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1:14:20

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化我县企业改革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更新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失业保险个人缴费登记制度,实现失业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费用分担、风险共担的责任机制。建立失工预警报告制度,加强对就业的宏观调控,逐步实现下岗职业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二、工作目标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调整征缴手段、强化清欠措施等方法,把失业保险扩面征缴的重点转向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力争事业单位参保率达到100%,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参保率达到20%。

三、征缴对象和标准

严格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省实施〈失业保险条例〉的办法》,确定征缴失业保险金的对象和标准。

1、全县所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党政机关的事业编制人员及工勤人员、社会团体专职人员(参照公务员制度执行的除外),省市驻县单位人员和县属国有企业人员均必须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应参加失业保险。

2、缴费单位按其参加失业保险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缴费个人按照本人工资总额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无法核定缴费基数的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按照我县上年度同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核定缴费基数。

四、主要措施

1、加大力度,切实做好事业单位及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扩面征缴工作

(1)**年元月1日起,全县所有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事业编制人员及工勤人员,省市驻县单位人员和县属国有企业人员都必须纳入参保范围,缴费单位和个人应按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不得减免和拒缴。

(2)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失业保险扩面征缴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县劳动就业局深入了解企业用工状况、生产经营状况等,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培训员工等实际困难,为企业搞好各项服务,大力宣传失业保险的相关政策,以点带面,推动失业保险在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扩面征缴的顺利开展。

(3)县人劳社保局要指定专人协助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及时提供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工资基数等有关资料。县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每月应及时把应缴失业保险金的人员名单及金额提供县财政局。

(4)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征缴激励机制。根据市每年下达我县征缴任务核定一定比例的奖励经费,经费来源由县财政预算安排。基金的收缴率完成市下达任务,按实际征缴失业保险金总额的4%奖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未能完成市下达的任务,对失业保险经办机构通报批评。

2、严格程序,认真抓好失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等基础工作

(1)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参保单位按《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到县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保险登记。

(2)参保单位应及时办理缴费申报手续,填报《社会保险费申报表》、《参加失业保险单位基本情况表》,并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法人登记证书》及其复印件、职工花名册。

(3)认真做好参保单位台帐登记工作,内容包括参保单位的缴费起始时间、每月参保人数、缴费金额、人员增减名册、欠费情况等,及时准确了解掌握参保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变动情况。

(4)建立个人缴费记录。根据参保单位提供经过审核的失业保险参保申报表、代扣代缴明细表、缴费凭证、单位职工花名册及相关资料进行建帐登记。失业职工申领失业保险金严格依照本人缴费记录所记载的缴费时间确定其发放时间,并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情况在本人缴费记录中反映。

3、依法征缴,努力提高失业保险承受能力

⑴推行失业保险扩面征缴的目标责任制。实行失业保险单位法人代表和主管部门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将失业保险费的缴交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层层抓好落实。签订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责任状,对未按责任状履行失业保险工作责任的单位和责任人,取消该单位当年的评先、评优资格,并给予通报批评。

⑵全额财政拨款单位,单位缴交失业保险费由县财政和单位共同负担,负担比例分别为1%,个人缴纳的1%由财政代扣。已列入财政拨款单位,如果不参加失业保险,拒缴或拖欠的,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千分之二的滞纳金,由县财政局根据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的单位欠缴金额,于当年10月份在该单位的预算经费和财政统发工资中一并代扣代缴,且对该单位当年的工资晋升、职称晋升暂缓审批。改制破产企业,在转让土地使用权、出售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时,应把旧欠的的失业保险金列为第一清偿程序,否则该单位失业人员不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3)加大回收清欠失业保险费的力度。根据《失业保险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减免和拖欠失业保险费。效益较差的企业单位,只要发放了职工工资,就必须按时缴纳失业保险费;效益好、微利或盈亏持平的企业单位必须无条件缴纳失业保险费;所有欠费单位在拖欠失业保险费期间不得新建、装修办公室,单位职工不得发放奖金。

(4)严格执法,依法对欠缴失业保险金的单位进行处罚。根据《社会保险征缴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缴费单位未按照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或者未按照规定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由县人劳社保局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4、规范管理,积极发挥失业保险的双重作用

(1)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和财政部门要提高认识,转变工作作风,对符合申领失业保险金条件的职工要及时办理申领手续,以付促收,从而提高广大职工参保意识,确保失业保险金的征缴。同时,要严格执行失业保险有关法规和政策,规范申领程序,严禁将不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失业保险待遇范围。对已办理失业登记的人员要进行全面清理,不符合申领条件的人员要坚决予以剔除,凡经审计等部门查出有违规行为的,给予经办单位及责任人经济处罚。

(2)规范管理,严格稽核失业保险缴费基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要采取常规稽核与专项稽核相结合、书面稽核与实地稽核相结合的办法,及时查处并纠正失业保险费少缴、漏缴的现象,把稽核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3)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切实保证下岗职工出中心人员和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金,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平稳推进我县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4)建立与经济发达地区相适应的失业保险新机制,实现外省、市来我县务工人员对接续保失业保险新办法。建立完善个人缴费记录,实现灵活就业,灵活保障。

失业保险范文篇2

关键词:失业失业人员失业保险

第一部分失业保险概念与特点

1、1失业保险相关概念

1、失业是指既具有劳动能力又有就业要求的人员在劳动年龄内不能就业的状况.一般而言,构成失业有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在劳动年龄内;二是具有劳动能力;三是有就业愿望;四是在一定期限内没有找到任何职业.那些由于患有严重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未到或超过劳动年龄没有就业者、为就学而暂时未就业者等,都不列入失业范围。失业的界定是制定失业保险制度的前提条件。

2、失业人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目前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和新生劳动力中未实现就业的人员。《失业保险条例》所指失业人员只限定为就业转失业的人员。根据有关规定,我国目前的法定劳动年龄是16-60岁,体育、文艺和特种工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后可以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对企业中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中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职工实行退休制度,对从事有毒、有害工作和符合条件的患病、因工致残职工可以降低退休年龄。按照上述规定,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人员都可以寻求职业,从事社会生产经营等活动,并取得合法收入。所谓有劳动能力,是指失业人员具有从事正常社会劳动的行为能力。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人员,若不具备相应的劳动能力,也不能视为失业人员,如精神病人、完全伤残不能从事任何社会性劳动的人员等。目前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是指失业人员有工作要求,但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尚未实现就业。对那些目前虽无工作,但没有工作要求的人不能视为失业人员。这部分人自愿放弃就业权利,已经退出了劳动力的队伍,不属于劳动力,也就不存在失业问题。

3、失业保险是指依据国家法规、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渠道筹资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失业时给予失业金支付,以保障其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充分就业,弱化失业负效应,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

1、2失业保险的特点

1、普遍性。它主要是为了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其覆盖范围包括劳动力队伍中的大部分成员。因此,在确定适用范围时,参保单位应不分部门和行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其职工应不分用工形式,不分家居城镇、农村,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只要本人符合条件,都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分析我国失业保险适用范围的变化情况,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城镇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充分体现了普遍性原则。

2、强制性。它是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来强制实施的。按照规定,在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根据有关规定,不履行缴费义务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互济性。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单位、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缴费比例、缴费方式相对稳定,筹集的失业保险费,不分来源渠道,不分缴费单位的性质,全部并入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

第二部分失业保险的发展历程

2、1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没有失业保险制度。1953年国家实施的劳动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障制度,但未涉及失业保障。在随后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铁饭碗”就业政策,人们一旦被安排工作,就不存在失业问题,因而没有必要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劳动体制改革,建立失业保险的问题也提上日程。为了配合国有企业用工体制改革,199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开始建立当时称之为“待业保险”的失业保险。当时纳入保险的对象仅为国有企业合同工,他们只涉及企业职工的一小部分。1989年,为了配合企业破产制度改革,“待业保险”扩大到破产企业及整顿企业职工。1992年,在党和国家的文件中开始出现“失业”概念,国家统计部门也开始使用失业指标,原来的“待业保险”自然就成为“失业保险”。

