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调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1:51:04

税收调节

税收调节范文篇1

二、我国证券交易成本较高。我国证券市场的证券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佣金和印花税。以20*年为例,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数额达到20*亿元,已经超过上市公司分红总额,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91%,比20*年增长近10倍。

三、我国尚无针对资本市场的完整税制体系,无法依靠税收政策控制集中套现行为。当遇到大小非解禁高潮,市场上出现一些集中出售股票套现获利的行为,国家对此没有相应的税收约束,只能会助长市场的投机氛围。除此之外,对一级市场的投资行为,二级市场上的交易差价收入、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投资所得、场外交易、有价证券的继承和转赠等,均缺少税收约束。作为市场化的交易行为,本应依靠市场本身进行调节,如果依靠证监会进行监管控制,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现象。

四、资本市场税收不尽公平。明显的表现是,国债投资者不纳税,但股票投资者要纳税;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股利收入要纳税,但国有股、法人股的股利收入不纳税;对可流通股交易征收交易印花税,但对法人股交易、期货交易以及基金交易不征收交易印花税……一些税负也不尽合理,比如没有根据持股的时间长短、交易额大小或者起点等,设置差别化的税率。

五、存在重复课税现象。如个人股息、红利所得要按20%的比例税率上缴个人所得税,而实际上,股份公司派发给股东的股利是从税后利润中支付的,这就造成对股利的重复征税。不但不利于提高股东分红的积极性,也让不少投资者并不在意股东分红收益,不愿意长期持有,这不利于鼓励长期投资。

为严厉打击恶性炒作行为,稳定、公平证券交易环境,切实保护广大普通投资者的利益,笔者通过调研测算,建议通过设置获利税来替代印花税,或二者并行实施。

首先,借鉴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所得征收原则,设定应纳税所得额。即,应纳税所得税=账面总资产--本金和费用。

税率应设定为比例税率,应纳税所得额越高,相应税率越高。具体征收办法参照下表:

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最多获利%

20%以下30%70%

20%以上-30%35%65%

30%以上-50%40%60%

50%以上-80%45%55%

80%以上-120%50%50%

120%以上-180%55%45%

180以上-260%60%40%

260%以上-380%65%35%

380%以上70%30%

以上测算以投资100元为例:

获利比例减去费用的获利额(元)税(元)实际获利(元)

20%以下20614

20%-30%20.1-21.57.035-7.52513.*5-13.975

3010.519.5

30%-50%30.1-32.512.04-1318.*-19.5

502030

50%-80%50.1-54.522.545-24.52527.555-29.975

803644

80%-120%80.1-8840.*-4440.*-44

1206060

120%-180%120.1-13366.*5-73.1566.045-59.85

1809981

180-260%180.1-201108.*-120.672.04-80.4

260156104

260%-380%260.1-297169.*5-193.*91.035-103.95

380247133

380%以上380.1-443266.*-310.1114.03-132.9

要缴纳70%的税就要获利444%以上

收缴税金的用途:设立国家股市保险基金,以收缴税款的20%上缴国家财政,其余80%用于保险基金,对于广大投资者实行最大亏损额比例保险赔付制度,确保投资者亏损不超以下比例:专用基金赔付后最大亏损比例实行按年递减,持有股票时间越长国家保障的最大亏损比例越小。投资额的确定以投资人姓名+办理投资账户的身份证号码方式,同一身份证号码下的同一姓名无论其在哪个证券办理的投资账户均合并计算投资金额。

投资者投入资金额满一年期

满二年期满三年期满四年以上

50万以下10%5%0银行活期存款利率

50万-200万15%8%3%1%

200万-500万20%15%10%5%

注明的事项:投入资金超500万者、控股股东亏损不在此保障范围之内。大小非解禁也同样适应以上税率。

税收调节范文篇2

(一)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需要摆正位置,坚决扭转“房地产依赖症”

房地产业从2003年开始,被确认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地位的特殊性一直受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但房地产业的“过度非理性发展”也会产生一系列负面作用,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不惜违法用地;房地产业的“过度非理性发展”加剧了人口、土地、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房价上涨过快加剧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高房价必然抑制居民对其他领域的合理消费,不利于扩内需、促消费;地方收入“房地产依赖症”对其他产业产生资本和土地的挤出效应,使其他产业可能被忽视,因此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受到影响;大多数中央调控政策的执行最终都要靠地方政府,而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过度依赖让地方政府既无力建设保障性住房,也无心抑制高房价,这可以说是当前宏观调控政策作用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摆正房地产业的地位,房价一味上涨和房地产业“一枝独秀”的发展绝不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模式,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认识和局面。

(二)房地产税收调控要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改善税收调控方式

房地产行业具有的“资金密集型”和对土地的高度依赖性特征,决定了土地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最重要的手段,而税收调控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宜频繁使用,相对稳定的税收体系更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对房地产市场可以采取的常用调控政策中,税收调控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金融、信贷等政策调控往往是“一刀切”,而税收政策更多是结构性调整。因此,虽然税收调控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在房地产调控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就税收调控而言,现在的问题是:当前房地产业的税收政策,没有一项是从房地产市场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台的。

对前一阶段房地产税收政策的梳理

(一)2005年以来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实施情况

我国的房地产税收政策从2005年以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至2008年上半年,其间为应对房价偏高、增长幅度偏快等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性政策;第二阶段,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底,这一阶段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配合国家的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的指导方针,为鼓励国民购买住房和扶持房地产企业发展,税收政策以宽松政策为主。从以上两个阶段来看,宏观调控措施尽管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从税收政策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内大部分城市房价波动较大,同时在总体上延续着不断上涨的趋势。第三阶段,2009年底至今,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又出现过快增长的势头,宏观政策又开始趋紧,相应税收政策方面也开始收紧。

(二)2008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具体房地产税收政策

2008年3月,为了支持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国家减免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和运行当中涉及的有关税收。2008年11月,为了减轻个人购房者的负担,促进个人住房消费,将个人首次购买90平米以下普通住房契税税率统一下调到1%。同时还规定个人住房买卖的时候可以免征印花税,个人销售住房还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2008年12月出台的国办131号文,规定对住房转让环节的营业税暂定一年实行减免政策。规定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让免征营业税;将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不足2年转让的,按其转让收入减去购买住房原价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购买非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让按其转让收入减去购买住房原价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购买非普通住房不足2年转让的,仍按其转让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这次税收政策调整和原来执行的政策相比,调整了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的征免期,同时加大了税收优惠的力度。通过这次营业税的政策调整可以降低住房转让交易成本,促进二手房市场发展,鼓励普通住房消费。

2009年1月1日起,国家废止了《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消除了内外资企业在房产税征收方面的“双轨制”。2009年12月22日,国家下发财税[2009]157号文,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或者不足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这次政策调整把个人购买普通住房后转让免征营业税的时间从2年恢复为先前的5年,体现了政策较以前开始趋紧。

下一阶段完善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尽早全面开征物业税,改革现行房地产税制和土地出让金制度

开征物业税主要是完善财税制度的需要,同时对调节收入分配、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税制体系以及抑制房地产投机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至于调控房价,虽然短期内效果尚待考察,但从长远来讲增加房地产保有阶段的税负、改革现行“土地批租”制度,肯定对房价的合理化和避免过快增长有积极的作用。当务之急是需要认真研究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各项现实问题,包括房地产税的征税对象和纳税义务人、计税依据、税目、减免税、税收征管以及过渡时期新旧体制的衔接等具体问题,对这些问题逐一研究解决。考虑到改革的难度,可以采取分步骤,由易到难的办法进行,可以考虑先行开征“房屋空置税”和“土地闲置税”等简单易行的税种,将来再逐步过渡到全面开征物业税。我国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必须改革。中国房地产税制存在的诸多问题,税制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两会”期间,有委员提出房地产税费涉及12种税,50项费,一套房合计征收62项各种税费,这也是高房价的原因之一。

