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产业基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4:29:00

生物产业基地

生物产业基地范文篇1

一、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一)必要性

1、是实现农区资源转化和经济转型的需要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仅为0.5:1,而发达国家的比值已经达到3-5:1。一直以来,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率偏低,是我国农区经济结构层次低下、经济欠发达的根本问题。发展以生物制造为特色的生物产业,可大幅提升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率,改善农区经济结构。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不仅有利于*市的经济腾飞,而且对山东省一体两翼战略,乃至天津滨海新区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扎实推进,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是黄淮海地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通过“产业集聚、做大作强、循环利用、持续发展、重点跨越、带动全局”,发挥基地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真正使农业生物资源优势转变为生物经济强势和比较竞争优势。

3、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资源、能源、环境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生物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比较优势,产业链条长,有很强的渗透性、带动性和高成长性等特点,市场需求规模巨大,又是创造绿色GDP的产业,兼具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使之成为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克服资源短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重要意义

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有利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在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有效缓解国内资源能源紧张问题;有利于扩大我国生物产业总体规模,提高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生物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形成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有利于推动黄淮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总之,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是解决三农、资源能源和环境三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和有益实践。

二、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基础与条件

(一)产业优势

1、生物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已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2006年,全市生物产业完成产值170亿元,其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占全部生物产业产值的71%,预计2007年生物产业产值达到22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业16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2、生物企业集聚度高,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全市已集聚各类生物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生物企业102家,现有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2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7家。300多家企业中,65%分布在生物制造行业,35%分布在农业、医药、能源行业。

3、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能力突出。*市依托济南和京津的人才技术优势,通过自建或合建等方式组建了40余个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7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体系,有力的提升了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能力。

4、生物技术人才资源雄厚,农业生物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市所在的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有生物技术类研发人才3000余人,拥有与生物技术相关的高等院校10所,研究院所近100家,重点学科50个(包括部级重点学科10个)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30个,近10年来,培养生物类专门人才15000余人,硕士3000余人,其士近300人。

(二)环境优势

1、硬件环境。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在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拥有1个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生物产业基地。园区基础设施、企业孵化系统、工程研究系统、公共服务系统配套完善,功能分区规划科学,为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

2、软件环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出台了有关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并制定完成了《*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市各级对发展生物产业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为加快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禹城两级政府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并分别研究并即将出台支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和建设管理办法。

(三)核心带动优势

禹城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我国较早发展生物产业的县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把生物产业作为禹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优化环境,制定政策,持之以恒,全力推动,使该地区逐步形成了要素集聚、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生物产业核心区,2007年9月被山东省发改委认定为山东省级生物制造产业基地。一是具有较大的规模性。2006年,禹城市生物产业完成产值9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产值完成72亿元。二是拥有较高的集聚性。禹城市已拥有各类生物企业7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1家,4家产值过10亿元,14家产值过亿元,仅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聚集规模以上生物企业42家。三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禹城生物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93.5万元,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4%,从业人员总数达到7700人,其中科技人员206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6.8%,人均固定资产净值达到23.7万元。禹城市高新区内现有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区内建有各类实验站、研究所、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17家,其中省级6家,部级4家。常年外聘尤新、曹竹安、张启先等国内知名专家60多人。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4项,完成科技成果136项,1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项填补国内空白,拥有10个部级新产品,并主持制定了7项国家标准。四是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禹城生物产品出口额达到1.6亿美元,占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产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融入雀巢、联合利华、百事、可口可乐、达能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链。主导产品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木糖醇等生物糖类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在8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0%、20%和25%,大豆蛋白、木基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和15%。五是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禹城生物产业建有中外合资企业7家,完成产值18亿元,占全市生物产业产值的20%。六是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条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各领域初步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体系,其中玉米、玉米芯、大豆三大综合利用体系在国内极具代表性,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效果显著。七是拥有巨大的辐射带动能力。禹城生物企业已在临邑、陵县等本市周边,以及滨州、聊城、菏泽、河北、辽宁、哈尔滨等省内外玉米、大豆、林业资源丰富地区,发展建立了20多家关联企业以及原料初加工企业,对相关地区生物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带动作用。

三、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和方向

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特有的基础优势,重点突破,集聚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把*建设成为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带动性强的以农业生物制造为特色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基地生物产业总体规模达到50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产业375亿元,基地生物产品出口额达到15亿美元。培育1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3-5家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以及由400家中小企业组成的生物产业集群。

(一)生物制造领域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基产品,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加快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能耗与污染物排放。

1、生物基材料

以农林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大力发展聚乳酸、生物乙烯、纤维素衍生物等生物材料和1,3-丙二醇、1,4-丁二醇、糠醛等单体原料;提高糖工程产品如淀粉糖(麦芽糖、糊精、高果糖浆)、功能性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多元醇(山梨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醇、低聚异麦芽糖醇)等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其在人类健康、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大力发展生物可降解溶剂、润滑剂和各种高效安全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以木质纤维素等为原料的绿色表面活性剂、聚酯(醚)多元醇等绿色精细化学品的高效合成产业化技术开发,减少对石油等一次性矿物资源的消耗和有害有机化学制品的应用。同时,发展一批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以及新型炭质吸附和其他功能材料。

2、微生物制造

以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新型生物反应过程为核心,加快微生物制造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以及旱井污染严重的工业过程中的应用。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对传统化学制造过程的改造,大幅度提高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酶活水平和产量,以满足基地工业废渣转化燃料乙醇用酶需求,并在秸秆直接转化燃料乙醇方面取得突破;开发新型酶制剂,并加快其在医药、食品、化工、饲料、能源等工业推广应用。

(二)生物农业领域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1、农业良种

重点推进杂交玉米、非转基因大豆、优质脱毒马铃薯、转基因棉花等区域优势的农业良种的产业化;加速牛、羊等畜牧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扩繁率,促进产业化发展,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广应用抗虫、抗旱、抗逆能力强的经济林、能源林、速生工业用林新品系。

2、绿色农用生物产品

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加快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及林木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产品应用的示范试点,有效缓解农业面污染;推进全降解农膜的应用;推动资源优势整合,加快培育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型兽(鱼)用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动物用生物技术药物和中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优势产品。

(三)生物能源领域

1、燃料乙醇

加快以农作物秸秆、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非粮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尽快实现非粮原料燃料乙醇生产国家定点;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降低水耗、能耗和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2、生物柴油

重点以油料植物食用油生产下脚料,如大豆油角、棉籽油角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加强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提高转化效率,建立示范企业,提高产业化规模。开发餐饮业油脂等废油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3、生物质发电和供热

重点发展木屑、工业废渣等工农业生产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工程;充分利用工农业生产废水,大力发展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大型工业沼气工程,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沼气热电示范工程。

(三)生物制造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

在发展生物产业同时,逐步实现对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梯级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扩大、丰富、延伸玉米、玉米芯、大豆三大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玉米芯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玉米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大豆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四、空间布局及功能分布

充分考虑基地的规模性、集聚性和增长性,根据基地发展的进度和成熟度,按照提升核心区、充实扩展区、扩大辐射区的空间布局思路,进行产业基地合理布局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规划*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由1个核心区、6个扩展区,以及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若干个工程研究系统、企业孵化系统和综合服务系统共同组成,总体上形成点与面相结合的棋盘式布局,与产业基地合作密切的地区为辐射区。

(一)产业基地核心区

是生物企业和研发机构聚集的区域,也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重点建设区域。核心区在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范围内,整合现已建成的5.4平方公里,并在与之相连接的东部区域和南部区域内,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化项目、企业孵化系统、工程研究系统和综合服务系统。

(二)产业基地扩展区

扩展区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上与核心区分工互补,一方面为核心区提供一系列完善的前期和后续服务,另一方面是基地核心区的产业延伸,具有相当发展规模和潜力的区域。充分考虑基地内各县市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在*经济开发区和陵县、夏津、乐陵、平原、临邑经济开发区,分别规划5平方公里,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扩展区。

(三)产业基地辐射区

辐射区是与核心区在生物产业方面合作比较密切的区域,包括山东省内鲁北、鲁中、鲁南等粮经作物主产区和河北、河南等玉米、大豆资源丰富的广大地区。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市场化运作,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思路,构筑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及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以满足基地建设发展所需资金。

努力争取政策资金。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筛选提报解决生物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关键环节、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标准规范、知识产权、资源保护等方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项目盘子。

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加快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和诚信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和个人诚信素质,为商业银行改善对生物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建立生物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解决生物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大力启动民间资本。尽快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参与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基地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利用创业投资机制等市场化手段,拓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融资渠道,以吸引社会资金为主,政府资金适当注入,采用股份制等灵活方式,建立生物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为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外商投资基地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采取合资、合作、产权转让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大力招商引资,特别是加强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引资。对国外拟转移过来、符合基地生物经济发展方向的项目和企业,积极主动地予以承接,快速壮大基地产业规模。

推进企业上市融资。一是支持有条件的生物企业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凡符合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优先予以安排,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设立发行上市的“绿色通道”。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及人才优势的生物企业,在资产评估中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可由投资方自行商定。二是支持生物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经审核符合境外上市资格的生物企业,均可允许到境外申请上市筹资。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广阔、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突出的重大生物产业化和建设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二)加强自主创新,培育一批重大技术成果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基地在生物科学领域取得更多更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围绕基地重点发展的五大领域中重大专项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强化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专利产品,争取市场领先地位。鼓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技术联盟,加快生物技术信息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共享,加强生物企业对于前沿生物技术突破的监控能力,提高生物产业的技术水平。

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要重点培育以下四类服务机构: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科技创新过程并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二是主要为服务对象提供技术、信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咨询服务的机构,包括信息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机构、科技咨询公司、评估公司等;三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所、设施等硬件服务的创新服务机构,如创业孵化器等;四是主要为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和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如技术市场、产权交易所、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人才中介市场等。

(三)造就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

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基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培养和引进尖子人才作为提升生物技术和产业整体水平的突破口。

加大市外、海外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营造尊重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集聚而来、脱颖而出,对各类拔尖人才政府将提供必要的资助和补偿,给予必要的政治待遇和收入保障。

注重现有技术人员的培养。借助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优势,把优秀青年科技人员送出去深造,培养造就一批稳定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同时,依托*科技职业学院、华宇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职教资源,为基地企业提供初、中级技术人才保障。

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实施优惠政策措施,积极促进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向基地聚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予以奖励,积极试行年薪制、风险抵押、持股经营、期股(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支持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调动广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积极主动性。

(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是充分利用周边北京、天津、济南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金、信息、物流、会展等优势,借势发展。二是加快基地内部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基地建设质量与效率;建立基地生物产业信息中心,紧密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动向,积极为基地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三是聘请专业人员对基地进行整体策划,充分展示基地的鲜明特色,增强外宣效果,提升对外形象。四是加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走出跟踪、仿制的圈子,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五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走出国门,通过资本运作、技术合作等方式,实现对拥有先进自主生产技术的国外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参股、控股,加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缩小与国外先进领域的差距。

生物产业基地范文篇2

一、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一)必要性

1、是实现农区资源转化和经济转型的需要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仅为0.5:1,而发达国家的比值已经达到3-5:1。一直以来,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率偏低,是我国农区经济结构层次低下、经济欠发达的根本问题。发展以生物制造为特色的生物产业,可大幅提升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率,改善农区经济结构。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不仅有利于*市的经济腾飞,而且对山东省一体两翼战略,乃至天津滨海新区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扎实推进,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是黄淮海地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通过“产业集聚、做大作强、循环利用、持续发展、重点跨越、带动全局”,发挥基地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真正使农业生物资源优势转变为生物经济强势和比较竞争优势。

3、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资源、能源、环境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生物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比较优势,产业链条长,有很强的渗透性、带动性和高成长性等特点,市场需求规模巨大,又是创造绿色GDP的产业,兼具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使之成为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克服资源短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重要意义

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有利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在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有效缓解国内资源能源紧张问题;有利于扩大我国生物产业总体规模,提高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生物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形成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有利于推动黄淮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总之,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是解决三农、资源能源和环境三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和有益实践。

二、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基础与条件

(一)产业优势

1、生物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已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20*年,全市生物产业完成产值170亿元,其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占全部生物产业产值的71%,预计20*年生物产业产值达到22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业16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2、生物企业集聚度高,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全市已集聚各类生物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生物企业102家,现有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2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7家。300多家企业中,65%分布在生物制造行业,35%分布在农业、医药、能源行业。

3、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能力突出。*市依托济南和京津的人才技术优势,通过自建或合建等方式组建了40余个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7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体系,有力的提升了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能力。

4、生物技术人才资源雄厚,农业生物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市所在的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有生物技术类研发人才3000余人,拥有与生物技术相关的高等院校10所,研究院所近100家,重点学科50个(包括部级重点学科10个)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30个,近10年来,培养生物类专门人才15000余人,硕士3000余人,其士近300人。

(二)环境优势

1、硬件环境。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在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拥有1个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生物产业基地。园区基础设施、企业孵化系统、工程研究系统、公共服务系统配套完善,功能分区规划科学,为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

2、软件环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出台了有关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并制定完成了《*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市各级对发展生物产业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为加快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禹城两级政府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并分别研究并即将出台支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和建设管理办法。

