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5:52:20

三农险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农业、乡村和农民抵挡天然灾祸和不测事故风险的才能,有序、有力、有用推进2012年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创新财务支农方法,逐渐健全规范有序的农业保险长效机制。

二、首要内容

(一)保险品种、补助方法

1.保险品种:2012年我区继续开展水稻栽种、能繁母猪、“两属两户”农房保险等3个险种。

2.补助方法:中心和省、市、区财务经过保费补助的方法,指导和鼓舞农户、龙头企业和乡村专业协作经济组织自愿参与保险,加强抗风险才能。

(二)保费补助规范、费率及保险金额

1.水稻保险:保险金额为每亩200元,保险费率7%,每亩保险费14元。其中:中心财务承当40%,每亩5.6元;省财务承当25%,每亩3.5元;区财务承当10%,每亩1.4元;农民承当25%,每亩3.5元。

2.能繁母猪保险:保险金额为每头1000元,保险费率6%,每头保险费60元。其中:中心财务承当50%,每头30元;省财务承当30%,每头18元;农民承当20%,每头12元。

3.农房保险:农房保险对象是“两属两户”(持证的乡村军属、烈属和低保户、涣散供养的“五保户”)的农房,保险金额为每户3000元,保险费率3‰,每户保费9元,其中:省财务承当70%,每户6.3元;市、区财务各承当15%,每户1.35元。

三、工作步调

(一)宣传发起阶段(2012年6月中旬)。召开2012年全区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大会。人保财险支公司经过印发材料、张贴口号、在新闻媒体开发专栏等多种宣传方法,普遍宣传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的主要意义和政策内容,把党和县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各街镇场区成立工作专班,明确专人负责,做好进村入户宣传工作,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的保险认识和风险防备认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保的积极性。

(二)组织施行阶段(2012年6月30日—7月30日)。区财务、农业、民政、畜牧、气候等部分要结合各自职责做好摸底查询工作,相关数据要实时供应给人保财险支公司,为保费补助测算供应根据。人保财险支公司要组织专班深化各街镇场区、龙头企业和乡村专业协作经济组织,协助做好参保服务工作。保险收费由各街镇场区组织、村委会负责详细施行,各村将农户分户投保清单交由农户签字确认,并在收齐农户应交的保费后,一并交给人保财险支公司,人保财险支公司要迅速出具保险单和保险凭证,协助村委会将保险凭证发放到投保农户手中。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9月初)。各街镇场区、各有关部分以及人保财险支公司对开展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进行总结,并将有关状况报区人民县政府。

四、保证办法

(一)增强组织指导。对区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指导小构成员进行调整,由区人民县政府分担指导钟爵一任组长,区人民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张志军、区农业局局长张辉平、人保财险支公司总司理姚福洲任副组长,区农业局、区财务局、区民政局、区畜牧服务中心、区气候局等部分和人保财险支公司及各街镇场区分担负责人成员,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黄保华任办公室主任,详细负责全区“三农”保险的组织协调工作。各街镇场区、各有关部分和单位要高度注重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将其归入主要议事日程,成立响应工作专班,明确专人负责,积极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区人民县政府办公室要增强检查督办,按期传递工作发展状况,保证此项工作在7月底前完成。

三农险范文篇2

为有序开展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提高农业保障水平,帮助农民增收,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的通知》(政办电〔〕110号)要求,现就认真做好我市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

政策性“三农”保险是国家促进农业生产,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是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市自年开展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以来,已有不少农户受益,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年,全省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将全面铺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积极开展水稻、能繁母猪、奶牛、“两属两户”(即持证的农村军属、烈属和低保户、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下同)农房、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认真推进此项工作。

二、明确政策性“三农”保险承保机构和补贴办法

为推进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更好开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政策性“三农”保障试点工作的通知》(政办发[]3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市人民政府同意,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支公司(以下简称市财险公司)为全市水稻、能繁母猪、奶牛、“两属两户”农房、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承保机构。具体保险费补贴办法为:

㈠水稻保险。保险金额为每亩200元,保险费率7%,按季每亩保费14元。其中:中央财政承担40%,每亩5.6元;省财政承担25%,每亩3.5元;县(市、区)财政承担10%,每亩1.4元;农民承担25%,每亩3.5元。

㈡能繁母猪保险。保险金额为每头1000元,保险费率6%,每头保费60元。其中:中央财政承担50%,每头30元;省财政承担30%,每头18元;养殖户承担20%,每头12元。

㈢奶牛保险。保险金额为每头6000元,保险费率6%,每头保费360元。其中:中央财政承担30%,每头108元;省财政承担30%,每头108元;县(市、区)财政承担20%,每头72元;养殖户承担20%,每头72元。

㈣“两属两户”农房保险。保险金额为每户3000元,保险费率3‰,每户保费9元。其中:省财政承担70%,每户6.3元;县(市、区)财政承担30%,每户2.7元。

㈤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每人保费5元,保险金额4万元。

三、细化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分工

㈠水稻保险。由市农业局牵头,各乡(镇、办)配合,负责调查、填报、核实农户承包水稻面积。市财险公司按照核实的面积承保,并填制保险凭证送交农户。

㈡能繁母猪及奶牛保险。由市畜牧局牵头,各乡(镇、办)配合,负责调查、核实、填报母猪、奶牛数量。市财险公司按照核实的数量承保,并填制保险凭证送交农户。

㈢“两属两户”农房保险。由市民政局提供数据,经所在乡(镇、办)核实后,市财险公司承保,并填制保险凭证送交农户。

㈣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各乡(镇、办)配合,负责调查、填报、核实农民工基本情况。市财险公司按照核实的人数承保,并填制保险凭证送交农民工本人。

三农险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保财险支公司(以下简称财险公司)为主体,以“三农”保险“五公开、三到户”(即惠农政策公开、承保情况公开、理赔结果公开、服务标准公开、监管要求公开和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为重点,在市、乡、村三级建立“三农”保险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保障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二、基本原则

㈠政府引导。通过制定农业保险政策,运用财政保费补贴等调控手段,积极宣传、引导、鼓励广大农户自愿投保,保险机构承保。

㈡自主自愿。农民和种植、养殖企业是农业保险的投保主体,享有自主投保的决定权。

㈢市场运作。按照市场化保险的规则投保、承保。

㈣协同推进。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配合,协同有序推进农业保险工作。

三、工作目标

通过努力,实现“市有领导小组,乡镇有办公室,村有服务站点”和“‘三农’保险覆盖率比上年增长10%”的目标。

㈠市“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市“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附后,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办、检查,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㈡乡镇“三农”保险工作办公室。由各地依托乡(镇、办)经济发展办公室、财经所及涉农部门组建。乡(镇、办)分管农业的领导任办公室主任、财经所及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财险公司选聘一名专干,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㈢村“三农”保险服务站点。由开展“三农”保险业务的村建立。财险公司从村干部中选聘一名“三农”保险协保员,负责日常工作。

乡镇保险工作专干、村协保员在各乡(镇、办)和财险公司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选聘标准和程序由乡(镇、办)和财险公司共同确定。

四、实施步骤

㈠启动阶段(月20日以前)。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地各有关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保险知识和“三农”保险政策,营造深厚氛围。

㈡实施阶段(月21日至月30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本《方案》要求,完成乡(镇、办)“三农”保险工作办公室、村“三农”保险服务站点的机构建设、人员选聘、制度建设等工作。

㈢验收阶段(月1日至15日)。各地各有关部门总结“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形成书面材料,于月5日前报送至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各地“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五、工作措施

