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20:42:23

社会养老险

社会养老险范文篇1

1.人口老龄化。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统计,2007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1.5340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1.6%;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1.0636亿人,占总人口的8.1%。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年,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2051年~2100年,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个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2.保障人权。一个人年轻时为国家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在他年老时并且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国家要保障他的生存权,并尽可能地让他体面地生活,这是养老保险的应有之义。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未能有效地践行宪法以及劳动法的精神,仍有许多老年人未能得到国家的庇护,这就需要国家着手进行改革,充分履行其社会职能。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是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这迫切需要国家构建一个覆盖面更广、惠及更多群众、待遇更加公平、抗压能力更强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过程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健全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首次提出要以社会化管理为主。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如《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关于建设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它们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阶段。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正式实施。在养老保险方面,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中国现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1.健全养老基金运作。《社会保险法》规定,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而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12月13日公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作为战略储备养老金的社保基金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办法》中原则规定了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比例: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1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这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安全性投资模式”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安全性投资模式”仅允许社保基金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严格禁止其投放其他金融部门和经营性事业,包括上述的基金、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养老基金是对退休者的负债,是退休人口的基本生活来源或“养命钱”。养老基金的安全与完整关系到养老保险目标的达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退休人员的人权保障和其养老保险权的实现,因此,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必须格外注意安全性,必须保证本金的收回,并取得预期的收益。而“安全性投资模式”则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这个目标的实现。反观改革后的基金运作模式,它具有较大的风险,增加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例如股票投资,其风险性体现得最为明显,具体表现为:信息披露十分有限,市场信息共享性很差,加上政府在公布政策等方面的失误,使得股市大起大落时有发生;散户众多,对股市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加上法规不健全,使得庄家操纵、内幕交易和投机活动比较盛行,这加剧了股市的波动。所以,笔者认为,《办法》规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40%比例值得商榷,应当适当下调,即只能有少量的资金用于投资如股票等的高风险资产;投资的过程应受到监督机构高度紧密的监督,保证信息的及时披露、充分的事前和事中监督以及严厉的事后制裁。

社会养老险范文篇2

一是坚持“政府统一管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二是养老基金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大账户小统筹”的模式,并设立了激励机制,改变了“老农保”的单一的个人账户的模式。三是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衔接。四是公共财政大力支持。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立法滞后

我国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多年,却至今仍未出台一部专门的综合性法律加以规范,难以适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需要。立法工作严重滞后、立法层次低、立法体系不健全、法律的监督和实施机制薄弱等问题,表现十分明显。虽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指导意见》,但新农保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也仅仅是停留在政策层面,尚未上升到法律法规高度。

(二)“新农保”统筹层次较低,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大

“新农保”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直接实行省级管理,但从“新农保”的试点情况来看,都是以县级为单位进行试点。这就意味着“新农保”只能在县级统一筹集资金,统一调配资金和运营资金。一般来说,统筹层次越高,风险越分散,养老越有保障。统筹层次越高,资金集中管理和运营,集中投资,资金保值和增值越有保障。同时,从其他各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各自的缴费标准、待遇计发和基金运营都不尽相同,这样就会出现各地制度多样化和碎片化趋势,同时基金保值增值也会受到制约。

(三)“新农保”对一部分农民的吸引力弱,政策宣传力度需加强

目前,虽然各地都在积极的加强政策宣传,但大部分地区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上传下达和应对上级检查上,并未深入地进行“新农保”的详细解读上,很多农村老人仅仅是知道有“新农保”这个政策,但对“新农保”到底能带来多少益处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一部分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存在“短视行为”。如何解决农村居民的“短视行为”,是“新农保”面临的一个难题。

(四)覆盖面小,执行成本高

目前的“新农保”的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现行的政策体系下,农民工只能取出城市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把它转到新农保个人账户中。另外,我国目前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执行成本高,主要是指社会保障资金中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成本高。

三、完善和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

(一)加快立法建设,促进制度稳定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仅仅依靠政策性文件来实施,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容易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由于中国的立法原则有自己的特色,基本上是由低到高,由规范性文件、规章逐步上升到法规、法律。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指导意见》的规定下,在试点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新农保”制度,在制度不断规范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新农保”政策向法规、法律过渡。

(二)加强对“新农保”基金的管理与保值增值

“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直接关系到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和“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一是要尽快出台“新农保”基金投资管理的指导意见或条例。二是要明确各级政府在“新农保”基金投资管理中的责任。三是进一步探索“新农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如发行国债、用于具有稳定回报的项目投资等。四是加强投资监管。建立与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融为一体的监管机制,定期对“新农保”基金收支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新农保”基金的安全。

(三)加强“新农保”的宣传,积极争取农民参保

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要加大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应培训专门的宣传队伍,深入浅出的为广大农民解释“新农保”政策益处,及时解答农民的相关疑问,指导农民积极参保,增强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社会养老险范文篇3

经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在此召开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督办会,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通报前段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进展情况,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剖析原因,强化措施,力争春节前全面完成今年省政府下达给我县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任务。刚才,李兴中同志通报了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前段工作情况,镇、容城镇作了典型发言,镇作了表态性发言,财政局、地税局介绍了具体操作办法。为加速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国家试点是我县坚持先试先行,积极争取的结果。从年起,为配合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我县首先在新农村建设仙洪试验区毛市镇、镇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费试点,在取得一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县政府向省政府呈送了将监利纳入国家第一批新农保试点县的请示。由于特殊原因,我县没被纳入第一批试点县。年,县政府再次向省政府申请,将监利县纳入国家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县,仍然未果。年,县政府决定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在仙洪试验区13个乡镇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县政府面向社会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在扩大自费试点的同时,县政府又一次向省政府递交申请,请求纳入第三批试点县。经过县政府的不懈努力,今年7月,我县终于被国务院纳入全国第三批新农保试点县,从今年7月1日起,我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

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既是省、市交给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更是加快我县社会事业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也是我县百万城乡居民的福祉,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和要求上来,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真正把这一惠及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社会和谐安定,最根本的就是群众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加快转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社会成员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只有尽快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保证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降低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近年来,我县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只能靠土地、子女和长期积蓄进行居家养老。很多老年人由于缺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支撑,基本生活没有保障,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收入低而且很不稳定,有的甚至没有收入,靠个人积累养老十分困难,政府有责任建立一套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分担他们养老的压力。这既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增强他们生活的自信心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又有利于减轻子女赡养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经济利益、赡养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形成尊老爱幼的文明风气和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同时,还有利于促进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有利于拉动城乡消费和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社会和谐和长治久安政策的推行,是我县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关注民生,解决群众老有所养的重大决策。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这项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坚定信心,切实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让上级放心、让群众受益、让社会满意。

(三)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各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责所在。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基层组织的职能也将发生根本改变,由过去的行政管理职能为主逐步过渡为服务职能为主,民生工程随之成为了政府部门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乡镇政府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转换工作职能,以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为第一要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当前我县最大的民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

(四)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荆州有石首、洪湖、监利、松滋四个县市区在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试点,和我们同时纳入第三批试点的松滋市,目前已完成了今年目标任务的40%,而洪湖市已完成了80%的参保任务,对比兄弟县市,我县完成的21.79%的参保率实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全市的后腿,影响了全市的工作进度。我们一定要坚持以取得实效为出发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以宣传发动为着力点,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为动力,从宣传发动、组织领导、政策落实、经费保障四个方面着手,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全力推进此项工作的落实。

二、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紧迫感

8月10日,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动员大会以来,各乡镇迅速行动,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组建了工作专班,落实了专班人员,下达了目标任务,前段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截至11月15日,23个乡镇(管委会)全部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共办理参保登记181332人,占完成全年任务数的21.79%。52493人办理了参保缴费手续,其中25526人办理了缴费手续,收缴保费605.7万元,26967名60岁以上城乡居民开始按月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离省政府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周边县市还存在很大差距,与我们今年的目标任务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统一。自8月份动员大会后,大多数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专班认真负责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而少数乡镇认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主要是人社部门的事,与乡镇关系不大,简单地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最后不了了之,事后无人问,无人管。由于县乡两级换届,有的乡镇甚至动员会都没有召开。

二是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但也是一项新生事物,政策的受益人群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涉及范围和对象分布面广,情况复杂,做好宣传动员至关重要。只有把意义讲透、政策讲明、好处讲清,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自愿参保缴费。前段虽然举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宣传活动,但力度不够大、攻势不够强、氛围不够浓,没有充分发挥出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惠民政策效应。

三是工作进展不够平衡。、毛市、分盐、黄歇、桥市、柘木、汴河、棋盘等乡镇迅速召开动员会并深入村组和街道宣讲政策、指导业务、措施得力,收效明显,参保登记、保费征收工作全面展开,走在前列,待遇发放和保费征收齐头并进;朱河、三洲、容城等乡镇把动员大会延伸到每一个村组,武装到所有村组干部,采取先试点一个村,以点带面,带动全镇实施;采取分级包片,包组包户,重点突破,先老后少,先易后难,党员带头,时限明确,成果显著;少数乡镇工作相对滞后,进展缓慢。有的乡镇(管委会)仍停留在成立专班、分解任务阶段,尚未开展参保缴费和待遇发放工作。

三、强化措施,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目前,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已全面启动,各乡镇特别是工作滞后的乡镇要再动员、再组织,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扩大参保覆盖面和群众受益面。

(一)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乡镇(管委会)新一届党委政府要确保人员到位,分工明确,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并做到一日一过问。要建立一套有学习、有检查、有汇报的日常工作机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要将任务层层分解,党委班子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要责任到岗,量化到人;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和考核到位;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干部职工的年度考核、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严格奖惩兑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既要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配合、密切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县人社部门要做好政策宣传、人员参保登记、待遇发放和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县财政部门要做好农村居民保费征收、基金入库等工作,及时向经办机构提供参保人员的参保缴费情况;县地税部门要做好城镇居民保费的征收和基金上解工作,及时向经办机构提供参保人员的参保缴费情况;县公安部门要及时地为无户籍或户籍资料不全的居民办理户籍手续,提供相关的户籍资料和信息;县农业银行、信用联社要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开辟专门的服务窗口,及时快捷地办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工作。

