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药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1:45:04

社区药品

社区药品范文篇1

【摘要】我国自2006年以来全国各地区陆续推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这一举措旨在压缩药品流通环节,取消药品加成,抑制虚高药价,让利于民。本文试列举目前零差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由此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零差率社区补偿机制配送

1零差率的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使用的药品均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常用药品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确定的药品采购价格销售给老百姓,配送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不得有任何中间环节的加成。在药品采购价格整体降低的基础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取消了15%的药品批零差价,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采用政府打包采购的方式,压缩药品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取消药品的批零差价,将药品价格降低,让利于百姓。这种做法叫做零差率。

2零差率的概况

北京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新性开展药品“零差率”的地区。在北京,从2006年12月25日起,全市2600多家社区医院的常用药正式开始实行“零差率”销售,312个品种、926个规格的药品由政府统一采购,统一按购入价出售,取消15%的加价率;2008年12月15日,北京市的零差率药品扩大到328品种(1024个品规);北京市基层零差率药品将比照国家公布的307种基本药物,从2008年的328种扩大到519种,预示着“零差率”药品的组成将会愈来愈丰富。

继北京之后,全国各地区陆续试行“零差率”。在上海,2008年10月1日,上海郊区农民在村卫生室就诊可享受基本药品按实际进价收费的优惠;从2008年12月28日开始,上海社区卫生机构将全部推行基本药品零差率,所涉及的药品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零差率”收费西(中)药目录》中的166种。天津市2009年4月1日推出了《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涵盖537种基本药品,与此同时同时在6个中心区和塘沽、汉沽、大港(城市部分)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推行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1月1日进入试点实施阶段,32个试点县(市、区)共有政府举办的7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6个服务站,390所建制乡镇卫生院和4799个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

特别是在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之后,“零差率”的推行将成为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其回归公益性的突破口。

3零差率的成效

北京药品实行“零差率”后,社区医院的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了36.1%。[1]2007年底北京市卫生局的统计显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平均每次门急诊药费从原来的近百元降到现在的66.47元,省了近30%,一年下来,社区医院共向患者让利4.46亿元。现在,已经有四分之一的市民看病首选社区医院。2008年底,据初步统计,零差率药品政策实施以来,累计为群众让利7.68亿元。社区卫生机构门急诊总量占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由2006年的不足8%提高到2008年的28%多(2008年上半年同期数据对比),社区机构的单处方费用明显降低,社区机构的门诊人均医药费用为109.99元,是全市门诊人均医药费用的50%,是三级医院的1/3(2008年上半年同期数据对比)。社区卫生机构2008年上半年的公共卫生工作量已超过2006年的全年工作量。2009年北京仅丰台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所共采购零差率药品2.73亿元,销售零差率药品2.5亿元,涉及药品品种890个,降价幅度达36.11%,患者看病少花药费约9028万元。

天津市实行统一集中采购后,该市药价已经同比下降了10.28%,社区再减少15%的加成,药价就降低了近25%,据统计,天津市共有7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9个卫生服务站和154个乡镇卫生院。推行零差率6个月以来,已向老百姓让利接近1.2亿元。

安徽省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受益人口将超过2000万人。

4零差率存在的不足

4.1药品零差率之后,受益最大的是医保机构和公费医疗机构

由于医保人群和公费医疗人群的支付比重合计达到医药费的四分之三,在其他机制未有动摇的背景下,医保机构和公费医疗机构受益最多已成事实,医保和公疗患者只享受了15%~20%的让利。

4.2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服务收入所占比例较大型医疗机构低,业务收入主要靠药品收入,以天津为例,在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费用支出的64%都是靠药品加成获得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相当于拿掉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中的主要部分,如果补偿部分不能平衡其收入,将会造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正常运行。现行的补偿机制是按照药品费用的比例(各地区不同)进行零差率补偿,这种补偿方式会使得定点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大开处方,增加药品费用总额,以取得更多补偿。

4.3独家配送机制,缺少竞争,不利于配送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规定定的区域内只有一家配送企业拥有配送的权力,其他中标配送机构无权配送,此机制鼓励垄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配送服务的购买者,有接受的义务而无选择的权力。目前这一现状不符合市场竞争法则。

4.4零差率政策引发药店撤药风波

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在山东引发“撤药风波”,有60余家连锁药店的济南药店连锁巨头——漱玉平民大药房采购部对旗下门店下发部分基本药物紧急撤柜通知,近两成的基本药物下架。这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国内首起药店针对“零差率”政策的撤药事件。

5对于完善零差率的一些看法

(1)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报销比例。例如,基本医疗保险对于社区卫生服务药品的开销实行全额报销。使得老百姓成为零差率的最终也是最大的受益群体。