㈠明确职责。财险公司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指导各地开展“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宣传推广相关险种,做好承保工作;与相关部门协同做好具体险种防灾防损和灾后赔偿工作;迅速开展农业保险灾害损失的查勘、定损,做到应赔尽赔,足额到户。

农业、畜牧、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农民做好灾情疫情预防;向财险公司提供辖区内灾情疫情信息,协助做好承保前的风险评估、承保后的防灾防损以及灾后查勘定损工作;对种植业、养殖业保险数据进行监督、确认,协助确定损失程度及损失原因;积极引导、鼓励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者参加“三农”保险。

财政部门负责做好“三农”保险的财政政策统筹指导工作,落实“三农”保险财政支持政策,安排保费补贴资金预算,并根据承保进度及签单情况,及时拨付保费补贴资金。

气象部门负责加强灾害天气预报预警工作,对气象原因造成的风险做出评估;配合财险公司建立“农保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和“农保灾前预警用户群组”,及时气象信息。

宣传部门负责农业保险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业保险的目的、意义、保险方式和政策措施,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农险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扶持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维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三农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做好三农保险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的原则。要把做好三农保险工作作为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坚持政府主导,形成职能部门和保险公司齐抓共管、责任共担的三农保险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

(二)坚持依法合规的原则。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按照国家财政、保险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依法合规,健康运行。

(三)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做好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网点选择、人员选聘和运营管理等工作,确保三农保险服务机构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切实发挥其服务窗口功能。

三、组织领导

成立市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体规划,推广工作经验,协调解决三农保险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由副市长吴方军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少华、市政府金融办主任易贤良任副组长,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局、市气象局、人民财产保险分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易贤良兼办公室主任,人民财产保险分公司总经理周英强任办公室副主任。

四、工作目标

(一)成立县、镇(乡)三农保险工作机构。各地政府要参照市政府的做法,成立县、镇(乡)两级相应机构。依托镇(乡)政府农业办公室、镇财管所及涉农部门成立镇、村两级三农保险服务站点,聘请镇、村两级三农保险服务人员,全面加强基层三农保险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布局全面、管理清晰、操作规范、服务到位”的三农保险前端服务体系。

(二)建设三农保险基层服务站点。在开展三农保险业务的乡镇,依托镇(乡)政府农业办公室或者财管所等涉农部门成立三农保险服务站点,并将镇(乡)三农保险服务站点的办公场所设置在镇政府农办或者镇财管所内。

(三)选聘站点负责人和协保员。在开展三农保险业务的乡镇要选聘至少1名三农保险专职负责人(以下简称专干);在开展三农保险业务的村要选聘1名三农保险协保员。专干、协保员选聘标准和程序由各地政府和承保公司共同确定,并制定专干、协保员主要工作职责。乡镇三农保险专干和三农保险协保员在县(区)支公司和镇政府三农保险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将此工作纳入党政部门当年的考核内容。

五、实施步骤

(一)工作准备阶段(2012年7月)。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当地的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实施办法。

(二)体系建设阶段(2012年8月)。各地要完成县、镇(乡)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人员选聘等工作。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2年10月)。由市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县、镇(乡)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三农险范文篇5

关键词:农村;土地;“三农”;金融;创新

近年来,农村土地产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三农”金融服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三农”金融服务的创新,对挖掘农村土地产权的金融价值、构建新时期农村土地产权管理运行模式,提升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与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农”金融服务的实践

我国在“三农”金融服务创新中进行过实践探索,并逐渐摸索出实践模式,如农用地抵押贷款、入股权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等。例如贵州湄潭采用“农民+政府+土地金融机构”的方式,由地方政府出资成立土地金融公司,可接受非耕地资源为押品,为农户发放贷款;山东寿光采用“农民+村委会+金融机构”的方式,村委会可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经管站对土地估值办理抵押手续,银行发放贷款;重庆市采用“农民+金融机构”的方式,可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证,农户可用其抵押申请贷款;四川成都采用“农民+担保公司+金融机构”的融资方式,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公司,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反担保物抵押给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担保,银行放款;辽宁法库采用“农民+合作社+金融机构”的方式,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以入股土地抵押申请贷款。上述贷款模式已在全国试点区域试行,但是否具有全国普遍性,仍需待考证与评估。

二、“三农”金融服务的挑战

(一)风险挑战。“三农”金融服务创新面临着新的风险挑战,如行业风险、抵押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随着农村产业集约化的迅速发展,金融风险类型不断发生变化,土地产权的流转可能会出现产权纠纷、物权价值波动、价值不公允、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等,需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二)政策挑战。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正处于改革阶段,因此“三农”金融服务仍缺少一定政策制度支持,如缺乏配套的法律制度,给相关工作开展造成很大影响。如土地产权归属、土地价值评估、担保体系构建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土地产权变现。

三、“三农”金融服务的机遇

(一)农村土地产权交易蕴含金融需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大量的市场需求。金融机构可为“三农”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如交易组织、资金托管、账户开立、融资管理等,保证农村土地产权交易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在土地整改、土地经营上将产生大量的土地开发融资需求,因此需架构专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二)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催生金融新业务。农村经济模式逐渐向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转型,催生出更多金融新业务,相关金融单位,应当根据客户群的诉求,主动对金融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同时,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文化旅游、产业对接、电子商务、新能源等经济模式的发展,催生“三农”金融服务进行改革创新。

四、“三农”金融的运行体系

(一)“三农”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应进行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断优化“三农”金融运行体系,发挥出金融市场的运行价值。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家庭农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等不同客群的特点,通过细分农业生产及特色产业链等服务场景,引入土地流转、农业生产补贴、农业保险、农业订单等特色数据,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二)“三农”金融体系风险管控。一是对国家政策进行深度解析。如国家法治建设过程中,关于“三农”金融服务的法律政策修改未及时开展,则会导致体系运行风险发生。为合理规避风险,相关金融服务工作人员,应对农村土地抵押担保业务进行全面追踪,保证“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整体运行可控。二是遵循“试点”原则。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科学评估,依循不同地区的土地产权类型,制定科学严谨的试点工作标准,并指导相关银行积极支持试点工作。同时,相关管理部门需及时开展试点评估工作,依据评估结果,对试点地区与业务进行科学调整,防范风险发生。三是制定标准规范的操作细则,准确界定管理权责,真实、客观、准确开展农村土地产权登记工作。严格执行土地产权价值评估要求,对土地产权的取得成本、市场价格、潜在价值综合考量,以保证农村土地产权价格评估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另外,应加强当地政府、担保机构、合作组织的有效衔接,保证农村土地产权金融抵押产品的有效流通。四是加强贷后管理,对贷款资金封闭管理,对其流向实时监测,有效管控资金风险。(三)“三农”金融信贷制度完善优化。在“三农”金融信贷制度方面,可对“三农”金融产品进行定价设计,即设定较低的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利率,保证农民的基本经济收益。鉴于农产品具有生长周期长、附加值低等特点,需对贷款期限与农产品的生长周期相匹配,可将贷款年限进行合理延长。根据行业的生产周期和贷款主体的经营形式,设定针对性的还款方案,例如可采用随借随还、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分期还息到期还本或按还款计划还款的还款方式,突出“三农”金融信贷服务的人性化与便利性。为保证“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开展长效性,需设定合适的信贷准入门槛。通过对授信模型、评分卡等进行合理调整,在源头上防范信用风险。与此同时,对客户的偿债能力、还款来源、发展前景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进而灵活调整客户评价指标,保证风险可控。此外,商业银行应基于国家试点地区的工作开展实际情况,对“三农”金融信贷产品进行授信额度管控,避免多头授信或超风险承受能力授信。