(二)调整房屋租赁税负,大力发展房屋租赁市场

理论上,物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应该是房产的所有人即业主,但业主会不会把此税转嫁给租户?事实上,从香港的情况来看,业主普遍会把物业税转嫁到租客身上。租户除承担租金外,还多交了税,可以说政府征收物业税是从租客身上收了一笔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必须调整房屋租赁时的税负,降低租赁成本,活跃房屋租赁市场。我国税法规定个人出租住房要征收六税一费,不仅税种多、税负重,而且在实际征管中偷逃税款的现象十分严重。建议统一税率,对普通住宅个人住房

租赁统一按租金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以此来盘活空置住房,提高住房的使用效率。

税收调节范文篇3

关键词:税收;规模性收入;分配;调节问题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加大,税收作为国家分配活动,对生产、流通等各个方面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税收分配运行中涉及纳税人利益分配问题,所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是其本质所在,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税收对规模性收入分配调节问题

(一)税收收入超速增加拉大收入差距。从我国实施税制改革以来,税收收入逐年增长,无论是居民收入还是政府入库税收(不包含关税等)都是呈上涨趋势。但从整体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还是落后于税收增长速度。我国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大部分都是因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收入提升造成的。而这部分税种都是收入分配调节职能弱化的间接税,所以即便是税收收入增多也并未使收入分配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国民收入稳定的条件下,当政府获取的多,那居民收入就会变少。从某种程度看,已有的税收机制对公平分配的调节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反而增加了分配的不公平性。(二)现有税制结构削弱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增值税、营业税的中性特征比较突出,所发挥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也是很受限的;流转税实质上是提高效率的,它调控经济的根本目的使促使资源的科学配置。我国现在实施的依然是以流转税为核心的税制结构。税收收入大部分源自于增值税等一些流转税。比如,“十五”期间,流转税所得税收入占整体收入的7%左右,占GDP比例不足1%,份额很小。但现在税收收入中调节作用弱的流转税占比超过60%,而收入调节作用相对强的个人所得税等税种占比不足15%,这样就加大了税收对收入分配调节的累退性,且流转税极易转嫁,比重大,所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也会变大,就会逆向调节收入分配。(三)具体税种设计存在缺陷使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功能被弱化。第一,流转税。现在理论界大多数学者认为,除消费税通过调节消费品价格来控制高消费收入外,流转税在首次分配中的中性作用不可忽视,其不具备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工具作用。消费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但我国消费税在此方面的职能存在缺失。因消费税只是增值税配套税种,所以征收范围比较小,无法对高消费、高收入进行调节。尽管经过多次调节,依然还有很多奢侈消费品未被纳入征税范围内,比如说高档居住区等,使消费税的收入调节作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二,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进行收入调控、促进公平分配的主要税种,它利用累进税、法定免税能够将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作用凸显出来,在我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将其应用的作用体现出来。首先,个人所得税税基很窄,这就让再分配功能变得很有限。其次,我国实施的是分类个人所得税,无法将公平税负、科学负担的原则体现出来,更无法对高收入进行科学调节。最后,税率结构不科学。最明显的就是工薪薪资所得采用的是超额累进税率,能够重税,对于资本财产所得实施比例税率,反倒会减轻税负。这一税率结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无法将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体现出来。第三,财产税。财产税主要是补充所得税的再分配功能。现在的财产税制并不健全,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已有的房产税只可向经营性、出租性房产进行征税,对自住房无法征税。该做法也增加了贫富差距,一方面让高档房产这类高消费品免征税;另一方面因对自身住房不征税,给房产投机提供了条件,让投机者获得暴利,而真正要买房的人必须要高价购买或者是没有经济实力去购买。第四,资源税。我国已有的资源税制的计划经济色彩比较强烈,大多是面向国有大型资源类企业实施从量计征,这种征收形式既不满足开采行业所有制要求,也不能根据资源市场价格的改变去调节采矿收入。因税制缺陷,使现有的资源税收入减少,无法有效地将自身的收入差距调节作用发挥出来。(四)税收征管不严格影响税收收入分配功能的发挥。税收征管是有效执行税收制度的保障。但我国税收征管水平提升慢的趋势并未扭转。我国现在对税务机关考核的参考指标之一就是税收任务与计划。税收任务一般都是采用基数加增长的方式来确定的。在具体的税收征管中根据“计划任务”进行征税,“基数”“任务”让经济水平好、收入高的区域税负变轻,因工资薪金所得征收采用的是代扣代缴的方式,征收过程简单,征收也更加彻底。相反,基于高收入人员收入来源广的特征,针对一些实质性收入不能有效征税,这样就让高收入者的具体税负变轻,也就是税收征管不足,使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功能被削弱。

二、我国税收对规模性收入分配的调节原则

(一)税收公平原则。国民收入分配涵盖的内容很多,是由多个分配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而税收公平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及伦理公平三个方面。第一,税收的横向公平要和市场经济目标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本身就属于有效率的经济制度,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经济效率和公平是内在需求,收入差距是在经济公平竞争环境中出现的。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越能够促进经济公平,也越能够造成社会不公平。税收分配要坚持市场经济效率原则,紧跟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关于流转税的征收要有效依据税收中性原则,让具备一样负担能力的纳税人税收一致,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税收的横向公平,还能够加快经济增长。第二,税收的纵向公平,依据公平原则采用有效手段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收入分配差异除了是市场效率的体现外,更是提升市场效率的动力所在。但收入分配差距太大,既不利于社会公平,还会使市场经济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环境。市场经济能有效处理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效率问题,而针对收入分配差距这一结果,市场经济是难以发挥作用的,需要由政府来调节,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发生。税收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需要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发挥着作用。实行所得税等税收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利用、财富的累积等加以全面调节,让不同经济水平的纳税人可以更科学负担税收,即促进税收的纵向公平。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对收入分配差距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对相关税收政策的应用要系统考虑,对收入差距的界限加以科学把控,以防止绝对化问题的出现。第三,在经济活动范围,实行税收豁免政策,以实现社会伦理公平。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伦理原则是必须要遵循的,也就是基于伦理公平原则,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慈善。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分配行为,其与再分配相似,都是基于经济活动领域外的分配,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在该分配环节,社会是主体,税收分配针对一些出于伦理性自愿捐赠的实施税收豁免政策,促进税收的伦理公平。(二)税收效率原则。所谓税收效率,指的是在实行税收分配时所出现的影响与结果的集中体现。税收效率是税收质量、成果的直观体现,它涉及税收社会效率、经济效率等内容。这里所说的经济效率指的是实施税收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与税收经济公平是联系起来的;社会效率也就是实行税收政策对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与社会公平、伦理公平联系十分密切。政府通过征税使经济活动受到影响,其本质是效率、公平的选择问题。所以,税收调节的质量,关键在于怎样去处理经济公平、社会公平等之间的关系,找到它们的融合点。因为政府征税使收入分配结构得到了改善,使纳税人的经济选择遭受影响,出现了额外负担。此外,征税也能够提升社会的整体效益,如能够解决收入差距太大的问题。(三)税收有限应用与调节原则。税收的有限应用指的是税收调节作用的发挥有局限,要科学考虑后再应用。虽然税收在收入分配调节中占据核心位置,但是税收的优势也是有限制的。一方面税收政策的制定、各种税种的设定等都需要满足市场要求,为劳动者等各群体创建一个好的竞争环境,不可以因征税而扭曲初次分配;另一方面税收面临转嫁问题,要判断某种特定税收对各收入层次人群的影响是怎样的,还需要知道是谁真正承担了税收,一些税种是具备累退性的。

三、我国税收对规模性收入分配调节的对策

税收调节范文篇4

关键词:能源节约;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一、财税政策是政府能源节约管理和调控中最灵活、最有效和重要的政策措施

(一)政府在能源节约中的主导作用

市场和政府是两个最主要的资源配置主体,依据现代经济学理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配置资源具有经济效率高的优势。所以,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能源节约方面来看,以煤炭、原油、电力、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各种能源具有商品的属性,以市场定价为目标的能源价格改革,如煤价放开、油价与国际接轨和新建电厂还本付息定价等,对促进市场竞争、改善企业经营和抑制能源需求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市场竞争促使企业自觉节能,特别是那些能耗占成本比重较高的企业大都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加强节能管理,降低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和效率,以增强竞争能力。但是,能源节约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市场机制的作用很有限,常常存在“市场失灵”现象,表现在:市场价格不能反映长远利益;投资者偏向能源开发项目,不愿投资于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能源生产利用的环境成本未计入能源价格;消费者缺乏能源节约信息和技巧;政府不合理的财税政策和管制政策妨碍能源节约潜力的充分发挥等。因此,从“市场失灵”的角度看,有必要大力加强政府在节能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据世界银行研究,市场力量对实现能源节约潜力的贡献率只有20%,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也表明,对于能源节约,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

