。

2.征管查各环节职责不清,力量配备不当,片面强调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纳税管理薄弱。(五)行政原因——税收计划与经济税源相脱节

传统的税收计划指标的确定,使用的是基数法,这一方法比较简便,在收入任务相对宽松时容易被接受和执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不同,基数法的缺陷日益明显。最近几年,国家税务总局开始试用系数法,即参照经济增长速度和税收与经济的相关关系,核定当年税收任务。随着收入任务的一再加码,基数法和系数法实际上被“追加法”取代,税收计划的确定越来越脱离经济税源实际,超越了税源的承受能力。此时的税收计划管理已形同虚设。

强化税收职能,必须优化税收管理。优化税收管理,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建立法制化的管理机制。

(一)更新税收观念,树立市场经济税收思想

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治税思想相对照,传统的税收管理观念迫切需要更新。

1.以支定收观念。经济和税收的关系是源和水、本和未的关系,在税制稳定的情况下,正常的税收增长应该也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前提。一定时期内,税收的增长幅度可以高于经济的增长幅度,但二者必须保持稳定的相关关系。因此,必须树立以收定支的观念,走从经济到税收的良性发展之路。

2.政府管税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管税不失为强化税收管理的有效途径。问题是,一些时候,政府介人税收具体事务,并不完全依据税法办事,而是掺杂政府意志,充任的往往是调节人的角色。而且,政府直接干预税务机关权限内的税收事宜,助长了纳税人“有事找政府”的投机心理和税务机关对政府的依赖心理。更重要的是,在征纳主体间介入一个调节人,使正常的执法程序发生扭曲,客观上降低了执法者的威信,影响了执法者的形象和执法质量。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政府管税,变政府调节和干预具体事务为政府宏观管理和监督税收执法,让执法主体“复位”。

3.局部调控观念。税收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具有调节作用。理想化的税收调节应当以全国范围执法的一致性为前提,各自为政的调节只能削弱税收的职能。一些地方政府片面理解税收的调控作用,希望通过税收政策的“具体化”,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局部调控观念对依法治税的负面影响极大。

(二)规范政府行为,推进依法治税

政府行为和人情干扰,是阻碍税收职能发挥的两大难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税。

1.加快税收立法步伐。尽快出台税收基本法,规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税收上“应当作为”和“不应当作为”条款,明确集体行政违法责任和个人行政违法责任,直接行政违法责任和间接行政违法责任,性质严重的要承担集体刑事违法责任和个人刑事违法责任,明确不同责任的不同追究方式和法定程序。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现有税收法律法规,尽早通过人大立法,增强其刚性和权威性。

2.加快税收司法保卫体系建设,单独设立税务警察和税务法庭,使税收执法有坚强的后盾。要完善税收司法方面的程序法,使涉税刑事案件在司法程序上有法可依。

3.加快“费改税”步伐,规范政府收支行为。以规范化、法制化的收支形式和渠道取代不规范、随心所欲的收支形式和渠道,增强各级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税收职能范文篇9

[论文摘要]:商品税的税收职能涉及了财政收入职能、社会政策职能和经济调控职能,其中,财政收入职能应当是目前主要的职能,社会政策职能和经济调控职能都应当加以限定。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和商品税的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研究在理论上为这种税收职能的限定提供了依据。而在实践中贯彻政策目标的阶段性原则和税收职能的分工原则也有利于商品税税收职能的合理限定。

依据税收学的理论,税收的职能可以分为三类,即:财政收入职能、社会政策职能和经济调控职能。商品税作为一个重要的税种,其税收职能涉及到上述三个领域,但在不同的税收职能间有所侧重。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商品税是形成财政收入最多的一个税种,同时由于商品税自身的性质,在发挥其他两类税收职能的时候容易造成效率的损失。因此,在我国商品税的税收职能中财政收入职能是应当被强调的,而其他两类职能应当受到较强的限制。如果过分强调“税收杠杆”的作用,会使得商品税应当被限制的职能没有受到合理的限制,而另—方面,如果单纯从经典的税收中性理念出发,将商品税的社会政策职能与经济调控职能的发挥看成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有损效率的,也是有所偏颇的。

在此,笔者力图通过对商品税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对商品税税收职能的发挥作出一个合理的限定,这个限定考虑的是对社会政策职能和经济调控职能的限定。这个限定与经典的税收理论的限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又与实践中存在的某些过分强调税收杠杆的观念不同。

