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险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1:18:08

失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范文篇1

关键词:失业;社会保险;失业保险

一、失业保险制度的概述

(一)失业保险制度的概念。失业保险制度是以宪法为核心,以其他相关法律为辅助,对失业保险关系进行调整而形成的制度体系。(二)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作为一个完整、健全的失业保险制度应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失业保险覆盖面的大小和范围,是需要在制度内明确规定出来的。根据不同的行业区分,可能会把从事农业的人员排除在范围之内,而根据工作时间来看,可能会把临时工和季度工人排除,而我国是以居民的户籍制度为基础划分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只包括了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于公务员和非城镇户口的劳动者,失业保险制度对其并不进行保护。第二,失业保险金的筹集。失业保险金的筹集一般有五种方式:一是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二是雇主和国家共同承担;三是雇员和国家共同承担;四是由雇主、雇员、国家按比例承担;五是雇主独自承担。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模式是通过建立基金由雇主、雇员和国家各按比例承担。第三,失业保险金的领取资格。一般来说,符合下列条件,失业人才具有领取失业保险的资格: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不是本人自动离职,在工作期间缴纳了一定期限的失业保险费,必须进行了失业登记。在各国规定中,大多都包括了以上几个方面。

二、我国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分析

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失业保险制度中基础概念规定模糊。我国《失业保险条例》对失业、非自愿性失业、再就业等相关概念的界定都处于非常模糊状态,尤其突出在对失业的定义上,对失业如何进行有效完整的定义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另一问题就是,在现行的失业保险法律法规中仍然使用“职工”这一词语,职工,旧时指工人,现在常指我国企事业、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或工作人员,而这种定义已经不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从上述可看出我国无论是在立法层次还是在法规政策上都存在概念规定模糊的问题。第二,立法层次偏低。我国的《失业保险条例》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由于《失业保险条例》不够具有威慑力,导致我国在缴纳失业保险基金上存在着许多困难,众多企业、事业单位没有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要想保证失业保险具有强制性,必须要有较高效力和层次的法律保证实施,才能保障失业人员的权益和失业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参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作法,一般是制定《失业保险法》来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第三,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狭窄。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与经济问题就是城乡统筹,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城镇和乡村都应该平等享受各个方面的政策,让城镇居民和农民享有相同的权利。我国在《失业保险条例》第二条中规定了失业保险的范围只适用于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包括这些单位的农民合同制职工。《条例》将乡镇企业职工、临时工、个体经营者等众多其他劳动者排除在保险范围之外,这显然没有考虑到社会整体利益,其范围不应只涉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合同制农民工人,还应包括更多的劳动者,例如公务员等,才能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意义,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第四,失业保险金的给付问题。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由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利息、财政补贴和依法应纳入的其他基金构成失业保险基金,同时也对其给付主体和支出做出了补充规定。在《失业保险条例》第十八条中规定了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确定方式。众所周知,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确保在劳动者失业后仍能保障其一定的生活的水平,维持基本的生活,给予其再就业的时间。可是从《条例》第18条所表述的来看,当前我国的失业保险金标准介于各地方最低工资标准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二者之间,但全国各个地方的的最低工资都普遍较低,而给付的失业保险金更是要低于最低工资标准,这样有可能对劳动者的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都难以保障。

三、我国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相关概念的界定。长期以来,我国在失业保险立法上对一些基本概念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首先,要对我国的失业保险法律制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失业”这一概念做出科学地、准确地、完整地的定义其次,应该改变使用“职工”这一词语的现象,改为“员工”更合适。员工与职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员工多指企业中的行政和业务人员,主要存在于公司制的企业中,员工也体现“雇员”这一劳动者与企业的雇佣合同关系,总的说来,员工包含于职工中,因此将企业“职工”称为“员工”其实更为恰当。(二)提高《失业保险条例》的立法层次。目前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失业保险制度都是用法律的形式将其确定,确立了相关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而现阶段在我们国家,却没有一部《失业保险法》。面对我国是否需要出台一部完善的《失业保险法》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对此的看法各有千秋,许多人认为就现在而言社会运行以及相关的上层建筑不足以支撑这部法律的出台,应该等到一切走上轨道后再着手此事。可是失业保险制度在运行过程有许多的不足,没有全面的保障到所有的工作人员应有的权利。还有对失业保险的管理也是一个问题,管理秩序较为混乱,没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并且管理人员也不尽其职。所以将《失业保险条例》的法律高度提升,给予失业保险制度一部独立的法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法律本身具有它的局限性,它与社会现实生活存在着矛盾,其过于静态,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所以应该使法律与社会尽量同行。(三)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的征管制度。从世界范围来看,失业保险金的征收有征税和收费两种方式。而我国是采用的则是筹集失业保险基金的方法。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选择的是通过征税的方式来获取失业保险基金,税收方式的好处就是其具有强大的强制力,通过法律保证其实施,我国可以从这一方面为借鉴出发点,设计以税收方式征收失业保险基金,通过税收的强制性特征保障基金的缴纳,或者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新的税种,将各项需缴纳的保险基金改为税,一方面既具有税本身的约束力,另一方面也具有法律的保障,相较之下必然会比现在的筹集制度具有更高的效力。(四)扩大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覆盖范围。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第二条以及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失业保险覆盖的主要层面是城镇劳动者,并不包括乡镇和农民劳动者。也就是说,我国的乡镇企业是不受失业保险制度的保护的,乡镇企业的工作人员不仅仅限制在农村劳动者,还有大量的非农村劳动者,这一部分人已经脱离传统的农耕土地生活,他们与城镇劳动者一样通过劳动就业获取生活酬劳,属于就业人员的一份子,面临着相同的失业风险,如果不能给予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予以失业保障,他们失业后将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其次,随着《公务员法》的实施以及公务员工作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务员与劳动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单独为其制定专门的失业保障制度会导致法律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会造成制度上协调不足的问题,所以应当把公务员也列入保障范围中。(五)完善失业保险金给付制度。普遍来说,失业保险金的给付应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给付期限,二是失业保险金的高低。首先,我国把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分为了十二个月、十八个月和二十四个月三种期限,也就是说失业者的失业时间长短与失业待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纵观其他国家的经验,大多数国家都把给付时间控制在12个月内,通过设计期限迫使失业者快速转变失业状态,以减少对政府的国度依赖同时也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和社会压力。所以我国在一定基础上也可适当调整给付期限,一方面防止失业者失去劳动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次,失业保险金的给付金额也应适当提高。在法律规定的失业保险金发放的方式之外,可以将职工的教育程度,缴费的时长,缴费的高低以及家庭情况都纳入发放失业保险金额的考虑范围内,根据不同的标准设立不同层级的金额数,这样既能保障生活水平较低的失业者也能保障到生活水平较高的失业者,更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六)增强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失业保险制度不仅要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同时也要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失业保险制度要将其重心要向促进再就业做出适当的转移。首先,应该要通过立法来加以改变,要加大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再就业方面的支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体偏向于保障基本生活,对促进再就业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其次,应该完善就业培训制度。失业者在相关部门进行了失业登记后,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失业者自身的情况与条件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并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而且也可以把用人单位纳入培训体系中,例如某些企业需要专业型人才的,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培训,避免劳动者与企业需求脱节。最后,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并引导失业者转变就业观念,多去尝试不同领域的就业与创业。

参考文献:

[1]王显勇.回归与变革:我国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之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38-149.

[2]魏春晖.现阶段关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功能转型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2):30-35.

[3]马永堂.国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及对我国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启示.中国劳动.2015(7):36-39.

