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品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1:58:42

生活品质

生活品质范文篇1

一、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的作用和意义

领导干部承担着谋划全局、制定政策、决策拍板的职能,肩负着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能否顺利发展的重任,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各级党组织重视。上城区加强干部心理保健工作,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直接决定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能否顺利进行。一个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干部既不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也不会有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不可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心理保健教育和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干部队伍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健全他们的心理结构,保证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确保干部正常履职的基本要求。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职工和群众的思想情绪、工作作风和一个单位的整体气氛及工作干劲。一个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领导干部,能通过平时的培养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要把加强心理保健作为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此外,随着依法行政的推进,干部在权力运行上受到更多规则和舆论的监督、制约,在处理复杂利益关系时,对领导艺术的要求更高,也要求干部具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再次,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肩负改革、发展、稳定等执政重任,其心理素质如何,不仅直接体现出领导干部自身的领导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还直接影响到其领导职能所涉及并“辐射”到的诸多社会人群。当前社会变革的现实、新旧体制的转轨、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复杂社会现象的出现,导致了领导干部诸多心理矛盾的形成。领导干部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情感的人,也是具有多重社会角色的人。如果领导干部自身心理不和谐、领导班子成员间个性心理特征不和谐,不能正确地判断现实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各种问题,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很难落到实处。

最后,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题中之意。“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普遍得到提高以后,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成为每个人生命中的必需。也就是说,当个体生命从“活着”上升到“生活着”的时候,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的重视也必然从“调味品”提升到“必需品”的位置。精神生活品质,是整个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但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观点相吻合,也正是我们打造全民共建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的题中应有之意。领导干部,作为是“全民”的一份子,他们只有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才能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认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应具备以下心理健康要求:一是积极的个性。善于维护正常和积极的人际关系,善解人意并为他人着想,思维敏捷,善于适应变化的环境,较快地接受新事物、热爱生活、工作态度认真。二是严谨的思维。智力水平正常、能力自然表现,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能正确地判断现实,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各种问题。三是稳定的情绪。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状态。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自己的情绪困扰负责,不随意迁怒别人,具有民主的性格。四是健全的人格。能对自我作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对于人生有统一的认知态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五是合理的应对。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具有应变、应激的能力,能够从危机中回复的能力。

二、当前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有效掌握领导干部队伍心理健康基本状况,上城区邀请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有关专家,以全体区管领导干部为目标群体,本着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就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上城区区管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健康危险性压力(对人的心理、生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的压力)的比例偏高。上城区领导干部存在健康危险性压力的比例为24%,其中尤以街道和经济部门的领导干部偏高,即干部的心理压力状态已经影响到其身体健康。二是心理疾患风险(可能造成心理健康损害的压力)的比例偏高。上城区领导干部队伍中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疾患风险的比例为15%,高于其他目标群体。三、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解能力。在本次调查中发现,领导干部个人应对压力的方式,成为影响健康危险性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经过对样本的仔细分析和对领导干部个人的深入访谈,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来自岗位职责的要求。主要包括:一是岗位职责要求提高。随着“依法行政”、“以人为本”等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对政府履职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机关的行政难度有所增加。特别是上城区作为地处城市中心的老城区,受地域面积小、人口密集、老龄化问题突出等影响,工作任务增加、工作难度加大,给领导干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现在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增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二是争先创优竞争激烈。近年来,各条线上争先创优的意识都比较强烈,但上城区又面临土地资源有限等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有些涉及“硬指标”的工作比如招商引资、节能减排等压力尤其明显,也造成了部分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如经济部门和街道)领导干部健康危险性压力较高。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显示,“单位的外部环境(争先创优)竞争激烈”这个压力源选项的认同程度位列第二。三是绩效考核标准更严。随着近年来“领导责任问责”、“一票否决”等制度被较为普遍地引入各项评比中,还有诸如综合考评、末位淘汰、效能问责等多项制度的推行,也给担负着领导责任的干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上城作为老城区和中心城区,辖区内木结构的老房子多、外来人口多,客观上存在如火灾、生产安全等突发事件等隐忧,给相关的部门领导造成了很大心理压力。

2、来自社会公众的期望。目前我国正进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又大量集聚,社会心理问题凸显。领导干部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其队伍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结构性调整和转型,而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从某个层面反映了一些社会心理问题。作为领导干部,要处理和协调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尤其有些工作部门处在和群众接触的最基层,是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创建最清洁城市、退休工人社会化管理、居家养老等大量创建工作和管理职能落在了他们肩上,在危旧房改造、拆迁安置、抗高温、防台、预防越级上访和群体事件等突击性、阶段性工作中,部门、街道的领导干部都直接站到了第一线,很多甚至需要挨家挨户和群众面对面地打交道,工作繁杂,责任重大,虽然干部队伍整体精神面貌较好,能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但客观上存在超负荷运行的情况。另一方面,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选人用人日益民主、公开,领导干部日常管理制度和监督网络日益健全,社会公众对领导的期望值也比较高,领导干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成为“半公众人物”,其言行举止无不受到制度和舆论的监督,要遵守相对较高的行为准则。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3、来自“双圈”的压力。领导干部处在繁杂的工作和多重社会角色中,很多时候不得不面临选择。比如经常有干部碰到这样的情况:一边在处理一批群众上访的突发性事件或者拆迁现场,一边接到家人生病住院甚至病危的消息;一边是工作应酬难以脱身,一边是家人催其回家吃饭……由于领导干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应酬中,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难免对家人产生一种愧疚。同时,家庭对领导干部本人的期望值也比较高,认为其有一定的权力和社会关系,希望很多家庭问题通过领导干部经一定“活动”后得以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在愧疚和补偿的双重心理驱动下,增加了心理负担。有的干部则是在与周围人群的比较中产生了心理疾患。比如自认为不比别人差,但人家屡屡得到提拔重用而自己却原地踏步,心里倍感挫折失意。有的和亲朋好友、战友同学或其他群体比职务、比收入、比住房,感到自己样样不占优势甚至差距较大,加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自卑或失衡心理便油然而生。还有的领导干部因年度考核或民主测评结果不理想而灰心丧气。此外,在社会上种种人际关系的交往中,领导干部还要克服和抵御因利欲诱惑而产生的心理困惑,这种诱惑的压力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4、来自调节能力的缺陷。尽管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衡量领导干部综合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但当前很多领导干部仍对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一方面,对心理保健知识知之甚少。在许多人看来,只有“心理阴暗”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干部认为过分强调克制、忍耐,完全是性格上的软弱、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对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自我调节的手段缺乏,能力有限。即使有些领导干部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也不善于自我调节、自我解压。不少干部在有了压力以后,往往是“上级面前不敢说,同事面前不能说,亲朋面前不愿说”。由于缺乏适当的自我调节手段和发泄渠道,导致心理压力不能及时得到释放,出现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从调查中发现,有些领导干部尽管已在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和课程的学习,但对自身压力的释放却没有起到特别有效的作用。