一、商品税税收职能的定位

在商品税税收职能定位的问题上,与之密切相关的理论分析包括两类,一类是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另一类是关于商品税的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研究,这两类理论分析分别是最适课税理论和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理论在商品税领域的具体化,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笔者以为,前者与商品税社会政策职能的限定密切相关,而后者与商品税经济调控职能的限定密切相关。按照这两类理论的分析,出于效率方面的原因,商品税的社会政策职能和经济调控职能都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仅在有限的领域内发挥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社会政策领域,虽然通过税收实现的再分配主要依靠的是所得税,但是商品税通过消费领域对收入的调节作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第二,在经济调控领域,商品税依然被作为促进经济发展、解决经济领域中某些问题的有效手段而加以使用,能起到比其他调控手段更好的作用。

因此,商品税税收职能的合理定位是:在充分发挥财政收入职能的同时,社会政策职能和经济调控职能应当被限制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而这个范围应当是商品税的社会政策职能和经济调控职能可以发挥其独到作用的范围。

二、最适商品课税理论与商品税税收职能的限定

(一)最适商品课税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最适商品课税理论,是最优税理论在商品税领域的运用,是从微观的角度,在分析了商品税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商品税税收负担归宿问题后针对商品税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提出的商品税税制设计方面的指导思想。

英国经济学家拉姆斯首先对最适商品课税理论进行了讨论,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在税收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做到对商品和劳务进行课税造成的超额负担最小化。所谓的税收超额负担理论的基本思路是:除了一次性总付税以外,任何其他的税收都会通过将消费者的资源转移至政府和通过提高消费品的价格,即课税商品相对于非课税商品的价格来影响消费者的福利。前者属于直接影响,因此只产生收入效应,后者属于间接影响,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相应。由于替代效应的存在,消费者的福利下降超过了纳税引起的收入减少,从而导致效率损失,被称为税收的超额负担。拉姆斯的研究后来被戴尔蒙德和米尔利斯(1971)和桑德莫(1976)等人归结为比例性命题和逆弹性命题。其中,比例性命题指最适商品税的税收体系中税率的确定应当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下降的百分比近似相等,而逆弹性命题是指最适商品税的税收体系中税率应当与需求弹性呈反比例关系。最适商品课税理论的研究对于商品税制的优化提出了极富意义的思路,提醒我们在征收商品税时应当注意效率损失问题。但是,其结论难以在实践中直接加以采用,主要的原因是:第一,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的基础之上的,现实情况并非完全与之相符;第二,难以对所有商品的需求弹性准确测定;第三,上述结论的适用同税收的公平原则存在着明显的冲突。

(二)最适商品课税理论与商品税税收职能的限定

现实的商品税税制设计过程中,从最适商品课税角度考虑,对于商品税税收职能的限制需要注意一个重要问题:对流通中的商品普遍课税和对部分商品课税何者更为合适,以及统一的税率和差别税率何者更为合适的问题。根据传统税收理论,在税收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以均等税率对流通中的商品普遍课税比征收选择性商品税造成的效率损失更小。这是因为,以较低的均等税率对所有商品课税不会影响到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因此,这种税虽然使消费者可以购买的商品数量有所减少,但一般不会影响消费者在商品之间作出的选择,也就是说,以均等税率对商品普遍课税只会产生收入效应,而不会产生替代效应。而如果是征收选择性商品税,必然会改变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在减少消费者收入的同时也会改变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从而既产生收入效应,又产生替代效应。因此,在税收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税率均等的一般商品税优于选择性商品税。

对于这一结论还有另外一种证明的方法,即假设对某种商品征收的商品税税率为t,此时,如果将税率降低到t/2,则税率的降低为一半,而税收收入的降低则少于一半,税收超额负担却降低了3/4,由此可见,为了筹集等量的税收收入,对所有商品以相同较低的税率征收商品税比征收选择性商品税造成的税收超额负担小,因而优于选择性商品税。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就整体而言商品税应当被设计成一种普遍征收的税收,而且是税率较为统一的税收,由此,商品税的社会政策职能应当受到较大的限制。