(二)要明确目标,务求实效。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12月底前完成今年省政府下达我县参保率达60%的目标;二是全面、按时、足额发放基础养老金的目标;三是春节前完成全年参保任务80%以上的目标。围绕这三个目标,各乡镇党委政府务必要再认真研究和全面部署,落实好各项工作目标,克服畏难情绪,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春节前全面完成总目标任务。

在工作中,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省政府要求在11月底前基础养老金全部发放到位,县政府结合我县工作实际,要求各乡镇要迅速行动,指定专人登记填表,本周内上报县城乡居民保险局,确保在12月上旬让所有符合条件的老人都能领到养老金。二是提高参保缴费率。各乡镇下一步要以提高“参保率”为重点,认真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实行目标管理,要想尽一切办法,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提高参保率。

(三)要多措并举,大力宣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广大居民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政策,要让大家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自觉踊跃参保,宣传工作至关重要。各相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年关将近,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县城乡居民保险局要尽快制作宣传资料,及时发放,并向社会公布咨询电话。并通过县有线电视台政策内容,播放宣传节目;各乡镇和社区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利用板报、专栏、标语、横幅和宣传车等形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途径、多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向群众讲政策、讲好处、讲要求,使新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深入浅出地讲解政策的核心内容,突出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要给群众算细账、明白账和实惠账,让广大群众了解政策的好处,自愿、自觉参保。此外,要结合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工作,采取集中发放的形式,通过领取养老金待遇老人的现身说法,打消群众的疑虑,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养老保险带来的实惠,同时也引导城乡居民自觉自愿参保缴费,提高参保率。

(四)要抢抓时机,确保发放。省政府要求我县11月底前100%完成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工作。中央财政对我县周岁以上老人今年7-12月份的基础养老金6207万元全部拨付到位。省政府将在12月初对各地发放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全部发放到位,不仅收回账户的剩余资金,而且今后将不再按已申报的人数给予拨款,并在全省进行通报。现在已近年底,我们有效工作时间已相当有限,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有限的工作时间,全力开展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工作。

一是开展调查统计。各乡镇要安排专人,与乡镇人社所工作人员一道,制定60岁以上城乡居民调查统计表,下发到各村组和社区。由各村和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逐村、逐户、逐人进行真实准确的调查登记,在对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身份信息或户籍信息进行认真核实后,一周内上报城乡居民保险局。

二是简化办事程序。县城乡居民保险局要针对各乡镇上报的信息资料,进行严格认定审核工作,准确无误后交由指定的金融机构进行存折的制发工作。各金融机构要简化办事程序,设立专门窗口,确保基础养老金快速发放到位。

三是举行发放仪式。各乡镇对基础养老金的发放都要举行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发放仪式,一方面让享受待遇的老人充分感受到党的政策的温暖,另一方面也通过养老金的发放来促进年轻人参保,真正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这项政策得到良性健康的发展。

各乡镇对领取养老金人员要做好资格认证工作,对死亡、失踪人员要及时清理上报,及时停发养老金,切实做到“不漏发一人,不多发一人”,防止养老金流失。对该领取却未领到养老金和不该领已经领取养老金的人员,一经查实,将严肃追究所在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五)要突出重点,扩大覆盖面。一是要突出做好45岁到59岁这类人群的参保工作。这类人员是即将受益的参保对象,我们要耐心地向他们宣传政策,动员他们早日参保,早日享受待遇;二是要突出做好城乡重度残疾居民的参保工作。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积极主动地做好他们的参保工作将有利于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三是要突出做好现任村主职干部的参保工作。干部带头,典型引路是推动工作的有效途径,要通过村干部的示范效应带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积极参保,形成一家参保带动一片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要搞好村主职干部的信息录入审核工作,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好他们的参保省级补贴工作。

(六)要及时检查,加强督办。县领导小组和政府督办室要加大督办检查力度,及时印发督办通报。要建立旬报告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编发简报,及时通报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对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及时推广,对认识明确、行动迅速、措施得力、积极创新、成效显著的乡镇、部门和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对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力,行动迟缓的单位和个人,县政府将启动问责程序,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乡镇政府要每天督查工作进展,每周召开一次协调会,每旬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工作进展;县内新闻媒体要定期报道工作动态,宣传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积极引导和督导全县各乡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

(七)要快捷高效,优质服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惠民工程,要尽最大可能为参保群众提供方便,让参保群众满意。要根据群众的承受能力,指导他们合理确定参保缴费的档次标准,对群众的参保申请,要做到即时受理、迅速办理。要制定科学合理、简单明了的办事流程,坚决避免让参保群众村里、镇里来回奔波的现象发生。要充分发挥村级(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协理员作用,要求他们做好本村(社区)群众的参保登记、信息收集和整理上报等基础性工作。要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和服务网络系统,实现省、县、乡、村(社区)四级联网,提高工作效率。要建立参保缴费快速通道,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增设服务网点,实现养老保险费银行代核代缴,方便城乡居民。

社会养老险范文篇4

一、城镇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建设滞后

以法治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坚持的方针理念。尽管政府及其社会各界人群已经意识到改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建设上仍旧缺失实践性。虽然颁布了各项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法律文献,勾勒出了大致的实践框架,但由于大多数城镇农民法律意识薄厚,且政府宣传力度缺失,就导致了在法律建设上有所不足,养老保险制度不能够深入人心。因此在老人参保方面就有了实践性、滞后性的困难。

(二)资金筹集难度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基础的强弱决定政府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投入程度。但就目前的城镇农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渠道来看,主要是依靠城镇农民自身的收入,国家财政补助和城镇农村集体经济这三方面。然而,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集体经济的资金补助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多重压力之下资金筹集更加困难。

(三)政策吸引力不足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更是需要社会各方人才的积极响应和配合。但是建设城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本身就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比如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差异大,宣传度不足,且政策本就缺少宣传力度,再加上缺乏从事投资事业的人才,造成了参保人员对于养老保险失去了信心。因此,政府不仅要考虑到资金筹集问题,更应该完善政策制度,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员投身社会养老保险行业。

(四)缺乏有效的管理

社会养老保险的建设不仅需要政策财政支持,更需要有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进行管理。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基金监督机制的效率却有所缺失,比如各阶层管理人员相互干预对方,违背政府政策规定,甚至是擅自挪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贪污泛滥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保险人故意涂改伪造投保人的相关投保材料,以此才骗取投保人的养老金,使得各地区的养老保险补助得不到落实,所以在缺实严谨有效的社会养老管理之下,推动城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进程更是难上加难。

二、完善城镇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议

(一)加快立法,稳定制度

完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能够有效地改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政府不仅要意识到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重要性,更应该注重养老保险政策的具体实施与支持,逐步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大对城镇农民养老保险各方面的扶持,以法律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作用,不断健全改善养老保险体系,这样,才能使社会养老人群能够依法维护自身利益,有法可依。

(二)提高理念,明确责任

经济基础是建设社会养老保险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必须要提高社会劳动人民的集体收入水平,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此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活需求。而政府作为行政机构应该适当的调节人口老龄化日益增长的趋势,在提高城镇农村居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意识和重要性的同时,逐步调整人口发展问题。只有政府明确的自己责任所在,提高人们参与养老险建设意识,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

(三)优化设计,提高吸引力

社会养老保险建立难度大,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城镇农民参保意识薄弱,对于参保顾虑大,信心不足。因此,政府要想建设好社会养老险制度应该消除城镇农民的顾虑,做好思想工作。政府在养老保险宣传方式上不仅可以通过电视,新闻报纸,也应该发挥政府作用,适当的邀请投资专家进行社区养老保险讲座,积极鼓励城镇农参与,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参与养老保险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了解到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得好处。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注重向城镇农民传达养老保险的规范性,通过优化设计养老保险,吸引更多的人们自愿参保。

(四)加强领导,健全管理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管理制度,是政府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必要措施。政府机关发挥领导作用,监督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并对其规章制度,管理人员进行监管,比如健全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和管理中心,加强保险机构建设,并配备相适应的管理人员,促使社会养老保险机构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只有监管得当,不断改善,才能妥善的解决社会养老险存在的相关矛盾,使得贪污腐败现象减少,城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得以稳定发展。

三、结语

社会养老险范文篇5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商业养老保险

一、引言

随着老龄化危机的日益临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社会养老保险远远无法提供足额的保障,普及商业养老保险很有必要。但当前我国商业养老险的保费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公众保险意识薄弱,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遇到了障碍。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保险业的不断渗透,互联网平台拥有大流量,可以近距离接触大众客户,准确把握用户的喜好,也有更高的风险控制能力。保险行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突破发展瓶颈,其中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是一个突破口。

二、相关概念介绍

(一)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定义。互联网保险平台实质是保险人,指以蚂蚁保险、微保、水滴保为代表的具有保险中介合法资格的互联网平台通过从多家保险公司汇聚险种齐全的保险产品,受保险公司委托与客户订立保险合同并提供各种保险服务。(二)商业养老保险的定义。商业养老保险指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投保人按时缴纳一定的保险费,被保险人达到一定年龄或期限时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年金保险,在我国主要以期间保证终身年金为主,即有一定的保证期,若在保证期内被保险人身故,则可由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领取年金至期满为止。若保证期后被保险人仍然健在,可领取年金至身故为止。

三、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

在互联网思维中,流量就是金钱,各种产业思维也终归是为流量服务,流量已然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命脉。以技术换取流量,通过流量进行变现的互联网企业渐渐成为时代的宠儿[1]。一个好的产品首先只有紧紧吸引公众眼球才有可能普及。以蚂蚁保险所在的支付宝、微保所在的微信和水滴保所在的水滴公司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他们都有庞大的流量来源。其中支付宝和微信的覆盖人数分别过10亿,水滴保所在的水滴公司目前独立付费用户2.5亿。它们就是占据流量制高点的三大互联网保险平台。保险公司可以借助其平台上的巨大流量,推动产品的销量。

