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6:31:58

全民范文篇1

一、抢抓机遇,着力大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在百姓,活力在民间,动力在民众内心涌动的创业意识和激情。近年来,**镇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点燃民众创业激情,力求在创业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推进创业。

1、创业群体日益壮大。自2003年以来,每年新增私营企业数均在40户左右,特别是今年1-7月份,新发展私营企业46户,同比增长100%。目前,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1327户,私营企业474户,注册资本达3.72亿元。创业的群体主要呈现五种类型:一是“自发型”。我镇享有“猕猴桃之乡”的美誉,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加之近几年政府的大力推动,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种植农户近200户,是省内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同样,我镇**村的“刘家碾子笆斗”也曾经享誉大江南北,目前从业人员近600人,而且大部分产品都是出口外销。二是“还巢型”。近年来,我镇吸引了20多名在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能人回乡投资兴业,累计投入8亿元,形成了“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的“凤还巢”现象。其中,**先后投资3亿多元,分别在市区和我镇兴办两家汽配生产企业,而且**地区最大的民办**医院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等回乡创业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带动形成了民资引民资、民资带外资、民资促内资的生动局面。三是“闯荡型”。我镇在外从事浴业、建筑安装的劳动力有近1.1万人,其中很多人在外经过多年的闯荡,成为个人资产达百万元、千万元的大老板。特别是从事浴业人员达8000多人,年收入达1亿多元。四是“转化型”。近几年,镇、村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改制,我镇机械、化工类的原有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等成为了自我发展的创业带头人。目前,我镇印染、纺织机械制造是省内科技民营企业,而且从事锌系列产品的企业有大小30多家,从业人员1260人,年产值达6.2亿元。五是“新生型”。我镇原先的农具厂过去都是为**集团生产塑料模具的,如今都纷纷从事了塑料产品制作,大小老板近20个,年产值达4000亿元。而且,近几年,我镇从事绗缝工艺的企业日益增多,从业人员960人,年加工被服600万条,均出口外销。

2、创业领域日趋宽广。私营工业已成为我镇创业的主要途径,行业不仅涉及汽配、机械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而且逐步在精密铸造、医药制剂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取得新进展。**有限公司即将投入生产的三氯蔗糖,属东南大学新研发的专利产品。目前市场前景广阔,国外很多医药生产大企业都想投资合作。在三产服务业上,我镇过去许多从事浴业人员成了许多浴室、休闲中心的老板,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此外,我镇是农业大镇,耕地面积达8.8万亩。近年来,我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并从中走出来一批创业典型,有“猕猴桃大王”**,养龟能手**,养鹿行家**,养鹅状元**,种粮大户**,并带动着身边的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3、创业层次日见提升。我镇创业群体所展现出来的实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老板由小到大。工业列统企业35家,其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5家,亿元以上企业1家。今年1-7月份,新增注册资本1.08亿元,同比增长320%。二是投入由少到多。民资投入呈现倍增势头,去年我镇民资投入2.8亿元,超出前两年之和。今年1-7月份,民资投入3.08亿元,同比增长43%。投入的项目也逐步壮大。今年以来,已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5000万元项目2个,分别完成年计划的90.9%、100%。三是水平由低到高。逐步向科技化、集团化、外向化方向发展。目前,全镇从事汽配生产的企业达10家,产品达20个系列,100多种产品,近20亿元的产值规模,生产的汽车缓速器、汽车“黑匣子”都是省高新技术产品。而且日资、港资、台资逐年增加,去年我镇吸引外资达464万美元。目前,全镇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个,有4家私营企业正在申办自营出口权,月底可办成2家。农业方面,**鹅成为“**省无公害畜禽产地”,猕猴桃取得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有机食品证书,“金宝来”大米是“**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而且,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批专业村、专业组不断形成。比如**村的柳编,**村的钣金、**村的浴业、**村的猕猴桃、**村的布轮、**村的翻沙铸造、**村的化工等。

4、创业贡献日渐凸现。创业带动了就业,据不完成统计,全镇民营企业共吸纳从业人员1.28万人。创业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近两年来,两镇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均在8%以上,原**镇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76元,被表彰为“**市农民增收先进乡镇”。创业带动了地方财税的增长。**公司去年纳税就达2000万元,由于民营企业的纳税支撑,原**镇财政收入连续三年呈现翻番势头。同时,创业者也热心参加捐资助学、修桥筑路、扶贫助困等公益事业,**每年都捐款100万元为家乡打路,我镇境内去年基本上实现了“灰色路面村村通”,这里面凝聚了众多老板的贡献。

二、注重特色,着力大推进

全民创业的关键,是个“全”字。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让全民都动起来,让创业的激情形成爆发之势,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1、经济能人带动一批。我镇过去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多有头脑、敢闯荡的经济能人都纷纷外出创业。近几年,在家乡亲情、友情的感召下,完成资本积累后又都回乡创业,并吸引带动了一大批劳力走上了创业路。**回乡创业开办了2家公司,吸纳了本镇大部分的钣金工,目前人数达到3000人,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左右,而且很多人在他的帮助、指导下,开办了自己的公司。目前,全镇从事汽配生产的企业达10家,形成了“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葡萄串”效应。

2、双带典型推动一批。我镇是中心镇,历史上有“**”的赞誉,水陆交通方便,人口稠密,市场繁荣,居民谋生容易,尽管昔日的风光已不再现,但追求安逸享乐,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想挣的陋习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我镇结合双带村支部、双带党员干部建设,鼓励干部带头创业,带领民富。我镇**村是远近闻名的“锌品”村,全村从事锌系列产品加工生产的企业有21个,规模企业6个,年产值近2亿元,是华东地区锌产品主要集散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该村累计上缴国家税金达3000多万元,并带动1200多人走上了致富路。**村支部书记**,在自己成功试种猕猴桃并获得丰厚回报后,带动本村党员干部种上了猕猴桃,并推动了近200农户种上了“摇钱树”。目前,农户种植面积近1000亩,亩平收益6000元左右。

3、专业协会驱动一批。我镇有“浴业之乡”之称,目前从业人员达8300人。过去,从业人员都是以“老乡带老乡”形式,很难掌握就业动态,而且传授技艺也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为此,我镇积极成立了全市首家浴业协会,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开通了专门的网站,建立了上海、浙江、大连、广州、新疆五大联络中心,及时掌握全国各地用工信息。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市商贸局联合举办的专业技能培训,颁发技能等级证书。从而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从“体能”到“技能”的转变,每年浴业可挣回1亿多元。

4、特色产业拉动一批。过去,我镇在外打工创业的大部分是青壮劳力,留守在家的大多是“3860”群体,很难创业。针对这一现状,我镇发挥传统产业的特色,积极拉动全民创业。我镇的绗缝、塑料制作,主要从业对象是农村家庭妇女,农忙种田、农闲绗缝;而传统的布轮、柳器编织,则大部分是农村年龄较长者的就业主渠道。目前,人数已达到4000人,而且工艺简单,收入稳定,并且在这行业里培育了一批企业产值规模达百万元的“巾帼英雄”,成为我镇全民创业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落实措施,着力大提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尽管我镇全民创业的氛围已经形成,民营经济成为最大、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但与苏南、浙江等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我们将落实关键举措,力求使创业成为**全社会的最强音。

1、进一步解放思想。创业的根本动力是人们内心涌动着的挥别贫穷、奔向幸福的强烈渴望,而现实中“恋土恋乡、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富图安”的思想依然存在。因此,推动全民创业,首当其冲的是要引导民众摒弃依赖政府、守土恋家等各种不思创业、不敢创大业的落后意识,倡导乐于吃苦、敢于冒险、勤于创业、勇于争先的创业精神。近期,我镇借助前不久全市民营经济现场会在我镇召开为推动,召开全镇性的全民创业动员大会,树立创业典型,宣传创业标兵,全力营造创业氛围,从而加快农民向居民和商人转变、打工者向老板转化、个私业主向企业家转型、干部由官场向市场转移,形成千军万马共建小康的滚滚热潮。