三、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的思考和对策

针对上述现象及原因,结合上城区的一些实践和探索,我们觉得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营造氛围,提高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认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领导干部自身的努力,包括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也需要组织上的关心帮助和氛围的营造。近年来,上城区每年都邀请省、市心理专家为全区干部讲授心理保健知识,开展健康咨询;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干部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专题纳入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并在干部培训主体班次中增设心理健康学,使广大干部正确认识自身心理特点,掌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积极整合资源,依托社区学院开展面向全体机关干部的心理讲座和辅导;为全体区管干部订阅《现代领导》杂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此外,还坚持“双管齐下”,坚持身体和心理并重,开展健康教育,调整基层干部的整体状态。如聘请专家针对基层干部工作性质和特点,专门编写印发《干部健康知识手册》,就基层干部群体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心理健康、饮食结构、健身运动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目前已开设各类心理健康讲座50余场,受众达26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保健资料1600余册。

2、建立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日常管理。关注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需求,要从制度上确保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为此上城区从实际出发,投入人、财、物,从结构机制上将干部心理健康建设纳入工作体系。一是建立领导保障机制,确保投入到位。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区委办、政府办、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党工委、区卫生局、区人事局、区财政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干部保健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机关干部的身心健康和保健工作,并落实了配套的经费保障机制,目前每年干部健康工作投入达40万元。二是完善健康检查制度,调整干部身心状态。除了每年安排全体干部参加一次常规的健康体检外,还专门组织开展体能测试,分年龄段、分性别对机关干部进行体质监测,出台针对性报告,并跟踪观察,督促广大干部增强体质,维护身心健康。落实年休假制度,保证干部每年有一段集中的休息调整时间,使其工作张弛有度。三是坚持文娱活动制度,倡导科学生活方式。从2002年以来,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大型“全民健身月”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开展棋类、球类、游泳等多种形式的竞技比赛,并使“环湖走”、登山、划船、健身操等一系列锻炼活动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进一步丰富广大机关干部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调节好身心状态。四是建立培养锻炼制度,提高三种适应能力。通过组织有意识培养锻炼,如课堂培训和安排新提拔干部到一线担任信访督查员,到重点工程挂职等,提高他们的三种适应能力:即心理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和敢于肯定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增强自信心、锻炼意志力,宠辱不惊、平衡心智;人际适应能力,增强沟通力,提高尊重度,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容忍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弱点和缺点,善于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处事适应能力,增强承受力,善于处置应急事件、化解工作难题。

3、完善管理,实现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提前干预。关注干部的心理健康需求,要研究制定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的有效方式。上城区着力落实关心关爱领导干部的各项措施。从组织的角度,努力为干部“减压”,使他们“轻装上阵”。一是努力实现人岗匹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选拔任用干部时,既考察和衡量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情况,又注意了解和掌握干部的心理素质,选拔与岗位职责要求相符合的干部,避免出现上岗后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的现象。二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科学考核评价干部。探索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机制,以科学的考核评价为干部创造保持良好心态的环境和条件。坚持“三个留人”,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在本职岗位上默默无闻奉献的同志“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以进一步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三是建立谈心交流制度,缓解干部心理压力。为缓解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上的心理压力,确立一年一度的“谈心月”活动制度,即每年集中一个月时间,由区委领导带队,组织、纪委等部门的同志参加,走访全区各个部门,与全体区管干部交流谈心。并坚持做到“三个必谈”,即干部遇到挫折时必谈,工作调整时必谈,思想作风等方面发现不良苗头时必谈,以引导广大干部经常进行自我调整,引导情绪不稳定的同志追根溯源、摆正心态。四是深化基层联系点制度,拓宽心理求助渠道。建立区级领导与基层领导定期沟通制度,规定每位区级联系点领导每年至少与基层干部领导进行一次谈话,了解干部的工作、生活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拓宽基层干部倾诉心声和心理求助的渠道。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近年来上城区领导干部的自我保健意识得到加强,干部队伍呈现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全区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有效加强。在本次调查中显示,90%以上的领导干部在感到压力时根据平时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采取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措施,其中65%以上的人所采用的措施较为得当有效。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领导干部的业余生活得到较大丰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机关工会平均每月组织1-2次集中的文体活动,如近期推出的网球培训班、自行车环区行等活动都得到了区管干部的积极响应,报名比例达到了87%以上。干部队伍呈现良好的精神面貌。通过科学有效的调控,上城区干部队伍呈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克服土地资源匮乏等“瓶颈”,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争先创优,有力推动了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对建立领导干部心理保健长效机制的启示

上城区开展领导干部心理保健课题的调研,并不是简单地就心理健康问题谈心理健康问题,而是旨在把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同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和执政能力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促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队伍整体健康发展,为推动干部教育管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提供参考和借鉴。

1、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和日常管理。应该说,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关注,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要从新公共管理向新公共服务过渡,对外是要转变职能,对内也要转变角色,从生硬的上下级管理变成人性化高效管理。过去对干部管理,更多的是关注其工作有没有完成好,当地GDP增长了多少。现在既要关注GDP增长,更要关注领导干部个体健康和心理和谐。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上城区有关部门认为,领导水平和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不能单靠思想教育、行政管理和纪律手段以及“整顿”的方法完全解决,首先必须通过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把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区干部培训规划,除了主体班次以外,在全区干部“时代光华”选修课中增设全年24学时的《心理健康知识》,让领导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应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分层次培训,使各级领导干部了解心理健康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掌握心理领导科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工作技巧等,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生活品质范文篇2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首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围绕市委提出的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战略目标,以“共建生活品质之城,打造高品质西湖区教育”为主题,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充分认识“共建生活品质之城,打造高品质西湖区教育”的重大意义,联系实际,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和提高,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掌握基本原则和工作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不搞形式,注重过程.

2、统筹安排,点面结合

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突出学校再发展的“三个不等式”的大讨论,体现“自找压力,自找奋进”的学校精神.

4、思想领先,明确意义

5.形成氛围,促进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塑造一流品牌学校的良好形象.