然而,上述的传统分析并没有考虑到对于不同的商品,其需求价格弹性是不同的。按照统一的税率对所有商品课税,使价格等比例地发生变动,但是,由于不同的商品其需求的价格弹性不同,因此商品需求的数量的变化并不相同,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商品在价格变化后发生的需求量的变化幅度较大,而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商品在价格变化后发生的需求量的变化幅度较小,因此,商品税的扭曲效应依然会出现。基于上述的原因,拉姆斯提出了弹性反比法则,主张对于需求价格弹性高的商品以较低的税率课征商品税,而对于需求价格弹性低的商品以较高的税率课征商品税。拉姆斯的弹性反比法则在理论上为人们所广泛认同,然而在实践中,弹性反比法则的实施离不开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数据,但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难以准确测度的,而对所有商品(或所有课征商品税的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行测度在实践中更是难以做到。

由此可见,在考虑不同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不同的情况下,普遍征收而税率统一的商品税依然存在效率的损失,笔者以为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这样理解:这种从整体意义上定义的普遍而税率统一的商品税并非绝对不存在效率的损失,因此,商品税的普遍征收与税率统一仅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并非绝对。实践中,最适课税理论的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商品税被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税种,如增值税、关税、消费税等,其中包括了普遍性征收的税种,也包括了选择性征收的税种,有的税种适用的税率较为简单,而有的则较为复杂。

在征收一般税所存在的问题方面,除了并非真正不存在效率损失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效率与公平的权衡。弹性反比法则的实施也会导致对一些生活必需品课征税率较高的商品税,而对某些高档商品课征税率较低的商品税,这有悖于税收的公平原则。因此,尽管与税收效率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对于生活必需品还是应当以较低的税率课税,甚至于不课税。这是商品税发挥社会政策职能的一个体现。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特定的场合,依据弹性反比法则制定商品税税收政策恰恰可以同时满足效率与公平的要求,这种同时满足并非通常所说的“兼顾”。我国学者岳树民认为:弹性反比法则虽然在实践中难以实施,但它却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差别税率是有效率的,这为差别税率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高收入人群某些相对较为固定的消费领域和范围,这些消费往往是高收入者身份、地位等的一种外在表现,是其消费中的“必需品”,价格在一定幅度内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其消费的数量,而低收入者则极少消费。因此,对这些消费品可以根据弹性反比法则的要求设计税率,即对这些高收入者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征高税。笔者赞同这种看法,弹性反比法则在上述范围内指导商品税课征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与“弹性反比法则与公平存在冲突”的基本判断并不矛盾,因为二者涉及的范围有着显著的不同,前者是从一般意义上说的,而后者涉及的是特殊的领域。依据弹性反比法则对高收入人群的生活必需品以较高的税率课税不但可以实现商品税的税收收入职能,而且可以实现商品税的社会政策职能,且这种社会政策职能的实现与效率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冲突。虽然商品税的社会政策职能整体上应当被限定,但在这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下还是值得肯定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最适商品课税领域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单纯从效率角度出发加以研究到效率与公平权衡的过程。由此可见,税收理论的研究应当是将现实的目标加以权衡,而不是从单纯的理念出发。同时,税收学领域中的一些理念是基于经济学领域的一些理念的,而这些理念往往又是建立在一些假定的基础之上,这些假定在设定的时候往往是为了抽象出所研究问题的主要方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的情况相符,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相符是大致的而不是完全的。因此,如果将基于严格假定得出的结论在任何场合都奉为圭臬则往往会与现实发生冲突,即使是单纯从效率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也是如此。因此,对商品税税收职能加以限定不应当将相关的理论,特别是最适商品课税理论的一般研究过分地理念化。尽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替代关系毋庸置疑,但在某些场合确实可以在促进公平的同时实现效率。

三、税收中性、税收调控的理论与商品税税收职能的限定

(一)税收中性、税收调控理论

税收中性,指“国家在课税时,除了纳税人负担税收外,不能因课税而扭曲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有效配置。即从保证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角度考虑税收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既要课税,同时又要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税收调控“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在利用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中,通过征税与不征税及多征税与少征税等方式来改变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以鼓励或限制、维持其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使之按预定方向与规模发生变化的行为。”

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二者在理论上有各自的作用领域,分别是市场有效和市场失效的领域;另一方面,将二者付诸实践,相互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冲突而需要加以权衡,因为现实当中的情形并非如理论上那样容易区分。