(2)逐步完善补偿机制

可探索按测定的人均费用和就诊人头进行药品差价补偿的方式,改变目前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停留在“卖药”的现状。

(3)配送引入竞争机制

根据零差价药品配送的经验,零差率药物配送引入竞争机制。相关业内人士提出:每区县或医疗机构对中标配送商的选择应不少于两家,每半年可以重新选择一次;医疗机构为选定的两家配送企业正常开户,使配送企业在充分的竞争中,提高配送服务质量,降低配送成本。全市选择3~5家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规模企业,负责全部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配送,发挥规模效益,加速流通产业的优化调整。

社区药品范文篇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使用的药品均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常用药品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确定的药品采购价格销售给老百姓,配送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不得有任何中间环节的加成。在药品采购价格整体降低的基础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取消了15%的药品批零差价,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采用政府打包采购的方式,压缩药品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取消药品的批零差价,将药品价格降低,让利于百姓。这种做法叫做零差率。

2零差率的概况

北京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新性开展药品“零差率”的地区。在北京,从2006年12月25日起,全市2600多家社区医院的常用药正式开始实行“零差率”销售,312个品种、926个规格的药品由政府统一采购,统一按购入价出售,取消15%的加价率;2008年12月15日,北京市的零差率药品扩大到328品种(1024个品规);北京市基层零差率药品将比照国家公布的307种基本药物,从2008年的328种扩大到519种,预示着“零差率”药品的组成将会愈来愈丰富。

继北京之后,全国各地区陆续试行“零差率”。在上海,2008年10月1日,上海郊区农民在村卫生室就诊可享受基本药品按实际进价收费的优惠;从2008年12月28日开始,上海社区卫生机构将全部推行基本药品零差率,所涉及的药品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零差率”收费西(中)药目录》中的166种。天津市2009年4月1日推出了《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涵盖537种基本药品,与此同时同时在6个中心区和塘沽、汉沽、大港(城市部分)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推行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1月1日进入试点实施阶段,32个试点县(市、区)共有政府举办的7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6个服务站,390所建制乡镇卫生院和4799个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

特别是在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之后,“零差率”的推行将成为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其回归公益性的突破口。

3零差率的成效

北京药品实行“零差率”后,社区医院的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了36.1%。[1]2007年底北京市卫生局的统计显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平均每次门急诊药费从原来的近百元降到现在的66.47元,省了近30%,一年下来,社区医院共向患者让利4.46亿元。现在,已经有四分之一的市民看病首选社区医院。2008年底,据初步统计,零差率药品政策实施以来,累计为群众让利7.68亿元。社区卫生机构门急诊总量占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由2006年的不足8%提高到2008年的28%多(2008年上半年同期数据对比),社区机构的单处方费用明显降低,社区机构的门诊人均医药费用为109.99元,是全市门诊人均医药费用的50%,是三级医院的1/3(2008年上半年同期数据对比)。社区卫生机构2008年上半年的公共卫生工作量已超过2006年的全年工作量。2009年北京仅丰台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所共采购零差率药品2.73亿元,销售零差率药品2.5亿元,涉及药品品种890个,降价幅度达36.11%,患者看病少花药费约9028万元。

天津市实行统一集中采购后,该市药价已经同比下降了10.28%,社区再减少15%的加成,药价就降低了近25%,据统计,天津市共有7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9个卫生服务站和154个乡镇卫生院。推行零差率6个月以来,已向老百姓让利接近1.2亿元。

安徽省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受益人口将超过2000万人。

4零差率存在的不足

4.1药品零差率之后,受益最大的是医保机构和公费医疗机构

由于医保人群和公费医疗人群的支付比重合计达到医药费的四分之三,在其他机制未有动摇的背景下,医保机构和公费医疗机构受益最多已成事实,医保和公疗患者只享受了15%~20%的让利。

4.2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服务收入所占比例较大型医疗机构低,业务收入主要靠药品收入,以天津为例,在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费用支出的64%都是靠药品加成获得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相当于拿掉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中的主要部分,如果补偿部分不能平衡其收入,将会造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正常运行。现行的补偿机制是按照药品费用的比例(各地区不同)进行零差率补偿,这种补偿方式会使得定点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大开处方,增加药品费用总额,以取得更多补偿。

4.3独家配送机制,缺少竞争,不利于配送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规定定的区域内只有一家配送企业拥有配送的权力,其他中标配送机构无权配送,此机制鼓励垄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配送服务的购买者,有接受的义务而无选择的权力。目前这一现状不符合市场竞争法则。

4.4零差率政策引发药店撤药风波

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在山东引发“撤药风波”,有60余家连锁药店的济南药店连锁巨头——漱玉平民大药房采购部对旗下门店下发部分基本药物紧急撤柜通知,近两成的基本药物下架。这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国内首起药店针对“零差率”政策的撤药事件。