(三)核心带动优势

禹城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我国较早发展生物产业的县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把生物产业作为禹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优化环境,制定政策,持之以恒,全力推动,使该地区逐步形成了要素集聚、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生物产业核心区,20*年9月被山东省发改委认定为山东省级生物制造产业基地。一是具有较大的规模性。20*年,禹城市生物产业完成产值9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产值完成72亿元。二是拥有较高的集聚性。禹城市已拥有各类生物企业7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1家,4家产值过10亿元,14家产值过亿元,仅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聚集规模以上生物企业42家。三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禹城生物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93.5万元,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4%,从业人员总数达到7700人,其中科技人员2*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6.8%,人均固定资产净值达到23.7万元。禹城市高新区内现有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区内建有各类实验站、研究所、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17家,其中省级6家,部级4家。常年外聘尤新、曹竹安、张启先等国内知名专家60多人。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4项,完成科技成果136项,1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项填补国内空白,拥有10个部级新产品,并主持制定了7项国家标准。四是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禹城生物产品出口额达到1.6亿美元,占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产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融入雀巢、联合利华、百事、可口可乐、达能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链。主导产品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木糖醇等生物糖类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在8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0%、20%和25%,大豆蛋白、木基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和15%。五是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禹城生物产业建有中外合资企业7家,完成产值18亿元,占全市生物产业产值的20%。六是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条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各领域初步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体系,其中玉米、玉米芯、大豆三大综合利用体系在国内极具代表性,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效果显著。七是拥有巨大的辐射带动能力。禹城生物企业已在临邑、陵县等本市周边,以及滨州、聊城、菏泽、河北、辽宁、哈尔滨等省内外玉米、大豆、林业资源丰富地区,发展建立了20多家关联企业以及原料初加工企业,对相关地区生物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带动作用。

三、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和方向

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特有的基础优势,重点突破,集聚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把*建设成为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带动性强的以农业生物制造为特色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基地生物产业总体规模达到50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产业375亿元,基地生物产品出口额达到15亿美元。培育1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3-5家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以及由400家中小企业组成的生物产业集群。

(一)生物制造领域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基产品,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加快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能耗与污染物排放。

1、生物基材料

以农林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大力发展聚乳酸、生物乙烯、纤维素衍生物等生物材料和1,3-丙二醇、1,4-丁二醇、糠醛等单体原料;提高糖工程产品如淀粉糖(麦芽糖、糊精、高果糖浆)、功能性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多元醇(山梨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醇、低聚异麦芽糖醇)等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其在人类健康、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大力发展生物可降解溶剂、润滑剂和各种高效安全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以木质纤维素等为原料的绿色表面活性剂、聚酯(醚)多元醇等绿色精细化学品的高效合成产业化技术开发,减少对石油等一次性矿物资源的消耗和有害有机化学制品的应用。同时,发展一批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以及新型炭质吸附和其他功能材料。

2、微生物制造

以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新型生物反应过程为核心,加快微生物制造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以及旱井污染严重的工业过程中的应用。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对传统化学制造过程的改造,大幅度提高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酶活水平和产量,以满足基地工业废渣转化燃料乙醇用酶需求,并在秸秆直接转化燃料乙醇方面取得突破;开发新型酶制剂,并加快其在医药、食品、化工、饲料、能源等工业推广应用。

(二)生物农业领域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1、农业良种

重点推进杂交玉米、非转基因大豆、优质脱毒马铃薯、转基因棉花等区域优势的农业良种的产业化;加速牛、羊等畜牧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扩繁率,促进产业化发展,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广应用抗虫、抗旱、抗逆能力强的经济林、能源林、速生工业用林新品系。

2、绿色农用生物产品

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加快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及林木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产品应用的示范试点,有效缓解农业面污染;推进全降解农膜的应用;推动资源优势整合,加快培育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型兽(鱼)用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动物用生物技术药物和中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优势产品。

(三)生物能源领域

1、燃料乙醇

加快以农作物秸秆、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非粮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尽快实现非粮原料燃料乙醇生产国家定点;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降低水耗、能耗和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2、生物柴油

重点以油料植物食用油生产下脚料,如大豆油角、棉籽油角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加强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提高转化效率,建立示范企业,提高产业化规模。开发餐饮业油脂等废油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3、生物质发电和供热

重点发展木屑、工业废渣等工农业生产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工程;充分利用工农业生产废水,大力发展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大型工业沼气工程,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沼气热电示范工程。

(三)生物制造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

在发展生物产业同时,逐步实现对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梯级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扩大、丰富、延伸玉米、玉米芯、大豆三大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玉米芯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玉米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大豆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四、空间布局及功能分布

充分考虑基地的规模性、集聚性和增长性,根据基地发展的进度和成熟度,按照提升核心区、充实扩展区、扩大辐射区的空间布局思路,进行产业基地合理布局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规划*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由1个核心区、6个扩展区,以及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若干个工程研究系统、企业孵化系统和综合服务系统共同组成,总体上形成点与面相结合的棋盘式布局,与产业基地合作密切的地区为辐射区。

(一)产业基地核心区

是生物企业和研发机构聚集的区域,也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重点建设区域。核心区在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范围内,整合现已建成的5.4平方公里,并在与之相连接的东部区域和南部区域内,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化项目、企业孵化系统、工程研究系统和综合服务系统。

(二)产业基地扩展区

扩展区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上与核心区分工互补,一方面为核心区提供一系列完善的前期和后续服务,另一方面是基地核心区的产业延伸,具有相当发展规模和潜力的区域。充分考虑基地内各县市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在*经济开发区和陵县、夏津、乐陵、平原、临邑经济开发区,分别规划5平方公里,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扩展区。

(三)产业基地辐射区

辐射区是与核心区在生物产业方面合作比较密切的区域,包括山东省内鲁北、鲁中、鲁南等粮经作物主产区和河北、河南等玉米、大豆资源丰富的广大地区。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市场化运作,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思路,构筑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及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以满足基地建设发展所需资金。

努力争取政策资金。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筛选提报解决生物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关键环节、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标准规范、知识产权、资源保护等方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项目盘子。

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加快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和诚信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和个人诚信素质,为商业银行改善对生物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建立生物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解决生物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大力启动民间资本。尽快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参与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基地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利用创业投资机制等市场化手段,拓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融资渠道,以吸引社会资金为主,政府资金适当注入,采用股份制等灵活方式,建立生物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为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外商投资基地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采取合资、合作、产权转让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大力招商引资,特别是加强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引资。对国外拟转移过来、符合基地生物经济发展方向的项目和企业,积极主动地予以承接,快速壮大基地产业规模。

推进企业上市融资。一是支持有条件的生物企业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凡符合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优先予以安排,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设立发行上市的“绿色通道”。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及人才优势的生物企业,在资产评估中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可由投资方自行商定。二是支持生物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经审核符合境外上市资格的生物企业,均可允许到境外申请上市筹资。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广阔、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突出的重大生物产业化和建设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二)加强自主创新,培育一批重大技术成果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基地在生物科学领域取得更多更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围绕基地重点发展的五大领域中重大专项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强化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专利产品,争取市场领先地位。鼓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技术联盟,加快生物技术信息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共享,加强生物企业对于前沿生物技术突破的监控能力,提高生物产业的技术水平。

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要重点培育以下四类服务机构: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科技创新过程并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二是主要为服务对象提供技术、信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咨询服务的机构,包括信息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机构、科技咨询公司、评估公司等;三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所、设施等硬件服务的创新服务机构,如创业孵化器等;四是主要为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和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如技术市场、产权交易所、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人才中介市场等。

(三)造就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

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基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培养和引进尖子人才作为提升生物技术和产业整体水平的突破口。

加大市外、海外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营造尊重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集聚而来、脱颖而出,对各类拔尖人才政府将提供必要的资助和补偿,给予必要的政治待遇和收入保障。

注重现有技术人员的培养。借助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优势,把优秀青年科技人员送出去深造,培养造就一批稳定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同时,依托*科技职业学院、华宇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职教资源,为基地企业提供初、中级技术人才保障。

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实施优惠政策措施,积极促进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向基地聚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予以奖励,积极试行年薪制、风险抵押、持股经营、期股(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支持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调动广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积极主动性。

(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是充分利用周边北京、天津、济南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金、信息、物流、会展等优势,借势发展。二是加快基地内部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基地建设质量与效率;建立基地生物产业信息中心,紧密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动向,积极为基地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三是聘请专业人员对基地进行整体策划,充分展示基地的鲜明特色,增强外宣效果,提升对外形象。四是加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走出跟踪、仿制的圈子,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五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走出国门,通过资本运作、技术合作等方式,实现对拥有先进自主生产技术的国外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参股、控股,加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缩小与国外先进领域的差距。

生物产业基地范文篇3

一、产业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产业现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在国家、省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相继组织实施了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使基地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得到提升,初步形成了以化学原料药、中药、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新型药物制剂、生物农药、生物兽药为主要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华药、石药、神威、以岭、四药、威远、远征等一批大型生物企业集团,抗生素、维生素、软胶囊、中药颗粒剂、大输液、肝素钠、基因工程药物、阿维菌素等生产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拥有了一批生物产品知名品牌,建立了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3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05年成为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经过全市的共同努力,基地建设实现了良好的起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生物基地建设以来,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2008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80亿元,利税45亿元,出口创汇8亿美元。生物产业规模和研发能力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产业布局趋向合理,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公共服务平台开始发挥作用,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具备上述优势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低端产品比重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少,产品结构亟待优化;生物产业新领域项目少,产业链条短,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学科带头人等高级人才引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适应新形势需要;企业面临搬迁调整,加之受金融危机影响,项目增量缺乏,发展后劲不足;对外开放度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面临形势。生物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本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新的高增长产业,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发展生物产业的战略,抢占战略制高点。在我国,生物产业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相继印发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目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战略部署,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都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之一的生物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地发展生物产业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截止到2008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批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这些基地都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一大批建设项目将在今后几年陆续实施,产业竞争、区域竞争将十分激烈。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在遇到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我市作为国家批准的第一批生物产业基地,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如果不加快生物产业振兴和发展,就将在新一轮竞争中丧失机遇和优势。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振兴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意义,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尽快形成我市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的最重要载体和第一主导产业。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三)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生物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现有基础,以现有生物制药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链和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大产业集中度,加快产业化步伐。通过建设实施一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扩大产业规模;通过实施一批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提升基地产业持续创新能力;通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提高产业技术服务能力。经过3-5年的努力,把我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基地,打造成中国现代药都。

(四)发展目标。201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速26%;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速29%;利税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市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由目前的41个增加到60个;2009-2011年新增就业人员1.2万人。实现生物产业增能、产品结构升级;公共服务体系功能进一步拓展,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一批产业技术先进、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使*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在全国生物产业总体实力排名中居领先地位。

三、主要任务

(五)做强生物医药产业。1.化学制药。巩固原料药传统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在原料药生产中的集成,解决抗生素、维生素等大宗原料药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推进生物催化与手性合成技术在医药中间体生产中的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生产;推动研发、引进新型制剂辅料品种和技术,发展壮大新型药用辅料产业,构建化学原料药、中间体、制剂、辅料、包材等完整的化学制药产业链。重点实施华药集团免疫抑制剂药物、抗癌药物、非青非头类制剂项目,石药集团特色原料药、冻干粉针制剂项目,柏奇化工有限公司7-氨基-3-氢头孢烷酸(7-ANCA)中间体等项目。

2.现代中药。加快推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加快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疗效和附加值。重点发展对慢性病、老年病及疑难病等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特色鲜明、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使用方便的现代复方中药和有效单体化合物新药。重点实施神威药业有限公司现代中药产业园、以岭药业有限公司现代特色中药及国际制剂产业化、河北御盛隆堂有限公司中药固体制剂工程、河北中唐医药有限公司芪丹通络颗粒等项目。

3.新型药物制剂。大力发展新型药物制剂。加快脂质体、透皮给药和控缓释制剂、纳米制剂等新型制剂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一批疗效确切传统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重点实施石药集团国际制剂中心、*四药年产5亿瓶(袋)现代化软包装输液、新型河北爱尔海泰制药有限公司二甲双胍缓释胶囊等项目。

4.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突出发展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努力扩大生物制药产业规模。依托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基因工程疫苗、多糖类药物、多肽及蛋白类药物和诊断试剂。重点实施华药集团白蛋白、石药集团重组鲑鱼降钙素、河北常山生化药业有限公司肝素钠、河北博海生物工程公司分子诊断试剂等项目。

5.营养保健品。加快发展营养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支持天然营养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产业化,实现营养保健品原料、制剂和功能食品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重点实施华药大豆异黄酮、番茄红素项目;石药集团保健品口服固体制剂;市农科院糖尿病人专用功能食品等项目。

(六)做大新兴生物产业。1.生物制造。大力推动工业生物技术在化工、酿造、造纸、纺织等传统工业领域绿色示范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重点发展微生物制造和生物基材料。支持新型微生物发酵产品、新型酶制剂的产业化,鼓励生物催化与转化技术在生产过程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支持生物基塑料、淀粉基化学品、糖工程产品、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新型炭质吸附材料的产业化。重点实施*新宇三阳实业有限公司生物法乙醛酸项目,石药集团氨基酸项目,河北华丹有限公司完全生物降解塑料颗粒项目,华药集团L-乳酸、聚乳酸、L-色氨酸等项目。推进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沼气工程,适时发展秸秆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液体燃料。与畜牧业发展互动,发展集约化专业养殖场沼气工程、大型工业沼气工程。合理利用秸杆资源,适度发展生物质发电,开发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技术,提供清洁能源。适时实施华药集团非粮生物丁醇、华阳恒升生物柴油等项目。

