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3:38:47

实践课

实践课范文篇1

我国VR技术研究起步较晩,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已经引起了有关学者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清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都将VR引入教育平台。虚拟现实(VR)技术融入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益探索思政课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理论。2014年底,教育部会同发改委等五部委了《构建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法》,教育信息化战略是新时代教学改革大背景,信息化手段是增加教学感染力、增强学生获得感的有效手段,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积极探索融合信息化提供了时代机遇;相反,思政课信息化建设探索与研究也丰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成果。(二)有效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困境。随着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时代迫切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把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实现,可有效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组织保障受限、经费投入不足覆盖面小、校外实践教学存在安全隐患、考核难等问题,实现移动学习,更好地与学生生活无缝衔接。(三)有利于思政课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教学。虚拟现实技术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了教学应用的智慧、互动学习的智慧,精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的智慧,给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巨大创新。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给教与学带来一场全新革命。特别是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人工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微信网络的普及、VR技术的成熟等,使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推广能够实现,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虚拟现实(VR)技术融入实践教学的实现

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实践教学,不仅仅是投入资金,引进设备,建立“VR实践体验区域”,这些做法只是解决了硬件设施的问题,而没有针对融入的有效性进行必要研究。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处理好技术和教育的关系,找准VR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结合点。(一)结合课程教学逻辑体系进行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中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能喧宾夺主,唯技术而技术,所以要构建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信息化融合的教学逻辑体系。思政课共分为五门,实践教学的开展也是离不开五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应该结合思政课的教程进行设计。或是体现时间维度的教学点进行研发,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改革开放40年等,或是体现内容维度的教学点进行研发,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加大对这一技术的研发,要紧紧围绕课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不断创新虚拟环境,使人物入侵式的感受更加真实,场景和模式更加多样。”(二)结合异地红色资源进行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受经费、场地、人数、时间等限制,难以实现全覆盖和多次参观体验。特别是异地有价值的红色基地,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实现有指导下的全员参与。如果能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开发相关配套产品,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难题,增加教学资源,增强教学实效性,能够生动再现历史场景,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联想,调动学生积极性,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打造实践教学特色。(三)结合常用平台进行虚拟现实技术创新。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主要分为桌面式虚拟仿真软件,独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分布式虚拟仿真平台这样三个方面。在这三种实现方面中,第二种建立“独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实现浸入式体验的技术要求与财力投入最高,而学生手机客户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互联载体。因此,桌面式虚拟仿真软件和分布式虚拟仿真平台创新更有利于实现与学生生活无缝衔接,移动学习。为此,应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承载虚拟现实(VR)应用于实践教学的展示平台,推送VR全景图片,让学生足不出户,轻松完成网络参观,实现场景的真实再现。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Z].教社科〔2015〕2号.

[2]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Z].教社科〔2018〕2号.

实践课范文篇2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创新开展;策略

笔者在农村出生,在村小上过4年学。记得小学时,每学期学校都要我们交一挑柴火。周末,我们村里几个小伙伴邀约好上山砍柴,一路上回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山上的野果更是我们解馋的美味。说实话,回忆小学时候所学的那点知识,早就被有趣的童年生活所掩盖,还能够记起的课堂教学少之又少。而自编的跳绳、用柳条扎成的“野战帽”、亲手折的纸飞机、茶山上采茶叶、亲手喂大的一头头大肥猪,几乎占据了我对丰富多彩的、有趣的童年生活记忆的全部。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童年比现在的孩子们不知有趣多少倍、丰富多少倍。因为,我的童年生活,整个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度过的,充满了童趣、童真和童心,劳动实践、技术实践、服务实践,研究与制作,应有尽有。那么,怎么样才能上好综合实践课呢?笔者从以下六点来进行阐述。

一、挖掘地域特色,促进学生开窍

综合实践课应以本土文化加上“玩”的成分,结合当地资源,创造性地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开窍。如我们在上《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节课时,我们可以结合明溪的桥灯、茶花灯等制作进行探究。课前,教师先布置给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知识,通过实地走访、观看桥灯、茶花灯制作了解制作原理,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整理好问题题纲。课中,教师带学生到桥灯、茶花灯制作现场实地考察探究,通过观察、记录师傅制作桥灯的流程,倾听技术员的讲解。随后,教师将学生每六人分为一组进行分工合作,亲自制作桥灯、茶花灯,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桥灯、茶花灯制作。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各组代表说说本组的设计思路,有何寓意,教师指出各组的优势及不足,然后要求各组回到各自座位上改进不足,力争最后展示能一举夺冠。最后,教师让各组再次将制作的桥灯、茶花灯进行展示,通过比较,评出最有创意组和最佳制作组。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培养。通过亲自体验,亲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综合实践课具有极强的地方性,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如宁化开发的校本教材有玉扣纸的制作、客家山歌的传颂等。清流的校本教材有稻草龙的制作等。泰宁的校本课程有傩舞的传承等。将乐的校本课程有擂茶的制作及创新等。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一座桥梁。

二、挖掘玩的成分,促进学生开窍

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中最有活力、最有潜力的资源是人。人既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开发者,又是一种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要挖掘身边可“玩”之物,让“玩”尽显多姿。如我们在上《快乐水果吧》这一课时,教师通过视频让学生看到各种各样的水果创意制作,学生们看了后是既惊奇又激动,一个个都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于是,教师宣布注意事项后就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各组所带的水果进行随意创作,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完成作品。别看孩子们年龄不大,可是想象力超级丰富,有的组制作的是百鸟之王凤凰,有的组制作的是花中之王牡丹,有的组制作的是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有的组制作的是超人,有的组制作的是赛车,有的组制作的是飞机……真是创意无限呀。最后,教师让各组带上作品并进行展示汇报,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解说,仿佛把大家带入了奇妙的水果王国。可见,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课堂才具有活力,才尽显魅力。挖掘当地的传统游戏,让“玩”回归校园。如在上《做沙包,玩沙包》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看玩沙包现场表演,学生们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引入课题,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虽然没有现在孩子们玩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但那时的孩子缝沙包、丢沙包、踢毽子、跳绳、跳房子等游戏活动应有尽有,小伙伴们在一块玩耍真是太有趣了。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缝沙包、丢沙包,创作出新的游戏项目。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收获颇多。挖掘各校特长生资源,让“玩”秀出精彩。如明溪县城关中学主推健美操、乐器演奏、书法绘画等。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培养学生航模制作、韵律操表演、足球特长等。三明市第二实验学校培养学生非洲鼓表演;校园内种葫芦、制作葫芦作品、画葫芦画;开展千人古筝表演等。如果我们能够“以生为本”,进行“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特长生这一资源,就可以弥补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自立的个性。

三、挖掘学科资源,促进学生开窍

综合实践课程是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的重组、综合、延伸。如笔者在龙岩听过一节《走进石锣鼓公园》的汇报课,这节课老师主要起辅助的作用。整节课由学生主持,各小组利用教师课前布置的提纲到石锣鼓公园实地考察、合作探究、到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走访相关部门、问询相关人员等。课前准备好PPT、视频、音像材料,做好人员分工,体现本组的合作能力。这节课,学生们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历史、地理、生物、语文等学科知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学生的智慧,课堂气氛活跃,各小组汇报展示精彩绝伦,知识运用到位。听课教师虽身在课堂,但心却跟着各小组到了石锣鼓公园现场,整节课令人赞叹不已。当初听这节课的时候,我们都有质疑龙岩市莲花中学上这节课纯粹是早已排练好的作秀行为,但事后一想,学生们本来就有能力,只是我们对学生呵护太久,不敢放手,才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处处依赖教师。

