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20:58:07

评价管理

评价管理范文篇1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经贸、财政、建设、交通、水利、通信、卫生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第四条国务院规定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

下列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一)重大建设工程:

1.公路、铁路干线的特大型桥梁、大型桥梁以及长度1000米以上的隧道。

2.铁路干线上大型站的候车室和枢纽的主要用房;4d标准以上机场;5000吨级以上港口、码头工程。

3.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或者规划容量80万千瓦以上的火力发电厂和装机容量2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500千伏以上的变电站;省、市电力调度中心大楼。

4.大中城市长途电信枢纽、终局容量10万门以上程控电话端局和承担特殊重要任务的市话局、一级邮件处理中心。

5.省、市、县级中心医院主体建筑;大中城市广播电视中心主体工程及广播电视发射塔;大中城市供水、供气的主体工程。

6.80米以上高层建筑工程;大型影剧院、大会堂、影剧院、体育馆以及单体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工程。

7.位于地震动参数分界线两侧各8公里内的新建大中型工程;占地范围较大、跨不同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和新建开发区。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的大型水库大坝和重要中型水库大坝及其提防。

(三)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对本行政区域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建设工程。

第五条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应当取得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颁发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并按资质许可范围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

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规范,确保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质量。

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财政、价格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者提高收费标准。

第六条建设单位应当将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

第七条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编制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依据国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的规定,除依法应当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外,由省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负责审定,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省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审定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不予批准。

第九条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会同建设、交通、水利、通信等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依据职权,责令改正,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评价管理范文篇2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认真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云发〔20****〕21号)精神,全面推动七彩****保护行动深入开展,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环境影响评价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节约、清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在重大决策、区域开发、项目建设、评优创先等方面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

二、统筹规划,全面推进

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出台重大决策、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思想,牢固树立环境代价、生态成本的观念,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统筹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建设等需要,兼顾资源承载力、环境容纳力、生态功能区划等要求,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有关规划,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等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10类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源头上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对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审批。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规划编制机关负责委托或者组织编制,由同级环境保护部门组织审查;涉及跨行政区域的,由上一级环境保护部门组织审查。

当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重点抓好有关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规划和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到2008年10月1日,上述规划未完成环境影响评价的,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一律不予审批其中的建设项目影响环境评价文件;到2009年10月1日,对未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10类专项规划中的项目,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不得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三、齐抓共管,从严把关

各地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对区域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控制计划,未做到“上大关小、以新带老、区域削减”替代,不履行承诺、不落实环境影响评价要求、不能完成限期治理任务,以及不依法及时足额上缴排污费的地区或者建设单位,环境保护部门要实行区域或者单位停批。对超过污染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规定,不符合生态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其他有关专项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部门一律不得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未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手续的建设项目,发展改革委、经委不得审批或者核准,国土、林业部门不得批准用地,银行不得给予贷款,工商部门不得办理营业执照,质监部门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监部门不得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时,对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出现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要求,以及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规划编制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要积极依法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和跟踪评价。

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坚决纠正项目建设中的环境违法行为,对达不到试生产、竣工验收要求的项目,不得许可试生产和通过竣工验收。

四、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有关部门、建设单位、评价单位、技术评估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申报、受理、技术评估、行政审批的程序、时限和要求,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行政审批责任制,防止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的缺位、越位和错位。要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有关部门开展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和“三同时”监督,建立和完善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环境保护联动监督机制。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尽快完善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的规定,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对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对位于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地、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等环境敏感区的污染较严重和对生态影响较大的项目,要按照从严的要求适当调整审批权;对其他污染较小和生态影响较轻的项目,要下放审批权。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按照“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要求,加快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建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申报、审批和验收的网络系统,并在网站上公布项目审批和验收的进展和结果。

五、强化监督,严格执法

评价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基建综合评价;评价指标;评价工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建设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电网建设的高效推进是确保公司战略落地和电网规划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同时也是工程建设效益的保障。为落实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电网的战略目标,提高基建工程的建设质量,亟需完善、健全基建综合评价管理体系。规范基建工程达标投产管理,切实保证基建工程规范达标、绿色可靠、文档齐全、零缺陷[1]。

一、引言

基建综合评价是利用简单数学方法对基建工作的多个管理指标进行加工和提炼,通过定量分析,以实现对评价对象进行优劣排序评价的一种评价方法。南方电网公司基建部于2014年建成了基建综合评价体系框架。利用简单的数学模型,从KPI指标管理、过程管理、奖励和处罚三方面评价基建各单位工作完成效果情况,通过基建综合评价持续提高基建各单位管理水平[2]。然而基建综合评价工作发展至今,虽每年都进行了更新完善,但基建综合评价体系在过程评价标准、评分复核方式等方面,仍有一定的不足之处。(1)未实现对所有基建单位进行差异化评价目前基建综合评价对象网、省、地三层级评价体系未进行差异化区分,评价重点不突出。对于不同层级建设单位和业务项目部,未实现差异性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案,导致评价效率偏低。(2)基建综合评价体系仍需完善基建综合评价结果逐年提高,随着工作情况的改善与战略方针的改变,综合评价体系也亟需随之优化完善,才能起到“标杆引领”的作用。(3)综合评价缺乏对标模型目前基建综合评价体系缺乏对标模型,评价结果无法直接与同业或异业进行对标,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4)基建信息化水平需进一步加强基建信息系统普遍存在系统数据与实际数据不一致、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全面等问题。此外,系统应用模块和实际情况、档案管理要求存在不一致,系统业务流程和现场管控匹配度不高,造成基建档案管理和系统录入人员工作量增加,出错概率加大。(5)评价结果有待进一步分析利用目前基建综合评价结果仅进行简单陈列比较,未深入分析评价指标背后隐藏的问题未助力于基建薄弱环节改善。同时基建信息系统缺乏实时显示与预警功能,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基建管理提高。本文通过研究基建综合评价管理的评价体系、评价工具及信息化实现方式,完善基建综合评价机制,提高基建管理水平能力。

