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9:57:28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范文篇1

社会保险局是隶属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准科级事业单位,现有职工26人,其中女职工13人,少数民族职工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6人,专业技术人员12人,其中中级职称7人,现有党员16名。全局人员平均年龄39岁。局内下设:办公室、财务股、养老保险股、工伤生育保险股、稽核审计股、退管股、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养老金发放中心和资产管理中心。2001年经县委批准,组建了社会保险系统党委,设立11个支部,管理着184名党员。

2003年,是宁城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一年来,社会保险局按照年初的工作计划,在县委、县政府、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怀指导下,坚持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社会保险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以确保发放为中心,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为重点,积极配合企业制度改革,努力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的工作思路,不断深化以养老、工伤、生育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快了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步伐,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良好的机关形象。经过社会保险局党政班子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今年市局给我们下达了十项业务工作指标,到十一月份就已经全部完成。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净增人数完成市局下达任务171%;养老保险断保比例为8%,低于市局要求10%的指标;离退休养老金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加强了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设置了退管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退休职工党组织,增加了两个基层党支部,新建了一处2560平方米的“宁城县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大楼。开展了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业务查询、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接收和管理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文体健身活动以及组织退休职工党员开展党组织活动等服务项目。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了100%;截止到11月末,已为17065名职工建立了个人帐户,建帐率达到100%;离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工作从春季开始,后来由于“非典”影响,中断了三个月,于6月份继续认证年审,到11月末,认证年审工作已全部完成,认证年审率达100%。10月份购置安装了指纹鉴定系统,目前已为1311名离退休人员和遗属首期采集了指纹和影像,建立了数据库;1-11月份为4987名离退休人员及遗属发放养老金2480万元;为590名工残职工及工亡职工遗属发放工伤保险待遇36万元;为158名生育职工发放生育保险待遇29万元。发放率均达100%,真正做到了养老金发放“不拖一天,不欠一分,不少一人”的社会承诺;1997年以来,原创: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共接收破产改制企业以物抵费资产711万元,处理资产原值154万元,实际变现金额70万元,资产变现率为45%;在新闻媒体上先后发表《宁城县社保局被评为自治区“先进集体”》、《致全县下岗失业职工的一封信》、《过去养老靠单位,现在只能靠社会》、《让夕阳更美更红》和《我县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揭牌》等新闻稿和扩面续保等宣传文章。

在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的同时,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举办了全县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业务培训班。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保险事业的形势,我局于3月份举办了全县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业务人员培训班。就养老、工伤和生育保险以及稽核审计、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等相关政策、业务知识和操作规程等做了详细了讲解。使与会者明白了政策,熟悉了业务知识,提高了操作水平。由于准备充分,组织得力,仅用三天的时间,就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使得今年社会保险费的申报和基金核定工作在“非典”的不利影响下得以顺利完成。

2、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我局的各项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为了控制疫情的传播,我们响应上级号召,采取了一系列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了抗“非典”领导小组,制定了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任务到人,坚持每天全面消毒,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检查监督制度,控制外来人员。由于组织得力,工作细致,社保局在抗击“非典”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差错,配合全县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得到了天义镇区抗“非典”指挥部的表扬。

3、“宁城县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正式揭牌使用。新建的“宁城县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已于去年12月底交工。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和资金不足,迟迟不能投入使用。“非典”过后,我们立即着手“中心”的开业筹备工作,制定了计划,划分了任务,临时组建了资金筹措、室内设计装饰、设备购置和卫生清理四个小组,四个小组同时动作,分头行动,全体职工在两个多月内加班加点,没休节假日,全部按计划完成了工作任务。我在负责全面工作的同时,着重抓了资金筹措工作,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感动了有关企业的领导,他们慷慨解囊,无私捐助,为“中心”的按时启用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努力,争取到八万多元的社会赞助资金。我们用这些资金,购置了体育器械、健身器材、影视音响设备、桌椅和图书刊物,对“中心”进行装饰。于9月1日举行了“活动中心”的揭牌庆典仪式。在庆典仪式上,自治区、市、县领导和离退休职工代表对“中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赞宁城县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走在了全自治区的前列,带了一个好头,起到了表率和示范作用。

4、承办了全县离退休职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现场会。社会保险系统党委始终把党建工作,特别是离退休职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当做一件大事来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离退休职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在组织建设、场所建设、教育管理和充分发挥退休职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突出效果。县委组织部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于10月28日在社会保险局召开了“全县离退休职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现场会”,我代表社保系统党委在会上做了典型经验介绍。

5、成功举办了“宁城县离退休人员2003年‘社保杯’文体大赛”。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宁城实际和老年人身心特点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新路子,总结出“自我管理,互助服务”的基本管理原则。提高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是国务院“建立一外三化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要求。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离退休职工老有所乐,则是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活动中心”于2003年9月1日启用后,我们按照年初的工作计划,经过紧张筹备,于11月6日举办了“宁城县离退休人员2003年‘社保杯’文体大赛”,参赛人员达1600多人次。社保局出资数千元,设置了优胜奖和参赛纪念奖等奖项。这次大赛达到了增进友谊、切磋技艺、增强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目的,也促进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二oo三年主抓的重点工作

1、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今年以来,我们着重抓了党政班子建设、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职工队伍建设。按照党支部“五个好”的目标和党员干部“三强三好”的原则,调整了基层支部班子,选配了支部委员,按计划发展了新党员,增强了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党委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县委组织部、直属机关工委于2003年10月28日主办的“全县离退休职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现场会”在社会保险局召开,标志着社会保险系统党委的党建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今年七月,社会保险系统党委被县直属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党委”,社会保险系统党委退休党员第三党支部被县委评为“先进集体”;我本人也分别被县委、县直属机关工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委书记”称号;第三支部书记曹瑞和局机关支部的初文龙被县委分别授予“优秀党支部书记”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共宁城县委、宁城县人民政府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实施细则》。加强了职工的政治修养和业务学习,提高了全体职工的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开展了“服务创一流,行风站排头”和“三学三转”活动,树立了机关整体形象和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加强了廉政建设,增强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对来信来访,做到周到服务,热情接待,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作风。按照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要求,对股级干部在人劳系统内进行了交流,社会保险局各股室工作人员也实行了岗位轮换制度。通过上述措施,在职工中普遍形成了讲政治、学业务、守纪律、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完成县政府部署的铁路隧道捐款、扶贫解困、帮扶下岗职工和救助失学儿童等中心工作任务。上半年,在县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和县改善投资环境办公室联合组织的民主评议行风问卷调查中,得到93.53分,在全县57个部门114个单位中排在前11位。

2、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今年,我们把拓宽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落实养老保险覆盖计划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实施覆盖计划的过程中,继续贯彻执行了《宁城县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扩大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为了提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我们落实责任制,把新办企业、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扩面工作的主攻方向,并从造成断保的源头抓起,在职工下岗、分流、一次性解除劳动关系前和下岗职工出中心之前介入。开展了经常性的社会保险宣传活动,在《宁城报》登载了《致全县下岗、失业职工的一封公开信》,站在下岗、失业职工的立场上,为他们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指出继续参加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他们当好参谋。企业改制时,社会保险局出专人讲解社会保险政策及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认识,在一些企业破产、转制,职工下岗或一次性解除劳动关系等不利情况下,保证了扩面工作的顺利完成。

今年的工伤保险工作主要是健全和完善制度;重新审定和增加工伤保险定点医院,引入竞争机制,为工残职工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做好新、老政策的接轨和为2004年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做好前期准备。年初对工伤保险费的收缴及支付情况做了科学的测算,除了规范对工伤职工的审核、鉴定、待遇支付等一系列环节和手续外,还按照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要求,认真执行了工伤事故呈报认定制度,及时出视工伤事故现场,认真调查取证,掌握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严格把住工伤保险对象的入口关和工伤保险金的出口关,使工伤保险基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维护了工伤保险政策的严肃性,也维护了工残职工的切身利益;重新审定了原有定点医院的资质,增加了县二医院、中蒙医院等工伤保险定点医院,引入了竞争机制。完善了定点医院的医疗服务合同,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提高了工伤定点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让工残职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订购了《工伤保险条例》单行本及配套书籍,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派人参加了全国《工伤保险条例》培训班,为明年条例的实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11月3日召开的全市社会保险工作会议上,我代表宁城县社保局做了工伤、生育保险工作典型经验发言。

3、稽核审计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根据《社会保险稽核审计办法》,加强了对参统单位以缴费工资基数为主要内容的稽核审计工作,查处违纪行为,堵塞各种漏洞,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及时足额入库。印制了《稽核审计工作记录》和《稽核审计意见书》,采取了申报稽核和实地稽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参保企业进行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从而保证了社会保险费的及时足额收缴。今年对所有参保企业都进行了稽核审计,稽核审计率达100%。查出少报和漏报缴费工资的有3家,少报缴费工资12.4万元,漏缴社会保险费3.2万元,对漏缴的社保费已全部予以追缴。同时,密切配合地税局共同做好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工作,截止11月末,共收缴养老保险费1586万元,完成应收任务1520万元的104%;收缴工伤保险费35万元,完成应收任务40万元的87.5%;收缴生育保险费25万元,完成应收缴任务40万元的62.5%。