5对于完善零差率的一些看法

(1)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报销比例。例如,基本医疗保险对于社区卫生服务药品的开销实行全额报销。使得老百姓成为零差率的最终也是最大的受益群体。

(2)逐步完善补偿机制

可探索按测定的人均费用和就诊人头进行药品差价补偿的方式,改变目前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停留在“卖药”的现状。

(3)配送引入竞争机制

根据零差价药品配送的经验,零差率药物配送引入竞争机制。相关业内人士提出:每区县或医疗机构对中标配送商的选择应不少于两家,每半年可以重新选择一次;医疗机构为选定的两家配送企业正常开户,使配送企业在充分的竞争中,提高配送服务质量,降低配送成本。全市选择3~5家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规模企业,负责全部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配送,发挥规模效益,加速流通产业的优化调整。

社区药品范文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精神,国家局公布了第一批定点生产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的品种和企业名单。为做好对定点生产药品的监管工作,决定对定点生产的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实行统一标识。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定点生产企业必须到所在地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办理定点生产产品标识的登记或备案工作。

二、定点生产企业应将“定点生产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字样、定点标识图形,以及全国统一销售价印制在定点生产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产品的最小包装盒和标签的右下角。其文字不大于药品通用名字体大小,定点标识大小不超过标签宽度的1/2。

“定点生产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的文字使用深蓝色黑体字,产品的定点标识图形使用天蓝色,“全国统一零售价”和具体价格数字使用黑色的黑体字。

三、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定点生产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生产、销售、使用等各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附件:定点标识

社区药品范文篇4

(1)有利于提高居民用药安全合理经济性:药品的不合理使用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有时还会造成身体上的损害,造成资源浪费。通过药学服务可以引导公众合理、安全用药,提高自我保健、自我药疗的水平,减少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降低社区患者的经济负担。

(2)有利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

(3)有利于药品分类管理。

2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药学服务的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学服务应该更加贴近于社区患者的需要,内容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1)做好处方调剂与药品管理:处方调剂是目前的工作重点,因此做为社区的药师要做到调配、核发药品的准确率,做到对处方的“四查十对”,确保调配的处方和发出的药品准确无误对社区患者主动给予用药指导,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展面对面窗口式的药学服务。药品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师们的日常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房也应根据国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要求管理。有计划的采购药品,保证社区居民药品供应,同时也防止药品积压;建立健全进货验收制度,对配送的药品应做好进货验收记录。

(2)开展药品宣传,为居民提供用药咨询: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有利条件,可以开展多内容的药品宣传。例如,为患有“三高”的社区居民提供“三高”药品的用药咨询;为家有儿童的家长提供儿童用药的咨询等,通过对药品的宣传和为居民提供用药咨询来使社区民居在家门口享受到药学服务。

(3)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同时为医,护提供药品信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师和护士们对药品的知识相对不如药师广泛,而他们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主体,因此,药师应凭借自身的专业特长,成为医护人员和患者获取药物信息的主要来源。

(4)为广大社区患者建立“药历”:药历是药学服务中产生的新事物,病历是对病史的记录,药历则是对用药情况的记录。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师,可以为这些特殊社区患者设计一份药历,并通过工作中对他们用药的了解逐步建立药历。

(5)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药学服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3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药师执业能力有限: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师大多是从医师(也有可能是乡村赤脚医生)、护士转换而来,其执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有利条件对社区患者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站药房设施不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房面积小,布局不合理,从而造成药品摆放不规范,容易发生调配差错。药柜没有遮光设施,造成阳光直射,无法保障药品的质量。

(3)药学工作者的作用与地位不被了解:我国由于“重医轻药”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养成了“有病找医生”的习惯,往往忽略了药师的作用。

4小结

社区药品范文篇5

第二条“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是指: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门诊医疗服务时,所用常用药品按政府补贴价结付。居民常用药品的政府补贴价由市物价局按*市药品零售限价的80%核定。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资金社保基金负担50%,市财政负担30%,卫生部门负担20%,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录内药品的政府补贴价低于零售价的20%。

第三条实施范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第四条补贴对象:参加我市社会医疗保险的并持有劳动保障卡的参保人员。

第五条《*市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目录》由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市物价、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医疗和药学专家、社区全科医生代表,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者共同制定。

第六条列入社区常用药品政府补贴目录的药品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列入《*市社会医疗保障用药范围》;

(二)已列入*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网;

(三)为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基本药物;

(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安全有效。

第七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通过价格公示栏、公示簿等形式,在醒目位置公布药品价格。

第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严格遵守诊疗规范,准确记录门诊病历,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尊重患者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权。