(二)税收中性、税收调控与商品税税收职能的限定

商品税属于间接税,与属于直接税的所得税相比较,所得税更符合税收中性的思想,因为从理论上讲,所得税改变的是私人的预算线,而不是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因此,主要产生收入效应而基本不产生替代效应,而有差别的商品税则有可能产生较强的替代效应,造成效率损失,因此,商品税虽然可以在发挥财政收入职能的同时在二定程度上发挥经济调控职能,但这种职能的发挥也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定,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税收中性的要求。

对于商品税而言,符合税收中性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普遍征收的税收税率应当尽量统一。这里所说的税率尽量统一是相对的,包括税率的档次不应当过多和最高税率与最低税率之间的差距不应当过大。普遍征收的增值税和进口关税,其税基涉及到的商品种类繁多,通常都囊括了一个国家中生产和消费的商品的大部分,如果这些税种的税率档次过多,或者差距过大,容易对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产生较大的干扰,严重影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消费者从消费中获取的福利。第二,选择性征收的税收税基应当较窄,且税率一般不应过高。选择性征收的税收,如消费税等,属于非中性税收,虽然有征收的合理性,但如果税基过宽、税率过高则同样会对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产生较大的干扰,严重影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而其对于消费的调控也会矫枉过正,影响消费者的福利。第三,严格控制税收减免和优惠。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必然会影响基本税制中出于税收中性的考虑所做的安排,造成过多的超额负担。

在通过经济调控职能的发挥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主要的税收工具应当是企业所得税而非商品税,但是商品税领域内还是存在着一些相关的措施。在一些经济领域中,商品税的经济调控职能确实可以较好地解决某些经济领域中的问题。例如,降低、甚至于取消一些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退税可以较好地遏制那些只顾个体经济利益、不顾环境影响的经济行为,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策目标的实现,应当注意的是,商品税的实施同企业所得税相比,原则性更强而灵活性较小,因此,不应过分频繁地通过商品税的变动来进行相关的调控,但这不包括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进行的分阶段的税率调整。同时,商品税内部不同的税种其变动的频度在原则上也不应当相同,如增值税一类的税收大幅度改变的情况很少发生,而进口关税中有些税收本身就是以年度为单位执行的,因此,在不同的调控手段都可以达到调控目标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地通过那些灵活性强的税收来进行调节。

对于商品税税收职能的限定既要坚持税收中性的指导思想,又要重视税收调控的作用,在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二者之间应当更加强调税收中性。其内涵是:在通过商品税取得税收收入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因为对价格形成机制造成不必要的影响而扭曲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造成税收的超额负担。同时,对于市场失灵的部分和某些社会目标,要通过不同调控手段作用的比较,包括税收调控以外的手段和其他税种的税收调控的比较,确定是否以商品税中的某一个或某些税种来进行调控,对于应当运用这些种类的税进行税收调控的,要注意其作用的机制可能对商品税体系中的其他部分造成的影响,对下列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1)是否因为这些措施的采用对商品税作用的其他部分产生不利的影响。(2)是否会因为商品税体系中其他部分的作用而使调控的措施失去作用或者使其实际效果被显著抵消。

四、税收职能限定的实践

除了理论上的分析之外,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一些实践性原则,主要是政策目标的阶段性原则和税收职能的分工原则的贯彻使得商品税财政收入以外的职能的发挥被限制在一个更加合理的范围之内。

(一)政策目标的阶段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阶段性是指在运用商品税发挥社会政策职能和经济调控职能的过程中,不应将其视为简单的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动,而应当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商品税制度上的设计与变更来实现某些政策目标的做法往往具有比较强的阶段性,相对于商品税在实现财政收入方面的长期占有的首要地位,这种政策目标的阶段性往往要强得多。

遵守政策目标的阶段性原则,要注重每一个时间跨度较短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这样做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实现长期的稳定发展。在生产领域不能通过相关的税收政策谋求较短时间内不切实际的生产结构升级和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这样做即使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维持,但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致使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在消费领域,应当根据具体的消费水平来进行调节,如果消费水平提高后营业税和消费税的征收没有适应这种变化,则可能阻碍消费的增长,而消费增长受到制约则可以反过来制约生产的发展。同时,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的情况下,贯彻政策目标的阶段性原则应当做到果断放弃那些不利于长远发展的而只能获得短期利益的做法。通过阶段性原则的贯彻,使得商品税在实现社会政策职能和经济调控职能方面的具体措施及时调整,避免不切实际的税收政策或税收政策落后于经济领域中的现状所造成的损失。