[4]曾玉竹.我国失业保险基金大量结余问题探析.中国集体经济.2018(11):79-81.

[5]宋磊.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沿革和发展方向.经济师.2016(5):55-56.

失业保险制度范文篇2

近年来,*市失业保险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加大工作力度,使失业保险政策进一步的完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基金征缴逐年增长,基金的承受能力得到增强,失业保险作用发挥显著。

一、*市失业保险工作概况

(一)失业保险制度发展过程

*市失业保险制度自1986年国务院《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颁布起正式建立,20年来,经历了一个由初创到稳步发展和继续向深层次发展的过程。1986年10月根据国务院《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当时覆盖范围是国有企业职工,企业按职工标准工资1%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个人不交费,92年缴纳比例调整为职工工资总额1%。95年依据《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河北省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办法》,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及其职工,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1%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个人每月交纳2元失业保险费,96年职工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调整为职工工资总额的0.5%。1998年7月失业保险费缴纳比例调整为企业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2%交纳,职工个人按工资总额的1%交纳。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失业保险条例》,我市随之将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失业保险费缴纳比例未变。

(二)“十五”期间失业保险基本情况

*市在市、区、县都建有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察北、塞北管理区失业保险工作未启动),20*年底全市参保职工37.6万多人。“十五”期间全市失业保险新增参保职工、失业保险费征收总额都有新的突破,新增参保职工5.5万人,失业保险费征收2.48亿元。“十五”期末同期初相比,年失业保险费收入增长2.5倍。新接收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数、失业保险金支出较多,新接收失业人员44989人,为47253人支付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共计1.8亿元,20*年有28985人领取失业保险金,年底有191*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十五”期间*市失业保险基本收支状况列表如下(20*年初基金结余4654万元):

近几年*市大部分县区失业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结余呈负增长,支出主要用于支付失业保险金,“十五”期间全市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支出占总支出的71.6%,20*年两项支出占总支出95.8%。县区收入占全市收入的30%,支出占全市支出的60%,为了保证县区失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省、市两级向14个县区拨付调剂金,5年共计调剂资金6982万元,其中12个县区依靠调剂确保发放。“十五”期末全市基金滚存结余4947万元,占全省结余的1.92%,在全省各市中*市向县、区调剂资金力度最大,基金结余最少。由于基金结余较少,20*年市级当年未向再就业拨付资金(预算600万元)。

20*年结余中含98年以前坏帐751万元,其中市级691万元、县区60万元,实际可用基金结余4196万元。县区可用基金结余924万元,其中蔚县、宣化县、桥西区三个县区结余725万元,占县区结余的74%,其他15个县区可用基金结余平均只有13万元。

二、失业保险工作措施及发挥的作用

*市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和实施至今二十年来,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始终以“言行谨慎、作风优良、仪表端庄、陈设整洁”为标准,自我约束,文明办公;为了尽快让失业人员心有所属,情有所依,制定实施《*市失业人员社区管理服务暂行办法》,始终在倾心为他们营造“失业人员之家”;为了使农民合同制工人享受与城镇职工相同的失业保险政策,实施了《农民合同制工人失业保险的实施意见》;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积极探索失业保险对促进再就业的有效办法,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加强失业保险服务和就业服务的有机衔接,及时进行失业登记,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失业人员在技能、心理方面提高竞争就业的能力;增加失业保险基金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投入,通过直接组织培训和政府购买成果的形式,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真诚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为促进*市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有效地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安定。通过实施失业保险制度,给付失业保险金,保障了失业人员生活,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推行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促进了失业人员再就业。按照有关规定,“十五”期间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出部分资金,用于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活动,共计支付1219万元,帮助部分失业人员重新走上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再就业。

第三,积极支持配合企业改革,有效支持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失业保险制度,保障了从企业走向社会的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减轻了企业的压力,推动了改革措施的顺利出台和实施。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十五”期间失业保险基金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调剂资金5093万元,为实现“两个确保”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市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的研究发现,失业保险制度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经济运行“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调节器”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整体运行情况而言,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与整个经济体制及就业体制改革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政策方面

失业保险立法层次低,立法滞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国务院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但它仅仅是失业保险制度实施的一个基本规范,还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高度,其权威性、强制性不够,削弱了失业保险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作为社会保障标志性法律—《社会保障法》还未出台,失业保险的“尚方宝剑”还不够锋利。

(二)参保征缴方面

1、失业保险覆盖面还比较窄。主要表现为:首先,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跟不上就业形势变化的需要,传统的以“单位”为服务对象的失业保险体系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分散化、流动性强的就业格局。其次,目前主要是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参加缴纳失业保险费,乡镇以下企业还未开展失业保险业务。最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至今没有将国家公务员纳入失业保险范围,成为制约人事制度改革纵深发展的“瓶颈”,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把部分劳动者排除在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应急性有余而前瞻性不足,这不仅直接损害着劳动者在就业中享受社会保障权益的公平性,也因为企业或单位有无履行相应的缴费义务带来劳动成本的差异,从而影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2、失业保险登记制度不完善。失业保险登记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不到位,一方面是由于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河北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征缴暂行办法》对拒不进行社会保险登记的单位处罚有限,极大地削弱了社会保险推行的强制性,滋长了少数单位拒绝参保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是劳动部门对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的获得不直接、不充分,只能借助外来资源来“共享”,不能有效地推行失业保险登记制度。

3、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力度不够。虽然失业保险费总量每年都在递增,但实际筹集过程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大部分事业单位不按时上缴失业保险费,出现失业保险费“不缴”或“欠缴”行为。少部分企业以各种方式拖欠、抵制失业保险费的缴纳,出现了类似少报职工人数或工资总额等失业保险漏费行为。这些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事人认识上存在偏差。许多单位和职工认为失业保险是“劫富济贫”,尤其是效益好的企业、事业单位认为:职工根本不存在失业问题,交也是白交。另一方面是《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欠缺相应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导致它的实施机制较弱。《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3条虽然规定加收0.2%的滞纳金,并且在26条规定拒不交纳社会保险费及滞纳金的可以提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但整个罚则并未规定对强制征缴未果的法律制裁,使社会保险费的缴纳义务人存有侥幸心理,使这种拖欠缴费的行为得不到强有力的惩处。

4、失业保险基金统筹调剂层次较低。我省目前失业保险基金以市级统筹为主,省级调剂为辅,而全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失业状态很不平衡,各地在失业保险基金收支方面苦乐不均,不少地方失业保险基金绰绰有余,个别地方失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出现全省失业保险基金结余总量年年增长,呈现过剩,而个别城市、个别县区由于失业保险支付能力不足,财政负担不起,造成应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得不到及时救助的不正常现象。

5、中断交费人数增加较快,缴费人数持续下降对基金征缴产生较大影响。主要是企业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并轨的步伐加快,企业改制、破产力度不断加大,职工大量的被解除劳动关系或提前退休,造成参加失业保险人数持续减少。

(三)失业保险待遇方面

1、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界定模糊。《失业保险条例》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有“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实际操作中“非因本人意愿”难以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由于就业不充分、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工资太低等原因,“自愿”解除劳动合同的失业人员按规定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而这又与设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初衷相悖。第二,一些垄断行业职工解除合同,获得高额经济补偿的人员,比普通企业安置费还要高很多,按理不应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但在具体执行中考虑到社会稳定、行业利益等种种原因,仍为他们发放了失业保险金。第三,一般企业买断工龄、给予很低的经济补偿的解除劳动关系的失业人员,由于和企业签订了自愿解除合同的协议而丧失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

