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特征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23:49:43

生物特征

生物特征范文篇1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将成为今后信息交流的热点,成为各国争先发展,各个产业部门最为关注的领域。

1.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普及使安全性经受新考验

由于INTERNET的迅速流行,电子商务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被公认为是未来IT最有潜力的增长点。然而,在开放的网络上处理交易,如何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成为电子商务能否普及的最重要的因数之一。人们担心遭到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不愿意使用电子商务,安全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障碍。

2.电子商务的国际化趋势使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中国电子商务必然走向世界,同时也面临着世界电子商务强手的严峻挑战。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将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逐步走向世界。我国企业可以由此同发达国家真正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变我国在市场经济轨道上的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

2、基于生物统计特征的生物识别技术

1.生物识别技术的特点

生物识别技术是以生物技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集光学、传感技术、超声波扫描和计算机技术于一身的身份验证技术。它依靠人体的生物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具有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生物识别技术是最为方便与安全的识别技术,它不需要记住复杂的密码,也不需随身携带钥匙、智能卡之类的东西。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实现自动化管理。

2.生物识别技术分类

虹膜识别技术:通过对虹膜的特征结构进行检验,进而确定用户身份。这种方式方便可靠,无需物理接触,具有惟一性、稳定性、可采集性、非侵犯性等优点。

视网膜识别技术:包括虹膜技术与角膜技术。角膜扫描是用低密度的红外线去捕捉角膜的独特特征,血液细胞的惟一模式就被捕捉下来。它具有使用者和设备非接触、视网膜不会被伪造等特点,但由于要求被扫描者在它读取角膜信息时直立不动,很难获得用户的普遍接受,另外,角膜扫描仪对于盲者和眼睛患病的人是无效的。

面部识别:通过对面部特征进行识别。标准视频技术通过一个标准的摄像头摄取面部的图像或者一系列图像,记录一些核心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然后形成模板;热成像技术通过分析由面部的毛细血管的血液产生的热线来产生面部图像,通过特定算法将图像变成数字信号,最终产生匹配或不匹配信号。面部识别是非接触的,用户不需要和设备直接接触。

签名识别:也被称为签名力学辩识,它是建立在签名时的力度上的。它分析的是笔的移动,而非签名的图像本身。签名力学的关键在于区分出不同的签名部分,有些是习惯性的,而另一些在每次签名时都不同。它容易被大众接受,但随着经验的增长、性情的变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签名也会随之改变。

声音识别技术:是一种行为识别技术,识别设备不断地测量、记录声音的波形和变化,并将现场采集到的声音同登记过的声音模板进行精确的匹配,从而确定用户身份。是一种非接触的识别技术,用户可以很自然地接受。

指纹识别系统:它通过对指纹的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采集、分析后,与模板库中存储的指纹对比,自动、准确地鉴别出个人身份。用来采集指纹图像的技术为光学技术和电容技术。光学技术需要一个光源从棱镜反射按在一个取像头的手指,光线照亮指纹从而采集到指纹。电容技术是按压到采集头上的手指的脊和谷在手指表皮和芯片之间产生不同的电容,芯片通过测量空间中的不同的电容场得到完整的指纹。

3、生物识别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基于生物特征的验证技术愈加显示出它的价值。生物密码时代呼之欲来,生物识别技术的可靠性,以及有效地鉴定个人的身份有着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执生命密匙,启身份之锁”,在以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为主流的知识经济崛起时代,身份的鉴定有了来自生物体自身的密匙,横跨这两大科技领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正愈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远大前景。

由于各种生物特征的识别方式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单一的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显现出各自的局限性,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开始向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结合方向发展。当然生物识别技术并非万无一失,与数字密码识别技术相比最大的缺点是,一旦当事人的生物特征被仿制,很难像改变密码一样更改自身的特征。

4、结论

从目前的应用现状看,生物特征是最好的验证方式,个体的生物特征不易丢失,不易仿造,是个体在出生的时候就获得了的惟一的、先天的身份证明,这份证明是由最可信,最具权威性和通用性的大自然发放的。总之,随着电子商务成为信息交流的热点,生物识别技术将获得空前的发展空间,多生物识别技术共同应用是大势所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安全体系将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徐雪梅:浅谈保障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安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5)

[2]王飞刘毅:可信计算平台安全体系及应用研究.微计算机信息,2007(3~3)P76~78

生物特征范文篇2

1蓝莓的生物学特性

1.1蓝莓的主要栽培种类

蓝莓为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全世界约400个种,我国约91个种28个变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和西南地区。

目前,已栽培利用的主要有3个种类: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和兔眼蓝莓。高丛蓝莓主产于北美温带、亚热带,是目前全世界人工栽种面积最大的蓝莓种类。高丛蓝莓又分北方高丛、南方高丛和半高丛等。南方高丛蓝莓需要低温休眠的时间短,适合南方种植;半高丛蓝莓是高丛蓝莓与矮丛蓝莓的杂交种,树高一般为0.7~1.5m,适于休眠期较长、寒冷的北方种植;北方高丛蓝莓适宜于在休眠期稍长的北方种植,树高通常2~3m。矮丛蓝莓主要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部沿海地区,以野生资源为主,树高不足0.5m,适宜北方寒冷地区种植,它分布在高丛蓝莓的北界。

兔眼蓝莓原产北美洲亚热带地区,树高2~5m,树势旺盛,抗旱,耐热,长寿,丰产,对土壤酸度的要求幅度宽些,休眠期与需水期均较短,适合我国南方地区栽培。所有蓝莓均喜光,在排水良好,并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pH值4.2~5.5)上生长良好。

1.2蓝莓的形态特征

蓝莓为灌木,树体大小及形态差异显着。树高0.3~5.0m,多年丛生,有常绿也有落叶,单叶互生,叶全缘或有锯齿。花冠常呈坛形或铃形。花瓣基部联合,外缘4裂或5裂,白色或粉红色,雄蕊8~10个,短于花柱,由昆虫或风媒授粉,花序多为总状花序。多数品种成熟时果实呈蓝黑色,有的品种为红色;果实有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梨形,平均单果重0.5~2.5g。果肉细软,多浆汁。种子细小,食用时可随果肉食下不影响口感,根系多而纤细,粗壮根少,分布浅,没有根毛。

1.3蓝莓的生长、开花和结实习性

蓝莓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可多次生长,以二次生长较为普遍。在我国南方,蓝莓1年有2次生长高峰,第1次是在5~6月,第2次是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幼苗栽植后第3年生长明显加快,新枝萌发多并生长旺盛,年生长量可达1m以上。

当年生枝顶端多形成花芽,花芽从顶端向下进行分化,每一枝条可分化的花芽数与品种和枝条粗度有关,高丛蓝莓一般4~7个,兔眼蓝莓3~6个;花芽在节上以单生为主。各种蓝莓的花芽分化期不同,矮丛蓝莓和高丛蓝莓在7~8月开始分化,兔眼蓝莓从6月中旬开始;9月底至10月初,蓝莓的花芽分化已经完成。从形态上看,蓝莓花芽肥大,呈椭圆形或近球形。花芽以下为一些窄尖的营养芽和休眠芽。

蓝莓的开花期因气候和品种有明显的差异,正常年景蓝莓在我国南方3月上、中旬开花,北方为4~5月;花期一般15~20d,最长达40d。花在一个伸长的轴上着生,构成总状花序。花开的同时营养芽开始发育成营养枝,营养枝生长到一定程度(长度不等)便停止生长,顶端最后一个细尖的幼叶变黑成黑尖,黑尖约2周左右脱落,至2~4周后,位于黑尖下的营养芽长出新枝,并具有顶端优势,即实现枝条的转轴生长,这种转轴生长在南方一年有3~5次。夏季最后1次新梢上紧挨黑尖的一个芽原始体逐渐增大发育成花芽,占据了顶端的位置。从枝顶花芽往下还能形成多个花芽,第2年春天开花并结果。其下的营养芽又发育成营养枝,而结过果实的短小枝秋后逐渐干枯、脱落。

蓝莓多为异花授粉植物。高丛蓝莓自交可孕,但可孕程度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而兔眼蓝莓和矮丛蓝莓一般自交不孕,因此在生产上须考虑多品种搭配建园,以提高产量。蓝莓的花受精后,子房迅速膨大,大约1个月后增大趋于停止,之后浆果保持绿色,体积仅稍有增长。当浆果进入变色期与着色期后,浆果增大迅速,可使果径增长50%。在着色以后,浆果还能再增长20%,且甜度和风味变得适中。同一果穗上的果实不同时成熟,果穗顶部、中部的果实先熟,成熟时间一般在6~8月。同一品种和同株树上的果实成熟期一般在30d左右;在贵州麻江和江苏南京,兔眼蓝莓早熟品种6月中旬开始成熟,晚熟品种7月上、中旬开始成熟。

