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1:09:15

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范文篇1

1.实践性教学含义以及种类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扩展,是实现“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保证,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主要途径。实践性教学是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采用技能训练和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过程,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实践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2]。

2.高职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旅游行业特点要求。旅游行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科学管理应用的能力[3]。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旅游管理教育必须要与实践高度结合。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是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该课程的教学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需要。目前,不少旅游管理的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普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使有些教师在专业实训室能为学生进行实际演示,但是由于平时不注重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协作,对饭店、旅行社、景区等的实际运营模式、流程以及最新动态了解甚少,从而不能达到使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效果。另外,通过调查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9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他们希望能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3.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运用

我校旅游法规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广东省导游人员考评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政策法规》,是广东省导游资格考试系列教材,全书内容包括政策篇和法规篇,政策篇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内容,属于基本理论,法规篇包括旅行社经营管理法律制度、导游人员管理法律制度、旅游安全事故管理法律制度、旅游交通和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旅游住宿治安管理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管理法律制度、旅游合同等内容。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本课程安排周课时4个,总学时数68个,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熟悉旅游行业的条文法规,必须考虑教学方法的改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认为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很好的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还能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接受新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笔者主要采用的实践性教学手段分为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两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模拟法、社会调查法、参观式学习等等。在此,笔者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实践性教学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中的几项运用。

3.1校内实践运用

3.1.1借助校内实训室我校建有可供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实践用的模拟旅行社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酒店客房实训室、模拟娱乐歌舞厅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好教学,比如旅行社经营管理法规制度这一章,它主要包括旅行社设立、旅行社经营两大模块,借助旅行社实训室,向学生讲解旅行社设立的三大基本条件,应当准备什么材料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请,质量保证金需要交多少等等。这些知识点前呼后应,脉络清晰,最后让学生掌握旅行社的设立程序和条件,并动手制作申请设立模拟旅行社的全套资料。

3.1.2课堂模拟演练旅游政策法规第十二章内容《旅游合同》,如何订立旅游合同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导游资格考试的难点,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订立合同,使学生了解订立合同的程序和要求,培养学生依法订立旅游合同的能力,掌握旅游合同的主要条款与履行合同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例如,先设定一个背景资料:有一个旅游团要参加海南的旅游观光,双飞4天,住当地5星级酒店。根据法律规定,旅行社需要跟游客签定旅游合同。提出假设,假设学生是某旅行社的经理,请学生根据上述背景材料拟定一份旅游合同。要求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界定要清楚明确,不含混不清,不产生歧义,不得违反《合同法》和《旅行社管理条例》。另外,实际教学中亦可以设立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以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为依托,以学法、用法、普法为宗旨,以提高法律素质为目的,由非法律专业学生自编、自演的仿真法庭。每次从正在学习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学生中公开选出十余名学生担任案件中的“司法人员”,“律师”,“原告”、“被告”,“证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按照程序法的规定,模拟真实“案件”的审判活动。

3.2校外实践运用

校外实践运用在这里并不是指校企合作的分段式或者顶岗式实习,而是指结合我校校情以及所处环境,布置学生完成课外实践调查或者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参观式学习。

3.2.1课外调查法旅游政策法规中的第九章内容包括了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旅游饭店行业规范、旅游住宿业治安管理法规制度以及食品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运用性非常强,都是目前行业必须要遵守的规范。首先通过授课讲解主要内容,随后用课外实践调查作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要求学生分组并派组长抽题,给定1周时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调查,做好报告并讲解调查的过程及结果。每个题目的设计都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环境,具体的题目可以是:①了解江门高星级酒店的星级情况,通过谈话了解酒店在接受检查时要准备什么。②调查酒店在保护客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采取了什么措施,以及保护客人物品上有什么规定。③实地考察娱乐场所(k房)的环境,指出不符合娱乐场所设施规定的地方。④调查餐馆或者商场出售的食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情况,将不符合的指明并进行记录等等。

实践性教学范文篇2

物流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目前国内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中,物流学早在20世纪初期诞生,20世纪中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中后期。虽然已建立了较好的物流实训场所,并有较完备的物流教学设施设备及仿真软件,但对培养学生物流管理的综合能力和管理技能方面达不到满意效果。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训练,还需建立更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实践技能培养

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注重课本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灌输,忽视了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作为新型的行业,有关物流管理的许多理论尚处于不断探索与研究阶段,以至于物流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于物流实际发展。把握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能力不够,针对就业和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上脱节严重,无法实现实践与理论的一体化,存在专业知识学习代替职业技能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各成一轨,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实际技能的内在联系

传统学科型课程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教材编写时间长,课程开发周期长,学术色彩比较浓,相对封闭在职业教育内部,知识内容没有与生产、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对社会生产实践的反应迟缓,不能反映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的技术、工艺和方法的运用,造成了课程内容不能与生产、服务一线的发展同步。传统学科型课程脱离实际需要,课程内容繁难和陈旧。

3.基础课、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忽视了内在的有机衔接与灵活配合

高等职业技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衔接与配合,还存在各门课程间重复内容,在教学中需要根据社会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物流管理专业的优质教材不多,实现专业课程要符合培养目标及生产实际要求,专业基础课程要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建设。总之,物流教育忽视了复合知识的传授,而过分强调了专业教育,综合能力素质受到局限,影响了学生的学科视野,教育设计和组织模式上要显现出灵活多样性。

二、物流教学实践化的必要性

现代物流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物流专业的培养应该是“宽带”型的,讲求“宽口径、综合性”。所以物流管理专业应重在培养操作性为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的培养上。由于专业教育组织模式尚未脱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这种现象根源就在教育的组织模式。因此,被教育者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加工能力差,特别是综合分析、解决、谋划组织能力薄弱,对新方法、新观念了解不多,只能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物流方面的知识,缺少物流工作经验,无法良性交流。

三、落实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管理

物流管理应培养学生在物流行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工作。

1.开展多形式和案例教学

物流案例教学应根据讨论的结果提出解决方案,教学方法是通过具体的物流案例情景的描述,通过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求解、总结,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运用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物流案例辅助理论知识,运用教学让学生学习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实现教育中理论目标。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2.实行现场教学、模拟操作的“任务驱动”

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的课程开发是职教课程规范的开发方法。一些专业课程以一个个任务、问题的提出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模拟实习,达到理解、应用知识的目的。

3.采用启发式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境化教学等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让学生积极思考,重视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小组与个人学习活动,使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4.推广多媒体教学

为了扩大授课信息量,使课堂形象生动,物流课程应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制作网页,不断改进网络教育基础,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实现资源共享。

5.加强校企间的合作

校企合作重要的是落实就业,是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根本保障。构建工学结合,是解决教育资源的手段和措施,更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采用物流认识实习、现场教学等手段,通过校企合作,能够给学生以充分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机会,有效延伸教学空间。

6.强化产学研合作建设

“产”“学”“研”是改革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的基础,“产学研一体化”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切入点,在一线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厂顶岗实习和实训,进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物流企业的现场管理,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7.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性教学范文篇3