2、失业保险待遇给付标准偏高。失业保险待遇给付带有特别强的不可逆性,或者说刚性,标准确立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之上后,要将其降下来是十分困难的。目前我省失业保险金标准由省级统一制定,城市失业人员每人每月领取的失业保险金、门诊医疗补助、医保补助平均在450多元,对于象*市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城市,给付标准偏高,与当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带来了失业保险待遇支付能力不足,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间不愿意就业等经济和社会问题。

(四)管理服务方面

1、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从目前失业保险所发挥的作用看,还停留在生活保障上,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所发挥的功能还不够。首先,失业保险基金不足,基金大部分用于支付失业保险金,导致用于失业人员培训和职业介绍的费用不足。“十五”期间*市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向再就业拨付资金三项支出占收入的97.77%,20*年达99.25%。其次,失业保险制度对失业者积极求职的经济激励方面仍有缺陷。最后,由于培训、职介经办机构经费紧张,存在挤占挪用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的问题,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没有发挥真正作用。

2、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失业保险政策是集职工参保缴费、失业保险待遇申领发放、失业人员转岗培训和再就业于一体的完整制度体系,但由于信息化程度落后,很难实现预定的管理目标,致使不应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和隐形就业人员领取了失业保险金,造成了基金的流失。统计手段落后,造成数据失真。失业保险基金的资金运作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保值增值更无从谈起。

3、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建设不完善。立足基层,开展社区服务,是失业保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目前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受双重领导和管理,工作人员“兼职”,办公场地和办公设施与社区居委会共用,办公经费空缺的情况很普遍,无法为失业人员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认为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全部职工,失业保险基金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与再就业紧密结合,管理与服务社会化的新型失业保险制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健全失业保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在依法治国的时代,加强立法是解决问题的制度保障。要保证失业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必须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失业保险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无法可依,就会使失业保险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如征缴困难、欠费普遍、管理不规范等。因此,只有尽快立法,才能为失业保险制度的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使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走向健康发展轨道。

(二)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工作

依法扩大了覆盖范围。失业保险的特点之一是其具有很强的共济性,覆盖范围越大,共济性越强。扩大覆盖范围,根本目的是为更多的劳动者提供必要的保障和帮助,解除他们以多种形式实现就业的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与其他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鉴于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实,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应适当扩大失业保险的适用对象,让所有企业、事业、行政机关凡是有可能失业的劳动者都参加失业保险制度。

在做好扩面工作的同时,必须强化基金征缴工作。强化征缴工作的重点:一是调整用人单位的注册登记环节,将失业保险登记和税务登记结合起来。在税务登记之前,用人单位必须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定真实用工人数,并以此人数作为缴纳失业保险的依据,减少参保或税收的不足,均衡用人单位用工成本,维护用人单位的公平竞争。二是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缴管理。可开征社会保障税,用征税的形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以确保基金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并加强管理,防止基金的流失、浪费,而且还要运作好基金,让其保值、增值。三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级党委、政府在安排机关事业单位的年初财政预算时,一定要按照有关规定,把机关事业单位缴纳失业保险费的资金足额纳入预算。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应安排弥补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不足的财政预算,从而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总量,避免发生应急性“兜底救济”。

(三)合理确定享受条件、期限、标准

合理确定给付条件,严格审核领取资格。失业保险的对象不是一般劳动者,而是一些具有劳动能力却因暂时失去职业,而丧失生活来源的人。也就是说,作为失业保险的失业给付受给者,有着严格的资格条件。只有具备以下资格才能有享受失业保险金的权利: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失业者;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且有劳动能力;必须提供足以证明其为非就业人员并积极要求就业的证据;失业前工作过一段时间,有过一定的投保经历;享受失业保险的失业者原单位交纳一定额度再就业基金,防止用人单位随意的解雇劳动者,筹集再就业基金用于失业者重返就业岗位。由此表明,凡无充分理由自动离职者,或因个人过失被解雇者,或失业未在劳动部门登记者以及无故拒绝接受劳动部门分配、介绍工作者,不交纳再就业基金的,均不能享受失业保险的相关待遇。

待遇水平不能定的过高,而是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就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失业保险所能提供的还只能是较低水平的、最基本的保障。对于提高津贴待遇问题,不可盲目从事,避免因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而影响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不要像发达国家那样,出现保护水平过高导致失业者再就业积极性的下降以及其他情况,对这个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待遇水平以维持失业人员在当地最低生活需要为准。

适当缩短给付期限,重新确定期限依据。我国现行的制度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两年。这恐怕是世界上最长的领取期限之一了,德国为12个月,阿根廷为16个月,巴西仅为4个月,就连瑞典这种高福利的国家,最长的失业保险金发放期限不过300天。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停止失业保险待遇,那么失业者当年的失业时间将从4.3个月下降到2.8个月,可见,过长的期限不利于敦促失业者积极求职。过长的失业保险期限可能使失业者丧失迅速就业的心理冲动,降低了失业者的职业搜寻成本,延长了失业者的职业搜寻期限,不利于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参考世界先进国家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我国的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以1年左右为宜。

(四)加强基础工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随着失业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管理和服务工作难度也更大。因此,把基础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十分必要。

1、建立科学、完整的失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没有相关信息地收集,就没有科学地分析与预测。在工作手段上,应大力推动失业保险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和计算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了使基金真正体现社会保障功能,应尽快建立信息监控网络,实现失业保险的全方位监控。建立以失业人数、失业结构、失业再就业比例与结构、失业保险基金收支数量与结构、失业保险金的增值与保值比例等指标为主的统计指标体系,有利于失业保险基金现状的真实反映。

2、立足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完善管理服务和信息化建设。要把失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纳入“金保工程”和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的总体安排中,完善就业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就业信息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动态跟踪系统,并提供失业保险及相关的政策指导、法律咨询等综合信息服务。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和信息传送网络化,实现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服务的全程化、个性化,为企业和失业人员提供更有成效的帮助。

3、将失业人员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延伸。要结合街道社区平台建设,将失业保险经办业务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在申领登记、待遇支付、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失业人员增多,服务内容更广泛,工作标准更高,都要求失业保险工作职能向社区延伸和拓展。依托社区开展工作,可以更贴近失业人员,做细做实管理服务工作。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一是通过社区办理失业保险金的申领发放;二是与社区就业组织配合,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三是与有关部门协调,切实做好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衔接工作。

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建设,要解决“由谁抓”的问题,建立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解决好“如何抓”的问题,把组织保障与制度建设、人员到位与措施到位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

(五)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目前我省失业保险基金只是在设区的市实行基金部分统筹,省级建立失业保险调剂金。由于统筹层次低,调剂范围、力度小,导致因各地失业率不同而出现失业保险基金或严重紧缺或大量储备的现象,不利于发挥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因此,改革目前我省失业保险金所处的县级统筹和市级统筹分散管理的状态,破除本位意识和狭隘的地方利益思想,树立失业保险基金全省一盘棋的战略,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建立省级统筹,中央调剂的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调剂范围和社会化程度,既可以加强失业保险金的统一管理,使失业保险基金在各省、市、县之间的调剂使用,较好的解决个别地方支付能力不足,财政负担不起的问题,提高了失业保险机制抵御失业风险的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基金安全性,探索失业保险金保值增值的可靠途径,还可以提高中央掌握失业保险基金的比例,加大失业保险收支的可控性。