2栽培技术

2.1园地选择

根据蓝莓的生态适应性,先确定适栽区域,即气候条件适宜区,然后进行种植地块的选择。在选择种植地块时要首先了解或测定土壤pH;其次,要尽可能选择土壤疏松、富含有机质而且排灌条件良好的地方,若是山地要尽量选择阳坡中、下部,坡度不宜超过15°,大于15°时要修筑2m宽的梯田;立地类型以荒山地、低产松林改造地最佳,坡地退耕也可。但退耕地的栽植成活率不如松林改造地的成活率高,而且病虫害和杂草也比松林改造林地多,使生产管理成本增大。在南方丘陵山区,结合商品林基地建设,推广种植蓝莓,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调整了林种结构,还可以增加山区群众的经济收入。

2.2品种配置与定植时间

异花授粉是提高蓝莓产量和果实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丛蓝莓自花结实率高,而矮丛蓝莓和兔眼蓝莓多数品种自花结实率极低或不结实。异花授粉可使高丛蓝莓的坐果率从67%提高到82%,使兔眼蓝莓从18%提高47%。因此,在蓝莓的种植园内,至少需配置2个以上品种相互授粉,以提高产量和品质。授粉树配置比例一般为2~3∶1,即主栽品种2~3行,授粉品种1行。

在冬季不很干旱的南方,以秋季至早春萌动前定植最好。一年生苗的定植深度在15~20cm,而且要扶土踩紧压实,做到“三扶两踩一提苗”。在秋冬季干旱的地方以雨季到来时定植为宜;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一年四季均可定植。在贵州麻江夏季定植,也能达到95%以上的成活率。

2.3定植密度与整地

生物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冬瓜;生物学特性;春季;栽培技术

一、生物学特性

冬瓜为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其根系强大,须根发达,深度50~100cm,宽度150~200cm,根系吸收能力强,容易产生不定根;叶互生,叶片宽大,掌状,5~7个浅裂,绿色,叶面叶背具茸毛,宽30~35cm,长24~28cm,叶脉网状,背部突起。叶柄明显,长14~18cm,直径0.5~0.7cm,被茸毛;茎蔓性,五角棱形,绿色,密被茸毛。茎分枝力强,每节腋芽均可抽发侧蔓,侧蔓各节腋芽也可抽发副侧蔓。冬瓜一般为雌雄同株异花,个别品种为两性花。一般先发生雄花,随后发生雌花。雄花萼片5个,近戟形,绿色,花瓣5片,椭圆形,黄色。雄蕊3枚,在花的中央三角形排列,顶生花药,几度弯曲开裂。雌花瓣与雄花瓣相同。子房下位,形状因品种而不同,有长椭圆形、短椭圆形,绿色,密被茸毛,花柄较雄花柄短而粗,被茸毛。花柱短,柱头瓣状三裂,浅黄色。冬瓜一般靠主蔓坐瓜,侧蔓坐瓜的可靠性差。冬瓜花一般在晚上10时左右初开,翌日上午7时盛开,花瓣约经2d凋谢。

二、春季栽培技术

2.1选地

冬瓜应选择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砂壤土或粘壤土上栽培。同时应避免在前作为瓜类作物的田块上种植,最好是几年未种过瓜类作物,以减少病害的产生。

2.2播种

2.2.1播种时间。五华县春种冬瓜应选择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既可提早上市,又可获得高产。

2.2.2浸种催芽。浸种前须先用细砂擦洗种皮,除去粘附物,然后再将冬瓜种子浸在55℃温水中,维持稳定的温度15min,任其冷却至30℃左右,继续浸种10~12min,将浸种后的种子搓洗干净,再将种子混合湿润细沙后放在30℃左右温度下催芽,待种子露白、芽长至0.3~0.8cm时即可播种。注意在催芽过程中,应经常将种子翻动,并保持湿润,以利于出芽齐整。

2.2.3播种。冬瓜种植一般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所需营养土要提前制备,可选用烤晒过筛的肥沃园土,即腐熟猪、牛粪渣,谷壳灰或椰糠等,另可加少量氮磷钾复合肥,其加入量一般以控制在0.2%~0.3%为宜,并要求细碎混均,以防伤种伤根。配置营养土时应进行消毒,每1000kg的营养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30g溶于水中进行喷洒,喷后拌匀营养土,再用薄膜覆盖2~3d后即可使用。播种前1d要将钵中营养土浇透,播种深度2~3cm,每个营养钵播发芽种子1~2粒,种子要平放或芽尖向上,播后随即盖上遮阳网或稻草等覆盖物;若遇寒潮或阴雨天气,则宜用塑料薄膜覆盖。播种后至出苗前,要注意浇水,但切勿水分过多,以防沤种烂根,只须保持土壤潮湿即可。出苗70%左右时,要及时揭除覆盖物。在幼苗破心前适当控制水分,促进根系生长;破心后经常保持营养土呈半干半湿状态,使瓜苗稳健生长。约25~30d即可移植入大田,种植前2~3d,可用10%稀薄人粪水和80%代森锌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淋苗,做到带肥带药移植。

2.3定植

2.3.1整地。起畦种植,畦面宽2m,沟宽0.4m,畦高0.5m。在畦中央开沟条施有机肥,一般施用土杂肥15.0~22.5t/hm2、过磷酸钙或花生麸750kg/hm2。种植前施土杂肥15t/hm2、过磷酸钙450kg/hm2或复合肥300kg/hm2。

2.3.2定植。五华县生产上栽培的冬瓜品种现多为大型品种,冬瓜栽培方式一般采用单行植,于畦面中央种植,株距80~100cm,可栽植8250~9000株/hm2。冬瓜的种植密度与肥水管理水平也有关系,肥料充足、排灌方便、管理水平高,则应着重于长大果,以争取高产、优质,而不宜太密;在摘除全部侧蔓的基础上,主蔓打顶比不打顶可以密些。

2.4田间管理

2.4.1选择栽培方式。冬瓜栽培方式有地冬瓜、棚冬瓜和架冬瓜3种。结合实际,一般采用矮棚冬瓜栽培方式。以棚高0.6~0.8m、2.5~3.5m为宜。

2.4.2整蔓、引蔓和压蔓。冬瓜靠主蔓结果,但冬瓜分枝力强,应进行整蔓,在坐果前后摘除全部侧蔓,坐果后保留若干叶后打顶。冬瓜引蔓主要采取每株植株在自己的株距范围内环形引蔓,冬瓜上架后,要勤引蔓,以免断蔓。大型冬瓜在引蔓的同时应进行压蔓,在茎节下方土壤挖5~10cm浅沟,将爬地绕圈生长的1.6~2.0m的茎蔓用细土盖住。

2.4.3肥水管理。冬瓜追肥时应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合,植株生长旺盛可少追或不追,如果叶色淡或发黄,应及时追肥。冬瓜生长前期应少追肥,植株雌花开放前后应控制水肥,1~2个瓜坐果后应重施肥,施尿素225~300kg/hm2和复合肥225kg/hm2,以后至采收前10d左右每隔15d追肥1次,追肥数量可适当减少。冬瓜进入抽蔓期后需水量较大,应灌1次跑马水,开花期一般不浇水或少浇水,果实膨大期需水量最大,应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产量。

2.5病虫害防治

2.5.1病害防治。猝倒病可用70%敌克松3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防;疫病可用58%瑞毒霉锰锌300~500倍液、7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防;白粉病可用20%粉锈宁2000倍液或75%百菌清700倍液喷防;炭疽病可用70%早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1500倍液喷防;日灼病可用瓜叶或其他材料覆盖果实,减少阳光直射。

2.5.2虫害防治。蓟马可用18%杀虫双水剂250~400倍液或扑蓟灵1000倍液喷防;守瓜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90%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防;瓜绢螟可用40.7%乐斯本1000倍液、50%杀螟松1000倍液或苏云金杆菌制剂等喷防;瓜实蝇可用40.7%乐斯本1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倍液喷防;螨类可用三氯杀螨醇1500倍液或73%克螨敌2000倍液喷防。

参考文献:

[1]谭雁飞,贺昌荣,雷永进,等.冬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西南园艺,2005,33(B05):82-83.

