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成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7:25

社会主义成败

社会主义成败范文篇1

可是,到了上世纪未,包括有着七十多年光辉历史的龙头老大苏联在内的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垮去,中国等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并没有按理论原理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是在取得了很多胜利的情况下最终走向了失败。

马克思主义向世人展示的是这么一个美好的人类社会,以至它情有可原地成了人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中急切追求和实现的目标。谁不企盼自己能在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物质极大丰富,政治民主自由,个性充分张扬、生活幸福美满的社会生活?

正是人们这一自觉和不自觉的美好的主观愿望(实际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诱使,在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夺取并建立了政权,有望在一个自由空间来实践自己理想的时候,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远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原理,远离了物质决定人的思想意识和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这一前提,本未倒置以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决定物质,决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形式,在社会远还没有形成必要的物质基础,世界的周边环境还没有出现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实施了社会主义以致共产主义制度。

物质和经济自有的发展前进的力量是如此之大,苏联这样强大的国家也无法战胜它,并最终为它所战胜。中国这样并不发达的国家,最终是依靠它把井岗山的红旗高举下来。这并不仅仅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它定义为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原理,而是人类历史就是这样组成的,社会就是这样前进的。在冷战中连自己都不清楚如何取得了胜利的美国等资产阶级,他们的胜利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和平演变”,而是不可抗拒的物质和经济的力量帮助了他们。他们现在的强大和繁荣,不是他们的制度比社会主义优越,而是物质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正是这一必然,使得资产阶级的强大和繁荣,为他们自己所不能断送,也为无产阶级所不能阻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为无产阶级所不能断送,也为资产阶级所不能阻挡。马克思主义者并不会因为这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失去信心,而恰恰相反,失败和挫折最终将使他们警醒。他们最终会从近两个世纪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历史中发现物质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他们将会比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更加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造就物质,而是物质造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能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来创造物质和经济,而要用物质和经济来创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具有先进世界观,掌握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马克思主义者,有事实有理由有权利有义务有信心更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来对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实践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进行反省,来对苏联等国家的失败和教训,对中国等国家的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以避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再度遭受历史的重大挫折和损失。

本书就试图从这样一个角度,摒弃学术著作的陈腔腐调,杂以报告文学手法,对近两个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进行回顾和述评,力争自己的见解不光为专门家也为普通人所能理解。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从自身所处的客观物质实际环境出发,作者在文中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四项基本原则,遵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鼓励党员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主张”,坚定不移支持中国以及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并希望这个小册子能成为一块块的砖,铺到它前进的道路上,让它能更快更顺利地向目的地前进。

作者毫不惧怕错误。有各流派千弩万箭拭目以待,即便错误也不会贻害四方,错误的只会是作者个人。作者害怕的是自己的观点是一个新哥白尼天体论,害怕这写于十二年前,改了不知多少次的纸张零落成尘,使历史与一个新的“日心说”错肩而蒙受重大损失。

社会主义成败范文篇2

二十世纪历史舞台上,社会主义演绎了一出由兴到盛,由盛转衰最为悲壮的历史大剧。1917年11月19日,布尔什维克率领工人和士兵攻入圣彼得堡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的克伦斯基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此诞生。共和国成立不到一年,1918年3月9日,乘坐“光荣号”巡洋舰的第一批英国士兵,在摩尔曼斯克海岸登陆,英、法、日、美、德等协约国,拉开了向苏维埃共和国武装干涉和进攻的序幕。1941年,希特勒德国成功攻占欧洲诸国后,6月22日凌晨4时,向苏联发起了闪电式大规模入侵。仅四个月,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但是,希特勒武力没有征服和打倒苏联,反而打出了一片社会主义国家。世纪中叶,苏联卫星上天,赫鲁晓夫笑访美国,社会主义如日中天,与资本主义形成两极世界。社会主义者骄傲宣告,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社会,它的丧钟就要敲响。可是,老朽资本主义还没有死去,世纪下半叶,从波兰瓦文萨团结工会始,至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上猎猎飘扬了74年的镰刀锤子红旗,在寒风中徐徐落下,西方资产阶级不动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弹,跨两个世纪,绵延欧亚几大陆,近世界一半人口,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运动所造就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失的失败,改的改革,多少仁人憧憬追求,多少志士流血奋斗,多少凡人无私奉献,多少凯歌,多少辉煌,竟如一夜春雨后,花落流水东。唏嘘之余,我们不禁要问,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社会主义到底有没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社会主义发展到了如此强盛的地步为什么还会失败?