2.生物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重点发展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和生物育种。支持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动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和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产业化,支持我市具有优势的节水高产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等农业新品种的产业化。培育若干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企业、种业、种畜(牧)公司。重点实施河北威远生化有限公司生物兽药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原料及制剂、河北远征药业有限公司生物兽药沃尼妙林、市农科院节水高产小麦*8号和石麦15号、河北师大优质专用小麦冀师02-1等项目。

(七)促进产业集聚。根据生物产业发展特点和基地规划要求,结合城市总体建设规划,重点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研发孵化区、产业核心区、栾城生物产业园、赵县生物产业园、深泽生物产业园五个产业聚集区,尽快形成“两区三园”产业集群。1.研发孵化区。布局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区),依托华药新药中心、石药研发中心、省风险投资公司、市科技服务中心、生物产业和技术服务公共实验中心、医大生物工程中心、以岭研究院等研发孵化机构,重点发展生物技术研发和孵化产业,并适时引进国内外研发和服务机构、公司总部,形成以创新要素和生物技术服务为主的产业集群。加快谋划高端生物医药园区,尽快形成新的增长极。2.产业核心区。布局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华药工业园、石药工业园、*内陆港等重点项目,在现有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型药物制剂,配套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产业核心区。3.栾城生物产业园。依托神威药业等企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产业,配套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现代中药产业集群。4.赵县生物产业园。依托该县淀粉及深加工产业,建设我市医药产业原料基地,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制造产业,形成*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制造和原料生产特色园区。5.深泽生物产业园。依托*柏奇化工有限公司、*龙泽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建设头孢类抗生素中间体产业,形成*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间体特色园区。

(八)提高生物产业创新能力。依托驻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基地内优势骨干企业的部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等,针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创新能力瓶颈,建设较为系统的前瞻性技术研发设施、工程研究试验设施、系统集成验证平台等综合性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华药集团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华药集团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石药集团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石药集团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石药集团手性工程中心项目、河北以岭医药集团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神威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四药有限公司注射给药系统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九)加快基地公共服务条件建设。通过对生物技术领域的技术、人才、设备及资本等要素的有效整合,按照“高起点、快速度”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生物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形成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等基地公共服务条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北京产业调整的机遇,吸引高端人才来我市创业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重点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产业技术服务和实验中心、新药筛选与化合物制备公共实验中心、生物制造公共实验中心、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等项目。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十)加强对生物产业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全市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形成合力,为生物(医药)产业二次创业、再创辉煌提供思想保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建立专门办公室,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全方位服务。规划的5个生物产业园区所在县(市)、区也要成立专门协调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在市统一规划、统一指导下,做好各项协调和服务工作。

(十一)对生物产业实施特别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市政府石政发〔2005〕43号文件《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办法》中制定的23条政策。同时,增加以下新政策:

1.由财政出资,对区内有突出贡献的高级人才实行政府津贴。

2.对获得国家一、二类新(兽)药证书、首个生物农药登记证书、国际、国家专利证书,并在我市实现产业化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由市政府承担相应的申报费用。同时,对在我市实施该产品产业化的企业和研发机构,按《高新技术成果落地*奖励办法》给予奖励。

3.对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每个标准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0.5万元奖励。

4.对获得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

5.对能够实现产业化的科研成果,并在园区内实施的按照《高新技术成果落户*奖励办法》予以奖励。

6.对列入国家和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企业,市政府给予地方资金配套。

7.对我市企业获得美国FDA、欧盟COS等国际认证的产品,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励。

(十二)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生物技术研发机构、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投融资机构的沟通联系,引进一批外资、外地企业向*聚集。加大工作力度,改革招商方式,努力争取在引进技术、企业、产品、项目、资金方面实现新的突破。鼓励企业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完善生产管理和质量体系,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争取我市更多的产品进入国际高端市场。进一步完善生物产业物流体系,加快内陆港建设,提高集货能力和工作效率,切实发挥其口岸功能。积极谋划医药物流中心,完善全市药品采购和配送物流网络建设,降低药品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对符合我市《鼓励企业项目建设办法》、《项目建设考核办法》条件的项目给予奖励。

(十三)完善生物产业投融资体系。尽快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政府担保公司及风险投资基金,构建融资平台,为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提供重要的帮扶支持,为生物产业建设项目进行融资和提供贷款担保,对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进行风险投资,特别是对技术水平高、成长性强的中小生物企业进行扶持。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共同推动我国生物产业融资工作的意见》,建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与我市融资平台共同推动生物产业融资工作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使我市生物产业投融资和担保平台逐步发展壮大。

(十四)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与国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企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认定评价工作,不断提高生物产业创新能力。实施更为主动的知识产权战略,鼓励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为生物产业创新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十五)为生物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主动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加强舆论支持和引导,重视企业,尊重企业家,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宽松环境。尽快建立生物产业基地管委会工作机制,制定基地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改善基地发展环境,加强组织协调,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基地快速发展。尽快成立*市生物产业协会,组织技术交流和产业发展战略研讨,对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进行统计、监测和分析,为基地建设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五、认真组织规划实施

生物产业基地范文篇4

[关键词]生物经济;税收负担;生物成品

生物经济(bio-economy)的概念是由斯坦·戴维斯(StanDavis)和克里斯托弗·迈耶(ChristopherMeyer)于2000年正式提出,但是,他们对此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目前,多数人认为,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形态。美国《时代周刊》预言:2020年世界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生物经济的能量将10倍于信息经济。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体系,生物经济初现端倪。目前,我国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并以每年递增近100家公司的速度迅猛增长,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建立20多家生物技术园区。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生物产业还存在产业化规模小、产品少、支撑技术及生产装备落后、研发与产业化严重脱节等问题。税收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杆杠,在促进生物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税收促进生物经济发展的缺陷

1.政府对生物经济的发展缺乏统一和长远的规划,财政资金的支持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在美国,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发展生物产业的战略思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用于生物技术基础研究的预算在今后5年内将翻一番,达到230亿美元。全美超过40个州政府颁布新政策,用以鼓励科学研究中商业价值的实现。在欧洲,许多国家如法国、爱尔兰、芬兰、丹麦都调拨专款以扶持生物技术产业。在新加坡,政府计划在5年内投入17亿美元用于行业的建设,以促进生物产业的发展。日本也已经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的口号,了《开发生物技术产业的基本方针》。我国作为一个生物资源大国,尚未制定国家生物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没有明确生物经济的战略地位、战略指向、产业化举措,国家的生物经济发展缺乏明确的方向。同时,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统管生物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政府组织管理机构,生物经济的发展缺乏全局性的战略部署。从事生物技术的企业分别隶属于各个主管部门,有些属于医药、轻工、化工,也有些属于高等院校。企业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财政资金的支持缺乏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难以形成合力,生物技术产业缺乏整体优势。

2.税收负担重于一般传统企业

在增值税方面,生物企业产品的成本结构与一般产业不同,能抵扣的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低,以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中试费用、技术引进费用为主的间接费用所占比重大,这些开支一般不能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纳入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从而造成技术含量越高,税收负担越重,税收成本越高;其次,目前,生物技术行业按6%的优惠税率计算缴纳金额,但流通渠道中的经销公司大多都是增值税税率为17%的一般纳税人,如果经销公司销售生物制品,进项中的增值税只能抵扣6%,其余11%税款无法抵扣。在实际操作中,流通企业认为,他们代生物技术企业缴纳了11%的增值税,因此,要求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为他们提供相关的足额税票,或用其他形式补偿多承担的税。许多流通企业表示,要不就不经销生物制品企业的产品,要不就要求企业用现金补齐11%的税额差。从而导致国家对生物制品企业实行6%的税收优惠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实。导致生物制品企业增值税的税收负担增加;在所得税方面,首先,生物企业的一个特色是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人力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有较高比例,尤其是企业在未发展成规模的早期,而企业所得税税前计税工资最高不得超过800元的限制,再次加大了生物企业的税收负担;其次,“免二减三”政策也不适应生物企业发展,例如生物医药企业需要较长的研究开发期,从成立到赢利时间比较长,企业成立至少3-5年后产品才能获准上市销售,因此,“免二减三”的税收优惠难以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五个根本要素,其核心问题是需要大量既懂生物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双向人才。但目前的个人所得税难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生物技术人才发展的需要。个人所得税门坎较低,边际税率较高,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偏高。直接影响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高素质人才将更多地在全球流动,如果在中国他们觉得所做出的贡献与所得到的回报不相符,他们就会流向别的国家和地区。

3.目前我国生物产业规模还很小

目前我国包括医药在内的广义生物产业规模只有500亿美元左右,其中现代生物产业产值约为50亿美元,占世界相关产业的比重约为1%左右。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缺少拥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和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产品缺乏创新,技术含量低,多数产品为仿制品,企业设备陈旧,更新换代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分散,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行业的新品开发经费投入过少。在国外,科研开发的费用要占到销售总额的10%以上,有的跨国公司已经达到30%,而我国的制药企业科研开发费用仅占销售总额的1%左右,好一点的也不过在3%左右。科技开发费用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后劲。

二、税收促进生物经济发展的对策

根据我国生物产业目前财税政策的现状,应当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应对全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生物技术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以及开发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具体在财税政策上包括:

1.对生产生物产品的生产企业可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25号)文件规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生物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赋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生物产品和扩大再生产。考虑到生物技术产业能抵扣的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较小,可在条件成熟时对生物技术产业实行消费型的增值税,降低生物技术产业的税收负担。

2.经认定的生物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所组建企业的工资支出可按实际发生额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新创办生物企业在税率为15%的基础上,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为提升生物产业的技术含量,对经认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及企业引进经认定的生物技术经过消化、吸收的新项目,在享受“两免三减半”优惠期满后,继续享受三年减半征收。增加产品开发经费。目前,针对我国生物技术行业新品开发经费投入过少,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政府有必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国家生物技术产业重大项目孵化器,以加快成果产业化的步伐。首先,经有关部门认定的生物技术企业可按当年销售额6%-10%提取技术开发费用,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可按20%的比例提取,所提取的技术开发费当年未使用完的,余额可结转下一年度。其次,设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扶持有潜力的生物技术产业的研究与转化。再次,发行一定规模的10年期甚至时间更长的国债,利用国债项目为发展生物高科技提供比较雄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鼓励生物技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设立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及境外资金参与风险投资。对生物产业领域的投资额占其总投资额的比重不低于70%的企业,给与税收优惠,允许其按当年总收益的3%-5%提取风险补偿金,用于补偿以前年度和当年投资性亏损。对个人投资生物技术产业而获得收益的,政府将对此收益免征所得税。激励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解决生物产业发展资金问题。此外,在生物技术企业或生物技术项目的生产和科研设备,根据实际情况,并按有关制度规定,经企业申请实行加速折旧,以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3.对生物企业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生物)及配套件、备件,除列入《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的商品外,均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考虑到技术设备具有对提高生物企业的技术含量作用,还可酌性对这些产品提供融资补贴,以推动这些产品进口的增长。

4.对经认定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其自行研制的技术成果转让及其技术成果转让过程中所发生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出的部分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上述技术成果转让及其转让过程中所发生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以技术作价投资入股参与企业分配,其按入股份额取得的收入,不征收营业税。

5.在人才战略上双管齐下,尤其是对双向兼通的人才,要实施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的战略。培养人才,不仅要侧重基础理论方面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方面的培养。通过新的办学机制建立生物技术工业硕士、工业博士和工业博士后体系,培养大批一流技术和管理兼通的人才。同时,还应努力创造条件,适当引进海外生物技术人才,尤其是学有所长、事业有成的专家型人才,让他们回国发挥一技之长和领军人物的作用。对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技术项目奖励和分配给员工的股份,凡是再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可考虑免征个人所得税,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前提下,让生物技术人才得到真正的实惠。

6.通过税收政策,建立若干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推动我国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具有非常大的外部规模形,一旦生物产业基地形成,在解决融资、加大技术研究、推动技术转化、培养人才方面动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它将通过技术外溢、丰富的劳动力市场、完备的供应商、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对其它生物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加快生物产业基地的形成,是未来在国际上获取生物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而生物产业基地的形成又取决与在生物产业基地的企业数量,目前,一些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基地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应的技术、人才基础,可以在这些地方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更多的生物企业加入到这些基地,推动产业基地的更快形成,进一步获取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产品优势,形成良好的正反馈机制,从而获取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在生物产业基地的真正形成前,应认识到生物产业基地形成后的巨大收益,认识到对这些企业实行如此优惠的政策是会获得巨大的回报的。如对生物研究开发实行零税收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到基地建立研发中心,增强技术研究实力;加长对生产企业税收优惠的年限,推动生物技术向生物产品的转换;对产业基地内的企业提供财政贴息的贷款,甚至于对企业投资的风险资金由财政提供一定的配套资金,使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降低;对在基地内的新增企业可以设定一定年限的免税期,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基地;生物技术人才对生物产业基地的形成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方面,生物产业基地对生物技术人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生物技术人才的增多,对生物企业也更具吸引力,在产业基地内的生物从业人员,国家应以技术补贴或其它的方式减少所得税,将企业从业人员对产业基地内企业的投资从所得税税基中扣除,增强基地对生物技术人员从业人员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生物产业基地范文篇5

根据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和《*省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趋势及现状