第九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费用结算应在专用的网络平台进行,门诊诊疗、收费、药品管理等信息应及时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条政府补贴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

第十一条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应持劳动保障卡划卡结算,非划卡结算的药品费用,不享受政府补贴。政府补贴按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实际用药量考核后拨付。

第十二条市卫生、财政、物价、劳动保障、药监、审计等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价格及质量、医疗服务质量、财务和信息管理等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并成立工作协调小组,对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工作实施指导协调、考核评估。

社区药品范文篇6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落实政府惠民措施,减轻人民群众医疗负担,促进基本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探索适合区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政府公益政策,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进一步落实基本医疗的政府责任,强化医疗卫生公益性,发挥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地位,切实降低群众医疗负担,促进社会公平。

(二)坚持基本。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发挥政府资金的最大效率,满足广大群众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障居民基本健康权益。

(三)稳妥实施。稳妥推进基本药品按医院供应价标准收费政策,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率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施行,待条件成熟后将逐步扩大到其他公立医疗机构。

三、适用对象和基本药品范围

(一)适用对象

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农村卫生室以及世博家园门诊部、静安新城门诊部)实行基本药品按医院供应价标准收费。

(二)基本药品范围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照《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零差率收费西(中)药目录》和《市郊区村卫生室基本用药指导目录》,遵循质优、价廉的原则,确定《区按医院供应价标准收费基本药品目录》,基本药品目录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完善。

(三)收费标准

基本药品按照市物价主管部门统一公布的医院供应价向就诊人员收费,未纳入市统一招标的药品,按市物价主管部门统一公布的最高零售价/(1+15%)的标准向就诊人员收费。

四、药品采购

根据《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区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全收全支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闵府办发[]49号)的有关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基本药品需求,在区药品采购平台上统一采购配送。

五、经费补偿

(一)计算方法

基本药品补偿数额=(市物价主管部门统一公布的最高零售价-市物价主管部门统一公布的医院供应价)x实际销售数量

未纳入市统一招标的药品补偿数额=[市物价主管部门统一公布的最高零售价-最高零售价/(1+15%)]x实际销售数量

(二)费用承担

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产生的药品补偿费用由医保基金承担。非城保人员产生的费用由区、镇两级财政按35%:65%比例分担。区级承担部分纳入年度部门预算管理,按月划拨各镇(街道、工业区)财政所,各镇(街道、工业区)财政所匹配镇级承担部分,并在十日内将补偿资金(含区级部分)足额拨付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补偿方式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总额预付管理,合理确定医保承担费用。

符合平均门急诊均次费用和复诊率控制指标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药品补偿费用中,由财政承担的部分应按月结算。区卫生局每月汇总补偿金额,向区财政局申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汇总本单位补偿金额向所在镇(街道、工业区)财政所申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到补偿费用后按月划拨入区药品全收全支专用账户,纳入药品全收全支管理范围,按照《区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全收全支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进行分配。

六、监督管理

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基本药品按医院供应价标准收费的政策,对基本药品目录进行公示。医务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采用适宜的诊疗手段,因病施治,合理、安全用药。

社区药品范文篇7

关键词:医联体;药学服务;实践探讨

医联体建设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大医院带动社区卫生机构的模式,发挥大医院的医疗技术优势及引领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促进分工协作,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方便群众就医。我院于2015年与梁溪区、新吴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区医院)成立了无锡市人民医院医联体,建立了以医生下基层服务、双向转诊为基础的协同发展模式。药学部也积极探索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如何发挥药师的作用,将三级医院的药学服务模式推广至社区医院,从而提高社区医院药师的业务能力,让药学服务同质化。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将在药学服务推广应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探讨如下。

