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8:34:50

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范文篇1

关键词: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资金;健身意识

美国著名乡村社会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家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对农民问题进行研究.很多国家的规划发展失败其根本原因即是因为缺乏对农民的了解”[1].公共体育服务可以为农民健康提供有效保障.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体育需求也在逐年上升.之所以会产生此种情况,原因主要如下:(1)近年来我国群众体育的深入发展;(2)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在农民体育需求不断上升的同时,我国在公共体育的服务供给方面却存在一定不足.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以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1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取得的成就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属于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基本组成部分[2].近年来,江苏省始终致力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工作,在此方面做出很多努力,因此也取得很多成就,具体如下:

1.1打造品牌农民体育活动

江苏省通过多年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打造出一大批品牌化农民体育活动,这些品牌农民体育活动的打造为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赋予了更多特色.以江阴市为例,江阴市近年来依据“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基本原则,坚持“一镇一品”农民体育活动品牌的打造.如,利港镇的龙狮活动、徐霞客镇的攀岩活动、新桥镇的海澜马术舞步活动、月城镇的中华龙舟大赛等农民体育活动均具有鲜明特色.

1.2体育设施建设初期取得的成效

通过多年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业已初步取得成效.仍以江阴市为例,2010年江阴市65%以上的乡镇均建立体育馆,40%的自然村均建有灯光球类场地,在江苏省内率先完成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截止2015年,江阴市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则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张家港市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也不甘落后.截止2015年7月23日,张家港各乡镇积极实施新一轮的乡镇体育中心建设,下辖10个乡镇中的6个乡镇已经初步完成文体中心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除此之外,还新建一干河生态廊道带状公园、农博园、梅花公园、运动公园及香山湖公园等五个体育公园.

1.3公共体育软件服务升级

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得到保障的同时,在农村公共体育的软件服务方面也不甘落后.以海门市为例,近年来海门市不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在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比例方面取得了优秀成果.各乡镇均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及乡镇级体育总会等单项体育协会.除此之外,在各行政村还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截至目前为止,海门市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大约为每万人配备3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涌入,为海门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为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海门市还积极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利用退役运动员的专业知识有效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升级.

2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未来发展.

2.1资金投入有限导致体育设施建设不足

依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省农村标准体育场地的数量仅占据全部标准体育场地数量的4.2%.非标准体育场地数量占据全部体育场地的比例也未超过8.4%.由此可见,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建设投入欠账过多,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的服务质量.目前,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拨付,部分地区的农村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主要由村镇负责.用于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有很大部分来自各市体育局的公益资金.由于投入资金有限,再加上无法有效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由此造成江苏省很多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数量不足、不全,且环境不佳.这种情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到目前为止常熟市下辖十个乡镇已经全部建有乡镇级体育中心,所属224个村业已建成500个左右的农民健身工程,室外健身器材的投放数量已达万件之多,晨晚连点的数量也高达700多个.虽然如此,常熟市目前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仍无法有效满足当地农民的体育需求.

2.2部分体育活动阵地与设施被占用搁置

近年来,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做出很多努力,在农村建设有大量体育设施,但令人遗憾的是:江苏省部分农村体育活动阵地与设施却不同程度上存在被占用或搁置现象.以南通市为例,南通市相关部门在对部分乡镇、行政村的体育公共服务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部分乡镇、行政村的体育活动场地存在被占用情况.有的体育活动场所堆放有大量谷物和草垛,有的体育活动场所变成居民打牌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乡镇、行政村的体育活动场地无人管理,场地内杂草丛生,满目苍夷.

2.3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民健身意识不强

虽然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及其它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但农民的健身意识却并不强,究竟原因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造成的.2015年11月笔者曾对290名农村居民实施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9.23%的农村居民均表示自身的健身意识不强.很多农村居民在空闲时大都会进行打牌、看电视等传统休闲娱乐活动,对体育锻炼并不“感冒”.基于此种情况,江苏省各地政府在未来必须继续加强宣传,让农村居民更多的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健身意识,提高农民的体育文化素质和体育健身意识[3].

3促进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对策

为有效解决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上述问题,不断提高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特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3.1加大农村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

为满足江苏省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必须不断加大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各地方体育局及政府应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出台相应辅助政策,积极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那些严格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村镇实施有效奖励.要求村委所在地必须建设至少一个全民健身工程,其它自然村必须建设至少一个体育活动场地,乡镇政府所在处必须建设至少一个体育中心.除此之外,江苏省各地还应不断加快农村健身器材的新一轮布局,使农村地区实现健身器材的全覆盖.在具体的体育公共设施资金投入方面,可采用市、县、镇、村同比例分摊的方式,即市政府出1/4,县政府出1/4,镇政府出1/4,各村出1/4.对于部分较为贫困的村镇,市政府和县政府应各出一半,有效减轻贫困地区镇政府及各村的资金压力.农村公共体育器材应由各市体育局统一进行采购,并实施统一安装.为防止部分体育局从中克扣经费,相关部门必须对其采购过程实施严密监督.(2)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各乡镇财政投入的积极主导作用.各乡镇财政收入的同比例增长应有效投入到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当中,具体资金可用于组织农村体育运动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维护及管理、公共体育设施的增添等方面.(3)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应积极吸引民间资本的有效参与,让社会各界力量普遍参与到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当中.为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融入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对投资建设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民营企业,政府可以对其企业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还可以将该工程以投资企业家的名字进行命名.

3.2在资源整合基础上优化阵地建设

为不断优化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防止部分体育活动设施被占用、搁置,建议将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与其它文化信息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打造一个多功能的文体活动中心.进行资源整合后,当地政府即可选派退休教师、部分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及其它志愿者等对活动中心实施专门化管理,从而对农村公共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施有序指导,有效确保农村公共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不被损坏、占用或搁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方面必须做好充分保障.唯有保障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他们方能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中去.3.3在加强宣传基础上提升健身意识为提高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必须不断加强宣传,让更多农村居民了解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要做到这一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定期举办一些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通过开展体育培训等方式,为农村培养一批体育爱好者,让这些体育爱好者逐步带动全体村民的体育锻炼热情,提高他们的健身意识.(3)充分利用各大媒体及农村宣传栏等方式,向农村居民宣传体育锻炼的好处,引导农村居民从传统休闲娱乐活动转向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帮助农村居民树立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4结语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对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极为重要.江苏省通过多年努力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已取得很多成就,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良好服务.在未来发展之路上,江苏省各地政府应不断对自身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方能不断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赢得更多农村居民的满意.

作者:金亦婷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罗杰斯.乡村社会变迁[M].宁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20

农村体育范文篇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新是建设与完善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和满足农民体育需求的动力。一是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新的有效载体;二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又能满足现代农民的体育生活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不是一种过去的文化残存,它总是以文化传承的形式存在于现在,又以求新变更的姿态向着未来开放,它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根基,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世界休闲组织宪章第五条规定“政府应当通过维护本国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来确保公民未来开展休闲活动的可行性”。[5]民族地区有许多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体育项目,还有一些大型的标志性体育休闲、交流活动(如民族传统体育节庆),都是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塑造人格、形成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随着民族地区农民对本民族传统体育功能和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由过去满足农民的生存需要的体育风俗习惯,逐步向农民休闲、娱乐、健身、陶冶情操的体育生活方式创新,让生活中孕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全民性为主体特征、以终身性为行为特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以健康为目的的的创新形式,回归大众、回归生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进而发展成为满足人类的享受需要,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因此,只有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具有普遍的生活化意义,适应农民体育需求新变化新要求,成为农民生活中新的生存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从而使经常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行为成为农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可能成为农民终身的体育生活需要。马克斯指出“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6]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满足农民体育需要而发展的手段,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发展的有效载体。符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精神。