(六)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加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是国际上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的趋势。失业保险如果仅限于保障生活,势必不利于减轻就业压力,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国际经验表明,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不仅是促进失业人员尽快重返就业岗位的最有效手段,而且也是稳定就业,减少失业保险金支付压力,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数量的重要手段。

失业保险制度范文篇3

制度功能定位偏颇,保障基本生活功能不突出、基金总体结余偏多、使用率较低《失业保险条例》的制度功能是保障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2002年,中央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时提出,失业保险要实现“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三项功能。保障基本生活应该放在职能功能的第一位,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但是在制度实施中,保障生活的功能明显被弱化。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中,真正用于保障基本生活的支出比例较低,各省基金支出中,用于失业金的支出不足。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功能也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主要是制度缺乏灵活性和动态调整机制。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经营风险大,不少行业失业潜在风险高,失业保险有责任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就业和预防失业,而当前的相关措施和手段明显不足,大多数用人单位和个人不能从失业保险中获益。此外,基金结余过多一直饱受争议。2016年,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36号),失业保险总费率阶段性降至1%-1.5%。近几年,失业保险费率已经下降一半,但是当期基金仍结余充裕。2014年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更是高达87个月。基金使用率明显很低。

待遇总体水平偏低,且待遇享受人数偏少

在保障生活方面,一方面是待遇水平总体偏低,且与缴费不挂钩。按照《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失业金的标准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低保标准。实际情况是,失业金标准大多数地区基本为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40%,相当于最低工资的60-70%。由于失业保险待遇与缴费没有挂钩,相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缴费标准按照社平工资的3倍缴纳,待遇水平却是“大锅饭”性质,制度设计明显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待遇享受人数过少。2016年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8089万人,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30万人,占参保人数的比例为1.27%。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待遇享受门槛过高。《失业服务不到位。三是经办流程不统一。由于各地失业保险具体政策规定不统一,造成各地在经办流程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不统一、不规范,降低了执行效率和执行能力。四是信息化建设程度也相对较低。受我国社保整体信息化建设进度的影响,当前失业保险信息化程度仍较低,不利于制度发展。

关系转移接续问题较多

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在办理转移接续过程中不能同其他险种一并转移,这有经办管理机构分设的问题,也有失业保险制度自身的问题。一是职工跨统筹地区转移中,由于失业保险基金不转移,缴费年限在不同统筹地区之间难以互认,影响了跨统筹地区职工的待遇享受。二是失业人员跨统筹地区转移的,关系是否强制转移规定不一。非本地户籍人员失业后,部分地方强行要求转移关系至户籍地,而部分地区则允许其选择在本地申领或转移失业保险关系至户籍地。三是转移金额标准偏要加快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在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安置职工中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三位一体的功能作用,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的同时,着力实施稳岗补贴政策。当前,要特别做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运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稳定性,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降低失业风险。同时,要不断完善失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根据失业人员需求延伸服务链条,实行精准化、差别化服务,保障失业人员生活,并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功能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人员领取失业金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二是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三是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实际情况是很多失业人员或者中断就业人员因不能满足这三个条件而无法领取到失业金。经办管理体系不规范、职责不清、流程不统一、信息化程度较低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顶层设计不到位、社保管理服务水平高低不一,管理体制不顺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失业保险管理服务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办机构设置不规范。全国范围看,少部分地区失业保险管理机构为独立机构,部分地区由就业部门管理,部分地区由社保部门管理。二是管理机构职能职责不清晰。主要是各地对社保行政部门、失业保险管理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社保经办机构的职能职责划分不清晰,管理上存在重叠交叉,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低,给转移接续工作造成一定障碍。失业人员医疗保险费和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补贴标准,转移接续尤为困难。四是发放标准规定不统一。即使是关系转移接续后,失业金发放标准也有问题。有的按照转入地标准发放,有的按照转出地标准。五是关系转移接续的流程不够规范,国家层面缺乏统一规范标准。

灵活就业人员是否应该纳入覆盖范围,值得商榷

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保险覆盖范围将产生一系列问题。一是对现有的参保人员不公。灵活就业人员群体缴费水平低,缴费期限短,而失业风险较高,享受待遇水平却较长,相对于稳定就业的参保人员不公平,对现有基金收支结构造成较大影响,将导致用人单位对制度的质疑,影响参保积极性。二是难以界定这个群体的失业状态。存在怎么界定就业状态,如何审核其是“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问题。三是参保政策和经办模式存在一定的障碍。要修改《社会保险法》《失业保险条例》中的相关条款,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参保范围;完善经办管理流程。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失业保险制度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社会保障;就业促进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正式在制度上得到确立,覆盖范围由原来的国有企业及其职工逐渐向城镇非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扩展,然而高校扩招以来日渐膨胀的高校毕业生失业群体却一直无法享受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失业保障制度。失业的概念是“达到了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有从事劳动的意愿,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且不能获得收入的状态”,失业社会保险则是“非本人原因暂时失去工作,中断收入,失去生活来源,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1]。”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出现了极大的就业缺口,毕业半年以后的就业率尚且不能达到90%。比照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680万的数量,有近70万的高校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这些人有享受国家提供的失业保险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失业保险的享受条件:“(一)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三)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2]。”可见当今的失业保险制度只把在职员工包括在内,却忽视了初入劳动力市场即面临失业风险的高校毕业生。这样的制度安排没有真正将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整体的失业保障体系,易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分隔,会对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的开发带来消极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索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未来的发展路径。

1.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的资金筹集

筹集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基金,是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与前提。目前广受认同的一种说法是,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基金由学生、学校、国家财政共同承担,其中学生个人承担为主,学校与国家为辅。个人承担的份额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按照居民的人均消费比例征收定额的保险金,一种是以在校生学费比例为基数进行征收。依笔者看来,失业保险基金由个人学校国家三方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在强调三方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又避免了任何一方负担过重。然而在校大学生在经济上的独立性差,几乎没有什么收入。2013年,中国教育报刊社的《大学生蓝皮书》指出,大学生没有全职工作的能力,他们的生活费主要还是来自于父母,生活费来自父母这一比例占到95.2%。因此,将保费的主要承担者定为学生显得不够妥当。笔者认为,失业保险基金可由政府进行专项的教育资金划拨,余下的部分由个人与学校共同分担,对于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可以适当减少他们的缴费比例。而高校的缴费比例设置则可以参考工伤保险中的浮动费率模式,学校的缴费比率随着毕业生就业率而进行浮动,这样对于高校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是一种特殊的保险制度,除了具有一般保险风险互济、责任共担的功能以外,它的针对群体大学生也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无疑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正的外部效应,因此政府有必要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进行资助。同时,大学生在经济状况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也需要政府的财政补助。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在发挥社会保险风险共担作用的同时,也是政府提供的一项教育福利。

2.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的待遇给付

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作为失业社会保险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制度设计的很多方面可以参考现有的失业保险制度,但是也要根据保障群体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调整。至于失业保险的领取条件,在笔者看来应有如下三点:2.1未就业大学生与高校于在读期间按时足额缴纳了保险费。2.2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内未找到工作,且为非自愿失业。2.3大学生已到失业保险管理机构登记失业并有求职意向。在满足资格条件之后,未就业大学生就有权利领取失业保险金。在失业保险的给付标准上,可以参照现有的失业社会保险标准,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而高于当地的低保水平。此外,为了减少失业保险金发放的负效应,可以采取规定最长领取期限和保险金梯度递减的方式[3]。目前,失业保险的整体发展方向已经由失业后的经济补助开始向预防失业和促进再就业转变,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自然也包含在内。从大学生这一群体角度分析,他们虽然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但是凭借父母的供养,除少数贫困大学生之外,大学生即使失业,也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在项目给付上的重点应该立足于就业服务,从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发展。在提供就业服务时,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强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理念,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制与机制,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模式,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法规,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网络[3]。学校方面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有必要更加侧重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素质,促进毕业生更好地适应职场;政府方面有必要在打破劳动力的市场分割局面作出努力,改善次级市场的就业条件,采取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工作、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通,刘慧霞,史蓉娟.中国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的需求与供给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10,40(6):80-84.

