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25:59

识字课

识字课范文篇1

一、感知

教师运用导语、谜语、故事、图片等导入新课,激情引趣,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形象感知的目的,强化学生的有意识记能力。例如,教第一册《看图读拼音识字10》一课时,我采用导语设疑激情:“小朋友们喜不喜欢去游乐场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儿童游乐场去玩一玩,好吗”这时,学生的情绪被激发,产生了学习欲望。我再出示一灯片(小朋友们在游乐场欢快玩耍图),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在入口处的几个小朋友正在干什么游乐场里面的小朋友在玩什么出口处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然后,学生按顺序由近及远、从入口到出口讲述图意。

在这一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字形(出、入、门、口),在说图中了解字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使其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协调同步发展。

二、理解

理解是在学生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基础上,认识汉字及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学生在对汉字的表象记忆上更深一层的巩固记忆。教师采用图示释义、析形索义、表演动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图意的情况下让学生感情朗读句群,由图入文,图文结合,学生在理解句群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从小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好品质。这样,通过朗读、理解,既复习巩固了汉语拼音,进行了初步的阅读训练,又进一步感知了生字、新词(进门、出门、关门、入口、出口)的字音和字形。教师再按识字规律(音、形、义)教学生字“门”,教给学生基本识字方法。第一步:让学生从句群中找出生字音节,并指导读准字音。借助实物门框及儿歌来帮助记忆字形:“小朋友看‘门’字的字形跟我们教室的门框像不像”“哪个小朋友用最好的方法来记住‘门’字的字形”当学生说出“门框的左上方加一点”时,教师趁机教儿歌:“四四方方一扇门,左边上方有个孔,书写一定记清楚,小孔是点不能丢。”最后,结合看图和朗读拼音、句群进一步理解字义,并通过组词、造句帮助学生巩固字义,积累词语,发展语言。这样,通过借物析形索义,将识字与认识事物、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结合起来,置识字于语言环境之中,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第二步:学生通过第一步已学会了生字“门”,紧接着要求学生交流、归纳学习方法,在学生充分思考、发言的同时,教师小结三步识字法:①读准字音;②借物记字形;③理解字义并运用。第三步:教师指导学得好的学生学习“出”字,由小老师教生字“出”。第四步:放手让学生按“三步识字法”自学生字“关”。

在这一阶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教师还根据迁移学习规律,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学生的表达、观察、形象思维等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三、反馈

反馈这一环节是识字教学的归宿,是综合考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及时反馈信息,查漏补缺,从而达到教学最终目的。在这一课教学结束时,我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1.夺红旗比赛(读拼音、写汉字);

2.玩“开火车”游戏(生字组词、扩词、造句);

识字课范文篇2

识字是低年级的重点,但不是唯一的重点。阅读教学是识字的基本途径,而识字又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语文环境,帮助学生掌握课后所要求掌握的生字,完成识字任务,为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阅读能力要从一年级起加以培养,要根据儿童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字、词、句和指导朗读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因字而异,灵活处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创造总结出多种多样的识字教学方法,应该说是各有千秋的。因而,我们不能以“音、形、义”三步走这一方法来完成取代其它的方法。有些生字在课题之中,在解决字音后,即可进行字义教学,以便缩短学生的认识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内容。如第三册《补丁》这课的“补”字就是一个生字,而“补丁”也是一个生词。在揭题时,可以“音、形、义”同步走,让学生掌握字音,理解字义,初步分析字形(因为“补”字是形声字,分析字形,有助于理解字义)。然后,让学生带着“文章写谁的衣服打补丁,为什么要打补丁”等问题去初读课文,就比较容易把握内容。如果一定要把“补”的字义放在讲读中完成,就有“舍近求远”之感觉。有些生字属名词术语,其意思与上下文并无多大的关系,如《补丁》中的“沙发”、“香山”,《喝墨水》中的“芝麻酱”,《诚实的孩子》中的“作客”等。在讲读之前,集中突破,可扫清阅读的障碍,提高讲读的效果,免得讲读时,要时而停下来讲这些词语,把课文上得支离破碎。还有一些会意字、形声字,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在解决读音时,不妨就字形进行分析。如:《美丽的公鸡》中的“病”、“粮”、“鸣”,《初冬》中的“雾”,《狐狸和乌鸦》中的“露”等。如果都要机械地分“音、形、义”三步走,课堂教学效益就会受影响。