(二)税收职能的分工原则

在商品税中,由于各个税种的税收在微观层面上都是通过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因此,对于同一种商品的调节可能在从生产到消费的不同环节上都可以实现,但是,由于在不同的环节通过不同税种进行调节有可能是不相同的,因此,在进行这种调节作用时要考虑到是否会产生其他方面的不利影响,即在商品税内部,要通过作用机制的比较分析来确定何种税收适合于实现何种税收职能,以及是否需要通过不同的税种实现相同的税收职能,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不同税种之间的合理有效的分工。

通过商品税中不同税种税收职能的分工,可以有效地克制过分强调税收杠杆的倾向,使商品税体系在结构上更为简化,使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更小,同时,也能够使保留下来的商品税税收制度更具效率,将商品税在形成税收收入方面之外的其他职能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税收职能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学界对税收职能的认识比较统一,但仅局限于税收的财政职能和税收经济职能等,均没有突出或是强调税收的社会职能,我国的税收立法也未从制度上普遍体现这种职能,从而降低了税收的社会效用。这种缺憾既与国家职能的历史演进、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理念和客观的社会情况发展有所脱节,也与我国税制改革向人本性方向发展不相适应。而事实上,加强税收的社会职能,进而增加税收制度服务社会的功能,建立科学、合理、人本性的税制结构是我国今后税制改革的重点。

税收的职能,属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它是税收这种分配关系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和职责,反映了税收在分配过程中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当前,我国学界对税收职能的认识比较统一,但仅局限于税收的财政职能和税收经济职能等,均没有突出或是强调税收的社会职能,我国的税收立法也未从制度上普遍体现这种职能,从而降低了税收的社会效用。这种缺憾既与国家职能的历史演进、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理念和客观的社会情况发展有所脱节,也与我国税制改革向人本性方向发展不相适应。而事实上,加强税收的社会职能,进而增加税收制度服务社会的功能,建立科学、合理、人本性的税制结构是我国今后税制改革的重点。

一、税收社会职能的提出

(一)对税收职能的认识

当前不论是经济学界还是税法学界对税收的财政职能(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收入职能等)和经济职能(或称配置资源职能、调节经济的职能、宏观调控职能等)的认识是统一的,但有学者还提出了税收具有以下职能:

1.监督职能,是指国家在征税的过程中,通过税收的征收管理,反映有关的经济动态,为国民经济管理提供信息。

2.稳定职能,是指税收制度本身能够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减轻经济的波动。政府还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运用税收政策有意识地调整经济活动的水平,消除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

3.收入分配职能,包括两个方面,即获得财政收入和收入的再次分配。

除此之外,有学者将税收的经济职能作扩大解释,不仅使其具有资源配置进行宏观调控的功能和职责,还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等。应该说,上述归纳均有可取之处,但都未独立提出税收的社会职能,将税收社会职能与其他职能混同,或被其他职能所掩盖,造成该职能不清、不突出的境况,从而影响其解决社会事务的能力。

(二)税收社会职能的概念与特征

税收的社会职能,是指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根据国家的社会职能,依法参与社会产品分配,通过税收收入的分配和资源配置来解决社会问题,抑制社会危机,最大程度地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职责和功能。税收的财政职能是最基本的,其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是从属、派生的。从属、派生的职能通常在实现财政职能的同时或不影响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需财政收入的前提下才能起作用,但它们是税收的更高层次的价值目标,决定着税收制度的宗旨、调整目标和税制结构构成。

我们认为税收社会职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普遍性。税收社会职能具备税收职能的一般特征,蕴含于税收制度之中,反映了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据其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形成的分配关系,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2.延续性。税收社会职能是国家的社会职能在税收领域的延续。国家的社会职能又称国家的公共服务职能,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应发挥的社会功能,包括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有利的社会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税收社会职能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公众的基本需要而承担的社会职责。社会和谐发展以民生建设为重要内容,社会公众的基本需要包括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社会救助需要、全民的基本福利需要等。

3.社会性。税收社会职能以解决社会问题、平抑社会危机为存在基础,实施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4.相对独立性。税收社会职能相对独立于税收经济职能,税收的经济职能是国家通过理性的税收活动调节市场缺陷、确保供求总量和经济结构的均衡,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稳定和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安全,主要应用税率、税式支出、税种设计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促成国家利益的实现;税收社会职能在于国家通过理性的税收活动调节社会分配,缩小两极分化的差距,保障基本人权,提倡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稳定社会,实现社会安全,最终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主要通过税款的征收与使用增进社会利益的实现。

