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7:06:20

社区医师

社区医师范文篇1

为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的竞争和激励,建议探索体制上的微调,在不冲击现有社区卫生管理体制情况下,采用多种方式将具有一定资质的执业医师通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后以全职或兼职的形式充实到社区卫生队伍,而把社区卫生机构转化为相应的管理平台。由上海市级层面出台引导扶持政策,在社区全科医师不足的区县先行试点。

1.具体做法。

(1)鼓励其他执业范围的医师(主体是二、三级医院医师或个体行医医师)取得全科执业资格后到基层承担家庭医生服务工作。

(2)二、三级医院医师到基层执业可有3种方式供选择。一是开办个体诊所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服务合同;二是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用(建议探索此类医师在原单位停薪留职的有关政策);三是医疗联合体内上级医院医师流动到社区卫生机构。如选择开办个体诊所的方式,医师可自行聘用若干护士和助手组成全科团队。

(3)在合同框架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承担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个体行医医师(个体诊所)进行管理,提供后台支撑和保障。有关管理措施包括:对个体诊所开展服务的情况进行考核、配合执法部门做好对个体诊所规范执业的监督等。有关支撑和保障措施包括:在考核基础上,向个体诊所支付有关服务费用(初步考虑医保和财政仍以社区卫生机构为单位进行支付和投入);提供信息化支撑;必要时提供服务场所等。在医师接受社区卫生机构或医疗联合体聘用的情况下,医师则作为社区卫生机构或医疗联合体的工作人员为居民提供服务,具体管理不再展开。

(4)建立居民“用脚投票”竞争机制,将居民签约人数作为社区卫生机构对个体医师进行费用支付的重要依据,同时加强对转诊率、签约居民实际发生医疗总费用等指标的考核,确保签约落到实处。

2.该模式优点分析。

(1)缓解社区医务人员不足的问题。为二、三级医院医师和个体医师充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提供了途径。

(2)搞活社区卫生机构的用人机制。将来社区卫生机构用人可分为体制内用人和体制外用人。个体医师作为体制外用人按其服务量得到报酬,促使其主动提高服务能力和内涵,提高转诊的适宜性,吸引居民签约。

(3)发挥“鲶鱼效应”,形成内部市场。通过搞活体制外用人,提高社区医师的积极性,引入竞争,促动社区卫生机构体制内医师优化服务。

(4)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通过建立竞争机制,将政府要社区医务人员做转变为社区医务人员自己想做,提高医务人员水平和能力。

3.现有国家政策依据。该模式在上级文件中已有提及,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引导全科医生以多种方式到基层执业”,“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全科医生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医院)全职或兼职工作,也可以独立开办个体诊所或与他人联合开办合伙制诊所”,“对到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为其提供服务平台。”但该政策目前在全市尚未细化实施。

4.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在与部分区卫生局局长、医务科长、社区卫生管理中心主任的沟通过程中发现,总体上他们对这一模式不排斥,但也有一些顾虑,需要在制度设计时予以综合考虑。顾虑一:目前的个体诊所没有全科服务能力。笔者认为这一模式并非是要吸引现有的个体诊所加入,而是为医师提供一条择业的方向,通过相应政策出台,明确二、三级医院医师及医学毕业生,可以选择开办个体诊所参加到家庭医生服务中。对于与社区签订服务合同的个体诊所也并非零门槛,将要求医师必须通过全科执业考试。顾虑二:体制内的医师都转为体制外的医师,如何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调研中有人提出,体制外的医师收入不受绩效工资额度限制,工作有较大自由,会吸引体制内医师转向体制外,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类似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公共卫生事件,社区卫生机构对医师的调控能力减弱。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体制内相对稳定,例如有事业单位的身份等,医师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考量,未必都转向体制外;另一方面,可通过制度设计增加调控能力,包括:

(1)将个体医师承担公共卫生应急任务纳入合同,出钱购买服务;不愿承担相应工作的医师,社区不与其签订合同。

(2)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将会有固定的雇员,其中包括公共卫生医师,作为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骨干人员。