(二)政府与市场在能源节约领域的作用范围和边界

依据现代经济学理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调节应在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条件下,在市场失灵领域进行调解。由于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存在,市场可以通过“无形的手”,自发地调节自身的资金流向,使资源发挥近似帕累托效率。而在能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政府如果单纯依靠自身的行政力量提供,由于寻租现象的存在,有些时候不但效率低下,甚至无法提供产品,影响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应注意发挥市场在能源节约中的地位。

政府在能源节约中的作用,重点应放在“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缺陷上来。在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同时,鼓励节能产品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具体来说:(1)限制高能耗产品,制定和实施最低能效标准,将高耗能产品从市场上淘汰,引导用能产品提高能效,弥补“市场”不足。(2)研究制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政策;研究制定抑制资源过度消费、有利于企业开展节能的税收及税负转移政策;研究制定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对能源消耗高、污染重的产品和设备课以重税,强制实施高能耗产品淘汰的政策,建立基于市场的节能信息传播机制、能源管理技术服务,以克服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中的市场障碍等。

(三)财税政策在政府可以选择的调控政策工具中居于重要地位

政府在能源节约中可以采取一系列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对此进行干预和调控,而财税政策将是政府能源节约管理和调控中最灵活、最有效和重要的政策措施。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既是一项基础性研究,也是应用性的科技推广活动。同时存在着初始投资大,即期经济效益不确定和社会效益的长期性,使得节能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的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需要政府灵活运用财税政策,对节能技术研究开发提供必要的、适当的政策优惠与扶持。财税政策作为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其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综合的体系。其中有税收减免、政府投入、政府采购、科研资助、开征能源税等。这些政策措施从不同侧面对节约能源、促进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产生作用。

二、辽宁省能源利用现状分析

2003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国策出台以来,辽宁省的经济增长出现了良好的上升态势。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与能源约束的矛盾也日益凸现。辽宁作为在工业化初期建设起来的以基础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能源的消耗增长远远比能源生产速度快。从1970年以后,辽宁能源生产就开始停滞不前,而能源消费却迅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有关资料显示,辽宁年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8%,其中工业用能比例高达75%。根据辽宁省的产业政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煤电等以基础原材料为主体的工业仍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能源消耗量依然较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建筑和生活用能也大幅度上升,能源消费将进一步增加。而目前辽宁的能源状况并不乐观,表现在:

(一)能源约束矛盾突出

1.全社会用电需求长势强劲

辽宁是东北地区用电量最大的。从辽宁的电力供应状况看,虽然基本上可以满足需求,但是电源结构不合理和总量偏紧问题仍比较突出。近些年来,全省基本没有新的大型电源项目投产,现有装机挖潜空间越来越小,调节能力严重不足。事实上,无论从电力工业产值还是从发电设备容量、发电量来看,辽宁都曾位于全国各省区的前列,中国第一台2.5万千瓦、5万千瓦、10万千瓦、15万千瓦、80万千瓦机组都首现辽宁。即便如此,辽宁仍遭遇电源结构不合理和总量偏紧局面。初步预测,至2010年,全省年均用电增长速度为7%以上。

2.作为一次能源的煤炭紧缺

辽宁省曾是我国重要煤炭工业生产基地之一,“一五”期间,建设了海州露天矿、五龙立井和兴隆立井等重点工程项目,同时恢复和改造了抚顺、阜新、本溪、北票等4个老矿区。从“二五”开始先后新建了铁法、沈阳、南票等几个新矿区。但是作为一次性的基础能源来说,辽宁煤炭资源因多年的开采而开始走向枯竭状态。有关资料显示,辽宁全省煤炭现有地质储量55.52亿吨,可采储量只有24.83亿吨。如今,本溪、北票煤矿已整体破产,阜新、南票煤矿的部分矿井已经关闭,抚顺矿务局由于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及“保城限采”政策的执行,年原煤产量已由过去1000多万吨减少到目前的600万吨左右,所剩两矿分别仅能维持开采到2016年和2025年。目前,辽宁标准煤的需求缺口一直在6000—7000万吨,每年需从外省调入原煤7000万吨。全省发电用煤(电煤)缺口达50%左右,大多数电厂的储煤率都在安全警戒线以下。预计到2010年,全省煤炭消费量将达到1.5亿吨,省外净调入量1亿吨左右。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对辽宁能源资源的可供量、承载能力以及能源安全提出严峻挑战。

3.原油对外依存度高

辽宁省是石油消耗的大省。2004年全省消耗原油5216万吨,辽河油田生产仅为1283万吨,缺口3933万吨。2005年全省消耗5410万吨,省内生产仅为1260万吨,缺口4150万吨。目前,每年从外省调入及国外进口大量原油。2004年进口原油659万吨,省外调入3239万吨;2005年进口原油773万吨,省外调入3565万吨。可见,辽宁的原油对外依存度非常高。

4.可开采的能源已经达到最大限度

目前,辽宁已探明一次性能源储量人均能源占有量161吨,为全国人均的1/4。探明的能源资源的动用率平均超过65%,水电资源开采率甚至达到85%,基本不具备再建设中型以上水电站条件。矿产资源原来排在全国第一位,现已开始逐渐萎缩。

三、辽宁能源节约中可采取的财税策略

(一)运用财政政策,促进辽宁能源节约

从辽宁的实际看,节能设备投资少,资金和能源节约任务不匹配,是长期以来辽宁能源节约工作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除省级财政有少量的节能资金安排外,各市、县政府在财税政策支持方面几乎处于空白。由于缺乏政府投资的有效支持,能源节约技术改造主要由企业承担。能源节约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市场不确定性较大;节能设备一般造价比较高,需要充足资金购置。企业作为节能投资的主体,投资能力较弱,也缺乏有效的融资途径,大量节能技改项目难以及时实施,很多好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难以得到推广和普及。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1.制定鼓励企业节能的财政支持制度

财政支持是世界众多国家或地区用于促进节能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手段。针对辽宁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加大各级政府对节能的预算拨款,保证节能预算资金的稳定增长。特别应在财政预算中大幅度增加“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经费,并专列预算科目。该项经费重点支持的领域应包括:能源节约综合利用方面的重大课题研究,支持能源节约重点行动计划和重大示范工程,加大对能源节约标准、规范制定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对能源节约重大技术的开发、示范,引导能源节约先进实用技术、工艺和设备的推广。

2.对能源节约项目和能源节约产品贷款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节能技术项目、节能产品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辽宁能源节约步伐,各级地方政府可以选择一些能源节约项目、能源节约重点产品,通过专项贴息贷款方式予以支持,加大利用信贷资金支持能源节约的力度。对于辽宁制造业基地生产节能产品出口的企业,可按出口收入给予一定的出口贴息,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3.设立辽宁能源节约投资基金,吸纳社会资金促进能效提高

政府的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吸收社会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公共财政支持能源节约的做法。基于辽宁老工业基地节能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可以考虑设立能源节约投资基金,对能源节约项目进行支持。节能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的直接财政投资和民间资金,政府投入部分追求保值,不要求回报。节能投资基金可以对外直接投资,作为项目的资本金,也可以向企业提供担保,为企业的节能投资融资进行担保。