[2]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9.

失业保险制度范文篇5

关键词: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失业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就业不稳定导致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失业率将会影响社会经济与稳定发展,针对此情形,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失业问题的严重性,从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上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但对于目前的失业保险法律促进再就业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能够将立法功能够有效发挥,在此基础上弥补现有法律的不足,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方向。

一、基于法律层面思考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失业保险立法发展至今,相关的建设日益完善,对促进再就业制定了原则性规定,但是由于失业的具体情形以及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尚未明确,在实践中出现了各种阻碍,到目前为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一)立法中对有关概念的界定较为模糊。在失业保险制度中,对失业的相关概念较为模糊,主要表现在失业、再就业意愿、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等方面,在失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中明确,失业人员是具有工作能力且处于法律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同时又有就业愿望并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员,没有获得或者失去有报酬的就业岗位的人员;立法中还明确了视同失业的情形。2003年,政府有关部门还专门就再就业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这也意味着,相关失业保险立法中,存在概念界定不明等现象;对于失业的自愿与非自愿相关评定标准不够清晰,当出现劳动者因自身等主观原因而失业的情形时,如果划定为非自愿失业则显得有失公平。此外,对于再就业意愿的评判标准方面,立法中没有给出清晰的界定,这都是实践中导致各种各样问题出现的原因。(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仍然过窄。从失业保险立法的参保人员范围上看,主要包含城镇企事业单位员工、被征地农民与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相较于过去单一式的保障制度,在立法转变上逐渐在完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市场中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和新的失业现象,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仍然需要扩展。此外,在规定中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第一,制度设计中,参与失业保险范围的有较大比例农村从业人员却没有被制度所保障。第二,制度执行中,对于城镇企事业单位的范围进行了限制,没有真正全部参保,目前国有企业职工的参保率属于最高。而非国有企业就业、非正式就业、自谋职业等的比重明显扩大,这些用人单位的实际参保率普遍偏低,能够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较少。此外,目前新增了公务员群体失业现象,面对这一类现象,目前的立法层面还未将其列入参与失业保险的范围。(三)再就业培训形式化严重。从立法的内容上看,对于失业者再就业的保障采取再就业培训补贴等方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执行标准和法律依据,无法保证再就业培训的落实。而对于所提供的培训补贴方面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地区另行制定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极易造成不合理、不公平等问题;此外,再就业的实践模式没有简化透明,工作开展中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混乱执行等问题,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水平与培训效率无法提升。专业的培训人员有所欠缺,现有的培养人员无法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存在培训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规范再就业培训工作与管理。

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建议

(一)提高立法层次,尽快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尽快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以提升立法层次和强化制度权威。完善保险立法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国家政府通过立法对于人们在失业过程中的保障措施,是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二是通过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立法,能够确保失业保险在执行过程中获得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增强其促进再就业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用人企业的拒缴、不按时缴纳等现象进行依法处理,通过积极探索建立失业保险赔偿基金,扩大保障范围,同时促进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和软硬件设施。三是针对界定模糊的失业保险概念,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和法律规范,否则,将不利于失业保险工作的开展。(二)明确机构责任,完善监督体制。为进一步加强失业保险的内部管理与监督,应当实行严格的收支规章制度,对相关业务进行科学规范。强化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监督,加强失业保险行业内部的自律行为,规范失业登记管理、失业档案建立、失业保险金审核与统计等基础工作;监督失业保险基金处理全过程,保障基金的用到实处,完善相关操作规程。重视失业保险金额的征收、缴纳等环节的监管,定期核对每项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与支出情况,严格落实现有法规,优化相关处理流程,确保失业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完整。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国家应积极进行失业动态检测指导各地应积极配合做好失业动态监测工作,促进就业,维护经济平稳推行,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三)建立再就业培训服务中心。在再就业培训机制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有关制度与促进再就业相结合的联合措施;此外,需要健全失业保险与就业培训之间的专业服务体系。运用地方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支持再就业培培训服务机构,为再就业者提供帮助。对于接受再就业者或雇工单位给予补贴措施,在再就业培训计划方面,考虑实施过程中的合理性以及可运行性,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确保培训机构能够可持续经营。帮助再就业者打开就业市场,可选择在落后的区域,投资再就业培训等工程,促进就业培训服务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应当重点关注失业再就业现象,在立法与执法中,应当对相关概念予以合理界定,对相关的问题应制定更加全面的规定,同时设定分级、分阶梯的失业保险费率,明确对应的给付标准,积极落实并构建再就业服务体系,比如教育培训、就业服务中心等,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减少失业率。

参考文献:

[1]丁煜.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反思与重构[D].厦门大学,2006.

[2]郜玉红,丁晓莉.浅谈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几个问题[J].新西部,2012(13):61-61.

失业保险制度范文篇6

关键词:失业保险;再就业功能;主要改革方面

1失业保险的促进就业功能

失业保险制度20世纪初在法国诞生,历经百年,最初失业保险功能在于抵御工人失业期间的生活费用损失。而后,随着大工业时代到来,失业人数急剧增加,替代率高的失业生活保障费用导致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危机,同时高失业金并不能减缓或改善失业现象,造成的“贫困陷阱”和“失业陷阱”。

(1)避免失业人员对失业保险金的依赖导致的“懒汉”现象。失业保险延伸的促进就业功能是一项积极的就业措施,它的目的在于形成新一轮就业,而非单纯的经济补偿。该功能的实现一方面延续了失业保险的初衷,保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失业人员以就业为前提获得生活保障。

(2)加速就业信息的传递,降低工作的搜索成本。为失业者免费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是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的重要作用。旨在降低失业者自我寻找工作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使失业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重新就业,减少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时间,能够降低失业保险金的支出。

(3)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满足市场需求,避免劳动力留滞。随着经济发展对人员的要求成上升趋势,而单纯的生活补助型的失业保险,并不提供失业者能力提高的条件,人员的素质无法提高则就业造成阻碍。失业保险的促进就业功能提供失业者再培训的机会,负担了再教育成本,避免了因失业者能力水平低下造成的“失业陷阱”问题。

2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处在再改革边缘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促使了失业保险制度的产生,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打破了我国自解放以来的“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的模式,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其标志是1986年颁布的《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第二阶段,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和扩大,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失业问题显露出来,享受失业金的人数仅1994年就有194万人,超过1986-1993年7年的总和。但在这一阶段仍没有称失业而是待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93年国务院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该规定也成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第三阶段,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渐深入,特别面对国有企业大量富余人员问题,1999年共向再就业服务中心调剂资金41亿元,占基金总支出的45%。可以看到,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是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逐渐完善的。而今,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失业保险制度应该更加向着完善自身方向发展,朝着促进再就业方面发展。

2.1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要求促进再就业功能提高

资料显示,在全世界172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中,平均有40%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但在人均收入不足7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只有13%,而在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高达92%。

