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军团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2:44:41

农机军团

农机军团范文篇1

××爱车,刚换了一部新轿车;可作为种田人的他更爱农机,有朋友笑称他拥有一个“农机军团”。这不,前两天他刚用县农信社贷款订购的2台烘干机、一台联合收割机,昨日就由厂家送货上门了。

这一来,××的“农机军团”更加“人丁”兴旺,除了3部运输车外,共有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培土机等农机具21台,总资产200多万元。××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农机大户”。他喜爱农机的理由是:种田要致富,离不开这些现代农机。

“我去年以来买农机共投入90万元,而得到国家的农机补贴和当地财政配套补贴,以及县农机部门配送农机具等,总价100多万元。”××笑呵呵地掰着指头,先算了一笔购机账,“一台乘坐式插秧机价格11.8万元,我自己只花1.87万元,一高兴买下了6台,共得到购机补贴近60万元;购买一台联合收割机又补贴10万元……这些年的惠农政策不仅落实到田头,更是落到我们农民的心里啦。”此外,××去年还领到种粮综合补贴4万元和县政府奖金2万元。国家贴这么多钱鼓励种粮,他认准了种粮有利可图。

有了“兵种”齐备的“农机军团”,从最初的稻田耕作到育秧、插秧、收割、烘干,再到销售运输,全程机械化,××尝到了甜头。他又算了一笔去年的增收账:手工种稻成本高,仅插秧、收割、晒谷三项花费每亩合计300多元。相比之下,机械化种稻利润高,插秧、收割、晒谷的三项成本每亩约150元,种一亩稻可省钱170元。去年种水稻320亩,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一亩赢利400多元,比以前手工种稻每亩多赚250元,全年种粮收入23万元。加上种烟、种菜收入,去年进账100多万元。

农机军团范文篇2

××爱车,刚换了一部新轿车;可作为种田人的他更爱农机,有朋友笑称他拥有一个“农机军团”。这不,前两天他刚用县农信社贷款订购的2台烘干机、一台联合收割机,昨日就由厂家送货上门了。

这一来,××的“农机军团”更加“人丁”兴旺,除了3部运输车外,共有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培土机等农机具21台,总资产200多万元。××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农机大户”。他喜爱农机的理由是:种田要致富,离不开这些现代农机。

“我去年以来买农机共投入90万元,而得到国家的农机补贴和当地财政配套补贴,以及县农机部门配送农机具等,总价100多万元。”××笑呵呵地掰着指头,先算了一笔购机账,“一台乘坐式插秧机价格11.8万元,我自己只花1.87万元,一高兴买下了6台,共得到购机补贴近60万元;购买一台联合收割机又补贴10万元……这些年的惠农政策不仅落实到田头,更是落到我们农民的心里啦。”此外,××去年还领到种粮综合补贴4万元和县政府奖金2万元。国家贴这么多钱鼓励种粮,他认准了种粮有利可图。

有了“兵种”齐备的“农机军团”,从最初的稻田耕作到育秧、插秧、收割、烘干,再到销售运输,全程机械化,××尝到了甜头。他又算了一笔去年的增收账:手工种稻成本高,仅插秧、收割、晒谷三项花费每亩合计300多元。相比之下,机械化种稻利润高,插秧、收割、晒谷的三项成本每亩约150元,种一亩稻可省钱170元。去年种水稻320亩,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一亩赢利400多元,比以前手工种稻每亩多赚250元,全年种粮收入23万元。加上种烟、种菜收入,去年进账100多万元。

农机军团范文篇3

关键词:北苍术;SWOT分析;产业发展;燕山产业带

近年来,河北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和特点,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逐渐形成“两带三区”产业发展格局[1]。其中燕山产业带地处河北省北部,野生药材资源丰富、种植模式多样,北苍术作为当地的重要道地药材,性状优、苍术素含量高、带动增收效应佳,成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虽然燕山地区北苍术种植历史悠长,但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对小规模种植户的带动作用滞后,还存着种植标准化程度低、种源繁杂等问题,制约着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燕山北苍术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因素分析

1.1优势因素分析

1.1.1产区道地优势燕山产业带以低山丘陵、森林与草原为主,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满足了北苍术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及水质资源的需求,被誉为适宜北苍术生长的“黄金纬度带”[2]。统计数据显示,燕山地区北苍术产量约占全国的1/3,苍术素含量超过中国药典标准含量的75%,自古至今均为公认的上品,产区道地优势明显[3]。1.1.2产业集群优势截至2021年燕山北苍术总种植面积超过3.55万亩,绝大部分由百亩以上种植户或示范基地所种植,能充分发挥规模化的优势。在产业资金的支持下,建成了省级北苍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一体化的组培育种实验室,可实现年培育种苗1500万株,同时设有约7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在农业农村局牵头下形成了“企业—政府—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了种苗提供、技术推广、销售服务的产业体系,为燕山北苍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1.1.3技术指导优势近些年,燕山两县农业农村局同河北农业大学、承德医学院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种质基因、技术改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与农业技术推广站共同组织技术培训,注重药农种植技术的提升。构建技术交流平台、提倡专业种植户带动小农户:隆化县组建了北苍术产业联盟,既为专业种植户提供了技术交流平台,又与小农户之间形成技术包联;青龙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繁育经基因筛选的优良种苗,提供田间管护技术指导。1.1.4效益驱动优势随着近些年新冠疫情影响及“大健康”观念的推广,北苍术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仅凭目前产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供需关系的作用下,河北产北苍术价格自2013年以来涨势明显,10年间已经从40元/kg上涨到200元/kg,年均增幅达到40%,2021年调研数据表明,亩均效益已经在万元以上(附图)。相较于其他中药材,北苍术预期种植效益空间大,农户种植积极性强,带动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1.2劣势因素分析