四、挖掘时代热点,促进学生开窍

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教师和学生就会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例如《我是家乡小导游》这一课在优质课比赛屡见不鲜,教师上不出新意,学生也无兴趣,评委更是见怪不怪。更有甚者,教师不关心学生的现状,只顾自己的感受,明明在大田上课,却让学生写建宁金铙山导游词。学生事前没有调查,更没有去过金铙山,导游词无从下手,课堂气氛可想而知。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关注时代热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才能出彩,学生才能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才能浓厚。如2016年,明溪县城关中学邱书涵老师在三明市优质课比赛中上的《告别低头族》一课,首先,邱老师通过地铁上乘客低头看手机的视频导入,引出低头族的概念。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探讨低头族的危害,教师实时对学生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学生回答再分成低头族和非低头族两组进行PK,学生唇枪舌剑,把课程氛围推向高潮。最后,教师让学生闭上双眼,跟着教师的口令一起做肩颈操,那轻柔的音乐,那富有感情的口令,无不令人心驰神往,连在场听课的老师也纷纷模仿,课堂效果出奇的好。这一节课下来,学生能认识到低头族的危害并保证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做低头族。再如2018年,明溪县城关中学余建鸿老师在市级优质课比赛中上的《校园欺凌》。这些主题都很热门,学生有说不完的感慨、道不尽的感受。

五、挖掘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开窍

现在的孩子缺少劳动教育,更缺少亲自实践的机会。他们除了书本上理论的学习,根本体验不到劳动的艰辛,更没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识。而课堂上的学习又禁锢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针对此种情况,武平二中高二年段开展了综合实践课《体验农耕文明,践行光盘行动》。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85.6%的学生来自农村对农事活动比较了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但也只有22.7%的学生从事过农耕劳动、对农耕文明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对光盘行动的认识参差不齐。因此,该校利用综合实践课带学生参观阳明工厂化育秧基地,考察水稻机械化示范基地,体验插秧劳动,挥镰收割,学习谷斗“打禾”,体验谷斗“打禾”,拾稻穗,体验风干稻谷的劳动,探究粮食仓储、运输、加工、综合消费等环节,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并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可见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究与创新的乐趣,发展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勤劳俭朴的思想。我县积极响应国家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号召,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当中。如明溪县城关中心小学利用原有的花坛改造成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开设茄子种植的综合实践课程,学生每天到地里观察并做好记录,上综合实践汇报课时,学生汇报得有理有据,生动多彩。城关中心小学通过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既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又改变了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状况,提升了育人的实效性。如明溪县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顺应时展,把原来的军事训练和拓展训练改为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军事训练。学生实践基地遵循教育规律,制定出符合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年龄特点的体力劳动项目,注重手脑结合、安全适度,让参训学生亲历劳动过程,从而珍惜劳动成果。

六、挖掘动漫元素,促进学生开窍

实践课范文篇3

关键词:思政课;;创新思维;八个统一;寻匠悟

道思维是我们的主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创新思维”则是与惯常思维相对应的高级思维活动,它能得到独特而具有显著效果的思想,可以此指引个体或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十八大以来,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多次重要讲话,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它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为新时代思政课定性,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新方法论。特别是其中的“八个统一”,可为高校思政实践创新提供积极指引,防止形式主义和价值缺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寻匠悟道”系列思政实践活动以此创新思维为指引,在思政课创新上做了为期一年的积极探索,尝试回应思政课实践创新为何创新、对谁创新、围绕什么、突出什么、实现什么等根本问题。

1新时代思政课创新思维

在追求创新的时代,“创新思维”一词不是稀缺品,但其本质和涵义学界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以灵感、直觉、顿悟、联想甚至梦境等非逻辑方式产生的思维[1],这给创新型思维罩上神秘色彩。还有人认为,创新思维是能够产生新结果的思维,创新思维根本特点在于结果而非过程[2]。而笔者比较赞同陈昌曙和张晓芒先生的观点,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既可以是逻辑思维,也可以是非逻辑思维,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两者的整合。”[3]创新思维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协同作用,既受知识、经验、认识规范和逻辑规则制约,又受随机的潜意识因素作用。好的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创新思维,通常离不开以比较、归纳为主要形式的程序化、规范化的逻辑思维,更离不开以顿悟、灵感等为特征的非逻辑思维的突破和创造,创新思维离不开过程,更不能没有创新型结果。创新思维的过程通常包括基本准备、孕育构思、潜伏顿悟、创新验证几个阶段,准备阶段属于意识活动,对面临的问题有强烈的解决欲望;孕育构思阶段是围绕目标,提出各种解决性创想;潜伏顿悟是潜意识在寻求突破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产生灵感或顿悟;创新验证是采用逻辑思维对创想进行验证[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坚持创新思维,寻找矛盾、找寻思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思政教育方面,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讲话有三次,分别是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3月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从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到全国教育大会(思政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思政教师座谈会,由点及面,反映出中央有关思政课的思考由准备到构思到创新突破的全过程。在内容上,它们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调研,系统梳理,并致力提供方向指引和解决方案的逻辑化的思考,蕴含决策者独特的灵感、联想、顿悟等非逻辑智慧,体现了中央关于思政课的逻辑思考过程和战略创新,构成了新时代思政课的创新思维的主体。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4]。到2019年思政教师座谈会时已将此定位明确扩展到所有类型的教育[5],强调办好思政课教育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这一系列思考,从中华民族复兴大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历史高度,给思政课定性定位,其顶层设计因此更加牢固。

2“八个统一”创新思维及其对思政课实践探究的价值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他认为创新思维要以问题为导向,彰显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方面的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5]。这“八个统一”就是问题驱动下的创新思维。传统思政课理论性强、教学方式单一、针对性弱、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如何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是个问题。“八个统一”实际是针对弊端,在科学研究思政课教育规律、教学经验,教学矛盾、教学目标基本上,致力于提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思维成果。“八个统一”引入辩证法思想为思政课创新提供系统指引与策略,它是新时代思政创新思维的精华体现。曾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好它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6]具体到思政课改革创新,以辩证法为指引,重点抓住思政课教学中的八组矛盾,推出有内在结构和逻辑的针对性指引。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有效性。“八个统一”的每组统一都蕴含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八个统一”就是八组互有联系的系统。它一方面深刻地总结了我国思政教育长期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经验教训,直面思政课教学的本质与内容、目标和困境、思政课教育对象的共性与个性、社会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等制约性因素,为新时代思政课实现守正创新提供可能。另外一方面,“八个统一”包含着创新思维的积极灵感,比如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用灵活个性化的方法打通了传统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学校统一的理论课堂和多样社会实践课堂之间的通道。“八个统一”的创新性还体现在其排序上。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排在前列,体现出思政课的教育根本,其他几组统一更多是实现手段。对于思政课的实践创新来说,这样的排序,有助于提醒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前,先回应几个问题:为何要进行实践?实践的核心目的是什么?可以通过什么更好方法实践?如此,避免思政实践课的形式主义和价值缺失。脱离政治性、价值性的思政实践课很难摆脱走马观花的肤浅,不理主导思想、不顾主体需求的思政实践课其实是场没有掌声的独舞,离开精心策划,形式单一的思政课实践是无法激发内在情感的行走。

