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风险管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0 08:34:44

税收风险管控

税收风险管控范文篇1

关键词:“营改增”;农村商业银行;路径分析

2016年5月1日起,银行金融领域开始实行“营改增”新政策。由原来营业税纳税人转变为增值税纳税人,且适用税率征收制度、减免税政策等发生较大变化。其中:金融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为6%;小规模纳税人提供金融服务以及特定金融机构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的可选择简易计税方法的金融服务征收率为3%。农村商业银行做为特定机构做为一般纳税人选择简易计税,进行税额不能进行抵扣。“营改增”使得国家税制趋于完善、合理、科学。但对于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农村商业银行做为县域中小金融机构更应该熟悉掌握政策,逐渐由简易计税向一般纳税人正常计税过渡,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一、“营改增”下涉税名词内涵

(一)营改增内涵

2016年5月全面推行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不单独是税种名称改变,是国家存税收制度层面为经济循环的顶层涉及。有效防止商品在流转过程中重复征税的问题,并使其具体保持税收中性、普遍征收、税收负担由最终消费者承担、实行税款抵扣制度、实行比例税率、实行价外税制度等特点。全面“营改增”后为平衡和减低税负。出现了扣额和扣税相结合计算增值税的方式,且有些规定的税法表述与会计处理方式存在差异。在营改增后,在商品流转的过程中,重复征税的问题大大降低,在营改增的过程中,通过实行一些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在营改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后,企业在纳税的时候减少了纳税的重复率,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党中央与国务院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减轻企业的赋税而颁布的,在营改增颁布后,各大企业都被在发展过程中的激发了积极性,所纳税的钱也减少了,使得更多的企业在“营改增”的过程中,发展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迅速,在企业发展壮大后,农商行的工作可以更好地展开。

(二)日常税收风险管理内涵

“营改增”全面实施后,税收风险积聚。日常各经济事项涉税变化较大,需要对过程管理。对每一天发生的经济业务根据增值税不同的管理要求进行识别和管控。将积聚的风险因素分解为日常税收风险管理,强化涉税过程管理,强化税收风险管理意识。在进行日常税收风险管理时,也应当定时地对日常税收风险管理进行宣传与强化,在宣传时应当以增强人们对日常税收风险管理的意识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增大企业的日常税收风险管理,在进行强化时,一定要对各级机构的人力进行合理分配,保障日常税收风险管理的正常进行。在强化与宣传的同时,也应当进一步的完善日常税收风险管理的体制,进一步的推进日常税收风险的管理,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行,使企业的日常税收风险管理能够进一步地得到提升。

二、“营改增”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一)增加税收成本

国家推行“营改增”是从顶层涉及税收制度,同时也是为经济正常有序发展打通最后一里路。为的是给企业降低企业税务。但是因行而异,有的行业整体税收成本降低,但有的行业税收成本增加。从金融业的角度来看,在“营改增”之后,金融业开始按照6%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税,所购进的各项设备和货物发生的增值税不再计入成本,而是可以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这样就降低了企业成本负担。但是,与传统的营业税相比,增值税不计入利润表,从而增加了企业所得税负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业税收负担。

(二)增加税收管理难度

“营改增”实施以来明显增加了涉税管理管理男主。主要体现在:一是发票管理。实行增值税后增值税发票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关键环节,面对不同业务涉及不同的发票,增值税专业发票和普通发票的区别,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提供的发票,以及不同事项取得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发票。可谓是涵盖各种经济事项的不同发票。且对于发票开具时间、开具要素、发票内容等齐全完整等系列,增加了涉税管理的难度。二是税收核算。对于不同经济事项,不同的纳税人、不同税率取得的涉税账务处理,各事项抵扣要求。明显不同于营业税管理,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三是涉税风险[1]。“营改增”后对因管理造成税收缴纳不准确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带来风险明显高于营业税,且各种影响带来的法律风险加大。

(三)会计核算变化

在转变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后,日常会计核算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进行税额抵扣的核算。区分不同经济事项产生的各种进行税额需要计算抵扣、凭票抵扣、核定抵扣等。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以上核算是原来没有的,直接带来核算难度和涉税风险。二是科目变化带来影响。会计科目变化及核算路径发生变化对利润的影响,新增设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下设进项、销项。同时下设诸多三级明细。根据相关业务类型确定适用明细进一步加大核算难度。三是价税分离,增值税做为价外税对其价税分离确定价格的分离过程核算不理解,导致在数据测算过程中考虑不全面。四是全面“营改增”后冲击波已波及房产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税基确定,跨税种综合考虑的难度加大。

(四)利率定价影响

在“营改增”税收实施前,农村商业银行做为营业税纳税人,且营业税属于价内税,利润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核算年纳税金额,日常贷款利率定价无需考虑营业税的影响,做为利率定价一部分,营业税含在利率定价内。实行营改增后,增值税做为价外税,利润表部分去除了核算项目,转而反映在应交税金项下应交增值税。一线信贷从业人员对贷款产品进行利率定价时,未能考虑到增值税做为价外税对收入的影响,收入在进行价税分离后减少。因此在利率定价环节就需要考虑价税分离后的贷款产品利率定价,加大一线业务人员利率定价的科学、合理性。在利率定价的时,一定要考虑增值税作为价外税对收入的影响,避免出现收入在进入价税分离后而减少的情况。

三、农村商业银行“营改增”下日常税收风险识别管理路径分析

(一)加强全流程业务税收风险监控

农村商业银行针对税收风险监控需要加强业务全流程管理。一是当前中小金融机构涉税主业为贷款利息收入、债券投资、理财业务、资管产品、中间业务手续费等以上为主。针对数据庞大、工作量较大需要对以上业务通过完善的科技信息平台为支撑,每笔业务、每笔交易、每笔收入等操作需要完善业务操作系统和增值税管理系统进行直连,通过两项操作系统业务直接对接进行涉税处理。杜绝人为去对以上业务进行增值税计量。二是强化各项支出票据管控[2]。对于符合抵扣条件的各项列支项目,注重业务涉税的合规性审查,通过换人复核和计算机控制等手段设置全流程控制税收风险。三是做到定期监测反馈。农商行可以通过系统建设对涉税事项进行全流程监测和定期反馈报告,对一定周期纳税异常数据进行自动预警,同时可以考虑聘请外部专业人士定期对各项涉税业务进行鉴证,强化税收风险的管理。

(二)严格按识别步骤进行税收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大各项涉税业务的识别,通过系统管控对各项业务财务节点控制,对不同业务建立健全识别步骤。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识别进行税收管理。因此建立各项业务的识别管控系统至关重要,可是考虑将涉税步骤嵌入业务系统或者对单独建立业务识别系统,通过运用大数据管理工具,确定纳税识别步骤,定期进行信息读取与反馈,强化税收风险的过程控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科技进步得越来越快,在农村商业银行加大各项涉税业务的识别中,可以利用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等,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各个节点的识别系统,更好地健全整个银行识别系统,互联网技术在识别的同时,也应当确定纳税的识别步骤,定期的根据所读取的信息进行反馈,进一步的强化控制税收风险的能力。

(三)强化涉税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

“营改增”下日常税收风险识别主要路径及涉税人员专业素质。流程管理固然至关重要,但日常税收风险识别核心仍然是涉税人员。涉税人员自身职业判断和对业务数据涉税的把控是减低涉税风险的主要路径。因此涉税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至关重要,需要日常加强税收制度培训,强化理论实际相结合,强化自身对敏感数据的分析。税务人员在税务岗位中应当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规范,通过严格遵守思想道德规范来为税收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在“营增改”的过程中,应当从现状中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时,应当着重加强税收人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建设,税收人员在税收的过程中,应当干一行,爱一行,认真仔细,恪守税收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认真做事。

四、结语

“营改增”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有效利用税收政策,掌控涉税风险对农商人是考验。在利用税收政策进行掌控涉税风险时,农商人应当重视在实行当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策划出解决策略,农商人应当通过加强全流程业务税收风险的监控、强化涉税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严格按识别步骤进行税收管理三个策略,来进一步地提升整体的税收风险管理。在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明确“营增改”政策的目的,通过利用国家所开放的政策,更好的规划税收风险的管理,由于日常经营税收风险加大,所以应该更加重视对涉税处理及日常风险识别的管理,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效率。唯有不断学习,提升素质才能明晰政策,合理纳税,促进农商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仁权.“营改增”下商业银行日常税收风险识别管理[J].纳税,2019(10).

税收风险管控范文篇2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税务内部控制;税务风险

一、房地产企业做好内部税务控制管理的必然性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其相关的税费是我国税收的关键组成部分,我国也逐年加强了对其的税务征管。另外,房企高收入、高风险的特性,使其必须处理好内控管理,其中税收内控管理又是重要内容,关系到整个市场的良性有序,同时又能够对房企起到合理的控制作用,使地产行业稳步健康发展。

二、房地产企业内部税务控制管理的不足

(一)税务内控环境问题。(1)缺少税务专业岗位,大部分房企的税务管理工作都是由财会部门兼任,没有专门的税务岗位,使得税务工作分工及职能不清晰,一旦发生问题互相推诿。另外,近年来税务工作的专业度越来越高,财务部门却缺乏既懂会计又懂税务的人才,相关人员税务职业素养的缺乏,导致实际税务工作的处理仅仅体现在纳税申报等基础工作上,缺少对企业涉及的税务合理筹划、风险管控等工作,使得企业税收风险加大,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2)员工缺乏税务风险认识,房地产企业税务工作由财务部门完成,其他部门员工也认为税务工作与自己无关,并不是自己的职务范畴,使得在处理日常业务工作过程中,毫无税务风险意识,没有在事前对税务风险进行管控,造成财务部门在处理税务风险问题时十分被动,使得房企不能合理避税、减少税收成本,造成企业经济利益减少。(二)税务风险评估问题。(1)税务风险识别,部分房企关注的是土地、前期、开弓、销售等阶段的工作,对其中隐性的税务风险并不关注,或者缺乏了解,认为税务风险不值得过多的关注,使得房企在经营过程中税收风险逐渐累积并最终发生,给企业造成损失。(2)税务风险筹划,部分房地产企业在运营各类项目时,并不执行企业内部税务管理制度,对各类税务指标视而不见,也没有整合及剖析税收影响相关的材料,对房企未来应对税务风险造成隐患。(3)税收风险处理,部分房企对发生税务风险后的后果没有充分认识,使得企业没有税务风险处理的应急措施,一旦发生问题,甚至不能第一时间找到风险因素及原因,处理起来无从下手,不能及时减小企业损失,影响企业良性健康发展。(三)税务内控运行问题。(1)税务工作流程,房地产企业税务工作一般都是财务人员进行核算,而后填写报表,但并没有对涉税业务进行事前管控,只是单纯的税务申报。企业纳税阶段,同样是财务人员申报后缴纳税款,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其它管理部门对其内容进行复审,当发生错误时也不能尽快更正,不仅影响了房企税收工作的时效和精确性,同时使得税务风险逐步增加。(2)税收材料存档,房企税务具有涉及种类多、内容流程繁杂等特点,因此企业内部具有很多的税务材料,但企业只关心税务事项的完成与否,忽略对税务材料的存档,企业各职能部门在协调交流税务问题时,因为缺少相关税务材料作为凭据,使各职能部门之间税务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3)税收风险内审,部分房地产企业不重视税务风险内审工作,当企业发生税务事件时不能马上发现,只好被动地承受税务处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四)税务信息沟通问题一般情况下,因为工作职能及范围限制,房地产企业税务信息只有财务部门及高层领导知晓。但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税务信息需要共享,各职能部门因无法及时掌握企业税务信息,导致在运营过程中对税务的处理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旦税务出现问题,极易引起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纠纷,进而影响企业的运营环境。