当下,民族地区农村正经历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农民越来越重视体育,传统的政府一元化供给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完成农村体育服务供给,必须重视农民体育协会等组织、企业和个人在农村体育服务中的作用。“现代社会是由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三个支点共同支撑的,他们分别构成了健全社会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只有三个支点同步发展,达到了三足鼎立的态势,一个和谐稳定的公平社会才能出现”。[7]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的精神相一致。若依据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需求的位序结构、供给重点和方向的变化态势,对农村体育服务供给趋势、需求优先序进行分析判断,不难发现,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和供给方式,应该是政府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提供体育服务并保障农民平等地享有这些服务;市场部门按照市场机制提供某些体育服务,满足农民在基本体育服务之外的诸多不同体育需求;非营利部门则对政府缺位和市场失灵的领域提供某些体育服务,既辅助政府使农民享有更好的体育服务,又努力地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政府则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市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提供体育服务。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精神。因此,要建立高效完善的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迫切需要形成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之间多元互补所形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服务体系。第一,政府部门担负着组织并提供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的职能,但其主要应该局限在提供体育政策、法规服务,监督、保障体育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等方面。因为“提供服务并不是政府的义务,政府的义务是保证服务提供并得以实现。[8]也就是说政府应由体育公共服务的垄断者,逐渐向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效的体育公共服务和管理的监督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转变,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供或创造一个保障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实现的良好环境。第二,市场部门在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所占的份额最少,但由于其强大的生产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在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某些具体产品的生产中又具备着比政府、体育事业单位及非营利部门更多的优势,所以常参与到体育服务之中,承担具体的体育服务项目,是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延伸。第三,非营利部门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补充,也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当前这一组织群体在民族地区农村还处于起步阶段,比重还很小,但随着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非营利部门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积极有效的政策引导和保障机制,拓宽非营利部门的准入范围,鼓励和引导社会体育资源参与农村体育服务。

从本质上来讲,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其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资金保障、场地设施、信息服务、服务内容形式和评估、监督八个子体系。各子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决定着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功能,并对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及局部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1.政策法规体系。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法规主要以《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国家颁布的法律性文件为主,农村体育建设方面的地方法规比较欠缺,关于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政策散见于地方发展规划或全民健身条例中,乡(镇)、村一级农村体育建设方面的配套法规、文件、制度极其鲜见。政策法规体系是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法规保证,作为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石,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2.组织机构体系。民族地区农村体育组织机构体系的基本框架尚未形成,无论是农村行政基层组织、体育社团组织、公益性体育组织都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乡(镇)中没有群众体育机构、村里没有干部分管体育、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较少。乡镇是上传下达、连接县和村级体育的枢纽,村委会是落实农村体育政策,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执行者。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9]可见,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农村乡(镇)、村体育组织机构体系是开展农村体育的有效载体和必要的组织依托。3.人力资源体系。人力资源主要是指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对体育活动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乡(镇)、村干部,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农村体育的发展速度,也影响着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由于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人力资源非常缺乏,有必要将一些了解体育的退休人员、在城市工作、学习回家能发挥体育活动效应的相关人员和学生,作为体育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另外,体育人力资源体系不仅包括参与农村体育服务的各种人才,更重要的是建设一整套吸引人才、帮助人才创出业绩的良好的制度,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人力资源得到不断发展。4.资金保障体系。民族地区农村体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体育公益金、社会渠道、体育系统创收等。经费资源是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保障,也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开发的重点、难点,是农村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潜力所在,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也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程度有关。国内外经验表明,只有政府公共财政对民族地区农村体育进行有限度的投入,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对体育进行投资,通过资金筹资渠道的多样化、社会化,才能达到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资金保障体系的良性运转,为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资金保证。5.场地设施体系。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主要集中在乡(镇)机关、农村学校,村一级的体育场地设施较为匮乏,而乡(镇)机关、农村学校又都履行着不同的社会职责。因此,在整合乡(镇)机关、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资源时,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要在不损害主体利益的条件下,缓解村级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实现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另外,农民体育锻炼的地点多在非正规的场所,这与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宏观配置有关,要结合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有规划、有目标地建设和改善农村体育设施。只有不断整合、开发利用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才能形成一个合理布局的体育场地设施体系,为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物质保障。6.信息服务体系。由于民族地区农村信息性公共体育服务的物资条件不足,有线电视没有普及,大多数农村没有开通互联网,不能享受信息化的体育服务,农民无法获得必要的、科学的体育服务信息,而乡(镇)文化站及村委会只有通过广播、标语、会议等形式向农民进行体育方面的宣传教育。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等惠民政策的实施,农村社会经济开始良性发展,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通过互联网对体育信息的收集、分析、,让农民直接了解体育服务的内容、程序、方式、地点等相关信息,是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浦北娟袁华亭:7.内容、形式体系。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活动的时间段大多都在农闲季节,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乡(镇)、村组织活动的频率较高,农民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活动内容主要以群众性的体育竞赛活动、民族体育表演活动、群众性的健身活动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体育项目不断受到青少年热捧的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仍然受到民众的喜爱;另外,生活在同一地区、不同民族的农民对体育有着不相同的需求,因此,要统筹规划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内容、形式,要在确保所有成员享受体育服务的基础上,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要强调不可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8.评估、监督体系。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否满足了农民的体育需求、实现了农民体育的权益,需要一套科学、完整、可量化、可衡量的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必须涵盖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的各个方面,政府要依据县文体局、乡(镇)文化站或文体站的评估、监督结果,以能否为民族地区农民提供丰富的体育公共服务为标准,以民族地区农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质量高低、效果优劣的重要依据,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制,从而保证农民享受到真正的体育服务。

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与日益增长的农民体育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是对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和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也是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理论和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创新是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全球化语境中表现出的新的发展观,能成为中国经验应对全球化的应有之义。

本文作者:浦北娟袁华亭工作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农村体育范文篇3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的生产方式,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入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和在农村中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加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体育的整体状态和趋势不容乐观,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盲区。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廊坊农村70个体育锻炼点的情况进行实际调查与分析。共发放居民问卷700份,体育锻炼点问卷70份,其中居民有效问卷682份,有效率为97.4%,体育锻炼点有效问卷为70份,有效率为100%。

3现状及其分析

3.1廊坊农村农民对有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通过廊坊农村农民对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认识程度的调查表明,广大农民对体育法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普遍偏低,仅有3.1%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很了解;有28.7%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略知情,而有68.2%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毫无所知。以上问题说明,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法律法规了解缺乏,农村体育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宣传体育法规政策方面力度不够,加强对体育政策法规具体内容的贯彻落实及宣传教育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要部分。

3.2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农民认为增进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改掉不良习惯和体育锻炼。

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情况

3.3.1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项目状况

项目秧歌武术气功交谊舞羽毛球篮球混合项目数量201697666百分比28.5%22.9%12.8%10%8.6%8.6%8.6%从表1中可以看出,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内容选择比较单一,其中民族传统项目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是由于传统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容易开展。而羽毛球、篮球项目主要的人群是青壮年。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中气功练习点较多,因为廊坊是我国推广保健气功的试点,所以气功活动点不仅发展规范,而且发展的速度也较快。

3.3.2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场所现状

活动的场所村委会的活动场地村头巷尾麦场空地树林河边其他数量25181764百分比35.7%25.7%24.3%8.6%5.7%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增大,对体育需求不断的增长,以农村现有的条件看,正规场地设施很少,农村人的体育活动场主要是有村委会提供的平坦的空地。并有很多农村把活动场所扩展到了村头巷尾、麦场空地等地方。这与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体育资金匮乏、场地设施稀少造成的。

