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2:00:33

评价

评价范文篇1

随着课堂作文评价方法探索的深入,我们便会发现:在具体评价中,有时学生评价的目的模糊,不够鲜明;评价操作过程欠规范,程序不清;评价方式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理性分析缺乏辨证思维,多以感性为主;信息反馈不能及时到位,互动交流缺少持续性等等。所以作文评价中,如何做到评价规范化、系统化,分值设定的量化,是值得探究的,以进一步完善作文评价体系,使之目的明确,操作更具体、规范,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收益在其中。

经过实践总结,我们制订了《作文评价表》,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具体列出评价项目,审改内容,评价结论,量化值域。力求做到规范化,系统化,考评量化。该表重理性分析,尝试把常规作文教学评价要求与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有机结合,力争在评价实践中做到目标明确,有据可依,以理服人,定性量化、科学化。

该表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常规作文教学评价;后半部分是以高考评价标准为参照的量化部分。

常规评价部分设定四栏。第一为“文题”“作者”“评者”栏。填充三个方面信息,便于交流与互动。第二为“审题”项目栏。由评审者回顾作文要求,此次作文训练的重点、难点,并结合作文写作角度,简明扼要地确定评价原则,以总摄下面的评价。第三是常规“评价”主体栏。命名为“精雕细琢”,同时以竖栏明示原则“探幽发微,以理服人”,并列出“增删调整,分条列出”提示。作为主体部分,强调“见仁见智”“以理服人”,目的是增强学生对作文认知从感性向理性的关照,尽量减少感性色彩,做到辨证、全面、发展地看待作文,并分条列出,便于作者、评者双向交流、切磋。第四是“交流体验”栏。分为“亮点荟萃”“慧眼补拙”二条,这是文字评述部分,参照上面所有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对作文进行简明扼要地客观地评述。

第二部分引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部分参考量化评分。总分值为60分,由内容、表达、发展三部分构成,分值各占二十。依次列出等次栏并标出赋分值域,让学生评价时来对应参考,做到细化、量化,赋分项目操作具体、简明清晰,以训练思维,明确作文评价方法,再反馈到作文常规教学,从而规范写作的方向。

对该表的创设,笔者谈几点认识。

其一,该表进一步完善了作文评价的规范性,操作便捷、重实践、反馈理性化。从评价的模糊性走向进一步完善,以表格的形式出现,给出固定评价信息栏,明示评价的方向和要求,师生对评价的程序一目了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评价作文时都能做到有的放矢,操作便利。避免随意性,突现作文评价的系统性,便于集中学生精力,节省课堂时间。在评价实践性上,这份表格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生生、师生交流互动。无论是采用“分组评价”“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老师评价”等哪种方式,该表格都可以作为介入平台。评价实践中,学生的“比争”意识易于调动,充分展示自我的认知水平,而且老师也便于与学生互动,做到有表可依,有据可查,有理可辩。在信息反馈上,这份表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它的“分条陈述,以理服人”指导原则,侧重理性思维,辨证思维,尽量减少作文评价中的感性认识,力争发现问题和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易于交流时从思想上接受,从而再作用于写作本身,提高学生理性认知,在评价实践中自觉提升写作水平。

其二,该表实现了常规作文教学评价与高考评分标准的有机结合。这是该“评价表”的大胆尝试。常规作文评价的具体性、针对性要求,教学中围绕一篇文题的要求确定,由于训练写作的文体、角度、目的、侧重点等的不同,所以常规作文评价审评特点显得个案性鲜明,可以说“一文一个评法”,标准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而引进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因其有相对固定性,参评项目很详实,条目清晰,等级鲜明,赋分值域固定,这为学生评价赋分提供了直观、具体的参照体系,便于在常规评价的动态变化中摸索出一套相对固定的评价方案,增进评分的规范化、科学化、理性化,以实现评价赋分的细化和量化,同时衡量评价水平的高低。通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参照考量,反作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可引导写作自觉向优秀作文看齐,检验自己的不足,提高创新意识。

评价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会计师事务所绩效评价模糊评价

会计师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衡量其价值更多的是以员工素质为主要依据,更确切地说是以员工脑海中的知识经验为主要依据。精明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人必须学会如何将员工脑海中的知识作为企业的资产来经营管理,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会计市场,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会计师事务所是以知识和智慧为依托的企业,是知识型企业,知识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立足之本、服务之源,所以,以知识为核心的特点决定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会计市场的逐渐开放,国外诸多著名会计师事务所进入我国,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好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FuzzyComprehensiveJudgmentTheory)与层次分析理论(AnalyticHierarchyTheory),通过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实现对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

一、绩效评价指标要素构成

(一)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

21世纪的企业管理,已经进入知识管理的时代。知识管理是会计师事务所长期的经营战略,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好处是:创造会计师事务所新的竞争力,增加其利润,降低其成本,提高其效率,建设其新的企业文化。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外部来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内部来看,由于审计业务和管理成本的上升,收益率在下降。业内人士都有同感:审计业务越来越不好做了。

但是,也应当看到新的趋势:货币资本的作用相对淡化,人力资本的价值在上升;体力劳动的价值在下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价值在升值;有形资产的比重与作用在减小,无形资产的比重和作用在提升。这一切,意味着以知识、技术、信息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同时,这些也给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对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注册会计师难以管理;对知识技术价值以及由此形成的绩效不好量化评估,以往对集中统一的有形劳动采取外部监督是有效的,可是用到分散、个性化的无形劳动上几乎是无效的,由于人员频繁跳槽,即使采取种种保护商业秘密的措施,但是,作为商业秘密的知识、信息和技术都是这些人员开发、使用和掌握的,与人同在,不可分离,人走了,商业秘密也就带走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产权因此受到侵害。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的主动离职,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损失是该岗位年薪的2.5倍,公司的涉密人员在离职后可能对公司造成的损害,相当于其掌握的公司商业秘密的一半价值。还有的注册会计师,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取得了一些客户资源和市场经验,却据为己有,反过来向会计师事务所叫板要价。显然,重视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管理十分必要。因此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好坏的基础因素就是其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具体表现在知识管理总裁(CKO)职位与知识管理部门的设立状况、知识管理战略和预算的制定情况、员工培训率及相关费用三个方面。

(二)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本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员工的智力劳动,人是知识的载体,智力劳动的特征是高知识积累性劳动和高度专门化的劳动,这两者决定了高创造性。从智力劳动力的内涵特质看,构成智力劳动内涵的知识与技能,作为生产要素在审计业务过程中发挥作用,与一般生产要素有极大的差别,它们的使用价值参与下一次的审计业务并“复制”价值。这样知识在被替代之前,其价值就永恒复制,从而无休止凝结在审计业务之中。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本,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知识更新力度和员工学习氛围四个方面。

(三)知识管理的结构资本

结构资本是使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得以实施的那些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主要包括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三个方面。组织结构是组织的骨架和粘合剂,它还为会计师事务所员工工作和彼此交流提供了一个大环境。没有坚固的组织结构,会计师事务所就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员工也会灰心丧气,漫无目标。组织结构资产不能被当做法规,必须被调整得能适应市场和工作的需要,不能定期审查组织结构资产价值和效能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会失去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优势。

(四)知识管理的知识系统

ThmasH.Davenport指出,企业像管理有形资产一样来对知识资产进行管理:获取资产并将其“存放”在能够被容易获取的地方。对有形资产而言,存放地点是“仓库”,相应地存放知识资产需要有“知识库”,即一个知识系统。知识系统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创造、捕获、整理、共享、交流、继而创造新知识的完整的管理系统。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系统是一个不断发掘新知识,获得新知识的循环、提升的螺旋过程。其知识系统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留住人才和知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管理、从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信息的规范化、知识资源的存量、知识交流状况、知识显性转化的情况和知识资源的利用率七个方面。

二、评价指标体系

总结国内外已有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的特殊性,如其显性知识包括:政策法规、行业性文章如违规案例分析等;项目底稿与沟通轨迹,如项目底稿的电子版、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上下级、业务人员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轨迹记录等等。其隐性知识包括:对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的个人理解与总结,对具体实例特别是违规实例的分析总结,对重点、难点、漏点的个人把握,个人对客户业务的理解、对客户管理流程的了解,其他个人技能技巧性知识,如计算机应用技巧等等。本文根据一致性、完整性、可控性、平衡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从会计师事务所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知识系统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建立了适合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确定因素集合

