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新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8:23:21

气象新闻

气象新闻范文篇1

气象新闻报道在我国最早并不是以“气象新闻”命名的,而是人们熟知的“天气预报”。1980年7月,中国气象局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电视气象预报节目,口播8个城市的天气信息,在中国突破了电视天气预报“零的突破”。气象信息服务开始以“天气预报”的形式走入公众视野,并以这种面貌持续了20多年。其时,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仅仅就是一种便民节目,属于单纯的信息播报。

气象新闻对天气预报的突破过程由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事件来见证。

2003年10月,《北京青年报》改版,在《天天副刊》版块中增加“每日指南”版,该版为彩色专版,内容为北京地区“今日天气”,包括气温、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相对湿度预报,上下班天气预报、感冒气象指数预报、空气污染情况预报等,另有全国及世界主要城市天气情况,并附有地图。此时的“每日指南”版是作为“服务版”与读者见面的。

2003年11月,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光明报业集团合办的《新京报》在北京创刊。创刊伊始,该报在封底专辟“气象新闻”版,用一个整版作气象新闻,这在北京众多媒体中并不多见,时至今日,在京城仍是一枝独秀。

此后,北京以外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创办“气象新闻”版,如《厦门日报》、《楚天都市报》、《重庆日报》等等,由此,“气象新闻”完成了从天气信息到新闻品种的蜕变,开始以专版的形式见诸报端,有了固定的版位、版面、及比较成熟的版式,且均被安排在重要位置。

2突破线性的报道模式

以报纸为例,2003年前的“天气预报”的形式如同一条直线,内容基本上是:“今天白天到夜间,晴转多云,最高气温xx度,最低温度xx,风力x级,风向xx;明天多云转晴,最高气温xx,最低气温xx”。

2003年,《南方都市报》率先开辟“气象新闻”专版,于是“气象新闻”有了自己的身份。之后,气象新闻报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展开了对气象新闻的全方位解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延长报道时间和范围。原来仅是未来三天的天气状况。现在可以对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进行播报。这样大大便利了受众的生产和生活安排;播报的地点范围也由原来的本地天气状况拓宽到对一些重要城市的预报。给了受众出行一个很好的参考。

(2)扩大报道种类。报道种类由原来单纯的气象信息增加了气象方面的消息、空气质量等的预报,贴心提示,此外还配有气象新闻图片。同时还有天气小常识等。

(3)以彩色专版见诸报端。原来天气预报的位置大多位于报头的右上角或报纸中缝等不太重要的地方的地方,字号也略小于它内容的字号。成为一个新的新闻品种的气象新闻以彩色专版的形式出现,有专门的气象记者,当作一个新闻品种来经营。同时版面位置固定切处于报纸的重要位置,一般在A叠的封底,版式也基本固定。

3突破封闭的信息视角

气象新闻报道的视角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出报道理念的改变。也就是说从按部就班的、豆腐块式的播报到“以人为本”的关爱。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闻媒体的气象报道已经冲出“天气简报”,就天气说天气的局限,而是着重于关注人的需求,重视天气对人的健康、心情、生存状态的影响。气象报道中增加了生活提示、出行提示、旅游提示等“贴心提示”,另外还分析天气变化对各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对普通大众的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这些报道中,能够感受到媒体对受众的关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最重要的需求市场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日趋丰富,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日趋复杂,从而对气象新闻的需求日益增加。二是新闻媒体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具有服务功能的气象新闻恰恰是新闻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三是新闻报道内在规律使然。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从这个意义上说,气象新闻,包括气象消息和天气情况,天然具有新闻的品质。

摘要:中国的气象报道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三大理念”是对气象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升华,也是做好新时期气象新闻宣传工作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气象;新闻;信息;播报

参考文献

气象新闻范文篇2

关键词:气象;新闻;信息;播报

1突破简单的信息播报

气象新闻报道在我国最早并不是以“气象新闻”命名的,而是人们熟知的“天气预报”。1980年7月,中国气象局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电视气象预报节目,口播8个城市的天气信息,在中国突破了电视天气预报“零的突破”。气象信息服务开始以“天气预报”的形式走入公众视野,并以这种面貌持续了20多年。其时,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仅仅就是一种便民节目,属于单纯的信息播报。

气象新闻对天气预报的突破过程由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事件来见证。

2003年10月,《北京青年报》改版,在《天天副刊》版块中增加“每日指南”版,该版为彩色专版,内容为北京地区“今日天气”,包括气温、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相对湿度预报,上下班天气预报、感冒气象指数预报、空气污染情况预报等,另有全国及世界主要城市天气情况,并附有地图。此时的“每日指南”版是作为“服务版”与读者见面的。

2003年11月,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光明报业集团合办的《新京报》在北京创刊。创刊伊始,该报在封底专辟“气象新闻”版,用一个整版作气象新闻,这在北京众多媒体中并不多见,时至今日,在京城仍是一枝独秀。

此后,北京以外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创办“气象新闻”版,如《厦门日报》、《楚天都市报》、《重庆日报》等等,由此,“气象新闻”完成了从天气信息到新闻品种的蜕变,开始以专版的形式见诸报端,有了固定的版位、版面、及比较成熟的版式,且均被安排在重要位置。

2突破线性的报道模式

以报纸为例,2003年前的“天气预报”的形式如同一条直线,内容基本上是:“今天白天到夜间,晴转多云,最高气温xx度,最低温度xx,风力x级,风向xx;明天多云转晴,最高气温xx,最低气温xx”。

2003年,《南方都市报》率先开辟“气象新闻”专版,于是“气象新闻”有了自己的身份。之后,气象新闻报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展开了对气象新闻的全方位解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延长报道时间和范围。原来仅是未来三天的天气状况。现在可以对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进行播报。这样大大便利了受众的生产和生活安排;播报的地点范围也由原来的本地天气状况拓宽到对一些重要城市的预报。给了受众出行一个很好的参考。

(2)扩大报道种类。报道种类由原来单纯的气象信息增加了气象方面的消息、空气质量等的预报,贴心提示,此外还配有气象新闻图片。同时还有天气小常识等。(3)以彩色专版见诸报端。原来天气预报的位置大多位于报头的右上角或报纸中缝等不太重要的地方的地方,字号也略小于它内容的字号。成为一个新的新闻品种的气象新闻以彩色专版的形式出现,有专门的气象记者,当作一个新闻品种来经营。同时版面位置固定切处于报纸的重要位置,一般在A叠的封底,版式也基本固定。

3突破封闭的信息视角

气象新闻报道的视角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出报道理念的改变。也就是说从按部就班的、豆腐块式的播报到“以人为本”的关爱。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闻媒体的气象报道已经冲出“天气简报”,就天气说天气的局限,而是着重于关注人的需求,重视天气对人的健康、心情、生存状态的影响。气象报道中增加了生活提示、出行提示、旅游提示等“贴心提示”,另外还分析天气变化对各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对普通大众的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这些报道中,能够感受到媒体对受众的关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最重要的需求市场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日趋丰富,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日趋复杂,从而对气象新闻的需求日益增加。二是新闻媒体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具有服务功能的气象新闻恰恰是新闻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三是新闻报道内在规律使然。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从这个意义上说,气象新闻,包括气象消息和天气情况,天然具有新闻的品质。