三、主要内容:

抓好四个结合:

一是将“大讨论”与创建示范实验之校,端正办学思想相结合.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最好而可行的教育,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二是将“大讨论”与创建示范实验之校,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全面落实教育教学常规,形成互助合作的教研氛围,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成绩,做到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

生活品质范文篇3

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设计师的任务是把东西做得对人类有价值,有一些时候是外观起作用,但更多时候绝对不是。

举个例子来说,曾有一家饮料公司发现消费者不再喜欢喝他们的饮料,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前提是不能改变他们饮料的口味。经过调研,我发现原来是消费者觉得这家公司的饮料不新鲜,非常不幸的是这家公司号称是当地生产新鲜饮料的惟一一家公司,这原本应该是他们的一个主要的卖点。我的办法是改变饮料的提供“界面”———饮料机,改进方案是让人们能够听到饮料倒进杯里的声音,让哗哗的声音带来新鲜的感觉,而在之前设计者们都在想方设法把饮料机做得足够静音。

两个月后,这家公司的销售额有50%的增长,消费者认为产品的口味比以前更好了。但实际上他们的配方并没有任何的改变,只是传达了一种“正在制作”的信息。这就是设计,找到并解决问题。

中国设计师从来不缺乏创造力,但是,尤其是在小的时候,他们得不到相应的机会去接触设计行业。而且,中国设计师得到的只是科学或者美术的训练,没有将两者结合。设计既有艺术性,又有科学性和商业性,好的工业设计师需要几方面的平衡能力。

实际上,不光是中国,全世界的人们都应该认真想想生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很多西方国家国内购买力越来越低,消费者追求低价位,所以他们在中国寻找这些加工厂,因为中国的人力资本更便宜。现在中国也在做同样的事,持续地鼓励消费,价位越来越低,长期来看这对中国的工业是一种戕害,因为整个经济越来越依赖于人们的购买力。以手机为例,厂家总是以低价格鼓励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手机,根本体现不出技术的价值。

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为此做一些事,而工业设计师可以利用设计来解决问题,也就是通过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来遏制这种买方市场,而不是加入这个长期来看只能使人们越来越穷的游戏。

对于中国,如果这种全球性的买方经济继续发展下去,现在进入中国的这些外国企业就会寻找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甚至国内的企业也会走。那个时候经济体就会出现系统性危机。

生活品质范文篇4

一、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的作用和意义

领导干部承担着谋划全局、制定政策、决策拍板的职能,肩负着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能否顺利发展的重任,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各级党组织重视。上城区加强干部心理保健工作,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直接决定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能否顺利进行。一个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干部既不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也不会有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不可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心理保健教育和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干部队伍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健全他们的心理结构,保证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确保干部正常履职的基本要求。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职工和群众的思想情绪、工作作风和一个单位的整体气氛及工作干劲。一个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领导干部,能通过平时的培养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要把加强心理保健作为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此外,随着依法行政的推进,干部在权力运行上受到更多规则和舆论的监督、制约,在处理复杂利益关系时,对领导艺术的要求更高,也要求干部具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再次,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肩负改革、发展、稳定等执政重任,其心理素质如何,不仅直接体现出领导干部自身的领导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还直接影响到其领导职能所涉及并“辐射”到的诸多社会人群。当前社会变革的现实、新旧体制的转轨、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复杂社会现象的出现,导致了领导干部诸多心理矛盾的形成。领导干部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情感的人,也是具有多重社会角色的人。如果领导干部自身心理不和谐、领导班子成员间个性心理特征不和谐,不能正确地判断现实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各种问题,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很难落到实处。

最后,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题中之意。“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普遍得到提高以后,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成为每个人生命中的必需。也就是说,当个体生命从“活着”上升到“生活着”的时候,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的重视也必然从“调味品”提升到“必需品”的位置。精神生活品质,是整个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但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观点相吻合,也正是我们打造全民共建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的题中应有之意。领导干部,作为是“全民”的一份子,他们只有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才能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认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应具备以下心理健康要求:一是积极的个性。善于维护正常和积极的人际关系,善解人意并为他人着想,思维敏捷,善于适应变化的环境,较快地接受新事物、热爱生活、工作态度认真。二是严谨的思维。智力水平正常、能力自然表现,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能正确地判断现实,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各种问题。三是稳定的情绪。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状态。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自己的情绪困扰负责,不随意迁怒别人,具有民主的性格。四是健全的人格。能对自我作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对于人生有统一的认知态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五是合理的应对。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具有应变、应激的能力,能够从危机中回复的能力。

二、当前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有效掌握领导干部队伍心理健康基本状况,上城区邀请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有关专家,以全体区管领导干部为目标群体,本着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就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上城区区管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健康危险性压力(对人的心理、生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的压力)的比例偏高。上城区领导干部存在健康危险性压力的比例为24%,其中尤以街道和经济部门的领导干部偏高,即干部的心理压力状态已经影响到其身体健康。二是心理疾患风险(可能造成心理健康损害的压力)的比例偏高。上城区领导干部队伍中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疾患风险的比例为15%,高于其他目标群体。三、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解能力。在本次调查中发现,领导干部个人应对压力的方式,成为影响健康危险性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经过对样本的仔细分析和对领导干部个人的深入访谈,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来自岗位职责的要求。主要包括:一是岗位职责要求提高。随着“依法行政”、“以人为本”等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对政府履职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机关的行政难度有所增加。特别是上城区作为地处城市中心的老城区,受地域面积小、人口密集、老龄化问题突出等影响,工作任务增加、工作难度加大,给领导干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现在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增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二是争先创优竞争激烈。近年来,各条线上争先创优的意识都比较强烈,但上城区又面临土地资源有限等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有些涉及“硬指标”的工作比如招商引资、节能减排等压力尤其明显,也造成了部分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如经济部门和街道)领导干部健康危险性压力较高。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显示,“单位的外部环境(争先创优)竞争激烈”这个压力源选项的认同程度位列第二。三是绩效考核标准更严。随着近年来“领导责任问责”、“一票否决”等制度被较为普遍地引入各项评比中,还有诸如综合考评、末位淘汰、效能问责等多项制度的推行,也给担负着领导责任的干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上城作为老城区和中心城区,辖区内木结构的老房子多、外来人口多,客观上存在如火灾、生产安全等突发事件等隐忧,给相关的部门领导造成了很大心理压力。