二、评价体系完善

1.评价体系完善原则。为完善基建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基建管理水平提高,基建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应符合以下原则。科学性和客观性。指标的标准应能真实科学地反映基建工作的性质特点,所采集的数据信息要可靠、准确,所用的方法要科学化,并可通过信息系统获取。可比性和发展性。指标应能够在评价对象之间进行比较,区分优劣。指标之间也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指标对于评价对象而言既要评价它的现状水平,也要评估其发展潜力和趋势,管理有进步空间。指标应具有可行性。选取的指标应符合客观实际水平,有稳定的数据来源,易于操作,评价指标含义要明确、数据要规范、口径要一致、资料收集要简便易行。2.评价内容制定。通过全面梳理基建管理业务链,针对不同基建管理层级(含业主项目部),修订完善的网、省、地三个层级过程评价内容。以基建精益管理为切入点,围绕基建管理核心业务,以评价业务开展效率效果、解决业务问题为出发点,尽量选取量化指标,兼顾过程性检查和量化结果。遵循分层分级管理的原则,优化基建综合评价维度及指标。结合文献研究与专家访谈,在原有综合评价体系的框架下,运用ECRS分析方法(E:消除、C:合并、R:重排、S:简化),调整优化综合评价各级指标。将梳理的评价指标分为定量、定性两类:定量指标可直接计算得到;定性指标采取模糊数学法处理,制定相应的评价规则[3]。3.评价方法完善。设定综合评价的复核体系或模式,导入数学模型,寻找最佳的数学方法,保证复核的科学性。合理分配管理指标考核和过程考核权重系数,适当加大过程考核权重系数,体现过程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合理分配管理指标考核中各具体指标权重系数,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各指标权重系数。合理分配过程管理中操作指标和过程检查权重系数,采用信息系统监控、综合评价工作和日常工作的结合的现场检查模式评价过程管理效果。4.评价方式制定。由南方电网内部专家进行评价审核,按照“分级自评、逐级认定”原则开展,地市局自评分数线由省公司专业部门划定,业主项目部自评分数线由地市局择优评定,全网择优评价分数线由网公司择优评定。5.建立对标模型。通过建立对标模型实施对标工作,找出差距及改进方向,促进提高基建管理水平。依照基建综合评价模型,沿用基建管理指标考核、过程评价考核、奖励和处罚考核相结合的形式。研究建立基建综合评价对标模型,明确基建管理对标指标、一流指标目标值管理方法和对标单位的选取原则。通过对标模型的管理,确保基建关键指标如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4]。

三、评价工具制定

评价工具的选择与设计是在组织中开展评价活动的关键环节,与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直接相关,因此多数组织在选择评价工具时都面临着挑战[5]。为推进公司基建综合评价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结合公司基建综合评价专项工作要求及基建项目现场检查八大管理要求,制定《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基建综合评价标准化工具手册》,涵盖基建指标管理、评价方法、现场评价标准等六项管理工具。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公司基建项目现场管理,推进标准建设工作,基于标准化工具手册的基础上制定《公司基建管理检查评价标准表格》,覆盖基建智能管理检查及基建项目管理检查表格,通过对检查对象开展检查工作,综合反映分子公司、建设单位以及业主项目部的基建工作综合管理水平。

四、信息化系统搭建

1.信息化评价方法制定。基于公司基建业务管理流程,重点从评价指标数据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看板等方面研究综合评价的信息化评价方法,从系统的实用性、可行性、先进性、成熟性、标准化和开放性以及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考虑,提升基建综合评价的效率和客观性。建立自动统计和自动分析模型,定期对基建综合评价数据进行采集,实现强大的报表功能和统计分析功能[6]。2.信息化管理模块功能规划。依据网公司、各子公司、各建设单位基建管理部门根据公司基建管理规定和公司基建7个管理办法,以及基建综合评价流程规范提出基建综合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需求。让基建综合评价管理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实现基建管理综合管理智能化。全面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统计分析、移动应用技术、“互联网+”等技术,搭建南方电网基建综合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基建综合评价的工作方案、评价数据、现场检查、KPI指标、考评得分等信息进行有效地收集、处理,规范基建综合评价管理流程,实现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实现对基建综合评价体系全过程管理、基建综合评价大数据分析、基建综合评价信息化管理现场检查移动终端、推进指标数据直采直送及基建综合评价信息库等功能。

参考文献

[1]石登位,来春燕,钱磊,等.基建综合评价指标动态管理的研究与应用[J].贵州电力技术,2017,20(1):51-54.

[2]崔文俊.南方电网基建综合评价工作机制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32):102-103.

[3]王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政府基建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4,12(4):58-61.

[4]杨京齐.基于灰决策的电力同业对标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

[5]马佳铮,包国宪.组织绩效评价中评价工具整合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11):86-90.

评价管理范文篇4

第一条为了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统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可以按照《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所示的加速度(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第五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必须严格执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国家标准,确保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质量,并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对本省行政区域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包括:

(一)交通工程:

1.公路长隧道(长度大于1000米),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上的特大桥梁(多孔跨径总长大于1000米,单孔跨径大于150米);

2.越江隧道、海底隧道或者水深大于20米、墩高大于80米、跨度大于150米及其他技术复杂、修复困难的铁路桥梁等特别重要的铁路工程;

3.国际或者国内主要干线机场航站楼、航管楼(包括塔台、通信楼)、大型机库以及油罐罐体构筑物;

4.危险品码头及2万吨以上码头;

5.城市轨道交通。

(二)通讯工程:

1.功率200千瓦以上的广播发射台、电视台(包括电视差转台、电视播控中心、电视发射塔等);

2.容量5万门以上的长途电话枢纽。

(三)能源工程:

1.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火电厂,LNG电厂以及其他规划容量80万千瓦以上的电厂;

2.装机容量2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

3.500千伏以上变电站和省、设区市电力调度中心。

(四)生命线工程:

1.总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大坝或者位于中等以上城市上游涉及主要城区防洪安全的重要中型水库大坝及Ⅰ级堤防工程;

2.日供水20万吨以上水厂;