参考文献

气象新闻范文篇3

地方电视台的生存基础在于本地化、身边化,①而气象资讯与民生新闻一样,无异是最具本地化潜质的电视资源。

在电视业发达的西方国家,本地气象是地方电视台最主要的支柱性节目。以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电视3频道(WFSBChannel3)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地方新闻频道,在其全天5个半小时的新闻节目里,正常情况下,每10分钟插播2至3分钟的天气节目,全部是现场直播,遇到恶劣气候,气象节目还会增加。②气象节目的密度之高,篇幅之长可见一斑。

根据研究统计表明,美国地方电视台,报道最多的前5位新闻依次是:③

1、本地犯罪,占20%

2、本地气象,占11%

3、本地事故与灾害,占9%

4、趣味报道,占7%

5、健康,占7%

这组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气象节目对于美国的地方电视台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柱性,这与国内电视气象节目几近边缘化的情况产生极大的反差。

美国传媒界认为,本地的天气情况是受众每天最需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信息之一,电视台最主要的赢利模式就是“受众出售”,或者叫广告收入,受众旺盛的需求就是电视气象节目开发的价值。在美国,以及电视业发达的西方,电视气象节目都有很高的收视率,高收视率的背后就是巨大的商业价值。调查显示,在美国45个有线频道中,天气频道(美国有独立的气象频道)入户率第一,收视满意度第一,综合排名第二,广告收入居第十。在法国,天气预报播出时间只占整个电视节目时间的1%,广告收入却占到了20%。④

我国地方电视台气象节目的广告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椐了解,目前地方台的气象节目的广告收入只占整个广告收入的1%左右,一般不会超过2%。⑤在这广告收入的巨额差距中,我们看到气象资讯资源长期严重浪费的同时,也看到了气象节目开发的诱人前景。

除了商业价值,气象节目的社会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的。电视气象节目是少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节目,值得大力开拓。

二、地方电视台气象节目的现状

第一,地方电视台的气象节目从来未被认真开发过

地方电视台的气象节目几乎与地方台的新闻节目同步诞生,属于最“古老”的节目类型,但它出现早却变化小发展慢,二十几年来一直裹步不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水平底下

整体上讲,地方台的气象节目受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很深,一招一式莫不是央视的翻版,不符合地方台的生存方式,不具备贴近性。从形式上看,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形式呆板,样式陈旧。从内容上看,数据单一,蜻蜓点水,差异性小,信息量低。

2.整体缺乏创新氛围

这几年,其他电视节目类型创新频频,气象节目却多年来一片寂静,即使有大连电视台的《大连,你早》(室外直播)这样的节目形态问世,也很难出现象其他节目一样的全国性克隆风潮,整体严重缺乏创新氛围。

3.播出密度低,时效性差

目前,全国大多数地方台,气象节目一个台(通常拥有多个频道)一般一天只制作一档,播出几次,这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也根本无法与中央电视台相提并论。

目前,中央电视台8个频道一天制作27档气象节目,播出53次,⑥平均一个频道3档以上,这种播出布局,比较符合受众对气象资讯的需求。但遗憾的是,除了上海、北京、南京少数地方台外,全国大多数地方电视台都没有这样做,播出密度低,时效性差。

第二,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电视气象节目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在地方电视台长期缺乏对气象节目深度开发的同时,其他媒体却加紧对气象资讯资源的利用,建立健全基于气象信息的传播平台,有效争夺受众。

根据1987年9月国家气象局展开的天气预报社会调查,有70%以上的受众以电视为获取气象信息的第一途径,电视在传播气象资讯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展开了激烈的气象信息受众争夺战。广播经过几年的沉寂之后,得益于汽车的普及,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平面媒体也不甘示弱,很多地方报纸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信息全面的天气资讯。一些新兴媒体,如网络,手机短信,声讯电话等,更是以其随时随地的优势,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我国手机气象短信用户,2005年1月约1200万,2006年1月3300万,到2007年8月约为8363万。⑦而气象网站,上升势头更加迅猛,大有成为气象信息传播第一媒介的动能。根据最近几年各地的多组抽样调查显示,电视的气象资讯受众占有率从以前的70%以上,迅速下滑到目前的40%左右,龙头地位开始动摇。

这就是地方电视台气象节目面临的最严酷的现实。没能大力开发电视气象节目,已经不仅仅是浪费气象资讯资源的问题,而是将要失去天气预报受众的问题。

三、电视气象节目的广阔前景

应该说地方电视台的气象节目从来都没有精耕细作过,是一块亟待开发的新大陆,一旦僵局打开,气象节目将迎来一片绚烂的天空。

第一,气象节目新闻化。

新闻化是电视气象节目的趋势,是气象资讯信息能否成为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支柱性内容的关键。

(1)融入新闻版块。气象节目在新闻节目中频繁插入,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一般每十分钟左右插入一次,一次1-3分钟。气象节目设立分主持人,与新闻主播频繁对切进行互动,这是国外气象节目的常态,最大程度满足受众对气象资讯信息的需求。⑧

(2)室外直播。室外露天直播是将气象节目新闻化的只要手段。不论阴晴雨雪,气象主持人在室外露天出境,雷打不动。主持人或者打着雨伞,或者戴着遮阳帽,或者在寒风中哆嗦,或者在暴晒下汗流浃背,这些画面的本身就是新闻——气象新闻,观众通过画面就可以了解正在发生的气象情况。天气预报的室外露天直播,赋予了气象节目的新闻含义,室外直播的做法在国外的许多电视台盛行几十年而不衰,可见其生命了。⑨

(3)气象新闻充实气象节目内容。一般认为,气象新闻只有在灾害性天气情况下才有新闻价值,如台风,冰雹,沙尘暴等出现时,这类新闻才会大量出现,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气象新闻是最具贴近性的新闻源之一,非常符合地方电视台本地化、身边化的特点。在非灾害性的天气下,只要天气发生异动,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新闻素材。如,大风、大雨、大雪、大雾,气温骤冷骤热,针对这些天气情况采制的新闻,只要抓住准细节,都应该会有很高的收视率。气象新闻的大量播出将充实气象节目的内容。

第二,气象信息贴近性

(1)在这点上,地方台的气象节目要格外注意摆脱央视气象节目形态的缚束,摒弃城市天气预报这种全景式的播报方式,走出一条在时间差异性上做文章的新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气象节目是地方台受央视影响最深的节目。可以说,全国绝大多数的地方电视台的气象节目,一招一式,莫不是央视的翻版,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平心而论,中央电视台的气象节目应该是比较到位的。无论是节目的形态,还是播出的布局,都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全国性大台的水平。作为全国性的大台,特别是国土面积辽阔的全国性大台,各地气象情况千差万别,空间差异性大,气象节目只能是全景式的重点城市预报,这是全国性大台的生存方式。

这种播报方式影响深远,以至于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重点城市全景式的播报方式似乎是电视气象节目的唯一方式,天生如此。于是,几乎全国所有的地方台都照搬央视的模版,把地方台所涵盖的各个行政区域的气象信息,不厌其繁地播报一遍。一些版图较大的省份,这样做还情有可原,可笑的是地市级台,甚至县区级台,也无不如此。一些县区,地域及其狭窄,各个乡镇之间的直线距离有的不到10公里,天气差异性近乎于零,也要不厌其烦的全景式播报一遍,信息量低,可看性差。

