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2:55:57

批判性范文篇1

预测是指学生根据文章提供的线索,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内容进行预先推测。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标题或者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预测,即教师利用文章的标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帮助学生获取文章体裁、主题和内容等相关的信息。学生在预测过程中,通过审题、判断、推理和创新等思维活动,增强思维的活跃性,推动理解和辨析能力的发展。如以译林版高二英语模块6Unit1Laughterisgoodforyou的readingstand-upforyourhealth一课内容为例,课文的标题分别为:Typesofstand-up,Afamouscomedian,Laughterisgoodforyourhealth。教师让学生根据标题,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标题分别译为:有益身心健康的单口喜剧、喜剧的分类、著名的喜剧作家、笑有益健康。通过讨论,学生认为,根据三个小标题的内容,确定文章是一篇说明文,其核心围绕喜剧展开,即文章的内容围绕喜剧的分类、著名喜剧作家的介绍、喜剧和健康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而这些预测内容都是学生从标题的含义中拓展出来的。标题成为学生理解阅读文本内容的线索和方向,为学生阅读求知做好了铺垫。在预测中,学生还发现,这三个小标题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必然的关联性,在阅读时可以不遵循逻辑顺序,有针对性地分部分阅读,有利于集中阅读注意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标题和小标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中推测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信息,并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与想象,推测出更加丰富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培养发散性思维。

二、质疑启思,深入剖析文本内容

质疑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产生的困惑和疑问展开分析和思考,从中获取对文本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设问启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这一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让学生合理地利用批判性思维,将自己的思考引向深处,从而达到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译林版高二英语模块5unit3Scienceversusnature中的readingTheperfectcopy一课内容时,这是一篇科技性的报刊文章,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要求较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从文本信息中捕捉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克隆这一科学技术,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为此,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文中有哪些证据证明克隆胚胎是对人类有益的?哪些证据证明克隆胚胎是对人类的不尊重?你如何看待克隆胚胎对人类的影响?2.从文中找到克隆技术在动植物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教师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从中探寻问题的答案,并生成自己的观点。学生以问题为驱动,结合文本信息仔细思考,并在生生讨论、师生互动中获取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在互动中,学生对克隆技术的使用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为什么在植物上使用克隆技术就能造福人类,而在克隆胚胎上就是对人类的不尊重?),由此提出质疑:克隆技术应用在动物或植物上的局限性有哪些?这一问题的提出,无疑将对文本信息的理解提升到了更高的认识层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深度,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得到锻炼与提升。

三、评价文本,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评价是指对一定的想法、方法和材料等做出价值判断,它是一个运用标准对事物的准确性、经济性和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也是最为复杂的认知活动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评价引导学生对文章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内容、语言表达和篇章结构等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形成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总结、创造等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在译林版高二英语模块6unit2Whatishappinesstoyou?中的readingThesearchforhappiness一课内容的教学中,文章以桑兰为主人公,介绍了其受伤前和受伤后心情上的变化,都是诸如“高兴”“幸福”等正能量的表现。而另一篇类似的文章“Flybacktohappiness”,同样讲述了一位运动员受伤前后的心情,但是却表现出了“沮丧”“消极”等负面因素,学生根据这两位主人公表现出的不同“感受”,探寻出现这种差异性结果的根源,并从中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的多样性:主人公文化背景不同、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认知不同、价值观不同等。然后教师让学生就“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这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巧妙地将知识层面的学习上升到思维层面的锻炼,让学生在分析、推理、质疑和总结中,将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图式结构体系,推动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理清架构,以读促写生成观点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行文结构、语言表达和写作思路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评价,经过提炼与整合,写出具有独特见解的评价性短文,学生在书写自己独特见解和观点的同时,也体现出了批判性阅读理解的结果,实现了语言的有效输出,提高了自身的写作能力。阅读活动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清文本逻辑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条理化,使其更符合逻辑,这也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再评价的过程。如在译林版高二英语模块7unit1Livingwithtechnology中的readingTheevolutionofvideoandsounddevices一课内容的教学中,这是一篇有关影像和声音设备发展历史的科技说明文,其信息量多,时间跨度大,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利用阅读技巧从海量信息中高效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快速浏览文章,并找出其中的关键词:development,in1925,evolution,laterin1928等一系列有关时间的提示语,帮助学生快速抓住文章的脉络,其中,阅读标题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有关历史发展的细节信息,从而提高学生信息获取的高效性。学生对科技说明文的行文脉络、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可对写作结构、语言方式等做出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文,然后再对文章进行点评。这一教学过程,既是对文本的复习,又实现了对文本的再理解。

五、结语

总之,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分析、推理、评价质疑等逻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预测文本、设问质疑、评价文本、理清文本内在逻辑等策略,从分析、推理、评价、创造等四个层面实施批判性阅读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也要体现出批判性阅读策略的应用,让批判性阅读首尾呼应,最终实现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成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2]钱艳芳.浅谈批判性阅读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J].英语教师,2016(8).

批判性范文篇2

【关键词】医学教师;课堂效率;批判性思维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医学教育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着力培养大批卓越医学人才。许多从事医学高等教育多年的学者都认为好的学风是提升医学教育水平的重要前提。笔者兼职教学督导工作,在督导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长时间存在的痼疾,表现为学生参与度低,直观的现象就是听课时学生不抬头与老师进行眼神或语言的交流。针对这种现象,有学者认为小班授课并采用基于问题学习法(PBL)、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BL)等课堂教学改革是解决此类问题的良药,但近年来此类教学改革在地方医学院校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可能是PBL、CBL教学对教学硬件和教师的素养要求非常高,同时也无法纳入所有课程。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要想提高课堂效果首先要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性思维又可称为批判性思维,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理念及教学能力极其重要。为了促进医学教育改革的有效开展,促进教师有效成长,本研究通过一系列的随堂调查获取了课堂效率的一些指标:到课率、抬头率、满意率。并通过对教师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问卷调查来分析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课堂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力图证明提升医学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时间: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共7个学期。专业:临床、口腔、药学、护理。年级:1—3年级。以上共70个班次,每班人数从42到132人不等,共计4826名学生、63位任课老师(有重复听课)参与了调查。(二)研究方法。1.调查工具与评定方法。满意率的统计:设不满意、比较满意、很满意三个调查项目,记为1、2、3分,由督导老师和随机抽取的学生代表(多于10人)现场打分,二者合计大于4为满意。满意率=满意人数/学生代表数。到课率=到课人数/应到课堂人数。抬头率的计算:以上课第20分钟为计数时点,统计认真听课人数。抬头率=(课堂人数—低头人数)/课堂人数。教师填写彭美慈修订的中文版“批判性思维意向问卷”。2.资料收集方法。每次督导组听课要完成课堂到课率、抬头率、对教师满意率的评价工作,听课后,向任课老师发放批判性思维意向问卷,并收集任课教师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任职年限、课程类别(考试课或考查课)。(三)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分析各组间总分、各特质的平均数、标准差。设满意率为应变量Y1,抬头率为应变量Y2,出勤率为应变量Y3,以教师特征及批判性思维总得分和分项得分为自变量,运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分析对教学质量和教学行为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描述。