五、“三农”金融的政策设计

(一)“三农”金融支撑政策设计。“三农”金融政策设计需有效强化资源支撑机制,人民银行每年根据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政策,匹配专项信贷资金,以保证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工作有效推行,推动“三农”金融服务产品开发。与此同时,部分商业银行可发行专属的农村土地产权金融债券,便于推动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金融服务发展,为后续“三农”金融政策全面普及提供参考。(二)相关“三农”法律政策修订。在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背景下,为有效推动“三农”金融服务创新发展,需对“三农”金融服务的相关法律政策进行修订,为“三农”金融服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如对《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进行合理修订,基于法律制度对,农村土地承包地、宅基地、金融贷款、抵押条件、评估程序、管理条例进行规范化处理。例如,在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权修订上,应当稳步推动试点工作,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理融入到用地管理条例当中,对其集体用地的流转、用途、交易、抵押、收益、管理等工作进行细化。(三)“三农”金融风险缓释机制。在建立“三农”金融风险缓释机制过程中,可尝试引进农业担保公司,并与农业保险相互结合。同时,在财政部门的补贴环境下,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扶持,进而弱化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在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背景下,为充分发挥出“三农”金融风险缓释机制运行优势,可建立农村土地产权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如部分地区可由地方政府进行出资补助,在财政部门、农业部门的联合工作开展下,避免企业经营不善,给农户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基于不同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实际情况以及金融机构的运行特征,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实现“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安全稳定运行,如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行业协会担保、基金担保、合作社担保等,积极与当地政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第三方机构对接,联动各方优势资源。(四)金融服务流转平台设计。在金融服务流转平台设计时,主要进行确权平台、交易平台、处置平台的设计。金融服务确权平台设计时,需国家相关部门,依循权证文件与农村土地确权标准流程,进行确权系统的研发,并指导相关部门进行落实。通过确权进度考核工作开展,对确权工作实际开展效果与质量进行评估。金融服务流转平台设计时,需依据交易市场的范畴,建构不同等级的流转服务体系,并建立相关农村土地价值评估体系与管理机制,进而逐渐建构权威、专业的价值评估机构,为后续农村土地产权抵押交易提供价值参考。金融服务处置平台设计时,相关政府单位需设定处置服务中心,将对应的不良债权细分,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经营主体。可接受担保机构、银行抵押资产的处置,解决农村土地产权抵押变现的实际问题。通过确权、流转、处置平台的实现流转、抵押交易的规范、高效、公开透明,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抵押,保证确权登记数据的完备、准确、及时、唯一性,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实现银行与相关农业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解决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难,抵押难、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六、结束语

综上,本文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背景下,“三农”金融服务创新工作进行分析探讨,阐述当下“三农”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收获的实践经验、工作挑战及机遇,针对我国“三农”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现实路径进行思考探究。通过本文论述分析,为其他学者提供研究分析的参考,推动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聂勇,王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困境与路径优化——以广西为例[J].市场论坛,2019(06).

[2]郭金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特征、利益动因与制度改进——以江西为例[J].求实,2018(03).

[3]陈颖.银行业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实践检验[J].金融监管研究,2018(02).

[4]中国人民银行眉山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李玉辉,李洋.金融创新视角下的农村产权融资法律制度研究——基于农村“两权”融资实践引出的法律问题研究[J].西南金融,2018(02).

三农险范文篇6

关键词:“三农”综合保险;农业保险;龙岩模式

自2007年中国开始新一轮农业保险制度设计与试验以来,农业保险事业不断发展。2009年,针对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点,福建省龙岩市立足现实,推出19项农民“用得着、买得起”的“三农”综合保险,确保农村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2013年,龙岩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现“三农”综合保险全覆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三农”综合保险在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完善。

一、龙岩“三农”综合保险的发展历程

(一)首创阶段。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地处山水纵横的山区地带,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农村、农民造成巨大损失。为此,龙岩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三农”发展,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工作,2006年在全国首创农房统保等涉农险种,2009年在全国首创上杭县古田“三农”综合保险示范镇,首推政企合作的“三农”综合保险,在原有农房统保、“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等基础上,新增小额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乡村干部责任险、小额农民务工险和农业产业险等,涵盖了农村社会民生的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并在全国乡镇中首创“政府引导、公司承保、农民参与”的“三农”保障机制,实现了险种、体制、机制、扶持、服务的创新突破,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15年龙岩市辖内的上杭县完成“三农”综合保险保费收缴1135.52万元(含政府贴补40%),参保农户10.46万户次、农民45.11万人次,农业产业面积405.93万亩,赔款450万元(大棚蔬菜保费收入22.625万元,财政支付15.8295万元,支付赔款33.3419万元;烟叶保险已签单38899亩,签单保费210.05万元,赔付36万元),有效降低了农户生产风险。(二)不断完善阶段。近年来,“三农”综合保险“龙岩模式”不断完善。一是提升服务站管理水平,引入市场管理模式,进行差异化考核。二是优化保险险种,不断创新特色农业产业保险。2016年新开发推出设施花卉种植保险、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等新险种;对务工农民意外保险,在保费不变的情况下,将保障金额由每人3万元提高至5万元。三是对贫困户实行保费补助翻倍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三农”综合保险保费补贴加倍,即农业产业保险保费补贴由30%提高到60%,其他险种保费补贴由20%提高到40%。龙岩“三农”综合保险以上杭县为起点,逐渐向全市推进,2013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三农”综合保险农村地区全覆盖。(三)逐步推广阶段“龙岩模式”逐步推广到漳州、三明等其他市、县、区,如漳州市借鉴“龙岩模式”,人保财险漳州分公司通过“公司运作、政策引导、农民自愿”的模式,承保了森林、水稻、生猪、农房、渔船渔工、蔬菜、花卉、价格指数、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等九个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积极创新特色农业保险,包括小额农村家庭财产、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和蔬菜种植保险等险种,有效扩大了民生保障范围。三明市则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了“三农”综合保险,充分利用“互联网+”新业态,运用网络通信、物联网、大数据、高清网络视频技术处理等信息技术,整合全市“三农”服务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建成数据共享、实时响应、集服务与展示于一体的“三农”综合服务中心。