例如:温州,晴,6-15℃。永嘉,晴,5-14℃。乐清,晴,5-14℃。瑞安,晴,6-15℃……

这种天气预报,是目前几乎所有地方电视台的常态,这种空间差异极小的天气预报,看了第一条,后面的不用看也能知其大概,信息量低,可看性差。

对于地方台,天气情况在空间差异性趋小的情况下,在时间上的差异价值就凸现出来。一天之中,阴晴雨雪等各种天气指标,变化很大,受众也非常需要掌握这方面的资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地方性的气象预报(那时候各地大多还没有电视台,那时候受众获取的气象资讯主要依靠广播),大多注重时间上的差异性,一般主要针对当地一天中的天气变化情况展开。

例如:明天白天有时又雨,傍晚前后起,雨止转阴到多云,后半夜起,冷空气开始影响我市,各地气温将明显下降……

象这样把一天的天气走势大致勾勒出来,是二三十年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性天气预报的常态,很有实用价值。

国外的地方电视台正是这样做的,很注重气象情况在时间上的差异性。⑩

(2)用图表的方式介绍预报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吻合度,这也是许多国外电视台气象节目的一大亮点。

例如,昨天的、上一周的、前一个月的实际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实际降雨量,实际风力等级,以及出现的时点走势,等等,这些实际数据与前期预报的数据进行对比,检测预报的准确性,很有意思,很受欢迎。在日本,这种对比方式经久不衰。11

(3)说感觉也是国外天气预报的一大特点。人类的冷热感不仅仅与温度有关,还跟湿度、风速、气压有关,温度的高低变化,并不一定与人类的冷暖感相一致。所以在预报气象信息数据时,就可以附带说一说明天与今天的冷暖感及其理由,很有意思。12

总之气象信息数据有很多,如何在众多的数据中提炼出受众关注的信息加以利用,是电视人的工作重点。

第三,气象节目形式多样。

(1)电视台应该开出多档不同风格的气象节目,满足各个时段各类群体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

(2)节目风格应该多样化。气象节目风格既可以轻松活泼,也可以风格严谨,可信度高。

(3)在气象节目中,也可以穿插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话题,还可以与观众互动,进行有奖问答。

以上介绍的是国外电视气象节目的一些通常做法,这有助于我们看清电视气象节目的广阔前景。

注释

王克诚,《电视地方台德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研究》,《浙江电视艺术》2005年第一期。

王世农、张晓生,《在美国感受电视新闻》,《青年记者》2003(12)

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秦详士、倪景春,《气象频道建设方案及系统框架设计》,《气象影视论文集(二)》,气象出版社2004年3月版。

椐对浙江省部分地市级电视台的统计。

管晶晶,《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经营模式探析》,《视听界》,2006年第二期。

据中国气象局相关统计数据。

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气象新闻范文篇4

2006年“3.23”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围绕今年的气象日主题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展示上虞气象事业的发展成就,我们参考各地以往的宣传形式,对今年气象日的宣传工作草拟了本方案。本策划案中努力做到纪念宣传活动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社会效益显著。公务员之家

二、纪念宣传活动

1、举行《纪念宣传“3.23”世界气象日记者座谈会》

时间:3月10日

地点:市局会议室(或宾馆酒店)

内容:上虞日报、上虞广播电视台及各新闻媒体驻虞机构的记者参加。局领导和气象专家解答气象热门话题,公务员之家邀请与会新闻媒体参与市局组织的各项纪念宣传活动,撰写纪念文章,各媒体应重点宣传全市各地开展“3.23”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情况。

要求:活动期间《上虞日报》、上虞电视台《上虞新闻》栏目和电台新闻节目中及时报道纪念宣传活动的开展情况;《上虞日报》开辟专版或专栏宣传气象科技及气象经济;上虞电视台《本周关注》栏目作专题报道。

2、先期宣传造势

a.从3月上旬开始,利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画面和“上虞农业信息网”、“上虞信息港”等网络资源,宣传“3·23世界气象日”;

b.结合市科协《科普画廊》进行世界气象日展览宣传,重点反映上虞气象事业的发展成就和预防及减轻自然灾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c.3月20日,《上虞日报》刊发世界气象日的纪念文章“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

d.3月20日,结合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上虞电视台《上虞新闻》中播发“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气象为农业服务能力”的新闻,对气象台及时准确地各类天气预报,科学指导当前春耕备耕生产,以及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趋利避害中的作用进行宣传报道。

3、广场宣传(此活动可考虑与水利局合作举行)

时间:3月15日

地点:文化广场

说明:利用参与“3.15”活动之机,在上虞文化广场设置宣传展板10块,悬挂宣传横幅10条,施放升空气球2个,组织预报、服务、执法、防雷等气象科技人员,就气象法律法规、气象常识、防雷知识、施放氢气球安全和气象“12121”、气象短信等内容向市民进行咨询宣传,散发宣传资料。

4、开展送气象科技下乡活动

时间:3月17-20日

地点:1-2个乡镇的集市中心

内容:把纪念世界气象日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市气象局邀请市科协等部门举行别开生面公务员之家的送气象科技知识下乡的活动,选择一到二个乡镇,在乡镇集市设立气象科技服务咨询点,运用展板、挂图、有奖竞猜、散发宣传资料等手段,向农民进行气象常识、防雷知识、气象与农事等方面的科普宣传。

5、向学生开放气象台宣传

时间:3月22~23日

地点:市气象台

内容:组织市区中小学气象爱好者分批参观市气象台气象预报业务系统,由气象台专家向学生进行大气探测、天气预报业务知识的介绍,播放气象科普片,传播气象科普知识。

6、纪念世界气象日报告会

时间:3月23日

气象新闻范文篇5

2009年年底,气象频道吉林省本地化节目正式开播。目前,吉林气象本地化节目每半小时插播一次,一次三分钟。每天六次首播分为:早间、上午、中午、下午、晚间、夜间六个时间段。吉林本地化节目内容包括基础预报信息、特色编排多种表现形式。提供气象资讯、交通预报、农业预报、旅游预报、实况信息等,天气趋势分析、天气新闻以及天气对百姓出行、经济生活的的影响提示等众多与吉林省广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内容。本地化节目的开展使气象节目摆脱传统媒体对气象专业节目种种限制,克服以往电视媒体上画面呆板、时段单一、节目时长受限等缺点,为广大农村观众提供更详细、准确的服务。本地化节目多元化多样性发展便于广大群众更有效的获取所关心的气象服务信息。使得气象服务信息在农村的传播方式更为活跃、形式更加丰富。

优化本地化节目、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之思路

尽管气象频道吉林本地化节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但仍要看到,节目存在内容匮乏,图像装饰泛滥,引起广大农民观众审美情趣疲劳等问题.在栏目策划方面,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可根据气象条件、农田墒情及短期气候预测的情况,与早中晚三档节目配合,各有侧重地农用天气预报。早间档侧重逐日农用天气预报,午间档侧重从科普角度农用天气预报,晚间档则从农作物和天气结合角度农耕天气预报。同时邀请气象专家每天做出逐日气象指导,并力邀农业气象专家,在农时关键节点,制作几期农业气象专家连线特别节目,针对各种农耕灾害性天气、病虫害防治、主产区天气解析、回答观众提问等内容做精细深入的解读。在节目内容编排上,针对节目的可视性,可尝试气象节目新闻化,各种天气事件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新闻素材,将这些新闻素材融合在节目当中即可增加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时效性与吸引力。如大风、大雨、大雪、大雾,气温骤冷骤热,针对这些天气情况采制的新闻,只要抓住、抓准细节,都应该会有很高的收视率。气象新闻的大量播出也将充实气象节目的内容。此外,吉林本地化节目还应将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全新气象信息及时融合到节目平台,每当有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实时制作和预警预报提高本地化气象服务能力。要“从丰富和加深节目内容,加强地市级的本地化服务,提高气象信息时效性,丰富节目表现形式,加强精细化服务,凸显专业化信息”②几方面着手增加内容,让广大农村观众拓展气象信息获取渠道,更及时地了解天气变化,提高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同时,为乡级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服务,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气象新闻范文篇6