全民范文篇2

一、深入宣传发动,积极营造全民创业的强烈氛围。市全民创业动员会后,我县迅速召开了县委常委、副县长联席会议,认真学习×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五个放宽、五个鼓励、五个扶持”,认真分析了我县推进全民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差距,研究了具体对策措施。大家普遍认识到,推进全民创业是××加快发展、追赶前进的动力源,也是加快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困难、破除贫困制约的总开关,必须借全市推进全民创业的东风,积极谋划,扎实推进,努力走出一条切合山区发展实际的创业之路。大家普遍感到,去年,我县作出的“创业、创新、创优”的安排部署,完全符合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要求,也得到了全县干群的一致拥护。但我县全民创业的意识还不够浓,创业的面不宽;全民创业的层次还很低,大老板、大企业很少;创业的环境还不够优,思想解放程度比不过兄弟县市;企业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许多干群潜在的创业冲动没有转化为创业行动,唯有拿出过硬的措施,扎实开展全民创业的行动,才能不负市里提出的“奋起直追,比速度,比增量”的重托。在此基础上,3月4日,我们召开了县、乡、村三级干部参加的千人全民创业动员大会,认真传达贯彻全市全民创业动员大会精神,提出了破除“三论”、突出抓好“三大创业群体”的总体思路,即:破除“知足常乐”论,支持敢想敢干、敢创敢超;破除“照本宣科”论,鼓励放开手脚、灵活服务;破除“为富不仁”论,倡导大胆创业、以富为荣;在所有层面都发动的基础上,重点面向机关干部,面向农村小能人、科技人员、务工人员,面向个私业主,着力培育和发展“三大创业群体”。同时,对全县评比出的300多名“创业先进个人”披红戴花,隆重表彰,为全民创业造势助威。会后,县委、县政府组成了9个督查组,分赴各乡镇和县直单位督促检查动员大会的贯彻落实情况,从督查反馈情况看,各乡镇、县直各部门都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纷纷召开专题会议,着手制定推动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服务办法,为全民创业添火加薪。

二、推进招商引资,努力提升全民创业的水平。针对我县创业资本不足、不活的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新的鼓励招商引资的政策,积极谋划强势招商,通过吸引外资,推动全民创业。一是突出领导带头招商,决定每月开展一次由县领导带队的专项招商活动,发挥好引导示范作用。今年3月份,县委、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带队赴香港、惠州等地开展小分队招商活动,落实了2个签约项目,一个是香港富景集团投资300万美元进行中药材系列开发项目,一个是香港天州公司投资2.5亿元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二是突出专业队伍招商。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组织部门审核、招商领导小组审定的程序,选拔了10名优秀干部,建成5个招商小分队,分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塘等地区常年驻外招商,县政府安排每个小组活动经费15万元,同时,成立了15个兼职招商队伍,目前,各招商小组都已展开了工作。三是突出企业招商。要求各个规模企业筹措专项资金,安排专门人员从事招商引资,抓好增资扩股、引资合作项目。目前,县直有关部门正在帮助41家规模企业排项目、排产品,全力支持其对外招商引资。现已有8家骨干企业寻找到合作伙伴。前3个月,全县招商引资势头较好,合同引资项目有51个,总金额9.8亿元,已到位资金6937万元。

三、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全民创业的载体。我们坚持把道路建设、市场建设、园区建设作为打基础、筑平台、蓄后劲的关键来抓。在道路建设上,××高速完成路基土石方270万立方米、桥涵16943延米,隧道进洞1972延米;×××××等重点工作进展顺利,均完成80%以上的工程量。在市场建设上,已编制了县城茶叶交易市场、石关高山蔬菜交易市场工程详规方案,即将动工建设;与×××有限公司达成了由其投资1000万美元建设山货大市场的协议,县里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长的工程建设指挥部,力促工程在上半年动工建设。在园区建设上,××新区已完成了小通水、通电工程,新增入园企业10家;××工业园9000平方米轻钢厂房、5000平方米职工宿舍楼均已竣工;××工业园轻钢厂房也初步完工。对××工业园区整合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力促“百姓创家业“。坚持立足我县资源特色,重点做大做强茶叶、高山蔬菜、生态养殖三大特色产业。新建了1万亩高标准茶园叶基地,新发展了1万亩茭白基地,实施了“国际小母牛”发展项目。为促进三大产业良性发展,我们推进了农村合作组织创建行动,组建了×××县农村合作组织联合会、养殖业协会,进一步规范高山蔬菜协会和茶业协会;实施了农技示范推广行动,每个产业选择2个村,每个村选择50个示范户,组织农技人员挂点服务;实施了小额贴息贷款扶贫行动,共向农户发放贷款5890万元,基本满足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资金需求;实施了农民创业免费培训行动,已投入培训资金150万元,对3000名农村“小能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五、加强督促检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县委、县政府完善了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把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速度、总量规模、贡献份额作为目标考核的重头戏,紧拎不放。实行了县干挂钩服务重点企业制度、定期召开个私业主座谈会制度,加大了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对民营企业反映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安排专人牵头帮助解决。出台了干部到企业帮助工作的政策,根据企业意愿和需要,按企业与干部双向选择的原则,对每个企业安排1到2名干部帮助工作。干部在企业帮助工作期间,原单位的行政关系、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各项待遇不变,原岗位予以保留。

从总体情况看,全县上下在推进全民创业上已经形成了共识,基本实现了共振,但与市委、市政府要求比,与××发展的需要比,与先进兄弟县(市)比,我们的差距还不小。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把推进全民创业作为全县工作的主抓手、主旋律,进一步凝民心、集民智、聚民力,抓住关键环节,逐项破解影响创业的突出问题,力求有更好的全民创业热潮和业绩。

一、强力宣传造势,形成更加强烈的推进全民创业氛围。把创业致富作为老区精神的核心内容,作为对人生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在全县上下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创业集中宣传活动,为推进全民创业鸣锣开道。一是开展学习讨论,更深层次地形成“全民创业、富民兴县”的强烈共识。在全县上下广泛深入地宣传省委七届九次会议和市委八届十一次会议精神,宣传相邻省、市、县创业的经验和做法。开展“全民创业、富民兴县”主题大讨论,发动全县干群谈认识,谈体会,谈打算,摆问题,找对策。力争通过学习讨论,使全县广大干群在创业观念上有新突破,认识上有新提高,行动上有新举措。二是开展宣讲活动,激发“全民创业、富民兴县”的极大热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撰写关于开展全民创业的理论文章,进一步明确全民创业的重大意义,探索推进全民创业的新思路和新途径。组织各种创业先进典型组成报告团,深入各地各部门巡回报告,让典型引路,以进一步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三是强化新闻宣传,把握正确导向,营造“全民创业、富民兴县”的良好氛围。加强新闻宣传策划,组织专兼职通讯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全民创业的实践中,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创业的好做法、好成效,报道创业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日报》、县电视台、广播电台都开辟全民创业的专栏、专题,以更多的版面、更多的镜头、更多的声音报道全民创业。同时,加大对外新闻宣传力度,扩大岳西“全民创业”行动的对外影响。四是拓展有效载体,培育创业文化,树立“全民创业、富民兴县”的精神支柱。运用村务、厂务公开栏、板报、简报、等有效载体,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全民创业,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创业文化。五是开展创评活动,健全激励机制,促使“全民创业、富民兴县”的典型不断涌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十佳民企之星”、“十佳种养之星”、“十佳青年创业之星”、“十佳巾帼创业之星”等创建评比活动,形成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创业格局。

全民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学习型城市建设,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阅读、精进、和谐”为主题,将全民阅读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结合起来,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覆盖面,在全社会形成“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明风尚,提升公民综合素质,为建设“四个”,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公益服务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公民阅读需求,保障公民读书求知的基本权益,突出公民在读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广泛参与原则。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倡导、专家学者指导、社会各界参与、企业媒体支持”的运作机制,形成多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局面。