1.2.1种质种源掺杂目前市场所流通的种子种苗质量优劣不等,野生与外来种源掺杂,一批种子存在不同种源地、不同性状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药材产量及药用价值,更对优质种源保护、道地药材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4]。虽然现在有不少企业提供优选的种苗,但供应量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1.2.2种植规范化程度弱由于北苍术人工驯化较晚,缺乏规范化的种植管理,种植技术目前正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对选种育苗、田间管护、产地加工等环节形成规范体系,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弱。种植管理粗放往往会造成中药材品质不佳,既体现在影响外观、药用成分含量、药材产量,又影响优质品牌与产业发展前景及药农的种植收益。1.2.3加工能力不足燕山产业带北苍术初加工及深加工能力均较弱,经实地调查发现,当地缺少科学、先进的技术及设备,目前的加工水平仅局限在药材清洗及烘干。在深加工领域的资质申请也进展缓慢,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饮片加工资质,其技术水平仅能实现初加工需求,直接影响北苍术产业的全链发展及药农的种植收益,北苍术的全株综合利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2燕山北苍术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因素分析

2.1机遇因素分析

2.1.1政策利好机遇进入“十四五”时期,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以“六化发展”为主线,推动北苍术种质种源、种植生产、品牌销售、质量追溯等环节的高质量发展,隆化县、青龙县两地将中药材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近日印发的《河北省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2022年推进方案》中,一系列举措为北苍术产后加工、仓储物流保驾护航。2.1.2市场需求机遇在市场刚性需求背景下,北苍术市场用量逐年增大。数据表明,目前国内北苍术年需求量超过1万t,其用途也逐渐向多领域扩展。在药用领域,北苍术作为“化湿败毒颗粒”配方的主要成分之一,对治疗新冠肺炎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作为健脾化湿药物应用于日常保健;除药用领域之外,北苍术在动物饲料、空气消毒剂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使用量不断增加,北苍术产业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2.2挑战因素分析

2.2.1疫情下成本走高近些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省内各药材品类种植用工费用水涨船高,不定期的防疫封闭增加了仓储及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农的种植收益率。调查数据表明(附表),不同种植规模、不同种植方式的药农投入人工费用差异较大,3年种植周期内需投入人工2800~4200元,大规模种植户亩均净利润在16800~18500元、小规模种植户在13800~14200元。随着用工费用及仓储运输费用的增加,不仅会降低北苍术的种植收益,对省内其他药材品种种植生产而言都是一大挑战。2.2.2品牌建设能力亟待提升“十四五”以来,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将北苍术列为“高质量”发展药材,推动地理商标认证、打造优势品牌。相比较于省内“巨鹿金银花”“行唐防风”品牌,北苍术品牌建设分散、缺乏统一的商标认证,市场中燕山所产的北苍术品牌就被冠以了“隆化”“祖山”“青龙”等标志,当黑龙江省及甘肃省陇西产区的优势品牌资源涌入,势必会对省内北苍术品牌建设带来冲击,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2.2.3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近些年中药材质量问题频发,根据市场抽样检测数据显示,质量不合格药材大约占据全部药材的30%。目前市场中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现象常有,病虫害等田间管理手段粗放,农户盲目滥用化肥与农药,导致市场中流通的药材及其产品存在安全隐患[5]。

3基于SWOT分析的燕山北苍术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3.1把控源头质量安全,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加强源头质量把控,要保证从选种、种植到加工的标准化管理,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规模、提高繁育水平[6];建立种子种苗市场监管体制,防止外来品种与劣质品种在市场中掺杂流通;加强野生北苍术资源保护,鼓励遵循道地特色的仿野生种植模式。同时,应加强北苍术标准化生产水平,发挥产业集群、规模化优势,以大户带动小户,以政府、科研单位提供交流指导平台的方式,引导农户进行精细化田间作业。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站等单位应积极进行土地轮作宣传与指导,推荐轮作效果佳且效益好的农作物,在推动北苍术产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户收入。

3.2大力发展加工企业,助推产业升级

燕山北苍术产业集中于种植与销售环节,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的延伸范围较窄,经济价值尚待深入挖掘。一方面,药材加工企业与中药饮片公司应紧抓当地资源优势,积极更新生产工艺,在保障质量的情况下,满足北苍术在初加工环节的全部需求,从而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大型医药企业入驻当地,并鼓励本地公司业务向深精加工维度延伸,开展多产品研发工作,提高北苍术全株利用率与产业附加值,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事前价格订单手段,加大并保护农户利润空间,刺激农户种植积极性,从而壮大北苍术产业规模,带动当地经济的有效发展。

3.3实施品牌驱动战略,提升产品知名度

全面推广完善流通产品的品牌认证及生产源头追溯,以严苛的标准推进高端精品品牌建设,充分发挥燕山道地优势,打造“隆化北苍术”“祖山北苍术”地理标志认证,支持区域品牌与企业商标并用,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7]。提升各类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既体现在品牌声誉保护又体现在自主的品牌推广,提倡当地种植户在网络媒体中宣传燕山北苍术文化、展示种植技术及北苍术产品。燕山两地可联合设置专门的北苍术推广中心,充分发挥互联网、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介的传播作用,将市场目光吸引到燕山,为全面推出道地北苍术品牌打下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亦赫.河北省中药材生产布局及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8):192-195.

[2]侯桂双,张强,饶悦,等.秦皇岛市北苍术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21(7):34-36.

[3]温之雨,及华,王琳,等.河北省道地中药材———北苍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1(1):105.

[4]王娜,尹海波,陈吉祥.北苍术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种子,2021,40(2):133-138.

[5]魏子鲲,韩乔,王亚荣,等.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21,25(3):34-36,49.

[6]王军亮,张立彭,魏军团.提高北苍术种子产量与质量的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18):45-46,49.