1868年3月25日,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谈到了一种现象: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和古生物学中一样的情形。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甚至连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会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66页)

翻开近现代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张张日历,回眸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所经历的山山水水,历史惊人地向我们展示出了被当时人们存不道视而不见现在却异常清晰的一条连贯的神密脉线,它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和事实揭示出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失败和改革以及它最后必定胜利的真正原因所在。

社会主义成败范文篇3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C.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第2题】下列权利中,()是知识产权。

A.著作权

B.专利权

C.肖像权

D.商标权

【第3题】下列说法符合工作报告写作要求的是()。

A.适宜采用概括叙述的表达方式,避免描述事情的细枝末节或罗列数字

B.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C.报告内容应有新意

D.点面结合,实事求是

【第4题】何种经济成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不是主导力量?()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集体经济

D.国有经济

【第5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包括()。

A.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6题】机构编制管理的任务包括()。

A.政治管理

B.职能管理

C.机构管理

D.人员编制管理

【第7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包括()。

A.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8题】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A.和社会发展规律基本一致的

B.在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C.按人们的需要和好恶进行的

D.按领袖的意志实现的

【第9题】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A.统一

B.开放

C.竞争

D.有序

【第10题】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C.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成败范文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重大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各级党政组织要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意识,紧密联系实际,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努力走出一条有自己特点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一、整合农村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捷径。为了节约资源、发挥现有资源效能的最大化,提高人口素质,进行村庄资源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捷径。现在,在全国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几户、几十户不过千人这样的小村庄到处可见,他们居住环境一般比不上人口多的大村庄,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因此也无法享受到更多国家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像因道路遥远、道路狭窄遇到危重病人救护车无法进村,影响病人的救治;还有的因道路不畅农民的农产品运不出去,造成丰产不增收;还有由于村庄小没有学校,孩子无法上学或要走几里路上学等;由于村庄小、居住分散,近年来各地开展的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公交车、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自来水等村村通工程耗费大量钱财,如果是整合后的村庄就会节约大量的财力物力,同时还可减少村干部人数,减少经费开支,便于管理,有利于就学、就医,有利于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村庄整合方案应有超前意识,至少要50年乃至100年不落后。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选准适合本村实际、有发展潜能的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依托。作为一个村庄的发展,从长远来看,经济上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一两个过硬的项目,这样才能维持村民有一个较稳定的收入水平。全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各有特色,那些改革开放早的村庄,村集体企业已发展成规模化,像江苏的华西村、山东的南山集团等,当然大部分的村庄正在积极探索中,这就需要各地区根据中央的要求,制定一系列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同时各地应派出长期的懂技术善经营的指导工作组,对那些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形成规模的行业积极引导,建立各种行业合作组织,进行企业化管理,使之健康发展。对那些没有项目的村庄要采取具体措施正确引导,淘汰影响增产增收、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品种、耕作管理方式,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的耕作管理方式,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索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三、干部和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因素。首先,选准配强村两委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长期的、内在的动力是村级组织和全体村民不懈的努力奋斗,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高素质的村级干部队伍,特别是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问题。其次,村级干部实行工资待遇制度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的村级干部是没有工资的,有的也只是一些类似于补贴,多数村干部靠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来开展工作的,致使一些班子出现了空转、半空转状态。有些村干部工作没有压力,主要是权、责、利三者关系不明确。从表面上看,村干部实行工资制度是一宗不小的开支,但从长远看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发工资这一形式,干部的劳动得到认可,另外对实行了工资制度的村干部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进行严格考核,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各种资源的不流失浪费,确保政令畅通。再次,培养一支不离村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智力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从哪里来,除了本村原有的,再就是在社会上招募一些志愿者,大量的不走的人才就是对村民进行大规模多层次的培训,这种培训必须是建立在有计划、有目的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培训。作为今天的党委政府应从单纯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在培养农村人才工作上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大投入,这种投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新农村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不仅仅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事,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这里的参与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思想认识的参与,也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要知道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的成败,也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二是具体行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可分为主动性参与和被动性参与两种。主动性参与,如工作在与三农有关行业的人员,由于工作性质任务因素的参与是主动性的,被动性参与往往是因政策调整、单位行为驱使人们的参与,无论思想的参与还是具体行动的参与,都是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

