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2:58:51

生活能力

生活能力范文篇1

办法之一:培养学生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

所谓“感受”,就是指人的感官受到外界形、色、音响、气味等各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与客体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如情绪激动、心情舒畅、思想领悟等。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对于海鸥这一动物,在高尔基的笔下是:“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初中第五册《海燕》)作者借海鸥抨击了见风使舵、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显然是贬义的。而我们商店里有海鸥牌洗衣机、海鸥牌电风扇、海鸥牌洗衣粉等以海鸥命名的商品,无疑又是褒义的,这就是感受的不同,文章离不开生活感受的孕育。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感受独特,文章才新颖,有“个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受的,都是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要有感情的投入,都要五官开放、心官激荡地参与,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看《话说长江》的电视片,完全可以边看边听边想,看看电视片里的解说词是如何与被说明的图像相依相辅的,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何不同。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的启迪,即在感受某一事物的时候,融入某种有本质联系的思想(精神),是感受的一个基本要求。

全身心地感受生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够领会到生活的启示,还在于它往往能激发灵感,产生非吐不快的写作冲动,而这种冲动正是成功的标志。

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见物生情、闻声生情等习惯,不断地触发、延展和丰富自己的感情。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训练,积水成河。除了课堂作文教学之外,可要求学生设立课外练笔本,有了感受,就及时动笔,抓住灵感,自觉去作文,点点滴滴积累。教师尽可能予以褒扬,同时指出不足。也可以上感受信息交流课,组织学生交流校内外生活的种种感受,起到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作用。教师自己也可以谈谈下水作文的体会。还可以结合知名作家热爱生活、投身于生活的事迹或体会(如魏巍谈《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和生活的关系),来进一步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多情善感地反映生活。要指导学生注意发掘自我生活的感悟点(如生活环境变换、人事变更、交谊庆贺等容易泛起感情的波澜),激荡情思,促成写作契机。有条件还可以把学生带到野外、工厂、工地、矿山中去,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联想,去想象,去接受美景,去领会哲理。

办法之二:培养学生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

“间接感受生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书刊、电影、电视等媒体来感受生活。这也是一条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下边就阅读书本方面谈谈。

“书是有字的生活。”只要学生设身处地地带着相应的情感去阅读,去再现书本借助文字所表现的生活情境,就一样能够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可以体味诗人见春来草木繁茂,生发恨别之情;听无声春雨,想到满城春色,喜上心头。读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松骨峰战斗,脑子里要像过电影一样再现当年的壮烈场面,体会从中表现出来的对敌人刻骨仇恨的阶级感情和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一句话,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中所写的人、事物感同身受地体会与领悟,对文章中可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动真情,把自己融入文章的人物当中去体验,融入文章的情境当中去领会。

生活能力范文篇2

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的写法,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他们企望走捷径,“一步到位”,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们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改变这种状况。

办法之一:培养学生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

所谓“感受”,就是指人的感官受到外界形、色、音响、气味等各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与客体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如情绪激动、心情舒畅、思想领悟等。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对于海鸥这一动物,在高尔基的笔下是:“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初中第五册《海燕》)作者借海鸥抨击了见风使舵、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显然是贬义的。而我们商店里有海鸥牌洗衣机、海鸥牌电风扇、海鸥牌洗衣粉等以海鸥命名的商品,无疑又是褒义的,这就是感受的不同,文章离不开生活感受的孕育。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感受独特,文章才新颖,有“个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受的,都是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要有感情的投入,都要五官开放、心官激荡地参与,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看《话说长江》的电视片,完全可以边看边听边想,看看电视片里的解说词是如何与被说明的图像相依相辅的,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何不同。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的启迪,即在感受某一事物的时候,融入某种有本质联系的思想(精神),是感受的一个基本要求。

全身心地感受生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够领会到生活的启示,还在于它往往能激发灵感,产生非吐不快的写作冲动,而这种冲动正是成功的标志。

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见物生情、闻声生情等习惯,不断地触发、延展和丰富自己的感情。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训练,积水成河。除了课堂作文教学之外,可要求学生设立课外练笔本,有了感受,就及时动笔,抓住灵感,自觉去作文,点点滴滴积累。教师尽可能予以褒扬,同时指出不足。也可以上感受信息交流课,组织学生交流校内外生活的种种感受,起到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作用。教师自己也可以谈谈下水作文的体会。还可以结合知名作家热爱生活、投身于生活的事迹或体会(如魏巍谈《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和生活的关系),来进一步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多情善感地反映生活。要指导学生注意发掘自我生活的感悟点(如生活环境变换、人事变更、交谊庆贺等容易泛起感情的波澜),激荡情思,促成写作契机。有条件还可以把学生带到野外、工厂、工地、矿山中去,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联想,去想象,去接受美景,去领会哲理。

办法之二:培养学生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

“间接感受生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书刊、电影、电视等媒体来感受生活。这也是一条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下边就阅读书本方面谈谈。

“书是有字的生活。”只要学生设身处地地带着相应的情感去阅读,去再现书本借助文字所表现的生活情境,就一样能够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可以体味诗人见春来草木繁茂,生发恨别之情;听无声春雨,想到满城春色,喜上心头。读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松骨峰战斗,脑子里要像过电影一样再现当年的壮烈场面,体会从中表现出来的对敌人刻骨仇恨的阶级感情和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一句话,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中所写的人、事物感同身受地体会与领悟,对文章中可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动真情,把自己融入文章的人物当中去体验,融入文章的情境当中去领会。

生活能力范文篇3

实践反复表明,光是“抄词语”、“背范文”,是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学生作文中的“干瘪症”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对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的细致观察,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那么,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起来,充实起来,也就很难克服空洞肤浅的毛病。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要细致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细致地观察生活。

怎样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呢?