[2]王成业,刘红霞,李海军,等.日光温室早春茬冬瓜栽培技术[J].致富之友,2003(10):44.

生物特征范文篇4

关键词:生物工程技术;基本特征;应用;转基因

一、生物工程技术的基本特征

(一)大科学工程。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基因组研究工作逐渐起步,自此以往小规模作坊一般的生物工程研究向大科学工程方向转变,基因组研究重点围绕人类基因组展开,面向的对象是一个极为繁复的系统,想要于系统上将各遗传要素一一破解开来,应用过去那种零碎式的方式是很难实现的,因而需要借鉴一些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比如大规模、高通量、信息化的工业运转模式。[1](二)基础和应用的融合。生物学科同医药学、农业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这些领域中许多技术的应用是立足于生物工程前提之上的,而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也可以从上述领域中汲取开发研究的源动力,许多集中性的社会诉求是进行技术研究的本质目的,如对癌症、人口管控、农业生产等领域的研究。(三)高投入。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大部分资金集中用在新产品的研发、基础设施的建造以及设施器材的配备上,当下研发一项全新生物工程技术项目所需的花费大约为一到三亿美元不等,研发困难系数越大,所需的费用越高,显而易见,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技术研发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之一。(四)长周期、高风险。自开始研发到最后投诸应用的过程中,包含多个工作阶段,每一阶段皆需要经过繁复的审查和核实,研发周期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也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因素,是一个耗资、耗精力巨大的工程,任意某个步骤出现一点点问题很可能功亏一篑,通常而言,要想研制某个生物工程药品,研制成功的几率为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却需要耗费几年的时间和几亿的资金投入。

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

生物工程技术无疑是新时代高新科技研究的重点,在食品、能源、健康、环保等领域的影响日愈深远,在潜濡默转中一步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积极促进生物工程技术及各项相关产业的创新和进步早已是全球各地区未来经济开发的核心重点。最近十多年的时间是全球生物工程技术飞速崛起的关键阶段,不管是在基本理论创新亦或实践应用研发方面均收获了诸多引人关注的成果,生物工程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和使用,在农副业、医学治疗、食品加工、海洋生物、环保等多个行业的实践应用日愈普遍,这一技术作为新时代的核心科技之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早已渗透至方方面面。(一)海洋方面。海洋生物学知识同生物工程技术的巧妙融合,催生了全新的海洋生物工程技术,这项技术的关键性影响在于大大强化了海洋生物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了海底生物的种类、促进海洋养殖品质的提升、提取功效性活性药材等方面的应用,所以,这项科技日愈受到大众的关注,不少国家和地区已把这项技术视为研发核心项目,是新世纪科技研发的重点所在。[2](二)转变能源格局。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能源,生物能源的应用有助于优化当下的能源结构,若是能够填补当代社会能源短缺的不足,可以直接关系到社会的长效发展,生物能源的开发应用有助于减缓填补能源短缺的压力,主要的方式开发生物能源,比如将废弃的作物变为能源,用“绿金”代替“黑金”,研发清洁型生物能源有助于帮助社会走出能源短缺的困境。(三)轻工、食品方面。轻工和食品这两大领域是目前生物工程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其应用重点集中在下面三点:其一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将农业、副业原材料直接制造成可销售的产品,例如我们日常常吃的发酵食品,其二立足于生物工程科技前提上开展再次研发,研发新产品比如高果糖浆等等,其三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对传统工艺加以再创造和完善,以期最大程度上缩减损耗、强化产品品质。[1](四)缓解粮食短缺问题。世界总人口早在本世纪初便已突破六十亿,专家预估到本世纪中期世界人口数量将接近九十亿,伴随人口不断增加的是可用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减,在这一严峻的背景下,缓解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便是将生物工程技术投诸于农业生产中,以期强化农产品的品质、为作物创设更为有利的生长条件,并逐步优化食物的营养价值。转基因科技的应用能使农作物的产量提升百分之五到十五,还能强化作物的营养价值,让食物更为贴合人类的健康诉求,加之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制造出一些有效防治病虫害的新药物、适应能力更强的新品种等等,此外,转基因动物育种科技的优化和运用,一来能够强化畜牧行业的经营成效,二来还能开拓畜牧业发展的新途径、新应用,为创新畜牧业未来发展的新模式供以科技撑持,还有可能引发新的农业生产“环保革命”。(五)医疗卫生方面。身体的健康问题一直是民众关注的重点,生物工程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有助于切实强化民众的身体素质,突出的表现为病症的防控、诊断、医治和修复会迎来变革般的改变,使医药科技出现质的升级,民众期盼长寿、不受病痛困扰的愿望将更容易达成。将来医疗事业进步的一个主要方向是愈发重视病症的防控和常规保健工作,逐步降低各种病症的出现几率,防疫疫苗等其他一些生物工程技术产品的使用极大地加强了一些大型传染疾病的防控效率,一些疾病利用基因工程进行诊治,一来有助于对单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疾病加以有效医治,二来还能医治一些多基因控制的疾病,此外,生物干细胞技术的研发工作不断收获新突破,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将愈发便捷和安全,这也是医学事业的一大进步。[3]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工程技术是新世纪高新科技研究的重点,当下这项技术已经广泛投诸于食品、能源、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有助于我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有关部门必须重视起这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为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创设优良的环境,用科技为人类谋福利。

参考文献:

[1]乐磊磊.论生物工程技术的基本特征及应用趋势[J].福建农业,2015(08):166.

[2]吴赛.生物工程技术特征分析及应用趋势[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02):29-30.

生物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身份鉴别;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化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个人身份的数字化和隐性化。如何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保护信息安全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各种管理大部分使用证件、磁卡、IC卡和密码,这些手段无法避免伪造或遗失,密码也很容易被窃取或遗忘。这些都给管理者和使用者带来很大不方便。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方法可以避免这些麻烦。因此,这一技术已成为身份鉴别领域的研究热点。

所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各种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生理特征与生俱来,多为先天性的;行为特征则是习惯使然,多为后天性的。将生理和行为特征统称为生物特征。

并非所有的生物特征都可用于个人的身份鉴别。身份鉴别可利用的生物特征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普遍性:即必须每个人都具备这种特征。第二,唯一性:即任何两个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第三,可测量性:即特征可测量。第四,稳定性:即特征在一段时间内不改变。当然,在应用过程中,还要考虑其他的实际因素,比如:识别精度、识别速度、对人体无伤害、被识别者的接受性等等。现在常用的生物特征有: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手形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签名识别、声音识别等。下面将分别介绍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一、生物识别技术介绍

常用的生理特征有脸像、指纹、虹膜等;常用的行为特征有步态、签名等。声纹兼具生理和行为的特点,介于两者之间。

(一)基于生理特征的识别技术

1.指纹识别。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取像设备读取指纹图像,然后用计算机识别软件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和指纹的局部特征,特征点如嵴、谷、终点、分叉点和分歧点等,从指纹中抽取特征值,可以非常可靠地通过指纹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

指纹识别的优点表现在:研究历史较长,技术相对成熟;指纹图像提取设备小巧;同类产品中,指纹识别的成本较低。其缺点表现在:指纹识别是物理接触式的,具有侵犯性;指纹易磨损,手指太干或太湿都不易提取图像。

2.虹膜识别。虹膜识别技术是利用虹膜终身不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来识别身份的,虹膜是一种在眼睛中瞳孔内的织物状的各色环状物,每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水晶体、细丝、斑点、凹点、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虹膜在眼睛的内部,用外科手术很难改变其结构;由于瞳孔随光线的强弱变化,想用伪造的虹膜代替活的虹膜是不可能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虹膜特征重复的案例,就是同一个人的左右眼虹膜也有很大区别。除了白内障等原因外,即使是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虹膜也不会改变。虹膜识别技术与相应的算法结合后,可以到达十分优异的准确度,即使全人类的虹膜信息都录入到一个数据中,出现认假和拒假的可能性也相当小。

和常用的指纹识别相比,虹膜识别技术操作更简便,检验的精确度也更高。统计表明,到目前为止,虹膜识别的错误率是各种生物特征识别中最低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386以上计算机CCD摄像机即可满足对硬件的需求。