四、互联网保险平台优势

(1)平台为保险公司与客户间“牵线搭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众保险意识。(2)保险公司可以借助平台庞大的用户数,可以适时向用户传达养老理念,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3)保险公司基于平台采集的大数据,设计定制化险种,打破保险产品同质化现象,取得行业优势。(4)保险公司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可以有效缓解困扰保险业多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五、互联网保险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平台上的养老险产品相对较少,可供选择的不多。目前在支付宝蚂蚁保险板块中,养老金产品有全民保-终身养老金、国民月领养老金升级版、终身养老金升级版这三种险种可以选择,而在微信中的微保版块有一款孝亲保-孝顺金保险,这是一款定期寿险+养老年金保险。而在水滴保中却没有,在平台上的养老险产品较少,削弱了公众的购买意愿。(二)保险产品缺乏针对性,同质化现象严重,陷入价格竞争恶性循环。一家保险公司的某个产品在市场上打响,其他公司纷纷跟进模仿,有的甚至只是稍微更改一下条款。保险公司在争取客户方面更多拼价格,而不是产品或服务,顾客体验感偏低。同时好多保险公司只是将自己原有的险种借助平台扩大销售量。这实在是有点浪费资源,保险公司应该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基于其能够提供的客户大样本数据,精准把握用户需求,联合定制满足用户急需并且性价比高的保险产品。(三)当前在平台上购买保险,虽然在投保阶段简化了。购买流程,但是保险公司对于后续的理赔等客户服务还不到位在线下销售一般都是精准营销,都有指定的人,承保后客户可以找指定人咨询相关问题,即使是“孤儿保单”也会指定续保专员,而在线上自主购买,未指定人。所以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加大对人工客服的培训力度,选拔保险专业人才,及时为客户解答疑问。(四)保险条款专业性较强,内容多,线上自主购买保险存在较大困难。由于保险条款专业性较强,加上公众保险知识薄弱,存在看不懂保险条款,且每一种保险产品介绍内容多,没有能力对多种保险产品进行比较,无法购买真正适合自身需求的产品。甚至存在看似价格便宜,但保险条款规定的责任比较苛刻,客户没有能力识别,造成销售误导。(五)客户信息存在泄漏隐患,风险较大。由于互联网获取信息成本较低,许多保险公司包括其他金融机构,都想利用用户数据来扩大业务量,甚至存在一些极致追求利益的不法分子,不择手段盗取客户信息,冒用信息给客户带来很大的困扰,从而犹豫是否在线上购买保险,不仅影响商业养老保险的销量,也影响保险公司收集用户数据,从而影响改进险种。这将会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以“微保”所属微信平台为例,一是客户信息存在安全风险。由于微信是基于位置信息的社交平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泄露位置和其他信息。微信本身也不够完善,客户信息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二是微信个人用户实行非实名制,会造成保险用户身份确认存在难度,易造成交易风险。三是微信支付存在安全隐患[3]。

六、对策与建议

(一)可以适当缩短养老险领取上限。由于在养老险市场存在“劣质客户驱赶优质客户”的情况,所以为了公平,可以适当缩短养老金领取上限,一方面让大多数客户,尤其是健康较差的客户可以享受到养老险的福利。另一方面是可以减少保险公司所必须承担的长期利率风险,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养老险产品的设计开发。(二)保险公司要改变经营思维,加强险种创新,力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保。保险产品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只要客户需要的就是所能提供的。当前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最主要考虑的险种是重疾险和意外险,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医疗险和防癌险,对于养老,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想,所以可以借鉴国华人寿的孝顺保-孝顺金定期寿险。这是一款定期寿险+养老年金保险,由于定期寿险的“利他而不利己”的属性,所以在市场上不如重疾险和医疗险受欢迎。但是由于附加养老年金保险,可以为父母养老提供保障,满足了部分投保人的保险需求,受到了市场认可。所以可以在医疗或重疾险中附加养老险,在工薪阶层中打响知名度,助力养老险的发展。(三)保险公司要加强金融科技研究,推动互联网技术与保险深度融合。保险科技的未来发展核心在于数据,通过数据的搜集可以得到客户个人基础信息,明确信用评级,减少欺诈行为。以保险科技作驱动推动保险创新,将会为保险公司赢来不俗的竞争能力[5]。当前保险科技已经成为时代趋势,在这方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2008年成立的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通过科技+互联网+金融模式,实现“科技引领金融”的发展路径。例如在智能核保这方面,不仅减少人工成本,而且提高审核效率,提高客户体验感。(四)大力普及养老保险知识,提高公民保险素质和养老意识。保险公司与平台合作,投放有关养老保险产品的广告,政府也应鼓励电视、网络等媒体播放有关“应对老龄化危机,保险在努力”等的主题公益广告,大力宣传养老保险。公众应该意识到“养儿防老”观念已经过时,同时对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每月缴费尽量多缴,若还有富余钱,可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为自己以后的养老多一份保障。(五)国家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严厉打击冒用和盗取客户信息行为。网络上不法分子盗取客户信息,一方面给准保户造成困扰,影响投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数据的缺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影响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所以国家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盗取客户信息的行为,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因此,除了修订和出台相应监管细则来规范业务行为之外,监管部门也应思考如何借助新科技助力保险监管,利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并提升市场主体的合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6]。(六)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合作,掌握客户健康状况信息。互联网企业亦可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向保险公司提供大数据、区块链等相关技术支持,帮助保险公司在保险产品定价、风险管控等方面取得进展,使得互联网企业的保险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7]。加强合作,加大对保险公司数据、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精准定位,助力保险公司设计出切实满足顾客需求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要基于客户身体状况设置保费,切不可“一刀切”,这样只会加重逆向选择,降低养老险在大众中的满意度。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客户,可以通过降低保费、提高领取额度等方式来解决“劣质客户”赶走“优质客户”的不良趋势。(七)政府加强对互联网保险平台和保险公司的监管。政府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依据相关法律解决在互联网平台出现的纠纷,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各级监管机构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合作,避免出现监管空白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对于商业养老险保费制定,政府要把好关,防止保费过快增长或增长不合理。

参考文献

[1]沈煜航,肖文,李甜.新现代互联网热度流量思维探究[J].中国商论,2019(12):13-14+21.

[2]周晓颖.浅谈保险专业中介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商业,2017(08):179-180.

[3]唐金成,曾斌.保险微信营销及其平台建设研究[J].西南金融,2016(02):53-57.

[4]唐金成,韦红鲜.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4(05):84-88.

[5]芮晨瑶,孙嘉禾,刘畅.我国互联网保险的现状、模式及存在问题[J].金融经济,2018(10):43-45.

[6]徐徐,陈皎月.对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的思考[J].中国保险,2019(05):13-17.

社会养老险范文篇6

一、引言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包括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得到完善,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却在困惑中徘徊,与此形成面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农村进入老龄社会的步伐日渐加快,中国农民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8811万老龄人口中,农村为5938万,占老龄总人口的67.4%。[1]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徘徊显得极其不协调。

对农民养老问题的严峻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优越性,人们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异议。显而易见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集体保障"已不复存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土地保障"变得越来越脆弱;4-2-1式的家庭增多使"家庭保障"日益面临挑战;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使"社会救助"有如九牛一毛;农民微薄的收入也使"商业养老保险"成为空中楼阁。毫无疑问,能不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不能切实解决日益严峻的农民养老问题,事关中国农村的社会稳定,事关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国际间的经验来说,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间一般滞后于城镇,除最早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丹麦(1891年)外,大多数国家的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般滞后于城镇30-50年。如果以1951年中国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为标志,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比城镇滞后了50年,真正到了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时候了。

这种局面也促使党和政府对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进行反思,198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并把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统一纳入到社会保障制度中[2]。从1986年开始,由民政部负责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探索,重点是建立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因为种种困难和问题而止步。

在多年来的实践中,学界和政界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退和模式选择等问题都有很大的分歧,也有过激烈的争论。可以这么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建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险制度都有着太多的困惑。有鉴于此,笔者拟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中暴露出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若干选择进行反思。

二、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实践与困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2)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江苏省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座谈会",确定以一些发达地区为试点,并在这些地方启动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工作。

第二阶段:(1992--1998)推广阶段。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方案》,1992年1月方案开始实施,后来在各地全面推广。

第三阶段:(1998--2002)整顿阶段。1998年,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由民政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一时期,农民参保人数下降,农保基金运行难度加大,官方认为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1997年7月,国务院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收新业务,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向商业保险过渡。

第四阶段:(2003以后)恢复阶段。十六大以后,中央逐步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2004-2005年,更是在事隔十八年后连续两年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农村问题的第六、第七个一号文件。在这种大背景下,东部地区一些地方渐渐恢复了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努力。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378万人,全年共有205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年末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85亿元。[3]

十几年来各地的探索实践证明,合理的制度未必就是立即可行的,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并不那么简单,不是高呼一下重视"三农"问题、"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就行得通的,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面临着诸多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不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很难顺利地推向前进的。

问题之一、法律依据与保障的困惑。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虽然有了十几年的实践,但一直存在法律保障缺失的问题。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行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三,一是准法律依据:主要有1992年1月颁布实施的《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和1995年10月19日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此外还有一些相关法律中关于应该重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性条款;二是相关文件内容:如200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积极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六大报告中的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三是有关领导关于重视三农问题和农保问题的讲话。

由于没有关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险制度的专门法规,各地农保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地方立法难找依据。笔者曾到烟台、青岛、苏州、无锡、厦门、福州、海口等地农保部门进行过广泛考察,各地农保部门的同志普遍反映,1992年颁布实施的《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许多地方显得有点过时,实践中难以行得通,而各种文件和领导讲话的内容过于笼统和原则,他们在制定本地农村社会养老险办法时找不到比较有力的立法依据,只好各自为政,把办法确定为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和长期性、稳定性。

问题之二、财政补贴与兜底的困惑。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要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是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二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农保工作根本无法开展。从各地的农保实践来看,要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能否有财政补贴和兜底是关键,没有财政补贴和兜底,农民缺乏积极性,而要确保财政补贴和兜底,许多地方政府则没有积极性。《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提出了"坚持资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出发点以政策扶持为激励,但不增加财政负担,政府不做补贴和兜底的承诺。从表面上说,这是最理想的:政府没有出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建立起来了。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是根本行不通的,社会养老保险不同于商业养老保险,财政兜底是必须的,因为在养老金支出高峰期出现支付困难时,不管地方政府有没有承诺,都必须以财政兜底保证养老金的发放,否则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1992年以来,在财政不补贴不兜底的情况下,农保工作虽有所推动,但这种推动是半强制性的,时间越长农民越没有了积极性,时至今日,除了烟台市在苦苦支撑着这种过时的做法以外,其他地方都抛弃了《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中的原则,纷纷采取了政策扶持加财政补贴和兜底做法。