(3)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承担社会公共责任的医师进行表彰,提升其社会地位。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这些荣誉对提高医师的信誉度是非常有帮助的。顾虑三:发生医疗纠纷如何处理。主要担心个体医师发生医疗事故,社区卫生机构承担连带责任,最终赔偿费用由国家承担。对此,笔者认为,首先,由政府出钱购买个体诊所的服务,个体诊所是独立的经济组织,应为其服务自担其责。第二,个体医师进入家庭医生服务领域,要经过长期学习并通过全科医师专业执业考试,有珍惜工作的意愿。第三,医疗纠纷是行业问题,涉及信访维稳,要通过建立机制予以解决,建议参考交强险机制,把医疗执业险转化为社会强制保险,并向各保险公司开放业务。

二、继续深化面上各项激励性的政策措施

深化面上各项激励政策,完善各项基础性工作,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改革,最终实现对社区全科医师“在法律上充分保障、在经济上充分激励、在社会上充分尊重、在业务上充分规范”的目标。

1.界定、细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内容,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目前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任务要求很多,原则上由各条线分头布置和规定,有待于进一步汇总和细化,制定各项服务标准和服务数量、质量指标。一方面可为人员配备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对社区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对医务人员的考核提供依据。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有关指标、标准建议由上海市级层面统一制定。

2.完善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水平的设定要与任务相适应,建立合理增长机制;社区卫生工作任务要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医疗安全需要合理确定调控线;要将绩效工资与科学、合理的考核挂钩,真正体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

3.完善各项经济政策。一是将财政投入和医保支付与绩效考核挂钩。二是医保总量每年有8~9个百分点的增幅,增量适当向社区倾斜。三是探索建立家庭医生服务收费(试点期间社区医师免费的单方面承诺,易让居民感到服务廉价不值钱,适当的收费并明确服务内容,可向居民表明家庭医生的服务价值,使其珍惜)。四是时机成熟时,探索医保按人头付费。

社区医师范文篇2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准备充分,是做好试点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加强了组织领导。为适应全科医师培训的需要,我省建立了以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心为龙头的培训组织网络体系,并由李兰娟厅长亲自担任培训中心主任,分管副厅长、高等医学院校领导等任副主任,从组织上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经验。我厅十分注重加强与国内外培训机构的联系与交流,先后派教师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南非、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学习交流,并开展互访活动,建立合作关系,为我省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三)增加了专项资金投入。我厅每年资助全科医学教育经费达1**0万元,其中2**余万元用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拨专款对全科医学教育专用教室、远程教育教室进行装备,配置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改善全科医学教育的教学条件。

(四)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针对专科医师培养全科医师的现状,我们通过组织编写培训教材,树立全科理念、实现师资转型。几年来先后组织教师编写了《全科医学导论》等8本一套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教材,于2**1年正式出版。编写了《社区护理导论》等4本一套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材,于2**3年正式出版。目前,我们受卫生部委托正在编制《全科医师临床技能视频教材》。同时,我们还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全科诊疗的示范教学,培训40余名临床带教老师。

(五)加强了临床、社区教学基地建设。我们以《全国全科医学临床和社区教育基地建设要求》为依据,制订了浙江省全科医学临床和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标准,确定浙一医院、浙二医院、省人民医院等8家医院为首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育基地。同时,在杭州、嘉兴、金华等地筛选出一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实习基地,加强了全科医师培训的临床、社区实践教学,实现了临床基地与社区基地的教学互动。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是培养“单位人”向培养“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条件

2**0年,我们根据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制订了以培养单位人为主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培训经费由省卫生厅承担。2**0至2**4年我们试行了该方案,但随着时间推移,单位的派送积极性和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呈下降趋势,生源日渐减少。为适应新的变化,通过总结、分析前阶段的试点情况,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做出了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的决定。2**5年,我们根据卫生部《全科医学专科细则》制订了以培养社会人为主的《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实施方案》,其特点是:培训对象范围限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或毕业一年内历届生,培训时间由脱产四年改为三年,录取方式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学员在培训期间作为培训单位的临时聘用人员,人事档案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三年合同期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险和工伤险)由培养医院支付,月工资第一年1**0元;第二年12**元;第三年16**元。培训经费继续由省卫生厅承担。2**5至今,我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执行《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实施方案》,生源已有明显回升,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培训模式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三、纳入“**”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是试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省“**”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是卫生强省建设中人才培训的专项子工程,把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列入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以培养全科医学人才为重点,“**”期间要完成236**名全科医师培训、其中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数不少于2360名。由于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我厅相继制订了一系列有助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的配套政策和有效措施。