3.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锻炼时间状况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有70%的体育锻炼点在晚上活动;有58.6%的体育活动点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有75.7%的锻炼点受季节的影响。这非常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一般在早晨农民都会去田间劳作,而且在春播秋收的季节由于农活劳累,多数锻炼点由于没有人员参与而暂时停止。

3.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情况

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村委会支持,占48.3%,有86.7%的锻炼点经费缺乏。由此可以看出,廊坊农村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锻炼点的资金投入与扶持少,大部分还处于一种由村委会自由组织与发展的状态。经济条件是影响廊坊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

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社会指导员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几乎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在70个体育锻炼点中,共有通过正式培训和考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7人,且均为3级。

这与廊坊市城市社区体育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水平差距很大,说明廊坊市的体育管理部门没在技术上对农村体育的扶持,必将会影响到廊坊农村体育科学、快速的发展。

4建议

4.1政府部门应发挥其政策导向的作用,尽快完善农村体育组织建设,落实健全农村体育法规、制度建设与宣传,全面提高农村体育组织的组织化、社会化。

4.2适当增加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经费,积极引导和加强农村体育消费意识培养;逐步引进体育产业化运作方式,摸索建立体育创收自给的渠道。

4.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注重业务培训,建立常设培训系统,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农村体育活动质量。并进一步加强与周边不同单位的合作,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凯珍,任海,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6—10.

[3]胡国雄,王牡娣.我国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2

[4]冯健.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

河北省廊坊市科联项目:《廊坊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

农村体育范文篇4

长尾理论(TheLongTail)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ChrisAnderson(克里斯-安德森)于2004年提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是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了.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这就为以较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并且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其基本原理是: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流通成本不断降低,使商品满足人们的多样化与分散化的需求成为可能,把这些分散的需求综合起来,就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抗衡,甚至更大[1].长尾有两个特点:细和长.细说明长尾是份额很少、在过去不被重视的市场;长说明这些市场虽小,但数量众多.巨大数量的微小市场,却也占据了市场中可观的份额[2].我国体育用品消费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头部”市场与“尾部”市场.当前,城市体育用品消费市场是明显的“头部”市场:厂家关注度高、产品种类全、居民消费能力强.而农村虽然人数众多、但市场份额小,且由于居民收入低、体育意识淡薄等原因[3],农村体育用品消费市场较为低迷,是并不为人所关注的“尾部”市场.长尾理论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和文化从为数较少的主流产品和市场向数量众多的狭窄市场转移的现象和趋势.基于长尾理论来分析农村体育用品消费市场,不仅是一种新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其合理性和独特性.注重农村这个“尾部”市场,是促进全民健身、扩大我国体育人口的基础.长尾理论提供了一种适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新方式,通过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发掘出有利的市场,为农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顾客价值,获取竞争优势.

2金华市农村体育用品消费“尾部”市场特征

2.1农村市场的份额与农村人口总数极为不相称

根据调查,在金华市农村居民中,偶尔进行过体育消费的群体数量最大,占到总数的43.45%.此外,农村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次数十分有限,59.31%的受访者的月平均消费金额在50元以下.金华市共有356.61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6.9%[4].较小的市场份额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存在着严重不平衡,这不单单是金华市这一地区的特点,推至全国的大部分农村都或多或少在表现出一特征.历来的农村建设是在“二分法”思维方法下进行的.单一强调走城镇化道路,将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到城镇进而促使农村加快转型,成为新城镇.现有体制下,单纯实现“城乡一体化”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实质上,农村的发展是为城市发展做铺垫.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力保障,是城市的后备市场[3].2005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其中县和县以下地区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万亿元,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8%[6].但是农村人口却占到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庞大的农村消费群体与短缺的体育消费市场份额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存在着明显的供求矛盾.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2.2农村体育用品市场的需求量大

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商品的潜在需求.一定的消费意识加上切实可行的消费基础,将极大地促进该市场的开发.调查结果表明,高达87.15%的农村居民表示建立体育消费意识是必要的,88.96%的农村居民认为今后有体育消费的可能性.金华农村居民存在一定的体育需求,但需求尚未被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经济出现了较快的增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截止到2010年,金华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201元[7],浙江省也成为我国首个农民人均年收入过万的省份.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居民对物质的需求也相对应的增强.从原先的对低价商品的需求转向高质量商品的需求;从原先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转向对物质文化商品需求;从原先求实用的商品转向求新求奇商品.农村经济的日益繁荣在改变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刺激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活跃.由于当前农村体育用品市场不发达,特别是人们对体育消费有了新的认识,随着收入水平的日益增高,金华市农村体育实物消费市场存在着较大的需求.

2.3农村体育用品市场的竞争不充分

据调查,农村地区体育产品的销售点分布有限,体育实物产品种类单一、媒体广告宣传力度不大是限制农村居民体育实物产品消费的客观因素所在.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金华市农村体育实物消费市场具有水平较低,竞争不充分的特点.在城市商品竞争日渐白热化的同时,农村消费市场仍存在广阔空间.然而,当前体育用品企业并未将农村市场作为主要阵地.农村作为城市的后备市场,对于各个商家而言在价格上、产品种类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从长尾理论中不难看出,在正态分布图中,大部分商家将注意点放在曲线“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了.因而城市消费市场的广告战、促销战日益频繁,而城市消费者也在一轮接一轮的促销手段中日渐理性.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的容度尚未达到饱和状态,农村消费需求的增强,都为商家开拓新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4农村用品市场的需求差异性大

按照长尾理论,当前社会进入到一个多选择的时代,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企业的市场机会也日益丰富.在长尾理论中,头部意味着单一的大规模生产,而长尾则意味着差异化、多样性的小批量生产.长尾理论中认为,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商家能够为小额市场提供个性化强的商品,因而能够很好满足小额市场的需求,进而积少成多,甚至其销售额能够和主流产品相抗衡.出于不同的消费动机,金华市农村居民在购买体育实物产品的种类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本着强身健体目的的消费者选择运动器械等商品;本着生活需要动机的消费者更多会选择体育服装等商品;出于获得体育信息目的的消费者选择报刊类体育实物产品.其中,61.38%的受访者将质量作为其购买体育实物产品最为重视的标准,而品牌等要素并不是他们的首要标准.此外,由于农村居民对于产品价格、款式等要求也与城市居民存在着一定差异,一些在城市并不热门的产品也可能在农村地区受到广泛欢迎.总而言之,金华市农村居民在选择体育实物产品上与城市消费者存在一定差异性,这体现在产品种类、产品标准、购买力上.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为长尾理论的运用提供了前提条件,这也为体育实物生产厂家提供了重新审视农村市场的机会.

3长尾理论视角下促进金华农村体育消费

增长的有利条件基于长尾理论的消费品市场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标准:第一,产品数量大且能够长期存在,能够销往另一个市场.第二,产品种类丰富,交易额可以很小,但用户群必须大.第三,产品存储或物流的成本降低.

3.1金华市农村背靠体育实物产品生产基地,产品种类多数量大

金华市农村居民体育用品消费种类中,体育服装、运动器材等是其中的主要种类,分别占到48.28%和35.86%.金华市拥有巨大的地域优势———背靠体育实物产品生产基地,产品种类多数量大.这一特征为该地区农村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商品资源,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依托地域优势,金华市体育产品市场种类较为繁多、价格也相对低廉.金华下设的县级市义乌是全国重要的小商品城,并且金华也临近温州、福建晋江等一系列我国重要的体育用品生产集中地,该地区出产的体育实物用品种类繁多、质量上乘、价格合理.有利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农村体育用品市场货源充分.众多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以及种类丰富的体育产品提供了各个档次的消费空间,满足了金华市农村居民对体育用品消费的个性化需求.