结合前面建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因素集合U={U1,U2,U3,U4}={重视程度,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知识系统};U1={U11,U12,U13}={CKO职位与知识管理部门的设立,知识管理战略和预算的制定,员工培训率及相关费用};U2={U21,U22,U23,U24}={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知识更新力度,员工学习氛围};U3={U31,U32,U33}={治理结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U4={U41,U42,U43,U44,U45,U46,U47}={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管理,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规范化,知识资源的存量,知识的交流状况,知识显性转化的情况,知识资源的利用率}。

(二)确定评价水平集合

设评价水平集合V={V1,V2,V3,V4}={优,良,中,差}。

(三)确定同级因素的权重集合

四、实例分析

为确定各级因素的权重,向黑龙江省资产总额在100万以下、100万至1000万、1000万以上的小、中、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各20家发出咨询问卷60份,收回问卷58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55份(有效率92%)。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一级因素的权重为Wu1=0.1826,Wu2=0.1755,Wu3=0.2446,Wu4=0.3973;二级因素中重视程度因素的权重为Wu11=0.4011,Wu12=0.2065,Wu13=0.3924;人力资本因素的权重为Wu21=0.2082,Wu22=0.2874,Wu23=0.4062,Wu24=0.0982;结构资本因素的权重为Wu31=0.2315,Wu32=0.1820,Wu33=0.5865;知识系统因素的权重为Wu41=0.3677,Wu42=0.1562,Wu43=0.0790,Wu44=0.0511,Wu45=0.0675,Wu46=0.0946,Wu47=0.1839。

邀请10位管理学专家,在充分理解本文建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后和有关理论分析的前提下,按“优、良、中、差”的标准对大庆市某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用矩阵C、矩阵D、矩阵E和矩阵F分别表示一级指标U1,U2,U3,U4下的各个二级因素与模糊评价集合V构成的模糊关系矩阵。

利用模糊关系运算公式逐层计算,并进行归一化,结果为(0.0740,0.3760,0.5080,0.0420)。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该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为“中”。

评价范文篇3

FDI质量的内涵及特征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FDI是以控制经营管理发言权为核心,以获取持续利益为目的,是与国际间接投资相对应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所谓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2],将这两项概念进行简单迭加,FDI的质量即FDI满足要求的程度。综合来看,FDI既要符合投资母国的投资需求,又要满足东道国的引资需求,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FDI质量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相对偏少,一些学者仅从FDI的溢出效应这一指标来评价利用FDI质量。张建华和欧阳轶雯[3]进一步阐述FDI技术外溢的发生渠道及溢出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基本计量模型对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加以科学解释和实证研究。这一阶段FDI研究的重点由量的因素扩展到质的因素,考察FDI与东道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面对入世后FDI大规模流入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陈自芳[4]认为传统的“以市场换技术”方针已缺乏效率,当前应强化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并据此提出评价FDI质量的标准体系,以此作为对外商实施优惠政策的定量依据。另外一些学者则关注FDI对东道国所做的贡献,或FDI为东道国带来的多种收益,例如,库玛尔﹙Kumar﹚[5]认为FDI质量是指FDI活动对东道国技术、出口、产业结构、R&D、企业管理知识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类似地,国内学者傅元海、彭民安[6]进一步界定FDI质量的内涵,将FDI产生的收益划分为潜在收益和实际收益两大类型。具体而言,潜在收益反映流入FDI的投资水平,实际收益则体现东道国对引进FDI的利用效应。流入FDI的质量直接决定利用FDI的效果,与之相对应地,FDI的利用效应越高越利于引进高水平高质量的FDI。综上所述,FDI质量的内涵应从引进FDI的水平和利用FDI的效应来把握[7]。引进FDI的水平是进一步提高利用FDI质量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主要通过FDI的投入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方式及其区域分布等方面来反映。利用FDI的效应是指FDI对东道国产生效应的优劣程度,主要从FDI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及对产业调整、技术溢出、能源消耗等多方面所造成的关联效应来衡量。

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的影响要素

中国石化产业引进FDI的水平引进FDI的水平是有效利用FDI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在衡量中国石化产业引进FDI质量的时候,主要可以通过FDI的投入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方式、投向区域等因素来进行衡量﹙表1﹚。投入规模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一个部门、一个地区、有关单位在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中,投入的以货币形态表现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量[8]。FDI投入规模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外商在跨国直接投资中投入的资金及其他生产要素资源。本研究所涉及的投入规模指标是用来衡量在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引进FDI过程中资金存量和规模的状况,主要包括引进FDI总额占GDP比重﹙P111﹚和实际利用FDI总额年增长率﹙P112﹚。目前,石油化工产业所吸纳的外资项目和外资规模都呈上升趋势,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外资企业数增加至4500余家,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比重为14.2%。此外,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也呈现上涨趋势,从2006年的29.2亿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43.2亿美元,涨幅近50%;相对于GDP而言,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利用FDI资金存量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1%左右,较其他行业水平相对偏高。资金来源资金来源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投资总量中,FDI来源国﹙地区﹚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整体而言,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利用FDI的主要来源地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2009年,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实际利用FDI43.2亿美元,其中,中国香港、沙特阿拉伯、巴哈马、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对华石化产业直接投资占FDI总量的85%以上。因此,选取亚洲国家资金投入比重﹙P121﹚和欧美国家资金投入比重﹙P122﹚作为具体测度指标,这些国家﹙地区﹚多以市场寻求型FDI为主,以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凭借技术优势占领国内、国际市场。目前,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依然是国际投资的主体。而从流入中国石化工业的外资来看,发达国家所占的绝对份额仍然比较小,这有悖于当今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中国石化工业引进FDI的资金来源呈现明显的结构失衡。投资方式投资方式指标用来描述外资进入方式的选择,随着中国市场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和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式从最初的产品销售———投资建厂———研究开发的本地化———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就中国石化市场而言,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仍然是外商对华石化产业直接投资的两大主流,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在规模上保持绝对优势,具体测度指标为外商独资项目比重﹙P131﹚以及中外合资项目比重﹙P132﹚。跨国石油石化公司首先通过控股更快地打入中国市场,利用垂直分工将中国石油化工企业纳入到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体系中,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前,跨国并购方式正逐渐成为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石化工业引进FDI的方式也应适时转变,与国际主导方式接轨,进一步刺激引进FDI数量的增长。投向区域FDI在东道国区域分布结构是反映引进FDI水平的另一项重要指标,进入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外资企业,在地区分布上表现为向中国石化工业的主要基地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倾向。近年来,中国石化产业引进FDI的地区分布结构发生细微的变化。外商对华石化产业直接投资仍然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呈下滑趋势;西部地区的FDI比例逐年上升,但仍占较小的份额。显然,中国各地区在利用外资上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导致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为依据,中国内地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具体指标有东部地区实际使用FDI比重﹙P141﹚,中部地区实际使用FDI金额﹙P142﹚,西部地区实际使用FDI金额﹙P143﹚。中国石化产业利用FDI的效应评价利用FDI效应的优劣,不能仅仅着眼于利用FDI产生的经济效益,还需要深入研究FDI对产业调整、技术转移、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造成的关联效应﹙表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衡量东道国利用外资能力的关键,效益高低直接影响FDI整体效能的发挥,同时,经济效益也是跨国直接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资企业,在全国石化工业资本积累、工业增加值、利润增长以及利税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然而随着FDI大规模涌入,中国石化工业从高度垄断转变为高度竞争,作为国有石油石化工业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必须实现投资结构升级、外贸体制创新,并大力开拓多元的海外市场,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从产业利润角度来衡量,主要指标包括外企资本积累水平﹙P211﹚,外企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P212﹚,外企盈利贡献率﹙P213﹚和外企利税贡献率﹙P214﹚。产业调整随着中国石油化工领域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外资石油石化公司与中国石油石化公司的合作基本以石油加工炼化以及化工制造为主。跨国企业主要是投资于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的中下游,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一方面,目前跨国公司大力推动石油化工行业大企业集团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实力日趋相近、生产规模较大的石油化工企业,中国石化产业规模效益呈缓慢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中国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尚未实现同步发展,这极大地影响石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石油化工企业应积极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断壮大自主研发力量,提高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观测点指标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总产值比重﹙P221﹚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总产值比重﹙P222﹚。技术转移技术扩散与创新是FDI活动中唯一具有高附加值的要素,是产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动力。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建厂,大规模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必然伴随着生产技术的转移。此外,外资企业投入大量经费用于研发创新,这大大加快了新产品开发的速度。要强化技术外溢的正向效应,就必须在注重技术引进的同时,加强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近年来,中国石化市场蓬勃发展,全球各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跨国石油石化公司不仅加快在中国的技术更新,还有进行联合研发的新趋势。技术转移指标主要通过外企研发投入状况来体现,具体指标包括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P231﹚和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P232﹚。环境保护石化工业的主要污染排放包括成分复杂、数量庞大的废水、废气、废渣,而且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原材料和副产品都具有挥发性、毒性、腐蚀性和无法降解等特点,可能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土壤和水体环境带来严重危害,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控制和治理[9]。因此,选取工业“三废”排放量年降低率﹙P241﹚来进行衡量,该指标属于相对性指标,能动态反映外企生产运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目前,石化产业利用FDI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产业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大规模投资促进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产能的大幅提高,却也使中国被动地承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最终增加中国石化产业利用FDI的成本。