二、结果

(一)课堂效率的基本情况:到课率、抬头率、满意率。在总的听课过程中,共70个班次的到课率为92.5%,抬头率为83.5%,满意率为92.3%。对比不同工作年限,27位10年内教师与36位超过10年的教师比较,到课率分别为92.6%和92.5%,抬头率分别为84.3%和83.4%,满意率分别为91.8%和93.8%(P均>0.05)。12位硕士研究生学历与51位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比较,到课率分别为92.8%和92.4%,抬头率分别为83.0%和83.8%,满意率分别为92.6%和92.4%(P均>0.05)。职称方面:18位高级以下教师与45位高级职称教师比较,到课率分别为92.5%和91.9%,抬头率分别为81.9%和84.2%,满意率分别为92.1%和92.6%(P均>0.05)。就课程性质和年级对课堂效率的影响,我们观察到58门考试课的平均到课率为94.5%,高于12门考查课的平均到课率为82.8%(P<0.05),抬头率分别为87.2%和65.6%(P<0.05),满意率分别为93.1%和91.3%(P>0.05)。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的抬头率分别为86.6%、80.3%、81.2%(P<0.05)。(二)批判性思维倾向的测评结果。由表1可见,对比不同的工作年限,10年内的教师与超过10年的教师比较,批判性思维的总得分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在批判性思维七种特质之一的系统化能力上,高年资教师得分高于低年资教师(P<0.05),在其他六种特质中,高低年资教师无显著差异(P>0.05)。由表2可见,硕士教师与博士教师相比,批判性思维的总得分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在批判思维的自信心特质上,硕士教师得分低于博士教师(P<0.05)。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其他六种特质的得分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0.05)。(三)相关性分析。以抬头率为因变量,批判性思维总分及各因子为自变量做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抬头率与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总得分呈正相关(r=0.636,P<0.05),抬头率与开放思想、分析能力、求知欲及认知成熟度巧呈正相关(r分别为0.572、0.483、0.512、0.382,P均<0.05)。到课率和满意率与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无相关性。

三、讨论

(一)课堂教学效率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0个班级的到课率、满意率均大于90%,处于良好状态,而抬头率都低于90%,和郭秀兰等的调查结果相近。由调查可知任课教师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对到课率无影响,大一新生的到课率高于和大二大三,这可能是因为高中时养成的良好习惯没有消散。满意率方面,带教考试课的教师高于考查课教师,但差别很小,从往年学生填写的网络评教结果看,网络评教和当堂课堂评教有一致性。(二)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本次被听课的63位老师平均总分均大于280分,各项特质得分接近40分,为正性批判性思维倾向,本研究还发现,教师的硕士和博士学历差异和教学工作年限对批判性思维总分没有影响,和朱晓萍等的调查结果不同,这可能是我国研究生博硕阶段批判性思维教育没有大的不同,教学工作年限对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影响可能暗示着继续教育和教学改革并未对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予以重视。(三)抬头率的影响因素及与教师批判性思维关系分析。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抬头率与教师工作年限、学历职称无关,但和课程性质即是否为考试课有关,这可以用学生功利性的学习特点来解释。抬头率与学生所处年级有关,可能是新生刚从高中毕业,注意力比较集中,大二大三渐渐变得懈怠,所以教师要对老生有更多的课堂注意力干预。本研究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学生的抬头率呈强正相关,也与开放思想、分析能力、求知欲及认知成熟度呈正相关,批判性思维能力强的教师擅长启发和引导,鼓励课堂上的思维碰撞,他们也更倾向于PBL、CBL等课堂讨论式的教学形式,笔者认为要想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师必须先反思和批判自身落后的教育理念。只有教师真正了解和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涵和重要性,转变自身思维方式,构建平等的教学氛围,不拿着教师的架子灌输知识,而是鼓励学生提问并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思想与观点的碰撞,才能让学生真有所得,教师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成长,另外,可预见到的是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反过来也非常有利于医学课程改革的有效开展。

总之,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当代医学教育中教师应有的核心技能之一。为达到培养卓越医师的目的,医学教育界应积极探索培养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徐昌水,高云,张大雷,等.基于“三早理念”的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1):71-74.

[2]苗新宇,李春霖.CBL、PBL、多媒体教学法在内分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12):7-8.

[3]郭秀兰,赵佳敏.本科课堂教学“出勤率、抬头率、满意率”的调查报告[J].改革与开放,2016,19(448):108-109.

[4]朱晓萍,唐佳.不同层次医生批判性思维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0,(06):1459-1060.

批判性范文篇3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数学文化

批判性思维是为了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1]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某个判断或算法进行质疑、论证,以期获得清晰的概念或确定的算法的过程。批判性思维的对象是处于待定状态的概念和算法,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形成确定的清晰的概念和算法,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是反省思维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批判的合理性依赖于进行反省的准则。

一、为什么培养批判性思维

(一)革新课堂教学文化的需要。传统的(包括当前)数学教学过程大抵是“记忆—模仿—训练”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首先是对新概念的理解识记,然后学习有关新概念应用的例题,最后进行练习。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受众,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工业化时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最快地最大规模地复制优秀的传统文化给那部分最适合接受的人。为什么要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因为“这种文化环境培养的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倾向,而不是积极探寻和评价信息。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思维型教学文化’。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2]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难同步,因为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成熟程度与教师是不一样的。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学生可以暂时记住教师上课所讲内容,或者做下笔记,课后去慢慢消化。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学生可能就稀里糊涂地“体验”了一节课,而没有实质性的思维参与。在新型的课堂文化中,记忆加工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学习的材料还得经过精加工的过程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编码存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批判性思维,其目的在于不仅仅把课堂作为借以传播知识的空间,还把课堂作为生成知识的场域。因此,传统课堂的“记忆—模仿—训练”的模式被替换成了“探究—问题解决”的活动模式。(二)探究与创新的需要。对于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而言,创新能力是立于经济社会而不败的最重要的能力。而创新的能力不是凭空发生,而是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的一定程度的探究的基础上,创新是探究的最高形式。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于知识的传播,还应包括生成创造知识的探究过程。探究的过程离不了批判性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思维的批判性,就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进行的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品质,在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3]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由自然思维产生的概念和算法,其合理性尚不确定,这时候就需要对产生这些概念和算法的条件、材料和思维过程作出评估,进行反思。由此,思维过程从第一层次的自然思维过程进入第二层次的反省思维过程。杜威认为:“反思思维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各种纷乱的情景,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4]批判性思维就是反省思维的过程,是对思维的思维。批判的目的并不仅仅停留于质疑和否定,批判的目的在于对探究学习过程中待定的概念和算法进行反思分析论证,从而形成更好的判断。所以,批判性思维是探究过程的保障,是创新活动的准备。(三)培养全面的人格的需要。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的技能,还包括批判精神。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批判性思维对人的培养不仅在于技术能力方面,还着重于人的健康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1.开放谦虚的心态。批判性思维是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已经形成的判断和算法进行反省的过程。有的学生过于自信,甚至是盲目,对已经形成的判断与算法不加审验,就以为是正确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心态不适合探究学习的目的要求。探究性学习有可能在“质疑—讨论—再质疑—再讨论”的循环中形成合理的结论。为了形成最合理的结论,必须保持一种开放心态,自己质疑并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也可能是接受别人的质疑。2.公正严谨的作风。如何对原有的判断和算法作出质疑,往往从更广的范围、更多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去考虑所面临的问题。除了提出质疑,还要能够有根据地作出推理,进行论证。批判性思维就是要摒弃那种大而化之、不经分析就匆匆定案的作风。3.友善宽容的态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探究性活动是集体完成的,那么在此过程中,如果业已形成的判断和算法是由别人得出的,在提出质疑的时候,应该公正客观、有理有据,不能对他人有人身攻击。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二十一世纪教育四大支柱,其中之一就是学会共处。所以,批判精神本身就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一点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批判性思维的准则