4、实现了财务电算化

加强了财务管理及审计工作,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制度。废除了手工记帐,实现了财务电算化,各种报表全部实行网上传输。积极主动与财政、审计部门配合,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制度,做到了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同时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与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社保股、与县财政社保股、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认真搞好四个测算,即:养老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和局机关经费的核算工作。认真做好统计工作,及时准确上报各种报表,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今年八月份,我局分别获得自治区社会保险局授予的“全区社会保险财务电算化先进单位”和“全区社会保险统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5、加强社会化管理服务,提高离退休人员晚年生活质量

为了使广大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提出了“对离退休人员有爱心,接待有耐心,办事要热心,解决问题要细心,工作要有责任心”的服务宗旨。为了提升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我们想离退休人员之所想,备离退休人员之所需,将参加活动的离退休人员的居住地址、联系电话、患病史等基本情况建立了管理服务数据库,以便在活动时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时及时通知其家属。考虑到离退休人员年老多病这一实际问题,配备了急救药品和简易器械。给退休人员印发了安贞医院洪昭光教授撰写的《珍爱生命,健康长寿》的小册子;印制了2000张“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公开了机关领导和各业务股室的电话和监督举报电话,详细列出了管理项目和服务内容。积极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办实事、增感情”活动,坚持了三到位,即:一是落实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及时到位;二是企业改革,社会保险积极参与,跟踪服务到位;三是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待遇、组织文体活动、实行一条龙服务到位。并实行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互助服务的管理体制,成立了“离退休人员自我管理互助服务委员会”,各活动大厅都有组长具体配合管理。积极提供活动经费,开展了一系列文体竞赛活动。在老年学校集中组织离退休人员听取了县委党校教员所做的市场经济形势报告,还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提高了离退休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既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精神生活,又达到了老有所教的目的。

按照国务院“一外三化”的要求,认真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使宁城县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继续走在全市乃至全区的前列,我们提出了“抓住机遇求发展,自筹资金搞建设”的工作思路,根据原有活动场所不足的实际情况,新建一处2560平方米的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此项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以及区、市、县三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该“中心”已于9月1日正式揭牌使用,“中心”内设有健身大厅、乒乓球厅、台球厅,麻将、扑克、棋类室,夕阳艺苑,舞厅,退休职工档案室,离退休党员活动室等,院内还设有门球场。是集学习、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离退休人员之家。离退休人员热情地称颂它为“管理有序,设施一流,富丽堂皇的家,充满欢声笑语的家,温馨的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和解决。主要是:

1、参保职工流失严重,原创:社会保险扩面难。主要原因:一是破产和改制企业的参保青年职工在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不愿继续参保;二是由于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合同工、亦工亦农工已不复存在,造成参保职工人数急聚下降。以工伤、生育保险为例,参保人数由1997年的19605人下降到2003年的13466人,减少6139人,达32%。形成了社会保险,特别是工伤、生育保险逐年萎缩的局面;三是吸纳自由职业者参保难度大;四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结构不稳定,人员分散,流动性大,又缺乏强制措施。

2、养老、工伤保险收支逆差增大。养老保险扩面难,造成缴费基数降低,而离退休费用却不断加大;特别是工伤保险,由于参保人数逐年减少,工残及遗属人数逐年增加,待遇不断提高,该由企业承担的老工残职工不能退回,该向企业收取的治疗旧伤复发医疗费又收不上来,因而造成了收不抵支的情况。

3、接收破产、改制企业“以物抵费”的资产变现难。一是所接收的资产质量差,抵顶的价格与实际价格差距太大;二是所接收的土地远离镇区,开发价值不高,给管理和变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二oo四年的工作打算

1、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提高全体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能力,加强党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保险局建设成为高效、廉洁、团结、务实、文明的办事机构。

2、进一步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抓好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工作,重点扩大下岗、一次性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及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参保续保的覆盖面,增强保障和调剂功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工伤、生育保险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同时,不断扩大覆盖面,并认真解决好收支失衡问题。

3、加强基金管理和使用。严肃财经纪律,确保专款专用,按照中央“两个确保”的指示精神,及时足额发放离退休养老金,保持100%的社会化发放率,保证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4、加大以参保单位缴费人数、缴费工资基数及应缴金额为主要内容的稽核审计力度,保证社会保险费及时足额入库。

社会保险范文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稽核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对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和社会保险待遇领取情况进行的核查。

第三条县级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社会保险稽核工作。

县级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稽核部门具体承办社会保险稽核工作。

第四条社会保险稽核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公正廉洁;

(二)具备中专以上学历和财会、审计专业知识;

(三)熟悉社会保险业务及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开展稽核工作的相应资格。

第五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社会保险稽核人员开展稽核工作,行使下列职权:

(一)要求被稽核单位提供用人情况、工资收入情况、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缴费数据和

相关帐册、会计凭证等与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二)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与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的资料,对被稽核对象

的参保情况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询问;

(三)要求被稽核对象提供与稽核事项有关的资料。

第六条社会保险稽核人员承担下列义务:

(一)办理稽核事务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得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

(二)保守被稽核单位的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

(三)为举报人保密。

第七条社会保险稽核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

(一)与被稽核单位负责人或者被稽核个人之间有亲属关系的;

(二)与被稽核单位或者稽核事项有经济利益关系的;

(三)与被稽核单位或者稽核事项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稽核公正实施的。

被稽核对象有权以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申请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人员回避。

稽核人员的回避,由其所在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负责人决定。对稽核人员的回避做出决

定前,稽核人员不得停止实施稽核。

第八条社会保险稽核采取日常稽核、重点稽核和举报稽核等方式进行。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制定日常稽核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计划定期实施日常稽核。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应当进行重点稽核。

对于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

及时受理举报并进行稽核。

第九条社会保险缴费情况稽核内容包括:

(一)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申报的社会保险缴费人数、缴费基数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二)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三)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和个人的补缴情况;

(四)国家规定的或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稽核事项。

第十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按照下列程序实施稽核:

(一)提前3日将进行稽核的有关内容、要求、方法和需要准备的资料等事项通知被稽核对

象,特殊情况下的稽核也可以不事先通知;

(二)应有两名以上稽核人员共同进行,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并向被稽核对象说明身份;

(三)对稽核情况应做笔录,笔录应当由稽核人员和被稽核单位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委托的人)签名或盖章,被稽核单位法定代表人拒不签名或盖章的,应注明拒签原因;

(四)对于经稽核未发现违反法规行为的被稽核对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在稽核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其稽核结果;

(五)发现被稽核对象在缴纳社会保险费或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存在违反法规行为,要据实写出稽核意见书,并在稽核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送达被稽核对象。被稽核对象应在限定时间内予以改正。

第十一条被稽核对象少报、瞒报缴费基数和缴费人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报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处罚。

被稽核对象拒绝稽核或伪造、变造、故意毁灭有关帐册、材料迟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报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处罚。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定期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情况。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请处理事项的结果及时通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社会保险范文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稽核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对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和社会保险待遇领取情况进行的核查。

第三条县级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社会保险稽核工作。

县级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稽核部门具体承办社会保险稽核工作。

第四条社会保险稽核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公正廉洁;

(二)具备中专以上学历和财会、审计专业知识;

(三)熟悉社会保险业务及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开展稽核工作的相应资格。

第五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社会保险稽核人员开展稽核工作,行使下列职权:

(一)要求被稽核单位提供用人情况、工资收入情况、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缴费数据和相关账册、会计凭证等与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二)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与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的资料,对被稽核对象的参保情况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询问;

(三)要求被稽核对象提供与稽核事项有关的资料。

第六条社会保险稽核人员承担下列义务:

(一)办理稽核事务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得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

(二)保守被稽核单位的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

(三)为举报人保密。

第七条社会保险稽核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

(一)与被稽核单位负责人或者被稽核个人之间有亲属关系的;

(二)与被稽核单位或者稽核事项有经济利益关系的;

(三)与被稽核单位或者稽核事项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稽核公正实施的。

被稽核对象有权以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申请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人员回避。

稽核人员的回避,由其所在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负责人决定。对稽核人员的回避做出决定前,稽核人员不得停止实施稽核。

第八条社会保险稽核采取日常稽核、重点稽核和举报稽核等方式进行。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制定日常稽核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计划定期实施日常稽核。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应当进行重点稽核。

对于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受理举报并进行稽核。

第九条社会保险缴费情况稽核内容包括:

(一)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申报的社会保险缴费人数、缴费基数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二)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三)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和个人的补缴情况;

(四)国家规定的或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稽核事项。

第十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按照下列程序实施稽核:

(一)提前3日将进行稽核的有关内容、要求、方法和需要准备的资料等事项通知被稽核对象,特殊情况下的稽核也可以不事先通知;

(二)应有两名以上稽核人员共同进行,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并向被稽核对象说明身份;

(三)对稽核情况应做笔录,笔录应当由稽核人员和被稽核单位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委托的人)签名或盖章,被稽核单位法定代表人拒不签名或盖章的,应注明拒签原因;

(四)对于经稽核未发现违反法规行为的被稽核对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在稽核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其稽核结果;