正面引导原则。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全民阅读活动健康、深入、持久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文化,抵制低俗、庸俗和媚俗倾向,确保全民阅读活动的正确导向。

示范带动原则。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带动全体公民多读书、读好书。探索、总结和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将阅读活动引向深入。

(三)主要目标

以构建学习型城市为目标,以开展读书月活动和创建全省、全国数字阅读先进城市为重要载体,形成完备便捷的购书、借书、读书服务体系,确保人均购书额、人均图书馆藏书量等指标位居同类城市前列。通过阅读活动,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提升公民幸福指数。

二、活动安排

在每年4月份的读书月活动中,集中启动“书香溢”全民阅读相关主题活动,并常年坚持,年底进行总结表彰。2012年全民阅读活动主要包括12项内容。

1、图书展销会。3月底,在“书香溢”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上,举行百家书店图书音像大型展销,邀请著名作家签名售书(赠书),组织“赠书献爱心”活动,向部分学校图书馆和“农家书屋”捐赠图书和音像制品。(责任单位:市文旅新局、市文联、市新华书店)

2、好书好碟推介。市“四大家”领导带头推介至少一本好书,供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参考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向全市干部群众按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科普、养生、教育等门类各推介10种图书(音像)。各地图书馆、各大书店、各大音像制品商店分别推介50种畅销图书(音像),并设立全民阅读重点图书(音像)推介专柜、专场。(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文联、市文旅新局、市图书馆、市新华书店)

3、“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学习教育活动。各地各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开展阅读一本党史书籍活动,安排一场党史专题讲座,开展一次党史知识测试,组织一次党史学习交流会。(责任单位:市党史和地方志办)

4、“阅读·成长”征文活动。《日报》、《晚报》、汉江传媒网等市直各媒体开设读书专栏,面向全市征集书名和读书心得,并进行评比表彰。(责任单位:日报社)

5、开办电视和网络视频读书节目。以“传扬书籍的力量”为节目宗旨,以书籍为切入点,以观众关注的话题为内容,与访谈嘉宾互动,倾听文化脉搏,发现人生智慧。注重故事性、服务性和大众性。(责任单位:市广播电视台、市文联、汉江传媒网)

6、网络读书活动。把握科技进步的新趋势,推动实体阅读和虚拟阅读协同发展,积极开展“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网上书友会”、“博客大赛”等主题活动,培育公民的新阅读习惯。(责任单位:汉江传媒网、移动通信分公司)

7、图书漂流活动。在各级各地图书馆、新华书店设立“图书漂流”专柜,开展广泛阅读交流活动。(责任单位:市图书馆、市新华书店)

8、“好风日”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组织开展全国性诗歌征文、诗人采风,征集优秀诗歌,组织大型诗歌朗诵会。(责任单位: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市委宣传部、襄城区委、襄城区人民政府、百盟集团·盛境旅游投资公司)

9、“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校园读书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经典诗文朗诵”、“读书才艺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引导学生与书籍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享受读书的快乐,感受读书的幸福。(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10、图书馆亲子之旅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图书馆亲子之旅活动,聆听读书与成长专题讲座,参加走近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图书馆寻宝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责任单位:市图书馆)

11、青年演讲赛。以“文化从阅读开始”为宗旨,以解放思想为主题,通过开放式的现场演讲赛和微博直播,展示青年人的学识、气质、理想和激情。(责任单位:共青团市委、市广播电视台)

12、广泛开展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校园、书香社区、书香人家创建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提高覆盖面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妇联)

三、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提高公民素质,推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领导,认真部署,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成立市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全民阅读活动的指导、协调,要把此项活动作为评选先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各地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要积极参与,尤其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共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二)积极探索,创新机制。要紧密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活动方式和运作模式。成立有关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对整体活动的规划、优秀书目的推荐、重点活动的策划、大型活动的组织给予指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文化担当感的企业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主要承办单位,持续而广泛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全民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巩固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和《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一、二阶段成果的基础上,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把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为打造自治综合实力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以“以人为本、强身健体”为根本出发点,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培养群众健身习惯,提高群众的体育意识,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体育健身氛围。本着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让更多的人享受体育事业发展的成果。实现公共体育设施明显增多,群众体育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显著增强。到年,基本建成以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重点的具有新城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1、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发展到占全总人口的43%以上。

2、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级以上标准的人数不断增多;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

(二)营造建设环境,引导社会多元化投资,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加快规划和兴建覆盖全的全民健身设施,努力实现群众体育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

3、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多渠道融资,保证城社和农村村镇的经济实用型公益性体育设施明显增加。努力实现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乡镇(街道)有体育文化广场,社、行政村有标准小型体育设施

4、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与教育等有关部门合作,加快学校及单位所属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的步伐。

(三)健全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发展壮大群众体育骨干队伍。

5、在城社和农村乡镇,建设规范的体育活动站(点),健全和完善的全民健身网络。全90%的城街道和社、100%的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普遍建有文体活动站(点)或体育俱乐部。

6、加强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和动态管理,实施“体教结合工程”,力争建设以田径、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四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毽球)等项目为重点的1所部级、2所自治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工作,争取创建1所部级青少年俱乐部;加强对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

7、开创社体育新局面,开展创建社体育俱乐部工作;加大职工体育的工作力度,探索职工体育发展的新路子;建设、完善和发展各类体育协会。

8、加强对老年人、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等体育工作的组织指导,使不同人群的健身活动协调发展。

9、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努力使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增长1倍以上。

(四)培育体育健身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提高体育服务水平。

10、提升群众健身消费的理念,发展大众化的体育健身场所,培育体育健身场,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体育健身消费需求,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11、积极引导和鼓励开发大众化的体育健身产品和多样化的健身服务,使社会家庭拥有体育健身器材的数量明显增加。

(五)加强群众体育法制建设,依法行政,规范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2、全民健身工作由政府统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努力形成政府领导,体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力量积极兴办,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群众体育事业管理体制。

13、建立和完善群众体育法规制度体系,加快群众体育法制化进程,规范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六)加强群众体育科研和宣传工作。

14、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更加完善,完成体质测试的人数达到千人以上,为实施科学健身指导提供依据。

15、加强宣传,普遍增强群众体育意识,打造有地方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项目,不断推广健康科学的健身方法。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对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领导。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认真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

2、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协调机构,发挥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领导协调作用,增强各组成部门履行职责的公信力。

(二)改革体育经费支出结构,增加对群众体育的投入。

3、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要改革体育事业经费的支出结构,建立全民健身专项资金,加大公共财政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力度,保证群众体育事业费的增长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而相应增加,加强对全民健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乱用全民健身专项资金。(三)保护扩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规模,解决群众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

4、以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为主线,以点带面,在突出城体育以社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的同时,不断延伸;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适应群众健身需求和特点的经济、实用的中、小型公益性体育场地和设施,改善基层体育设施条件。

5、实施政策倾斜,重点对开展具有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项目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予以扶持和资助。

6、采取新建、改建、开放、合办等多种途径,为广大群众提供不同类型的体育设施,筹划建设新的体育示范亮点工程。

7、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做好“体育先进社”、“体育先进乡镇”的建设、命名和资助工作。

全民范文篇5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传统阅读推广。一是在学习专业和理论相关知识学习,结合单位工作和业务需要进行读书学习。二是开展图书推荐活动。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学习的书目学习,大家及时向同事推荐好书、畅销书,吸引更多的干部职工关注图书,走进图书馆。三是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春节期间,选购图书和自家实用图书、光盘等上百册,统一送到包保贫困村的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同时对图书室、书屋进行了业务辅导。四是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倡导全民阅读。向广大民众和青少年宣传全民阅读和图书服务,引导更多的人走进图书、了解图书。