3.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燃气气源厂;

4.三级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

5.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各类救灾应急指挥中心。

(五)工业工程:

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核工业和大型重工业工程。

(六)其他重要工程:

1.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大型影剧院,大型体育场馆,大型展览馆、会展中心;

2高度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

第六条建设单位应当将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

建设单位应当将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报送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但依法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的除外。

第七条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之日起15日内进行审定,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15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0日,并将延长期限告知建设单位。

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在确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后,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建设单位,并告知建设工程所在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第八条按照规定必须进行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的工程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项目审批部门在审批项目建议书或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审查其是否包含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按照规定实行核准制的工程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项目核准部门在核准项目申请报告时审查其是否包含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对未按照本办法要求进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部门按照规定不予批准。

第九条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从业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资质资格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从业单位应当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国家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对其出具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质量负法律责任。

第十条在本省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的省外单位,应当到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工程项目所在地的设区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按照省级以上价格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收费项目及其标准收取费用,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

第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建设单位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或者不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县级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评价管理范文篇5

目前各供电公司已提出各种行政管理和技术更新手段,努力解决拖欠电费问题。其中客户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定性评级办法,缺乏“人机结合”,存在涉及信息量大,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信用评价体系缺乏细致准确的科学指标体系,评级中主观因素和经验因素较多,难以量化和标准化,给信用评价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同时也难以真正发挥信用等级评级的作用。

一、关于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信息的划分

涉及客户信用的信息非常广泛,包括被评对象的财务状况、收入状况、营运状况、竞争地位、未来发展趋势、经济环境及其他与信用相关的方方面面。供电企业作为与各行各业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除了一般的商业资信,还对客户用电的安全信用、可靠信用等要求较高。近年窃电现象严重,而有关的电力法规在实际中却难以贯彻,对供电企业经济利益损害较大,因此法律信用也应考虑在内。而电力客户的信用评价还需结合电力产品的特点,如用电计量信用,电价执行信用,用电协助信用等。

二、确立客户信用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外的评价机构在实践中常用的评价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其中定性评价法依赖于评价人员的经验和能力,主观性较强,结果的客观、公正性难以保证。定量评价法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数据为分析基础,通过数学模型来测定信用风险的大小。这种方法使用简便、成本低,但是,评价模型法的预测效果随时间的长短而不一样,时间越短,准确率越高,反之越低。综合评价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要求对评价对象做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该方法现已为世界各大评级公司所采用,它代表了当今信用风险评价方法发展的主流方向。

供电企业不像金融机构要考虑投资带来的风险,难以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为众多的客户进行复杂的综合评价,采取定量评价法既容易掌握,又便于解决客户众多的问题,同时也可满足供电企业的需要。因此,供电企业应采用定量评价法中的“加权”计分法。

三、信用评级的划分标准

信用评级的结果采用国际通用的等级符号标记,实行四等十级制。从高到低依次为: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B级、CCC级、CC级、C级和D级。根据这一标准,级别越低,表明被评价客户企业运行状况、财务状况、安全状况等越差,供电企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四、电力客户信用等级评价管理系统的组成

电力客户信用等级评价管理系统主要由五个功能子系统和信用信息数据库构成。五个功能子系统包括:信息整合子系统、信用评价子系统、欠费风险控制子系统、用电异常检测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子系统。

五、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系统建设中一个重要环节,既要保证信息交换的通畅,又要必须考虑信息的安全以及网络平台本身的稳健,能抵御来自网络的非法攻击。传统的操作权限管理已不能满足信息安全的需要,必须在网络、服务器和客户端实施立体安全防护。采用的主要技术应包括:隧道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分级授权与多层检验。

客户信用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涉及企业的预算、营销、财务、生产等多个部门或业务,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领域。

评价管理范文篇6

第一条为推进实施名牌战略,规范山东名牌产品的评价管理工作,促进山东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提高我省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第12号局长令)和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发[1998]11号文、鲁政发[2000]40号文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山东名牌产品,是指实物质量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居同行业前列、用户满意度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按本办法认定公布的产品。

第三条山东省境内依法成立和满足申报条件的各类生产企业均可申报山东名牌产品。

第四条山东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建立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政府推动、引导、监督管理为保证,以用户满意为宗旨的总体推进机制。

第五条山东名牌产品的评审原则:

(一)企业自愿申报;

(二)市场评价、专家评审、产品质量检验和用户满意度调查;

(三)科学、公开、公正、公平;

(四)不向企业收费,不增加企业负担;

(五)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根据省政府赋予的职责,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组织山东名牌产品的评价管理工作。

第七条山东省名牌产品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评审委),具体负责山东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并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统一部署,负责山东产品申报中国名牌的材料初审和推荐工作。

第八条省评审委由质量技术监督、经贸、科技、信息产业、出入境检验检疫、农业、海洋与水产、环保、工商行政管理和省各行业管理部门及省质量管理协会、省工业经济联合会、省''''消费者协会、山东质量检验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代表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

第九条省评审委根据工作需要,设生产资料、消费类产品等若干专家组。专家组根据本办法第四章规定的评价指标,分别制定各类产品的评审实施细则,并承担该类产品的评价工作。

第十条山东省名牌产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评审办)设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处,承担省评审委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

(一)汇总和提报年度评审项目计划;

(二)组织拟定评审细则;

(三)推荐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四)认定各专家评审组;

(五)组织实施具体评审工作;

(六)组织质量跟踪和用户满意度调查;

(七)推荐预审产品名单。

第十一条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组织辖区内所属企业的申报和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申报条件

第十二条申报山东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质量政策的规定;

(二)产品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先进。产品实物质量在同类产品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率、品牌知名度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产品前列;

(三)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标准组织生产;

(四)有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和计量保证能力;

(五)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并有效运行;

(六)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用户满意度高;

(七)年销售额、实现利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居省内同行业前列;

(八)产品质量长期稳定,近三年在质量监督检查中均为合格;出口商品连续三年检验合格。

第十三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申报山东名牌产品。

(一)列入生产许可证、出口质量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及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等管理范围尚未获证的;