二、“三农”综合保险进一步推广存在的困难

(一)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1.农户收入水平不高,难以承担高额保费。龙岩市“三农”综合保险的多数保费是由市、县两级政府财政补贴。2009~2014年,龙岩市“三农”保险各级财政补贴款累计达3.7亿元,其中县级补贴达1.05亿元,占比达28.33%。近年来,龙岩市在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依然存在差距,辖属的长汀、连城、武平位居福建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列,县级政府财政紧张,难以负担高额的保费,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三农”综合保险的发展。为减轻县级政府的财政压力,龙岩市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采用“三农”综合保险递减式补贴模式,市、县两级财政补贴保费和农民自主承担保费的缴纳比例第一年为50%∶50%,第二年为30%∶70%,第三年及以后为15%∶85%,保费补贴下降幅度较大,意味着第三年及以后农民自费缴纳比例将高达85%。然而,目前龙岩当地绝大多数农民收入并不高,根据《2016年龙岩统计年鉴》,2016年龙岩辖内7个县(市)中有5个县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福建省的平均值(14999元)之下,其中长汀、连城、武平3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766元、12810元、13676元。当地农民较低的收入,难以承受“三农”综合保险高额的保费支出,导致参保积极性不高,距实现参保率10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2.农户对保险的认知不足,缺乏参保意识。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民缺乏保险相关知识,对于保险并不了解。因此,许多农民对保险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投保“意义不大”“没有用”,甚至将保险当做“乱收费”。正是由于对农业保险的不了解,农民往往缺乏参保意识,投保主动性不强。另一方面,福建农田的分散性导致当地农业生产长期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农民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往往仅关注眼前利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变故缺乏考虑,没有购买保险、防范风险的意识。而且农民常常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投保后若没有发生灾害则损失了保费,经济上不合算,因此参保积极性不高。3.农户对理赔服务满意度不高。一是赔付金额低,无法弥补农户风险损失。按照现行农业政策,农业保险仍以“成本保险”为主,保险公司赔偿金额只计算直接物化成本,不包括农民的人力成本以及收益。福建省的《关于做好2017年水稻种植(制种)保险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水稻种植保险最高赔付为每亩400元,但是每亩地的抽水、播种、施肥、收割等费用大约需要900元,较低的赔付比例根本不足以帮助其抵御风险。二是赔付手续繁琐,农户获赔周期长。理赔手续包括报案受理、现场勘查、二次勘查、分级审批、确定赔付金额、张贴公示、设置起赔点和免赔率等,获赔程序非常复杂,耗费时间长,农民不能及时得到赔款。三是理赔程序缺乏透明性,往往导致道德风险,如农业损失面积的测量是由保险公司指定人员进行操作,缺乏第三方参与,因此,保险公司故意虚报、缩小受灾面积的行为时有发生,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二)保险公司承保主动性不强。1.“三农”综合保险理赔率较高,保险公司经营风险高。一方面,农业保险自身具有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特点。农业生产经营容易受到气候、地形、降水、热量、光照、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其面临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另一方面,受季风气候和山地地形的影响,福建省农业生产具有受灾次数频繁、受灾程度深、受灾不均的特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巨额损失,增加保险公司赔付的风险。农户受灾不均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受灾严重的农民会倾向于投保,而那些受灾程度弱、损失少的农民则投保积极性不高。逆向选择进一步提高了“三农”综合保险的赔付率,如2006~2012年龙岩烟叶险、农房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700多万元,赔付支出却高达7000多万元,赔付率将近200%。“三农”综合保险保费收入与赔付支出基本持平,保险公司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2.“三农”综合保险涉及面广,保险公司经营成本高。一是农业保险的查勘定损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需要聘用专业的人员、使用专业的设备,相较于其他保险理赔成本更高。而福建省农业生产的分散性进一步加大了保险公司查勘定损的难度,提高了公司运营成本。二是“三农”综合保险保障的是生活在广阔农村地区的农民的利益,为了有效开展保险工作,保险公司必须建立大量的乡镇保险工作站和村落联系点,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三是“三农”综合保险的宣传及培训费用较高。保险公司需要培训大量员工派往基层工作站,以保证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站点协保员走村入户,派发材料,深入宣传动员、组织群众投保,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推进“三农”综合保险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保险公司只能以“低保额、低费率、低保费、低赔付”的四低标准收取保费,“高”工作成本与“低”保费收入形成鲜明对比,大灾之年保险公司难以应付,使其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三)政府与保险公司角色模糊不清。1.政府过度干预“三农”综合保险市场运作。龙岩“三农”综合保险采用“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努力构建新型政企合作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考虑到保险公司运营成本高、保险覆盖率、理赔效率等多方面的因素,政府往往会不自觉地干预保险公司的经营决策,在不同程度上充当着农业保险“主导者”的角色。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参保率,在未对“三农”综合保险费率进行准确评估的情况下,就盲目要求保险公司拓宽保险责任、降低保险费率、提高单位保险金额,造成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减少、赔付率提高。2.“双重管理”模式导致政府与保险公司的职能界限不清。龙岩市“三农”综合保险工作站采用“双重管理”模式,工作站的机构管理、人员调配和日常考核由政府负责,保险业务指导、资金管理则由保险公司负责。但是,由于政府的职能和企业的性质大相径庭,在管理机制、运行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实际运行时,“双重管理”往往造成“双重矛盾”。一方面,政府想要放权却又因为种种考虑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变“主导者”的角色,难免干预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希望摆脱政府的干预,却由于风险、成本等因素不愿承担相应的职责,对政府过度依赖。

三、进一步推广“三农”综合保险的建议

三农险范文篇7

农业现代化需要资金,农村城市化需要资金,农民市民化需要资金。

例如,推广农业科技、加深农业机械化、更加精耕细作和实行农业企业化等等,需要资金。发展农工商一体化、兴办各类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需要资金。建立和健全劳保、医疗和养老等福利保险,发展和完善各类乡政建设与服务,需要资金。取消农村-城市二元户口制度,为转化成市民的农民提供工作机会与劳保、医疗和养老等福利保险,扩充相应的市政建设与服务,需要资金。

没有足够资金,一切均无从谈起、无法进行!

概略地估算,9亿亩地的农业达成美国70-80年代水平,至少需要30万亿人民币。把300个县城建成200万人口左右的现代化大城市,若需30万亿人民币。把6亿农民转化成市民,至少需要30万亿人民币。就是说,完成由半传统农业社会向全面工业化社会的转化,大若需要100万亿人民币。这就意味着,按我国目前10万亿人民币的国内生产总值,13亿人口需要十年只生产不消费,方能满足全面工业化的资金需要。如果储蓄投资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5%,即一年用2.5万亿用于投资,则需要40年方能满足全面工业化的资金需要。如果国内生产总值按8%年率增长,25%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储蓄投资,则需要20年方能满足全面工业化的资金需要。

但是,目前三农手中的资金,维持简单再生产都很困难,更不同说满足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所需。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量,从根本上制约着三农发展。

三农从哪里筹措组稿足够的资金呢?或者说,从哪里或怎样向三农注入资金呢?

(二)应该把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引向三农

三农发展所需要的大量初始资本从哪里来呢?

首先,从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来?尽管必需、可行,但显然幅度有限。在一个半农业半工业半现代化的经济下,农产品价格过高,会伤及经济的平衡与发展。

其次,从政府的各种直接财政补贴与拨款来?尽管必需、可行,但在我们这样一个大的、特殊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用钱的方面太多,财政支持非常有限,远远不够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再次,从减免三农税费来。三农税费,的确应该减免,同时减免过多的县乡镇职能机构,使其社会化、市场化、民营化。但是,目前三农税费数额,即使完全免除,与三农发展所需相比,远远微不足道。

最后,从银行或民间对“三农”的投资和贷款来?在目前的各种相关体制下,由于投资“三农”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各类银行和投资者对“三农”不仅望而止步、而且不断地抽离。

但是,民间投资和银行贷款,无论与提高农产品价格相比,还是与财政直接补贴拨款相比,或是与减免三农税费相比,不仅大得多,活得多,而且副作用较小,在民营资本和外国投资相当发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所以,我们必须把眼光投向民间资本,投向国际资本,投向银行贷款。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财政的直接补贴和直接拨款。我们应该根据经济杠杠原理,运用少量的财政花费拨动几倍、甚至十几倍或几十倍的社会资金投向三农。

(三)把投资和贷款引向三农,关键在于创造风险低、收益高的三农投资环境

然而,如何才能把民间投资和银行贷款引向三农呢?