(二)注重媒体阅读推广。在组织好日常学习阅读活动同时,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形式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一是利用共享工程资源优势,与电视台、有线电视台播放娱乐和科普等知识,让更多的人通过更广泛的形式享受到更多的文化资源;二是组织干部职工观看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和谐社会”全民阅读宣传片,激发广大民众读书热情;三是利用互联网优势,向各类群体展开全民阅读宣传与推广,向机关单位、农民工、教师、学生、徒步、摄影、文学等,有效地推进了全民阅读的影响力。

(三)开展各类读者活动。一是在寒假期间组织开展了“我是小小图书阅读志愿者”活动,中小学志愿者,参与图书管理。参与到全民阅读的队伍,培养读书的社会风尚。二是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读者活动。开展了主题为“全民猜谜,全民阅读”的“每日一谜有奖竞猜活动”,谜语结合地方特色力求原创,通过现场和网络两种形式进行,至今已出谜110期,吸引了众多人的参与。世界读书日前后,“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和谐社会”系列宣传资料和全民阅读相关宣传推广,有效推动了全民阅读氛围的形成。无形中成为全民阅读的参与者和推广者,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在社会上引起了更多民众的关注,有效推进了全民阅读社会的创建。 但因人力、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主要有:一是活动规模小,影响力不广不深。尽管我们在活动中尽量兼顾不同群体,但由于活动仅局限于某个地方、某个时间,受众面还是较少,不能形成一种效应。究其原因,是活动的周期不够长,活动的地域不够广,活动的受众不够多。二是活动组织者单一,活动后劲欠缺。开展活动参与单位少,没有后劲,扩展力不强。三是阅读推广方法不系统。活动开展,大多是宣传图书、宣传阅读的好处、倡导全民参与阅读、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现场能看到参与者的热情,但活动过后效果不甚明显。广大民众有阅读的意愿和热情,但随后就会消失,深层的原因有二,一是我们的活动没有跟进,二是我们的服务不能跟进,我们的服务体系还没有满足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入实施多读书活动,大力宣传读好书服务。我们要大力宣传多读书、读好书活动,让更多喜欢阅读的人走进图书馆。宣传要长久、持续,要在大型活动中展开。暑假,我们将借助广场活动的开展举办展览、发放宣传资料扩大宣传。

全民范文篇6

一、体育组织机构(自查得分:13分)

县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作为县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分管体育副局长1名,下设体育股,自查得2分。县成立有县级全民健身领导机构,自查得3分。成立有县级体育总会,自查得2分。县级政府专题研究体育工作会议2次,自查得分2分。全县17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全民健身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占乡镇总数的100%,自查得2分。街道建立全民健身领导机构、体育协会和全民健身指导站(点),达街道总数的60%,自查得2分。

二、全民健身事业“三纳入”及体育事业经费(自查得分:16分)

县已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自查得3分。2017年拨入体育事业费98.31万元,达全县年初预算支出的0.4%。自查得4分。县级财政当年拨款用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经费20万元,自查得3分。编制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自查得3分。

三、体育场地及体育惠民工程(自查得分:6.5分)

体育系统有1个全民健身中心,自查得2分。体育系统有1个灯光球场、1个健身训练房和1个单项训练场馆,自查得0.5分。2017年完成了我县10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的建设,自查得2分。县级体育场全年免费向群众开放并配备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自查得2分。

四、社会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自查得分:23分)

举办健身活动累积次数在15次以上自查得4分。每2年至少举办1次县(级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会或大型单项赛事自查得3分,组织参加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自查得4分,乡镇、街道举办单项运动会或全民健身活动达县乡镇、街道总数60%以上自查得3分,乡镇、街道举办综合运动会或全民健身活动达县、乡镇、街道总数40%以上自查得4分,体育人口数达到全县(市)总人口的40%自查得2分;服从上级体育主管部门从地区抽调运动员、裁判员等人员,积极配合支持本州组团(队)参加省级体育赛事,如省民运会等自查得3分。

五、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国民体质监测(自查得分:10分)

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个,自查得3分。今年培训注册国家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自查得2分。2017年县被上级体育部门批准国家二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自查得3分。县已建立有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开展日常国民体质监测活动,建立体质监测档案库,自查得1分。同时将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纳入社会统计指标,自查得1分。

六、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体育(自查得分:6.5分)

州足球队和州摔跤队各有籍队员2人和3人,自查得3分。2017年培训国家三级足球裁判员3人篮球裁判5人,自查得2.5分。2017年被上级体育部门批准为国家二级以上裁判员1人,自查得1分。

七、体育宣传(自查得分:2分)

在县级电视和政府网站上刊登或报道本地区体育工作情况或体育消息6篇,自查得2分。

八、体育产业和体育民间组织管理(自查得分:11分)

成立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编制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自查得2分,2017年共拨入体育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活动20万元,自查得2分。2017年已完成体育销售任务,自查得1.5分。有加强体育市场的规范性工作意见、制度,自查得1分。2017年,我县组织相关部门对体育经营场所检查20余次,自查得1分。县成立有老年体育协会,自查得1分。辖区内建立了老年体育协会和民间体育组织2个以上,自查得1分。2017年进一步规范管理了体育协会,建立健全相关档案、制度,自查得1分。

九、体育工作效能(自查得分:5分)

2017年,我局按照州体育局的工作要求,及时上报各类体育材料并且,在上报材料工作中,做到复核相关要求,体育工作规范有序,自查得5分。

全民范文篇7

一、面临的形势

(一)建国40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还比较落后,有关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这些问题,应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三)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

二、目标和任务

(四)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五)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积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到本世纪末,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应有所增长,人民体质明显增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逐步加大,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

(六)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体育改革。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满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对象和重点

(七)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

(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

(九)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十)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十一)实施《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进一步发展部队体育,增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部队体育骨干。部队在搞好自身体育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支持和帮助驻地附近的居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十二)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十三)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注意做好劳动强度较大、余暇时间较少的女职工的体育工作。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

(十四)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十五)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

四、对策和措施

(十六)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重点,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切实抓出成效。

(十七)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十八)加强群众体育的法制建设,认真执行现有体育法规,有计划地制定并实施社会体育督导、群众体育工作、体育社团、场地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

逐步完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制度,加强对工人、农民、少数民族、残疾人以及各类学生运动会等的组织和管理。突出群众体育运动会和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十九)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二十)体育部门要改善资金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费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开发适应我国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市场。

(二十一)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

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二十二)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二十三)加强人民体质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要增加对群众体育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健身实践的转化。

(二十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场地设施或者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并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五、实施步骤

(二十五)本纲要采取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的方式。从现在起到2010年分两期工程。第一期工程自1995-2000年,分为三个阶段:1995-1996年为第一阶段,进行宣传发动和改革试点,初步掀起一个全民健身活动热潮。1997-1998年为第二阶段,通过重点实施、逐步推进,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1999-2000年为第三阶段,全面展开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并普遍取得成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二期工程自2001-2010年,经过十年的努力,把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全民范文篇8

关键词:宪法;全民健身;依法治国;宪法实施;体育法治

2018年以来,宪法问题在我国的治国理政和法治建设中不断聚焦:党的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宪法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举行第四次集体学习,强调要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的水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并首次进行国家领导人在全国人代会上的宪法宣誓;中共中央印发意见,提出对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部署和要求;在第五个国家宪法日之际做出重要批示,进一步强调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重大举措,将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尊崇和维护宪法权威,全面推进和保障宪法实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和新阶段。将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全面纳入依宪治国的轨道,要求我们也要以宪法的视野来审视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已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都需要进一步从宪法高度阐明其应有的法治地位,以加强依宪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法治自觉,不断提升全民健身依法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1我国“全民健身”的缘起、使用与内涵