4.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扩大政府对节能产品采购范围

政府采购,是政府财税政策中政府可直接引导和调控节能行为的政策措施之一。1993年4月克林顿总统签署总统令,规定联邦机构的所有政府采购必须是有“能源之星”标志的产品,这不仅使“能源之星”标识制度获得极大成功,也使之成为节能的全球基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降低生产者风险和鼓励高能效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政府采购起重要作用。因而,辽宁在实施能源节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作用。可以考虑将节能型技术和设备纳入政府采购目标范围,具体说来,可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政府采购更多地集中于那些能效高的产品,政府统一采购的安排中,可以适当向生产有利于能源节约的新产品或运用有利于能源节约的新工艺的厂商倾斜,这样既可以鼓励企业对节能型设备或技术的开发,又可在社会上产生示范效应,从而鼓励、刺激其发展。二是由省政府做出相应规定,要求省、市、县等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在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时,应当优先采购节能产品,逐步淘汰低能效产品。三是政府公布采购标准,引导企业向高标准迈进,从而促进全社会能效的提高。同时,建议组织实施节能自愿行动计划,以促进能耗大户大幅提高能效水平。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手段有助于能源节约战略的实施。辽宁作为耗能大省,与其他省市相比,节能工作更为艰巨,更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然而,辽宁目前的财力状况并不乐观。辽宁作为计划经济时期上解中央财力最多的省份之一,改革后仍把计划经济时期的沉重负担保留在新体制中,致使辽宁在经济严重衰退的情况下毅然承担着计划经济时期向中央财政上解财力的重负。特别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为了大幅度提高中央财政占财政总量的比重,辽宁财政的上解负担更加沉重,使省级政府的财政力不从心。实践表明,政府对能源节约的引导作用,必须以一定的财力为前提。因而,为了相应增加辽宁的财力,建议国家应当给辽宁财政以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增强省级政府的财力,从而使省级政府在能源节约战略中发挥核心作用。

(二)运用税收政策促进辽宁能源节约

1.降低企业能源投资成本,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投资的力度

辽宁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在国家实施倾斜式工业化发展战略前提下,辽宁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体,涵盖工业行业40个大类、197个种类、607个小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近年来,辽宁工业在各产业部门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与此同时,这些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非常高,因此,为企业创造节能的条件,降低企业能源投资成本,鼓励这些行业加大节能投资,对于加快辽宁能源节约步伐意义重大。税收政策上,可以考虑对积极节能者予以税收优惠,刺激和引导生产者采用节能方式生产。

所得税方面:允许企业在所得税税前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扣除以废气、废渣和垃圾等为原料生产的产品所实现的利润,同时,对企业用税后利润投资于上述项目的,给予适当退税;对企业购置节能产品或设备,可按其投资额的15%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用以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延续抵免,最长不超过5年;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给予必要的所得税直接优惠,其中专门从事节能产品的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非专门从事此类节能产品生产的企业,就其生产经营节能产品取得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专用设备,可以实行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增值税方面: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加强节能产品的认定与管理,依据节能的程度按不同的返税率(17%,13%,11%,8%,6%,5%,0%)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减轻生产节能产品企业的税收负担。对企业购进消烟、除尘及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保设备允许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进口的环保设备、仪器及用于生产环保设备的材料、零部件等在进口环节给予一定的增值税减免税优惠。在目前辽宁仍作为增值税转型试点省份的情况下,建议将在辽宁部分行业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推广到高科技节能企业,使购入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当年一次性扣除,从而可以提高企业对节能项目投资的积极性。

其他税种方面:将土地使用权、已有建筑、厂房转让给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用于生产节能产品,可考虑免征营业税。对建筑业根据所使用能源的数量实行从量累进定率税制,鼓励建筑企业使用耗能少的建筑材料,建设在实际使用中同样节能的建筑。对符合一定标准的节能生产企业,可以考虑在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方面给予一定的减税或免税优惠。建议国家开征环境保护税,将一些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高能耗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引导社会投资向节能型产品的生产转移。

2.引导社会制定节能消费倾向的税收政策

税收对节能消费的调节主要通过消费品的价格来体现。按照供求与价格关系的理论,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并导致生产者相应减少生产量,市场将因政府课税,引起商品供求变化形成新的市场供求均衡量。从引导社会节能消费倾向的角度考虑,可以采取以下税收政策:

调整现行的消费税政策。一是将目前尚未列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不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高能耗产品、资源消耗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二是对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再生性能源的企业采取负能源消费税,即给予补贴;三是提高消费税中对汽油和柴油征税的税率。四是比照对低污染排放值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消费税的政策,对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节能产品,允许按照一定比例享受消费税减征的优惠。

调整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政策。一是对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车辆,可按适当比例给予减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二是改革车船使用税的计税标准,对不同能耗水平的车船规定不同的征税额度,实行差别征收。

开征燃油税。国际经验表明,推行汽车燃油税是推动节油事业发展的成功举措。开征燃油税,对不同能耗的燃油或燃气,规定不同的税额予以征收,可以促使汽车生产厂家积极采纳节油技术,使技术先进、耗油量少的车主导市场;有助于理性消费理念的形成,在燃油税杠杆下会有更多的人购买和使用节能型、小排量汽车,改用柴油车,从而有效减少汽车对能源的大量消耗。对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产品,要设立一些新的税种,如环境污染税、碳税、能源消耗税等,对耗能大户由目前的实行单一的行政处罚手段变为实行经济(税收)调控与行政处罚相结合的组合政策措施,在抑制耗能大户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是推动节能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动力。

3.促进能源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的税收政策

辽宁是我国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的重工业基地,相当数量的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其中不乏以采煤、采油等为主的能源资源城市,如抚顺、阜新、盘锦等。近年来,由于资源的约束和多年的过度开采,辽宁人均资源占有率不断下降,能源资源的占有率也随之降低。因此,对能源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进而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尤为重要。在税收政策上,可以考虑对利用煤矸石、煤泥发电,给予适当的增值税方面的优惠措施;对于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油页岩利用和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对油页岩综合利用免征资源税;对于国家需要重点保护或限制开采的能源资源,适当提高资源税的税额;改变资源税的计量依据,由现在的按企业产量征收改为按划分给企业的资源可采储量征收,促使企业尽量提高资源的回采率,甚至可以采取从量定额征收与从价定率征收相结合的征税办法。

4.鼓励节能领域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

鼓励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是能源节约的重要渠道。辽宁具有非常好的生产要素条件:大量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等,是国内许多地区所不具备的。结合辽宁省在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等产业上的优势,通过提高节能技术创新能力、开发节能新品种等政策,有助于推进辽宁节能事业的发展。为此,应加大对节能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扣除范围。对各类型企业的节能研发费用,在初始年度,均可实行据辽宁列支。在后续年,只要投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可以按150%的比例扣除。二是放宽费用列支标准。允许企业在税前列支一定比例(如3%—5%)的节能设备和产品研究与开发风险投资准备金。三是进一步扩大优惠政策的力度和覆盖面。凡企业将未分配利润转为投资,用于研究开发节能产品和技术,这部分利润应允许抵免企业所得税。这样做,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缓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局面,同时又能够促进企业加大对节能技术创新的投入。四是对从事能源节约技术开发、转让业务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人免征营业税。

参考文献:

[1]苏明,傅志华,包全永.鼓励和促进我国节能事业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6,(14).

[2]蔡秀云.对能源产业调控政策存在问题的分析[N].中国税务报,2006-03-01.

[3]王延中.中国转型期能源消费政策研究[J].能源政策研究,2001,(4).