三、因文而异,分步突破

为了安排复习巩固环节,应根据课文的长短,生字量的大小,采用不同的方式。而“分课时突破”则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方式。所谓“分课时突破”,即在因字而异,灵活处理的前提下,以课时为单位,完成生字的音、形、义教学。例如《补丁》一课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解题初读,集中解决字音,理解:“沙发”、“警卫员”、“香山”、“接见”、“外宾”等词的意思。讲读第一段。进行“俭朴”、“补丁”、“袜子”4个带点生字字形教学,完成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上一节课所学的生字字音以及4个生字的字形。讲读第二、三两段。进行“警卫员”、“整齐”、“干净”、“提醒”、“沙发”、“因为”等6个带生字字形的教学,完成课堂练习。

识字课范文篇3

识字教学的原则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如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及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等原则。但识字教学与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相比,教学内容迥异。识字教学的内容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表意文字,其特点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而达音形义的统一。汉字本身的特点与儿童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心理特点相结合,必然会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特殊原则。把握了这些原则就等于把握了识字教学的关键,就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事倍功半。

一、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据汉字本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这一特点而提出来的。汉字字数多而音节少,《汉语大字典》收字55000个,国家颁定常用汉字7000个,而音节只有410个,音同音近的字很多。汉字字形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零件,指组成偏旁部首与独体字的笔画,基本笔画五种,常见笔画28种;二是部件,即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与独体字,常用偏旁140个,《新华字典》偏旁部首189个,独体字数百个;三是结构,汉字的结构既指零件和部件组成汉字的结构,又指零件和部件组成汉字的顺序。汉字字形复杂但可分为三个层次,有规律可寻,掌握了规律便不难书写理解记忆。汉字字义有一字(词)多义和一义多词,有近义词、反义词之分。汉字可独立成词(单音词),又可作语素而与其它语素构成双音词、多音词等合成词,(有的字独立无语义,如徘徊,要二者合起来才组成一个语素,因数量极少,此处不多说)。汉字字(词)义复杂,构成新词的能力强,是汉语成熟的表现。汉字构成新词后,其义或与本义同,或与本义近,有的还与本义大异,但大多有迹可寻,可据本义及前后文进行理解。

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识字时首先入目入心的是字形,而汉字又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据此就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核心原则——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即识字教学不仅要识记汉字的音形义,而且要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是见形而知音义,兼及闻音而知义形,表义能辨准字音,写出字形。

识字首先接触的是字形,我们就要以分析字形为突破口,再根据汉字造字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或形声的特点,先讲音或先讲义,达到音形义的结合。如教象形字“羊”,字形象羊,是一种家畜,读作“yáng”。如教指事字“刃”,字形是刀口上加一点表示刀口,刃便是刀口的意思,读作“rèn”。教会意字从分析意符入首,再涉及义与音,教学便生动形象有意思。如田中草为“苗”,不正即“歪”,犬叫为“吠”;又如双木为“林”,表示许多树林,三木为“森”,表示更多的树,多得遮天蔽日,三人为“众”,由此引出一条规律:凡三个相同的独体字(意符)组成的新字都表示多或程度深的意思。汉字中形声字最多,形符表意,声符表音,教学时先分清声旁与形旁,再先讲义或先讲声,如教“急,声旁是“几”,读“jī”,形旁是肉(月)旁,肌指动物身上的精肉,词语有“肌肉”。形声字多,规律性也强,但因古今音变,不少形声字的声旁不能准确表音,有的成了近音,有的音差别很大,所以要加强正音教学。对部分形旁声旁换位而组成的不同形声字,如“晖”、“晕”、“纹”、“紊”等尤须注意区别。

识字课范文篇4

一、“识字”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瓶颈”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从总体的普遍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仍未能大幅度提高。究其原因很多,但低年级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缓,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是理解的训练过程;习作是运用的训练过程;而识字教学则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习作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严重制约着读写能力的发展。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解决“瓶颈”问题,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加大加粗“识字”这个“瓶颈”,学生的读写才能顺利进行。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识字方面有所加强。如识字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在拼音部分,每课安排一首儿歌,让学生及早地接触汉字等,这都为解决“识字”这个“瓶颈”问题提供了凭借。我们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提早识字、认写分开,对加快识字速度是非常有效的。

二、“阅读识字”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途径

为寻求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的途径。多少年来,小语界的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总结出许多识字教学的方法。如:注音识字、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芝罘区从1998年开始进行的“阅读识字,提早读写”的实验,经实践证明也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效果也非常显著。

1.“阅读识字”,能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

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渴望入学后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们那样,拿着课本摇头晃脑地读。翻开一篇课文,他们首先想知道写了什么内容。对阅读的渴望必然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提早了学生识字的时间,在学生一入学,就进行识字教学。即在学拼音的同时,我们给学生补充了识字教材,教学生认字。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小学生这几个字这样写,(板书“小学生”)跟老师读──小学生。

生:(读)小学生,小学生。

师:小学生就是你,你就是小学生。你们这些小学生这节课要跟老师学习汉语拼音“a”……

(下课之前)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汉语拼音,还学习了三个字。(指“小学生”)这三个字读什么?