社区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药学服务能力不足: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医院药师普遍存在学历和职称相对偏低、药学专业技能不扎实、服务模式固化的现象。社区医院药师配比较低,现有的基层药学服务工作内容主要为药品供应和调配处方,平时工作忙于发放药品,学习机会较少且药师的主动学习意识不足,药学服务理念相对薄弱,药学服务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缺乏完善的药剂科管理体系和药品质量控制体系:大部分社区医院药剂科存在管理制度缺失或不完善情况,缺乏药品质量控制制度和措施、各项工作标准操作流程、药品质量事件应急预案,同时人员分工和工作职责不够明确,且存在对现有制度执行和落实不到位情况。药剂科下属部门比较单一:由于受工作环境和工作需要的影响,与上级医院相比,社区医院的药剂科下属部门设置比较单一,一般仅设有药品供应部门和调剂部门,缺乏住院药房为住院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缺乏专门的临床药学服务部门或兼职的临床药学服务人员,限制了社区医院药剂科学科的发展和药学服务能力的发挥。处方审核和处方点评工作深度不足:处方审核和处方点评工作是药师服务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合理用药和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举措。由于社区医院药师的业务技能知识相对不足,社区医院处方审核和处方点评开展的力度和深度不够,处方审核和处方点评的主要问题为不规范处方,如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诊断书写不全、处方开具品种超过规定、处方开具数量超过规定等比较浅显的问题,涉及药物配伍、药物适宜性、药物使用剂量等方面的内容较少,药学服务的技术含量不高。药物咨询开展不足:开展药物咨询和用药指导,有助于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药物治疗作用,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在医改的大背景下有利于转变药师职能,充分发挥药师的专业特长,拓展药师的服务内涵。部分社区医院未设药物咨询专窗服务,未指定相对固定的药师负责药物咨询,同时也由于社区患者对社区医院药师业务能力的信任度不够,不愿向社区药师进行用药咨询,导致社区医院药物咨询不能有效开展。慢病药学服务不能有效开展:社区医院服务的患者主要为慢病患者,且患者存在多种慢病的情况比较常见,患者需长期用药并使用多种药物,极需药师的合理用药指导,以提高用药依从性,增加药物治疗效果,减少用药不良反应。大部分社区医院药师虽然参与了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但在团队中仅从事协助工作,很少开展对慢病患者的用药指导,对慢病患者的服务有限,未能有效发挥慢病药学服务的作用。

药学服务项目推广内容

提升社区医院药师服务能力:由我院药学部、质控办牵头,建立药师-社区联系点,我院药学部业务骨干定期定点指导一家社区医院,对社区医院的日常工作进行规范指导;利用我院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的优势,录用社区医院合规的学员,进行临床药师的规范化培训,提升社区医院药师的专业技能;社区医院药师在我院进行短中期的进修学习,由指定老师带教,学习我院药剂科的管理模式、质控模式和服务模式,学习药库、急诊药房和门诊药房的管理工作模式,提高社区医院药师的基本药学服务技能;协助社区医院开设住院药房,制定工作流程,为住院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组织社区医院药师参与我院药师定期组织的培训,并按照与我院药师同样的要求进行考核,提升社区医院药师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我院药师不定期下基层对社区医院药师开展药剂科工作质量管理、特殊药品质量管理,药品的可视化和标识化管理、处方审核与点评等业务培训和讲座,提高社区医院药师服务技能。统一医联体内各社区医院的药事质量控制标准:统一药事质量控制标准有利于医联体各成员的同步发展和管理[1],鉴于各社区医院的药事质量控制标准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根据《医疗机构药学工作质量管理规范》和《江苏省医疗机构药事工作评价标准》,结合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参照各社区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了社区医院药剂科工作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部门规章制度、人员工作职责、操作流程、药事应急预案、继续教育制度等,设计和完善各项工作记录,定期由我院联系点药师监督制度、规范、流程和记录的落实和执行,协调在工作遇到的问题,实现社区医院药学的规范化管理。建立社区医院药品的标识化管理和可视化管理体系:药品标识化和可视化,不仅能保证药品质量、防止发药差错,还能提高工作效率。社区医院药品调剂部门普遍存在地方小,药品储存设施落后,药品堆放杂乱的现象[2],针对该情况,制定标识化和可视化标准,规范各社区医院药品的摆放,对药品标识化改进,包括药品标签的规范化设置以及相似药品和高警示药品标识的实施。对药品分类存放、药品效期提示、分批次发放提示进行可视化标牌设置。设立药师社区工作点:由药师不定期下社区医院开展药学服务,宣传药品知识,为患者提供用药宣教,开展用药咨询,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带动社区药师提升药学服务能力,提高患者对社区药师的认可度。成立处方审核与点评小组:我院审方中心药师、临床药师和各社区医院审方药师结对进行帮扶,组织社区药师参与我院的审方药师阶段性培训与考核,对审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结对帮扶的药师进行沟通解决。督促社区医院开展抗菌药物、国家基本药物和门诊普通处方的点评工作,对点评结果与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和学习,使双方药师主动学习,共同提高处方审核和点评能力。参与社区医生签约服务:鉴于社区医院药师人员和能力的不足,我院药师加入各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通过社区医生签约公众号为团队内签约的社区居民提供药学服务,拓展我院药师的服务外延,带动社区医院药师的服务意识。依托专业的慢病服务管理平台建立慢病服务微信公众号,与社区医院药师共同参与管理,按糖尿病、高血压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分类收录社区慢病患者用药信息,通过管理平台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查看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醒患者用药,对患者用药进行评估,制定用药计划,给出用药指导意见,提高社区医院药师的慢病药学服务能力。