2、来自社会公众的期望。目前我国正进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又大量集聚,社会心理问题凸显。领导干部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其队伍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结构性调整和转型,而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从某个层面反映了一些社会心理问题。作为领导干部,要处理和协调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尤其有些工作部门处在和群众接触的最基层,是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创建最清洁城市、退休工人社会化管理、居家养老等大量创建工作和管理职能落在了他们肩上,在危旧房改造、拆迁安置、抗高温、防台、预防越级上访和群体事件等突击性、阶段性工作中,部门、街道的领导干部都直接站到了第一线,很多甚至需要挨家挨户和群众面对面地打交道,工作繁杂,责任重大,虽然干部队伍整体精神面貌较好,能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但客观上存在超负荷运行的情况。另一方面,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选人用人日益民主、公开,领导干部日常管理制度和监督网络日益健全,社会公众对领导的期望值也比较高,领导干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成为“半公众人物”,其言行举止无不受到制度和舆论的监督,要遵守相对较高的行为准则。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3、来自“双圈”的压力。领导干部处在繁杂的工作和多重社会角色中,很多时候不得不面临选择。比如经常有干部碰到这样的情况:一边在处理一批群众上访的突发性事件或者拆迁现场,一边接到家人生病住院甚至病危的消息;一边是工作应酬难以脱身,一边是家人催其回家吃饭……由于领导干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应酬中,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难免对家人产生一种愧疚。同时,家庭对领导干部本人的期望值也比较高,认为其有一定的权力和社会关系,希望很多家庭问题通过领导干部经一定“活动”后得以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在愧疚和补偿的双重心理驱动下,增加了心理负担。有的干部则是在与周围人群的比较中产生了心理疾患。比如自认为不比别人差,但人家屡屡得到提拔重用而自己却原地踏步,心里倍感挫折失意。有的和亲朋好友、战友同学或其他群体比职务、比收入、比住房,感到自己样样不占优势甚至差距较大,加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自卑或失衡心理便油然而生。还有的领导干部因年度考核或民主测评结果不理想而灰心丧气。此外,在社会上种种人际关系的交往中,领导干部还要克服和抵御因利欲诱惑而产生的心理困惑,这种诱惑的压力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4、来自调节能力的缺陷。尽管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衡量领导干部综合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但当前很多领导干部仍对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一方面,对心理保健知识知之甚少。在许多人看来,只有“心理阴暗”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干部认为过分强调克制、忍耐,完全是性格上的软弱、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对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自我调节的手段缺乏,能力有限。即使有些领导干部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也不善于自我调节、自我解压。不少干部在有了压力以后,往往是“上级面前不敢说,同事面前不能说,亲朋面前不愿说”。由于缺乏适当的自我调节手段和发泄渠道,导致心理压力不能及时得到释放,出现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从调查中发现,有些领导干部尽管已在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和课程的学习,但对自身压力的释放却没有起到特别有效的作用。

三、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的思考和对策

针对上述现象及原因,结合上城区的一些实践和探索,我们觉得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营造氛围,提高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认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领导干部自身的努力,包括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也需要组织上的关心帮助和氛围的营造。近年来,上城区每年都邀请省、市心理专家为全区干部讲授心理保健知识,开展健康咨询;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干部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专题纳入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并在干部培训主体班次中增设心理健康学,使广大干部正确认识自身心理特点,掌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积极整合资源,依托社区学院开展面向全体机关干部的心理讲座和辅导;为全体区管干部订阅《现代领导》杂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此外,还坚持“双管齐下”,坚持身体和心理并重,开展健康教育,调整基层干部的整体状态。如聘请专家针对基层干部工作性质和特点,专门编写印发《干部健康知识手册》,就基层干部群体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心理健康、饮食结构、健身运动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目前已开设各类心理健康讲座50余场,受众达26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保健资料1600余册。

2、建立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日常管理。关注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需求,要从制度上确保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为此上城区从实际出发,投入人、财、物,从结构机制上将干部心理健康建设纳入工作体系。一是建立领导保障机制,确保投入到位。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区委办、政府办、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党工委、区卫生局、区人事局、区财政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干部保健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机关干部的身心健康和保健工作,并落实了配套的经费保障机制,目前每年干部健康工作投入达40万元。二是完善健康检查制度,调整干部身心状态。除了每年安排全体干部参加一次常规的健康体检外,还专门组织开展体能测试,分年龄段、分性别对机关干部进行体质监测,出台针对性报告,并跟踪观察,督促广大干部增强体质,维护身心健康。落实年休假制度,保证干部每年有一段集中的休息调整时间,使其工作张弛有度。三是坚持文娱活动制度,倡导科学生活方式。从*年以来,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大型“全民健身月”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开展棋类、球类、游泳等多种形式的竞技比赛,并使“环湖走”、登山、划船、健身操等一系列锻炼活动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进一步丰富广大机关干部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调节好身心状态。四是建立培养锻炼制度,提高三种适应能力。通过组织有意识培养锻炼,如课堂培训和安排新提拔干部到一线担任信访督查员,到重点工程挂职等,提高他们的三种适应能力:即心理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和敢于肯定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增强自信心、锻炼意志力,宠辱不惊、平衡心智;人际适应能力,增强沟通力,提高尊重度,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容忍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弱点和缺点,善于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处事适应能力,增强承受力,善于处置应急事件、化解工作难题。

3、完善管理,实现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提前干预。关注干部的心理健康需求,要研究制定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的有效方式。上城区着力落实关心关爱领导干部的各项措施。从组织的角度,努力为干部“减压”,使他们“轻装上阵”。一是努力实现人岗匹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选拔任用干部时,既考察和衡量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情况,又注意了解和掌握干部的心理素质,选拔与岗位职责要求相符合的干部,避免出现上岗后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的现象。二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科学考核评价干部。探索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机制,以科学的考核评价为干部创造保持良好心态的环境和条件。坚持“三个留人”,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在本职岗位上默默无闻奉献的同志“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以进一步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三是建立谈心交流制度,缓解干部心理压力。为缓解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上的心理压力,确立一年一度的“谈心月”活动制度,即每年集中一个月时间,由区委领导带队,组织、纪委等部门的同志参加,走访全区各个部门,与全体区管干部交流谈心。并坚持做到“三个必谈”,即干部遇到挫折时必谈,工作调整时必谈,思想作风等方面发现不良苗头时必谈,以引导广大干部经常进行自我调整,引导情绪不稳定的同志追根溯源、摆正心态。四是深化基层联系点制度,拓宽心理求助渠道。建立区级领导与基层领导定期沟通制度,规定每位区级联系点领导每年至少与基层干部领导进行一次谈话,了解干部的工作、生活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拓宽基层干部倾诉心声和心理求助的渠道。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近年来上城区领导干部的自我保健意识得到加强,干部队伍呈现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全区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有效加强。在本次调查中显示,90%以上的领导干部在感到压力时根据平时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采取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措施,其中65%以上的人所采用的措施较为得当有效。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领导干部的业余生活得到较大丰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机关工会平均每月组织1-2次集中的文体活动,如近期推出的网球培训班、自行车环区行等活动都得到了区管干部的积极响应,报名比例达到了87%以上。干部队伍呈现良好的精神面貌。通过科学有效的调控,上城区干部队伍呈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克服土地资源匮乏等“瓶颈”,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争先创优,有力推动了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对建立领导干部心理保健长效机制的启示

上城区开展领导干部心理保健课题的调研,并不是简单地就心理健康问题谈心理健康问题,而是旨在把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同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和执政能力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促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队伍整体健康发展,为推动干部教育管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提供参考和借鉴。

1、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和日常管理。应该说,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关注,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要从新公共管理向新公共服务过渡,对外是要转变职能,对内也要转变角色,从生硬的上下级管理变成人性化高效管理。过去对干部管理,更多的是关注其工作有没有完成好,当地GDP增长了多少。现在既要关注GDP增长,更要关注领导干部个体健康和心理和谐。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上城区有关部门认为,领导水平和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不能单靠思想教育、行政管理和纪律手段以及“整顿”的方法完全解决,首先必须通过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把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区干部培训规划,除了主体班次以外,在全区干部“时代光华”选修课中增设全年24学时的《心理健康知识》,让领导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应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分层次培训,使各级领导干部了解心理健康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掌握心理领导科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工作技巧等,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生活品质范文篇5

在答题前,请您仔细阅读,切勿遗漏题目,答案没有对错之分,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并将作保密处理。

答题时请在答题卷相应的选择编号上打“√”或在空格内填写答题内容,本问卷中的问题如非特别说明,皆为单选题。

非常期盼并感谢您的配合!