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寻匠悟道”创新实践探究

在系统、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政创新思维要义和方法基础上,从2018年年底开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着手思政课实践的守正创新,用一年的时间,持续开展“寻匠悟道”活动。3.1“寻匠悟道”实践活动简介与实施情况。“寻匠悟道”即探寻工匠、悟道有得之意。“寻”是实践探寻,“悟”是体悟反思并从内心里接纳某种积极文化因子和思想,从而知行合一。活动的价值核心是培育学生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方式是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转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角色的充分调动、高校与地方企业的联动以及学生与杰出工匠的面对面互动。“寻匠”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走出去”。分为“思政教师走出去”和“学生走出去”两类。教师走出去,是指思政课教师以及学校负责大思政教育的相关人员通过联络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挖掘本土有代表性的行业和杰出工匠,建立初步教育合作意向。“学生走出去”,是思政课教师在理论教学之余,带领学生代表和学生参观团队,走访选定的企事业单位,了解行业历史与现状,感受企业早期建设者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精神;观察真实的工作流程,感受职业状态。再由学生代表面对面访谈企业杰出工匠。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发掘行业成长秘诀、杰出工匠成为行业能手的心路历程和职业坚持独特,从而激发职业兴趣、增强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使命感,提升职业素养。二是“引进来”,即将杰出的工匠请进校园,让他们走进同学中间,为同学们开设大规模的讲座或进行小规模的交流,分享行业故事、行业规范或企业文化。同时请他们结合个人成长和工作经历,分享成为国家杰出工匠或行业能手需要坚守哪些基本的原则、具备哪些过硬的素质,并有哪些可以学习和传承的文化精髓。“悟道”是对寻匠实践的总结反思,同样是两类活动。一是师生在“寻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收集活动资料,活动结束后,结合学生团队对杰出工匠的“访谈”影像资料(“寻匠”时同步录制),精编十到十五分钟的“寻匠悟道”系列教育视频,要求既能反映杰出工匠的思想精华,又有行业特色,最好还能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迁联系起来。这些视频作为一手案例资源,持续地投入到本校、本地区、甚至全国范围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增进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相关理论要点的认知。另一类活动是要求参与“寻匠”的同学录制悟道视频,或撰写“悟道近思录”文稿,定期推送给师生。另外还可以定期出版“寻匠悟道辑刊”,进一步发挥本活动的教育功能。2018年年底,“寻匠悟道”教师团队在深职院马院和宣传部、工会支持下,联系深圳市人社局高训中心、深圳市总工会、特区报业集团、深圳市工业展览馆,调研深圳市的杰出企业和杰出工匠情况,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以深圳市范围内涌现出的“大国工匠”、“南粤技能能手”、“鹏城工匠”为突破口开展活动,将寻匠内容可视化,悟道内容可读化。截至目前,“寻匠悟道”团队参观了国产表业领军企业飞亚达集团、著名核电企业中广核集团、中国最大的钢结构建筑公司——中建科工、智能机器人的引领者——怡丰自动化公司、致力于车辆行驶安全的高新企业智慧车联公司、以传播工业文化为己任的深圳市工业展览馆等。深职学子代表面对面访谈了的“大国工匠”乔素凯、全国道德模范陆建新、航天表点油技术第一人刘中华、全国技能能手贺鹏麟、深圳人才公园总设计师祝捷等杰出工匠。同时还邀请他们进校园开设讲座与现场技术演示。制作了十余个相关教学视频,效果不错,入选教育部思政司主办的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示活动。3.2“寻匠悟道”的设计逻辑与“八个统一”创新思维的运用。3.2.1时代与价值逻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创新必须结合时代、联系国家发展规划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国发展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6以来,两会、报告,均强调厚植工匠文化,培养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必须承担使命,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最佳方案,实现所说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体现思政课实践为何创新的命题。3.2.2理论与方法逻辑。思政课能否入脑入心,直接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塑造。认为要办好思政课,必须与时俱,向改革创新要动力[5],坚持“八个统一”创新思维,“寻匠悟道”实践系列活动有利于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3.2.3实践与效果逻辑。2018年6-10月,深职教师科研团队对全国7区23所高职院校1179名学生开展了调研,结果发现,除教师课堂讲授以外,对学生工匠精神认知影响最大的是大国工匠和杰出技能人才的典型案例。“八个统一”强调“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寻匠悟道”激发学生在访谈中主动探寻真知与真理,有助于回答思政课“实现什么”的问题,对提升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效果有帮助。3.2.4教育规律逻辑。曾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4]与学术型、研究型院校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不太擅长理论的深度抽象思维,但操作能力和模仿能力强,自我定位务实,杰出工匠言行易于对其构成有效传递;高职学生了解社会和行业现实的意愿较强。“寻匠悟道”设计可以回应“对谁创新”的问题,潜移默化中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3.2.5课程关联度逻辑。“寻匠悟道”以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为基础,涵盖思政教材中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职业理想、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与契约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寻等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学科特色。学生直接面向企业,在和杰出大师的对话中,叩问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体现了“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从而回应思政课实践“突出什么”的问题。

4思政课创新与“寻匠悟道”系列活动的价值

从目前实施来看,“寻匠悟道”系列活动运用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其中的“八个统一”思想,创新了高职思政实践课的教育模式,实现了爱国敬业、责任担当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有效传播。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凸显了高职思政课实践的特点。高职院校思政课和本科院校思政课的核心目标均是立德树人,但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在知识基础、专业需求、就业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新时代创新思维强调因材施教,“寻匠悟道”客观上抓住了高职学生的特点——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的类属性[7]。以寻访杰出工匠为切入口,目标直指个人素养、家国情怀与职业精神培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二、体现了思政教育的地方特色和目标导向。以深圳本地区的杰出企业和工匠为参观和访谈对象,真实性强、便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社会现实和行业现实。这比在课堂上纯粹讲改革开放成就、职业道德,或完全引用与本地无关联的案例,效果更好。体现新时代思政创新思维中实践性、多样性、主体性、启发性和隐性教育的重要价值。第三、回应了思政课实践活动必须要回应的根本问题,比如为何要创新、应该如何创新,怎样创新等。“寻匠悟道”基本实现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转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角色的充分调动。为准备寻访,教师需要丰富的理论积累,学生需要收集并调动以往所学理论。访谈后,则需将行业实践和理论知识糅合并辨证思考,这些活动既是理论的运用也是确认,既是教师主导角色的实施,也是学生主体能力的检验。“寻匠悟道”还巧妙实现了校企联动、学生与杰出工匠的互动,有助于实现外在先进思想与学生内在感悟间的融合。“八个统一”中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以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在这项实践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创新思维是科学理性与灵感顿悟有机结合的思维,是因地制宜、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的思维,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思维,为高职思政课创新增效提供了切实的方法论指引。在此创新思维启迪下,深职院开展的“寻匠悟道”思政实践探索,基本实现思政教育的“八个统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动起来,提高了思政课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赵卿敏.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33.