与城市工商项目相比,三农项目的现金收入流量一般比较小,但比较稳定。也就是说,与城市工商项目相比,三农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尽管比较稳定,但很低。所以,不仅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各种社会资金涌向城市,而且三农的民间资本和各种资金也纷纷抽离三农、涌向城市。那么,怎样才能不仅把三农的各种储蓄和资金留在三农,而且吸引城市的各种储蓄和资金投向三农呢?

各类相关的专家、学者、政要,均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办法、体制、措施和政策。总括起来,大多数不是围绕着如何健全和完善服务三农的银行金融体系,就是如何从政策、监管上使银行金融系统为三农服务。毫无疑问,这些当然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服务三农的银行金融系统,储蓄和资金就不会流向三农。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健全的和完善的服务三农的银行金融系统,只是引导储蓄和资金流向三农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

什么是引导储蓄和资金流向三农的充分条件呢?就是贷款和投资的利益动机,即低风险和高回报率。就是说,如果与城市项目投资相比,投资给三农的风险高、回报率低,则无论服务三农的银行金融系统怎么健全和完善,储蓄和资金也不会自觉流向三农。反过来,如果与城市项目投资相比,投资给三农的风险低、回报率高,则无论服务三农的银行金融系统怎么不健全和不完善,储蓄和资金也会千方百计地流向三农。

所以,要让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经由市场自觉地流向三农,除了健全和完善的服务三农的银行金融系统,更重要的在于,必须有根本性的具体举措,一者降低投资和贷款给三农的风险,二者提高投资和贷款给三农的收益率。

本文所出的三招,国土永用、减税贴息、逐年付租,其根本宗旨,就在于创造一个投资三农的市场条件,也就是创造一个风险低、收益高的三农投资环境,不仅把三农的各种储蓄和资金留在三农,而且吸引城市的各种储蓄和资金主动地、千方百计地投向三农。

(四)实行国土永用制,盘活和赋予三农近30万亿的经济资源

农民变市民所需的大量资本究竟从哪里来呢?除了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加强财政补贴,自然只有从“三农”本身来,从“三农”自己可以利用的的经济资源来。哪些是“三农”可以利用的的经济资源呢?回答自然是除了土地,还是土地。土地、只有土地,才是“三农”唯一可资利用的的经济资源。那么,就让“三农”凭借土地来取得现代化所需的大量初始资本。

要让“三农”凭借土地来取得现代化所需的大量初始资本,根本大法就是,实行国土永用制,以“国家所有、农户永用”代替“集体所有、家庭承包”。

国土永用制,主要包括农村土地的“国家所有,农户永用,自由流转”等三个方面。首先,所谓“国家所有”,就是一切土地、包括农业用地,永远属于国家代表全体公民共同所有。政府规定国有土地的用途、性质,非经政府批准,土地使用者不得擅自更改所用土地的性质与用途。其次,所谓“农户永用”,就是政府赋予农户对现在所承包土地的永久使用权,并颁给农户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土永用权证。某块土地的国土永用权证,是该证持有者拥有永久使用该块土地之权利的法律凭证。国家保护国土永用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再次,所谓“自由流转”,就是以国土永用权证为载体,国土永用权以继承、赠送、转让、租赁、抵押和买卖等各种方式在不同主体之间流转。按照相关的法规、经过正当的程序和支付合理的价格,任何合法的主体均可取得国有土地的永用权。法律保护国土永用权的自由、平等和有偿流转不受任何侵犯。

从本质上讲,国土永用制,就是国家把农村的国土使用权交给农户个人所有和自由处置,实际上等于把土地这个农民唯一可能拥有的财产赋予了农民,从而使农田自由流转、“三农”凭农田取得必要资金成为可能。

其一,以土地使用权担保换贷款,降低银行贷款三农的风险。就是说,以拥有的土地永久使用权作为抵押担保,农户或农业企业从各种银行金融机构取得农业经营所需贷款。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不愿向“三农”贷款,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其他诸种因素,在于“三农”没有任何信用担保。尽管新的土地承包准许土地承包权用于抵押,可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农户承包期的有限、农户承包权的不完全确定性、以及农户不能独立自主处置土地承包权等原因,农户不能直接以个人名义抵押或出让自己的土地承包权,也没有任何银行、法人和机构会接受。在国土永用制下,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首先永久地交给农户,农户从而能够直接以个人名义抵押或出让自己的土地永久使用权。既然农户能独立自主处置土地的永用权,如继承、赠送、转让、租赁、抵押和买卖等,而且国土永用权具有市场价格,任何银行、法人和机构都会接受国土永用权作为贷款等各种融资方式的信用担保。有了融资的信用担保,农民就能从金融机构取得资金和贷款。

其二,出卖国土永用权换取从事农、工、商经营所需资本。或者自愿个人或组织起来从事农业企业经营,或者自愿在县乡镇从事工业或商业经营,农民就需要原始资本。拥有了国家赋予的、可自由买卖、转让的国土使用权证,农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用来筹集一定数量的初始经营资金。

其三,用土地使用权卖价买保障,就是以土地永久使用权的部分出卖收入为进城农民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系统,包括全国性的养老保障系统、医疗保险系统和失业保护系统。资金来自三个方面。(1)从农民出让国土使用权所得补偿中抽取。制定离土农民保障法,规定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出让土地永用权,都必须按规定的比例在成交时首先向有关部门缴纳“离土保障金”。“离土保障金”是建立离土农民保障系统初期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2)财政做一些适当补贴,以帮助建立离土农民保障系统。(3)离土农民保障法规定,进城打工的农民,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行业,享受城里职工一样的待遇,由雇主按规定缴纳一部分社会保障金,自己从工薪中缴纳另外一部分。

(五)减税贴息,即让三农获低息贷款、又使三农投资获平均收益

水流,需要水势,由高向低流动。电流,需要电势,从高压流向低压。资金流动,需要收益率或利率落差,从低利率流向高利率。

三农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贷款。要使资金和贷款自觉地经过市场流向三农,三农投资的利率至少不得低于城市各类项目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但是,三农项目、尤其农业企业项目,不仅单位占用资本的收益率低,而且三农企业付不起较高的贷款利息。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矛盾。一方面,投给三农的资金和贷款至少需要获得市场平均收益率;另一方面,三农企业既无较高收益率、又付不起较高的贷款利率。要解决这个两难矛盾,需要政府财政的帮助。

在这个方面,政府可以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减税,即减少或免去三农企业的各类与收入相关的税费,减少或免除三农投资收益的税收。这样,其它条件不变,与城市企业相比,三农企业的税后净收入会增加10%-30%左右,投向三农的资金或贷款利率也会增加10%-30%左右。

第二件事,贴息,即政府为三农企业支付部分贷款利息。这样,即使三农贷款利率保持较高水平,有了政府的贴息,三农所实际支付的利率却来得低一些。

特别地,减税贴息充分地运用少量的财政花费作为杠杠来拨动几倍、甚至十几倍或几十倍的社会资金投向三农。具体地,免除相当于10%的三农投资收益的税收,实际等于使三农投资的收益增加了10个百分点。如果这10个百分点的收益增加使得三农投资的总收益率等于甚或高于城市投资的总收益率,则,1元钱的财政支出就能拨动10元的社会资本流向三农。再如,如果补贴5%的利率使三农贷款总利率等于甚或高于城市贷款的利率,则,5分钱的财政支出就能拨动20元的银行贷款流向三农。

(六)逐年付租,降低投资三农的初始资本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率

三农就是三农。无论三农的农业生产项目、或是县乡工业项目、还是乡镇商业项目,其收益现金流量,与城市的各类工商项目相比,都会相当地低。那么,给定相对低的收益现金流量,是否有办法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率呢?