借助学校搭建的实践性教学平台,优化现有教学方法。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为主线,以每环节为模块,设计学生实践参与流程和要求,制定考核和奖励办法。实践性教学“训练”各环节实施步骤和要求如下:

(一)课前实践训练。课前训练包括布置训练内容———组织训练———提交训练成果———教师评价几个步骤。训练内容有:查资料、小组讨论、排演案例、制作课件等。组织训练由各小组长带领组员展开讨论、排练、收资料和课件等,教师进行监督检查或指导。提交训练的成果包括所查资料电子版、讨论排练视频、自制课件、讨论发言稿等。教师评价由教师组织,评选最佳组织者、组员、团队、课件、发言稿等并作为考核平时的依据。此环节重点解决全员的参与性。课前预习准备环节以往存在的问题一是重布置轻落实,二是没有口头表达等技能训练。本环节要求提交课前参与训练的成果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依据,激励和监督机制促使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创新,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课前参与流于形式及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

(二)课中实践训练。此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中心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首先有利于集中课前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高效解决;其次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轻松愉快的完成系统的实践训练;第三为课后实战参与打下基础。为此,我们采取对原有实践性教学方法“吸取精华———找出问题———集中突破”的策略进行优化和完善,具体形式有:

(1)情景教学训练:其步骤为案例准备———情景演示———分组讨论和交流———教师归纳讲解———撰写分析报告。其中情景演示是亮点,课堂展示教师收集的典型案例和学生排演的案例,通过视觉冲击或亲身体验、历练、感悟,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单一的法庭模拟和抽象的案例讲解,去法律的神秘化而更贴近社会;让学生置身于法官、律师、当事人、教师等众多角色中,增强其法律责任感。

(2)学生主导式案例或辩论训练:其步骤为案例或辩题准备———课堂讨论及辩论———评委及主持人发言———教师总结———提交书面作业。该环节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导性。案例及辩论课是常用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比较成熟,但是也存在教师主导性较强的问题,即出题、组织、分析、总结等所有环节都由老师主导,教师自始至终走在前台,学生技能提升有限。本训练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和竞争。如学生参与出题、主持、提问和分析、小组间的竞争、台上台下的互动等,教师在旁引导、观察和纠错,学生始终是主导者。师生角色的调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技能训练效果显著。

(3)师生互动“多讲”训练:其步骤为布置讲课内容———学生讨论准备———师生互动多讲———教师总结。本训练吸收“一言堂”中的“言”的合理性,改变“一”的弊端。同时吸收我校“双师”教学中“双”的新颖性,改变“有师无生”的缺憾,优化为“师生互动多讲”模式,要求学生轮流上台当老师讲授,老师在台下当学生听讲,然后师生间、学生间再互动交流。训练有效转变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和被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兴趣、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勇气和胆量。

(三)课后实践训练。为巩固前两个环节的实践效果,我们安排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实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具体办法包括:旁听审判、听法律讲座、参加学校辩论赛、接受律师现场指导、班级交流、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等。此环节训练的特点是“开放———融入———交流———提升”。法学实践性教学不是几人几班的封闭改革,要力戒故步自封的狭隘教改观,应把局部的教改放入学校的宏观改革蓝图中,找准位置和突破点,充分利用学校已搭建的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效果。为此我们除了积极联系庭审和讲座,邀请律师辅导、组织班级交流活动等以外,还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全校性的实践活动,如参加校级辩论赛、模拟法庭大赛、专家讲座、法律诊所等,在开放中拓宽视野,在交流中互相切磋,在互动中提升实践技能。

二、我校实践性法学教学“训练方法”的特色

突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并吸收借鉴了原有实践性教学方法的长处,挖掘了传统教学的合理因素,经过优化、改进和整合融入到了本课题的教学训练和考试方法中来,形成了以学生为核心,教师为引导,师生互动学习的平等式实践性教学和考评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色是:

(1)实践性:从头至尾,各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自己体验、历练、感悟。即用实践的方法学习法律,用实践的方法教授法律,用实践的方法考查教学效果。

(2)互动性:强调全方位的互动性。包括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台上台下互动、课前课中课后的互动、学校与实务部门的互动。

(3)参与性: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如每位学生提交课前所查资料、制作课件和小组讨论、排练案例的视频;课中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台下提问;课后旁听庭审、听讲座。

(4)平等性:各环节中学生参与并主导而教师只观察、指导和纠错。使师生关系不再是“权力服从”关系,而是“平等交流”关系,这将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互信,减少误解和抱怨。

(5)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教学还是考试都应努力做到让学生感兴趣而不是畏惧,因为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而非为难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情景教学、现场旁听审判、情景模拟问答口试、竞赛式口试等训练和考核方法,通过视觉刺激和亲身体验感悟,一改传统教学的一言堂的被动学习和笔试的紧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6)公开性:课前讨论、课中参与、课后实战及开放的口试都体现了公开性特点。以学生主导式考试为例,学生集体上台面试,学生评委当场打分,其他同学和老师台下观战。这种公开口试方式能最大限度体现客观公正,台上哪个小组及其成员表现如何,台下一目了然,并且考生对答案和评分有异议权,教师和评委可组成评议团可当场评议答复。它较之闭卷书面考试更透明、公正和人性化。前者多人打分众人监督,当场纠错,后者考完后由一人或多人打分,几缺监督或监督滞后。

三、我校实践性法学教学“训练方法”的创新之处

(一)模拟社会化:与模拟法庭实践课相比,一般模拟课仅限于模拟法庭场景和程序,模拟范围较窄。本课题讲授前对案例或事件进行情景模拟,其内容和场景更为广泛和社会化,这样可使法律去神秘化而更贴近社会,也使学生把法律当成工具而非权力,真正树立起法律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正义平等理念。

(二)案例情景化:与案例、讨论、辩论等实践课相比,以往实践性课程鲜有模拟还原现实情景的,多以教师口头、板书或文档形式介绍案例,缺乏直观性和氛围感。模拟案例情景能促使学生参与并提高学习兴趣,易产生联想,启迪思想。

(三)讲授多元化:本课题中的多元讲授是在传统讲授基础上改进而来。它不同于“一言堂”,“一言堂”是由教师一人讲,而多元讲授由多人讲;同时它也有别于“双师或多师”教学,一个虽然讲授人数多但都是老师,不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一个则是由“师生共同讲授”互动学习,学生参与讲授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受动学习的状态。

(四)学习开放化:开放式学习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地点开放,而本课题要求课前讨论,地点由学生自由选择,所以在春暖花开之即,讨论可以校园的长亭、绿茵草地等展开,轻松的室外环境使学生心情格外轻松愉快,学习兴趣增加。二是学习过程开放。教改要求各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它打破了一人封闭式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实践性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提高认识开拓创新教师素质实训场所科学考核

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对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财会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形成熟练运用本专业知识的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本文试就中职财会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谈几点思考与探索。

一、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前提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不足,表现为在财会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动手操作,导致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要适应社会发展对财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我们要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切实把实践性教学当作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大事来抓。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使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安排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明确模拟实验类教学的学时、要求和做法,监督、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和必要的经费,不断扩大实践性教学领域,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二、开拓创新实践性教学,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基础