2007年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策划方案

一、目的与意义

2006年“3.23”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围绕今年的气象日主题和“公共气象

、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展示上虞气象事业的发展成就,我们参考各地以往的宣传形式,对今

年气象日的宣传工作草拟了本方案。本策划案中努力做到纪念宣传活动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社会效益显著。

二、纪念宣传活动

1、举行《纪念宣传“3.23”世界气象日记者座谈会》

时间:3月10日

地点:市局会议室(或宾馆酒店)

内容:上虞日报、上虞广播电视台及各新闻媒体驻虞机构的记者参加。局领导和气象专家解答气象热门

话题,邀请与会新闻媒体参与市局组织的各项纪念宣传活动,撰写纪念文章,各媒体应重点宣传全市各

地开展“3.23”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情况。

要求:活动期间《上虞日报》、上虞电视台《上虞新闻》栏目和电台新闻节目中及时报道纪念宣传活动

的开展情况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上虞日报》开辟专版或专栏宣传气象科技及气象经济;上虞电视台《本周关注》栏目作

专题报道。

2、先期宣传造势

a.从3月上旬开始,利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画面和“上虞农业信息网”、“上虞信息港”等网络资源,

宣传“3·23世界气象日”;

b.结合市科协《科普画廊》进行世界气象日展览宣传,重点反映上虞气象事业的发展成就和预防及减轻

自然灾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c.3月20日,《上虞日报》刊发世界气象日的纪念文章“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

d.3月20日,结合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上虞电视台《上虞新闻》中播发“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

活动,提高气象为农业服务能力”的新闻,对气象台及时准确地各类天气预报,科学指导当前春耕

备耕生产,以及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趋利避害中的作用进行宣传报道。

3、广场宣传(此活动可考虑与水利局合作举行)

时间:3月15日

地点:文化广场

说明:利用参与“3.15”活动之机,在上虞文化广场设置宣传展板10块,悬挂宣传横幅10条,施放升空

气球2个,组织预报、服务、执法、防雷等气象科技人员,就气象法律法规、气象常识、防雷知识、施

放氢气球安全和气象“12121”、气象短信等内容向市民进行咨询宣传,散发宣传资料。

4、开展送气象科技下乡活动

时间:3月17-20日

地点:1-2个乡镇的集市中心

内容:把纪念世界气象日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市气象局邀请市科协等部门举

行别开生面的送气象科技知识下乡的活动,选择一到二个乡镇,在乡镇集市设立气象科技服务咨询点,

运用展板、挂图、有奖竞猜、散发宣传资料等手段,向农民进行气象常识、防雷知识、气象与农事等方

面的科普宣传。

5、向学生开放气象台宣传

时间:3月22~23日

地点:市气象台

内容:组织市区中小学气象爱好者分批参观市气象台气象预报业务系统,由气象台专家向学生进行大气

探测、天气预报业务知识的介绍,播放气象科普片,传播气象科普知识。

6、纪念世界气象日报告会

时间:3月23日

地点:待定

内容:邀请市府有关部门及离退休人员参加,由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和市气象局专家分别作“气象与

气象新闻范文篇7

关键词垄断地方电视气象节目

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讲,气象节目的开发价值不亚于当年南京电视台一炮打响而后红遍全国的民生新闻节目。

本地化、身边化的民生新闻创造了收视奇迹,也找回了地方电视台的生存价值。

目前电视界都在寻找地方电视台新的生存空间、新的增长点,被电视人忽视多年的在气象系统垄断操作下的电视气象节目进入人们的视线。

一、地方电视台气象节目的开发价值

地方电视台的生存基础在于本地化、身边化,而气象资讯与民生新闻一样,无异是最具本地化潜质的电视资源。

在电视业发达的西方国家,本地气象是地方电视台最主要的支柱性节目。以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电视3频道(WFSBChannel3)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地方新闻频道,在其全天5个半小时的新闻节目里,正常情况下,每10分钟插播2至3分钟的天气节目,全部是现场直播,遇到恶劣气候,气象节目还会增加。气象节目的密度之高,篇幅之长可见一斑。

根据研究统计表明,美国地方电视台,报道最多的前5位新闻依次是:

1、本地犯罪,占20%

2、本地气象,占11%

3、本地事故与灾害,占9%

4、趣味报道,占7%

5、健康,占7%

这组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气象节目对于美国的地方电视台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柱性,这与国内电视气象节目几近边缘化的情况产生极大的反差。

美国传媒界认为,本地的天气情况是受众每天最需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信息之一,电视台最主要的赢利模式就是“受众出售”,或者叫广告收入,受众旺盛的需求就是电视气象节目开发的价值。在美国,以及电视业发达的西方,电视气象节目都有很高的收视率,高收视率的背后就是巨大的商业价值。调查显示,在美国45个有线频道中,天气频道(美国有独立的气象频道)入户率第一,收视满意度第一,综合排名第二,广告收入居第十。在法国,天气预报播出时间只占整个电视节目时间的1%,广告收入却占到了20%。

我国地方电视台气象节目的广告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椐了解,目前地方台的气象节目的广告收入只占整个广告收入的1%左右,一般不会超过2%。⑤在这广告收入的巨额差距中,我们看到气象资讯资源长期严重浪费的同时,也看到了气象节目开发的诱人前景。

除了商业价值,气象节目的社会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的。电视气象节目是少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节目,值得大力开拓。

二、地方电视台气象节目的现状

第一,地方电视台的气象节目从来未被认真开发过

地方电视台的气象节目几乎与地方台的新闻节目同步诞生,属于最“古老”的节目类型,但它出现早却变化小发展慢,二十几年来一直裹步不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水平底下

整体上讲,地方台的气象节目受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很深,一招一式莫不是央视的翻版,不符合地方台的生存方式,不具备贴近性。从形式上看,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形式呆板,样式陈旧。从内容上看,数据单一,蜻蜓点水,差异性小,信息量低。

2.整体缺乏创新氛围

这几年,其他电视节目类型创新频频,气象节目却多年来一片寂静,即使有大连电视台的《大连,你早》(室外直播)这样的节目形态问世,也很难出现象其他节目一样的全国性克隆风潮,整体严重缺乏创新氛围。

3.播出密度低,时效性差

目前,全国大多数地方台,气象节目一个台(通常拥有多个频道)一般一天只制作一档,播出几次,这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也根本无法与中央电视台相提并论。

目前,中央电视台8个频道一天制作27档气象节目,播出53次,平均一个频道3档以上,这种播出布局,比较符合受众对气象资讯的需求。但遗憾的是,除了上海、北京、南京少数地方台外,全国大多数地方电视台都没有这样做,播出密度低,时效性差。