[2]刘二中.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J].自然辩证法通,1996(4):24.

[3]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176;179-180.

[4]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5]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6].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1).

实践课范文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实践课;乌克兰;课程设计

1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

“2+2”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成为我国大部分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2+2”是指在本科学习阶段的前2年学生需完成专业基础课和通识基础课的学习,后2年则实行人才分流,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钢琴、声乐、器乐等主修方向进行专门学习,进行专业技能的深度培养。当前,音乐教育专业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采用了“钢琴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与教学相关的课程以理论居多,实践课程较少,甚至几乎为零。这样的课程安排未能体现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性。钢琴教学作为一门实际操作突发性非常强的学科,既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演奏功底,又要有灵活的知识统筹运用能力。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存在演奏基础薄弱的情况,若在教学上也没有先于表演专业学生的优势,极易陷入就业难的尴尬局面。2017年6月,中国社会艺术协会音乐基础教育委员会向社会了《社会艺术教育钢琴教学从业人员能力规范》。此标准对钢琴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钢琴教学从业人员提出了较全面的要求。由此可见,未来钢琴教学从业人员教学能力的发展和规范将成为行业发展大势。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2乌克兰钢琴教学实践课概况

众所周知,苏联音乐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乌克兰作为苏联第二大教育、文化中心,音乐教育基本保留了苏联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同时经过不断地实践创新改革,近年来已逐步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在培养高素质钢琴综合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成果。在乌克兰各大音乐院校的钢琴专业课程设置中有一门课程叫“钢琴教学实践课”,它几乎贯穿了钢琴专业本科至博士阶段的培养计划。课程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各个阶段都安排了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以下笔者将主要介绍本科阶段的教学实践课情况。2.1课程内容。钢琴教学实践课设置在第3~8学期,与专业课一样,采用“一对一”导师制,主要分为说课、授课、听课三部分。“说课”以曲目讲解为主要形式。导师每学期会给学生布置8~10首钢琴作品,曲目难易程度按年级递增。学生每周按课时要求选择1~2首作品弹熟,并向老师阐述曲目中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导师在聆听学生的陈述后,首先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然后介绍同类型不同作品的相同之处,提出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传授教学经验。“授课”以学生现场教学或展示教学成果的形式进行。到第5学期,学生在说课的基础上加入实际授课环节。教学导师会给每个学生分配教学对象(教学对象面向社会招生,费用全免),学生对其进行每周两次的“一对一”授课,导师每两周旁听一次,以便及时跟进教学进度。授课过程中教师从旁指导,主要培养学生规范授课的能力。“授课”采取半独立方式,学生从选择曲目开始就可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提出个人教学方案,与导师讨论。整个教学过程均在导师的协助指导下完成。到第7学期,教学实践课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听课环节。安排学生到其他学校听课,并提交听课记录,由主讲老师签字认定。在本科阶段该实践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钢琴启蒙-初-中-高级各阶段的教学方法。2.2考核方式。钢琴教学实践课的考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学生的“说课”进行考核。考官从每学期8~10首作品中挑选2首要求学生进行演奏和讲解。第二部分是对学生的“授课”对象进行考核评分,教学对象的考试成绩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钢琴教学实践课成绩。到第8学期的结业考试还会增加15分钟的公开课考核。2.3课程优势。从乌克兰钢琴教学实践课的开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钢琴专业培养计划中,教学课程与演奏课程一样,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多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它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辩证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实际应对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角色互换中也对自身演奏产生了换位思考的认识,对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同时,以免收学费的形式面向社会招生,不但解决了教学实践课的完成问题,同时对钢琴教育的普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3构建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实践课的设想

作为音乐教育的先行者,乌克兰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沉淀与总结早已形成较为全面成熟的体系,该实践课模式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也完全值得参考和借鉴。课程内容、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等课程基本框架均可沿用,在“2+2”人才培养模式下,可在课程安排、课程内容上作适当调整。具体调整如下:3.1课程安排及教学目的。由于本科阶段前2年学生演奏及理论基础尚薄弱,第四学年学生又基本进入实习及筹备毕业阶段,这几个时期安排钢琴实践课均不现实。故建议课程安排在专业分流后的第三学年,即第5~6学期,学制为一年。该安排也为稍后的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程采用“一对多”导师制,通过说课、授课、听课、教师指导等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掌握启蒙-初级-中级三个阶段的基本钢琴教学规律,形成系统、规范的钢琴教学思路,获得独立教学能力。3.2教学对象。本科一、二年级钢琴大班课学生。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大班课学生多为零基础或基础较弱的入门学生。多年来大班课遇到的普通问题是,由于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学生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关注度。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成果不明显。选择大班课学生作为教学实践对象,一是程度上符合实践课程需求,二是实践课学生以助教形式分担教师教学任务,对大课学生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度,很好地解决了大班授课的困难,对双方教学均有帮助。3.3教学要求。了解基本弹奏方法,正确阐述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钢琴音乐简史,能示范演奏。具体如下:第一,弹奏方法。一是具备正确的弹奏坐姿;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弹奏,并能解决初学阶段的弹奏紧张问题;三是能完成手指独立支撑训练,塑造正确的基本手型;四是掌握连奏、断奏、非连奏三种基本弹奏方法。第二,技术层面。一是能熟练讲解乐曲中涵盖的各种技巧,如双音、和弦、分解和弦、音阶等;二是掌握延音踏板的使用方法。第三,音乐基础知识。一是能正确诠释乐谱中的音乐符号,如音符、节奏、指法、奏法、速度、力度、表情等;二是熟练掌握音名、音的分组、休止符、节拍和节奏型、半音、全音、7个升降号以内的大小调调号及音阶等。第四,钢琴音乐简史。一是了解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基本音乐特征;二是了解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舒伯特、肖邦等作曲家的简要生平。第五,示范演奏要求。一是能熟练弹奏5个升降号内音阶、琶音、和弦,且做到声音均匀、清晰、准确、流畅;二是能熟练分析并讲解复调、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音乐结构,并能简单辨认和声、主题、段落等基本问题;三是能熟练弹奏并讲解巴赫、莫扎特、肖邦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曲家作品,并掌握其风格特点。3.4建议教材。《钢琴基础教程I-IV》《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I、II》《约翰•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I-III》《巴赫初级钢琴教程》《车尔尼练习曲599、849》《小奏鸣曲集》等。

4结语

教学实践课是锻炼学生从理论转为实际的唯一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向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学实践强迫学生尽早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激发学生的独立意识,学生在校时便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角色的顺利过渡,对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身份的转变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薄晓楠.谈钢琴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实践——以沈阳音乐学院职业艺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9(5).