生:小学生!

师:对!再读一遍──

生:小学生──

师:下课!

一节课只需一两分钟,就可顺便教学几个字,学生并不感到困难。照此方法,下一节课在学拼音的同时,再学“老师”“一年级”“语文”“数学”“铅笔”“橡皮”等词。每节课学一、两个词,学了几个词后,马上连成句子让学生读。如“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们爱老师”等。一句话就有了具体的内容,就能读出意思来。入学几天就能读懂方块字,学生心里很高兴。学生认识的方块字一天天在增加,到学生识字达到一定的量以后,老师指导学生读《自读课本》。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识字又促进了阅读,使学生的阅读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激发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生字。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最熟悉的是最不需要下功夫教的。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学拼音阶段给学生补充的识字教材都是像“小学生”“同学”“老师”“语文”这样学生身边的、最熟悉的事物,这些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音、义对他们来说,就在嘴边,就在眼前,就在身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现在只需把字形同字的音、义联系起来即可。有了音义作基础,记住字形就不难了。在枯燥的学拼音阶段,学生可随课文顺手牵羊识字100多个。

教育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2-20岁是语言发展的最迅速的阶段。其中2-3岁是第一个最佳期,6-8岁是第二个最佳期。我们紧紧抓住了学生入学后的语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加大识字量,进行科学的训练,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实验班学生入学一年后,平均认字1300多个;入学两年后,平均认字2500-3000个。

拿到新教材后,我们发现我们的思路和新教材非常合辙。新教材在拼音部分,每篇课文都配了情况图和一首儿歌,图文并茂,学生喜闻乐见。每篇课文中的拼音和儿歌相比,学生更喜欢的是儿歌。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时候,不再补充识字教材,顺应儿童的心理和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学拼音的同时,认情况图中的生字,读儿歌,并通过读儿歌识字。学生在学完拼音后就可认字200多个。

2.“认写分开”,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语文教育学认为:由于知觉整体性的作用,儿童对汉字一般是先知觉其整体轮廓,再细辨个别笔画。所以,笔画的多少与认字的难易无关,只与写字的难易有关。易认的字不一定易写,难写的字不一定难认。成人也有这样的经验,有相当一部分人能读繁体字的小说,但要把这些繁体字写下来却不能。对于儿童来说,“橡皮”“欢迎”这些字,虽然笔画较多,结构复杂,但和笔画少的字比,认起来难度并无多大差别。另外,刚入学的6.7岁儿童,小肌肉群还不发达,写起字来很困难。所以,我们的要求是读写不同步,读得多,写的少。读:读课本,读《自读课本》,读课外书。能读什么读什么,能读多少读多少。写:只要求学生写课后生字表里的字。而且老师严格要求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写得规范,写得熟练。并通过写话,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生字。考试也只考生字表里的字。这样虽然识字量的要求有所加大,但并没有加重负担。

新《课标》、新教材对识字明确提出“会认”和“会写”两种要求。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其中低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这样安排,体现了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及早获得阅读的能力。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我们的做法和这些要求非常吻合。

3.阅读帮助识字,识字促进阅读。

提早阅读:一识字就开始阅读,尽早把识字与理解语言结合起来。如学了几个词后,就把这几个词连成句子让学生读。因为学生所学的是母语,母语的学习,与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同,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母语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入学以前,已经通过家庭、社会、幼儿园等,掌握了近3000个口头词汇。入学后重在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并不需要像学英语那样要从单词学起。尽早地进入阅读阶段,可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的效率。

利用《自读课本》识字:识字要有凭借。在学生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以后,就指导学生利用《自读课本》(人教版)识字。每篇课文少则识字20、30个,多则识字50、60个。有时一节课读一篇课文,有时一节课读两篇课文。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读一读课文认一认字,认一认字再读一读课文。边阅读边识字,边识字边阅读。这样学生认得快,记得牢,效果好。同时还锻炼了阅读能力。