2.2失业保险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完成,促进再就业功能是完善的主要方面

我国的失业保险体系基本已经建立起来,同时有较高的基金积累,2003年末基金积累达到386亿元,如果将这笔结余存入银行并不能起到保障的作用,也未能达到好的保值增值的作用。应该将失业保险的结余用于促进再就业的工作上,实际将这笔钱变相的用于失业人员,同时也起到完善失业保险体系的作用。

2.3经济改革致使得失业结构的调整对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的需要

2003年底,再就业中心作为补充失业保险安置国家富余劳动力的使命正式结束,下岗人员从中心转出到失业保险体系。因而,下岗这一中国的特殊现象将成为历史,当前,我国的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改革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结构性失业,而随着改革的深化,失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国企改革完成之后,失业的结构将趋于相对稳定,多表现为摩擦性失业。因而,失业基金完全有能力为规模不太大的失业人群建立再就业服务。

3促进再就业的主要改革方面

3.1失业保险法的完善和具细

失业保险的立法,首先应该从行政法规走向国家立法,虽然行政法规也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但从今后的发展来看,国家立法更加正式、稳定、具有更高的执行力度。其次,在内容的设计上应该更为详细,在费率和待遇水平,以及相关的劳动力市场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有利于下级执行的规范以及高效。在这点上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虽然德国为联邦国家,各州都享有一定的立法权,但在失业保险方面,其《社会法典》第三卷在费率、支付条件、资金管理、给付、待遇水平、以及劳动力市场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相关于积极劳动力市场的规定就达100多项,这样各州没有太大的变通余地,便于上下统一执行,同时在执行时也有法可依。最后,要加强关于促进就业的条例设定,具体规定投入再就业培训和介绍的基金比例。失业保险条例中规定,失业保险制度旨在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促进其就业,并对其接受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给予补贴。但从实践来看,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有限,国家没有强制规定投入促进就业的基金比例,使得在很多地方失业者就业培训和介绍成了泡影。

3.2制度设计和资金使用方向调整

3.2.1关于制度设计方面的调整

失业保险制度未来的发展模式将向促进再就业方面发展,因而从制度设计上就要体现出积极就业型的失业保险制度。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的调整问题上,主要从缴纳和给付两方面增强促进就业功能的体现。

3.2.2资金使用方向调整

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费用主要用于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每年用于就业方面的投入只占总支出的10%左右。而目前我国的基金结余逐年递增,有相当充足的基金结余。完全可以利用这批资金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失业者尽快重新进入就业队伍,降低失业金发放时间,重新进入的失业人员进行失业金积累。失业基金的使用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将失业基金用于职业介绍和就业培训。在法国,失业介绍所26%的工作经费来源于失业基金,失业基金向职业介绍的转移相当于是国家对失业者的资金补贴,相对于单纯的保险金发放,是更为积极层次的保障。就业培训是促进就业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就业培训,增强了失业者的就业能力,转换职业技能,适应新的就业结构。

将失业基金用于鼓励企业招聘失业人员。我国已经有鼓励企业招聘下岗人员办法的经验,对于那些招聘下岗人员的企业进行减税,或者招聘一个下岗人员直接补贴等。结合我国的经验和其它国际上的经验,一方面,对于不景气的小企业进行工资补贴,走稳定就业路线。另一方面,从失业基金中提取一部分,对招聘长期失业人员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补偿。

将失业基金用于失业愿意灵活就业的人员。帮助失业人员创办小企业,为他们免费提供创业信息,提供由失业基金担保的小额银行贷款等。

3.3适时建立失业救济

我国目前实行的三条线向两条线并轨的保障模式,即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两根线。然而,对于一些新出现的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失业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只能消极的解决生活问题,不能给予其就业帮助。消极的生活补助,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和社会结构不稳定。面对,失业结构的变化,我国也应该建立以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为主线的失业保障体系,除了给予保险制度以内的失业人员以就业保障,同时,对于日益严峻的青年人、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人员给予相应的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失业保险制度范文篇7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在1986年正式建立的。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1993年4月,国务院了《国有企事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9年1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它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进入了正常运行时期。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越来越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失业保险的保障作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过窄,不能涵盖所有劳动者。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的总体状况,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我国的就业和失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快速提高,目前,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总量规模巨大。

1.2现行失业保险基金规模小,基金承受能力较弱。由于失业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越来越窄的的现象,导致收缴的失业保险数额有限,基金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远低于国际上失业救济金的平衡水平,致使其难以应付越来越严峻的失业保障形势,失业保险的受益率和替代率较低,失业保险金和失业补偿的总体水平不高。

1.3失业保险统筹水平和统筹层次较低,影响失业保障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失业保险制度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大部分地区实际上是地级市层次的失业保险统筹。由于统筹层次较低,基金的整体承受能力较弱,从而造成了一些地区失业保险基金严重不足,而另一些地区则存在大量结余。我国现阶段只有部分地区建立了调剂金制度,失业保险社会互济的功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1.4失业保险制度对如何合理地使用基金,合理确定基金使用的结构和比例,没做明确说明。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鉴于我国目前失业人员多、基金有限的情况下,目前过于偏重失业人员的生活救济,促进再就业的功能明显弱化,不能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

1.5《失业保险条例》的正常实施,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监管机制。虽然1999年国务院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一些法规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失业保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则没有可靠的法律依据进行解决,法律中缺乏责任规范和制裁办法,同时,失业保险制度所指定的监管机构,在分工和监管方面描述的比较笼统,致使监管部门不能完全发挥其有效的监督作用,使失业保险工作在征缴、使用、监管方面面临严重困难。

2健全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建议

2.1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从业人员结构和层次的不断发生变化,相对于正规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应针对具体特点,合理确定标准和操作办法,要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确保灵活就业人员能够顺利参保失业保险。这样有利于保持社会安定。拓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将这些人员尽快纳入失业保险的征缴范围,增加失业保险基金的存量的同时,使这部分人的失业保险得以保障。

2.2从失业保险“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来考虑,是否也应统一建立起个人失业保险缴费账户。规定企业所缴纳的费用按多少比例进入个人账户,多少比例进入统筹基金。明确享受失业保险的条件,不仅要根据缴费时间的长短,还要根据缴费账户的多少来确定应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还可采取根据失业风险程度实行差别费率,政府根据各行各业的情况,对失业率高的行业按高的费率来征收保险费,对失业率低的行业按相应的费率来征收。

2.3合理确定基金使用的比例。以失业救济和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紧密结合再就业,实行有效管理。首先,将基金用于失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包括失业救济金、医疗补助金、生活困难补助和失业女职工生育补助金等方面进行合理分配;其次,运用一定的基金积极帮助失业职工再就业,包括转业训练费、生产自救费、职业介绍等,同时,通过发放一定的救济金作为启动资金,鼓励失业职工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再次,为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对于那些一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可考虑从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的角度,逐步将他们纳入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失业保险基金应该出一部分钱,通过发放职业培训补贴等方式,帮助这些大学生尽快就业。

2.4建立失业保险信息监控网络系统。为了使基金真正体现社会保障功能,应尽快建立信息监控网络,实现失业保险的全方位监控。建议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劳动者代表、工会代表和其他公众团体代表组成的社会监督机构,负责对失业保险工作的监督。按期、定时公布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增加基金使用的透明度,以有效控制基金的不明流向,杜绝挪用、侵占基金现象的发生,还要由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对预算决算的审核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2.5尽快出台与失业保险条例相配套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完善失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失业保险制度的建设有法可依,为失业保险条例的有效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2.6建立科学、完整的失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没有相关信息地收集,就没有科学地分析与预测。建立以失业人数、失业结构、失业再就业比例与结构、失业保险基金收支数量与结构、失业保险金的增值与保值比例等指标为主的统计指标体系,有利于失业保险基金现状的真实反映。