(二)用户、消费者投诉率高、反映质量问题突出的;

(三)近三年内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有重大质量投诉经查证属实的;

(四)有其他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四章评价指标

第十四条建立以市场评价、质量评价为主,兼顾效益评价和发展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十五条市场评价主要评价申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度和出口创汇率三项指标。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度反映消费者(用户)对申报产品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出口创汇率衡量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程度。

第十六条质量评价主要评价申报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和持续保证能力。评价产品实物质量水平主要是与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比较;质量保证能力则反映企业稳定保持相应质量水平、不断进行质量改进的能力,体现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性等。

第十七条效益和发展评价主要评价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效益评价重点选择企业实现利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水平和总资产贡献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发展评价重点选择企业技术开发水平和企业规模水平,评价指标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适当倾斜。

第五章评审程序

第十八条山东名牌产品的评审按计划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申报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如实填写《山东名牌产品申请表》并提供有效材料(见申请表附件),在规定的期限内报送企业所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也可按照省评审委公布的网址,直接上网申报和查询。

第二十条各市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具体负责受理山东名牌产品的申请,组织本地有关部门进行材料初审。着重对企业申报的产品范围和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查,并写出推荐意见,在规定的期限内报送省评审办。

第二十一条省评审办组织用户质量跟踪和市场调查;委托有关质检机构对申报产品进行质量检验,提出预审名单分送各专家组进行预审。

第二十二条各专家组对申报企业产品的质量、市场、效益、发展等方面指标,按照产品评审实施细则进行综合评价,并确定山东名牌产品预选名单,在规定的期限内,报送省评审办。

第二十三条省评审办对各专家组提出的预选名单,汇总分析并提交省评审委全体委员会审定,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

第六章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四条山东名牌产品实行动态管理。有效期为三年,期满前三个月可重新申请。

第二十五条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山东名牌产品的标志是质量标志,依法受到保护。获得山东名牌产品的企业在有效期内,可在广告宣传、产品包装物和说明书上使用统一规定的山东名牌产品标志,但必须注明所获得称号的有效期间,并限定使用在被认定公布的产品型号和规格上,不得扩大使用范围。

第二十六条获得山东名牌产品的企业,不得擅自转让山东名牌产品证书和标志。未获得山东名牌产品的企业,不得冒用山东名牌产品证书和标志。违者,由质量技术监督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第二十七条获得山东名牌产品的企业,应于每年12月20日前向省评审办报送名牌产品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情况。

第二十八条山东名牌产品在有效期内,符合免检条件的,免于省以下各级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检查。对符合出口免检有关规定的,依法优先予以免检。

第二十九条按有关规定对在实施名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三十条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暂停或者撤销山东名牌产品称号:

(一)产品质量下降,消费者反映强烈的;

(二)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

(三)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出现重大问题的;

(四)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五)弄虚作假骗取山东名牌产品称号的。

评价管理范文篇7

第一条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条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

预算部门(单位)(以下简称部门(单位))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第四条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支出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绩效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评价应当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公正公开原则。绩效评价应当客观、公正,标准统一、资料可靠,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三)分级分类原则。绩效评价由各级财政部门、部门(单位)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

(四)绩效相关原则。绩效评价应当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价结果应清晰反映支出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

第六条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各级政府制订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三)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

(四)部门(单位)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

(五)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

(六)部门(单位)预算申报的相关材料、依法批复的部门(单位)预算;地方申请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相关资料;

(七)部门(单位)年度决算报告;

(八)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审计报告;

(九)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第七条绩效评价的对象包括部门(单位)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

第八条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应当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部门整体支出进行评价。

第九条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原则上应当重点对享受资金较多的地区进行绩效评价;专项转移支付支出,原则上应当以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支出为重点进行绩效评价。

第十条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

(二)为加强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采取的措施等;

(三)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是否达到预定产出和效果等;

(四)需要评价的其他内容。

第十一条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年度为周期,对跨年度的重大(重点)项目可根据项目或支出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三章绩效目标

第十二条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根据不同情况由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分别或共同设定。

第十三条绩效目标应编入部门年度预算。

第十四条绩效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时效目标、成本目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

(二)达到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必需的资源;

(三)支出的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四)衡量或评估每一项目活动的相关产出、服务水平和结果的考核指标。

第十五条绩效目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指向明确。绩效目标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

(二)具体细化。绩效目标应当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

(三)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要经过科学预测和调查研究,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

第四章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

第十六条绩效评价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应当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正确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重要性原则。应当优先使用最具部门(单位)或行业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三)系统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四)经济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应当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十七条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一)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指标,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

(二)个性指标是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确定的适用于不同部门的指标。

(三)绩效评价指标由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分别或共同制定。

第十八条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一)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四)其他标准。

第十九条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成本、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绩效评价。

(二)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三)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四)最低成本法。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公共管理与服务、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领域支出的绩效评价。

(五)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六)其他评价方法。

第二十条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

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第五章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和工作程序

第二十一条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绩效评价规章制度,指导、检查各部门(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并根据需要对部门(单位)支出绩效实施评价和再评价。

第二十二条部门(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十三条根据需要,绩效评价可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进行。

第二十四条财政部门或部门(单位)实施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一)设定绩效目标。部门(单位)编制支出预算时,应当设定绩效目标。

(二)确定被评价的部门(单位)或项目。

(三)撰写绩效报告。预算年度终了或跨年度重大项目实施一定阶段时,部门(单位)应当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撰写绩效报告。

(四)完成绩效评价。评价部门根据被评价部门(单位)的绩效报告,对其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撰写绩效评价报告,并报送财政部门备案。

(五)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

第二十五条财政部门可以对部门(单位)实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实施再评价。再评价的工作程序是:

(一)确定被评价的部门(单位)及项目;

(二)确定再评价的指标、标准和方法;

(三)具体组织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再评价,撰写再评价报告;

(四)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

第六章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

第二十六条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应当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

第二十七条绩效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况,包括部门(单位)职能、事业发展规划、预决算情况、项目立项依据等;