3.视网膜识别。人体的血管纹路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的视网膜上面血管的图样可以利用光学方法透过人眼晶体来测定。用于生物识别的血管分布在神经视网膜周围,即视网膜四层细胞的最远处。如果视网膜不被损伤,从三岁起就会终身不变。同虹膜识别技术一样,视网膜扫描可能具有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生物识别技术,但它运用起来的难度较大。视网膜识别技术要求激光照射眼球的背面以获得视网膜特征的唯一性。

视网膜技术的优点:视网膜是一种极其固定的生物特征,因为它是“隐藏”的,故而不易磨损,老化或是为疾病影响;非接触性的;视网膜是不可见的,故而不会被伪造。缺点是:视网膜技术未经过任何测试,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健康的损坏,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于消费者,视网膜技术没有吸引力;很难进一步降低它的成本。

4.面部识别。面部识别技术通过对面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眼睛,鼻子和嘴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进行识别,用于扑捉面部图像的两项技术为标准视频和热成像技术:标准视频技术通过视频摄像头摄取面部的图像,热成像技术通过分析由面部的毛细血管的血液产生的热线来产生面部图像,与视频摄像头不同,热成像技术并不需要在较好的光源,即使在黑暗情况下也可以使用。

面部识别技术优点是:非接触性的。缺点是:要比较高级的摄像头才可有效高速地扑捉面部图像;使用者面部的位置与周围的光环境都可能影响系统的精确性,而且面部识别也是最容易被欺骗的;另外,对于因人体面部的如头发,饰物,变老以及其他的变化可能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得到补偿;对于采集图像的设备会比其他技术昂贵得多。这些因素限制了面部识别技术广泛地运用。

5.掌纹识别。掌纹与指纹一样也具有稳定性和唯一性,利用掌纹的线特征、点特征、纹理特征、几何特征等完全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因此掌纹识别是基于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技术的重要内容。目前采用的掌纹图象主要分脱机掌纹和在线掌纹两大类。脱机掌纹图象,是指在手掌上涂上油墨,然后在一张白纸上按印,然后通过扫描仪进行扫描而得到数字化的图象。在线掌纹则是用专用的掌纹采样设备直接获取,图象质量相对比较稳定。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在线身份认证将变得更加重要。

掌纹识别一般用作整体分离后的同一认定。有将其用做批量商品的防伪,以防止成箱的商品内有部分被“调包”,以部分赝品充真。也有将其用于通道口安全防范系统。

6.手形识别。手形指的是手的外部轮廓所构成的几何图形.手形识别技术中,可利用的手形几何信息包括手指不同部位的宽度、手掌宽度和厚度、手指的长度等。经过生物学家大量实验证明,人的手形在一段时期具有稳定性,且两个不同人手形是不同的,即手形作为人的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手形作为生物特征也具有稳定性,且手形也比较容易采集,故可以利用手形对人的身份进行识别和认证.

手形识别是速度最快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它对设备的要求较低,图像处理简单,且可接受程度较高。由于手形特征不像指纹和掌纹特征那样具有高度的唯一性,因此,手形特征只用于认证,满足中/低级的安全要求。

7.红外温谱图。人的身体各个部位都在向外散发热量,而这种散发热量的模式就是一种每人都不同的生物特征。通过红外设备可以获得反映身体各个部位的发热强度的图像,这种图像称为温谱图。拍摄温谱图的方法和拍摄普通照片的方法类似,因此,可以用人体的各个部位来进行鉴别,比如可对面部或手背静脉结构进行鉴别来区分不同的身份。

温谱图的数据采集方式决定了利用温谱图的方法可以用于隐蔽的身份鉴定。除了用来进行身份鉴别外,温谱图的另一个应用是吸毒检测,因为人体服用某种后,其温谱图会显示特定的结构。

温谱图的方法具有可接受性,因为数据的获取是非接触式的,具有非侵犯性。但是,人体的温谱值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对于每个人来说不是完全固定的。目前,已经有温谱图身份鉴别的产品,但是由于红外测温设备的昂贵价格,使得该技术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8.人耳识别。人耳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人耳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和观测角度的优势,使人耳识别技术具有相当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前景。从生理解剖学上,人的外耳分耳廓和外耳道。人耳识别的对象实际上是外耳裸露在外的耳廓,也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耳朵”。一套完整的人耳自动识别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人耳图像采集、图像的预处理、人耳图像的边缘检测与分割、特征提取、人耳图像的识别。目前的人耳识别技术是在特定的人耳图像库上实现的,一般通过摄像机或数码相机采集一定数量的人耳图像,建立人耳图像库,动态的人耳图像检测与获取尚未实现。

与其它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比较人耳识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人脸识别方法比较,耳识别方法不受面部表情、化妆品和胡须变化的影响,同时保留了面部识别图象采集方便的优点,与人脸相比,整个人耳的颜色更加一致、图像尺寸更小,数据处理量也更小。(2)与指纹识别方法比较,耳图象的获取是非接触的,其信息获取方式容易被人接受。(3)与虹膜识别方法比较,耳图像采集更为方便。并且,虹膜采集装置的成本要高于耳采集装置。

9.味纹识别。人的身体是一种味源,人类的气味,虽然会受到饮食、情绪、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其成分和含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作为由基因决定的那一部分气味——味纹却始终存在,而且终生不变,可以作为识别任何一个人的标记。

由于气味的性质相当稳定,如果将其密封在试管里制成气味档案,足足可以保存3年,即使是在露天空气中也能保存18小时。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味纹从手掌中可以轻易获得。首先将手掌握过的物品,用一块经过特殊处理的棉布包裹住,放进一个密封的容器,然后通入氮气,让气流慢慢地把气味分子转移到棉布上,这块棉布就成了保持人类味纹的档案。可以利用训练有素的警犬或电子鼻来识别不同的气味。

10.基因(DNA)识别。DNA(脱氧核糖核酸)存在于一切有核的动(植)物中,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都贮存在DNA分子里。DNA识别是利用不同的人体的细胞中具有不同的DNA分子结构。人体内的DNA在整个人类范围内具有唯一性和永久性。因此,除了对双胞胎个体的鉴别可能失去它应有的功能外,这种方法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不象指纹必须从手指上提取,DNA模式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和组织都一样。这种方法的准确性优于其他任何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它广泛应用于识别罪犯。它的主要问题是使用者的伦理问题和实际的可接受性,DNA模式识别必须在实验室中进行,不能达到实时以及抗干扰,耗时长是另一个问题。这就限制了DNA识别技术的使用;另外,某些特殊疾病可能改变人体DNA的结构,系统无法对这类人群进行识别。

(二)基于行为特征的生物识别技术

1.步态识别。步态是指人们行走时的方式,这是一种复杂的行为特征。步态识别主要提取的特征是人体每个关节的运动。尽管步态不是每个人都不相同的,但是它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来识别人的身份。步态识别的输入是一段行走的视频图像序列,因此其数据采集与脸相识别类似,具有非侵犯性和可接受性。但是,由于序列图像的数据量较大,因此步态识别的计算复杂性比较高,处理起来也比较困难。尽管生物力学中对于步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基于步态的身份鉴别的研究工作却是刚刚开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商业化的基于步态的身份鉴别系统。

2.击键识别。这是基于人击键时的特性如:击键的持续时间、击不同键之间的时间、出错的频率以及力度大小等而达到进行身份识别的目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和国家标准局研究证实,击键方式是一种可以被识别的动态特征。

3.签名识别。签名作为身份认证的手段已经用了几百年了,而且我们都很熟悉在银行的格式表单中签名作为我们身份的标志。将签名数字化是这样一个过程:测量图像本身以及整个签名的动作——在每个字母以及字母之间的不同的速度、顺序和压力。签名识别易被大众接受,是一种公认的身份识别的技术。但事实表明人们的签名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精神状态下是不一样的。这就降低了签名识别系统的可靠性。

(三)兼具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声纹识别

声音识别本质上是一个模式识别问题。识别时需要说话人讲一句或几句试验短句,对它们进行某些测量,然后计算量度矢量与存储的参考矢量之间的一个(或多个)距离函数。语音信号获取方便,并且可以通过电话进行鉴别。语音识别系统对人们在感冒时变得嘶哑的声音比较敏感;另外,同一个人的磁带录音也能欺骗语音识别系统。

(四)不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比较

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在下表中,将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性能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比较。

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标准化工作

随着IT的发展,人们获取生物特征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而且可获取的生物特征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但不管生物特征识别的手段如何、获取何种生物特征,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其相应的生物特征是确定的,因此通过多种手段获取的生物特征之间应该存在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为达到信息交互,采用统一的准则评价生物特征识别和特征信息,需要制定生物特征识别标准。