3结论

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牵动着整个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它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吕学静.《现代社会保障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熊敏鹏等.《社会保障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失业保险制度范文篇8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在1986年正式建立的。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1993年4月,国务院了《国有企事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9年1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它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进入了正常运行时期。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越来越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失业保险的保障作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过窄,不能涵盖所有劳动者。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的总体状况,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我国的就业和失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快速提高,目前,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总量规模巨大。

1.2现行失业保险基金规模小,基金承受能力较弱。由于失业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越来越窄的的现象,导致收缴的失业保险数额有限,基金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远低于国际上失业救济金的平衡水平,致使其难以应付越来越严峻的失业保障形势,失业保险的受益率和替代率较低,失业保险金和失业补偿的总体水平不高。

1.3失业保险统筹水平和统筹层次较低,影响失业保障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失业保险制度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大部分地区实际上是地级市层次的失业保险统筹。由于统筹层次较低,基金的整体承受能力较弱,从而造成了一些地区失业保险基金严重不足,而另一些地区则存在大量结余。我国现阶段只有部分地区建立了调剂金制度,失业保险社会互济的功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1.4失业保险制度对如何合理地使用基金,合理确定基金使用的结构和比例,没做明确说明。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鉴于我国目前失业人员多、基金有限的情况下,目前过于偏重失业人员的生活救济,促进再就业的功能明显弱化,不能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

1.5《失业保险条例》的正常实施,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监管机制。虽然1999年国务院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一些法规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失业保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则没有可靠的法律依据进行解决,法律中缺乏责任规范和制裁办法,同时,失业保险制度所指定的监管机构,在分工和监管方面描述的比较笼统,致使监管部门不能完全发挥其有效的监督作用,使失业保险工作在征缴、使用、监管方面面临严重困难。

2健全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建议2.1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从业人员结构和层次的不断发生变化,相对于正规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应针对具体特点,合理确定标准和操作办法,要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确保灵活就业人员能够顺利参保失业保险。这样有利于保持社会安定。拓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将这些人员尽快纳入失业保险的征缴范围,增加失业保险基金的存量的同时,使这部分人的失业保险得以保障。

2.2从失业保险“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来考虑,是否也应统一建立起个人失业保险缴费账户。规定企业所缴纳的费用按多少比例进入个人账户,多少比例进入统筹基金。明确享受失业保险的条件,不仅要根据缴费时间的长短,还要根据缴费账户的多少来确定应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还可采取根据失业风险程度实行差别费率,政府根据各行各业的情况,对失业率高的行业按高的费率来征收保险费,对失业率低的行业按相应的费率来征收。

2.3合理确定基金使用的比例。以失业救济和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紧密结合再就业,实行有效管理。首先,将基金用于失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包括失业救济金、医疗补助金、生活困难补助和失业女职工生育补助金等方面进行合理分配;其次,运用一定的基金积极帮助失业职工再就业,包括转业训练费、生产自救费、职业介绍等,同时,通过发放一定的救济金作为启动资金,鼓励失业职工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再次,为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对于那些一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可考虑从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的角度,逐步将他们纳入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失业保险基金应该出一部分钱,通过发放职业培训补贴等方式,帮助这些大学生尽快就业。

2.4建立失业保险信息监控网络系统。为了使基金真正体现社会保障功能,应尽快建立信息监控网络,实现失业保险的全方位监控。建议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劳动者代表、工会代表和其他公众团体代表组成的社会监督机构,负责对失业保险工作的监督。按期、定时公布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增加基金使用的透明度,以有效控制基金的不明流向,杜绝挪用、侵占基金现象的发生,还要由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对预算决算的审核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2.5尽快出台与失业保险条例相配套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完善失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失业保险制度的建设有法可依,为失业保险条例的有效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2.6建立科学、完整的失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没有相关信息地收集,就没有科学地分析与预测。建立以失业人数、失业结构、失业再就业比例与结构、失业保险基金收支数量与结构、失业保险金的增值与保值比例等指标为主的统计指标体系,有利于失业保险基金现状的真实反映。

3结论

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牵动着整个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它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摘要: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但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在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失业保险的保障作用。为此,提出了相关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失业保险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失业保险制度范文篇9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建立阶段。1986年,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国务院颁发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这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暂行规定》虽然对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构成要素如实施范围、对象、资金来源、支付标准、管理机构都作了说明,但正如它的名称一样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其实施范围狭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保障能力有限,保障待遇低,失业救济性质明显。

2.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改革的力度加大,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浮出水面。为了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1993年国务院又颁发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以代替1986年的《暂行规定》,但是《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并没有对《暂行规定》有大的突破和超越,失业保险原有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新的形势下有些问题甚至更加尖锐和突出,从而导致了失业保险在经济改革中没有担当起应有的责任,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改革的进程。

3.巩固阶段。1999年国务院的《失业保险条例》,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强化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强调失业保险权利与义务的对应、体现失业保险的性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方面无疑有很大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l)确立了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基本宗旨。(2)将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3)建立了国家、单位、职工三方负担的筹资机制。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提高到了工资总额的2%,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4)确定了失业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申领程序。《条例》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二是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三是已办理失业保险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5)重新调整了支出项目和支付标准。在支出项目安排上,强调了失业保险金及其相关支出,增加了职业介绍补贴的开支项目,取消了生产自救费和管理费。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高于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制定。累计缴费1—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缴费5—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为18个月,缴费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6)提高了统筹层次,实行了市级统筹。(7)加强了基金管理,规定失业保险基金必须存人银行的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我们失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目前,失业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就当前各国对失业问题的解决情况来看,日本的失业保险制度比较成熟。以下将对中日两国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比较,并通过比较找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与日本相比,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不仅建立时间短,而且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通过与日本的对比分析,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失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1.资格条件比较。失业保险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劳动者,而是一些具有劳动能力却因暂时失去职业而失去生活来源的人。也就是说,作为失业保险的受给者,有着严格的条件。从两国的共同点来说,基本包括以下几点:(1)必须达到规定的资格期限,主要指投保期。(2)必须是非自愿失业,防止故意失业获取失业保险金。(3)已办理失业登记,又有求职要求。但要求的宽严程度不同:我国规定投保期限为一年,如果缴费期限不足一年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日本是离职前一年中要有六个月的缴费经历。

2.给付内容比较。(1)给付标准:给付标准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准,但是它原则上达到受益人的收入损失得到部分补偿,又不能妨碍就业意志。日本规定一般劳动者每天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失业前半年平均工资的50%—80%,即平均日工资越高,基本失业津贴越低,反之则越高,这是它的合理成分。我国按照高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发放。(2)给付期限:两国都有等待期和最长给付期的规定。日本采用综合标准,失业津贴的领取期限根据被保险人的年龄、投保期长短及就业难度等因素综合确定,最长领取期限为360天。此外,遇到特殊情况(经济衰退、全国就业形势严峻、跨地区求职、职业培训延期等)可酌情延长领取期限。我国采用的标准比较单一,根据失业前的累计缴费年限的长短:满一年不足五年的,领取期限最长为12个月;满五年不足十年的,领取期限最长为18个月;十年以上的,领取期限最长为24个月。