三、完善房企内部税务控制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房企内控税务环境。(1)建立税务专项管理部门,房地产企业需要建立税务专项管理部门作为企业财务部门的同级别部门,使财务手中的涉税工作顺利交接到税收岗位。按照房企自身特性及现实税务状况,确定税务岗位的内容及内部人员的职责,其中包含:涉税业务的核算及申报;发票的领用、使用及监管;对各项业务税务风险的分析及预估;对我国最新税收制度的学习及企业对内培训。利用完备的税收工作,降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隐患,促使企业健康运行。(2)提升员工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一,就是管理层是否关注企业税务风险,房地产企业有必要提升全体职工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利用定期宣讲及培训,对全体职工进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宣贯,并让其深刻地领会到,税务问题不只是关系到当下公司的运营状况,对长远发展也有着深刻影响。(二)强化房企税收风险评估。(1)提升税务风险识别能力,行业的发展速度与行业风险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企业发展速度越快,其中隐含的风险也就越大。房地产业无疑是发展速度极快的行业,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能够对税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进而进行妥善的风险管控。同时,企业需要建立与之对应的信息档案,对于已经识别完毕的风险进行整理、分析、存档,一旦发生相关税务风险,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另外,需要把产生隐患的原因深刻剖析,找出问题症结,进而从源头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2)完善税收工作的风险剖析,房企需要对已鉴别的税务风险进行定量及定性剖析,并按照严重程度进行排序。在剖析过程中,定量与定性对税务风险的剖析结果不同,需要两者互相结合,最终形成有效分析,进而促进对税务风险的管控。(3)完善税收风险处理,房企对税务风险进行鉴别及剖析后,企业决策层就必须立即制订处理风险的相关措施。此外,企业管理层需要根据自身特性及风险强度,出具多套处理措施,以保证风险的全面处理。在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税务风险的处理需要根据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制定,并予以实施。(三)加强对管控税收风险。(1)完善税务工作流程,房地产企业常规税务工作中,涉税业务需要提前向企业相关职能部门报告,做好税务工作的事前控制。涉及税务的业务完成后,财会部需要立即提报税务材料,而涉税职能岗位监管财务部税收工作的成效。税收工作流程的改善,不仅提升了税务工作的时效,同时还使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税务责任划分明晰。(2)税收材料及时归档,房企建立专项的税务管理岗后,当财务部完成税务材料后,税务管理岗就要及时采集、整理、存档,并按照相关材料管理制度进行归档,避免税务材料混乱、损坏、丢失情况的发生,方便各职能部门取用,提升税收工作的有效性。(3)重视涉及税务业务的风险内审,房企要每隔一段时间对税务风险内审,其中包含:涉税业务的处理是否正确;税务流程是否符合制度;税务工作是否按时完成等。风险内审结束后,企业应将所有审查内容编写成报告,并上报给企业管理层。这不仅能够提升税务工作的客观性、正确性及时效性,还可以有效降低税务风险,确保企业稳步发展。(四)提升税务信息的沟通质量。(1)加强内部协调,房企需要形成关于税务信息的交换中心,使各职能单元的人员及内部税务管理人员能够进行马上沟通,使企业税务信息高效传达。特别是涉税部门人员通过对税务信息的掌握,确保业务开展时的涉税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升税务管理工作质量。另外,最新的税务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定期在共享中心,并对员工不理解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及专项网络课件培训,为房地产企业税务工作夯实基础。(2)外部沟通,房地产企业经营过程中,政府税务部门会进行监管及检查,房地产企业税务繁杂的特性,就需要企业与税务机关进行长期且密切的沟通交流。这不仅使企业能够准确处理税务难题,同时降低税务机关对企业处罚的可能性,使企业经济效益及企业形象显著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房企税收内控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建立竞争优势,就要重视及强化税务内控管理,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断解决企业税务问题,通过强化税收内控管控来提升综合管理能力,使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世敏.构建房地产企业税务管控体系的理性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8).

税收风险管控范文篇3

1当前税收风险管理存的主要问题

1.1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税收风险管理是通过制定战略目标、税收风险识别、税收风险评价分析、税收风险管理应对,绩效考核等过程实施对税收征管的过程,目标是有效合理配置征管资源,最大限度促进纳税人遵从税法,减少税收流失,从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税收风险管理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一种机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和内容的规定。部分税务机关在开展税收风险管理活动中,虽然建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在形式上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分析,风险应对等工作过程。但很多税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内涵、作用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基层税务机关职能科室只认为税收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与自身岗位业务工作关系不深,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只从部门职责出发,沿用老思路老办法,使风险管理部门未能有效指导和统筹各部门工作。一些税收管理员对部分税收业务还是按照传统户管制方式进行操作,认为只有全部检查和管控,才能有效管理税源,没有有效利用“数据管税”“信息管税”。风险管理工作“穿新鞋,走老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发挥风险管理的有效利用资源,防止税收流失的功能。

1.2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第三方信息、外部信息获取应用难

当前,伴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基于位置的服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方式的不断涌现,以及云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互联网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增长和累积。但税务机关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和使用数据管理技术获取外部有用的数据和信息,造成税务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比较窄。与工商、公安、银行之间的协作配合只局限于信息的传递,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共享,导致流失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三方信息,信息量还远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于外部各种大数据信息,几乎无法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手段进行收集、分析和采集。一般只采用人工由税务人员通过阅读与分析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及政府网站公开信息,再根据工作经验与知识储备,进行判断和查找可能与纳税人征收管理有关的信息。并行手工下载、复制、整理数据。这获取方式获取外部数据的工作模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数据不完整,数据缺乏依然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短板。

1.3税收风险管理运用方法和手段没有与时俱进

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识别分析所的运用方法和分析技术单一,风险识别程度不高。在风险识别方法上,多使用单一指标分析,指标没有整体统一性,造成评价指标重复,指向分散,说明的风险不明确,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纳税情况没有整体的评价。对指标分析的方法简单,通常只使指标比较的方法进行数据对比。指标预警值设置也缺乏合理科学的依据,主观因素比较大,对纳税人的风险评价的技术运用遇到瓶颈。并没有在拥有大量数据基础上,运用税收来源于经济的关系,以多种方法建立相应的经济税收指标模型,对纳税人纳税行为进行归类和预测。从而建立税收风险评价模型。因没有新的方法和手段,随着税务机关存储的数据越来越多,数据拥有者与利用者不能匹配,利用率不高。大量数据信息没有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各种业务数据质量仍待提高。

1.4忽视税收风险管理活动的事中的监管

只重视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只关注发现了多少纳税人存在的风险,不注重对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事中的监管,造成税收风险管理结果不理想。现阶段对事中监控的运行制度和机制不完善,特别是事中监控制度的滞后和监管手段的落后。首先对事中监控的作用认识不足,部分税务部门认为绩效考核是结果,更重要,而对于事中过程,只要结果好,就可以忽略。其次,对于事中监控,没有相应的职责部门进行监控,缺乏实施主体。再次,对于事中监控,因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且频繁性高,各部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业务的差异性,工作量大,如果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很难实施事中监控。最后,实现事中监控存在数据信息来源的复杂性。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大量非结构性数据的存在使得对其的处理异常困难,在实现事中监控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2税收风险管理完善改进的基础

2.1税收风险管理完善改进需要丰富的信息数据

税收风险管理需要有足够量的数据,无法获取足够量所需数据造成的税收风险管理效果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务机关对税收风险管理作用的认识。随着信息化水平提提,税务机关获取数据的能力越来越高。2015年,国税综合征管数据集中与处理涉及到综合征管软件(国税CTAIS1.1、CTAIS2.0)、综合征管软件(上海、西藏版本)、全国集中版核心征管三个系统的数据。税综合征管数据处理平均每个月加载约6000多个过程,处理约1000多张基础表与事实表,共计集中约9800多张表。平均每个月集中数据量约占1.5T,平均每月集中大约60亿条数据,处理范围已基本包含以上各系统的税务登记类、发票管理类、税收会计类、稽查管理类、申报征收类、文书审批类、信息采集类、代码类、税收保全类、行政复议类、核定应纳税额类、强制执行类、认定管理类、违法违章类、行政应诉类、证件管理类、一般执行类等信息。只有数据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才能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分析识别评价的数据支持,缓解税收风险管理无米可炊的局面。

2.2需要多种风险识别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单一的分析方法使税收风险识别效果有限。随着税务机关获取数据范围越广泛,管理数据的能力越强,税务风险识别分析需要更多的方法和技术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数据的广泛,如果能覆盖全部纳税范围注重,就可以开展整体数据分析,对全部纳税人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扫描,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对纳税人风险状况进行趋势分析时,需要确认风险因素的相关关系,这样,税务机关需要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整体数据运用多种算法建立多维税收数据挖掘算法模型,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税收风险信息和知识。通过相关分析,趋势分析,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快速识别纳税人存在的税收风险点,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效率。

2.3需要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思路的转变

税收风险管理必须拓展风险管理领域,参与到治理决策和战略管理等全过程之中,即对本身活动的监控。税收风险管理实施部门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应对活动的专业性,对数据进行调查分析,获取全方位的信息,通过参与到战略制定和决策过程中,提出最客观、有力的建议,以增强决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数据进行实时有效分析,使管理者掌握整个风险管理活动状况,对每一起风险任务所处在的情况可以实时了解,通过分析税收风险管理运行环境,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调整、改正税收风险管理中的错误和风险,减少时间、资源的浪费,促进税收风险管理的合理化,效率化。

3税收风险管理的完善改进

3.1对税收风险管理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

税收风险管理包括了风险计划的制定,税收风险的识别、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评价,风险任务的推送、风险应对等环节,构成了一个管理流程。各环节各阶段有自身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耗费,同时也影响着下一环节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耗费。要保证税收风险管理活动顺利运转,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需要合理、规范的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充分利用风险管理活动产生的各种数据信息,对风险管理活动本身实施全过程管理,在事中,及时可以识别、评价、控制、监督岗位风险,采取提醒,催办等措施,可以避免相关人员在在资料传递、工作交接过程中而可能出现的中断和失误。