本文探讨全民健身的宪法地位,但我国宪法并没有出现“全民健身”的语言表达。为了说明全民健身与宪法的必然关联,需要先对“全民健身”这一用语的产生发展和内容涵义进行大体的梳理。1.1“全民健身”的缘起和广泛使用。1.1.1“全民健身”的缘起。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高度重视和关心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积极调动和组织广大民众参加体育活动。这样的一种体育形态作为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长期以“群众体育”的用语加以概括而成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构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体育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改革的进程中,体育界开始对原国家体委为参加奥运会而提出“省级以上体委侧重抓提高”的方针进行反思,不断从战略高度关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问题。在1984年全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全民体育战略”的基础上,1987年召开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协调发展”(马宣建,1990),“全民健身”概念在重要会议上被首次使用。全民健身这一表述,在国家体委对1988年的工作部署中再次确认而成为官方用语(李梦华,1988)。后又在多方听取意见和理论研讨的基础上,国家体委在1991年明确提出“以青少年为重点、以全民健身为基本内容的群众体育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以训练竞赛为主要手段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伍绍祖,1991),使“全民健身”作为群众体育的同义词而逐步地使用起来。1.1.2“全民健身”使用的日益广泛。1993年,原国家体委的《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群众体育的制度性改革措施——“制定全民健身计划”。在制定全民健身的社会调研和政策论证过程中,原国家体委在1994和1995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均将该计划制定作为重要主题,并召开多次全国性的研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专题会议,不断向媒体进行吹风通气。各全国性主要媒体随之进行了各种相关报道和大量舆论宣传。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尚未颁布之前,1995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务院政府报告中已经就体育工作要坚持协调发展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李鹏,2018)。两会的一些代表就制定全民健身计划发表了很多积极肯定和热情支持的意见,盛赞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利国利民的大功大德。通过这一时期的集中宣传,特别是1995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作为正式制度文件的规范概念而广泛传播。紧接着,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中,分别做出“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和“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规定,使“全民健身”获得了明确的法律地位。十六大以来的各次全国党代会报告、九五规划以来的各次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1995年以来绝大部分年度(除2000、2001、2003、2009年外)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在体育部分以“全民健身”对群众体育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与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2009年,国务院直接以全民健身进行命名,分别确定了“全民健身日”和颁布了行政法规《全民健身条例》。自2011年开始,国务院继续制定实施5年为周期新的《全民健身计划》,全国统一在县级以上各级地方政府制定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在国家的相关决策部署和体育工作运行与活动开展的实践中,“全民健身”概念被持续而普遍化地使用,已成为广为社会认知和日益深入人心的专门词汇,成为与“群众体育”并行使用甚至远高于“群众体育”使用频次和宽于其使用范围的规范用语,而且成为国家推动发展群众体育和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的重要表征。1.2“全民健身”的丰富内涵。1.2.1健身成为体育健身的同义语。全民健身这一偏正词组中,中心语是健身,即增强和维护人身体的健康(韩丹,1994)。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决定和影响,包括遗传、营养、医疗、环境、精神、休息和体育锻炼等等。在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与现代文明病的博弈中,体育锻炼愈益凸显其能动的健康价值,成为增进身体健康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从而使体育成为健身中最为积极的因素。这样,健身便与体育紧密连接并直接等同起来,健身也即体育健身,健身成为体育概念。1.2.2“全民健身”是促进人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事业。全民健身是全民性和健身性的统一,表明了这是全体国民、广大民众普遍参加的,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基本目的体育,从而与少数具有运动禀赋的体育精英,与提高运动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冲击人体极限的竞技体育明显地区别开来。通过体育健身所增强的体质和所增进的健康,是两个紧密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然而,无论是从“身体没有疾病、不虚弱以及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所下的健康定义,还是从“以遗传为基础并经后天形成表现在人体结构形态、生理功能、身体活动能力、心理因素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稳定品质或特征”方面给出的体质定义,都同时包括身和心等多个方面。因此,这里的健身并非单纯的生物学视角,包括各种社会性、文化性因素与内涵。全民健身对全体国民主体的广泛覆盖,彰显出这是在个体健身基础上的人人平等参与、全民普遍参与的一种健身方式和体育状态。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3)。只有将广大民众动员和组织起来,积极投身到体育活动之中,通过亲身历练和实践体验,才能产生体育发展的社会效应,使参与民众从中收获身心健康与生活幸福。因此,全民健身是具有广泛民众基础和多方主体参与的跨界性社会化活动,是广大民众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提升实践,是满足民众身心发展需求普遍施惠于民的民生工程和社会公益事业,也是政府能动履行职责和提供支持促进保障的国家干预和公共服务事项。

2我国全民健身地位需要进行宪法探寻

现代法治进程中宪法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我国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战略格局,决定了在我国依法治国首先依宪治国的法治新征程中,需要将全民健身置于宪法高度加以考量,探寻和赋予其应有的宪法地位,以更好地保障和推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2.1全民健身载入宪法的国际趋向。2.1.1扩大社会干预的宪法发展趋势。我国全民健身的缘起和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发展同时而呈现的社会文化发展现象,也是全球化大众健身休闲热潮兴起在中国的必然反映。大众健身和整个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活动内容的丰富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现代法治的演进中推动宪法的发展和变化。宪法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以保障基本人权为目的对社会进行制度安排,经历了由单一的政治制度安排到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在内的全方位制度安排的发展变化过程。国家在更大程度上为人民提供福利和机会,国家权力开始进入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领域,宪法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干预越来越多并形成了相应的宪法制度。宪法不仅仅是政治法,宪法制度日益完备,成为内容更为全面丰富的社会法。宪法中国家权力的日益扩张,国家权力配置格局的如上变化成为现代宪法发展的一个趋势(周叶中,2011)。正是在现代体育和宪法的同步发展中,体育和大众健身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一些国家的宪法内容,使其获得明确的宪法地位,形成多种模式的宪法制度安排。2.1.2全民健身在许多国家获得宪法地位。我国曾有学者对全球各国成文宪法中的体育条款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全球174个国家成文宪法的梳理,看到有74部宪法载有体育条款,分别包含在总纲、公民权利、国家机构和其他章节之中。这些宪法体育条款,很多是与健康或教育条款结合一起并对体育作出规定,有些明确赋予和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利和自由,或在人人享有体育权利中包含有体育健身方面的内容,还有些专门对青少年的身体发展和体育的全面发展做出规定。朝鲜宪法规定,国家实现体育大众化和生活化,根据人们精神和体质发展的要求,充分提供现代化文化设施,使劳动者得以享受;老挝宪法以提升体育实力、增强人民健康为目的,明确国家和社会鼓励支持和投资公共体育活动;菲律宾宪法要求国家促进体育以发展公民健康,保护青年身体、精神、知识上的发展和福利;塔吉克斯坦宪法提出人人享有保健权利,国家采取措施发展大众体育和体育文化旅游;土耳其宪法做出国家采取措施发展全体公民身体心理健康,鼓励大众体育传播的规定;越南宪法规定,国家鼓励和协助人民自由参加体育,为日益扩大的大众体育提供条件;白俄罗斯宪法从公民卫生保健权方面,要求得到包括发展体育活动、使用健身设施机会等保障;葡萄牙宪法规定,人人享有体育和促进健康的权利,促进学校和人民开展健身和体育;亚美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和俄罗斯等国宪法,也都从保护和增强公民健康的角度,促进体育发展;尼加拉瓜宪法是从国家有组织和大规模推广人们参与体育,促进国家整体发展方面进行的规范;古巴宪法有着更多的条款,规定所有公民有接受体育教育、享受体育和文化娱乐的权利,国家鼓励和促进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并将其作为培养全面发展公民的重要手段;委内瑞拉宪法以提高个人和集体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明确所有人都有体育和娱乐的权利;智利宪法要求市政当局协调与公共管理协会关系,促进体育等在社区的发展和传播;安哥拉宪法从国家应与家庭和社会合作,鼓励青年参加体育等活动方面予以规定;加纳宪法规定,国家要确保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促进体育作为培养民族凝聚力、增强健康和自律能力等手段(陈华荣等,2014)。透过以上条款的列举,可以清晰看地到全民性的体育健身在很多国家宪法中具有明确的地位。2.2我国全民健身战略地位的提升与依宪推进。2.2.1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需要进行宪法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行,前文所述“全民健身”使用频率和范围的迅速增加扩大,鲜明地反映出我国全民健身地位的愈益凸显和不断提升。正是在全民健身发展持续推进的基础上,2014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全民健身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全民健身成为健康中国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涵与有力支撑,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及诸多规范性文件中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并在党的报告对建设体育强国的任务部署中,重点突出全民健身方面的要求。这一切,进一步全面而深刻地昭明,全民健身通过不断的战略提升,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布局与事业发展结构中不可小觑的重要构成。然而,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宪法政治的新阶段(肖金明,2018)中,我国全民健身发展与宪法文本之间是怎样的实然关系,全民健身是否获得应有的宪法地位,或是说全民健身的重要地位是否具有宪法依据和得到宪法确认,需要对此得到明确的回答与把控。2.2.2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需要获得宪法保障。现代国家一个基本而显著的特征,是通过宪法来规定国家的政权设置和基本制度,从而实现政治构架的稳定和政府的制式化(周平,2018)。在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开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中,具有历史必然性地提出了尊崇宪法至上地位,维护和实现宪法权威的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阐明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继做出设立国家宪法日和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明确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随着现行宪法的第五次修正,进一步要求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的重要作用,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全面纳入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轨道(,2018)。在更加重视宪法权威与实施的法治新发展中,必然要6将全民健身与宪法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为全民健身发展设定宪法基础和宪法指引。一方面,要以宪法为依据为统领,将我国全民健身发展全面纳入依宪治国的轨道;另一方面,我国全民健身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和法律保障的社会发展事业,且上升为事关国家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国家战略,表明其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国家制度构架和政府职责的重要内容,应当具有相应的宪法地位而获得应有的宪法保障。在现有研究尚未涉及这一思考角度的情况下,探寻全民健身与我国宪法的内在关联,明晰全民健身在宪法中的现实地位,不但是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全民健身依宪促进和治理的需要,而且对与时俱进地理解和实施宪法、促进我国宪法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全民健身在我国宪法发展中的相关体现