社会主义成败范文篇5

【正文】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度里,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意义尤为重大,尤其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统一起来,既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一、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一方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克服改革开放中僵化思想的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是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之一,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意义重大;而“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实践和探索的过程,没有既定的模式,要力戒思想僵化,不能不顾实际,从本本出发。邓小平指出:“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现象就产生了。”“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2-143页。)另一方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保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和重要内容,“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14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但不能因为变化了的实际,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普遍性,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背离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历来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但必须解放思想。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认为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也要考虑到国内各个不同地区的特点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3页。)“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0页。)

二、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要在实践中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实行对外开放,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首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回应资本主义挑战的需要。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最主要的社会制度并存竞争,借鉴扬弃;比吸引力,比优越性,致力于在实际上解决由谁代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并在历史的选择中取胜的问题。在此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取得了成效。但是利用资本主义并不容易,邓小平指出:“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让我们得到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05-406页。)因此,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尤为重要。其次,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在扩大对外交流中维护独立自主权利,保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御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需要。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它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第三,自力更生为主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国曾经一度完全或基本上处于没有外援的状况,主要靠自力更生。没有外援就迫使我们奋发努力。邓小平说:“我们在这个期间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发射了人造卫星等等。所以,我们向第三世界朋友介绍的首要经验就是自力更生。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争取外援,而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406页。)

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要由实践来检验利用资本主义的成败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尝试,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是否成功,利用资本主义最终是否反被资本主义所利用,必须用实践来检验。不承认实践标准,就是违反实事求是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

在实践中检验利用资本主义的成败:首先,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力问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这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28页。)其次,利用资本主义就要敢于实践。对外开放,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会有风险,但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有了可喜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中国对风险承受能力增强了。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

四、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能否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首先,要利用资本主义,就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新课题带来新问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联系实际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思考,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邓小平在谈到“两个凡是”问题时说:“把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同志自己多次说过,他有些话讲错了,一个人只要做工作,没有不犯错误的。又说,马恩列斯都犯过错误,如果不犯错误,为什么他们的手稿常常改了又改呢?”(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8页。)其次,要准确完整地、作为思想体系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势必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最主要的社会制度并存竞争,借鉴扬弃;比吸引力,比优越性,致力于在实际上解决由谁代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并在历史的选择中取胜的问题。在此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取得了成效。但是利用资本主义并不容易,邓小平指出:“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让我们得到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05-406页。)因此,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尤为重要。其次,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在扩大对外交流中维护独立自主权利,保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御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需要。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它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第三,自力更生为主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国曾经一度完全或基本上处于没有外援的状况,主要靠自力更生。没有外援就迫使我们奋发努力。邓小平说:“我们在这个期间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发射了人造卫星等等。所以,我们向第三世界朋友介绍的首要经验就是自力更生。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争取外援,而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406页。)

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要由实践来检验利用资本主义的成败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尝试,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是否成功,利用资本主义最终是否反被资本主义所利用,必须用实践来检验。不承认实践标准,就是违反实事求是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

在实践中检验利用资本主义的成败:首先,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力问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这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28页。)其次,利用资本主义就要敢于实践。对外开放,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会有风险,但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有了可喜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中国对风险承受能力增强了。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能否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首先,要利用资本主义,就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新课题带来新问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联系实际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思考,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邓小平在谈到“两个凡是”问题时说:“把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同志自己多次说过,他有些话讲错了,一个人只要做工作,没有不犯错误的。又说,马恩列斯都犯过错误,如果不犯错误,为什么他们的手稿常常改了又改呢?”(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8页。)其次,要准确完整地、作为思想体系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势必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最主要的社会制度并存竞争,借鉴扬弃;比吸引力,比优越性,致力于在实际上解决由谁代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并在历史的选择中取胜的问题。在此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取得了成效。但是利用资本主义并不容易,邓小平指出:“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让我们得到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05-406页。)因此,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尤为重要。其次,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在扩大对外交流中维护独立自主权利,保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御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需要。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它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第三,自力更生为主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国曾经一度完全或基本上处于没有外援的状况,主要靠自力更生。没有外援就迫使我们奋发努力。邓小平说:“我们在这个期间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发射了人造卫星等等。所以,我们向第三世界朋友介绍的首要经验就是自力更生。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争取外援,而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406页。)