3.2提高税收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

建立互联网数据采集、第三方信息交换平台和机制,收集与纳税有关的数据信息,规范数据标准,促进税收数据的整合,使核心征管业务信息系统外部信息数据的综合管理,形成支撑税收风险识别分析的数据仓库。基础数据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税收风险管理中识别、分析评价的准确性,全程监控的及时性、有效性。要提高税收基础数据质量,通过应用系统数据入口的校验逻辑和业务规则检测,对数据进入系统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数据质量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构建数据管理的保障体系。税收风险管理的价值开发高度依赖于深度数据分析能力。从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帮助识别纳税人税收风险,也可以监控税收风险管理活动本身进展情况。

3.3完善过程运行机制,健全岗责管理制度

分析税收风险管理相关环节和内容,找出税收风险管理的特点和重点环节,有依据、有目的地完善组织体系,明确各岗位职责分工,强化数据、基础管理,建立起跨层级、跨部门、跨岗位的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管理的运行机制,形成清晰规范的管理途径和制度,以满足风险全程管控的要求。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在明确内容及路径,并针对常规性的风险管理工作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引导操作模板。促进业务处理规范化,做到监控工作有序进行。

3.4加强岗位专业培训,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培养和建立具有税收风险管理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是推进税收风险管理的前提。税收风险管理需要掌握税收政策、财务知识、数据信息管理、风险识别分析、风险应对、全程监控等内容的知识。建立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树立其风险管理念,培养其进行风险识别分析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其风险识别技能,从而提高人机结合的水平。

作者:吴强 刘卉月 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税收风险管控范文篇4

关键词:房地产;税务风险;防控

随着我国民营房地产企业的持续壮大,税务事项的处理也逐渐复杂化,精细化程度也愈发严重。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研究开展相关税收风险监管的同时,房地产企业也需要加快这一新时期的步子。全面提高信息化办公水平和数据处理应用能力,将成为房地产企业应对税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概述

(一)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概念及特点

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属于现代经济领域的重要经济问题之一。根据我国经济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可知,税务风险代表着涉税责任的非稳定性。本文基于诸多学者的研究理论综合提出了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的定义。即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是相关企业在涉税活动中面临的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导致该企业本身的纳税活动无法、或者很难符合我国税收法律的相关规定,进而对企业的盈利情况以及发展前景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某房地产企业在实践中对于税收法律的研究深度不足,经相关单位审查,发现其存在偷税漏税的问题,这就会导致相关单位不仅应该承担补税的责任,还要受到一定的经济惩处以及名誉损失。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特征:(1)客观性。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不会随着某一单位、个人的意识而发生改变,具备一定的客观性特征。(2)普遍性。房地产企业受资金影响非常明显,融资、投资、运营是房地产企业保证高营收的重要举措,因此,其税务风险比较常见,会出现在以上诸多经营行为中。(3)可控性。房地产企业的涉税风险是可控的,企业在采取相关防控措施之后能够将其影响程度与范围限制在一定范围内。(4)隐形性。房地产企业的涉税风险可能隐藏在企业每一个具体的经营流程中,因此,想要从中发现具体的涉税风险相对较为困难。

(二)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种类

从影响角度分析,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涉税压力风险。在房地产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中,如果企业没有对税收政策、税收法律进行全面了解,那么很容易产生税额过高的现象,进而导致税务负担加重;(2)涉税违规风险。在房地产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中,如果其税收筹划部门对税收政策、税收法律的内容产生了错误理解,那么很容易在应纳税的部分少纳税甚至是没有纳税。这种情况一旦被税收管理部门发现,就必须面临补税、滞纳金、罚款、甚至名誉受损风险。从要素级别角度分析,可以将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分为以下几个种类:(1)策略筹划税务风险。即房地产企业在对企业战略发展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就需要对涉税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涉税风险;(2)重要运营策略税务风险。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重要运营活动,如重大投资、重大合并、重大运营方式的过程中,其高层管理者必须对涉税成本要素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税务风险;(3)重大运营行为税务风险。主要指的是交易过程中交易价格认定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4)一般运营行为税务风险。即企业在进行缴税登记、税务信息存储与转移等一般运行行为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现状

(一)管控难题不可避免

房地产企业在开展新项目前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税收政策,主动与基层税务政府沟通,以缩减将会产生的税务风险,加快落实并实施税收管理政策。税务机关所处地区,决定了房地产企业产生税务风险几率。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增加了一些困难税务风险管理。当前,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设计项目种类繁多,且项目的扩展范围广,常常进行跨地区经营,这也导致相同项目,却在各自的税收制度和税务环境中出现的差异。另外,施工房地产企业的施工项目周期性因素,是导致房地产企业税收风险控制和实际应用的困难。科学开展房地产项目的税收工作,明确税务管理并处理好相关税务风险事务,降低费用成本,稳定房地产业务资源带动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实现房地产公司的最大化效益,同时也为董事予以最丰厚的经济利益。

(二)缺乏税务风险管理机制

房地产企业遵循社会责任与义务,合理缴纳房地产企业所得税,一直是整个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在我国一些建筑工程房地产企业中,一些税务管理人员对房地产企业风险评估和税务管理的整体有效性认识不足,他们没有进行具体的涉税业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缺乏以纳税人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在认识中看不到规范有效管理房地产企业纳税的重要性,直接导致房地产企业内部形成不良的税务管理影响,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

(三)税务处理机构未与信息化处理系统进行有机结合

房地产企业产生税务风险关键性因素是没有有效应用数据信息化处理、办公系统,且税务相关管理制度与管理系统也有待完备。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管理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完善,财务清算的步骤、流程相当繁杂,所计算的结果很容易就会出现偏差,从而使得房地产企业税收收入不足,提高了房地产企业的税收征管费用和成本。在我国许多房地产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全过程中,务必将税务管理与信息处理技术等完美融合,不然会让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过程变得更为复杂。

(四)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防控原则

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防控的原则是房地产企业构建完善税务风险防控系统的基本纲领,因此,相关单位必须按照整体战略思想来对原则加以确定。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全面风险防控原则:由于房地产企业的税务风险具备普遍性的特点,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具体环节,因此,从源头开始对企业所有可能存在税务风险的环节进行控制是房地产企业达成税务风险控制目的的重要基础。(2)规范化运作原则。税务风险的出现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因此,相关企业必须围绕税务风险的出现规律制定一系列的税务风险防控制度,保证该制度能够系统化。其次,在实践环节,相关单位也要按照制度规定进行规范化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税务风险防控体系的作用,最终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3)动态化调整原则。房地产企业的税务风险会随着企业自身发展以及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发生转变,可能会产生新的税务风险类型,也可能会产生税务风险降低、升高的现象。因此,相关企业必须根据税务风险的实际特点进行税务防控策略的动态调整,以保证其制度对于税务风险能够具备较强的针对性。(4)事前防控为主原则。降低税务风险危害的最佳策略就是防止税务风险的发生,因此,采取事前防控为主的策略能够有效的将税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与之相比,事中控制能够降低税务风险危害,事后控制能够降低下一次发生相关税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其重要性呈阶梯型下降的趋势。(5)正确处理风险与收益关系的原则。税务风险防控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非单纯的降低税务风险。房地产企业属于典型的高收益行业,因此一定的风险是必须要承担的。从这一角度看,房地产企业不一定必须将税务风险控制到最小,只需保证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即可。

三、提升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控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房地产企业税务征收的立法层次

从当前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提升房地产企业税务征收的立法层次对于提升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控能力具备较为重要的意义。具体操作方式如下:(1)国务院相关部门可以按照《立法法》的相关要求,向人大请求授权制定相关的行政法规,在时机成熟后,由全国人大及时制定相关法律规定。(2)选择相关城市作为试点,并将相关行政法规的内容进行具体落实,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效果的综合评估与分析,最终报请全国人大完成房地产企业税务征收相关法律的制定。

(二)做好和税务机关的沟通工作,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监督评价机制

一是房地产企业需要承认税务机构处理企业税务筹划相关事件时有自由决策的权利。在房地产企业实行税收筹划的初期,企业相关税务管理人员在明确所涉及的收业务和相关优惠策略以后,要立即和税组织进行有效交流、沟通,掌握房地产企业需缴税地的税务机构对于某些的自由决策权的既定标准,并事先做好相关的筹划准备。二是房地产企业需成立内部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对所有税务相关事宜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监控,将企业内部的税务筹划作为工作重心,多范围实施对税务款项的全方位管理。房地产企业需借鉴其行业的年均税务风险系数以及房地产企业所具备的运营特征,拟定清晰的税务管理目标,划分税务风险种类,有效判断初房地产企业的在税务管理中尚未解决的财务风险,并通过企业税务建模,利用大数据、AHP熵权法以及云端数据计算,分析税务风险出现的因素,并积极采取风险防控策略。三是在事前、中、后实行多个层面的税收筹划工作,综合房地产企业初期的有关财务税收的业务,并提供房地产企业所需的税务管理预案。在实施过程中监督税收筹划方案的开展,并根据所呈现的管理结果予以改正和调整。事后,实时监测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整改事宜,积极采取税务优化融资管理,进一步改善房地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配套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与税收风险相匹配的管理体系,是提高房地产企业税收风险管控水平的有效手段。房地产企业在研究建立涉税风险监督管理机制的同时,还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人员思想和技术能力,详细制定有关规划并且落实有效机制。其一,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可以从自身房地产企业文化出发,对现有的房地产企业文化进行改革和优化,构建一套适合房地产企业发展和实践的税收文化,从而保证房地产企业各项税收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二,房地产企业要学会利用第三方专业化技术和资源,为地方政府或政府各税务主管部门、金融机构提供现场法律服务和政策咨询,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调整、完善和优化民营房地产企业配套税收治理机制建设。根据第三方机构提出的相关建议,结合民营房地产企业实际,进一步研究梳理税收治理风险体系的基本建立和实施,使得房地产企业中各种税收项目有效税务风险不断降低,进而稳定巩固了房地产企业市场地位,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房地产企业针对其他方面的税收风险制定相应的机制,并且需要及时、持续地研究和完善。也就是说,要确保一些房地产企业正确认识其他税收管理风险,依法纳税,减少一些房地产企业专门从事其他税收管理工作时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