(五)发现被稽核对象在缴纳社会保险费或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存在违反法规行为,要据实写出稽核意见书,并在稽核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送达被稽核对象。被稽核对象应在限定时间内予以改正。

第十一条被稽核对象少报、瞒报缴费基数和缴费人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报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处罚。

被稽核对象拒绝稽核或伪造、变造、故意毁灭有关账册、材料迟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报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处罚。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定期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情况。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请处理事项的结果及时通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第十二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对参保个人领取社会保险待遇情况进行核查,发现社会保险待遇领取人丧失待遇领取资格后本人或他人继续领取待遇或以其他形式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立即停止待遇的支付并责令退还;拒不退还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处理,并可对其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社会保险范文篇4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稽核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对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和社会保险待遇领取情况进行的核查。

第三条县级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社会保险稽核工作。

县级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稽核部门具体承办社会保险稽核工作。

第四条社会保险稽核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公正廉洁;

(二)具备中专以上学历和财会、审计专业知识;

(三)熟悉社会保险业务及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开展稽核工作的相应资格。

第五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社会保险稽核人员开展稽核工作,行使下列职权:

(一)要求被稽核单位提供用人情况、工资收入情况、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缴费数据和相关帐册、会计凭证等与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二)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与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的资料,对被稽核对象的参保情况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询问;

(三)要求被稽核对象提供与稽核事项有关的资料。

第六条社会保险稽核人员承担下列义务:

(一)办理稽核事务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得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

(二)保守被稽核单位的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

(三)为举报人保密。

第七条社会保险稽核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

(一)与被稽核单位负责人或者被稽核个人之间有亲属关系的;

(二)与被稽核单位或者稽核事项有经济利益关系的;

(三)与被稽核单位或者稽核事项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稽核公正实施的。

被稽核对象有权以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申请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人员回避。

稽核人员的回避,由其所在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负责人决定。对稽核人员的回避做出决定前,稽核人员不得停止实施稽核。

第八条社会保险稽核采取日常稽核、重点稽核和举报稽核等方式进行。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制定日常稽核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计划定期实施日常稽核。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应当进行重点稽核。

对于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受理举报并进行稽核。

第九条社会保险缴费情况稽核内容包括:

(一)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申报的社会保险缴费人数、缴费基数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二)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三)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和个人的补缴情况;

(四)国家规定的或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稽核事项。

第十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按照下列程序实施稽核:

(一)提前3日将进行稽核的有关内容、要求、方法和需要准备的资料等事项通知被稽核对象,特殊情况下的稽核也可以不事先通知;

(二)应有两名以上稽核人员共同进行,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并向被稽核对象说明身份;

(三)对稽核情况应做笔录,笔录应当由稽核人员和被稽核单位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委托的人)签名或盖章,被稽核单位法定代表人拒不签名或盖章的,应注明拒签原因;

(四)对于经稽核未发现违反法规行为的被稽核对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在稽核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其稽核结果;

(五)发现被稽核对象在缴纳社会保险费或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存在违反法规行为,要据实写出稽核意见书,并在稽核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送达被稽核对象。被稽核对象应在限定时间内予以改正。

第十一条被稽核对象少报、瞒报缴费基数和缴费人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报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处罚。

被稽核对象拒绝稽核或伪造、变造、故意毁灭有关帐册、材料迟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报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处罚。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定期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情况。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请处理事项的结果及时通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第十二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对参保个人领取社会保险待遇情况进行核查,发现社会保险待遇领取人丧失待遇领取资格后本人或他人继续领取待遇或以其他形式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立即停止待遇的支付并责令退还;拒不退还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处理,并可对其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社会保险范文篇5

“社会保险机构是在公法上拥有自治管理权的法律实体”,关于这一点在《社会法典》第4篇第1款第29条中有具体规定,其中的两个要素“公法法律实体”和“自治管理”限定了德国社会保险的管理权。这两个要素总是一起出现并且互相补充的。

●“公法法律实体”是社会保险机构管理权的实质。尽管社会保险机构并非国家机关,而是社会团体,但法律效力的基础使其具备自主管理权,它不需要接受国家直接或间接的管理。这种分散化管理实现了决策的多元化,使得管理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和解决问题。“宪法里对自治管理的相关规定”对自治机构起到监督作用,解决了因为自治管理导致的责任分散化问题。但是为了保证真正的自治,这种监督始终只是法律监督,而不是目的性的专业监督。

●组织权自治是自治管理的前提条件。这在自治管理概念中有所体现:自治管理意味着关系人一起对公共事务负责。自治管理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章程自治,使关系人可以自主制定有效规定来处理具体事务。借此,关系人可以直接参与到相关的公共事务中,并且对联合会意志的形成施加影响。为了加强自我决定意识,现在在自治管理中存在一种削弱外来规定作用的趋势。因为在社会共同生活中要求对个人自由的规定和限制并非针对所有国民全体,而只是针对关系人群体。自治管理重视自由,更重视民主参与。通过民主决策过程,个人参与的可能性也得到加强。

自治管理是通过公法法人实体而得以实现的,但社会保险机构并非是实行自主管理的先锋。历史上最早运用自主管理模式的是德国的乡镇市,这种自主管理与地域相关,保证乡镇市可以对当地的所有事务承担起责任。与这种模式相区别的是功能上的自治管理,这样的机构包括高等学校、社会保险机构等。自治管理并非只是一般管理法中的概念,而且还是许多法律领域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在地方法、高校法和社会法中。

有人希望关于自治管理能有一部统一的法律,以对目前处于利益中心的社会保险自治管理起到引导的作用,但基本法的规定要让他失望了。目前并不存在自治管理的统一原则,它在不同的机构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类似于综合法的“自治管理法”(《基本法》第2条第28款)中只对乡镇和市的自治管理进行了规定,而关于高校自治管理的规定则见于“科学自由”部分(《基本法》第3条第5款)。至于所有其他自治管理机构,在基本法中已有部分前提性规定,不会再颁布新的法律来对其任务领域进行限制或扩展。

二、自治管理的理念与发展

不同种类甚至互相矛盾的法律规定让自治管理在不同的情况下陷入混乱状态。但不管怎么样,各种不同机构的自治管理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拥有共同的起源。

当时的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想都对德国有很大的影响,德国民众开始倾向于参与国家事务。但自由主义思潮在德国的根基没有法国和英国那么深,18世纪提出的建立福利国家的理念并没有借助革命来实现,而是被符合宪法的君主政体所缓和。因此,经济自由化和第一个自由权公告就没有以暴力革命为基础,而是以君主政体及相关的改革为基础。甚至连资产阶级都在努力实现“一个和谐的国家,在君主政体和新自由之间找到合法的平衡点”。最终,自由与君主政体制度融为一体。这尤其体现在1808年的普鲁士城市规定中,这被视作是自治管理的诞生时刻。这个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管理结构的根本性改革,但与今天的法律自由和民主参与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德国的工业革命是在一个“半封建、以政府为导向且尚未理解自由”的国家发生的。从对与公共机构相连的自由的理解出发,与国家相关的自由的公共事业形式被解释为公法实体。这种机构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公共权利的分散化和公众的民主参与,是封建君主国家的进步,另一方面反过来也有利于君主制国家的稳定。因此产生了一个到今天仍然重要的公共管理中的领域,它虽然并不直接听命于政府,但与国家紧密相关。今天看起来理所当然的自治管理公法实体实际上是当年从上而下小心翼翼民主化和自由化的结果。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形象地介绍了自治管理产生的这一过程,阐述了在代表公众利益的国家和在工业化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之间存在不同的本质情况。在这个实体中,黑格尔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控制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因为要让这个实体继续存在下去,就必须实现市民社会的个人领域和跨个人国家领域的对接。但他并不认为要彻底实现自由主义和公民自由,他认为这个实体是一个行业合作社。在国家监督下,将其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组织融合,最后还应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于国家机构之外的组织。因此,这个组织虽然是旧秩序中的一个要素,但在功能上也已经适应了工业社会的变革。更值得一提的是,黑格尔将这个组织标明为“第二家庭”。

自治管理在没有实现真正个人自由的前提下缩短了国家与个人的差距,具有一种妥协的特征,因此也很适合社会保险机构。尽管社会保险之父奥托·冯·俾斯麦一直在努力为年轻而正趋向立法化的帝国筹集更多的保险费以保障国家安全,但财政问题依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俾斯麦的观点是,国家应缩短阶级之间的距离,中和社会中相冲突的利益,尤其是雇员和雇主之间的矛盾。因此建立社会保险、进行有组织的自救的提议正合他意。俾斯麦公布了建立社会保险险种的决定,并将自治管理模式运用其中,也取得了自由主义者的理解。

自治管理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显示出自由主义的一些重要特点,但在社会保险的具体架构上还是19世纪宪法制君主政体的真实写照,并未真正实现个人自由和平等。不过即使在民主制宪法国家中,社会保险自治管理实际上也并非享有很大的自主活动空间,关于这一点将在下文进行详述。

三、社会保险自治管理的最新情况

自治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具有以下两个本质特征:

●关系人参与;

●自我责任承担。

(一)民主参与

让我们从关系人开始。根据《社会法典》第4篇第2条第29款,在社会保险机构中是通过被保险人和雇主一起实现自治管理的。事实上这涉及到一种外在管理,与民主参与关系不大。