实践课范文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结构优化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当前的思政课社会实践研究中,大多是抽象笼统地谈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没有探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和功能。感化功能是思政课社会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表现。社会实践通过感化功能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作用机制和积极效应,针对性提出优化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方法,对提升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效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基础性意义。

一、思政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作用机制

关于社会实践的概念理解,既不是萨特所解释的“主客观之间的相互作用”[1],也不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2],而是有它的特定内涵。要理解社会实践,可以引入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观。他认为,任何社会实践必须解决这三个问题:实践空间是什么?实践逻辑是什么?实践工具是什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环节的社会实践也必须符合这个要求。实践空间始终都是具体的实际活动的场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空间领域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如企业、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实践逻辑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实践工具是体验、服务和调研等。由此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就是指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由教师指导学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通过体验、服务和社会调研的方式深入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培养、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教学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灌输”,更需要发挥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感化功能。思政课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课堂的辅助和延伸,是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内在感化的重要路径。理解社会实践的感化功能,首先要理解社会实践如何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内在感化。情感共鸣是社会实践感化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感化也不例外。社会实践实施感化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满足”的基本条件来源于主客体双方具有共性,共性越多,感化越容易;共性越少,感化越难;缺乏共性,则无从感化。感化以情感为纽带,由于感化并不像说服等其他教育方法那样直接转变教育对象的思想,而是通过情感的变化推动对象在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因此,社会实践感化功能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主客体之间是否存在情感共鸣。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从而体验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由体验所产生的情感选择和情感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学指出,带有强烈情感内容的体验会使神经元受到特别强烈的刺激,刺激的强度导致有关神经元在很长时间里对相似的刺激变得更为敏感和更易于产生响应,人们对过去曾经经历过的情感体验,不会因情境的变化而消失,而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在以后类似的情景刺激下,会在记忆中再现当初的情感体验。”[3]社会实践所激发的道德情感使大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当这种记忆的形成在群体性活动下完成时,它会促使大学生更易形成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会使大学生获得情感积累,这种积累可能变成大学生相应道德体验的稳定的倾向性反应。因此,人们如果在某种活动中曾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他会在以后的情境中倾向于重复类似的活动。当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理论知识的情感体验,那么他们将更易接受类似性的活动,同时,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大学生对理论认知这种积极情感的认同。这就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作用机制,可以用体验—反应式来表达。思想政治素质要真正转化为个人素质还需要依赖于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感悟和实践的生活体验。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感化过程中,大学生把自身作为客体,以自身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革命教育、历史教育和现代化教育资源,由此形成教育资源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

二、思政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效应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既是知识的来源,也是培养人的思想感情的重要环节。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等往往需要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培养而形成,尤其伦理性的道德感化更依赖于社会实践。任何事物所具有的功能都会通过各种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相应的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通过不同要素的情感渗透塑造感化功能,这种感化功能在不同要素相互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效应:1认知效应。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也就是说,感化本身具有认知功能,它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情感控制过程总是伴随着认知,产生着认知,改变着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过程总是伴随着认知过程,不包含认知的孤零零的情感活动是不存在的。与科学知识的认知不同,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属于一种应然知识,这种应然知识的掌握形成于从情感体验向道德观念的过渡过程,正是情感体验的作用,才使这种理论知识有了主观意义,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感悟中认知思想政治素质的含义。例如对于理想信仰知识的认知,大学生在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过程中,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坚守理想信念的英雄故事,这使学生深刻理解理想信仰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这样在理想信仰的内容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感悟中认知理想信仰的涵义。2激励效应。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每个人在实践过程中所生成的情感情绪(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对于激励人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情感是“产生快乐或痛苦并由此构成幸福或苦难之本质,因而就变成行动的动机,是欲望和意欲的第一源泉和动力”[5]146。激励作用产生于情感对于意志力的促进,因为意志的抉择是在情感支配下进行的,当感化的作用激发出积极的情感时,个体的意志和信念就会更加坚定,其对人的行为就会产生持续的正向作用。正如黑格尔所说:“没有激情,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都不曾完成,也不能完成。”[5]474大学生在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过程中,他们在实践教学基地所体验的都是积极情感,这些积极情感对于激励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当热爱祖国这种义务和责任在情感上被体验了,那么这种爱国之情就会反过来强化人们从事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3协调效应。情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交流,更多的还是情感交流。交流方式也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输出,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传输过程。这种双向式的情感交流容易在交流双方之间形成亲密融洽的关系,因此,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协调。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需要在集体活动与交往中才能建立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主要是通过集体感化来实施这一协调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集体活动时,为了完成集体任务,各小组成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互助合作,克服困难,完成集体任务,从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充满信任的关系。“当集体成员在经历了严峻考验时,每个成员都受到了集体感化,体验到了集体力量,集体情谊、集体主义精神。”[6]不同的集体活动产生不同的集体感化效果,从事爱国主义的集体活动,就能产生爱国主义的集体感化效果。4升华效应。层次性是道德规范的重要属性。道德层次有低级与高级之分,比如“尊重他人”与“爱国主义”都是道德规范,但两者层次不同。然而,道德的层次性并不阻滞道德角色在道德实践作用下去追求更高的道德要求,或者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自我道德升华。因此,道德层次具有辩证性。道德层次的辩证性是在道德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实践是升华大学生道德层次的重要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本质上就是一种道德实践。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对基层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增强了对社会发展的了解、体验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刻体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而激发大学生为国家奋斗的情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层次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升华,这是其他教育方法很难做到的,而这就是实践教学的感化功能的重要体现。

三、思政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结构性优化

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其功能的内在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结构性优化就是为了适应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为充分发挥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不同要素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对不同要素进行结构性的改良优化,增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互促性,通过优化各结构要素来达到整体上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感化功能,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加强基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精心设计“感化点”。实践基地是教育者赋予经过思谋的表达着某种意图的客观现实,正是这种活生生的客观现实的物质作用,才引出感化的效果。要充分激活实践基地的感化功能,设计“感化点”是切入点。所谓“感化点”,就是最能影响受教育者情感,最有可能解决受教育者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的突破口。它包括最能启发大学生回忆过去的事件和事例,最能让大学生憧憬美好未来的人和事,最能说服大学生的道德和事实。“感化点”的设计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史料,挖掘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馆藏文物史料进行诠释和说明,把教育基地所蕴涵的精神内涵挖掘出来。如在思想内涵上下功夫,围绕新时代注入基地文化内涵,切实给予学生新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激励。二是创新基地的活动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必须改变传统的静态式的感化方式,向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感化方式转变,这就需要创新基地的活动模式。如以基地史实为题材,编排文艺节目,创作影视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感化教育,既增强教育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又提高了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教育,不觉得有一种外界的力量强迫他们接受教育,从而能够保持接受系统的开放状态,对教育内容保持亲和的、积极的和兴奋的情绪,在受到情感感染的同时,比较自然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思想概念和行为规范。”[7]252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不断增强教育基地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教育者要全“心”投入,增强社会实践的“感化力”。围绕基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找准“感化点”,能够为基地感化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但是,如果没有教育者有组织、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去接触这些“感化点”,实践基地的感化功能将无法实现。因此,感化功能能否正常发挥与教育者全“心”投入直接相关。一方面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投入”。教育者为了达到感化的目的,实现感化信息的有效传导,必须深入地、细致地、全面了解被感化对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的把握。情感内化需要以理性认知为基础,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实践基地的感化作用。当学生获得对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时,为实践基地感化提供了基本的主体认知条件,教育者可指导学生进入实践基地接受生动事迹和高尚人格等的熏陶感染。二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情感内化的重要条件。教育者应该采取个别谈心与集体谈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以免影响学生在情感内化中接受教育。三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把握。积极的思想状态是情感内化的重要保证,教育者应该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技巧去进行思想辅导,从而转化原有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是教育者对基地的全“心”投入。教育者需要在实践基地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作用机制,从而保证实践基地感化作用的实现。首先,教育者要对基地价值进行解读,分析基地哪些事物如文物、图片、模型、雕塑、景观等等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感化作用。通过对基地价值的分析,建立实践基地的感化功能与受教育者素质要求相协调的价值联结。其次,在确认实践基地价值后,教育者需要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实践育人的协同机制,这种机制是实践基地持续产生感化作用的保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提升基地感化功能的内生性动力。感化功能只有在人们的认识能力既具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又有一定比较、归纳、联想等理性思维基础上的阶段才能发生。也就是说,感化的发生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社会实践感化功能发挥的主观条件。在感化过程中,大学生的意志、性格、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智能水平、知识结构、情感倾向等等,都可能影响感化教育顺向效果或逆向效果,甚至无效果或负效果。那么,如何去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呢?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需要外部教育的启蒙和引导。首先,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一般来讲,个体很难恰如其分地评价、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大学生首先应当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考察社会与人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量自己。具体而言,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根据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实践活动的表现认识自我;其次,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悦纳自我的态度,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评价自己,学会客观地看待自身的长处与短处,从而有利于促进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再次,努力完善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行为目标,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6.

