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两委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9:22:43

农村两委

农村两委范文篇1

一、我区农村“两委会”的基本情况

雁塔区位于西安市南郊,属城乡结合部,现有行政村120个,农村人口14.2万人,农村党支部总数120个,村党支部书记120人,支部成员415人,党员总数3823人。村民委员会120个,村主任120人,村委会成员307人,村委会成员中党员92人,占30%,村委会主任中党员39人,占32.5%。村“两委会”关系协调的行政村113个,不协调3个和不很协调的行政村4个,村“两委会”成员中有交叉任职的行政村56个,其中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行政村有6个。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雁塔区农村“两委会”组织机构健全,村“两委会”协调的行政村占94%,不够协调的行政村占6%,整体是比较好的。但村党支部书记的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2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29%。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查,个别村“两委会”还存在一些比较普遍和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两委会”各自为政,合作精神欠佳。

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和村民自治的进一步深化,一些村委会成员错误地认为自己是由多数村民选举出来的,代表全村群众的利益,而党支部成员是由少数党员选出来的,只代表党员的利益。有的村党支部书记片面强调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两者争执不休,各自为政,缺乏合作精神。像某村“两委会”对于征地款的分配、使用意见不一,一方认为要留一部分,发展集体经济,另一方则执意要全部分完。双方各执已见,争论不休。

2.“两委会”委员形同虚设,助长个别村官的霸气。

在个别村级组织中,两委会委员对村中的大小事一概不知,一些重大问题不开会集体讨论研究,往往只由一个或几个主要村干部决定,其他委员根本沾不上边。其结果不是村干部不替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就是村干部不充分发扬民主,助长了个别村干部的。霸气、一言堂,在工作中得不到委员和大多数群众的支持。

3.干部素质低,导致班子工作不力。

有的村干部文化浅,素质低,不具备执政和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能力,班子有名无实。我区西部某村,原发展环境较差,集体经济收入较少,随着高新三期的开发,有了新的发展氛围,但个别村干部不是利用这些机遇走发展之路,而是只看眼前利益、个人利益,群众意见很大,引起群众上访。有个村选上的村干部由于领导能力弱,总是昙花一现,只好轮流坐庄,致使班子有形无实,遇事推诿,矛盾激化,经常处于半瘫痪状态。

4.家族、宗派势力突出,各方互相拆台,明争暗斗。

有个别村子各方势力貌合神离,明争暗斗,互相拆台,互相扯皮,延误工作。我区南部某村由于家族势力、宗派势力突出,村委会选举时常受其左右,最终选出的干部只代表一派利益,另一派便想方设法制造矛盾,严重影响村子的稳定,各项工作止步不前。

5.独揽权力,财务管理混乱。

有个别村主任无视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我行我素。由于缺乏严格的财务审批、审计和监督程序,财务管理混乱,“发票是卷卷子,账目是片片子,会计对不出眼眼子”。个别村干部通过非正常财务支出寻找个人收入,甚至有的村干部拿着白条子也可以报销。村上的公益事业中,一些大的工程项目往往由个别主要村干部独自包揽,既欠账又留钱,白条抵账,财务不公开,群众不明白,支部意见大。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存在问题的原因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村“两委会”成员不能从概念上区别“两委会”的不同。

原则上讲,党支部和村委会是两个性质和职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村级组织。从地位上讲,党支部处于核心地位,村委会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从产生的方式上讲,支部书记由党员选举,村主任由村民选举;从它们与上级组织的关系来讲,农村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直接对上级负责,对上级组织的依靠性要强些,而村委会则是村民选的自治组织,上级政府与它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自主性相对讲要强一些,对上级的依附性不大,直接对选民负责;从各自的职能上讲,党支部着重抓好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而村委会则着重抓村级财务和经济建设。由于村“两委会”成员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理论学习不够,不能从概念上区分“两委会”的不同,片面强调自我,忽视对方的存在,造成二者的矛盾。