财会专业课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很强,要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财会专业特点、学校的模拟实训条件及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性教学进行开拓创新,以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就此我认为可进行如下的尝试。

(1)创建新的实践性教学计划体系

以往的实践性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时间根据理论教学来确定,这不利于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创造型的人才。新的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计划体系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要求、财会专业的特点及新时期财会职业规范等统筹考虑,实践性教学应跟着生产实际走,理论教学在实践性教学中穿插进行,以教会学生怎么作为主,为什么作为辅。把所有的专业课与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

(2)抓住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性环节。

财会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分学科性和综合性,无论是何种技能实训,都要抓住关键性的环节,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基础会计》实训关键是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以及报表编制等操作。而会计实务的综合训练则要抓住设置账户、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编制、登记账簿、成本核算、对账结账、会计报表编制及简单的财务分析、指标计算等一系列环节。

(3)实践性教学活动与学生就业对应

中职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型企业会计核算员;基层财税协管员;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等。在这些基层岗位应用最多的是《收银实务》、《会计基本技能》、《点钞》等课程,而如《审计学》、《管理会计》、《财政与金融》等则用得很少,甚至用不上,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必须与此对应,有所侧重。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素质,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关键

“名师出高徒”,没有高素质的实践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学生。要搞好实践性教学,必须有技能过硬的专业教师。财会专业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实际业务操作水平,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及结账、报表的编制等。学校要经常开展以提高专业技能为内容的教研活动;强化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参与专业工作实践,并力争成为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聘请企业一线的行家能手,示范各种会计凭证、账表的填制技巧,系统介绍操作规范的内容,将实际操作的要求和技巧传授给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

四.建立完备的模拟室和巩固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保证

完备的财会模拟室和巩固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场地,是搞好实践性教学的有力保证。我们应该本着优先、实用、先进的原则,建立设施齐、材料全、软件新、仿真性高的财会模拟室(模拟实训应包括手工处理和计算机处理),从而保证教学大纲计划的模拟实训和结合本地实际安排的财会见习项目的开出率,保证每一位同学模拟实训时,看有材料、练有工具,用有软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练的机会。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和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固的业务联系,为学校提供教育支持,提供实习场地和实习指导,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提高了财会业务水平,而且有助于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企业经济业务变化,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五.强化实践技能考核,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实践性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法学高等教育;经济法学;实践性教学;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学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经济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要,革新经济法学教学模式,在经济法学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法学科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实践性教学以注重教学实效、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在于经验”[1],霍姆斯的名言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教学理论不同于传统经验主义教学理论,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法学原理和法律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的各种技巧、方法和能力,学会分析和查证事实。在经济法学科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经济法学科特点、法学学生培养目标、经济社会对法治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一)经济法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经济法相对于其他部门法而言具有特殊性,经济法的教学更需要注重实践性教学。首先,经济法是我国七大法律部门之一,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其教学内容既有基础理论,又包含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食品安全保障、广告监管等市场规制领域,还有财政税收、国家预算、货币政策、产业计划等宏观调控领域,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其次,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法学与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知识的相互融合。经济法律关系的范围涵盖广告、财政、税收、金融、物价、市场准入、产业政策等范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最后,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变动性较强。因此,在经济法学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经济法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对解决经济法学科教学所面临的难题、创新经济法学科教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法学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之必然要求。法学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实践服务,培养既有法律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律职业人才。美国卡耐基教学改进基金会2007年提出“法学院理应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法律实践知识和职业身份进行综合”,引起全美法学院的重视并对法学教学进行了重新部署[2]。我国经济法的教学应以培养既具备经济法学知识又能应对经济现实问题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将法学理论知识与法学实践经验相结合。由于经济法内容丰富、范围广、课时少,形成了现行的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经济法学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利于实现法学高等教育的目标,也不利于综合型经济法学人才的培养。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引入势在必行。(三)经济法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法治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对经济法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经济法学的毕业生满足经济法治社会的需要,有效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经济纠纷,更好地服务社会,是经济法学教育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经济法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法学院校“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热议。最近各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已连续多年入榜“就业红牌专业”,同时司法实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法毕业生亦颇有微词。主要原因在于法学毕业生数量庞大,缺少高精尖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和应用型的专业经济法律人才。经济法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在经济法学教育中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高校在经济法学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刻不容缓。

二、经济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有法学专业,开设了经济法课程。一些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法治建设的需要,引入了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经济法学理论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律运用相脱节。我国法学教学沿用大陆法系的教学模式,注重分析法律概念、基本原则及相应的法律原理[3],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经济法的教学多停留在理论讲授的层面,学生对理论的运用及法律实务的具体操作缺乏专项指导,如学生学习了金融法学,却不了解基金、信托、证券等金融产品的操作与运行。同时,市场经济多变、经济法律法规变化相对频繁,时常会出现财税金融、竞争政策等经济法学理论、知识体系与社会经济热点不同步、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现象。因此,在经济法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经济法学理论与市场经济下经济法律运用相脱节的状况发生。(二)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多、更新快。虽然法学实践性教学方式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对传统理论教学的过分推崇,使得教学时间安排、教学管理不合理,多样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在经济法教学中不能广泛开展,造成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经济法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实施制度化推进。在经济法学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内容及实践性教学计划的设置主要是靠教师推进,没有形成一种普适性的制度流程,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其二,很多实践性教学方式如模拟法庭审判、问诊式教学,没有像民法、刑法、程序法学科那样有效开展。其三,在案例教学法方面,选取的案例观点陈旧、知识老化、时效性不强,不能反映市场经济及经济法治发展的最新动态。(三)现有实践性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经济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既有法律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当前,经济法学领域中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并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究其原因,一是实践性教学中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没有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经济法学教学内容与市场经济活动相脱节,很多市场经济中遇到的经济法问题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很好回应。法学教育实践表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而获得经济法律应用能力、解决现实案件的有效方式是“当事人模式”。因此,既要在经济法学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又要对现有的经济法实践性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学生为主导。

三、经济法学科实践性教学体系创新性构建的指导思想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基于市场经济对综合型经济法学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以构建和创新经济法学科实践教学体系为目的,以实践性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水平经济法人才、完善经济法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重点,以全方位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法学教学体系[4]。因此,应当正确看待实践性教学方式。(一)确保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及合理性。首先,教学管理部门应当结合经济法学科特点,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对经济法的实践性教学作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在遵循经济法学科特性的基础上,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教学能力的监督考核等建立起完备的制度。依托体系化、科学性、合理化的制度来指导、规范经济法实践性教学。其次,教师应当根据实践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紧密结合经济法治最新发展动态,对实践性教学作出合理安排。与其他法学部门相比较,经济法学科特点突出。一是综合性强,不仅需要民法、行政法、刑法等法学部门的知识为基础,还应当相应地结合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二是经济法学基础理论流派众多、存在分歧;三是经济法中的“法律”除了包含通常意义的法律法规之外,还应当包括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因此,在制定经济法的实践性教学计划和具体实施时,应保证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二)确保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契合性和适应性。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目的之一是确保经济法学教学内容与时展相同步。经济法学以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为研究对象,涉及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维护、垄断规制、财税预算、金融监管等大量的实践性极强的法律制度领域。由于经济法学涉及的领域广、范围大,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快、变化多,导致经济法变动性较强。所以经济法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应当与时俱进,不但要关注经济关系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新问题,还要关注经济法律的变化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确保经济法实践性教学与市场经济活动紧密结合,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经济法学科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体现现实性,反映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又要具有前瞻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为未来的发展保留改革空间,否则经济法的教学很可能与社会经济现实相脱节,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三)确保学生在实践性教学中的本位性。学生以学习为业,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经济法的教学中,教学管理机构实践性教学计划的设置,教师的课程安排都应当以学生为主导,以提高学生经济法律知识水平,增强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为目的。经济法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改变教师本位,学生只是被动的附和者的现状。教师应当转换角色定位,扮演好教学中引路人的角色,积极与学生互动,做到教学相长。因此,经济法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确保学生的本位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重视对学生经济法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应对经济现实问题的灵活性。