如何来保证批判性思维的合理性?无论是进行质疑还是进行论证,都要坚持中立原则。中立原则就是以无争议的绝大多数人认同的标准作为准则,保证批判的客观、公正、合理,而不是从个人的立场观点出发,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一)逻辑标准。在进行探究学习时,要遵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遵行逻辑标准才能确保概念的确定性而无偷换概念,保证前后一致而无自相矛盾,保证明确性而不模棱两可。比如在学习有关长方形的知识时,很多人会混用长方形这个概念。长方形包含正方形和非正方形的长方形。但是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不指定所讨论的对象是哪一种长方形,所以会混用概念。例如,在讨论“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有的学生坚持“两条对称轴”(排除了正方形),有的学生坚持“两条或四条对称轴”(包含正方形)。有的教材中会出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的表述,学生会把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包含关系误解为并列关系。质疑一个算法是否合理时,有时候会用反演进行检验。其做法是将题目中所求问题的结果当作一个条件,把原来的某个条件当作问题,看看能不能反过来推出这个待检条件是否保持一致。如果得出这个条件的值不是原来的值,说明算法可能有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依据旧有的知识进行判断推理。旧有知识一般来讲代表正确的、固化的知识。但是,如果旧有知识与新的论断产生矛盾,就要进行反思,是新的论断错了还是旧有知识需要更新,这样使得前后概念保持一致。(二)规则标准。规则是为了便于互相交流而约定俗成的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操作标准,具有普适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遵循各种各样的规则。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就要不断回过头来看看,每一步操作是否符合规范。1.有规则就要遵守。在计算234-75+25时,有的学生看到75+25正好等于100,就写成234-75+25=234-100。这时候,教师会引导学生,“第一步算法利用了规则?”学生的算法不是来自于运算的性质和运算律,只是看到75与25能凑成整百数,就想当然地形成了自己的错误算法。其实,在简便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有其由来依据,如果学生能说出每一步的依据,便是找到了算法的合理性。2.规则不明确会让人无所适从。对于小学生来说像7÷2x=14这个式子就比较难办。这一题有的学生理解成(7÷2)x=14,也有的学生理解成7÷(2x)=14。小学生没有学过代数式的概念,只有零星的代数初步的知识,这样式题无法从他们的规则集里找到算法。(三)事实标准。在形成算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或学习者要不时问一问“符合事实吗”这样的问题。一个合理的算法肯定是符合事实的,所以可以用事实性来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合理性准则。事实性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现实的事实,另一种是叙述的事实。教材或者教师在出题时,一些既定事实一般不会随意改编。比如,不会把一年12个月说成13个月,也不会把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的6672米说成8672米。学生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会碰到这样的例题,即“西安大雁塔高64米,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学生在试做这一题目之前,已经解过已知小雁塔的高度求大雁塔的高度的准备题,并且知道了小雁塔的实际高度。在解出例题中的小雁塔的高度后,学生可以反过来与准备题中的小雁塔的高度值进行比对。如果不一致,说明不符合客观事实,由此知道例题做错了。在进行简便计算时,有时候学生并不明确所利用规则是否合理,如何知道结果是否正确呢?可以将原题按照未使用简便规则的运算顺序算一遍,比对两个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说明两种算法必有一错。这一计算题的结果就属于一种叙述的事实,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这样的事实来审验学习的结果。

三、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待定的概念或算法进行合理的质疑,利用确凿的证据,进行有力的推理,如此循环推进,从而形成最终的概念和算法,这便是批判性思维。“从实质上说,批判性思维就是提出恰当的问题和做出合理论证的能力。”[5]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可以带领人往更广、更深处思考,可以更全面更精准地把握一个概念和算法。(一)利用批判性思维,划清概念的边界。问题一:是否有相反的例子?这一类问题,是对某个概念内涵的确定性的追求。通过是或不是的推理论证,可以形成一个概念的确定的表达。比如在认识“三角形”时,先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当学生说出“由三个角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时,引导学生去思考“是否存在由三条线段(三个角)组成的不是三角形的图形?”通过反例的列举,推得之前关于三角形的概念的表述是不对的。问题二:是否有其他情况?这一类问题,划出概念的边界,是对概念外延的完备性的追求。通过探索概念的外延,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时,已经知道了三角形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三类,此时提问:“是否存在其他的三角形?”有的学生会提出“还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这时,通过带领学生一起推理,得出:“等腰三角形可以是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是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是钝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属于锐角三角形。”并且进一步理解了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这样的道理。三角形可以按角分类,也可以按边分类。这样既完善了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概念,又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问题三:是否有其他变化发展形式?这一类问题,主要是解决概念所指的条件性问题。通过诱导学生观察具体的情境,当条件会发生变化时,原来的概念所指可能会有所变化。学生要学会多视角观察物体,注意物体生存的条件。“比较分数大小”问题中有这样的题目“甲吃了一块蛋糕的二分之一,乙吃了另一块蛋糕的三分之一,谁吃的蛋糕多?”如果根据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就得出甲吃得多,那么就没有考虑到概念发生的条件。当原来的蛋糕大小不确定,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所指就是变化的。这一题需要分类讨论。(二)利用批判性思维,形成合理的算法。问题一:条件与问题是否清晰?这一类问题主要是解决由于对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理解误差造成的算法错误。看错题目造成算法错误对小学生来讲是经常发生的。学生对条件和问题的理解错误,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的语言理解能力有所欠缺,另一方面是由于问题情境的叙述本身比较复杂。如果学生初次列出算式后,再回过头来读一读题目,重新理顺一下数量关系,有可能推翻原来的算法。问题二:依据什么数量关系得出算式?这一类问题解决的是学生没有根据、想当然地列式的问题。有些题目比较简单,读题后就能直接给出算式。而有些题目比较复杂,需要借助图表才能使数量关系显示出来,还有的题目需要借助已经熟知的数量关系推导出与题目适配的数量关系。对于数量关系并不明了的题目,学生也会不假思索地给出算式。这个时候就要学生进行反思,“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得出的算法?”“此算法的依据是什么?”问题三:结果是否能够检验?这一类问题主要是解决结果的合理性问题。在数学中,可以通过检验来审验算法的合理性。有些检验是逻辑性检验,解决的是算法内部性问题,比如结果是否算错。有些检验是事实性检验,可以将结果带入原题进行检验,看看结果是否符合题意。问题四: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思路?这一类问题主要解决算法多样性并优选的问题。有些题目可以有多种思路和算法,在多种思路之间,有的具有可比性,有的不具有可比性。具有可比性的思路就需要进行优选,优选思路实质上就是优化学生的思维。学生用某种算法解决问题后,如果觉得这种算法比较复杂,就更加需要质疑:“有没有更好的思路?”