背古诗识字:要求学生每周背一首古诗。每读一首古诗,认识3.5个或10个、8个生字。在老师进行浅显的讲解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边背边加上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背古诗的速度越来越快,兴趣越来越高。一年下来,学生平均能背古诗50、60首,二年级学生多的能背100多首。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她必将对学生的文化修养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这要求4年前我们已经开始做了。

读课外书识字:经过训练,第二个学期以后,学生就可以读带拼音的儿童读物。一年以后,不带拼音的儿童读物也能读。两年后,适合儿童读的少儿读物,大部分学生能拿起来就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普遍提高,有的已经在读《水浒传》《西游记》《百科全书》等书籍,少则几十本,多则几百本。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识的字,学生可根据拼音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这又增加了一部分识字量。

通过以上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阅读。识字、阅读相互促进,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共同提高。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加强了阅读识字的内容,节省了时间,更便于教学。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4.识字促进习作,习作巩固识字效果。

提早习作:从学生学习写字后,就练习写作。从写词开始到写句,从写一句话到写两句、三句,从写几句到写一段、两段。

写的要求:写一个词就要写正确,写一句话就要写完整,写一段话就要写通顺。不会写的字不要硬写,可用拼音代替,也可请教别人或查字典解决。

写的形式:主要有贴图看图写话、画图看图写话、观察生活写话、听记、摘抄等。

经过这样的训练,期末考试“看图写话”一项,实验班学生一年级平均写77个字,二年级平均写200多字。二年级学生的观察生活习作,多的能写三、四百字,而且错别字很少。在写话的过程中,巩固了学过的生字。不会写的字,想办法会写,又学了新的字。从识字方面来说,写一遍比读一遍记忆的效果更好。识字、写作相互促进,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共同提高。

根据我们的经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实验在习作教学方面有些保守。习作方面的要求,只限于说话的训练,几乎没有写的要求。甚至连用词造句也没有。这样的编排,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是滞后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果教材中安排用词造句和看图写话的内容,要求学生练习写一两句话,或者两三句话,学生不仅能够做,而且也是愿意做的。因此我们根据我们地区的情况,增加了写话方面的要求。

三、“双轨”运行,课堂教学和自由读写相结合

我们根据烟台市“双轨”教学策略,把上述教学内容采用“双轨”运行的方式来操作。所谓“双轨”指的是课内训练一条轨,课外训练一条轨。我们把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低年级每周10节的语文课,我们以五分之四的时间(每周八节)用来完成教材里的内容,这是课内一条轨;以五分之一的时间(每周二节)开设“自由读写课”,既完成教材以外的内容,这是课外一条轨。双轨并驾齐驱,课内抓根固本,课外拓展延伸。课内,老师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的内容要求,认真备课。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的教学重在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打好基础。

识字课范文篇5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贯穿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而语文阅读课、语文综合课、识字写字教学,是提高人文素养和培养语文能力相统一的过程。**老师自**年执教的语文阅读课《爬山虎的脚》荣获省级一等奖以来,一直在积极地探索和研究,**年11月执教的语文综合课《语文七色光》又在全县教学研讨会上作观摩教学,**年5月份又受县进修学校的举荐,参加在齐市地区召开的教学研讨会,并作“识字、写字课”的观摩教学。历经几年的沧桑风雨,许多事情发生了变化,但于老师的教学热情依旧,初衷不改,基本形成了“以趣激趣,以趣促学”的教学风格。

语文综合课教学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课堂上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还要注重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综合发展,于老师在语文综合课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他在《语文七色光》的教学中,以祖国大陆赠送台湾大熊猫为主线,突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单元主题,整堂课,我们看到于老师思路清晰,精心设计的主线把语文七色光的各个板块有机地融成一个整体,衔接地非常自然,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可以说这是一节融情感性、人文性、综合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创新课。这节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设计理念体现一个“趣”字;学习过程体现一个“活”字;综合训练体现一个“实”字。使得整节课动静有度,活而不乱。

识字、写字课教学

识字教学十分枯燥,改变识字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让学生乐学,这是小学教学领域的一个尖端的课题。**老师的二年级的《识字一(1)》的教学,采用“主线贯穿,散而不乱”的教学思路,把这堂课上得有滋有味。本节课利用奥运福娃把各个环节有机的贯穿起来,使学生感觉到福娃就在课堂上一起学习。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乐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纵观**老师的识字、写字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情境、规律识字