结合阅读教学,唤起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只有懂得观察同作文的联系,认识了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随时随地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不少范文,所写者小,所见者大。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索,就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重视。在生活中,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来。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就会稍纵即逝、一闪而过。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件小事》,就是一个例子。必须通过对“一件小事”的深入分析,讲清“小事”不“小”的道理。要使学生懂得,只要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只要精心选择,深入开掘,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不小的主题来。《一面》《背影》等都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极好教材。

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当学生逐渐注意观察生活时,教师要联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是:一、由表及里,深入思索。一次,有个学生清晨上学,经过学校传达室,听到老传达员打电话到供电所,大声地问路灯为什么还不关掉,随即又听见老传达员火爆爆地对着话筒叫:“什么?什么?忘记了?长着脑袋干什么的?说得轻巧,忘记了。这是浪费,是不负责任!”这个学生听了,到班上又告诉其他的同学。语文教师听到了,觉得很有意义,就启发同学们议论:传达员为什么要“多管闲事”管到供电所去?又为什么要“发了火”?是不是态度不好?他为什么把误时关灯说成是“浪费”“不负责任”,甚至责备对方“长着脑袋干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课后,有些同学还特地走访了老传达员,了解到他平时所做的许多平凡而有意义的小事,他们便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稿子。写的内容充实,文笔感人。二、由点到面,目力集中。观察,宜“细”不易“粗”。走马观花,只能“见大不见小”,写出来也免不了“一般化”。只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上,落实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具体事物上面,才能发现特征,辨别异同。比如看“拔河”比赛,只有一个人一个人的观察,只有把每一个人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都看得分明,“记拔河比赛”的作文才有可能写的细致逼真。许多同学写有关“运动会”的命题作文,往往写成“消息报道”、“概况介绍”,主要是由于没有细致观察的缘故。三、由分到合,先分后合。集中目力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件具体事物,这“目力”又怎样具体运用?还是不能“囫囵”地看,而是要“化整为零”,从各个侧面去看。有的同学在银杏树下看了半天,但写出来的“银杏新姿”却既无“新”姿,又无“新”意,多半是些“高大”、“茂盛”之类现成词语,凡是大树均可适用。原因是没有从树的干、枝、叶、皮、果等方面作细致的观察。经教师具体指点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看得细致,描写也就细腻得多,生动得多。再如看“菊展”。只有仔细地看,从名称、形态、色彩等方面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特点,找出特征。如果只是浏览一遍,泛泛地扫一眼,那么除了看见“五色斑斓”之外,是不会留下什么具体印象的。四、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观察与思维、联想等是密切不可分的。只有在观察的同时,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丰富材料,充实内容,突出特征。否则,不是浮泛,就是干瘪。学生的观察文之所以往往瘦而瘪,浅而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想不开、拓不开。比如写人,要能够通过察颜观色、听话听音等来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够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等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五、随手采撷,及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也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随时记录观察、思索所得的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并且把观察所得随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看了写,写了看,久而久之,观察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

让学生谈体会,运用典型引路。有的学生观察生活比较细致,联想比较丰富,思路比较开阔,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作文写得比较生动、深刻。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平时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体会和经验,让他们现身说法,同学们听了,不仅觉得亲切,受到的启发也会很大。一次,语文教师以《记一个熟悉的人》为题布置作文。有个学生写他的邻居华工程师,通过对华工程师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具体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欢畅心情和只争朝夕的献身精神,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通过个别交谈,教师了解到这个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并随时把一些典型细节(人物的动作、神态、肖像特征等)记在本子上。因此,他写这类作文,就感到有话可说。他谈的体会很实在,对同学们启发很大。他说:“写人记事,首先要熟悉那些人,要理解那些事。而要熟悉和理解,平时就要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观察多了,素材积累多了,就能不断加深对人对事的理解,理解了,写起来就不困难了。”在特殊情况下,也不妨让那些不注意观察的同学谈谈“写不出”的苦楚,从“另一面”给大家以启发。

化难为易,有步骤地进行序列训练。生活像大海,一下子要他们写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文章,恐怕绝大多数学生难以胜任。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排难解忧”。要指导学生就近观察,因地制宜,不要动不动就“走出去”。要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逐步地提高。要通过做小型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草一木”、“一鸟一石”的片断练习,训练学生具体观察和细致描写的基本技能。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基本功练扎实了,不愁写不好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文章来。片断练习也要讲究序列。比如写班主任,可以先写班主任的外貌,再写班主任的语言和班主任的动作,然后写班主任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写“我们的班主任”,估计不会出现“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情况。又比如写我们的学校,可以先写“学校的画廊”“我们的操场”、“丰富多彩的阅览室”“奥妙无穷的实验室”等小练习,然后再做《我们的学校》。先片断,后全篇,有利于调动学生观察和写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序列训练,不仅贯穿于总体训练之中,而且贯穿于局部训练之中。比如观察人的外貌,写人物的肖像,一般总是先打量人物的身材,先描写人物的总体形象,再细看(细写)人物的脸型。人物的脸型,又往往是从脸的上部看到脸的下部,从主要特征看到次要特征。观察注意有“序”,写起文章来也就不会乱得不像样子。

加强课外阅读,多方面引路开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多看多想,既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活跃他们的思想,充实他们的知识,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当做有心人,经常向学生介绍短小精悍的、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文章,以便于他们模仿、学习和借鉴。学生写“节日游园”、“国庆记事”、“欢度元旦”等作文,常犯一般化、老一套的毛病,反映不出每年“游园”、“国庆”、“元旦”的新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年年如此”的现象,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报刊上面的有关文章,介绍如何抓住“往年没有、今年独有”的新气象展开细致描写的方法,启发学生多看、细看,发现特点,把握特点。再比如,学生描写会场,往往写得一平二冷,平铺直叙,渲染不出会场的热烈气氛,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报导会议情况的通讯、特写等,从中学习怎样观察会场,怎样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法,具体写出会场布置、会场气氛、主要内容、听众反响等,把这类作文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生活能力范文篇4

【摘要】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28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判标准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对确诊为卒中后抑郁患者给于氟西汀20mg・d-1・Qd・Po,观察4w。于治疗前及治疗4w末应用汉密顿抑郁分级量表评定疗效。结果卒中后抑郁发生率35.2%。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患者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正常者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3.97,4.02,P<0.05),不同性别、不同卒中部位抑郁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抑郁治疗有效率62.2%。结论

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患者抑郁发生率高,抗抑郁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脑出血;脑梗塞;抗抑郁治疗