第二,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电视气象节目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在地方电视台长期缺乏对气象节目深度开发的同时,其他媒体却加紧对气象资讯资源的利用,建立健全基于气象信息的传播平台,有效争夺受众。

根据1987年9月国家气象局展开的天气预报社会调查,有70%以上的受众以电视为获取气象信息的第一途径,电视在传播气象资讯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展开了激烈的气象信息受众争夺战。广播经过几年的沉寂之后,得益于汽车的普及,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平面媒体也不甘示弱,很多地方报纸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信息全面的天气资讯。一些新兴媒体,如网络,手机短信,声讯电话等,更是以其随时随地的优势,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我国手机气象短信用户,2005年1月约1200万,2006年1月3300万,到2007年8月约为8363万。而气象网站,上升势头更加迅猛,大有成为气象信息传播第一媒介的动能。根据最近几年各地的多组抽样调查显示,电视的气象资讯受众占有率从以前的70%以上,迅速下滑到目前的40%左右,龙头地位开始动摇。

这就是地方电视台气象节目面临的最严酷的现实。没能大力开发电视气象节目,已经不仅仅是浪费气象资讯资源的问题,而是将要失去天气预报受众的问题。

三、电视气象节目的广阔前景

应该说地方电视台的气象节目从来都没有精耕细作过,是一块亟待开发的新大陆,一旦僵局打开,气象节目将迎来一片绚烂的天空。

第一,气象节目新闻化。

新闻化是电视气象节目的趋势,是气象资讯信息能否成为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支柱性内容的关键。

(1)融入新闻版块。气象节目在新闻节目中频繁插入,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一般每十分钟左右插入一次,一次1-3分钟。气象节目设立分主持人,与新闻主播频繁对切进行互动,这是国外气象节目的常态,最大程度满足受众对气象资讯信息的需求。

(2)室外直播。室外露天直播是将气象节目新闻化的只要手段。不论阴晴雨雪,气象主持人在室外露天出境,雷打不动。主持人或者打着雨伞,或者戴着遮阳帽,或者在寒风中哆嗦,或者在暴晒下汗流浃背,这些画面的本身就是新闻——气象新闻,观众通过画面就可以了解正在发生的气象情况。天气预报的室外露天直播,赋予了气象节目的新闻含义,室外直播的做法在国外的许多电视台盛行几十年而不衰,可见其生命了。

(3)气象新闻充实气象节目内容。一般认为,气象新闻只有在灾害性天气情况下才有新闻价值,如台风,冰雹,沙尘暴等出现时,这类新闻才会大量出现,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气象新闻是最具贴近性的新闻源之一,非常符合地方电视台本地化、身边化的特点。在非灾害性的天气下,只要天气发生异动,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新闻素材。如,大风、大雨、大雪、大雾,气温骤冷骤热,针对这些天气情况采制的新闻,只要抓住准细节,都应该会有很高的收视率。气象新闻的大量播出将充实气象节目的内容。

第二,气象信息贴近性

(1)在这点上,地方台的气象节目要格外注意摆脱央视气象节目形态的缚束,摒弃城市天气预报这种全景式的播报方式,走出一条在时间差异性上做文章的新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气象节目是地方台受央视影响最深的节目。可以说,全国绝大多数的地方电视台的气象节目,一招一式,莫不是央视的翻版,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平心而论,中央电视台的气象节目应该是比较到位的。无论是节目的形态,还是播出的布局,都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全国性大台的水平。作为全国性的大台,特别是国土面积辽阔的全国性大台,各地气象情况千差万别,空间差异性大,气象节目只能是全景式的重点城市预报,这是全国性大台的生存方式。这种播报方式影响深远,以至于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重点城市全景式的播报方式似乎是电视气象节目的唯一方式,天生如此。于是,几乎全国所有的地方台都照搬央视的模版,把地方台所涵盖的各个行政区域的气象信息,不厌其繁地播报一遍。一些版图较大的省份,这样做还情有可原,可笑的是地市级台,甚至县区级台,也无不如此。一些县区,地域及其狭窄,各个乡镇之间的直线距离有的不到10公里,天气差异性近乎于零,也要不厌其烦的全景式播报一遍,信息量低,可看性差。例如:温州,晴,6-15℃。永嘉,晴,5-14℃。乐清,晴,5-14℃。瑞安,晴,6-15℃……这种天气预报,是目前几乎所有地方电视台的常态,这种空间差异极小的天气预报,看了第一条,后面的不用看也能知其大概,信息量低,可看性差。对于地方台,天气情况在空间差异性趋小的情况下,在时间上的差异价值就凸现出来。一天之中,阴晴雨雪等各种天气指标,变化很大,受众也非常需要掌握这方面的资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地方性的气象预报(那时候各地大多还没有电视台,那时候受众获取的气象资讯主要依靠广播),大多注重时间上的差异性,一般主要针对当地一天中的天气变化情况展开。例如:明天白天有时又雨,傍晚前后起,雨止转阴到多云,后半夜起,冷空气开始影响我市,各地气温将明显下降……像这样把一天的天气走势大致勾勒出来,是二三十年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性天气预报的常态,很有实用价值。国外的地方电视台正是这样做的,很注重气象情况在时间上的差异性。

(2)用图表的方式介绍预报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吻合度,这也是许多国外电视台气象节目的一大亮点。例如,昨天的、上一周的、前一个月的实际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实际降雨量,实际风力等级,以及出现的时点走势,等等,这些实际数据与前期预报的数据进行对比,检测预报的准确性,很有意思,很受欢迎。在日本,这种对比方式经久不衰。公务员之家:

(3)说感觉也是国外天气预报的一大特点。人类的冷热感不仅仅与温度有关,还跟湿度、风速、气压有关,温度的高低变化,并不一定与人类的冷暖感相一致。所以在预报气象信息数据时,就可以附带说一说明天与今天的冷暖感及其理由,很有意思。

总之气象信息数据有很多,如何在众多的数据中提炼出受众关注的信息加以利用,是电视人的工作重点。

第三,气象节目形式多样

(1)电视台应该开出多档不同风格的气象节目,满足各个时段各类群体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

(2)节目风格应该多样化。气象节目风格既可以轻松活泼,也可以风格严谨,可信度高。

(3)在气象节目中,也可以穿插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话题,还可以与观众互动,进行有奖问答。

以上介绍的是国外电视气象节目的一些通常做法,这有助于我们看清电视气象节目的广阔前景。

注释

王克诚,《电视地方台德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研究》,《浙江电视艺术》2005年第一期。

王世农、张晓生,《在美国感受电视新闻》,《青年记者》2003(12)

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秦详士、倪景春,《气象频道建设方案及系统框架设计》,《气象影视论文集(二)》,气象出版社2004年3月版。

椐对浙江省部分地市级电视台的统计。

管晶晶,《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经营模式探析》,《视听界》,2006年第二期。

气象新闻范文篇8

《**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规定(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年三月二十九日

**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规定(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工作,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用效率,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预警信号,是指由县级及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以下简称各级气象台站)为有效防御和减轻突发气象灾害而向社会公众的警报信息图标。

预警信号由信号名称、信号分级与图标和信号含义三部分构成(见附件)。

**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积冰等十一类。根据不同灾种特征和预警能力,预警信号总体上分成四级(Ⅳ、Ⅲ、Ⅱ、Ⅰ级)标准,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信号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同时以中英文标识,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第四条省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预警信号的管理工作。