汉字的创造源于生活,汉字的识记也离不开生活,于老师就利用汉字的这一特点帮助学生识字,在教学识字的环节,首先出示人体挂图,让学生把卡片帖到相应的位置,并根据观察发现生字的规律,结果学生发现跟人体有关的字多数带有“月”字旁,而且还让学生想出了其它一些带有“月”字旁的人体器官的字,利用情境、规律识字,把识字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识字同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起来,使识字教学增添了许多趣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看、想、描、比”的方法指导写字

**老师在写字指导中,注重了“三度四适法”的指导与应用,力争体现看写、想写、描写、比写相互联系和促进:

看写、想写:学生初学写字不是把字写得很小,就是满格灌,于老师采用一边示范一边指导、解说,学生一边书空的方法,让学生看笔顺、看字形、看占位;想结构特点、想首笔定位、想主笔,引导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未曾下笔,心中先有字,这是写好字的基础环节。

识字课范文篇6

一、向改革要时间

增加识字量应以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前提。为此,我们进行了三项改革:

1.改革拼音教学。拼音教学采取声、韵、拼适当集中的方法。先集中教声母,再教韵母。教学韵母时,利用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根据单韵母的发音方法,推断复韵母的发音,顺利解决了像iu-ui等韵母的混淆。在教韵母的过程中教拼读方法和ǖ上两点的省略。拼读方法先教两拼,后教三拼,着重教好一个,其他触类旁通。最后集中教整体认读音节。对16个整体认读音节先按组合规律分组教学,然后按顺序认读、背诵。这样,突出重点,适当集中,仅用24课时就完成了教参要求44课时才能完成的拼音教学任务,节省了近一半的时间。

2.改革阅读教学。小学语文的费时低效突出表现在阅读教学上,不分年级地从头串讲无端耗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时间。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多是短小的童话故事,更无需多讲。顺应教材特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坚持以读为主:

(1)预习读。首先让学生看拼音读课文,要求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一字字读正确,一词词读清楚。

(2)检查读。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针对问题进行指导。

(3)示范读。示范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

(4)自由读。

(5)感情读。

(6)背诵片断。

以上六步中,预习读和检查读主要是读正确;在示范读后的自由读,主要是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读出感情,最后背诵部分章节,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以读为主,不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培养了语感,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能力,而且节省了时间。

3.改革字形教学。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就音、形、义三者而言,字形是最费时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以“遵循规律,提高效率”为基本精神改革字形教学。所谓遵循规律,一是汉字自身的规律。汉字尽管字形各异,但是总离不开28种基本笔画,百余个偏旁部首,八条笔顺规则,七种基本结构。同时,汉字80%是形声字和合体字。在一个合体字中的某一部分不单为这一个字所有,而是许多字所共有。二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先入为主、从已知到未知、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等。遵循这些规律,在字形教学中,我们首先将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分组归类,适当集中,为学生及早自主识字打好基础。同时,结合合体字的教学及早地让学生掌握独立分析字形的方法。在合体字教学中,凡学生第一次见面的部分,都作为教学重点,或彩笔标出,或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形象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正确、深刻的印象,当这一部分在另一个字中出现时,则拿来整体记忆。重在基础,着眼能力,使本来很费时的字形教学变得省时而高效。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改革,每册教材至少可以节约1/3的教学时间,使大量识字有了充足的时间保证。

二、广开识字渠道

通常的识字教学主要是依纲扣本进行的,难以满足学生读写的需要,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鉴于此,我们广开识字渠道,尽量让学生多识字。

1.课本识字。新教材将识字要求分为学会和会认两类。但课本中除这两类字外,还有部分未作要求的生字。我们将这部分生字,也纳入“会认”的范围,制成课件,集中打印出来,让学生随时复习、识记。通过这一渠道,仅一年级就可增加识字近600个。

2.集中识字。我们以《炳人识字法》为教材,从语文周课时中拿出一节单设识字课,集中识字。《炳人识字法》将国家语委公布的2500个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及少数非常用字共3920个,按字音直接排列,逐字定位,各不重复,而且通篇七言段式,串珠连音,合辙押韵,很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开始每节课只学一句,14个生字,随着识字能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加大容量,至二年级下学期每节课可学3句,除去学生已认识的字外,净识字在30个以上。两年下来,通过炳人识字又可多识字1200个左右。

3.阅读识字。我们每周开设了两节大阅读课,以《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为主要读物。阅读课上,学生借助拼音或字典,先通览全文,圈出生字;然后,在教师指导下重点读含有生字的句子;最后通读全文,直至读熟。这样,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4.活动识字。所谓活动识字是以学生周边环境提供的识字资源,通过一定的活动,让学生自主识字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把它安排进课表,每周一节,每次一个主题。如在一个班级几十位同学的名字中,除去重复的字外,还有百左右个生字,老师们便设计了“请来认识我”为主题的识字活动课。课前,让家长帮助学生把名字工整地写在卡片上;课上,分组展示自己的“名片”,因为同学间早已熟知,人、名对号,名字中的生字很快就记住了。