四、经济法学科实践性教学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案件分析能力为重心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运用法律推理的思路、方法和能力。该教学方法源于英美法系判决先例的传统。在英美等判例法国家以法官所做的判决先例为主要法源,通过对案例的整理和归纳得出法律理论。英美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角色———变教学客体为教学主体[5]。我国经济法学教学应将案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讨论,进而总结法律原理。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法学教学所引用的案例不应仅限于司法判例,还应包括行政机关的经济调节行为。同时,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应考虑经济法律规范的变化情况及社会热点中的新问题。讲解经典案例时,如果相关经济法律规定有所变化或所选经济热点问题不能从现有经济法理论中找到依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经济法、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对案例的变化或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提升学生分析案情、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经济法的教学中应当强化案例教学法,紧密结合经济法的特殊性,注重选择既蕴含重要经济法律原理,又涉及法律法规准确适用的典型经济法案例,寓理论知识于案例讨论之中。避免因理论知识讲解过多,导致缺乏实践性教学及与经济现实不符等现象的发生。(二)创建问诊式教学方式。当前各个法学院系设置的法律诊所式课程就是问诊式的教学方式之一。它起源于美国,借鉴了美国医学院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机会的经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实践中学会诊断和治疗[6]。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实用性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日本自2004年起建立了完备的诊所式法律教学体系,主要分为法律诊所、外派实习、模拟训练(类似于模拟法庭)等3种类型,在全国法律类院校使用,取得良好效果。2002年,经中国法学会同意,由福特基金会支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1所高校开设诊所法律课堂的法律院校成立了“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目前我国大多数法学院系都在尝试这种教学模式。经济法的教学中,典型案件会诊活动非常必要。课堂上的知识往往具有一般性,相对抽象,而现实中的经济法律现象极其复杂,出现了具体案件同时涉及多个法律制度或规则的情形,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归纳和分析能力。例如,近来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垄断案件的处罚活动非常频繁,涉及领域相当广泛。针对此种现象,学生就可以对反垄断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体研究会诊,寻找解决方案,说明可选择的最优方案及其理由。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相关的实务部门人员参与讨论,以便学生了解法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问诊式教学方式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带领下组织一个经济法律诊所,直面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涉及经济法律的问题,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学生在提供帮助的过程中,可以对当事人、政府部门、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学生可以对法律帮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教师可以针对具体案件进行必要的辅导,以培养学生在具体案件中的法律思维能力。(三)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模拟法庭教学始于14世纪英国的4大著名律师学院(林肯学院、格雷学院、内殿学院和中殿学院)[7],是最早传入我国的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之一。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完成的技能训练,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模拟法律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实践技能训练。对于不同部门法的教学,开展模拟法庭教学的方式也应不同。在经济法学教学中使用模拟法庭的教学方式,应当符合经济法的特性。例如,如扩大“法庭”的范围,对于涉及反垄断、食品安全等市场监管内容的,更多的是行政机关的调查和处罚,应当将这类案件考虑在内。此外,经济案件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在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中,包含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等案件形式。因此,模拟法庭的教学既要注重程序适当、角色定位准确,又要保障学生法律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向提高。在经济法学教学中,通过模拟法庭审判活动,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案件进行深度剖析并对关键问题进行辩论,在亲身参与中体验经济法律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四)开展社会调研的教学方式。了解社会的最好方式就是融入社会。学习经济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深入社会经济生活思考法律问题。美国耶鲁大学的社区法律服务和日本法学院校外派实习的教学方式,都属于广义的社会调研。对于学生来说,深入社会经济生活中,对社会中的经济法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是切实、直观、有效获取相关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手段。在经济法的学习中,通过开展由教师组织、以学生为主导的社会调研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经济法律现象和经济法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调研能力,对学生更好地从事法律职业有重要的帮助。社会调研应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教师选好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现实需求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甄选调研领域中的关键性问题,制成调查问卷。组织学生分小组对所设计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调研,合作完成调研报告。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关键性问题的调研结果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就调研问题得出结论。社会调研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法律知识,还能使学生认识到现有经济法律制度的不足,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国家法治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五)开拓教学手段和方法。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有法律实践能力的法律从业人员,通常包括3种途径:一是法律专业知识的传授,二是法律技能的培训,三是法律思维的培养。经济法学科的教师应将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蕴含在法律知识的传授中,通过教学经验的总结,选择最佳的方式实现教学目的。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经济法律问题是没有穷尽的,要求经济法学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由此,教师应当根据实践性教学需要,对经济法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教学手段上,突破“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影音设备,通过观摩经济法实际案件审理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假期积极到经济管理机关、律师事务所、法院等部门实习,增强实践能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习并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巧。由此可见,高等院校法学院系在对经济法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时,应当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及现实应用性。通过制度化建设,对经济法实践性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对市场经济法治的热点问题及时作出回应,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实现高等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治.我国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创新[J].法学教育研究,2012(1):84-99+361.

[2]冯玉军.论国外法学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借鉴[J].中国大学教育,2013(6):92-96.

[3]孙凌云.关于经济法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3(8):14-16.

[4]张丽娜.法学实践性教学的定性、定位与定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6):95-97.

[5]杨勇,王以雷.刍议清末民初山西大学堂法科英美法教学[J].九江学院学报,2008(4):109-111.

[6]张秀芹.论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3(22):220-221+237.