其一,为落实培训经费,省卫生厅和省财政厅联合下达《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其二,为落实加强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教育职能,解决社区与综合性医院“双向转诊”问题,加强临床、社区培训基地建设,省卫生厅专门下达了在综合性医院设置全科医疗门诊的通知。其三,为稳定城乡社区卫技队伍,省卫生厅、省人事厅专门下达了《浙江省乡村卫生技术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与职务聘任规定(试行)》,除了对基层卫技人员晋升全科医师职称系列实行倾斜之外,把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列入申报乡村高级卫生技术资格的依据。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列入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之后,最大的好处是使原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科教处一家的事转变成为人事、医政、农卫、妇社、规财等部门大家的事,改善了试点工作的内环境和外环境,为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人、财、物和配套政策的支撑。

四、建立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向群众提供高水平全科医师服务的迫切要求。

社区医师范文篇3

1.研究方法

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技能考核分为三部分:①仪器调节和检查切面获取;②超声图像分析;③超声报告单书写和回答相关问题。培训前后考核知识要点基本相同,但培训后考核适当增加难度。考核结果由两名资深讲师专门负责,评判标准:优:≥90分;良:89~80分;合格:79~60分;不及格:<60分。培训结束前行不记名选项问卷调查学员的继续教育需求。

2.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行方差分析、双侧配对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考核成绩分布情况

52例社区超声医师培训前后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成绩分布情况。各考核指标合格率由培训前的76.9%~96.2%增至培训后的96.2%~100%。除了报告书写项目外,其他指标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社区医院超声医师的继续教育需求

52例社区超声医师的继续教育需求主要集中在定期加强理论培训(42/52,80.8%)、加强操作规范化培训(37/52,71.2%)及加强报告书写规范培训(22/52,42.3%),也有个别医师提出要求专家定期到社区医院辅导等(4/52,7.7%)。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52例社区超声医师的培训前考核可以看出,社区医师的理论知识较为欠缺,仪器操作相对熟练但不规范,切面获取和图像分析基本功不扎实,报告书写的规范化也有待提高。根据问卷调查反映,社区超声医师自身需求中最突出的是要求加强理论培训(80.8%),其次是要求加强操作培训(71.2%)和规范报告书写(42.3%)。社区超声医师的理论知识欠缺严重,对许多常见病的解剖学要点、病理生理基础及临床表现缺乏相应的了解,普遍缺乏临床思维,不能有效利用患者病史和体征,导致对疾病的图像分析解读能力较差。分析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与临床结合能力差。超声成像是建立在解剖与病理基础上的物理成像过程,只有熟知正常解剖及变异,才能正确理解病变位置,特别是病变严重、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时,脏器失去正常形态和边界,解剖知识对识别病灶来源至关重要,许多社区超声医师对解剖不够熟悉,导致声像图识别困难。此外,病程进度中生理病理不断发生变化,不同阶段的超声图像常常大相径庭,如果对病理过程不熟悉,也很难做出正确诊断。本调研中,理论知识中的解剖和病理生理成为社区超声医师最亟待加强的部分。

2.仪器操作熟练但不规范:本调研发现,仪器操作和图像获取是社区医师最为熟练的环节,但不够规范。具体表现为:①仪器调节不到位。许多医师仅知道深度、局部放大、血流标尺及频谱基线等基本调节,对其他调节旋钮不熟悉或很少使用,部分医师甚至不习惯按照患者体型选择探头,常常不论高矮胖瘦均是一个成像模式,图像质量不佳。实际上,有效的调节可以大幅度提高图像质量,有利于诊断。②扫查无序。正常的超声诊断过程都有规范的检查步骤,体现的是医师清晰的诊断思路。本研究中虽然此项目社区超声医师的合格率最高,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医师没有形成良好有序的诊断程序,易发生漏诊。③切面获取不标准。标准切面是超声工作者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典型切面,包含众多标志性解剖结构,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至关重要。切面获取不标准会增加漏误诊的可能率。