3.2金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其提供经济基础

体育消费是一种弹性较小的需求.体育用品作为非生活必需品,其需求量的大小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着莫大的关系.金华是位于浙江中部的农业大市,近些年来该市的经济发展在全省保持了赶超的态势.2006~2009年,金华市GDP年均增长12%.“崛起浙中”、“冲出盆地”是金华发展中最为具标志性意义的口号.到2010年,金华市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0201元,较上年增长13.3%[7].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物质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跨越.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加注重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等需求,意识到体育消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和体育健身需求的不断增长,农村居民自主参与体育活动,购买体育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强.

3.3交通发达,加快产品运输,降低价格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从中心向四周辐射,历来都是浙江乃至长三角的交通枢纽,交通设施十分发达.浙赣铁路复线从东北向西南横贯境内,金千铁路、金温铁路、金甬铁路、金椒铁路以及金丽温、杭金衢、金甬、台缙、杭新金五条高速公路构架了一个完善的交通网.位于金华市郊的仙桥互通枢纽,是目前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互通枢纽.金华在本地区构筑起了“一小时交通圈”的基础上,构筑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半小时交通圈”,实现了与全省“四小时公路交通网”和东南沿海大通道的对接.金华市农村地区不仅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而且公路质量和等级也在不断提高.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农村市场活跃商品交易创造了硬件条件,也为企业开辟农村市场,建设物流系统,降低产品的存储或物流成本提供了保障.良好的物流条件为体育用品快捷、方便的运送到农村地区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物流成本的降低也有效地将销售渠道进行整合,因而为降低产品售价提供了可能.在长尾理论中,产品(信息)的存储和物流成本必须降到足够低的程度,降低到接触更多人的营销成本,才能有效地提高长尾市场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继而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有效地抬高了销售曲线,扩大了曲线之下的面积,从而实现占有高市场份额的目标.

4对策与建议

1)放宽政策,活跃市场通过政府行为来加快农村体育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提供资金等基础支持,但并不是发展农村体育经济的长久之道.在政府的合理政策的框架下,提供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体育实物用品生产企业开拓农村市场.

农村体育范文篇5

1.1研究对象

以鲁西北(主要包括德州、滨州、聊城三地)的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期刊网及山东省各级政府网站查阅与山东省全民健身及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政策信息、文献资料、报纸资料、地方年鉴等,为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采用分层分级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法,对鲁西北部地区(重点德州、滨州、聊城三市)发送农民问卷220份,收回212份,回收率96.4%,剔除8份无效问卷,剩余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96.2%;发送村委会、体育工作者问卷55份,收回50份,回收率90.9%,有效率100%。

1.2.3实地考察法

深入鲁西北农村地区,对其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活动内容以及后续保障反馈工作等方面进行考察,实地调研、了解鲁西北地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进一步夯实研究基础。

1.2.4逻辑分析法

对所搜集所有数据进行逻辑分析。

1.2.5专家访谈法

通过电话、面谈等方式与山东省公共体育服务部门的相关人员、研究人员交谈并做记录,针对鲁西北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目标、管理与组织、保障、运行机制、供给等方面重点探讨。

1.2.6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

2.1.1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鲁西北地区大部分农民选择体育锻炼场所依次为村委会公共体育场所、自家庭院、公园、学校体育场地、企业或公司体育场地,所占比例依次为:29.9%、19.6%、17.6%、12.3%、9.8%。此外,1.0%选择政府部门体育场地,2.0%选择收费俱乐部,1.0%选择收费运动场馆,1.0%选择文体中心。首先,当地公共体育服务的场地场馆和设施主要是通过政府供给实现,政府绝对垄断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单一供给模式还未被打破。其次,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尚未得到有效激发,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三方部门中非常重要的社会营利性机构,组织在表1中只占3%的比例,这一微不足道的比重显然与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地位是不相符的。第三,NGO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硬件提供的贡献率为零。NGO作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第三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NGO本身的天然属性决定了自身不可能成为硬件设施提供的主要方面,但是应该可以看到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依然能为本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加强与社会营利性机构和组织的互动、联动作用,一方面能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带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拓宽了硬件设施的供给渠道。

2.1.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知识、信息供给途径现状

在调查的镇(村)中,7.8%的镇(村)健身指导员或者体育工作者会经常宣传有关全民健身知识,62.8%的镇(村)健身指导员或者体育工作者会有少量宣传有关全民健身知识,29.4%的镇(村)健身指导员或者体育工作者从来没有宣传有关全民健身知识。在本地区农民获取体育锻炼知识、信息途径的调查中,有超过半数(78.5%)的被调查人群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获取体育服务信息,仅9.3%的调查人群通过体育信息宣传员获取有效服务信息,8.3%的人从文化站处获得的信息,3.9%的人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体育服务的信息。

2.1.3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内容现状

在调查的镇(村)中,农村居民锻炼项目选择广播操的79人占38.7%,选择徒手操的193人占94.6%,选择气功、太极的34人占16.7%,自编健身项目的67人占32.8%,选择具有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的108人占52.9%,选择爬山、跑步的145人占71.7%。,选择其他的67人占32.8%(见表4)。表中可以看出,由于农村公共体育活动内容单一,软硬件条件差等方面因素的限制,鲁西北地区农村居民大部分喜欢简单易学的徒手操、广播操、气功、太极等徒手进行锻炼的运动项目。鲁西北部地区有12%农民经常参与体育法规的宣传,58%的农民偶尔参与,30%的农民从来没有参加。可见,法律法规作为农村居民获取合法权利的最重要保障,相关职能部门并未在当前背景下将其作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故当地政府部门应该转变正确思想,重视农村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法律权益的宣传,这也是农村居民对其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诉求表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政府部门对于开启农村居民体育锻炼权利意识,落实农村各项体育事务开展的重要举措和根本途径。

2.1.4农村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

在调查的镇(村)中,农村居民对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与管理工作满意度为:满意的占4%、比较满意的占39.2%、有点不满意的占23.5%、完全不满意的占19.6%、弃权票占13.7%;对体育社团协会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满意度依次为2%、33.3%、29.4%、25.5%、9.8%;对企事业单位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与管理工作满意度依次为2%、31.4%、33.3%、23.5%、9.8%(表6)。数据显示:有一半多的农村居民对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与管理、体育社团协会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与本企事业单位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满意度普遍较低。

2.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2.2.1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及技术保障不足

场所是公共体育服务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条件设施,体育场地设施实效性、安全性的保障直接影响锻炼者参与体育锻炼的质量。2011年以来,鲁西北部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呈现场地设施技术保障环节缺失,健身器材损坏严重;广大农村居民对于体育健身消费意识低;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覆盖严重地区不均衡,特别是被调查的鲁西北二、三线地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配置差;场地设施覆盖率、技术保障效绩评估体系建设不健全,使得地区场地设施虽出现了问题,却找不到问题源头及解决办法。

2.2.2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发展不充分

2011年以来我省持续深入开展了全民健身活动,各单项体育运动协会、行业体协、人群体育协会、各项目管理中心以及其他体育社团,要加强本项目的文化建设和传播,打造本项目的品牌赛事、品牌活动。通过对鲁西北地区锻炼项目数据显示,山东省二三线地区特色项目开展缓慢,没有把地方特色项目作为自己主要参加项目,甚至有些地方没有地方特色体育项目,也没有举行特色体育项目比赛等;对有些地方特色体育文化、体育项目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

2.2.3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与组织运行

真正能反应管理与组织机制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受益群体对其的满意效果。通过调查农村居民对体育服务组织与管理满意度说明了,不管是政府管理与组织机构、盈利性和非营利性管理与组织机构均没有对调查地区农村居民实施有效的行动;政府倾向的单一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原则服务对象有限,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村居民的需求,导致了农村居民对其满意度较低;体育工作者职能缺失,不能真实有效的指导、教授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公共体育服务相关管理与组织部门或个人,对其效绩评估指标没有切实做到督促各组织与管理部门或个人做出切实有效的行动。