三、激发识字兴趣

儿童识字量的积累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往往枯燥。因此,我们注意结合儿童心理特点,以灵活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1.儿歌识字。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2.形象识字。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如用手遮目“看”,竹毛制成“笔”。通过这样的描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直观印象,达到了既认形又明意的效果。

3.游戏识字。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共性。教师利用这一点将游戏融于识字教学中。如字、图对号“贴膏药”、组字游戏“补补丁”、改错游戏“找地雷”、复习巩固“打扑克”等,学生既识了字,又玩了个痛快。

4.连环识字。单纯记忆往往记得快忘得也快,如果以字组词,连词说句,形成连环,不但记得牢,还可以扩大识字面。如教学“国”字,引导学生说出“中国、祖国、国家、国土”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借词造句、练习说话:“我是中国人。”“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我们热爱祖国。”既丰富了语言,又激发了兴趣。

此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识字,运用电脑多媒体识字等种种形式,都可以使识字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情趣。

识字课范文篇7

我首先教好汉语拼音、笔划笔顺、偏旁部首、基本字,教会用音序和部首查字,使学生掌握好识字工具,了解汉字规律,学好字的音、形、义。

统编教材单元分组性强,阅读目的明确。我按照每个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根据阅读的需要,围绕阅读的要求,来确定每次集中识字的数量和形式。我把每个小单元课文中的生字集中起来,加入适当新字,按同音字、会意字、形声字、基本字带字等多种方式,进行同类相聚,分类排比的归类组合,使每个小单元的教材成为由集中识字,阅读课文两部分组成的统一体。

在教法上采用识字、阅读分步走。识一批生字,读一组课文;再识一批生字,再读一组课文。集中识字为讲读课扫清了生字障碍,学生不会为课文中的生字而分散阅读课文的兴趣和精力,使讲读课变得集中、单纯而精练。

在集中汉字中,我注意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要求学生运用“五步识学法”。一读(读准字音),二看(分析字形),三想(联想字义),四写(书空默写),五查(自查互检),从而达到良好的识记效果,增强识字能力。实践证明,学生两年识字量可达3000字以上。

二、早读早写,读写启蒙

由于集中识字,改变了阅读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以学为主的积极性。我多采用以下方法。

1.以读议为特点,表情背诵为基本形式的阅读方法。低年级统编教材短小有趣,音韵优美,大多是儿童生活和童话故事。我给绝大部分课文都编排了背诵表演动作,学生对表情诵读很感兴趣。

2.采用直观教具,促进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集中识字中配合课文写了3000多张生字、生词卡片,画了30多幅挂图,近百张小图片、幻灯片,在课堂上交替使用,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改变了死读课文、死记生字的呆板学习方法。

3.采用同类型课文归类,讲练结合,进行集中式阅读教学。集中识字使阅读教学变得单一了,我根据一个单元课文的内容,采用同类型归类,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例如,我集中《我的爸爸》《音乐家聂耳》《小铁锤》三课课文,进行分析对比教学,只用了两个课时进行讲读,用一个课时让学生写记人记事练习。我还用“讲一带一练一”的方法把讲练融为一体综合训练,使学生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我讲《蜘蛛》一课,让学生自学同类型《小虾》一文,然后以《小猫》为题练笔。

由于集中识字,提早了写作训练。在集中识字中我不是单纯为识字而识字。在一年级时我主要进行字不离词,连词成句和看图说话、写话训练。从二年级起,就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写小片断文字,大大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由于集中识字,扩大了阅读范围,丰富多彩的书籍、报纸吸引了他们。学生在低年级时就已试读《西游记》、《三国演义》、《雷锋的故事》等长篇故事。学生在家一拿起《西安晚报》、《每周文摘》就能通顺地读出几段。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做到“三从三引”。

1.从字引文。我利用集中识字过的生字、生词与课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认真读文。变单纯的识字为识读结合,而达到精读的效果。

2.从图引意。一组图、一幅画就是一幕生动直观的剧情。我特别利用幻灯和板书画片,将文中的画面变成活动的多色的情景。它会把学生引进真实的境界,思维的长河,激情的海洋,以触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领会课文的深切含意。