当时的失业保险只起到制度性补充作用,筹资规模小,覆盖面小,享受待遇的人数也很少,当时的国有企业存在着大量的冗余人员,但没有将他们推想社会,企业仍承担着冗余人员的工作安排及各项待遇。因此,当时的失业保险只是配合国有企业劳动体制改革及企业制度改革的工具这没有真正其到承担劳动力市场风险的作用。

1996年之后,为了搞活国有企业,减轻企业负担,企业开始大量裁减冗余人员,出现大量下岗职工,给失业保险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时的基本做法是建立下岗人员再就业服务中心,由单位、社会保险和政府各出一部分资金,为下岗职工提供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成为一种很有特色的、过渡性的失业保障形式。到2002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下岗人数2714、7万人,其中绝大部分通过再就业及提前退休等政策得到安置,只有小部分人继续领取下岗生活待遇。2000年领取下岗待遇的人数达到高峰,当年年末为657、2万人。

在这个过程中,失业保险制度介入企业就业保障历史责任,部分地承担了企业冗余人员的负担,但只是提供了小部分资金,而大部分资金以及下岗人员的管理和服务,都是由企业和政府承担的。

从2000年开始,各地的下岗制度陆续向失业保险并轨,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而是直接纳入失业保险。原有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在享受中心提供的下岗待遇期满后,也逐渐转入失业保险,由失业保险机构管理,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通过几年的并轨,下岗人员逐年减少。到2003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还有下岗人员270万人,其中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190万人,比2000年高峰时的人数大为减少。作好这部分人的转轨工作,是2004年失业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这部分下岗人员的并轨,作为过渡形式的下岗再就业服务中心将完成其使命。到2003年6月全国已有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十多个省、市完成或基本完成并轨工作。2003年底剩余的270万下岗人员,也将在此后三年内陆续并入失业保险,按照失业保险规定,他们并入失业保险后,最多可领取2年的待遇。失业保险承担的下岗人员的历史责任,将在“‘十一五”期间结束,到时失业保险将过渡到单一责任,只按照失业保险参保人的失业风险承担责任,出现市场经济常态失业保险运做新阶段。

2、2外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法国最早于1905年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随即,挪威、丹麦两国也分别在1906年和1907年建立了类似于法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当时这几个国家实行的是非完全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即法律确定范围内的人员是否参加失业保险取决于个人意愿,参加保险,就必须根据失业保险法律规定接受管理,包括承担一定的义务和享受相应的权利。1911年,英国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开创了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的先河,后被一些国家效法,构成了世界失业保险制度的主流。到1997年初,世界上已有6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其中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实行强制性保险,自愿性保险的范围只限于工会已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的产业。在基金来源上,一般与社会保险其他险种相同,通常由雇员和雇主平均分担,也有些国家规定全部保险费由雇主缴纳。政府对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种保险的补贴数额都很大。在享受待遇条件上,一般都规定:非自愿性失业;缴纳一定期限的保险费或在受保职业工作一定年限;申请者具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寻找工作。另外,对无正当理由而自愿离职的,由于行为不端被解雇的,或参加劳资纠纷导致停产而使自己失业的,一般规定要取消其享受资格或降低给付标准,有的还要推迟给付时间。在失业补助金上,通常以周为单位支付,标准为其最近一段时期平均工资的一定百分比。大多数国家计算失业补助金的替代率,为平均收入的40-75%。有些国家一律支付等额补助金。如果失业人员已成家,除发给基本补助金外,还要对其配偶及子女加发一定的补助金。在支付失业补助金前,通常有几天的等待期。大多数国家对连续领取失业补助金的时间有一定限制。一般情况下为8-36周,在某些情况下可适当延长。另外,有些国家根据缴费期限或参保时间决定享受期限。有些国家除正规的失业保险外,还提供失业援助或提供以失业人员家庭经济状况为条件的其他待遇作为补充。这样,失业人员领取补助金期满后,如果收入低于一定水平,还可以继续得到一些救助。在管理体制上,多数国家是由政府部门管理,有些是由自治机构管理,这种自治机构一般由受保人、雇主和政府三方代表组成。失业保险与就业服务之间经常保持紧密的行政联系。有些国家已将失业保险和就业服务合并管理,基层的管理工作尤其如此,目的是为了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第三部分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对失业保险的要求。现行《失业保险条例》第2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条例》第32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决定本条例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由于《条例》对前者参保是强制性规定,而对后者是选择性规定,所以,从执行情况看,事实上存在后三类人员中有全部纳入的,也有部分纳入的,还有根本没纳入的不同做法,影响了部分人员的利益。另外,《条例》没有明确机关人员是否实行失业保险,在《条例》贯彻执行过程中,机关人员普遍没有参保,所以引起了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攀比。此外,“下岗”职工被排斥在失业保险的适用范围之外。按现行条例和政策的规定,失业保险不适用于那些虽然失去工作但仍然与企业保持劳动关系的职工即“下岗”职工,但“下岗”实际上就是失业,因此,如何使这部分隐性失业者显性化,这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未曾就业的失业者排除在失业保险范围之外。《条例》中对失业人员的认定是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即曾经就业者不含尚未就业者,事实上,我国目前25岁以下尚未就业的青年失业者比例很高。

2、对享受失业保险资格条件的审核不够严格,资格审核欠缺相应的机构世界各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资格条件虽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条件是相同的,即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失业者;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且有劳动能力;必须提供足以证明其为非就业人员并积极要求就业的证据;失业前工作过一段时间或有过一定的投保经历。而我国《失业保险条例》对就业期、参保期、非自愿失业、就业部门登记主观就业愿望都有明确规定,唯独对法定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这一条没有要求,造成了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显性流失主要是审核失业资格条件不够严格。失业保险制度的对象是失业者,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保险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而促进就业,因而同其他社会保险相比其资格条件应有更加严格的限制,规定重新就业者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不能继续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但现实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格审核机构往往一部分人一边拥有就业收入,一边领取失业保险金。

3、失业保险基金严重短缺,导致失业保险支付能力的下降。1.失业保险基金筹集难度加大,参保人数和征缴额的增长势头减缓,支出增加。2.筹集基本生活保险资金的能力明显减弱。从企业到再就业中心需要大量资金,面临确保基本生活和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双重压力;随着下岗职人员猛增,从征收失业保险费中调剂用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减少。3.中断缴费人数增加较快,缴费人数持续下降对基金征缴产生较大影响。虽然国家加大了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但仅靠财政资金的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稳定的筹资办法,失业保险制度才能有效的生长和发展。

4、失业保险待遇计发办法不合理,失业救济标准过低。现行《条例》第18条规定:“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根据这一原则,各地基本采取了失业保险金统一标准的做法。这样处理,体现了所有失业人员享受同样待遇的公平原则,但不尽合理。因为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是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确定的,个人缴费也是以工资收入为基数进行的,事实上存在每个人实际缴费数额不同的现象,而失业后享受同样水平的待遇,没有充分体现权利义务对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精神。

5、失业保险制度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体制不顺。失业保险和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分散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随着下岗职工归并为失业,必须由统一的部门来管理。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不合理,投资效益低下。我目前的保险基金一般存入银行或用于购债,由此取得的利息收入一并纳入失业保险基金。但这几年银行利率的下调,失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难度较大。社保基金如不能与经济增长步保值增值,就不能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而且将损害职工的利益。现行制度中资金浪费严重,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十分惊人。失业保险机构管理方面存在政出多门、扯皮内耗的问题。管理手段现代化水平不高,失业保险信息化建设受资金制约,在为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上还有差距。

6、我国失业保险立法层次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相对完善的法律责任。《失业保险条例》仅仅是国务院院颁布的一个行政法规,还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或常委会或立法的高度,它仅仅是失业保险制度实施的一个基本规范,不是失业保险的基本法。这无疑影响其法律效力。在国外选择强制性失业保险模式的国家,其失业保险立法层次都是国家最高形式的立法。如日本的《雇员保险法》、德国的《就业促进法》是以家最高立法确定的。由于《失业保险条例》非最高形式立法,就形成了对违法行为的追究不利,使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变为实际上的自愿失业保险。