2.2.4现实困难阻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开展

通过调查,50名村委会干部及体育工作者认为阻碍本地区开展农村体育存在的困难度依次为缺乏资金—缺乏场地设施—缺乏统一管理—缺乏技术指导—缺乏健身器材—其他。说明:山东省政府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投入、场地设施建设、管理与组织缺乏针对性,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二三线地区;据统计山东省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已经突破16万人,但体育指导员及体育工作者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技术指导服务不能满足需求;地方村委会干部缺乏必要的科学健身方法的知识储备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对策

3.1实施针对性的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模式与保障机制

针对性的实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保障机制是在多元化、分区域的基础上,针对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落后地区实行特殊的供给与保障方式。目前,山东省公共服务开展好的地区大都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地区,这说明山东省公共服务开展的好坏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比例关系。1)针对性的资金投入。由于鲁西北地区为鲁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农村更落后,地区市场与各种非政府机构应加大对其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资金投入的投入力度。2)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快“市县镇村”四级健身工程建设,增加健身活动中心数量及健身活动中心技术、维护、管理人员;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加强有关部门的横向联合,大力推进特色工程建设。3)加大健身指导、体育信息供给力度与重视服务保障。按区域划分,增加体育健身指导培训机构、网络电视信息服务平台及文化站数量,定期对村委会干部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培训,以确保应对不同情况的突发事件,切实发挥“全民健身宣讲团”的作用;加大区域内体育工作者与技术人员投入,实行区域内体育信息供给与保障责任制,加强后期保障质量;提高村委会干部及体育工作者工作效率,使科学的体育信息及时传达到农村居民手中并及表6农村居民对体育服务组织与管理满意度调查表(N=204)时得到所需求的帮助。

3.2建立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评价体系

完善的、可操作的、持续的公共体育服务评价体系是行使公共体育服务权利的后期保障,是评价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标准。1)完善法律法规及宣传评价标准。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把宣传法律法规次数及宣传质量作为评价标准。2)建立公共体育服务问责制。明确各级政府、体育工作者、村委骨干的服务职责,实现农村居民行使公共体育服务的权利;要建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基层干部绩效考核制度,把农村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满意度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因素[1]。3)建立基层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基层干部绩效考核制度,把农村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满意度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因素[1]。

3.3完善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模式

农村体育范文篇6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理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来宾市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建设还没形成完整体系,尚有供需不匹配、供给主体单一和东西部差距大这三个矛盾。尚有“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由谁来提供”、“多元供给主体之间如何协同发展”等系列问题。

1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多中心治理理论核心内容认为政府不应该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单一主体,而是要和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乃至个人等独立的主体要素相互协作,使各方相互博弈、相互调适,形成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治理模式[1]。

2来宾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分析

2.1来宾市农村体育服务多元供给主体发展的成果分析。第一,推进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现代体育市场体系,探索成立体育产业集团。2015年2月,在区体育工作会议中获表彰。其次,各级党委、政府充分重视,在建设“一村一篮球场”活动中,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把此活动列为为民办实事、全市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之一。第三,加快场馆运营机制改革,探索政府购买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场馆免费开放工作的进度,规范免费开放工作和管理制度,规范免费开放工作正常进行和长久推行。第四,多方筹资,资金来源多元化。来宾市政府通过争取上级项目、帮扶部门、市县财政以及农民自筹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建设体育事业。2.2来宾农村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的合作分析。以服务于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或组织成员为目的非营利单位都可以称为农村非营利组织[2]。来宾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方式为特许经营,来宾市政府加强体育场馆开放力度,落实县财政场馆公共服务资金,特许县级体育公共场馆、设施面向群众以低价或免费开放的形式进行场馆运营。第二种方式为政策优抚,来宾市针对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工作中消耗的水、电,供水、供电公司(企业)尽可能按照最优惠价格标准执行等政策优抚。第三种方式为合同承包,来宾市在体育社团发展试点工作中,把中小型体育场馆以签订合同的方式交由体育社团管理运营,让体育社团参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2.3来宾农村非营利性组织与企业的合作分析。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在服务的目的和价值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即使这样也不影响二者合作的进行公共服务的供给[3]。来宾市为“世界体操王子”李宁的家乡,“李宁基金会”的名义捐助了50万元,建设了10个标准篮球场,支持来宾“三求”文化惠农工程。2.4来宾农村集体筹资分析。来宾市武宣县通挽镇尚满村,全村有村民70多户没有收取任何补偿,让出95件杂房建设文艺舞台和篮球场等公共体育设施。在如象州县平镇谢官村,全村共130户都投工投劳,23个水泥匠全部投身体育设施建设。2.5来宾农村其他供给形式的分析。第一,非营利性组织独立供给,在现阶段可行性不高、来宾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也并没有涉及此类供给形式。其次,农村企业自主供给分析,这种模式在江苏南部的一些比较富庶村落中比较常见,而来宾市农村企业较少并不能依靠村内企业对群众体育进行供给。第三,个人捐赠,来宾群众体育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和群众自筹。社会人士也纷纷响应,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热心群众等纷纷出钱出力,累计捐款捐物达1365万元[4]。

3来宾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不足之处

3.1政府过于干预民间体育组织,供给形式需创新。目前,政府和各个体育组织依旧是“自上而下”的关系,对民间的体育组织仍然是管制多于服务,对于民间体育组织政府采用资助、拨款、购买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运用市场机制的形式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如:创新金融衍生品、私营资本引入等。3.2多元化供给模式有待形成,需进一步引入民间资本。来宾市农村体育特别是群众体育领域中,新型的现代化体育场馆还较少,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覆盖面偏窄,体育公共资源相对集中于各类学校和事业单位,利用率不足。3.3供给的总量不足,无效供给多。来宾市体育产品的供给多侧重在灯光篮球场和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上,没有充分挖掘针对留守妇女、儿童的体育项目和设施。因此,在公共体育服务总量供给并不充分的基础上,有衍生出有效供需的新矛盾。3.4供给结构失衡,软环境供给不足。来宾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着重资金、基础设施等物质性供给现象,宣传信息、人力资源和法规制度建设还应加强。在供给过程中大量本应该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成为人们必须交费才能获得的“经济性”服务产品。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比例失衡。

4来宾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发展对策

4.1加强体育管理的信息、法制、科学化,跟进“互联网+”。来宾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进一步推进,应结合“互联网+体育”在体育相关法规的标准下,创建诸如“来宾体育”云平台等网络应用。此类公共体育服务平台的基础应为“互联网+”概念,打造体育公共服务线上和线下相连通的便捷的新型服务平台,如:“韵动株洲2.0”——具有株洲本土特色的文体云平台,截止2018年10月27日,该平台已注册会员20多万人,访客超过1600万人次[5]。“韵动株洲2.0”几乎同当地文体部门无缝对接,能够提供最专业、便利的本地文体信息和时政新闻;能够显示百余家免费或促销场馆,并直观的提供其预订电话、详细地址和场馆详细信息等。除此之外平台还内置支付宝钱包等支付平台,便捷充值缴费,流程简单易行。4.2基于“大群体”的思路,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化治理的实现。夯实“大群体”工作格局,重点需要完善理论机制、督导检查机制、部门协同机制、宣传发动机制、师范引导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等六大机制。就目前的实施效果而言,“大群体”的依旧停留在体育行政系统内部。应发挥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协会的抓手作用,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多元化发展,形成“目标明确、资源共享、机构功能整合”的形态,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从政策层面到现实发展的转变。“一体多用”的方式,高效率的利用相关设施、广泛融汇各个部门的资源,以达到有效的互补,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4.3民俗、节庆发展模式,开发本土体育优势项目。第一,结合地区特色发展体育品牌。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可以打造区域群众体育品牌,“一区一品”“一县一品”发展地方特色。如:壮乡武鸣的歌圩节。第二,发展群众体育,促进本土优秀体育项目传承。就调研结果来看,“现代体育项目进村”引入农村常会遇到文化障碍。而本土性的、传统型的体育活动却不乏锻炼着的身影4.4集约化、整合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体系。第一,建立类似乡镇服务委员会的大部制机构。体育协会等民间组织也应发挥其积极功能,在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同样需要借助工会、共青团、妇联系统等多元智力主体的积极能力。形成机构多元整合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体系。第二,推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自治区预计建设村级公共中心1500个,都是按“5个一”的标准进行规划,即每村建设一个篮球场、一个舞台、一栋综合楼、一直农民篮球队和一支农民文艺队的标准进行建设。4.5“校社互动”、场馆开放模式。第一,校社互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校舍互动”模式就是以学术界以前提出的“学区体育”的概念。第二,场馆开放。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将中小学和体育健身场馆在课余、非竞赛时间段向全体村民开放,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2.