长久以来,关于雇主的关涉问题就存在争议。在工伤保险中这一点还比较好理解,为了防止发生劳动意外事故,参加工伤保险应该是雇主的义务。而根据规定,在社会保险的其他险种中,雇主也必须缴纳一半的保险费并参与管理。这种规定让有些人觉得疑惑,因为管理事务按理来说应该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并且雇员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保护,目的是为了保护雇员,而不是保护雇主。尤其在政治争论中,有人提出为了控制保险费用的上升,而在某些险种上应停止雇主缴费而由被保险人单独承担缴费责任。因此目前存在一种趋势,在某些付费项目上(如病假补助和换牙费用),只由被保险人单独缴费。如果是这样的话,雇主参与社会保险管理也说不通了。

对于被保险人的关系人角色是没有异议的,但也存在问题,即他们是否真正参与了社会保险事务。根据《社会法典》第4篇第1条第44款,自治管理机构(指代表大会和理事会)原则上由被保险人和雇主的代表组成,人数各为一半。但是被保险人的代表确实能代表被保险人吗?根据《社会法典》第4篇第1条第46款,雇员和雇主双方都是在各自推荐的候选名单的基础上选出代表的,在关系人中选出可以担任代表的人。拥有递交候选名单权利的除了提交所谓自由名单的被保险人以外,还有工会。由于过程的繁琐和被保险人组织的缺乏,少数被保险人递交自由名单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现实中,大部分自治管理机构代表大会中的被保险人代表一方都是由工会来操作的。在工会对于雇员的吸引力日趋减弱的今天,这种操作方式还能提高工会的影响力。而那些不属于工会的独立雇员的声音则是非常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因此,要说“今天的社会保险自治管理其实就是工会和雇主联合会之间的协商和博弈”,这是毫不夸张的。

除了名单选举之外,还有一种和平选举,更是将这种集团操控的管理发挥到了极致。根据《社会法典》第4篇第3条第46款,如果雇员或雇主中的一方只能提出一个推荐名单,或在数个候选名单中,被提名之候选人人数总计未超过应当选人数时,被提名之候选人则被视为当选。因此在被保险人中并未举行真正的选举,而只是由雇员组织提出候选名单而已。在联合社会法院将和平选举视为合法的早期决策之时,在法学界已有观点,认为这种集团操控的形式有悖于民主原则,这只是一种“不遵守选举规则的选举”。

(二)自我责任

根据《社会法典》第4篇第3条第29款,社会保险公司应该在宪法和其他法律范围内履行职责,承担自我责任。但根据《社会法典》第4篇第1条第87款,它原则上又要接受监督部门行使的法律监督。

社会保险自治管理与民主参与关系不大,因此自治管理理念的第二个因素——自我责任的承担在其中也不属于最突出的特征。事实上,社会保险自治管理机构并没有享有很大的自主活动范围。

当你看看社会保险法时对这一点会了解得更清楚@。自治机构较小的自主活动空间是民主的国会保留条件的后果,《社会法典》第1篇第31款中规定,立法者必须自行处理与基本权利相关的问题。在法律对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之后,“社会保险给付法”只允许对其进行解释、修改、确定或废除。因此在保险给付领域,社会保险机构在其自治章程中能自行决定的只有少数边缘且次要的事情,并且还要定期接受国家监督所提出的要求。在医疗保险法中规定了预防支出和模型计划;养老保险法中的详细规定则使得保险机构已无自主之余地。而最后在实施国家监督时,社会保险机构的自主范围还会进一步缩小。因此,联邦宪法法院得出结论,社会保险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具体化的社会保险立法行事,接管国家本应承担的任务”。

在社会保险的财政领域又是另外一番情况。Hans-JuliusWolff认为,自主管理就是“支配自己成本的权利”。但对于许多实施自治管理的机构来说,这个说法并非绝对成立:至今为止,高校仍然不能自行收取学费;还有地方乡镇现在也还在依赖着国家税收收入。不过社会保险机构在财政上主要还是依靠自身,即依靠成员的缴费。它通过代表大会行使对自己的财产和财政的支配权。

在某些险种,主要是在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中,近些年国家注入的财政补贴越来越多,主要来源于税收。并且保险机构也不能决定缴费率,失业、养老和护理保险的缴费率都是由国家立法确定。只有在医疗和工伤保险中,保险机构才有自行确定缴费率的权利。

四、所谓的共同自治管理

在社会法中,自治管理的活动范围并不只局限于社会保险机构内部。社会保险机构并不直接支付给被保险人所需费用,而是通过私人经济给付提供者。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法定医疗保险领域中,因为医疗保险并不只是涉及钱的流通,还涉及到由医生、医院等提供的实物和服务。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有组织的,目前只有加入健保机构医生联合会的医院和医生才被允许为被保险人提供服务。此种联合会同样是有自治权利的公法实体,它们通过与保险公司的沟通协商来维护成员的利益,并且有权分配保险公司付给他们的总费用。

然而,自治管理的这种形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里我不会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要重点谈谈健保机构医生联合会的一个特殊功能,因为它们也是所谓共同自治管理的活跃分子。与管理法的其他领域相比,医疗保险法有一个特殊之处。在完成法定任务时,健保机构联合会和单个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生或医院)联合会之间的合作就是共同自治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机构是所谓的联邦共同委员会,它的任务是公布关于法定医疗保险具体给付项目的方针政策。

根据《社会法典》第5篇第2条第91款,联邦共同委员会由1个公正的主席、2个公正的成员、5个健保机构医生联邦联合会和牙医联合会的代表、4个德国医院的代表和9个医疗保险公司联合会代表组成。为了保持力量平衡,委员会中医疗服务提供者和医疗保险公司的代表人数相同。至于病人代表还未被列入委员会,他们只具有建议权,而没有共同决策权。

根据《社会法典》第5篇第1条第92款,联邦共同委员会应该制定并公布政策,保证被保险人得到足够的、经济的、且具有目的性的医疗服务。这项规定听上去不错,但实际上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这个情况在健康政策讨论中很少被谈及,但数年来在法律研究中已被深入探讨过。联邦共同委员会制定政策的意义是以国会立法者的权力保留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相关的国会法律《社会法典》第5篇只对被保险人在医疗费用给付方面的权利进行了基本的规定,包括在医生费用支出和医院费用支出方面的权利,但没有在内容上进行具体化。一般来说,费用支出必须符合“医疗卫生的现状”,必须适当、经济、有目的性。显而易见,必须规范这方面的具体内容,否则在处理费用支出纠纷时,社会法院会陷入窘境。而现在填补这个政策空白的是联邦共同委员会,医疗保险中关于医生治疗、药品等的政策都由这一机构来制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法律的有效性。

重要的是,这些政策并不只是起建议的作用,它们还具有直接的约束力。并且这种约束力不仅是针对联邦共同委员会里的代表所属团体,还针对那些在委员会里没有代表的被保险人和医院。联邦共同委员会就拥有了令人气愤的权力。因为被保险人就只能使用那些被委员会列入费用支出目录的药品和服务,保险公司也只能与医院进行部分结算。被委员会拒绝的和尚未检查的费用都在结算范围之外。

联邦共同委员会强权地位引起的后果还体现在目前关于人工营养问题的争议上。委员会在2005年2月颁布的一项政策规定,被保险人在疗养院或家里使用的特殊人工营养不再列入法定医疗保险报销目录。这项规定出台的背景是:2002年初,州社会法院决定,法定医疗保险不再承担被保险人在疗养院的人工营养费用。但由于人工营养属于疗养院的常规服务项目,本来应该由法定医疗保险承担,在过去节省护理成本时也没有改变这一规定,因此必须通过改变成本承担义务来废除这个规定。可是联邦社会法院并未及时废除原来的规定,医疗保险公司仍然在承担这项支出。作为对州社会法院的响应,联邦共同委员会颁布了前面提到的政策。最后,政策混乱导致的结果是,疗养院和保险公司都没有承担成本,而是由疗养院居住者自己来承担。为了处理这种复杂的状况,联邦卫生部不得不又颁布了一项政策,从2005年10月1日起生效。

在这个事件之后,人们发现了联邦宪法法律的问题:一个由联合会代表组成的委员会超越联邦部委,拥有私人立法权,可以自行决定费用支出目录范围和被保险人的负担。事实上它是一个除了国会立法之外的“小立法者”。

要让联邦共同委员会享有如此大的权力,它和被保险人之间必须存在特殊的责任义务关系,这种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呢?即使现在让病人代表在委员会中占有席位,这也是不够有说服力的。还有一点让人疑惑的是,委员会的所谓民主立法针对那些在委员会中没有代表的给付提供者也是有效的。现在在德国的医疗保险法中规定,立法者给予专家委员以立法职权,但是又只有小部分专家利益团体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这又让人如何理解呢?联邦宪法法院对此做出了一番解释:在医疗保险法中,宪法要求和基本法理论是“在另一个世界出现的虚无景象”,联邦共同委员会制定有约束力的政策是“社会分工的进步”。但为了让人们觉得公平,需要找到民主法制国家中的解决办法,既不需放弃医疗保险事务中的专家委员会,也不会让关系人被这些“中间的集体力量”所摆布。