(一)世界生物产业发展趋势。

生物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应用于生产以及应用于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称。当前,生命科学正在向揭示生命本质规律和控制生命过程方面发展,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农业、医药、能源、海洋等领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一批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群正在形成,生物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及主导产业。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10年全球仅生物制药市场将达到1000亿美元。生物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对人类及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重点发展,纷纷制订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促进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国生物产业发展态势。

*国生物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基本上能跟踪世界生物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高技术领域与世界技术水平差距较小且最可能实现突破的新兴产业。近年*国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基因测序、功能基因组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产业发展方面,基因治疗、组织工程、诊断试剂和芯片等医药生物领域,已有20余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上市;农业生物领域,抗虫棉种植面积已占棉花种植面积的70%,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和开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物制造领域,*国是化工、发酵、制药等行业的原材料出口大国,农业废弃物制备功能糖已实现工业化生产;以生物柴油、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能源、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材料及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国家正着力打造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已在全国建立了20个生物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产业密集区。

(三)*生物产业基础及发展状况。

1.生物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适中,光照时间长,平原、山地、丘陵、湿地分布各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各类生物繁育生长,生物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多种;陆栖野生脊椎动物450种,占全国种数的21%;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海洋生物资源得天独厚;黄河三角洲尚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国重要的农产区,是水果、蔬菜、海产品及蚕茧、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高,多年来粮、棉、油、蔬菜、水果和肉类、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工业较为发达,有利于推动工农业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发展生物质经济和循环经济。

2.研发实力较强。全省现有省级以上生物技术研发机构46家,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1.3万人,两院院士13人;有44个省级以上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实验室,其中涉及生物科学的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0个,食品发酵工程行业技术中心1个,部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1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园(基地、县)10个。特别是在*省*市集聚了大量海洋生物领域的顶级人才队伍和科研机构,是国家海洋生物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

3.产业基础良好。进入新世纪,*省在农林生物、生物医药、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等领域的一大批高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省生物产业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速度快速健康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农业生物: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开发居国内领先地位,脱毒甘薯、马铃薯等的产业化开发已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利用生物技术选育的小麦、玉米等作物新品种已大面积推广;利用胚胎移植技术进行优质肉牛、波尔山羊等的良种繁育,形成了国内最大的牛胚胎移植群体。

林业生物: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培育林木、花卉新品种取得较大进展。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干旱、瘠薄的地理环境,利用生物技术对四倍体刺槐、苜蓿、狗牙根草抗旱、耐盐碱基因转导成功,已进入田间推广。利用无花果、薄荷等植物开发生物制剂产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现已研制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防治病虫害新型生物制剂。

生物医药:目前全省近20个生物技术药物已投入生产,拥有鲁南制药、齐鲁制药、新华制药、先声麦得津、东阿阿胶、威高、新华医疗等一批全国知名的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企业,医药制造业产值全国第一。

海洋生物:以海带、对虾、贝类、海参、名优鱼类养殖和海洋药物为特色的*国历次海洋蓝色浪潮均发端于*省。*省在水产良种引进、海水生态养殖、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精细化工生产、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及加工利用和深水网箱设计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海洋天然产物的筛选提取、海洋药物的研究和产业化也取得显著成绩。

生物制造:轻工食品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玉米芯为原料制备功能糖已实现产业化,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酶工程技术具有较高水平,纤维素酶已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无污染(生物酶)制浆新工艺已在造纸行业推广。

生物能源:以秸秆、玉米芯废渣、木薯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制备燃料乙醇取得重要进展,国内首条万吨级纤维废渣制备燃料乙醇生产线正在建设。以棉籽油、豆油、油脚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发展迅速,华骜植化公司8万吨/年生物柴油、创世纪公司10万吨/年生物柴油项目已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夏津三融集团20万吨/年棉籽油转化生物柴油项目正式立项。生物质能发电开始起步,单县秸杆发电、禹城纤维废渣发电等项目已投产。

生物环保:近年来,*省生物环保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运用全封闭生物脱臭装置治理污染走在全国前列。造纸方面,应用生物酶液预浸催化剂低温无压蒸解反应制浆法,使逆向回用水及中段过滤处理用水利用率达90%。

4.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生物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地方和部门尚未真正认识到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将生物产业放到战略性产业的高度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产业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20*年,全省重点调查的169家生物企业的总销售收入为383.3亿元,平均销售收入仅为2.26亿元。三是投融资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由于缺乏政府资金引导,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许多生物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支持。四是各类人才比较匮乏。科研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师数量远不适应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化人才更为缺乏。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充分发挥*省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产业化的新突破,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尽快使生物产业成为综合效益好、增长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引领未来。加快建立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联合,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促进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推动生物产业做大做强。

2.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充分利用*省生物资源、技术、人才和产业优势,促进教育、科研及技术、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构建完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培育生物产业区域增长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相对集中布局的产业基地。

3.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处理好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产业发展与生物安全的关系,为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构建良好的支撑平台。

(三)主要目标。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生物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海洋生物、生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生物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实力、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得到明显增强。逐步把*省生物产业建设成为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集聚地。

———至2012年,生物产业产值达到39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5%以上。其中,生物与新医药产值达到2300亿元,生物农业产值达到600亿元,生物制造达到600亿元,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达到400亿元;实现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5%,成为国民经济和高技术领域的重要产业。

———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未来5年间,在努力争取国家项目的同时,省级高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向生物产业倾斜,力争实施100项部级和省级生物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能力强的生物产品。

———构建生物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以建设公共研发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在相关产业领域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并努力争取生物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落户*,加快建设优势集成、手段先进、机制灵活的全省生物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研发和工程化验证平台,提高生物产业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一批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加速产业集聚、培育局部强势为目标,选择生物产业发展优势领域,在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建设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等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使之成为全省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到2012年,争取建设10个生物产业基地,其中再增加1个部级生物产业基地。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生物技术骨干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同时扶持一批技术领先、研究开发实力强、机制灵活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推动全省生物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大约8年的努力,力争使*省生物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到2020年,全省生物产业增加值突破35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产业发展重点

发挥*省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工作重点,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海洋生物、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等产业,培植壮大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经济。

(一)生物医药。

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目标,积极运用生物高技术改造医药工业,注重从源头上进行创新,高度重视致病基因的发现和保护,抢占上游知识产权,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以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和现代中药为重点,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促进*省医药工业由单纯仿制跟踪向技术创新和仿制并重的方向转变,尽快形成*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创新药物。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的生物制药企业为依托,以基因工程药物、发酵工程药物、生化药物、新型诊断试剂和海洋药物五大领域为重点,加强对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的研制开发,提升药物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对处于研发阶段和临床试验阶段药物的扶持力度,为产业化储备一批新药。重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具备产业化条件的基因工程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核酸类药物、天然药物、抗感染药物、老年病治疗药物、代谢综合症治疗药物、新型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加快实现产业化,尽快形成规模效益。以鲁南制药、齐鲁制药、新华制药、东阿阿胶、福瑞达等企业为龙头,在全省打造一批创新药物示范基地。

2.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与制药工业是构成现代医疗体系的两大产业支柱。*省拥有威高、新华医疗、福瑞达医疗器械等一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骨干企业,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具有一定基础和有利条件。未来几年,应以生物医学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和监护装置、现代医学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和装置、组织工程等领域为重点,依托骨干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实施人工肾、人工关节、血管支架、人工皮肤、肿瘤放疗一体化设备、血液分离净化器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形成和发展具有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3.现代中药。积极开展野生与栽培药材的资源调查、种质保藏、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利用细胞融合、克隆、组培脱毒、转基因等技术加快改良和选育中药材优良品种,加大中药新品种、中药制备技术和装备的开发力度,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标准化及标准样品制备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尽快完善中药种植GAP、生产过程GMP标准化体系建设,有重点地培植一批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县)和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扶持一批市县级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

(二)生物农业。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眼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等目标,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工程育种和疫苗、生物反应器和高效新型生物农药、生物制剂等高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推广具有明显增产和改善品质的农、林、牧、渔良种选育与快繁技术,以作物育种、畜牧胚胎工程、畜禽疫病诊断试剂和生物疫苗以及绿色高效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和酶制剂等的产业化为重点,实施“四项工程”,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农业生物产品、企业和示范基地。

1.农作物生物工程。以推动具有明显增产和改善品质的农林牧渔高效育种和快繁技术的研究及其产业化为目标,积极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高技术,着力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抗逆、广适、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加快农产品高效、无公害、标准化设施种植技术工艺研制推广,通过对农业生产各环节投入要素的优化控制,促进名、特、稀、优农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创造具有地域特色、资源优势和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的农作物生产示范基地。

2.林业生物工程。加强抗逆、抗虫、高产和优质基因工程主要林木新品种选育,推进林木优良品种产业化。加快林木生物质能源产品、生物质化工原料及适宜沙荒地、盐碱地、山坡地等边际性土地大面积栽植的生物质树种品种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建立优质果树、林木、中药材、花卉快繁等特色生产示范基地。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技术开发,加快建设一批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基地,不断扩大野生种群,为野生动植物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

3.畜牧和水产生物工程。运用生物技术改良和扩繁优良品种,加强主要畜禽品种品质改良,积极开展牛、羊、猪、鸡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的研究与集成,建立健全良种胚胎库,改良和推广优良畜禽品种。重点支持畜禽、渔业产品高效、无公害养殖技术产业化示范。建立主要畜禽及水产生物种质库,加强珍稀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完善畜禽、渔业良种繁育体系,重点扶植一批良种繁育场,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养殖。重视研究开发生物反应器并加快产业化进程。

4.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畜禽、淡水鱼疫苗等产业化工程。加快各种生物杀虫、杀菌、促生长制剂及新型农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积极推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物制剂实现产业化。加强新型畜禽、淡水鱼疫苗与诊断试剂的开发应用,支持禽流感、鲤春病毒病等重大畜禽、淡水鱼类疫病病原检测快速诊断试剂、淡水鱼高效多价多联新型疫苗、分子检测生物芯片、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疫苗的开发和产业化,争取在3年内发展新型畜禽、淡水鱼药物或诊断试剂3-5个,基因工程疫苗2-3个。支持一批高效、安全、绿色环保的肥料、农药(含兽药、疫苗)、生长调节剂、饲料(及其添加剂)等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动物生物制品效益。

(三)海洋生物。

进一步发挥*省在海洋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技术、人才优势,加快生物高技术对海洋产业的改造和渗透,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一是加快引进、培育和改良海水养殖动植物的种质,培育驯化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海水养殖新品种,重点开发鱼类、甲壳类、贝类及海珍品的多倍体、性控及转基因等新品种,推广规模化苗种繁育、设施化养殖和清洁无害化养殖,发展一批育苗养殖示范场。加快渔业饲料、绿色渔药和免疫制剂开发,建立并推广优质高效、生态环保的养殖模式和技术标准体系,提高水产养殖综合效益;加强集约化养殖设施开发和相关技术研究,提高设施渔业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加快养殖业产业化进程。

二是积极开展水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值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建设。建立主要养殖对象及大宗、优势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全面提高*省水产品加工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延长产业链;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与手段,建立水产生物产物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推动*国水产生物产业发展。

三是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保健)食品、海洋生化制品等领域深度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强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开发,为海洋加工工业和生物功能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生物资源;加强对共轭亚油酸、岩藻聚糖硫酸脂、文蛤多糖等新型海洋药物和脑营养物系列产品开发,为医治肿瘤、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爱滋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提供新型药物支持;加强对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型、功能型海洋食品和生态化妆品的开发,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

(四)生物制造。

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微生物发酵、催化剂、工业酶制剂、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生产一批功能性、保健性、绿色环保食品、新型高档食品添加剂。重点加强高效工业用酶制剂、氨基酸、有机酸、木寡糖、木糖醇、低聚异麦芽糖、聚乳酸、赤藓糖醇以及快速生物检测装置及其相关制剂、酶试剂盒等产品的开发,大力支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新产品提高技术水平,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重点扶持禹城功能糖等一批生物制造产业基地。

(五)生物能源。

根据*省生物质资源特点和技术状况,积极支持开发秸秆和纤维素制造酒精系统、降解生物质气化机组焦油技术、生物质压块设备、生物质炭化专用炉、沼气压缩储藏运输系统等新型生物质利用设备,推进以甜高粱、秸秆、纤维废渣等非粮食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以棉籽、油菜籽、废弃油及其他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以秸秆、农林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以及以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的农村户用沼气和大型工业化沼气的产业化进程,提高生物能源在能源中的比例。

(六)生物环保。

开发各种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和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品。引进、培育和规模化种植特色植物,用于防治辐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并用于改良盐碱地。积极开展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产品的基础化工材料的产业化。重点发展可降解塑料、高效分离纯化介质、生物环保厕所等环境治理用的生物产品,开发生产生物技术浮选与提取稀有矿物质、工业“三废”污染和海、陆面源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培育具有*省特色的环保产业。同时,重视生物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产业布局

加快培植一批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基地,是加快产业规模膨胀、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今后5年,要优化*生物产业布局,在生物产业重点领域,选择已初步形成产业优势和具备一定基础的地区,以特色产业链为基础,以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密集区为目标,采取综合的配套支持政策,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关配套产业,互动发展,培植一批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从*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出发,重点培植壮大10个生物产业基地。

(一)加快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应完善基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形成以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水种苗繁育为主体,以海洋新材料与活性物质提取、海水养殖病虫害防治为辅的海洋生物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以禹城*生物产业基地为核心区,加快建设以农业生物制造为特色的部级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使之成为带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区。