3.费用负担比较。采用何种负担方式,取决于政府对失业应负责任的认识、企业的经济效益、历史传统等因素。日本失业保险金支出的部分由国家(政府)、雇主、雇员三方负担。并不实行全社会统一的单一失业保险费率,而是根据各行业的失业风险程度实行差别费率。雇主与雇员根据本行业的费率,按照等比制分担失业保险费。此外,国家财政负担部分费用。其中:一般求职者津贴和短期特例求职者津贴财政负担1/4;日雇劳动求职者津贴财政负担1/3;继续雇用津贴财政负担1/8。而用于雇佣保险事业支出的部分则完全由雇主缴纳。我国采用单一的失业保险费率,城镇企事业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个人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财政不固定负担部分费用,只在事业保险给付出现困难时提供紧急援助。

4.管理体制比较。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它的性质决定了政府责任,两国均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失业保险管理。

三、针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不足,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总的说来,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不足,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出发,也就是要不失时机地深化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客观地讲,我国在制定和两次调整失业保险制度时,并非没有注意到国外的改革动向,因此在制定上出现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重新讨论这一问题,主要的是因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繁重的就业任务迫切要求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就现在看来,失业和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已经进入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在首先确保用于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有充足的调剂空间用于促进就业。近两年来,北京、上海等省市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不失时机地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减少失业的功能和作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改革的重点是:

1.完善制度,强化约束,建立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的失业保险具有救济期限长(最长24个月)、申领条件宽松等特点,且待遇标准只与缴费期限挂钩,与领取期限无关,对是否积极求职约束性不强。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不能不导致失业人员对失业保险的过度依赖。处在失业保险金申领期的人员,对于公益性岗位、临时性工作往往不感兴趣,除非有收入稳定、体面的就业机会,否则宁可等待。最低生活保障的情况也是这样,放弃推荐的社区服务或其他公益性就业岗位而宁愿继续“吃低保”的现象并不在少数。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在改进制度设计上找出路,通过严格申领条件、强化对申领人员积极求职就业的外部约束来实现。为此,不仅需要调整相关政策,完善管理措施,还需要完善失业保险、低保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及时掌握失业人员、低保对象的就业和收入情况,并通过信息系统相互沟通,实施动态管理,跟踪服务。

2.建立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相结合的费率调整机制,发挥失业保险在稳定就业和减少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就业,着眼点不仅要放在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上,更积极的做法是放在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减少失业上。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实行差别费率或浮动费率引导企业减少裁员,或通过提供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在不景气时期通过缩短工时、挖掘内部潜力等方式消化富余人员,不失为一项积极有效的失业调控措施。

3.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扩大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政策的受益对象范围。目前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不仅基金支出渠道窄,而且享受对象也仅限于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这是不合理的。固然,在失业保险金的申领上,强调权利义务相对等,强调以参保缴费为前提、与缴费期限相联系,这是符合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的。但是,作为失业保险延伸职能的促进就业措施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其对象自然也应当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来设定,而不宜仅限定在符合申领失业保险金条件的人员上。

4.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支出范围。理清楚了上述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无须多做分析了。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扩大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范围,既要考虑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要求和资金使用范围,又要充分考虑失业保险基金状况,在优先保证失业保险金发放并留有充分余地的前提下,量力而行,适当扩大支出项目,逐步增加资金投入量。

迄今为止,我们依然在研究是否扩大试点问题。其实,试点的意义在于对未知的领域或不可预见的风险进行探索和评估,而在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作用这个问题上,其积极意义已为大量国内外实践经验所证明,其可能面临的风险也有足够的应对之策,因此,在我国政府的努力下,确保失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春淑.日本失业保险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J].天津商学院,2006,(06).

[2]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陈建安.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杜黎霞.浅谈我国失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J].甘肃科技,2007,(05).

[5]孙祁祥,郑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6]信长星.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08).

失业保险制度范文篇10

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运行现状

1.覆盖范围扩大,参保人数上升。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动而逐步扩大。制度建立初期主要实行于国企事业单位,而后为适应经济形式、政策环境的变化,扩大至各私企、民营企业,近年来有少数地区尝试将农民工也纳入保障范围。总体来看,全国范围参保人数从年开始逐步稳定上1994升,数据显示年参保人数为19947967.82017万人,至年参保人数增至18784.2450.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万人。农民工参保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07年农民工参与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150人,至20164659万年增长至万人,平均增长率为。以上数据19.8%表明我国失业保险覆盖面正在逐步扩大。2.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不断增加。随着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的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但参保人数增速小于基金收入扩大速度,这说明我国失业保险征缴力度在加强。失业保险金支出也在逐年增加,但支出增加的幅度不及收入增度,这说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可能存在缴费基数过高或者保障力度不足等现象。3.侧重保障功能,促进就业功能发挥不足。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基金支出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领取失业金随之增加,失业保险待遇在逐步上升。但是失业保险制度的就业功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世纪末,德国就业促进项目支出占失业保险基金总支出的比例就己达到54%,2010而我国在年,用于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仅占总支出的7.2%,这说明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支出还有待提升。

二、制约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1.保障范围狭窄。我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但制度覆盖率仍有待提高。年底我一方面,2017国就业人口为万人,失业保险参77640保人员为失业保险覆18744万人,全国盖率为,而国际劳动组织规定24.2%失业保险最低应覆盖的就业人50%口,由此可见我国失业保险规模远没有达到国际标准。另一方面,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对象以城镇职工为主,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部分地区尝试将农民工和高校应届毕业生纳入保障范畴,但这些措施并没有在全国普遍实施,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员工、个体户、灵活就业人员等高失业风险群体尚未纳入失业保险保障范围,这违背了失业保险制度的普遍性特征,客观上制约了失业保险制度发挥促进就业功能。2.给付机制不合理。首先,我国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不合理。参保人员缴费时以其工资收入为缴费基准,但成为失业者后其领取的失业保险金水平与其缴费工资无关,失业保险金给付标准由当地政府确定,一般设置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与最低工资标准之间,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失公平。有国内学者研究得出,我国的失业保险的支付标准仅达到平均工资的34.9%(均值),东部发达的省市平均工资的替代率很多达不到,而在发达25%国家的失业保险金月标准一般为本人失业前工资的,发展50%~60%中国家一般在失业前本人工资的40%~50%。失业保险金过低无法满足失业者基本生活需要,同样抑制了劳动者的参保热情。其次,失业保险金发放时间过长,发放方式不合理。我国的失业保险金发放特点是“低效益,长时效”,发放期限为个月,24发放方式采用按月等额模式,失业者容易因为过长的给付期限和稳定的失业保险金收入趋于安逸和满足,对失业保险金形成依赖,在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中不主动寻求工作。3.再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我国失业保险就业培训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就业培训机构因资金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无力针对失业者个人特点设置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单一、培训项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时常发生,失业者难以真正从就业培训中汲取符合自身的有效信息。其次,失业保险职业介绍功能发挥不足。我国的职业介绍服务手段以举办招聘会为主,但招聘会参与企业不确定,无法保证与求职者的个人需求相匹配,求职者通过参加招聘会求职成功的概率较低。4.缺乏激励措施。我国失业保险给付时间过长且对于失业保险金领取资格的审核较为宽松,这导致部分失业者没有就业欲望却领取失业保险金,这是制度激励不足造成的后果。此外,我国失业保险缺乏经济激励,没有对寻求工作的失业者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部分失业者因经济压力局限于本地区,岗位可选择性小、求职效率低,不仅打击失业者求职热情,也加重了当地的就业压力。而政府对于积极支持再就业政策的企业,的优惠政策只会在特殊时期作为应急措施出台,没有形成固定的优惠措施,不利于鼓励企业长期吸收再就业人员。

三、强化失业保险制度就业功能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