3、2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1、拓宽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1)《条例》的适用范围,应进一步扩大,最好是全同统一,将城镇所有具有失业风险的劳动者都纳入适用范围。这样,可避免各地在适用范及对象上存在差异,有利于这项制度在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上健康发展,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纳入失业保险对象范围之内。

2、建立相应的资格审核机构,对享受失业保险资格条件的进行严格审核。我国目前对于失业与就业的界限末作明确划分。西方国家对失业与就业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工作时间,二是工作收入水平。所以失业者如果从事一些合法的经济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收入且收入达到法定最低工资的就可以视为就业者,这样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就可以将失业者和就业者加以区分。为此,建议设立专门的资格审核机构严格把关,对失业与就业、劳动年龄及劳动能力进行严格审核。

3、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失业保险的资金筹措机制。1999年国务院新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保险金由企业单方负担改为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其中个人缴纳l%,企业缴纳2%。这个规定,既能够增强职工的就业竞争和失业风险意识,也符合同际惯例。另外,政府补贴应该明确政策补贴的上限或比例,同时政府对一些亏损企业还应采取国家财政补贴的办法或是开征社会保障税,改变失业保险金的征收模式。以税收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收缴失业保险资金,是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的必由之路

4、在执行现行失业救济金发放标准的同时,还要适当提高其标准,失业保险是企业和职工的一种投保,保险机构向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的日的,一是保证失业人员的最低基本生活;二是有利于促使失业人员再就业。因此,失业救济金的计发标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不能调动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积极性,增加国家和企业的负担,太低不能保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因此,应根据工作时间的长短进一步调整现行失业保险金的记发标准。

5、合理确定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使其保值增值

(1)要合理规定管理费开支标准和用途。

(2)把管理费的使用和管理引入国家审计项目之中。要合理确定基金的使用结构。失业保险的真正宗旨是保障失业人口的基本生活。因此,失业保险资金的支出方向主要应是失业救济金。当然,运用一定比例的基金积极帮助失业职工再就业也是应该的。但严格控制管理费及其他费用的支出,保证资金主要用于救济失业人口,应是这项事业的永恒主题。

(3)在基金保值增值的问题上,现在我们主要采用存入银行取息的方式。因此,要想保值增值,就必须在基本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多种投资方式。目前一些地方采用购买公债、企业债券、业绩优秀股票等方式,效果不错。各地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适当地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努力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6、规范和完善失业保险的管理制度

(1)加强对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各省市成立财政、审计、计划、劳动和工会等部门参加的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应切实加强对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监督,严格审批失业保险基金的年度预算和年终决算,把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纳入国家财务检查和审计之中,将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置于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之下,做到专款专用,无论是原准备金,还是其增值部分应全部用于失业保险。

(2)加强对失业保险机构的管理。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度、管理机构等方面也都应向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过渡。鉴于我同目前的失业保险制度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等问题,应合理确定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解决政企不分、政出多门和扯皮内耗等问题逐步实现政府不直接经办失业保险,而成立专门的非赢利性的社会失业保险机构,保证失业保险管理和运行相对独立。

7、提高失业保险的立法层次,突出失业保险的强制性《失业保险条例》是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是国务院行政法规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发展的过渡形式和中间步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失业保险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复杂的工作,应抓紧时间总结经验和成果争取早日推出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依法管理失业保险工作,突出其强制性特点。在失业保险的法律条文中必须明确对于不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的和故意不缴、少缴、欠缴保险费的处罚,并且加强司法力度和执法力度,对于违法情节特别严重的行为,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失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劳动力资源是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岗位的竞争是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必要前提。竞争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劳动力因各种原因暂时不能实现就业。解决失业问题,不是完全消除失业现象,而是通过发展经济开发就业岗位,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把失业人员的数量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同时,通过实施失业保险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劳动者给予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再就业服务,把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对分担失业风险,解决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家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3](美)乔治?E?雷吉达.社会保险和经济保障(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4]时正新.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1)(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李珍.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

[6]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M).法律出版.2001年

[7]唐文慧.王宏仁.社会福利理论(M).巨流图书公司.2000年

[8]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失业保险范文篇3

一、失业保险科将继续协调市区人社、财政等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中心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我们失业保险科将继续做好各种硬件设备在基层保障平台的维护以及监管工作,让各种硬件设备在基层安全,顺利运行,更好的为社区保障工作做好进一步的服务。

二、为调高失业保险待遇网上办理的快捷性和时效性。下一步,在市社保局的统一安排下,对现在所用的失业保险支付子系统进行网络升级,升级后的软件在政策的严谨性和办事速度将有显著提高,我们科室人员将对升级后的软件进行系统学习与使用,以提高网上办事效率,更好的为下岗失业人员做好服务工作。

三、我们将进一步规范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失业人员的补办医保卡的问题。积极协调医保等相关部门,探索更为合理的工作程序,缩短补卡时间,为失业人员及早拿到补办的医保卡做好各项工作。

四、今年将继续加大领失业金人员培训报销力度。积极协调市级相关部门提高对领取失业金人员资金扶持金额,鼓励更多的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培养一技之长,为领取失业金人员的再就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工作。