3.报告书写不规范:专业术语不规范,常将回声强度表示为“密度”,对于病变部位、关键性特征及周围组织是否受累等描述不清晰,报告未能客观反映病变细节。此外,超声并非“金标准”,一份有价值的超声报告应先汇报病变的声学性质,再提示其病理性质,但多数社区超声医师对诊断结果表述缺乏技巧性,容易引起医疗纠纷。本调研结果表明,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对于社区超声医师培养非常重要,培训后医师的理论、技能考核均有明显改善,除报告书写项目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社区医院超声医师各考核指标合格率由培训前的76.9%~96.2%增至培训后的96.2%~100%。提示目前采取的这种理论、技能分段式培训及一对一带教模式教学效率高,周期短,非常适用于基层医师培训。本调研在教学摸底、分析考核结果、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制定适宜的社区超声医师教学模式。社区医师工作内容与医院差别较大,应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主。建议大型医疗机构面向基层开放,建立短周期、多层次、可持续的超声继续教育中心,将社区医疗机构的培训纳入到教学任务中,以临床实力雄厚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大型医院作为社区医院的培训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行转诊、会诊支持及网络教学。

2.推广PBL教学法。超声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区医师的医学背景不尽相同,但工作内容相近,针对超声专业培训可以按照系统或疾病进行,采用PBL教学法,由具体病例入手,按解剖、生理病理特征和相应的超声成像特点依次讲解,既能补充社区超声医师基础薄弱,又能加深超声专业知识印象。

社区医师范文篇4

本文作者:甘惠文工作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①在基层的社区全科医师学历层次偏低;社区全科医师不仅要掌握基础和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知识与方法,而且还要有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营养学等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和亲和力,社区健康教育不仅仅只依靠个人的力量,还需要整个社区人群的依从和配合。②社区全科医师人员方面:多年以来,政府取消了统一分配,用人制度体制的变化导致基层卫技人员的不稳定,也限制了社区卫生的发展。由于不满足在基础设施差的基层医院工作或对现有的待遇等的不满意,造成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才流失和短缺。而从事“劳而无功”的社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专业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③健康教育方式: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社区全科医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只注重对高血压病疾病本身教育,缺乏对患者的心理治疗和护理,尤其是指导人群消除疾病的危险因素和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建立健康生活行为的教育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适宜的健康教育措施:①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资料缺乏,不能满足人群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进行健康教育大都是千篇一律,未能做到因人施教,缺乏个体化指导。

因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在实施健康教育形式上大多局限在以口头解释为主,缺乏规范、随意性大、资料没有量化、内容也不具体。同时也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语言能力、沟通技巧、施教时间等因素影响,使居民对健康教育内容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③健康教育形式:目前国内外采取的教育形式是集体、小组和单人三种。而我们社区健康教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集体上课,其他一些形式如通过文艺互动等进行人群健康教育更是寥寥无几。而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可大大提高健康教育的实效。社区人群的因素:①缺乏对社区全科医生应有的信任度:受传统医学观念的影响,社区人群对全科医生的知识水平还持怀疑态度。因此,从主观态度和行为上影响了对健康教育接受的依从性。②社区人群个体自身素质差别较大:我社区处于农村地区,在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有很大差异也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通过社区医师在能力(综合知识、人际交流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开展对居民耐心、细致的健康知识的传播和社区干预治疗工作,有利于增加医患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作为社区医师必须转变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区各项工作的需要。社区医师要利用门诊、家庭随访的形式给高血压患者进行个别生活方式和服药指导。同时,通过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服务,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更不容忽视,通过改变家庭的生活行为更能起到传播健康知识的作用,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社会、家庭对高血压患者的支持及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病的重视。社区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普及高血压病的卫生保健知识”延伸到“消除不良行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在社区医师的健康教育中,加强全科医师队伍自身素质建设,激发社区全科医师积极参与到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工作中来和提高他们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提高社区人群的知识水平,促进社区居民健康行为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目的,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到达创建健康社区的最终目的。

社区医师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指导,遵循理论学习与临床技能培养并重、毕业后教育与学位教育并举、定向培养与社会化管理相结合的培养原则。

二、培养目标

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适应社区卫生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服务要求的全科医师和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学科骨干。

三、培养对象

本市及外省市愿意在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近两年本科毕业的医师或应届本科毕业生。

四、招生和培养

招生及培养工作在市卫生局指导下由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根据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需要组织实施。

五、培养方法和内容

培养时间为48个月,主要分为全科医学理论学习、全科医学临床培养基地实和社区培养基地实践三个阶段进行。

培养内容依据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安排。

六、培养基地

培养主要在全科医学培养基地内进行,培养基地分临床培养基地和社区培养基地。

培养基地由市卫生局组织相关专家,根据卫生部及市关于培养基地的基本要求进行评定。培养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到五年进行一次重新评定。