新闻宣传、信息产业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预警信号的实时工作。

第五条各级气象台站负责对本预报服务责任区内预警信号的统一工作。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公众传播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号。

第六条各级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准确地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变更(包括更新或解除)预警信号,同时通报相关部门、防灾减灾机构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新闻媒体。

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新闻媒体在收到当地气象台站或变更的预警信号后,应及时播发或变更该预警信号信息。

其他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播发预警信号的,应当使用各级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预警信号信息。

第七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新闻媒体应有明确版面(画面、时段)播发预警信号。预警信号以图标形式的,要保证图标刊播位置相对固定,图案清晰。预警信号以文字或语音形式的,要明确指出预警信号分类、等级及相关防御指南。

预警信号的具体刊播办法,由各级气象台站会同当地新闻宣传、信息产业等部门共同制定。

气象新闻范文篇9

1.1舆论制造主体的改变———“大众麦克风时代”

以往在传统媒体为主体的时代,公共危机影响面较小,在新闻媒体尚未参与大规模报道时,危机就可以被解除。而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使信息的和社群的组织变得简单、迅速,的成本也十分低廉,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使舆论危机初期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危机的爆发很迅速,在相关部门或人员还没有做好准备时,相关的危机事件已经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如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2011年广东“4.17”雷雨大风期间,一些非理性的刷流量、搏粉丝举动故意放大社会痛点、增加了网络戾气。

1.2舆论传播方式的改变--交互性强

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让信息的传播方和接收方转变成一种地位上的均等和互动关系,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可以随时进行,不再像以往语言文字时代和报纸、电视传播时代传播方居高临下、没有接收方及时反馈的单向传播方式。新媒介的传播类似于利用大众媒体的人际传播,而人际传播的弊端如谣言、流言、信息的扭曲等也通过大众媒体被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危机事件很容易被夸张、放大甚至扭曲,给危机管理带来困难。如2012年6月11日上午开始,武汉市出现严重雾霾天气,一时间,“锅炉爆炸”、“氯气泄露”等谣言四起,引起恐慌。面对谣言,武汉市充分发挥网络、微博、手机等新型媒体在舆论危机应对中的作用,通过跟踪滚动雾霾气象事件信息、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等方式迅速平息谣言,稳定公众情绪。

1.3舆论传播内容的改变--碎片化、无中心化倾向

由于微博、微信等对单条信息的容量控制,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无中心化的倾向,往往无法展示事件全貌。微博对用户发送信息的容量控制为每条不超过140字节,即70个汉字。然而,危机事件往往都具有突发性、复杂性,通常情况下,70个字很难展示事件全貌,在互动传播中,事件局部特征被进一步强化。如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期间,微博传言房山有200名敬老院老人死于暴雨,引起了社会恐慌,幸而房山区积极调查,及时公布事实真相,使得谣言在短时间内消亡。

2公共气象服务应对舆论危机存在的问题

引发公共气象服务舆论危机的诱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气象灾害的重大性。气象灾害属于公共危机中的自然危机,特别是重大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是一种具有紧急性、破坏性和社会性的危机。二是预报能力的有限性。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大气演变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天气预报准确率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气象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三是产品覆盖的不均等性。当前,城乡、区域、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和质量差异明显。目前公共气象服务的舆论危机管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舆情监控机制不完善

尽管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舆论危机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的来看,尚没有形成务实、高效的运行体制,尚没有建立规划、有序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对新媒体并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和警觉,很多单位没有组织成立专门人员对新媒体的舆论危机进行监测和预警,导致舆论危机出现苗头时,不能及时、果断预警,不能在短时间化解危机。就广西气象部门而言,目前仅有自治区气象局层面作了舆情监控,这种监控也仅限于主汛期由兼职人员对主流媒体做一些简单的新闻报道收集与整理,而市县级气象部门的舆情监控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2媒介素养不高

在信息量“超载”的新媒体时代,普通民众媒介素养普遍欠缺,从事公共气象服务的人员同样存在这一问题。通常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不足,如无法辨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盲目依赖媒体、容易形成非理性狂欢等。通过对广西气象部门的初步调查,宣传业务人员和新闻人接受过媒体应对和沟通技巧专门培训的不足三成。如2008年新华社关于某市气象局《气象服务有偿渔民“保护伞”难撑》的报道,该市气象台人员在通过电话接受记者采访时“语焉不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气象业务人员应对媒体的素质与能力存在问题。

2.3策划能力不强

策划,从出发点看是引导的问题,从结果来看也是应对的问题,策划,尤其是新闻报道策划应坚持适宜性原则,做好议程设置,适当引导舆论,要考虑群众真正需要什么,过多过滥的宣传报道有时起到反效果。如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期间,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大量报道聚焦于主要领导子夜奔赴一线、党员干部出现在抗灾一线、预报预警非常到位等事件,过多的此类报道推出后,微博舆论流露出一定的反感情绪,网友们认为“这种传统的报道形式,很少能起到真正及时沟通的作用”。

2.4媒体公关意识不强

有的单位认为,媒体公关就是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危机事件发生时通过各种手段掩盖、切断消息来源,甚至要求媒体不参与、不播发。这是一种误解。媒体公关是处理危机的一种方法,具有科学性和较为规范的处理模式,是指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协调的方法去应对和化解危机。

3公共气象服务舆论危机管理策略

3.1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舆情监测机制。明确专门机构负责舆情信息管理,设立专职人员从事舆情信息工作,随时掌握各新闻网页有关危机新闻的报道,包括影响力强大的主流网站和各中小网站、地方网站,以及各主要网上论坛和BBS相关危机讨论的信息,一旦发现舆论危机事件的苗头就迅速反应,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提醒其提前预警,采取应对措施。二是建立预警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预警和应急的信息服务系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拓展系统的信息规范化处理、存储和报送功能。可以考虑建立全国性的公共气象服务舆情监测网络,由舆情站、舆情监测点、舆情信息员三个层次构成。信息员运用短信、电子邮件、在线输入等方式上报舆情信息,由舆情监测点整理,以舆情专报的形式向舆情站反馈。舆情站可以利用舆情智能分析技术对网络舆情做整体分析,即时掌握有关舆情动态及危机征兆,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此外,还可以建立气象部门与网络媒体间的预警机制,实现公共气象服务舆论危机的预警联动和信息共享。三是建立沟通机制。危机管理的核心是沟通管理,应该搭建新媒体环境下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运转机制与平台,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到危机出现后紧紧抓住舆论主动权。一方面争取最快、最新的信息,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及时对谣言进行更正、对事件进行解释、对舆论进行引导,减轻由于危机事件发生造成的社会误解、公众恐慌等负面效应。四是建立反馈机制。在危机事件的消退时期,危机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程度大为减小,此时要对危机事件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入分析,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3.2提升媒介素养