卒中后抑郁(Poststorke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占脑卒中患者的20%~50%,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此,作者对我院收治的卒中患者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3年2月~2005年9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2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证实;(2)排除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及检查不合作者。其中住院95例,门诊33例;男69例,女59例;平均年龄(64.2±17.5)a;脑出血39例,脑梗死89例;脑卒中时间20d~2mo76例,3mo~1a38例,1a~3a14例。

1.2方法

1.2.1抑郁情绪评定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评定抑郁状况,HAMD评分<7分为正常,≥7分为轻度抑郁,>17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1.2.2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地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量表(S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SS评定1~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

1.2.3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判标准(ADL):ADL1:完全恢复;ADL2: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ADL3:生活需帮助,柱拐可行走;ADL4:卧床不起,意识清楚;ADL5:植物状态。

1.2.4治疗对PSD患者在治疗卒中的基础上给于氟西汀20mg・d-1・Qd・Po,4w末进行汉密顿抑郁分级量表(HRSD)测评疗效,HRSD评分<8分为治愈,减少5分以上者为好转。

1.2.5统计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分组统计,计算抑郁发生率,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PSD发生率128例卒中患者中轻度抑郁31例,中度抑郁13例,重度抑郁1例。其中男性25例(19.5%),女性20例(15.6%),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性(χ2=2.25,P>0.05)。

2.2卒中部位左半球23例(35.3%),右半球17例(35.4%),双侧半球5例(33.3%)。其中脑叶12粒(34.2%),基底节28例(34.1%),脑干5例(35.7%)。

2.3PSD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128例卒中患者中有神经功能缺损102例,出现PSD42例(41.1%);神经功能正常26例,出现PSD3例(11.5%)。两组PSD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97,P<0.05)。

2.4PSD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日常生活能力缺损106例,出现PSD42例(39.6%);日常生活能力正常22例,出现PSD3例(13.6%)。两组PSD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02,P<0.05)。

2.5临床疗效45例PSD患者给予氟西汀治疗4w,痊愈16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62.2%,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

PSD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40%~50%。Pohjavaara等[1]对486例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发现,40.1%的患者在发病3mo时发生抑郁,其中轻度14.1%,中度26%。Herrmann等[2]对104例脑卒中患者的调查发现,轻、重度抑郁在急性期发生率分别为17%和19%,总发生率36.0%。包锡卿等[3]报道,脑卒中1mo后抑郁发生率49.5%。本研究显示,PSD发生率35.2%,轻度68.9%,中度28.9%,重度2.2%,低于文献报道[1~3]。这可能与本组急性期患者居多有关。本组男性患者抑郁发生率19.5%,女性15.6%,男女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有关卒中损伤部位与抑郁相关研究的结论各不相同,多数认为大脑损伤的不对称性对PSD的发生有影响,左侧大脑半球损伤与抑郁有关,其中左侧额叶和左侧基底节损伤患者的PSD发生率更高[2]。但也有否定有关损伤部位与抑郁相关性的报道[4]。Gainotti等[5],用语言和非语言工具研究PSD与损伤部位关系时发现,PSD与损伤部位无关。本组PSD的发生与卒中部位无关。

本研究还显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严重者PSD发生率高,与报道一致[6]。这可能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生活信心不足,自我评价低有关。本研究对PSD患者联合氟西汀治疗4w末总有效率为62.2%,表明抗抑郁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PohjavaaraT,LeppavuoriA,SiiraI,etal.Frequencyandclinicaldeterminantsofpoststrokedepression[J].Stroke,1998,29:2311

[2]HerrmanM,BarthelsC,SchumacherM,etal.Poststrokedepression:Isthereapathoanatomiccorrelatefordepressioninthepostacutestageofstroke[J].Stroke,1995,26:850

[3]包锡卿,王庚鑫.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干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60

[4]AngeleriF,AngeleriVA,FoschiN,etal.Depressionafterstroke:aninvestigationthroughcatamnesis[J].Stroke,1998,29:2311

生活能力范文篇5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精细化管理;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

力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发病急、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1]。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类后遗症,其发生率在60%~80%[2]。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已经逐渐意识到良肢摆放在对抗错误模式,预防挛缩方面的意义,但距离康复精细化管理尚有一些距离。为提升护理质量,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将以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探讨康复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5年2月~2017年5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资料进行分组研究。①纳入标准:患者均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病程<1个月;存在一侧肢体功能障碍;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患者签署研究同意书;②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交流障碍。通过随机性分组的方式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40)男24例,女16例,年龄63~71岁,平均67.2岁,病程1~5周,平均(2.9±1.5)周;对照组(n=40)男26例,女14例,年龄66~72,平均67.7岁,病程1~4周,平均(2.7±1.7)周。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病程指标经统计学软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实施康复精细化管理;①根据患者的偏瘫肢体安排病床,将呼叫器、房门、床头柜放置在患者的偏瘫侧,以促使患者使用偏瘫侧上肢进行基础活动;②针对外展障碍较为严重的患者,在治疗初期可适当的将柜子放置在靠前位置,随着治疗的推进及挛缩情况的好转,逐步移至侧方位,以诱使患者进行主动肢体运动;③医护人员进行各类医护操作时,尽量在偏瘫侧进行;并要求家属在与患者进行日常沟通交流时,也尽量在患者偏瘫侧进行,以加深患者偏瘫侧的感觉输入;④心理引导:偏瘫会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进而影响其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需不定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并通过成功治疗案例的讲解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以提升患者漫长康复过程中的依从性;⑤音乐刺激:在患者的床头柜放置音乐盒,于每日清晨播放中低音量且节奏感较快的歌曲,以促进患者大脑皮质兴奋度。1.3评价指标:①采用FMA(Fugl-MeyerMotorAssessment)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内容包括反射活动、伸肌协同、反射亢进、手腕活动性、手指活动性、上肢协同与速度;总分14分;评分与患者上肢功能呈正比[3]。②借助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总分100分,评分>60分提示生活实现基本自理,40~60分提示轻度生活障碍;20~40分提示中度生活障碍;<20分为完全残疾[4]。③采用自评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满意率=(完全满意例数+部分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均数±标准差(x±s)作计量资料;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采用t检验;两组满意率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显著,P>0.05表示结果无明显差异。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干预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对比:两组干预前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干预前、干预后生活能力评分对比:两组干预前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满意度对比:调查显示,观察组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从临床来看,脑卒中偏瘫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其头颈、肢体部活动乃至目光都会不自觉的偏向于健侧,随着时间的推移,偏瘫侧的触觉、视觉器官及肢体功能会进一步恶化,这也是偏瘫患者运动能障碍恢复难度大的主要原因之一[5-6]。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偏瘫侧进行各类感觉刺激,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因此,帮助患者持续运用偏瘫侧肢体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所应用的康复精细化管理,通过日常器具的摆放、心理干预和音乐疗法等方式,在提升患者认知度和依从性的情况下,提高患者偏瘫侧的感觉刺激[7];相对于传统的强制性运动康复手段,该护理理念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在治疗影响时间方面也明显长于运动康复的作用时间。从研究来看,康复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生活器具的摆放,为患者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创造条件,能够减轻患者的顾虑,患者的依从性相对较好[8-9];②康复精细化管理实现了24h系统康复,作用效果更为持久;③增加了心理干预,缓解偏瘫患者负性情绪,提升其依从性的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④增加了音乐辅助治疗,国外文献资料记载,有节律性的听觉刺激能够对患者的大脑皮层形成刺激,进而引导其运动系统的可塑性改变。另外根据患者的个人喜好调整音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满足其情感需求[1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提示,观察组干预后各个时间段的生活能力评分及上肢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了康复精细化管理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到了95.00%(38/4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5.00%(34/40),提示了该护理理念能够被患者及家属所认可,进而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生活能力范文篇6