共青团上海市电信有限公司委员会

二○○五年九月

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1)男(2)女

2、您的年龄为()周岁(请填写)

3、您目前的教育水平

(1)高中、技校、职校(2)中专

(3)大专(全日制)(4)大专(非全日制)

(5)本科及以上(全日制)(6)本科及以上(非全日制)

4、您的政治面貌

(1)中共党员(2)共青团员(3)派(4)群众

5、您的婚姻状况

(1)已婚(2)未婚(3)其他

6、您进入上海电信工作已有()年(请填写)

7、您目前所处的岗位为:等(A—F)(请填写)

8、您所在的地面局属于()

(1)市区局(2)郊县局

第一部分

1、您目前在上海电信从事的工作是哪种类型的?

(1)前端(2)后端(3)支撑

2、您对目前工作岗位的喜爱程度如何?

(1)非常喜欢

(2)比较喜欢

(3)基本喜欢

(4)不太喜欢

(5)很不喜欢

3、如果可以让您重新选择,您希望选择何种工作类型?

(1)前端(2)后端(3)支撑

4、您认为您对现在工作的胜任程度是

(1)很高(2)较高(3)一般(4)较低(5)很低

5、您觉得您在上海电信的职业发展方向明确吗?

(1)非常明确(2)明确(3)基本明确(4)不太明确(5)很不明确

6、您认为限制自身发展的最大主观原因是(可多选,限2项)

(1)学历不够高(2)工作经验不够丰富

(3)在公司时间不长(4)工作能力不强

(5)工作悟性不太高(6)学习能力不强

(7)人际关系不太好(8)外语水平不太高

(9)家庭问题(10)社会(客户)关系不好

(11)工作缺乏激情(12)其他(请注明)

7、您认为限制自身发展的最大客观障碍是(可多选,限2项)

(1)企业的选拔和晋升机制(2)领导的用人观念

(3)没有得到有效的培训(4)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5)企业整体的员工素质不佳(6)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

(7)其他(请注明)

8、您对目前所从事的岗位工作的评价(在所选格内直接打勾表示)

9、您认为在本企业中获得职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可多选,限2项)

(1)机遇、运气(2)受教育水平

(3)持续、快速的学习能力(4)勤奋刻苦的态度

(5)人际因素(6)业务技能水平

(7)其他(请注明)

10、您若产生职业的成就感,那么它最可能来源于

(1)收入报酬高(2)职位上的晋升

(3)获得同事的认可和信任(4)获得自己直接领导的赏识

(5)获得自己所欣赏的领导的赏识(6)在专业领域获得进步或进展

(7)获得某种奖励或光荣称号

(8)其他(请注明)

11、您对未来三年内自身职业发展的基本判断是

(1)在上海电信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2)有更好的机会,会选择跳槽

(3)不会有大的发展,但比较适应现在的环境,维持现状

(4)不适应企业发展,可能会被淘汰

(5)其他(请注明)

12、除了公司提供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您目前日常所处的学习状态是

(可多选,限2项)

(1)在职进修或攻读学位(2)业余时间报班充电

(3)业余时间自学(4)以书籍、报刊、杂志等泛读为主

(5)在工作过程中学习(6)基本不学习

(7)其他(请注明)

13、您觉得工作以后学习最大的困难是

(1)工作太忙,没时间(2)缺乏学习兴趣(3)学习费用太高

(4)找不到合适的学习内容(5)精力不能集中(6)家庭负担,没时间

(7)其他(请注明)

14、您认为您目前的工作贡献程度()您取得的劳动报酬

(1)远大于(2)大于(3)约等于(4)小于(5)远小于

15、您认为以您目前的工作能力,在电信以外的企业是否能获得相同的报酬?

(1)远大于(2)大于(3)约等于(4)小于(5)远小于

第二部分

16、您每月除基本生活开支外,按金额大小,前三位的是(请排序):

第一(),第二()、第三()

(1)储蓄(2)买房(按揭)(3)买车(按揭)(4)投资

(5)娱乐消遣(6)旅游(7)购物(8)租房

(9)子女教育(10)赡养老人(11)用车开支(12)学习

(13)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您觉得您每月的家庭收入能否满足日常开支

(1)绰绰有余(2)较好满足,略有节余

(3)基本满足(4)稍感紧张(5)非常紧张

18、在您目前所处的生活状态中,下列哪项是您最希望改善的

(1)工作状态(2)住房(3)家庭生活

(4)人际交往圈(5)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您在闲暇时间最经常开展的活动是(可多选,限3项)

(1)看电视、VCD或DVD(2)去影院看电影(3)阅读

(4)亲友聚会(5)电话聊天(6)健身

(7)唱歌(8)逛街(9)上网

(10)旅游(11)欣赏音乐会、歌舞剧、话剧等高雅艺术

(12)睡觉(13)与家人在一起

(14)其他(请注明)

20、您和朋友聚会,一般会在下列哪些地方(可多选,限3项)

(1)各类酒吧(2)健身房、网球场等健身场所

(3)快餐店(4)就近的茶馆、咖啡馆

(5)商业街上的商场等(6)桑拿浴室等

(7)公园等公共绿地(8)家中

(9)饭馆(10)其他(请注明)

21、您与家人或朋友外出吃饭或休闲的频率大约是

(1)每周两次以上

(2)每周保证一次

(3)两周一次

(4)一月一次

(5)很少外出

22、您在参与朋友聚会时,一般会采取怎样的付帐形式

(1)AA制(2)多数时候朋友付帐

(3)多数时候您付帐(4)轮流付帐

23、在您购买一件商品时,您一般较为注重商品的哪些方面?(请排序)

第一()、第二()

(1)价格(2)质量(3)外观(4)功能

(5)品牌(6)便捷使用(7)时尚性

(8)其他(请注明)

24、您认为您对名牌的喜好程度如何

(1)从不喜欢,觉得无所谓

(2)名牌商品就是好,但不一定都购买名牌商品

(3)一直都喜欢并购买名牌商品

25、您认为您目前最为缺乏的是(可多选,限2项)

(1)金钱(2)社会地位(3)职业的成就感(4)机遇

(5)爱情(6)健康(7)时间(8)亲情和友情

(9)其他(请注明)

26、请您就以下几项内容根据自身目前的生活状态进行打分

(根据程度由浅到深,分值从1分到10分)

27、您认为在上海电信目前的工作最主要实现了您哪方面的生活需求?