(二)绩效目标及其设立依据和调整情况;

(三)对预算年度内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四)对照绩效目标,对所取得的业绩进行评价;

(五)分析说明未完成项目目标及其原因;

(六)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第二十八条绩效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二)为实现绩效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三)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评价结论及建议。

第二十九条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的具体格式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第七章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第三十条绩效评价结果应当采取评分与评级相结合的形式,具体分值和等级可根据不同评价内容设定。

评价管理范文篇8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

第三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相关社会组织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四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会同卫生部制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规定,并监督实施;

(二)组织检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会同卫生部组织检查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会同卫生部组织、协调对突发、群发的严重伤害或死亡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四)商卫生部确定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品种;

(五)通报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和再评价结果;

(六)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结果,依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组织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并会同同级卫生主管部门组织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

(二)会同同级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突发、群发的严重伤害或死亡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三)通报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和再评价结果;

(四)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结果,依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第六条卫生部和地方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医疗卫生机构中与实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有关的管理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组织检查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

(二)对与医疗器械相关的医疗技术和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依法对产生严重后果的医疗技术和行为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三)协调对医疗卫生机构中发生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调查;

(四)对产生严重后果的医疗器械依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第七条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承担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技术工作,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负责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的收集、评价和反馈;

(二)负责医疗器械再评价的有关技术工作;

(三)负责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进行技术指导;

(四)承担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数据库和信息网络的建设、维护工作。

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技术工作,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的收集、评价、反馈和报告工作;

(二)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的境内第一、二类医疗器械再评价的有关技术工作。

第三章不良事件报告

第九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指定机构并配备专(兼)职人员承担本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并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记录应当保存至医疗器械标明的使用期后2年,但是记录保存期限应当不少于5年。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包括本办法附件1~3的内容,以及不良事件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过程中有关的文件记录。

第十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主动向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收集其产品发生的所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给予配合。

生产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企业还应当建立相应制度,以保证其产品的可追溯性。

第十一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应当报告涉及其生产、经营的产品所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应当报告涉及其使用的医疗器械所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当遵循可疑即报的原则。

第十二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发现或者知悉应报告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应当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附件1)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其中,导致死亡的事件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事件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报告。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在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的同时,应当告知相关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认为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但是应当及时告知被越过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第十三条个人发现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可以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或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个人报告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后,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通报。

第十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收到不良事件报告后,应当及时通知相关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接到通知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督促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不良事件的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报告工作。

第十五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在首次报告后的20个工作日内,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附件2),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

出现首次报告和前款规定的补充报告以外的情况或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采取进一步措施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提交相关补充信息。

为了保护公众的安全和健康,或者为了澄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中的特定问题,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书面通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提交相关补充信息;书面通知中应当载明提交补充信息的具体要求、理由和时限。

第十六条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在每年1月底前对上一年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年度汇总报告表》(附件3),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和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在每年1月底之前对上一年度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并保存备查。

第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调查、核实、分析、评价,并按照以下规定报告:

(一)收到导致死亡事件的首次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同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主管部门;

(二)收到导致死亡事件的首次报告后,于5个工作日内在《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上填写初步分析意见,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同时抄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主管部门;收到导致死亡事件的补充报告和相关补充信息后,于15个工作日内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上填写分析评价意见或者形成补充意见,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同时抄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主管部门;

(三)收到导致严重伤害事件、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事件的首次报告后,于15个工作日内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上填写初步分析意见,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严重伤害事件、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事件的补充报告和相关补充信息后,于20个工作日内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上填写分析评价意见或者形成补充意见,报送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四)对收到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事件报告,应当进行汇总并提出分析评价意见,每季度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抄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主管部门;

(五)收到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年度汇总报告后,于30个工作日内提出分析评价意见,报送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于每年2月底前进行汇总并提出分析评价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八条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收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的报告后,应当对报告进一步分析、评价,必要时进行调查、核实,并按照以下规定报告:

(一)收到导致死亡事件的首次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于5个工作日内提出初步分析意见,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时抄送卫生部;收到导致死亡事件补充报告和相应的其他信息后,于15个工作日内提出分析评价意见,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时抄送卫生部;

(二)对收到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事件报告,应当进行汇总并提出分析评价意见,每季度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抄送卫生部;

(三)收到年度汇总报告后,于每年3月底前进行汇总并提出分析评价意见,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抄送卫生部。

第十九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在调查、核实、分析、评价不良事件报告时,需要组织专家论证或者委托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提出关联性评价意见,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

第二十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发现突发、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并在24小时内填写并报送《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认为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但是应当及时告知被越过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第二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发生突发、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应当立即会同同级卫生主管部门组织调查、核实、处理,并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突发、群发事件的严重程度或者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可以会同卫生部直接组织或者协调对突发、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第二十二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对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单位或者个人反馈相关信息。

第五章控制

第三十一条在按照本办法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配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主管部门对报告事件进行调查,提供相关资料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第三十二条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危害程度,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要时应当采取警示、检查、修理、重新标签、修改说明书、软件升级、替换、收回、销毁等控制措施。

第三十三条针对所发生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生产企业采取的控制措施可能不足以有效防范有关医疗器械对公众安全和健康产生的威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对境内和境外医疗器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的境内第一类、第二类医疗器械,采取发出警示、公告、暂停销售、暂停使用、责令召回等措施。

出现突发、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时,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十四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期通报或专项通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结果,公布对有关医疗器械采取的控制措施。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医疗器械再评价,是指对获准上市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价,并实施相应措施的过程。

严重伤害,是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危及生命;

(二)导致机体功能的永久性伤害或者机体结构的永久性损伤;

(三)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免上述永久性伤害或者损伤。

医疗卫生机构,是指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和其他隶属于卫生主管部门的卫生机构。

第三十六条产品既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也在境外上市销售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将其相关产品在境外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以及采取的控制措施自发现之日起15日内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第三十七条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要求报告。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关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相应规定,适用于境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中国境内的人。包括境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中国境内的代表机构或在中国境内指定的企业法人单位。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参照境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执行。