目前,生物特征识别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主要由ISO/IECJTC1负责,而近期对此项工作的关注主要源于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防止和打击恐怖活动,提出了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国防土安全,并提出在SC17和SC27的基础上建立,在JTC1下面组建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即SC37。SC37自2002年6月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的标准制定速度。从当前SC37的标准制定情况可以看出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当前最急需的是用于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格式标准,其他接口、测试、轮廓类标准现在的重点还处于概念性标准研制阶段。

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多生物特征识别融合

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和要求,单一的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显现出各自的局限性,如有些人的指纹无法提取特征,患白内障的人虹膜会发生变化等等,统计显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单生物特征能达到完美无错的要求。因此,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出现了一种新方向,即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结合使用。将数据融合方法用于身份鉴别,结合多种生理和行为特征进行身份鉴别具有低错误拒绝率、特征变化的适应性强,安全可靠性高等优点,进一步精化了识别率,提高鉴别系统的可靠性。

(二)实时性要求

生物特征识别系统要求大量的计算,这其中包括图像的预处理、特征提取与识别分类等。具有实时的快速计算能力是达到系统特定性能要求的关键。实现的方法基本上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软件上改进即采用高效快速算法;二是在硬件上实现。

(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

传统的用来识别身份的IC卡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结合使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智能IC卡利用其自身的存储、计算功能,将人的生物识别特征存储在卡内,可以现场进行脱机认证,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联网在线查询的成本,有效地避免了“认卡不认人”的现象,以防由于卡的丢失及密码泄露而带来的损失。

四、结语

“执生命密匙,启身份之锁”。全球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市场迅速增长,生物识别领域的应用也日渐普及,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1]张敏贵,潘泉,等.多生物特征识别[J].信息与控制,2002,31(6).

[2]于瑞华,洪卫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应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8).

[3]夏鸿斌,须文波,刘渊.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20).

[4]侯鸿川.面部温谱图身份识别技术探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5]杨俊,景疆.浅谈生物认证技术——指纹识别[J].计算机时代,2004,(3).

生物特征范文篇6

关键词:葡萄根瘤蚜;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砧木

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vitifoliae)属同翅目根瘤蚜科,是世界范围内危害葡萄的主要害虫之一,也是国际上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该虫原产于美国,目前几乎已经蔓延到世界上所有主要的葡萄栽培区,包括北美和南美、亚洲、欧洲、中东、非洲和澳大利亚[1]。葡萄根瘤蚜属于单食性葡萄害虫,只为害葡萄属作物,分为叶瘿型和根瘤型。一般来说,根瘤型蚜虫位于地下,发现和防治都较为困难,且病原菌易通过其刺吸后的伤口侵入根系,加速根系腐烂,造成的经济损失远大于叶瘿型。目前我国已经发现了根瘤型蚜虫为害,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及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现将关于此虫的生物学特征以及管理方法等总结如下。

1生物学特征

1.1形态特征

葡萄根瘤蚜分为有翅型和无翅型,其若蚜共4龄,无翅型成蚜分为叶瘿型和根瘤型,所产的卵均为无性卵。有翅型在根上产生,在成虫羽化前爬出地面。有翅型成虫羽化后不取食而直接产卵,所产的卵为大小不一的有性卵,大的为雌卵,小的为雄卵[2]。1.2为害特点葡萄根瘤蚜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葡萄叶片和根系的汁液为害,为害叶部的称为叶瘿型,为害根部的称为根瘤型。叶片被害后在叶背形成颗粒状的虫瘿,并凸起似囊(图1-A、C),受害严重时可导致过早落叶和枝条生长迟缓。新生根部被害后形成结节,而成熟木质化根被害后形成瘤状突起,阻塞木质部维管系统,最终导致根部开裂。根部受害后为病原菌的侵入和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被害根系的进一步腐烂(图1-B、D)。根瘤严重破坏根系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输送,逐步导致树势衰弱,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最终造成整株植株死亡[3]。

1.3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葡萄根瘤蚜以孤雌生殖为主,营全周期生活史,其完整的生活周期如下:葡萄根瘤蚜叶瘿型以卵越冬,春季随着气温升高卵孵化为若蚜,爬至嫩叶或根部取食(图2-A)。叶瘿型孤雌生殖3~4代后,部分无翅型转移到根部取食(图2-B),以无翅根瘤型继续进行孤雌生殖。有翅型性母在羽化前爬出地面(图2-C),羽化后不取食而直接产下有性卵,卵发育至无翅型成虫后交配并产下越冬卵(图2-D)。在北美地区部分葡萄品种上只有叶瘿型根瘤蚜,缺少根瘤型,且无翅性母在叶瘿内产生。此外,也有根瘤型蚜虫会产生无翅性母在根部产下有性卵,且以1龄若虫越冬[2-3]。葡萄根瘤蚜生存和形成虫瘿的最适温度为22~26℃,环境湿润时卵孵化率超过90%。根瘤蚜繁殖迅速,30d内就可完成1代,葡萄园内每年可发生3~10代[6-7]。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种群数量在盛夏达到高峰,雨季开始下降,在葡萄收获后达到第2个高峰期,这一变化与葡萄物候有关[8]。在我国西安及上海地区,葡萄根瘤蚜种群数量分别在7月和10月达到高峰,种群动态变化除与物候有关外,还可能是由于降水导致根系腐烂使根瘤蚜无法生存[9]。

2监测方法

葡萄根瘤蚜的常规监测包括观察树冠是否有黄叶或葡萄产量是否减少,以及手动挖掘和检查葡萄根系是否存在葡萄根瘤蚜和相关的瘿瘤[10-11]。最佳的地面调查时间通常与夏季葡萄根瘤蚜活动的高峰相吻合。这种监测方法虽然被广泛使用,但其工作量大,有时容易与病害造成的症状混淆。而且有研究表明,根瘤蚜种群扩散的速度比枝蔓衰败的速度快得多,当一个葡萄园有症状的枝蔓还相对较少时,可能大多数枝蔓已经被根瘤蚜侵染[2]。根瘤型蚜虫通常在最初侵染后至少2~3年内不会导致树体出现明显的衰弱迹象。因此,在没有明显受害症状的葡萄园中,采用人工地面调查方法的效果较差,此时可利用一些新的监测方法进行辅助调查,如诱捕器监测、葡萄根瘤蚜特异性DNA探针监测、红外多光谱和高光谱成像技术监测以及光合色素指纹图谱监测等。由于根瘤型的隐蔽性使得监测工作不易进行,而葡萄根瘤蚜特异性DNA探针(RAPD、AFLPs、mtDNA-seq、SSR等)的开发为葡萄根瘤蚜的早期监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方法,因为它可以在葡萄出现肉眼可见的症状之前快速、准确地检测葡萄园土壤中是否存在葡萄根瘤蚜,并且可全年监测地下所有的葡萄根瘤蚜生命阶段,而不仅仅是地上扩散阶段,但这种方法的经济成本相对较高[12]。Giblot-Ducray等还建立了一种土样采集及储存方法,以便利用RT-qPCR方法大规模监测葡萄根瘤蚜[13]。此外,利用无人机(UAVs)进行遥感图像和地理空间图像处理技术在监测虫害方面持续快速发展。Vanegas等建立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高光谱和空间数据的葡萄园和作物虫害监测的新方法,用无人机搭载数字高光谱、多光谱和RGB传感器,收集、处理并分析地面和空间数据,实现快速规模化监测葡萄根瘤蚜种群动态[14-15]。

3管理措施

3.1检疫措施

葡萄根瘤蚜各个生命阶段都能附着在机械、工具和鞋类上的土壤,通过人类活动、机械、种植材料、葡萄以及土壤等途径进行传播[16]。对于区域和国家范围内的检疫,植物材料必须经过无虫害认证或在运输前利用热水或化学熏蒸进行杀虫处理。葡萄繁殖材料经过45℃热水浸泡30min后,可以完全灭杀各个虫态的葡萄根瘤蚜,且葡萄根的生根发芽率在80%以上,因此该技术被澳大利亚国家根瘤蚜管理规程列为运输检疫推荐方法[17];但葡萄收获机等葡萄栽培机械需要在45℃的温度下加热至少75min或40℃加热2h[18-19]。手持葡萄栽培设备和鞋类使用2%NaOCl溶液浸泡60s,可灭杀55%以上葡萄根瘤蚜[20-21]。γ射线辐照技术是葡萄和葡萄栽培材料杀虫的另一种潜在方法,可降低葡萄根瘤蚜的存活率和繁殖力,但整个过程相对缓慢,数周才能达到100%的死亡率[22],这种方法的商业化应用还没有充分开发。