[2]陈春萍.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非营利组织角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45.

[3]詹姆斯•P•盖拉特.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09.

[4]来宾市人民政府,中共来宾市委员会.来宾市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工作情况汇报[R].2015-3-1.

农村体育范文篇7

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分析我们在河南省新乡市辖区内选取、调查了61个行政村,有学校的44个村共有体育教师52名(有的学校有2名以上体育教师).在调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是否参与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了解到,参与过的占21.4%,未参与过的占78.6%,究其原因,是行政村中的体育活动场所较少,能经常开展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行政村微乎其微.在调查是否愿意为农村体育提供无偿服务中了解到,有43.2%的体育教师表示愿意,有56.8%的体育教师表示不愿意,但有68.1%的体育教师表示愿意提供有偿服务;而不愿为农村公共体育提供服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任务繁重、无时间、无经济效益和精神回报等.

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优势分析

可为农村公共体育提供专业化服务我国农村管理者多为行政干部,其中的体育专门人才少,缺乏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他们是健身锻炼、康复咨询、指导群众体育活动的最佳人选,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可为农村公共体育提供专业化服务.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指导人员紧缺的矛盾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指导员人数少,专业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如果能吸引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可有效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指导人员紧缺的矛盾.促进农村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农村体育发展对学校体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可以不断了解农村体育状况,研究出现的问题,指导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又可在农村体育活动中运用和传播学校体育竞赛的方法和新的健身方式,促进农村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丰富农村体育活动内容体育教师通过在校学习和就业后的在职培训,掌握了多项运动技能,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以及趣味性强的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满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可行性

农村体育范文篇8

[论文内容提要]文章结合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现状,提出要加强农村体育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强化体育健身意识,因地制宜、开展野外体育产业等特色项目,构建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模式,从而为提高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体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消费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体育消费额仅占体育消费总额不到30%。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提高农村体育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可能性。

一、体育消费水平的含义

体育消费水平是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及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货币)来表示。体育消费水平反映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消费品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

二、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2001年,我国城乡体育消费水平分别为年人均134.90元和年家庭平均397.42元,在居民日常生活之外的11项消费支出中处较后位置。尽管这种“平均数”的计算结果,能说明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得不承认自身的差距。然而,突显的问题在于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问居民收人差距较大,农村居民没钱买健康。

第二,缺乏场地、器材、指导员等必要的体育资源。

第三,由于繁忙的劳动和家务,使得农村居民无暇顾及体育健身。

第四,农民具有人员分散,不易组织的特点。

三、提高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的建议

3.1强化体育健身意识

3.3.2研发适应农村居民使用的小型体育用具与器材

体育健身器材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基础和物质保证。据对在职和非在职的中年人群及青少年学生的不完全统计,在不参加健身运动的诸多因素中,体育器材的缺乏列首位。这充分说明,体育器材在健身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市场上不断出现占地面积小、功能有针对性、价格适中的体育健身器材,很受社会的欢迎。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型多功能健身器材的购买率不足15%,而占地面积小、价格在千元以下、操作灵活、可折叠的健身类和娱乐类器材是消费者的第一选择。这是健身器材市场销售的主流,为大多数健身者所认可。健身器材的种类应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消费者的需求,以家庭为覆盖面,在价格、造型、体积上适应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以使全民健身计划更深入、持久、有序地开展下去。

3.4开展野外体育产业等特色项目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这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天然的运动场。我国的湖泊、水库面积达1072万公顷,当地居民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多种水上运动。我国的森林面积9491万公顷,山地面积320万公平方公里,可以开展野营、登山、徒步旅行、冬季项目等体育活动。我国的河流流域面积95.5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海岸带面积28万平方公里,可以开展游泳、划船、冲浪、野营、沙滩排球等体育活动。

3.5构建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模式

3.5.1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模式

通过农村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终生体育能力,不但源源不断地增加农村体育人口,而且还能为当地培养体育人才,带动当地体育的全面发展,这无疑是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途径。

3.5.2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

以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一方面,在现有的小城镇,要充分发挥镇级政府在发展小城镇体育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各种政府体育组织、社团组织,培养体育积极分子和体育骨干,宣传和动员小城镇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建立地方性的竞赛制度,特别是在农闲时组织镇所管辖的村级体育活动,以形成体育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把体育纳入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将农村体育事业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真正实现体育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3.5.3民族体育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的很多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良好的体育传统、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因此农村体育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些民族体育资源,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培养民间的各种组织机构,根据不同民族的传统和特点挖掘、整理和推广这些民族体育文化,特别要利用各民族的传统体育节日盛会,组织和开展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民族体育项目竞赛,既使民族传统体育节日盛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的助推剂,又能充分发挥竞赛的龙头带动作用,带动当地民间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3.5.4体育旅游发展模式

西部农村地区应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搞好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回归自然、追求新颖刺激的心理,搞好目标定位,把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打造各种精品体育旅游线路,比如:利用西部地区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节日,开拓体育旅游资源;在西部地区各旅游景区、度假村等开展攀崖、登山、滑雪、探险、野外生存、极限运动等符合当地气候、地形地貌特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积极承办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比赛和竞赛,如近年举行的“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邀请赛”,通过参观比赛和参与竞赛活动积极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5.5体育扶贫发展模式

在继续利用体育公益金加大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外,还要以最贴近农民的方式满足他们的体育需求,主要采用形式:(1)对一些慢性病和地方性疾病多发的地区,联合卫生部门,根据当地疾病特点,有针对性地传授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案,以减少因病致贫的人数;(2)联合希望工程,解决贫困山区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器材和师资问题,使贫困地区学生都能参与体育;(3)联合妇联、残联、共青团、农民体育协会,通过体育自愿者形式,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为农村地区的老年群体、弱智儿童、残疾人、妇女等传授体育知识、健身方法,真正使体育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我国正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关于全民健身工程的进展状况,国家体育总局两次公布的调查结果,给了这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系统工程以实事求是的评价。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从未参加体育活动的城乡居民分别为65.70%和65%,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村居民。因此,强化农民体育健身意识迫在眉睫。

3.1.1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

由于宣传鼓动的力度不够,国家关于开展农村群众体育工作有很多好的政策措施,由于有关部门的行政意识、工作方式、宣传途径的原因,使这些政策措施宣传没有很好地展开。全民计划化了两年的时问做宣传鼓动,但仍有60%以上的农村居民不知晓,距“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要求深远,足以说明我们的宣传乏力。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细致地做好全民健身的宣传鼓动工作。国家关于农村体育的许多好的政策不能只说在嘴上,要让农村居民“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就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1.2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