联邦共同委员会之所以行使公共机构的职权,是为了将自治管理转变为外部管理。将国会的决策权转移到专家团体这一过程是以非理性的前提为基础的,这一前提就是要将法定医疗保险的报销目录压缩到一个不合医学规律的范围内。关于到底应该由谁来负担人工营养的成本,医院和医生也提不出任何合法建议。如何分配有限的财政和医药资源,这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中关于公平的讨论话题,而这只能在公共机构中通过立法解决。民主原则和国会保留条件不允许公民作为第三方拥有立法权,他们只能通过加入的组织来施加影响。

五、结论

从几年前开始,在“新公共管理”这个词的引导下,如何改善管理,尤其是如何降低其运行费用就在德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管理应该具有更多的控制能力,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避免自己单独决定,而应该通过其他个人共同决定。关键词“保障管理”也要求,国家管理不应该管理机构自己说了算,还应通过第三方来协助进行决策。传统的国家管理与其说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更不如说是建立在等级制度的基础上,对这种管理模式应该开始检查和反思了。“劳动分工的目标不仅在于减轻公共部门和政治决策者的负担,更在于充分发挥社会的潜力,包括其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保险范文篇6

一、各类用人单位当年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按单位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全额补贴。

1、补贴标准根据当年我市企业参保单位实际缴费基数,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合计单位缴费比例计算。

2、用人单位申请社会保险补贴,需提供:企业开户银行帐号、当年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劳动合同》、《就业登记证》、用人单位为招用人员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凭证和工资清单等材料,到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市就管中心)办理申报手续。

3、对20*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按本办法仍由市就管中心办理申报手续。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标准,从2009年起按本办法享受全额社会保险补贴。

二、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按单位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全额补贴。

1、补贴标准根据当年我市企业参保单位实际缴费基数,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合计单位缴费比例计算。

2、提供公益性岗位的用人单位申请社会保险补贴,需提供《*市公益性岗位认定申请表》、企业开户银行帐号、当年招用人员的《就业登记证》、《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单位为招用人员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凭证和工资清单,到市就管中心办理申报手续。

3、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且继续在原岗位工作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相应延长至法定退休年龄。

三、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到户口所在地镇(管理区)申报就业并通过劳动事务,同时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1、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标准为当年度我市公布的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下限所确定的社会保险缴费额的50%。

2、灵活就业人员申请社会保险补贴,需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就业登记证》、《职工养老保险手册》、《职工医疗保险证》,到户口所在地镇(管理区)劳动保障所申报就业,办理社会保险补贴申报手续;镇(管理区)劳动保障所核准材料,将申报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人员类别、经济收入状况等在所在社区进行公示,无异议后,汇总上报市就管中心审核确认。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信息录入就业管理系统。

四、经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市职培中心)创业培训结业的人员,自办实体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20*年12月31日前经核准享受创业培训社会保险补贴的人员,其社会保险补贴3年期限满后可以延长一年。

1.补贴标准参照当年企业参保缴费基数下限,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合计单位缴费比例计算。

2.创业培训结业人员携本人居民身份证、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就业登记证》、《职工养老保险手册》,以及自办实体的工商营业执照、《社会保险登记证》、开户银行帐号,到市职培中心办理申报手续,送市就管中心审核确认。

五、本办法所指就业困难人员是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本市户籍登记失业人员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象:(一)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二)女40周岁和男48周岁及以上人员;(三)特困职工家庭人员;(四)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贫困家庭人员;(五)残疾人员;(六)女35周岁和男45周岁以上的被征(使)用土地农民;(七)女35周岁和男45周岁以上失业登记后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

其中就业转失业的第(二)、第(六)类对象其认定就业困难人员的界定是:因本人原因失业的须连续失业一年以上,非本人原因失业的须连续失业半年以上。

六、单位或个人的社会保险补贴,从核定符合享受补贴条件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之月起计算,至单位按规定办理退工停缴社会保险费之月或规定期限到达之月止。单位或个人欠缴或中断缴纳社会保险费期间(含补缴),不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凡属上述第一、三条规定对象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2009年1月1日后首次审批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时女45周岁、男55周岁以上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

七、社会保险补贴按照“先缴后补”的办法,每半年申报一次,于每年的1月和7月办理。凡符合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在享受期内应连续申报。社会保险补贴的拨付由市就管中心审定后,经市就业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签定意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务与基金监督科划拨相关费用。其中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补贴拨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帐户,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拨付到个人社会保险费银行结算户。

八、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就业登记证》上应予以记载。

九、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人员的,不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社会保险范文篇7

近年来,我省按照建立目标、强化基础、突破重点、逐步完善、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不论是工作力度还是政策强度都是前所未有的。20****年,为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参保,出台了“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双低”办法;20****年,为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增强基金支付能力,提出了“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机制;2科学发展观年,为构建大社保体系,提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个率先”、“一个加快”的工作目标;20****年,又在大社保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的基础上,提出了抓落实、促深化、求创新的工作要求。这些工作举措和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推进了我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到20****年底止,全省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70.5万人,其中企业实际缴费人数6****.5万人,比20****年底净增参保人数212.53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15亿元,比20****年底净增8758亿元,累计基金结余235.17亿元,基金支付能力从20****年的9.54个月提高到20****年的18个月。26个经济较发达县市3年实现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的工作目标也已如期实现。到20****年底止,26个县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90.37万人,比20****年底净增157.42万人,占全省净增参保人数的68%。13个基金困难县市基金支付能力也明显提高,已经实现当年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平均支付能力从20****年的1.9个月上升到20****年的5.8个月,基本扭转了基金收不抵支和支付能力下滑的趋势。与此同时,在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带动下,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也稳步推进。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69万人、42844万人、219.7万人和187.7万人,分别比20****年增长了54.6%、9.6%、64.1%和30%。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人数146.78万人,已有55.55万人按月领取了基本生活保障金或养老金。

三年来扩面征缴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是:

(一)着眼于实现目标,强化责任考核。

(二)着眼于转换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三)着眼于制度创新,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四)着眼于增强保障,初步形成了多渠道筹资机制。

二、认真贯彻执行《办法》,大力推进我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

省政府制定的《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将于20****年6月1日正式施行。《办法》统一了社会保险费征收的主体,明确了参保单位和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程序,强化了社会保险费征缴的执法手段。《办法》的贯彻实施,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维护参保单位和个人权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好、落实好、执行好。

(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征缴环境。

要执行好《办法》,首先要学习好、宣传好《办法》。各地特别是地税、劳动保障等部门要深入地学习《办法》,熟练掌握《办法》的各项规定,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结合相关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广泛宣传《办法》。要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劳资和财务人员、广大职工以及城镇个体劳动者宣传,使他们充分了解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社会保险的政策规定以及参保企业、参保人员的权利与义务,提高他们自觉、主动、依法参保和缴费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配合,切实做好《办法》的实施工作。

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又与群众的利益紧密相关,各级政府必须切实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责任,认真做好征收工作。地税部门作为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主体,对做好征收工作负有重要责任。自1998年社会保险费实行地税部门征收以来,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明显加强,20****年全省社会保险费收入达254亿元,占地税部门全部税费收入的25%,相当于地方税收收入的35%,社会保险费已经成为地税部门组织收入的重要来源。各级地税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强征收工作。劳动保障、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征缴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积极配合、支持地税部门做好征收工作。劳动保障部门作为社会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还要根据征缴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要充分调动广大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做好《办法》的实施工作,使社会保险费能够及时、足额征缴。省地税局要会同省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根据征收工作的实际,尽快制订实施《办法》的具体措施和操作性办法,指导各地加强征缴工作。

(三)加强执法,不断提高征管和服务水平。

从总体上看,我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情况是好的,但瞒报、漏报甚至拒缴的情况也不同程度存在,征缴难是当前社保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对此,地税部门要充分运用《办法》赋予的征收管理权,认真做好用人单位缴费登记、缴费申报、费款征收、欠费追缴、监督检查等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社会保险费按时足额征收入库。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要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群众,公开有关规定和办事程序,不断提高为缴费人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融洽征缴关系。

(四)积极探索,逐步推行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

《办法》明确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费统一由地税部门征收,这是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加快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措施。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特别是目前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的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要及时将职能移交给地税部门。鉴于目前五项保险的覆盖面差距较大、一些企业参保险种不齐甚至尚未参保的实际,各级要按照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以养老保险为龙头,依法把各类企业纳入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同时,要在进一步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加强规范,完善政策,积极推行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力争三年内全省基本实现“五费合征”。

三、明确目标任务,加快推进社会保险体系建设

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而且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目前取得的成绩,只能说是阶段性的,是初步的。就养老保险全覆盖而言,我们现在所做到的全覆盖与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即覆盖所有企业、所有从业人员还有很大的差距。从长远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丝毫也不能满足现有的成绩,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打好基础,迎接挑战。当前,就是要以《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实施为契机,扎实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总体要求是:按照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抓落实、促深化、求创新,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进程,使我省社会保险体系建设逐步走上长效运作、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明确扩面征缴的目标任务。