[3]沈嘉棋.论道德情建的生成与培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46.

[4]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255.

[5][苏]休漠.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实践课范文篇6

(1)网课设计的原则。网课设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设计网课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想学、愿意学、追着学。网课的内容要涵盖课程基础知识,学习的内容要具有发散性,可引导学生思考。以车身结构件更换与测量校正课程为例,网课教学内容涵盖了教学大纲中所有的知识点,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把当前最热门的铝质车身维修技术也纳入网课教学,学生就能够比较系统地学习各种知识,通过每一章的测试可知学生的掌握情况很好。(2)网课的总体框架。以车身结构件更换与测量校正课程为例,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参考一些优秀的网课设计了课程的总体框架,分为5个部分:课程目标、课程PPT、课程速课、课程拓展和章节测试。在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笔者结合学生的反馈,将网课的框架进行了微调,调整后的框架为:本课导学、重难点讲解、自学材料、学习拓展和章节测试。(3)网课的开展方式。笔者主要通过微课、速课及直播课的方式开展网课教学。微课主要是把知识点碎片化,以制作精良的短视频开展教学;速课是指在疫情期间教师不方便出门拍摄视频,就以录屏的方式结合PPT讲解知识点;直播课是在对学生进行作业答疑和课程总结反馈的时候使用,笔者认为只要用好这3种授课方式就可以高质量地完成网课教学。(4)资源库的使用。在网课教学中要呈现给学生的教学资源非常多,笔者认为有4个资源库是非常关键的:教材(校内资源)、企业资源、自制资源和网络资源。教材(校内资源)是网课资源的主要来源,要吃透教材、精细化分解教学资源,教材重点要讲精,难点要讲透;企业资源要运用得当,不能为了上课全盘照抄企业资源,要在恰当的时候引入企业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制资源是在其他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笔者会“定制”一些视频和材料供学生学习;网络资源海量,需要合理利用,不能侵权,如果直接引用一定要征求作者意见或者注明来源,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会使网课内容更加丰富。(5)网课中学生的参与度。网课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参与度,笔者以盯好两个数据来看学生的参与度,分别是:课程完成率和开课一小时签到率。课程完成率是指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各章节学习任务的情况;开课一小时签到率是指在课程后,一小时后统计的学生签到率。通过分析数据,笔者发现学生在网课开始的时候积极性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下降,笔者和班主任、班干部一起督促才使两个签到率的比例持续上升。(6)建立网课交流桥梁。为了更好地推进网课学习,教师应该和班主任及学生课代表密切联系,要建立和学生有效交流的桥梁,教师在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之后要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和学生课代表共同制订计划来督促学生学习。(7)鼓励学生。在网课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点关注好两类学生:学习排名靠前的10人和学习排名靠后的10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班级群里每周公布排名前10名的学生名单以激励其他学生;教师单独与每周排名靠后的学生进行沟通,督促其认真学习,帮助其制订计划以提升学习效果。(8)网课效果。对于网课学习效果的阶段性评价,笔者重点关注测试成绩和讨论参与度。测试成绩,重点关注学生的平均成绩;讨论参与度,重点关注学生讨论的质量和数量,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目前网课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不够,教师调动课堂的手段不足。学生更多的是在教师和班主任的催促下进行学习,主动学习情况不理想,而教师的调动手段太过单一,部分学生趋于应付,只是简单地点开学习内容。(2)网课形式创新不够。目前网课主要是以速课、微课、直播课这3种形式为主,形式还是有些单调,创新程度不够,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特别是实操类的课程,实操课程要展示一些操作细节,但是学生没有进行过实操,可能就不会认真学习这些细节,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3解决方案

(1)提高课程的吸引力。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相对基础课程来说,学生感兴趣的程度会更高,但是中职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需要教师提高课程吸引力,可以从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着手通过以“企业维修案例”或“情景剧”等载体来展示课程从而提升课程的趣味性。课程的形式还可以再多开发一些,并且要轮流使用各种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保持新鲜感。(2)加强对学生的管控能力。多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控,中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而网络学习的特殊性,使得常规的监督变得困难,要创新管控手段,可以利用如学习通上的“呼叫”功能,定时在学习通上呼叫学生进行学习。(3)加大对学习结果的反馈力度。对于学生的各项学习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将教学前的预习数据、教学中的参与数据、教学后的复习及考核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再将整理好的数据发给班主任及学生自己,让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结语

实践课范文篇7

下面,就针对我所做过的《模型直升机》一课,谈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思维定势

《模型直升机》一课,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外是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飞机的知识,再着重讲解直升机的特点,使学生了解直升机的飞行原理,然后让学生制作模型,最后教师总结。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桎梏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没有任何发挥的余地。

我在上这节课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收获颇丰。该课分为两课时。首先,在第一课时向学生简单介绍直升机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自愿结合分组,组长负责选择研究课题;如直升机的发展史、直升机的构造、直升机的种类、直升机的用途等。教师在带领大家共同商定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去收集材料,学访解决研究课题。其次,在第二课时先让各组以不同形式对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展示交流,全班已基本掌握直升机的相关知识。再次,提出注意事项由各组制作,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在组内研究解决,教师适当指导,但千万不可包办代替。最后,各组竞赛,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次活动,提出努力方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课后统计100%的学生掌握直升机的相关知识,并制作出模型直升机,80%的学生了解了课程以外的有关知识。

二、调整思路,注重科学方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更多的忽略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导致我们的学生高分、低能。我觉得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科学方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在《模型直升机》一课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学访、上网、查阅图书、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掌握了较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遇到类似问题,学生自然有了解决的办法。

另外,通过让学生分组学访,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归纳整理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在制作中,不给学生各种条条框框,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就不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由于分组进行,同时培养了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互帮互助、公平竞争的优秀品质。