实践性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德育课;实践性教学;中职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等教学任务。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德育课常常陷入“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趣”的窘境。在德育课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学生的需要。部分德育课教师在上课时缺乏激情,内容讲解过于教条化,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这一方面说明,德育课在内容与形式上已经无法适应学生需求,导致学生对学习德育课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也说明,德育课进行实践性教学已经迫在眉睫。开展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实践性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适应能力、判断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形成开放性的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达到学会适应社会、掌握生存能力、学会处理实际问题这一目标。开展实践性教学是顺应德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如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认识。在这样的中职教育背景下,德育课教学如果还继续重理论、轻实践,显然与教学改革的要求相背离。

二、实践性教学的原则

第一,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提高的原则。实践是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本质,德育课的教学中,坚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真实的感情体验、培养理性思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灵活性原则。在德育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及个性差异,然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取舍,所选内容要有可操作性、层次性、适应性。第三,自主性原则。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要留给学生自行设计、组织,让学生能够拥有充分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教师要有“导演”的意识,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提高,让学生感受到“做中学,乐中学”,并进而体验到“学中乐”。

三、如何开展实践性教学

(一)项目教学

做项目的意义在于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一般来说,在德育课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一个完整的项目包括:项目论证、立项、实施项目、项目评估与验收、项目完成。在所有的环节中,教师关键的工作在于帮助学生选题,其他环节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二)情境教学

第一,实体情境。实体情境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实物、现实场景来帮助学生明理导行。例如,笔者曾要求学生周末参观银行、电信局等单位,观察职业人的劳动场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光荣,践行礼仪的习惯。第二,模拟情境。模拟情境是指创设一些对学生有触动的场景来帮助其明理导行。例如,在讲授合同法时,笔者创设合同诈骗场景,使学生很直观地就掌握了预防诈骗的方法。

(三)任务教学

分任务是指选择一些个人能独立完成的事务,要求学生按时、有质量地完成,是对做项目的补充。做项目侧重于团队协作,而分任务则倾向于培养个体能力。在分任务时,应尽可能做到学生的能力与所接受的任务相匹配。例如,在进行职业指导教学时,让学生调查了解父母的就业观与自己的就业观有什么异同。任务完成后,许多学生知道了自己与父母在就业、择业方面存在哪些冲突及产生冲突的原因,从而提前沟通,取得一致。这样做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巩固率,也促进了就业质量的提高。

(四)学生体验

在实践性教学中,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笔者的做法是情感教育。在讲授新内容前,有针对性地选择12篇感动心灵的文章让学生诵读,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换位思考,激发出德育的火花。课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哲理故事、社会事件,发动学生讨论,经过集体评议,最终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在增强学生道德、法制观念方面应选择辩论活动法,但须注意辩题宜小不宜大,内容宜少不宜多;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从正反两方面收集素材;在课堂辩论前教师要分组安排任务,在课前整合出辩论资料,并且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可行的辩论活动规则,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总之,在中职学校的德育课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加强实践性教学,使学生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这是职业学校德育课走出枯燥无味,提高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谢筱杉.试论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5(4):36-38.

实践性教学范文篇7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了法律诊所教学。总体来讲,我国实践性教学取得了一定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只能算是刚起步,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学校相对于全国二百多所法律院校,仅是凤毛麟角,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然而,法律实践已证明实践性法学教学是一种全新独特、科学实用的法学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思考和快乐中接受法律,在实施中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应用法律的能力,必将受到公检法等实践部门的肯定;它能无偿给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体恤贫弱者,匡扶正义,服务社会,受到当事人和社会的欢迎。因而以“诊所教育”“、法律辩论课”为主的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是今后我国法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部和各法律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价值,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使其深入发展,以彻底改变目前僵化、死板、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目前,实践性教学难以占据法学教学的主导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重点就法学教学目标和学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加以探讨。

二、我国法学教学目标问题及其完善

目前实践性法学教学除少数高校在国外基金的支持下开展以外,并未在全国广泛推行和实施,它要撼动传统教学模式,占据高校法学教学的重要地位还存在以下障碍。

(一)法学教学目标模糊不定

实践教学没有指路航向。法学教育目标是由法学教育中内在的、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决定的,法学教育具有职业技能培训性和学术研究性,它的目标自然也就有两个:一是培养实践型人才,二是培养学者型人才[2]。那么我国应确定什么目标呢?是双重目标还是单一目标,这是摆在我们眼前关乎法学教育性质、宗旨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而亟待解决的课题。就教学方法来讲,不同的教育目标要求采用的方法不同。实践型人才需要采用侧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开设“法律诊所”“、法庭辩论”、“律师职业道德”等基本课程。而研究型人才则侧重培养学生对法律体系、规则、原理的全面掌握,教学多采用系统讲授的方式。一国培养何种类型的法律人才,就需要有与这一目标相一致的教学方法。有人认为我国法学教学目标应定为双重目标,即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定位于职业技能训练或培训,本科阶段以上的法学教育定位于学术培养[3];也有人认为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法学教学目标———培养合格律师,学生毕业就可以进行律师实务操作。此观点认为法律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概念或一组概念,法学就其性质来说主要不是以学术为导向,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4]。法学院的教学目的不只是教授法律,更是教授法律人技巧。至今我国的法学教育目标仍不明确,从统一司法考试和招收法硕的改革看,培养目标倾向于实践型人才,但实际法科中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理论和实践都严重脱节,毕业实习流于形式,除了少数开展法律诊所课程的院校外,绝大部分法律院校实践教学非常薄弱,几乎没有开展。可以说,我国是以通识性教育或研究型教育为目标的。我国法学教育目标存在着理想中的实践型和现实中的研究型或通识型的矛盾。目标不定,隐性的通识型或学术研究型培养目标,使我国的实践教育缺乏思想指导。如同未来“产品”没有合格检验的标准,进而也就无法确定最佳的生产方式一样。从世界各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看,美国实践性教学模式已被普遍接受和大力推广。各国为支持开展实践性法学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上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德国《法学教育改革法》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其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全方位工作能力的法律人”,即培养在任何法律职业领域都有能力开展法律工作的专业人才。日本法学教育方面的改革,也改变过去注重培养法学人才的倾向,将培养大量的具有法律实务知识的人才作为法学教育的目标。我国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法学教育的目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要与西方法律人平等对话,开展有效竞争,在专业训练上就应具有同质性。学生单纯地、脱离实际地接受信息必将导致他们缺乏实际操作和对抗能力,将不利于树立我国法律人的形象,更无法有效保护我国当事人的利益。我国应尽快确定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法律人才为主的教育目标,这是现实社会对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为有效培养这类人才的最佳实现途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保障。

(二)确立有侧重点的双重目标为实践性教学指明方向

虽然法学教学目标具有二重性,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各持己见,无论怎样确定都有其合理性一面,然而合理性并不意味着最佳性。教育目标是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其价值取向是使个体和社会均达到最佳状态。法学教育目标也应如此。那么,这个目标如何确定呢?从个体和社会两方面看,一方面进入法学院的大多数学生最终将进入司法部门,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少数对法学科学理论感兴趣的,将进入研究或教学部门工作。显然,要满足大多数个体的需要,应确定专业技能培训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社会对于法律的需要主要在于运用法律的精神、原则、规范维护个人及社会整体的利益,解决各种社会纠纷,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即需要把静态的法变为动态的法,而不是静止不动的法律概念、条文和规则。正如霍姆斯大法官所说,“法律是经验而非逻辑”。从这一层面看仍然可以将我国的法学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法律专业技能的人。当然,确定了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不能因此得出法学教育就可不重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通常情况下法律实践训练与法律理论学习并不矛盾,它们在许多情况下是相互促进和提高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又会促进理论的进一步提高。法律必须包含这一对要求才能促进法律的进步[5]。由此可知,法学教育目标需要既能满足社会和个体的主流需要,又能顺应法律教育的内在规律,在实现途径上既不能搞目标的平衡论,也不能搞纯粹的单一论,而应该是有侧重点的双重论。即总体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兼顾学术研究或通识。具体到研究生层次可作为特例,在坚持双重论不变的基础上,把侧重点由技能训练倾向到学术培养。有了这样明确而又符合法律教育规律和社会需要的教学目标,法律实践性教学也就有了指路的灯塔。法律院校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都会随着实践性教学模式地位的确立而转变,实践性教学也就不会变成装饰门面的花架子而会被落到实处。