失业保险范文篇4

一、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现状分析

(一)巨额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如表1所示,从2004年到2015年,虽然我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逐渐增多,失业保险领取人数趋于稳定,但总体覆盖率仍旧偏低,同时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快速持续增加。截至2015年底基金累计结余5083.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4.2%,是同年基金支出的6.9倍,是2004年底基金累计结余的13.18倍。如图1所示,2004年-2015年我国失业保险基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基金支出的增长速度,并且增速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增速和支出增速的显著差距是失业保险基金巨额结余的重要原因。(二)基金结余主要原因分析。1.实际领取人数少。根据《失业保险条例》,失业保险费主要来源于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的缴费及其就业人员的个人缴费,而其他大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却没有被纳入失业保险的范围。由于企业、事业单位的职业比较稳定,失业风险较低,领取人数很少。然而对于非正规就业人员,失业风险高,迫切需要失业保险的保障,却没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2.保险金给付标准低。大部分地区的最低工资处于较低水平,而保险金给付标准还比最低工资低,例如北京2013年,累计缴费大于1年小于5年的,失业人员可每月领取保险金842元,累计缴费满20年的,失业人员可每月领取保险金951元。这样的给付标准相对于北京较高的消费水平,远远无法达到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要求。3.促进就业基金运用不足。自1999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失业保险条例》以来,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再就业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态势。2001年就业补贴的支出仅占基金支出的8.6%,2004年该支出仅占16%,且支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部分地区该支出更是不到5%。同时,由于该支出主要由政府主导,一方面政府缺少对市场需求的充分认识,另一方面失业人员也很少有机会参与讨论或者给予意见,选择真正需要和适合自己的项目,导致职业培训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二、我国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无法涵盖非正规就业人员。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失业保险覆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却没有被纳入失业保险的范围。工作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失业和就业的状态经常相互转换,迫切需要失业保险为其提供必要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这类非正规就业人员亟需被纳入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以保证他们在失业期间能够获得相应的生活补贴,同时接受政府为他们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以便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薪酬水平。(二)费率机制的反激励作用。1.缴费基数可能抑制雇佣量。《失业保险条例》规定,我国失业保险的费率为3%,单位个人按照自身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其中以“工资总额”为基数缴纳失业保险费容易造成企业减少雇佣量。这是因为企业在固定工资总额的情况下,相当于缴纳固定失业保险费的情况下,相比于“减少工资额,增加雇佣量”,更倾向于选择“提高工资额,减少雇佣量”,利用“效率工资”来提高企业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采取效率工资也有利于企业提高员工的偷懒成本,能更有效地为企业留住有竞争力的优秀员工。然而在这种缴费机制下,企业解雇的员工可能会相应增加,增加员工的失业风险,提高社会的失业水平。2.统一费率不利于减少失业。各个企业、事业单位以统一的费率2%缴纳失业保险费,不利于体现社会公平性。对于失业风险高的单位,其容易造成较大的解雇量,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此,若失业风险高的单位与失业风险低的单位缴纳同等比例的费用,不仅无法使失业风险高的单位承担相对应的解雇责任,即令其能够随意解雇员工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处罚,而且也降低了失业风险低的单位的缴费积极性。这样的不公平性导致解雇量大的单位没有外在驱动力促使其采取措施降低自身的失业率,导致解雇量小的单位没有获得必要的激励机制去维持自身的低失业率。(三)保险金给付方式抑制积极性。1.给付期限和固定数额降低再就业积极性。美国大部分州的失业保险金给付期限一般为6个月-12个月,德国根据受雇用时间的长短一般也是6个月-12个月不等,日本的一般劳动者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为90-330天。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失业保险金给付期限较长,最长可达24个月。根据马驰聘、王元月等学者的分析论证表明,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与其维持失业状态的期限呈现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越长的失业保险金给付期限越能削弱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积极性。同时,我国的失业保险金是以固定数额的方式给付的,这同样不利于失业人员增加其寻找下一份工作的强度,因为在维持失业状态的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失业人员容易养成懒惰的心理,缺乏相应的动力推动其提前再就业。2.再就业工资完全替代失业保险金造成“失业陷阱”。根据《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当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时,其无法继续领取政府发放的失业保险金,也就是说再就业工资完全替代了之前的失业保险金。这种完全替代在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资高于失业保险金给付水平的情况下不会发生什么问题,然而当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资低于失业保险金给付水平时,就容易造成失业人员倾向于选择维持之前的失业状态,放弃从事低工资或者是不稳定的工作机会。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失业人员一边从事低工资的不稳定性工作,一边领取政府发放的失业保险金。然而由于失业人员普遍缺乏过硬的职业技能,相对于持续失业的状态,低工资或者不稳定的工作岗位虽然杯水车薪,但是却有利于失业人员在新的劳动岗位上学习新的劳动技能,在不断的培训和实际操作中获得过硬的本领,提高其在劳动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防止失业人员在长时间的失业状态下养成消极懒惰的心理,甚至最终成为非经济活动人口。(四)促进再就业基金运用范围小。1.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效用不明显。虽然《失业保险条例》规定,除了支出失业保险金之外,政府应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运用于促进就业的范围,但政府真正用于对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却非常有限,并且作用并不显著。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政府购买的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项目并不能完全满足失业人员的需求,项目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被介绍的职业也不能与职业培训的技能互相匹配,导致用人单位需要对新就业人员进行重新上岗培训或者继续解雇新就业人员,扩大成本。2.鼓励再就业和创业的力度小。政府缺乏资金和政策上的助力激励失业人员加大寻找工作的强度,提前实现再就业。同时对于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失业人员,也缺乏政策上的扶持、技术上的帮助以及资金上的补贴。由于自主创业不仅有利于失业人员重返劳动力市场,也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给更多失业待业人员,因此政府可以有效利用结余的失业保险基金为这类群体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帮助,为社会创造出更多利润,降低社会的失业率。

