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5:26:15

农村中小学

农村中小学范文篇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现代远程教育;远程教学

1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弥补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薄弱,教学手段老化等问题,这一举措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针对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搭建起“互联网+”背景下的远程互动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起到教育公平化的作用。以远程互动课堂为突破点,将城市中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农村中小学的内生发展相结合,从而来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在城市的学校间的教学资源合作已经是相当普遍,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各阶段的学校和城市优质学校间的资源共享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现象还很明显。远程互动教学形式在城乡学校间的建立,打通了城乡师生间的教学空间,让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空间范围更加的广阔,时间上更加的灵活,让受众更广泛,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给农村儿童带来了新的学习视角和渠道。借助这一信息技术手段,也可以搭建起一个各学校间教师共同学习探讨的网络平台空间,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一个与城市优秀教师、专家等人员间沟通的信息桥梁。

2远程互动教学平台建构及基本框架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正式提出,对于促进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可持续、协调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目前农村各个教学点都陆续配备了卫星电视接收机、视频播放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并通过网络逐步实现了农村中小学和城市学校间的课程教学联系,做到了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的搭建。近年来,面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建设备受关注,相应的试点工程也在国内许多省市相继启动[2]。

2.1“互联网+直播课堂”模式

随着社会对教育认识不断地提高,农村居民对优质的教育和教学质量好的学校的认同感越来越高。针对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逐步推进“互联网+直播课堂”模式,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化、均衡化的发展。实现名师授课、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3]。通过远程直播课堂,利用城市教育教学发达的学校的优质师资,帮扶教学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以课堂协作情境化等的新教学模式,建构面向农村学校的直播互动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架构。在基于网络平台远程双向互动的教学环境中,逐步搭建起一个由教师、学生、网络平台、教学内容四个元素构成的一个新的网络教学系统。

2.2“互联网+同课异构”模式

搭建“互联网+同课异构”模式,在该网络平台上,城乡学校进行优质高效的协作。城市对口帮扶学校协助农村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以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薄弱学科为突破口,引入较为成功的教学模式,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渐铺开,以名师为引领,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农村学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和对学校的管理水平也在逐步得到提高。

2.3“互联网+共享资源平台”模式

同步直播课堂除了要求现场课堂的同步共享性,也要强调数字信息资源的共享。结为对子的两所学校的相关班级,应当共享相应的数字资源。城市学校的授课教师应提前一周在课前把教案、讲义、课件、作业等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相应的网络平台上,这样就能让农村学校的同步授课班级的教师和学生提前做好预习,熟悉知识点等的作用,以便在直播授课时及时准确地对同步授课班级进行辅导。城市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光碟等方式,向农村学校共享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如共享本学期的教学大纲和进度计划、提供同步的授课案例视频、同步课件、单元测验试卷、作业、教学反思等的教学信息,这样就能逐步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

2.4教师辅助协同,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由于基于网络的远程互动直播教学,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较高,农村教师结构普遍老龄化,信息技术素养相对较低,对多媒体设备操作还很不熟悉。我们要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让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多媒体设备及其一般的设备维护技能。构建好远程互动教学环境后,还应有专门预算,外包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对硬软件设备每周安排技术员进行定期检修维护,同时也要培养农村学校自己的维护人员,对网络平台进行维护。如果在直播过程中出现故障,学校应该立刻报告管理中心,通知技术人员立刻进行抢修,尽量把教学耽误的时间降到最低。

2.5教学连贯性保持一致

为了让两校间的教学活动保持一致性,两所学校间进行远程互动教学的班级所采用的教材要必须一致,并且执行同样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进度计划。政府相关部门要协调网络通信商做好网络搭建的任务,并且保证高质量的网络畅通性和互联性。在网络突然出现中断、设备出现故障等问题时,农村学校的教师要同步及时“补上”。

2.6有助农村学校开足开齐课程

搭建起一个运行良好的远程互动教学平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通过远程互动教学能够弥补农村学校有些学科缺乏教师,不能开足相关课程等的现状。为开足开齐课程做到了很好的补充。让农村学校也能开好、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达到了城市学校同等的教育教学水平。

3远程互动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是共存互补的关系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远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是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互补,是相辅相成的。农村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一时间还跟不上城市学校的教学节奏,故而远程互动教学还需要照顾到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远程互动教学很好的互补形式。在进行远程互动教学时,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不断的接收城市教师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这样能让城市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优化,还能让农村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学习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也有继续发挥它优势的地方,比如,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班级学风班风的掌握,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对学生三观的影响等等方面,都是远程互动教学模式不能够替代的。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只有传统教学模式,或者只有远程互动教学模式都是不可取的。从这个认识上来说,远程互动教学模式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模式的。那么可以说在未来的教学模式,是两种教学模式的互补和融合。一方面,农村学校逐步吸收远程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更加注意教育技术在教学和学科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远程互动教学模式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吸收养分,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远程互动的教学质量,完善应用及管理体系。

4远程互动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进行远程互动教学目前存在因材施教难、课堂教学交互不流畅等的问题。其一,因材施教难的问题。远程交互教学对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农村学生的学业水平普遍不是很好,在进行远程教学时,城市学校的教师不可能太照顾到农村学生的水平,这样就造成在直播课堂中,能够和远程配合的学生不多,这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听不懂,慢慢地造成厌学等因素的出现。所以,为了保证远程教学的效果,可以采用分班试点的教学形式和相关教师辅助教学的形式来进行。采用分班试点的教学形式,可以将自身素质能力较高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远程教学,这部分学生完全可以跟上远程端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提高学业知识水平。如果要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远程互动教学的优势,那么就要多方位多渠道的解决这一难题,如分层级进行远程教学,分班试点教学等。其二,远程教学互动相对薄弱。教学是双向的教授和学习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决定了教学效果。远程互动教学会受到互动机制的建立、硬件、软件和网络带宽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些因素造成远端学生在学习中交互信息不畅,滞后等问题。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远程教学失去信心,从而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远程教学要考虑有多种沟通渠道、充分准备教学资源、制定好教学策略,来促进在教学直播过程中信息的交互。这些弊端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担当起一个大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讨论,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4]。

5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远程互动教学在农村中小学中的建立有利于农村师资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农村学生的学习素质能力,最终实现民族地区城乡学校间优质资源的协同和共享。远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拉近了城乡学校间的距离,促进了城乡各学校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了跨区域、跨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在民族地区教师培训、学生培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驱动下,加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探索如何搭建好城乡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发挥好远程互动教学平台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杨辉,刘强.远程互动教学系统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9):127-128.

[2]冉新义.农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35-39.

[3]丁俊峰.基于远程同步课堂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以扶沟县县直高级中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13-14,18.