但财政补贴和兜底做法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就是地方政府要有雄厚的财力,否则是做不到的。以2004为例,全国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4258亿元,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61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22亿元,地方财政92亿元。[4]如此巨大的财政补贴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种财政负担,而且是为确保社会稳定不得不承受的一种负担。可想而知,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大举进入的时候,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甚至是难以承受的。

问题之三、动行与管理中困惑。其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存在条块分割的现实:民政部门管一块(社会救助),卫生部门管一块(农村合作医疗),社保部门管一块(养老保险),这种条块分割的现实造成了政策协调、资源共享等诸方面的人为矛盾,不利于农保工作的推动和开展。不仅如此,全国各地农村养老保险部门的归属也是五花八门,有成立农保公司的,有归属社保部门的,有归属劳动部门的,这种状况也加剧了各地的各自为政。其二是养老险基金管理和增值问题多多。按规定:农保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保值增值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不直接用于投资。基金使用,必须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同时要建立监督保障机制。"[5]但各地对农保基金的管理和运作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一是基金安全问题。在农保基金的管理中,各地存在挪用、公款私存或委托不当等问题,直接威胁到基金的安全,据统计,至2001年底,全国216.07亿元农保基金总额中,存入银行、购买国债和交财政管理的占87%,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购买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委托贷款、购买股票、直接投资和拆借挪用等占13%。2000年,可正常收回本息的占基金总额的92.93%;收回本息有困难的占基金总额的6.39%;已确定不能收回的基金占基金总额的0.68%。[6]又如,2004年德隆崩盘殃及的恒信证券案,在委托理财合同名单中,青岛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公室赫然在列,直接威胁到3000万元农保基金的安全,教训极为深刻。二是基金增值的问题。许多地方农保基金的增值非常大,或是因为财政不兜底,要靠基金自身的增值来充抵十年保证期过后的支付问题;或是因为依靠基金自身的增值来支付农保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期,由于存款的利息较高,各地农保部门的日子比较好过,从九十年代末期至今,由于存款利息低,许多地方的农保部门开始有些紧张,值得警惕的是,极少数地方的农保部门开始用农保本金来支付其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并由此引发过农民集体上访,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地影响社会稳定。其三是农保部门编制和人员问题。各地农保部门的编制和人员安排不一样,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府给编制和定人定岗,工作人员由地方财政解决;另一种是农保部门自收自支,自己定人定岗,工作人员工资自行解决。对此,地方政府和农保部门的立场不一样,政府希望减轻负担,而农保部门则希望解决人员编制以舒缓压力。

三、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进退和模式选择

由于存在种种问题和困惑,人们对建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就一直存在争议,而争议的焦点自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进退和模式选择等问题。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进退选择

中国推行农保的时间不长,但随着农保实践的大起大落关于进退的争论却未停止过。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开始实施后,农保工作便有一哄而上的态势,至1997短短5年中,全国便有7452万农民参保(如表一)。

表一[7]

年份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

农民参

保人数3500万缺3484.7万

5142.8万6594万7452万

积累基金缺14.79亿元27亿元59.5亿元99.5亿元139.2亿元

而至1997年7月,由于官方认为"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国务院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收新业务,于是又有点一哄而下的味道,参保人数逐年萎缩(如表二),至此,进退的争论已经告一段落。

表二[8]

年份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农民参保人数8025万8000万6172万5995.1万5462万5428万5378万

积累基金166.2亿元缺195.5亿元216.1亿元缺259.3亿元285亿元

然而,自党的十六大后,随着关注三农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大,进退争论似乎又开始了。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农村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9]以两个重要文件强调的"有条件的地方"为据。有人提出了中国农保以国外经验为依据的进退"三条件":"(1)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15%以下,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在20%以下;(2)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降至50%以下,且处于老龄人口高峰期;(3)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10]。也有人以此为据得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全国而言,应当有进有退:发达地区应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应暂缓推行。"[11]的结论。当然,有人反对这种主张,说:"中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不能停顿,而且应该从现在做起,切实推进并逐步完善,以便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城市化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12]

进退的问题再次提到我们的面前,这是一个痛苦的选择。笔者认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宜"进"不宜"退",宜早不宜迟,我们进行清理整顿决不是为了"退",而是为了更好更顺利地"进"。当然,我们的"进"应该正视现实,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而不是不顾客观情况一哄而上。至于中国农保的进入不是一定要以国外经验的"三条件"作为依据,这个问题值得探讨。笔者认为,"三条件"可以作为中国全面推行农保的参考依据,但不能作为各地农保进退的依据,更不应该以具体的数字为中国农保的进入设限,理由是:

之一、中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比任何西方国家都更为迫切。一是因为中国农村老龄人口高峰期的来临所造成的养老压力比西方国家大得多。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较早,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普遍实行了计划生育的政策。以20岁作为生育年龄测算,农村最初履行计划生育义务的人群目前的年龄大致在40-50岁之间,再过十年,这一批人将成为老龄人口。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尽早将这批人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的视野,提前做好农保的制度设计和准备工作,否则,农保工作启动越晚,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压力也会越大。其二,中国农村的土地保障功能比西方国家脆弱得多。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土地保障为依托的养老模式将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的劳均耕地差不多是美国劳均耕地的八百分之一,2004年中国的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农业人口较少,土地可以成为农民养老的有力屏障,其农民养老问题的并不是一个十分迫切的社会问题。中国却不然,中国的土地保障功能非常脆弱,不足以成为农民养老的屏障。虽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2004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1.8%),中国农业人口在逐步减少。然而,由于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耕地消失的速度比农业人口消失的速度更快,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圈地"热潮中,仅最近7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目前,许多地方的被征地农民陷入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的尴尬境地。这一类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及早不解决,既影响农村稳定,也会影响城市的社会稳定,滋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之二,国别之间、地方之间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成本相差甚远,农村社会养老险的进入前提和养老金的标准不可同日而语。西方国家和中国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同一地区农民之间,其收入状况和生活成本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理应成为设定缴费基数和养老金标准的依据,却不应该成为养老保险"进"与"退"的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说,养老保险应该是一种体现社会公平的机制,如果这一体系只纳入富人,而抛弃穷人,只纳入少数,而抛弃大多数,那就失去了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工具的真正意义。西方国家的农业享有高额的财政补贴,农民负担不重,甚至不同程度的享有财政的反哺,对西方国家而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是一种社会制度的完善,农民有能力适应略高的进入门槛。此外,较高的生活成本也决定其较高的养老金标准。中国的国情不同,中国的农民一直通过较重的赋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土地出让等途径为财政做贡献,农民的负担较重,生存状态较差,自我保障能力脆弱。显然,中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进入门槛和养老金的标准也不宜过高。这种差异性同样适用于中国内部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之三、对欠发达地区应该做实事求是的评估,不应该不加分析地全面退却。欠发达地区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中,的确出现过一些问题。如,农民收入较低无力参保的问题;观念不到位、地方财政无力补贴、保障水平较低,等等,都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应该成为欠发达地区要"退"的依据,对欠发达地区,我们应当做客观分析,事实上,欠发达地区是个相对的概念,欠发达地区也有一些具备了条件的较发达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更加艰巨,在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必然会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被征地农民,对这些具备了条件的地方,对这些必须纳入社保的被征地农民,我们决不能因欠发达地区的大前提就一"退"了事。

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进退选择问题,应该本着"积极探索、重点突破、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整体战略,各地都应该摸清底数并做好制度准备,并本着"两个先行"的原则推进农保工作:其一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先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如同其就业安置问题一样重要,事关地方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大局,在这件大事上,各地决不能含糊,决不能以退了事,必须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其二具备了条件的地方先行。只要是地方政府具备了财政补贴和兜底的能力,只要是当地农民具备了缴费能力,就应该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积累经验,由点到面稳步推进。

(二)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

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实施后,至上世纪末,各地基本上都是按照《基本方案》的统一模式运作的。但近些年来,除了极个别地方外,大多数地方在实践中纷纷抛弃了原有的模式,探索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和模式。笔者拟就烟台、青岛、苏州三种典型模式做一比较分析,以图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做一展望。

1、烟台模式[13]:烟台模式是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实施后国家试点探索的传统模式,是一种以政府倡导和扶持为特征的准商业保险模式。这种模式坚持"政府倡导、个人自愿、因地制宜、稳妥推进"的原则、在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上以收定支,类似商业保险。农民参保政府不补贴(只对被征地农民视情况给予适当补贴,农民失地时以城镇低保标准为依据,目前按领取220元测算。一次性征地过半,人均不足一分地的,由政府全额交;人均不足三分地的,由政府交30%,个人交70%;政府所交金额从土地补偿款和土地经营收入中列支。),农民参保缴费不设上下限,多交多回报,少交少回报。烟台模式中农保部门为自收自支机构,政府不拨款。这种模式有别于商业保险的是:政府倡导并推动工作的开展,可节省高额的营销费用;农民领取养老金免交个人收入调节税,参保的回报较商业保险高。烟台模式缺陷是,政府不补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农保机构自收自支,基金增值压力大;农民参保不设基数,缴费少的不能真正发挥养老功能,缴费多的则无条件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形成了有利于富裕阶层的不公平社会机制。

2、青岛模式[14]:青岛模式是一种以政府扶持和有限补助为特征的行政支持模式。这种模式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财政补助和兜底。在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上以支定收,各县(市、区)根据自己本地实际情况确定缴费基数(以上年度农民人均收入为基准),个人交6%,村集体、乡镇、县(市、区)补助12%。个人交费设上下限,最低不低于6%,最高不高30%。这种模式采取行政信誉支持的方式,财政补助资金可先行"挂帐"(或称"空挂"),视情况分期支付到位,但必须兜底。青岛模式中农保机构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这种模式由于有了政府的扶持、补贴和兜底,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较高,但此模式的财政补助没有真正到位,对后期财政兜底的压力较大,对政府的信誉和政策的连续性是个考量,如果"挂帐"成了真正的"空挂",则会给社会稳定埋下祸根。