2.农村“两委会”在实际工作中权责不清。

通过与村干部的座谈和在群众中了解,发现导致个别村“两委会”关系不协调的最根本原因是党支部与村委会权责不明。《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都是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宏观规定。具体地讲党组织在村级组织中属领导核心地位,拥有对村里事务的领导权,村民委员会是自治性群众组织,拥有处理村务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在同一村,同时存在两个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从有关法律、法规上看,党组织主要是就村中重要事务做出决定,同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工作,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村党组织的意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而村民委员会可以按照法律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但是在村干部眼里这一规定没有对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权限做出具体的规定,“两委会”权限不明,成为矛盾的根源。

3.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人治观念根深蒂固。

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一直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反映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就导致家长制作风盛行,抑制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制度建设。

4.面对新形势,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一是瘫痪村竟支部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一定数量的农村党支部受老、弱、软、懒方面的困扰,长期处于软弱瘫痪状态,失去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处于自身难保的境地,面对新的挑战,无所适从。二是面对直选村官的冲击,部分村党支部表现出不适应,工作软弱被动,使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受到削弱。三是面对村民自治的新情况,支部不善于加强自身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长期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个别支部书记习惯家长式、命令式的简单粗暴管理方式,与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

三、对策及建议

农村“两委会”存在的问题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是各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理顺农村“两委会”的关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扎实、持久”的方针,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努力发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各种组织的整体功能,注意从村“两委会”容易产生矛盾的问题入手,明确基本原则,解决主要矛盾,以制度和法规规范村“两委会”行为,使其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1.明确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依据有关文件明确规定,必须明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领导被领导的关系,党支部书记是村里的“一把手”领导村里的全面工作,村委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管理村务,村委会要及时向党支部汇报工作,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

2.规范管理,民主科学决策村务。

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完善、充实《区农村党支部细则》、《区基层党支部议事制度》和农村“两报告、两议事、十公开”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细则,结合“三级联创”、“四教育”和“三个代表”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区委每年选派的一定数量驻村工作队和街办派出的驻村指导员在具体工作中针对各村的实际,引导、教育村干部的同时,按制度规范解决村里的突出问题,给村干部做出示范,对于村里的重要决策实行党支部书记主持下的“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按先党内后党外的程序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民主科学决策。

3.实行农村财务“村有街管”体制,推行民主管理。

针对农村财务管理混乱、漏洞多,不易监督的问题,全面推行农村财务“村有街管”体制,即在各街道成立“农村财务管理中心”,在农村集体财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情况下,对农村财务进行集中管理,各村不再设会计、出纳职位,只设一名报账员,集中报账。农村财务管理中心负责对村、组票据的真实性、开支的合理性进行审核,此制度将从源头上遏制原来的村、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干部说了算,白条进账,布袋账等现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在民主管理上,要重视发挥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推选那些坚持原则、群众威信高、有议事能力的人担任“两委会”成员,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大家的事大家管,逐步建立民主评议村干部和村务、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以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制度,推进村级民主制度建设。

4.教育激励为先,监督奖惩并重。

针对少数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工作不规范的问题,规定对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由街道党工委帮助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责任制,量化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村务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通过每年年底的公开述职、民主评议和目标考核等形式,对村“两委会”成员兑现奖惩,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有缺点的给予批评教育;问题严重和经批评教育没有明显变化的,给予诫勉并与经济挂钩,诫勉无效或违规违纪的予以免职或罢免。

农村两委范文篇2

关键词:党支部;村委会;权责;程序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是农村最重要的两个组织。村党支部代表党组织,其权力来源于上级党组织的授予;村委会代表村民利益,其权力来源于全体村民的授予。权力来源不同,因而出现了二者关系协调的问题,这种协调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的绩效。

一、法律对村党支部地位的规定

1987年制定的《村组法(试行)》中没有涉及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199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指出:“村委会是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党支部要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1998年通过的《村组法》第3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

从制度文本上看,此条既确立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又规定了党的职权——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似乎很完美,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从各省制定的《实施〈村组法〉办法》看,其大多规定村党支部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进行工作,少数省市如北京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农村工作条例》)纳入实施办法。然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限有多大?领导核心作用如何发挥?如何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活动?这些问题相关法律并未做出规定。

除模糊规定外,对两委权责的交叉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二者的矛盾,以下笔者以《农村工作条例》和《村组法》为例来说明两委权责的交叉重叠部分: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必须“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发展农村经济”、“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协调利益关系,组织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村组法》规定村委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在政治方面《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应“搞好本村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村组法》规定村委会须“协助维护社会治安”“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第三,在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应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搞好村镇规划,改善村镇面貌,创造文明卫生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改善办学条件,普及义务教育”、“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村组法》规定村委会应当“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等。不难看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经济、政治、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权责上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叠。