三、发挥我国失业保险就业促进功能的建议

(一)借鉴国外经验,制度层面逐步完善。1.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覆盖率高达90%,规定只要在国家失业保险法所罗列类别内的就业人员必须参加国家失业保险;德国的覆盖率也很高,规定每周被雇佣时间达到18个小时及以上的就业人员必须参加国家失业保险。许多非正规就业人员面临的失业风险较大,因此将这类人员纳入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内有着重要意义。但正由于这类人员在就业和失业状态之间转换的频率较快,将这类人员纳入保障范围也会相应产生保险金支出压力显著增大,部分人员以从事临时性职业等方式额外领取失业保险金,对此,需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笔者认为,可建立个人账户进行管理,在暂时性失业时不领取保险金,从而有效的防止这类人员对失业保险金的恶意领取行为,防止他们对失业保险金的滥用。2.完善失业保险缴费机制。(1)给予劳动密集型企业费率优惠。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较多,在以“工资总额”为基数缴纳失业保险费以及效率工资的双重刺激下可能会给这类企业造成裁员压力,导致企业解雇员工提高社会失业率。同时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成本的敏感度较高,因此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应该为雇佣水平高的企业提供费率优惠,激励企业维持较高的雇佣水平,鼓励雇佣水平较低的同类企业增加雇佣数量,从而进一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2)采用差别费率抑制解雇。相比于我国实行的失业保险统一费率,美国则实行浮动的失业保险缴费费率,即“经验费率”,即依据企业解雇员工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企业应当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率。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机制针对不同解雇量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缴费费率,这样不仅能够对解雇员工多的企业施加压力促使他们改变策略想办法降低解雇量,而且能够激励解雇量小的企业维持较高的雇佣水平。同时应该对失业风险率较高的行业提高缴费费率,对失业风险率较低的行业降低缴费费率,促使高失业风险企业对失业率上升承担责任。3.改进失业保险给付机制。(1)缩短给付期限,保险金递减发放。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应当缩短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并采取递减发放的方式,即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间越长,获得的失业保险金越少,同时要相应增加领取保险金的限制条件从而有效增加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意愿和强度。(2)再就业工资部分替代失业保险金。由于我国现行制度规定再就业工资完全替代失业保险金,导致部分失业人员放弃低工资或者临时性工作。因此应当实行部分替代,即当失业人员再就业工资低于失业保险金或者本地区最低工资水平时,规定可以继续领取差额部分比例的失业保险金,保障失业人员再就业之后的基本生活水平,同时避免失业人员因为再就业的工资过低而选择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二)落实社会职责,政府层面加大支持。1.建立沟通流畅反馈及时的职业培训体系。英国的失业人员如果在培训后顺利获得技能证书,则可以根据所获技能证书的等级得到相应更多的失业保险金;美国的失业人员可以通过定期参加政府职业培训的方式,来延长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参与职业培训的失业人员除了领取失业保险金之外,还可以得到生活津贴和交通费;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失业人员如果参加职业培训,还能够同时获得疾病、工伤等保险待遇。我国加大职业培训的资金投放力度的同时,还应建立起流畅的沟通和反馈渠道,及时听取失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切实需要哪些技能训练项目,跟踪各项职业培训的后续效果,进一步提高职业培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2.建立失业人员再就业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建立失业人员远程教育平台,提供完善丰富的远程教育服务,提高其的硬件知识储备,增加他们在就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在构建起企业与失业人员之间的中介平台,企业通过招聘信息,失业人员可以自主在平台上进行职位咨询并投递简历,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加快他们实现再就业的步伐。3.建立资源共享数据库。搭建失业人员之间的资源共享数据库,把每个失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录入到这个系统中,同时把自己获得的有用的信息上传到这个系统上,鼓励失业人员通过这个系统进行资源共享,并且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为有创业意愿的失业人员提供人才资源库,有利于创业团队的队伍建设。(三)提供就业保证,个人层面推动发展。1.鼓励失业人员提前就业。作为激励,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可以为在失业保险金给付期限内实现提前就业的失业人员提供剩余的失业保险金或者就业补贴。在日本,如果失业人员提前200-300天再就业,则可以继续领取120天的保险金,如果提前150-200天再就业,则可以继续领取70天的保险金,如果提前100-150天再就业,则可以继续领取30-120天的保险金。在法国,由于经营困难而被解雇的员工,前六个月不算作失业人员,政府为其提供工资的80%作为转业安置津贴;6个月之后仍然无法找到工作的,登记作为失业人员并开始领取失业保险金。如果失业人员在保险金给付期限内,愿意从事比解雇前的工资低的职业,政府规定在其找到下一份更好的工作前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2.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在法国,如果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可以领取政府提供的创业补贴。在西班牙,如果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则可以一次性领取其失业保险金作为创业本金。失业人员自主创办企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在给予其政策优惠的同时,免费提供咨询,帮助其解决技术难题。政府在资金上更要加大投放力度,可以根据失业人员创业方案的前景和可行性提供不同金额的创业津贴,甚至为他们提供担保向银行申请低利率贷款,为有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失业保险范文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劳动者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成立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单位)及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以下统称职工),应当按照本条例参加失业保险。第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一)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三)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第四条失业保险基金,按照国家、单位、职工合理负担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失业保险费由各级地方税务机关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征收。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快失业保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失业保险基础数据库,做到信息互通、操作简便、管理规范。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失业保险工作。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失业保险业务,其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机构依法对失业保险工作实行监督。第二章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第七条失业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一)单位和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二)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三)财政补贴;(四)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第八条单位按照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职工的月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按照其月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缴纳失业保险费。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但本人自愿缴纳的除外。工资总额的组成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一规定执行。第九条单位应当在依法成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办理失业保险登记。单位变更、终止的,应当在变更、终止之日起十日内,向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办理变更、注销登记。单位招用、辞退、裁减人员的,应当在建立、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之日起三日内办妥相应的变更手续。第十条单位应当在每月发放工资之日起五日内,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报单位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数额和参保职工名单。单位和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缴纳所得税前列支。其中属于应当由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单位从职工工资中代扣代缴。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向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单位出具缴费凭证,并于征收之日起五日内,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单位缴费数额和参保职工名单。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单位和职工的缴费档案,并于收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提交的单位缴费数额和参保职工名单之日起五日内,向单位和职工分别出具单位缴费手册和职工缴费凭证。第十一条单位因严重亏损不能按时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可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请缓缴;经批准缓缴的,在缓缴期内免缴滞纳金,缓缴期满后,应当如数补缴失业保险费及其利息。第十二条单位因破产、解散等原因终止的,在清算财产时,应当依法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清偿欠缴的失业保险费。第十三条单位应当每季度公布一次本单位及其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情况。职工有权向本单位和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查询失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单位和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为其提供。职工发现单位未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或者投诉。第三章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第十四条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一)失业保险金和生活补助费;(二)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生育补助金;(三)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四)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五)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失业保险基金依法免征税费。第十五条单位与职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时,应当即时向职工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证明,书面告知其依法享有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职工的名单、单位缴费手册、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证明,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之日起五日内,送达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和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第十六条职工可以在与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之日起,持原单位为其出具的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证明、职工缴费凭证和身份证明,到受理原单位失业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或者生活补助费单证的手续。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单证手续的,应当事先进行失业和求职登记。第十七条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在五日内对领取者及其单位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告知本人。其中,对领取生活补助费的,应当在三日内办结审核手续。但有特殊情况的,经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批准,前款规定的审核时限可以延长五日。第十八条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即时为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人员开具领取失业保险金或者生活补助费的单证;对不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并退回有关材料。失业保险金、生活补助费凭单证到指定的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一次性发放。第十九条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每满一年领取二个月失业保险金,最长期限为二十四个月。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和期限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四个月。第二十条失业保险金自失业人员被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之日起计发,月发放标准如下:(一)累计缴费时间满一年不满十年的,按当地法定最低工资的百分之七十标准发放;(二)累计缴费时间满十年不满二十年的,按当地法定最低工资的百分之七十五标准发放;(三)累计缴费时间满二十年以上的,按当地法定最低工资的百分之八十标准发放。失业保险金的标准应当高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第二十一条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其门诊医疗补助金按不低于本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百分之六的标准,随失业保险金按月发放;因患病确需到县级以上医院住院治疗的,可由本人或者其亲属提出书面申请,经当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批准,发给住院医疗补助金。门诊医疗补助金和住院医疗补助金具体补助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规定。女性失业人员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间分娩,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等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还可领取一次性生育补助金,生育补助金按其本人三个月的失业保险金计发。但按照《福建省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规定,已享受生育补助金的除外。第二十二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参照当地对在职职工的规定,对其家属一次性发给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第二十三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向当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领取职业培训或者职业介绍的补贴(一)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二)经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介绍重新就业的,并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三)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标准按省人民政府规定执行。第二十四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一)重新就业的;(二)应征服兵役的;(三)移居境外的;(四)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五)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工作的;(六)被判刑收监执行的;(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第二十五条本省内单位或者职工跨统筹地区转移失业保险关系的,凭迁出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的缴费证明和有关迁移材料,到迁入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续保手续,参保人员缴费年限连续计算,但不办理失业保险基金转移。职工失业保险关系转迁后失业的,失业保险待遇由迁入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本地标准执行。本省内城镇失业人员可以选择在原单位所在地或者户籍所在地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其失业保险关系在省内跨统筹地区转移的,按规定将应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所需资金随失业保险关系相应转移;失业保险待遇按迁出地的标准执行,由迁入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失业保险金发放和相关业务管理。城镇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关系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转迁的,其需划转的费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六条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一年以上,单位已缴纳失业保险费,本人未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其缴费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当地法定最低工资百分之六十的一次性生活补助费。补助期限最高不超过二十四个月。但农民合同制工人已自愿缴纳其月工资总额百分之一的失业保险费的,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的失业保险待遇。第二十七条单位招用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以接受被招用的失业人员的委托,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用于再就业培训。第四章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第二十八条失业保险基金实行各设区的市统筹、省部分调剂的管理体制,各设区的市负责本行政区域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使用,省负责各设区的市失业保险基金的调剂。省失业保险调剂金为各设区的市当年征缴的失业保险费总额的百分之八,用于设区的市失业保险基金收支余缺调剂。统筹地区的失业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时,由省失业保险调剂金调剂,地方财政补贴。失业保险调剂金的调剂以及地方财政补贴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建立失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审计制度。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应当依法监督失业保险基金的缴纳、使用和管理。失业保险基金应当依法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将失业保险基金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或者挪作他用。第三十条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并依法定期向社会公布上年度失业保险基金的缴纳、使用和管理情况。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委员会及其监督机构依照本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实施对失业保险基金管理的指导和监督,维护失业保险各方的合法权益。第五章法律责任第三十二条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缴纳或者未按规定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缴纳,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未缴金额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失业保险基金;拒不缴纳的,地方税务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单位不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或者不按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致使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单位应当按照本条例有关规定如数赔偿由此给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造成的经济损失。第三十三条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有关的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在与职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时,未按规定书面告知其享有失业保险待遇权利,或者未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证明的;(二)未按规定公布本单位失业保险费缴纳情况,或者未及时向提出查询要求的职工提供失业保险费缴纳情况的。前款所列行为属单位负责人故意指使的,对单位负责人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四条虚报、冒领失业保险金和其他失业保险费用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追回其全部违法所得,并处以虚报、冒领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五条单位、职工和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对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征缴失业保险费有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对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失业保险金、生活补助费及其他失业保险补助费用有争议的,可以要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协调处理;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理结果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第三十六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不为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失业人员办理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手续的;(二)未按规定为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或者生活补助费的;(三)未按规定为职工或者失业人员办理失业保险转迁手续,或者违反规定程序办理的;(四)未按规定出具缴费凭证,或者提供单位缴费数额和参保职工名单的;(五)未按规定履行失业保险费用征收和失业保险待遇发放等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第三十七条单位和个人挪用失业保险基金的,由有关部门追回款项;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入失业保险基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三十八条国家机关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参照本条例执行。第三十九条本条例自20*年9月1日起施行。**年10月25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条例》同时废止。

失业保险范文篇6

失业保险水平是指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是否合理,是否造成失业率的波动的重要指标。

(一)定量分析的限定前提条件

条件1: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数,失业保险水平是指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条件2:被保障人口不存在就业行为。

条件3: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仅限于失业保险金,不包括其他刺激就业等基金支出。

(二)失业保险替代率函数

基于上述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确定失业保险水平模型。

C*=UE/G(3-1)

其中,C*代表失业保险水平,UE代表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总额,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公式3-1算出中国的失业保险水平。如表2所示。接下来我们根据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总额和失业人数,测算出失业保险的给付金额。(表3)

U=UE/P(3-2)

其中UE代表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总额,P代表失业人口总数,U代表失业保险的给付金额。