3、苏州模式[15]:苏州模式是一种以政府高补贴为特征的福利社保模式。苏州模式实行"一个体系,两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分别实行两种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农村各类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必须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即纯农户)纳入农村养老保险。并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相互衔接的机制。农村养老保险坚持"个人负担、财政补助、集体补贴"的原则,在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上以支定收,缴费基数按当地上年农民纯收入或参照上年城市企业职工平均缴费工资基数的50%左右确定。在此基础上,个人负担50%,集体和财政负担50%,财政补助的资金必须全部到位。苏州模式建立了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相结合的养老补贴制度,对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前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及其以上的老年农民无条件给予补贴。对被征地农民进行身份置换,在充分补偿的前提下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养老、医疗保险,并提供免费就业培训。苏州模式中农保机构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人员、设备和基金征缴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解决。苏州模式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前提下形成的,代表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由于政府的高补贴,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由于解决了农保和城市保的衔接,较好地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但这一模式的财政压力较大,对经济欠发展地区来说,它显然是不适宜的。

从以上三种模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不同的经济基础支撑着不同的制度模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必须的,三种模式中,对被征地农民入保的做法大同小异,这一点也应该尽快在全国各地推广。

在笔者的眼中,烟台模式是应该淘汰的,这种模式的产生只是出于对尽快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良好愿望,它既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难以反映制度的公平度。这种模式的产生如果没有当时政府的半强制推行,如果没有当时各种农业税费的代扣,根本就难以推开。更重要的是,由于农保机构实行自收自支,基金增值的压力较大,如果选择有相对稳定回报的领域进行投资,则可能由于回报率低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如果选择回报率较高的风险投资,则有可能出现象德隆崩盘导致的农保基金的安全问题。

那么,在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上,苏州模式与青岛模式应该怎么定位,能否全面推广呢?笔者认为,这两种模式可以作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两个阶段的不同模式,青岛模式应该是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入的初级阶段的主要模式,苏州模式应该是建立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高级阶段的主要模式。在模式的选择上,各地应该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可以承受的模式,切忌头脑发热和照搬照套。

在模式的选择上,当然也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值得各地参考:

其一是在参保对象上,以覆盖年满18周岁的全体农业人口为总目标,稳步扩大覆盖面。具体步骤上,第一步从被征地农民和城乡企业农民工的参保工作抓起,进而延伸到农村专业种养户、义务兵、独生子女父母、村组干部、民办教师等各类人员,最终覆盖全体农业人口。

其二是在保障水平上,既要体现真正发挥保障作用,又要根据各地的人均财力和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实际水平,缴费基数和基本养老金的确定可本着低水平进入的原则,并随着人均财力和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增长水涨船高。

在制度的设计上,实行"一个体系、两种制度。"根据农村劳动力不同就业渠道,分别实行两种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办法。农村各类企业从业人员和进入本地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纯农人员纳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以土地换保障。并做好城保与农保的衔接,逐步实现两者的并轨。

其三是在资金的筹集上,养老保险资金应根据"以支定收"的原则筹集。缴费比例按照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或参照上年城镇企业职工平均缴费工资基数的50%确定,并设定个人缴费上限,每年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和公布。建立财政补助和集体补贴制度,采取"个人负担、财政补贴和集体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筹集农保资金。财政补助原则上要到位,当年财政确有困难的,可借鉴青岛市的经验,采取财政先行挂帐的办法,分期支付到位。

其四在管理体制上。首先,要理顺关系。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农保机构应统一名称,归并到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乡镇应设农保代办员。农保机构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各级人事、编制部门应增加其编制,农保部门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解决。其次,要强化制度建设。农保部门的管理首要的任务是确保基金安全,在此基础上寻求基金的增值。为此,要建立健全业务、财务、基金和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规范管理。再次,要保持信息通畅。建立市、区、乡镇、村4级农保网络,健全农保对象基本信息库,保持四级农保网络信息的通畅。

四、结语

建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该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进入原则,本着"先易后难,急事先办、逐步推进,重点突破"方针。有计划分步骤抓好这项工作。

(一)、加紧立法和制度准备工作。目前,我们的理论研究和法制准备工作明显落后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践,许多地方的农保部门在开展这项工作时,一方面觉得任务迫切,另一方面最感头痛的就是没有有力的法律依据,心中没底。针对这种现状,国家应该在总结十多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出台一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基本法律,使这项工作真正步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各地也应该在总结经验教训,学习先进地区甚至是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前做好制度方面的准备工作。

(二)、理顺农保管理体制。针对中国存在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方面条块分割的现实,应该切实加快体制改革,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升格为各地的一级部门,并把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管理一并纳入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实现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

社会养老险范文篇7

关键词:养老保障;老龄化;商业养老保险

一、引言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加重,60岁的人口在2018年截至时达到了2.15亿人,而这一数字相当于同期人口的11.39%。在同一时间水平上,达到老龄化的人口趋势与日俱增,并且存在着未富先老的问题。在我国建立三种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下,基本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重大问题主要集中于资金短缺方面。企业退休金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因素,覆盖区域也严重不足,所以,作为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将是社保的一个强有力的后盾,不仅在居民养老水平方面提供保障,并且在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5年,南平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平均年增长3.88%,与此同时,退休人员实现4.15%的年均增长率,基金比上一年的收益率增加9.93%,基金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1.76%。尽管年收入和支出增长的模式令人瞩目,参与人数稳步上升,基金收入也逐年增加,但要赶上快速增长的基金并非易事,仍存在很多无法忽视的问题。

二、养老保险行业概述

(一)养老保险定义。商业养老保险是以年金为主要目的的长期的个人保险,也称作年金保险。这是保险的特殊形式,是社会年金保险的补充。如果缴纳特定的保险费,商业年金保险的被保险人可以从特定年龄开始领取年金。这样,退休后被保险人的收入就会减少,但依靠养老金可以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二)养老保险行业模式分析。尽管今天的人口平均收入比改革开放的时候高得多,但随着人口老龄化逐年加速,在大规模人口基础上获得的优势将会消失,对退休金的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到2018年底,中国老年人支持率将为17%,到2050年将达到27.9%。医疗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出生率逐年下降,老年人的未来也经历着考验。我们的退休产业相对滞后,久而久之,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变短,青年的负担也加重。养老金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改善居民幸福指数所必需的课题。中国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家庭养老:家庭对老年人的抚养是我国大多数人选择的最传统的方式之一。但是现在,作为独生子,夫妻在抚养一个孩子和四个老年父母的情况下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为老年人提供家庭抚养的可行性越来越小。2、机构养老:顾名思义,养老机构是指由政府或私人设立的养老机构,即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的全额养老保障。但大多数人,无论是老人还是他们的孩子,都喜欢住在一起,对机构养老不感兴趣。3、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我国人民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相对合适的方式,通常他们运用自己的养老基金,自己独自在家中居住生活,采取护理师上门服务或在社区中进行周日照顾的形式,因此他们不必离开家。虽然已经采取了护理措施,但是这类养老耗费的人力物力很大,目前无法普及。(三)南平市养老保险现状。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待遇自2006年以后连续12年增加,月养老金累计增加达到1,952元。这是退休人员通过共同开发的成果,丰富了退休后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但基本养老金基金的支出却大大增加。养老金保险基金快速增长,由于退休人员持续增长是重要因素。在过去的4年里,南平当地退休人员老区维持在8,000人,每个人的月基本养老金都在逐年增加。基本养老金保险基金支出增长率约为35%,是基本年金保险支出增的重要因素。年金保险缴费的下限和不明确的责任划分,与年金保险基金缴费的严重不足,以及保险公司过低支付标准,为参保单位漏报、少报缴费基数提供条件。南平市的支付标准下限是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60%,客观上为参保单位提供了广阔的运营空间。(四)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发展分析。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商业养老保险。由于各种各样的支援政策的引进,中国的商业年金保险带来了发展的好机会,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例如,在养老保险的商业范围扩大后,一直保持着商业养老保险数量的增加。现在,商业养老保险发挥着提高个人养老金安全保障水平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企业年金和养老金服务产业的发展。商业年金保险机构的数量正在急速增加。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时候只有大保险公司。就在中国人民银行宣布1979年修复保险行业之后,保险公司迅速发展。2017年年底,中国发展到234家保险公司。当然,这仅是一流的法人机构,实际上全国的保险机构数量还是很多的。目前,中国有10家专门的养老保险公司,2018年接受企业年金的运营资产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向国家机关、企业、机关、其他社会组织提供年金保险和年金保险基金管理服务取得了卓越成效。自2018年的税递延养老金保险试点项目以来,国内已向20家保险公司批准了税递延养老金保险的运用。1、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的竞争分析。政府和保险公司之间存在博弈关系,这两者的博弈主要存在于政府对社会公众的服务生产和保险公司经营利润最大化之间。在政策方针的指引下,保险公司也可以发挥社会管理的作用,但是政府部门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同时也颁布法律、法规、规章等措施限制保险公司的行为。保险公司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为公共服务。否则,将受到政府的监督和处罚。保险机构和政府之间存在不完全信息之间的动态博弈关系。2、社会成员与保险公司的竞争分析。对于社会成员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博弈,首先,我们要将社会成员划分为愿意参加保险和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两大类。当前,我国的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不仅关心衣食,而是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并且由于社会成员的收入差异,他们对养老保障的需求也不同。社会成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基本养老金计划。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养老问题,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养老强制保险,还要寻求更稳定的养老保险及多样的产品功能。