四、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当批判性思维成为一个人的习惯时,批判性思维才算培养成功,所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创设开放民主的课堂环境。开放民主的课堂环境,教师引学生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是双向互动的生成知识的活动。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就是让学生放开来想,大胆地想和说,就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储量,展示自己的思维加工的过程,展示自己思维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充分展露自己的心理。教师不仅仅是带着学生跑,而且是看着学生跑。开放民主的课堂有自身的规范。这种规范是师生之间相互协商并且共同遵守的。课堂规范包括每个人如何表达自己想法,表达的顺序,表达的时机等。课堂规范的制定既要考虑到每个人表达的需要,又要考虑到课堂的效率,尽量避免出现传统课堂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二)培养质疑探究的习惯。作为技能的批判性思维,简而言之,就是在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将这种技能内化并形成习惯呢?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从外在引导到内在自觉的过程。首先学生得学会提问。一节课,教师的关键性问题可以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这些关键性问题能够让学生自己提出来,那就迈出了自主学习的关键的一步。教师在关键的节点可以先让学生给同学提问题,让更多的学生把提问题当作一种自觉的活动。提出问题后,学生要针对问题进行探究论证。当然在探究论证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更是一种关键性技能,否则自主学习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学习。只有当学生把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论证当成一种习惯后,真正的自主学习才能开展起来。(三)引导形成公正友善的心态。课堂上的提问有时候带有质疑性质,课堂上的问题有时比较急有时比较缓,课堂上的质疑有时候是针对同学或自己的,有时候是针对教师的,什么时候提问,怎样提问,这不仅是一个技能问题、规范问题,还是一个涉及人与人之间如何共处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课堂上既不盲从他人,又不诋毁他人,要尊重他人。在怀疑的过程中,分析他人思维的脉络,评价他人思维的合理性。不能以自己的个人好恶去评价他人,要公正友善地对待他人。

参考文献:

[1]EnnisRH.Criticalthinking:Astreamlinedconception[J].TeachingPhilosophy,1991,14(1):5-25.

[2]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1):34-38.

[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28-529.

[4]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3.

批判性范文篇4

一、培养敢于怀疑的胆识

大胆怀疑是创造性中最大的特征,敢于怀疑是独立思维的第一要素。在学生眼里,书本总是神圣的,是知识的化身,是不可否定的,对老师和书本充满了崇拜与信赖。这种“唯书是信,唯师是从”的思维定式,是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失去断判力,形成盲目认同的惰性,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为克服学生思维的盲从性。在教学中,我淡化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更多的是提供材料,引发讨论,启发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对敢于提出疑问的同学多给以肯定和赞扬,尽可能多地给这种意识以呵护,即使是错误的怀疑也要给以鼓励,切不可当头棒喝,把这还处在萌动中的怀疑意识给打死。

如:一节“角的初步认识”的练习课,在图“”中找出有几个角时,我装作认真地数了一遍,然后说:“图上共有6个角。”大多数同学认同老师的说法,没有表示异议,而个别学生却嘀咕开了。我请他们发言,学生激动地说:“老师数错了!是8个角。”其实,在孩子的天性中都有点批判精神,只是在“师道尊严”的压制下渐渐泯灭了怀疑的个性。我用赞赏的口气表扬了这几个学生,并且语重心长地说:“刚才老师讲图上有6个角,很多同学相信了,是吧?老师讲的其他话你们也全都相信了吗?其实老师,书本有时也会犯错,只要你动脑筋去思考,就能指出其中的错,。发现错误的同学肯定是聪明的孩子。”

在布置练习题时,我常有意插入一两道不合理的题目,以破除学生头脑中“老师布置的题目一定能做”的想法。如:“同学们做了32朵红花,4朵黄花,还剩多少朵?”有的学生就打了个大大的“×”,指出条件与问题没有关系,要么改成“一共有多少朵花”,要么改成“红花的朵数是黄花朵数的几倍”……经常这样引导和鼓励,使学生不再轻易相信别人的结论,养成了敢于怀疑的胆识和使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架设善于质疑的梯子

心理学家认为:“疑,最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学会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善于质疑,讲的质疑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所学与平时所见所闻所思相结合,当二者出现不同的结果时,便产生了疑问。鼓励学生对这些不同的认识多打几个“?”。如:在学习“圆柱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我有意板书:“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的就是圆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疑问:“腰鼓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它是圆柱体吗?”从而更加深了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

质疑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评的态度,并不断予以完善的过程。因此,我善于引导学生反复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很多学生提出:12米比4米多8米,也可以说4米比12米少8米。那为什么能说12米比4米多2倍,就不能说4米比12米少2倍?“经过讨论,弄清了虽然相差都是8米,但与之比较的另一个量不同了,所以结果也不同了。

质疑是认知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当用一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之后,让学生自问“还有其它解决的方法吗?”“从另一个角度看还是这样吗?”等问题,从而使问题的解决步步深入。在初学平均分应用题时,有学生提出:“老师和书上说的都正好分完,可是5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能不能分?”我为学生批判地思考问题感到惊喜。我鼓励全体学生讨论。结果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每个同学分得两个半苹果”,另一种认为“两人分别得两只,剩下一个谁也不吃”。我告诉学生两种分法都对,都是即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还特别表扬了提问的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都得以提高。

三、创设良好的质疑环境

学会质疑,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为他们创设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提供给学生轻松的学习氛围,运用巧妙的设问艺术,甚至作业批改的方式方法拓宽质疑渠道。如:在每节课结束前,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或你认为不对的地方,培养课堂教学中质疑的风气,发展思维的批判性,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思维批判性较强的学生往往很有主见,不因其他因素干扰而动摇,表现为不轻信,不盲从。他们具有自我评价意识,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自己所解的数学问题,善于反思,也善于对别人的解题错误予以纠正。

批判性范文篇5

小学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精细地估计数学材料,准确选择推理条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推理过程,并能及时调整和校正。在推理过程中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正反两方面去理解概念,区分相近概念;善于区别不同的运算法则、定律、性质及其适用的条件;善于发现并指出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倾向,排除错误的干扰。在运算过程中表现为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善于进行辩证地思索与分析,自觉检查思维过程,自我控制和调整思维方向,对解答结果能自觉作出估计和检验。在维理效果上表现为推断、估计、自学以及对结论与推理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较强。

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批判性?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小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随从,这不利于增强思维的批判性。为克服学生的盲从心理,教师有时可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评价。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出示左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数据用两种方法求图形面积(单位:厘米)。学生计算后发现,两组相对应的底和高求出的面积不相等。这是为什么?教师便引导学生讨论,找原因,从而发现,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等于另一条边,就不可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设计,在审题时即对题目条件的可靠性进行论证,无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必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附图{图})