农机军团范文篇4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年工作回顾

20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政府自身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较好地完成了第十二届人大二、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

200*年,我市经济健康平稳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增长。初步核算,*年,全市生产总值52.49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87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7.14亿元,下降7.6%;第三产业增加值19.48亿元,增长13.7%。二是财政较快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19.1%,财政增速明显快于经济增长。三是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3亿元,增长12.6%。四是金融运行趋好。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8.16亿元,增长14.2%。五是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在岗职工人均收入12286元,增长3.7%;农民人均纯收入3287元,增长9.2%。

(二)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扶持引导力度,产业结构及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生产略有增长,水稻总产量11.7万吨,增长3%。瓜菜生产稳中有升,总产量37.14万吨,增长2.5%。名优水果发展迅猛,种植面积16.1万亩,增长7.1%。热作生产稳步发展,橡胶产量16.5万吨,增长6.2%;胡椒产量1.17万吨,增长8%;槟榔产量1.1万吨,增长7.1%。畜牧业生产形势喜人,畜禽总肉量6.68万吨,产值10.52亿元,分别增长7.2%和15%。水产品大幅度增长,总产量7.28万吨,总产值7.32亿元,分别增长9.1%和22%。工业生产趋向好转。完成工业增加值3.10亿元,增长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3亿元,增长7.3%;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4.0%。完成销售收入11.6亿元,下降2%。全年用电量2.3亿千瓦时,增长6.8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我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全市接待中外游客200万人次,增长22.7%,接待过夜人数65万人次,增长15%。宾旅馆平均住房率52.7%。全市旅游总收入6.04亿元,增长24.3%。会展、房地产、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持续走旺。嘉积、博鳌、官塘全年共接待各类会议200多个;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1.98亿元,增长73.4%,房屋销售面积99.94万平方米,增长15.8%;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4.93亿元,增长7.2%;其他服务业增加值5.11亿元,增长18.5%;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4.39亿元,增长14.4%。

(三)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按照“国退民进”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先后对琼海水泥厂、嘉积糖厂等1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整体转让和拍卖,企业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依法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长效机制,集中力量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任务。深入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建立市场建设六项基本制度,规范项目用地手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专项行动,加强万泉河水质保护。加强矿产资源管理,首次成功挂牌出让博鳌和潭门锆、钛矿采矿权。农村税制改革成效显著。免征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减轻农民税收负担2268万元,农民人均负担比上年减少47.8元,减幅36%。政府采购、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和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顺利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的成效。全力做好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第八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和中国科协*年学术年会等会议的服务保障工作,确保会议顺利召开,较好地扩大了宣传效应,大大地提升了琼海的知名度。对外联谊活动广泛开展。瑞士、奥地利及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10多个国家和地区考察团先后访问我市。参与区域合作取得良好成效。参加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洽谈会,签约总额达54.4亿元,占全省签约项目的1/6强;参加海南(香港)贸易与投资洽谈会,签约总额10.06亿元;参加冬季农副产品交易会,签约总额3.81亿元。“海洽会”后,和记黄埔集团、香港特区政府考察团先后考察我市,对我市的投资环境给予高度评价,也表明了琼海参与“9+2”区域经济合作和“双大互动”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全市新注册非公有制企业304家,新增个体工商户2822户。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市招商引资项目93个,实际利用国内资金7.52亿元,增长11.24%,实际利用外资1124.84万美元,新增注册外资企业9家。在建项目41个,已投入资金44.56亿元;竣工项目28个,已投入资金2.75亿元;筹建项目24个,已投入资金0.24亿元。

(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规划取得新的突破。去年,省政府批准了我市城市总体规划,总规控制面积297.7平方公里,总规划人口28.5万人。新总体规划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市城市规划建设步入新的时期。初步完成了近期城市建设规划和城市电力、燃气、绿化、“三防林”等专项规划,完成潭门中心渔港规划编制和博鳌、中原、万泉、潭门、塔洋等5个镇总规修编工作。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琼文公路已竣工投入使用,嘉龙线的嘉积至岭口段已完成沥青路面铺设。龙博滨海景观大道、爱海南路、银海东路、金海北路、万泉河北路正在抓紧建设。垃圾处理厂已竣工调试,石龙大桥竣工通车。城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龙湾国际大酒店开业迎宾;琼海新车站主体工程封顶;大东南万泉豪廷高级住宅区被授予“中国房地产优秀品牌最佳旅游房地产项目”和“中国人居最佳环境示范小区”。博鳌国际会议中心和索菲特大酒店获得国家建筑最高荣誉奖“鲁班奖”。电力南方住宅区、博鳌海滨度假村、碧海银沙住宅小区、原政府大院住宅区、新天嘉博花园等项目全面启动。全市城镇建设总投资4.8亿元,报建面积46万平方米。城市绿化、亮化、美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五)精神文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市委、市政府在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体、保障、计划生育等社会各项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告别陋习、珍爱健康、保护家园”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科技服务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设立智能化农业服务网点,共创建科技示范村50个,科技示范户250户,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2%和54%。*年,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基础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出台了《关于创建基础教育强市的决定》和《农村教育十年发展规划》。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继续走在全省前列。高考、中考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全年教育基建投入1500万元,校舍危房改造步伐加快,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工作卓有成效。医疗市场治理整顿、妇幼保健、疾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卫生IX项目实施取得初步成效,疫情报告制度不断完善,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监测管理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投资800多万元加强镇级卫生院建设,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4.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81%。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加大投入力度,社区体育训练场、社区图书馆等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入开展,市镇两级共举办大型文体活动30多次,参加全国、全省文体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市参加社会保障人数达6.1万人,增长14%。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全市低保对象达5058户8114人,发放低保金428.6万元。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4‰以内,符合法定生育率为98.02%。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深入开展,接收退伍义务兵129人。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植树造林3万亩,创建文明生态村100个,达到550个。多方筹措资金5500万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0件,已完成18件,2件正在落实中,群众比较满意。此外,审计、统计、档案、农综、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都取得新的进步。