(可多选,限2项)

(1)基本生存(2)职业成就感(3)社会地位

(4)填补生活空虚(5)愉悦的心情(6)更好的物质基础

(7)其他(请注明)

28、您在未来三年期待实现的愿望是(请排序)

第一()、第二()

(1)更满意的工作(2)更舒适的住房(3)更高的收入报酬

(4)更美满的爱情、家庭(5)更健康的身体(6)有机会继续深造

(7)更丰富的业余生活(8)更高的职位

生活品质范文篇6

经济增长与市民幸福感

更新观念:破除单纯GDP增长观、单纯物质财富增长观,以及盲目攀比、心理失衡现象,确立“生活品质”以人为本发展新理念。

讨论重点: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正确认识市民幸福感增强与物质财富增长的关系?

生活品质的客观评价包含哪些方面?主观评价包含哪些方面?如何树立健康的心态,正确看待当下的生活待遇?

如何看待生活品质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如何认识生活品质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进行生活品质的比较?

如何认识生活品质提升中“更多”和“更好”的关系,形成幸福感的目标追求?发达水平城市的生活品质究竟怎么样?

话题二

“生活品质之城”与我们共创共建

更新观念:破除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旁观者”的观念,确立每一个市民都是城市主人翁、全体市民共创生活品质的理念。

讨论重点: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如何从我们开始?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以怎样的行动参与“生活品质之城”建设?

如何构建新型创业发展平台,调动社会各方的主动性、参与性?如何建立行业民主协商机制,形成行业发展的自律体系和合作共赢格局?

各行各业如何在行业的发展中,提升行业品质、行业品牌,共创“生活品质之城”?

话题三

生活与创业的关系

更新观念:破除把生活与创业、工作分割对立的观念,确立生活与创业和谐的理念。

讨论重点:生活与创业矛盾吗?杭州方言中“生活”一语双关,“做生活”就是“做工作”,其意义何在?

如何将创业精神融于生活,提升生活的品位和境界?

如何以生活的心态来创业,使创业成为人性化创业、和谐创业?如何使杭州的产业更加贴近生活,以生活引领发展?

话题四

生活品质与农村居民、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和困难群众

更新观念:破除把生活品质当作奢侈、豪华,当作中高收入者的“专用词”的观念,确立全民共享生活品质的理念。

讨论重点:怎样认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生活品质特色?追求生活品质一定是追求奢侈、豪华吗?生活品质是中高收入者的“专用词”吗?

如何在日常的、平凡的工作中体现工作品质、创业品质?产品定位的精致与豪华有什么区别?

“危旧房改善工程”、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等重大工程,在提升困难群众生活品质中有什么特殊作用?

如何提高农村居民、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和城市中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生活品质?

话题五

城市细节与市民生活品质

更新观念:破除只关注城市功能框架、不关注城市细节的观念,确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

讨论重点:如何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

在城市建设发展大格局初具规模的背景下,如何按照“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细节?

如何看待城市细节在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中的作用?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该关注哪些城市细节?如何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话题六

文化生活品质与市民生活

更新观念:破除文化发展局限于文化界小圈子的观念,确立文化融入生活、提升生活的理念。

讨论重点:如何看待文化在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中的作用?市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生活?文化人如何领衔创业?

如何把城市文化融入行业、企业发展中,培育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打造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如何把“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进一步体现在市民的生活和创业中?

如何把高雅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民俗文化?如何让杭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

话题七

市民公德素质与“生活品质之城”

更新观念:破除只看到生活品质中硬件、看不到生活品质中软件的观念,确立每一个市民都是“生活品质之城”的展示者、推广者的理念。

讨论重点:如何看待市民公德行为是城市品牌的鲜活形象?“生活品质之城”的市民该具备什么样的公德素质?

目前市民的公德素质存在哪些问题?提升市民公德素质的重点和突破口在哪里?如何提升市民公德素质?

话题八

新农村建设和“生活品质之城”

更新观念:破除“生活品质之城”只关注城市,不关注农村;只关注“小杭州”,不关注“大杭州”的观念,确立“生活品质之城”城乡覆盖的理念。

讨论重点:“生活品质之城”是否包含农村?如何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如何发挥城市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各区县(市)该有什么样的特色品质、特色品牌?

话题九

生活品质与机关工作品质

更新观念:破除机关工作就是按部就班、不需要创新的观念,确立机关创新服务、延伸服务的新理念。

讨论重点: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如何立足全市工作大局,树立创新服务、延伸服务新理念?

机关如何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如何在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创新成果及时进行规范?

生活品质范文篇7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共同庆祝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盛大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我区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优秀外来务工者。首先,我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全区广大职工和其他各阶层劳动群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向为我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今天领奖的劳动模范和优秀外来务工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区紧紧围绕RBD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特色街区建设成绩斐然;城区面貌显著改善,城区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区广大职工和其他各阶层劳动群众在党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全区广大职工和其他各阶层劳动群众意气风发地工作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上,为**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涌现出一大批品德高尚、贡献突出的先进模范人物。今天大会上受到表彰的同志,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区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顾全大局精神、高昂的劳动热情和忘我献身精神、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求实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充分展示了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他们不愧先进模范的荣誉称号。他们的精神可敬可佩、可赞可颂,值得全社会弘扬光大。

当前,我们的事业正处在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发展中的严峻挑战。把握机遇、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发展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应对挑战,就需要我们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不放松,努力处理好老城区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努力推进生活品质的提高。年前,区委召开了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五年**区发展总体思路。今后五年,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RBD战略,接轨钱江新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大力建设沿湖核心商业圈、沿江商务居住圈、沿山历史文化圈,全面实施经济质量、环境品位、文化内涵、生活品质四大提高工程,努力打造**市生活品质示范城区。**的发展蓝图前景辉煌,在**的发展中,包括劳动模范和优秀外来务工者在内的全区广大劳动群众,一定大有可为,也一定大有作为。

建设生活品质示范区,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市建设共建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得益的是全体市民;**区作为中心城区,理应走在前列。建设生活品质示范区,要求更高,任务更加艰巨。在建设生活品质示范区中,我们提出了实施经济质量、环境品位、文化内涵、生活品质四大提高工程的具体举措。实施经济质量提高工程,发展都市型工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离不开全区企业,特别是广大产业工人和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实施环境品位提高工程,推进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和环境改善,特别是今年我们将推进危旧房改善、玉皇山南侧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望江地区改造,广大建设和环境卫生行业的职工,特别是外来创业人员将付出辛勤的汗水,他们为我们**区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理应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成果。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和其他劳动群众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同心同德为“打造**RBD、构建和谐新**”而奋斗。