第三十九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指导开展医疗器械再评价工作的依据,不作为医疗纠纷、医疗诉讼和处理医疗器械质量事故的依据。

对属于医疗事故或者医疗器械质量问题的,应当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另行处理。

第四十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有关工作人员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工作中违反规定、延误不良事件报告、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复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一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相关表格和相应计算机软件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编制。

评价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经济评价;管理体系;效益管控;辽河油田

面对国际油价低位徘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公司所属油气田生产企业在提质增效中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作为投资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完整项目管理的重要工具,经济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倍加凸显,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经济评价管理体系,从技术和管理双重角度,强化企业的效益管控,发挥经济评价在项目决策中的参谋职能[1]。笔者基于低油价下油气田企业的提质增效和效益管控,提出了“油气田企业经济评价管理体系”,该体系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突破效益瓶颈、实现管理理念转型、提升经营决策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油气田企业经济评价管理体系的构建基础

经济评价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特别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和2014年的国际油价暴跌,更是让经济评价成为投资决策的基本要素。构建油气田企业经济评价管理体系,效益理念、管理层重视、复合型人才、纵横向支持、成果应用5个方面是基础。1.1效益理念是核心。对油气田企业来说,在高油价时期,有产量就有效益,上产目标和效益目标是一致的,企业生产的核心是稳产、上产[2]。而低油价犹如放大镜,让原先管理粗放、重规模轻效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发展短板加倍显性化,销售收入骤降,开采成本居高不下,利润空间几乎全无,经营风险无处不在。可以说,低油价考验的是勘探开发的创新能力,揭示的是管理者的驾驭能力,检验的是经济评价的应对能力。效益是一个企业永恒的指标,“一切成本都可以降”的效益理念必须体现在每名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上。要从注重规模速度向更注重质量效益转型,把投资回报摆在第一位,达不到效益标准的项目不能审批,更不能实施。要强化项目的投资效益评价,严格执行企业规定的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通过优化方案来提升效益。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效益评价模式[3],不仅从项目自身层面评价效益,还要站在石油公司层面,从业务链、产业链和社会链三个角度评价项目的整体效益,突出规模效益,既考虑当前,又兼顾长远,全方位、全生命周期评价好每一个新建项目。1.2管理层重视是前提。管理层是企业为了实现总体经营目标而形成的。从广义上讲,管理层是指对企业活动的执行负有管理责任的组织。从经济学上讲,管理层指公司、企业或组织机构内部处于管理地位、负有管理责任的团体或人员。随着企业质量效益发展的逐步深入,油气田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管理层重视程度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必要性、对经济评价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石油对经济评价工作非常重视,2016年底,集团公司董事长办公会专门审议并《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明确按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办法论证产量、投资、成本和效益,达不到效益标准的不立项、不安排、不实施;2017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将注重投资回报、强化成本控制、追求效益产量确定为经济评价工作的核心任务。1.3复合型人才是关键。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他们往往专业能力突出、工作适应力强,面对困难思维开阔、心理素质好,知识面较广,文化程度较高,具有多方向培养潜力。经济评价对专业知识的复合性要求高,直接考量着经济评价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勘探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涉及石油地质、油藏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集输工程、地面工程等多门类业务领域,作为经济评价人员,必须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精通方案和部署的设计流程,才能把项目评价好、评价准。1.4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支持是保障。在企业管理中,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沟通协作是做好经济评价工作的基本保障。油气田生产企业作为大型链式生产体系[4],生产环节多,部门单位设置较多,岗位分工较为细化,协作关系复杂,生产连续性强,部门单位间的沟通协作极为重要。就经济评价体系而言,从管理油藏到经营油藏,经济评价需要得到勘探开发、钻采工艺、财务结算、投资计划以及生产单位的鼎力支持。1.5评价成果应用是目的。经济评价作为应用学科,具有特定的评价目的或应用目标。经济评价成果是对投资活动回报程度的直观展示,其最终目的就是让评价结果发挥应有的决策参谋作用。

2油气田企业经济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

油气田企业经济评价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规范性、严谨性和操作性。体系构架必须具有明确的管理流程、严密的组织结构、清晰的运行网络,具体由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支持体系、保障体系、考核体系5部分构成,其中组织体系是核心(见图1)。2.1组织体系。有人干、有人管是经济评价工作得以开展的先决条件,它直接影响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定岗、定编、定员,明确岗位职责、部门职能,让管理脉络清晰化。首先是机构设置,在企业和二级单位机关层面设置经济评价管理部门,建立两级经济评价管理体系,负责经济评价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在基层生产单位设立经济评价岗,负责上级工作部署的执行与落实,以及基础数据的采集与录入。辽河油田公司在所有二级单位明确了经济评价管理部门和经济评价岗位,“油田公司-二级单位-基层区队”独具辽河特色的三级经济评价运行体系,在实现企业提质增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做好人员配置,要根据所属企业经济评价的业务特点和需求,合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尽可能做到专业门类覆盖齐全,专业组合相互兼顾,保证项目评价高效快捷。在机构和人员配置齐全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并形成完整的经济评价运行系统(见图2)。2.2制度体系。规章制度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也是经济评价部门与其他部门单位对话的平台,更是体现经济评价部门话语权的工具。经济评价工作应进入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系。《辽河油田公司经济评价管理办法》明确界定了经济评价部门的责、权、利,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以及不同类型项目经济评价的内控节点。在企业的规章制度中,应具备涉及经济评价的相关规定。例如,《海上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DZ/T0205-2013)[5]在第8章和附录B中,规定了海上油气储量经济评价方法。中国石油《油田开发管理纲要》[6]第二章“油藏评价”、第三章“开发方案”、第四章“产能建设”、第五章“开发过程管理”都对经济评价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在企业执行规章制度、推进经济评价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有配套的管理制度。例如,例会制度、月报制度、反馈制度、专题研究、培训制度、内控制度等(见图3)。2.3支持体系。为提高经济评价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必须具备评价方法、评价参数和软件系统等操作工具,用以支持经济评价工作(见图4)。经济评价方法分为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两大类。新建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为现金流量法,是根据开发方案,依据目前经济技术条件,预测未来的投资、产量、成本、效益,编制现金流量表,计算内部收益率和财务净现值指标。改扩建项目的经济评价采用有无对比法,通过比较“有项目”与“无项目”情况下项目投入产出可获量的差异,判别项目的增量费用和效益,度量增量投入带来的增量效益。开发调整方案、老区提高采收率项目、开发方式转换项目等都属于改扩建类。经济评价参数是项目经济评价的基础,一般企业都有明确规定。中国石油每年都要投资项目经济评价参数,用于年度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针对不同类型项目研制的经济评价软件系统,分类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包括勘探项目、开发项目、钻采项目、生产项目等不同的模块,综合解决油气田企业的投资和成本项目效益评价问题。2.4保障体系。所谓保障体系是通过制度来规范经济评价部门自身的操作行为和协作部门的支持行为,分为部门配合、数据库建设和示范区建设3个方面(见图5)。部门配合就是明确项目经济评价涉及部门的职责,让支持配合有章可循。数据库建设就是建立涵盖项目投入产出的多参数数据体系。示范区建设就是将对标管理可视化,在企业内树立经济评价工作的标杆,提高对标管理的实效。辽河油田公司建立了“数据采集与管理、效益评价成果应用、开发项目跟踪评价、精细注水效益评价、产能建设投资效益评价、效益配产配成本”6个经济评价示范区。2.5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就是建立考核监督机制,促进经济评价工作上水平。辽河油田公司针对各单位经济评价工作制订了《经济评价工作考核管理办法》,针对措施实施效果制订了《高效措施井奖励办法》等,用制度保障了企业经济评价工作的效果。