税收调节范文篇5

【论文摘要】《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的颁布实施,从政策上明确了对高校后勤企业的有关经营活动实行减税和免税,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问题。因此,研究中国高校后勤领域税收政策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深化高校后勤实体社会化改革,加强高校后勤实体税收管理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实体改革税收政策规范化

随着高校“教育产业属性”的提出,高校后勤不再只是高校内部一个封闭的特殊市场,正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税收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享受和承担税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还可以为国家贡献税收。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可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减轻我国长期以来计划体制模式下高校办学形成的沉重负担。

1高校后勤实体改革涉及的现行税收政策

(1)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为高校师生食堂提供的粮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调味品和食堂餐具,免征增值税;经营此外的商品,一律按现行规定计征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向其他高校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免征增值税;向其他社会人员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应缴纳增值税。

(2)营业税。对从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而成立的进行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经营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及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而获得的租金和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并按高教系统统一收费标准收取租金的学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利用学生公寓向社会人员提供住宿服务而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对设置在校园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3)所得税。《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2006年8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100号文《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彻底取消了高校后勤享受的免征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4)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的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因建学生公寓而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费附加,由于是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按照一定的比例附加征收的,在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的同时,也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2高校后勤实体改革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法规滞后,政策法规不明确、缺乏连续性,直接了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政策法规不能及时反应和规范高校的后勤改革。2000年以来,以高校扩大招生这一政策背景所带来的高校大发展和引发高校投资多元化,以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引发的高校资产经营盈利性,在税收政策层面上开始把高校纳税主体从免征范围放置于实际征收范围中去。

严格说来,文件通知并不等于法律法规,其严肃性和刚性都严重缺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原有的《通知》已不能适应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税收征管中存在一些不明确问题,难以保证税收征管及时到位。

(2)高校后勤实体自身的改革不规范、不彻底,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税收征管的规范化与否,与高校后勤实体的改革是否规范,是否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完成了后勤系统的剥离,实现了独立纳税人的过度,但实际上,有些学校的后勤改革是在走过场,实质上并未发生变化。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我国高校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在国家,占有权在高校,后勤实体对后勤资产只有不完全意义上的经营权,没有对其所经营资产的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后勤实体不是真正的法人主体,也就不可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这一切从根本上妨碍了高校后勤改革,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3)税收征管和手段滞后,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活动的税收征管基本上仍限于对高校后勤对外服务部分,而对于由学校后勤部门直属的、专门为学生提供食宿及日常生活服务的机构,这一部分潜在的税源,未能进行有效的登记和管理,造成该部分税源疏于监管,造成税收征管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管理不到位。

3高校后勤实体税收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1)完善税收、行政法规,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税收规范化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关于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立法,应本着有利于征收管理、有利于依法治税、减少涉税争议、加强监督管理的原则进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管理,要本着有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服务于、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税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规范化管理,促进高校后勤组织的规范运转。

(2)改进税收征收管理手段,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逐步使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征管进入正规轨道。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规范化管理必须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把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规范化管理的切人点,完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税务机关要积极构建功能齐全、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强系统管理,确保信息安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加强相关部门联合,健全和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全面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管理。因为高校后勤实体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工商营业执照的领发,涉及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多个税种的税款征收和缴纳,涉及到对高校的财政拨款等诸多问题,涉及到国税、地税、财政、银行、工商等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后勤改革,带动高校发展,完善税收管理,需要上述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配合,扩大信息交换的范围,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自2000年国家出台对高校后勤实体的政策以来,几经变更,形成了对高校后勤实体相关税收政策的不断修改和变化,也加重了税务部门对于高校后勤实体税收管理的难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规范化管理,亟待解决。这不仅关系到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的税收管理,更关系到如何发挥税收调节经济、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在我国税收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今天,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管理作为国家税收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税收调节范文篇6

房地产业从2003年开始,被确认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地位的特殊性一直受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但房地产业的“过度非理性发展”也会产生一系列负面作用,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不惜违法用地;房地产业的“过度非理性发展”加剧了人口、土地、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房价上涨过快加剧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高房价必然抑制居民对其他领域的合理消费,不利于扩内需、促消费;地方收入“房地产依赖症”对其他产业产生资本和土地的挤出效应,使其他产业可能被忽视,因此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受到影响;大多数中央调控政策的执行最终都要靠地方政府,而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过度依赖让地方政府既无力建设保障性住房,也无心抑制高房价,这可以说是当前宏观调控政策作用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摆正房地产业的地位,房价一味上涨和房地产业“一枝独秀”的发展绝不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模式,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认识和局面。

(二)房地产税收调控要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改善税收调控方式

房地产行业具有的“资金密集型”和对土地的高度依赖性特征,决定了土地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最重要的手段,而税收调控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宜频繁使用,相对稳定的税收体系更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对房地产市场可以采取的常用调控政策中,税收调控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金融、信贷等政策调控往往是“一刀切”,而税收政策更多是结构性调整。因此,虽然税收调控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在房地产调控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就税收调控而言,现在的问题是:当前房地产业的税收政策,没有一项是从房地产市场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台的。

对前一阶段房地产税收政策的梳理

(一)2005年以来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实施情况

我国的房地产税收政策从2005年以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至2008年上半年,其间为应对房价偏高、增长幅度偏快等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性政策;第二阶段,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底,这一阶段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配合国家的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的指导方针,为鼓励国民购买住房和扶持房地产企业发展,税收政策以宽松政策为主。从以上两个阶段来看,宏观调控措施尽管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从税收政策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内大部分城市房价波动较大,同时在总体上延续着不断上涨的趋势。第三阶段,2009年底至今,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又出现过快增长的势头,宏观政策又开始趋紧,相应税收政策方面也开始收紧。

(二)2008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具体房地产税收政策

2008年3月,为了支持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国家减免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和运行当中涉及的有关税收。2008年11月,为了减轻个人购房者的负担,促进个人住房消费,将个人首次购买90平米以下普通住房契税税率统一下调到1%。同时还规定个人住房买卖的时候可以免征印花税,个人销售住房还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2008年12月出台的国办131号文,规定对住房转让环节的营业税暂定一年实行减免政策。规定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让免征营业税;将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不足2年转让的,按其转让收入减去购买住房原价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购买非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让按其转让收入减去购买住房原价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购买非普通住房不足2年转让的,仍按其转让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这次税收政策调整和原来执行的政策相比,调整了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的征免期,同时加大了税收优惠的力度。通过这次营业税的政策调整可以降低住房转让交易成本,促进二手房市场发展,鼓励普通住房消费。

2009年1月1日起,国家废止了《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消除了内外资企业在房产税征收方面的“双轨制”。2009年12月22日,国家下发财税[2009]157号文,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或者不足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这次政策调整把个人购买普通住房后转让免征营业税的时间从2年恢复为先前的5年,体现了政策较以前开始趋紧。

下一阶段完善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尽早全面开征物业税,改革现行房地产税制和土地出让金制度

开征物业税主要是完善财税制度的需要,同时对调节收入分配、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税制体系以及抑制房地产投机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至于调控房价,虽然短期内效果尚待考察,但从长远来讲增加房地产保有阶段的税负、改革现行“土地批租”制度,肯定对房价的合理化和避免过快增长有积极的作用。当务之急是需要认真研究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各项现实问题,包括房地产税的征税对象和纳税义务人、计税依据、税目、减免税、税收征管以及过渡时期新旧体制的衔接等具体问题,对这些问题逐一研究解决。考虑到改革的难度,可以采取分步骤,由易到难的办法进行,可以考虑先行开征“房屋空置税”和“土地闲置税”等简单易行的税种,将来再逐步过渡到全面开征物业税。我国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必须改革。中国房地产税制存在的诸多问题,税制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两会”期间,有委员提出房地产税费涉及12种税,50项费,一套房合计征收62项各种税费,这也是高房价的原因之一。

(二)调整房屋租赁税负,大力发展房屋租赁市场

理论上,物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应该是房产的所有人即业主,但业主会不会把此税转嫁给租户?事实上,从香港的情况来看,业主普遍会把物业税转嫁到租客身上。租户除承担租金外,还多交了税,可以说政府征收物业税是从租客身上收了一笔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必须调整房屋租赁时的税负,降低租赁成本,活跃房屋租赁市场。我国税法规定个人出租住房要征收六税一费,不仅税种多、税负重,而且在实际征管中偷逃税款的现象十分严重。建议统一税率,对普通住宅个人住房租赁统一按租金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以此来盘活空置住房,提高住房的使用效率。

税收调节范文篇7

关键词:房地产业房地产税收政策长效机制税制改革

一、正确认识房地产业及税收调控的地位

(一)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需要摆正位置,坚决扭转“房地产依赖症”

房地产业从2003年开始,被确认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地位的特殊性一直受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但房地产业的“过度非理性发展”也会产生一系列负面作用,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不惜违法用地;房地产业的“过度非理性发展”加剧了人口、土地、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房价上涨过快加剧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高房价必然抑制居民对其他领域的合理消费,不利于扩内需、促消费;地方收入“房地产依赖症”对其他产业产生资本和土地的挤出效应,使其他产业可能被忽视,因此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受到影响;大多数中央调控政策的执行最终都要靠地方政府,而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过度依赖让地方政府既无力建设保障性住房,也无心抑制高房价,这可以说是当前宏观调控政策作用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摆正房地产业的地位,房价一味上涨和房地产业“一枝独秀”的发展绝不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模式,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认识和局面。