(六)政府自身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深入扎实开展行政优质服务活动,机关作风明显好转。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对全市39个有行政许可项目的单位涉及206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完成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和审核工作。行政复议工作扎实有效。办理行政复议案件7宗,办结向省政府申请的10宗行政复议案件的答复工作,完成13宗各级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应诉工作。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办复市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91件、政协提案87件。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制度执行良好,基层民主不断巩固和扩大,村民自治、社区民主管理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深入开展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工程招投标制度,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重视新闻媒体披露的问题,对非法拼装走私车、私彩等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项整顿,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大力推进“平安琼海”建设,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积极开展打击涉毒犯罪和“两抢一盗”专项斗争,保持了良好的社会治安形势。安全生产管理力度加大,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持了全市社会的稳定。护林保胶工作富有成效,场镇关系日益密切。

各位代表,*年,我市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就,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团结拼博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体公务员,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我市改革、发展与稳定做出贡献的人民群众、驻军部队官兵、武警官兵、公安司法干警,向中央、省驻市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琼海发展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总量小,增加值仅占GDP的6%,原有工业企业产销不畅,新上马工业项目少,工业发展滞后,基础脆弱。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原始产品交易多,品牌少,农民增收困难。三是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全年总投资15.15亿元,下降12.8%,投资拉动缺少大项目支撑。四是支撑财力的增长基础薄弱,财政增收困难,收支矛盾突出。五是劳务输出成效不显著,就业压力较大,有些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六是政府机关作风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投资环境建设任务还比较艰巨。我们要迎难而上,趋利避害,努力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

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做好*年的工作,面临着很多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世界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生活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将得到有效抑制,我省经济正处在一个平稳较快增长的新时期,新的投资开发建设热潮正在掀起。我市经济正在健康平稳的轨道上运行,为新一轮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扎实开展行政优质服务活动,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不断完善,一个文明诚信、务实创新的琼海新形象正在牢固树立,琼海将在更加广阔的经济合作交流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年主要任务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省委四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加强“五个统筹”,围绕新型工业市、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岛东商贸中心、海洋经济强市、滨河滨海生态旅游城市、最佳创业和居住市等六大目标,加快实施优势产业战略、城市化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步伐,认真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生态示范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

做好2*年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十分珍惜和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必须高度重视影响和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真真正正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每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推进我市经济社会超前发展。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一)培育六大支柱产业,夯实我市产业基础

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着力培育六大支柱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切实解决我市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和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

一是新型工业。抓好雄隆农产品加工厂、豪创药业科技制药基地、永金制药厂、天龙精工镜片厂、义方制衣厂、众神制药厂、阿西罗拉生物制品厂等8个在建项目的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抓好琼海涤纶厂、琼海丝绸厂等骨干企业的改制,明确产权,搞活企业;支持香港康年集团斯达制药厂扩建工程,借助海口“药谷”工程的辐射效应,争取把我市建成海南第二“药谷”。

二是高效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确保全市19个无公害瓜菜基地播种面积达到10万亩。抓紧落实2*年“冬交会”签约项目。新建无公害热带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面积1000亩,带动建设热带高效水果基地16万亩。今年早造在北山洋、大路洋、龙池土冬推广种植超级水稻1000亩。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争取农业部专项资金330万元,建设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

三是海洋渔业。组建20艘大吨位远海钓业船队,调整作业结构,实现海洋捕捞业新突破。改造池塘2000亩,巩固对虾养殖面积7900亩,鲍鱼养殖水体2万立方米,精品鱼类养殖1300亩。新增大规格罗非鱼养殖面积1500亩,网箱养殖1600箱,做好海水种苗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把种苗繁育能力提高到50亿尾。凭借潭门中心渔港优势,建设海产品交易城、南沙海鲜城、海产品深加工基地等一批大、中型项目,培育和壮大临港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是旅游房地产业。紧紧抓住规模投资海南楼市的契机,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业,为游客提供各种新型的休闲度假村、高级住宅小区和产权酒店。全面启动滨海岸线旅游带的开发建设,启动12个以上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逐步将旅游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亮点。

五是现代服务业。大力支持进出口企业组织产品进出口,力争进出口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以上,比去年增长2倍。扩大商品流通市场,争取在潭门、博鳌、嘉积建设旅游商品批发、商业贸易中心、农副产品交易等三个市场,争取利用外资达到2000万美元。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会计、信息、培训、社区等现代服务业。

六是会展业。全力服务好博鳌亚洲论坛*年年会以及其他重要会议,大力支持中信集团二期开发建设,把博鳌建成世界一流的会展中心,逐步把会展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

(二)围绕农民增收,切实抓好“三农”工作

从今年1月1日起,我省在去年全部免征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全部免征农业税,同时还将加大良种补贴、渔民造大船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支持力度。这是省委、省政府在农业发展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所做出的减轻农民税收负担的重大决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加快发展科技农业。切实抓好农技推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整合专业技术力量,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实现产业升级。抓住我省制订与实施主要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品评价标准的契机,以胡椒标准化生产、加工为突破口,逐步扩大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范围。今年重点抓好10个产品的申报认证工作。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今年,市政府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更多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重点扶持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畜牧业和渔业龙头企业。要争取在发展瓜菜、胡椒、槟榔等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强监管、服务,引导和支持运销协会、家禽产销合作社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使其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推进小城镇建设。我市推进城镇化的任务十分繁重。今年,要紧紧抓住我省把我市培育成两翼重点城市的有利时机,加快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按照“城乡互动、三次产业联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思路,集中力量,分期分批推进大路、长坡、阳江、中原、潭门等重点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同壮大镇域经济、文明生态镇建设和改善群众生活结合起来,同镇企业发展、中心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今年,我市将率先在全省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起以居住地为主要形式的户籍管理制度。市政府将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综合服务机构,加强培训,提高劳务输出成效,大力发展打工经济。重视劳动监察,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

(三)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通过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入股等方式筹集资金,按照分期开发、滚动发展的开发模式,分阶段完成总用地规模为4.57KM2的富海工业园区土地储备整理工作,加快园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之真正成为我市工业落户的载体。筹措资金,完善珠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龙湾港城市开发区前期工作。