(四)加强税务风险意识,梳理涉税业务流程

一是房地产企业要提高内部各级人员的税务风险知识、意识,需要定期开展税务管理课程,让相关税务人员进行定期的税务管理进修,掌握现阶段房地产企业税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有害性,以及税务风险所形成的主要原因,还要清楚认识到所在岗位的税务责任以及影响。要时刻遵循税务人员的工作义务、财务票据和税款制度,尽量避开人为活动带来的税务风险。二是房地产企业要梳理好税收业务管理流程,积极参与财政部门业务活动,了解企业税务权责关系,努力细化财政、税务管理工作内容,积极改善税务工作人员业务处理的科学合理性。我国房地产企业在组织大型建设项目涉税风险评估与管理时,首先基于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对内外部经济环境、涉税风险开展细致的统计分析,提出了税收风险监督管理的具体过程。房地产企业负责组织、指导增值税纳税项目的纳税信息申报和管理时,需要在个别重点项目的账表上作出相关规定,要求其在法律规定的申报期限内向有关房地产企业法人报送项目进项表和增值税纳税统计表,切实保证项目账表相关信息的准确性。

(五)全面提升房地产企业税务信息化处理能力

房地产企业必须加快税务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的学习,才可以提高税务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减少税务风险。在实践中,因此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完善信息化思路。房地产企业只有真正有了税务信息化的思路,才可以真正进行更深入管理,有效提升企业的财务、税收处理技能,企业财政部门与财务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掌握好财务、税务数据信息处理将使得房地产企业风险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增加房地产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使房地产企业更具备现代化的技术水平,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建设。二是只有增加对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新建设,才可以有效提高综合税务数据分析能力。我国相关税务税法政策持续优化、健全,房地产企业必须拥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如此才能跟随市场的实时变化,采取对应的处理,提升企业风险意识,增加应对税务风险掌控能力。在进一步加大房地产企业税务信息化和财务投入的同时,房地产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财务和经营数据。三是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税务风险分析能力。房地产企业要依照现阶段相关税务新政策对自身企业的税务信息数据开展统一处理,务必按照企业税额比例完成税收工作。全面完善企业自身的税务、财政信息数据处理分析的能力,房地产企业能够依据现行政策优化税收和资产,有效解决税务相关风险,做到企业利益最大化。

四、结束语

我国税务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使得房地产企业实现了对税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增强房地产企业人员的风险意识,统筹规划房地产企业经济资源,从而减少房地产企业的税收风险,提升房地产企业效益。总而言之,税务风险管控与税收筹划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应着重于风险管控,积极做好税务筹划风险管理工作,对企业内部经济效益的提升十分有利,从而取得良好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徐磊.基于增值税的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防控研究[J].纳税;2019(28):86-87.

[2]柴发超.“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研究[J].纳税,2019(20):332-333.

[3]杨美莲.“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控制探析[J].纳税,2018(07):11-12.

[4]黄志强.基于“营改增”背景的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9(01):99-100.

[5]郁伟丽.建筑企业税务风险及纳税筹划[J].时代经贸,2019(23):199.

税收风险管控范文篇5

关键词:风险管理;税收征管;信息采集;分类管理

现阶段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及其相关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了税务部门的重点研究方向。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有助于规避税收执法风险,降低征管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是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益探索。

一、税收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般意义上的税收风险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管理、申报、协助义务的主体

在履行法定义务时受主客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潜在损失,是税法遵从的潜在危险。(一)国外关于税收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现代意义上的税收风险管理理论最早源于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3年,美国联邦税务局(简称IRS)对全国“灰色经济”导致的税收流失问题开展调研。据统计,因纳税人对联邦所得税法的不遵从行为,导致1981年全美有900多亿美元的税款流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将现代管理科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税收管理领域,逐步形成了成型的理论体系。1997年7月,OECD下属的财政事务委员会(简称CFA)了名为“风险管理”的应用指引,提出了在税收管理领域中应用风险管理模型的理念;2002年5月,CFA税收管理遵从小组论坛在伦敦召开,深入探讨了中小企业国内税收遵从问题;2004年10月,CFA批准通过了题为《遵从风险管理:管理和改进税收遵从》的税收风险管理应用指引,将税收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及确定优先次序、处理和评价等步骤;2008年3月,OECD税收管理论坛第四次会议在南非开普敦召开,将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纳入研讨范围。

(二)税收风险管理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专家指导下,制定《2002—2006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在税收征管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首次正式提出“防范税收风险”的战略目标[1]。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国税局首次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到税源管理中,逐渐建立健全了成型的税收风险管理框架。这一创新举措先后得到了江苏省局、总局的认可。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在青岛组织召开税收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研究探讨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如何引进和应用风险管理知识,与会单位就如何有效规避税收风险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2011年《“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风险管理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2014年国家税务总局对税收风险管理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三)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税收征管力量弱化与商事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激增的矛盾日渐凸显,税收风险压力空前加大。随着现代税务管理的不断深入,对执法精细化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风险也会加大。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是主动适应税收发展新常态,实现税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二、菏泽市税收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菏泽市税收风险管理开展情况

菏泽市国家税务局自2016年设置风险防控机构以来,始终坚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挖掘应用为重点,努力构建税收管理大风控格局。市局机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全市国税系统税收风险管理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下一步的战略目标为:大力构建涵盖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及风险处理四个阶段的闭环式管理机制。1.组织专业评估团队。一定程度上打破地域管辖的格局,面向菏泽市石油加工业、采矿业、货币银行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纺织业等重点税源和高税收风险行业,针对征管工作中所发现的税收风险点,从全系统内抽调精干人员构建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推广运用行业风险管理模板,实现专业化风险应对。2.落实信息化治税。重点加强第三方涉税信息的采集和利用。针对涉税信息大量游离于税收管辖外的突出问题,菏泽市国税系统与全市50个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2016年采集整理并向基层税源管理部门推送涉税信息逾11万条,极大地缓解了基层税源监管力度不足的困境。3.实现差异化管理。改变传统的以人海战术、均衡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按风险大小对纳税人实行区别管理,将风险较大的纳税人作为税源管理的重点,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实现有限税收管理资源的最优配置。2016年,全市共完成纳税评估1405户次,通过风险提醒、纳税评估共组织入库税收2.42亿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1.42%。

(二)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菏泽市国税系统在风险防控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后工作中还将面对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办纳税人税收风险大。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在刺激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市场主体增长的同时,由于配套管理措施不到位,新办纳税人大量存在登记信息失真的问题,给征管工作带了诸多困难。在税务登记管理中发现,大量按照改革之前的标准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资质较差的民事主体也获得了市场主体的资格,这部分纳税人税务登记信息普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经营范围信息模糊,税务人员仅通过登记的经营范围难以准确判断其经营主业,给纳税人税收管辖权的界定带来难题,直接增加了后续税务管理工作难度。2.开展纳税评估缺乏法律依据。作为实施风险应对的重要方法,纳税评估是在“征、管、查”三分离的税收征管模式下提出的,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面临着缺乏法律依据的问题。尽管国家税务总局以及各级税务机关对纳税评估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将其作为加强税源管理有效方法予以强调,并制定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纳税评估操作流程》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但税收征管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均未涉及有关纳税评估的内容,总局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授权,从其法律地位来看仅仅是一个规范性文件,对税务执法人员和纳税人的法律约束力较低,致使纳税评估工作始终处于法律边缘,实践中缺少法律依据,评估工作无章可循。3.信息应用水平不高。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收征管,逐步破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是全面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然而,虽然目前税收风险管理系统中的预警分析指标已相对完善,但税务部门在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应对能力上还存在不足,信息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比较突出,涉税信息的利用效率亟待提高。一是对现有系统数据信息利用不到位,不能主动整合金税三期管理系统、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以及出口退税系统等平台的有关信息;二是对第三方涉税信息利用不充分,仅仅将其作为校对纳税人自主申报信息真实性的工具,而不能有计划性地进行整合分析;三是数据信息分析深度不够,对“指标元-指标-风险管理模板-防控方案”的风险管理系统运行机制掌握不到位,工作中仅局限于单项数据的校对与鉴别,缺少关联分析和综合运用。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公民纳税遵从意识有待提高。纳税遵从意识是实现纳税遵从的必要前提,是指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条件下,纳税人基于对自身主体地位、自身存在价值和自身权利义务的正确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对税法的理性认知、认同和自觉奉行精神。根据陈金保2016年的调查结果,我国公民大多数理性上认同依法纳税的理念,但自觉自愿遵从的态度并不积极,往往是迫于严厉的税收征管措施和偷漏税的惩戒才照章纳税[2]。在许多人看来,偷逃税款似乎算不上违背道德的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能力体现。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与道德约束,部分纳税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容易出于侥幸心理偷逃税款。即便被税务机关发现并严厉查处,纳税人依然有可能会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被“抓了典型”。如果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公民的纳税遵从意识,不能实现对偷逃税款行为的零容忍,单靠税务机关日常检查,难以完全防范纳税人恶意逃避缴纳税款的风险。2.税收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完善规范的税法体系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更是实现纳税遵从的根本性保障。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型的经济及法律关系不断涌现,现行税法体系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一方面,税收立法进程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税收领域长期存在部门规章代替法律的现象,造成税收执法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往往缺乏有效法律依据支持。例如,2011年新疆瑞成房地产公司诉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地税局一案中,地税局依照《征管法》第35条规定,认定纳税人销售价格偏低,应补缴增值税。然而乌鲁木齐市中级法院经审理认为地税局作出的处理决定缺乏上位法依据,最终判决税务机关败诉。另一方面,正因为税收法律体系结构不完善,税法执法也存在刚性不足的问题。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后续管理措施较少,因责任界定不清,一线执法人员倍感税收执法风险高,时常有如履薄冰之感,致使在执法过程中缩手缩脚、畏首畏尾。3.税务机关自身存在的不足。去除种种外部因素,菏泽市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时间短、自身管理经验不足、风控理念和工作机制都还不够完善,也是今后工作中亟待改进的方面。一方面,风控思维尚未建立,部分税务机关负责人,对税收风险管理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片面地将评估入库税款作为衡量风险防控工作水平的唯一重要性指标,未充分发挥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的职能效应;有的单位未能将税收风险管理与其他征管工作有序衔接,实际工作中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切实开展整体效应分析,不利于工作的深入开展;还有人认为税收风险管理只是针对纳税人,未将纳税遵从风险、税收执法风险与岗位廉政风险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另一方面,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有的单位机构设置不到位,受行政编制制约,风险防控机构只是挂靠在其他部门,严重制约了风险管理工作质效;各级税务机关之间、科室之间还没有形成整体效应,自主查找、集合风险点时仍然是各自为战,不能做到信息共享、协同分析。

三、国外税收风险管理实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税务风险管理起步较晚,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税务风险管理经验对于解决我国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因此本章将以英国、美国的税务风险管理为例,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税务风险管理经验。