农村中小学范文篇2

一、建设目标和要求

自2005年起,农村中小学宿舍、食堂凡属危房和质量安全不保证的破旧房都要通过拆、扩、迁建等方式进行全面改造。各地要按照这一要求,结合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重点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实现生均宿舍建筑面积3平方米、食堂建筑面积1平方米的目标,使我市农村中小学寄宿学生的食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生宿舍做到1人1床(高低铺),集中设置盥洗间,室内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学生食堂做到实用、卫生、清洁。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制定实施规划,切实做好建设工作。

二、建设任务

2005年全面改造现有学生宿舍、食堂中存在质量隐患的存量部分;2006年起主要实施原有寄宿制学校中尚未达到生均宿舍建筑面积3平方米、食堂建筑面积1平方米标准的学生宿舍、食堂缺额部分以及布局调整后新增寄宿学生所需的宿舍、食堂增量部分;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全部食宿改造工程。

三、经费筹措

按照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设经费主要由市、县区政府承担。各地应通过安排财政预算内经费、按省有关规定征足教育费附加、建筑高等教育费附加,辅之以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等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市里将安排专项资金,对市辖区一类、二类乡(镇)分别按住宿学生生均宿舍面积3平方米、食堂1平方米,每平方米700元建设标准的50%、40%给予补助。

四、措施及管理

(一)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实行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各地要将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项目列入重点建设工程,按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实施。

(二)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省里统一要求,会同财政部门就建设规模、投资额、资金来源、建设年限、新征土地数(含农用地)等基本情况分项目认真编制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实施规划和分年度建设计划,经市教育局、财政局审核后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批准。

(三)对列入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实施规划的建设项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项目所需土地实行行政划拨,征地、建设的审批手续从简,管理费用免收,其他有关税费按中小学教学用房政策实行减免。

(四)县区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建立项目责任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项目第一责任人,校长为第二责任人。

(五)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要按照"牢固、安全、实用、经济"的原则进行改造和建设,严禁脱离当地实际提高标准建设。

(六)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建设项目要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禁"三无"工程和"三边"工程。严格执行工程招标投标、工程监理、预决算审计、竣工验收、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加强项目管理,增加工作透明度,实施廉洁工程。

(七)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具体按照省财政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和〈支持地方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浙财教字〔2002〕69号)执行。市教育局、财政局对各区上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参与工程检查和竣工验收,凡符合条件的新开工项目,市将在每年5月30日前先拨付50%市补资金;凡竣工的项目,市将补足余下的50%市补资金,一般在每年的10月30日结清。

(八)为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将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建立项目进展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每年组织不定期检查。项目全部完成后进行绩效考核。县级财政部门要加强项目监管,按项目计划和进度拨付财政资金。

农村中小学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基本内涵;具体策略

有关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其主体主要包括学校、老师以及学生三者,并通过这三者之间的配合与写作来达到一种教育管理实践的效果。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的核心在于围绕学生为管理的根本,将管理的内容集中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这种关系处理上,并最终实现中小学班级管理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理想而完整的人格品质。所以要将这些理论内涵真正贯彻落实到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则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一、关于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

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坚持把学生作为管理教育的根本。在过去传统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学生主要是从成人的视角和权威标准作为出发点,并按照统一而标准的办法来塑造和管理学生。而当前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管理理念和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教育理念逐渐发展到以学生为发展主体,促进学生在校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并逐渐让学生在校教育中感受到其主人翁地位,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并实现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另外,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还有一个核心关系即是师生关系,要求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应从价值理念出发,平等、公平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相处。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中,即作为老师,应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重视学生并向着学生。为了让老师行为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那么老师应该立足于与学生相处的师生关系中,通过恰当的行动融入学生的发展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1.构建美丽的班级教室。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学校的组成离不开一间间教室。同时从社会角度而言,这些不同的教室也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学校或者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教室中每个学生个体即是生命,所以教室为生命而存在。教室不仅是老师传授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承载生命个体的地方。要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这项教育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性工作。但也不乏还存在一些中小学老师认为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可在短时间内实现,而且认为只需要通过装扮教室环境即可。但事实上,真正建立“美丽”的教室,在于那份“真”。在这个教室成长学习的学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成长印记或者是自己的一片天。学校教育要对学生起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作用,就必须树立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自信心,并使其意识到自己成长与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因此,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应构建一个“美丽”的教室,其美丽在于能够真正呈现出学生的美丽心灵,并让教室成为学生可以表达自我的美好空间和平台,并非只是通过满教室墙面的彩色图纸来让教室显得空洞而缺乏内涵,相反地,应该让学生能通过这个美丽的教室感受到生命的本真。2.始终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这是解决班级管理问题的根本前提。而班级管理中的情况其实质也即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性关系即是幸福与痛苦的根源。其中所说的这种幸福即是学生的主观意志和老师的实际班级管理行为是协调统一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所需正是老师所给予的,从而达到两者的相互配合与统一。这种“幸福”的原因在于老师要充分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和调查情况,从而对学生的需求和需要有一个准确而恰当的把握。而痛苦则是与幸福相反,学生的主观意志想法正好和老师的相反,学生的需求得不到老师的解决,同时老师给予的也不全是学生需要的。这种痛苦的背后归结于老师的失职,没有充分去了解和知悉学生的需求,而是主观性地去把未必是学生的需求强加于学生。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是新课改的重点,作为中小学老师必须重视班级管理,并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来培养和塑造有素质、有能力以及有理想的人才。

作者:孙晓萍 单位:湖南省武冈市邓家铺镇双桥中学

参考文献:

农村中小学范文篇4

1.1研究对象

以虞城县5农村所小学、5所农村初中为研究对象,5所小学分别是杜集中心学校、镇里固小学、芒种中心小学、贾寨镇中心小学、沙集乡中心小学,5所初中分别是杜集一中、杜集二中、利民一中、城关镇中学、乔集初中。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北京体育大学电子阅览室浏览阅读大量关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相关网站和资料,为该文的分析研究做好良好的基础与准备。

1.2.2问卷调查法

对虞城县10所农村中小学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每所学校男女各占50份,回收980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962份,其中包括小学460份、中学502份,有效率为96.2%。

1.2.3统计方法

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处理。

1.2.4访谈法

针对问卷设计的不足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对问卷的针对对象进行访谈。

2结果与分析

2.1虞城县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及体育理论课开课率

2.1.1虞城县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开课率

由表1可知,体育改革要得到顺利落实与实施就必须紧紧依靠体育课堂教学。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年级和初中没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虞城县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开课现状仍然不乐观。10所农村中小学460份有效问卷中每周开设一节体育课的有210份,占被调查人数的45.5%,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的有250份,占被调查人数的54.4%,而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0%。10所初中502份调查问卷中每周开设一节体育课的有269份,占被调查人数的53.6%,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的有233份,占被调查人数的46.4%,和农村中小学出现相同情况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0%。由于农村学校教育大多数应试教育的影响,虞城县农村中学生升学压力大,学校降低体育课的开课率,将文化学习的时间提高。