加强骨干企业的协调服务。全力抓好21家骨干企业协调服务,切实帮助新天久食品有限公司、玉柴机器有限公司、大众海洋产业有限公司、大中印刷厂、豪创制药厂、斯达制药厂等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使其正常生产,争创最高效益。做好琼海涤纶厂、琼海丝绸厂、田园饮料厂等半停产、停产企业的改制工作,努力盘活现有资产。

跟踪落实新建项目。明确主攻方向,落实目标责任,加强服务引导,全程做好豪创制药厂、永金制药厂、超群橡胶工业园、义方制衣厂、天龙精工镜片厂、众神制药厂、阿西罗拉生物制品厂等新建工厂的跟踪落实工作,促其早日建成投产,尽快产生效益,带动我市工业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旅游商贸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水平

做大旅游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旅游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参照省政府关于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开发建设的模式,抓紧编制万泉河流域及白石岭风景区单项规划,推动整体开发。围绕古城修复和保护,完善乐城岛总体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建设乐会古城。抓好白石岭温泉度假山庄、万泉河温泉度假村、万泉河好运公园、白石岭高尔夫球场等新建项目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博鳌、潭门海上观赏、潜水项目和万泉河水上项目,完善万泉湖度假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充实万泉河漂流、峡谷探险活动内容。盘活沙洲岛,丰富万泉河游览区景点内涵。积极参与泛珠三角旅游业区域合作,努力创新旅游促销方式,提高促销水平,拓展岛内外旅游客源市场。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继续抓好岛东商贸中心建设,繁荣我市商贸业。稳定发展餐饮、交通运输、市政服务、零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逐步完善服务体系。抓住国家对外资进入零售服务业设立的市场准入和资本准入限制全面放开的契机,积极引进外资,挖掘潜在商机,做活做旺零售服务业。抓住通信产品、家用轿车、家庭装潢等城乡居民消费热点,以加强琼港合作为突破口,加快零售商贸业发展。同时引导本土零售业增强危机意识,抓好资源整合重组,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打造本地企业军团,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培育壮大外贸经营主体,推进进出口主体多元化,争取在出口贸易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今年,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龙湾港城市经济综合开发区及潭门中心渔港建设将成为我市城市化建设的新亮点。按照协议,中信集团重组博鳌控股公司,把博鳌定位为旅游度假、休闲康乐型国际社区,引进全球大型战略投资伙伴和专业经营团队,把特别规划区建成适合论坛发展、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会议中心和特色鲜明的旅游度假休闲中心。龙湾港集团将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把龙湾港建设成为国际中转大港。加快推进潭门中心渔港建设,将其建成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全国最好的渔港。争取在大路境内增加一个高速公路出口,为加快北大门发展创造条件,为“大路—嘉积—中原”工业走廊建设提供保障。抓好中原至会山、龙江至南俸、万泉至石壁、上埇至潭门、上埇至朝阳等道路建设及乐城大桥建设。启动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加强政府对土地供应的集中管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快城建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滨海景观大道、滨河景观大道、爱海南路、金海北路、银海东路、万泉河北路等道路及住宅小区建设进程。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加大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力度,切实解决城市建设的遗留问题。筹建招投标服务中心和造价咨询中心,促进我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管理水平。

(六)大力加强财源建设,确保财政稳步增长

在中央实行税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抓好财政工作,要树立起全新的发展观和理财观,积极应对税制改革带来的不利影响,创新思路,主动工作。加强税收征管,特别是加强营业税、增值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农副产品尤其是橡胶、胡椒、槟榔、木材等流通及加工环节增值税及非税收入的征收。推进“镇财市管”改革,在镇级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预算共编、帐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镇级财政支付行为。积极培育财源,做好财源建设的近、中、远期规划,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不断夯实财源基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做好国有资产的调查登记工作,规范处置行为,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商贸、旅游等含税产业,切实解决税源短缺问题。加大财政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市本级和镇级财政预算计划,控制财政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收支平衡。

(七)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琼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要着眼于打造体制特色,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坚持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促发展的方针,继续以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为突破口,通过企业自主改革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方法,对条件成熟的企业进行改制,实施民营化改造或关闭破产。通过改革,把分散的资产重组整合,搞活企业,提高竞争力。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市、镇两级政府及其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合理划分责权,理顺关系。今年,省政府将把一批审批事项管理权限下放到市县,我们要本着提高行政效能的目标,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对行政审批事项的管理,为投资者提供高效的政务服务。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我省对重大项目实行省和市县领导跟踪联系制度,其他项目按照“谁签约、谁跟踪”及“项目属地”原则,逐一落实到市县和主管部门。参照这个办法,我市将建立和完善项目首长责任制。所有招商项目都要确立项目推进时间表,加大跟踪服务力度,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绝对不能因为工作不到位影响项目进展。加强招商引资的基础性工作。市政府将与各省市招商部门或招商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友好协作关系,不断完善招商网络,互通信息。在侧重于工业招商的同时,争取在具有资源优势的生态农业、旅游业、零售业、房地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物流业等行业招商取得新的突破。今年,我省在实施“双大互动”计划方面将有较大动作,要早做准备,在继续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我省在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举行的招商推介活动,精心策划旅游房地产、医药产业等针对性强的专题招商会、恳谈会等。积极开展海外联谊活动,凝聚侨心,吸引侨资,争取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政策扶持、市场准入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加快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大幅度提升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水平。积极扶持外资企业发展,提高外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坚持引进外资与内资并举、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并重,加强对台经济合作,借助外力促发展。大力支持农垦改革,积极协调场镇关系,促进农场和地方同步发展。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重点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建设万泉河生态长廊,扎实开展文明安全社区、文明规范行业和文明诚信企业以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乡文明水平,加快“和谐琼海”建设的步伐。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以科技服务“110”为载体,抓好农村实用技术推广。继续开展科技进步镇和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创建活动。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专家编制具有我市特色的科技服务系统,将智能化服务点建立到农村、农业专业户,引导农民依靠智能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政府系统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政府办公自动化水平。