【关键词】心身护理;妇产科;心身状态改善

妇产科住院患者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而日常生活也会因为身体的状况而受到影响,在临床上需要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1]。因此本文研究探讨了心身护理对妇产科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的改善作用,现得出的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3例。常规组年龄23~32岁,平均年龄为(27.5±2.7)岁,其中进行剖腹产的患者有13例,患有妊娠期并发症的患者有16例,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有13例;实验组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为(26.5±2.5)岁,其中进行剖腹产的患者有12例,患有妊娠期并发症的患者有15例,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有16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而实验组患者则采用心身护理,具体方法为:(1)心理方面的护理。妇产科住院患者大部分为进行分娩或者是患上了妊娠期并发症的患者,分娩以及妊娠期的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殖器官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患者会因担心自身的身体状况而产生焦虑和不安的心理,部分患者为第一次进行生产,容易产生恐慌的心理,相关的护理人员对这部分患者要进行耐心的心理安慰,在日常的巡房过程中,要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想法以及身体的状况,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患者要进行积极的开导,教授相关妇产科的知识以及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列举治疗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增强信心,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2)对身体的护理。患者在进行了相关的手术之后由于手术切口等方面的影响,在术后会出现一定的疼痛感,这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负担,同时也会影响其生活的质量。相关的护理人员要采用适当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止痛的处理,同时嘱咐患者的家属多和患者进行沟通并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帮助其分散注意力。在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之后,根据其具体情况安排患者进行康复的运动训练,让患者活动手脚,以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同时还可以开展一定的集体活动,让在妇产科住院的患者进行集体活动,比如玩游戏和打球等,让患者在集体活动中能够相互交流,打开心扉,帮助情绪的抒发和调节。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焦虑以及抑郁量表的评分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比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评分进行比较,实验组护理后的评分为(89.42±8.79)分,要高于常规组护理后的评分(70.31±5.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者心身状态改善情况对比护理后实验组焦虑以及抑郁量表的评分要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妇产科住院的患者由于其本身生理方面的特殊性,部分患者在怀孕和生产时会对身体带来巨大的负担[2]。并且病情在治疗上对患者具有一定敏感性和隐私性,因此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3]。心身护理和传统的护理相比,将心理护理和身体护理相结合,妇产科住院患者除了需要对其身体进行细心的照顾,还需要时刻关注其心理的变化[4]。心身护理有助于帮助患者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护患之间的沟通能够帮助患者增强治疗的信心,让护患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5]。手术后的身体护理则帮助患者加快恢复的速度,进行相关的集体活动有助于加强患者的沟通能力,调节自身的心情。本文通过研究对比发现,实验组在日常生活能力和心身状态的改善情况方面都要优于常规组。综上所述,心身护理对妇产科住院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周秀梅 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南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李梅.探讨心身护理对产妇日常生活能力及心身状态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3(02):2611.

[2]宋晓荣,王红.心身护理在妇产科住院患者康复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5,23(12):154-157.

[3]黄玲炜,万锦.优质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33(13):103-104.