三、南平市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潜力

(一)目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商业性保险与社会保险不同,所以人们对这一群体的需求也不一样,所以商业性养老保险被归为各种类型保险。具体如下:1、传统型养老险:购买传统型养老保险,可以在合同规定的年龄内补充保险。标准养老保险利率一般为固定标准,位于2.0%~2.4%之间,有利于那些不愿承担风险、缺乏财务管理理念的人。2、分红型养老险:是具备养老金发放和红利分配两项功能的保险产品。与传统保险相比,投资养老保险的标准利率通常为1.2%~2.0%左右的自由税率。除了最低的回报率之外,还有不确定的每年分红。3、万能型养老险:万能型养老险的区别在于保险金额可变且灵活支付。而万能养老险的预定利率一般在1.75~2.5%。除了一些必须满足的最低收益外,还会有一些不确定的额外收入。这是一款比较适合收入缺乏稳定性的中高收入人群。4、投资连结险:这是没有保证收入的一款保险产品,且是最大的投资风险类别。但是,由于风险和收益的共存,适合的人群为拥有足够资源并具有很强的风险可持续性。(二)南平市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优势。政府养老金体系发展迅速,但政府可以直接开发的社会养老金制度有很多限制,且不能随意变更。但与社会养老保险不同,商业养老保险在市场上有竞争机制,具有社会保险难以具备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商业养老保险的优点是不固定它的设计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发挥直接作用,更加吸引人的是拥有符合众多市民心理感官的简单流程。它是以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和保险从业人员的独特优势来展示商业养老保险的营销要点,使得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之间的业务交流变得更加简单方便。这是主要依赖于各城市保险公司制定的市场服务部门商业及运营过程,并且通过分支机构的市场服务是非常方便安全的,因此居民在办理类似保全业务时会非常灵活,随便找到一个营销服务网点便可以进行相关手续的办理。甚至于,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对于建设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也是有很多的积极促进作用。第二,注重专业的养老保险服务态度。商业保险公司根据有竞争力的市场模式开展活动,保险公司产品设计人员、统计人员、精算师和销售人员在保险专业领域的专业性有必要高于一般水平。而专业水平的体现必然是研究开发工作及产品运作的市场对接方法和手段更加丰富。这对地区人口提供养老金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具备可能性。同时,商业保险公司在互联网技术、风险管理系统和各种硬件设施方面,可能比社保机构更高效、更专业。这些技术和专业优势必然会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资源的更加紧密分配以及最终养老金制度发展的步伐做出贡献。(三)南平市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劣势。基础养老金的优惠税制产生以来,企业养老金的优惠税制经过长期发展正在改善,与此相比,中国商业养老金保险优惠税制长期短缺。商业退休金保险开发出现问题。税制优惠政策主要从保险年金和保险消费者两个方面对商业年金保险的发展产生影响。从消费者的立场来看,购买商业年金保险是没有优惠税制支持,相对要求更高的个人所得税,因此购买商业年金保险的费用相对高,使得消费者没有加入商业年金保险的意向。作为盈利保险机构,在提供附加价值税、法人所得税等年金保险商品时,如果应对政策不足,就加重税务负担和运用成本,如果收益率高,就继续提供商业年金保险的商品和服务。鼓励从商业养老保险市场退出的力度不够。中国商业养老保险起步晚,发展晚,行业规范不明确,没有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一是规制法和规制不完善。中国目前使用的是以保险法为基础,按不同种类的规定进行补充的法律制度。但是,主要的法律和法规还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法律的约束力还很弱。特别是中国还没有出台关于商业年金保险的特别法律和规章制度,商业年金保险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发挥作用,不愿在复杂的保险规章制度的环境中适用。二是监督主体不到位。中国银行、保险管制委员会派出的店在监督数量受限而变得复杂的保险市场时,也将受到压力。其他监督机构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举个例子来说,保险业团体自身的发展并不重要,社会影响力也很低,这对于维持保险业的秩序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缺乏效率监督的产业会失去秩序,违反法令和行业标准的人会不断出现,商业年金保险市场会有失败的倾向,与建立多层次年金保障制度无关。因监督能力不足,所以,如果在进入保险市场后发生危机,保险公司就承担巨额债务,直接负债。这会使得与之相关的其他保险公司也很为难。商业养老保险是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养老保险并行,市场导向的事业,因此多种养老保险商品是投保人购买养老保险的表1变量与预期符号一览表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保险市场上,养老金商品种类少,均质高的东西多,缴费期限的养老金保险占大部分。此外,商业年金保险缺乏年龄、地区、收入等差别化的保险商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竞争能力也较弱。例如,农业养老金保险的需求与城乡居民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农村居民的保险意识淡薄,支付保险费的能力差。从商品的情况看,城市居民有选择高收益的年金保险商品的倾向。市场商业年金保险不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提供差别化商品,不能有效满足他们的需求,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商业年金保险是所有职业、地区、个人的想法等对消费者需求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适应当地情况和个人状况,将会失去市场竞争能力。在这个阶段,中国大部分国民没有认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和个人护理的责任。认识仅处于“老龄护理”、“国家退休金”水平。没有建立危机感和积极的自我保护机制。不仅要依存基本的年金保险和企业年金保险,当然也要制定完善的年金计划。根据国民年金准备报告,约69%的受访者回答说没有准备好退休。另外,市民对民间年金保险的理解不够,而且也不够细致,因此没能很好地区分商业年金。保险与其他投资、资产管理产品相适应,商业年金保险的接受程度不高。南平市积极开发商业养老保险的东风来了,当前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近年来,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特别是优先政策。南平市政府尝试实施和落实“三农”政策,只要涉及地区生计的项目大力支持建设,财政支出也看得到国家的支持。2014年8月国务院了关于保险开发的报告。“新国十条”的见解是“现代的保险服务产业的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为改善人们的生活”的重要措施,这是我国保险和所有的保险机构发展的利好消息。这份文件指出,商业保险的开发应当被视为社会基金保险开发的促进者和参与者。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相互援助也相互促进互补。因此,为了加快保险业的改革和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满足人们对多层次安全保障的需求,商业养老保险显得十分重要。(四)南平市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威胁。关于养老观念问题,居民的想法还是比较传统,一般来说,居民把重点放在以下方面:首先,民众有社会保障,并且养老金由国家管理。社会保障是国民的基本保障,与居民的养老金问题相距甚远。中国人口众多,是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只依靠国家的社会保障是不够的,社会保障的数量也不能满足国民的需求。因此,如果养老金由国家和社会保障来维持,那将是非常悲哀的老年生活。养老金的质量不言而喻。其次,在我国,为了养老而养育孩子是传统的想法。今天,实施家庭计划政策后,家庭结构从大家转变为小家庭。一个孩子需要支持两代人,压力会很大。但是,父母往往无法忍受孩子们承受着如此巨大的压力,这让老人和孩子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这样的老人护理停滞不前,没有发展和改善。2017年,CIRC的“134”文件,将保障提升到新的指挥点,削弱了商业养老保险的财政性节约功能。目前在售的商业养老保险附加金融功能的产品,在既成的状态下,新的产品形式即将登场。在这关键时刻,什么样的产品形态才能形成市场主流,直接影响地方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理由是南平市正好适应了保险公司所销售的养老保险的形式,即“财务管理+保全”的形式。财务管理不能成为保险的主要功能,必然影响新形成的居民的保险意识,降低居民的购买意愿,导致养老保险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南平地区养老保险的一大威胁。当然,有机会,同时也有挑战。在现今的政策基础上,保险公司对养老对象的高安全以及低价格的保险商品的开发,如果他们能兼顾安全的功能,充分宣传,制定产品在变革中有优势突出的必要,反而会快速发展。困难就是挑战,只要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相互合作,才能在这场变革中走出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四、商业养老保险购买调研设计

(一)调研设计。问卷样本来自福建省南平市中国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客户共340位,问卷内容包含了3个主要的领域:第一部分是人口统计学的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婚姻;第二部分是社会特征,包括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第三个部分是关于每个家庭对应的安全意识与养老保险特征。在人口统计变量方面,过去文献指出男性购买养老社区的意愿较女性强烈(SEX),婚姻情况也会影响购买意愿(MAR-RY),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AGE),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更需要养老社区的保障。社会特征变量包括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过去多篇文献显示所得水平会影响保险购买欲望,所得越高者,越容易购买保险。至于文化水平部分也有多篇文章提及文化水平与保险购买关系,多半为正向关系。在家庭对应的安全意识与养老保险特征方面,子女数会显著影响消费者的保险购买行为,子女数(NS)与购买保险概率是反向关系。另外,是否有保险观念体现在对于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EU)、是否有社会保险(SI)、公司是否提供社会保险(CI)、住房公积金(CH)、员工福利计划(CE)、其他福利(CO)等,这些都会影响购买意愿。(二)模型建置。本次模型设计研究过程采用罗吉斯回归分析,研究购买养老社区保险者的特征,模型设置如公式(1):logistic(Yi=1,0)=a+bxid+着(1)如公式(1)所示,x代表自变量,Y代表应变量,i表示问卷调查的第i个受访者,d表示控制变量的第d个变量,着表示误差项。本次实验针对养老社区保险者的模型变量介绍与预期符号如表1所示。(表1)五、商业养老保险购买因素实证分析表2显示,340位受访者年龄大约25岁(AGE),学历多数为本科或大专(GD),受访者基本对于养老计划不太熟悉(ED),64.7%的受访者公司有提供社保(CS),47.1%的受访者公司有提供住房公积金(CF),23.5%的受访者公司有提供员工福利(CE),73.5%的受访者公司提供其他福利(CO)。(表2)在受访者自认身体状况(HEALTH)方面,多数受访者仍然自认为身体健康,婚姻状况多数未婚,儿女个数约为1.5位,月所得接近2,800元,20.6%的受访者有购买养老社区(BUY)。表3显示,性别(SEX)显著影响养老社区保险购买意愿,系数为2.869,在1%显著水平下,表示女性购买概率高于男性。在年龄(AGE)变量方面,系数为1.688,在1%显著水平下,表示年龄越大的受访者,购买概率越高。自认为自身身体健康比较不好的受访者,不会购买养老社区保险(系数为-1.852,在1%显著水平下)。(表3)在养老观念变量方面,子女数(NS)系数为-1.727,在1%显著水平下,表示子女数越多的受访者,较不容易购买养老社区保险,且拥有社会保险(SI)的受访者,系数为正的2.149,在1%显著水平下,表示没有社会保险的受访者,对于养老社区保险有较强的购买意愿。受访者公司有提供社保(CS)、提供住房公积金(CF)、提供员工福利(CE)以及其他福利(CO),比较会购买养老社区保险,所有变量系数皆为正数,在1%显著水平下,表示公司福利制度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养老社区保险的意愿。

六、研究结论及建议

社会养老险范文篇8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基本养老保险

一、中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一)以就业为中心的、封闭的城镇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