三、我国法学教育学制问题及完善

(一)学制太短不利于实践性教学的深入展开

如前所述,美国法学教育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目标与其教学体制有关,美国法学教育是建立在四年通识教育基础之上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入学前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学生在获得本科学位之后,使职业训练成为可能。德国、法国、日本都有本科教育之后的研修制度,学生本科毕业后要接受至少一年的实务培训。这些国家的学生在长达6—7年的法学教育中,技能训练有较深入扎实的理论功底做基础。但我国学制短,学生又来自各种学校,缺乏基本的社会科学知识,综合素质低,如果片面强调技能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操作。短短四年,莘莘学子既要完成通识教育,又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间过紧,学校在通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捉襟见肘难以兼顾。结果只能是先补文化素养的课,而技能训练只是作为陪衬,无法深入开展。换言之,我国的法学教育学制短,学生在这期间不能同时完成技能训练和知识的积累。其中严重缺失的部分就属专业技能培训。也就是说,实践性教学缺乏实施的足够时间和素质基础。对此,实施法律诊所教育的大学生就深有体会,有学生指出诊所课堂非常有益,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短暂,在实习期间有些人无法接触一个案件从始至终的过程而只能接触某案件的某一环节。这种局面一方面使技能训练无法深入而难免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不能更好地为当事人服务,以实现回报社会的初衷。

(二)延长学制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

实践性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在讲话中指出: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教育体系的改革也应跟紧时代的步伐,在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的同时,应该加紧培育复合型人才,进行创新教育,从而激发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活力。[1]在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对法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进一步增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近年得以快速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法律人才,推动了我国民主法治的建设。在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不断革新的过程中,一些弊端也开始慢慢呈现了出来。现阶段,国家紧需应用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但就现在单一的教育模式以及不完善的培养体系很难为国家提供所需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因而,高校应该将法学教育模式改革提上日程,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之中,培养其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法律人才自身的素质。改革教育模式是现阶段我国完善法学教育体系最急需并且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法学教育推行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一)法学学科的性质决定。法学专业培养的是一种专门的高素质人才,其不仅需要牢固掌握法学相关知识、知悉党的相关政策法规,还需要有较强的能力胜任国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立法、行政、公检法机关以及仲裁和法律服务机构的工作。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的理论知识是其进入法学领域的敲门砖,而拥有法学思维则决定其是否能够独立处理实践中的法律问题的必备素质。因此,对于法学教育者来说,传授基础法学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法学思维以及法律实务的训练。具体来讲,法学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以下素质:第一,系统牢固地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第二,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法学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第三,能够独立分析前沿法学知识;第四,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具有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法学的学科性质决定,法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学好法学基本理论知识,更要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法律社会需求决定。法律实务人员是推动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科研人员是研究法律和制定法律的主力军,制订法律是由法学学者来完成,适用法律要依靠法律实务人员来完成,国家各类别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主要通过各级各部门的法律实务人员贯彻落实。而国家各级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中从事法律的工作人员都属于从事法律实务人员。社会需要具有法律实务经验和能力的人通过提供法律服务,解决法律纠纷和法律问题,维持国家正常秩序。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各高等院校法学院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为国家培养杰出的法律实务人才。(三)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人才为立邦之本,法律人才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早在2011年11月23日,教育部联合中央政法委就了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计划,总体目标是在10年左右的努力下培养出一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而在2018年国家又了最新的培养计划指导意见,两次计划指出:面对不断追求高效和高质量的法律服务需求,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思想导向,明确和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底,并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关键,以全面提高法律人才的质量为重心,不断深化高等法学教育的体制改革,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2]依据该培养计划目标,各个高校应以提高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核心,以增强法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改革法学实践教学模式,重点针对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努力突出高校教育普法、育人的重要作用,为国家输送卓越的法律职业人才。(四)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接轨的必然性。全球化的扩展是必然的趋势。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创造性地提出了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以此推动沿线各个国家之间能够较好地实现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互相认同和政策彼此协调的区域性合作,打造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架构,来实现国家经济的全球化发展。[3]目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有序开展。2018年4月10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明确表示:会继续加快中国的对外开放速度,因此中国也将更大幅度地放宽金融领域的准入标准。[4]依据的讲话精神,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各项措施已逐步落实。2019年10月11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同时放开基金、保险、证券业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外资可以100%持股中资金融机构。随着外资“走进来”的步伐加快,中资也分别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有选择地到国外投资和创业。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国际法律领域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处理国际法律事务、能够和国外律师对话和博弈的法律人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借鉴国外法学教学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强化和重视实践性教学是国内各类法学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现状