我们从经典的或基本的计算投资回报率的公式出发来讨论。这个公式的最简形式是:投资回报率=净现金收入流量/资本投资量。请注意,在这个公式中,作为分母的,不是每一经营时期的资金占用量或资金成本,而是资金投资量,或曰垫支资本的数量。

上述公式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投资常识:在每期现金净收入流量给定的条件下,初期的投资量越少,资本的投资回报率越高、投资回收期限也就越短;反之,初期的投资量越多,资本的投资汇报率越低、投资回收期限也就越长。

就是说,如果有办法在不减少未来收入流量的前提下减少初期的原始资本投资,就能在收入流量不变的条件下提高三农投资的收益率。

这个办法就是所谓的“逐年付租”。具体地讲,在进行农业企业改制时,在涉及需要大量土地从事经营的农工商项目时,与土地相关和其它资产的价款,不必要求一次付清,初期只要支付20%左右既可,其余的价款可以列为租金逐年偿付。这就象贷款买房子一样,因为有房子作为抵押,头期付款或投资只要能抵消变卖损失即可。

三农险范文篇8

一、充分认识“三农”保险在“三农”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既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又是抗灾害风险能力不强的“弱质”产业。多年来,国内外的经验证明,“三农”保险是国家保护农业发展,稳定农村经济,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三农”保险有利于增强农业实力。首先,“三农”保险为农作物和农企、农户财产提供保险保障,有效地转移农业风险,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和在农业生产中减灾防损的作用,避免农户和农企因灾返贫、因灾破产,起到财政和民政部门所难以替代的作用。其次,国家可以通过对农户保费补贴、对保险公司经营费用补贴和对再保险公司的补贴等鼓励农业发展的保险政策手段,引导和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其三,保险公司可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互配合,共同支持“三农”。如规定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民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可以得到贷款的优先权和享受利率优惠等,形成支农的长效机制。

(二)“三农”保险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三农”保险通过其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保险公司在经营中筹集了有长期稳定来源、金额巨大的资金,这些资金可以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扩大直接或间接投向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支持新农村建设。保险业和银行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共同为农户和农企提供贷款及保险服务,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也为防范金融风险多设了一道屏障,使保险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保险作为风险的经营管理者,参与社会风险管理,用商业手段转移、减少和化解诸如民事和经济纠纷等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二、全县“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一)“三农”保险总体目标。立足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异,以“中心辐射、村级延伸”为基本模式,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处中心位置的中心乡镇,联合人保寿险,设立“三农”保险营销服务部,作为人保财险支公司扎根于农村地区的正式营业机构,也是我县开展“三农”保险的基础机构,组建专业团队,行使所辐射区域“三农”保险销售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的职能。在全县乡(镇、场、办)的支持下,依托涉农部门(如农办),共同设立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作为连接人保财险支公司营业机构与农村客户的桥梁。在全县所有行政村依托有关部门冠名设立村级“三农”保险服务点,实现销售触角和服务触角的村级延伸。

(二)“三农”保险具体目标。1.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建设目标:2012年9月底前,凡是开办种植业保险业务的乡镇必须实现服务站全覆盖,配备至少一名农险工作人员,凡开办种植业保险业务的行政村,至少配备一名协保员。2.中心乡镇“三农”保险营销服务部建设目标:2012年12月份前,完成三家(即镇、杨桥镇、双林镇)营销服务部的建设,2013年确定钤山镇、洋江镇建部目标。创建初期,每个营销服务部固定工作人员至少1人。

三、明确责任,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一)各乡(镇、场、办)在人员和办公场所方面必须予以大力支持。1.提供办公场所。各乡(镇、场、办)为“三农”保险服务站和“三农”保险营销服务部建立办公场所予以大力支持,“三农”保险服务站在建站初期与各乡(镇、场、办)农办合署办公,有条件的乡镇应为其提供独立的办公场所,以后随着业务发展再独立,设立独立的办公室。2.明确具体负责人员。各乡(镇、场、办)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全面负责本区域的“三农”保险工作,指定农办主任兼任“三农”保险服务站站长,具体开展工作。各村委明确一名村干部(如村委会主任或者村委会会计)担任村协保员。

(二)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在人保财险支公司建立“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过程中,县金融办、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民政局等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全力支持。1.县金融办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金融保险政策指导作用,协调乡镇场办和县政府各部门,形成合力,推动“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认真研究和全面掌握“三农”保险有关政策并及时指导人保财险支公司和各乡镇场办“三农”保险服务站开展工作。2.县财政局将到位的中央、省“三农”保险财政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到位。3.县农业局、县林业局指导乡镇场办的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等部门做好农业保险标的物(参保农产品,如能繁母猪、水稻、林木和油茶等)防疫工作。4.县民政局在人保财险支公司建立三农保险服务部等站点过程中办证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三)人保财险支公司加大投入,确保各项目标顺利完成。发展“三农”保险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保财险支公司加大投入加快推进“三农”保险发展布局,着重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加强客户信息资源的采集、管理和利用。充分发挥“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人员扎根农村、深入基层的优势,通过多种渠道采集、获取农村客户信息,并负责将农村客户信息录入到农村客户资源管理平台,建立完整的农村客户电子档案,并做好更新维护。

2.加大涉农产品开发和推广力度。上下联动,细分市场,因地制宜地开发推广保费低廉、保障适度、购买方便、责任明了、内容通俗的保险产品,特别是以农户为中心的一揽子、组合型的专属保险产品。

3.加强业务管理,理顺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单证管理、承保登记、理赔登记、资金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等基本制度,有效规避管理风险;自上而下优化三农保险工作流程,形成一套抓规范、严管理、促发展的制度框架,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运作。

4.加强绩效考核和费用管理。建立健全针对三农保险营销服务部、三农保险服务站(点)相关人员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5.不断丰富基层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充分发挥“三农”保险营销服务部及“三农”保险服务站(点)贴近农村客户的优势,为农村客户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服务。

三农险范文篇9

【关键词】服务三农面向三农财税政策

一、农行股改“面向三农”面临的主要矛盾

农行股改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方针进行,这意味着农行将定位于“三农”,按照完全的商业化模式经营运作。农行商业化经营的本质属性与面向“三农”这一弱质产业的政策要求要完全统一起来,存在许多矛盾需要财税政策化解。

矛盾之一:县域农行运作困难,内部矛盾重重。首先是商业运作追求高效与业务办理效率低下的矛盾。例如,在上级行授信额度内办理还旧借新业务,中行、工行、建行一般1-2天就可以办完,而农行常常需要3-4周甚至超过1个月的时间。其次是农行中小企业信贷准入门槛较高与涉农客户小额信贷需求的矛盾。再次是农行员工的整体知识、年龄结构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最后是现代商业银行规模大、科技构成高与农行县域支行、营业网点营业条件差的矛盾,严重制约县域行的业务发展。

矛盾之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竞争不公平的矛盾。一是部分地区农户和中小农村企业信用意识较差,甚至利用假破产、资产重组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直接影响了农行的经营效益;二是农村金融市场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诚信与担保体系,涉农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闭塞,不能对恶意违约行为进行有效钳制;三是部分地区农行的网点被撤,营运体系不健全、作用有限,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小、信息风险大的农户、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银政合作仍需加强。一方面,财税支农资金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资金多头管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财税与农行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方式,农行为政府项目的资金配套受到诸多约束,人为限制了农行的发展速度。