七、劳动人事管理

受训人员在培养期间由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劳动人事管理,双方签订劳动合同。

外省市受训人员录取后由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统一向市人事局办理居住证。

八、培养经费

培养经费按照市、区政府与用人单位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

受训人员规范化培养结束后由用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付一定的培养成本,收回的成本将作为流动经费滚动用于新一轮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

九、资格的认定

受训人员经过规范化培养并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得卫生部统一印制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合格证书》。已取得临床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者可依法注册“全科医师”执业资格。

培养期间,受训人员可按规定参加住院医师考试。

社区医师范文篇6

一、我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背景

(一)**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我市从**年起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已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市市情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自**年起,我市逐年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到**年底全市已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到97个,大大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为我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社区实践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在社区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在职卫生人力资源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尤其是中专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占63.80%)。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缺乏、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缺陷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对这些转岗到社区从事全科医疗和社区护理工作的医生和护士进行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知识的培训,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是摆在我市卫生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我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做法和体会

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及培训起步较晚,无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面对大量的培训需求,如何在较短时期内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掌握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和诊疗策略,能为社区居民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成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面临的首要新课题。为此,我市在对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基础上,根据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现状,实事求是地确立了我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基本工作思路。

(一)加强领导,积极探索

我市及各区(县级市)卫生局对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卫生局科教处;并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社区全科医学培训及科技交流”工作组;各区(县级市)也相应成立了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1、开展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观念培训(1996-1999年)

2、举办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和社区护士骨干培训班(2000-2001年)

此外,为积极推进中医中药进社区,我市在国内率先开办了2期中医师全科医学培训班。

(二)合理规划,稳步推进

**年,我市被正式作为全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分别组织制定和实施了《**市**-**年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规划》(穗卫基[**]2号)和《**市**-2010年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规划》,明确要求我市各区(县级市)在**-**年期间重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力争到**年底前对已经转岗并已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从**年起对即将转岗或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培训合格取得《**省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证书》后才能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县以下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师进行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培训,到**年底完成农村相关卫生技术人员的全科医学轮训工作。从2008年起逐步转入以毕业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核心的全科医学教育,高等医学院校非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均需参加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到2010年建立起符合我市市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和培训制度。这些规划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全科医学培训工作的开展,截至**年12月31日,已有5940人完成和正在参加培训,超额完成了《**市**-**年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规划》规定的岗位培训任务。

(三)充分利用**地区医学教育资源优势,抓好全科医学教学师资队伍及教学基地建设

为推进我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了《**市全科医学理论培训教学基地基本要求》、《**市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基地基本要求》、《**市全科医学社区实践基地基本要求》,在各单位申报及组织专家审定的基础上确定了首批三种类型的**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基地:一是以具备医学或护理类专业本科或专科教学条件的医药院校为主体,以培训全科医学理论为主要任务的“全科医学理论培训教学基地”5个,二是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为主体,以培训临床实践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全科医学临床实践基地”23个,三是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培训社区卫生实践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全科医学社区实践基地”13个。

同时利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药学院、**医学院、**省疾病控制中心、**卫生学校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市和各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工作、具有实践经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师建立了由215位专家组成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并对所有入选的师资进行了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培训。由于组建了一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协调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师资队伍,逐步规范了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及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从而保证了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质量。

(四)统一管理,分类指导,逐步形成和完善市、区(县)二级培训网络

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工作涉及面广,而且我市13个区(县级市)的经济水平、医学教育与卫生资源差异很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按照“五个统一”(统一培训大纲、统一培训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发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完善”以及长远发展与当前需求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分片实施”的工作思路,对全市的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进行分类指导,积极依靠政府支持,先易后难、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市、区(县)二级培训网络,并形成了两种教学与管理培训模式即一是全程委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理论教学基地进行教学与管理培训模式;二是在区(县级市)卫生学校或医院设立教学点共同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采取在培训学员集中的区(县级市)设立教学点,由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共同管理。教学点所在的区卫生局协调安排培训名额,教学点所在卫生学校或医院负责安排教学场地和学员管理,我市批准设立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安排教学计划、组织教学、选派师资和考核验收。这种模式学员就学方便,区(县级市)卫生局主管人员可及时了解培训进展情况。