评价范文篇4

关键词:质的评价;量的评价

Abstract:Qualitativeevaluationandquantitativeevaluationaretwobasicevaluationmodesintheeducationalevaluationmethod,bothofwhichconstitutethebasesofit.Inthelightofthemainproblemsofcurrenteducationalevaluation,itisnecessarytoanalyzethecharacteristicsofthetwokindsofevaluationmethodstogetherwiththeiradvantagesandlimits.Theintegrationofthetwokindsofevaluationistherightwaytoeducationalevaluation.

Keywords:qualitativeevaluation;quantitativeevaluation

量的评价(quantitativeevaluation)是指将那些能够直接量化的、并且确实存在量化途径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考试成绩、平均分、及格率等就是用数量统计的方法,最终以数字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质的评价(qualitativeevaluation)是以人文主义为认识论基础,受“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支配,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提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1]质的评价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之一,包括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等等。

量的评价主要是一种事实判断,而质的评价则主要是一种价值判断。自20世纪70年代质的评价逐渐受到西方学者们的重视与关注以来,教育评价领域中便展开了一场关于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孰是孰非的讨论,讨论至今仍在进行。事实上,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的矛盾是教育评价的一对主要矛盾。[2]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笔者认为,只有对两种评价方法的内涵、理论基础、特点以及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才有可能走出当前教育评价的困境,明确教育评价的正确走向。

一、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的比较

(一)理论基础不同

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的。量的评价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是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评价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定存在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量的评价就是找到、确定和验证这些数量关系。[3]

质的评价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不像自然现象那样受因果关系的支配,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教育评价与其他的评价也就有根本的区别,即每次行动,在被评价者观察和评价之前已被行动者赋予主观意义,评价者必须理解这种主观性,重新解释行动者已经解释过的世界。因此,评价不仅是一种意义的表现,而且是一种意义的赋予,不仅是对被评价者的一种理解,而且是一个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彼此的互动;而且,事实是多元的,因历史、地域、情境、个人经验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过“理解”和“解释”所建构起来的“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而只有合适与否,评价结果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达成的一种共识。[4](16-30)

(二)两者特点各异

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在内涵及理论基础上的截然不同,决定了它们在特点上各异。

1.在评价的取向上,质的评价重质的深刻性对应着量的评价重量的规定性

在评价的取向上,量的评价追求对有关事物的构成或者某些性能的等级、程度、规模、范围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进行精确测量,其出发点是在于把握事物的量的规定性,也就是通过具体的数学统计、运算和定量分析,提示评价对象的数量关系,掌握评价对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质的评价则追求对那些能够显现有关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的具体特征进行细致而深刻的挖掘,其出发点则是在于把握事物质的深刻性,通过对评价对象进行广泛细致的评价,来深刻地理解被评价对象,进一步从被评价者的角度来描述问题。[5]

2.在评价的程序上,质的评价重评价的过程性对应着量的评价重评价的终结性

量的评价通常是根据评价的指标,从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教学的设计,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直观教具的使用,测试题的设计,学生的反馈等环节对教育活动的实施成效进行客观的测量、解释,判断人们的教育需求被满足的程度。相对于一次循环而言,量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量的评价关注的是一种静态的结果,如泰勒所强调的“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6]

质的评价注重评价的过程,认为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质的评价注重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的描述,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个终结的判断。教师通过观察、记录等方式以及隐喻、类推、比喻等手法描述学生的发展性、可变性和教育性的动态过程,评价不再是简单地对学生的优劣进行划分,而成为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上,质的评价之灵活开放性对应着量的评价之严谨结构性

量的评价所收集的资料是具有数量关系的资料。这些资料是通过采用观察、实验、问卷、量表、结构式访问等方式进行测量,通过清晰的数学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进行定量分析,以数据或图形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量的评价在收集资料上具有严谨的结构性,即收集资料的项目、观测的变量以及变量间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分析框架都是事先设计和确定下来了的。

质的评价所收集的资料往往是描述性的资料。比如,通过“课堂行为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方法广泛地收集资料,通过细腻的书面文字、生动的图片或清晰的录音等形式表达出来。质的评价中收集资料和评价资料的过程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在资料的收集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即收集资料的项目、收集资料的方式以及分析资料的框架都是可以根据评价进程的需要而及时调整的。例如,苏格拉底式研讨法就注重运用问题的方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对问题的研讨,对问题研讨的答案是开放性的、探索性的,主张答案的多样性。

4.在评价者的角色上,质的评价重价值涉入性对应着量的评价重价值中立性

量的评价遵循实证主义思想,认为“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强调评价者是独立于评价过程之外的主体,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要保持价值中立,即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收集被评价者在测量目标方面的真实信息。

质的评价遵循人文主义思想,认为教育评价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评价者的生活背景、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方法论等方面的特点与差异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因此,质的评价承认价值涉入的存在,认为“事实”是在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互动中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的。

5.在评价的追求上,质的评价重人文关怀之感性对应着量的评价重科学事实之理性

从测量工具的确定、无关变量的控制、测量过程的实施、效度的检验、数据运算与分析,量的评价都在强调着科学评价的严谨性、结构性、逻辑性和精确性,充分展现对“科学事实”之“理性”的执著追求。

质的评价则注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良好关系的建立,强调评价者亲自去体验被评价者的内在生活和人性特点,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在质的评价方法中,可以察看到参与者(包括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踪迹,倾听到参与者的心声,捕捉到参与者的思维,体验到参与者的情感,甚至可以触摸到参与者的灵魂。①质的评价引发了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反思与理解,充分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人文关怀的追寻。

二、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

尽管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在评价的取向、评价的情景、评价的过程、资料的收集、评价者的角色和评价的追求上特点各异,但我们也不能人为地夸大两者之间的差别。其实,它们在选择评价的问题、得出评价结论等许多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一)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是一对互相对立而又相辅相成的评价方法,它们有着互为补充的优势和局限性,这为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1.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整合,有利于克服量的评价中对被评价者的忽略,又可以克服质的评价中对评价者素质的过分依赖,使评价主体更自主。

在评价的主体上,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有着互为补充的优势与局限性。

一方面,重视价值涉入的互动过程使质的评价主体更注重自身角色的不断反思,强调价值中立容易使量的评价者忽略自我反思。在量的评价中,评价者处于主导的权威地位,评价中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框架、采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怎么样实施测量、检验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以及如何计算和转换测量结果等等,都是由评价者自己决定的,被评价者只是处于被动的被评价地位,评价者却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蒙蔽于“价值中立”的幌子之中,缺乏自我批评、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自觉,从而使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重视价值涉入的质的评价遵循了质的研究的理念,认为评价的过程是一个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动发展的过程。在评价中,要求评价者不断地反思自己在评价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反思评价者的背景、视角、立场、判断、决定等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质的评价者通过不断的反思,随时在挑战自己的思维定势和深层观念;并且,质的评价也强调被评价者自身的反思与评价,学生的反思不仅是一种内在的推动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另一方面,评价取向的价值性导致了质的评价对评价者个人素质的过分依赖。②无论质的评价还是量的评价,评价者的个人素质都会密切影响着评价的成败,但评价取向的价值性导致了质的评价对评价者个人素质的过分依赖。质的评价过程中需要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要求评价者能够根据现场的情况及时调整评价计划。因此,对评价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整合,有利于克服量的评价中对被评价者的忽略,又可以克服质的评价中对评价者素质的过分依赖,有利于评价主体的自主,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成为评价的主人,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有参与选择、决策的机会与权利。

2.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整合,有利于弥补量的评价中“纯数字”的机械性与孤立性、使评价结果更深刻、更细腻、更有血有肉,又有利于弥补质的评价逻辑的缺乏,提高评价内容的丰富性与逻辑性