思考与建议

①社区医院药学服务的建设,在制度性内容和服务模式等基础性建设方面,通过上级医院的指导和带教,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成效,但在药学服务的内涵和深度拓展方面,需医联体内所有药师共同继续努力加以提高。②社区医院药学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在短期内提高的难度较大,为适应社区医院药学的发展,社区医院可以引进相对高端的药学人才,带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药学服务思路,引领社区医院药学的发展。在医联体内部,也可以建立定期互派药师工作机制,上下级医院的药师互相到对方医院上班,实现医联体内人才共享,在工作中互相学习,实现共同的提高和发展。③建立信息平台对接,大数据时代实现信息的联网,不仅对医联体内医疗诊断有着重要作用,对双向转诊起到很好的承接作用,也有利于药学服务内容在医联体内进行共享[3],信息平台对接有助于双方能获得对方的药事管理信息和管理动态,同时也能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分析医联体内用药信息与用药动态,有效实施用药监管与药品监测预警,同时也为药事质控管理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持。④建立医联体内区域审方平台,成立医联体前置审方中心,整合医联体资源、软件资源和人员共享,提高整个医联体的审方能力,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解决目前各社区医院人工审核处方存在的困境。综上所述,在医联体内,将上级医院的药学服务模式推广至下级社区医院,是提升社区医院药学服务的有效举措。《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对医联体药学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促进药学人员工作模式转型,加强药学服务下沉到基层、充分发挥社区医院药学人员专业特长,强化医联体内药学服务的同质化管理,有效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质量和药学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亚芳,陈浩,梁燕.药学服务联动模式在医联体建设中的实践与探索[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2):3237-3238.

[2]刘玉龙,孙燕,李璘,等.基层医疗机构医联体药事管理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安徽医药,2020,24(9):1884-1887.

社区药品范文篇8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计核算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计工作问题

(一)对物资采购缺乏客观认识,采购过程随意性大。社区服务中心很多财会人员对资产的内涵和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只重视流动资产的管理工作,对社区服务中心内部的图书、房屋、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则缺乏基本的管理意识,尤其是在物资采购环节,更是社区服务中心领导一人独大,采购呈现出很高的任意性。现如今很多社区服务中心的采购模式都是哪个部门缺少物资就由哪个部门进行采购,严重缺乏采购约束机制和采购规范程序,导致各个部门采购的物资不可避免地出现质次价高的情况,盲目采购、假公济私、重复采购的现象屡禁不止。(二)对会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大部分社区服务中心的领导是从原医疗单位的骨干中调拨过来的,这些医疗骨干可以在医疗服务领域独当一面,具有超高的医术和医疗水准,但是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上他们却是门外汉,尤其是在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上,他们更是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大多沦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正是这种对会计工作认识不足的现象导致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严重散漫和无序,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严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潜藏很多隐患。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计核算“着眼点”

(一)财政补助资金使用。对于社区卫生机构来说,财政补助资金是在本级政府预算的基础上获得的专门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资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离不开这项经费的支持,同时社区医院的财政补助资金也是各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其他相关主管部门进行资金监管的重点。所以监控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计工作的着眼点。在会计科目设置上,除了要严格遵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并设置“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人员经费补助收入”、“设备设置补助收入”之外,还要设置专门的财政补助资金收支登记簿,对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予以详细登记,使得资金使用动态能够得到及时的而反应,将资金被挤占和挪用的可能性扼杀在萌芽之中,大幅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二)进行货币资金回笼监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要负责监督,管辖的数量少则三五个,多则二十几个,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规模、业务量和人员配置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天收到的现金可能难以及时存入银行,这给资金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隐患。为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对业务款缴存的限额和时间进行明确的规定,各个卫生服务站必须严格遵守制度规定,当因为现金超过限期没有及时地缴入存款银行而遭受被盗等损失时,要对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予以追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开设网上银行对卫生服务站的现金缴费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和审核,并将之和绩效考核工作联系在一起,为业务款项及时到位地缴纳奠定良好的基础,将资金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库存物质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具备独自对外采购药品的资质,这突破了原有的需要借助代管医院进行采购的药品采购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不可以不再拘泥于医院结算药品物质款的操作模式,它们可以通过第三方药品电子交易平台直接和供应商进行药品采购,在此时建立一套顺畅的采购-入库-领用流程对库存物质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由于采购的药品和相关的卫生材料都是供应商选择配送公司直接运送到各个卫生服务站,之后再由社区服务中心按照统一发票进行付款,这是一种看起来零库存的药品采购模式,但是其中的单据传递和核对环节工作如果疏于管理的话,那么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药品管理的三核对工作原则:第一,对送货单和申购计划单进行核对,也就是说对各个卫生服务站填写的申购计划单和供应商送货单进行详细核对对药品种类、药品数量、所获地址进行一一核对;第二,对送货单和入库单进行核对,各个卫生服务站的送货单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的入库单要一一核对,保证药品及时准确地入科,避免出现药品的重复记录和错记漏记情况。第三,要将送货单和发票进行贺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计人员要仔细地核对供应商开具的送货单和发票,对其金额是否相符进行核对,对送货单上签名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并进入库存管理系统比对入库数据和发票数据的一致性。三核对原则可以有效减少会计核算工作之中的差错,库存药品和其他卫生服务用品是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的重要财产,是其开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对库存物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绩效和管理质量。笔者认为可以制定药品调剂单,对各个卫生服务站之间的药品互借行为进行规范,加强对药品物质的盘点,在例会上要对每个季度的盘点表都进行公布,对出现(四)进行固定资产,提升固定资产使用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近年来在国家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得到了医疗设备的广泛提升。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不进行固定资产折旧费的计提,但是为了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提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设置固定资产明细备查账,将固定资产的类别、数量、金额和所属部门登记得清清楚楚,对固定资产购买、使用和保管情况予以动态更新,每一年都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并进行数据更新。(五)充分利用信息数据,提升核算准确性和即时性。社区会计人员在信息时代下面临着工作环境的巨变,会计人员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数据的便利性来提升财务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中使用的数据系统包括“HIS”系统、“财务软件系统”、“网上办税大厅”、“第三方药品交易平台”、“网上银行”等等,这些数据系统之间并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需要进行数据信息系统审核,并在掌握现代化办公软件的基础上使用EXCEL函数功能,提升信息采集程度,提高会计核算精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S].2010.