(二)房地产税收调控要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改善税收调控方式

房地产行业具有的“资金密集型”和对土地的高度依赖性特征,决定了土地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最重要的手段,而税收调控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宜频繁使用,相对稳定的税收体系更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对房地产市场可以采取的常用调控政策中,税收调控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金融、信贷等政策调控往往是“一刀切”,而税收政策更多是结构性调整。因此,虽然税收调控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在房地产调控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就税收调控而言,现在的问题是:当前房地产业的税收政策,没有一项是从房地产市场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台的。

二、对前一阶段房地产税收政策的梳理

(一)2005年以来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实施情况

我国的房地产税收政策从2005年以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至2008年上半年,其间为应对房价偏高、增长幅度偏快等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性政策;第二阶段,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底,这一阶段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配合国家的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的指导方针,为鼓励国民购买住房和扶持房地产企业发展,税收政策以宽松政策为主。从以上两个阶段来看,宏观调控措施尽管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从税收政策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内大部分城市房价波动较大,同时在总体上延续着不断上涨的趋势。第三阶段,2009年底至今,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又出现过快增长的势头,宏观政策又开始趋紧,相应税收政策方面也开始收紧。

(二)2008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具体房地产税收政策

2008年3月,为了支持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国家减免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和运行当中涉及的有关税收。2008年11月,为了减轻个人购房者的负担,促进个人住房消费,将个人首次购买90平米以下普通住房契税税率统一下调到1%。同时还规定个人住房买卖的时候可以免征印花税,个人销售住房还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2008年12月出台的国办131号文,规定对住房转让环节的营业税暂定一年实行减免政策。规定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让免征营业税;将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不足2年转让的,按其转让收入减去购买住房原价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购买非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让按其转让收入减去购买住房原价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购买非普通住房不足2年转让的,仍按其转让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这次税收政策调整和原来执行的政策相比,调整了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的征免期,同时加大了税收优惠的力度。通过这次营业税的政策调整可以降低住房转让交易成本,促进二手房市场发展,鼓励普通住房消费。

2009年1月1日起,国家废止了《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消除了内外资企业在房产税征收方面的“双轨制”。2009年12月22日,国家下发财税[2009]157号文,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或者不足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这次政策调整把个人购买普通住房后转让免征营业税的时间从2年恢复为先前的5年,体现了政策较以前开始趋紧。

三、下一阶段完善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尽早全面开征物业税,改革现行房地产税制和土地出让金制度

开征物业税主要是完善财税制度的需要,同时对调节收入分配、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税制体系以及抑制房地产投机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至于调控房价,虽然短期内效果尚待考察,但从长远来讲增加房地产保有阶段的税负、改革现行“土地批租”制度,肯定对房价的合理化和避免过快增长有积极的作用。当务之急是需要认真研究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各项现实问题,包括房地产税的征税对象和纳税义务人、计税依据、税目、减免税、税收征管以及过渡时期新旧体制的衔接等具体问题,对这些问题逐一研究解决。考虑到改革的难度,可以采取分步骤,由易到难的办法进行,可以考虑先行开征“房屋空置税”和“土地闲置税”等简单易行的税种,将来再逐步过渡到全面开征物业税。我国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必须改革。中国房地产税制存在的诸多问题,税制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两会”期间,有委员提出房地产税费涉及12种税,50项费,一套房合计征收62项各种税费,这也是高房价的原因之一。

(二)调整房屋租赁税负,大力发展房屋租赁市场

理论上,物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应该是房产的所有人即业主,但业主会不会把此税转嫁给租户?事实上,从香港的情况来看,业主普遍会把物业税转嫁到租客身上。租户除承担租金外,还多交了税,可以说政府征收物业税是从租客身上收了一笔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必须调整房屋租赁时的税负,降低租赁成本,活跃房屋租赁市场。我国税法规定个人出租住房要征收六税一费,不仅税种多、税负重,而且在实际征管中偷逃税款的现象十分严重。建议统一税率,对普通住宅个人住房租赁统一按租金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以此来盘活空置住房,提高住房的使用效率。

(三)研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以配合物业税的征收

从世界各国财产税征收的情况来看,大多都会配以完善的遗产税和赠与税以使财产税的征收不至落空或有漏洞。在房主在世时赠与或者去世后由子女继承的房产征收遗产税,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房产的长期收益预期。联系到我国的实际,如果征收大额的遗产税,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降低富人购置固定资产的原动机。那么相应就应该能起到降低需求的作用,从而起到影响房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2010(1)

2.陈真诚.不表态不代表物业税不会开征.法制日报,2010(2)

税收调节范文篇8

关键词:房地产业房地产税收政策长效机制税制改革

正确认识房地产业及税收调控的地位

(一)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需要摆正位置,坚决扭转“房地产依赖症”

房地产业从2003年开始,被确认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地位的特殊性一直受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但房地产业的“过度非理性发展”也会产生一系列负面作用,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不惜违法用地;房地产业的“过度非理性发展”加剧了人口、土地、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房价上涨过快加剧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高房价必然抑制居民对其他领域的合理消费,不利于扩内需、促消费;地方收入“房地产依赖症”对其他产业产生资本和土地的挤出效应,使其他产业可能被忽视,因此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受到影响;大多数中央调控政策的执行最终都要靠地方政府,而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过度依赖让地方政府既无力建设保障性住房,也无心抑制高房价,这可以说是当前宏观调控政策作用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摆正房地产业的地位,房价一味上涨和房地产业“一枝独秀”的发展绝不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模式,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认识和局面。

(二)房地产税收调控要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改善税收调控方式

房地产行业具有的“资金密集型”和对土地的高度依赖性特征,决定了土地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最重要的手段,而税收调控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宜频繁使用,相对稳定的税收体系更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对房地产市场可以采取的常用调控政策中,税收调控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金融、信贷等政策调控往往是“一刀切”,而税收政策更多是结构性调整。因此,虽然税收调控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在房地产调控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就税收调控而言,现在的问题是:当前房地产业的税收政策,没有一项是从房地产市场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台的。

对前一阶段房地产税收政策的梳理

(一)2005年以来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实施情况

我国的房地产税收政策从2005年以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至2008年上半年,其间为应对房价偏高、增长幅度偏快等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性政策;第二阶段,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底,这一阶段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配合国家的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的指导方针,为鼓励国民购买住房和扶持房地产企业发展,税收政策以宽松政策为主。从以上两个阶段来看,宏观调控措施尽管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从税收政策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内大部分城市房价波动较大,同时在总体上延续着不断上涨的趋势。第三阶段,2009年底至今,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又出现过快增长的势头,宏观政策又开始趋紧,相应税收政策方面也开始收紧。

(二)2008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具体房地产税收政策

2008年3月,为了支持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国家减免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和运行当中涉及的有关税收。2008年11月,为了减轻个人购房者的负担,促进个人住房消费,将个人首次购买90平米以下普通住房契税税率统一下调到1%。同时还规定个人住房买卖的时候可以免征印花税,个人销售住房还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2008年12月出台的国办131号文,规定对住房转让环节的营业税暂定一年实行减免政策。规定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让免征营业税;将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不足2年转让的,按其转让收入减去购买住房原价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购买非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让按其转让收入减去购买住房原价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购买非普通住房不足2年转让的,仍按其转让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这次税收政策调整和原来执行的政策相比,调整了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的征免期,同时加大了税收优惠的力度。通过这次营业税的政策调整可以降低住房转让交易成本,促进二手房市场发展,鼓励普通住房消费。

2009年1月1日起,国家废止了《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消除了内外资企业在房产税征收方面的“双轨制”。2009年12月22日,国家下发财税[2009]157号文,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或者不足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这次政策调整把个人购买普通住房后转让免征营业税的时间从2年恢复为先前的5年,体现了政策较以前开始趋紧。