一方面,量的评价依靠统计学的方法来抽样、测量、计算及验证,数字是量的评价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符号。但教育评价对象的主体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并非任何的人类活动都可以像物理学的元素那样得到精确的测量,数字不能描述社会生活的任何方面,对数量化的过分追求和对统计科学程序的严格遵守难免会造成“假数字、真操作”的纯粹形式。[7]而这些数字渗透了评价对象的哪些思想、态度、观点和情感?这些问题都是量的评价所不能解决的,而质的评价正好弥补了这些缺陷。

另一方面,质的评价是基于自然情景中进行的,缺乏对自然情景中的复杂因素的严格控制,因而,质的评价过程不像量的评价那样严密、精确,可控性相对较差、主观性较强,而量的评价正可弥补这些不足,对无关变量的严格控制可保证求索因果关系的严谨性、科学性。

3.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整合,使教育评价在继续发挥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同时,提高教育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有利于评价功能的拓展

质的评价是质的研究在评价领域的渗透,质的评价具有浓浓人文关怀的气息,显现了质的评价关怀人类、关爱自然的执著追寻。在质的评价看来,“研究即生活”,在质的评价中注重被评价者内心的“倾诉”和评价者对被评价者内心世界的“聆听”,评价的过程就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人自身的充分尊重与关爱,将使得质的评价能调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二)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方式

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宗旨都是为了评价教育现象,发挥甄别、选拔、改进与激励的功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整合,是走出当前教育评价困境的迫切选择。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4](477-483)

1.顺序式整合

顺序式整合是指首先使用一种方法,然后再使用另外一种方法,两种方法在使用的顺序上存在着前后顺序。例如,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为了评价学生使用仪器的情况,可以采用顺序式整合──第一阶段: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上对学生使用仪器的情况进行一般观察或集中观察,记录整个学习进程中学生对仪器使用的技能、行为与进步;第二阶段: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在特定的时间里对使用仪器的基础操作知识和基础操作技能进行量化考核;第三阶段:对前两个阶段的评价结果进行合适的整合。

2.平行式整合

平行式整合是指不同的方法同时使用,而不是按先后的顺序出现。例如,每一个学期的期末课程评价中,评价可以同时从两个方面着手:在继续沿用传统考试方式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情况进行考核的同时,通过完成专题作业评定法,引导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选题,不拘一格,鼓励学生自主发挥,引导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通过查询资料、实地调查报告或实验研究等途径完成一些小课题,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使用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对从不同方法中得出的评价结果及时进行相互补充,使得评价结果更加丰富,有血有肉。

3.镶入式整合

镶入式整合实际上是结合上述顺序式整合和平行式整合两种方式,在评价的开始时使用一种评价方式,然后在继续使用这种方式的同时插入使用另外一种评价方式。

例如,活动表现评价是指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交流技能进行全方面的评价。[8]这种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完成某种或者一系列的任务,如编故事、演讲、做实验、辩论、调查、制作概念图等,其根本特点是力求在真实的活动中测量出学生的行为表现,其评价结果往往是描述性的。在实践中运用活动表现评价的时候,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插入量的评价,充实评价的内容。例如,某中学的综合课教师在设计“云浮山之旅”课题时,主要是采用了质的评价──在云浮山之旅后,学生们用采集到的矿石、动植物标本、自制模型以及摄影作品等材料开设了“云浮山之旅展览会”,学生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记叙文以及小论文来表达同学们云浮山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在此过程中,该教师还适当镶入了量的评价──利用传统考试方式就与“云浮山之旅”有关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进行了考核。

这种方式的长处是:不仅可以在前期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后期评价的设计,而且可以在后期平行使用这两种评价方式时对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检验与补充。

所有的评价,不论是质的评价还是量的评价或者说其他的评价,其目的都是为了评价教育现象。因此,与其说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方法,倒不如说这两种取向不同的评价范式其实是教育评价方法中的一个统一体,真正完美的教育评价,应该是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相整合的评价。

①②胡中锋,黎雪琼.论教育研究中质的研究者.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7.

[2]胡中锋,董标.教育评价:矛盾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8):6—10.

[3]曾君.教育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的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3):13.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付瑛,周谊.教育科学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M].医学教育探索,2004,(2):10.

[6]〔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85

评价范文篇5

内部价格管理制度检查一般要经过调查了解内部价格管理制度、描述内部价格管理制度、找出关键控制点或关键环节、进行抽样测试和综合评价等五个阶段:

(一)初步了解经营者内部价格管理制度的整体构架

了解内部价格管理制度,首先要正确理解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并不是单位内部的一项独立制度,也不是所有制度的总和,而是包括在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准确地说:它是由按照一定的控制目的而由有关控制点和控制措施所组成的控制系统。了解经营者内部价格管理制度的整体构架,主要是针对经营者价格行为的流程,对经营者遵守价格法律法规的控制活动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具体来讲应包括:对经营者内部价格管理框架、责任落实规定、价格内部审批流程、相应控制环节、控制措施和手段以及制度健立健全和完善情况。了解内部价格管理制度总体构架的目的是为确定价格检查目标服务,因此,了解内部价格管理制度构架时可根据价格检查侧重点确定范围,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如商品价格或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审批制度检查,重点针对审批程序;促销、优惠商品变价审核制度检查,重点针对审批权限层级管理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收费许可证落实制度检查,重点是亮证收费、票据合规。

(二)对内部价格管理制度进行记录和描述

检查人员通过初步了解经营者内部价格管理制度整体构架后,采用文字说明、调查表、流程图或检查表等方法对内部价格管理制度进行记录和描述。文字说明是将被检查单位的内控系统,以简洁的文字叙述表达出来;流程图法是运用符号和图形对被检查单位经济业务和文件凭证的流动程序进行调查的方法。流程图能从整体的角度,很清晰地反映出被审单位内控系统的实际情况,便于检查人员了解经营者的控制程度和检查控制点的设置,可直观地发现内控中的不足之处。另外,便于检查人员根据控制程度的变化随时进行修改。因此,对内部价格管理制度检查可以采用流程图配简洁文字说明的方式来描述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进行内部价格管理制度测试奠定基础。

(三)抓住内部价格管理制度的关键控制点或关键控制环节

关键控制点或关键控制环节是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控制点或控制环节,抓住关键,检查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以前对医疗机构一次性医疗器械价格执行情况检查中,我们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对被查单位医疗器械价格的内控进行全面了解,确定以设备部门器械采购制度、价格审核审批、器械进出库验收、销售结算登记等为控制点和控制环节,在工作围绕这些关键控制点进行检查核实,则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检查效率。

(四)对内控进行抽样测试

抽样测试是指检查人员在了解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后,对那些准备信赖的控制系统的实施情况和有效性程度进行的测试,也可称为遵循性测试。抽样测试的根本目的是:查明被检查单位的各项控制措施是否都真实地存在经营等活动中,是否确确实实、始终如一地遵守了制度规定的全部要求,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其遵循制度的程度如何,有无失控和不完善之处。

抽样测试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业务程序测试,如选择若干具体收费项目,沿着它所规定的处理程序进行检查,考察有关的控制点是否符合规定并能认真执行,以判断各项控制措施的遵循情况;二是功能性测试,即针对某项控制的某个控制环节,选择若干时期的同类业务进行检查,查明该控制环节的处理程序,在期间内是否按规定发挥了作用。如以商业企业内部价格审批检查为例,可以选择不同时期发生的商品运转各环节,检查其在“入库登记”、“毛利率拟定”、“最后销售价格确定”等各个业务程序中是否被认真执行。

当然,抽样测试一定要保证足够适当的样本量,样本量太大,浪费检查资源;样本量太少,结论缺乏说服力。经过对内部价格管理制度的初步了解后,认为系统较为健全,则测试的范围就可小些,如果控制系统极不健全,则控制风险较大,就相应扩大抽查的样本。

(五)对内部价格管理制度系统综合评价

检查人员通过对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初步调查、对内控进行描述、抓住关键控制点以及环节、抽样测试等,对被审单位的内部价格管理制度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对内部价格管理制度的可信度给予评价,并找出内控的不足,为健全内控、加强管理提出口头或书面检查建议。