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要由实践来检验利用资本主义的成败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尝试,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是否成功,利用资本主义最终是否反被资本主义所利用,必须用实践来检验。不承认实践标准,就是违反实事求是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

在实践中检验利用资本主义的成败:首先,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力问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这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28页。)其次,利用资本主义就要敢于实践。对外开放,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会有风险,但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有了可喜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中国对风险承受能力增强了。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

社会主义成败范文篇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首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回顾我们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执掌政权以来的历史进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贯穿了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同志把执掌全国政权比作“进京赶考”,要求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防止‘糖衣炮弹’的攻击”,要学习领导新中国所需要的各种建设本领、管理本领。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大声疾呼,我们“要忧国、忧民、忧党啊”!他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志说,这“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并且强调,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弘扬和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一年多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保持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夙兴夜寐、兢兢业业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社会主义成败范文篇7

一、这次教育活动是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否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能否把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取决于全体共产党员能否始终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能否始终保持先锋队本色,能否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共产党周围,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因此,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成败。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际交流范围的扩大,各种文化、思潮的涤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时刻在考验着每个党员干部,有的人在各种诱惑面前,丧失了党性原则,甘愿腐化堕落,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降低了党的威信,危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及时开展了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主题的党内“整风运动”,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学习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分子就要响应党的号召,努力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上下功夫,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学习作风,为群众,为基层作好表率。

一是要切实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做到真学、真懂、真信,而不是随便抄抄笔记,听听辅导,敷衍了事。只有真正学懂弄通,才能触及灵魂,才能在思想深处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才不会在各种思潮和诱惑面前被轻易颠覆。二要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入党宣誓的那样,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要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三是要努力提高能力素质。作为共产党员,仅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要求自己还是不够的,还要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多作贡献,贡献的大小需要通过能力素质来体现,因此要不断在工作中提高素质,加强履职尽责的能力建设。三要加强品德修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四要作好表率。表率就是榜样,是标杆,就是“向我看齐”。领导干部要做干部的表率,干部要做普通党员的表率,普通党员要做群众的表率,这样党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党的威信就提高了,凝聚力也自然提高。

社会主义成败范文篇8

一、政治素质是政工干部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等方面的基本条件。

政工干部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沿着正确的路线顺利进行,并不断取得成功。

政工干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勤奋学习,勇于开拓,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但在新形势下,专业政工队伍也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和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突出表现在:少数政工干部马列主义水平不高,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不够,把握不准;在政治远见、政治决断方面还缺乏锻炼和培养。因此,提高政工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意义重大。

1.政工干部必须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提高理论水平,它是政工干部政治素质的基础,是政工素质的重中之重。

2.政工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只有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才能掌握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而多管齐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政工干部必须具备科学的政治远见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政治远见和政治敏锐性是政工干部必须具备的重要政治素质。

4.政工干部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即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勤政廉政等思想工作作风。

二、道德品质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道德素质实质上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行为中的体现。它一方面表现为内在的心理和价值意识的特质,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外在的活动和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

正因为道德品质贯穿在人们生活和工作过程始终,表现在人们一系列言行中,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亲疏,工作效率高低,事业的成败。因此,加强培养正直诚实、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公正无私、廉政爱民等思想道德品质,是广大政工干部的加强学习、反省克己、积善慎独必备的品德修养。

三、文化素质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现代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建设必须靠科学技术,作为新形势下的政工干部,涉猎现代科技知识,提高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政工干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学习和掌握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才能了解广大职工群众的心理状态。掌握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政工干部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实在是裨益匪浅。