[2]张国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对策探讨[J].商业会计,2014(14).

社区药品范文篇9

现在进行“新医改”,必须实现结构性调整,这是“新医革”的重中之重。因此,“新医改方案”确定的近期五个重点中,就有两个是关于基层卫生服务,即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其实施主体的重点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农村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城市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健全和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的基础,不健全将直接导致城乡居民的健康管理缺失和生活方式病等多发。为此,笔者就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全和完善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1.转变“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宣传误区,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应该是以社区和家庭为对象,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妇女儿童与老人残疾人保健等“六位一体”的服务,医疗只是其中的一项,而且是全科医疗服务。这就是称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而非“社区医院”的缘由。

而现在广为传之的“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宣传,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质内涵会产生两方面的误导:一是使广大群众,包括医疗卫生人员普遍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与大医院是一样的,只有医疗功能,不同的是看不了大病,是离家近、规模小、水平低的医院和药店。因而往往拿大医院的医疗水平一项指标来要求和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以此来决定是否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或者是否就职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是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专业、业务技术能力的配备,也不利于医疗卫生人员从治疗模式转到“六位一体”的思维习惯上来,大部分人员的知识结构、从业经验和思想意识仍集中在治疗上,缺乏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相应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因而距担负相应职能尚存在较大差距。

正确的功能定位和宣传引导,才能增强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了解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有何不同,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居民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强化其在防病、养老、保健和康复等健康领域中的“守门人”作用。

2.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按现行法律规定,社区卫生的服务方式是不合法的。国家《执业医师法》第14条规定:“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即法律规定医师执业仅可在注册的机构及地点内行医。而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的服务方式,是“片区医生团队”、家庭医生、24小时呼叫上门等。这些深受城乡居民的欢迎,也是行之有效的以家庭为服务对象的基层服务方式,但却是与法律规定相悖的。

因此要在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法规培训、避免不当医疗行为发生的同时,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对社区卫生入户服务也应制定操作规范,细化服务种类、范围、方式和具体要求等,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

3.健全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

(1)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政府的主导性。但目前是按行政区划由各市县财政负责拨款,许多市县财政安排公共预算执行的零基预算标准中,不包括职工的“四险一金”、取暖费、公费医疗超支款等保障福利性预算;也不包括工会经费、交通费、取暖费、会议费、物业管理费等支出预算,这些支出仍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负担并缴纳。国家给事业单位人员的新增津贴,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无法落实。

基本经费的不足限制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限制了卫生资源流向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加之受服务人员编制、结构所限,难以承担相应服务职能。卫生资源呈“倒三角”的不合理配置,一直是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房屋建设、医疗设备更新和升级等投入,但硬件环境的改善并没有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生存现状。只有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才能真正使居民留在基层、“流”向社区,减轻居民和大医院的负担。