(二)规划建设济南、临沂、淄博、济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济南、临沂、淄博、济宁等市是*省传统医药企业集聚地,应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规模的集聚式扩大,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济南应发挥各类医学、医药科研院所、人才集中的优势,重点强化医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重点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发展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同时加快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的发展,建设成为以生物医药为主体、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济宁的抗生素和生物制造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应明确发展思路和战略,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加快建设以生物发酵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临沂的生物与新医药、现代中药都具有相当规模,应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研发力量的合作,提高创新能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淄博应继续强化原料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优势,以新华制药、新华医疗、山川药业和中保康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建设现代医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基地。

(三)规划建设聊城、烟台、威海、泰安等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聊城的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育种及牛羊胚胎工程基础较好,应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扩大规模,建设特色鲜明的农业生物产业基地。烟台、威海应发挥海洋水产育种与良种产业化、水产品深加工、海洋药物的优势,加强规划引导,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尽快建设成为专业性的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生物产业基地。泰安应充分发挥*农业大学生物育种科研力量,推进产学研结合,培育骨干企业,强化产业发展的引导,尽快建设成为以生物育种为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

五、保障措施

*省生物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实现本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一)强化生物产业自主创新。

1.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完善原有生物技术创新平台的同时,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农大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部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同时在生物制药、中药质量控制、医用植入器械、作物分子育种、酶工程等优势领域争取国家在*省设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实验室,力争使*省生物产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积极构建区域性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重大关键技术领域,依托优势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组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构建区域技术创新平台,提高生物产业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能力。

2.推动企业尽快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认定一批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申报部级技术中心,引导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大力推进生物技术成果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加强生物技术科研成果的登记和转移工作,鼓励跨国公司和部级研究机构在*省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完善生物技术成果的评价体系和转移机制。

4.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和个人申请专利、植物新品种、商标等知识产权,加大对重大发明专利的保护和支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加速规模化生产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制定,抢占生物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二)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1.加强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依托,开展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产业高级人才基地建设,加强博士、硕士等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大型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中高等职业院校扩大生物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2.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鲁创办生物企业或从事开发性研究,鼓励重点大学和省属以上生物科研机构公开向海内外招聘高层次生物技术人才。结合国家和省级自主创新战略和重大专项,对引进人才在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扩大“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中生物专业岗位数额,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三)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1.加大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投入。整合政府项目计划,逐年加大在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的投入,支持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各类省级科技计划和结构调整等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扶持生物企业产品研发、产业化示范、公共创新平台等项目。

2.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制度。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生物产品。

3.落实国家对燃料乙醇、完全可降解生物材料、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等重要生物产品进行补贴的政策,鼓励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四)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1.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物产业发展。支持建立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对生物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扶持生物产业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加强对生物企业发展初期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生物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生物企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

2.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生物产业的投入。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国家政策性银行对生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生物技术产业化和生物产品出口给予信贷支持,建立相应的贷款运作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有力支持中小型生物企业发展。

3.支持生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优先支持到深圳中小企业板和即将推出的创业板上市。鼓励符合上市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筹资。鼓励未上市生物企业到全国及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交易。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和企业融资券,支持省级以上生物产业基地内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

(五)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积极培育生物产品市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农民使用农业良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完全可降解生物薄膜等产品给予适当补助。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计划免疫覆盖范围,加快培育和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市场。逐步扩大车用燃料乙醇试点地区,积极推进生物柴油试点推广。

2.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在规范审查、安全评价和安全监管等保障生物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加快推进转基因农产品技术、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完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检查和惩处力度,依法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

4.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收入补偿问题,尽快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完善药品定价管理,规范药品采购行为,提高企业开发、生产和销售国产生物新药的积极性。

(六)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

1.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开展生物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收集、保护濒危稀缺的重要生物资源。加强物种种质资源库(圃)及保护场(区)、原生境保护点、试验基地和信息与管理体系建设,加大鉴定评价特异生物资源的工作力度,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宣传。

2.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按照国家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信息采集、评价标准及评审、检测、监测、监督与体系。开展转基因生物的调查、环境监测和监督管理,完善引进转基因动植物、生物产品的准入制度,加强转基因生物检疫检测,提高转基因生物监管能力。加强检疫检测,提高安全监控、监管能力。建立生物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加强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体系建设。

3.加强生物伦理审查和研究。遵循国际通行的生物伦理规范,建立健全医学、农业等领域生命科学研究伦理审查制度,积极开展生物伦理方面的教育和研究。

生物产业基地范文篇6

为加快推进*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项目及企业入驻基地,加快各专业园区、产业示范区、重大示范工程等规划建设,根据国家发改委、自治区发改委及市领导指示精神,现就项目、企业、专业园区、产业示范区、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进入基地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入基地项目产业及技术领域界定

(一)进入基地项目必须符合产业规划要求

进入基地项目(包括单个项目、专业园区、产业示范区、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必须符合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中所规划的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等产业领域。其中:

生物能源:主要包括非粮能源植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农村及工业化沼气、生物质气化供气及燃烧系统、生物质燃气制燃油、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生物质发电等产业。

生物医药: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诊断、治疗、检测检验癌症、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的医药产品和诊疗技术的生物创新药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等。

生物制造:主要包括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产品、生物环保、微生物制造等。

生物农业:主要包括与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生物制造产业相配套的农业良种、农林业新品种、中草药材良种与品种保护、绿色农用生物产品、水生物产业开发等。

(二)进入基地项目核心技术及比重界定

进入基地的产业项目必须符合利用或研发生物技术,并且达产后生物技术产品产值占该项目总产值的75%以上。本通知所指生物技术包括:生态工程、分子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转基因技术、组织工程、动物克隆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工程等。

二、进入基地企业及专业园区、产业示范区、重大示范工程条件

(一)进入基地企业条件

凡要求入驻基地的企业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独立企业法人。包括内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

2.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或*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

3.从事生物产业。必须是从事与生物技术、生物产品有关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销售、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的企业;

4.注册资本100万元及以上;

5.从事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3人;

6.用于生产或研究的生物技术必须是自有(专利证明)或利用现有(转让或合作)生物技术;

7.企业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与生物产业直接有关内容不少于70%;

8.其它有利于证明企业身份及实力的条件。

(二)进入基地的专业园区应具备的条件

1.在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或县、城区产业规划区域内可以设立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生物制造专业园区。专业园区名称可采用“*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产业园”;

2.专业园区规划必须已获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或备案;

3.专业园区土地必须已经落实或大部分落实,土地使用权属清晰、无争议;

4.必须是已有项目入驻(附企业名录)或有项目计划入驻(企业入驻意向书或合同);

5.专业园区规划面积不小于500亩;

6.有符合要求的园区管理办法或章程;

7.有符合要求的园区管理组织机构和专职人员;

8.其它有利于园区建设管理的条件。

(三)进入基地的产业示范区应具备的条件

1.在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或县、城区产业规划区域内可以设立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产业示范区。专业园区名称可采用“*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产业示范区”;

2.产业示范区规划必须已获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

3.产业示范区土地必须已经落实,土地使用权属清晰、无争议;

4.必须有龙头项目入驻(附企业名录)或有龙头项目计划入驻(企业入驻意向书或合同);

5.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不小于1000亩;

6.有符合要求的产业示范区管理办法;

7.有符合要求的产业示范区管理组织机构和专职人员;

8.其它有利于产业示范区建设管理的条件。

(四)进入基地的重大示范工程应具备的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的示范项目可认定为“*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以下简称“重大示范工程”):

1.重大示范工程必须在项目内部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外延产业带动作用较大,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2.重大示范工程项目规划必须已获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核准或备案;

3.重大示范工程必须落实土地、环保等条件;

4.重大示范工程必须有核心项目为支撑,核心项目必须是以生物技术为主要技术,核心项目产值不低于该示范工程项目总产值的60%;

5.重大示范工程必须有龙头企业来承担,龙头企业在此工程项目中的产值不低于全部产值的1/3;

6.重大示范工程核心部分原则上不跨越现有县级行政辖区;

7.重大示范工程带动的产业领域不少于三个,带动效应不低于3倍;

8.其它有利于重大示范工程建设的条件。

三、认定程序

1.编制项目或产业规划,报当地政府核准或备案;

2.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方案);

3.提交认定申请报告;

4.市生物基地办内部审核建设方案;

5.市生物基地办召开专家评审建设方案;

6.市生物基地办下文核准或认定,并授予牌匾。

四、进入基地项目、企业及园区管理办法

1.按规定定期或不定期报送本园区内相关统计数据;

2.新入园项目须报市生物基地办审核、备案;

生物产业基地范文篇7

生物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至今后20年,将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对生物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生物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我国将把生物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新兴产业来培育。国家“*”高技术产业规划明确提出:“‘*’期间要将我国建成生物产业大国”。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北半球除沙漠和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物种高富集区和世界级的基因库,野生近缘种和民族遗传资源丰富,享有“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之称,具有雄厚的以生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正成为各州、市竞相培育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的良好局面,并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2005年,我省涉及本规划中的九大重点发展领域产业总产值已达920亿元。与此同时,我省已初步构建了生物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支撑体系,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我省有条件在国家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的大环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通过科技进步,努力把我省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我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真正使*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实现由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根本性转变。

同时,加快发展*生物产业,仍需要下大力气认真解决好:特色优势生物资源资源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较低、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特别是缺乏按照产业链的思路来整合相关资源形成优势产业链;产品结构低端化,产业竞争力总体偏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不顺,科技支撑体系和人才队伍总体上还较为薄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还不多;多元化投入渠道不畅,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投融资体制机制、以及服务体系亟待建立等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未来十五年是我省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并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省传统生物产业调优调强、着力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推进与东南亚和南亚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纽带,不仅是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且也是原有支柱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是振兴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范围,改善我省经济布局,提高我省国民经济总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我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国家严格控制单位GDP能耗的新形势下,要促进我省耗能产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能源消耗较小、可持续利用的生物产业,更具紧迫性。总之,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既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21世纪*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加快发展*生物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领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动员全省各族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举全省之力,努力将*生物产业打造为最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为此,根据*省“*”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特制订*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本规划中的生物产业(烟草产业除外)指的是从事生物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生物技术服务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轻工、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服务业等。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年——2020年,重点是“*”时期。

一、*生物产业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生物经济强国”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围绕把我省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实施“生物经济强省”战略。

立足*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性带动作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保护与加快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指导,优化产业政策环境,促进投融资市场的发育,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优质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和集聚优秀人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激活机制,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生物产业链;着力围绕五大主要任务、九大发展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六个行动计划和实施两个专项工程,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我省生物产业,促进我省由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根本性转变,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竞争优势,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科技先导,创新先行。

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辅助,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和技术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重点解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集群;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特色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我省生物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2、发挥优势,突出重点。

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着眼长远发展,超前谋划,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和关键环节,突出抓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和产品,努力在重点领域实现产业或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大发展的突破性进展。

3、开放合作,集聚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提高我省生物产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借鉴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整合生物产业资源,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在重点区域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适宜环境,集中投入,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的辐射示范作用,促进全省生物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4、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加快生物产业发展;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营造产业政策环境、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在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示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和推动力度;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和中介机构、服务组织参与,精简、高效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5、有效保护,持续利用。

加强我省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强化对具有商品化开发潜力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监督管理,避免掠夺式开发;探索合理的野生动植物驯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重视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对特有、濒危生物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人工培育或扩繁,实现对生物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加大对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监测和防治,加快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为我省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6、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着眼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构建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加强传统生物产业的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一体化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生物产业优化升级;将现代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超前谋划、合理布局,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实现传统生物产业和现代生物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未来15年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立足我省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大科技创新,调整优化生物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延伸拓展产业链,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基本实现我省生物产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构建适应*生物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研发体系、原料生产体系、加工制造体系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形成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若干知名品牌和一批大型龙头骨干企业(集团),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明显提高,努力把我省生物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支柱产业。

1、近期目标(到2010年)

初步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链群,做精做优传统优势生物产业,做大做强新兴生物产业。到2010年,生物产业九个重点发展领域总产值超过187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的7%以上;生物加工制造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达到2%~4%;培育年产值20亿以上的企业3~5家,10亿元以上的5~8家,生物产业出口额达7亿美元左右。

2、远期目标(到2020年)

到2020年,把我省生物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支柱产业。生物产业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中的突破性带动效应得以充分体现,生物资源保护和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取得显著成效,节能降耗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省在全国生物产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充分显现,部分领域技术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二、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布局

(一)主要任务

1、做精做优传统生物产业

发挥我省气候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等优势,统筹规划,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产业、畜牧产业以及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提升糖茶胶等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式增长,增强产业竞争力,巩固提升传统生物产业在我省经济中的地位。

2、做大做强新兴生物产业

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促进生物技术与*特色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重点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特色生物资源深度开发、生物服务、生物能源等产业。以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契机,形成优势资源链、科技链、产业链,将*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从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转化,争取在国际、国内现代生物产业领域分工中形成较高战略占位。

3、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生物产业重大创新工程,推进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物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生物领域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架构;培养和集聚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生物科技人才;在重要产业领域,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工艺瓶颈,努力形成技术链与资源链、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4、推进生物产业的聚集式发展

以科技为支撑,立足市场需求,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依托生物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生物产业的合理布局;延伸产业链,壮大做强生物骨干企业,促进中小型生物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推进生物产业的聚集式发展。

5、实现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已经耗尽和接近丧失的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加大优良物种的开发利用和规模化人工原料基地建设,构建生物产业标准化体系,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现有资源。探索一条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二)发展重点