我国农村居民为增进健康而关注体育活动少,而把食、宿摆在第1、第2位,而把体育活动摆在第5位。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淡薄,问题突出。理想的体育运动是实现健康的途径,现代医学和体育科学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起到以下作用:(1)预防心血管病;(2)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3)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4)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5)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6)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形;(7)延年益寿。

3.1.3树立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气

农村居民有其生活、劳动特点,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应坚持与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相结合,坚持业余,小型,多样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科学文明的原则,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开展农村居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个人活动可不拘一格,贵在坚持。集体活动应突出普遍性、民族性、趣味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定时、定点组织开展。同时加强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教育,引导农村居民参与,提高体育健身意识。

3.2强化各类基层组织的作用

由于农村客观上存在场地设施少、时间难以协调统一等实际困难,农村群众体育工作是一个动员面广、涉及面宽的工作,在发挥基层体育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乡村民兵、妇联、农协、共青团、文化站、乡村医院、乡(镇)企业工会等组织的积极主动配合,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扩大体育的影响,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做到齐抓共管,共同搞好农村体育工作。

3.3加强农村体育环境建设

3.3.1改革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约有70%集中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因此,在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的同时,有必要向农村居民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此举也将大大节约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我国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问题上,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本着国家补助一点、学校收取一点的原则,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向社会有偿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3.3.2研发适应农村居民使用的小型体育用具与器材

体育健身器材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基础和物质保证。据对在职和非在职的中年人群及青少年学生的不完全统计,在不参加健身运动的诸多因素中,体育器材的缺乏列首位。这充分说明,体育器材在健身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市场上不断出现占地面积小、功能有针对性、价格适中的体育健身器材,很受社会的欢迎。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型多功能健身器材的购买率不足15%,而占地面积小、价格在千元以下、操作灵活、可折叠的健身类和娱乐类器材是消费者的第一选择。这是健身器材市场销售的主流,为大多数健身者所认可。健身器材的种类应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消费者的需求,以家庭为覆盖面,在价格、造型、体积上适应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以使全民健身计划更深入、持久、有序地开展下去。

3.4开展野外体育产业等特色项目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这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天然的运动场。我国的湖泊、水库面积达1072万公顷,当地居民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多种水上运动。我国的森林面积9491万公顷,山地面积320万公平方公里,可以开展野营、登山、徒步旅行、冬季项目等体育活动。我国的河流流域面积95.5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海岸带面积28万平方公里,可以开展游泳、划船、冲浪、野营、沙滩排球等体育活动。

3.5构建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模式

3.5.1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模式

通过农村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终生体育能力,不但源源不断地增加农村体育人口,而且还能为当地培养体育人才,带动当地体育的全面发展,这无疑是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途径。

3.5.2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

以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一方面,在现有的小城镇,要充分发挥镇级政府在发展小城镇体育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各种政府体育组织、社团组织,培养体育积极分子和体育骨干,宣传和动员小城镇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建立地方性的竞赛制度,特别是在农闲时组织镇所管辖的村级体育活动,以形成体育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把体育纳入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将农村体育事业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真正实现体育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3.5.3民族体育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的很多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良好的体育传统、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因此农村体育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些民族体育资源,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培养民间的各种组织机构,根据不同民族的传统和特点挖掘、整理和推广这些民族体育文化,特别要利用各民族的传统体育节日盛会,组织和开展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民族体育项目竞赛,既使民族传统体育节日盛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的助推剂,又能充分发挥竞赛的龙头带动作用,带动当地民间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公务员之家:

3.5.4体育旅游发展模式

西部农村地区应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搞好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回归自然、追求新颖刺激的心理,搞好目标定位,把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打造各种精品体育旅游线路,比如:利用西部地区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节日,开拓体育旅游资源;在西部地区各旅游景区、度假村等开展攀崖、登山、滑雪、探险、野外生存、极限运动等符合当地气候、地形地貌特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积极承办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比赛和竞赛,如近年举行的“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邀请赛”,通过参观比赛和参与竞赛活动积极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农村体育范文篇9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

研究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疾病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现有慢性病确诊患者2.6亿人,占总人口的19.1%,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由1991年的73.8%上升至2011年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1]。武陵山片区农村,由于公共健康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艰巨任务。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公共体育服务是满足武陵山片区农村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讨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同服务的困境,以及如何有效推进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开展。

1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服务的困境

1.1人口的空心化。长期以来由于武陵山片区农村受到自然环境限制,土地收益低,许多农村年轻人为了生活离开原来生活的农村涌向城市务工或经商。农村知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年轻人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下降,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而武陵山片区留下来的人多为无法外出的老年人、儿童、妇女。人口空心化导致武陵山片区农村生产建设和公共服务管理力量不足和智力支持严重缺乏,农村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农村基本公共物品和建设的缺乏导致一些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公共体育文化活动面临无人组织、无人参与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武陵山片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1.2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碎片化。公共服务供给的碎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自上而下条块分割的项目制供给方式所致[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如文体活动属于文化部门负责,体育场地设施由体育部门负责,涉及卫生保健由卫生部门负责。这些供给主体在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很多时候并不能形成协同合力,而是各自为政,造成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碎片化,供给效率低,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1.3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不畅。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是供给的源动力,需求的量及结构同时决定了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方式和主体[3]。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都是由上向下的,上级部门政府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的产品。如国家体育总局开展的“雪碳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这些公共服务供给虽然改变了一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情况,但由于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时出现信息不对称,与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有很大差距。武陵山片区一些村寨虽然建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路径,现在的村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儿童大多时间在学校,老人和妇女很少参与篮球和乒乓球运动,导致体育场地设施无人问津、长期闲置。现有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表达机制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造成了武陵山片区农村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表达不及时、不完整、不正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率低。1.4供给组织体系弱化。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之前一直由体育部门负责,机构改革后武陵山片区市、县一级的体育部门一般与教育部门合并或与文化部门合并。合并后的教体局或文体局群众体育活动部门都已弱化,人员也偏少,只能开展一些城市群体活动,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关注很少。乡镇一般会设文体干事,但大多还是兼任,只能组织乡镇的常规文体活动。村或社区基层干部大多精力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方面事物,无暇关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这些情况导致农村缺乏完整的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很难为农村居民提供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1.5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经过调查了解武陵山片区公共体育服务资金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靠政府投入,主要是中央地方政府利用体育公益金的投入;二是来源于村民集资,主要是一些乡村精英在外获得成功后回村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投入;三是来源于村财政补贴,主要是一些先发展起来的村委会或社区有了一定资金开始投入公共体育服务。大部分农村主要靠政府投入,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投资主要集中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投入也主要集中于城市,因此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投入普遍不足。

2发展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政策分析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表1)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这些政策的制定引领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保障公共体育服务开展,如《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通知中特别对贫困地区农村提出:依法保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向农村延伸,以乡镇、农村社区为重点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因地制宜的原则,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3发展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对策

3.1完善政策执行机制,强化监督控制。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政策要逐级经历中央、省、市、县、乡(镇)治理场域,最后才能落实到行政村。这个冗长的政策实施链条大大增加了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执行的难度。因此,要制定各级政府可行的标准,并对照标准检查政策执行效果,及时发现偏差,防止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和执行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同时,要建立科学、公平、有效的监督反馈体系,在公共体育服务政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两方面加强常态化巡视、督导和检查以及社会监督,实现对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监督。3.2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公共体育服务开展提供基础。小城镇脱胎于乡村,又反过来带动乡村发展[4]。党的十八大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提出了更高目标,强调“要科学规划城市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促进城乡共同繁荣”[5]。在当下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的农村城镇化,是推动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作用。城镇化一方面可以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要素有效聚集,有利于公共体育服务集中供给,改变一些村寨由于交通不便、居民少公共体育服务无法供给局面。另一方面城镇化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形成相对完备的社区组织为居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3.3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提供多元的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和社会组织供给在一定程度可以弥补政府供给效率低的问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商业价值和利润少,因此无法通过市场提供供给。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载体,不以利润最大化为服务供给的终极目标,而是致力于提高服务+服务对象(即民众)的自由选择权[6]。提升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效率,满足农村居民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3.4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宣传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认识水平。通过对一些农村居民的调查,了解到他们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不是很重视,但提到公共卫生服务大家都很关心。村民没有认识和了解体育公共服务可以有效的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健康,体育活动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康复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宣传体育在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使农村居民逐渐树立“科学健身、健康生活”的理念,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3.5建立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公共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引导与规范农村居民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决策;另一方面完善表达渠道,如利用现代网络等手段积极让农村居民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让村民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政府或相关组织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时,根据收集的居民需求信息,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滔,王秀峰.健康中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16,345(1):4-10.