2.1.2虞城县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理论开课率

虞城县农村小学中只有41.7%的学生每个月都安排体育理论课,45.2%学生偶尔开课,13.0%的学生不安排体育理论课。虞城县农村初中17.5%的学生每个月安排体育理论课,40.2%的学生偶尔安排体育理论课,42.2%的学生没有安排体育理论课。体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交叉,才能保证体育健康卫生知识及体育技术的学习得到保障,普及体育常识,以体育理论课指导实践课,完善体育课。据虞城县农村中小学体育理论课开课率的数据分析,理论课开课率不足,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缺乏。

2.2虞城县农村中小学主要课程资源情况调查

2.2.1虞城县农村中小学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调查

在虞城县农村中小学中学生对各项运动项目的器材满意程度都不高,虞城县农村中小学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器材令学生的满意程度比较低体。只有篮球男生满意程度比例达到56.6%,女生达到45.7%,排球和乒乓球的男生、女生满意程度比足球、羽毛球的满意程度略高,而跑步之类的田径项目最高男生满意程度为74.5%,女生满意程度为60.8%。虞城县农村中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田径、游戏、篮球等项目上,但学生对其满意程度仍是不高。国家应响应“阳光体育”的号召,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的投入,鼓励和支持体育教学的发展。

2.2.2虞城县农村中小学师资情况

虞城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不足,在所调查的10所小学中仅有12名体育教师,其中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只有7名,非体育专业有5名在校担任体育教师。在访谈过程中得知非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多数是兼职体育教师。所调查的10所初中有15名体育教师,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有12名,非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有3名。在虞城县农村初中,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人数在体育教师中的比例较大,非体育专业的的体育教师也仍然存在。在虞城县农村中小学中研究学历的人数为0,专科学历的人数有13人,本科学历的人数有9人。虞城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匮乏,体育教师的队伍中存在有非体育专业的教师。直接影响到虞城县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与其工资待遇不成正比,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

2.2.3虞城县农村中小学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虞城县农村中小学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仅有10%的学生非常喜欢体育课,比较喜欢的学生比例仅占20.3%,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仅占23.2%,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占18.8%,不喜欢的为25.8%。虞城县位于河南省的东部,阳光直射,学生怕风吹雨晒,由于受场地器材的设备的限制体育课教学内容单一、重复枯燥,活动不自由,上课内容学不会等原因,学生开始逃避体育课。

2.3对虞城县农村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

2.3.1虞城县农村中小学早操与课间操的开课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程之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同时也反映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虞城县农村中小学的早操、课间操的开展情况处于与低等水平,经过访谈得知,大部分虞城县农村中小学没有早自习、晚自习,虞城县农村中小学无早操已占总调查人数的62.8%。初中生无早操占调查人数的9%,初中生早晚自习开展基本正常。虞城县农村小学每周上3次以上的人数仅占调查人数总数的11.2%。每周上3次以上的初中人数占总人数的54.8%。虞城县农村初中早操开展情况明显优于农村小学。虞城县农村小学的课间操无课间操的人数为11.3%,每周3次的占有34.3%,每周三次以上的为54.3%。虞城县农村初中课间操无课间操仅有14.9%,3次以上的60.1%。由于农村中小学师资、器材、场地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都直接影响到虞城县农村中小学早操、课间操、课余运动训练的开展。

2.3.2虞城县农村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及运动会开展情况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等象征着学校体育工作的进步,从而也体现着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调查的结果可知,虞城县农村中小学每年一次运动会的举行以及学校是否有运动队等问题都存在着许多问题。虞城县农村中小学对于每年要举行一次运动会的措施往往是应付,对于运动会的比赛项目采取突击的方式去参加体育比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虞城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开展现状不乐观,体育课开课率不足,体育理论课经常被文化课所占用,影响传授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2)虞城县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对体育器材的满意程度低,体育项目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受体育器材的满意程度的影响。(3)虞城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匮乏,体育专业的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比率低。(4)虞城县农村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及运动会开展情况不乐观。

3.2建议

农村中小学范文篇5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考核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考核是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及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我国教师中最庞大的一支队伍,因此,对他们的考核至关重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实施的现状如何?本文对西部某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现状作相关调查进行分析,希冀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二、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2006年对西部某省农村基础教育调查的一部分数据,获得农村中小学教师样本801个和学校样本128个。在分析时,采用教师问卷和学校问卷数据相结合的方式。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现状分析

(一)考核组织者

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有13.3%的学校教师年终考核是由学校组织的,有45.3%的学校是由学区组织实施的,有34.4%的学校是由学校和学区综合实施的,还有7%的学校是由教育局或者学区和教育局一起负责的。就是说大多数学校是由学区参与组织教师考核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被调查地区的中小学基本上都实行学区管理的模式。

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53.7%的教师认为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教师的年终考核,29.2%的教师认为应由学区来负责,12.3%的教师认为应由教育局来负责,2.6%的教师认为应由学校和学区共同负责,还有2.2%的教师认为应由教师评议或自己自评。可见,一半多的教师认为教师考核应该由学校来负责。

(二)考核内容

在所列的21项考核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的考核内容,排在前五位的是“学生成绩”、“师风师德”、“出勤率”、“教学计划完成情况”以及“备课、教案和作业批改”。从这些考核可以看出在对教师进行“德能勤绩”的考核中,大多数学校特别重视“绩”的考核,而且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指标。有64.3%的学校把师风师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但与“学生成绩”相比,这一比例要低许多,这一方面说明一些学校对教师的“德”方面的考核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由于师风师德的考核弹性较大,操作起来困难。而“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和“备课、教案和作业批改”这两个指标之所以成为最重要的考核内容,一方面这两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勤奋程度,另一方面这两个指标是比较容易量化、容易操作的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3.8%的学校重视对教师的“教研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考核,这与课程改革要求很不相称。