3.从读引练。低年级读写训练大多应在课堂完成。我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口、动手,以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

三、多阅读、重引导,培养阅读能力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学,是以讲读为主要特征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教的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只要引导得法,就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为此,我采用了“多阅读、重引导”的教学方法。多阅读是指学生学的方法,重引导是指教师教的方法。

多阅读,是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预习中初读。这是课文讲读,学生了解性的读。通过自读课文,对不理解的字词做出记号,利用字典,达到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课堂上精读。这是在教师引导下,有思路的读。使学生入文理意,获得较完整的知识。

3.在课后熟读。这是重复、巩固的过程,通过自己熟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重引导,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读议,掌握规律。我一般是从三个环节上进行引导的。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精讲课文内容。文章思路是文章的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就有头绪。我是从文章的题目中,故事的情节里,篇章的结构上来理清文章思路的。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挖掘文章思想内容。词句是文章的基本元件,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论点,领会含义,才能较好地挖掘文章思想内容。

3.引导学生剖析课后作业,掌握重点难点。课后作业体现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领会教材的要求。在引导中要引导方法,引起兴趣、引练结合。

点评

本课为“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第三轮一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此项实验以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仅就本节课而言,至少具有“从小、求实、创新”之特点。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如何进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至关重要。米老师采取编口诀记难字,以动作示词义,用图片、幻灯等手段辅助于教学,儿童化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服从儿童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识字课范文篇8

该课题依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听故事、讲故事的方法来组织一年级语文教学。孩子在语文课上,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故事,然后每个孩子自己学着讲故事,听懂会讲之后,老师再带着孩子读故事,在读故事的时候认识汉字。一学期下来,每个孩子在语文课上兴趣盎然地学会了40多个故事,并且将自己讲的故事认认真真地用录音机录下来。结果,每个孩子都灌制了一盘《××讲故事》的录音带,虽然稚嫩,但孩子们充满成功感;每个孩子认识汉字不少于450个,会写180个,识字最多的学生达到1700个。

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4-9岁。在这一关键期内,花上两年至三年的集中主要精力来攻克汉字,必定会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听说起步,阅读识字”教学法,妥善地解决了低年级孩子“学汉字”和“学语言”这一对矛盾。课堂中学生听、说、读等语言活动时间占了语课全部时间的60%以上。也就是说,每一节语言课有一多半时间是学生在进行听话、说话和朗读练习。采用“听说起步”的方法,学生的口头语言发展就可以不受识字量的制约。课题组编写的实验(补充)教材将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文总量增加到48篇,字数将近一万,相当于原来教材字数的10多倍。不仅有效地丰富了儿童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花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多了,是否会影响识字速度和质量呢?实验根据人的记忆规律,采用“阅读识字”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阅读识字”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反复多次认读汉字,通过一段时间多篇课文的阅读,使学生逐渐化“生”为“熟”,慢慢熟悉一个个汉字,然后以适当的方法强化刺激,最终达到识字的目的。实践证明,“阅读识字”可以有效避开最高遗忘期,符合人的记忆规律,是一种轻松有效地识字教学法。这样,既加快了识字的速度,又减少了教学时间,真正达到了提高效率、减轻负担的目的。

由于家庭环境、学前教育等因素,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据我们开学初对6所学校入学儿童识字量的测试,识字最少的不到5个,最多的超过1000个,20%的学生识字量超过200个。“阅读识字”的方法十分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题。根据学生的识字实际,实验只规定最低识字量:认识汉字不少于450个,其中会写的不少于180个。而教材汉字量达到近1000个。这就为一部分识字较多、“识”有余力的学生留有相当充分的空间。实验证明,由于学生识字处于一种比较宽松、自由度相对充分的氛围中,加上教师对识字量较多的学生不断加以鼓励和表扬,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识字课范文篇9

1.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情感和主动识字的愿望,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都会注重本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教育,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2001年课程标准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样的目标与原来仅仅注重识写与写字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学生对汉字和汉字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其价值本身就异常重要,而不是局限在为了解决学习汉字的动力问题。

另外,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主动探求识字的方法,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体验和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增多,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因此,不能把识字数量的多少当作识字教学的全部目的,也不能当作衡量一种识字方法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识字教学的过程不是为了教学生识了字就算完成任务,学生能否自己独立识字才是关键。

2.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

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语文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贯要求。但是,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也不同,主要表现识字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小学低年级应该识多少字,识哪些字,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2001年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样的要求,明确地体现出了认、讲、写。用不是同步发展,而是重在保证一定的认字数量,使学生在一年级末实现独立阅读成为可能。