(五)加大投入,建立试题库与教案库

我们率先在全国建立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试题库与教案库,强化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的内涵建设和教学管理规范,确实提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质量。

(六)积极探索开展全科医学学历教育

**医学院通过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全日制本科和成人业余本科学历教育,在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促进了我市全科医学培训教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并为我市下一阶段开展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1、师资问题。由于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开始较晚,无法快速组建一支合格的全科医师师资队伍,目前只能依靠专科医师进行全科医师培养。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仍然是当前全科医师培训的当务之急。

2、目前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师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还比较低。为了保证全科医师的高质量和高素质,可考虑采取“分流培训”,将学历层次低的人员转岗培训为社区所需要的医疗卫生辅助人员。

3、进一步加强培训质量的管理与评估,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将培训效果和效益的评价同培训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需进一步完善有关配套政策

1、制定并完善全科医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和全科医师资格注册制度,并将全科医师的培训、管理与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更多的高素质的医师选择全科医师职业。

2、联合**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如**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学院,探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支持并引导医学毕业生选择全科医师职业,进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

社区医师范文篇7

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7月11日-7月15日,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区37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具体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宣传入户工作。全区有7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按照要求印发并入户发放《致广大社区居民的一封公开信》,并能够按照要求通过宣传栏、印发联系卡和健康宣传资料等方式,在辖区内广泛散发

《公开信》,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

(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公开。1、13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社区卫生服务概况信息公开,其中符合标准要求的有3处;2、有2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按照规范要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信息进行公开,

其它35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示不符合新规范要求;3、有10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部分国家、省级服务项目信息张贴挂墙,其中3处社区机构按照新规范标准进行的公示;4、有8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

部分药品价格进行了公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未对惠民政策进行公开。

(三)家庭责任医师团队建设。有4处社区机构已按照新的规范标准制展牌并已公示,1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示不符合新规范要求,有32处机构未按要求公示上墙,其中10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

建立家庭医师团队。

(四)卫生强基工程。全区共13处社区机构建立强基工程工作档案,档案资料比较齐全,其中2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了公示。其余24处社区机构不了解此项工作任务,未按将工作落实到

实处。

(五)省级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共有11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工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递交了申报材料,并按照要求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检查中发现,多数机构未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议程,认真进行准备,个别机构负责人不清楚,工作人员不明白,对上级文件不传达、不学习、不贯彻、不落实,甚至个别的机构以

将要拆迁为由而未开展任何工作。

(二)宣传不够。一是不落实上级有关入户宣传的要求;二是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宣传材料的品种、数量达不到规范要求,不能体现各机构的服务特色;三是公示信息陈旧,不符合目前工作实际,

不能实事求是体现最新工作数据,个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公示内容,未按照新的规范要求落实工作。

(三)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检查中发现好的单位与差的单位存在明显的差距,个别的机构工作质量不高,标准不高,满足于现状,应付了事,不能真正体现“利医惠民”的服务理念,严重影响了我区社

区卫生服务工作整体推进。

三、下步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进一步消除社区卫生服务“空白点”。为确保工作全面周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以《致广大社区居民的一封公开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开宣传载体,丰富宣传手

段,通过设立宣传栏、印发联系卡和健康宣传资料等方式,在辖区内广泛散发《公开信》,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同事加强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派出所等部门合作,走进社区、深入家庭,

确保辖区内每楼每单元每户都能收到《公开信》、知晓社区卫生服务。要做好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的宣传,逐步消除社区卫生服务的“空白点”。

(二)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公开。根据《关于转发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文件要求,各机构要将社区卫生服务概况、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公共卫生服

务项目、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强基工程服务等信息制作成展示牌,做到格式一致、内容简明、信息明确,便于辖区居民了解、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三)适应要求,进一步转化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适应当前社区卫生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进一步转换工作理念,积极开展家庭责任医师团队建设,上门服务、主