生活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帕金森病;自我管理;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支持;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可影响患者身体、认知状况、心理状态及社交等各个方面,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其治疗目标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症状、减少患者失能为主[1]。自我管理是个体每日所必须完成以控制、减少疾病对身体健康影响的任务。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减少慢性病患者住院次数,延缓疾病进展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在慢性疾病中已得到证实[2]。我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3]指出,在帕金森病早期,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帕金森病患者其症状(包括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在疾病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多合并认知障碍和失能,患者多丧失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了解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影响因素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帕金森病的自我管理研究以调查服药依从性为主[4-5],对患者运动、日常管理、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自我管理研究涉及不多。本研究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进行调查,旨在为指导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确诊原发性帕金森病,且服用帕金森病药物时间≥3个月;②Hoehn-Yahr分级1~3级[6];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分>40分[7],能理解并独立或在家属配合下回答问题;④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危重或合并精神疾患、听视力障碍。样本量计算:依据样本例数为影响因素的5~10倍,本研究影响因素为20个,考虑到20%无效样本,所需样本量n=20×(5~10)/0.8=125~250例。本研究共纳入207例患者,男111例,女96例;年龄32~87(59.32±9.45)岁。汉族190例,其他民族17例;已婚186例,未婚/离异/丧偶21例;居住地为城市158例,乡镇23例,农村26例;医疗付费为公费19例,医疗保险145例,新农合30例,完全自费13例;独居18例,与配偶居住154例,与子女居住31例,其他4例;每月药物费用<300元29例,300~元75例,800~1500元56例,>1500元47例。Hoehn-Yahr分级:1级70例,2级66例,3级71例。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①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方式、职业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理能力等;疾病相关资料包括接受帕金森治疗时间、是否合并其他疾病。②Hoehn-Yahr分级[6]量表。用于评价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进展,共分为1~5级。1级:单侧身体受影响,无平衡障碍;2级:双侧受影响,无平衡障碍;3级:轻至中度双侧肢体症状,许多功能受限制;4级:重度残疾,需要大量帮助;5级:局限于轮椅或卧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其中1~2级为早期,3级为中期,4~5级为晚期。③帕金森自我管理量表。由岳丽春[8]研制,包括情绪管理(7个条目)、日常生活管理(9个条目)、医疗管理(9个条目)、运动管理(10个条目)4个维度共35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从“根本做不到/一直都是”到“完全做得到/从来不是”分别计0~3分,总分0~105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越好。该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72。得分率=(实际得分/最高可能得分)×100%。低水平为<63分,中等水平63~84分,高水平为>84分。④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ChronicDiseaseSelf-Ma-nagementStudyMeasures,CDSMSM)。由Lorig等[9]创建,包括症状管理自我效能(4个条目)和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2个条目)2个维度6个条目。该量表为视觉模拟评分量表,采用10分制评分方法,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1。⑤社会支持评定表。由肖水源[10]编制,包括客观支持(3个条目)、主观支持(4个条目)和支持利用度(3个条目)3个维度共10个条目,分值范围12~66分,得分越高表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总分≤22分为低水平,23~44分为中等水平,45~66分为高水平。量表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3。⑥非运动症状量表(Non-MotorSymptoms,NMS)。该问卷由Chaudhuri等[11]编制,包含记忆障碍等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睡眠障碍,便秘、排尿障碍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障碍共30个问题,评价患者最近1个月的非运动症状,答案为“是”计1分,“否”计0分,总分0~3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的非运动症状越多。⑦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ofDailyLiving,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7]评定,该量表通过进餐、沐浴、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如厕等日常活动项目,对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分数为100分为生活自理能力正常,61~99分为轻度依赖,41~60分为中度依赖,≤40分为重度依赖。1.2.2资料收集方法帕金森病患者的Hoehn-Yahr分级、非运动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由神经科医生评估完成。一般资料和慢性病自我效能、帕金森自我管理问卷由研究者发放问卷,患者本人填写。问卷填写前,研究者向帕金森病患者详细解释调查目的、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现场发放并在30min左右收回问卷。患者如有精细动作问题不能填写时,可由患者告知选项后由研究者帮助填写。共发放2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7份,有效回收率为90.00%。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数据,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患者自我管理得分

见表1

2.2患者自我管理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居住地、居住方式、医疗付费方式、每月药物负担的患者自我管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见表2。

2.3患者ADL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和非运动症状

得分及其与自我管理相关性分析患者ADL得分为89.01±10.93,社会支持得分38.18±6.03,自我效能得分6.09±2.42,非运动症状得分10.85±1.84。自我管理得分与ADL、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呈正相关(r=0.596、0.329、0.520,均P<0.01),与非运动症状呈负相关(r=-0.546,P<0.01)。

2.4患者自我管理的多因素分析

以患者自我管理得分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和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显示:ADL、自我效能、非运动症状得分、社会支持(均原值输入)是影响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55.0%,见表3。

3讨论

3.1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较低

本研究显示,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处于低水平,其中医疗管理得分率最高,其次为日常生活管理,这与Jitkritsadakul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帕金森病患者在医院接受关于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较多,且患者处于疾病早中期,日常生活能力未完全受损,尚可进行日常生活的管理有关。运动管理得分率最低。帕金森病除药物治疗外,功能锻炼在改善患者的多种功能障碍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重要作用。2018年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13]明确指出,应根据帕金森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存在的各种功能障碍类型和程度,制订个体化康复目标和针对性康复治疗措施。本次调查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在家坚持锻炼依从性不高,原因可能与对康复治疗的重视不足有关。多数综合性医院对帕金森病患者药物治疗比较重视,而相对缺乏针对帕金森病的康复治疗人员、设施等,患者需要去专门的康复医院治疗,增加其就医负担。随着我国医院多学科协作治疗(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MDT)的开展[14],部分医院已在多种疾病综合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后帕金森病患者的管理可采用MDT模式,使患者得到MDT的治疗和照护,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2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

3.2.1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日常生活能力是影响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因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高的患者同时具备更好的管理疾病症状的能力,而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生活和疾病方面需要依赖他人,无更多精力和体力学习疾病管理的相关知识,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也降低了帕金森病患者社会参与能力[15]。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和关注生活能力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给予更多帮助和支持,助力患者提升自我管理能力。3.2.2自我效能本研究中患者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原曼等[16]的研究结果,可能与本研究对象为轻中度帕金森病,而未纳入晚期患者有关。患者自我效能越高,其自我管理能力越好。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提高患者和照顾者的自我效能,通过进行心理引导和健康教育,同时通过患者自身直接经验或者同伴教育的间接经验来影响患者对疾病的态度、情绪反应以及对行为的选择,最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增加患者居家自我管理的信心。3.2.3非运动症状本研究结果表明,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越多,其自我管理水平越差。帕金森病患者可先后或同时出现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在临床中,医护人员常常更加重视运动症状而忽略非运动症状。研究显示,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为抑郁、淡漠、疼痛和疲劳,其中抑郁情绪与自我管理能力密切相关[17]。因此,医护人员应对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进行定时评估,根据患者个体化差异,尽早识别并积极干预非运动症状,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2.4社会支持本研究结果显示,帕金森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而社会支持是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卢芳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帕金森病患者常承受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高额的医药费用、疾病耻辱感和社会角色转变等,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帮助患者积极应对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帕金森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注重帕金森病家庭成员教育,同时,鼓励患者充分利用其社会支持系统,提升自我管理水平。3.2.5其他因素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目前就业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治疗时间、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种类、Hoehn-Yahr分级以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自我管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文化程度越高、干部、在岗、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患者,可利用的医疗资源越多,获取疾病知识的途径更广,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其自我管理水平相对较好。帕金森病治疗时间长、服用药物较多、Hoehn-Yahr分级越高、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病情相对较重,症状的加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进而影响到帕金森病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但这些因素均未进入回归方程,其影响力尚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4小结