1949年9月,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32条规定在企业中“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根据这一规定,1951年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后称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有关社会保障的法令。法令规定首先在职工人数100人以上的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以及合作经营的工厂、矿山及其附属单位实施劳动保险,对铁路、航运、邮电的各企事业单位及其附属单位也应施行。经过1952年1月2日以及1957年的两次修改,我国基本上建立了面向城市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体系。当时我国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即社会保险)涉及伤残、疾病、生育、年老、死亡等项目及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有关待遇。除失业项目外,其它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尚存在的各社会保险项目,我国的社会保险都包括了。

(二)依托于集体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并没有像城市一样建立起社会保险,而是建立了一套建立在集体经济之上的集体保障制度。当时,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并有集体统一经营,人们参加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报酬。根据的指示,中国农民生、老、病、死就基本上依靠集体经济力量给予保障,仅仅当其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这时,他们才退出农业生产劳动,回到家庭由家庭具有生产能力的成员负责其基本的生活品供应。而对一些没有劳动能力,且无依无靠的老人、残疾人和孤儿,则由生产集体实行五保,即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儿童保教)。针对其他农民的医疗需求,从1958年开始,我国在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这种制度和城市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具有本质的不同。后者能够满足职工的基本医疗需要,而前者则不能。农民有病,特别是患了大病,取自合作医疗制度的帮助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仍主要是来自家庭。

从以上可以看出,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了一种和城市完全不同的方式,就社会保障的核心保障社会保险而言,农村根本就没有建立,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

二、打破城乡分割,建立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一个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使得我国农民面对的市场风险大大超过以前,但是由于他们主要采用家庭保障的方式,这使得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非常的脆弱。尤其是农村居民一旦遭遇大病或严重的慢性病,由于没有医疗保障,其家庭将陷入痛苦而艰难的两难选择:要么举债治病,要么就抗着或等死。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这个家庭都面临着陷入贫困的危险。而那些流入城市的农民,由于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社会保障,由此也引发了许多的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倾向,而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则使家庭养老的功能受到削弱。因此,打破二元社会保障的局面,重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而建立一种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非常紧迫的。

(一)农民承担的风险不断上升必然要求建立现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整合。

建国后之所以会建立起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农民有土地作为保障,土地可以为它们的生活提供安全,而城市居民则没有。但是,随着集体经济的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土地的保障功能大大地弱化,土地已经不足以为在业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研究显示,近年来,农民直接从土地上获得的净收入不断下降,在有些地方,农业经营甚至亏本。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视土地为“鸡肋”,因此,不少的农民“弃地不耕”,土地不再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因此也难以发挥其收入保障功能了。

(二)赋予农民一种公民身份,把公民权利扩展到农民身上,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整合的价值要求。

如果说农民承担的风险不断上升要求“必须”建立现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整合的话,那么,把公民权利扩展到农民身上,使农民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则是一件“应该的”或者是“应当”的事。从公民权利的角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实质的保障水平上应该同等,这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普遍的价值追求,毕竟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在宪法上都被认定为是中国的公民,他们理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社会保障就是社会保障,它是社会走向公平的重要机制!社会保障从产生发展到现在,他的基本宗旨是创造、维护社会公平,缩小社会不公平,而中国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却是在破坏着社会公平,扩大着社会公平。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非但没有成为急迫解决的问题,反而成为了一种“坚实”的借口,说什么城乡差别太大,不能建立整合的乃至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基于公民权以及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和国际惯例,改变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分割的格局,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衔接,显然是必要的。

三、目前建立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一些障碍

(一)在利益集团的博弈中,亿万农民以及支持者处于下风

由于我们长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我们的农民虽然人数众多,但是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却不高。亿万农民缺乏实质的公民权,这使得他们被排斥在中国的主流政治之外,因此,他们也就缺乏利益代表和政治代言人。一项社会政策的制定必然涉及到国民财富的再分配,受益的一方会支持,而受损的一方则会反对。建立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肯定会支持,但是所遇到的反对也不少,并且这些反对的利益集团占据着社会的大部分资源,在政治领域有着自己的代言人,因此,由于这些利益集团的反对,推行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困难重重。现在摆在广大农民以及支持建立城乡整合社会保障制度的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自己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力,在利益集团的博弈中占据一个有力位置。

(二)政府在建立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推动力明显不足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建立和完善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和政府的实际推动。这种支持和推动是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得以建立、改革和完善的基本动力。但是,由于在现如今的政治框架里,农民及其支持者很少有自己的代言人,这导致政府的决策者在推动建立城乡整合的社会制度时投入不够。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居民从正式制度中得到的保障待遇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家和政府未能像对城市那样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这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速度缓慢的最基本原因。

(三)主流社会价值观念约束了建立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进程。

2000多年,中国人对土地的保障功能一直有一个很高的估计,尤其是在传统社会,土地被认为是生活的“命根子”。目前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土地收入尚能满足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求和应对一定的生存风险,所以,相对于没有土地的城市居民而言,在现阶段提出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和改革就没有那么必要和迫切了。正是由于这一认识的存在,同时由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存在着种种困难和障碍使政府无暇他顾,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和改革严重滞后。

四、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

(一)我国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产生

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对原“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进行深刻反思条件下,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仿照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在我国部分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推行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产生的时间看,原“方案”制度缺陷以及外部条件不成熟所导致农村参保率的下降和退保率的不断上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入一个全面清理整顿、停滞滑坡时期为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从产生的地区看,主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速;农民非农化程度较高,而且集体股份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方。典型的是广东的东莞和江苏的苏州这两个地级城市以及在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大城市的郊区。从产生的原因看,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为解决农村养老保险积累了必要的财力,尤其是集体经济份额的增强,使市(县)、镇两级财政和村级集体组织都能够对户籍地农民参保实行相应的补贴和补助。截至2005年3月末,苏州全市农村劳动力累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55万人,已有70万农村老人每月享受着80元至150元的养老补贴,农村劳动力的参保率和老年农民养老补贴的覆盖率均达到80%左右,居全国领先地位。

(二)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内容与特征

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的特征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参保对象由原乡镇企业职工、农村干部、民办教师、复员军人等为主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主体。原“方案”实施中,由于纯农户参保没有相应的集体补助,因此,纯农户参保的并不多,而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明确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为主,对农村各类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要求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三方分担保险费的筹资机制。这是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新农保和老农保的一个根本的区别。1992年民政部制订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中规定了“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资金筹措原则,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对参保的农民来说,集体补助无望,国家扶持空话,社会养老保险实质上是一种个人养老储蓄。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市(县)、乡镇、村三级补助补贴的资金约占一半左右,个人缴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50%,较好地体现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责任,因而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保的热情和积极性。

3、确立了合理的筹资基数和筹资标准,确保了农民退休时的养老待遇能够保障基本的生活。新农保参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办法,制订了较为科学的筹资基数和筹资标准,农民的基本养老金与参保人的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挂钩。“东莞模式”缴费基数按每人每月400元核定,从2002年起每年递增25%,2000年11月至2005年12月,所缴的保险费为当年缴费基数的11%。“苏州模式”缴费基数按照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或参照上年城镇企业职工平均缴费工资基数的50%左右确定,按缴费工资基数的11%建立个人账户。如果累计缴费满15年以上,农民的养老待遇大致能够达到40%的替代率。这样能够保障参保人退休时的基本生活,克服了老农保“保富不保贫”和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由于选择的投保档次过低出现的养老待遇主子养老作用微乎其微的尴尬。

4、养老基金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大账户小统筹的模式,改变了老农保的单一的个人账户的模式。如“东莞模式”中规定,当年所缴的保险费为当年缴费基数的11%,其中将8%记入个人账户。“苏州模式”规定国家、集体的补助补贴和参保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总额或由个人全额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90%左右记入个人名下,建立个人账户;10%左右建立统筹基金,适时为已享受基本养老金的农民适当增发养老金,以及给参保死亡人员家族计发丧葬补助费。

5、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衔接。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基本与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一致,区别主要在子缴费基数的不同,通过调节缴费基数可以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因此,也可以说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通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平台。在苏州实施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明确规定,具备条件的乡镇企业职工可直接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暂不具备条件的,先加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步骤上,采取逐步过渡的措施,即根据农村各类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调节缴费基数的过渡办法,逐步实现并轨。

(三)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评价

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政策效益。从社会效益来看,解决了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更大程度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更好地发挥社会“稳定器”的调节作用。从经济效益看,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利于缩小和缓解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的趋势。如苏州市,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快速推进的2003、2004两年,也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两年,2001年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6.1%,2002年增幅为6%,2003年为8.8%,2004年为12.31%。据估算,全市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老人基本养老补贴这两项制度就使农民人均增收达300元,拉动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近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的增加直接刺激了消费市场,从而也推动生产增长。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普及无疑对加快人口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具有十分明显的政策效应,因为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原有“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它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而它是代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四)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是部分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对我国农村原有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探索,因而它一定程度上具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一些问题,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度模式又面临新问题的考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立法的依据不足。目前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依据还是1992年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而这个方案已明显落伍了,由于没有关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险制度的专门法规,各地农保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他们在制定本地农村社会养老险办法时找不到比较有力的立法依据,只好各自为政,把办法确定为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和长期性、稳定性。二是资金的可持续性问题。目前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中,一半左右来自于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乡镇两级)和村级集体积累。在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吃紧,而承担的社会事务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作为一个刚性的制度安排,没有国家和省一级财政的支持,其今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养老基金筹集和待遇支付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三是基金运营的困境,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成问题。目前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及存在银行。在目前银行低利息时期,养老基金保值都困难。增值更是无从谈起。以县为单位的基金管理模式在技术层面上也难以胜任基金的保值增值。四是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弊端。目前以县为中心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使得基金分散、运行层次低和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体制上存在政事不分的弊端,县级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实际上担当了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角色;同时,县级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着管理手段缺乏、规模不经济、易于受当地行政干涉、容易发生道德风险等弊端;五是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接轨问题。尽管确定了体制转轨,但并未形成合理的转轨成本筹集与分担机制,在实际操作中,更多地是通过与企业的讨价还价。因此,能否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把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的养老体系,试点结果是否具有推广性尚待观察。