(三)我国调整税收职能的现实性

1.调整税收职能是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2007年,财政收入达到5万亿元,增幅高达31%,比2002年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财税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提高个税起征点,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等。但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虽然年均增长达9.8%,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五年年均增长达6.8%,但在高速增长的CPI面前,人民的实际购买力甚至是下降了。这意味着,在经济高速增长,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全国人民并没有同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果实,进一步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这也是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后的一场社会体制改革。税收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主要形式,在这场变革中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要。政府不仅要求税收应随着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提高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筹集更多的财政收入,使国家财政有能力增加公共支出,加强宏观调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而且要求在税款的使用上注重科学合理的再分配,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增进全民福祉,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能源储备”。

2.调整税收职能是与民生建设相关的保障措施

加强税收社会职能是我国今后税制改革的方向,也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民生问题已成为执政党和政府肩上一份沉甸甸、须臾不敢稍有疏忽的责任和重担。笔者认为,我国税制在经历了几次调整后,目前正向人本性的税制方向发展,即注重“以人为本”,突出税收公平原则,既考虑纳税人的实际综合负担能力,又考虑利用税收反哺社会的多重社会功效。这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相符。

但是,当前我国税收社会功能表现还不突出,距离社会改革目标尚有差距。例如,个税制度、财产税制度无法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无法通过税收得以有效治理;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的财政需求压力巨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较弱且不均衡、不透明,社会福祉覆盖面窄等。种种社会现实表明,我国税收的社会功能亟待加强。

3.调整税收职能是我国税制改革之必然

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税收结构调整之必然;另一方面是税款使用的再分配调整之必然。

在西方税制结构的历史沿革中,形成由简单的直接税演进到间接税,然后再发展到发达的直接税的过程,直接税是其主体税种。在我国,间接税是主体税种,直接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不高,2005年,全国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只有7.3%,占居民总收入的比例只有2.5%。毋庸置疑,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税的地位将逐步加强,形成与间接税并列的主体税种。而直接税中所包含的所得税、财产税,以及环境资源税、行为税等大多数税种的有效实施,都能充分彰显税收公平原则,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危机中,均能直接发挥调控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税收结构内部存在着结构性失调、有缺漏,税种制度内部设计不科学等问题,影响了税收社会职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传统税收理论不注重对税款使用的研究,认为税款的使用不属于税收学研究的范畴,然而,随着税收债权债务关系学说的提出,使税收行为延伸,已不仅仅局限于税款的征收行为。税款的使用行为是税收的再分配行为,也是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行为。第二次分配讲求的是公平,是对第一次分配即市场分配过分追求效率所形成的贫富不均后果的矫治和补救。在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情况下,第二次分配对于调节抑制贫富差距扩大、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实现社会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2005年为例,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抚恤、社会福利救济和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的费用占居民总收入的比例只有3%,不足以平抑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第二次分配的目的并未得以实现,加之第一次分配中由于存在体制性障碍、非市场性因素造成的收入差距,这不仅与社会公平背道而驰,而且也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效率的提升,其后果只会造成公民权利的不平等和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并由此带来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和被遗弃感。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已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依靠稳定的、充足的财政加以解决。因此,在中国,调整税收职能、改革税制已是刻不容缓的重大议题。

二、税收社会职能的历史演进

我们认为,税收的社会功能起因于国家对私人经济的干预,正式形成于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契约论思想指导下,建立起“夜警”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对立的二元结构局面,适应了经济自由放任竞争的发展。这一时期既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扩张时期,也是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的严重时期。由于贫富分化严重,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处于弱势方的劳动者生存状况恶化,贫困群体日渐扩大,劳动者处于“血汗工业”与“饥饿工资”的悲惨境地,劳资关系紧张,社会风险因素增多,社会安全和个人生存受到威胁,工人为了生存迫不得已团结起来进行抵抗,威胁着资产阶级国家安全,形成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强势群体,弱者只有通过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的极大危害,开始凭借公力干预私人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便有了国家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向税收领域的延伸。