(三)考核的方法和考核主体

调查发现,有83.3%的学校对教师考核时,进行民主测评,16.7%的学校则没有进行民主测评。

从关于民主测评的参与者的统计来看,几乎所有的学校教师是最主要的评价者,而在62.9%的学校中学校领导是民主测评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参与测评的学校只占37.1%,学生家长参与测评的则仅占25.7%,树干部参与测评的学校更少,仅占11.4%。这些数字表明,目前中小学教师考核中的民主测评还极不完善,真正最有发言权的学生或学生家长参与测评的比例偏低,这必然影响到民主测评的公正和公平,而且不利于学校和家长的交流与联系;村干部参与测评的比例太低,这既不利于更全面地考核教师,也不利于调动村干部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哪些人员的民主测评会影响到教师的考核结果?有46.9%的教师认为其他教师的民主测评对考核结果有影响,有33.7%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民主测评会影响考核结果,有19.9%的教师认为学生家长的民主测评会影响。这和上述的民主测评的参与者的构成情况是密切相关的。此外,有25.9%的教师认为虽有测评但不影响考核结果,也就是说在一些学校民主测评可能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65.1%的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考核等级和分数是如何评定的,而另外34.9%的教师则不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的教师考核等级和分数的评定还不够透明。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考核方法还不够规范,民主测评在教师考核中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考核主体也比较单一。

(四)考核结果的反馈和使用

教师考核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考核增强教师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因而考核要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调查中发现,91.3%的教师知道最近两年的年终考核结果,有1.9%的教师只知道其中1年的考核结果,6.9%的教师则都不知道。而从获得考核结果的途径来看,72.8%的教师是学校统一公布结果,O.3%的教师是学区公布,还有11.6%的教师是由学校通知教师个人,而不是由统一公布得知,此外还有15.3%的教师则是靠打听才得知。可见,有些学校在考核结束后,对考核结果进行保密,这种做法既不利于调动教师参与考核的积极性,也违背了考核的初衷。调查还发现,59.2%的教师认为可以申请复议评定结果,40.8%的教师则认为不可以申请复议评定结果,这说明一些地方教师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还不健全。

奖惩制度是学校常用的一种管理制度,也是大多数学校激励教9币的重要手段。奖惩所依据的标准一般是学校对教师的综合考评或年终考核结果。对奖惩制度的激励作用的调查表明,61.2%的教师认为奖惩有很大作用或较大作用,23.6%的教师认为作用不大,4.4%的教师则认为没有作用,还有10.8%的教师认为奖惩会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

四、对策及建议

首先,严格操作,规范教师考核方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考核应主要由学校来组织,学区和教育局主要负责监督考核工作公正、公开、公平地进行,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对教师的民主测评要公开公正,充分发挥民主测评的功能,而不流于形式。其次,全面考核,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教师的考核不应只盯在学生成绩上,应该从德、能、勤、绩等多方面去考核,尤其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对新知识的摄取、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考核,而农村教师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所以更需要努力赶上。

农村中小学范文篇6

一、互联网技术手段应用于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农村中小学建立新型沟通模式

传统的师生沟通模式受到时间、空间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沟通效果有限。比如,班主任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与其沟通,引导学生顺利解决问题;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只能在工作日沟通,且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沟通的时长受到限制,就很难实现深度沟通;部分学生在面对班主任时,会表现得十分局促不安,担心班主任不理解和责备,从而不敢跟班主任说真心话,导致沟通不畅。而在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学校的各类通知及学校上传的各种教学资源,而且班主任和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保持联系和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因此,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琐碎时间,积极地与家长、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同时缩短自己处理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1]。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班主任还可削弱与学生沟通的距离感,弱化班主任的威严感,与学生进行更友好、更平等、更有效的沟通。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与班主任进行沟通时,少了许多约束感,更容易说出自己平时不敢说的心里话。同时,社交昵称的隐蔽性也更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压迫感,让他们说出真心话,从而让班主任能够知悉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实施“生本化”管理。概括来说,将互联网技术手段应用于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有助于新型沟通模式的建立,班主任可通过共享机制学习城市学校先进的班级管理模式,建立高效、及时的沟通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实现“生本化”管理。

(二)有助于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数据化、科学化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校园”工程的不断深入,许多农村中小学已经建立起学生信息的大数据系统。即将学生的学籍、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信息记录下来并整理,收录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当中,并生成电子档案;建立班级危机干预平台,根据系统统计功能与评测功能,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检测和预警。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这一信息系统获取全面的、动态化的大数据,及时而准确地了解班级各方面的情况,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借助大数据系统,班主任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实施针对性教育[2]。另外,农村中小学学生大多数属于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再加上老一辈的家长(爷爷奶奶等)教育模式传统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甚关注,班主任理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而实现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数据化、科学化,借助班级危机干预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成效[3]。

二、“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应用现状

笔者以通渭县农村中小学为例,对“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一)基本情况

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通渭县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及校领导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按调查方式分为两组,即问卷调查对象和访谈调查对象。①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通渭县农村中小学中选择25名初中班主任和25名小学班主任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在调查对象中,有16名小学班主任参加过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占小学班主任总人数的64%;有18名初中班主任参加过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占初中班主任总人数的72%。②访谈调查对象的选择。在通渭县农村5所小学中随机选择校长、副校长各两名,教导主任2名,班主任5名进行面对面访谈。2.研究方法。本研究围绕“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根据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充分考量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关注的因素,从“认知层面”(4题)、“态度层面”(4题)、“行为表现层面”(5题)三个层面入手设计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对“完全反对”到“完全同意”五种不同评定分别计1~5分,然后将全部答案得分相加得出总分。分数越高说明通渭县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信息化程度越高。3.研究过程。①问卷调查过程。笔者共计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②访谈调查过程。根据本次调查目的,首先以实地探访的方式进行初测,了解当前通渭县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包括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情况,以及网络通信、班班通、钉钉等软件的使用情况,接着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访谈对象的解决方法,随后编制正式的访谈问卷。访谈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对访谈问卷进行补充和完善,且在访谈过程中应使用智能手机录音,以便后期转成文字材料[4]。4.数据统计与分析。第一,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首先,笔者走访了通渭县多所中小学,发现大多数学校已经在教室内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且学校电脑均已连接到网络,具备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其次,在班级管理系统的引进上,目前通渭县各中小学引进的班级管理系统包括学生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成绩管理等功能。最后,在通信软件的应用上,多数班主任都是采用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号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及班级文化建设,也有部分班主任使用钉钉软件管理学生作业或开展线上德育工作。另外,各种通信软件为班主任和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也拓宽了班主任、家长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5]。第二,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态度、行为现状。如表1所示,在回答“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否能为日常班级管理带来便利”问题时,有一半的班主任(主要是40岁以上的班主任)表示不同意,其认为班级管理信息化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不能为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便利。在47份样本中,这一题目的平均分值为2.8分,说明通渭县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如表2所示,多数班主任认为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时间,虽然平均分值不是很高,分别为3.2342分和3.4521分,但足以证明班主任还是比较认同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时间方面的积极作用的。但“班级管理信息化消耗精力”这一问题的得分为2.8622分,即部分班主任认为班级管理信息化为家长提供了更多关注学校工作的机会,也有了更多干涉班级管理工作的机会,这使班主任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做好班级形象建设、及时做好家校沟通工作。由此可见,通渭县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认识还存在不确定的态度。如表3所示,班主任在回答“班级管理信息化会增加班主任工作量”问题时,平均得分为3.0837分,说明通渭县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信息化会增加工作量存在较大的担忧。如表4所示,班主任在回答“使用班级管理信息化软件开展工作”问题时,平均分值为3.0928分,接近中间值,说明通渭县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信息化软件并无强烈的需求。在回答“脱离信息化班级管理软件很难顺利开展工作”问题时,平均得分更是低至2.6541分,说明通渭县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在信息化班级管理软件的使用上缺乏积极性,甚至不积极。如表5所示,除“经常使用各种通信软件”问题的平均分达到了4.2344分以外,其他行为表现分值都未超过4分,说明通渭县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很少使用班级管理信息化系统。其中,在回答“主动寻找新的班级管理信息化软件”问题时,平均分值仅为2.5632分,说明通渭县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和运用比较薄弱。通渭县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结论如下:首先,通渭县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具备实施信息化班级管理的基本条件;其次,通渭县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引进与使用方面存在问题;最后,通渭县农村中小学许多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参与建设的态度不够积极,因此在行为上表现出使用班级管理信息化系统不积极的现象。