1、对内部价格管理制度本身是否健全进行评价。可以从人员素质控制、组织控制、业务程序控制、信息质量控制等主要方面进行评价。

2、对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合理性进行评价。评价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合理性,一般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需要对内部价格管理制度的协调性进行适当评价,一项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往往涉及经营者的若干职能部门,各部门会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各自的业务观念制定一些控制制度,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内部价格管理制度的不协调;二是要评价内部价格管理制度的经济性;三是要注意内部价格管理制度的适用性;四是评价经营者内部价格管理制度是否存在重点控制环节以及是否简洁合理;五是要注意内部价格管理制度的灵活性。

3、对内部价格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主要是评价实际执行的内部价格管理制度中是否有偏差,设置的控制点是否真正达到了控制的目的,并注意经营者经营理念对整个内部价格管理制度有效性的影响。同时对被审单位是否设置了内部价格管理制度信息反馈环节进行审查并评价,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是确保控制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它们能及时地将在控制过程中偏离控制目标的偏差和原因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采取必要的调节措施,实现有效控制。

评价范文篇6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管理;骨科

PDCA循环方法是最新的管理方法,因为它主要被戴明宣传和推广[1],所以人们习惯把它叫做戴明环。该方法主要由4个阶段构成:①计划阶段。该步骤要求使用该方法的人员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认真有效的分析,并据此制定出方案解决措施[2]。②实施阶段。该阶段要求参与者严格遵守并依照制定好的计划操作或行动。③检查阶段。要求参与者主动对经过改善之后的现状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④处理阶段。该阶段要求人们对取得的成效进行巩固并且提出新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下一轮的解决问题的循环[3]。有研究指出,该方法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在不断地自检与自我改善中进步[4]。现阶段,针对骨科护理操作的管理提升以及进步受到相关参与人员的重视,而将PDCA循环的方法使用于骨科护理管理提升之中的价值和效果分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新的热点问题[5]。所以,为了探究将PDCA循环的方法运用于骨科护理工作的管理中的效果,该院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骨科护士36名为研究对象特进行了该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该院工作的骨科年轻护士共36名进行该次研究,实施该次干预之前作为对照组,进行干预之后作为实验组。这些观察对象全都对该次研究知情,这次研究也通过了相关部门的批准。所有观察对象都是参与临床实践工作2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他们的年龄平均为(22.13±2.32)岁,其中男性3名,女性33名。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没有变化,一般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1.2方法。该次研究采用PDCA循环的方法进行干预,依照该方法操作的具体步骤进行干预。1.2.1计划建立专门性小组,对骨科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该次研究发现,现阶段骨科护理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护理相关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很少积极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讨论与思考;对待本职工作不够热情;护理操作人员对护理工作的不重视以及学习与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过低。1.2.2实施①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管理的本质是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制约。该院护理相关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很少积极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讨论与思考,同时缺乏继续学习的热情。因此,该次研究对护理操作人员的管理规范进行标准化、流程化,在建立合理奖惩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强制的学习项目。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其工作热情以及学习热情。同时还要注意及时做到有效的跟踪和相关管理经验的总结,使改革效果得到巩固,保证制定的策略得到长久的执行。②对护理操作的质量进行规范。制定出严格的考察措施并制定合理详尽的标准流程,促进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促进护理操作质量的提升[6]。③对操作的安全性进行管理与规范。安全管理与患者的健康与安全息息相关,自然而然成为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针对该项管理,要及时查找隐患与危险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分析其原因以及具体处理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危险及其处理措施进行专项培训,保证护理的安全性。1.2.3检查该次检查由护士长以及专项小组的成员进行操作。检查的规范采用国家颁布的相关护理操作规范以及临床工作安全指南等规范中的相关安全指标与参数,严格检查护理操作的规范以及安全性,对不符合规范的项目或者指标及时整改并且与相关责任人约谈,确保隐患被彻底排除。注意检查工作的实时与全面性,制定完善的整改措施,保证所有存在的对患者健康有威胁的因素都被清除。1.2.4处理对该次研究所作出的整改措施及其具体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对取得令人满意效果的措施应及时记入相关指南或规范并进行全院的推广。而对于发现却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将其转入下一个循环的PDCA之中。1.3评价指标。观察记录并分析两组观察对象对护理操作的质量、对其本职工作的懈怠感评分以及护理工作感知效能的评分情况。其中护理操作质量的评分主要从基础护理的规范、疼痛的护理操作、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护理的安全性4个方面进行评价[7]。1.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职业懈怠感评分及职业感知效能评分对比。经过干预之后,实验组观察对象对其本职工作的懈怠感评分低于另一组,对护理工作感知效能的评分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护理操作质量的比较。经过干预之后,实验组观察对象护理操作的质量评分(包括基础护理的规范、疼痛的护理操作、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护理的安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现阶段社会经济以及医学高速发展,以往常规的护理操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要求,针对该现象,有研究提出要以病人为护理的中心,而应该抛弃以往的只治疗疾病而忽略患者的心理及情绪的操作方式[8]。这种改变相应的给护理的管理工作带来挑战,要求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并改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及时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该次研究发现,将PDCA循环的方法运用于骨科护理工作的管理中可以很显著地提高相关护理工作的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的规范、疼痛的护理操作、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护理的安全性),进行干预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得到提高。同时,经过干预之后,实验组观察对象对其本职工作的懈怠感的评分低于另一组,对护理工作感知效能的评分情况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PDCA循环的方法运用于骨科护理工作的管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相关人员的护理操作质量,有利于其护理基本素质的提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有利于患者享受更优良的护理操作服务,医院可以借此更快、更好地发展,故在骨科护理的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的方法值得在临床进行相关推广。

[参考文献]

[1]殷峰,李晓莉,樊书关,等.PDCA循环对提升静脉滴注患者护理质量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7):2676-2678.

[2]吴彩玉,谢雪霞,陈肖玲,等.PDCA循环管理在骨科患者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6):2612-2615.

[3]蓝玉清,赵剑洁,余芳,等.品管圈及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骨科卧位安全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4,16(26):99-100.

[4]麦惠雪,陈琼芳,欧阳葵英,等.应用PDCA循环改进外来骨科器械清洗质量[J].护理学杂志,2013,28(16):24-26.

[5]刘希伟,朱芸,彭鳃,等.PDCA循环法在骨科运行病历质量管理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4,15(3):12-13.

[6]陈卫珍,黄素珍,孔妙娟,等.PDCA循环法在骨科外来器械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8(10):2858-2860.

[7]秦艳娥,钟慧,陈彪,等.PDCA循环管理干预骨科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房,2017,28(5):690-694.

评价范文篇7

思想积极,要求进步,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92年任教以来,一直以爱国心,事业心,责任心“三心”为动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广大师生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工作中我不断钻研科学育人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以不怕苦累的实际行动感召学生,以朴实端庄的人民教师形象教育学生,做到了为人师表,修德修才。

教育工作中,我把课前精备、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作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三环节,面对有限的课时,我以改革精神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里的教学效益。把提高教学效益当作首要任务,把课前精备、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作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三环节。课前精备,是指上课前把功夫下在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有关资料,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及教学方法上,特别是认真研究怎样“用最节省的时间、最简洁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并促使学生最快地转化为能力”。课上精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能力点、思路和规律,激活课堂气氛,教得生动,学得主动,充分发挥课堂潜在功能。课后精练,是指在课后作业的安排上,本着质量高,数量少,内容精,方法活,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要求,精心设计,合理分配,严格控制作业数量。

先后担任三年时间班主任工作。积极探索班级管理新路子。所带班级班风纯正,学风较端正。倡导“严谨、求实、启智、育人”的教风,不断加强自身师德,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国家、爱社会、爱他人的时代青年。

爱学生如亲人,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予以更大的支持,对成绩或生活情况较差的有自悲心理的学生予以鼓励和帮助,日常通过班会、团活、升旗、宣传栏等形式开展活动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竟选学生干部,树立起自强自立精神。我提出的“抬头做人埋头学习”的要求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教学中我认真的调查研究,虚心向同仁学习,对五中的老教师们,我一个一个地拜访求教。不断吸收别人的经验,以丰富自己,使自己成长进步的速度快,

班级管理中我能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气氛,尊重学生个性,具有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具有能激发学生创造渴望的教学艺术。应该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对好质疑、好提“怪”问题、回答问题超越课本的学生,应持热情欢迎的态度。要鼓励学生超过教师,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遵循的准则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注重研究教学规律,精心组织教学,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好评,