扩面征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根据省政府提出的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的工作要求,今后3年我省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主要目标的任务是:到20****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其中26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000万人,实际缴费人数超过750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超过260亿元,基金支付能力达到24个月。在完成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目标的基础上,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扩面征缴任务实现同步提高。

(二)进一步加大扩面征缴工作力度。

要继续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进一步深度推进养老保险扩面工作。26个经济发达市县要在巩固扩面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扩面保面的长效机制,努力将所有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纳入保险范围,同时要做好中断缴费人员的续保工作,控制新的中断缴费人员的增加。13个基金困难县市要按照目标责任书确定的5年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实现收支平衡,提高基金支付能力。在“抓两头”的同时,从今年起,要把扩面征缴工作重点放到“促中间”上来。“中间”县市数量多,是新一轮扩面征缴工作的主战场,要积极借鉴和推广26个县市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下达任务,加强考核,强化激励,力争3年内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全覆

盖。

医疗保险,要以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为重点,积极扩大覆盖面,并加快将外来务工人员和符合条件的城镇所有从业人员纳入范围。失业保险,重点抓好26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和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县市的股份制企业和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及其职工的扩面工作。工伤保险,要以矿山、建筑等行业企业和农民工等工伤风险相对集中的就业群体为重点,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切实保障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生育保险,要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把各类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纳入到生育保险之中。

(三)着力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

社会保险既是一项关乎民生的大事,也是一项制度设计严密、政策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既要保持制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政策,使其不断适应发展了的、变化了的形势。从制度框架上看,目前我省的社会保险的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需要保持相对稳定,但经过这些年的运行和实践,我省的社会保险制度也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不配套、不衔接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

1.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相关政策。按照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设计,为确保制度特别是保险基金的可持续运转,从今年起启动个人账户“空转实”工作,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到去年底止,全省个人账户“空账”额达413亿元,超过全省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额的178亿元。如果个人账户长期“空转”下去,将会出现更大的资金缺口,对整个养老保险制度形成重大的冲击。因此,做实个人账户是当前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先易后难、老中新分开的原则,首先做实新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具体操作性的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会同财政等部门制定。要加强对“双低”办法、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随着扩面工作的推进,在保持基金稳定提高的前提下,要加快“双低”办法与统一制度的并轨,体现社会保险制度的社会公平原则。同时,各地要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与企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2.进一步完善医疗、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扩面的难点是破产、关闭和困难企业的参保问题。去年省有关部门出台了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政策,据测算,这部分人员全省约2万人,各地必须按政策抓好落实。要积极探索研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以外的城镇居民参保的政策,通过多形式解决城镇无就业岗位人员、未成年人和部分大中专学生等的医疗保障问题,建立起覆盖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失业保险方面,在加强失业保险基金征收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和作用,研究制定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再就业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的配套措施,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3.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基金保值增值是养老保险制度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其增值资金也是整个保险基金的重要来源之一。要积极探索基金运行的有效方式,在确保基金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基金的收益率。二是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由于医保金使用、管理、监督的环节较多,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不少漏洞,给少数人钻了空子,从中牟利。因此,加强对医保金的管理,要作为深化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参保人员、医疗机构的监管,加大查处力度,健全制度,阻塞漏洞,确保基金安全、完整。三是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去年省政府下发了专门的文件,明确了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的办法和措施,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执行。省财政厅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的办法,指导各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4.加强社会保险基础管理和服务。这也是政府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建立与社区建设进程相适应、管理制度完善、服务程序规范、服务内容多样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要指导和鼓励企业开展企业年金工作,构筑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的多支柱保险体系,多渠道提高和保障退休人员待遇。

四、切实加强对社会保险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把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是关系社会保险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长远看,社会保险面临着诸多挑战:人口加速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养老、医疗保险待遇支付面临较大压力;加快城镇化,要求社会保障体系能及时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就业形式多样化,又要求把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必须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一方面要切实认真研究解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加强领导,一如既往地把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实行“一把手”负责,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新路子。

(二)建立长效机制,推进扩面征缴工作。

针对扩面征缴工作基础还不扎实,断保、中断缴费等问题突出以及城乡不统筹、机关事业企业不衔接的制度性的障碍,必须立足当前,规划长远,着眼于建立社会保险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认真解决研究扩面征缴工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既要分步扎实推进,制定切实可行运作稳定的扩面征缴政策措施,又要抓住体制机制这个要点,通过完善制度,逐步解决体制性障碍,建立健全劳动者多参保多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多渠道筹资保持基金收支平衡的长效机制,民主参与和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推动扩面征缴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加强部门协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加强部门的配合、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十分必要。日前,省政府成立了省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一方面是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另一方面也是建立一个工作平台,加强部门联系,形成工作合力。因此,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加强协作、加强配合,当前要重视做好劳动保障与地税部门的信息联网,尽快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大宣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做好扩面征缴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政策安排,进一步营造深度推进扩面征缴工作的良好氛围。

社会保险范文篇8

关键词:社会保险;统计;服务;社会保障事业

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中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保障事业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大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社会保险统计如何适应时展需要,如何服务于社会保障事业,是当前所有社保统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社保统计数据要力求详尽真实

社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社保统计工作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可靠。1.1打好社保统计工作基础。首先应建立健全社保统计体系,尤其要重视区县和乡镇两级社保统计系统。各基层经办单位要把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局面,并形成一套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的统计体系。其次是不断提升社保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基层社保统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统计理念和统计方法,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和技术培训,并严格考核制度,逐步提高社保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1.2实行严格数据审核制度。要严格把关数据审核,避免发生数据虚假的情况。一是出现异常的指标数据,必须要求相关单位再对数据进行核查并作出书面情况说明,同时还须实地调查、抽查和验证。二是所有统计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牢记依法行政,确保数据真实质量可靠,对指标数据要从不同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想方设法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三是实行责任问责和追责制度,如果数据出现问题,必要追根溯源,依法依规找到责任人,按规章制度进行惩处。1.3努力推进依法统计进程。依法统计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表现,只有依法统计,才能确保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可靠,从而真正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一要常抓不懈制度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包括出台规范性的工作文件等,努力为社保统计管理工作提高制度保障。二要贯之以普法宣传,定期开展不同的宣传活动以保证越来越多的居民有统计意识,如竞赛、知识讲座、统计培训等等,从而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三要依法行政,不仅要勇敢执法,同时还需要全力遏制违法行为,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证社会保险统计行业的洁净,同时结合法治意识的增强,全力促进社保统计工作平稳、健康运行。

2社保统计方法要力求高质高效

社保统计调查方法不仅关系到数据质量,而且决定着社保统计的工作效率。社保统计为社会保障事业服务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尤其在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全国改革浪潮不断掀起的情况下,统计方法也必须顺应潮流,不断改革。2.1及时调整社保调查内容。需根据当下经济及时调整所调查的内容。首先,应紧跟政府规划,对其工作重点实时监控,及时掌握政府工作的重点,并根据所掌握的内容来调整社保的调查内容,为当地政府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其次展开多方面调查,可包括社保、创业、就业等多方面的调查,使社保调研部门的数据库更为饱满,并及时更新统计指标体系;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完善统计调研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完善整合,最真实的反应当下社保实际情况及效益,并对当地社保发展模式的变化及特点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表现。2.2及时调整社保调查时间。在调查时间的选择方面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如市场经济环境变化、针对不同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不同等等,根据不同的角度不同条件从而调整调查时间,还可使用不同调查方法、不同调查技巧进行调查,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阶层的数据信息需求。在调查过程中还需遵循调查基本原则,若能通过年度调查就可满足相关部门需求时,就不要搞季度、月调查,若能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就能满足相关部门需求时,就不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若一次性调查就能经科学方法准确推算出整体调查数据,就不需要进行多次调查。2.3合理调整社保调查方法。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数据统计得到了更多便捷的途径,社保数据统计在利用互联网+统计技术进行管理的同时,更要积极不断的加大运用大数据统计的力度,采取高效准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3社保统计服务要做到全方面

社保是国家保障事业,为党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最科学的依据及决策,为社会大众选择社会保险提供全方位的科学准确的社会保险信息服务。3.1对社保形势进行有效加强。加强对社保形势的检测首先需进行实地调查,社保部门需定期派遣相关统计人员深入相关企业、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保证所得的统计数据最大限度的准确,保证数据质量。其次还需对当下社保形势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定期监测,对相关数据的变化必须密切监视,若出现新的问题、新的动态,则应准确的判断出数据出现的意义,从而把握好社保统计工作的形势。最后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好是将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的社保形式进行评估并建立模型,从而精准把控社保形势,促使该行业健康发展。3.2提升决策咨询质量。社保统计部门需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社保统计分析工作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只看到阿拉伯数字,应该对这些阿拉伯数字后所蕴含的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知识做深入分析和研究,去繁就简,努力挖掘本地区社会保障发展的本质规律,围绕社会保险中心工作,充分利用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政策措施建议。在分析中,要力求将社会保险工作与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起来,从社会保险及相关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看其内在的联系,从统计角度,以最快的速度、全新内容和权威数字,对社会保险事业和基本状况作出评价与判断,对重点工作和热点问题加以反映。同时要创新和丰富社保统计工作的方法、内容等,持续提高统计分析质量,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3创新社保服务载体。社保统计的服务功能主要还体现在为社会大众选择社会保障服务提供全方位的科学准确的社会保险信息服务,所以社保信息服务系统必须准确的收集到社会大众不同群体的服务意向,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服务方案,不断的创新社保服务体系去适应更多的不同群体。同时要拓展社保统计信息服务的业务范围,通过不同的形式,让群众进一步的了解社保服务体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保创新服务载体中。

4结语

写此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对我国社会保险统计工作进行分析,并探究社保统计工作如何才能服务好当下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这就需要力求社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社保统计方法高质高效、社保统计服务全面高效。的报告中已经再次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而要实现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要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离不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高速发展,而社会保险统计工作的改革应该努力顺应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桂霞.加强社会保险统计工作服务社会保障事业[J].中国科技博览,2015,(46):185.