矛盾之三: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两个目标、两种责任、两套考核体系的矛盾。“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是一个完整体系。一方面,农行要面向“三农”,服务县域;另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农行还必须商业化运作,实现价值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这两个目标、两种责任、两套考核体系如何兼顾,农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没有严格的财税支持指标考核体系和监督,二者很难兼顾,容易形成新的巨额不良资产。

矛盾之四:地方政府对“三农”贷款投入期望值高与现有信贷准入要求严的矛盾。虽然农行基层机构是一级法人体系下的商业金融授权机构,但是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会利用各种手段对农行经营施加影响。这一情况过去曾普遍存在,今后也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农行服务“三农”的定位明确后,各级政府对农行增加“三农”贷款投入的期望值会更高。而农行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在股份制改革之后将更严格、更精细,出现不良贷款之后对责任人的追究将更严厉。在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评级授信要求和责任追究机制下,服务“三农”的职能很难充分发挥。

矛盾之五:股东价值回报最大化与服务“三农”整体收益偏低的矛盾。农行股改到位后,股东结构将多元化,无论是国家投资者、战略投资者,还是广大股民都要求回报最大化。但“三农”产业和县域经济客户存在投入大、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报率低、风险系数高的基本特征,与纯粹的商业银行经营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将给农行经营业绩和市场形象带来很大压力。

矛盾之六:监管标准的一致性与服务对象风险系数差异性的矛盾。农行市场定位于面向“三农”,但在现阶段,“三农”毕竟还是弱质产业,县域经济的客户群体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这个市场环境中做业务,面临的风险相对会大一些。但是,目前监管部门对农行的监管标准与其他商业银行是一样的,这个矛盾很难处理。【摘要】农行股改后新的市场定位表明,农行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财税政策与金融制度安排不到位,农行面临的诸多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发展、服务“三农”问题的瓶颈。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构建我国财税政策支持下农行服务“三农”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服务三农面向三农财税政策

一、农行股改“面向三农”面临的主要矛盾

农行股改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方针进行,这意味着农行将定位于“三农”,按照完全的商业化模式经营运作。农行商业化经营的本质属性与面向“三农”这一弱质产业的政策要求要完全统一起来,存在许多矛盾需要财税政策化解。

矛盾之一:县域农行运作困难,内部矛盾重重。首先是商业运作追求高效与业务办理效率低下的矛盾。例如,在上级行授信额度内办理还旧借新业务,中行、工行、建行一般1-2天就可以办完,而农行常常需要3-4周甚至超过1个月的时间。其次是农行中小企业信贷准入门槛较高与涉农客户小额信贷需求的矛盾。再次是农行员工的整体知识、年龄结构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最后是现代商业银行规模大、科技构成高与农行县域支行、营业网点营业条件差的矛盾,严重制约县域行的业务发展。

矛盾之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竞争不公平的矛盾。一是部分地区农户和中小农村企业信用意识较差,甚至利用假破产、资产重组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直接影响了农行的经营效益;二是农村金融市场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诚信与担保体系,涉农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闭塞,不能对恶意违约行为进行有效钳制;三是部分地区农行的网点被撤,营运体系不健全、作用有限,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小、信息风险大的农户、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银政合作仍需加强。一方面,财税支农资金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资金多头管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财税与农行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方式,农行为政府项目的资金配套受到诸多约束,人为限制了农行的发展速度。

矛盾之三: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两个目标、两种责任、两套考核体系的矛盾。“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是一个完整体系。一方面,农行要面向“三农”,服务县域;另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农行还必须商业化运作,实现价值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这两个目标、两种责任、两套考核体系如何兼顾,农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没有严格的财税支持指标考核体系和监督,二者很难兼顾,容易形成新的巨额不良资产。

矛盾之四:地方政府对“三农”贷款投入期望值高与现有信贷准入要求严的矛盾。虽然农行基层机构是一级法人体系下的商业金融授权机构,但是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会利用各种手段对农行经营施加影响。这一情况过去曾普遍存在,今后也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农行服务“三农”的定位明确后,各级政府对农行增加“三农”贷款投入的期望值会更高。而农行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在股份制改革之后将更严格、更精细,出现不良贷款之后对责任人的追究将更严厉。在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评级授信要求和责任追究机制下,服务“三农”的职能很难充分发挥。

矛盾之五:股东价值回报最大化与服务“三农”整体收益偏低的矛盾。农行股改到位后,股东结构将多元化,无论是国家投资者、战略投资者,还是广大股民都要求回报最大化。但“三农”产业和县域经济客户存在投入大、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报率低、风险系数高的基本特征,与纯粹的商业银行经营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将给农行经营业绩和市场形象带来很大压力。

矛盾之六:监管标准的一致性与服务对象风险系数差异性的矛盾。农行市场定位于面向“三农”,但在现阶段,“三农”毕竟还是弱质产业,县域经济的客户群体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这个市场环境中做业务,面临的风险相对会大一些。但是,目前监管部门对农行的监管标准与其他商业银行是一样的,这个矛盾很难处理。

Y=2.739750L0.677054F0.140460I0.207506P0.188964

从模型结果可知,各变量均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的统计量检验。并且模型结果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同时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99%的F检验。另外调整后的R-squared高达0.997269,说明模型具有较大的拟合度。因此,从回归结果看,我们可知对农村的信贷投资,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正向的影响,即信贷投资每增长1%,农户人均纯收入可增长0.21%。因此,在当前的客观条件下,农行1.7万亿的涉农贷款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另外也意味着当前农村对金融的需求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存在供给缺口,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来完成。

依据之三:金融协调政策与财政支农政策的整合理论

爱德华·S·肖说过,金融体制缺乏效率的问题,不可能只由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的改善而得到解决。金融体制的改革应与其他非金融政策的改革配套进行。在改革金融制度时如不同时采取正确的国内税收刺激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仅仅改革金融制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推进农行改革,财税政策的配合至关重要,财政的无偿投入与商业性银行的有偿投入相结合,二者能够达到共同的政策目标。财政支农政策与农行“面向三农”具有紧密的联系,这种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说植根于双方政策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两大政策的着眼点,都是针对农村社会供需总量与结构在资金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悖于“三农”货币流通稳定和市场供求协调正常运行状态的各种问题;两大政策的归宿,都是力求“三农”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从而使涉农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两大政策的紧密联系还来源于双方政策手段的互补性以及政策传导机制的互动性,一方的政策实施过程,通常都需要对方的政策手段或机制发挥其特长来加以配合策应。因此,现阶段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财税政策与农行改革政策协调配合的紧迫性,源于农村金融产业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以及“三农”经济发展运行的实际状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与完善支持农行股改“面向三农”的财税体系

(一)清晰界定农行“面向三农”的含义,是建立支持农行股改财税体系的前提

“面向三农”的股改方针既是一种改制方向性的要求,又是一种农行市场定位,体现在具体操作上的要求很高。农行怎样运作,才算是符合“面向三农”的定位,政府与农行之间必须达成制度共识。只有这样,对农行而言,才不至于无所适从;对政府而言,才可能对农行有着量化、一致、稳定、规范的系统考核。从目前看,对“面向三农”的含义界定仍不清晰。我们认为建立支持农行股改财税体系,“面向三农”必须由权威部门加以明确,并在政府与农行之间形成高度共识,以便于双方在实际工作中有所遵循。

(二)农行面向三农的财政支持体系

1.财政投入政策体系。财政投入是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增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需要通过加大财政投资规模来实现。(1)农村社会保障、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部门具有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功能,需要政府直接、持续的资金投入与资金扶持。(2)农行历史上曾经承担了巨大的政策性信贷任务,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理应由财政予以消化(建立支农风险金),其核心资本严重不足,可由财政部分的注资或入股。