改革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一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将人员应有的待遇和专用业务费全部纳入,这是该管理模式得以实施的基础。二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科学考核预算执行及工作效率,根据考核结果兑现相应经济责任和奖惩制度。三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四要深入研究收支两条线下的财政补助模式,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人力严重短缺等问题。五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鼓励非公机构和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开发建设社区卫生基础设施及市场,卫生、工商、税务、劳社、民政、保险、金融等行业共同制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市场的多领域配套政策体系,对私立及其他社团兴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优化现有卫生资源,使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具有良好的生存空间,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2)“零差率售药”举措亟待配套政策以惠民。政府出资实行“零差率售药”,是遴选出占80%左右的百姓常用药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目的是使广大居民得到零差率的实惠,买到较廉价的药品。本来是一项惠民举措,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走了样。如同一药厂、同一规格药品“银杏叶片”,北京市某地附近药店售价9.50元,而零差率售价却达17.10元,差价7.60元,几乎贵了一倍。

出现了“低价采购、高价售药”的现象,经调查原因有三:一是零差率药品采用的是“打包招标”的集中采购方式,在产品技术指标相同条件下,每包总价最低者中标。某些投标者对不常用的药品以低价竞标,而对百姓常用的药品以高价竞标,使得中标的各包药品总价虽低,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百姓常用的“零”差率药品价格,却高于附近药店里的同类药品。二是在实行零差率药品举措后,一些药商停止了销售某些低利润药品,另一些药商寻找新的厂家药品,出现了通过改变生产厂家和产品规格而抬高药价的现象。三是药商在低价中标后,无法供货,使市民得不到零差率的实惠,甚至出现了有些社区卫生服务站高价购进市售药品,再按中标价格低价售出药品的价格倒挂现象。这些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影响药品“零差率销售”这一惠民政策和举措的效果,影响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的认同,也一定程度上诋毁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声誉。

社区药品范文篇10

一、现状

国家卫生部推广在城市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浙江省鼓励条件成熟的乡村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工程。中央和浙江省的决策非常正确。但是,部分县、市在执行过程中,采用行政命令将村卫生室撤销,由个村卫生室或个体诊所联合组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些服务机构在药品管理上存在以下安全隐患:

⒈重赢利轻管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来自各村卫生室,本村医生的心理尚且能够接受,外村并入的医生心存寄人篱下的思想。因此,人心不齐,管理涣散,许多服务站出现白天有医生上班、晚上回家各自行医的“日公夜私”现象,有的甚至出现集体上访事件。温岭市政协在视察该市箬山某服务站,指出存在药品管理混乱问题时,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盼望服务站早点解散。因此,药品管理在撤并而成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根本排不上位置。

⒉药学人员奇缺。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剂岗位上的从业人员几乎都是非药学技术人员,而且由站内其他人员临时兼职做药剂工作的非常普遍。这些从业人员中,大部分不懂药品基础知识和药品管理知识,药品监管法律法规知识也是一篇空白。

⒊设备条件简陋。由于多个村卫生室撤并,服务站缺乏医疗、预防、保健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长远规划,村集体经济不愿投入,心存各异的从业人员也不愿意投资搞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添置。因此,这些卫生服务机构中的药房和药品仓储面积普遍很少,条件非常简陋,并且缺乏必要的防潮、防火、防尘、防虫、防鼠、降温、通风和避光等设施,更谈不上根据药品性能需要建立阴凉库。

⒋药品管理落后。思想不统一,药剂人员责任心不强,大部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按照药品性能要求进行储存、陈列药品,药品与非药品、内服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购进验收、保管养护没有记录台帐。药品采购渠道不规范,有的甚至采购回收药品、走私药品。

二、原因

部分县、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现的安全用药隐患,既有国家立法上的问题,又有管理体制上的原因。

⒈法律滞后。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医疗机构既没有设定药房设置的标准,更没有实行药房准入制度;在责任条款上,对违反药品保管储存要求、非药学技术人员从事药剂工作、药品从业人员不进行健康检查或健康检查不合格仍然上岗等义务的,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进行制约,以致在医疗机构留下药品执法盲区,无法可依。

⒉机制不畅。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提供常见伤、病的初级诊治。浙江省鼓励农村实施社区卫生服务,而没有要求撤并村卫生室。用行政命令撤并,一夜之间组建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体制不顺(由何村管理),运行机制不畅,人心不齐,从组建开始就隐藏管理问题。

⒊思想偏差。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目的是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而撤并而成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管理中普遍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医疗业务,轻药品管理;重岗位设置,轻素质教育;重机构现状,轻制度落实的思想。

三、建议

⒈加快配套法律立法步伐。国家应尽快出台能够调整和规范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行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如国家应出台与《执业医师法》对应的《执业药师法》;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或省人民政府应出台《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出台《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或联合国家卫生部出台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等,使农村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⒉强化农村医疗行业监管。卫生行政部门应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加强医疗行业管理,强化对农村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等方面的准入管理,并将药品使用质量管理纳入医院管理的议事日程,监督医疗机构开展药房(库)技术改造,开展药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估、管理与监督,重点对乡、村卫生机构合理用药和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消毒进行监督检查,规范农村卫生服务行为,保证农民就医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