[2]刘铁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求索,2004,(7):111-113.

[3]张凯军.加强社会保险统计工作服务社会保障事业[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11):56-57.

[4]吴迪,郭艳萍.浅谈社会保险统计如何服务于社会保障事业[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4):70-71.

社会保险范文篇9

新农保被定性为社会养老保险,在探讨新农保改革方向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社会养老保险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世界各国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已经达成共识。第一,社会养老保险应该是全覆盖。社会养老保险应该是覆盖所有人群,而全覆盖的最好办法是强制性参保,以此来达到互助共济的效果。强制性要通过法律来推行。凡属于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成员同社会保险机构之间就建立了社会保险关系,不必事先订立契约认可。强制性计划可以使社会成员在遇到风险的时候比较容易得到保护,通过强制性计划可以减少随机和偶然性波动带来的影响。第二,拥有收入再分配和互助共济功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收入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均衡经济上的差距。具体来说,就是让相对富裕的人群承担更多保费,贫困人群承担较低保费,富裕人群所承担保费的一部分用于支付贫困人群的养老金。另外,用政府的财政税收来普遍支付养老金也是一种收入再分配。通常针对富裕人群采取累进税政策,让其缴纳更多税金,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整个社会的经济差距,这将有助于社会稳定。同时,互助共济既有同代之间的,也有代际之间的。第三,给付条件中,应包括残疾养老金和遗属养老金。导致失去收入来源的因素不仅仅是年老,还有由于身体残疾,这些人员的收入低于常人,甚至完全没有收入。此外,由于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身故,其遗属至少短期内也会出现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遗属这一人群,从全社会来看也有相当数量。因此,探讨建立独立的社会保障政策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不过,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目的即确保人们步入老年后有一定收入,这和确保残疾人或遗属有一定收入,两者并不矛盾,可以说,在同一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内,残疾和遗属的风险同样由全体参保人员来分担是一种理想的做法,效率也更高。因此,给付条件中应包括残疾和遗属,并设立残疾养老金和遗属养老金。第四,给付确定并终身给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保证人们步入老龄、没有收入来源时,提供生活所需的相当一部分费用。一般来说,社会养老金标准的确定通常是按照在职人员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来计算的。通常也要考虑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的家庭结构和维持家计的必要额度,制订一个适当的给付水平。相应的缴费额度也是按照能够长期维持上述给付标准来制定的。给付确定型这种制度设计方式注重向参保人员发放相当一部分晚年生活所需费用(包括残疾和遗属养老金费用),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方式。反之,如果采取缴费确定型的制度设计,首先需要制订长期的缴费计划,如果出现工资和物价上涨,导致原定养老金数量相对低于当时的生活水平,必须首先从缴费计划着手调整,其效果的显现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难以调整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数量。在发放养老金的条件中,只有残疾养老金和遗属养老金,因可能出现残疾状况减轻,或者已无继续支付遗属养老金的需要,会有终止发放的情况。作为抵御年老而设定的养老保险,是老人的养命钱,是老年后的基本收入保障,其原则是终身给付,这也是与商业养老保险的根本区别所在。第五,能保值,有自动调节机制。如果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是常见的给付确定型,多数情况下其给付标准设定在占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启领时,其实际领取到的数量应高于最低生活水平并能维持一定生活水平。但随着时间推移,工资和物价上涨,之前确定的养老金数量会逐渐贬值。如果不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水平同步上调养老金给付标准,对于那些没有收入来源,靠养老金生活的人来说,其生活水平势必会逐渐下降。因此,为了确保公共养老金的实际价值,必须针对工资、物价上涨,上调给付金额,使领取者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新农保制度中社会保险基本功能缺失分析

第一,现行制度难以实现全覆盖。

根据新农保的《指导意见》,我们可以看出,新农保采取自愿参保,试点先行。到2010年为止,尽管在24%的县实施了新农保试点,但由于是自愿参保,在试点地区也没有实现新农保的全覆盖。据调查,试点地区中没有加入新农保的困难人群有三部分①。第一部分是40岁至59岁的农民,他们年龄较大,缴费期限短。虽然政策规定可以延长退休年龄,延长缴费年限,或者补缴到15年,但由于他们青壮年时没有积累,到了中年想要在短期内缴纳一大笔保险费,是很难做到的。第二部分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这些地区的农民总体收入比较低,而且实物收入多,现金收入少,没有缴纳养老保险的能力。从吉林省调查数据来看,缴费能力在100元以下的占20.5%。第三部分是体弱病残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他们虽然没有达到60岁,但由于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需要提前领取养老金。而现行农保制度中,没有残疾养老金和遗属养老金。新农保制度中,由于是自愿参保,也会存在一部分人有能力参保却不参保的现象。这部分人就是16岁至45岁的青年农民。对他们来说,如果不是因为父母享受养老金的捆绑制约,他们都会持观望态度。尤其那些20岁左右的青年农民,他们的父母还没到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其不参保并不影响家人的待遇。另有一小部分农民,因为与父母关系不好,同时自己又不太富裕,就不参保,导致父母到了60岁,也无法领取养老金。农民不参保的主要原因是新农保制度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55元基础养老金实际上是一种老龄补贴。由于额度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没有制度魅力,农民缺乏积极性。同时,带有“捆绑”的领取条件,让农民觉得自愿原则不真实,使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第二,收入再分配功能效率低下。

新农保制度中,能够体现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由中央政府全额负担(东部地区中央财政只负担50%)的基础养老金,另一个是地方政府对个人账户的补贴(规定不低于30元)。然而,这两部分的再分配功能效率都不高。首先,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定得过低,比低保还低2元,保障能力偏低,农民没有参保积极性。另外,对所有农民都补贴,也是一种没有效率的公平。公共财政应该是向低收入者倾斜的,对那些富裕的农民,没有必要支付基础养老金。其次,地方政府对个人账户缴费补贴的激励效果不足,致使农民基本上选择100元或200元的低缴费档次。当然,农民选择低档次缴费,还是对制度持有疑虑,但激励机制不足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在不考虑任何外界条件变化的条件下,地方政府每年30元的财政补贴为农村居民带来了3.24元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在养老金中所占份额非常低。当然,这一补贴从感性上可以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但激励功能不大,激励效果需要重新审视。如果不论选择100元档次还是500元档次,补贴额度一样的话,农民只能选择100元档次缴费。然而,如果补贴额提高,但激励机制不恰当,也会造成不公平。地方政府的补贴,只是对已参保(或有能力缴费)的一部分人进行补贴,对未参保人没有任何好处,这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很值得商榷。公共支出如果只给那些有能力参保的人,就会增加贫富差距,有悖公共支出的基本原则。所以说,地方政府的补贴额度应该控制在缴费额的10%左右,最高不能超过20%,否则会造成拉大贫富差距的后果。另外,个人账户是完全积累模式,没有体现参保者互助共济功能。

第三,新农保的保障能力偏低,保值增值能力较弱。

《实施意见》设立了年缴费标准从100元至500元五个档次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从目前试点地区缴费结构看,绝大多数参保农民选择了最低的100元缴费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假设一人从16岁开始以此标准缴费,政府每年补贴30元,银行存款利率不变,设定为2.25%,养老金计发年限139个月,年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增长率假定为2.04%,到60岁时他每月能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131元,再加上基础养老金55元,每月能领取养老金186元,但是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以43年后通货膨胀率为5%计算,它将变成20元的现值。如果以最高档次的每年交500元,其他条件不变,则60岁时能领取585元。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现值也不到65元②。养老金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值得怀疑。而且,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上并没有将未来的养老金支付与通货膨胀、物价等因素挂钩,导致农民实际的保障水平过低。另外,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经达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能享受55元基础养老金,没有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水平更低。