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中规定的济贫税,开创了税收社会职能的先端,该法规定“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1789年的《斯宾汉姆莱法》规定:“每加仑面粉做成的面包重8磅11盎司价值1先令时,每个勤勉的穷人应每周有三先令的收入,”“如果家庭成员收入达不到此标准,则从济贫税中补足。”英国的济贫法是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后为各国仿效,从此国家被推进了承担社会责任的历史阶段,如1889年德国通过的《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规定“工人和企业主各负担一半费用,国家对受益人补贴50马克,收入在3000马克以上的缴纳累进所得税,作为基金来源之一”。税收社会职能的成熟时期以1942年贝弗里奇向英国政府提出了《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贝弗里奇报告)为标志。该报告主张用一种崭新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英国变成一个“福利国家”,使社会保险和福利体系覆盖全体英国国民,对每个英国公民不分贫富,一律提供包括从子女补助、失业津贴、残疾津贴、生活困难救济、妇女福利以及退休养老等“摇篮到坟墓”的完备的保障项目。1945年英国政府批准采用了贝弗里奇的报告,通过税收(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累进制的所得税及其他税收)帮助英国走向了“福利国家”道路。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税收职能的历史演进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历史轨迹:税收财政职能贯穿于税收活动的始终,这是为保证政府顺利执行各项公共事务之必然,而当人类社会步入商品经济时期,为应对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解决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才有了税收经济职能和税收社会职能之侧重。

我国虽然没有经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税收社会职能程度还是相当高的(虽然在一段时期税收只是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在“低工资、高福利”的模型下,税收还是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税制改革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较为滞后,我们虽然基本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体制,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尤其表现在税收社会职能出现转型时期的迷失,无法充分应对当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现阶段,税收社会调控乏力。因此,完善税收法律体系、改革流转税、完善所得税(包括制定社会保障税)、加强财产税立法、完善税收征管法、税收使用制度已是新时期中国税制改革发展之趋势。

三、税收社会职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严格、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是协调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一个基本手段。市场能带来效率却未必能带来公平,直接促进阶级阶层关系的和谐。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是:高度重视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税收为杠杆适度地调节收入差距,并且通过制度和政策引导高收入阶层投资慈善和公益事业,从而有效地协调阶级阶层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就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而言,我们对税收社会职能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认真分析和研究,以增强其实效性。

(一)理论基础

1.税收社会职能实现前提——国家在抵御社会风险中的定位与作用

当前,国家在抵御社会风险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的认识已为各国所共识。国家在应对贫困、贫富分化、劳动风险、社会保障风险、公益事业投资不足等各种社会风险中,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该规则的参与者,但限于各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国政府只是参与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然而,这个认识过程也经历了很长时期。如,17世纪以前的英国政府认为:“贫穷是个人的罪恶,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还有人认为“贫困是穷人生育太多”,经济大危机之前的美国也认为“每个人应对自己的命运负责,没有足够生存能力的人失败或贫困是应该的”等。可后来的巨大社会危机给社会造成的破坏使人们认识到依靠传统力量已不能抵御工业社会中的社会风险,国家有义务有责任采取各种手段,来调整市场制度造成的不公正,不论是早期的费边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福利主张,还是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都对此进行了充分说明。

作为应对社会风险的主要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而该模式的划分主要以国家承担社会责任程度、资金来源不同作为标准。当前有三种社会保障模式:自保公助型、国家福利型、自我积累型。(1)自保公助型,主要以德国、美国、日本、中国等为代表,这种社会保障制度遵循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在资金筹集方面多体现自我保障,辅助以国家财政补偿机制,税收社会职能较高。(2)国家福利型,主要以英国、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为代表,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由国家充当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角色,由财政负担主要资金来源,实行收入所得再分配,用累进税办法解决所需资金,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税收社会职能很高。(3)自我积累型,主要以新加坡、智利为代表,在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该型体现效率和激励原则,由国家立法强制雇主和雇员的一方或双方必须缴纳社会保障费用,通过强制储蓄,形成基金积累应对社会风险。在此模式中,税收社会职能不高,但是后来的发展中,有关国家已开始注重税收社会职能作用。如,2006年智利规定在不改变现有积累模式下,再增加一个非缴费性的基本养老保险,每个人大约100美元,资金来自一般的税收。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一国的税收社会职能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一国的社会政策理念目标和对人的关怀程度,而且取决于国家对抵御社会风险的认识程度和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就目前我国而言,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双重缺漏,我们的税收社会职能尚未充分实现。