1、生物医药

以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为基础,加强中药、天然药物关键生产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加快药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到2010年人工种植药材达120万亩左右,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增加值40亿元左右。

——加强中药资源普查,支持道地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和原产地申报认证工作、濒危药用动植物的人工保护与驯化,以及拟生态条件的规模化生产;支持中药技术标准、疗效评价体系和安全用药保障体系的建设。

——以*动植物、微生物药用资源为基础,应用先进技术发掘天然活性物质(有效活性部位和有效成分),在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同时,构建具有特色的原料药和药物中间体产业。近期重点产品:甾体激素类药物原料、辅酶Q10、紫杉醇、三七总皂甙、灯盏花素、大黄藤素、龙血竭等。

——在对具有显著疗效的复方中药和彝药、傣药和藏药为重点的名药名方二次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具有新疗效、新剂型的地方传统名药和民族药新品种。近期重点产品是:云白药系列、三七系列、天麻系列、灯盏花系列、叶下珠系列、灯台叶系列、薯蓣系列、山海棠系列等。

——支持以抗艾滋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结核、免疫缺陷重大急性传染病和慢性疾病,以及戒毒等为重点的新药创制;针对肝炎、艾滋病、脊髓灰质炎、脑膜炎、流感等严重传染病和突发性疾病,大力发展新型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针对血液传染病、泌尿生殖道感染等疾病,发展新型诊断试剂和产品;以重大跨国动物疫病、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有害生物物种入侵的安全性评价及食品安全为重点,开发方便快捷的检测技术和相关产品。

2、糖、茶和天然橡胶

——蔗糖。继续保持糖业基地在全国的地位,加强蔗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种植面积,引导基地向宜种区域集中,减少陡坡地种植,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和含糖量;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糖率,开展蔗糖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努力降低吨糖成本,开发天然糖和有机糖等多元糖产品,发展深加工,满足市场需求;切实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壮大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0年,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糖产量达250万吨,总产值105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超过35亿元,工业总产值70亿元以上。

——茶叶。推进基地建设规范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品牌打造国际化。加快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改造现有中低产茶园,建设无公害(含有机)茶园。强化普洱茶原产地保护和品牌保护,加快普洱茶质量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认证工作,推进清洁生产,规范行业管理,打造世界著名的普洱茶品牌。积极开发茶叶新品种与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高茶叶产业整体科技水平,做精做专滇红茶、滇绿茶。以大企业、大品牌为龙头,增强我省茶叶在国外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开展茶资源综合利用,采用高新技术提取茶多酚、茶色素、茶皂素、茶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400万亩左右(含15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茶叶产量达到20万吨,农业总产值6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左右。

——天然橡胶。稳定省内现有橡胶种植面积,强化品种选育,进一步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建成中国最好的天然橡胶原料基地;积极寻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互补,拓宽原料来源;调整天然橡胶产品结构,适当压缩SCR5标准胶的生产,增加SCR10、SCR20标准胶及浓缩乳胶生产,加快扩大子午线轮胎专用胶和航空专用、低蛋白浓乳等产品的产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天然橡胶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省内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左右,年产干胶32万吨,力争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左右。

3、生物化工

提高酶工程和代谢工程的研发能力,加强新菌种的筛选和对现有重要酶种、生产菌种的改造和提升,重点发展:重要工业用酶制剂,以天然香料为主的香料加工,以松节油和脂松香为重点的林化工产品深度开发,以印楝、除虫菊和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为代表的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以薯蓣、番麻皂素深加工为代表的药物中间体及甾体激素,以烟草综合利用为重点的高附加值生物化工原料及产品,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等产品。重点扶持一批有市场前景,能拉动产业发展的生物化工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20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8亿元。

4、林纸

按照建成全国重要的林纸一体化产业基地的目标,以木纤维原料制浆造纸为重点,积极发展竹、蔗渣、麻等非木材纤维制浆造纸。大力推进林纸一体化,合理分区布局,集中建设基地;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大规模、高起点,加快我省林纸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制浆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造纸能力达到120万吨,配套造纸林基地82万公顷,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40亿元左右。

5、花卉园艺

通过花卉新品种引进与选育、野生花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快新品种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花卉品种,建立花卉、绿化植物种子、种苗及种球的繁育体系,逐步替代进口。强化种植、病虫害防治、采后处理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以鲜切花为重点,拓展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鲜花、干花生产,花卉种业,绿化苗木,观赏植物培育,加工储运、物流配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花卉、绿化园艺生产企业群和花农合作组织联合体,不断提升云花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将*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花卉生产出口基地、种苗种球繁育基地和交易中心。到2010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43万亩,总产值约140亿元,力争鲜切花产品出口率达到30%以上。

6、丝、麻

抓住“东桑蚕西移”的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培育和推广优质蚕、桑品种,加快优质原料基地的建设步伐。调整茧丝绸产业结构,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有效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确保全省有效桑园面积150万亩,年产鲜蚕10万吨以上,总产值35亿元左右,其中农业总产值15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构建安全、可控的工业用大麻良种繁育为支撑,速生、高产种植为基础,麻全秆清洁型制纸浆造纸、麻纤维原料加工、麻籽仁油脂与蛋白加工、药用标准提取物等五大序列产品加工业为龙头,营造环境,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高档纸、纺织与技术纤维、油脂化工、保健食品、生物药等后续深加工产业群快速发展,力争把工业用大麻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具有较长产业链和巨大市场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重点解决适应*冬季小春种植的亚麻品种、种植技术规程和清洁生产技术,利用冬季闲田在适宜区实施亚麻规模化种植和初加工,提高亚麻纤维质量和档次。到2010年,麻类种植基地发展到150万亩左右,农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工业增加值10亿元左右。

7、生物质能源

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试点省区布局,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着力解决生物质能源植物的规模化种植、低成本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降低生物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促使非粮原料生物质能源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以燃料乙醇为突破口,支持以发展薯类、糖蜜等非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以生物柴油为重点,积极发展小桐子、橡胶籽等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力争在“*”期间分别选育出3~5个适宜*不同地区种植推广的速生、高产油料植物品种和甘蔗、薯类作物新品种,形成20-30万吨燃料乙醇、5-10万吨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及其配套的原料基地,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试验示范基地和良种选育基地。2010年,力争实现总产值2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5亿元左右。

8、生物服务

立足*,充分利用西南地区、乃至周边国家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致力于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深入研究,着力强化濒危物种、特有物种抢救性保护和可再生性开发,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民族药、天然药种质资源库及化学标准品库、生物基因库、GLP和GCP实验室等,积极培育基因档案服务、生物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合同研究等生物服务业。与此同时,加快野生灵长类动物、高度近交版纳微型猪等实验动物材料、动物模型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力争总产值达10亿元,基本形成以创造知识或提供科技服务为产品形式,面向国际、国内的特色鲜明的生物服务产业。

9、其他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果蔬、食用菌、畜产品和马铃薯加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精深加工。

——果蔬。支持骨干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加强种子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加快开发热带、亚热带果品、小粒咖啡及精细蔬菜、反季蔬菜、野生蔬菜等特色果蔬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及其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扩大国外和省外市场份额。积极开发果蔬汁、果蔬粉、切割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果蔬脆片、干果等新产品及其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总产值达200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17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30亿元左右,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食用菌产业。加强野生菌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推广封山育林育菇,大力推进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基地建设,确保野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广冻干技术,改进野生食用菌加工工艺,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产品品质;积极发展特色人工食用菌;建立和完善以冷链为核心的*省食用菌专业化物流体系;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扩大出口创汇。到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15万吨,总产值5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4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

——畜产品。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加快发展以草食家畜为主的商品型、外向型、常绿型草地畜牧业,突出畜产品的深加工和商品率,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走以加工带养殖、连市场的路子,重点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外向型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在稳步发展地方特有品种专用型和适应商品肉类市场发展需求的猪肉深加工的同时,抓好肉牛、肉羊的深加工;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提高机械化屠宰比重,建立和完善肉类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开展质量体系认证,保障肉类产品的安全与卫生,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奶牛、奶水牛、奶山羊养殖基地建设,采取集团化生产经营模式,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消毒鲜奶、液体奶、酸奶、风味奶、奶粉、乳饼、乳酪等产品,努力开拓周边国家及省份市场。使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奶产量达到50万吨,禽蛋产量达25万吨;畜牧养殖业产值500亿元左右,畜产品(肉制品、乳制品、禽肉制品、蛋奶制品、皮革制品)加工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左右。

——马铃薯。加强优质、高产、抗逆等专用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培育高淀粉型、食品加工型、高蛋白型等专用加工品种;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力争在种薯生产、原料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突破,重点发展马铃薯全粉、精淀粉、专用淀粉、变性淀粉、薯类食品以及淀粉型可降解塑料等;建成亚洲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800万亩,总产量1500万吨,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65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35亿元以上。

(三)发展布局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以及生物优势资源、产业基础的地域分布,从构建产业链群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生物产业的加工基地、原料基地和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布局。加工制造基地和服务业要充分体现聚集发展的原则,集中要素投入、加快发展;原料基地的建设要以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工制造为保障,相对集中连片布局,形成以点带面、点状辐射与带状推移相结合的区域生物产业发展格局。即:以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战略支点,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一个核心区、六个特色产业片区和一个生物质能源基地”的发展布局,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发展。

一个核心区:发挥省会城市昆明在生物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引领作用,依托其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较为集中的优势和交通便捷的条件,形成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和技术成果聚集、国际信息的交流中心,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现代生物产业和生物服务产业,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昆明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六个特色产业片区:滇中片区(昆明、玉溪、楚雄、曲靖大部),重点发展花卉、蔬菜、生物医药、畜牧、野生食用菌、绿色食品、干果、生物化工等产业,在此基础上,以昆明为中心、玉溪、曲靖、楚雄等滇中城市群为依托,构建*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滇东北片区(昭通、曲靖宣威、富源和会泽),重点发展畜牧、天然药物、绿色食品、蚕桑;滇东南片区(文山、红河),重点发展以三七、灯盏花等为主的天然药物、优质水果及加工、畜牧、蔗糖、茶、麻等特色产业;滇西南片区(版纳、思茅、临沧),重点发展林(竹)纸、茶、糖、胶、麻、热带亚热带花卉和果品及加工、南药、傣药、林化工;滇西北片区(大理、丽江、迪庆、怒江),重点发展绿色和保健食品、草食畜及乳业、野生食用菌、特色花卉、民族药、蚕桑、干果;滇西片区(保山、德宏),重点发展蔗糖、香料、绿色食品、非木浆纸、蚕桑、麻、畜牧、天然药。

一个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在滇南、滇西等重点产糖区和薯类适宜种植区集中布局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和酒精生产线,在成品油消费量大的地区集中进行脱水、变性生产燃料乙醇;在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红河等四大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区布局以小桐子为重点的生物柴油原料基地及油料初加工,在滇中布点精深加工。

三、实施六个重大行动计划和二个专项

(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针对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启动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依托我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构建可支撑生物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发体系、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以开发产业核心技术为目标,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依托有一定实力和条件的高校、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业,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部级、省级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选择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关联度大、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生物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推动我省生物产业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针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计划;通过鼓励和支持开展工业性试验(中间试验)、中试生产,参与国际、国家产业和产品标准制定等,着力帮助产业化的实施主体解决好生物领域重大应用成果产业化前期的关键技术、工艺、标准等问题,有效缩短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

进一步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支持主业突出、技术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建立部级、省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到“*”末,生物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大多数科技攻关项目由企业提出,大多数技术成果由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以实现,大多数研发经费来自企业,大多数新兴生物产业企业融入自主创新的活动中,促进我省专利技术转化实施率显著提高;推动企业参与制定一批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着力建设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研究开发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100个新药与100个专利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二)良种选育与推广行动计划

利用我省低纬高原海拔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样,生态多样性,动植物和微生物品种丰富的优势,结合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胚胎工程技术和传统遗传育种技术,重点选育、引进一批优质、多抗、专用的动植物新品种,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农经作物良种选育基地;支持利用荒漠地、干热河谷、山坡地等边际性土地实现高产、高油生物质能植物的育种及新产品产业化。围绕*省的优势和特色农经作物、林草、畜禽等,建立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等多级良种快繁体系,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项目,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加强对基地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重视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

(三)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充分借鉴烟草产业打造第一车间的经验,从生物产业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出发,围绕生物产业九大发展重点,制订科学的优质高产种植、养殖规程,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原料基地的科技和资金投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作好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区域布局,按照规模化、良种化、优质化、标准化、专用化的要求,遵循生物适生性规律,在海拔高度相当、地缘相邻的地域集中布局建设各类生物产业原料基地;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参与标准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优势产区农民的科技素质,选择一批重点乡镇和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标准入户和产地品牌的创立,建立完善以“绿色证书”和“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

(四)特色产业链培育行动计划

围绕产业链的培育,做好宏观规划与顶层设计。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推进特色资源的高起点、高水平开发和推进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选择产业关联度强、带动效应显著,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重要性影响,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通过对其相关重要环节统筹设计,运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系统地解决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瓶颈问题,培育形成若干特色生物产业链。

以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目标,以关键技术的工程化集成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示范为主要内容,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力争在我省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领域形成产业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坚持“特色突出、重点突破、聚集示范”的原则,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的引导作用,选择一批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组织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形成若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五)生物资源保护和环境生物修复行动计划