第四,制度设计中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

首先,正常的养老保险制度应该有老年、残疾和遗属养老金,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有老年养老金,而且还附加各种领取条件。例如,新农保政策规定,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直接享受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参保缴费。这实际上是把老人的养老金权益建立在其子女是否参保的条件之上,有悖于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另外,新农保规定,年满60岁的农民不需缴费就可以领取全额财政拨款的55元基础养老金。这就造成了两种不公平③:一是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60岁以上老人之间的不公;另一个是试点地区中未满60岁老人和60岁以上老人之间的不公平。第五,个人账户缺乏可持续发展机制。个人账户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余额除以139,说明个人账户的使用寿命为12年,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72岁就花完了个人账户的全部额度。如果还健在,以后的个人账户养老金都要政府负担。可是,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政府的负担会越来远大,这部分资金会给政府造成很大财政负担,如何解决至今还没有结论。新农保计发系数代表发放的月数,具体的计发系数应该经过精算之后确认。计发系数越大,个人账户本金所能支付的时间越短。相反,系数越小,个人账户所能计发的时间越长。所以,选择计发系数时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如果只考虑要有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不考虑平均余命去设定计发系数,即使个人账户里的钱不够了,也会由政府财政兜底。这样的话,政府就要考虑养老金的负债状况以及财政负担能力,这样的个人账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账户。然而,如果个人账户养老金是个人储蓄,没有互助共济功能的话,它作为真正的个人账户,就要考虑使用年限,并精确计算。同时,个人账户用完后就应该中止养老金的发放。而我国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用完后,都由政府买单。这种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制度有失公平,应该改进和完善。可以说,我国的新农保制度是没有精算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没有自然增长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三新农保制度应该如何持续推进

新农保作为农民老年后收入保障的最重要支柱,要赢得农民对制度的普遍认同,也要有更高的信任度。如果农民对新农保的认可度不高,那么,作为自愿参保的新农保制度就很难实现全覆盖的目标。要提高新农保的公信力,就应该在试点阶段及时发现问题,完善制度,为未来在全国普及做好铺垫工作。首先,从筹资模式和财政方式上看,新型农保制度是基础养老金(财政全额负担)和个人账户(个人负担)相结合的筹资模式,但基础养老金是税收方式的老龄补贴,个人账户是保险方式。城镇职工虽然也是实行统筹基金(企业缴费)与个人账户(个人缴费)相结合的筹资模式,但是,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都是采取保险方式。建议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也改成保费由财政和个人共同承担的保险方式,基础养老金的支付额度与缴费年限挂钩。简单地说,政府给每位农民建立新农保养老保险账户,鼓励农民自己缴费,地方政府给予缴费补助。没有缴费能力的,政府可以减免保费。而中央政府在农民领取养老金的时候,不论是谁都有最低的55元的养老金保障。这样一来,即使农民没有个人缴费,但他们至少有基础养老金,可以有一个最低养老金保障,也能够达到全员参保的效果。如果农保制度的设计合理,有公信力,有能力缴费的农民都会主动缴费的。日本的国民养老金就有缴费制和免费制两种规定,凡是20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体公民,都强制参加国民养老保险,政府减免没有收入或低收入者的保费(全免、免3/4、半免和免1/4),学生可以延缓缴费。所有公民的保费额相同,养老金水平相同。政府负担部分,在制度初创时期(1961年),承担保费的二分之一,而从1976年开始,将缴费时补贴改为发放时补贴。补贴额度相当于养老金的三分之一(2009年之前上调至二分之一),缴费最低年限为25年。缴费年限越多,养老金越高,缴费年限越少,养老金就越少。养老金的起领年龄为65岁,也可以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但每提前一个月,养老金减少0.5%。而每延迟一个月,养老金增加0.7%,可推迟到70岁领取养老金。新农保也可以参照日本的制度,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在一定时间段内自由选择退休时间。一种成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该是具有自助、共助和公助的功能。自助应为基础,自己首先要努力缴费,同时也要发挥共助,即互相帮助,互助共济的功能。另外,政府也要给国民一定的保障,即发挥公助的功能。同样,新型农保制度也应该同时具备这三种功能。基础养老金采取保险模式之后,要建立自动调整机制。要根据现有劳动力生活水准的提高调整保险额度。至少应该每隔5年,以财政预算为中心对制度进行重新评估调整。同时,社会保险方式的机制需要养老保险精算专家来对财政预算做精密科学的评估和预算,因此,政府要加大对这方面精算专家的培养。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改成保险方式,也便于将来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其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方案规定新农保是自愿参保,现行的捆绑式参保条件,既没有体现自愿参保原则,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制参保。新农保作为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便不是强制参保,也应该是义务参保(半强制的)。试点阶段可以采取自愿参保,但普及率提高之后,应该改为半强制性的义务参保,最后实现强制参保。毋庸置疑,建立强制参保的前提是要建立费用减免制度。如果采取保险方式,一定会有一部分人因无力缴费而漏网,所以,要对那些无收入和低收入者实行费用减免制度。如果没有减免制度,就要用低保制度或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他们的收入保障。瑞典就是建立了最低养老金保障制度,对那些无力缴费的,或无力全额缴费的,政府给缴纳最低保险费,保费记入个人账户,也要保值增值。由于瑞典只给低收入者缴费保障,而我国农保基础养老金是面向每个农民的,如果像瑞典那样给每个农民缴费保障的话,财政负担会突然大幅增加。所以,采取日本方式,在养老金支付的时候,政府承担支付一定比例养老金比较合理,不会给政府造成太大财政压力,也不会产生保值增值的压力。

第三,从参保对象上看,现有情况下,应包括所有农村户籍的农民。现在国家正计划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如果这样,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又多了一项内容,这样容易产生碎片化问题。如果条件成熟,城镇无法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可以参加新农保,尽量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两种制度,来覆盖所有国民。我国应该考虑城乡统筹制度的规划,将来尽量在大的层次上实现统一。

社会保险范文篇10

关键词: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保险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手中积累的资金也变得越来越多,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问题。作为我国目前人们规避风险的主要方式,商业保险以及社会保险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对此,我们需要对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对于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探析,以此来为商业保险以及社会保险的共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之间的关系

社会保险在我国有着相对比较长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也随之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也使得计划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样无法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使得商业保险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升,目前阶段,我国的各个行业都取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但是其承担的风险要远高于计划经济的实际需求。为了能够尽最大限度的降低自身所承担的风险,保险方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商业保险的工作人员也必须要对时代的变化进行了解,进而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商业利益,从而有效拓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空间。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处于政府管制的状态,商业保险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对于商业保险而言,我国并不强制公民购买商业保险,公民可以按照自身的医院自行选择。在购买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的过程中,能够对自身的财产进行保障,将财产风险降至最低。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贫富差距较大,使得许多人并没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商业保险,对于这一问题,需要我国的政府部门积极解决,努力消除贫富差距,以此来保证我国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的社会保险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这就为商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基于此,人们对于商业保险也同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社会风险服务在商业保险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社会保险属于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具备着建设社会的主要用途。社会保险能够保证每一位公民在生活以及工作中能够获得更加可靠的生活保障。而商业险根据社会商业化的程度,具备非常明显的商业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自律性。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员表明,商业保险最为主要的发展依据就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发展内容。在购买商业险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进行险种的选择,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商业发展阶段存在的风险问题。

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影响

在社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其对商业保险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政府部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样式的服务,同时也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通过保险的形式来履行我国政府部门的职责。社会保险具备一定的广泛性,这对于商业保险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商业保险的市场规模相对比较小。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在进行转型发展之后,可以为商业保险的发展创造一定的发展空间。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而言,其缴纳养老保险的制度通过相关的政策得到了落实。在进行缴纳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就需要对缴纳制度进行合理的调整,积极地完善相关的缴纳制度,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全体劳动成员享受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此外,职业年金也同样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保险的主要形式为职工医保以及医疗救助,将职业医保以及城乡居民医保进行统一的结合,可以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规定的医疗保险,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避免出现重复参保的情况。此外,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对于其发展进程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于相关的医疗保障制度要进行充分的了解,要坚持公平性的发展原则,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如果职工医疗保险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能够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则可以为我国的补充性医保带来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如果我国农民工伤保障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也可以起到促进人身意外险发展的作用。我国目前的机关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可以享受工伤保险的政策,农民工也同样具有工伤风险,所以其理应享受工伤意外险的权利,所以,建立农民工伤意外保障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促进商业保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社会保险转型为商业保险带来的发展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展使得社会保险制度得到了全面的改革创新,同时也构建了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有效满足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但与此同时,这也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主要表现在公平性以及可持续性方面。对此,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险服务水平。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而言,社会保险的深化改革工作必须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确立,同时也要合理界定政府的责任。如今,我国社会保险得到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尤其是对一些低水平的消费人员而言,同样有着较为合适的标准,这也促使我国的社会保险向着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方向。我国的社会保险的改革工作主要表现在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整合等。我国的城镇建设是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对此,在机关事业单位中,补充性的医疗保险制度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民职工的伤害保障水平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人身意外保险的实际发展,在我国经济体制制度的影响下,新农村的建设提升了我国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同时也为商业保险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人口的老龄化使得护理保险得到了较为广阔的发展。人们的保健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强,商业性的护理保险与一些养老机构进行合作,为我国的商业保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责任的落实发展对于商业保险的发展而言,也同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随着各种意外事故的不断发生,商业纠纷的不断出现,各项责任保险制度更是得到了较为明朗的发展前景,所以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要充分把握住发展机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实际的发展状况,合理进行相关保险制度的优化工作,要对不同的人群,合理进行定位,积极地提升险种,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保险的转型促进了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所以这就需要商业保险能够把握住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发展机会,积极地提升险种,针对不同的人群,合理进行险种的制定工作,对于各项责任制度,要全面贯彻落实,这样才能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会梅.关于社会保险转型与商业保险发展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