3油气田企业经济评价管理体系在辽河油田的应用

“十三五”以来,面对“资源接替不足、产量递减加快、降本压力巨大”等诸多困难和矛盾,经济评价管理体系在辽河油田公司提质增效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了项目经济评价覆盖率、单井效益评价覆盖率、油井措施经济评价覆盖率、产能建设经济评价覆盖率、员工技术技能培训覆盖率“5个100%”,助力企业经营指标的全面完成。3.1催生了《油气田效益评价系统》。由辽河油田经济评价系统自主研制的《油气田效益评价系统》[7]先后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一等奖”“部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并在14个油气田企业推广应用,成功解决了“新井实施效益优化、油井分类管理、高成本井监控、措施风险预评价、效益配产配成本”五大生产管理难题,实现了从油藏管理向油藏经营管理的跨越。3.2推动了企业效益风险管控。由辽河油田经济评价系统研制的“企业效益风险管控模式”[8]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17年度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推动以经济可采储量为核心、以经济产量为基础的勘探开发项目效益评价体系的创建。2017年度,辽河油田应用经济评价结果指导设计优化,杜绝负效投资9.2亿元,引领了开发部署的高效实施;控制了5819万元负效措施投入,920口低效井实现效益升级。3.3还原了重大投资项目效益本质。由辽河油田经济评价系统研制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经济评价方法”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保障了稠油大规模提高采收率技术的高效实施。全生命周期经济评价技术针对老油田开发现状,立足项目多方位评价项目,从不同的视角评价项目的效益性;跳出项目多层面评价项目,从不同的层次评价项目的效益性,通过项目“决策、建设和运营”3个阶段的全要素经济评价,全方位展示了重大投资项目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斌.低油价下油气田企业经济评价工作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15,23(12):84-91.

[2]刘斌.油藏经营管理模式探讨[J].国际石油经济,2018,26(7):60-65.

[3]刘斌.项目全生命周期经济评价方法的改进[J].国际石油经济,2016,24(12):50-56.

[4]郭华,郭勇江,李彬.安全链式管理在事故控制中的重要作用[M]//中国石油学会第5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117-11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海上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DZ/T0205-2013)[S].2013.

[6]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开发管理纲要[S].2004.

[7]刘斌,郭福军,谢艳艳.油气田单井效益评价分类标准研究[J].国际石油经济,2016,24(7):99-102.

评价管理范文篇10

现代文阅读检测的特点之一,是要求阅读者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去分析阅读材料,一方面通过语言接受文章的信息,另一方面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再解读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技能进行表达,这就要求阅读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皆要具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结构意识、评析意识。

评析意识系指阅读者在获取阅读材料的信息后,思维不停留在语言表层的感性理解上,而是用自己的经验、并能对材料观照、归纳、推理,得出不同层次的理性判断。这种能力既包括对字、句功能的评析,也包括对整个语言单位的思想内容进行评析和从审美角度进行鉴赏。由于“评析”的概念十分宽泛,为使高考语文检测能与教学大纲衔合,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对评价能力检测范围及量度作了基本界定。其中语言评析能力体现于《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要求的前五点之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能够把握文中关键的语句”;内容及写作技巧的评析能力主要体现于6、7两条:“能够把握、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和态度”;“能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评价”这几条要求,都体现了读写结合的原则,如单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评析中心思想、主题等,很容易由于作品的多义性和作者主观色彩产生见智见仁的分歧,影响检测的科学性。而作者的观点、立意及采用的表达技巧,则有很强的客观性。这样,评析题从读写双向交流角度检测的特点,也就比其他能力检测更为显著。

作者主体因素对阅读材料的深层影响,一般来说源自两方面,一是作者身世、经历、地位、文化素质、思想水平等内在因素,它往往是无声无痕不自觉起作用的,是潜在性因素;另一方面是作者写作原因、写作目的、意图、写作条件、环境等,是直接性因素。这些因素有些直观地表现在语言运用中,有些不能从语言表象中分析出来,即表现为非语言性因素。例如要说明鲁迅作品中的含蓄,光凭文章提供的语言材料就难以奏效。