(二)成因分析

1.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笔者发现,通渭县农村中小学仍存在对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年龄较大的班主任,依然信奉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认为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足以提高班级管理效率,而引入班级管理信息化系统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适应新的班级管理模式,且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二是有的班主任认为班级管理信息化系统虽然方便自己与家长、学生联系,但这是建立在学生持有智能手机前提下的,而智能手机非常容易引发学生的“网瘾”问题,如此会为自己的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麻烦”;三是部分校领导认为与其将精力放在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上,不如积极推进日常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本校的升学率。这一思想充分反映了学校在信息化校园建设上的经济实用原则和功利主义,其本质在于学校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观念。通渭县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而班级管理效率不高则会导致班级教学水平无法提升,也不利于落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观念,如以下访谈实录片段。笔者与通渭县农村某中学H老师的访谈实录片段如下。笔者:“请问您如何看待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H老师:“有作用。但是咱们农村学校不适用。”笔者:“为什么呢?”H老师:“农村地区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家里都是爷爷奶奶带孩子,根本不会用智能手机,无法配合班主任完成班级管理工作。大一点的学生倒是会用,但由于老年人不懂,很难引导学生适度、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无心学习。这样一来,我们不但要管他们学习,还得帮他们戒‘网瘾’,这样就会增加工作量。”笔者:“您说得有道理。但现在国家倡导信息化教育,如果因为担心学生染上‘网瘾’而全盘否定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会不会有些因噎废食呢?”H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让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分数非常重要。但是对于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我认为成效不大。”2.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信息化能力不足。据笔者了解,通渭县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群体老龄化现象严重,许多年龄较大的班主任学习与使用班级管理信息化系统较为吃力,加上校领导对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忽视,未能及时组织相应的班级管理信息化技能培训,使得学校普遍存在班主任班级管理信息化能力不足的现象,如以下访谈实录片段。笔者与通渭县农村某小学班主任Y老师的访谈实录片段如下。笔者:“请问您对信息化班级管理模式的看法是什么?”Y老师:“很不错啊!信息化班级管理模式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笔者:“那您有经常使用班级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展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吗?”Y老师:“我喜欢用微信群和家长沟通,在群里转发上级要求转发的通知之类的。除此之外,其他的我就没怎么接触了。”笔者与通渭县某中学副校长T校长的访谈实录片段如下。笔者:“您是否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信息化技能培训?”T校长:“一开始是有组织全校老师学习信息化教学与班级管理模式的,当然,主要还是学习信息化教学。但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学得慢,有的老师半辈子没碰过电脑,根本就听不懂。慢慢地,他们就不愿意再去学习了,有问题就请教年轻的老师们。他们不学,我再组织这些培训也没意义。”笔者:“那现在本校的中老年班主任能够熟使用班级管理信息化模式进行班级管理吗?”T校长:“目前,使用微信群转发重要消息还是可以的,其他的基本上就不会了。毕竟许多班主任年龄大了,眼睛也花了,手机上的字都看不清楚,更不要说其他的了。”3.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高,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模式实施困难。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的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农村网民占比28.2%,网民规模达2.55亿;城镇网民占比71.8%,网民规模为6.49亿。由此可见,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远远低于城镇地区的网络普及率[6]。这为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信息化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在通渭县农村中小学中,许多班主任的微信通讯录和微信群中都有家长的联系方式,但由于家长都在城市务工,且家中的老人基本不会使用手机,这使得班主任难以实现家校沟通方面的信息化。另外,在通渭县农村中小学中,有超过47%的学生已经开始使用智能手机,这有助于班主任实现班级管理信息化,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型家庭,班主任很难建立更精准、更有效的班级管理信息化模式[7]。

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建议

针对当下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基于“互联网+”背景,主要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信息技术培训

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信息化能力欠缺,直接阻碍了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因此校领导应该充分重视班主任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培训,尤其是要在班级管理信息化技能培训上铆足功夫,定期组织班级管理信息化技能培训,以全面提升各年龄段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信息化能力,推动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而让各位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信息化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呵护学生茁壮成长的“温床”,更是学校和班主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8]。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模式宣传力度

目前,农村大多数家长由于担心学生沉迷网络,拒绝让学生接触互联网。让学生远离互联网,的确能够有效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但也阻塞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渠道。并且,从未接触互联网的学生,一旦后期有机会接触互联网,会比平时适当接触网络的学生更加容易上瘾。因此,学校和班主任应引导家长让学生适当接触互联网,即在严格控制学生上网时间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另外,学生要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信息化模式当中,及时与班主任表明自己近期的苦恼或疑惑,主动完成班主任在群里布置的学习任务,以便促进自身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而班主任也应该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信息化模式,以便在实现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同时,有效防止学生沉迷网络[9]。

(三)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档案

在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匮乏,许多班级学生人数众多,班主任班级管理任务繁重。同时,许多班主任身兼数职,除了管理本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班务,还需要兼顾其他班级、多个科目的教学任务。巨大的工作量使班主任很难实现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之间的平衡,加上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存在查阅困难、过程复杂等特点,使得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效率低下。因此,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应该积极建立完善的班级学生信息档案,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化。如建立Excel表格,记录班级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成绩,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既能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又能保证学生信息的准确率,还有助于班主任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管理,进而提升教学成效[10]。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班级管理信息化模式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因此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理应与时俱进,充分借力互联网,实现班级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化、科学化、高效化。一方面,班主任要积极参加学校、片区等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努力钻研班级管理信息化模式实施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班级管理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家长做好学生的上网时间管理。同时,在班级管理信息化模式实施中,班主任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公开动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变化,加强危机干预意识,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班主任要继续发挥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促进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模式的相辅相成,进而逐步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应佩蓓,吕美巧,王磊.“互联网+”时代下的班级管理模式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8):277.