资料来源:中国家统计局/。

从此表可以看出,在1996年——2006年间,中国的GDP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增长趋势,失业保险支出也同比增加。

而通过平均工资和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水平,我们可以算出失业保险的真实替代率水平。

R*=U/W(3-3)

其中R*代表失业保险的真实替代率,U代表失业保险的给付水平,而W则代表当地的平均工资。

根据公式3-3可以得出中国的失业保险替代率水平大概在10%——20%之间波动。从做出的结果中显示出真实的替代率水平非常低。

二、中国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趋势预测

(一)前提假设

条件1:在理论分析中,假设理想状态下失业保险覆盖率为100%,失业人员享受待遇比率为100%。

条件2:因为失业率受突发性事件的影响较大,不能预测,所以在这里代入自然失业率6%。

条件3:享受失业保险的期限按照中国现行标准是最短48周,最长96周,进行测算。

(二)模型建立

UE=P×R×B×D(4-1)

其中,P代表城镇劳动力人口(即失业人员与从业人员之和),R代表失业率,B代表失业保险金,D代表享受失业保险金时间。

为了进一步测定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模型,把4-1公式中的相关变量进行分解。

B=W×R*(4-2)

B为失业保险金,W为失业前工资水平(职工平均工资),R*为失业保险替代率。那么4-1公式可以分解为:

UE=P×R×W×R*×D(4-3)

依据PEOPLE软件测算出2010年——2020年的城镇劳动人口,得出未来十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区间。如表6、图3所示。

三、政策建议

(一)适当提高替代率水平

按照发达国家的替代率50%——60%,我国40%来看,测算出的失业保险替代率的值在10%——20%左右是比较低的,因此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城镇工资的水平测算出合理的失业保险替代率。

(二)依照最低生活保障金同比增加失业保险给付金额

对比2008年11月公布的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支出水平是134元来看,2007年全国平均失业保障金200元明显高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具有一定程度的就业激励。但是考虑到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比较大,所以对于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现行的失业保险就不具有再就业的激励。

(三)借鉴西方国家的再就业激励措施

1.是实行差别性的失业保险金给付期,促使失业者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2.是实行限制性的保险金给付条件,迫使失业者尽快再就业。

3.是实行浮动性的失业保险征税制度,抑制雇主对雇员的解雇,保持企业工作岗位的稳定,以减轻社会失业压力。

(四)调整现行失业金的给付侧重点

把失业保险金应用于对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上,是解决员工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并且有效的减少了居民对于失业保障金的依赖情绪,从而减少失业保险金的总支出。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61-171.

[2]美国社会保障署.全球社会保障—1995.华夏出版社,1998:43-44.

[3]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33-235.

[4]丛春霞,刘晓梅.社会保障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失业保险范文篇7

失业保险水平是指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是否合理,是否造成失业率的波动的重要指标。

(一)定量分析的限定前提条件

条件1: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数,失业保险水平是指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条件2:被保障人口不存在就业行为。

条件3: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仅限于失业保险金,不包括其他刺激就业等基金支出。

(二)失业保险替代率函数

基于上述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确定失业保险水平模型。

C*=UE/G(3-1)

其中,C*代表失业保险水平,UE代表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总额,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公式3-1算出中国的失业保险水平。如表2所示。接下来我们根据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总额和失业人数,测算出失业保险的给付金额。(表3)

U=UE/P(3-2)

其中UE代表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总额,P代表失业人口总数,U代表失业保险的给付金额。

资料来源:中国家统计局/。

从此表可以看出,在1996年——2006年间,中国的GDP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增长趋势,失业保险支出也同比增加。

而通过平均工资和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水平,我们可以算出失业保险的真实替代率水平。

R*=U/W(3-3)

其中R*代表失业保险的真实替代率,U代表失业保险的给付水平,而W则代表当地的平均工资。

根据公式3-3可以得出中国的失业保险替代率水平大概在10%——20%之间波动。从做出的结果中显示出真实的替代率水平非常低。二、中国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趋势预测

(一)前提假设

条件1:在理论分析中,假设理想状态下失业保险覆盖率为100%,失业人员享受待遇比率为100%。

条件2:因为失业率受突发性事件的影响较大,不能预测,所以在这里代入自然失业率6%。

条件3:享受失业保险的期限按照中国现行标准是最短48周,最长96周,进行测算。

(二)模型建立

UE=P×R×B×D(4-1)

其中,P代表城镇劳动力人口(即失业人员与从业人员之和),R代表失业率,B代表失业保险金,D代表享受失业保险金时间。

为了进一步测定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模型,把4-1公式中的相关变量进行分解。

B=W×R*(4-2)

B为失业保险金,W为失业前工资水平(职工平均工资),R*为失业保险替代率。那么4-1公式可以分解为:

UE=P×R×W×R*×D(4-3)

依据PEOPLE软件测算出2010年——2020年的城镇劳动人口,得出未来十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区间。如表6、图3所示。

三、政策建议

(一)适当提高替代率水平

按照发达国家的替代率50%——60%,我国40%来看,测算出的失业保险替代率的值在10%——20%左右是比较低的,因此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城镇工资的水平测算出合理的失业保险替代率。

(二)依照最低生活保障金同比增加失业保险给付金额

对比2008年11月公布的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支出水平是134元来看,2007年全国平均失业保障金200元明显高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具有一定程度的就业激励。但是考虑到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比较大,所以对于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现行的失业保险就不具有再就业的激励。

(三)借鉴西方国家的再就业激励措施

1.是实行差别性的失业保险金给付期,促使失业者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2.是实行限制性的保险金给付条件,迫使失业者尽快再就业。

3.是实行浮动性的失业保险征税制度,抑制雇主对雇员的解雇,保持企业工作岗位的稳定,以减轻社会失业压力。

(四)调整现行失业金的给付侧重点

把失业保险金应用于对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上,是解决员工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并且有效的减少了居民对于失业保障金的依赖情绪,从而减少失业保险金的总支出。

【摘要】本文只要是通过对失业保险替代率水平的研究,找出失业保险的合理给付标准,达到既能促进就业又能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替代率给付标准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61-171.

[2]美国社会保障署.全球社会保障—1995.华夏出版社,1998:43-44.

失业保险范文篇8

一、我市失业保险工作取得的成绩及现状

*市失业保险的工作开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6年,在经历了起步探索、调整理顺、巩固发展三个阶段后,有了长足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方面为深化我市经济体制和劳动制度改革,提供了可靠保障;另一方面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了失业人员再就业,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了失业,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是失业保险法规、政策逐步完善。2005年5月1日,我市颁布实施《*市失业保险条例》。

二是失业保险参保范围逐步扩大。截止到20*年底,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用人单位9513户,职工86.22万人。三是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逐步增大。截止到20*年底,全市累计征缴失业保险费16.67亿元。四是失业保险“保障生活、促进就业、预防失业”三位一体作用显著。22年来,全市累计接收失业人员118855人,培训失业人员98421人,全市有63475人实现了再就业。全市累计支出失业保险基金10.53亿元。五是对全市80%以上参保职工建立了个人缴费记录。六是全市基本实现了失业保险金的社会化发放。七是对失业人员的管理逐渐规范。从失业人员接收登记、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到培训和就业指导等工作均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八是失业保险机构设置逐步趋于合理,管理日臻完善。20*年6月19日*失业保险网正式开通,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失业保险事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市失业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们为取得成绩成就欢欣鼓舞时,还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我市经济结构调整逐步深入和失业保险业务向精细化发展,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会不断涌现,还有其他一些政策层面上和工作实际中要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成为失业保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必须认真对待,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实现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

一是失业保险覆盖面仍有待拓宽。虽然《*市失业保险条例》将参保范围拓展到我市行政区域内除公务员外的各类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与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相适应。城市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进城务工的农村户籍职工、部分乡镇企业的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等社会群体,还没有纳入到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失业保险这种发展格局,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鲜明的反差,不能体现失业保险制度的社会性特点。