评析中的非语言因素还来自“读”的方面,阅读者获取语言信息后,有个分析、理解的加工过程,即思维过程,思维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阅读效果。本文语文应该是语言与思维辩证统一的学科,然而“五四”以来的语文教学现况,却是语文局限在静态语言学和文章学的范围内,既淡化了语言与生活的联系,也淡化了语言与思维科学的联系,对此朱绍禹教授有段极为深刻的论述:“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和思维同等重视是众多国家的现状,也是世界性的趋势。而在我们,有过文道关系之争、读写地位之争、讲练比重之争、语言因素与文学因素之争,唯独很少涉及语言和思维的各自地位和相互关系的讨论,这足见我们对这一关系语文科根本性质问题认识的不足。”(转引自《语文思维培育学》)为促进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高考语文题包含了一定比例的思维科学成分,尤其是选择题型,不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探索解题思路,就无从得出正确的答案,正是这种导向作用,语文界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都逐渐明确了思维科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探讨两者关系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检测的重要课题。

影响评析能力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是读者的综合文化素质。阅读检测,也是对学生的综合性检测,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不可能脱离它的载体而凭空存在,在对语文承载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整理评析时,与信息相关的知识也就影响评析的进程和结论。科技说明文阅读刚出现时,众多的语文教师惊愕于语文考卷竟然出现与语文教学不相干的自然科学材料,这种惊愕也说明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缺陷。高中毕业生,难道不应该读懂给普通人看的科技说明文吗?出现结合语文课以外、而在高中学习阶段中所必须掌握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试题,正是语文命题面向生活、立足实际、面向运用的进步,是体现语文工具性本质的创新,也是加大选拔考试区分度、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成功尝试,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以上三方面的非语言因素,并非均衡、平行起作用,往往具有综合性、交叉性,但为了便于分析某一因素的作用,提醒学生不可忽视“语言”外的该种技能,我们还是将它们分开解析。

先看涉及作者主体因素的评析题: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2分)

(摘自1991年全国统考语文卷)

这篇《世间最美的坟墓》全文描叙的是托尔斯泰的坟墓,正文没有说明当天是什么日子。正文内容不足以解题,只不过提供了个暗示:那天作者见到了“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为什么这天有这么多人来呢?作者的副标题是“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没直接表明写作目的,再看[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作者是1928年去的,联系托尔斯泰的出生年月,可以推断,作者正好赶上托翁的100周年诞辰纪念,“特殊的日子”的“特殊”之处,在于那年正好是托尔斯泰的百年祭,作者写作目的正在于此。

假如此题不联系作者的写作时代、写作动因,就难以得到正确答案,据广东公布的资料,这道2分题广州市考生平均得分为0.37分,绝大多数考生如坠云中雾里,原因是没有从语言外的因素去寻求解题思路,一味在文字上钻牛角尖,诸如答“参观印象深,所以‘特殊’”、“表示不同寻常”等。

再谈谈思维因素的影响,评析必须用的思维知识,即逻辑知识主要有给概念下定义、判断、推理、归纳、论证等。这些逻辑基本知识多年前曾在语文课本中以知识短文形式出现过、反被撤下,目前学生的思维知识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本文仅就几个突出的问题设例,说明评析能力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用简短的语句揭示概念内涵,说明语词、句子意义,是阅读题中常见的题型。这一思维过程,即是逻辑学中的“定义”过程,定义规则最基本的要求是“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必须相应相称”,文中的概念,必须与有关题目中的定义项相符。两者内涵、外延要相应一致。高考卷的命题学者,常在材料与该材料的“同义词”是否完全一致上布题,既考语言能力,也考思维能力。

例如:

将这些制度,这些发明和发现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人类出于同源,在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人类有同样的心理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

A人类出于同一祖先,因此有同样的需要和心理。

B同一种族的成员在同样的发展阶段中有相同或类似的需要和心理。

C人类所有种族在相似的情况下,其需要和心理是相同或类似的。

D在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人类的心理作用仍然可以是一致的,而具体的需要在相同条件下只能是近似的。

(选自1984年全国统考语文卷)

D项的“在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与材料的“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语义抵牾,歪曲了文意,可以率先排除。

A、B、C三项后半句的表述语义基本相同,前半句话,是命题者设计的对文中“同源”的解说。三项中哪一项正确呢?先看A,把“同源”定义为“同一祖先”,不同洲域的人类怎么能共一个祖先呢?显然不当。B定义为“同一个种族”,那么就不包括其他种族吗?也不当。C的定义“人类所有种族”则与“同源”相应相符,C为正确项。据江西南昌资料,这题的得分率不到0.2,考生不明命题角度是最重要的失分原因。

利用对概念进行定义时容易出现的定义过宽、过窄、拨高、概念偷换等思维错误设计迷惑项是制题的常用方式。

高考卷阅读评析题,离不开逻辑推理,所谓推理,是从给予的阅读材料出发,推出一个或几个对材料的判断,检测阅读者正误甄别能力。如:

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以上文字为什么能够简单几笔就勾勒出杨柳的美丽可爱?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因为抓住了春天杨柳叶芽的特点,把新芽生动地比喻为一串串嫩绿的珠子。

B.因为描摹了杨柳柔美的动态,用S线来形容柳条在春风中的飘摇,新鲜贴切。

C.因为概括出了西湖岸边独有的春天的杨柳的特色。

D.因这形象比较具体,杨柳的数量、颜色、形状、动态等都涉及了。

(1988年广东省高考试卷)

不恰当的一项是C,全句是对湖岸柳树的描绘,这是江南共有性的景象,而推导出的C项却把这一景象说成“西湖岸边独有”的景象,“独有”缺少推理依据,与材料矛盾,不合逻辑。这道题是从思维干扰的角度设计的。

最后谈谈综合性的知识对评析的影响,如:

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下列与K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有关的说法,哪几项是正确的:

(A、B、C、D、E略)

F、生物降解在不同条件下都会出现氧化现象

(选自1993年全国语文高考统考试卷)

阅读材料从头到尾未出现“氧化现象”字样,到底F是否正确,不具备有关化学知识的人无法回答,只有掌握“普通有机物质分解出二氧化碳就是出现了氧化现象”的知识,才能判定F项正确。这是中学化学课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