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琼海市农村教育十年发展规划》。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认真抓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校长和教师聘任制。切实做好免收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工作。加大教育投入,把公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时拨给中小学。筹措建设资金2000万元,改建新建22所学校校舍3万平方米,创建安全、文明、生态学校10间。逐步扩大优质初中、高中教育规模,整合教育资源,全力创建基础教育强市。

积极发展文化广电体育事业。努力建设社区文化,争创全国社区文化先进单位。加强对网吧、娱乐场所等文化市场的管理,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环境。加强城镇文化设施建设,切实抓好城镇广场文化活动,推动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快文化精品创作,丰富人民群众生活。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提高公共卫生保障水平。今年,我省将在东翼建设一所较高档次的中心医院,要创造条件争取中心医院项目落户我市。着力抓好市疾控中心综合实验室项目、市人民医院传染科项目、博鳌卫生院康复中心项目等建设,改造21个墟镇卫生院,争取在2007年前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巩固与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成果,抓好农村爱国卫生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切实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加强卫生监督,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抓好疾病防控,防止“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

切实抓好社会保障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督导,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落实计生奖励政策,推进计生村(居)民自治,开展创建计生合格村活动,争取合格村、自治村比例分别提高到90%和50%。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人口增长,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重视和支持妇女、儿童工作,发展老龄人事业,关心残疾人的工作和生活。

加快生态示范市建设步伐。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建立博鳌--万泉河流域生态功能保护区,完善万泉河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和监督体系,确保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安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

加强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要认清当前形势,站在维护国家统一的高度,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抓好国防动员工作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发扬双拥工作优良传统,继续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军民共建活动,促进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省委、省政府决定把*年确定为投资环境建设年。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打造体制特色,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部署,在政府系统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各级政府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做法,真真正正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今年,市政府将逐步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集中精力解决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和重大项目落户等遗留问题,取信于民。市行政服务中心即将投入运行,市政府要求,进入中心的各服务窗口都要站在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对投资环境的监察力度,以*年“珠洽会”、“海洽会”签约项目和今年投资项目分解任务是否落实作为衡量投资环境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开展企业、社会评议政府活动,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提高办事效率。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和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各级政府要把各项工作行为纳入法制轨道,依法履行职责,既不失职不作为,又不越权乱作为。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强化执法监督,认真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断加强和提高执政能力,坚持做到科学执政、廉洁执政、依法执政。认真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各项法规、决定、决议,更加自觉地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支持人民政协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协商的职能,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社会公示制度,全面推行政务、厂务、校务、村务公开,健全村民自治、社区民主管理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民众对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制度。

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建设,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从政理念和“创新、策划、服务、管理”的行政理念。支持政府组成部门开展“应知应会”和“岗位大练兵”活动。重视和加强公务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全面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大力倡导执行文化,用企业精神打造学习型团队,建设知识型政府。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以打击涉毒犯罪和“两抢一盗”为重点,深入开展打击黄赌毒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创建“无毒市”工作。从重从严打击暴力犯罪和危害群众安全的多发性犯罪。严厉打击“”等非法组织和境外渗透势力的违法活动。从严打击经济犯罪,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正常的经济环境。高度重视做好信访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确保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农机军团范文篇5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农村改革发展**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带领全省干部群众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废除体制,推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放开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取消农业税,基本形成了符合国情省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业经营体制,推动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和农产品供给的日益丰富;放手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兴办专业批发市场,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形成了“百万能人创业带动千万农民就业”的格局,走出了一条以农民为主体、工农互促共进、城乡联动发展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着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水平,初步形成了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最根本的经验是我们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的基本导向,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充分尊重和激发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业创新积极性,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坚定不移地走农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发展之路。

(二)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当前,我省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重点。推进新时期的农村改革发展,既有众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严峻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日趋突出。农业生产主体、经营体制、服务体系、技术装备、基础设施和资本投入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急迫;农村二三产业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加速凸显,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任务繁重;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口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依然突出,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促进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的任务艰巨;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的任务繁多。我们要牢牢把握时代潮流、国情省情和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努力开辟现代农业发展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上继续走在前列。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和**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激励农民创业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目标任务。根据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到20**年,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村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县域经济实力更加壮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人享有良好的教育机会和医疗服务,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更加充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村人居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7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低保”农户除外)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农民民主权利有效保障,农村社会管理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0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快、农民生活质量好、新农村建设水平高、城乡发展差距小的省份。

(五)基本原则。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支持农民创业创新,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对事关“三农”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进行改革试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以人为本,保障权益。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农为重,强农富民。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坚持把“三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大支持保护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县域经济水平,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城乡统筹,区域联动。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坚持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统筹区域发展,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和区域联动发展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和区域协作力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求真务实,固本强基。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干部作风、基层组织、基层政权和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形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六)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保障农民的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推进国有农林渔场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七)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组织,建立流转档案,规范流转行为,完善流转的中介服务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纠纷调处机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长期流出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给予优惠政策;对流入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较大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用地用电用水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鼓励农民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加强林权管理服务工作,构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和林地、林木流转服务平台。对不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畜禽饲养、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配套用地应视作农业用地。

(八)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与复垦。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搞好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鼓励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满足集体经济项目、村庄整治、农村道路、下山搬迁小区、小岛迁移安置小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点等农村集体建设的用地。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户宅基地置换和流转的试点,鼓励农民在政府主导下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使在城镇稳定就业且有社会保障的农民能够落户城镇、转变为城镇居民。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九)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管理。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逐步稳妥地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

(十)深化征地制度改革。严格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区分,逐步缩小征地范围,采取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征地协商办法,健全区片综合价形成机制,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要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并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妥善解决好被征养殖水域(滩涂)渔民的补偿问题。