(一)英国:完善的大企业税收风险信息系统

英国皇家税务与海关总署(HMRevenue&Cus-toms,HMRC)自2005年重组后,一直把大企业管理作为工作重点,成立了大企业服务司(LBS),并成立13个特别调查组防范税务欺诈行为。英国的税务风险评估系统在有效数据基础上,真正实现了税收风险管理的一体化规范管理。1.配备专门人员,实行对口管理。HMRC针对每一户大型企业,委任一名高级税务官员担任客户经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r,CRM),实行对口管理。CRM负责掌握大企业的营运信息,化解双方的认知差异和误解,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同时为强化企业风险责任意识,英国税法同时也规定,大企业必须指定一名高级人员,全权负责企业的税务会计安排。如有失职,将对该人员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2.整合纳税人信息,建立风险评估系统。HRMC在逐步采集纳税人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于20世纪末建立起由风险情报识别系统(IRIS)、数据分析处理系统(DAPA)和身份认证系统(IDA)等三个子系统组成的风险评估系统。通过身份认证系统可以收集到居民企业甚至部分个人的收支信息,然后再通过数据分析处理系统进行加工、整理,发现其中数据不匹配的项目则交由风险情报系统进行识别。得益于完善的评估系统,HMRC一旦发现存在税收风险,就可以启动针对性的调查。3.评定风险等级,开展分类管理。HMRC通过开发数理统计模型,对对纳税人收入、资产、负债等信息归类整理,推算出纳税人的风险等级。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分别交由地方办事机构、一般调查组和特别调查组核查处理。地方办事机构对于纳税遵从度高、风险低的企业,一般不采取干预措施,对于涉及个人的疑点信息,尽量采取电话沟通、邮件提醒等“温和”方式处理;对于中高风险的企业,则由调查组深入开展实地核查,采取纳税评估、风险干预等措施,规避税款流失的风险。

(二)美国:具有强大威慑力的税务审计

美国有句名言,“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与交税是永恒的”。偷逃税款一旦被审计人员发现,严重的要身败名裂、倾家荡产,“唯有纳税和死亡无法避免”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美国,联邦税务局的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震慑力:全美50%以上的税务人员从事审计(稽查)工作,配备了经济师、金融产品专家、电脑稽核人员、数据分析师、信息技术员等专业人才;每年自然人约0.65%被审计(其中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自然人约0.98%被审计),C类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约0.87%、S类型企业(类似于国内的个体工商户)约0.3%被确定为审计对象;查补的偷逃税数额每年约有570亿美元,每年提请税收犯罪调查约1300件,平均90.2%证明有罪,人均判刑22.7个月。美国税务系统能够进行卓有成效的税务审计,得益于高质量的涉税信息管理和信用管理[3]。1.审计人员专业化。美国对税务审计人员实行等级制,查帐人员分为普通查帐人员和国际查帐人员。对大企业和跨国集团开展审计时,由法务、国际税收、审计等部门组成联合审计工作小组,如有必要,还将引入计算机、石化、经管等领域的第三方专家。审计过程中严格遵循报告和回避制度,审计人员如有违反将严惩或被开除公职。审计案卷由法务部进行复审,法务部有权调整审计人员作出的结论或者退回重查。2.审计选案针对性强。美国税务机关拥有庞大的税收信息资料库和完善的计算机评估系统,每年都运用网络数据库系统和“应收税款预测”等模型,对要对纳税人的整体纳税情况进行分析,以确定开展重点审计的范围。然后,通过对大企业年度财务报表、大额现金交易、自雇业主、扣除额超过合理范围和修正申报等方面开展综合排查,鉴别纳税人有税收欺诈或逃税的嫌疑。由于美国的税收来源以直接税为主,所以发现申报所得数额与其收入来源不相符、收入数额庞大且无预扣所得税等情况,相关纳税人就将被列为税务部门审计的对象。3.审计工作效率高。计算机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美国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借助与支付终端联网的检查系统,每当有1万美元以上的现金交易时,税务人员就可以获得消费者、经营者的流动信息,并核实该笔支付是否实现了税款扣除。同时,银行和营业机构在进行巨额现金交易时,必须核对客户的社会保险号和信用卡,纳税人想要利用假名逃避税款将十分困难。州税务署每年至少会对1300-2000万人次的交易信息开展核查。税务人员在审计中,高度重视对现代统计方法和第三方信息的运用,定期对销售发票的相关信息开展抽样检查,从而对交易、收入和支出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

四、完善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策略

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要深刻认识征管体制改革以来的税收工作形势,做好规划统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

(一)创新综合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在当前机构人员编制和总体征管力量受限的形势下,必须转变征管方式,最大限度盘活用好现有征管资源。今后应改变当前税收风险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状态,建立各级税务机关联动的风险管理流程。一是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以地域管辖为特征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转而根据规模、行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信用等级等对辖区内的纳税人进行分类,设立专门的税源管理机构,借助税收风险分析工具,建立完善税收风险特征库和风险分析应对模板,形成分行业、分类型的纵向、横向分析指标体系和预警体系;二是实行差异化监管。改变传统的以人海战术、均衡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按风险大小对纳税人实行区别管理,将风险较大的纳税人作为税源管理的重点,实现有限税收管理资源的最优配置。三是推进征管机构扁平化。推进机关实体化,精简机关行政管理职能,从行政、税政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向直接履行税源监控等实体职能体制为主转变。

(二)加强数据分析利用,实现信息管税

税收风险管理的起点在风险的识别,而风险的识别基础就在于及时获取准确的涉税信息,如果情报信息缺乏利用价值,税收风险管理将成为空谈。今后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切实加强数据分析应用,提高信息利用水平[4]。一是加强系统信息比对。充分利用金税三期系统、数据综合分析平台等税务软件,整合系统信息,加强数据比对,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二是加强第三方信息的利用。加大与关联单位的信息合作力度,理顺信息传输渠道,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实现各类涉税信息即时集中、共享,解决地方财税建设要求和税务机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三是完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办税服务厅、基层分局和业务科室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使各部门及时掌握纳税人的信息,共同防范税收风险。

(三)构建专业组织机构,打造专业团队

为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精准制导能力,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税源规模、行业分布特点等因素,着力打造风险防控、纳税评估和监督评价三个跨部门的专业化管理团队,共同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一是成立风险防控团队,配备专职人员,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开展税收分析、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结果评价,落实完善闭环式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等。二是成立纳税评估团队,按照“集中管理+团队作业”的形式,根据评估对象所属行业规模、风险等级和预警指标,统一调配团队成员,组成个案评估组,实施统一管理,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涉税服务和更直接有效监控纳税遵从风险。三是成立风险监督评价团队,主要负责对风险管理全过程和成效实施复审复核、执法督察、内控监督和绩效评价,切实做到把有限优质的征管资源优先配置在对重点税源的税收管理中,切实提高税收征管质效。

作者:吴亚辉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振华.山东省国税系统税收风险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6.

[2]陈金保.公民纳税遵从意识的内涵、测量及特征[J].税收经济研究,2016(2):16-21.

税收风险管控范文篇6

一、以深化落实管理员制度为重点,全面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应用平台为主要任务,深化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

1.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平台。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应用平台,实现税收管理员工作任务自动推出、自动记录、自动考核的功能和业务流程固定化、监控预警自动化、绩效考核科学化的目标,有效提高管理员的工作质量、效率及对税源的监控能力。上半年,在石家庄、秦皇岛、衡水、邯郸4个市推行,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承德、张家口、唐山、保定、邢台5个市选择时机推行。

2.有计划地推行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协同有关处室,总结完善税收管理员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有计划地推行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在稽查、征收人员中试行能级管理。

(二)以联合办理税务登记为主要任务,提高户籍管理水平

1.试点推行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证工作。按照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证内网、外网都能受理,谁受理谁负责办理的原则,上半年制定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证的相关办法、进行软件开发,下半年进行联合办证试点。

2.推进工商、税务登记信息交换与共享工作。上半年,选择一个市开展工商、国、地税信息交换与共享工作,进行登记信息全面比对,查找户籍差异主要原因,总结比对经验。同时,建立工商、国、地税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工商、税务登记信息的省级之间交换与共享工作。下半年,在全省开展工商、税务登记信息比对工作,核实三方登记信息,减少漏征漏管。

(三)以矿产品采选业治理规范为主要任务,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1.开展矿产品采选业治理规范工作。年初,在各市分别调研基础上,省局组成3个调研组,对全省矿产品采选业税收管理状况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上报省政府。之后,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省开展矿产品采选业税收管理治理规范活动。年底前,向省政府汇报治理规范成果。

2.强化重点税源管理。一是完善和落实重点税源管理办法,加大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力度。对特大型企业派驻驻厂组,直接进驻企业进行税源管理。上半年,省局研究制定驻厂组管理办法。二是强化分类管理。协同有关处制定重点行业和税收高风险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

3.总结和完善试点工作,在全省推广总局开发的个体计算机定额核定系统。完善个体定额“双公开”(在纳税人经营场所公开定额、征税情况)试点工作。

(四)以完善协调联动机制为主要任务,提高纳税评估水平

1.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和责任追究协调联动工作制度》,督促各地落实协调联动联席会议制度、重视纳税评估征管建议、稽查结果反馈对强化税源管理的促进作用、加强上级与下级、税种管理部门与综合管理部门、征税部门与退税部门的协调联动,促进联动机制的良性互动、顺畅运行。

2.牵头组织修改完善《纳税评估办法》,改进评估方法,规范评估程序,简化评估环节,提高评估效率。积极探索实行分类、分级评估制度。加强案例分析和交流,注重纳税评估人才的培养和评估专业队伍建设。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按要求推广总局开发的纳税评估数学模型。

(五)以细化工作标准为主要任务,提高征管工作效率

1.制定税收业务工作标准。上半年,在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下,按照税收征管的内在规律,以流程为导向,对业务事项进行调整、取消或减并,研究制定《税收业务工作标准》,构建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三位一体”的业务工作标准化体系,明晰各项业务的操作内容、权限、方法和流向。

2.协助做好基层机构整合工作。按照《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整合规范基层机构的意见》(冀国税发〔2007〕243号)的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减并、规范税务分局(所)的数量和名称工作,稳步推进全省基层机构整合。按照以事设岗、以岗定责的原则,合理确定征、管、查以及基层和机关的人员比例,落实轮岗交流制度,特别是加大办税服务厅人员交流力度,年底前,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普遍交流办税服务厅人员。

(六)以税控收款机试点推行为主要任务,提高普通发票管理水平

1.提请省政府协调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启动税控收款机推广工作,上半年完成税控收款机的选型招标工作,下半年进行试点推行。

2.强化普通发票管理。总结和完善农产品收购发票远程监控试点以及定额发票管理试行工作。落实总局《普通发票有奖管理办法》,下半年,结合税控收款机试点,选择部分市开展有奖发票管理信息系统试点。

二、以建立健全机构机制为重点,全面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一)建立健全纳税服务机构,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1.建立健全纳税服务机构。按照《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设立省局纳税服务中心的通知》和《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规范机构设置、加强纳税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建立健全纳税服务机构,充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