二是失业保险待遇享受不能很好地与个人缴费挂钩。社会保障强调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也就是缴费的多少决定享受待遇的高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保障公正合理的特性,才能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和职工参保缴费积极性。而我市现实情况是职工缴费多少跟失业后待遇享受没有必然联系;职工退休后没有享受到待遇的,其所缴失业保险费归属问题现行制度也没有给予设定;农民合同制工人还不能在同等参保条件下实现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核算。

三是失业保险统筹程度不高。目前,我市失业保险基金统筹还停留在县(市)一级层次上,市本级、各县(市)、区“各自为政”,基金分头结算管理模式从制度和人为上割裂了统筹层次。由于范围小、层次低,不能抵御大规模失业风险,造成在部分县(市)、区基金出现缺口时市本级不能用结余基金平衡,成为制约我市失业保险保障层次最大瓶颈。

四是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失业者再就业方面功能较弱。一方面,由于制度上规定,失业保险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两项补贴支出范围有严格限制,总体水平不高,从而导致没有足够的失业保险金用来促进再就业,只能对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观念影响,只注重于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另外,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应运而生的一些新的就业形式,如农民工、临时工和弹性就业等,得不到相关政策的承认,常常限制了人们选择新的更灵活的就业形式。失业保险待遇享受标准还不高,时间过长,不利于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五是失业保险立法层次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相对完善的法律责任。我国的失业保险虽然采取的是强制模式,但与之相配套的法制建设却相对滞后,作为执行依据的《失业保险条例》只是国务院颁布的一个行政性法规,不是失业保险的基本法,影响了它的法律效力。省、市《失业保险条例》作为地方性法规,在执行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导致它们的实施机制较弱。

三、对我市失业保险的几点前瞻性思考

一是适当扩大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和覆盖面。为适应我市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应逐步将包括在所有企业工作的农村户籍职工等人员纳入到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这既体现了社会保障公平原则,也符合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同时有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打破所有制界限和城乡界限,使失业保险作为社会“安全网”和“稳压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积极探索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促进就业的新思路。用好用足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两项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的作用。积极探索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加强与就业服务机构协调,强化就业服务,帮助失业人员缩短失业时间,尽快实现再就业。在构建失业保险的同时,还必须致力于创造再就业机会。如,对企业进行就业补贴,鼓励雇用失业人员和对在职职工进行培训;对于提前就业的失业者进行补助,激励失业者努力寻找就业机会;灵活发放失业保险金,对于有可行性创业计划的失业者可以考虑一次性发放多月的失业保险金,作为其创业的启动资金;引导性的对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鼓励参与社区就业服务年失业者和女性失业者等等。

三是建立统一的失业保险管理体制,提高统筹层次。为加快我市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进??险市级统筹工作的兄弟城市成功经验,最大限度的提高统筹层次,尽快推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的目标运行模式,保证资金的集中程度,有效平衡基金支付压力,最大限度减少管理环节。

四是实行缴费与待遇挂钩的制度。应考虑借鉴养老与医疗保险经验,设定不同的缴费层次,用人单位和职工根据实际承受能力,灵活选择缴费比例。用人单位缴费多的可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多一些,职工缴费多的失业后待遇享受高一些,反之亦然。为此,要全面实行失业保险缴费记录制度,规范用人单位及职工的缴费行为,准确核定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资格、标准和享受待遇时限,同时,还可增强就业者参加失业保险的责任意识。并考虑对接近退休的人员延长享受待遇时间,将没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职工个人缴费返还一部分给他们,其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可以由个人使用或继承。还应考虑按照不同失业原因(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确定享受不同的失业保险待遇。

失业保险范文篇9

一、近几年在岗职工人员变化情况

按照上级部署和要求,我市对国有企业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负增效”的措施后,国有企业的在岗职工人数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据有关部门的统计,1995年全市在岗职工人数15.86万人,到2000年下降到11.04万人,2003年又减少到9.95万人,2004年下降至最低点为9.34万人,平均每年下降幅度为6.1%。在岗职工人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①国有企业实行减员增效的措施,精简了2.6万人;②企业兼并破产改制重组后,有1.7万人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③退休人员近2万人;④其他情况0.2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加快××的经济发展,解决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制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后,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到××谋求发展,拓展了××的就业空间。特别是在2004年-2006年先后有130多家生产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在市经济开发区建成投资后,招用了2.6万余名工人,大大缓解了我市的就业矛盾。据不完全统计,近2年来,我市到民营企业就业人数高达5.2万人。目前在岗职工人数与自谋职业人员之和已创××历史就业人数最高记录。

二、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情况

随着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的进行,全市申领失业保险金人数大增,每月发放的失业保险金直线上升,今年1-8月发放的失业保险金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00%,全市发放的失业保险金仍处在底部的上升阶段。据统计,市、县、区属国有企业改制后,有1.3万参保职工置换身份与原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后,向失业保险机构申领失业保险金,预计在2006年-2008年需发放失业保险金7800万元(按现行标准计算),而全市到2008年有可使用失业保险金资金为6260万元。另外,今年最低工资上调后,还需增发失业保险金700万元,因此,要确保改制企业的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将会出现2240万元的资金缺口,因此,急需进行失业保险金征缴扩面,来解决失业保险金的入不敷出的问题。

三、我市失业保险基金征缴扩面的空间

开展失业保险工作以来,主要是向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征缴失业保险费,国有企业改革后,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国有企业大量减少,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也有较大的下降,失业保险工作面临挑战和压力。为了扭转失业保险业务萎缩的势头,我市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失业保险的工作新思路,针对目前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越来越多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市政府正酝酿非公有制企业征缴社会保险费的有关政策,确立非公有制企业纳入失业保险工作范围是今后失业保险工作的主攻点,也是失业保险征缴扩面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四、我市失业保险基金征缴扩面工作的做法

(一)建立企业、个人缴费两本手册

非公有制企业招聘员工程序简单、手续方便,员工流动灵活性大,因此,非公有制企业参加失业保险后,一方面,要准确审核企业参保后缴费基数、参保职工缴费金额难度系数大;另一方面,员工失业后,企业可移送到失业保险机构的档案材料有限,准确审定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的资格和确定享受待遇期限也有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市根据有关建立失业保险个人缴费记录的文件精神,制定下发《关于建立失业保险缴费登记制度的通知》(余劳字[2006]21号),对参保单位建立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两本手册:①建立单位缴交失业保险费档案,首先对新参保的非公有制企业按文件规定的精神,对参保单位建立缴费台账和《××市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手册》(由缴费单位保管),要求参保单位按手册内容填报企业全年职工人数,缴费基数和缴费金额及欠缴金额,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依据参保单位填报的有关资料、数据进行审对,并建立单位缴费台帐,作为单位参加失业保险缴交失业保险费的凭证。②建立个人缴交失业保险费记录并为参保职工发放《缴费手册》,其方法是:由参保单位按《缴费手册》要求,记录参保职工基本情况,主要有: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用工形式、合同期限、缴费金额,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盖章后,由用工单位或职工个人保管,作为参加失业保险缴费的凭证;员工失业后,凭《缴费手册》和其他证明材料申领失业保险金。

(二)实行灵活的参保形式

非公有制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大,劳动者队伍稳定性差,要求业主为其全部员工投保,缴交失业保险费,管理费用成本上升,业主顾虑较大。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特殊情况,为便于启动非公有制企业的失业保险征缴扩面工作,实行灵活的参保形式,做法主要有:第一种:业主为其企业的管理人员投保,缴交失业保险费。第二种:业主为其企业的业务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投保,缴纳失业保险费。采取这两种做法后大部分业主容易接受,而且,企业为员工投保,稳定了企业的管理团队和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作用,起到企业与失业保险工作的双赢目的。

(三)采用方便的申领程序

过去失业保险工作重征缴轻发放的思维方式,严重影响了企业参加失业保险的积极性。企业为员工投保缴费是义务,但其职工失业后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申领失业保险金是权利,因此,要督促非公有制企业为员工投保,缴纳失业保险费,更要切实保障其职工失业后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的工作。我市拟定非公有制企业的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采用以下程序:

1.用工单位在其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7日内将本企业的《××市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手册》、申领人的《个人缴费手册》、劳动合同和其他证明材料报送失业保险机构备案;

2.失业保险机构受理后,在单位缴费手册上核诚参保单位的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

3.失业保险机构审核个人缴费手册中登记的缴费时间并予收回,同时查看劳动合同和其他材料;

失业保险范文篇10

关键词:失业;社会保险;失业保险

一、失业保险制度的概述

(一)失业保险制度的概念。失业保险制度是以宪法为核心,以其他相关法律为辅助,对失业保险关系进行调整而形成的制度体系。(二)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作为一个完整、健全的失业保险制度应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失业保险覆盖面的大小和范围,是需要在制度内明确规定出来的。根据不同的行业区分,可能会把从事农业的人员排除在范围之内,而根据工作时间来看,可能会把临时工和季度工人排除,而我国是以居民的户籍制度为基础划分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只包括了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于公务员和非城镇户口的劳动者,失业保险制度对其并不进行保护。第二,失业保险金的筹集。失业保险金的筹集一般有五种方式:一是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二是雇主和国家共同承担;三是雇员和国家共同承担;四是由雇主、雇员、国家按比例承担;五是雇主独自承担。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模式是通过建立基金由雇主、雇员和国家各按比例承担。第三,失业保险金的领取资格。一般来说,符合下列条件,失业人才具有领取失业保险的资格: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不是本人自动离职,在工作期间缴纳了一定期限的失业保险费,必须进行了失业登记。在各国规定中,大多都包括了以上几个方面。

二、我国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分析

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失业保险制度中基础概念规定模糊。我国《失业保险条例》对失业、非自愿性失业、再就业等相关概念的界定都处于非常模糊状态,尤其突出在对失业的定义上,对失业如何进行有效完整的定义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另一问题就是,在现行的失业保险法律法规中仍然使用“职工”这一词语,职工,旧时指工人,现在常指我国企事业、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或工作人员,而这种定义已经不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从上述可看出我国无论是在立法层次还是在法规政策上都存在概念规定模糊的问题。第二,立法层次偏低。我国的《失业保险条例》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由于《失业保险条例》不够具有威慑力,导致我国在缴纳失业保险基金上存在着许多困难,众多企业、事业单位没有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要想保证失业保险具有强制性,必须要有较高效力和层次的法律保证实施,才能保障失业人员的权益和失业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参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作法,一般是制定《失业保险法》来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第三,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狭窄。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与经济问题就是城乡统筹,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城镇和乡村都应该平等享受各个方面的政策,让城镇居民和农民享有相同的权利。我国在《失业保险条例》第二条中规定了失业保险的范围只适用于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包括这些单位的农民合同制职工。《条例》将乡镇企业职工、临时工、个体经营者等众多其他劳动者排除在保险范围之外,这显然没有考虑到社会整体利益,其范围不应只涉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合同制农民工人,还应包括更多的劳动者,例如公务员等,才能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意义,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第四,失业保险金的给付问题。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由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利息、财政补贴和依法应纳入的其他基金构成失业保险基金,同时也对其给付主体和支出做出了补充规定。在《失业保险条例》第十八条中规定了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确定方式。众所周知,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确保在劳动者失业后仍能保障其一定的生活的水平,维持基本的生活,给予其再就业的时间。可是从《条例》第18条所表述的来看,当前我国的失业保险金标准介于各地方最低工资标准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二者之间,但全国各个地方的的最低工资都普遍较低,而给付的失业保险金更是要低于最低工资标准,这样有可能对劳动者的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都难以保障。

三、我国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相关概念的界定。长期以来,我国在失业保险立法上对一些基本概念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首先,要对我国的失业保险法律制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失业”这一概念做出科学地、准确地、完整地的定义其次,应该改变使用“职工”这一词语的现象,改为“员工”更合适。员工与职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员工多指企业中的行政和业务人员,主要存在于公司制的企业中,员工也体现“雇员”这一劳动者与企业的雇佣合同关系,总的说来,员工包含于职工中,因此将企业“职工”称为“员工”其实更为恰当。(二)提高《失业保险条例》的立法层次。目前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失业保险制度都是用法律的形式将其确定,确立了相关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而现阶段在我们国家,却没有一部《失业保险法》。面对我国是否需要出台一部完善的《失业保险法》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对此的看法各有千秋,许多人认为就现在而言社会运行以及相关的上层建筑不足以支撑这部法律的出台,应该等到一切走上轨道后再着手此事。可是失业保险制度在运行过程有许多的不足,没有全面的保障到所有的工作人员应有的权利。还有对失业保险的管理也是一个问题,管理秩序较为混乱,没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并且管理人员也不尽其职。所以将《失业保险条例》的法律高度提升,给予失业保险制度一部独立的法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法律本身具有它的局限性,它与社会现实生活存在着矛盾,其过于静态,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所以应该使法律与社会尽量同行。(三)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的征管制度。从世界范围来看,失业保险金的征收有征税和收费两种方式。而我国是采用的则是筹集失业保险基金的方法。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选择的是通过征税的方式来获取失业保险基金,税收方式的好处就是其具有强大的强制力,通过法律保证其实施,我国可以从这一方面为借鉴出发点,设计以税收方式征收失业保险基金,通过税收的强制性特征保障基金的缴纳,或者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新的税种,将各项需缴纳的保险基金改为税,一方面既具有税本身的约束力,另一方面也具有法律的保障,相较之下必然会比现在的筹集制度具有更高的效力。(四)扩大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覆盖范围。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第二条以及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失业保险覆盖的主要层面是城镇劳动者,并不包括乡镇和农民劳动者。也就是说,我国的乡镇企业是不受失业保险制度的保护的,乡镇企业的工作人员不仅仅限制在农村劳动者,还有大量的非农村劳动者,这一部分人已经脱离传统的农耕土地生活,他们与城镇劳动者一样通过劳动就业获取生活酬劳,属于就业人员的一份子,面临着相同的失业风险,如果不能给予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予以失业保障,他们失业后将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其次,随着《公务员法》的实施以及公务员工作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务员与劳动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单独为其制定专门的失业保障制度会导致法律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会造成制度上协调不足的问题,所以应当把公务员也列入保障范围中。(五)完善失业保险金给付制度。普遍来说,失业保险金的给付应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给付期限,二是失业保险金的高低。首先,我国把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分为了十二个月、十八个月和二十四个月三种期限,也就是说失业者的失业时间长短与失业待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纵观其他国家的经验,大多数国家都把给付时间控制在12个月内,通过设计期限迫使失业者快速转变失业状态,以减少对政府的国度依赖同时也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和社会压力。所以我国在一定基础上也可适当调整给付期限,一方面防止失业者失去劳动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次,失业保险金的给付金额也应适当提高。在法律规定的失业保险金发放的方式之外,可以将职工的教育程度,缴费的时长,缴费的高低以及家庭情况都纳入发放失业保险金额的考虑范围内,根据不同的标准设立不同层级的金额数,这样既能保障生活水平较低的失业者也能保障到生活水平较高的失业者,更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六)增强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失业保险制度不仅要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同时也要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失业保险制度要将其重心要向促进再就业做出适当的转移。首先,应该要通过立法来加以改变,要加大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再就业方面的支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体偏向于保障基本生活,对促进再就业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其次,应该完善就业培训制度。失业者在相关部门进行了失业登记后,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失业者自身的情况与条件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并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而且也可以把用人单位纳入培训体系中,例如某些企业需要专业型人才的,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培训,避免劳动者与企业需求脱节。最后,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并引导失业者转变就业观念,多去尝试不同领域的就业与创业。

参考文献:

[1]王显勇.回归与变革:我国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之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38-149.

[2]魏春晖.现阶段关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功能转型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2):30-35.

[3]马永堂.国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及对我国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启示.中国劳动.2015(7):36-39.

[4]曾玉竹.我国失业保险基金大量结余问题探析.中国集体经济.2018(11):79-81.

[5]宋磊.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沿革和发展方向.经济师.2016(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