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认一定数量的字具有战略意义。信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地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一些国家在这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例如,为了确保三年级末的学生独立阅读,美国发起“美国阅读挑战”的行动。为此1997年10月ZI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作“美国阅读动员报告”,动员全国所有的人员参加这个行动。这是美国政府为应对信息社会的发展在教育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除了社会发展需要的因素之外,注重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以提升公民素质也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实现智力开发的突破。从儿童认知发展来说,具备阅读能力为他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相对于现实世界,阅读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无数希奇、可能的想像和幻想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以及认识世界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发展。然而,实现独立阅读的前提是识字,因此识字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3.多认少写,为多种识字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为认、讲、写、用不一定齐步走,所以受制约的因素相对地减少,认字的方法也就可以灵活多样,做各种尝试和探索。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方法或自称识字流派的实验是最引人注目的,也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实验最活跃的领域。教育部门曾经在2000年邀请识字教学实验的各家各派进行交流和研讨,也请了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做专题讲座。根据会议交流的情况和一些专家的意见,基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任何一种识字方法,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劣势,试图用一种识字方法包打天下,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发挥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识字的特点和所要识的字的特点等因素,灵活地采用或并用多种识字方法。另外,不顾汉字本身的特点而牵强附会地拆解汉字或者推崇一种方法而将其不断僵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学生在打基础阶段,采用的方法违背了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即使一时或短时期内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会误导、制约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发展。

4.降低写字量,关注写字的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

通过2001年课程标准与1992年大纲的比较,可以发现写字教学的理念和具体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写字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开始写字阶段,应该注重基本功的培养,基础打扎实后,写字的速度自然会提高。传统写字教学积累的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传统写字教学遵循自己的程序,开始练习写字先写“上大人,丘(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根据现有的资料(包括敦煌遗籍),一般认为这个专供重蒙练习写字用的教材大约从唐代就开始流行。之所以流传至今,是有其原因的。“古人先教孩子们写那似通不通的‘上大人,孔乙己……’干什么?那是在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练基本功作准备呢!”古人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积累出行之有效的做法,现在应该很好地进行研究和分析隐含于其中的道理。写字首先是练习执笔,练习写基本笔画并了解基本结构,这是写字的基本程序。

识字课范文篇10

我选的是识字(一)的第2课,根据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识字的要求,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口、耳、目”等12个字;(2)会写“十、禾、木”3个字。(3)掌握“|、丿”基本笔画。教学重点是: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图字结合、突出象形字的特点

这一课生字体现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安排了一组象形文字。对于象形字,教师没有必要向学生作过多的讲解,只求向学生渗透,让学生会辨认即可。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贴上对应的生字卡片。然后,让学生继续观察图,图右下角的象形图和生字在形状上有什么联系?学生只要能看出它们在形状上相似并能简单说一说,会辨认就行。

二、认读生字

在出示完生字之后,教师不急于教读。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这些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小组内的学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这样入学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联系生活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乐于识字,乐于交流自己的成果,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学生有可能回答:我在广告牌上看见过“报喜鸟西服”,认识了“鸟”。我在包装袋“大白兔奶糖”上认识了“兔”。我在饭店“四川火锅城”认识了“火”……学生可能有很多种说法,教师不必限制,可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初步体验到识字的乐趣。

然后可领读认识生字。领读这一环节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已认识的字可以让学生自己领读。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由教师领读。领读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同桌对读、组内指读、全班指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等。在全班同学大部分会读的基础上,开展识字竞赛,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识字。如开展“这些字你已经认识了多少”“看谁认得又多又快”认字竞赛等,充分调动学生认字的积极性。学生还可以介绍一下自己认读又多又快的秘诀,把他们的经验加以推广。总之在识字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去学,教师只作一些必要的点拨引导,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上。

三、巩固识字

对于这12个生字,教师没必要作过多的字形分析,而应该在练习中,在生活中巩固识字,使识字真正成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我会连”这一题的设计是遵照象形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自主识字,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就能够比较熟练地认出这些字。

“我会找”,找一找哪些字你认识了?哪些字是今天学的?这样一方面巩固了第一课学过的汉字,又加强了新旧生字的联系。

四、指导书写

本课共三个字,其中“十”是上节课学过的。先让学生认读,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作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教师指导书写。范写在学生刚开始写字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在范写的过程中结合生字教三个基本笔画名称“|、丿、捺”,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要认识就行。最后让学生练写。在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同样的要求,但至少写2个。写完后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同学、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写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