建设生活品质示范区,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可贵的劳模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劳模精神,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在推进生活品质示范区的进程中,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中,我们尤其要发挥劳模精神。特别是推进危旧房改善、地块建设、背街小巷改善等重点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我们尤其需要发扬劳模精神。我们要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激发广大劳动者参与**区建设和发展热情;我们要挖掘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用榜样的示范带动,推进经济社会,特别是推进全区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劳模先进的感人事迹、优秀品质、高尚精神,给他们以应有的光荣,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尊重、关心、学习劳模先进,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我们要以劳模先进为榜样,学习他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信心百倍地投身到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广大劳模先进要珍惜和保持荣誉、谦虚谨慎,发扬成绩、再立新功,努力在新的起点上铸就新的辉煌,更好地发挥示范、表率和带动作用,努力以自身的良好素质和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广大劳动群众发奋努力、共同创造**区美好的未来。

建设生活品质示范区,需要我们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推进生活品质示范区建设,推进**区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尤其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我们要在全区范围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要在企业里推进技术创新,工厂车间开展技术革新竞赛,在职工中鼓励小发明、小创造,要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同时,要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使广大劳动群众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劳动者。

建设生活品质示范区,需要我们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权益。围绕“生活品质之城”的要求,推进“生活品质示范区”建设,这个目标包括全区各层面的群众。既包括富裕者,也包括生活困难群众;既包括户籍所在群众,也包括外来创业人员。只有大家的生活品质提高了,生活品质示范区的目标才能全面实现。所以,我们在建设生活品质示范城区的进程中,要着力做好“三篇文章”,把为群众谋利益作为最根本的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是做好安居乐业文章,要全面推开危旧房改善工程,我们提出了三年完成危旧房改善的任务;加大安置房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要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二是做好扶贫帮困文章,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社区服务体系。在“春风行动”面上救助的基础上,对特殊困难家庭制定个性化、长效化的帮扶救助机制。发动社会和辖区企业实施一对一帮扶,使困难群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设立困难企业退休人员救助基金,进一步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要着力消除“零贫困”家庭。三是做好和谐平安文章,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在居民治安满意率连续几年位居全市各城区前列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平安**建设,营造一个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教育和引导群众识大体、顾大局,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总之,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权益,让全区人民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发展成果。

生活品质范文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活品质

一、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邓小平和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人本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本质。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概括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使经济快速的发展,最终作用于人民的生活品质,使生活品质大幅提高。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放到微观世界,就是人们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生活更加幸福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

1.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

有关和谐社会的理论有许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社会转型论”

该理论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由此带来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2)“内外依据论”

该理论认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就国内而言,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出现了“五个多样化”。这些都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就国际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来自国内国际这两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

2.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涵义有广义和谐社会与狭义和谐社会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涵盖整个社会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狭义的和谐社会涵盖的范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而言的社会生活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

就和谐社会的特征来说,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社会。这些特征包括: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改革择时有序,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实行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利益;法制逐步健全,社会管理规范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

一是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竭力避免个别的局部利益冲突转化为整体的社会冲突;二是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三是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和制定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推进户籍、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的改革;四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五是调整城乡、区域和就业结构,使该缩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渐缩小,使该扩大的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逐渐扩大;六是推进社会公平,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党群之间、干群之间、邻里之间都要和谐。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就是文明发展、发展文明,包括发展的目的、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手段都要文明,这正是一种和谐的境界。要用和谐促发展,用发展促和谐。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条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达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构建和谐社会”与“提高生活品质”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

三、改革和政府转型

改革是为了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多数人在改革中不断获益。目前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大多同改革不到位直接相关,因此,协调利益关系,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以改革为主线,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将为保持社会良性发展和长远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需要加快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力度;从最低的救济制度出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发达地区要率先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转型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由统治型向治理型的转变;从以GDP为中心向以制度创新为中心的转变;政府要尽快实现由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到同时关注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基本的公共产品,用以解决市场主体所不能解决的许多公共问题,保护和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府不再是统治阶级的政府,而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政府。为此,传统的统治型的管理要改变,建设新的治理型政府,需要进行政治、社会多方面的改革。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长远预期,为经济发展提供最重要的制度性公共产品,鼓励制度创新,调动民间和政府两个积极性。要高度关注由于社会矛盾而导致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让多数人分享改革成果,确立“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经济工作方针,着眼于最突出的社会矛盾,提供最紧迫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改革更具现实性和操作性的应是以政府转型为重点。可以说,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战略目标,与政府转型有着相当大的关联性。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大都与政府转型密切相关。金融体制改革和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与政府改革不到位有关。如果政府主导的投融资体制不改变,政府的职能没有根本改变,这些改革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治、社会、环境、文化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解决不好。因此,应当把政府转型作为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点。

通过改革和政府转型,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影响人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各种制度,形成先进的文化氛围,建立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就业工作体系,把扩大就业作为各级政府主要的工作职责之一;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广大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逐步创造条件,使社会保障向小城镇渗透,最终影响人民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周建明胡鞍钢王绍光:和谐社会构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2~48

[2]李周国鲁来:发展的含义及评价体系的演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国农村观察,2006(2):2~7

[3]HouseRJ,DeLbecq.A.TarsiTW.ValueBasedLeaderships:AnIntegratedtheoryandaEmpiricalYest[R].WhartonSchoolofPennsylvania,1998:1~40

[4]马颖:发展经济学60年的演进[J].国外社会科学,2001(4):16~19

[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4~48

生活品质范文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活品质

一、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邓小平和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人本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本质。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概括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使经济快速的发展,最终作用于人民的生活品质,使生活品质大幅提高。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放到微观世界,就是人们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生活更加幸福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

1.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

有关和谐社会的理论有许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社会转型论”

该理论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由此带来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2)“内外依据论”

该理论认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就国内而言,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出现了“五个多样化”。这些都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就国际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来自国内国际这两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

2.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涵义有广义和谐社会与狭义和谐社会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涵盖整个社会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狭义的和谐社会涵盖的范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而言的社会生活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

就和谐社会的特征来说,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社会。这些特征包括: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改革择时有序,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实行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利益;法制逐步健全,社会管理规范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

一是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竭力避免个别的局部利益冲突转化为整体的社会冲突;二是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三是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和制定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推进户籍、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的改革;四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五是调整城乡、区域和就业结构,使该缩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渐缩小,使该扩大的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逐渐扩大;六是推进社会公平,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党群之间、干群之间、邻里之间都要和谐。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就是文明发展、发展文明,包括发展的目的、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手段都要文明,这正是一种和谐的境界。要用和谐促发展,用发展促和谐。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条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达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构建和谐社会”与“提高生活品质”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