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破绽、错误不易注意。因此,在组织练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自觉地表述思维过程,自觉地加以检验。另外,进行多项选择题的训练,也有利于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多项选择题和其它类型相比,问题提法改变了,题目虽然不大,涉及内容却很广,有很多的陷井,要想选出正确的答案,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去思考。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具有这一思维品质的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适应紧急的情况,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得到结果。克鲁捷茨基的研究表明,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也能‘立即’进行推理的缩短。”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快速地概括出数、式、形和数量关系中的数学特征、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在理解过程中表现为善于迅速地抓住数学问题的实质,熟练地进行等价变换。在运用过程中表现为用压缩了的结构进行数学思维,思路清晰,弯路少。在推理效果上表现为从冗长的分析推理中解脱出来,减少中间环节,简缩数学推理过程和相关的运算系统。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基础促迁移,于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知识容量,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这种知识结构所具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例如,以“两商之差”数量关系为基本结构的应用题,抓住a/b-a/c=f这一结构形式,就可把以下具有可逆关系的12种题型统一在这个关系之中。

(1)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360/20-360/30=f)

(2)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实际可提前几天?(360/12-360/18=f)

(3)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360/b-360/30=6)

(4)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几台?(360/b-360/18=10)

(5)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360/20-360/c=6)

(6)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几台?(360/12-360/c=10)

(7)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30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这批机器有多少台?(a/20-a/30=6)

(8)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这批机器有多少台?(a/12-a/18=10)

(9)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完成的时间是实际的1.5倍,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360/b-360/1.5b=6)

(10)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生产的是原计划的1.5倍,实际提前6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台?(360/b-360/1.5b=6)

(11)生产360台机器,实际完成的天数是原计划的2/3,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360/(2c/3)-360/c=6]

(12)要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的是实际的2/3,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台?[360/(2c/3)-360/c=10]

批判性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

2017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其中思维品质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要提升学生思维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能力和水平[1]。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创新性和开放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眼光分析和解读文章,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本文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出发,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渐意识到批判性思维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不同的学者对批判性思维有不同的理解,尽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也提到了思维的批判性和创新性,但目前学界却没有对批判性思维做出非常明确的解释。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于某一种假设、想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结论的质疑和思考[2]。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代表人物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你所相信的事物和你所做出的行为的合理的反思[3]。我国教育学家钟启泉教授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发现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的问题,并根据自身的逻辑积极思考的过程[4]。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批判性思维认识,基于英语学科素养中对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主要是指学生能够用辩证的眼光分析和看待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用思辨的态度评价和审视各种思想观点,并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过于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解读。众所周知,语言学习是一个知识输入和输出协调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接触和吸收大量的基础知识,学生也很难在后续的学习中迁移和应用所学知识。英语学习同样如此,掌握充足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增强语言能力、提高英语水平的基础。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学生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升阅读效果,但获取大量的语言知识绝对不是英语学习的唯一目的。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注重对基础词汇和重点语法的讲解,把日常的大部分教学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考查和训练上,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即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语篇类型、文体特征、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深刻分析和积极思考。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是片面地增长学生的语言知识,机械地锻炼学生记忆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没有丝毫影响,也无法起到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因此很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2.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交互阅读是三种常见的阅读教学模式,长期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在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传统教育价值观念和高考压力的影响,大多数的教师仍旧采用单一的、自下而上的传统阅读模式进行教学,即注重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而忽视了对文本整体结构和背景知识的把握。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对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将会占据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这种讲解基本是采用语法翻译法,由词到句逐一翻译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几乎没有。换句话说,这种模式把学生放置到一个消极的位置上,认为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是对教师讲授的知识不加辨别地全盘吸收,学习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长时间接受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很难被激发,批判性思维能力也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3.教学活动缺乏新意,忽视了学生的身心需求。教学活动的设计是紧紧围绕授课内容而展开的,与教学模式也紧密相关。当前,由于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依旧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依旧采用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因此与之对应的阅读教学设计也很难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在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课堂活动都是围绕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而设计的。首先,教师会结合相应的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里出现的重点句型和语法。其次,教师会设计相对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刚刚学过的知识,以便在考试中更好地学以致用。最后,教师会布置这节课的课后作业,一般也都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已经全部掌握所学知识,查缺补漏,而无关乎文章内容、主题、情感本身,只是单纯针对基础知识开展训练。因此,总的来说,由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也缺乏创新性和启发性,无法满足学生多样的身心需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高中英语阅读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良好学习环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的活动。因此,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序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由于过分强调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和监督,教师权威不容挑战,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人翁意识被严重削弱,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也难以正常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内学者逐渐意识到批判性思维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并强烈呼吁广大教师积极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效改善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正确转变自己的身份,通过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来帮助学生缓解内心顾虑和恐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权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寻求新型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监督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和促进者。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群体要努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展和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缺陷已日益凸显,落后僵化的教学方法也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和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以往将词汇和语法作为教学重难点的授课理念,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和学习策略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采用多种阅读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评析文章主题。此外,教师要及时转变以语法翻译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完善传统教学设计,丰富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深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基本都是围绕词汇和语法知识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只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高,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思维的创新性和批判性较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挑战权威。例如,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创设主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胆推测,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读中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拓宽思路,积极创作自己的思维导图。在读后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读后续写、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主题访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意识,以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关乎学生未来发展的必要举措。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一重要使命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以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巧妙灵活的教学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贵.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剖析[J].名师在线,2019(24):33-34.

[3]梁佳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英语教师,2020(1):172-174.

批判性范文篇7

自2018年初《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正式起,各种外语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相继出台。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外语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据此,各大学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就需要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知识构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突出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现状

批判性思维是指“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Paul&Elder2006:20)。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Dewey,1933)就对批判性思维展开了研究,并提出“反思性思维(reflexivethinking)”这一概念。到了20世纪末,众多美国学者逐渐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加以探讨,并赋予其更深刻的内涵。外语教育领域的专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同样也是培养学生具有思辨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必然条件,因而将其融入到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理念和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中。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刘儒德(1996;2000)结合中国教育的特点,开始对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意义和培养途径进行探讨;钟启全(2002)则对批判性思维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总结。近年来,以文秋芳教授为代表的外语教育研究者力主将“批判性思维”译为“思辨”,但研究方法又不尽相同(文秋芳、刘润清,2006;文秋芳等2009;孙有中等2013)。2015年,以近10年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为基础,孙有中教授率队编写了《大学思辨英语教程》,从而将批判性思维与外语教学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国内外语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研究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多维度的趋势,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3.外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批判性思维是根据思维元素和标准,通过熟练分析、评估和重建进行自我引导、监督、修正以提高思维品质的能力(Paul、Elder,2008)。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培养。我国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努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遗憾的是,尽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然成为本科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外语教育者已经意识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对问题得探究还停留在认识层面,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国内教育者们处在探索阶段。

4.外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借鉴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有的理论研究框架,结合我国外语专业学科特点与我国外语学习环境,本研究从多角度出发,总结了对外语专业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4.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以教师输入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输出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外语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大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建立探究真理的自信心,而不是“人云亦云”,否定自我。外语教师要以同行者的视角,做课堂的指引者、参与者、推动者、评价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4.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翻转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学生互评式教学、团队协作式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为了更好的凭承“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将多元化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2015版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英语专业已尝试在英语演讲与辩论、英语配音、笔译、口译、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主题阅读等课程中设置实践、创新、翻转学时,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搭建平台。4.3开展多样化的课程环节。教师应从课堂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置、学生自主学习材料的选择等多维充分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课前为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任务的指引下,学会查找问题、总结材料、剖析内容、探索结论。同时,教师还要对自己的课程进行多样化的设计创新,通过课堂阐述、演讲、点评、互评、汇报、辩论、研讨、模拟训练等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每一堂课,使课堂教学鲜活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后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进行线上教学,通过慕课、微课等形式,利用网络讨论区、留言板、点评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4采取有效度的考核方式。目前,许多高校正在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的期末试卷加课堂出勤的考核模式不足以体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外语教学应以“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的方针为指引,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通过课堂展示、读书报告、团队撰写研究报告、文献翻译、口语练习、小论文撰写、单元测试等考核方式,有效的考察学生外语学习的效果,使语言的学习成为一个立体化的学习过程,全方位地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

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大学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外语教育者们凭承学校“崇尚实践、亦能亦德”的教育理念,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外语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外语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EnnisRobert.Aconceptofcriticalthinking[J].HarvardEducationalReviewed,1962.