2.细化服务标准。按照《纳税服务工作规范》的要求,研究制定我省《关于加强纳税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纳税服务工作流程,细化工作标准。加强纳税需求分析,建立和完善纳税人正当诉求收集和分析处理机制,以纳税人反映的困难和问题为切入点,不断改进工作。

3。建立纳税服务考核机制。广泛听取纳税人意见,完善以纳税人满意度为核心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质量的评议、评价和监督机制。

4.逐步建立纳税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纳税服务志愿者活动。

5.落实“两个减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落实“两个减负”优化纳税服务工作的意见》(国税发〔2007〕10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清理简并纳税人报送涉税资料有关问题的通知》《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操作指南》等有关“两个减负”的文件要求,切实减轻纳税人和基层税务机关的负担。

6.加大办税公开推行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入推行办税公开的实施意见》和我省《办税公开实施办法(试行)》,各级税务机关按照各自职责,以纳税人普遍关心的税收重点、热点和难点以及涉及纳税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为重点,按照《办法》规定的内容、形式、流程和时限,进行全面公开。发挥好电子触摸屏的作用,实时更新公开内容,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方式。

(二)总结完善和试行“一窗通办”、“同城通办”,创新纳税服务方式

1.推行“一窗通办”服务方式。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推行涉税事项“一窗通办”,对办税服务窗口的设置和职能进行调整、归并,统一为全职能窗口(发票发售、代开除外),有效解决办税服务厅窗口工作量不均衡和纳税人排队的问题,提高办税效率。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同城通办”试点工作。

2.配合有关部门,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积极做好财税库银联网有关工作。

(三)以门户网站二期建设为主要任务,提升纳税服务信息化水平

1.实施门户网站二期建设。按照“大集中、大网络、大平台”的目标,启动“河北国税门户网站”二期建设,年底基本完成“网上办税服务厅”的功能。逐步搭建起“四个平台”:搭建12366纳税服务平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投诉举报、电话申报等服务;搭建网上涉税业务办理平台,实现申报纳税、发票认证、涉税申请、涉税查询等业务的网上办理,力争50%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和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实现网上办理;搭建内网办公应用平台,整合税务机关内部的各种资源和系统,方便内部办公;搭建部门间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国税部门与地税、工商、海关、银行、国库、外汇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

2.实施12366服务热线建设,建立省局集中模式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人工坐席制度。

3.整合纳税服务资源。拓展网上办税业务和网站功能,实现与12366热线、多元化报税平台、短信服务系统的有效链接。建立和完善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与税务网站共同应用的税收法规库和纳税咨询问题库。实现纳税服务的资源共享,效率提高,方便快捷。

三、引进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一)拓展管理思路,引进风险管理理念

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网络、视频等多种途径,使广大税务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了解风险管理的概念、税收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税收风险评估主要任务和方法、税收风险处理策略以及对税收风险策略的评估等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逐步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

税收风险管控范文篇7

关键词:审计;高效税务;风险控制

高校税收管理经常被高校管理部门忽视,内部审计在业务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因税收政策解读不全面、税收筹划不合理等引起的审计关注事项。总体而言,高校税务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因税收行为未遵守国家和当地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而导致利益受损的风险。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显性风险,即纳税行为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或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刑事处罚以及声誉受损的风险;二是隐性风险,即对税法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度不够,形成了不必要税收负担,对学校和教职员工的利益造成隐性损害。因此,高校税务风险控制应该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重点来抓。

1高校税务管理的主要风险点

高校主要涉及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契税、印花税等纳税业务。个人所得税方面,涉税风险主要包括:年所得12万元及两处和两处以上取得收入的纳税;以各种名目发放给本校教师的补贴、奖金是否按规定足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发放给外聘教师劳务费是否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向职工发放的各项福利,以及赠送给外单位人员礼品是否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等。所得税方面,目前《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对于高校所得税的征缴还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的管理规定,大多数都是根据主管税务机关的通知执行。在涉税风险方面,主要是独立核算的校办企业、投资公司会计核算不合理、避税不合规、少缴、未及时缴纳所得税等问题。增值税方面,主要涉及科研经费“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变化、税收项目减免等方面。例如: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可以免征高校的技术转让税、技术咨询税等一些增值税。增值税的税收管理重点在控制隐性风险方面,如何合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降低科研成本将成为高校增值税管控的重点。另外,房产税、契税、印花税在高校的经济业务中也有所涉及,但业务量少、金额相对较低,风险控制相对较容易。今后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拓展,可能会成为高校税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2高校税务风险控制策略

2.1提升税务风险意识

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税务风险意识,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渠道,如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向广大教职工及时宣传国家有关税收政策,增强全体人员的纳税意识;二是聘请税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财务人员或内部审计人员对各单位、各部门面对面进行税法政策宣讲活动,详细研读、剖析各项税法政策。三是对重点部门、重要课题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让一线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税收法规政策。通过宣传与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充分改善高校的税务风险管理环境,树立诚信纳税、合理合法避税的理念,有效实现对高校税务风险的管控。

2.2加强税收日常管理工作

高校税收风险控制的重点在于日常业务环节,从票据管理入手,加强对会计核算、纳税申报两个方面控制。(1)加强高校票据管理。票据管理是税务管理的基础,也是税务控制的主要风险点,票据管控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高校纳税工作的最终结果。各个高校应对涉票岗位工作内容及其分工、流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同时注意不相容职务控制。另外应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推行高校票据电算化和网络化管理,跟踪开票、收票、存根的具体情况,不断提高了票据管理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差错、舞弊的发生,从而防止偷税漏税现象的出现。(2)加强控制税款申报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工作是涉税工作的核心环节,而税款的申报与会计的核算的正确性是密不可分的,财务信息的完整是高校税收业务内部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而言,高校应当将各类收入按照应税、免税项目予以区分,例如,对现有的科研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设立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两个大类,然后对应税业务根据税种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进行单独明细核算,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有效实现合理减税的目的。(3)积极开展纳税筹划工作。高校在确保依法纳税的同时,税收筹划工作也同等重要。高校税收优惠众多,有很大的税收筹划空间,税收筹划应定位为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节税的目的。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工作之后,应配备专业人员开展该项业务。税收工作专业性强,操作不当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二是应围绕一些税收政策,针对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纳税筹划工作,要注重纳税筹划成本与节约效益之间的合理性。三是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研究税收政策变化,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应用必须有紧迫感,要注意税收优惠政策的时效性,不则不仅无法享受相关的优惠,甚至合法也可能会变成违法。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日趋复杂化,税收风险控制工作越来越严峻。高校应稳步的、有序地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有效控制税收风险,充分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郑梅娟 单位:武汉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1]仰巍巍.基于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校涉税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12(14).

税收风险管控范文篇8

关键词:大数据;个人所得税;风险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熟,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革命变得十分激烈。为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帮助我们的政府和企业进一步研究当前社会和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把握未来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有必要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这些模型和大数据,发现它们隐藏在这些模型中,相关点需要模型。个人所得税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核心问题是有效的税务风险控制的需要,税收风险预防和控制必须建立在大量的与税收相关的基础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及相关数据和信息综合处理和利用,将其转化为有用的资源、税收和管理。

一、大数据背景下个人税收管理的问题

(一)大量涉税数据无法有效整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个人所得税数据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凸显了我国在税收信息的使用和建设上相对落后,导致办公效率低下的现状。因为我们的税务部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不可能通过大数据来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信息传输就是一个障碍堵塞和碎片,这使得不能有效地整合信息。同时,管理系统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导致涉税信息的高效集中税收征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我国税务机关在信息管理技术和税务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存在问题,它对税务信息数据的应用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无法读取税务数据。然而,即使数据可以正常收集,我们的税务机器它还处于记录和输出人的阶段,信息和数据的潜在价值还难以充分发挥。

(二)个人所得税税务征收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政府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使政府逐渐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企业税收的发展趋势也逐渐向电子化高科技的方向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不一致信息的纳税人和税收来源不清楚和跨省等现象,这无疑增加了税收征管的管理难度。我国的税务机构作为各项有关税收政策的具体制定者和实施主体,可以从各个层次出台的相关税收政策之前就了解得到这种情况,再加上各个相关部门的信息不完整性,导致双方都会因此而造成税收信息所掌握的不均衡和不对称。同时,有关地方政府部门的税收在实施税收风险监督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未能充分地掌握所有非法纳税人的基本信息,如纳税人基本资料,所有企业和基本资料以及与相关税收政策,等等,非法纳税人将会存在虚假申请状态,从而很大地影响到政府的税收监督管理和偏差。此外,不仅征管工作中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政府内部组织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三)涉税数据存在安全隐患

在当前我国最明显的大数据时代是信息更新的重要特征之一,进一步提高网络传输速度,这一特点无疑大大提高了当前我国各级税务机关人员信息被公开的可能性和可能性,也给其他企业的应急和补救工作带来了困难。我国各级地方税务机关不仅有大量的涉税信息,还有大量的企业和政府秘密,这些资料和相关信息数据的泄露将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1]

二、大数据时代下降低个人所得税税收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价值

一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机制也在历史性的进步,纳税人数量逐年增多,和主体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征收税费风险的概率。在这个新型信息时代视域下,将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广泛运用于税收行政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地帮助各级税务机关更快捷地获得纳税人信息,实现对涉税行政信息的共享。二是有效减少了税收风险。大数据是一种属于我们国家重要的基本技术和资源,可以有效帮助政府和税务机关更*全面地分析和整理各种数据,提升税收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度。税务机关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统计数据和信息,可以挖掘和分析出大量的税收统计数据的潜力和价值,保障国家税收收入的平衡,提高对税收风险管理水平。三是提高涉税信息的准确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税务风险管理中经常出现涉税信息不完全的现象。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可以帮助税务机关有序的进行信息登记,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保证税务数据的准确性,减少错误税务信息的发生。

三、大数据背景下个人所得税税收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紧密地讲大数据思维与税务管理工作相结合

随着互联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新一轮信息革命无疑将推动我国各级税务机关的金融风险管理。这种效果的影响不仅是对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且对员工思维的提高。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税务机关的发展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数据导向思维和模式,把握税收征管的发展趋势,真正协调、紧密结合工作导向思维和方法。为了更好地将数据思维融入税收征管中,首先需要提高人们对大数据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大数据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其次,构建了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挖掘和应用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只有在这个完整的体系中,才能为我们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才能进行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才能准确的发现与税收相关的问题。最后,在通过相关涉税数据获得风险数据后,立即通过互联网网络搜索技术进行全面分析,实时转化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理策略或解决方案。

(二)完善在大数据时代下个人所得税税务管理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只有有完善的制度、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在税收征管中的优势。在缺乏相关法规和许可法律的情况下,税收征管很难开展。因此除了双方的共同努力外,还需要法律的支持。下一步就是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完善法律法规的执行,确保法律规范有效,避免黑白分明的尴尬局面。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准确把握当前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前我国的现实和国情,制定相应的税收法律制度,加强相应的执法力度。[2]