下一阶段完善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尽早全面开征物业税,改革现行房地产税制和土地出让金制度

开征物业税主要是完善财税制度的需要,同时对调节收入分配、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税制体系以及抑制房地产投机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至于调控房价,虽然短期内效果尚待考察,但从长远来讲增加房地产保有阶段的税负、改革现行“土地批租”制度,肯定对房价的合理化和避免过快增长有积极的作用。当务之急是需要认真研究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各项现实问题,包括房地产税的征税对象和纳税义务人、计税依据、税目、减免税、税收征管以及过渡时期新旧体制的衔接等具体问题,对这些问题逐一研究解决。考虑到改革的难度,可以采取分步骤,由易到难的办法进行,可以考虑先行开征“房屋空置税”和“土地闲置税”等简单易行的税种,将来再逐步过渡到全面开征物业税。我国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必须改革。中国房地产税制存在的诸多问题,税制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两会”期间,有委员提出房地产税费涉及12种税,50项费,一套房合计征收62项各种税费,这也是高房价的原因之一。

(二)调整房屋租赁税负,大力发展房屋租赁市场

理论上,物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应该是房产的所有人即业主,但业主会不会把此税转嫁给租户?事实上,从香港的情况来看,业主普遍会把物业税转嫁到租客身上。租户除承担租金外,还多交了税,可以说政府征收物业税是从租客身上收了一笔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必须调整房屋租赁时的税负,降低租赁成本,活跃房屋租赁市场。我国税法规定个人出租住房要征收六税一费,不仅税种多、税负重,而且在实际征管中偷逃税款的现象十分严重。建议统一税率,对普通住宅个人住房租赁统一按租金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以此来盘活空置住房,提高住房的使用效率。

(三)研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以配合物业税的征收

从世界各国财产税征收的情况来看,大多都会配以完善的遗产税和赠与税以使财产税的征收不至落空或有漏洞。在房主在世时赠与或者去世后由子女继承的房产征收遗产税,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房产的长期收益预期。联系到我国的实际,如果征收大额的遗产税,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降低富人购置固定资产的原动机。那么相应就应该能起到降低需求的作用,从而起到影响房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2010(1)

2.陈真诚.不表态不代表物业税不会开征.法制日报,2010(2)

税收调节范文篇9

关键词:公共财政论文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归宿公平性

1.介绍

公共财政学是研究在政府影响下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模型是如何运作的。税收作为政府的收入以及常用的宏观调控工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税收的一个的调控作用是缩小贫富差距,增加社会的公平性,在这一方面,占有税收总额不足7%的个人所得税成为税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税种。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税制体系中,个人所得税大都为税制体系中的主体税种,在整个税收收入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它同时又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发挥了财政收入和收入分配调控并重的双重职能。对于我国来说,长年以来,政府一直在努力使得个人所得税能够较好的起到调节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对于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和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个人所得税是我国最重要的税种之一,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每一位百姓的切身利益。那么,作为一名或即将成为一名合法的纳税人,我们所缴纳的税收的征收原理是什么?其归宿又是什么?个人所得税的承担者到底是谁呢?是我们印象中的每一位以劳动力为商品换取薪金的普通劳动者?还是雇用劳动力以营利方式谋取最大利润的各个企业单位?还是两者兼有呢?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我们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再次见到第四次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呢?又或者随着收入分配的调节,贫富差距的加大,个人所得税能否起到预期的“劫富济贫”作用呢?如果能,其公平性又是怎样体现的呢?带着许多疑问,我们将以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归宿和公平性研究为课题,结合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研究。

当然,我国个人所得税无论在课税模式、费用扣除标准还是税率方面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在本文的最后章节,也根据我们所分析的理论框架,给出了一些给予个人观点的具体建议。本文后续的组织为:第二部分是对于研究的背景性介绍,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和俄罗斯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第三部分是对于个人所得税最终归宿的分析;第四部分是利用各国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的对比,对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性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总结了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第六部分是对于本文的总结和未来工作的介绍。

2.研究背景

2.1中国税制政策

现代信息技术在个人所得税征管中的综合运用,具有强有力的税收征管能力是现在每个所得税制度有效实施的保证。2006年年初,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提高至1600元,年末又了年所得12万以上的纳税人须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的办法,这是我国个人所得税自1980年9月开征以来的第三次改革。

具体政策如下:

征收对象:1)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

征税范围:

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四十五(税率表见后)。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见后)。

三、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并按应纳税额减征百分之三十。

四、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五、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根据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工资、薪金所得应根据国家税法统一规定,严格按照“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的政策口径掌握执行。除国家统一规定减免税项目外,工资、薪金所得范围内的全部收入,应一律照章征税。这一条款进一步明确了征税范围,避免了因为名称模糊造成的偷税漏税现象。

税率计算:

对于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为:

表1是对于工资、薪金进行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式,单位为元(注:本表所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1600元后的余额或者减除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对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税率表为:

表2是对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税率计算方式,单位为元(注: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

2.2国外的税制政策

在经济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涉及每一户家庭和每一个有正常收入的居民,以综合收入为税基,以家庭为基本纳税单位,实行自行申报为特征的综合所得税制是现在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一个基本税制模式。

发达国家关于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问题的研究较多也都较为透彻。综合现今国外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的情况,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1)普遍采用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税率有两种形式,一是比例税率,二是累进税率。

据资料显示,除巴哈马、百慕大、特克斯和凯科斯岛、开曼、阿联酋、瓦努阿图等国家或地区没有开征个人所得税外,只有玻利维亚、根西岛、曼岛、牙买加及冰岛等极少数国家采用单一比例税率,其余各国都实行累进税率,其中主要是超额累进税率。

(2)累进税率的级次趋向减少

(3)对一些不固定的收入采用不同的税率

(4)申报形式不同,与之对应的收入级距也不同(梁芬,2003)

表3至表4分别列举了当前美国、英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而俄罗斯则采用单一税率,统一为13%(这是整个欧洲最低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水平)(Worldwide-tax,2006)。表格如下:

3.税收的最终归宿比例税

当政府对劳动者按税率为t征税时,此时劳动供给者放弃一小时的闲暇的机会成本就相应减少了(1-t)ω。这就导致劳动者的预算约束曲线的斜率由原来的ω,降低为(1-t)ω,由此而导致劳动者只能在变得平缓的预算约束线上,选择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从最终结果来看,由于征收比例税,导致消费者的劳动激励下降,从而减少了劳动供给。不过因为每个人的偏好不同,所以,在有些情况下,原来的劳动提供者有可能在征收比例税时提高自己的劳动供给量。(如图1)

假定闲暇是正常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任何工作时数而言,所得减少都会引起闲暇消费的减少,但是闲暇的减少又意味着工作的增加,因此,收入效应导致劳动者多提供工作量。在另一方面,税收减少了劳动的实际所得,所以,闲暇的机会成本降低,又产生了替代效应,引起劳动供给的减少。而在实际中,究竟是收入效应更大还是替代效应更大,在具体情况下很难说清。

累进税累进税的征收导致高收入的劳动者的预算曲线在各个征税点产生弯折,并且由于累进税在较高的阶段的税率也更大,所以累进税所导致的预算曲线在各个拐点处向更趋于平坦的斜率弯折。尽管我们已经知道了预算约束弯折情况的变化趋势,由于个人偏好的差异,使我们依然难以从图形中得出准确的结论。(如图2)图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众所周知,税收相当于政府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之间加入了一个楔子。对于税收所造成的社会财富的损失姑且不论,单就税收本身而言,无论税收的征收对象是谁,最终的税收归宿都是一样的,因为税收承担的多少从图形上看是由供给和需求曲线本身率所致:弹性较大的曲线由于在同样自变量情况下,截距变量要小,所以在有税收抑制消费和供给时,所承担的税收部分要小(见图3),因此得出结论,可以通过改变曲线弹性将税收转嫁给弹性相对低的一方。