我国宪法中虽未出现“全民健身”的专门用语,但全民健身作为民众广泛参与体育以及国家予以支持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义,在多部宪法文件,特别是现行宪法的条文规范中,都有着一定的关联和体现。3.1全民健身在新中国前几部宪法中的相关体现。3.1.1全民健身在《共同纲领》中的相关体现。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就将体育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建设“新体育”的要求,为实现人民参与体育提供了重要保障(傅砚农等,2008)。全国政协一届全会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在文化教育政策部分做出了“提倡国民体育”的规定,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性质定位,为发挥体育增进国民健康的作用、确立普及和经常化的国民体育发展方针指明了方向。3.1.2全民健身在1954年宪法中的相关体现。随着新中国经济恢复发展和政权日益巩固,1954年9月20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的首部宪法。在当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加强人民体育,关注改善人民健康特别是学生健康的背景下,在主席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引下,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部分做出“国家特别关怀青年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的规定,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国家的体育工作责任,形成对广大青年体育发展和增强体质的积极促进。3.1.3全民健身在1975年宪法中的相关体现。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第二部宪法,是在“”特殊时期修改制定的,有着严重的错误和缺陷。在总纲中对体育和教育文化卫生一起,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要求,背离了体育发展的正确方向。3.1.4全民健身在1978年宪法中的相关体现。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三部宪法。这部宪法仍保留着1975年宪法的许多缺陷,同时对1954年宪法也有所继承。这在体育相关内容中有明显体现。在总纲的教育条款中,既保留有1975年宪法的有关规定,也在1954年宪法基础上扩充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条款。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的第五十一条,在1954年宪法基础上做出“国家特别关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规定,从健康的综合角度覆涵了体育要求;第五十二条在1954年宪法相近条款的基础上,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文化事业的公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增加了对体育的列举。3.2全民健身在现行宪法中的相关体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主法制的推进中,修宪被迅速列入党和国家的工作日程。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后又进行了五次修正,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显现出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现行宪法不但体现了立法指导思想和民主法治原则的先进性,而且内容也更加全面丰富,其中对体育及其相关的规定也远远多于之前的各部宪法,为全民健身奠定了充分坚实的宪法基础。3.2.1现行宪法中有关全民健身的直接规定在现行宪法的条文规范中,全民健身通过三处关于体育的专门规定得到了明确的体现。第一处在第一章总纲第二十一条。该条包括两款,第一款是关于医疗卫生的规定,第二款则是过去宪法从未有过的专门对体育做出的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该款内容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负责,昭示了党和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和保障民众健康的明确态度,秉持了新中国建立以来长期坚持的体育工作分针,是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目标、任务的高度概括和明确指引,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法治建设的最高原则。全民健身是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这一统摄体育全局的规定,对全民健身的意义自不待言。第二处在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的第四十六条。这是一个教育条款,在第一款规定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之后,第二款做出了“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通过对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权利保障,彰显了体育在增强体质乃至全面育人中不可替代的直接功效,为青少年儿童作为全民健身重点人群的体育发展提供了依据。第三处在第三章国家机构中政府机关和自治机关的职权规定中,包括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职权中的“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第一百零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等行政工作”;第一百一十九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这些政府机关和自治机对体育工作实施领导和管理的职权,不仅必然包括全民健身并要突出全民健身的工作重心地位,而且越是社会基层,体育事业中全民健身的工作比重越大,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是其法定职权的应有之义。3.2.2现行宪法中与全民健身紧密联系的其他内容。现行宪法的条文规范中还有一些没有直接规定体育,但也与全民健身发生紧密联系或蕴涵有全民健身的相关内容,同样可为全民健身提供必要的宪法依据。比如,基于体育权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型人权和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成为实现体育人权核心的国际趋势(姜世波,2018),并因为运动自由乃是身体活动自由的应然之义(黄鑫,2016),根据第三十三条中关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和第三十七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规定,可使全民健身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权利和自由,获得国家给付、防御侵害和制度建构的宪法保障。再如,基于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效果是增进健康,使追求健康幸福、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成为广大民众参与全民健身和国家、社会发展全民健身的根本动因,根据第二十一条关于“保护人民健康”、第三十六条关于“任何人不得……损害公民身体健康”、第四十三条关于“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和“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等规定,可从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和休闲权的教角度,使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也从中得到有力的宪法支撑。还如,基于全民健身在完善个体人格和促进社会文明方面展现出的多重功效,以及体育文化传承与创造的规律与特点,第二十四条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第四十七条关于“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的规定,可从繁荣发展先进文化的层面,为推进全民健身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提供相应的宪法依据。