生活能力范文篇8

[关键词]日常生活能力;养老机构;老年人;养老需求

近年来,机构养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研究发现,养老机构入住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比选择其他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差[1],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2]。美国Lawton和Brody制定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ofDailyLivingScale,ADL)是评价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以及生活独立性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直观反映老年人的自理程度,体现老年人生理健康状态。本研究在评估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基础上,了解养老机构不同ADL等级老年人照护需求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养老机构建立分类服务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研究主要调查了规模相对较大、入住人数较多、运行基本正常的养老机构11家、544位在院老人,其中失能老人232人,高龄老人302人,残疾老人121人。1.2调查方法。采用普查的方式,对11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所有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纳入问卷调查的标准为:(1)年龄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剔除年龄小于60岁的农村五保户;(2)自愿参与调查;(3)思维清晰,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05份。1.3调查工具。调查问卷使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健康状况及需求调查表》,了解机构养老老年人对养老和保健服务的利用、评价、需求、期望和意愿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机构养老老年人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月收入、文化水平、医疗保险类型等因素;(2)机构养老老年人健康状况,如慢性病患病情况、生活活动能力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3)机构养老老年人医养服务现状及需求,包括对养老服务内容、场所、形式等方面的需求。1.4ADL分级标准。ADL量表内容包括吃饭、洗澡、修饰、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厕、床椅移动、平地行走和上下楼梯。根据我国民政行业标准制定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对日常生活活动中10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得分相加,总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强。最后,把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划分为4个等级:能力完好(100分)、轻度受损(61~99分)、中度受损(41~60分)和重度受损(低于40分)。由于超过一半的在院老年人无法配合本次调查,实际调查人数较少,为便于统计分析,将中度和重度受损两组数据进行合并(总分低于60分)。

2结果分析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205名调查对象中,男性占63.4%,年龄80岁以上占47.3%,离异/丧偶占51.2%,农村老年人占65.4%;医保类型以新农合和无医保为主,分别占35.6%和24.9%;75.1%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44.9%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功能完好,55.1%的老年人存在日常生活功能受损,其中,轻度、中/重度受损的比例分别为41.5%和13.7%(见表1)。2.2老年人ADL等级分布情况。205名调查对象中,大部分男性日常生活能力功能完好(受损率为48.4%),女性多为轻度受损(受损率为66.7%);60~69岁老年人功能受损率最高(61.2%),其次是80岁以上老年人;城市老年人以轻度受损为主,农村老年人以功能完好为主;有配偶的入住老年人受损率最高(61.8%);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功能受损率为59.1%(见表1)。2.3不同ADL等级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205名机构养老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依次为日常生活照料(76.1%)、医疗服务(57.2%)、健康查体(52.2%)、文化娱乐活动(38.5%)、心理咨询或精神慰藉(29.3%)、康复训练(19.0%)、健康教育(16.1%)和其他服务(9.3%)。在服务项目上,所有调查对象均将日常生活照料放在首位,ADL功能完好的老年人主要以健康促进和发展性服务为主,如健康查体和文化娱乐活动。ADL受损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多,受损越严重,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大。同时,不同ADL等级老年人对文化娱乐活动需求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不同ADL等级老年人日常生活服务需求。205名老年人对日常生活服务的需求排序为:洗衣做饭、清洁卫生、代购物品、夜间照料和助餐服务。可见,需求最大的均为洗衣做饭和清洁卫生,ADL受损严重的老年人对夜间照料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老年人。不同ADL等级老年人对日常生活服务的具体项目需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与分析

3.1机构养老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率较高。本研究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率高于老龄委的中国城市老年人口日常活动能力平均受损率(18.0%)[3],且机构养老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率高于其他养老方式的老年人,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4]。受损严重的老年人以女性、高龄和患有慢性病为主,可能原因如下。(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其日常生活能力必然受损。本研究中高龄老年人以女性为主,由于身体和年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女性老年人的受损程度高于男性。(2)经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年人对医疗和健康资源的支付能力,由于没有医保或医保未覆盖到养老机构等因素,老年人支付能力受限将影响其接受医疗服务,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将导致日常生活功能受损、治疗成本增加。(3)慢性病会导致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障碍[5],本研究中大多数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必然会导致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将符合规定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覆盖范围,减少因支付能力受限而加重健康问题,促进医养结合服务的可持续发展。3.2提供有针对性、分梯度的养老服务。本研究中,大多数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功能完好的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方式尤为肯定。但随着ADL受损程度的增加,老年人选择家庭和社区养老的比例逐渐增加。提示老年人在生活自理困难时,更希望得到家人的照顾,这也是国际社会越来越倡导居家养老的主要原因。另外,可能与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有关,功能受损的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日常照护服务,但养老机构的照护服务达不到老年人的心理预期。对此,建议养老机构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满足ADL受损严重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此外,有针对性、分梯度地提供服务,例如为ADL正常和受损较轻的老年人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为ADL受损严重的老年人组织心理咨询活动,满足入住老年人躯体、心理等方面的需求。3.3逐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资源的有效配置。本研究中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最主要的五项需求分别是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健康查体、文化娱乐活动和心理咨询或精神慰藉。日常生活照料是老年人需求最大的一项服务内容,也是养老机构提供的日常服务。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和健康查体有需求。日常生活功能受损率越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高。这就迫切需要推进医养融合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对老年人进行科学、定期的能力评估,确定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类型和照护等级。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差异,合理配置养老和医疗资源,满足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的有效需求。此外,应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ADL功能完好和受损较轻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床位给真正需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同时,ADL受损严重的老年人对夜间照护的需求较高,可结合本人及家人的养老意愿,入住专业养老机构进行养老。

参考文献

[1]王佳姝,俞蕾,仇琰,等.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5(24):6236-6238.

[2]梁国强,张婉秋.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现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30(2):150-151.

[3]吴玉韶,郭平.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4]李文涛,梁靖,安力彬,等.养老机构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与焦虑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0):5138-5140.