社区医师范文篇8

【关键词】糖尿病;综合管理;血糖达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摄入的食物越来越丰富,热量超过需求,部分人群运动减少,社区居民糖尿病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推算糖尿病现患人数1.18亿,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0.9%[1]。长期高血糖造成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并发症脑梗死,冠心病,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如何有效的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是社区医师的一项重要任务[2]。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一部分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原因很多。本次研究2017年~2018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86例血糖不达标的患者,帮助患者找到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原因,通过健康教育,引导患者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通过监测血糖等综合管理使患者血糖达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门诊选取2017年和2018年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186例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患者,其中男性102例,女性84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入组标准:①年龄40~75岁;②既往2型糖尿病诊断明确[3];③血糖控制不达标,经过口服药物测量空腹血糖大于8.0mmol/L且餐后2h血糖大于10mmol/L以上。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循环、呼吸系统等疾病;②合并有糖尿病酮症,高血糖昏迷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患者。③行动不便,不能按时参加健康教育活动,不能定期到门诊进行复查的患者。④存在严重的精神疾患患者。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符合伦理学要求。1.2研究方法1.2.1问卷调查:把入选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①人口学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经济情况等问题,饮食情况、吸烟情况、运动、睡眠、既往病史等。②患病基本情况,包括病程,糖尿病型别,进行体格检查等[4]。③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是否了解糖尿病,是否知道糖尿病控制的具体目标[5]。④目前服用药物情况,能否坚持服用降压药物。⑤既往血糖控制情况,需要分别提供餐前血糖、餐后2h血糖。1.2.2健康教育: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采用集体健康教育和个体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6]。集体健康教育是指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会议室将患者定期每个月召集到一起,由社区医师为患者讲解糖尿病防治的知识,为患者制作一些健康宣教的小册子,每次宣教时发给大家。个体教育是指利用门诊诊疗的机会或者社区全科医师家医签约、随访患者时做的健康宣教[7]。健康教育的内容:①糖尿病基础知识,告诉患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用药,不能随意减药或停药。②由于糖尿病是慢性病,很多患者会产生焦虑,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需要社区医师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8]。③饮食指导,教育患者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基础环节,只有做好饮食控制才能为糖尿病的治疗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指导患者尽量少吃含油脂高的食物,控制食物总热量[9]。④运动指导,教育患者适宜的运动时间,一般餐后半小时可以运动。适宜的运动方式,可以采用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骑车等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自身喜好确定自己的运动方式[10]。⑤低血糖的常见表现,指导患者一旦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面色苍白,十分饥饿时要注意是否发生了低血糖反应,有条件时尽快测量血糖,无条件时可以吃些水果糖或者粥、馒头缓解症状[11]。并及时到医院进一步处理。⑥用药指导,把糖尿病的常用药物的种类和常用药物的特点教给患者,教育患者知道用药的时间和注意事项[12]。1.2.3分组管理:在观察前对所有患者均测量糖化血红蛋白,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但小于8%为第一组,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但小于9%为第二组,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为第三组。按照每组患者的分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①对于第一组患者,血糖控制相对容易,由社区全科医师为患者做好健康宣教,指导患者的饮食和运动,做好用药指导,指出患者控制血糖做的不足之处,每半个月到门诊复查一次。做好患者的健康档案管理工作。②对于第二组患者,在第一组管理方式的基础之上,要加强患者的管理,为患者建立血糖管理手册,每天对日常管理的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及时处理,加密血糖监测的次数,每周要求患者到门诊复查一次。③对于第三组患者,在第二组管理方式基础上,更加强调个体化的管理策略,针对每一例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从饮食指导到运动方式,从健康教育到具体用药全面加强管理。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疏导,消除个别患者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调整用药,必要时由口服药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血糖监测。1.2.4在医师综合管理3个月后再次做问卷调查,统计患者糖尿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患者的运动情况,饮食是否控制,吸烟情况。3个月后,根据血糖数值和糖化血红蛋白监测血糖达标情况,对所有患者再次复查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与3个月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对比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结果。

2结果

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患者中吸烟人数明显减少,吸烟患者的比例由30.6%下降到21.5%。未严格控制饮食人数由原来的74.2%,3个月后降低为14.5%。规律运动得到提高,缺乏运动的患者由70.4%下降到11.3%,患者体质量较前减轻。未合理服药人数均明显减少,不合理用药的比例由72%下降到14.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糖化血红蛋白3个月后出现了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糖尿病管理有效。通过社区医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了糖尿病的危害,知晓了控制糖尿病的方法,能够在医师指导下积极控制饮食,规律运动,按照病情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通过社区医师的综合管理,糖尿病是可以得到良好控制的疾病。见表1、表2。