4我国宪法为全民健身确立的重要地位

综上表明,我们不能得出全民健身缺乏宪法依据而没有宪法地位的结论。多个宪法条文规范的内容实质和法治原则,与全民健身形成或直接或间接的内在关联,全民健身具有依据宪法而确立的重要的地位。4.1全民健身是体育事业的重心与基础。4.1.1宪法的人本原则和体育规范决定着全民健身在体育中的重心与基础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关注和重视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参加体育活动,一直是党和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与工作着力点。“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我国一以贯之的体育工作方针。这是由现代社会的民主诉求和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所决定的,也是党和国家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体育中的体现。对此,我国宪法有着越来越明确而直接的反映。在前几部宪法性文件和宪法先后从面向广大国民和关注保障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视角对体育有所规范的基础上,现行宪法不但紧跟社会前进步伐而提升体育地位,对体育进行了更多的全面性表达,而且依据宪法“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对人民负责”的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明确了发展体育的基本方式是“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根本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从而使“全民”和“健身”的意涵,成为宪法总纲对体育进行国策性表达的主体内容。而在宪法教育条款中关于“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仍然着眼于广大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增强和全面发展,不言而喻地蕴涵了对发挥体育教育功能的要求,与上一体育条款一样体现出鲜明的“全民健身”指向。4.1.2全民健身重心与基础地位的立法确认和制度保障。正是沿着宪法所确立的这一体育逻辑和发展路向,当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体育工作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国务院,1997)的情况下,全民健身作为更能直接体现体育面向和重点方向的新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体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并很快成为国家的政策性和法律性用语。根据宪法制定的《体育法》,不但直接将“增强人民体质”在立法目的条款中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首位目的,在体育方针条款“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后紧接着突出了“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工作重心,而且直接使用了“全民健身”的用语,明确“体育工作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并在其后确认了“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度方式。在1995年《体育法》颁布前夕,原国家体委还同时研制起草了全民健身、奥运争光、体育产业的规范性文件,其中《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由国务院,其他两件则是作为为体育部门性文件下发,也可反映出全民健身的重点地位。北京奥运会后,2009年国务院先后确定了全民健身日和颁布了行政法规《全民健身条例》,表明了体育工作在建设体育强国新阶段的重心调整,并自2011年开始在全国和地方持续制定和实施五年周期的全民健身计划。新时代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谋划全民健身的新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建立国务院全民健身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并通过诸多配套文件、行政措施和行动方案,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跃入更高水平的发展。这一切,愈益凸现出全民健身在体育发展中的重心和基础地位,也更加彰显出实8施宪法对全民健身发展产生的重大功效。4.2体育健身是依法确认的公民重要权利。4.2.1包括健身的体育权利获得国际化的法律确认。人权事业和人权法治的不断进步,是现代政治和法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尊严与权利诉求的增长。在以政治权到经济社会文化权再到发展权为表征的全球化人权事业的持续发展中,从《世界人权宣言》到《国际人权公约》以及一系列人权规范的制定和推行,使全球化的人权法治不断增添新的内涵。随着体育日益广泛的普及化发展和体育发展中人本价值理性的不断升华,并相伴于人权内涵的丰富与拓展,体育成为一种新兴人权并逐步被纳入国际和各国的法治保障。为广大民众在法律中设定体育权利,依法保障和发展体育人权,成为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国家与国际社会在体育治理中的法治重心(于善旭等,2014)。经过有关国际人权立法逐步奠定的基础,《欧洲大众体育宪章》《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等多部国际体育法文件相继诞生,并明确体育是一项权利,应获得国际和国家的法治保障。在全球明确载有体育条款的国家宪法中,已有41个国家的宪法直接将体育纳入公民权利(陈华荣等,2014),而且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4.2.2公民体育权利的宪法地位成为普遍的学术关注。我国宪法有着多处关于体育的直接规定和相关规范,虽然没有直言宣称体育权利,但以其他方式存在于宪法确立的公民基本权利体系之中。笔者受1991年我国首部人权白皮书的启示,开始关注和研究公民的体育权利问题,呼吁公民体育权利的研究应当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体育法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并依照当时著名法学家关于权利推定的理论(郭道晖,1992,1983),粗浅地提出根据宪法公民基本权利中青少年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权和公民其他文化活动自由权,以及关于体育方针和政府领导管理体育工作的规定,推定出体育权利是在总体上归类为社会文化权利的独立的基本权利内容。其后,特别是《体育法》颁行后,体育权利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且从宪法和基本权利的视角对体育权利的研究不断增多。尽管对体育权利的性质、地位等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议,有些研究认为体育权利还不是一项宪法规定的独立权利和基本权利,但对体育应是一项公民权利似已成为普遍共识。近些年,又有学者发表研究成果,深入论证了体育权利在我国宪法中地位。比如,有的学者根据国家义务与公民权利的关系,认为体育权利是未明确列举,但在宪法权利谱系中与相关权利既包含又并列的一项独立的基本权利(张志伟,2013);有的学者运用宪法解释方法,从基本权利的一般保障条款,建构出崭新的体育基本权类型(韩永红,2014);有的学者通过对宪法条款进行的规范论证和法理论证,得出了赋予体育作为基本权的属性不存在理论障碍的结论(叶强,2014);有的学者以宪法总纲的体育条款为依据,对体育权当属我国宪法的一项“半真正未列举权”进行探讨(高景芳,2016);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宪法关于体育的国策性规定、对体育权利内容的列举和体育权利实现的国家保障义务,构成了体育权利作为“准基本权利”的完整逻辑结构(黄明涛,2017);还有的学者认为体育权是由体育纲领性条款表达的我国宪法上的“已列举权利”,并通过宪法列举的其他基本权利形成包括体育运动权和体育教育权的基本组成要素(黄鑫,2016)。4.2.3从宪法延伸的体育健身权利获得明确的法律表达。尽管在学术上还需要深化体育是否属于宪法权利的研究,但体育法治的实践,却越来越多地将体育权利进行宪法高度的提升,特别是将体育权利与全民健身直接联系起来。在起草《体育法》的过程中,原国家体委不但以“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的视角来论证《体育法》立法的必要性,而且明确是根据宪法所确定的原则,为体现党和政府维护与保障公民参与体育的权利,切实为人民谋利益,而设计起草了全民健身的有关内容(伍绍祖,1995)。《体育法》颁布后的学习宣传中,16个中央部门印发的联合通知以及国务院和体育部门的有关领导的言论中,都不断强化《体育法》对保障体育权利的重大意义(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1996)。在《体育法》实施和全民健身制度与活动持续推进的基础上,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将“为了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作为立法目的之一,并设立了专门的权利条款:“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体育健身权利的明确宣示,是我国宪法确立全民健身和体育权利地位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并在全民健身的依法推进和广大民众对这一权利的维护与享有中,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法治功效。4.3全民健身是实现健康促进的重要途径。4.3.1宪法体育条款设置与内涵直接以健康为基本着眼点。宪法总则中的体育规定,是与医疗卫生分为两款设置在一个法条之中。虽然体育事业与医疗卫生事业是两个明显区别的不同领域和社会事业,但从维护人的身体、增进人体健康和提高人体能力的角度,二者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和某些异曲同工的效果,而且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所表示的,都是促进在身心一体基础上人体的完满状态。因此,在体育的多元功能作用中,强身健体是其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价值所在,从而不但在健康的基点上与医疗卫生事业形成非常紧密的关联,而且成为增进健康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直接着眼点是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因而确定了为生产、国防和国民健康服务的体育方针任务。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专门做出了《关于改革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将改进学校卫生工作和开展体育活动共同作为解决措施(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1982)。同志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同时对学校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要求,其后又将“身体好”置于对青年“三好要求”的首位。针对当时国家形势任务所形成的这些思想,直接作用于宪法中的体育设计,《共同纲领》中将体育与卫生同款规定,1954年宪法从关怀青年体力出发。体育条文在宪法中的这一基调,经过其后的几次调整,拓展为现行宪法中增强人民体质和培养青少年儿童体质发展的体育表达。4.3.2健康促进成为全民健身愈益明确的政策导向。根据宪法发展体育增强体质的方针性规定,针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以及不能适应需要的现状,我国开始研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将“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全民健身活动在中华大地普遍而持久地开展起来。“加强国民体质建设”“普遍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我运动,我健康”“运动是良医”等,日渐成为耳熟能详的政策语言和宣传口号,表达了全民健身对增进健康的能动贡献。近年来,在我国进入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新进程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和国家愈益加强健康中国建设,制定和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新华社,2016)。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全民健身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紧密关联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明确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目标,设置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专章内容,要求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强调发挥全民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非医疗健康干预方面的积极作用。正值此阶段实施的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主动适应这一新的时代主题,明确指出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面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机遇挑战,更加准确把握全民健身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使全民健身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在以身体活动不足为主要特征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影响全民健康突出问题、以治疗为中心的“被动型健康干预”模式已不能有效保障我国全体人民健康的情况下,全民健身作为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和健康治理中非医疗干预最为积极的重要手段(刘国永,2016),并以直接参与的广泛性、投入产出比的高效性特点,愈益显现出未病先行、主动健康的巨大优势。可以说,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路径,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全民健康。宪法对增强人民体质这一体育核心性、基础性价值的原则规范,为全民健身更好发挥健康促进功能提供了明确的依据,成为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4.4全民健身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4.4.1宪法体育规定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包括健身锻炼为内容的各种体育活动,都不是只是单纯而简单的身体运动,要有心理和精神活动的参与,并存在于相协调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体育发展,更是一种精神活动和文化创造的过程与结果,伴随并表征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发展。因而,就体育健身所提升的体质与健康而言,就不仅仅是人身体的生物性改变,而是能够得到心智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综合改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宪法还特别强调了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放眼于体育活动的全民性和社会性。这样,我们学习理解宪法有关增强人民体质和培养青少年儿童体质发展的体育规定,就要有从精神、文化和社会层面更加深入而丰富的解读,看到全民健身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不但开展其活动中要注入各种精神文化与社会方面的元素和资源,而且还具有能动产生文化创造和社会促进的动能与功效,形成体育文化与社会贡献的服务产品。在文化创造方面,虽然体育是区别于教育、科技、文化(狭义)的独立领域,但其自身具有的文明印记与文化属性,是广义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与同属于这一领域的教育、科技、文化(狭义)具有活动方式和创造能力方面的共同特征,完全有理由根据宪法第四十七条保障文化活动自由和从事文化事业公民创造性工作的条款,推定体育应包括在因列举不全而兜底的“其他”之中。对照1978年宪法的同一法条,在表达方式和文字内容基本一样的同时,1982年宪法只是在具体文化事业列举中增加了“技术”,而将“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省略性地改为“其他”。通过这一比较,我们可更多地感知到体育的创新性文化内涵,并认为体育与此法条可形成直接的适用关系。4.4.2全民健身的社会文化功能和融入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我国全民健身多年来的实践发展,已经显现出它在促进人的心智提高和情操培育等全面发展方面所产生的明显功效。体育在提供精神激励和塑造文明品格方面的能力,通过全民健身的广泛传播与参与体验,对提高我国的国民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民健身既需要而且又在营造着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并通过科学健身的知识普及与意识提升,对传统生活方式形成有力的冲击和改变。全民健身为扩大社会沟通、促进社会和谐、培育社会力量、开展志愿服务、加强社会协同等社会治理的多个方面,搭建了丰富的平台,开辟了多样的渠道。近年来的很多改革方案和制度措施,都将体育和文化以及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综合施策。如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和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等多个规范性文件中,都可看到这样的融合。在立法上,将文化和体育设施归为一个法规形成了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内容中有十多条包括体育和全民健身。可见,更加开阔而全面地理解宪法有关体育的规定,将全民健身作为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挖掘和发挥全民健身的综合社会效能,无论对于全民健身的自身发展,还是对于我国的社会文化建设,都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4.5全民健身需要国家的服务促进和保障。4.5.1发展全民健身更能体现宪法明确的国家和政府的体育职责。全民健身要有广泛社会力量、各种社会资源的参与和投入,需要不断改革和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协调机制。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改革,同样要体现于全民健身的建设和发展之中。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下,全民健身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国家任务和责任,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发展体育事业”以及国务院、地方政府和自治机构领导管理体育工作职权的规定,自然包括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促进、领导管理和服务保障。而且,在发展体育事业和领导管理体育工作的全面职责中,不同的体育领域呈现为不同的管理需求与模式特点。竞技体育工作在社会化、职业化的同时,目前的大部分工作主要是在体育主管部门领导下的体育系统内部开展;体育产业工作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相比较而言,全民健身在社会化、产业化的同时,更为主要的工作是公共服务,需要更多地依靠和运用国家的力量。因而,落实宪法关于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领导管理职责,将更多地体现在全民健身工作方面,由此我国提出并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刘延东,2012)。4.5.2加强政府的领导和统筹是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体现全民健身工作的政府主导地位,自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始就明确了各级政府及其体育等部门的责任。在《全民健身条例》颁行后,国家体育总局立即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推动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通知》,提出了依法将全民健身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预算的“三纳入”要求,其后连年推动和督促检查,通过“三纳入”来不断地落实和加强政府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同时,为做好国家层面的部门协同工作,国家体育总局推进近30个中央、国务院部委落实全民健身的职责分工与工作交流。在此基础上,2017年,国务院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已多次举行联席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在依法贯彻全民健身战略部署、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工作落实以及加强督导检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与协调作用。多年来,地方各级政府的全民健身领导协调机构也已普遍地建立和运行。根据新时代以来协调推进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宪法关于政府对体育和全民健身工作领导管理的职责要求,必须转变传统体制下集中包办的高度行政化模式,全面深化领导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推进全民健身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近年来,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内容的“放管服”改革,成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战略举措,也同样体现在全民健身工作的管理改革进程中。国家和体育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如全面取消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精简和优化相关的行政审批文件与程序,批量制定全民健身设施器材服务方面的国家标准,推进以抓好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设施、活动、赛事、指导、文化为内容的“六边”工程,向社会推广应用《全民健身指南》《科学健身十八法》等,不断加大全民健身工作改革、服务和保障的力度。同时,加强在全民健身改革发展和保障中的法治建设,国家和体育部门出台了体系化的全民健身配套规范和制度文件,连续开展了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全民健身的依法治理不断推进,从而使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宪法要求,在全民健身的推进中不断得到充分的展现。