[2]华维芬.英语专业教材建设: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李进华.教育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探索[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4]李莉文,刘雪卉.教师反馈与思辨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以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J].外语界,2018(12):20-27.

[5]朱叶秋.“翻转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PBL模式构建[J].高教探索,2016(1):89-94.

批判性范文篇8

关键词:政治大单元教学;批判性思维;训练

批判性思维属于典型的理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善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能够积极反思、检查思维的过程。[1]这种优秀的思维态度和思维能力对于个人成长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型社会,人才竞争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竞争。对旧事物、旧思想的批判是产生新事物、新思想的前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习惯。但是,当前中学生思维发展存在一个明显的特点———思维表面性和片面性。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唯书、唯师、唯上的影响,部分中学生缺乏科学精神,在学习中不敢怀疑和批判,因而迫切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其理性思辨能力,培养其独立人格,提升其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以一个课时为单位的政治学科教学设计弱化了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造成学科知识的碎片化,不利于政治学科科学思维的形成。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师生共研课标,以学科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资源,统整学科知识、技能、情境、问题、活动、作业、评价等要素,确定大概念及子概念,以大单元为单位组织政治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政治学科教师要着力建设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理性批判政治学科教材与教辅资料中的欠缺,客观批判同伴学习中的失误,勇于批判教师教学中的不足,促进学生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从而提升其理性思辨水平,不断涵养其科学精神,让学生早日成长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创新型人才。本文重点谈论在政治大单元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同伴学习中的失误和教师教学中的不足进行辩证批判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抛砖引玉。

一、客观批判同伴在学习中的失误

(一)修正同伴的发言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常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针对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后,学生却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知识点,归纳出审题步骤和解题所运用的逻辑方法。造成这种状况的具体原因如下:教师放手不够,安排学生发言的机会不多,导致学生相应的思维和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答不完整的,教师与其他同伴自然会补充,因而存在松懈和依赖心理,导致发言不准确、不完整;部分学生习惯于照着书本上的概括性语言进行复述,还有部分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说半截子话的习惯,因而无法从自身思维角度准确流畅地进行归纳和总结性发言。对此,我们尝试实行全新的课堂助学形式,即“大家来找茬”,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修正同伴在发言中的失误,完善其他同伴的见解。[2]在开展有礼有节的“找茬”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意图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指出问题关键所在,因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发言结构逐渐完整、条理更加清晰。他们既能准确提炼出探究问题中所蕴含的书本知识,还能总结出正确的审题步骤(先审设问,后审材料,由关键词或主体迁移出主干知识),归纳出常用的政治逻辑分析方法(归纳法、演绎法、辩证法、因果法、对策法和阶级分析法等)。

(二)修正同伴的板演

学生上讲台进行解题板演,能够让师生更清晰地诊断其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其进行反思性深度学习。学生在板演中通常存在观点残缺、观点运用错误、材料与观点不匹配、书写不清晰等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对同伴的板演进行修正,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逐步提升学生的批判能力,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批判策略。例如,在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复习中,教师先向全体学生展示问题,如“面对国际油价上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看法。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认为,“国际油价上涨给本国经济带来了利好,棒极了”;而美国认为,“太糟了!应该采取恰当措施抑制油价持续上涨”。接着教师可要求学生用一条恰当的哲学原理,说明材料中两种不同看法产生的原因”。待全体学生进入动笔状态后,指定甲乙两位(甲男乙女)学生上台板演审题过程,列出审题提纲:知识范围;设问角度及答案格式;分值多少;材料关键词(两到三个)及书本对应的知识点(两到三个)。当甲乙两位学生在讲台上板演的时候,教师要巡视、观察讲台下学生动笔书写答案的情况,并及时进行个别辅导。板演的学生写完审题提纲后,先让学生针对如下方面进行点评:解题有何缺陷,引发失误的根源是什么,采点得分情况如何。点评学生边在黑板上用红笔圈出错误点,边进行口头或关键文字板书修正,同时在合理的采分点处进行判分,同时讲给其他学生听。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发挥交流与评价的作用,让评价成为学生领悟知识、深化知识、掌握方法、提升素养的过程。上例中,对学生甲(男生)的板演(①价值观不同;②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③价值判断受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的影响)具体点评如下:要点①分析不准确,应该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要点②与材料关键词无关联;要点③哲理表达不准确,应当表述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美国与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不同,对油价上涨所持的态度也不同。对学生乙(女生)的板演(①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评价如下:该生的答案要点中没有选用恰当的哲学观点,违反了设问的规定性,所以学生乙的答案不得分。

二、勇于批判教师教学中的不足

(一)批判教师的“塑料”普通话

讲好普通话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素养,但事实上,许多一线教师的普通话并不怎么标准,如乡音太重、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等问题,让学生很难听懂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本着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追求,建议这类教师多看有助于普通话水平提升的书籍,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修养,参加普通话专业培训,加强易读错字词的记忆,持之以恒地锤炼自己的语言,努力使教学用语字正腔圆、规范准确,达到普通话二甲水平。学生在批判教师的“塑料”普通话同时还能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促进个性发展,教师则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实现教学相长。[3]