3.2抗性砧木

在19世纪发现美洲葡萄品种和杂交种的根可免受葡萄根瘤蚜侵染的严重破坏后,抗性砧木就取代了大部分化学药剂用于根瘤蚜的防控[2]。但在一些国家,使用抗性砧木控制葡萄根瘤蚜仍然是优先级相对较低的选择,部分原因是葡萄根瘤蚜的分布受到限制、葡萄栽培区域的地理隔离、嫁接砧木的相对费用较高以及严格执行和全面的检疫规程[23]。此外,砧木的选择除了考虑抗根瘤蚜的特性外,还需要结合当地条件综合考虑砧木的其他特性,包括良好的繁殖特性、与接穗的亲和性、抗病原菌的能力、耐石灰、耐旱和耐盐性等[24]。

3.3化学防治

在田间条件下,很多杀虫剂如有机磷类对葡萄根瘤蚜有较好的防效。但由于其毒性、致癌性和植物毒性非常高,目前在农业上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在实验室、温室和田间试验中,吡虫啉、螺虫乙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虫剂均表现出对葡萄根瘤蚜的抑制作用,但是这些杀虫剂对非靶标生物有较高的风险性,因此不推荐使用[25-26]。

3.4生物防治

与化学防治、抗性砧木选育相比,葡萄根瘤蚜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相对薄弱。目前,葡萄根瘤蚜的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昆虫病原线虫、一些节肢动物(例如捕食螨等)或昆虫病原真菌(例如白僵菌、绿僵菌等)[27]进行防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发展非化学控制方法和评估化学杀虫剂对潜在有益天敌的影响,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采用生物制剂如呋喃和蛋氨酸复合诱导剂可提高葡萄植株对葡萄根瘤蚜的抗性。对葡萄植株3次喷施复合诱导剂,每次喷施10g/hm2的试验结果表明,该诱导剂可以诱导葡萄对根瘤型及叶瘿型根瘤蚜产生抗性,保护葡萄植株,有助于减少根瘤蚜对葡萄植株根叶的伤害[28]。

3.5栽培管理

生物特征范文篇7

关键词:蓝莓;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蓝莓果实营养丰富,且有预防血管老化、强心抗癌及明目等保健作用。基于蓝莓的独特保健功效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世界各地兴起了蓝莓的栽培热潮。笔者根据近几年栽培实践,将蓝莓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蓝莓的生物学特性

1.1蓝莓的主要栽培种类

蓝莓为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全世界约400个种,我国约91个种28个变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和西南地区。

目前,已栽培利用的主要有3个种类: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和兔眼蓝莓[1]。

高丛蓝莓主产于北美温带、亚热带,是目前全世界人工栽种面积最大的蓝莓种类。高丛蓝莓又分北方高丛、南方高丛和半高丛等。南方高丛蓝莓需要低温休眠的时间短,适合南方种植;半高丛蓝莓是高丛蓝莓与矮丛蓝莓的杂交种,树高一般为0.7~1.5m,适于休眠期较长、寒冷的北方种植;北方高丛蓝莓适宜于在休眠期稍长的北方种植,树高通常2~3m。

矮丛蓝莓主要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部沿海地区,以野生资源为主,树高不足0.5m,适宜北方寒冷地区种植,它分布在高丛蓝莓的北界。

兔眼蓝莓原产北美洲亚热带地区,树高2~5m,树势旺盛,抗旱,耐热,长寿,丰产,对土壤酸度的要求幅度宽些,休眠期与需水期均较短,适合我国南方地区栽培。

所有蓝莓均喜光,在排水良好,并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pH值4.2~5.5)上生长良好。

1.2蓝莓的形态特征

蓝莓为灌木,树体大小及形态差异显着。树高0.3~5.0m,多年丛生,有常绿也有落叶,单叶互生,叶全缘或有锯齿。花冠常呈坛形或铃形。花瓣基部联合,外缘4裂或5裂,白色或粉红色,雄蕊8~10个,短于花柱,由昆虫或风媒授粉,花序多为总状花序。多数品种成熟时果实呈蓝黑色,有的品种为红色;果实有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梨形,平均单果重0.5~2.5g。果肉细软,多浆汁。种子细小,食用时可随果肉食下不影响口感,根系多而纤细,粗壮根少,分布浅,没有根毛[2]。

1.3蓝莓的生长、开花和结实习性

蓝莓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可多次生长,以二次生长较为普遍。在我国南方,蓝莓1年有2次生长高峰,第1次是在5~6月,第2次是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幼苗栽植后第3年生长明显加快,新枝萌发多并生长旺盛,年生长量可达1m以上。

当年生枝顶端多形成花芽,花芽从顶端向下进行分化,每一枝条可分化的花芽数与品种和枝条粗度有关,高丛蓝莓一般4~7个,兔眼蓝莓3~6个;花芽在节上以单生为主。各种蓝莓的花芽分化期不同,矮丛蓝莓和高丛蓝莓在7~8月开始分化,兔眼蓝莓从6月中旬开始;9月底至10月初,蓝莓的花芽分化已经完成。从形态上看,蓝莓花芽肥大,呈椭圆形或近球形。花芽以下为一些窄尖的营养芽和休眠芽。

蓝莓的开花期因气候和品种有明显的差异,正常年景蓝莓在我国南方3月上、中旬开花,北方为4~5月;花期一般15~20d,最长达40d。花在一个伸长的轴上着生,构成总状花序。花开的同时营养芽开始发育成营养枝,营养枝生长到一定程度(长度不等)便停止生长,顶端最后一个细尖的幼叶变黑成黑尖,黑尖约2周左右脱落,至2~4周后,位于黑尖下的营养芽长出新枝,并具有顶端优势,即实现枝条的转轴生长,这种转轴生长在南方一年有3~5次。夏季最后1次新梢上紧挨黑尖的一个芽原始体逐渐增大发育成花芽,占据了顶端的位置。从枝顶花芽往下还能形成多个花芽,第2年春天开花并结果。其下的营养芽又发育成营养枝,而结过果实的短小枝秋后逐渐干枯、脱落。

蓝莓多为异花授粉植物。高丛蓝莓自交可孕,但可孕程度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而兔眼蓝莓和矮丛蓝莓一般自交不孕,因此在生产上须考虑多品种搭配建园,以提高产量。蓝莓的花受精后,子房迅速膨大,大约1个月后增大趋于停止,之后浆果保持绿色,体积仅稍有增长。当浆果进入变色期与着色期后,浆果增大迅速,可使果径增长50%。在着色以后,浆果还能再增长20%,且甜度和风味变得适中。同一果穗上的果实不同时成熟,果穗顶部、中部的果实先熟,成熟时间一般在6~8月。同一品种和同株树上的果实成熟期一般在30d左右;在贵州麻江和江苏南京,兔眼蓝莓早熟品种6月中旬开始成熟,晚熟品种7月上、中旬开始成熟[3]。

2栽培技术

2.1园地选择

根据蓝莓的生态适应性,先确定适栽区域,即气候条件适宜区,然后进行种植地块的选择。在选择种植地块时要首先了解或测定土壤pH;其次,要尽可能选择土壤疏松、富含有机质而且排灌条件良好的地方,若是山地要尽量选择阳坡中、下部,坡度不宜超过15°,大于15°时要修筑2m宽的梯田;立地类型以荒山地、低产松林改造地最佳,坡地退耕也可。但退耕地的栽植成活率不如松林改造地的成活率高,而且病虫害和杂草也比松林改造林地多,使生产管理成本增大。在南方丘陵山区,结合商品林基地建设,推广种植蓝莓,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调整了林种结构,还可以增加山区群众的经济收入[4]。

2.2品种配置与定植时间

异花授粉是提高蓝莓产量和果实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丛蓝莓自花结实率高,而矮丛蓝莓和兔眼蓝莓多数品种自花结实率极低或不结实。异花授粉可使高丛蓝莓的坐果率从67%提高到82%,使兔眼蓝莓从18%提高47%。因此,在蓝莓的种植园内,至少需配置2个以上品种相互授粉,以提高产量和品质。授粉树配置比例一般为2~3∶1,即主栽品种2~3行,授粉品种1行。

在冬季不很干旱的南方,以秋季至早春萌动前定植最好。一年生苗的定植深度在15~20cm,而且要扶土踩紧压实,做到“三扶两踩一提苗”。在秋冬季干旱的地方以雨季到来时定植为宜;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一年四季均可定植。在贵州麻江夏季定植,也能达到95%以上的成活率。

2.3定植密度与整地

高丛蓝莓定植密度以1.0~1.5m×2.0~3.0m为宜;兔眼蓝莓常选择1.5m×2.0~2.5m;半高丛蓝莓选择0.6~1.2m×2.0m。在国外,实际栽培密度常根据机械化程度而定。我国南、北方,可以根据实际经营目标选择适宜的密度。

定植前挖定植穴称为整地,整地(定植穴)规格为1.0m×1.0m×0.5m(长×宽×深)。种植半高丛蓝莓和矮丛蓝莓可适当缩小整地规格,对兔眼蓝莓可适当增大整地规格。定植穴挖好后,将取出的泥土掺入磨碎的松树皮和泥炭或松林下的腐殖土等,混合均匀后回填入穴内,回填土要以高出地面20~30cm为宜,在土壤酸度不够的情况下可掺入适量硫磺粉。

3参考文献

[1]邵春英,崔自亮,杨艳丽.蓝莓优良品种介绍[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7(8):36.