社会主义成败范文篇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括马克思主义当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按照中国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每一次结合的实现,都是新一次结合的开始。因此,每一次结合的提出和实施,在本质上都具有当代性,都是围绕当代中国的重大历史课题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出适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理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我们实现了这次结合,形成了思想。在那个时代,坚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出适合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情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我们初步实现了这次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们同属于一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里讲的“最新”,是一个历史性的“时代”概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回答中国所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而形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体系。它是对思想的继承,又是对思想的发展。这一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它的当代性,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仍有一个不断“当代化”的问题。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坚持这一点,在当前,一方面要清醒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此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不能脱离国情、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另一方面要充分看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社会和谐,更加注重把握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所遇到的新机遇新挑战,更加注重分析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所提出的新任务新课题。总之,要“大力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近代以来的中国,无论是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离不开世界环境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民主革命时期,同志就以开阔的世界眼光研究和指导中国革命。他指出,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那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绝大的变化,这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不了解这种变化,没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就不能了解中国民主革命的崭新性质及其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不能引导中国革命走上胜利之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立足中国国情而富有中国特色,而且顺应世界历史潮流而富有时代特征。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党的十四大报告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时充分阐明了它的国际背景,指出: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里讲的时代主题、时代特征、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都是一种世界眼光、一种国际比较,从全球范围的高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性品质。党的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进一步作了具体阐述,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来看,许多思想观点直接就是对当代世界及其发展的新概括。例如: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文明多样化的判断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世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还有一些思想观点,如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等等,既是当代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又是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的产物,是当代人类文明的共同结晶。以上两个方面内容,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的结合。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指明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必要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且有助于我们开阔世界眼光,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

立足国情和放眼世界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两条重要原则

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来说,所谓实际,最根本的是国情实际和世界实际。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全面加以把握。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人如果只研究世界、不研究中国,那就会脱离中国国情,做不好中国的事情;同样,如果只研究中国、不研究世界,那就会落后于世界潮流,也做不好中国的事情。离开了这两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十足的空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真理的具体性。世界上没有抽象真理,一切以条件为转移。在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不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实际出发,独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是不可能有的。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当然,在中国更不同于其他各国,因为中国在国情上更具有特殊性。

社会主义成败范文篇10

今年是*同志的名篇《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纪念这篇曾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过历史性作用的重要文章,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纪念《愚公移山》?这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寻找答案。

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是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闭幕词。党的七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大会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时刻召开的,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召开的。大会通过的新党章,确立了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选举产生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大会制定的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正确路线,为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在党的七大上,同志曾经3次讲到愚公移山的故事。第一次是*年4月24日所作的“口头政治报告”,第二次是1945年5月31日所讲的“结论”,第三次就是*年6月11日所作的闭幕词。同志3次讲述这个故事,突出强调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但前进道路上是有困难的,因此要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充满信心,万众一心地去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作为党的七大的闭幕词,《愚公移山》深刻总结了大会所取得的成果,号召全党为宣传和贯彻好大会的路线而奋斗。同志如此重视党的路线的宣传,如此重视革命必胜的信心教育,是因为他充分估计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建立新中国的艰巨性以及党面临的各种困难。把这篇讲话定名为《愚公移山》,就是提醒全党同志都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这对于我们做好今天的工作和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这是因为,信仰、信念、信心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同实践的目的相联系,贯穿于实践的全过程。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是保证社会实践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条件。我们事业的得失成败和前途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党同志的信仰、信念和信心问题解决得如何。

今天,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前进的征途上,信仰、信念、信心问题始终是关系方向、关系大局、关系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科学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的坚定信念。坚信这样的科学信仰和坚定信念一定能够实现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智和情感,就是我们的信心。始终具有这样的信仰、信念、信心,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重要条件,也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联系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来重新学习《愚公移山》,我们依然能够深深感受到其中常学常新的科学内容和经久不衰的思想魅力。由此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今天纪念《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就是要像当年宣传党的七大路线那样,宣传好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大家进一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成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会实现的坚定信念和信心,从而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事业的成功总是同实干密不可分的。我们今天学习《愚公移山》,还应该学习愚公“挖山不止”的实干精神,像“愚公”那样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中,既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又要有知难而上的进取精神;既要努力攻克改革发展中的难点,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