三、改革和政府转型

改革是为了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多数人在改革中不断获益。目前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大多同改革不到位直接相关,因此,协调利益关系,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以改革为主线,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将为保持社会良性发展和长远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需要加快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力度;从最低的救济制度出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发达地区要率先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转型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由统治型向治理型的转变;从以GDP为中心向以制度创新为中心的转变;政府要尽快实现由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到同时关注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基本的公共产品,用以解决市场主体所不能解决的许多公共问题,保护和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府不再是统治阶级的政府,而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政府。为此,传统的统治型的管理要改变,建设新的治理型政府,需要进行政治、社会多方面的改革。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长远预期,为经济发展提供最重要的制度性公共产品,鼓励制度创新,调动民间和政府两个积极性。要高度关注由于社会矛盾而导致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让多数人分享改革成果,确立“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经济工作方针,着眼于最突出的社会矛盾,提供最紧迫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改革更具现实性和操作性的应是以政府转型为重点。可以说,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战略目标,与政府转型有着相当大的关联性。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大都与政府转型密切相关。金融体制改革和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与政府改革不到位有关。如果政府主导的投融资体制不改变,政府的职能没有根本改变,这些改革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治、社会、环境、文化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解决不好。因此,应当把政府转型作为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点。

通过改革和政府转型,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影响人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各种制度,形成先进的文化氛围,建立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就业工作体系,把扩大就业作为各级政府主要的工作职责之一;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广大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逐步创造条件,使社会保障向小城镇渗透,最终影响人民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周建明胡鞍钢王绍光:和谐社会构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2~48

[2]李周国鲁来:发展的含义及评价体系的演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国农村观察,2006(2):2~7

[3]HouseRJ,DeLbecq.A.TarsiTW.ValueBasedLeaderships:AnIntegratedtheoryandaEmpiricalYest[R].WhartonSchoolofPennsylvania,1998:1~40

[4]马颖:发展经济学60年的演进[J].国外社会科学,2001(4):16~19

[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4~48

生活品质范文篇10

所谓“冲突”,是指相关各方由于意识到利益、目标、信念或期望的对立而导致的对抗的意愿或行动。所谓“公共冲突”,可以被定义为那些事关公共利益的冲突。它既包括那些直接围绕着公共事项而产生的冲突,也包括那些围绕私人事项而产生但其发展影响到公共利益的冲突。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公共生活中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但冲突并不只具有负面的功能,它也具有某些正面的功能。例如,多元化的冲突可以防止社会整体性分裂;可以作为“安全阀”防止大规模破坏;可以暴露关键问题,创造新的解决方案,作为动力促进新机制的产生;可以作为平衡机制有助于社会的维系;可以提供更多备选方案,预防潜在风险;可以促进深度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因此,冲突管理的任务,并不是一味地压抑冲突,而是设法抑制冲突的负面作用,发挥冲突的正面作用。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府面临越来越多的公共冲突。但政府面临的真正问题,并不仅仅是冲突数量的增多,而是冲突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各级政府都在探索公共冲突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并做出了许多改变和有益的尝试。但从近些年群体性事件发生频率来看,目前中国的公共冲突管理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强调应急管理,忽视常规管理

当冲突升级为大规模的暴力对抗形式时,应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当冲突还处于和平的对抗方式时,则需要常规管理。有效的常规管理,可以防止更多的冲突升级为大规模的暴力。但目前在面对各种冲突时,普遍存在强调应急管理而忽视常态管理的倾向。冲突管理的过度应急化,一方面会导致将本来可以常规化管理的冲突激发为暴力对抗冲突,另一方面会使那些本可以通过常规化化解的冲突累积成大规模的暴力对抗冲突。

二、强调表达渠道,忽视互动平台

表达渠道是冲突各方表达诉求所需要的合法通路。互动平台是冲突各方之间进行观点交流和利益整合的场所。有两种主要的互动平台,一是交流平台,一是整合平台。前者旨在保障沟通、消除误解;后者则主要负责整合利益、促进合作。表达渠道的功能是信息汇集和压力疏泄。但它同时会产生冲突放大和态度“极化”的效应。而交流平台的功能,不仅在于能使问题聚焦,而且可以修正误解、限制极化和开放视野。利益整合平台则进一步在各种互不相容的主张背后,寻求可以相容的利益;区分那些不可妥协的利益和可以妥协的利益,从而缩小利益对抗的范围;并通过合作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来发现那些使冲突各方都可接受的共赢方案。表达渠道与互动平台之间存在着依赖和互补的关系,二者的发展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如果表达渠道的开放不能辅之以相应的互动平台,就会使表达渠道的负面效应被放大,最终导致不得不对表达渠道加以大幅度的限制。但中国目前在表达渠道和互动平台的建设方式上存在着失衡,即在强调开放表达渠道的同时,互动平台的建设却相对滞后。这种失衡导致了负面效应的放大,最终影响政府的威信。

三、强调政府职能,忽视社会作用

中国饮食有一个讲究,叫做“原汤化原食”。这话对公共冲突的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不同性质的冲突,应当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行政的冲突,应当用行政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社会的冲突,则应当尽量以社会的方式来加以解决。但是,由于传统形成的“路径依赖”,也由于中国目前社会建设方面的薄弱,我们有时会过度强调政府在管理社会冲突方面的直接职责。这不仅加重了政府工作的负担,而且也容易使本来存在于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对抗转变为社会主体与政府的对抗。它不仅使政府无暇顾及那些真正应当由政府直接干预的冲突,而且会使政府丧失公信力,失去处理重大公共事项的权力资源。

四、强调冲突处置,忽视冲突化解

冲突处置是对公共冲突的直接制止、控制和平息,防止冲突升级,尽快恢复正常的公共秩序。它以结果为导向,即将制止冲突作为主要目标。在价值上,冲突处置强调直接的效用和效率,即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来处理公共冲突。其评价标准是:公共冲突至少在表面上得到了解决,公开的冲突得到了控制,暴力行为受到了打击和惩罚,公共秩序得到了恢复。与冲突处置有所不同,冲突化解的目标定位于化解产生冲突的原因,消除双方的误解,建立信任关系,寻找满足冲突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它以过程为导向,即将公共冲突治理视为促进双方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将促进双方合作共同探寻共赢解决方案的过程作为冲突治理的最重要内容。在价值评价上,它更加强调程序公平,因为通过公平的过程所产生的方案,才能被双方所接受。与冲突处置相比,以过程为导向的冲突化解可能更加耗时费力,但它所达成的结果也更具有可接受性,更容易获得当事各方的尊重和执行。由于政府承担着过重的冲突管理职能,缺乏充分的时间开展冲突化解,因此其冲突管理的风格更倾向于处置冲突,而不是化解冲突。但这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由于冲突的原因没有消解,各方的怨恨和不信任还被保留,因此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冲突更加频繁;更频繁的冲突,会使政府更缺少时间采取冲突化解的方式,从而强化冲突处置的方式。

显然,以上四个问题的存在,妨碍了中国公共冲突管理的有效进行。但如何进行冲突管理方式的转变,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