[2]聂飞,韦吉梅,文光琴,等.蓝莓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果菜,2007(3):25-27.

生物特征范文篇8

【关键词】阿魏生物学特性生境

前言

阿魏是伞形科植物新疆阿魏Ferulasinkiangensis和阜康阿魏Ferulafukanensis的树脂[1]。含挥发油、树脂及树胶、阿魏酸和法尼弗醇等,是国内仅分布在新疆的一种重要珍稀药用植物资源,是维吾尔医常用药物之一,由于缺乏管理和采收不当,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阿魏味辛、温,有理气消肿、活血消疲、祛痰和兴奋神经的功效,其药用历史已有一千多年。维吾尔医还用来驱虫、治疗白癜风、胃病、关节炎等[2]。国内外只有5种具蒜样异臭的臭阿魏,才可供药用。新疆全有这5种臭阿魏,载入《中国药典》的有两种[3]。在石河子市南部山区,生长在带有砾石的黏质略带沙土壤和石质干山坡上,分布着一种呈苇状的野生臭阿魏,野生阿魏是早春短命植物,8年才能开花结果。一株阿魏的双悬果有9000粒种子左右,但发芽率仅为0.3%,第1年的主根仅如筷子粗细,3月中旬出苗,5月上旬开始回苗,留下膨大的肉质根以度严寒酷暑。如此往复,到第8年4月底,则迅速抽出粗壮幼嫩的茎,4月底始花,里面充满白色乳液状树脂。本研究从新疆阿魏的生物学特性入手,摸清新疆阿魏的生长习性,继而进行人工栽培试验及药材提取加工试验。使保护与利用紧密结合,挽救濒临灭绝的新疆阿魏这一珍稀药用植物资源,使其永久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一、内容和方法

2005~2006年对生长于石河子南山的野生阿魏跟踪观测,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测和实验分析。

1.1物候期观察从3月底萌芽到5月中旬地上部分枯败、6月开花结实的不同时期,地上部分生长状况,形态特征变化进行观测记录。

1.2开花结果习性观测按文献[4]方法于20060426开花初期,选取石河子南山阿魏原生地标记5株,每4天观测记录1次花序开放数,直到开花末期,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1.3对幼叶及挥发油进行营养化学元素成分分析取新疆阿魏树脂、基生叶提取挥发油,按国家标准分析方法进行氨基酸、钙和磷等化学成分分析。

1.4生境条件土壤特性研究取不同生境不同层次的土样,按国家标准分析方法进行氮、磷、钾、有机质、总盐和pH值分析测试。结果见表1。表1土样记录(略)

1.5生长量观测选取生长正常的阿魏5株,于生长季节各期测定其株高、冠幅。

1.6原产地与引种地环境因子比较原产地新疆石河子南山与引种地新疆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植物园直线距离10km,位于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其地理位置处在东经85°~86°30′,北纬43°30′~45°40′之间,地势相对平坦,且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地面坡降仅0.74‰,原产地海拔高度约468.2m,引种地海拔高度约442.9m。纵伸于沙漠南缘,为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具有夏热冬冷、降水少而蒸发大、热量资源丰富、风沙繁多、气候干燥多变,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加上天山雪水灌溉等的特点,两地主要气候因子见表2。

二、结果

2.1物候期北疆野生阿魏一般在春季3月15日左右始出芽,3~4月为莲座叶丛期,5月15~20日莲座叶最大直径可达123cm(单叶长约1.3cm);3月20日始见抽茎,一直持续到5月上旬;阿魏的初花期为4月29~5月9日,高0.5~1.5m,全株有强烈的葱蒜样臭味。复伞形花序生于茎枝顶端,单株总花期8d,盛花期为5月中旬,5月下旬仍有零星花开放;开花后10d,种子开始成熟,长椭圆背腹扁压,绿色至浅紫色至深褐色,4月中下旬开始枯败,直至6月下旬;7月至第2年3月中旬为休眠期。阿魏喜温暖干燥气候,15~30℃生长尤为迅速,较耐寒,地下肉质根可耐-20~-15℃低温,夏季生长在潮湿冲沟里的植株,其生长期稍长。两地主要气候因子比较(略)

2.2开花规律野生阿魏每日早6:30左右花始开放,约15min全部花序开放,10:30左右达到当日开花高峰。每个花序自开放到闭合延续4h左右,开花时间持续到下午7点左右。如图1所示,石河子南山野生阿魏从4月下旬初花期开始,每株花序开放数逐渐上升,至5月16日左右达高峰期,延续1周后急剧下降,但开花一直零散见于6月上旬,可见阿魏花期很短。见图1。

2.3株高、冠幅增长规律见图2。

2.4树脂及基生叶化学成分分析阿魏叶柔嫩,叶有微量阿魏胶,特别是处于莲座叶丛期的植株,其叶量丰富而鲜嫩,总氨基酸含量为24.46%,粗脂肪2.65%,粗纤维11.65%,粗灰分12.25%,钙1.26%,磷0.68%,17种氨基酸丰富而全面,其含量见表3。表3新疆阿魏树脂、基生叶氨基酸含量(略)

2.5生境土壤条件分析从野生阿魏两个不同的生境中取得土壤样品,对氮、磷、钾、总盐、有机质及pH值进行测试,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生境土壤条件差异不大,阿魏的土壤适应性较强,耐瘠薄能力较强,在有机质不算丰富,氮、磷和钾含量不高的土壤中,不影响其生长发育。表4不同居群生境中土壤成分分析(略)

三、讨论

3.1形态特征与生长特性阿魏ferulalehmanniiBoiss生于夏热冬寒,气温变化剧烈,日照时长,年均降水量仅为200mm左右的荒漠,土壤多为荒漠灰钙土,伴生植物多为蒿类,其生长气候要求冷凉、干旱少雨条件,具有耐寒、耐旱、喜光的特性。能充分利用春天雪融化后土壤水分条件良好的短促时间,迅速发育生长开花结实,年生长期仅50d,其余时间为休眠期。3月底出苗,4~5月开花,5~6月结实。为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粗大肥厚,圆柱形或纺锤形,有时分枝,表皮黑紫色。上端具有环纹。茎直立,基部有多数纤维状叶柄残基。基生叶有长柄。茎叶互生,3~4回羽状复叶。小叶片羽状深裂。复伞形花序顶生,花小黄色,双悬果扁,卵圆形紫红色,肋间脂管1~2个,结合面6个。莲座直径可达130cm;抽茎期为3月下旬。4月底,未抽茎的阿魏地上部份开始回苗,只剩下抽茎的植株。阿魏每年生育周期短,一年中累计的养分有限,延长生长期限才能开花结实;一半生长周期为8年,在营养生长阶段叶子排成莲座状,逐年增大,发育成熟时由丛生叶中抽出花茎,开花结实。千粒重7.8g,种子小而轻,易借风力传播,休眠期长达300d以上。

3.2抗逆性新疆阿魏在原生地石河子南山一带,最低气温达到-33℃。冻土层最深1.5m,最浅1.3m,未见有冻害现象;该植物适宜于土壤水分较好的干旱环境中生存,同时它也能在水分不充足的情况下正常生长开花结果,说明它具有一定的抗寒性、抗逆行;阿魏属植物耐旱,但土壤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植株的高度,如:长在较易积存水分的低凹地和冲沟边的植株要比其它地方的高大得多。但抗涝性较差,一但淹水时间太长或连阴雨天,就会导致地上嫩枝叶黄化,地下部分发黑腐烂;该植物抗病虫害,可能是由于本身具有杀虫作用。