[2]余静梅.互联网环境下,班级管理工作模式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6(9):92.

[3]张鑫惠.基于“互联网+”的农村中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8.

[4]林宣含.“互联网+”模式下的信息化班级管理初探[J].中国培训,2018(7):75-77.

[5]王媛.“互联网+”时代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初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2):49-50.

[6]陈辉.互联网环境下中职班级管理模式初探[J].电脑迷,2018(31):191,228.

[7]邓丽君.浅析互联网环境下中职班级德育管理[J].时代教育,2017(24):93.

、[8]朱永清.互联网环境下小学班级德育数字化管理的实践[J].师道(教研),2020(3):47.

[9]孟春晓,高萍.互联网环境下小学班级德育数字化管理的实践[J].生活教育,2018(10):52-53.

农村中小学范文篇7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在我国农村的中小学中,音乐教育的普及度还不是很高,在农村中小学中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教育在我国总体教育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极大的。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强大、优秀

在教师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点:教师资源不足、教师素质低下,这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进行十分不利。教师资源不足。在农村中小学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资源不足,尤其是专门的音乐教师,一般,就算是农村中小学有音乐教师也无外乎是两种情况:一是音乐教师是从市里来的,参加“走教”活动,另一种则是半路出家。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反映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源的不足。教师素质低下。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资源不足使得音乐教育无法正常开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村中小学便出现了“兼任”现象,所谓兼任就是指从事非音乐教育的教师兼任音乐教师。兼任教师最明显的不足就是不够专业,音乐实力不强,水平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传统观念限制,各级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

在农村经济条件比较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浅薄,只注重知识的学习,而不赞同音乐的学习。通常,在农村,人们愿意花钱供孩子上学,却不愿意让孩子学习这些无用的音乐,这是由于农村人思想观念淡薄,没有长远的认知。另外,就是由于各级教育管理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便使得各级的执行人员忽视这一点。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面都对中小学音乐教育表示了不重视。音乐教师的资薪也是十分有限,因此,就会有越来越少的人选择音乐教师这个行业,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教师。

(三)教学条件有限

经过实际调查,发现农村经济水平十分落后,而且在教育上的投资也很少,这就意味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条件的有限。音乐教育所需要的设备多是一些淘汰品,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也是不太明显,而且,多数学校的音乐设备也不齐全。总之就是这么一个现实:社会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投资力度不够大,教育经费不足,难以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下的改革

(一)引入大量资金,全面建设音乐教育环境

为了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社会的关注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最重要的还是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要对当地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然后再依据实际情况分配资金。农村中小学引入大量的资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建设音乐教育所需要的环境,例如:利用一部分资金购买一些正规的音乐设备以及教具,另外,还需要为学生配备一些统一的音乐教材、音像资料。

(二)扩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

音乐教师也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当下,需要做的是扩大音乐教师的队伍,提高音乐教师的质量。在扩大音乐教师队伍方面可以从教师扶持方面下手,也就是讲,社会也给予农村音乐教师起码的尊重以及一些补贴、奖励之类的,使农村音乐教师这一职位充满吸引力。在提高教师质量这一方面,建议采用培训的方式,可以从一些质量较高的音乐教师的队伍中选取一些质量较好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教师的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另外,还可以从政策上入手,国家可以制定大力开展免费音乐师范生,为师范生提供充足的便利,不仅免除大学所需的全部学费、生活费,还予以补助,已解决免费师范生的大学学习问题。这样,既能够保证每年向农村中小学输入一批音乐教师,扩大教师队伍,还能够保证教师的质量。

(三)依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改革方向

在新课改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审时度势,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改革方向。由于我国是个多元化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都会影响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中,不能盲目的跟随一些成功的实例,将其改革方向一味地进行誊抄。因此,在实际的改革中,应该先分析清楚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然后根据各自的特色进行合理的分析,最后再确定科学的改革方向。

(四)设计艺术实践活动,扩大音乐在农村的影响力

在进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需要明确农村大众的观念,在他们的意识里,音乐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自己的孩子没必要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这上面。基于这种理念,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就必须设计一些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将音乐教育教学效果呈现给大众,收获观众的反应这一过程,对实践活动进行改进,以满足农村大众的需求。长此以往,音乐教育就会被农村大众所接受,于是也便为农村音乐教育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三、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音乐教育更应该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这也就意味着农村音乐教育的改革是一场必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认真将农村音乐教育改革工作进行到底,以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孙连辉 单位:农安县农安镇第三中心校

参考文献:

[1]陈新宇,葛超.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10(8):76-78

农村中小学范文篇8

市教育局、市计委、市财政局、市扶贫办: 渑池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全县总面积1368平方公里,总人口33.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67万人。200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5572万元,财政总支出31167万元,其中教育支出6663万元,占21.38%。全县中小学240所,在校学生55871人,其中农村中小学212所,在校学生42914人;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362974平方米,其中农村241650平方米。截止2003年11月25日,全县中小学校舍危房面积40939平方米。其中B级4717平方米,C级7561平方米,D级28661平方米,涉及项目学校97所。 一、总体规划及分年度实施计划 按照2006年全部解决我县农村现有中小学危房的总体目标,从2004年至2006年全县计划改造完成现有的40939平方米危房,规划建筑面积51522.63平方米,危改工程总投资测算2261.0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50万元、省级专款127万元,县级专项资金300万元,其它渠道筹资1584.05万元。拟改造B级危房4717平方米,总投资194.03万元,其中县级专项30万元,其它164.03万元;改造C级危房7561平方米,总投资325.78万元,其中县级专项123万元,其它202.78万元;改造D级危房28661平方米,总投资1741.2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50万元、省级专款127万元,县级专项147万元,其它1217.24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如下: 2004年规划建筑面积22676.63平方米,改造危房面积17423平方米,其中B级2372平方米,C级2495平方米,D级12556平方米,总投资1000.7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80万元、省级专款43万元,县级专项100万元,其它677.75万元,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学校39所。 2005年规划建筑面积19073平方米,改造危房面积15410平方米,其中B级1216平方米,C级3026平方米,D级11168平方米,总投资765.6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0万元、省级专款31万元,县级专项100万元,其它564.65万元,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学校39所。 2006年规划建筑面积9773平方米,改造危房面积8106平方米,其中B级11292平方米,C级2040平方米,D级4937平方米,总投资494.65万元,其中中央、省级专款53万元,县级专项100万元,其它341.65万元,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学校19所。 分年度实施计划按危房等级分类情况见附表。 二、危房改造规划总体思路 我县现有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40939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28661平方米,占70%。改造D级危房是我县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县危房改造的总体思路是:以D级危房改造为重点,兼顾改造B、C级危房,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部消灭农村中小学现有危房。 在时间安排上,2004年、2005年是全县危房改造的攻坚年,将集中解决急需解决的32833平方米危房,占危房面积的80.2%,其中D级危房23724平方米,资金投放总量达1766.4万元,占全部危改资金2261.05万元的78.1%。2006年我县农村中小学危改工作将全部结束,安排改造任务8106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4937平方米。 三、工程总投资测算依据的说明 由于全县B、C级危房所占的比例小,而且大部分是D级危房的附属设施,只能和D级危房一并拆除改造,因此改造B、C级危房的平米造价并不能降低。D级危房大多需推倒重建,重建面积均大于原危房面积。基于以上考虑,再加上原材料涨价等因素,我们测算的全县农村中小学B级危房改造平米造价411元,C级危房改造平米造价431元,D级危房改造平米造价为608元。 四、建立中小学危房改造投入保障机制的重要措施 根据测算,我县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总投资需要2261.05万元,除中央资金250万元、省专项资金127万元之外,剩余1884.05万元,县财政将安排300万元。为了确保危改资金到位,我们将采取如下主要措施: (一)根据渑政【2004】4号文件《渑池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县财政从2004至2006年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将安排100—120万元资金,用于危房改造专项资金。 (二)对于当年新增加的中小学危房,将根据一事一议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动用机动财力,做到新增多少,消除多少。 (三)县财政局、计委、扶贫办、教体局四部门将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按时到位,并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充分发挥上级资金的带动效应。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四)在确保各级政府投入资金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开辟其它渠道,动员各方力量,捐资助学,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弥补危改工程资金的不足,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步伐。 (五)县政府成立了全县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组织,以加强对全县危改工作的领导。同时,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目标责任书,建立危房改造督查机制,确保我县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得到落实。 特此报告,请予审核。 附: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

农村中小学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创造力;教育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观念也相对落后等,使得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影响,尤其是创造力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制约农村中小学创造力教育的瓶颈视角进行探讨,以期从农村教学现状入手思考,并究其原因,从中探寻到相应的有效对策与方法。

一、农村中小学创造力教育发展的瓶颈及解析

1.落后陈旧的教学理念。由于应试教学的实施,教师受到长期的不良影响,应试成为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教师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着这个指挥棒团团转,使得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在新课程改革下,倡导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蕴含着更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教学意义,其包括培养其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个性修养及思维品质等教学内容。虽然教育改革近几年不断推进和深化,但是农村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始终“坚守”着陈旧保守的教学理念。2.教学模式循规旧守。不少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讲解理论知识和课后习题为主要内容。每堂课都千篇一律地进行程序化的教授。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应对考试,教师尽可能地将语文知识灌输给学生,一堂课堂下,几乎都是教师在“一堂课”“满堂灌”的一味解说,导致教师教学方式陈旧死板。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在单一授课模式下,不但无法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思维习惯也会变得僵化,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3.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备滞后。农村中学的教育经费不足,这就使得现代信息技术无法成为教学的有效手段,现代教学设备的薄弱,对于现代新兴教学模式多以多媒体辅助技术作为支撑,使得创新教学的环节无法进行和正常开展。同时,现代信息时代带来的丰富信息资源,教师也无法在课上拓宽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设备跟不上时代,这绝非是个别现象,而是农村中学的一种较普遍的教育现象。

二、农村中小学创造力教育发展的瓶颈的突破对策

1.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教育工作者广泛的关注。素质教育要求实现教学目标不但要教授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关注思想品德修养的教育,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农村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转变陈旧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以人为本,使学生从枯燥死板的教学课堂中解脱出来,采用多样形式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勇于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地制宜,教学主题要联系和贴近学生的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教学中大胆尝试和应用,发掘出适合农村中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路径和新方法。2.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要综合考虑和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安排。教师可以采用通过生活化教学,将学生们农村文化风貌和风俗习惯为切入口,将其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效的融合,使学生不但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也能重新认识农村,热情自己的乡村。另外,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农村孩子能搜集到的图书是有限的,这样限制了他们学习知识的视野,同时不能满足求知欲高的学生的需要。教师一方面可以借用互联网的力量召集社会爱心人士进行图书的捐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进行课堂的扩展。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为学生讲解四大名著或外国著作的经典片段穿插在教学中,不仅仅丰富了学生情感,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对生活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其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3.学校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教学质量的高低往往与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关。在农村中小学,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动,教学得到了改进,但依然存着不少的问题。而且,在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相对匮乏,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学校要重视定期开展教师的专业培训,还要求教师学习教育改革的新政策,使其真正认识其政策的教育精神。另外,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经过培训和考核成绩达标才能上岗教课。从而促进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4.农村学校教育设备的有效改善。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给予农村教育适当的扶持,设立农村教育专项基金,还可发动社会力量进行募捐。此外,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能够提高农村教学水平,实现现代教育资源的共享。农村远程教育具有覆盖面广阔、成本较低,且不受时空和时间的限制等优势,有利于改善教学条件,从而实现教育信息化带动农村教学的发展。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理念,教师担负着教育改革的重任,面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弊端,只有教师加强个人专业素养,改变传统教育观,探究适合农村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和新方法,才能将有效化解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苏元楚.语文阅读实验室———突破农村初中课外阅读瓶颈的有效载体[J].福建教育研究:综合版,2013(4):9-10.