生活能力范文篇9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湘西地区特殊学校聋哑儿童社会适应体育干预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调研法

通过吉首大学的图书馆进入中国知网,以聋哑儿童、社会适应、体育为关键词,体育科学学院资料室、互联网等阅读和本课题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郑日昌提出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问卷》为参考依据,[1]根据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以及特殊学校聋哑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修订出一套《社会适应调查问卷》,问卷主要针对聋哑儿童社会适应的交际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调查。采用专家判断法,邀请8位该领域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总体效度良好达90%。采用重测法测得问卷信度系数r=0.87(P<0.05)。

1.2.3实验法

(1)实验对象:通过访谈老师和父母选出纳入标准的湘西州民族特殊教育学校能够完成问卷填写,具有运动能力的43名学生,其中小学24人(55.81%);初中19人(44.19%);男性26人(60.47%),女性17人(39.53%);少数民族33人(76.74%),汉族10人(23.26%)。(2)实验方案:实验内容:选取篮球、足球、气排球、跳绳四项集体体育运动项目为干预内容,探讨体育对聋哑儿童社会适应的干预效果,内容设计符合聋哑儿童的接受能力,运动难度由浅入深,逐渐增加运动量,通过实时监测学生的心率和出汗量控制每一次实验的负荷。实验过程:由研究者和体育老师共同完成,每周进行2-4次的实验,每次时间为45分钟左右,包含热身、技术动作的学习、放松练习三个过程,设有安全预案且全程安排人员保护学生安全,严格控制其他可能引起实验误差的其他变量,且被试者每周至少进行两次实验干预。干预实施形式:一是研究者利用体育老师课堂进行篮球、足球、气排球、跳绳的教学,二是研究者周末到特殊学校对被试者进行篮球、足球、气排球、跳绳培训,主要分为基础阶段1-6周学习各项目的基本技术和巩固阶段6-12周运用基本技术进行比赛。(3)质量控制:一是问卷的设计和实施一定让指导老师严加把关。二是保证实验对象的参与性。三是干预实验一定把握好其他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1.2.4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社会适应能力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实验前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分析

2.1实验前和实验后研究结果对比

通过问卷结果分析得出12周体育干预对聋哑儿童的社会适应有促进作用,经过12周体育干预社会适应的交际能力的平均得分由6.28±1.351提高至6.65±1.325,学习能力由5.86±0.990提高至6.44±1.00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不同年级聋哑儿童社会适应体育干预实验前后研究结果对比

不同年级经过12周的体育干预初中生交际能力由实验前6.84±1.537提高至7.26±1.408,小学生交际能力由5.83±1.007由6.17±1.049,初中生学习能力由6.05±1.129提升至6.74±1.046,小学生学习能力由5.71±0.859提升至6.21±0.932,且P值均小于0.01,实验前后初中生和小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差异非常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生活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3.1体育干预对聋哑儿童交际能力的影响

本文的交际能力是指能与他人正常交往,进行思想、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团结合作的能力和精神。[2]经过对聋哑儿童进行为期12周的体育干预,发现聋哑儿童在进行篮球、[3]集体跳大绳、足球、[4]气排球四个集体体育项目的学习时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够在竞赛中学会公平竞争和合作共赢,可见体育干预可以有效促进聋哑儿童的交际能力。且体育干预对不同年龄、[5]性别、民族聋哑儿童的交际能力都起到显著的干预效果。

3.2体育干预促进聋哑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所说的学习能力是指在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够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环境下,观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一定程度上掌握这些知识技巧的能力[6]。本研究体育干预的内容为各个项目的基础技术,简单易学,有利于培养聋哑儿童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技术,根据表2可知聋哑儿童学习能力前后测P<0.05,体育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聋哑儿童的学习能力。

3.3体育干预促进聋哑儿童生活能力的影

响本研究所说的生活能力是指能够照顾好自己的日常行为起居,具有独立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7]因为在本实验中主要是以体育课或者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培养聋哑儿童的体育技能,对生活方面的技能影响不够深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效果不显著(P>0.05)。

4结论与建议

(1)经过12周的体育干预,聋哑儿童的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前后测结果呈现显著差异性,得出结论:体育干预可以促进聋哑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2)体育干预对促进聋哑儿童社会适应生活能力效果不明显。(3)篮球等集体体育项目更有利于促进聋哑儿童的社会适应。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102-108.

[2]黄顺霞.课外体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21.

[3]李晶.篮球训练对小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4]郝雅光.校园足球对三年级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

[5]王满月.定向运动对小学生注意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9.

[6]张雪娇,赵亚茹.聋哑儿童智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6(1):59-60.