应采用什么模式能够增强法学本科生的实操能力,法律咨询、见习形式、模拟法庭、专题辩论、社会调查和实习等模式,是教育部于1998年规定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2007年教育部再次强调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发挥好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5]之后,高校陆续开设实践类教学课程。由于各校对实务课规定的学时不同,有的学时过短,难以发挥实践性教学目标。因此,中央政法委联合教育部在2011年下文,将实务课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6]其中强调要继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规定累计学分不能低于总数的15%。将案例教学和模拟法庭辩论有机结合。在原有法学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广泛性、时效性和参与度,让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对法律的诠释和推理能力、法律的论证能力。依据上述系列文件及政策要求,各高校尽管陆续开设了实践性课程,但由于受理念、人力、物力和财力所限,实践性课程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模拟法庭模式。设立模拟法庭的初衷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物理场景,让学生模拟审判人员参与到假设的法庭审理中,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融合,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涵摄及思辨能力。但,事实证明,该预期目标通过模拟法庭难以充分实现。首先,程序繁琐,弱化教学重点。由于是模拟,受模拟法庭设施设备所限,有关庭审所需的所有环节都需要人工去设计,除去审判人员及律师之外的其他诉讼参加人,比如当事人、证人等也需要学生去扮演,势必会分散扮演当事人或证人学生的学习重点。其次,耗时耗力,收效甚微。在模拟法庭上一次实践课,无论对于授课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场耗时耗力,又收效甚微的活动。如果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模拟表演,时间不允许。如果是让部分学生参与模拟表演,没有参加的学生的分数无从打起,就会影响期末考核成绩评定。因此,由于受场地、参加人数和授课时间的限制,组织一次模拟审判颇费周折,收效甚微,授课老师最多也只能选择一个专题组织一次法庭辩论,难以让所有学生体验不同类别的法庭审判活动,使设置法庭辩论课程的预期目标大打折扣。(二)非诉讼法律事务模式。非诉讼法律事务在国家法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设置非诉讼法律事务,是为了让学生提前认识到非诉讼法律事务的重要性,掌握处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的基本技能。但大多数的老师在讲授该门课时,采用的是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没有参与实训过程,课程结束后,对于非诉业务仍然是一窍不通,该门实践课的设置目标难以充分实现。为了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非诉法律事务的场景中,笔者在讲授该门课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必要的创新,改变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提前做好兼顾到所有同学参与度的方案设计,寻找整理实训案件材料,通知学生提前进行分组,根据材料分配角色。模拟现场人工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及时点评。模拟结束后,为了让学生勾勒出一个完整的非诉讼法律事务知识体系,针对已完成的实训专题进行拾遗补缺式的重点讲解。该种通过人工完成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事先要手工制作律师见证业务所需的所有书面资料,要设计见证细节,要查阅检索相关法条和案件,根据分配角色准备台词,当事人扮演者和律师扮演者之间要反复演练。在几十名甚至百余名同学的模拟现场,每个小组每名学生轮流上场展示。如此一场实践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是精疲力尽。在此情况下,在实践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实践课授课老师最多也只能选择一个专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难以接受持续性的系统实践课训练。(三)法律文书写作模式。法律文书是诠释法律的有力工具,三大诉讼法通过各环节的法律文书来推进,三大诉讼也是累积各类法律文书的过程。法律文书在司法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文书写作课是以培养、提高学生法律文书写作能力为目标而设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基于法律文书课的特征,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教起来很困难,学生听着也会枯燥乏味。老师做不到告诉学生每一样法律文书怎么用词、怎么用语,只能采用实训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笔者在讲授该门课时,同样对授课方法进行了改变,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事先设计出周详的教学方案,具体措施是:首先,笔者寻找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又含有较多知识点的案例,布置查阅资料的范围和写作任务。其次,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反馈评估程序,包括了自我评价、同学互相评价。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写和评的过程中,琢磨和总结出写作规律和技巧。再次,上课时让学生通过PPT上台就其完成的法律文书进行全面介绍,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价。最后,笔者进行重点讲解,包括学生在制作法律文书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点评和讲解该类法律文书的写作要点和应注意事项。如此下来,学生经历了查阅资料和写的过程,经历了自己讲的过程,经历了换个角度评价别人书写的法律文书的过程,最后又听了授课老师的重点讲解,经历了看、写、讲和评的全过程,考核结果说明效果明显好于灌输式教学效果。但是该过程由于全是人工完成,老师累于查找案例和批改作业、点评问题之上,对于细节问题难以兼顾指出。学生累于查找、检索资料和交换评价之上,重复性劳动过多。且由于课时所限,授课老师也难于组织学生对所有法律文书进行系统学习,只能选择几种常用的法律文书进行训练。该种教学方法下,实践性教学目标同样难以完全实现。(四)毕业实习模式。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是在大学四年级进行,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目前,毕业实习中存在实习基地种类单一、实习时间较短和毕业实习惩罚机制不足的问题。实习基地高校法学院一般选择安排学生到各级公、检、法机关实习,而忽略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实习机会。毕业实习时间以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为例是7周时间,实习时间较短,而法律实务工作具有系统性、程序性和期限性的特征。实习即将结束,毕业生参与的法律实务还未完结,难以达到见习的目的。对于实习期间敷衍了事、表现较差,严重影响学校声誉的学生缺乏惩罚机制。

三、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建设实践教学实验室。首先,完善和更新现有模拟法庭的设施设备。大多数高校在国家提出开设实践课程之初都开始设置模拟法庭,由于模拟法庭设置时间较长,现有设施设备已陈旧和老化,如电线线路老化、电脑和扩音器不能正常使用等等。为了实现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要进行必要的更新和完善,以满足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教学的需求,并配备专人进行管理。模拟法庭有先进的设施设备,才能吸引到审理法院走进学校通过模拟法庭开庭,给高校学生们上一堂现实和生动的法制课。除此之外,还做到模拟法庭的环境整洁,应安排专人负责清理和打扫。其次,还应另设法律实践实验室。购买配备电脑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设施,购买安装各类适用于线上教学的软件,建立必要的数据库,方便学生和老师查阅资料和进行线上实践性教学时的互动,学院开设的所有实践性课程都可以通过实验室完成,很好地提高了老师们的教学效果,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二)增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项目进行融合,通过拓展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及深度,来延伸实验教学的时间及空间,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现有教学条件下丰富学生进行法律实务和训练的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实务技能和实战能力的实训系统,就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该项目是教育部于2018年5月30日通过下发文件的形式,明确高校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工作。2018年5月31日,教育部再次强调各省级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等学校要加大建设力度,推进广泛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8年12月5日教育部高教司又《关于加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持续服务和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8〕56号),指出各个高校要增加对虚拟仿真的实验教学项目经费投入,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于学生而言,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地学习,不受制于上课时间以及上课地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通过分阶段、分角色模拟法律实务活动,培养学生们探寻案件事实和综合运用法律,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潜能以及创新意识。于老师而言,可以成为一线老师开展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得力助手。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将承担传统教学中重复性、无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例如系统提供学习资料、分析数据、评测监督等等。教师可以从程序性和重复性的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投入到学生们价值观引导、个性塑造、能力培养等方面。笔者的教学案例可说明,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不适合实践性教育,而“以学为中心”的新的教学范式,受场地、时间、参加人数等因素限制,仍然无法完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上述规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基于实践性教学的现实需求,各高校法学院引进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是大势所趋。通过引进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建设相关实训系统,可以全面贯彻落实智能化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三)完善毕业实习机制建设。毕业实习则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检阅其所学知识和技能、见识和参与法律实务全过程的机会和平台,是为国家培养有用法律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各高校法学院都应重视毕业实习机制建设。如何完善?首先,丰富实习基地的类别。除了公、检、法和律师事务所之外,各级各类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也是学生们不错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推荐学生到相应部门实习和锻练。其次,适当延长毕业实习时间。法律事务的处理一般需要较长的过程。如刑事案件的审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审案件应当自案件受理之日起的两个月内宣判,经批准可以延长;二审案件自上诉之日起两个月内审结,经批准的则可以延长。[7]而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则更长,案件的完结周期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现在各高校规定的短短几周的实习时间,限制学生参与一个案件全过程处理,显然难以实现毕业实习的目的,学生难以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最后,完善实习制度建设。让实习生全过程处在监督之下,避免实习流于形式。建立逃避实习惩罚制度,如毕业延时制度。如果发现实习期间实习的学生不认真实习,敷衍了事时,或擅自离开实习单位的,可以让其延时毕业。

参考文献:

[1]姚存.新时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9:13.

[2]“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研讨会”纪要[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03):3-98.

[3]王术森.“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主要安全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11.

[4]陈浩.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9:3.

[5]王珂.高校法学类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2):179.

[6]王远伟.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司法适用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7:10.