二、现实中的两委关系

法律对两委权责规定的模糊与交叉,使二者关系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我们通过对陕北S县50个村庄的调查,发现实践中两委关系表现为四种类型:包揽型、替代型、对抗型和友好型。

1.包揽型。

这种类型是村党支部包揽了村内的财权、事权、用人权等一切事务,权力极度膨胀,村委会成为村党支部的助手和执行机关,村民大会授予村委会的权力不能有效发挥。我们调查的50个村庄中有32个就属于这种类型,这些村庄党支部经常用命令的方式要求村委会,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不过,这些村庄党支部的威望较高、群众基础较好。各村的党组织实际上是该村的权力中心及实际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各村党组织负责人均是社区权力的核心人物。[1]

2.替代型。

这种类型是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没有驾驭和领导村委会的能力,村内所有事务包括一些本该由村党支部落实的政策均由村委会办理,村委会在村内事务中居主导地位。W乡张庄村就属于这一类型,村党支部从不过问村内事务,每年象征性地召开几次党内会议以应付上级的检查。一般说来,两委关系表现为替代型的村庄村委会的威望高于村党支部。

3.对抗型。

这种类型是两委在村务管理中各不相让,互相拆台,都想压倒另一方获得决策权。为了争夺权力村委会与村党支部长期进行所谓的“龙虎斗”,结果不但村务不能顺利完成,反而伤了“和气”,进一步激化了两委矛盾。有的村庄还出现“两不管”现象,即村委会不管,村党支部也不管,两委相互推卸责任。W乡白河村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件事:雨季过后,按惯例应维修一段大约5公里长的山路,由于取土较为困难,需要雇用拖拉机,但村财政没有钱,此事便一直拖下去。眼看秋忙季节来临仍未动工,无奈之下村民去讨“说法”,村支书说:“修路属于发展生产,由村委会管。”村委会主任却说:“党是领导核心,对我们村而言,修路是大事,自然由党支部管。”法律的交叉规定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互相踢皮球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影响着村民自治工作的开展。

4.友好型。

这种类型是两委能够友好相处,对于村内的事务一般开会协商,相互尊重对方的意见,二者关系较为融洽。W乡红崖村就属于这种类型,两委通过联席会议来议决村内事务,村民自治各事项进展顺利,村民对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评价都不错。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这种类型的村庄只占8%。

三、依法确认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农村进行的一项基本改革。党在推行村民自治的实践中,不仅要通过加强领导排除各种干扰,协调各方面力量,支持村民开展自治活动,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的落实,扩大和发展基层民主政治,而且还要保证村民依法自治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序推进。[2]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确保党的有效领导,针对两委关系不融洽等现状,我们认为必须从法律和制度上对党支部与村委会的权责进行科学划分。

1.明确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无论是宪法还是相关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实践也证明“在发展中国家,离开了先进政党的引导和组织,农村的落后力量不但得不到抑制,而且会继续支配农村社会,民主化进程将更为艰难。”[3]村民自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生事物,它是在经济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政治实行的一项重大改革。近三十年来,村民自治每取得一进步都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的。1982年党和国家在宪法中明确了村委会的合法地位,村民自治由自发阶段进入了政府主导阶段,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宣告体制正式结束,为村民自治铺平了道路,1987年在党的领导下《村组法》(试行)出台,使村民自治步入法制规范中,1997年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1998年《村组法》的正式颁布使村民自治进入了村民自主治理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管理民主”思想的提出更是丰富了基层民主的内涵,为乡村治理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自治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村民愿望的实现同党对农村工作有效领导的实现,通过村民自治这一形式有机的融为一体。[4]因此,我们在乡村治理中必须明确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2.科学划分两委的权责。