重点支持抢救性收集重要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遗传资源,做好生物资源的编目工作,建立资源调查数据库;建设原生境、种质库、种质圃、试管苗、DNA库、繁殖与评价试验基地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设施;加大鉴定评价特异生物资源和“分子身份认证”的工作力度。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大江大河流域防护林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加强优良品种无性系快繁基地建设,与森林病虫害检测、预警及其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相结合,形成造林-生态修复-森林健康良性互动。开展湖泊生物修复、退化草地恢复等领域的配套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同时,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强化生态动力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集成,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植物园。

(六)国际国内合作行动计划

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关政策和有利条件,发挥昆明生物产业基地、特色生物产业链等产业聚集及招商引资的平台作用,进一步促进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的分工与合作,积极组织参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或国际合作项目,推进中-美、中-欧生物技术交流与合作,广开渠道,吸引国际、国内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广泛参与*生物产业的发展,提升*生物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充分利用我省生物技术和人才的比较优势,以境外替代种植,发展替代经济为依托,重点推进中国-老挝、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示范工程建设;提高我省生物产业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七)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专项

按照“建成中国种质资源、基因资源保存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成特色鲜明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成中国西部地区生物产业发展的示范园区”的三大功能定位,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生物服务等领域,依托昆明高新区及其周边的智密区,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结合生物优势资源的地域分布,有选择地建设几个重点扩展区,形成“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和扩展区相结合的布局。到2010年,重点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和与之配套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现代生物产业实现年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初步实现产业基地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

(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专项

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规划的总体框架下,结合*实际与发展需要,整合昆明北郊茨坝片区的科技、教育、人才、土地资源,以先进技术应用为基础,以推动和促进优质农产品提质增效、充分挖掘农业资源潜力为目标,以现代化综合管理为手段,围绕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孵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高新精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成果及产品交易四大功能定位,搞好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示范,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建设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人才培育体系、农资展示和交易中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生物产业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的生物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确保我省生物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配套政策等得到全面落实。

建立健全生物产业统计体系和相关工作机制,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建立政府与国内大院、大所和大企业的联系沟通机制,提高*生物产业的开放合作程度。

制定全省生物产业九大重点发展领域专项规划,定期和修订全省鼓励发展的重点产品目录,作为各级政府招商引资、产业布局、配套投资、政策倾斜的依据,真正把生物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加大对生物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一批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产销协会,并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壮大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发挥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作用。

(二)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落实国家和我省已经出台的生物产业优惠政策,消除制约瓶颈,强化政策实施的组织措施,建立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使已有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积极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着力健全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发展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法规政策体系,强化以专利权、植物新品种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规范流通秩序,健全市场机制,营造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平台建设资金和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资金,按照“限定投向、专款专用、确保重点、讲求效益”的原则,安排使用好专项资金,探索建立资金滚动发展机制,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成果产业化,支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整合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物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生物产业投入体制。

建立完善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健全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银企合作,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推动从事生物产业的公司,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扩大融资比例。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国际大公司、民营企业和社会资金,对生物产业进行投资。

鼓励生物产业的科技人员,以无形资产入股,放宽对无形资产持股比例的要求,允许并鼓励生物企业或个人捐赠建立生物技术研究基金(捐款税前列支),允许专利技术(或可评价的技术)在银行抵押贷款、加速折旧等。

积极构建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建立生物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由政府扶持,成立风险投资公司,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推行保护价订单收购,建立产业风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产业基地的入市风险,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四)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行业优化整合

对重点生物产业基地进行统一规划,促进生产要素向最适宜区域的优势产业集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培育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调配套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生物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效应。

坚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加快重点行业整合步伐,推动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地区集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股份制、联合、兼并、出售、合资、独资、租赁等多种形式,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联合重组,鼓励非生物企业对生物企业的战略投资,解决生物产业“散、小、弱”的问题。

(五)大力培育生物产业人才队伍

按照发展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要求,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工程化开发、高级经营管理、产业技工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生物产业提供优质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资源,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生物产业人才培养;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使用环境,为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建设一支规模适当、质量上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六)实施生物技术标准战略,构建高效的生物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实施生物技术标准战略,完善质量认证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生物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质量标准。优先建立优势农产品“绿色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网络,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专业性或综合性监督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为生物产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完善技术市场、产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生物资源专利及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在科技成果评估、交易、仲裁、、认证、公证,以及专利保护、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等方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和对生物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七)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开发名牌特色产品,争取市场主导地位。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被列为国家外贸重点支持的名牌出口商品的生物产业企业,由省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的生物产业企业,由企业所在地(州、市)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通过鼓励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培育和发展生物产业自身的名牌产品支撑体系。

积极创新各种市场营销手段,鼓励在生物产品生产、加工集聚区建立大型销售市场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从名优产品到优势产业链的整体效益。

生物产业基地范文篇8

一、政策目标

(一)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向生物产业集聚,促进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加速生物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生物技术、产品和标准。

(三)培育若干个跨国经营的大型生物企业和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中小生物企业,形成若干个产业集聚度高、核心竞争力强、专业化分工特色显著的生物产业基地。

(四)加强生物技术专利保护和物种种质资源保护,提高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保障生物安全。

二、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五)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预防和诊断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积极研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外包。

(六)生物农业领域。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林业新品种和野生动植物繁育种源。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疫苗、诊断试剂、现代兽用中药、生物兽药、生物渔药、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推进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产业化开发,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开发具有抗病和促进生长功能的微生物药品及其他生物制剂,保护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殖。

(七)生物能源领域。加快培育速生、高含油、高热值、高产专用能源植物品种,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推进规模化、基地化种植;积极开展以甜高粱、薯类、小桐子、黄连木、光皮树、文冠果以及植物纤维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生产试点,推动生物柴油、集中式生物燃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的发展。

(八)生物制造领域。加快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规模化发展。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生物制造技术、装备、工艺流程的研发及规模化生产。开发新型酶制剂,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清洁生产工艺,加快生物制造技术推广应用,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

(九)生物环保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杀菌剂及生物填料等生物技术产品,鼓励废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和产业化。支持荒漠化防治、盐碱地治理、水域生态修复、抗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等新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三、发展壮大生物企业

(十)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技术引进、跨国经营等活动。推动生物企业间、生物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与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十一)鼓励和促进中小生物企业发展。对新创办的生物企业,在人员聘任、借贷融资、土地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支持建立一批生物企业孵化器和留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生物企业的支持力度。

(十二)大力推进生物产业基地发展。鼓励与生物产业相关的企业、人才、资金等向生物产业基地集聚,促进生物产业基地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在基础条件好、创业环境优良的区域,逐步建立若干个部级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在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实施科技计划、高技术产业计划等方面按规定给予重点支持。

(十三)积极推进国际合作。鼓励外国企业和个人来华投资生产、设立研发机构和开展委托研究。鼓励和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企业“走出去”,开展产品的国际注册和营销,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和投资兴办企业。支持国内机构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开展生物产业认证认可国际交流。

四、大力促进自主创新

(十四)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国家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机制等方式,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以产学研联合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组建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技术研发机构,提高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能力。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等工程化平台。

(十五)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类研究机构、检测机构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研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科学研究基地,加强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支持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孵化器、产品质检中心等建设。大力推进生物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和共享。

(十六)切实做好生物技术成果转移服务等工作。加快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审查,强化生物技术科研成果的登记和转移工作,完善生物技术成果的评价体系和转让机制。建立健全生物产品认证认可体系,规范生物产业第三方认证等中介机构的发展。

(十七)加速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组织实施生物技术产业化专项,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加速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积极开展生物产品相关标准的研究制(修)订与实施工作,加强生物标样的研制和产业化。

五、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十八)加强生物科技人才培养。加大高校生物类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加强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大型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鼓励各类职业院校加快培养生物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十九)积极引进优秀生物科技人才。鼓励*优秀人才回国(来华)创办企业、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结合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科技重大专项,鼓励*回国(来华)优秀人才按规定申请和承担政府科技计划、基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鼓励国有生物科研机构公开向海内外招聘技术负责人。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六、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二十)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投入。各级政府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重要生物技术产品研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对完全可降解生物材料和经批准生产的非粮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热电等重要生物能源产品,国家给予适当支持。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个人申请植物新品种、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

(二十一)建立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制度。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生物产品的,应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生物产品。

(二十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生物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生物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生产企业,进一步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七、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二十三)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鼓励设立、发展生物技术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物产业发展,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生物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改进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产业发展项目、生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提供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利用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

(二十四)支持生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生物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筹资。开展生物产业基地内具备条件的生物企业进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推进未上市生物企业股权的流通,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开展生物产业基地内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试点。

八、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二十五)培育生物产品市场。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规范药品政府采购方式,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积极拓展生物医药应用范围。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品,按照国家有关程序进行评审,符合条件的纳入医疗保险目录。鼓励推广使用农林业良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完全可降解生物薄膜等。稳步推进非粮燃料乙醇应用试点,有序开展生物柴油应用试点。规范生物产品市场秩序,依法查处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行为。督促指导生物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污染物排放达标。

(二十六)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政策。按照生物安全审查、评价、认证认可和监管要求,积极推进转基因农产品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对生物能源生产、销售依法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相关准入条件。进一步加强生物检测实验室的资质认定工作,切实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依法完善生物药品审批制度。对涉及国家安全、人体健康安全、动植物安全、环境保护的生物产品和技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制定生物产品进出口管理办法,规范生物产品进出口秩序。

(二十七)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惩处力度,依法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

九、强化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监管

(二十八)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信息系统,开展生物遗传资源调查、评价。加强人类遗传资源库和物种种质资源库(圃)及保护场(区)、原生境保护点、试验基地、管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工程,收集和保护濒危稀缺等重要生物资源。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出入境查验体系,加强对生物遗传资源出入境的监管。

(二十九)加强生物安全管理。认真履行生物安全有关国际公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健全生物安全特别是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安全评价、检测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加强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体系建设,完善进境生物安全防范体系,防范转基因生物、微生物菌剂非法越境转移和无意越境转移。依法限制或禁止影响国家安全或公共利益的生物技术和产品进出口。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和信息交换机制,强化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提高防范与应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生物恐怖袭击的能力。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安全。

(三十)加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生物安全意识,营造发展生物产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十一)加强生物研究伦理审查。积极开展生物伦理研究,遵循国际通行的生物伦理规范,建立健全医学、农业等领域生命科学研究伦理审查、监督制度。

十、加强组织领导

生物产业基地范文篇9

一、方案目标

(一)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向生物产业集聚,促进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加速生物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生物技术、产品和标准。

(三)培育若干个跨国经营的大型生物企业和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中小生物企业,形成若干个产业集聚度高、核心竞争力强、专业化分工特色显著的生物产业基地。

(四)加强生物技术专利保护和物种种质资源保护,提高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保障生物安全。

二、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五)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预防和诊断严重威胁*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积极研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外包。

(六)生物农业领域。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林业新品种和野生动植物繁育种源。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疫苗、诊断试剂、现代兽用中药、生物兽药、生物渔药、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推进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产业化开发,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开发具有抗病和促进生长功能的微生物药品及其他生物制剂,保护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殖。

(七)生物能源领域。加快培育速生、高含油、高热值、高产专用能源植物品种,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推进规模化、基地化种植;积极开展以甜高粱、薯类、小桐子、黄连木、光皮树、文冠果以及植物纤维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生产试点,推动生物柴油、集中式生物燃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的发展。

(八)生物制造领域。加快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规模化发展。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生物制造技术、装备、工艺流程的研发及规模化生产。开发新型酶制剂,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清洁生产工艺,加快生物制造技术推广应用,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

(九)生物环保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杀菌剂及生物填料等生物技术产品,鼓励废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和产业化。支持荒漠化防治、盐碱地治理、水域生态修复、抗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等新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三、发展壮大生物企业

(十)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技术引进、跨国经营等活动。推动生物企业间、生物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与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十一)鼓励和促进中小生物企业发展。对新创办的生物企业,在人员聘任、借贷融资、土地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支持建立一批生物企业孵化器和留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生物企业的支持力度。

(十二)大力推进生物产业基地发展。鼓励与生物产业相关的企业、人才、资金等向生物产业基地集聚,促进生物产业基地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在基础条件好、创业环境优良的区域,逐步建立若干个部级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在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实施科技计划、高技术产业计划等方面按规定给予重点支持。

(十三)积极推进国际合作。鼓励外国企业和个人来华投资生产、设立研发机构和开展委托研究。鼓励和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企业“走出去”,开展产品的国际注册和营销,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和投资兴办企业。支持国内机构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开展生物产业认证认可国际交流。

四、大力促进自主创新

(十四)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国家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机制等方式,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支持以产学研联合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组建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技术研发机构,提高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能力。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等工程化平台。

(十五)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类研究机构、检测机构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研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科学研究基地,加强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支持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孵化器、产品质检中心等建设。大力推进生物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和共享。

(十六)切实做好生物技术成果转移服务等工作。加快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审查,强化生物技术科研成果的登记和转移工作,完善生物技术成果的评价体系和转让机制。建立健全生物产品认证认可体系,规范生物产业第三方认证等中介机构的发展。

(十七)加速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组织实施生物技术产业化专项,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加速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积极开展生物产品相关标准的研究制(修)订与实施工作,加强生物标样的研制和产业化。