(三)加强涉税信息的安全保护

涉税信息的安全与保护对于税务风险的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的更新和传播速度加快,对税务机关涉税数据的安全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税务机关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制定一套完善有效的安全措施,加大对数据泄露和欺诈的惩处力度;(2)完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3)对涉税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增强安全意识;(4)建立健全涉税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并与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挂钩。

(四)优化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风险管理方法和模式,提升税收风险的管理效率

在以往对于企业进行税务监督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当中,审计的抽样虽然也可以说被认为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管理模式,但是随着这个新型的企业大数据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时间的到来,此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也彻底淘汰了传统的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和信息化等新一代企业大数据技术对各类企业内部信息系统进行了严格的税务监督和风险评估,能够把各类企业内部涉税的资料和信息迅速地收集整合了起来,经过一次更加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后,找出了各类企业在开展税务监督和风险管理工作中所可能遇到或者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一些受风险影响的因素,经过一次更加深入的调查分析后,找出了企业在税务监督和管理工作中所遇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受风险影响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通过对原有税收监督管理的业务模型进行优化,可以让税务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此外,国家各级税务部门相关的工作人员也一致认为,他们需要充分地收集整理和结合其他企业和其他纳税人的各种相关资料和信息,将其所在地区和企业的不同特殊性质和种类,以及其所在地区和企业税源的类型等等都进行合理地规定和划分,并严格按照“抓大、控中、规范小”的各项工作原则,加强其他企业的税收多元化。对于一些国家和重点地区的税源,结合了国家征收信息系统的实际和其现状,采集了许多涉税数据资料,并通过研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参数和模型,加强了相关数据的对比和综合分析,保证了税源结构更为合理。通过创新和优化税收监督管理的业务模式,能够明显地提升企业纳税人的服务满意度,增强了税法的遵从程度,保障了税收风险管理的效果。税收部门应该要合理地解决税收征纳单位与缴费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让所有的纳税人都能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相关税收政策,并主动地遵守国家的税法。[3]

四、结语

总之,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个人税务风险管理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化,通过有效措施,对降低个人所得税税收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可以确保个人所得税税收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徐蓓.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降低个人所得税税收风险研究[J].纳税,2020(32).

[2]彭帆.基于大数据的自然人税收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9

税收风险管控范文篇9

关键词:“一带一路”;跨国企业;国际税收风险

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企业开展全球运营注入了新动力、提供了新机遇。深圳企业“走出去”时间早、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已经成为发展新常态。统计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深圳的涉外企业共有10455家,范围覆盖13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外投资企业4764家,境外设立企业(机构)5691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驱动下,深圳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正在逐渐形成生产要素跨境自由流动、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国内外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模式,企业面临的国际税收风险也日益严峻。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圳跨国企业“走出去”现状

近年深圳跨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总额、新设项目和增资项目数量均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反映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及企业对外投资能力的提升,企业对外投资平台的选择范围开始有所扩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对生产要素进行全球配置成为越来越多深圳本土企业的选择。2009-2016年,深圳市经核准境外协议投资总额由4.1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215.2亿美元,而2016年为147.37亿美元,实际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92.94亿美元,同比增长81.26%,实际投资仍呈高速增长态势,占广东省的44.93%,占全国地方的6.25%,在全国各地方城市排名第4。深圳跨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承包工程项目覆盖“一带一路”沿线的36个国家。2016年,深圳跨国企业经核准备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中的23个国家(地区)直接投资设立了69家企业(机构),与2015年相比增长幅度达4.55%;境外协议投资总额23.97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幅度达32.87%;中方协议投资额15.18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幅度达10%。2016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的合同数量新增377份,其金额达88.69亿美元,新签订合同金额占合同总金额的46.70%;完成营业额79.98亿美元,占营业额总量的50.05%。同时,深圳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深越合作区、中白工业园物流园区正在建设中,印尼合作区已签订合作框架。以实体数量为指标,批发和零售业是深圳境外设立投资企业(机构)的主体,但制造业有新的变化趋势,2015年的对外投资总额中,制造业的投资占比为3.97%,2016年上升至19.68%。国际产能合作成为深圳境外投资的新亮点;从深圳“走出去”企业境外享受协定情况看,2016年,深圳企业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数量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格鲁吉亚和哈萨克斯坦,这些都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国际贸易市场国家。其中,深圳市企业在印度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企业最多,共有63家;排在第二至第六位的为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分别为36家、25家、19家、19家和16家。2016年,深圳企业拟享受税收协定收入金额合计80.85亿元,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减免税额合计14.26亿元,特许权使用费与营业利润为主要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所得类型,两者享受协定待遇减免税额合计占比79.94%。

二、深圳企业跨国经营与国际税收风险分析

随着深圳企业加快利用国际资源,深入推进全球运营和管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经营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受国际税收风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需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关注。1.税收管辖权重叠风险。税收管辖权的差异是重复征税的重要原因,即公司原注册地及公司主体所在国家对企业行使居民管辖权,跨国公司业务扩展地所在国家对企业行使地域管辖权,这将对跨国企业的同一笔收入进行多次征税,加重企业税收负担。企业通过境外投资获得的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财产收益都可能面临因此而导致的重复征税风险[1]。2.税制差异风险。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类型国家税收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历史习俗不同,税制设计也各有侧重。因此,对外投资经营时,要充分考虑东道国税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避免惯性地以境内税收合规要求处理境外的税收遵从问题。同时,对外投资应在投资决策前了解东道国为吸引外资所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其降低税收成本。3.境外投资组织架构风险。企业常会根据行业性质、目标国税制及税收协定网络等因素,采用多个多层境外投控平台(常以投资区域考虑)进行对外投资,为投资引进、融资安排、税负控制、未来退出等提供弹性。从税务风险管控角度来看,各层级公司的存在是否具有合理商业实质是相关国家多项税收政策执行考量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当前G20推出BEPS行动计划携手打击国际逃避税的背景下,投资架构设计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税收安排具有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甚至可能导致额外税收成本。为此,企业在搭建投资架构时应考虑不同投资退出方式(直接或间接股权转让)的税务成本及潜在风险。跨国企业采用间接股权转让方式退出时,应注意各层级公司所在国征税权归属的确定问题,避免同一所得在多国构成纳税义务。对于运营实质没有变化的“合同”退出,通常会由于其商业实质与税收结果错配而受到税务调查与监管。如,美国2014年9月出台的有关加强反“税收倒置”的法规,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企业退出的一种税收规范管理方式,部分欧洲国家主张的“退出补偿”也是企业在退出环节必须考虑的税务负担。4.转让定价风险。企业通常从商业战略层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研发、采购、生产、销售、行政管理等核心职能配置,力争实现产业的全球协同,并同步实施“税务有效供应链管理”,谋求全球整体税负最小化。此阶段较为突出的税务问题是征纳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对税收筹划的风险评估不足,以及税务主管当局较难及时获取全面信息判定其避税行为。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类:技术性无形资产利润权属的税务风险:研发环节最为突出的税务风险是研发技术性无形资产的权利归属。跨国企业通常以合约转移、功能剥离等形式将集团无形资产或相关权利转移至无商业实质的公司、低税或无税地区、旨在获取专项税收优惠的主体运营公司等。从税务风险管控角度来看,当前多数国家均倾向从全球价值链分析和价值贡献角度(而非法定所有人角度)来确定无形资产相关利润归属,企业上述运作模式存在潜在的较大税务风险。研发劳务收益确定的税务风险:跨国企业根据地域禀赋及业务需要在全球设立多个研发中心,不同的研发模式及结算方式导致劳务定价往往成为税务风险的来源。当采用合约研发方式时,需要确定合理的作价方式合理规避成本简单加成带来的转让定价税务风险;当境外主体运营公司具备管理实质且承担研发风险时,需要根据其对无形资产的贡献确定所能享有的剩余(超额)利润;当各参与方采用成本分摊形式共担成本和风险、共享无形资产成果时,需要确定买入支付价格及利润分配规则。生产活动与税收权益错配的税务风险: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与周期使价值链生产职能的经济贡献与利润回报不匹配,跨国企业常通过与低税或无税成员企业进行原料采购与产品销售,挤占生产职能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生产环节长期亏损或维持微利水平。目前生产职能聚集的国家均大力打击税收权益与生产活动的错配现象,履行单一生产职能的公司不应承担集团决策、市场风险所致的亏损,而应体现合理利润回报,但实际经济活动中这些企业往往不能获取超额回报。此外,跨国企业在低成本地区经营获得净成本节约,特别是通过在原材料、劳动力、租金、运输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较低支出所实现的超额回报也是重要的风险来源。营销活动与税收权益错配的税务风险: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凝聚品牌粘性的营销活动成为高附加值的经营环节,而数字经济的发展使营销活动分散在全球各个区域,而不是商品或服务的实际交易地。这使按照传统理念配置营销环节利润的跨国企业面临更为复杂的转让定价税务风险。衡量营销活动较常用和直观的指标为企业销售费用占集团销售费用的比重,利润回报应与其比重相匹配。此外,企业的利润回报还应体现其在对某项服务或产品具有特别需求的区域内开展经营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这也是跨国经营企业所应该注意的。集团劳务与税收权益错配的税务风险:跨国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内部劳务整合集团资源实现协同效应,其面临的突出税务问题是集团劳务费用的收付及其标准。从税务风险管控角度来看,集团关联劳务费用的收取或支付,应重点分析劳务提供是否具有合理商业目的与经济实质,遵循独立交易原则;应从劳务提供方与接受方分别进行受益性分析,劳务具有真实性与必要性,并非重复提供或重复支付,并未从其他关联交易中获取补偿,且为接受方创造价值,否则可能面临转让定价调查风险。5.融资方式风险。跨国经营企业搭建有效合理的融资架构,往往关注以低成本融资、并高效便利地注入境外企业。此环节较为突出的税务风险是集团内融资引致的利息收付、隐形股息分配及资本弱化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两种风险:资本结构的资本弱化税务风险:跨国企业综合考虑各国税制差异与投资回收方式后,通常会通过实施全球范围的目标资本结构(即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的资本结构),谋求集团利润最大化。从税务风险管控角度,在商业安排满足资金运转需要基础上,还需综合考量整个投资架构各层级企业权益性投资与债权性投资比例配置问题,控制在所涉国家可能产生的资本弱化税务风险,避免相关利息支出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导致整体税负增加或者未实现延期纳税目标。集团资金池的内部融资税务风险:跨国公司融资模式多样,其中一种常见模式是建立资金池实施资金的集约化管理。鉴于国内外汇管制、境内外融资成本差异及流转税的考虑,国内跨国企业通常在境内外分别设置融资平台。从税务风险管控角度,集团成员的资金借贷、融资担保常忽视利息收取与扣除问题,除利息收付标准存在转让定价风险外,不进行利息收付或者人为集中销售在低税率地还面临交易被重新定性和定价的税务风险。6.税收协定风险。税收协定风险是对外投资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包括未充分利用协定待遇、滥用协定待遇、缺乏协定网络覆盖等。鉴于此,企业规避税收协定风险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全面了解协定内容,合理利用税收优惠、饶让抵免,以及税收协定网络的覆盖范围,如此才能帮助企业减轻税收负担,避免重复征税[2]。采用直接股权转让方式申请税收协定免税待遇时,应注意转让方的经济实质问题,避免受到滥用税收优惠的调查。如果企业不重视税收协定风险,忽视了饶让抵免、无差别待遇等税收协定内容,没有根据税收协定做出合理的税收筹划,将会加重税收成本,影响企业利润。