在明确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后,为了避免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元化的传统领导思维模式的影响,有必要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范围,即明确村党支部的领导权限。根据《党章》的原则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各地实际做法,村党组织对村委会的领导应主要体现在:提出全村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通过村委会的工作,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组织的意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讨论村委会的重要工作,支持和帮助村委会按照法律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协调村委会同其他组织的关系;对在村委会中工作的党员和干部进行考核和监督。按着这个要求,党组织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其他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由村民自己能够处理好的事情,应尽可能让村民群众根据法律制度自主处理,以支持和帮助村委会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如河北省藁城市制定的农村党支部、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办事规则,对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权范围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党支部的决策范围有五个方面,主要是研究决定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的具体措施;研究决定本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研究决定其他村级组织的协调问题;部署党组织自身建设等。村委会的决策范围主要是,研究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有关问题;讨论发展生产,搞好社会化服务和维护社会治安以及村民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5]这样就明确了村委会与党支部的权责,村党支部的领导应该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对于村内的具体事务,如发展生产、修路架桥、教育卫生、村民间的纠纷、村集体间的纠纷等事项,党支部应全面退出,交由村委会办理。党支部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村级组织的核心,应该避免行政化倾向,从大量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的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其他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3]建议在《村组法》第3条增加一款: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不得直接干预村民的自治活动。

四、改善两委关系的新路径

为了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有效解决两委矛盾,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两票制”和“一肩挑”较为成功,引起极大的反响。

1.“两票制”。

“两票制”发端于山西省河曲县,其基本做法是由村民对党支部书记候选人投信任票,此为第一票,再由党员投选举票,此为第二票,其中第二票只能从第一票得票较多的候选人中选择。按照这一方式选出的村支书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两委关系,减少了摩擦。据2000年底统计,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按照两票制进行了试点,四川省、重庆市推行面积达95%以上。山东省在22000个村庄实行“两推一选”,公开选拔村党支部成员31700多人。进入2001年度,越来越多的省市明确倡导并实行两票制及相近的选举形式,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及协调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6]

2.“一肩挑”。

“一肩挑”是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由一人来担任,或者由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或者由村委会主任兼任村支书,将两种权力集于一身。“一肩挑”具有两个优点:一是党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个人来担任,减少了两委之间的摩擦;二是一个人担任两种职务,所领取的报酬却按一种职务计算,降低了村级治理成本。由于“一肩挑”的这些优点,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开始将这种模式纳入村级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中,以组织的名义积极推广“一肩挑”,有的地方党政部门在自己的计划中对“一肩挑”的比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广东省增城市要求“一肩挑”达到80%以上,顺德市的一些乡镇甚至要求达到90%以上。山东省威海市在2001年度的村委会选举中要求85%左右的村要实现“一肩挑”。[6]

用法律和制度将这些成功的经验模式固定下来并广泛推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两委关系,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较快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但为了进一步发挥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模式在法制范围内进行思考。

第一,“两票制”的第一票由村民来投意味着村民对村党支书有了部分决定权,这违反了《党章》中党员选举的相关规定。《党章》第4条规定“党员享有下列权利:……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第29条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30条规定“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从这三条可知党支部及负责人是由党员组成的委员会来选举的,党员可以选举任何有被选举权的党员作为党支部的负责人,这一权利是不能剥夺的。“两票制”下党支部负责人的选举,不但非党员对选举结果有了一定的决定权,而且党员的选举权受到了限制,这显然不符合法治精神。也不能将这种选举方式理解为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相结合,因为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相结合下,党外人士只享有建议权,建议能否被采纳由党内最终决定,而“两票制”下党内必须采纳党外(村民)的建议,党员只能在村民“既定”的候选人中选举党支部负责人。因此,建议在《党章》中对党在农村领导的这种新模式做出相应的规定。

第二,从政治学意义上讲,民意基础是衡量权威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民意基础大,合法性就大,反之,则小。有的学者据此认为“一肩挑”选出的村党支书增加了村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增加了村党组织领导的“合法性基础”。[7]“一肩挑”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但仅仅认识到这些是不够的,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由一人来兼任,在管理村务时究竟是代表党还是代表村民呢?党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但现实中也会发生矛盾,此时该如何处理?何况两委权力集于一身,不但会形成专横权力,使党组织陷入权力化、行政化,背离“先锋队”组织的原则,而且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容易滋生腐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制度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8]为了充分发挥“一肩挑”的积极作用,应该在监督方面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各地应积极探索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的新路径,改善两委关系,使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呈现为友好型,而非包揽型、替代型和对抗型,从而有效推进村民自治,掀起建设新农村的高潮。