五、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十八)加强生物科技人才培养。加大高校生物类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加强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大型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鼓励各类职业院校加快培养生物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十九)积极引进优秀生物科技人才。鼓励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来华)创办企业、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结合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科技重大专项,鼓励海外回国(来华)优秀人才按规定申请和承担政府科技计划、基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鼓励国有生物科研机构公开向海内外招聘技术负责人。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六、加大财税方案支持力度

(二十)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投入。各级政府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重要生物技术产品研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对完全可降解生物材料和经批准生产的非粮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热电等重要生物能源产品,国家给予适当支持。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个人申请植物新品种、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

(二十一)建立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制度。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生物产品的,应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生物产品。

(二十二)实施税收优惠方案。生物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生物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生产企业,进一步完善相关税收方案。

七、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二十三)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鼓励设立、发展生物技术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物产业发展,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生物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改进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产业发展项目、生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提供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利用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

(二十四)支持生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生物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筹资。开展生物产业基地内具备条件的生物企业进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推进未上市生物企业股权的流通,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开展生物产业基地内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试点。

八、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二十五)培育生物产品市场。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规范药品政府采购方式,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积极拓展生物医药应用范围。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品,按照国家有关程序进行评审,符合条件的纳入医疗保险目录。鼓励推广使用农林业良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完全可降解生物薄膜等。稳步推进非粮燃料乙醇应用试点,有序开展生物柴油应用试点。规范生物产品市场秩序,依法查处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行为。督促指导生物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污染物排放达标。

(二十六)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方案。按照生物安全审查、评价、认证认可和监管要求,积极推进转基因农产品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对生物能源生产、销售依法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相关准入条件。进一步加强生物检测实验室的资质认定工作,切实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依法完善生物药品审批制度。对涉及国家安全、人体健康安全、动植物安全、环境保护的生物产品和技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制定生物产品进出口管理办法,规范生物产品进出口秩序。

(二十七)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惩处力度,依法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

九、强化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监管

(二十八)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信息系统,开展生物遗传资源调查、评价。加强人类遗传资源库和物种种质资源库(圃)及保护场(区)、原生境保护点、试验基地、管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工程,收集和保护濒危稀缺等重要生物资源。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出入境查验体系,加强对生物遗传资源出入境的监管。

(二十九)加强生物安全管理。认真履行生物安全有关国际公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健全生物安全特别是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安全评价、检测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加强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体系建设,完善进境生物安全防范体系,防范转基因生物、微生物菌剂非法越境转移和无意越境转移。依法限制或禁止影响国家安全或公共利益的生物技术和产品进出口。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和信息交换机制,强化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提高防范与应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生物恐怖袭击的能力。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安全。

(三十)加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生物安全意识,营造发展生物产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十一)加强生物研究伦理审查。积极开展生物伦理研究,遵循国际通行的生物伦理规范,建立健全医学、农业等领域生命科学研究伦理审查、监督制度。

十、加强组织领导

生物产业基地范文篇10

为进一步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步伐,努力做强做大生物产业,实现从生物资源大省向绿色经济强省跨越,根据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的有关要求,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生物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物产业以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原料,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是发挥我省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以来,生物产业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省作为生物资源大省的优势逐步显现。全省生物产业完成工农业总产值由20****年的1487亿元增加到20****年的2793亿元,年均增长13.4%;实现增加值由911亿元增加到1682亿元,年均增长13%。生物产业在全省工业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特色经济中的支撑地位、生态建设中的关键地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生物产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全球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生物产业正成为当今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党的十七大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新要求,强调要发展生物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出台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认定了包括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内的12个部级生物产业基地,全省生物产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既是****优势和特色所在,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特色发展道路的关键。各级人民政府要清醒认识我省生物产业开发领域不宽、产业规模不大、管理体制不顺以及工业化水平和产业集聚度不高、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不强的现状,增强忧患意识,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机制,理顺管理体制,采取超常措施,尽快改变“大资源、小产业”状况,努力开创生物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三)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经济社会效益为中心,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着力实施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科技创新、招商引资6大工程,做强做大烟草、绿色食品、现代医药、特色林业、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畜牧、天然橡胶和丝麻、花卉园艺等8大产业,努力实现从生物资源大省向绿色经济强省的跨越。

(四)目标任务。到2010年,初步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群;培育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5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8家;生物产业产品直接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生物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

到2015年,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率和产业效益显著提高,生物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总产值超过6500亿元,生物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重要支撑。

到2****0年,把我省生物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支柱产业,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以及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中的突破性带动效应得以充分体现,生物资源保护和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取得显著成效,节能降耗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国生物产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充分显现,部分领域技术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五)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支撑平台。

——坚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选准突破口,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战略产业,突出抓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努力在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推进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强化加工业对生物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工业化程度,在关键领域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持统筹规划、集聚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在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促进生物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相关产业向优势地区汇集,培育生物产业区域增长极,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逐步走上专业化集聚发展道路。

——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构建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原始创新,努力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着力提升生物产业的竞争力。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省生物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把环境影响评估作为生物产业开发的硬性约束,加强生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加强对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监控力度,加快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为全省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六)烟草产业。继续推进原料基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烟叶风格特色,加快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构建适应卷烟大企业、大品牌要求的原料保障体系。实施集团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生态型、安全型产品,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努力提高产业总体竞争力。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

(七)绿色食品产业。瞄准国内外绿色食品市场,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加快优质茶叶、果蔬、蔗糖、马铃薯、食用菌等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不断扩大绿色食品加工产业规模,到2010年力争实现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1200亿元。茶叶产业,推进基地建设规范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品牌打造国际化进程,以大企业、大品牌为龙头,促进优质资产的重组,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实现综合产值300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果蔬产业,加快开发高品质鲜食精致果品和精细蔬菜、反季蔬菜的规模化生产及其精深加工,到2010年总产值超过200亿元。蔗糖产业,调整结构,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和糖分,发展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0年实现综合产值120亿元。马铃薯产业,努力推进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把****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出口和种薯供应基地,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100亿元以上。食用菌产业,重点扶持一批食用菌产区县,建立以羊肚菌和牛肝菌为重点的人工促繁基地,积极发展松茸保护技术,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引进开发先进的保鲜和加工技术,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50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

(八)现代医药产业。积极开展重要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与繁育利用研究,加强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和天然药物人工种植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具有新疗效、新剂型的植物药、中药和民族药品种研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重点推进****白药系列、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天麻系列、大黄藤系列、血竭系列、叶下珠系列、灯台叶系列、薯蓣等系列植物药产品开发。积极开发三七、天麻等特色药材保健品、食品、化妆品。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九)特色林产业。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和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立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强化资源培育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林纸产业和特色经济林,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建设一批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基地,稳步开发特色森林旅游业,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500亿元。特色经济林产业,推广特色品种,优化区域布局,推进集约经营,加快发展以核桃、竹子、花椒、果梅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及深加工,到2010年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5500万亩以上,山区农民人均拥有特色经济林1亩以上。林纸产业,按照建成全国重要的林纸一体化产业基地的目标,以木、竹纤维原料制浆造纸为重点,积极推进林纸一体化,到2010年造纸能力力争达到100万吨左右,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十)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重点,引导发展甘蔗、薯类、膏桐等非粮能源作物,搞好橡胶籽、茶籽等林木果实综合利用。认真研究解决能源植物规模化种植、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燃料乙醇添加试验研究,发展燃料乙醇深加工。生物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天然香料和天然色素加工、以松节油和松香为重点的林产品深加工、以印楝和除虫菊为代表的生物农药加工,把****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化工生产基地,到2010年力争实现总产值90亿元。

(十一)畜牧产业。要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线,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畜产品市场供应。大力推广畜牧兽医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科技水平,发展健康养殖,推进传统粗放养殖向现代科学养殖转变;强化动物防疫,构建动物防疫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积极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和饲料工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效益;突出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巩固提升生猪产业,发展壮大家禽业和奶业,加快发展以肉牛、肉羊等草食畜为主的草地畜牧业,把****建成中国常绿型草地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到2010年,实现畜牧业综合产值800亿元。

(十二)天然橡胶及丝麻产业。天然橡胶产业,进一步优化橡胶种植的空间布局和品种结构,促进橡胶种植向适宜区、次适宜区发展。改善胶园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对胶农的技术培训,大力改造低产低质胶园。实施“科技兴胶”和“走出去”发展战略,着力推进行业整合重组、适度规模扩张和橡胶制品深加工,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把****建成全国最好的优质天然橡胶生产基地、面向东南亚的天然橡胶交易中心和加工中心,到2010年实现综合产值80亿元。丝麻产业,加大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质蚕、桑、麻品种的力度,加快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步伐,着力发展深加工,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十三)花卉园艺产业。加快花卉新品种引进与选育、野生花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花卉新品种。大力发展玫瑰等优质温带鲜切花和兰花、茶花等地方特色花卉,推进以干花、食用花卉、花卉保健品为主的花卉深加工。进一步改善物流条件,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把****打造成亚洲最大的花卉生产出口基地、种苗种球繁育基地和交易中心。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140亿元。

四、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四)建设优质专用原料基地。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和龙头企业,加强原料基地水利、电力、道路等设施建设,改善生物产业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建设与加工能力相配套的集约化、标准化、良种化、规模化优质原料基地,促进原料生产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新建1000万亩核桃、1000万亩竹子、1000万亩经济作物、1000万头草食畜和生猪出栏、100万亩茶叶、100万亩橡胶、100万亩药材基地。

(十五)培植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牵动作用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制定生物产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对生物产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优先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资金支持,所需非农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

(十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集中力量建设以昆明为核心、辐射周边及全省的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昆明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建设。采取一个产业一个基地为核心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设模式,引导生物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建立各具特色、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促进相关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形成蔗糖、茶叶、橡胶、畜牧、果蔬、马铃薯、花卉、咖啡、药材以及特色经济林等一批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规模产业集群和知名“区位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十七)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各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监督和控制,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以农产品为主体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建设,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体系。鼓励生物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各类认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十八)构建市场营销体系。充分发挥有形市场对产业的拉动作用,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生物资源产品主产地、集散地、省际边界地区兴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节点,以中小型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多层次、多形式的有形市场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大中城市建立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构建新型网络营销体系,推进电子商务,搞好省生物资源开发信息网络平台和“数字乡村”工程的互联互通,使现有生物资源信息网络覆盖省、州、县、乡四级及生物企业、合作组织、交易市场,发挥市场开拓、企业宣传和产品信息等服务功能,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

(十九)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名、优、新、特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被列为国家外贸出口重点支持的生物企业,省人民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生物企业,由企业所在州、市人民政府给予适当奖励。鼓励生物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发挥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管理和实施工作,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品牌。力争到2010年,在生物产业领域培育10个以上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300个以上****省著名商标。

(二十)强化生物科技创新。依托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生物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或重点实验室,组织联合攻关,重点攻克生物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重大技术和共性技术。在抓好省内和国内重大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专利技术、科技成果,扶持创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一批生物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营造鼓励技术创新的环境,调动生物技术研发、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培养、引进国内外生物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联合研发等形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机制,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十一)扩大对内对外交流合作。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积极参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或国际合作项目,吸引国内外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参与生物产业开发,引进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及战略投资者,壮大生物产业龙头。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省区位、技术、人才优势,进一步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加快推进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鼓励和支持生物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二十二)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开展生物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摸清我省生物资源情况。抢救性收集宝贵生物资源,加强物种种质资源库(圃)及保护场(区)、原生境保护点、试验基地和信息与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基因档案服务、生物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合同研究等生物服务业,强化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宣传,促进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大江大河流域防护林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促进造林与生态修复。积极开展湖泊生物修复、退化草地恢复等领域的配套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植物园。

(二十三)加大生物产业投入。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生物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增加到5000万元,以后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和产业发展需要逐年扩大资金规模,重点支持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招商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根据生物产业发展重点,通过调整省级财政支出结构,整合用于生物产业发展相关资金,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投入支持力度。省财政厅要抓紧商烟草、医药等企业,采取财政和企业分别筹募一点的办法,尽快建立“****省生物产业发展基金”,以此为平台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生物产业开发和生物资源保护。农林畜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企业技术改造、省院省校合作、科技项目计划、科技推广计划、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相关专项资金,都要从不同的环节加大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共同做大做强生物产业。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设立或增加专项资金,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投入力度。可以县为平台,整合各部门、各渠道的相关资金,加快生物产业发展。切实加强生物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十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和动物的血液或组织制成的生物制品,可按简易办法,按照6%的征收率计算纳税,并准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动植物油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不征收消费税。企业从事花卉、茶叶、饮料作物、香料作物种植项目和水产养殖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事其他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单位和个人从事生物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十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把扶持生物产业发展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根据自身业务范围,创新信贷品种,改进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产业发展项目,采取小额贷款、统贷、转贷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建立和完善生物产业发展贷款信用担保体系,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

(二十六)完善产业法规保障体系。健全鼓励生物技术创新和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地方法规,强化以专利权、植物新品种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生物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保护和中介服务。建立执行生物产业政策法规的监督检查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努力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五、加强对生物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

(二十七)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省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领导小组,加强对生物产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领导。“****省人民政府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更名为“****省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归属省政府办公厅,为省政府发展生物产业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和省政府综合协调服务生物产业发展的工作机构,主要负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发展生物产业的方针政策,协调全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对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组织研究,提出决策参考意见;统筹协调省级生物资源开发各产业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的年度计划,做好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督促和考核管理工作;指导全省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和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等工作,搞好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项目招商引资和市场信息、产业统计等服务。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把生物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生物产业综合协调服务工作机构,理顺工作关系,强化机构职能,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把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