三、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样是一个极富挑战的信息时代,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我们的学生如果不能熟练掌握电脑是不行的。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加入此项内容。

在《模型直升机》一课的教学中我有3处用到电脑:一是我制作了一个动画效果的模型直升机在一上课就演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学生用电脑展示其组内的研究成果,他们搜集我国自建国初期至今直升机的发展过程,并用powerpoint编辑成一组图片进行演示,完全由学生独立操作;三是我用frontpage制作学生注意事项,以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四、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素质的教师

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产生了经验型教师,那么,要适应研究性学习,就需要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不是指专门搞研究,而是指具备研究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因此,我个人认为研究型教师除了要系统深入地掌握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素养、素质:

1、教学实践的理论性与理论学习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有一个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问题,这就是知其所以然。书本知识主要是一些理论,这些理论也有一个与实践联系的问题。这就要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把教学活动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思考、把握,是教学实践的理论性;把教学活动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联系,是理论学习的实践性。

2、兴趣的广泛性与学习的渗透性。除了本专业外,对其他学科有广泛的兴趣,同时能够渗透性学习,从而达到由专才向一专多能转变,这是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各门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对一个专门课题的研究,也经常需要邻近学科有关知识的支持;新的学科更往往是在几个边缘学科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在教学中随处体现广博的知识面,引导和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

实践课范文篇8

关键词:互联网+;Photoshop课程;基础知识;实践应用;体会

1引言

“互联网+”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受到冲击。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从2001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迄今已有16年培养经验。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学院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实践,其中包括增加实践技能课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技能课包括Photoshop、Autocad、智慧旅游、插花、茶艺、旅游专业英语等实操性强的课程,本论文就笔者任教的Photoshop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进行总结与梳理。Photoshop课程属于二维图片处理软件设计类课程。在旅游专业开设实践技能课Photoshop,除了Pho-toshop基本的简单图片处理、旅游宣传等用途外,还可以利用该软件进行网页开发与网页动态效果制作、旅游规划以及景观设计项目的实施。本文从教学角度分析了利用哪些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高效的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项技术。

2注重基础知识学习

Photoshop软件的学习主要是实操训练,但是基础知识的讲解也必不可少。最开始的理论讲解阶段很容易枯燥,学生难以理解和领悟基本工具的功能与实现。因此,教师在讲解理论的过程中应该多总结不同工具的多种功能,同时配合案例操作,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元素。同时,穿插学生的优秀案例作品,点评作品优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表达能力。无论是艺术类专业还是非艺术类专业,学习Photoshop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创意。有好的创意再加上对美感的准确把握,才能创造出优秀的Photoshop作品。老师应该多启发学生对创意的领悟,方法有多种,可以多找些国外优秀设计作品给学生欣赏,提高学生对审美的把握以及激发学生灵感。但是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学生自身的教育背景以及生活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几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应该在课堂中贯穿审美以及创意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熏陶。

3重视实践应用

Photoshop是一门实操性极强的软件。学生学习这门软件,不单纯是要掌握各个工具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灵活应用到相关项目或设计作品中。Photoshop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应用最广泛的是旅游规划项目与景观设计项目。对于Photoshop的学习,在基本命令学习后,一定要结合旅游规划案例或景观设计作品进行实践操作(图1)。例如,在总平图的绘制中,学生熟练操作选取、填充、加深减淡等命令,功能分析图中,学生反复练习画笔与路径结合,在创作作品的同时,学生综合训练色彩搭配、审美表达、创意体现等综合能力提高。并且,学生对具体案例的实操有初步的认识与深入的理解,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提高课堂趣味性

为了加强学生对Photoshop软件的理解与领悟,除了上课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练习之外,还可以在课后安排一些趣味性较高的课后练习。如安排学生做关于美食宣传、少数民族风情介绍的海报作品(图2),让学生开发想象,发掘潜力,创意无限。既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与爱好,又能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效果。同时对于掌握技能较好的学生,可以建议通过互联网学习手段,提高技能的表现手法。也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5与时俱进学习新内容

由于Photoshop是实操性很强的软件,教师上课不能拘泥于一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掌握情况,安排特定的教学内容,同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围绕课程的教学需求,努力创建一支高素质的课程设计团队。整个设计团队着重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并结合市场需求,以实际的项目为学习图2学生实践操作海报设计模块的载体,将Photoshop软件的理论架构和技能架构进行适当的重构和序化。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使得学生掌握更新的技能,在毕业与求职阶段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与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陈君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新途径探索[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3):55~57.

[2]胡顺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1):61~63.

[3]纪丽华.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及旅游人才培训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97~98.

[4]王萌,王海鹏,贾舒宜.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学,2007(10).

实践课范文篇9

中国有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很多东西无论听多少遍都不如亲自看一眼,很多事情看别人做一千遍也不如自己亲自实践一遍,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通过文字所表达的含义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通过语文知识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具体感情,通过语文技巧撰写一篇篇精巧的文章,等等。语文学科作为我们认知民族语言必学的一门课程,无论是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具体实践运用方面,都是值得重视的。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多是教授语文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方面并没有多加教导。郭元祥在谈到教育新理念新策略的时候提到这么几个观点:一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教师要改变之前传统教育中师者高高在上的形象,重视内在结构的调整,巧妙地处理好师生关系。二是在所要传授的内容的处理方面,要多关注学生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观念、审美观念和人生观念,多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让学生充分地认识、了解、感受和思考。三是在传授知识的方法上,不仅仅要有传统方法的督促,还要有新方法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带领学生去探究问题;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何小忠、赵文平、王平亚等多名学者也认为,在语文教学新理念新策略中,建立和谐、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尤为重要的。他们认为,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综上所述,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和现实,这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然而,在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只重视对学生智力水平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和引导。学生为了升学而学习,为了获取知识而获取知识,忽略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但事实上,语文学科知识在我们生活的大环境中无处不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文实践课堂,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传统文化、在运用知识中学会传统文化,并引导学生多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二、语文实践课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方法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民主、和谐、平等、友善”同样可以用来作为新型师生关系的标准。传统的师生关系一般只停留在教师传授学生考试大纲范围内的知识,但在语文实践课堂的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友善的。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应从课本、考试延伸到课外知识、个人情感、人生经验等方面。教师不应仅教学生应付考试,还应是学生发生情感问题时的好朋友、需要获取人生经验时的引路人以及获取课外知识的百科全书。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是平等、和谐的,是双向的、相互理解的,最终可以使双方得到知识的更新和经验的共享。语文教师对学生要有人文关怀,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积极、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正面的情绪。在生活中,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