我大胆改革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将“我讲你听”的“满堂灌”变成授课、实践和竞赛等双向交流的多种方式并存,活跃了课堂气氛。我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直观性、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组织学生开展野外实践活动并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小论文,在提高应用能力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在教育学生时我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造就新型人才为目的。以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为突破口,以地理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两翼,全面渗透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原理、原则与策略,在探索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规律,开发中小学生创造潜能的途径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一是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三是能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力、创造力的培养,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采用“引导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巧设问题,善设疑点,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说己之欲说,写己之欲写,提供其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学生只有在此境界中才会产生最佳心态,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使灵气得到解放。

富兰克林有一句话:“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同样,地理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重吸纳时代活水,创造力就是一句空话。

在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学科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趋势日趋明显,这必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上来。“我始终是教育教学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我总是用这样的想法来鞭策自己学习和不断提高。正是一直有这样的业务上的饥饿感,培育努力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习惯。并常以自己的读书行动体会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地理的习惯。由于自身文化底蕴逐渐厚实,95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教育学院进行数字专业本科学历函授学习,于97年合格毕业,三年函授学习,我阅读了大理专业书籍,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理论知识。为干好教育教学本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深情,凭着“干什么都要争第一,样样工作争优异”的强烈事业心,我针对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撰写的论文《人类与地理自然环境的关系》荣获省奖励。

评价范文篇8

本导则依据《安全评价通则》制订,规定了安全预评价的目的、基本原则、内容、程序和方法,适用于建设项目(矿山建设项目除外)安全预评价。

2安全预评价目的和基本原则

安全预评价目的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为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利于提高建设项目本质安全程度。

安全预评价基本原则是具备国家规定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科学、公正和合法地自主开展安全预评价。

3定义

3.1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

3.2安全预评价

安全预评价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3.3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是指找出危险、有害因素,并分析其性质和状态的过程。

3.4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评价是指评价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确定承受水平,并按照承受水平采取措施,使危险度降低到可承受水平的过程。

3.5评价单元

评价单元是为了安全评价需要,按照建设项目生产工艺或场所的特点,将生产工艺或场所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

4安全预评价内容

安全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危险度评价和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5安全预评价程序

安全预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准备阶段;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确定安全预评价单元;选择安全预评价方法;定性、定量评价;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安全预评价结论;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

5.1准备阶段

明确被评价对象和范围,进行现场调查和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建设项目资料。建设项目参考资料见附录A。

5.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根据建设项目周边环境、生产工艺流程或场所的特点,识别和分析其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5.3确定安全预评价单元

在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分析基础上,根据评价的需要,将建设项目分成若干个评价单元。

划分评价单元的一般性原则:

按生产工艺功能、生产设施设备相对空间位置、危险有害因素类别及事故范围划分评价单元,使评价单元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

5.4选择安全预评价方法

根据被评价对象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适用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常用安全预评价方法见附录B。

5.5定性、定量评价

根据选择的评价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确定事故可能发生的部位、频次、严重程度的等级及相关结果,为制定安全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6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根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及建议。

安全对策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总图布置和建筑方面安全措施;

⑵工艺和设备、装置方面安全措施;

⑶安全工程设计方面对策措施;

⑷安全管理方面对策措施;

⑸应采取的其它综合措施。

5.7安全预评价结论

简要列出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评价结果,指出建设项目应重点防范的重大危险、有害因素,明确应重视的重要安全对策措施,给出建设项目从安全生产角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结论。

5.8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

安全预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重点内容:

5.8.1概述

⑴安全预评价依据

有关安全预评价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建设项目相关文件;安全预评价参考的其他资料。

⑵建设单位简介

⑶建设项目概况

建设项目选址、总图及平面布置、生产规模、工艺流程、主要设备、主要原材料、中间体、产品、经济技术指标、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等。

5.8.2生产工艺简介

5.8.3安全预评价方法和评价单元

⑴安全预评价方法简介

⑵评价单元确定

5.8.4定性、定量评价

⑴定性、定量评价

⑵评价结果分析

5.8.5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⑴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

⑵补充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5.8.6安全预评价结论

6安全预评价报告审查与管理

建设单位按有关要求将安全预评价报告交由具备能力的行业组织或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中介机构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审,并由专家评审组提出评审意见。

预评价单位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预评价报告后,由建设单位按规定报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7安全预评价报告书格式

7.1封面(参见附录C)

7.2安全预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

7.3著录项(参见附录D)

7.4目录

7.5编制说明

7.6前言

7.7正文

7.8附件

7.9附录

附录A:

建设单位提供资料参考目录

A.1建设项目综合性资料

1.1建设单位概况

1.2建设项目概况

1.3建设工程总平面图

1.4建设项目与周边环境关系位置图

1.5建设项目工艺流程及物料平衡图

1.6气象条件

A.2建设项目设计依据

2.1建设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2.2建设项目设计依据的地质、水文资料

2.3建设项目设计依据的其它有关安全资料

A.3建设项目设计文件

3.1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2改建、扩建项目相关的其它设计文件

A.4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物料资料

4.1生产工艺中的工艺过程描述与说明

4.2生产工艺中的安全系统描述与说明

4.3生产系统中主要设施、设备和工艺数据表

4.4原料、中间产品、产品及其它物料资料

A.5安全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

A.6安全专项投资估算

A.7历史性监测数据和资料

A.8其它可用于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的资料

附录B:

常用安全预评价方法

B.1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方法

1)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

2)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

3)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4)事故树分析

5)事件树分析

6)安全检查表法

7)因素图分析法

8)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

9)事故顺序评价法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0)多系列失效分析法

11)双比较法

12)工作任务分析法

13)因果(鱼刺)图分析法

B.2能够提供危险度分级的安全评价方法

1)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

2)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3)事故树分析

4)逻辑树分析

5)风险矩阵评价法

6)安全度评价法

7)风险容忍度评价法

8)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9)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

10)日本劳动省六阶段评价法

11)前苏联化工过程危险性定量评价法

12)模糊矩阵法

13)直接数值估算法

14)人的认知可靠性分析法

15)我国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法

16)我国冶金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法

17)我国冶炼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法

18)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

19)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

20)“安全检查表—危险指数评价—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法

21)统计图表分析法

B.3可以提供事故后果的安全评价方法

1)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2)事故树分析

3)逻辑树分析

4)概率理论分析

5)马尔可夫模型分析

6)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7)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

8)日本劳动省六阶段评价法

9)前苏联化工过程危险性定量评价法

10)模糊矩阵法

11)成功可能性指数法

12)Safeti评价法

13)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14)“安全检查表—危险指数评价—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法

15)统计图表分析法

16)矿山工程安全评价法

17)尾矿库矩阵评价法

18)液体泄漏模型

19)气体泄漏模型

20)绝热扩散模型

21)池火火焰与辐射强度评价模型

22)火球爆炸伤害模型

23)爆炸冲击波超压伤害模型

24)蒸气云爆炸超压破坏模型

25)毒物泄漏扩散模型

26)锅炉爆炸伤害TNT当量法

附录C:

安全预评价报告封面格式

C.1封面布局

封面第一、二行文字内容是建设单位名称;

封面第三行文字内容是建设项目名称;

封面第四行文字内容是报告名称为安全预评价报告;

封面最下两行分别是安全评价机构名称和安全评价资质证书编号。

C.2封面样张

封面样张见图C.1。

建设单位名称

建设项目名称

安全预评价报告

评价机构名称

安全评价机构资质证书编号

图C.1安全预评价报告封面样张

附录D:

著录项格式

D.1布局

“评价机构法人代表,课题组主要人员和审核人”等著录项一般分两张布置,第一张署明评价机构的法人代表(以评价机构营业执照为准)、审核定稿人(应为评价机构技术负责人)、课题组长(应为评价课题组负责人)等主要责任者姓名,下方为报告编制完成的日期及评价机构(以安全评价资质证书为准)公章用章区;第二张则为评价人员(以安全评价人员资格证书为准并署明注册号)、各类技术专家(应为评价机构专家库内人员)以及其它有关责任者名单,评价人员和技术专家均要手写签名。

D.2样张

著录项样张见图D.1和图D.2。

建设单位名称

或建设项目名称

安全预评价报告

法人代表:以评价机构营业执照为准

审核定稿:评价机构技术负责人

课题组长:评价课题组负责人

评价报告完成日期

(评价机构公章)