2.税收社会功能应用基础——税收债权债务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这个分配只涉及国家为何征税、如何征税问题。而税收债权债务理论的提出,使得税收这种特殊分配有了新的内涵——如何使用(第二次分配)。

税收债权债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法学家阿尔巴特·亨塞(AlbertHensel),他把税收关系定性为国家对纳税人请求履行税收债务的关系,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乃是法律上的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权力在该关系中居于次要地位。债,作为民法上的概念,是指特定当事人之间可以请求为一定给付的民事法律关系,债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在债的关系中以等价交换为基本存在形式。税收的债权债务思想的核心首先是确定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其次是将税收征收关系(该关系中,国家依法征税,国家是债权人,纳税人是义务人)和税收使用关系(该关系中,国家依法使用税款,国家是债务人,纳税人或全体社会成员则是权利人)作统一建构。该说对认识税收关系的性质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实质上是“社会契约精神和平等原则”、国家与纳税人之间是“合作与服务”关系等思想在税收关系中的体现,这也是人民主权国家税收制度与专制国家税收制度的根本区别。

认识到税收关系的平等性并将其贯彻到税收立法、执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税收中的权利义务是双向的、对等的,人民依法纳税则国家就必须要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这包括贫困者的生存问题、公益事业的增加投入以及全民的基本福利需要的解决等。立足于税收债权债务关系理论来构造具体的实践问题,对维护纳税人的权益、实现一国社会政策目标有重大的意义。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更应坚持聚财为国、用财为民的宗旨,充分发挥税收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实践基础

税收社会功能的实践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税种设计及制度完善;二是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分配使用措施。

1.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税种设计及制度完善

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税种主要以直接税类中的税种为主,涉及所得税、财产税,以及部分环境资源税、行为税。现行税制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不够协调,出现了一系列有碍社会公正、公平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个人所得税的实质是,将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低收入阶层。通过向高收入阶层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然而,我国的个税以工薪阶层为个税主要来源,没有很好地实现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初衷。在个税改革中,一方面要向分类综合所得税制转化,另一方面要考虑个税的人性化和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向家庭所得税制转换。

(2)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开征社会保障税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终完善。社会保障税是国家为应对社会风险,筹集社会保险基金,由税务机关依法征收,一般由雇主和雇员分别缴纳的税种。该税属所得税类,有专用性特征。在发达国家,它是非常重要的税种,占国家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多在30%~50%之间。在我国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以税代费,可强化纳税人的纳税义务,为应对社会危机提供安全的资金保障,同时也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中“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覆盖面少、统筹层次低,社保基金运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突出问题。

(3)改革财产税制,开征不动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与个人所得税一样,上述税种的征税对象也是富人阶层,用来调节财富存量造成的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所得税不能对资产增值和存量财富课税的缺陷。通过改革财产税制,一方面运用税收的调节功能,鼓励富有者积极为社会多作贡献;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限制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控制社会成员收入和财富过于悬殊,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安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此外,我们还应在增值税、消费税、环境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契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中体现税收社会职能。

2.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分配使用措施

这一问题涉及税收收支划分、税收转移支付、财政预算制度等重要内容,除有些税种(社会保障税、附加税等)收入有专用特性外,其他税收收入都必须依法通过科学合理的再分配体系完成税收社会职能的落实。政府财政支出范围中围绕社会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社会项目的开支,向来是各国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内容,我们称此为公共财政转移性支出。各国根据本国国情依法均对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范围、税收分割的方法、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我国目前的税收收支划分体系尚不合理,应结合国情,针对具体社会事务,分清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划分税收支出范围和比例,理顺课税与分配的关系,建立新的财税体制,从而增进全民福祉,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措施可供实践参考:

(1)职能转移拨款,指为弥补制度转型、职能转型而发生的历史性、社会性债务而给予的补贴。如,为弥补基本养老保险的“空账”问题,必须有计划、逐年进行财税填补。

(2)贫富调节基金,指将一些比较富裕地区的税收直接转移给贫穷地区的基金调剂。

(3)社会救助拨款,指政府依法向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财税补贴。

(4)社会福利津贴,指政府向弱势群体、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在生活、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娱乐、住房等项目的额外补贴。

(5)特殊津贴,指政府对老弱病残、妇孺幼稚、呆傻弱智、孤寡者提供的基本生活、医疗补贴。

(6)社会津贴,指政府应对通货膨胀、经济社会危机,而向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帮助,如副食补贴、物价补贴、全民分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