在现有科技水平下气象预报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率,面对媒介往往会强调自己“做了什么”,忽视解释与引导。再如,关于暴雨、台风、干旱等气象灾害,气象部门面对媒体的多个出口的口径不统一,干“内仗”现象时有出现。此外,当危机发生时,本部门或本单位人员在接受采访或传播信息时具有随意性、缺乏判断,有的甚至泄露涉密气候资料,导致单位形象受损、气象服务成效打折。因此,气象部门应适应时代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媒介素养培训,做到正确认识媒介,正确使用媒介,学会判断媒介内容,理性传播与气象服务有关的信息。尤其要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共气象服务一线人员等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信息传播和社会舆情的了解,让他们学习舆论传播相关知识,掌握使用新媒体的技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主动接近和使用新媒体,主动观察网络舆情和民意的变化,加强运用新媒体管理危机的能力。

3.3加强网络系统建设

一是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为应对新媒体舆论环境下的危机管理,在加强气象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电子政务的日常管理,并根据电子政务环境下危机管理的新特点,构建完备的风险管理系统,提高信息运转的速度、效率和准确性;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及时准确公众关切的气象服务信息,特别是针对公众高度关注的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等及时主动权威信息。二是推进公众服务平台建设。公众气象服务平台的建设,对增加气象信息的供应量,促进公共气象服务的信息传播,满足公众的“信息饥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公众气象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实现气象服务的利益相关群体间的信息互动和交流沟通,帮助化解危机。

3.4重视媒体公关

一是建立健全新闻制度。危机发生后,及时召开新闻会,使用各类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告知危机发生的具体情况,以及目前和未来应对措施等内容,避免公众的各种无端猜疑。还有应组织管理学、新闻学等专家建立公关团队,利用新媒体进行单位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二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危机发生时,新闻发言人能否正确地、沉稳机敏地对外信息尤为关键。因此,应建立常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并尝试建立新闻发言人专家库,即每个单位、气象服务的每个领域都要培养能够与媒体对话、及时高效地信息,对信息源能够及时掌握并做出判断的新闻发言人团队。三是建立新闻口径库。因天气现象具有周期性、规律性,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新闻口径库就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可能性。新闻口径库,对各种灾害性天气、对相关问题的基本情况或记者、公众关注的问题,确定规范的应答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更新调整,使新闻宣传做到管理统一、口径统一、信息准确。

3.5主动引导舆论

一是有效的“议程设置”。日常工作中,可以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合作,设置议题,集中讨论重点,通过专题报道对风险事件做深度剖析,整合信息资源、解读热点、满足公众需求。危机发生后,也可以迅速切入,分析气象灾害或其他引起舆论危机的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动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等,引导公众议题,努力实现媒介议程设置和公众议程设置的重合,从而正确、有效地引导舆论。二是争取“意见领袖”的支持。在危机状态下,信息混杂、观点激荡,大多数网民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这时,一些学识渊博、掌握信息充分、见解深刻的人会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影响着公众对危机的认识、判断,也影响着公众对事件相关方的评价。一方面要寻找网络意见领袖。观察他们的发言内容和态度趋向,重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在风险沟通中争取到理解和支持。二是培育政策水平高、看问题客观全面的网络意见领袖,通过意见来引导舆论,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4结论与讨论

气象新闻范文篇10

一、建设经验

(一)认真研究当前**农业的发展形势,在此基础上明确兴农网的定位。

虽然现在京郊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粮食单产处于领先水平,副食品基地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处于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农业的发展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受到很多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然资源(特别是水和农用土地资源)的局限。

2、农业生产成本高,与周边农区竞争处于不利地位。近十几年来,京郊农产品的成本全面、长期、持续攀升,各种农产品的成本增长幅度均高于收入的增长,导致效益水平下降;京郊农产品的综合平均成本高于周边地区20%左右。这已经对京郊农业的发展构成了威胁。此外,农业不仅有生产成本,还有环境成本,比如,发展规模化的畜禽业的同时要治理畜禽场的污染,这就势必增加养猪业的成本。

3、农业科技缺乏新的突破,种养业的技术层次、产品结构与周边地区雷同,有些科技含量不如周边地区。

4、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种、养脱节,产、销脱节,工、农脱节,农民还没有与市场挂上钩。除了生产徘徊的问题以外,随着农业的生产专业化、地域集中和规模扩大,各种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比如,本市的化肥用量(尤其是氮肥)高于全国水平很多;发展规模禽场时,较多地注意了畜禽产品供应,而对废弃物处理未予足够重视。

上述的种种限制,导致近年来京郊农业发展速度明显减缓,农民收入提高不够快,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基本处于徘徊状态。因此怎样抓住这个切入点,为农民提供真正有效的服务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兴农网”就应运而生了。

“**兴农网”是由**市气象局主办,直接面向农民的公益服务性质的政府级网站。它充分利用气象局的信息及网络等优势,积极为广大农民提供最完善的服务。

建设“**兴农网”的根本目的是围绕**市的农业产业调整,推进气象事业的发展、拓宽应用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主要工作围绕着配合着**市农业产业的调整展开—为政府及广大农民提供观光农业、精品农业、设施农业、旅游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动态、方案信息等。具体内容包括向大众提供农时、农情、农业科技、气象防灾减灾的信息及知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需信息等,涉及到农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多方位为农民服务。

力求把气象与农业更好的结合起来,努力地为农民朋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引导农民正确的了解天气形式变化和把握市场动向,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从而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二)认真研究农民需求,合理设置网站结构,力争把网站的内容做到农民的心坎上。

我们和基层区县站的的同志多次座谈、认真研究,最后把网站的内容设定为:综合新闻、供求信息、价格行情、信息搜索、农业科技服务、气象服务、留言板、英语版、商务中心九个部分。

各个版块都尽可能的考虑农民可能的需求,力争把栏目做活。具体内容如下:

新闻中心:包括综合新闻、农业新闻、新闻热点;具体:国内外重大新闻快讯、京郊农业新闻、奥运动态信息、社会热点话题等。新闻中心浓缩精华,以简明快捷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新闻报道。

价格行情:紧密注视市场动态,提供及时的价格指导;是吸引用户的重要素材,它包括**市区与郊县各大农贸市场当日价格浏览以及市场分析,也简要介绍外省的价格行情。

供求信息:包括农产品出售信息及农产品求购信息,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促成交易。

农业科技: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科学的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科技文摘,产品价格指导,市场预测分析,农业专家答疑等有关信息,是向农户传授农业生产知识以及新品种介绍的很好途径。

气象服务:普及了气象知识,以及提供专业、专项、适时的气象服务。包括农业气象服务、天气预报信息。农业气象服务主要指农业气象旬月报、专刊精选回顾,同时最新旬月报、专刊内容简介,以及订购信息等等。是气象局对外的又一个窗口,是我们的拳头栏目!