(二)批判教师杂乱的板书

规范美观的板书不仅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规范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许多教师不重视教学板书的设计,要么过分依靠PPT,黑板上一个字也不写;要么字迹龙飞凤舞,难以辨认;要么板书只有孤立散乱的字词,逻辑关系混乱;主副板书不分,内容杂乱冗长,让学生难以把握学习重点。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要严于律己,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安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板书挑刺,提出改进的建议。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集思广益,纷纷建议板书杂乱的教师应认真借鉴优秀教师的板书艺术,学会提纲式板书、表格式板书、图示式板书、词语式板书等科学的板书设计方法,还要合理安排板书呈现构件、呈现时间和呈现位置。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美观,字字清晰,行行匀称;版面设计合理,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形成简约的知识体系(词语式板书)。让板书既有文字美、结构美,又有图案美、色彩美。当然,教师也应真诚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告诉学生谁也不是完人,暗示学生要防止粗心大意,学会细心做事,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三)批判教师不合时宜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已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但不少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不严谨、不贴切,影响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还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训练的效果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激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上,理性批判教师的教学案例,优化思维品质。经过调查,学生总结了思想政治教师案例选择常见的几种误区:第一,盲目求新。看到新事件,就往课堂里搬。第二,盲目求多。用大量的案例来说明某一知识点,未对案例进行理据对接的深入分析。第三,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随意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案例,不提炼,不加工。这样的案例如同一杯白开水,没有味道,既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有效地说明问题。经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建议,教学案例必须主题鲜明,具有代表性,且应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储备、接受能力等实际来选择和编排,这样的案例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自身素养。另外,教师所选的教学案例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有助于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上述建议过程也有利于学生不迷信权威,培养批判和怀疑精神,对已知进行颠覆、解构,善于再造、重构,从而获得创造性的发现。此外,思想政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学习教材和教辅资料等书本上的知识。尽信书,不如无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书本上的知识也可能变成谬论。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仔细推敲政治教材中的内容,能够发现政治教材在一些细枝末节处存在的欠缺,并能够与时俱进、贴近社会生活、紧扣国家大政方针,进行补充、完善。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加强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的理论关联链接;要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高深的理论知识,突出价值感悟与引领;要努力使教材知识的编排更有条理,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从而不断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构建自己的智能大厦,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德育性与智育性相协调。当前的教学读物种类繁多,品质优劣不一。学生还可以理性地批判政治教辅资料,如找出不同政治教辅资料中与课程标准和教材难以衔接的部分,分辨出因编撰人员的个人主观因素而导致观点不科学、价值观多元化的现象;善于对教辅资料中的试题‘挑刺’,剔除错题、劣题,同时进行错因分析,培养思维的求真性和辨析能力。批判和怀疑是中学生富有建设性的心理特质。[4]迈进新时代,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核心素养的课改要求,让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成为政治大单元教学的常态时,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水平,不断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促使学生的思想不断趋向理性,更好地驾驭未来生活,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成就光彩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刘祥城.政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9(23):303.

[2]李文刚.巧“找茬”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J].亚太教育,2016(1):26.

[3]吴朋朋.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J].生活教育,2018(8):65-67.

批判性范文篇9

一、视觉艺术素养下的批判性思维

当前教育的走向从“知识核心时代”转向“核心素养时代”,而美术素养则是在课程学习之后,对学生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的意识与能力,及其所伴随的个性品质和价值观念的一个定义。[1]因地域的不同,“美术素养”“视觉艺术素养”存在着交叉与关联,相较下,视觉艺术更加强调创造性和接受度。早在1994年,美国在《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将“视觉艺术”界定为包含传统美术、设计、艺术品等的广义的范畴。钱初熹教授也指出,“视觉素养”是青少年必备的核心素养,包括视觉思维能力、视觉艺术鉴赏能力、视觉现象判断能力等,并且表明未来美术教育需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2021教育战略》的“战略目标一”中提到:“适当和公正地评估双方学习的认知和非认知方面,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持久性……”在“战略目标二”中再次提到:“支持推广参与性和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鼓励核心技能的开发等,例如为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问题。”[2]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列为实现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需的能力。[3]可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综上,在信息化的时代,视觉艺术素养是21世纪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也已成为社会生存一项必备的学习与创新技能。因此,美术教育需将视觉图像语言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审美判断能力。

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研究中的现状及问题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作为美术课程的指向标,尽管没有明确指出批判性思维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但对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都有涉及。在课程性质中,新课标将美术列为视觉艺术,注重学生视知觉的发展,以培养学生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着重强调培养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4]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学生广泛接受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增强人文内涵,尊重世界多元,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根据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要制定出使学生学会评判美术作品及其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的课程目标。作为必修的美术鉴赏课程,其内容标准要求学生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和判断,获得审美经验。在教学建议中,新课标鼓励研究型美术教学,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达到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的目的。由此可见,新课标要求下的美术课程不仅以学习优秀美术作品,理解多元文化、提高学生审美为教学要求和目的,增强自我判断意识、倡导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也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因此,新课标逐步把批判性思维定为学生重要的发展能力之一。在高中美术教材中,批判性思维的内容有所体现。现以人美版两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2009版和2019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转变。据统计,2009版美术教材设有思考与讨论模块共39个,其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思考与讨论模块共计12个,占总模块的31%;2019版美术教材设有思考与探究模块共102个,其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思考与讨论模块共计54个,占总模块的53%,比2009版教材提高了21%。可见,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经受到我国教科书编制组的关注和重视。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比重是不同的,在2009版教材中,批判性思维大多集中在绘画领域,而2019版新教材则分配较为均匀。除此之外,2009版教材以单课式为主,2019版教科书以“单元—主题”式学习为主,“绘画”“雕塑”“建筑”“民间美术”“现代艺术”均以单元的形式分开,每个单元中的课例依据知识技能划分为不同的单课,且每课设计了相应的课题。因此,2019版的教材对文化、风格等作品合理并置,更能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2019版教材增加了中外美术史年表对照,既补充了主题的知识,又引导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了美术史知识的框架结构。由此可见,随着教材中以批判性思维内容为核心的课例数逐步增多,课堂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也逐步增大,这有利于学生对不同作品进行批判性鉴赏思考,加大课堂批判性思维内容的深度。

三、批判性思维融入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实践

美术鉴赏旨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获得感知经验,通过学习将美术与自我、生活、社会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美国教育家多尔把思维方式归纳为具有科学逻辑式的分析和隐喻性的描述,一种为说明,一种为诠释,两者互为补充。其中逻辑性能让我们把事物看得更清楚,隐喻性能让我们发觉未知的事物。而美术鉴赏课程可以很好地将两种思维结合在一起并转化为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讲解“素养与情操———美术鉴赏的意义”中朱耷一例时,教师可以问题形式为主导环节,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批评性的个人观点,让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对现代鉴赏和美的观念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通过逻辑式的问题方法,教师将“翻白眼”的作品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在简单介绍作品后,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认为画家朱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画家要选择动物来进行翻白眼的创作?你喜欢他的绘画风格吗?”这种界定性的问题引导,因没有直接阐述世人对画家的评价,所以充分激发了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在教师和学生进行充分探讨后,教师需要对朱耷的生平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朱耷又名八大山人,出身皇室,一辈子反清复明未果,开始全面否定自己后变得疯癫。”之后,教师可以通过隐喻性的描述提出更具开放性和争议的问题:“八大山人的签名有什么特点?有人说‘翻白眼’是朱耷有勇气的表现,你有什么看法?从朱耷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自由’是什么?除了鉴赏一幅作品,我们如何去鉴赏一件事、一个物、一个人?”隐喻性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发现看不到的事物,属于课堂的生产性环节。这种问题能提高课堂的活跃度,让学生在了解美术作品的同时学会用鉴赏的眼光关注社会,运用批判性的思维思考问题。这种探究活动不仅能加大美术课堂的深度,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四、批判性思维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反思

基于批判性思维视野的高中美术教学,其教学方法较为开放包容,无论是直观教授还是实操训练,只要配合以问题启发,就都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要以“最近发展区”为教学指导,让学生自由发挥,在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知识建构,因此,教师要设置教学中心线,让教学环节围绕体验探讨式的过程展开,在生活和鉴赏之间建立联系,用“做中学”替代“身心分离”,完成生成性课堂的目的。[5]为保证教法与学法相辅相成,掌控学情尤为重要。高中生作为个性群体,已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并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此时,教师应从学生视角出发,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其判断性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对事物进行有意义的观察、体验、认知,教师可以丰富的课程资源、开阔的视野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探索,提出具有批判性的观点。教师要以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前提,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大方向:基础目标、核心目标、优先目标。基础目标属于习得性的目标,因为美术鉴赏强调鉴赏的重要性,而学生对美术作品及现象批判性思考的过程是个人主观意识形成的过程,所以基础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能把视觉图像传达的信息转化为经主观视角描述和分析后的信息。核心目标则强调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实现批判性思维核心目标的路径,强调在鉴赏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鉴赏中发现美,或是采用知识迁移法,通过对已知问题的探究获取新的感知经验。优先目标则是把培养学生艺术情趣和批判性思维作为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

在当前以核心素养为主要基调的课程改革中,美术学科的视觉素养处于不可代替的地位。以视觉艺术素养为指导的高中美术鉴赏,应以合理的逻辑性、分析性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理念,就是把“思维型”的教学和主观表达结合起来,使批判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落地,构建新型美术教育观。

参考文献:

[1]王大根.论美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C].第六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大会,2006:103.