生活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康复护理;精神分裂症;认知能力;护理;精神科;治疗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精神疾患的一种,属于慢性疾病,当前临床对其发病原因尚未形成统一意见,多以先天遗传、分娩时期大脑结构异常以及后天环境影响因素为主。患者多存在异常行为,也可能失去情感感知能力,给患者生活质量及家庭经济带来极大负担。尽管临床可通过药物治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仅依靠药物治疗,只能维持短时间的药效,患者复发率极高。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治疗精神分裂症不仅局限于降低疾病复发率、缓解临床症状等方面,而是追求患者在社会交流、躯体健康、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状态[1]。有资料显示[2],药物治疗同步辅以科学的护理干预,通过适当的康复护理训练,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患者出现精神残疾,用最快速度恢复患者认知水平,使患者重新获得社会职能。因此,为分析康复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影响认知水平恢复情况,研究人员选取80例患者,分别予常规护理及康复护理,分析探究其临床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住院治疗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5.14±10.13)岁,平均病程为(13.21±2.51)年,男25例、女15例;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2.56±9.22)岁,平均病程为(14.21±3.11)年,男23例、女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同意参与本研究。(2)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的诊断标准(《中国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所制订的精神分裂诊断指标)[3],并经过精神科医生诊断确诊。(3)患者的年龄均在18岁及以上。(4)在患者症状的急性期经过临床的治疗已有大幅度好转。排除标准:(1)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2)患者有其他恶性肿瘤;(3)患者无法和医护人员交流,意识不清醒,病情较重,单纯药物治疗无法保障疗效;(4)患者的依从性差,患者无法和医护人员配合,不能依照医护人员指导进行研究;(5)排除肝、肾等重要器质类器官病变患者合并心、肝、肾等脏器重大功能障碍;(6)肢体功能不全。1.3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定期查房时关注患者和恢复情况,提供用药咨询,做好健康教育,为患者布置温馨舒适的疗养环境等。观察组行康复护理,具体包含以下方面。(1)进行语言训练:全程保持耐心和温和的预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激发患者的语言表达欲望,多和患者进行交流,引导患者多说出和自身相关的一些事情,例如家长里短、自身兴趣、喜欢的饮食类型、运动种类等,提高患者语言水平。在患者语句逐渐连贯之后,应适当进行奖励,树立患者力求训练成功的自信心。(2)提高患者生活能力:生活能力主要包含自理能力、社会能力等不同方面。自理能力聚焦于患者日常生活涉及的事项,包含自主穿衣、梳洗、如厕等;社会能力聚焦于和人电话交流、逛公园、洗涮、购物等。具体训练项目,可以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相对照,并结合量表的具体评分标准,为患者打分,从而设定评分标准,促使患者不断进步。(3)提高患者人际交往能力: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态度,树立患者治疗康复的信心,引导患者改变与人隔阂的状态,加强和其他人的交流。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患者适应不同角色,针对不同角色锻炼自身语言能力,以加快患者回归社会的速度。若患者存在无法说出内心想法的状况,护理人员应当对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强化患者的社交能力。(4)认知训练:制订对应的认知训练计划,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做简单数学运算等,刺激患者的语言中枢,鼓励患者多交流。(5)心理技能锻炼:精神分裂患者极易冲动,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制订相对应的心理技能训练计划,多与患者做互动交流,鼓励患者整理房间内物品和日常劳作,根据患者的症状及时进行调整,应用小奖励鼓励患者参与其中。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评分,社交功能缺陷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S)评分,认知功能评分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精神状态评分采用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ADL评分总分值是100分[4],分数越高则显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100分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良好,>60分为良,存在轻度障碍,41~60分为中度障碍,21~40分为重度障碍,≤20分为完全残疾;SDSS量表包含10项目内容,总分值是20分,功能障碍和分数高低呈正相关[5];认知功能的评估采用MMSE,满分为30分,认知正常为27分以上,轻度认知障碍为21~26分,中度认知障碍为10~20分,<10分则为重度认知功能障碍[6];患者的精神状态评估采用BPRS,该量表包括5个方面,焦虑抑郁、活力缺失、猜疑敌对、思维观念障碍、激活性。每方面的评分为0~7分,总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精神状态越差[7]。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认知功能对比干预前,两组MMSE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对照组的MMSE评分显著较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的精神状态对比干预前,两组BPR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对照组的BPRS评分显著较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ADL评分对比干预后,观察组的ADL评分是(74.21±7.0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36±8.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856,P<0.05)。2.4两组患者的SDSS评分对比干预后,观察组的SDSS评分是(10.67±4.1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22±4.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16,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一种表现为认知、行为等系统发生障碍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周期长,治疗时间长,患者通常具有神经系统功能衰退、社会功能缺乏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也有较大的威胁。同时,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接触的缺失,众多患者都会出现生活机能降低的情况,无法自理或无法与人交流,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尽管临床可通过药物治疗达到一定疗效,但是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对患者重新与周围人建立社会关系的帮助,单纯药物治疗束手无策。因此,加强常规护理干预,应用康复护理治疗十分重要,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需要注意的护理重点如下:(1)建立信任。护理人员应以耐心、温和、冷静的方式接近患者,不对患者的行为表现出震惊或判断性反应,促进其信任;通过短时间、频繁的联系与患者保持亲密度。避免进行过度的身体接触和任何可能被患者理解为威胁的行为。(2)理性回应。让患者用日记记录下他们的心声,并以此讨论患者的认知反应。需重点关注患者日记内记载的幻觉或错觉所产生的感觉,例如由它们产生的恐惧或愤怒,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建立应对方式。(3)分散注意力。若患者频繁出现幻觉,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幻觉出现的原因,使患者保持平和心态,尽量摆脱对服药的依赖性。在出现幻觉时,患者可以通过听音乐或进行体育活动等活动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4)思维停止技巧。鼓励患者在遇到可怕的想法或出现强烈幻觉时寻找员工或其他人。指导患者练习干扰思维的技巧,如思维停止技巧。当出现妄想时,患者可以对自己说“停止”或要求这些想法离开,以阻止这些想法进行。(5)现实测试。护理人员协助患者专注于当下,把现实导向融入到与患者的所有的交流中,鼓励患者谈论现实中的真实事件。不要听那些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冗长、令人困惑的故事。帮助患者找出对真实情况的错误看法,专注于患者当前行为而不是过去的行为或问题。(6)活动安排。按照ADL内规定的内容进行,如躯体生活能力中洗澡、梳洗、穿衣服、上厕所等;生活能力中服药、洗衣服、购物、打电话等。(7)药物管理。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使用精神类治疗药物,减轻患者症状。(8)预防复发。帮助患者找出可能引发症状的压力源和应对压力的方法[8-10]。康复护理中的各项认知功能训练,可以令患者摆脱因长久的疗养历程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训练本质上也是一种互动过程,可以和护理人员加强交流,并通过护理人员的鼓励和支持等正向反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拓展患者思维方式,用正常人的思维思考问题,树立治疗康复的信心。具备信心之后,便可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配合度,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不断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在社会功能上有所恢复。康复护理的效果,在ADL评分、BPRS以及SDSS评分上均得到验证,充分证明了这种护理方式对患者认知水平和水功能恢复的价值[11-12]。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时应用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恺.试论心理护理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心理月刊,2020,15(11):239-240.

[2]廖凤芹,罗炳峰,谢敏,等.团体活动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4):188-190.

[3]纪红玉,张玉青.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0,15(10):31,33.

[4]丁婷婷.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恢复期的护理应用对策与探究[J].心理月刊,2020,15(14):62.

[5]周雪萍.人性化护理管理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心理月刊,2020,15(14):106.

[6]原艳荣,孙静静.心理康复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用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4):137.

[7]吴英铎,吴春荣,井秋雨.精神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J].心理月刊,2020,15(9):26,28.

[8]齐国娥,杨老虎,于瑞彦,等.医院支持性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中实施的效果评价[J].心理月刊,2020,15(10):3-5.

[9]刘涛,王勤,崔利娟.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心理月刊,2020,15(9):73.

[10]计丽梅,魏利群,徐玉琴.探讨手指操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20,26(14):179-180.

[11]褚丽红,陈文琪,邱海燕.团体式多元化艺术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8):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