三、帮助跨国企业应对跨境税收风险的建议

根据上述对深圳企业跨国经营与国际税收风险的分析,为帮助跨国企业有效应对全球运营面临的国际税收风险,包括税务部门、中介服务机构、企业自身等在内的各方主体都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措施,齐心合力打造促进企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税收服务“新高铁”。1.强化国际税收合作铺筑税收服务“新高铁”硬轨道。一方面,积极做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税收协定谈签工作。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布局,积极与尚未签订税收协定的国家加强沟通,切实为企业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布局扫除税收障碍[3]。在日常征管工作中为减少税收争议,还需结合税收协定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度,做好境外所得办税业务指引的编纂工作。另一方面,税务部门还需针对税收协定内容做好基础服务工作,完善征管业务规程,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纳税服务,让企业快捷高效地获得税收优惠,让企业更有获得感、满足感。强化涉税争议双边协商及仲裁。推动“一带一路”涉税仲裁立法工作,提高仲裁结果可行性。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税收争议不可避免,面对争议,税务部门、中介服务机构应及时了解争议内容,企业及时合理反馈诉求,对于企业提出的相互协商申请要快速处理,在协商中,对税收协定内容的具体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2.完善国际税收政策设计税收服务“新高铁”新体系。一方面,完善税收抵免政策。企业在境外已经缴纳的所得税,允许企业就境外所得计算缴纳所得税时,按分国不分项的方式在扣除限额内予以抵扣;但对于境外投资风险仍需提高警惕,企业因不可抗力造成的营业损失,可以按一定比例、一定年限予以抵扣国内应纳税所得额。同时,简化税收抵免操作流程,尤其是简化审批流程,如对企业根据国内法和税收协定自行抵免外国已缴纳的税款,无须经过审批。另一方面,完善国际税收政策。加强对契合“一带一路”倡议、产业转移思路下高铁、核电、基建等行业企业全球运营的国际税收政策扶持力度。企业从国外采购的货物中,用于对外承包工程、对外修理修配及对外投资的部分,应给予免征或退还出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的待遇。对企业采取股权并购等非货币资产投资进行跨境重组税务处理进行适当调整,对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相关比例要求予以降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3.改进国际税收办税服务配备好税收服务“新高铁”软环境。现代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税收信息对现代化税收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尤其是税收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工作。建设国别税收信息中心,积极开展对口国家税收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信息的沟通是双向的,在了解我国税收政策的同时,还应以“入乡随俗”的心态积极了解相关国家的税收信息,税务部门和中介服务机构可以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国别税收指南,详细介绍有关国家税收政策,对企业起到提示作用[4]。定期为我国“走出去”企业开展税收协定专题培训及问题解答,并设立纳税服务热线专席,专门解答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咨询,回应服务诉求。分国别或分投资类型开展税收服务专项活动,定期开展“一带一路”税收服务专项活动,如举办专题税收沙龙、纳税人学校专项培训等,不定期举办专题宣讲,邀请内外部专家学者宣讲政策,现场咨询答疑。定期走访重点的“一带一路”项目和“走出去”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应国别的税收服务。4.增强国际税收权益保护植入税收服务“新高铁”防护伞。坚持做好协助我国跨国企业协定维权工作。目前,各国启动相互协商程序也有各自的实践和先进做法。例如,日本的《相互协商指引》详细介绍了相互协商程序开展的程序和要求;美国税务局在发现存在有可能导致纳税人被重复征税的处理时,必须以书面方式通知纳税人有申请相互协商程序的权利。我国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让企业充分了解税收协定相关条款,坚持依协定维权,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面对税收争议,我国税务部门和驻外机构应协助企业积极解决相关争议,或者引导企业申请启动相互协商程序[5]。重点要推进实现境外投资信息网上报备、启动相互协商程序的网上申请,建立全面智能的境外投资和经营信息申报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岩峰.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税收协定的适用[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04).

[2]王文静.“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跨境税收问题初探———基于公司所得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的比较[J].财经法学,2016(02).

[3]周建厂.防范企业“走出去”跨境税务风险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8(24).

[4]林江,曹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财税协调机制探讨[J].税务研究,2016(03).

税收风险管控范文篇10

关键词:财务分析;税收风险管理;重点

在实现税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税收风险管理被看作是税收征管改革的突破口,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税务机关推进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纳税遵从水平的重要方法,是增强税务机关工作效率的关键抓手。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则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从而生成一些具备税种特征的风险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应的风险分析方法、工具等,将极易产生风险的区域、阶段找出并划分,最终探讨、研究税收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就当前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现状来讲,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税收分析方面,应用范围不足,无法对高税收风险的企业、涉税事项进行全面覆盖,究其根本在于两点,第一,指标系统尚未完善;第二,信息化不足,支撑力量有限。上述问题均会影响财务分析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此,必须针对当前实际情况,找出解决方案,更好地将财务分析应用于税收风险管理。

1财务分析的含义

现行财务分析,关于其含义表达形式较多,目前,我国会计学普遍认为,会计核算、报表资料等都被看作是财务分析的依据,通过相应的分析工具、方式,分析及评价相关经济组织(企业等的过去、现在的各项经济活动,如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变化情况均可通过财务分析真实反映出来。目前,常用的分析法为,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具体如表1所示。

2财务分析应用于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

在税收风险管理中,财务分析应以税收数据为基础,通过特定的分析方法,全面掌握税收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税收收入与产生经营情况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监督、评价,最终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税收收入动态、掌握税收增减要素、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为此,要深入了解财务分析应用于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1收入形势分析。一般需要定期开展税收收入管理工作,用于反映税收收入变化情况,以此对税源税收变动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便于服务组织收入。在当前财务分析中,多选用常规对比分析法、弹性分析法,一般要求通过行业、规模、集团、税种划分的方式分析收入形势。2经济运行分析。为规避税收风险,提高税收风险管理水平。在财务分析中,还需要做好经济运行分析。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究工作,了解掌握经济和税收之间的关联性,找出行业、产业发展之中的深层次税收问题,为调整税收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关于经济运行分析的开展,一般可采用常规对比分析或经济计量分析模型法。风险管理要求严格依照纳税人类别进行专门管理机构的设置,向指定机构给予税源管理职责,并对相关部门职责进行重新设置,以此达到各项征管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针对那些风险较低的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中应按便捷服务引导遵从的方法处理;针对那些风险中等的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中应按帮助服务促进遵从的方法处理;针对那些风险较高的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中应以针对性管理强制遵从的方法处理。3构建“智能税务信息系统”。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新技术涌入税务系统,为了全面提升税务工作效率,降低人工失误率,构建智能税务信息系统极为重要。在系统构建中,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信息采集范围扩大化,只有保证采集范围充足,才能保证采集到有效、真实、客观的信息;第二,实现自动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全系统化操作,无需人工,能够进一步提升准确率,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第三,智能化风险分析能力。在系统内充分纳入税收风险数据分析模型,可随时根据数据变化情况,利用系统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便于筛查风险,准确判断纳税人的遵从度。

3财务分析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用的改进建议

3.1“三层四步分析法”财务分析的合理应用。近年来,国家对税收风险管理高度重视,将税收风险管理的实施作为税收征管改革的突破口,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本文以“三层四步分析法”为税收风险管理落地举措,通过三层递进分析,四步聚合疑点,进一步加大财务分析流程与指标的规范性,严格按照“横向三层递进分析,纵向四步聚合疑点”的指导思想,横向按三个层次递进的方式,即“税负分析、报表分析、科目分析”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纵向则按照四步方针,即“织密监控网、构造公式表、晾晒分析单、绘就全息图”聚合收税风险疑点,合理设定指标,最大限度管控风险项,消除或降低风险,通过财务分析规范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实现财务分析与税收风险管理的有效融合。3.2以信息化为依托,构建财务分析数据平台。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进一步提升财务分析的应用效果,通过信息化方式来达到采集数据、分析风险及决策管理的各项目标,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平台的优势作用,完成数据加载与风险分析等工作的集成,对税收风险管理所有阶段的风险进行有效整合,最终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工作模式。按照现行税收分析方法,一般可按数据采集、风险分析扫描、展示分析单与形成疑点全息图4个方向构建信息化平台的流程运转模式。其中财务分析的根本为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目前,在数据质量等方面仍有待增强,尤其是在更新速度方面还存在极大不足,这也是当前影响财务分析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此外,由于制度不完善,第三方数据采集时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制度保障,或没有先进技术可依托,这种情况下,同样会影响数据分析技术的作用发挥,仍需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基于此,必须先对税务部门应用的综合征管软件、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征管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并积极主动地将第三方数据引入,合理应用企业生产经营数据,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方位、全面化的数据库,保证能够综合利用涉税数据并达到全面共享的目的。为确保财务分析数据真实、准确、有效,应从4个渠道进行信息采集,即税收征管数据、企业行为数据、第三方数据与互联网。按照征管实际进行财务分析的科学化分类,达到多元化目标,如按行业、规模、区域、事项等进行分类,保证财务分析能够在信息化平台自动运行,且分析效果显著。税收管理人员仅需向信息化系统内录入采集的数据,随后点击审核分析,整个系统便会进入自动化运转模式,自动进行数据分析、运算,最终提供给所需者一个更精准、更直观的分析结果。介于上述操作,可通过税收风险分析平台,借鉴于财务分析风险过滤器的功能,开展税收风险分析,从而确定风险指标值,评定风险分值,最终划分风险等级,按照风险高低等级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4结语

伴随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企业规模、行业态势日趋多元化,面对复杂的市场变化,如何做好税收管理工作成为税收机关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对税收风险管理高度重视,在税收征管改革中,将税收风险管理实施作为一个关键点,只有不断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才能推进税收管理事业发展。新经济形势下,风险管理是提高纳税遵从水平的重要途径,只有确定税收风险管理标准,确定税收风险管理指标,合理应用“三层四步分析法”财务分析,以信息化为依托,构建财务分析数据平台,才能进一步拓展税收风险管理方法,这对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樊爱娣.企业财务指标在税收管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业,2014(27: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