特色农业:包括区县采风、旅游、农业企业,以及区县观光农业、精品农业、设施农业、旅游农业等特色农业简介以及发展动态。同时提供发展特色农业的新科技、新思路。

商务中心:主要包括:招商引资(**市、国内、国际等大宗招商引资信息)、精品展示(有品牌的农产品精品、粮、油、烟、酒、药材、工艺品……其实就是为产品做广告,要好好分类)、企业之窗(明星企业、企业黄页,其实就是为企业做广告)、劳务市场(招聘信息、求职信息、劳务政策与法规,其实就是为人做广告)。这个栏目主要面向有意刊登广告的单位,提供广告形式、收费标准、联系方式。同时无偿宣传气象局产品。

留言板:提供会员或访客可以及时留言、交流的场所。

信息搜索:站内信息搜索、站外信息搜索(可以链接google等搜索引擎)

英文版:提供一些特定信息的英文介绍。

(三)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优势,把我们的网站办出自己的特色。

历来气象与农业都是密不可分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气象部门在网络和信息技术上也有相当的优势。

1、丰富的气象信息优势。气象信息是地球科学信息的一部分,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大家对地球信息的需求就会扩展到整个地球环境信息。那么,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把这些都扩展为业务范围,或者是服务的范围,就像搞森林火灾,植被监测,小麦产量评估等,当时也不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但社会有需求,我们就去做,就变成了本职工作。

2、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气象部门的9210工程现代卫星通讯网,网络覆盖到县气象局,庞大的网络框架,别的部门都无法拥有。所以,越到基层,我们在信息技术方面就越有优势。而这个优势正好又符合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的网络能够迅速延伸、发展。

3、地源优势,组织体系优势等。因为要传递信息,就必须有人、有组织、有网络工程。长期以来,我们承担着气象信息的传递,培养了一支技术队伍,也具有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手段。

4、历来气象与农业息息相关,我们拥有一批长期从事农业气象相关服务工作的同志,积累了大量的服务经验。但以前的工作只是做到相关的政府部门,现在通过兴农网实现了与农民的直接对话,农民可以通过浏览我们的网站获得最新的气象信息、农事指导等,甚至可以通过留言版直接向专家请教,得到一对一的指导。

(四)做好网站的维护、信息更新。

有了好的网站构架只是一切的起点。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快速、及时,很难想象一个内容陈旧的网站会有很高的访问量,因此如何使网站信息更新的快、全、准的问题又摆在我们的面前。可以说获得广泛、及时、准确的信息源是**兴农网是否有影响力,是否能发展壮大的关键。

**兴农网信息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的农业经济信息、国民经济信息、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农业灾情统计以及多形式的气象信息等。二类是为广大农村基层单位、农业生产者、农业贸易单位提供的农业产品供求信息、农贸产品价格信息、农业生产科技知识等。三类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为**区县地区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特色农业提供多形式服务信息以及区域农业基地发展信息。

广泛获得有效信息来源,需努力争取**市政府、区县政府、农村基层单位的支持;需积极主动联络农贸市场以及规模较大的农贸单位;需充分利用气象系统区县站点,深入农村基层,掌握农户需求,有针对的搜索农业信息。随着网站的建立与发展,应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已确保信息及时获得、上传、处理、分发。

现代化农业生产及其发展,对信息服务具有广泛的需求。特别是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综合性农村信息服务对于引导和帮助农户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项面向农村,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应当具有辐射面广,易于为广大农户所接受和使用等特点,最终要能广泛进入农村乡镇的千家万户,成为农民群众的良师益友,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时时能为他们答疑解惑,从而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效益。

结合广大农村的现状及其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综合性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将包括两个服务平台:一个是基于INTERNET的农村信息服务;一个是基于卫星单收站技术的普及型农村信息服务。

1、信息数据的收集

综合性农村信息服务具有非常广泛而又纷繁复杂的内容,有关农业的产、供、销等各种信息,农业生产的天气气候条件、疫情等自然灾害情况,农业科技信息,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动向,国家有关农业的法规、政策等都属于其范畴。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中,各种供求信息、价格信息等更是指导农民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①、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的数据收集原则

在组建**兴农网过程中,重中之重是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遴选出合适的信息数据源。可以说,合适的信息数据源是本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收集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的数据时,应遵循以下三大原则: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的及时性;数据的完整性。

数据的准确性是指网站的各项数据应准确,以保持网站的信息的权威性。信息数据的内容为保证其准确性,宁缺勿滥。

对于动态更新的数据,如市场供求信息、商品价格信息,一定要采用最新的数据源。在数据的管理方面,也应采取动态的管理方式,随时更新,以保证其及时性。

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整个数据库所涉信息分类的完整性,以及全国数据库中关于各类的信息采用统一的定义,便于全网交换资料。

②、信息数据的入选标准及要求

进入**兴农网的信息要求有稳定的信息源,可靠的信息渠道,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

③、信息源分析

通过相关涉农部门、农业气象部门及INTERNET等多种渠道来获取各种农业信息资源,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采编整理,并进入WEB数据库管理。有关农村信息的数据源,可以采取两种方法取得,第一是自主采集,第二是购买信息、信息交流。

由于网站信息种类较多,信息来源渠道较为复杂,单个渠道及单种方法难以采集到全面的数据,故应采用多种渠道与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气象部门现有的信息网络已到达县站,他们熟悉当地情况。信息采集方式将依托市、区、县气象部门业务信息网络建立多级综合农村信息中心,联合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用户进行广泛的信息收集。

2、信息数据的整理加工

①、数据整理加工的原则

**兴农网的数据整理加工包括数据的筛选、整理、分类、入库和分发等环节。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的原则是:

去伪存真:准确性是数据的生命。故整理加工的第一原则是去伪存真。

统一标准:不同的数据源,其表述方式、分类方法、格式、软件程序的编辑方法均不一样,需要从格式把其统一成同一种标准,以便能顺利进入WEB数据库。

使用便利:方便用户使用所采集到的数据,提供多种检索方式供用户选用。

②、数据整理加工的内容及程序

本阶段工作内容从程序上可分为3个阶段,即数据的筛选阶段及录入、校对、定稿阶段和数据入库、分发阶段。

③、数据整理加工的工作要求:

数据的整理加工是一项专业而细致的工作,数据整理加工的工作要求是:

前道工序对后道工序负责和分项目对总项目负责。

④、数据的筛选、整理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筛选、整理。即筛除无效数据,把其整理成统一格式的标准数据。在本阶段力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维护网站信息的权威性。整理好的数据由采编人员利用信息采集软件录入,并经主编审稿后转入入库分发阶段。

⑤、数据入库与分发

数据库是各类信息的汇合点,Web页面动态信息的数据出发点,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

3、信息的分类

**兴农网信息量大、信息种类也比较多,有必要对信息进行分类。信息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便于传输和使用,在各级信息中心将遵循统一的信息分类标准。由于信息的多变性,信息分类可方便的扩充。

另外,在栏目的设置和格式上,尽量和部级兴农网以及各省级兴农网的格式保持一致,这样有利于将来的信息交换,可以充分利用9210卫星系统传输兴农网的信息。这也是别的农业网站没有的优势!

(五)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内容结构,更加贴近农民需求。

我们并不认为网站建成就是完成任务,还要继续深入农民内部获得对农网的反馈意见,不断对网站内容侧重进行调整,把兴农网办成真正的农民的贴心网。

二、未来设想

**年底,我们完成了大兴、怀柔、昌平、密云、平谷、延庆、顺义、房山、通州、门头沟10个区县兴农网的建设,并由各区县负责更新各自的区县兴农网,目前已经可以顺利运行更新。

在建网之初,由于对农民的需求估计不足,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新闻中心上,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之后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经费,人员编制等方面的限制我们没有专门的联络员,使我们的新闻称不上新闻,一些重大新闻快讯更是直接照搬其它网站,这样的新闻自然没有人注意,使得网站前期的运转不顺利。

另外,由于网站的服务器由中国气象局网络中心托管,因此无法在必要的时候对网站结构进行调整,目前基本还是维持在网站刚刚建设时候的框架。当然在此我们也感谢网络中心的同志们对我们网站的维护所付出的努力,数据库每次出了问题,他们都能及时地恢复数据库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