社会养老险范文篇9

**县共有6个乡镇,84个行政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保障了村级组织运转。特别是在提高村干部的经济、政治待遇方面,经过多年实践,已逐步形成了一套以村干部固定报酬制、村干部最低报酬保障制、卸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制、村干部保险制、村干部定期体检制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激励保障体系。现在,村干部报酬与工作成绩直接挂钩,按分取酬。人均养老险投保额从20**年的不足800元提升到20**年的2500多元,每人每两年可以享受一次免费体检。卸任村两委主职干部,每人每月可以拿到60元到200元不等的补助。

一是实行固定报酬机制,确保村干部“耕有所获”。对村干部采取“绩效工资﹢工作奖励”的固定报酬模式,对村干部实行年度目标责任制管理。年初由各乡镇根据村级的实际情况,制订各村的考核达标要求和达标分,年终进行目标考核,根据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和目标考核分值确定村干部的报酬。达到规定的最低考核分的,领取基本报酬,不足或超出的分值按比例折成一定的报酬值,进行倒扣或增加。绩效工资的领取实施上有封顶、下有保底。对年度工作有较大起色或工作有突出成效的还给予一定的奖励。所有用于村干部绩效工资和奖励的部分,均按规定从村年度集体经济收入中可作为村干部报酬的费用中支出。20**年,全县村干部领取报酬人数共243人,报酬支出总额344.75万,年人均为1.41万元。同时,该县还针对一些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和“空壳村”,建立村干部最低报酬制,对年报酬不足6000元的进行补足,缺口资金由县财政安排支出。近五年来,已累计发放补助金180万元。

二是实行卸任补助机制,确保村干部“退有所扶”。建立卸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制度,对从1953年建县以来,在村担任过主要职务(书记、大队长、主任或相当职务)5年以上的卸任村干部,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后可以按月定额领取生活补助。每人每月最低补助标准为60元,每5年递增一个档次,任职30年以上的每月可达200元。如果任职期间受过刑事处罚、受留党察看以上处分或任村委会主任期间被村民大会依法罢免的,取消补助资格。20**年共发放生活补助近32万元,有2**名卸任村干部享受到该项补助。

三是实行养老保险机制,确保村干部“老有所养”。从1989年开始,**县实施村干部商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参保对象为领取固定报酬的村干部,投保资金采取乡镇拿一点、村里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原则进行筹措,乡、村集体出资比例最多不得高于保额的70%,个人出资比例最少不低于保额的30%。20**年度,投保人数为222人,总保额达到55万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2008年**县新出台了村干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规定男性45周岁、女性35周岁以下的领取固定报酬的村干部,经审批,可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同时针对当前本县村干部的年龄构成状况,若经村干部本人申请,愿意向后延长缴费年限,延迟办理退休手续,始保年龄可放宽到男50周岁、女40周岁。此项政策进一步解决了村干部养老的后顾之忧,受到了广大村干部的普遍欢迎。目前,全县已有103名村干部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险范文篇10

1、基本情况。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应参保人数人,截至目前,参保总数32807人,占任务数31600人的103.82%;缴费人数22336人,占任务数21650人的103.17%;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总数3090人,占任务数3060人的101%;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收入为7758万元,当年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2612万元;城镇退休职工人数9047人,发放基本养老金10172万元,基金缺口2414万元;下放知青参保883人,小集体职工参保3002人,“三类人员”参保3894人,大集体领取生活补贴394人。

2、存在问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矛盾逐渐显现。从近两年来的城镇职工养老收支情况看,2010年基金征缴收入为5062万元,基本养老金支出是7130万元。2011年基金征缴收入为15104万元,除去政策性参保收入(即知青、大集体、小集体、三类人员、失地农民参保)7189万元,实际2011年当期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收入为7915万元。而2011年基本养老金支出是8948万元,资金缺口巨大;与此同时,国家连续七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年平均调整标准为离退休人员每人每月150元左右,2012年调待标准为人均190元/人·月左右,预计2013年调待标准为人均220元/人·月,按现有实际退休人数测算调待支出将增加2388万元。此外,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社保基金供养的对象平均供养月数将增加,将进一步加大社保基金支付压力。

3、意见和建议。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有人做事。一项计划或方案再好也要依靠机构和工作人员去执行、操作。面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扩大和日益完善,广大群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强,社会保障部门的业务经办和信访维稳压力越来越大,服务对象由原来的几千多人发展到现在十几万人。如社保局的人员编制数一直维持在87年创办之初的15人,业务经办工作压力很大,建议增加社保局3-5个全额事业编制,以缓解社保工作人员压力;另一方面,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级协管员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人员少且不稳定,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和发挥。建议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县社会保险部门与乡镇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的沟通和协调,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社会保障工作队伍。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

1、基本情况。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应参保人数为164928人(其中应参保缴费人数为136858人,应参保发放人数为28070人)。由于我县2012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集中征缴工作从10月开始,截至目前,参保总人数为103475人,占任务数128586人的80.46%;其中78486人参保缴费(2012年新增缴费4123人),收取保费1606.60万元(2012年新增保费393.20万元);为27294人发放养老金,发放金额2290.99万元(2012年发放养老金1482.47万元),做到了应发尽发。

2、存在问题。一是由于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影响,城乡居民参保意识还比较淡薄,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了解不够透彻,有的甚至理解反正我到了60周岁不参保也可以享受待遇的模糊认识;二是城镇居民存在较多空挂户(户口在本地,人在外地),难以联系上,也有一部分人参加了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加上城乡居民社保对城镇居民吸引力较小,造成城镇居民参保率较低;三是年轻居民参保率低,年轻群体主要为外出务工人群,一部分人在外参加了城镇职工社保,另一部分人认为缴费时间太长,离享受待遇太遥远,大多不愿参保。

3、意见和建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党的又一项惠民政策,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从目前情况看,全县参保率还不高,还有提升的空间。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增加经办机构经费投入,确保政策宣传、经办管理等工作措施到位;二是探索集体补助办法,先要求每个乡镇选择1­—2个经济条件较好的村级组织为农村居民参保缴费给予适当补助,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城乡居民参保的积极性;三是继续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纳入对乡镇的考核内容,并加强督查,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力推进。

三、医疗保险工作

1、基本情况。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100831人,占任务数89100人的113.1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征缴总额达6671万元,占任务数3600万元的185.31%,其中城镇职工参保缴费人数32116人,占任务数32100人的100.05%,城镇居民参保人数68715人,占任务数57000人的120.55%;工伤保险参保总人数达11508人,占任务数11500人的100.07%,基金征缴290.3万元,占任务数130万元的223.31%。

2、存在问题。一是工伤保险保障压力大,特别是省属四大矿区老工伤人员及其供养亲属工伤待遇,主要因素是省级财政资金未及时到位。省属四矿老工伤及其供养亲属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纳入统筹地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省属四大矿区老工伤人员及其供养亲属近3000人,2012年省级财政按标准应支付2300万元,但实际负担1111万元,缺口高达1189万元,加大了统筹基金支付的风险;二是2007年省属四矿退休职工医保8000余人全部纳入属地管理,占我县参保退休职工的52%,随着年龄的增长,医疗需求逐年增长,医疗费用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我县基金安全运行。三是随着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及城镇基本医保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工伤、生育保险政策的调整,各项待遇不断提高,对统筹基金的支付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3、意见建议。一是建议上级财政及时拨付老工伤人员工商待遇资金,确实保障老工伤人员工伤待遇;二是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提高省属四矿退休人员医疗补助标准,保障省属四矿退休人员医疗待遇。二是积极争取“苏区”优惠政策,在人力、物力上予以政策倾斜,以弥补“老工伤”的资金缺口。

四、就业再就业工作

1、基本情况。截至目前,我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178人,占任务数2600人的122.23%;城镇就业率98.08%,占任务数94.5%的103.79%;已帮助在政府已购买的223个城镇公益服务和基层社会管理岗位就业的人员享受就业优惠政策,占任务数353人的63.17%;“4050”人员就业人数369人,占任务数260人的141.92%;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340人,占任务数3400人的245.29%;其中省内转移6962人,占任务数2900人的240.07%;免费培训工业园区员工2382人,占任务数2200人的108.27%;对407人开展创业培训,占任务数400人的101.75%;发放小额贷款3889.5万元,占任务数3400万元的114.40%,其中,支持个人创业贷款3889.5万元,占比达100%;失业保险扩面18200人,占任务数18200人的100%;基金征缴总额294.5万元,占任务数240万元的122.71%。

2、存在问题。⑴招工难与就业难矛盾依然突出,就业总量供给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并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全县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群体就业需求总量大,但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缺一技之长;与此同时,目前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也不高,不能满足各类人员就业的需要,造成目前就业难局面。另一方面,我县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电子、服装等劳动密集性企业越来越多,对劳动力需求也越来越大,劳动力供需矛盾逐渐凸现,而目前企业只管用工,不重视员工培训和技能的提高,缺乏长期用工的长效机制,企业人文环境也有待改善和提高,从而造成了招工难等一系列问题;⑵失业保险金收缴困难。随着企业改制进程的加快,缴纳失业保险金的人员减少,加上一些园区企业观念上存在问题,出现了失业保险费欠缴、少缴、拒缴等现象,影响了失业保险事业的发展;失业保险面难以拓宽。企业纷纷改制、减员增效,失业保险参保人数日益减少。非公有制经济虽然不断发展,但速度慢、规模小,所能容纳的职工数量有限,能够参加失业保险的更是少之又少。以整个工业园区为例,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4个,参保人180人,参保率2.05%很低。

3、意见建议。⑴创新培训模式,帮扶就业创业效益最大化。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第一,要突出上岗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能掌握1-2项就业技能,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需要的各类适用的员工,解决上述人员就业难问题;第二,又要帮助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抓好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培训,可采取校企结合培训、订单培训等各种形式,依靠企业文化环境、事业发展和员工归属认同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第三,整合各类创业资源,充分发挥和放大资源整合效应,积极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和“绿色通道”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加快和延伸创业服务体系网络建设,为全民创业奠定的有力的支撑;⑵健全失业保险基金的监督制度。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财政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监督管理,在政策设计、资金安排等方面相互衔接,同时要防范化解基金风险,保证基金安全;巩固缴费主体,扩大缴费来源。重点将私营和园区企业职工纳入到失业保险的队伍中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消除失业保险金缺口。一是加强就业引导,改变就业观念;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三是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五、社会保险扩面征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