实践性教学范文篇9

一、在教学安排上实现“双教学”的统一———专业教学与专题教学统一

卫生法学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是总课时数偏多,但法学类课程相对较少,涉及医事法的课程更加少。国内其他开设卫生法学专业的院校课程设置中法学课程和医学课程必修课比例大致是17∶14,其中法学类课程一般是教育部规定的14门核心课程加专业课程如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卫生监督学等。但是,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课时不够。以《卫生法》为例,该课程设计学时为50课时,但内容涉及近18类医事法律规范,如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医疗机构管理法律制度,公共卫生法律制度等。在规定学时内,把这么多法律制度讲透是很难做到的。针对上述情况,理论教学中应当对教材内容有所侧重,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形式补充大而全的理论灌输。从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出发,以加强学生专业基础为前提,注意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在法学核心专业课程设置上,首先要强化学生专业课的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融会卫生法的具体现实案例,使一般部门法与卫生法得到较好的融合。法学专业课的教学,除开设核心课程外,还可根据社会情况、市场需求的变化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如律师诉讼技巧、非诉处理、谈判技巧等选修课程。在卫生法学课程的设置上,可以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发展和医疗改革的趋势,开设专题,以解决课时偏少的问题,同时将相对分散的各章节内容通过一个主题串联起来,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双师”的统一———教师资格与律师资格或医师资格统一

卫生法学是医学与法学交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具备法学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当是司法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与“律师”或“教师”与“医师”的统一,是对法学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一)把教师“送出去”了解医疗、司法一线的实际情况。医学院校一般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这些医院科室设置齐备,蕴含着丰富的卫生法学教学资源。学校可以加强与医院的联系,鼓励教师参与具体纠纷的处理,接触实际,了解社会,提高教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以西安医学院为例,我校鼓励承担卫生法学教学任务的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在不承担或承担教学任务较少的学期,到附属医院或其他医院的医疗纠纷处理专门机构学习、交流。到医疗第一线了解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处理的程序、谈判的技巧,教师们均受益匪浅。(二)把教师“请进来”实现专兼职教师相结合。针对校内教师医学、法学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可以考虑吸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如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医务人员等承担法学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实现专职、兼职教师相结合,弥补法学课实践教学的欠缺,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法学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组织校内教师旁听上述课程,也可以培养和提高校内教师的教学水平,熟悉医疗和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以西安医学院为例,我们先后聘请原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负责人、某三甲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负责人、检察院工作人员等专业人士讲授医疗纠纷与法律处理、刑法等课程或为师生开办讲座,受到学生的欢迎,听课教师也收获很大。上述具有复合背景的师资不仅可以为学生开拓多元的学术视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试行学业导师制,对学生进行精细化培养。

三、在实践基地建设上实现“双基地”的统一———医学类实践基地与法律类实践基地统一

卫生法学专业注重医与法的结合,要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医院主要科室中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流程与诊治方法,熟悉医院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医患纠纷调解与处理技巧;同时还具有较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具有较扎实的卫生法学知识和熟练的涉医诉讼技能。因此实践环节能否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成为毕业后学生能否顺利适应工作需要的重要环节。学校对上述实习基地所开展的实习、实践活动要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避免学生的实践流于形式[4]。院系可以成立实习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卫生法学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对各类实践基地的内部机构进行筛选,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帮助较大的部门作为实习的轮转科室。对学生在轮转期间应掌握的实践技能通过实习手册进行规定,要求科室在轮转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评价。院系在实习或实践过程中还应委派专业教师深入实践基地,了解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的评价,及时反馈有关信息,调整实习管理制度。使学生真正能够通过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学到知识,增长才干。

四、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实现“双课堂”的统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统一

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术培养是教学活动的应有内容,但学生的应用性培养同样重要。因此,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该强调学生分析、处理实际法律案件及有关医疗纠纷能力的培养。因此,除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所设置的实习、实践环节进行常规实践活动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业余学术活动,了解医疗法律动态,参与调查医疗活动现状,开展模拟法庭、义务法律咨询和法律便民服务等活动。同时还可参与开展社区法律志愿者服务,在一些重要的活动日和节假日,如利用“12.4”法制宣传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5.12”国际护士节等重要节日和学校工会、医院、居委会、街道等单位一起,组织小型法律咨询活动,为社区和周边群众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培养学生参与社会、观察社会和了解社会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能提高学生对法律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专业因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和就业满意度较低同时被列为本科和高职高专的红牌专业.《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高职高专的法律实务已经连续三届成为红牌专业learning.sohu.com/20150614/n414990956.shtmlwww.eol.cn/html/c/16dxsjybg/访问时间2017.5.6

[2]刘兰秋,王晓燕.我国本科教育中的卫生法学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112-114.

[3]刘兰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在卫生法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教育管理.2015,1(4):267-270.

实践性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学;基础实践

Elementaryschoolmusicteachingfoundationalandpracticality

【Abstract】Theprimaryeducationistheelementaryeducation,butthemusiclessonisalsoapracticalverystrongdiscipline,wholesetelementaryschoolmusicteachingmaterialtheelementaryknowledge,basicskill’steachingandthestudentparticipatedinmusictheartisticpracticetounifyclosely,enabledthestudenttocarryonthestudyspiritedlyonowninitiative,improvedmusicqualityeffectively.

【Keywords】Elementarystudent;Musicteaching;Foundationpractice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使所有适龄的青少年受到必要的教育,这是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音乐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整套小学音乐教材都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学生参加音乐的艺术实践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使学生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音乐素质。

音乐课的实践性、技术性很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这套教材所设唱歌、欣赏、音乐知识教学内容,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的要求。为减轻学生负担,教材中所设计的练习,是课堂内的练习,又是课外作业。

练习的设计,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注意使学生通过练习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学生在认识了四分音符以后,再学习八分音符时,教材中采用了直观,形象的图表,将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时值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八分音符的理解。再通过跟着教师唱含八分音符的练习,或请学生数一数所学歌曲中有几个八分音符,提高了学生识别八分音符的能力,再跟着老师拍手的练习体验八分音符的节奏感。有了这些有目的、难易适度的练习,久而久之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经练习后转化为能力。

2注意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觉意识,如跟着老师唱,这种形式是为用听唱法进行唱歌教学作准备的一、二册五线谱唱名注音是在符头内,三、四册唱名注音是在音符下面,跟着老师唱或听琴演唱中,设计有不同节拍,不同调的练习,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师生接唱,听琴接唱,听琴视唱(简谱)。在四册结束前设计了请你试着唱唱的练习,试图帮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练习的兴趣。再后,从认识音符,数所唱歌曲中某种音符数目的练习,到书写音符,临摹四小节歌谱等;从拍节拍到边拍手边唱歌;从读节奏谱到边唱旋律边拍节奏;从听辨音的强、弱,到听辨音的高低,从听节奏填空到听辨简单的音乐短句再到听音填空,形式丰富多彩。这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还着眼于今后音乐的学习上,如,为巩固学过的歌曲和欣赏过的歌曲、乐曲,还设计了听记歌曲、乐曲曲目的次序,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强化音乐记忆力,通过识别所学歌曲的曲调、不仅有助于学习识别歌曲中的反复短句,降低了学习唱歌的难度,还有助于理解表现歌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分析的习惯,逐步发展思维能力。

3注意为演唱歌曲、欣赏音乐作铺垫,整套教材各项教学内容纵向的联系,是指练习的内容设计应循序渐进,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而横向的联系是指练习的内容与学习本课主教材(指唱歌和欣赏)有机结合。同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保持适当的独立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