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创新,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十一)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农户、农业经营组织、工商企业、大中专毕业生等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和提高规范管理水平,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继续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带动范围广、竞争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完善本省籍学生免费就读省内大中专院校、电大、农广校等农业种养类专业的政策,加快培养现代农业创业和经营人才。加大财政对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扶持,从土地流转、技能培训、技术进步、良种推广、农机购置、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等各方面支持农户、大中专毕业生等从事现代农业创业。

(十二)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工作市、县(市、区)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建立健全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坚决制止粮田抛荒,确保1500万亩标准农田数量、质量和**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一批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区块。标准农田因建设占用后,要及时补充并确保质量。培育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植保服务组织,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和全程机械化。完善粮油生产直接补贴政策、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年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并重点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助力度,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粮农增收的促进作用。加强与主产区粮食产销合作,加快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大型粮食物流企业,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多渠道组织粮源。落实粮食储备任务,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建立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十三)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块状经济,加快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强村建设。支持发展集约化、设施化的种植业,优化种植业品种和布局。支持发展规模化、生态化的畜禽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推进“山上**”建设,加大扶持力度,改造提升特色林业,调整优化林种结构,完善林区基础设施,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繁荣。支持发展高效生态的水产养殖,稳定发展远洋渔业,积极发展休闲观赏渔业。支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推进农作制度创新,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广农牧结合、农渔结合、林牧结合的立体种养和粮经结合、水旱轮作等农作方式,加大优质高产、节本增收、生态安全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力度,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十四)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用地、金融等政策。建立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促销会展平台的设施和功能,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运输、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流通配套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发展一批大中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购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落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千镇连锁超市万村便利店工程”龙头企业配送中心、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用地享受工业企业的政策,减免农产品运销环节收费。对鲜活农产品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实施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引导国内外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经营能人到省外国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要素在更大范围上实现优化配置和省内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发展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培育跨国经营的农业企业,提高应对贸易壁垒的技术水平,加强农产品境外展销服务,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

(十五)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组织多元、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体系,努力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协调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全面推进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争在三年内落实好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和事务。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积极组建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经营和服务人员素质、规范运作水平和配套服务能力,努力打造专业服务的领军团队。进一步探索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服务联合体建设,促进优势互补和力量整合,增强专业服务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发展信息、技术、机械、农资配送、产品营销、资金结算等服务。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县级政府可提供社会保障等补助。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改善对各类农业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强化农产品进出口检验检疫和监管。

(十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力度,不断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入实施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学科研究,支持生物技术、种子种苗、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生态安全等领域科技创新,支持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装备设施研发,支持信息采集、精准作业、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开发,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全面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建设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涉农高等院校的支持,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利用友好城市资源培训农业科技人才。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市县政府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合作,联合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组建区域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和科技示范园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健全省、市、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分中心,全面推行责任农技员制度,充分发挥首席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支持各类经营性农技推广组织发展。加大规划统筹、项目整合力度,集中建设一批高标准、设施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实验区。

(十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产优质农田比重。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江河治理,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江塘海塘除险加固任务,开展山塘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一批农村小水电、大中型排泵站、水闸等重点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排灌和防洪防台能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推进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确保长效运行。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抓好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快标准鱼塘、标准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气象、电网等设施建设。

(十八)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湿地、滩涂等资源的激励机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标准农田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责任和严格责任追究。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建立基本农田补偿机制,确保国家下达给我省的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项目,所补耕地必须确保达到占用耕地相当的质量标准,市、县间委托造地的结余资金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力培育。加强水资源保护,扎实推进“百亿水资源保障工程”,深入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加强农村水土保持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多渠道筹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健全生态环境补偿制度,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强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和平原绿化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珍稀物种、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外来物种引进检疫监控。优化海洋渔业捕捞结构,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和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程,重点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农业业态。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强化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等预报,做好农村消防、森林防火、海上渔业安全工作,完善农业救灾储备制度,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村安全生产水平。

五、推进农民就业创业方式创新,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十九)拓展农民就业创业领域。积极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鼓励农民“二次创业”,着力形成全民创业和先创业带后创业、创业促就业的格局。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加强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全面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家庭工业,结合村庄整治,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的农民创业小区、标准厂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引导城市服务产业加快向农村延伸,使农村服务业成为农民创业就业的重要门路。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着力拓展服务内容、突出乡土特色,充分发挥其在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传承乡村文化和建设生态环境方面的带动作用。大力鼓励农民“走出去”创业。大力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务工返乡人员、农村党员、青年农民、复员军人和农村妇女等开展创业。

(二十)转变农民就业创业培训方式。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育现代创业就业人才。实施农村成人“双证制”教育,大力开展先进实用技能和公民素质培训教育,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继续加强对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农民、转产转业渔民的技能培训,突出抓好农村中小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带动农民创业就业的能力。建立经常性、开放式的培训机制,加强培训实训基地建设,探索网络远程培训等多样化培训方式,努力提升农民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十一)营造农民就业创业良好环境。深入推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加强对农民工劳动安全保障。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等保险的覆盖面,实行农民工养老保险省内无障碍转移。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农民工公寓建设。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建立健全农村要素市场,加强对农民创业的信息、土地、金融、技术等服务,落实好停征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政策。

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二十二)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在浙银行分支机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作用,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主体多元、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和适度竞争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坚持农业银行为农服务方向,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切实增加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镇建设、宅基地整理复垦等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改善法人治理结构,保持县(市)社法人地位稳定,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延伸金融服务领域,拓展金融服务范围,增强为农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允许其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房保险制度,健全渔业等特色互助合作保险办法。

(二十三)强化财税对金融服务“三农”的引导。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积极开展公共财政支持下的农民创业小额贷款、农村扶贫小额信贷,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制度,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财政支农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特别是对重点农业项目要根据条件和项目需要给予重点支持。

(二十四)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稳妥地探索确权登记后的农民住房和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融资的有效途径,允许农产品收益权、企业存货、农业固定资产和应收账款等财产抵押和权利质押。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鼓励和支持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多元化参与组建农信担保公司。