[2]杜春林,张新文.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从“碎片化”到“整体性”[J].农业经济问题,2015(7):9-18.

[3]彭英,唐刚.基于需求与满意度耦合视角的“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以成渝实验区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3):3-12.

[4]罗淳,罗玲.以小城镇发展深化新农村建设之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3):92-96.

[5]王志章,孙晗霖.西南地区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6(1):74-77.

农村体育范文篇10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路径

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定义

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为满足公民的需求提供各种服务和产品。公共体育服务隶属公共服务的范畴,一般以政府为主导用来满足体育需求而提供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农村公共服务是能够有效实现城乡体育的均衡发展,满足农村公共体育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的总称[1]。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分析

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取得了较快发展。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广大农民的体育需求得到满足,体育健身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相对于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而言,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管理和经费投入。农村公共服务涵盖了体育设施、体育教育、体育制度和体质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在职能的行使上会涉及到体育、教育、医疗、工商等多个领域[2]。这些领域交织在一起,造成了监管不到位、职权不明确现象。尽管政府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在政策和法规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在经费的投入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但是在具体的微观操作方面出现政府职能缺失的问题,造成谁都能管,谁都不管的局面。在我国体育行政体系当中采取的是: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然而体育部门与科教部门合并(如XX教育和体育局),造成行使权力的弱化。越是到基层政府就没有专门的体育机构,更不用说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部门。政府的职权没有严格的划分,各部门不能协同一致,缺乏沟通与合作,严重阻碍了农村体育工作发展。农村公共体育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就如同空中楼阁。据2017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我国总共投入了223165.8万元财政资金与体育公益金共同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然而2016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为58973万人,人均公共体育经费约合3.78元,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没有充足的经费做支撑,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就显得举步维艰。在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用于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经费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严重制约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进程。(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和法规。农村公共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体育政策和法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三农”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国家相继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和法规。这些政策和法规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起到了指引作用,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筹规划,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向前发展。(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需矛盾。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在供给数量上的不足。我国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30%,农民对于体育健身的需求处于旺盛阶段,然而我国农村体育在供需方面还存在矛盾。如表1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不仅在硬件方面存在不足,在信息服务和健身指导等软实力方面水平也不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体育的需求[4]。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不高。农民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农村公共体育的供给质量。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的调查(见表2),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满意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是很高。3.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单一、使用效率低下。一直以来,国家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供给策略,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会造成供给结构的失衡。就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而言,主要是以提供体育场地和设施为主。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体育场地数量排名依次为篮球场、全民健身路径、乒乓球场、小运动场、乒乓球房(馆)。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保障了广大农民的体育利益和诉求。但就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而言,农村很多农民外出务工,农民群体主要以弱势群体(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为主。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要考虑到这些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如果忽略了这些诉求,只是为了“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单一的投放,老百姓并不满意。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率不高。据《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2018)》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体育馆的利用率为46.2%、健身房使用率为45%、羽毛球场使用率53.8%、田径场使用率为62.4%[5]。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结构的单一、低端、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体育场地设施被用作晒谷场、建筑施工的搅拌场等,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被损坏被占用的情况较为严重。农民锻炼的时间一般为晚饭后且持续的时间较短,均为自发的体育活动,没有专业的指导和组织。(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群体差距方面[6]。由表3可以看出,无论在人均体育面积、健身指导员数量、体育人口及综合体质评估方面城镇居民都要优于农村居民。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不尽相同,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东部地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要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呈下降趋势。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剩余人口以弱势群体为主(如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等),不同的农民群体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五)农民体育意识不强。推动农村公共体育的发展,要提高农民体育健身的觉悟。然而,农村农民体育意识的滞后将成为农村体育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或者说“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的这种思想依然存在[7]。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有效的反映体育诉求,导致政府无法准确科学的掌握农民的体育需求。在体育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供需错位、供不应求或过供给过剩的现象。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农民是体育参与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如果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降低,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成了摆设,违背了农村体育发展的初衷。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路径分析

(一)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路径。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转变政府工作思路,强化政府服务意识。优化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实现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多个部门统筹安排创新管理。强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牢固树立服务理念,进一步理清各级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权力关系和职责划分。体育部门要与其他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打下良好的牢固的行政基础。与此同时,大力提高各部门的科学化管理化水平,避免职责缺失和相互推诿的行为。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有序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标准,缩小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差距。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落实和贯彻中央的各项决策,让基层体育组织体育行政部门有所为有所不为,保障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实效性,让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农民群众。(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农村体育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农村公共体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科学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政策的权威性。从法律层面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法律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规范和标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东西部发展状况,设置相应的体育部门或机构,鼓励地方传统体育的发展壮大。基层的县、乡、镇等行政部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细则。(三)优化制度运行。要明确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制度的主体地位,推动制度优化和创新,使制度与农村的发展相协调。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价制度、监管制度、供给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都能形成良好的监管机制,通过制度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更好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缩小城乡、地区差距,实现农村公共体育的均衡发展。与此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农民的实际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振兴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为驱动力,切实保障农村居民体育健康的权益。(四)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地区差异。要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化发展,就要从资金的来源入手,拓宽资金的渠道。加强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资金投入比例,适当向中西部地区政策方面的倾斜。在资金的分配方面要与当地的人口数量、体育需求、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相适应。充分发挥体育公益金对农村体育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农村企业的赞助,采用村委会自筹和接受捐赠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场地场馆的开放率和使用率,并做好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五)优化农村体育服务的供给内容。在农村体育服务的供给内容上一定要了解农民实际体育需求。普通体育项目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的健身功效无可厚非,但是中华传统体育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各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如武术、太极拳、秧歌、踩高跷、舞龙舞狮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作为农民群众健身的内容。另外,广场舞、健身操等现代体育项目也逐步渗透到农村中来。发展农村体育旅游项目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传播了体育精神与理念,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意义。(六)拓宽信息渠道,扩充体育人才。借助“互联网+”的思路,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好地宣传体育政策,传播健康的理念,提供体育信息和体质检测,为农民体育健康保驾护航。建立农民体育信息采集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获取农民健身信息,科学分析数据,使政府在制定农村体育发展方面的政策更有针对性。农村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一块短板。加强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拔和培训,鼓励农村体育教师、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农村干部等加入到农村社会指导员的队伍,并给予一定的待遇。真正让体育健康的思想深入人心,真正让农村体育“动起来”“活起来”,真正让农民通过体育锻炼提高生活质量,让农民享受到农村体育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建国.江苏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4):5-8.

[2]齐立斌.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理论体系的架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4-9.

[3]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体育事业统计年鉴(2017)[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17:248-249.

[4]余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6(6):98-99.

[5]彭国华,庞俊鹏.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2):25-32+39.

[6]陈洋,张玲燕,熊禄全.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创新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