3讨论

社区医师范文篇9

今天,市卫生局在这里举行“xx市百名医师下乡帮扶农村卫生活动”启动仪式,非常高兴接受你们的邀请,并借此机会讲几句话:

一、全面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的建设,构筑坚实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多年来,我市始终将加快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作为发展卫生事业重中之重的工作,农村(社区)卫生站作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在抓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解决农民群众基本医疗问题、落实预防保健任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是由于投入不足,农村卫生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更新难以进行;二是由于体制改革滞后,农村卫生站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上的问题,造成农村卫生人才匮乏,农村卫生资源分布不均;三是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卫生站的功能发挥,特别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镇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与现有农村(社区)卫生站的服务能力形成强烈的反差,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没有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针对这个问题,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加快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方便农民就医》定为大会议案交市政府办理。市卫生局作为主要承办部门制订了具体的落实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对全面加强我市农村(社区)卫生站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xx”的迫切需要,因此,处于网底的农村(社区)卫生站必须从基础设施、设备、人才等多方面得到切实加强。基础设施、设备的更新要靠市、镇两级的财政支持才能完成,这方面的工作市政府会做进一步的研究去实施。面对农村卫生面临缺才乏术的尴尬,在硬件加强的同时,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同步加强,市卫生局组织“百名医师下乡帮扶农村卫生活动”,就是要通过市属医院的传、帮、带,迅速提升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和服务素质。

通过“百名医师下乡帮扶农村卫生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使农村群众享受到城市卫生技术发展的成果。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将进一步强化,建立起运转有效的农村(社区)基层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与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服务功能健全、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较高、监督管理规范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农民可就近享受到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对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完善帮扶农村卫生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实施“百名医师下乡帮扶农村卫生活动”,是加强城市卫生支持农村卫生、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实施好这个计划,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站的诊疗水平,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我们帮扶农村卫生,一定要真心帮、真情帮,将这项民心工程抓实、抓好。通过大家的努力,真正做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农村(社区)卫生站、服务一方群众、培养一批基层卫生人才。因此,卫生行政部门要从帮扶农村(社区)卫生站的需求和实际出发,将对口支持、定点帮扶及卫生下乡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整体安排,精心组织。抓好起步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方案,从而建立起帮扶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不要搞花架子、形式主义。对帮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及时解决,通过“百名医师下乡帮扶农村卫生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社区医师范文篇10

一、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的原则,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多渠道、多元化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有利于方便群众就医。坚持精简效能、整合资源的原则,立足于调整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辅之以改扩建和新建,避免重复建设。坚持因地制宜、保障基本的原则,统筹考虑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广大群众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

二、机构设置

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其他具有社区特色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具备条件的可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省辖市政府统一规划设置,原则上按照每3至10万居民或街道所辖范围规划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进一步加大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力度,同时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推进社区卫生多元化发展。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按其公益性质核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区级医院、街道卫生院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进行转型、改造或功能转换,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力量举办的卫生医疗机构,符合资质条件和区域卫生规划的,可以认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并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政府补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称统一规范为“ХХ区ХХ(街道名称或社区名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再兼挂其他医疗机构牌子。

社区卫生服务站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或由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也可通过公开招标选择社会力量举办。

三、工作职责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主要承担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社区预防:社区卫生诊断,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监测,预防接种,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预防,常见传染病防治,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健康档案管理,爱国卫生指导等。

(二)社区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等。

(三)社区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社区现场应急救护,慢性病筛查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精神病患者服务,转诊服务等。

(四)社区康复:残疾康复,疾病恢复期康复,家庭和社区康复训练指导等。

(五)社区健康教育:卫生知识普及,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服务,重点人员与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宣传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等。

(六)社区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等。

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的工作职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将适宜社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交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并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机构编制部门根据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际承担职能的情况,对其编制进行统筹考虑。

四、人员编制

国家只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再核定人员编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护士与全科医师的比例按1:1配备。设护理康复或日间观察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着从紧掌握的原则,增配适量医师和护士。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核定的医师总数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可配备药剂、检验、B超和放射人员各1名,其他人员按不超过医师、护士和医技人员编制总数的5%配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需人员编制首先在卫生机构现有人员编制中调剂解决,同时相应核销有关机构的编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五、机构编制管理

省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意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提出审核意见,机构编制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并报省编办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