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弹性问题,西方一些文章如(Goerke,2005)(Lo,2005)认为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有扭曲是不正确的,因为至今仍不存在一个合理的度量标准来严格证明个人所得税对家庭提供劳动有抑制作用,而且由于国外(例如美国,中国的城市劳动者也是这样)的社会保障金主要来源于个人所得税,而且个人社会保障金与养老金与其所交纳的所得税有某种关联,因此不能说高的个人所得税率对劳动供给是有抑制作用的,因为这还要涉及到个人的跨时期选择。而且也有文献指出“长期内厂商的曲线弹性较大”——这意味着厂商在长期内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弹性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劳动者虽然在长期内有进入和退出,但可以认为保持不变”,即劳动供给曲线弹性较差(范里安,2006)。(平新乔,1992)也指出“所得税对劳动努力程度的不利影响是轻微的,甚至有提高劳动努力程度的倾向”。郝春虹(2005)则在劳动所得的收入效应往往大于替代效应和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低,劳动供给弹性几乎为零的基础上认为我国闲暇接近吉芬商品的性质。

因此可以认为,劳动力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所以个人所得税几乎都由劳动的供给者来承担,即个人所得税的最终归宿是劳动的供给者,而企业主则承担极少的部分(当然他们也需要交自己的所得税)。

4.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性

劳动力供给者是个人所得税的最终归宿为我们公平性研究带来了方便。由于所有人——包括企业主都是劳动的供给者,因此劳动的需求方即企业主无需被计算两次——首先计算他们在雇工时的税负,再计算自己提供劳动时的税负。对公平性没有定量的计量基准和度量元,主要分为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种。横向公平:所有人偏好相同,如果个人可以自由选择,任何税制都符合横向公平;所有人偏好相同,预先存在的税制不会造成横向不公平(Rosen,2003)。纵向公平:使用累进性作为纵向公平性的度量依据。目前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两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但是(Chu,1999)一文指出累进性高的收税国不公平程度显著降低,下面将就累进性进行讨论,以确定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性。

4.1累进性的计算

对税收体制的累进性研究很多,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是,多数研究表明,大部分国家的所得税具有累进性。

(Rosen,2003)给出了两种计算累进性的方法,公式(1)(2)如下:

这两个公式分别计算了一种税制的累进性大小。其中,T0、T1分别是收入水平I0和I1时的真实纳税额度(I0<I1)。对于第一个公式,它按照平均税率对收入的改变来衡量累进性的大小;对于第二个公式,它用税收弹性变化与收入弹性变化的比来衡量累进性的大小。以上两个公式都能计算得到一个累进性的值,但是,对于第一个公式,它是有单位的。对于不同的货币表示的收入,它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美元的汇率是8的话,那么,用美元表示得到的结果将是用人民币表示得到的结果的8倍。所以,公式(1)在国际横向比较上存在局限性。而公式(2)则用两个没有单位的值(弹性值没有单位)的变化比来衡量则可避免这种问题。当然,如果对于一个国家税收的纵向比较,则两种公式都适合。

我们对上述的四个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分别用公式(1)(2)计算得到以下结果:

表5-8是利用两个累进性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的中国、美国、英国和俄罗斯的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结果,其中V1为利用公式1计算得到的,V2为利用公式2计算得到的结果,对于中国的累进性计算,我们只采用了对于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来进行计算。

4.2中国个人所得税公平性分析

由上一节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美国英国的个人所得税累进性计算结果递减,而中国在41600元收入以上区间内计算的结果为递增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税制的累进性比较高。在美国,我们看到随着收入的增加,v2的值减少,也就是说,收入多的人对于税后的相对贡献减少;在英国,采用简单的三级税率制度,但是,从v2的计算我们看到他们的累进性跟美国相似。对于俄罗斯这种采用单一税制的国家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收入高低,所征的税是完全按照一样的比率13%,根本没体现出多得多征、少得少征的原则,所以,毫无累进性可言。对于中国来说,就很好地掌握了这一重要原则,以减少贫富差距。当然,对于41600元以下的区间,我们看到计算的v2值变化很大,这只是一个例外的现象。

可以看出,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较美国和英国的累进性更强,单从累进性来分析,中国个人所得税更具公平性,从图6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结论税收轨道,同时充分考虑个人的各种生计费用

税率选择

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9/5级两套税率,过于繁杂,不利于操作,同时促使许多人隐瞒所得以降低边际税率档次,为避税提供了激励,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工薪所得最大边际税率过高,不利于于吸引人才和资本。另外,勤劳所得的边际税率高于非勤劳所得的边际税率,不利于鼓励勤劳致富。

为此,可以考虑合并两套税率,并参考国际上比较成功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减少级次到3-5级;适当降低最大边际税率,保证在吸引人才和资本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对各种勤劳所得、非勤劳所得一视同仁。

征收管理

我国目前没有一个健全、统一而有效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这为偷税、漏税提供了便利,极大地阻碍了个人所得税征管;征管手段落后,过分依赖于人工,准确性不高,精力不够;对偷税、漏税惩处力度不大。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下措施:

逐步完善对个人收入的监控,将个人收入的流动纳入一个统一的记录体系;

拓宽自行报税的纳税人范围以及申报面;

提高税收征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提供的优势;

加大对偷税、漏税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威慑力。

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对纳税的认同感、光荣感是税收征管当中极为行之有效的措施。政府和学校应该增加对税收知识的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的纳税义务,增加偷税、漏税行为在道德上的机会成本。

5.总结与未来工作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的税收制度。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在税收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个人所得税大都为税收体系的主体,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发挥着财政收入和收入分配的双重职能。我国政府也一直在努力使得个人所得税能够较好地起到收入调节的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在促进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起了本文的框架。研究税收对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后,我们发现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弹性很小,个人所得税的最终归宿是劳动力供给者。所以,本文不考虑个人所得税对企业主的影响。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性也就体现在对个人收入的调控和平衡上。

公平性的一个度量依据是累进性。多数研究表明,大部分国家的所得税具有累进性,而税后收入比税前收入更不平等的现象并不多见。在累进性较强的国家,税收制度可以显著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在不存在避税现象的情况下,累进性能较好地度量公平性。因此,我们通过分析累进性来衡量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性。

和美国、英国、俄罗斯等个人所得税征管比较成功的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后,我们发现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累进级次过多、边际税率过高、涵盖面太窄、费用扣除标准不够人性化等,影响了累进税率在调节收入中的实际效用,有失公平性。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议。

最后,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盲点,如避税、灰色收入等。税法模糊的界定为避税提供了可能,“合理避税”问题普遍存在,这导致税基减少。

税收调节范文篇10

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必须有与之相应的财政收入运行机制相配套,也即必须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税收体系。

一、合理配置税种,既要满足市场体制发挥作用的需求,又要弥补市场失灵时的不足,保证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

在公共财政模式下,财政资金逐步退出经营性和竞争性生产领域,转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上来,税收制度的设立也应逐步体现税收的资源配置职能,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中性,并为公共财政的建立提供充足的资金。但公共财政并不意味着财政必须全部退出经营性、竞争性领域,只是由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改为间接的调控。因此,税收制度的设立还要考虑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税种的设置和税源的选择上,能够涵盖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主要环节、主要层次,实行普遍调节,既能保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所需的财力,又能尽量减少对企业、个人行为的不当干预,降低其额外负担。如增值税是税收中性最突出的一个税种,在市场有效运作的情况下,减少了税收对经济的干预,是我国财政取得收入的主要渠道;所得税规范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是财政资金的另一重要来源;消费税和资源税在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资源配置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也有独特的功能。总之,合理设置各个税种,使其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形成一个能在总体布局上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税收体系。

二、通过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社会保障税,实现对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社会公正、公平问题,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政策加以调节,即强化财政对收入的公平分配职能。通过财政的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的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的份额施加影响,以实现分配公平的目标。而税收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体现在调整要素分配格局和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实现社会公平,所以应建立与此相对应的税收体系,如:建立累进的企业所得税制度,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建立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征遗产税、赠与税,调节收入的存量,并调节代际之间的公平分配问题;开征社会保障税,以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来源。另外,资源税可以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消费税可以抑制奢侈消费行为,将个人所得税征收不到的“死角”如灰色收入、隐性收入显现化,使税收在收入公平方面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