图D.1著录项首页样张

评价人员

评价组长:***(资格证书号:APR—****—****)签字

评价组成员:***(资格证书号:APR—****—****)签字

***(资格证书号:APR—****—****)签字

***(资格证书号:APR—****—****)签字

***(资格证书号:APR—****—****)签字

***(资格证书号:APR—****—****)签字

***(资格证书号:APR—****—****)签字

报告编制人:***(资格证书号:APR—****—****)签字

***(资格证书号:APR—****—****)签字

***(资格证书号:APR—****—****)签字

***(资格证书号:APR—****—****)签字

报告审核人:***(资格证书号:APR—****—****)签字

技术专家

(列出各类技术专家名单)

图D.2著录项次页样张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评价范文篇9

立法后评价在提高立法决策科学化水平,改进立法过程管理以及提高立法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进行立法后评价,对已完成的立法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立法的经验教训,可以检验在作出立法决策时所依据的立法项目前期评价中进行的分析和预测是否准确,增强立法者的责任感,促使立法决策更加慎重、科学;可以指导正在进行的立法工作以及未来立法的管理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可以及时发现法律法规制定中存在的不足,比较法律法规实际效果和预计效果之间偏离的程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也可以通过后评价发现新的立法需求,为启动新的立法项目做准备。

但在实践中,立法后评价往往被忽略,立法机关通常将法律法规的颁布施行作为立法工作的结束。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立法后评价制度,没有法定的立法后评价机构,没有成型的立法后评价程序和方法。反馈机制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律法规质量。近两年,福建、云南、上海等地立法机关陆续开始立法后评价的探索工作,引起了较大反响。在各地纷纷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立法后评价方法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立法后评价制度将具有实际意义。

一、立法后评价的原则

立法后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公开公正原则。法律法规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对法律法规的效果有着切身体会,因此,立法后评价应该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关门评价”。立法后评价还应该尽量从立法和执法部门以外的第三者的角度出发,独立进行,特别要避免完全由立法决策者和立法工作者自我评价的情况发生,以便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客观公正原则应贯穿从后评价的选定、计划编制、评价队伍组成到评价报告的编写等整个过程;

二是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法律法规的质量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只有实践的结果才能说明立法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保证评估资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三是科学性原则。正确的数据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后评价的质量还取决于后评价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因此,需要选择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评价人员,认真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报告中注明评价单位名称和评价者姓名,以增强其责任心,注明使用的评价方法和选择的依据等,使报告的分析和结论具有充分可靠的依据。

四是实用性原则。进行立法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法律法规的决策、制定取得的经验教训,为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和今后其他立法项目提供参考意见。来自实践的评价结果必须通过对法律法规的修改再回到实践中去影响和规范社会关系,因此,后评价报告必须具有实用性,注重时效性、针对性,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是后评价的结果要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完善反馈手段和方法,及时有效地反馈给立法决策、起草、审议的有关机关,为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和今后立法提供参考。

二、立法后评价的时机

立法后评价的时机最好选在法律法规实施后已经开始显现对经济社会的规范作用,积累了足以进行后评价的的数据资料,具备了后评价的条件后进行。时间选得太早,法律法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尚未显现出来,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价;时间选得太晚,立法过程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及时总结,法律法规中存在的不足不能及时改正,新的立法需求不能及时发现,后评价起不到及时反馈的作用,评价的作用将受到影响。由于不同的法律法规规范经济社会关系显现效果需要的时间不同,如交通管理、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一、两年后就可以通过事故率、人口出生率等指标反映出效果,而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法律法规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决定进行后评价的时机。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各种经济社会关系也是动态的,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过去能够有效规范和调节经济社会关系,解决存在的矛盾,并不意味着现在和将来也能始终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还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和需要,建立对法律法规进行定期评价的制度。

三、立法后评价的程序

立法后评价主要应包括以下程序:制定后评价计划、收集信息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后评价报告和报告的反馈。

制定后评价计划应该包括确定后评价目标、项目干系人分析、确定信息收集和综合评价的方式方法、落实人员和责任、制定工作日程、确定报告格式和反馈方式等。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认真分析法律法规的项目干系人,也就是与法律法规相关、受法律法规影响的人或机构。法律法规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项目干系人,尤其是执法部门和管理相对人,在法律法规的引导下采取的行为是否与制定法律法规时预期他们将要采取的行为一致,法律法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项目干系人的实际行为与预期行为之间的偏离程度。通常情况下,项目干系人包括立法工作者、立法机关组成人员、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相对人等,以《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为例,涉及的项目干系人众多,条例适用省内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地方政府负责实施,县以上计生、计划、财政、工商等十多家政府部门负有管理职责,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各级计划生育协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部门,学校,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等都有涉及。这就需要正确分析判断各项目干系人对条例影响或受条例影响的大小,决定应该向哪些项目干系人、采用何种方式、就哪些方面了解法规的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

信息资料的收集可以采取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书面征求意见、发放调查问卷、开展网上评价等多种途径。需要注意的是,既要注意进行后评价时信息资料的收集,也要注意平时的信息资料收集。从长远看,需要在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后就参考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法律法规后评价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在网上长期收集意见反馈,将平常的执法检查、调研、听取汇报、代表视察等有关资料及时分类保存,将已经进行的法律法规后评价资料存入等方式不断充实和更新信息系统,为立法后评价积累资料。由于法律法规之间往往存在交叉领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为待评价法律法规后评价提供资料,也可为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参考信息。

四、立法后评价的评价方法

尽管国内目前对立法后评价的评价方法研究才刚刚起步,但在投资领域和经济社会其他领域中已经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思路和方法可资借鉴。立法后评价可以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对法律法规的作用和效果作出定性评价,主要包括前后对比法、有无对比法和逻辑框架法。定量分析法是运用数学方法对法律法规的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可以采用成功度法。

前后对比法(Beforeandaftercomparison)是指将法律法规制定实施前的情况和实施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法律法规产生的作用。对比时还需要将决定制定法律法规时进行的研究报告中预测的效果与实际效果相比较,以发现差距,分析原因。通过这种对比,可以揭示法律法规计划、决策和制定的质量。

有无对比法(withandwithoutcomparison)是指将法律法规制定后出现的实际情况与如果没有制定该法律法规应该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度量法律法规的真实效益、影响和作用。由于从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到进行后评价期间,经济社会中很多因素发生了变化,对法律法规规范的领域产生了影响,因此,简单的前后对比法不能对法律法规的效果得出准确结论,需要运用有无对比法,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确定法律法规的作用。

逻辑框架法(Logicalframeworkapproach,LFA)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项目评价方法,它应用问题树、目标树和规划矩阵三种辅助工具,分析和分解问题,找出问题间的因果关系、目标--手段关系和外部制约条件。逻辑框架法通过建立宏观目标、具体目的、产出和投入四个层次的目标及因果关系,形成垂直逻辑关系,确定立法的各个目标层次、层次之间的因果链和重要的假定条件及前提。通过比较原预测目标、实际实现目标并分析变化与差距,形成水平逻辑关系。垂直逻辑关系和水平逻辑关系生成矩阵式框架结构--逻辑框架表,用来进行目标评价、立法效果大小的原因分析和今后的趋势分析等。

成功度法是依靠评价主体的判断对与法律法规质量相关的各项指标进行单独评价,并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得出对法律法规质量的总体评价。法律法规的质量涉及到法律法规的运行成本、实施效果以及法律法规本身的合法性、协调性和语言文字水平等多个方面,错综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从单个方面难以得出质量高低的结论,因此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运用一些数学上的分析方法对各指标得分进行整合得出综合分值,确定质量等级。成功度法包括三大要素:一是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指标权重,三是综合评分方法。

法律法规的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专家调研法征求专家意见汇总而得。也可以借用逻辑框架法的问题树和目标树工具,帮助立法后评价人员理清思路,建立科学、完备、符合待评价法律法规具体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可以从法制统一性、可操作性、立法绩效、立法和运行成本、文字结构合理性等方面着手,其下再细化设立相应的二级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对法律法规质量影响的大小不同,因而重要程度不同,应该使用一组不同的权重值来描述。指标权重指每个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体现了每个评价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定指标权重可以采用经验判断法,通过设计相应的调查表,请评委对指标权重作出评价,打出相应分值,取平均值代表集中意见决定指标权重。为了提高科学性,也可以采用其他确定权重的方法,如Delphi法、层次分析法、秩序法等。在实践中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应用较广,它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Satty,T.L.提出的一种处理复杂指标体系权重的系统分析综合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层次化,用将指标成对比较的方法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或者由多个专家构造比较判断矩阵,然后综合给出评估结果,确定指标权重。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必然需要不断调整以期更符合客观实际,因此,需要不断研究新的方法并对指标体系和权重定期修正。