5落实全民健身宪法地位的发展期待

全民范文篇9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省全民健身条例》,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努力营造“全民健身迎奥运”的良好氛围,全面展现体育强市的新风貌,充分体现群众体育在推动我市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经研究,决定开展2008年全民健身月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全民健身迎奥运

二、活动时间

5月1日至6月30日

三、活动口号

1、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

2、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3、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家庭,幸福的生活!

4、乐清人民齐参与,全民健身迎奥运!

四、活动内容

1、5月12日至18日举办乐清市职工篮球赛。

2、5月20日至21日会同乐清市残联承办温州市第二届聋人运动会。

3、5月24日至25日举办乐清市迎奥运“长城杯”职工游泳比赛。

4、5月底会同乐成镇人民政府承办温州市体育强镇象棋比赛。

5、六月初承办温州市乒乓球邀请赛。

6、6月7日至8日举办乐清市第二届“棋苗杯”幼儿国际象棋比赛。

7、6月20日至22日举办乐清市“鲜爽啤酒杯”机关羽毛球比赛。

8、5月底举办一期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

全民范文篇10

(一)建国40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还比较落后,有关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这些问题,应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三)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

二、目标和任务

(四)全民健身计划到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五)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积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到本世纪末,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应有所增长,人民体质明显增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逐步加大,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

(六)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体育改革。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满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对象和重点

(七)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

(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

(九)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十)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十一)实施《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进一步发展部队体育,增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部队体育骨干。部队在搞好自身体育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支持和帮助驻地附近的居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十二)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十三)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注意做好劳动强度较大、余暇时间较少的女职工的体育工作。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

(十四)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十五)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

四、对策和措施

(十六)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重点,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切实抓出成效。

(十七)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十八)加强群众体育的法制建设,认真执行现有体育法规,有计划地制定并实施社会体育督导、群众体育工作、体育社团、场地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逐步完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制度,加强对工人、农民、少数民族、残疾人以及各类学生运动会等的组织和管理。突出群众体育运动会和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十九)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二十)体育部门要改善资金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费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开发适应我国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市场。

(二十一)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二十二)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二十三)加强人民体质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要增加对群众体育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健身实践的转化。

(二十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场地设施或者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并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五、实施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