3.3气候特征原产地石河子南山与引种地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植物园均具有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特征,两地主要气候因子(表1)基本相似,说明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是遵循“气候相似论”的引种原则,具备引种成功的条件。

3.4生境土壤特性从植物生长发育的另一重要生态因子-土壤条件分析:我们调查了石河子南部山区的阿魏,其生境为黏质略带沙砾的荒地,土壤条件为旱中生性质,酸碱度中性偏碱,土壤有机质较为丰富,是否有耐盐碱特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公务员之家:

3.5营养、药用价值阿魏幼叶营养价值较高,氨基酸含量较之一些蔬菜和牧草种类,其含量是很高的,且种类齐全,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也较高。作为药用的挥发油成分含量也达到10%。阿魏不仅是国际市场上不可缺少的中草药之一,而且还是新疆早春荒漠上的重要牧草之一,能否让8年期间的基生叶不浪费,代替匮乏的阿魏原植物药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深入地研究珍稀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产野生种质资源进行原生地保护与引种驯化相结合,在新疆推广栽培阿魏具有科学依据,也有基础条件,此项研究表明野生资源原生地生境条件、土壤条件类似于引种地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植物园,都适合阿魏生长要求。

【参考文献】

[1]阿依吐尔汗,王文婕,谭敦炎.新疆阿魏属植物的药用价值及应用前景[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增刊),2000,23:58.

[2]何爽,谭敦炎.阿魏的研究进展[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2,25(2):1.

生物特征范文篇9

一、进行物理实验的心理品质

1.感知的片面性。教师借助演示物理实验,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生动、直观、鲜明的现象,变幻莫测的物理变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兴趣,但他们很难准确地感知重点现象,捕捉物理实验的本质属性及变化特点。感知停留在一般水平上,并产生对实验结果的误判,导致感知的片面性。

2.注意的发散性。教师演示实验时,学生一般对实验目的不甚明确,观察实验的系统性不强,条理不清,因而注意力容易发散。不能透过物理变化的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感知效果不理想,得不到对实验结果的清晰认识,对学生学习物理产生了一定的障碍。演示物理实验时,学生在新鲜有趣的实验现象中,能获得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但往往抓住其中一点不同的现象怀疑一切,思维停留在直观印象水平,无法深入,即思维具有强烈的直觉色彩。

3.想象的自控性。初中生的认识水平虽有提高,但其想象空间仍然有限。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对实验现象概括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不断增强,从而完善想象的自我调节能力。

4.记忆的差异性。初中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其机械识记、理解识记存在着相对差异,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不平衡现象。只要教师对物理实验引导得法,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去认识物理现象,理解物理知识,记忆物理变化规律。反之则可能形成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二、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心理特征

与上述心理品质相关,学生在参与实验中,会表现出以下的心理特征。

1.好奇心理。初中生走进物理实验室,便会对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感到新鲜、有趣,急于想做一做,处于直接兴趣为主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各种仪器上,不能认真听讲,对实验目的不清,操作不规范,急于实验,得出结果而满足好奇的心理。

2.畏惧心理。有部分学生进入物理实验室时,虽然兴趣浓厚,但怕触电、怕玻璃片,害怕一些实验器具伤害到自己,所以对自己动手实验产生了心理障碍,他们就只想看别的同学做,自己当一个旁观者。即使是自己动手做实验也只是敷衍了事,不能全面仔细地观察,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

3.运用心理。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懂得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步骤,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同时也能认识到物理实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此时,他们多数人都能认真按要求实验,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仔细全面观察,能获得准确、有说服力的感性认识验证所学知识。学生的这种验证运用心理,具有较高的实验探索的热情,对物理概念、原理及书上所描述的实验现象都想自己动手进行验证,以此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

生物特征范文篇10

关键词:生物特征;商业银行;身份验证;安全

1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概述

1.1前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客户观念的提升,网上支付等电子渠道发起的业务和自助设备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占比不断增加,身份验证行为越来越频繁,如何有效的校验客户身份成为各商业银行更加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身份验证方式包括基于标识物的身份验证方式和基于标识信息的身份验证方式。第一种包括各大银行普遍使用的U盾、身份证件等,第二种包括密码、卡号等。这两种目前广泛应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容易遗忘、容易丢失、容易被窃取。因此,一种更方便、安全的身份验证方式得到了各大商业银行的重视。1.2概述。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人类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识别和身份验证的技术。相较于目前常用的密码盾牌等标识物和密码等标识信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不会遗忘、不易被盗、不易伪造、随身携带和准确率高等优点,具有安全、保密和方便性。1.3常用技术。目前商业银行应用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包括人脸识别、指静脉识别、声纹识别、虹膜识别和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人脸识别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通常情况下,人脸识别技术被用来解决人脸验证(faceverification)和人脸辨识(faceidentification)两个问题。人脸验证是指验证给定的两张照片是否属于同一个人。人脸辨识是指通过输入的一张照片与标注过的人脸数据库进行比对,识别出输入照片对应的身份信息。目前人脸识别在银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自助终端、移动金融/营销和柜面系统三大方向。静脉识别:静脉识别是指利用人体指尖表皮的静脉来进行身份识别。静脉特征的识别原理是由于红外线会被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吸收,从而因为静脉的不同显示不同的静脉纹路信息,所以指静脉的采集必须活体采集。对比传统的指纹识别,指静脉识别具有不易盗用,不易伪造的特性。而相对于人体其他部位静脉特征,指静脉的采集设备更加便携,更易于采集,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声纹识别:声纹识别是根据任何人之间说话语音波形的不同,反应不同人的语音参数,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身份特征。声纹识别技术目前已有多种算法支持,具备声纹建模,声纹验证和声纹辨认等流程。声纹识别因其特点,特别适合远程验证,同时特征采集设备成本低,只需要电话、麦克风就可进行采集,目前广泛应用于银行远程身份认证的场景中。虹膜识别:虹膜识别利用人体的虹膜特征进行身份认证和识别。虹膜是位于人体眼表面瞳孔和巩膜之间的圆环状区域,所有人的虹膜都不一样,具有非常高的独特性,并且,人童年之后的虹膜特征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具有极高的稳定性。指纹识别:指纹识别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指纹识别依托于指纹的独特性(几乎没有两枚指纹的特性是完全相同的)和稳定性(从出生开始,除非意外每个人的指纹终生不变),以及成熟的指纹识别算法,廉价的特征采集设备,具有目前最高的占有率。

2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举例

2.1柜面系统。目前柜面系统应用到的生物识别场景有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辅助身份校验:2015年,招商银行在柜面系统部署了人脸识别系统,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将客户现场图像信息和客户身份证中图像信息进行比对,辅助柜员进行身份识别,完成客户身份核验。2.2自助设备。目前银行自助设备业务迅猛发展,对银行简单业务分流,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客户等待时间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自助设备的应用也建立在身份识别技术的可靠性的基础上。传统的自助设备主要采用证件识别,密码等措施来进行身份识别。在此基础上,国内已有不少银行对自助设备的提升进行了有效尝试:2015年招商银行在atm刷脸取现领域进行了尝试,不用银行卡,利用摄像头抓拍现场图像,与银行的照片库进行比对,辅助手机验证和密码验证的手段,不用银行卡即可实现即时刷脸取款。2.3电话银行。目前我国电话银行用户总数已超过4亿,针对电话银行,不法分子采取音频录音等犯罪手法,恶意盗取密码,从而盗取账户内的钱财,在这背景下,在电话银行领域,声纹识别技术也得到了大胆尝试。2016年,建设银行在手机银行部署了声纹识别系统,除密码保护外,可以采用声纹作为保护财产安全的有效手段。

3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前景分析

随着传统验证方式的不断普及,攻击手段不断成熟,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增强账户安全性,使身份验证更加方便安全和快捷,新兴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常卫东,刘完芳,鄢喜爱,等.虹膜识别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M].中国科技信息,2007(1):246-247.

[2]李雪妍,郭树旭,郜峰利.基于模式融合的生物特征识别[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34(7):209-212.

[3]申志生,于明.说话人识别算法的定点DSP实现[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1,11(3):78-79.

[4]尹义龙,杨公平,杨璐.指静脉识别研究综述[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