农村中小学范文篇10

2011年国务院将特困连片区作为2011~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其中教育扶贫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乎到国民体质的健康发展。特困区中小学生是教育的弱势群体,保证他们体育教育的顺利进行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成败。黑龙江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南麓的松嫩平原,包括齐齐哈尔市辖区的龙江县、泰来县、甘南县、富裕县、克东县、拜泉县和绥化市辖区的明水县、青冈县、望奎县、兰西县以及大庆市辖区的林甸县,共计11个县,区域国土面积37955km2,占全省总面积的8.36%,总人口467.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65.3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数的21.5%。这一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原因,成为贫困的重灾区。对这一区域的中小学体育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当前特困区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索贫困地区学校体育发展对策,为农村中小学改善学校体育环境提供资料,为教育脱贫提供科学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黑龙江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中小学。

2.2研究方法

根据区域分布,在11个县中选取5个县126所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对所抽取的学校中的五年级及以上学生随机发放学生调查问卷,中学350份,小学250份,共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8份,有效回收率86.3%。同时,每个学校选取一名体育教师发放教师调查问卷,共收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87.3%,对所收回的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对区域内的一些相关领导进行座谈。

3结果与分析

3.1师资队伍现状

调查表明,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仍然缺编,学历偏低,工作量大,职称问题亟需接解决,师资队伍的不良状况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中、小学体育的顺利开展。调查学校中共有体育教师210人,由表1可知,小学教师与教学班的比例为1:7.10,中学为1:5.56,其中专职教师占比70.95%,兼职体育教师25.24%,代课体育教师3.81%,与《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小学1~2年级每5~6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初中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1]的标准仍有差距。年龄和职称结构上由表2可以看出,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小学体育教师30岁以下的比例达到41.36%,这表明这一地区中学体育教师需要增加进修、学习的机会,小学教师队伍教学经验有待提高。职称状况上,中小学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分别为74.03%和76.69%,中学仅有22.08%体育教师具有中级职称。40岁以下的体育教师初级职称中小学分别达到51.95%和59.4%,只有极个别体育教师具有高级职称。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体育教师在职称的评定上很难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体育教师的工作无法得到重视。从学历结构上来看,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入职不久的高校毕业生为多,有多年教龄体育教师学历均在中专及中专以上。在调查的学校中,专职体育教师都为体育专业毕业生,兼职教师及代课体育教师无体育专业毕业,小学兼职代课现象较为常见,故这一地区中小学生体育课质量难以保证。从体育教师教学任务来看,小学体育教师周课时量在16课时左右,中学为12课时,另外体育教师还要组织课后的体育活动、早操、课间操等,因此体育教师在学校所承担的任务十分繁重。

3.2场地设施现状

在所调查的学校范围内随机抽取7所学校,其中3所中学4所小学,对场地、器材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3,可以看出黑龙江特困连片区所调查中小学现有体育场地匮乏、器材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学校正常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客观因素。在所调查的中小学中,没有400米的田径场,现有的3块足球场和2块排球场也都为非标准的场地,排球场、篮球场大部分地面都未做硬化处理,学生使用过程中容易受伤,雨雪过后更是无法继续使用。没有学校有室内的体育馆,因此漫长的冬季较多体育课上课内容无法安排。体育器材主要以球类跳绳为主,在场地以及器材的客观条件限制下,教师在体育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上多以游戏、健身操、健身舞为主,体育项目选择面较为狭窄,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近几年,国家队对特困连片区中学教育经费投入有了进一步提高,然而,体育经费部分的比例还未发生质的改善,仍然无法满足这一区域长久以来体育贫困积累造成的需求。部分学校,体育器材室的陈设器材更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未真正投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小学校园建造的篮球场,全都安装标准的篮架,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没有实用的价值。经费短缺、场地匮乏、器材利用率低下等客观条件,使特困区体育课教学难以按课程标准正常进行。

3.3体育教学现状

1.体育开课率及每周上课次数调查显示,所有被调查的中小学,都开设了体育课,开课率达到100%。其中小学的低年级学生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高年级学生每周开设2~3节体育课;中学每周开设体育课都为2节。但是受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的限制,夏天体育课上可以正常进行,冬天男生多是自由活动,女生更多的是在教室自习。因此,这一特困连片区中小学的体育课虽然正常开设,但是体育课上课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图一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项目选择图2.体育课教学内容由图一可知在教学内容项目的选择上,选择最多的为田径项目,中小学有一定差别,中学教学内容项目选择上排前五的为田径、乒乓球、篮球、足球、和排球;小学分别为田径、体育游戏、足球、体育舞蹈和乒乓球。由图二可知,在中学篮球、排球、乒乓球依然排在学生所喜欢的项目的前三,小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前三分别为体育舞蹈、体育游戏和足球。由此可见这一地区学校体育内容项目的选择和学生的喜爱上还存在较大差别。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各个学校基本都没有开设,即使是由于气候、天气原因,室外体育课不能正常进行,体育课时间也几乎没有进行理论课教学,多数教师会选择让学生自习,或是体育课直接被其他科目老师占用,这种情况在中学尤为明显。究其原因,田径、游戏类、球类、体育舞蹈类项目对场地条件要求较低易于开展,学生也容易接受。虽然这一地区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冰雪资源,但是冰场、雪场不易维护、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还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因此贫困地区学校多无开展。图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喜爱运动项目图3.大纲实施、教学组织及教学思想在执行《大纲》情况上,绝大多数学校都能部分实施,仅有个别学校是完全执行,没有不执行《大纲》的学校。教学组织上,小学课堂更多的是采取放羊式教育,中学课堂会安排相应的体育活动,但教学计划大多都不固定,随意性很大。中、小学教学组织的共性是体育课学生玩好了,不出现安全问题即可。在教学主导思想上,小学教师主要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中学教师对健康第一和技能主导同等重视,仅有个别教师无明确指导思想。

3.4课余体育活动现状

1.早操、课间操调查表明,黑龙江特困连片地区农村学校早操、课间操开展情况为:14.3%的学校每天坚持出早操和课间操,28.6%的学校只出课间操,57.1%的学校从不出早操。课间操情况好于早操,中学好于小学,但是课间操形式单一,仅仅局限于做操上,强度偏小,另外受季节影响较大,夏天明显好于冬天。2.课外体育活动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区农村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小学每周在3次以上,中学每周2次左右。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小学以自由活动为主,学生多进行毽子、跳绳、沙包、游戏等简单易行的项目。中学低年级以兴趣为主导,球类项目居多、高年级主要练习达标内容,除毕业班的学生体育活动外,其他年级学生的体育活动大都得不到家长支持。在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因素中缺少场地器材、家长不支持、缺少运动伙伴成为主要的因素。3.运动会、课余体育训练情况在调查的范围内的中、小学都曾经举办过运动会,形式各异,以田径运动会、广播操比赛、趣味比赛为主。中学每年都要举行至少一次运动会,小学每年举行一次的学校过半,有1/3的学校会隔年举办一次运动会。在运动会的参与度调查中,95%的学生希望参加比赛获得荣誉,但是仅有45%的学生有机会参加运动会,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每年举办运动会的次数和规模有待提高。在学校运动训练队方面,每个学校主要是以比赛前的临时训练为主,几乎没有学校的运动队坚持常年训练。在训练内容方面,运动训练队的训练内容主要以田径为主。

4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