2.教学内容生活化

语文产生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在实践应用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新理念,应该是激发学生除应付考试之外的更贴近于生活的动机,不断帮助学生提高生活素养和语文素养,完善其精神世界,促进其整体发展。在传统文化的渗透方面,语文实践课堂起着很大的作用。语文实践课堂,换言之也就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原本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生活中具体的真实活动,帮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进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而正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帮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具体在以下三点。首先,用生活语言材料完成知识积累。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根据科学的规划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进行的合理安排,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然而如今的时代瞬息万变,人们每天所更新的知识几乎不能胜数,教材的变化无法跟上时代和知识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网络与传统文化课堂有效地结合起来,将社会发展、流行文化、经济现状、科技前沿与语文课本知识相结合。比如在学习古代两袖清风清廉之官的故事时,老师可以联系《人民的名义》这部大火的电视剧向学生讲解清廉的重要意义和国家的一些制度举措。在学习一些比较难懂的传统文化时,尽量从生活中举例,因为这些例子都是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由身边的事情引到遥远的传统文化会更有真实感。而将当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实践课堂,也正是增强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收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在语言运用中完成自我提高。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还要有一个课后巩固的过程,那就是作业,这个过程同样重要。老师在设计课后巩固习题的时候,要注意作业内容形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后作业不仅要对课堂知识有所巩固,还要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扩充;并且要抛弃唯一答案的做法,支持多元化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比如学过《邹忌讽秦王纳谏》后可以布置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的作业,让学生亲身体会文章的情感以及故事情节。最后,在阅读理解中感悟鉴赏。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老师去引领学生读万卷书。但是这个读并非盲目地读,而是要学会融会贯通地读。在不了解这本书的时候就记住这本书的表面意思,然后在读完之后提炼出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在经过人生阅历的丰富、知识面的扩展之后,自然可以丰富当时读此书的感悟。正所谓“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提炼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最终提高感悟鉴赏水平。

3.授课方法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很多插图,因为图片比较直观,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目前教材中的课文普遍较短,所以教师如果想要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就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桃花源记》时,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一些网络上的相关图片,或者播放一个小的视频片段。学生会因此有更好的视听感受,不仅会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而且会激发学习的欲望。教师在讲《记承天诗夜游》时,可以请学生起立读一个片段,让学生联想到自己在夜晚都会做些什么,从自身的体会联系到诗人的体会。课文的内容比较枯燥,所以观看视频,或者与其他学生一起探讨想象诗文的场景,可以使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的渗透度更高。并且,传统文化一直都在生活中有所体现,一些社会热点甚至十分贴近传统文化所想要表达的中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教材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将教材的内容应用到实际中。

4.生活与学习相融合

语文学习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学生平时可以游览著名的古迹,阅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刊,听一些讲解传统文化的广播,这些活动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很有意义。例如,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爱好,如果学生喜欢看动漫,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些和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品。

三、语文实践课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

语文实践课将传统文化生活化,这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认知,提高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水平,在传统文化知识的运用上也表现得更加灵活。对于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来说,在未正式踏入社会之前,学生的价值观念都未能完全定型,还处于正在完善的阶段。语文实践课堂营造了一个轻松、包容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行为认识,形成良好的性格。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实践课范文篇10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复习课

如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复习课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课程。所谓的复习课,其实就是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升华、再提高,是一种将以前零散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的过程。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合理地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的缺陷,并对其进行及时补救、归纳和整理,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化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关于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所沿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从本质上来说,复习课和练习课本身就是两种不一样的课型。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够将这两种课型混淆。虽然在很多复习课中需要练习一些数学题,但是这里的练习也并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时候,会让学生机械地练量的数学题,将原本的复习课上成了单纯的练习课,没有体现出复习课的系统性。而且,在大量机械的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也会被磨灭,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在内容上没有做好分配。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的过程中认为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就不再需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所以这些教师在开展复习课的过程中就会过度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至于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又想怎样去完成复习工作,教师并没有去了解。在课堂中,教师也没有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而且,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将自己整理好的重点、难点等直接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去抄、去记,这种机械性的任务导致学生常常处于机械记忆的疲惫状态,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三)没有体现出复习课的意义。在实际情况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复习课就是需要将以往所学习过的知识都整理出来,并且让学生记忆和理解。因此,在上复习课的时候,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就会搞题海战术,或者会将以往学过的知识机械地重复,导致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无法起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也无法发挥出复习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需要注意的内容

(一)教师应该体现出复习课的新意。虽然复习课是对以往学习过的旧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是一个强化学生对旧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但是在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只从片面的角度去理解复习课的意义,也不能仅仅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重复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旧知识中获取新的信息。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上复习课时注重体现出新颖性。而这里的新颖性,其实就是“旧题新教”,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以新的形式进行呈现,并且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角度进行探索和学习。比如,在复习“小数近似值的精确度”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设计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在小数的末尾,“0”是可以去掉的。那么如果小数末尾的“0”是题干中精确度中明确要求的,那么这里的“0”还能够去掉吗?现在,请大家先完成以下两道练习题,再来回答这个问题。(1)有这样一个两位小数,近似值为8,那么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2)有这样一个两位小数,近似值为8.0,那么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毫无疑问,采用这样新颖的复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相应的知识,而并不是简单地复习以前学习过的结论。(二)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系统化的知识。小学数学的复习课,其实就是学生将自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再次学习、整理以及归纳的过程,是一种可以深化数学知识的课型。而在这里,教师还需要明确的是,在“深入学习”视域下,针对小学数学的复习课教学,还应该将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纵向整理、横向联系,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并且对其进行灵活应用。因此,在开展复习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将复习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知识体系中,并且分析出这些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比如,在复习“除法、分数、比”这三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到一个系统中,并且通过表格的形式来区分这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可以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并且加强对这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三)在布置练习题时需要注意分层设计,需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深度学习”视域下,虽然不能够将复习课上成单纯的练习课,但是适当的练习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布置差异性的练习题。也就是说,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要注重分层设计。若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强,就可以让他们练习一些难度比较大的习题;若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就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的习题。采用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并且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三、关于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有效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策略

(一)充分把握课堂教学的艺术,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小学阶段,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尤其是在复习课中,由于课堂上复习的知识都是学过的知识,所以进度比较快,所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多。在这个过程中,若是小学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掌握和消化,那么很有可能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弱化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就应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复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一种虚拟的购买商品的情境,让学生可以在购物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复习效果。2.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从“深度复习”的视域来看,在小学数学的复习教学中,若是可以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那么就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个感觉器官,让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十分鲜明的感性认识,并且为理性认识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再加上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形象化的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复习“空间与图形”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呈现大量的图像或视频,以此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比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解更加有效,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在复习课中可以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学科。根据相关的研究可以得知,在数学教学中,若是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更高。因此,小学数学的复习课教学也应该紧紧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复习“图形与位置”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并且对其进行描述。对于学生而言,每天上学、放学的路线是十分清晰的,而如何运用自己以前所学习过的知识来绘制相应的示意图,就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合理地确定比例尺、方向等。在这种情况下,可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应用,而且还紧贴学生的生活,可以让学生的兴趣更浓。(三)重视小组合作复习。从“深度学习”的视域来看,在小学数学的复习课中,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复习,要比学生自主复习或教师单方面的讲解更加有效。因此,在实际情况中,要想提高复习效果,教师也应该重视小组合作复习的方式。比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去探讨公式的推导过程,以此来加深印象。采用小组合作的复习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还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总之,在“深度学习”的视域下,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应该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各种知识点的系统性,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并且注重吸引学生的兴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在真正的意义上达到有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许霞.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学周刊,2016(12).

[2]姜丽娟.植根生活,让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紧接地气[J].数学教学通讯,2016(28).

[3]吴杰.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五个“关注”———基于以学定教理念下的思考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