(二十五)稳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和适合“三农”特点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并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程序等方面更好地满足农民需要。对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农村企业,要通过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全面推行联保贷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支农贷款卡、贷记卡业务。积极引导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农业领域,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有较大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

七、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方式创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十六)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实施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战略,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和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居住向城镇集聚,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深入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强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与协调,科学编制和完善城乡建设规划、农村社区布局和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庄分布、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合理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功能,扩大人口规模,引导农民通过宅基地流转到城镇落户,引导有条件的中心镇向小城市方向发展。采取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改造城中村的办法,推进中心村建设,率先把一批中心村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的农村新社区。

(二十七)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大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力争到20**年全省乡镇、中心村普遍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福利、社区救助、社区养老、社区法律、社区保洁、社区档案等公共服务,深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便利店工程”,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健全公共财政、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采用补助、贴息、奖励、物资援助、收费减免、购买服务等激励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农村社区服务业。加强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发挥基层群团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民间组织、驻村单位、外来务工人员等在社区管理服务中的作用。

(二十八)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力争到20**年绝大部分村庄环境得到较好整治,加快实现城乡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大力推进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建设,统筹推进通村及联网公路、河道池塘水沟整治、农村住房抗灾避灾、农村信息化和电气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落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少于10%用于村庄整治、下山搬迁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政策。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推进供水供电、污水治理、垃圾处理、信息通讯等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客运,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抓紧完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立农村公路养护、村庄环境维护的长效机制,加大对经济薄弱村扶持力度。加大“强塘固房工程”实施力度,到20**年基本完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农房救助任务,基本建立农房救助体系、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和农房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十九)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定期进修制度和财政资助政策。发展远程教育,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多形式开展城市教师下乡支教,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农村配置。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从20**年起对家庭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的农户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免除学杂费政策。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建立财政对农村卫生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加快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标准化建设,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站的一体化管理。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待遇,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农村服务的制度,鼓励大中专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推进城乡计划生育服务均衡发展,保障农村育龄群众生殖健康,促进优生优育。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中央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广电低保工程”、广播电视对农节目服务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保护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农村文明素质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科普教育,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加强农村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开展适合农民群众健身和娱乐需要的、有利于农民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

(三十)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对超过劳动年龄、未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农民给予一定的养老补助。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先保后征,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省级财政补助力度,取消乡镇一级的保障资金配套,确保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与农民收入增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筹资增长机制,稳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发展农村中医药事业。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救助力度和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力度,稳定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水平。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老龄组织建设,发展农村老龄服务,重点完善为高龄和失能老人提供居家服务的网络。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十一)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以提高低收入群众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为中心,把统筹城乡发展与统筹区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区域联动的长效机制和县为责任主体、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大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的扶持力度。继续推进下山搬迁和小岛迁移,到20**年,每年完成搬迁下山5万人以上,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农户基本完成搬迁。大力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大对农林渔业基地生产作业道建设的补助力度。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门路。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加大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结对帮扶力度。加大对重点欠发达县、边远小岛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推进全面小康行动计划制定与实施。

九、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

(三十二)推进县级和中心镇的扩权改革。完善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的要求,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增强县级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能力。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行县级对乡镇的差别化管理体制,分类确定乡镇政府的职责定位,并相应划分县级与乡镇之间的财权、事权、人权、物权,完善县级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中心镇扩权改革,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人口规模小、财政收入少的欠发达乡镇精简机构、压缩人员,并实行“乡财县管”。

(三十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推进“先锋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乡镇党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领导和支持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工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开展工作。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建立健全乡镇专职指导员制度。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力度,探索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新一轮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创先争优等活动,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对集体经济薄弱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给予解决。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

(三十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村经济合作社以土地、资产、资金、知识产权等参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村经济合作社兴办为产业发展配套的各种项目,并通过物业出租、委托经营、承包租赁等形式,广辟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支持村集体加强资源开发,鼓励村集体与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联合申报农业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项目;鼓励通过资源流转、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和对外招商等途径,增加村集体收入。落实好征收农民集体土地村级发展留用地政策,规范留用地使用的管理,探索留用地在县域范围内跨区域使用的办法,鼓励利用留用地发展村集体物业经济。大力扶持经济薄弱村异地发展集体物业经济。加强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积极化解村级债务,保障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在规划、财政、信贷、税费等方面切实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三十五)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探索集约化基层电子政务,强化村务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密切人大代表与农民的联系。深化“民主法制村”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健全村民自治程序,深入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践,推广民主恳谈、民情沟通、民主听证等民意表达方式,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乡村法律顾问”制度,引导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扎实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平安建设。加强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工作室(站)规范化建设和基层“两所一庭”建设,推进农村社区警务建设,建立农村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实行群防群治,推进社区矫正、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加大禁黄、禁赌、禁毒等工作力度,加强对重点人员的教育、服务、管理。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农村职务犯罪预防。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理能力。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加强农村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推进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发挥流入地基层党、团组织的作用,在流动人口集中区域建立党组织和工青妇组织,探索建立农村流动人口政府管理与农民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十、推进“三农”工作保障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导

(三十六)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加强对农村改革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调查研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市、县(市、区)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县(市、区)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乡镇党委、政府要全力以赴抓好农村工作。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粮食安全、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把新农村建设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切实转变作风,明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着力破解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三十七)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健全对“三农”的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欠发达地区和边远海岛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各级都要建立对“三农”投入监督检查机制,并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完善资金使用监督和绩效评估机制,预防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三十八)动员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省、市、县各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承担起与自身职能相适应的农村改革发展的职责,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转变职能,加快工作和服务范围向农村延伸和拓展。要通过政策引导、行政推动,广泛动员工商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民间组织、华人华侨、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更主动更直接更全面更有效地参与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大区域协作力度,扩大区域协作范围,全面推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教科文卫和干部培养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激励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