在确定指标体系和相应权重后,设计调查表,请各评价主体对法律法规相对于指标体系中的每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次的评价,为了克服系统误差和利于数据处理,五个等次可分别对应设定为一定的量化分值。

对每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质量高低评价只代表了法律法规某一方面的情况,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最后的综合结论。由于立法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层次性、模糊性的系统特点,在进行综合评分时,为了克服系统误差,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对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模糊的、不确定的事物和现象做出总评价的一种定量化的数学方法,它以模糊数学为运算工具,在确定各指标和子指标的权重系数的基础上,构建单因素评价模糊矩阵和模糊综合评价矩阵,根据模糊数学的合成原理,计算出最后综合评价得分,从而确定法律法规的质量高低等级。

评价范文篇10

一、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现状

“科学引文索引”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当时,西方学术研究已经发展了一套较为完整稳定的体系和科学研究范式,学者们普遍遵守这一规则。学术研究是通过论文之间的引证和被引证关系,反映出学科发展的脉络和知识积累情况,发现科研成果之间的关系。我国学术期刊的评价因整体学术研发发展较晚而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的期刊评价研究得以起步,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我国期刊评价的开始。在学术研究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社会科学承担了更加重要的责任,这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展具有着重大意义。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的学科规范程度较低,在期刊评价时存在更大的争议。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评价时有其特殊性:首先,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大部分均为综合性期刊,即期刊并不针对某一两个细分领域,而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大多会按一级学科进行分类,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其次,国内自然科学研究具有规范程度高标准统一的特点,在评价时,会有高度统一的学科基础,更易于用定量指标进行测算,因此自然科学的期刊评价认可度较高,而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刊评价并未发展成熟。和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并不适合完全的定量评价,而是应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

二、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介绍

国内较为知名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主要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编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以下简称社科院核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CSSCI)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以下简称《RCCSE期刊评价报告》)在我国发挥着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作用,其中北大核心和《RCCSE期刊评价报告》为综合性的,但包括了对人文社科类期刊的评价。

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是由南京大学于1997年提出开发设想,1998年作为南京大学重大项目正式立项,1999年被教育部列为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其宗旨在于为科研管理提供参考、服务学术。这个项目首次在国内构建了CSSCI引文数据库,并推出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CSSCI的期刊覆盖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其中,经济学期刊数占比最大。在评价方法上,CSSCI按照文献计量学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进行评价,从而选出影响力大、发展潜力强、编辑规范的作为其来源期刊。到2015年年底,CSSCI经过(1998~2015年)18年数据影响力十分广泛。目前,教育部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已将CSSCI数据作为评估人才、项目完成情况、评奖的重要指标。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对国内期刊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进行鉴定的,其目的是优化图书馆的馆藏、为读者提供导读服务。北大核心学科分为24个专业大类和综合类,是对期刊进行登记划分,评定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大学图书馆制定的,采取的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在定量评价方面,采用的是多指标的评价体系,从多角度对期刊进行综合性的评价,1992年开发之初采用的是载文量、文摘量、被引量等指标,发展到2008年以后,共有9个指标,新增系统收录、Web下载量等指标,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运用指标定量评审的同时,北大核心的评审建立了专家评审机制。目前,北大核心已不仅是图书情报部门购买储藏期刊的参考,同时也为高校职称评定和学术走向提供了引导,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社科院核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根据各界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实际需求,确定了核心期刊484种,牵头完成的评价报告。该评价较为注重被学科论文引用,期刊的整体评价会以期刊的整体被引用即学科被引用程度为评价导向,在具体评价指标的设置方面,主要以期刊的总被引、期刊影响因子、期刊即年影响因子等指标来衡量。社科院核心的学科共分为24个专业大类和综合类,其中,收录的刊物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类似《新华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文摘类期刊,另一类是知名度高、具有较高地位的报纸理论版和核心期刊的转摘文章以及部分高校收藏的核心资料等,第三类是指其他途径获取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文章。总的来说,社科院核心是以“期刊在学科中的影响力统计”为主要导向,同时注重核心期刊的学理性和原创性,评选出的核心期刊少而精,体现了评价的自身特点。

4.《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

《RCCSE期刊评价报告》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在2009年的评价报告,之后每1~2年都会一期,到目前为止共4期。《RCCSE期刊评价报告》从学术期刊的信息征集、评价对象筛定、学科分类、评价指标和权重研究着手,以定量的方式计算出期刊的排名和分级,采用6个评价指标,分别为即年下载率、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二次文献转载或收录、专家定性评价。在此基础上,以计算机系统设计出一套专家—学者—办刊人共同参与的定性调查,这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最终随着系统的运行自动生成期刊评价结果,产生期刊排序、分级报告等。《RCCSE期刊评价报告》在其不断的评价过程中对支撑其评价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信息征集系统”和“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不断优化,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评价更加便利化和精准化。

5.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特点

国内期刊评价发展至今,被赋予强大的评价功能,可以直接影响学术评价。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刊评价一般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多样性,导致学者们很难用某几项定量指标对其进行很准确的评价,专家们进行定性的评价将对定量评价起到弥补的作用,将一些无法定量处理的元素加入,使得期刊评价更符合实际也更符合趋势发展。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在对期刊进行评价时需要确定某一主题或导向进行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其应用范围更广,它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企业构建管理体系提供管理咨询、为激励员工提供举措,为人类自我认识做出共享等。因为应用范围广泛,若不对评价确定导向,将导致评价因素过多,无法识别重点,最终无法形成报告,因此,在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进行评价时,对自身的定位十分重要。最后,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刊评价中高校的参与度远高于自然科学期刊的评价。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相对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有更高比例的高校研究人员,而自然科学可能存在更多企业或者行业协会等团体进行研究,研究者在制定过程中有更高的参与度将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提供帮助。

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刊评价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发展上面临瓶颈,陷入困局。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期刊评价主体官方背景较为浓厚,以高校科研院所承担项目的形式较多,而欧美部分学术发展较为靠前的国家已形成了成熟的市场机制,由企业进行期刊评价且进行商业化模式的运作。当前我国的行政权力机构掌握了大多数学术资源,而他们的分配依据也大多来自排名数据,环环相扣,构成了当今最重要的学术评价机制。现有的评价主体大多依附于科研院所,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这也使得期刊评价本身难以具有公正的独立第三方地位。以1988~2011年CSSCI收录的期刊评价研究论文为例,受到各类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有139篇,占比接近总数的1/3。事实上,期刊服务的主体应当是学术界的用户而不是行政机构,现实未免本末倒置。虽然有关行政部门的评价服务必不可少,但还应以服务基层学术圈为主。二是模式仍然较为单一,主要还是采取收录论文、对期刊评级等方式,对于论文、期刊等相关信息的深度挖掘少,期刊评价的附加值不高,相关产品较少。例如汤森路透除每年出具期刊引用报告外,还有技术预测、人才推荐、促进相关领域技术合作等多种业务,既可以开拓自身产业链获取更多经济收益,又能从多视角多层次给期刊编辑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国内期刊评价最终给出的数据统计和排名,信息量单一,难以给期刊编辑提供更多有效的相关信息。三是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审评过程。大部分评价方式仍以德尔菲法进行固定权重的设置进行评价,期刊评价重复度较高,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备。衡量指标也多以被引次数为指标,对于非引文类的影响力缺乏准确的测量方式。2004年,CSSCI来源期刊共有418种,其中自引率超过50%以上的期刊有27种,30%以上的有94种。CSSCI选刊曾一度弃用被引数量,直至2007年才重新增加这一指标。然而,2008年,依然有近120种期刊自引率超过30%。期刊评价时单纯使用影响因子选刊还可能使得一些刊文较多的期刊占据劣势(计算影响因子时的分母变大)。这种简单的期刊评价方式同时变相激励了部分期刊和机构采取不端行为刷高影响因子。例如,通过互引联盟刷高双方期刊的被引次数,一些高校甚至强行要求师生在发文中必须引用学报内容。定量评价虽然缺点明显,但如果单独使用定性评价则更难以让人信服。个人对信息的了解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专家评审也难免有失偏颇。四是评价结果缺乏针对性,较少根据期刊类别、科目的不同对其进行分行业、分学科的更具针对性的评价。在面对重点高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企业研发人员等不同受众也缺乏更具针对性、层次性的评价。虽然近年来也产生了分目核心评价体系,但各个评价系统之间盘根错节、自我标榜,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难以作为权威评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