2.财政补贴政策。财政补贴是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的一种补贴,是直接或间接向农行提供的一种无偿的转移支付。与财政直接投入相比,财政补贴具有规模小、灵活性强等特点,是政府鼓励与支持农村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对于农行而言,更适用于财政补贴的运用。如国家对三农信贷的利息补贴,对设施农业的补贴,对农村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贴息等等。

(三)农行面向三农的税收支持体系

1.农行涉农业务流转税制的改革。农行县域业务营业税改革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保留现行营业税制,降低税负、扩大范围。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废除农行县域业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条件。第二步是改征增值税。应当按照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将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征税范围先行扩大到农行县域业务,对大部分业务实行基本免税法征收增值税,对手续费、咨询费等征收增值税。同时,取消农行县域业务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2.农行县域业务所得税制的改革与完善。(1)降低所得税税率,减轻农行县域业务的税收负担;(2)修改税前扣除规定,规范和统一税基。取消计税工资限额,与农行县域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和费用应当允许在税前据实扣除;放宽涉农业务坏账核销标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在税前计提专项贷款准备金;统一和提高固定资产的折旧比例;将预提税改按应计提项目的实际汇款额征收;(3)按照涉农金融业务的不同和所属区域不同来制定优惠政策,对贫困县金融业务可规定较低的税率,给予较多的税前扣除,对国定贫困县的涉农业务免征所得税;对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的县(县级市),以及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定贫困县经营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或先征后返专项用于增加风险准备以提高风险覆盖能力;(4)取消县域农村银行机构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5)降低县域存款准备金比率;(6)提高税前损失准备金计提比例。

参考文献:

[1]王汉章.论发展县域农村金融产业的财政对策.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7).

[2]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王汉章,李上炸.略论农村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现代财经,2008,(6).

[4]郑良芳.对搞好农行股改等工作的一些思考与建议.深圳金融,2007,(10).

三农险范文篇10

【关键词】“三农”问题;金融服务;邮政银行;信贷服务

农业是我国立国之本,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面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挑战,积极推动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改革,解决“三农”问题显得尤为关键。结合国家出台的政策和要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并突出“三农”工作的重要性。邮政银行作为我国嘴年轻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应该正确看待“三农”工作重要性,推动金融服务改革,着力服务“三农”,推行普惠金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三农”金融市场的需求分析

其一,资金需求量急剧增长。随着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对于资金的需求度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农户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很多新兴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推动农业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迫切的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其二,金融需求多样化。新型经营主体规模逐步扩大,农民收入水平随之升高,农村金融需求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贷款、存款、汇款业务,开始朝着汇兑、结算和理财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方向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农业贷款类型多样,包括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服务和种养殖贷款等等,为了满足农村的贷款需求,需要金融机构不断调整和改良贷款项目,助力农村经济良性发展。

二、邮政银行“三农”金融服务面临的任务

结合党中央1号文件要求,持续加大邮政银行对“三农”金融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为乡村振兴战略践行夯实基础。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就需要邮政银行充分了解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经济情况,深刻认知,摸索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和突出问题,是后续工作开展的首要前提。随着政府农业优惠政策的纷纷出台,优惠力度逐步加大,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工作进程,农村产权制度持续深化,为农村土地资本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面对农村不断扩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市场竞争变得愈加激烈,除了农发行以及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扶持,农业银行在“三农”工作中的定位愈加突出,农村项目融资和农业产业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培养了大批的忠实客户,竞争优势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邮政银行需要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强化内部管控和专业经营,提升银行内部的发展活力和持久动力,不断提升运营质量。鉴于此,形成“大三农”格局,在为农村经济法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扩大邮政银行“三农”的市场地位,扩大银行的社会影响力,对于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不可言喻的作用。

三、邮政银行大力发展“三农”金融服务的措施

(一)持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为了充分发挥邮政银行在“三农”工作中的信贷作用,应转变理念,持续深化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推行差异化经营,更好的碱性服务“三农”战略。基于此,构建为农服务的专业化体系,优化“三农”金融服务。加强“三农”专业队伍建设,从长远角度来吸收更多经营来充实“三农”金融事业部;完善配套的工作机制,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并在激励政策支持下,坚持效益导向,结合“三农”业务特点来综合分析潜在的风险,依托于合理的考核方法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推动邮政银行“三农”金融服务高效展开。(二)推动项目建设和创新。“三农”金融服务创新,是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邮政银行立足国情,加深“三农”工作认知,推动平台建设,推动项目创新,适当的提升项目类平台业务占比,以便于全面提升“三农”项目创新水平和运作水平。坚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引导地位,推动农业产业化,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三农”金融事业部职能优势,扩大业务规模发展,切实提升业务办理效率。(三)夯实金融扶贫工作。农村经济相较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距,为了缩短成像差距,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邮政银行凭借自身网点众多,覆盖面广的优势,发挥普惠金融的领先地位,成为乡镇中小企业的信贷首选目标,可以大大缓解乡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四)加强“三农”信贷风险防控。在“三农”金融服务中,在满足农村信贷服务需求的同时,应该转变“三农”信贷理念,坚持风险防控原则,遵循信贷规律,规避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大范围的信用观念宣传教育,强化“三农”信贷对象金融意识和信用意识,形成完善的乡镇信用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加强农村信用信息管理,发挥个人信贷系统、银行储蓄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来综合评估信用风险,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系数。同时,可以实行风险分散机制,完善配套的风险分担机制,发挥资金杠杆作用,推动三权抵质押贷款产品创新,有效缓解农户的融资难问题。(五)加强信贷服务全过程管理。其一,结合“三农”金融服务相关要求,应该加强信贷服务全过程管理。在信贷前充分调查,了解客户的贷款资料以及行业特点,分析经营风险。了解客户基本情况和融资用途,综合分析用户还款能力和还款来源,把握保证人和借款人之间的关系,保证人是否具备足够的担保能力,保证人收入水平是否具备足够的偿债能力。抵押类贷款,综合分析抵押物价值,变现可能性。其二,信贷中审批,在收到信贷对象的授信资料后,检查资料完整性和真实性,各项工作流程是否规范,综合分析客户风险,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审查人员应该综合考量“三农”金融服务特性,结合相应制度合理审批信贷资料。其三,加强信贷后期管理,做好后期信贷后的检查和管理,综合分析潜在的信贷风险,信贷后跟踪检查,关注贷款质量和抵押物价值变化,制定合理的措施最大程度上规避资金浪费,保证邮政银行的“三农”金融服务质量。通过此种方式,可以为“三农”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邮政银行“三农”金融服务相关内容分析研究,有助于改善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现存的问题,加快“三农”工作进程,提升邮政银行的影响力和竞争优势,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榕.龙江涌动服务潮——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纪实[J].中国金融家,2019,29(06).

[2]潘新茂.福建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邮储银行福建省分行为例[J].海峡科学,2019,21(05).

[3]马丽斌,杨斌,赵蕾.“互联网+”环境下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9,34(01).

[4]魏再晨.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实招——邮储银行山东分行支持“三农”金融服务纪实[J].中国金融家,2017,10(04).

[5]周琦.邮储银行北京分行精准服务实体经济“送贷下乡”的“背包银行”[J].中国经济周刊,2018,22(19).

[6]赵首鹏.三农金融事业部运行问题探索——以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为例[J].银行家,2018,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