[2]钱初熹.当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与高中美术教学[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14:7.

批判性范文篇10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教学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和不可忽视的一环,它是创新教育的需求,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在讨论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其中一个模块即商务知识与技能时,明确指出在系统掌握普通和专业商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1]LorinAnderson(1990)改进了Ben⁃jaminBloom的认知能力分类,提出了一个6级认知能力模型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2]但是反思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其大量的技能课训练和少有的专业知识课程往往只停留在“识记”和“理解”这两个最下面层面上。[2]批判性思维是分析和评价,是创新教育的需求。目前,极具专业特定性的商务英语专业迅猛发展,研究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显得愈发必要。本文综述了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理论,在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进而探讨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论综述

(一)起源和发展

西方术语CriticalThinking在国内主要翻译为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评判性思维、批判性思考、高层次思维。二十世纪初,批判性思维始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反思性思维”,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把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其研究趋于完善,并且在教学中得到实际运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教育学与逻辑学领域引进批判性思维研究。而20世纪末期,随着“思辨缺席症”的提出,我国外语界开始关注批判性思维研究,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商务英语专业是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批准的新兴专业,与传统的英语专业并列。接着便有少数学者开始关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状况,例如,2012年集美大学的饶妙老师调查了该校包括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内的商务类学科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研究结果表明该校学生批判性思维偏弱,学生的思维能力迫切需要得到提高。先鹏和王关富从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所具有的优势,并探讨了其会面临的挑战。[3]

(二)界定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对批判性思维的界定,学者们仍存在争论。学者对批判必思维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美国罗伯特•恩尼斯(1991)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一种思维”,包括认知技能(或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情感意向(或批判性精神)两个方面。[4]但其中,以彼得•法乔恩所给出的定义最为典型,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而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5]国内学者文秋芳教授将CriticalThinking译为“思辨能力”,认为思辨能力指思考与辨析,是一种穿透事物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做出逻辑理智的判断,包括思维、论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认知与人格特质的统一。前者包括分析、阐释、评价、推理、揭示、自我调控,而后者则包括好奇、开放、正直、自信、坚持。[6]

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分析

作为新兴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自身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在经济领域的英语应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该专业不仅开设了英语课程还开设了与经济、商务相关的课程,丰富多元的课程设置以及商务知识和英语结合的逻辑和内容,都有利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和社会商务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在实习实践中评价学习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升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3]尽管较之于传统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自身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亦是任重道远。以下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探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教育因素。

(一)商务英语专业师资匮乏且批判性思维能力缺席

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仍然没有足够的既拥有良好的英语语言水平又具备商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教师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但却缺乏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师队伍的严峻形势,成为限制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的瓶颈,导致高校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问题难度加大。而且,商务英语专业师资匮乏这一问题在短时期内难以解决。此外,“思辨缺席症”既指“外语系的学生”思辨缺席,也指“外语系教师”思辨缺席,通指“学外语出身的人”思辨缺席。[7]教师自身的思辨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

(二)商务英语专业缺乏合理有效的评测方法

传统的英语专业的主要靠TEM4和TEM8测评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新形势下,商务英语专业应重新制定符合当下需求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商务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这三种能力的考察有机结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照搬沿袭过去的评价内容和模式,需要科学分配考察学生英语知识技能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比重,使得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既学习了英语知识,又提升了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而,当前商务英语专业尚未研究出测试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商务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标准。就全国范围来看,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四、八级考试仍在测试阶段,尚未在全国运行。

(三)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在教学方式方面,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要么照章办事,要么机械模仿,要么根据经验,虽认真备课,但忽略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拘泥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注重知识与信息的单向传输,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英语知识点。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因未及时获取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最新研究成果,无法正确认识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也不了解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不清楚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模式和设计方案,不具备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及策略,因此并不能为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创设有利环境,无法满足他们的批判欲望,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批判需求。当然,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也会在课堂上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围绕话题进行讨论,和学生进行互动,但大多数的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流于形式,在激发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学习兴趣的实效性方面不显著、收效甚微。此外,在教学内容和实践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教授商务知识的原理内容、相关定义或者概念时,忽略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这些原理内容、定义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关性之间的理解和掌握,往往把商务知识课程的学习变成学生“囫囵吞枣”,靠机械性的背诵、记忆取得成绩的过程。[3]然而,商务英语专业虽然是语言专业,但就其课程体系中的商务知识课程来说,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不仅仅就要传授具体的商务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学生拥有商务思维能力,换言之,帮助学生学会从商务学科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

三、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具体思路

上文提到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合理有效的评测方法和教学的模式、内容和实践对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也依次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

(一)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批判性教学的能力

要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批判性教学的能力,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批判思考教学的信仰和具备批判的教学态度,意识到思考的必要性,有创意地使用教材,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并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等。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开放的心胸,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心理自由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指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还应具有多元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批判思考教学的专业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8]只有教师自身首先对批判性思维的原理和方法有个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拥有较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把这种能力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运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转变教学方法和模式

要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解除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把学生从束缚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获得思维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还要从教师的角度改变教师的权威观念,树立起批判思考教学的信仰,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多问多思,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其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需要变革其教学方法,将教师“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参与式学习”紧密结合。[8]学生的参与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极为重要,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敢于各抒己见并增强辩论、批驳意识,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也才能为其学生提供一个提升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平台。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渗透,精心设计与本节课有关的课堂讨论或者小组活动,形成生生、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最后,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建立对话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摒弃“满堂灌式”“记忆式”或“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展开平等、开发的谈论和对话。但首先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设计出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然后逐步鼓励学生提问。这种民主平等、双向交流的对话式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性。

(三)改革测试评价制度

尽管传统的标准化考核方式可以有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测试评价环节中不能照搬此种考核方式,而应该注重考核学生的创造性内容和主观思想。在具体的课程考核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个人展示、个人调查、小组展示、小组讨论、读书笔记等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测试形式,并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将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等多元考核形式。此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让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将师生共评同生生互评、小组互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鉴于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重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围绕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综述了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揭示了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旨在探索一条符合商务英语专业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胡月月 张媛 单位:滁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6(4).

[2]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

[3]先鹏,王关富.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优势与挑战[J].外国语文,2014,30(4).

[5]黄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实践探索—一项基于商务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177.

[6]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