五、实现党的领导程序化

现代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意识的增强首先就表现在民主程序意识的增强,因为民主的主旨首先是要正确地使用权利,动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而这离开了正确地使用程序是不可能的。[9]程序理念不仅是衡量民主意识的一个标准,而且在保障权力实现的同时能防止权力的滥用。由此看来,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民主化只有实体性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相应的程序性规范,也就是说,我们在明确党的领导权限的同时必须对其提出程序化要求。就目前而言,最主要的就是将一些好的经验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便遵守,如对村内重大事项须先经党支部或两委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然后再由村委会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并最终拍板定案;再如党员通过“两票制”和“一肩挑”成为村集体领导人的一系列程序等。这些经验应上升为法律,为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协调两委关系提供统一的程序保障。

有部分人可能担心我们对基层党组织提出这些要求会削弱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村民自治可能游离于党的领导之外。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对村民自治相关法律做出这样的修改并没有否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只是将党的领导明确化了。村民自治是党在新时期实践民主的伟大措举,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在法律的规范下运行的,而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前提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对法律做出这样的修改只是将依法治国具体为依法治村而已。明确党的领导并对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提出民主化和程序化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党应该以此为契机,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领导艺术,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5.

[2]张景峰.村民自治权与基层党的领导权关系探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7-62.

[3]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0.

[4]徐明星.村民自治权的法律救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5]彭向刚.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1(1):83-89.

[6]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1-2002)[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370.

[7]魏星河,熊新辉.村委会选举后村党支部的矛盾冲突与角色定位[J].求实,2004(4):88-90.

农村两委范文篇3

关键词:党支部;村委会;权责;程序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是农村最重要的两个组织。村党支部代表党组织,其权力来源于上级党组织的授予;村委会代表村民利益,其权力来源于全体村民的授予。权力来源不同,因而出现了二者关系协调的问题,这种协调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的绩效。

一、法律对村党支部地位的规定

1987年制定的《村组法(试行)》中没有涉及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199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指出:“村委会是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党支部要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1998年通过的《村组法》第3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

从制度文本上看,此条既确立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又规定了党的职权——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似乎很完美,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从各省制定的《实施〈村组法〉办法》看,其大多规定村党支部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进行工作,少数省市如北京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农村工作条例》)纳入实施办法。然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限有多大?领导核心作用如何发挥?如何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活动?这些问题相关法律并未做出规定。

除模糊规定外,对两委权责的交叉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二者的矛盾,以下笔者以《农村工作条例》和《村组法》为例来说明两委权责的交叉重叠部分: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必须“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发展农村经济”、“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协调利益关系,组织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村组法》规定村委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在政治方面《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应“搞好本村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村组法》规定村委会须“协助维护社会治安”“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第三,在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应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搞好村镇规划,改善村镇面貌,创造文明卫生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改善办学条件,普及义务教育”、“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村组法》规定村委会应当“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等。不难看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经济、政治、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权责上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叠。

二、现实中的两委关系

法律对两委权责规定的模糊与交叉,使二者关系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我们通过对陕北S县50个村庄的调查,发现实践中两委关系表现为四种类型:包揽型、替代型、对抗型和友好型。

1.包揽型。

这种类型是村党支部包揽了村内的财权、事权、用人权等一切事务,权力极度膨胀,村委会成为村党支部的助手和执行机关,村民大会授予村委会的权力不能有效发挥。我们调查的50个村庄中有32个就属于这种类型,这些村庄党支部经常用命令的方式要求村委会,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不过,这些村庄党支部的威望较高、群众基础较好。各村的党组织实际上是该村的权力中心及实际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各村党组织负责人均是社区权力的核心人物。[1]

2.替代型。

这种类型是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没有驾驭和领导村委会的能力,村内所有事务包括一些本该由村党支部落实的政策均由村委会办理,村委会在村内事务中居主导地位。W乡张庄村就属于这一类型,村党支部从不过问村内事务,每年象征性地召开几次党内会议以应付上级的检查。一般说来,两委关系表现为替代型的村庄村委会的威望高于村党支部。

3.对抗型。

这种类型是两委在村务管理中各不相让,互相拆台,都想压倒另一方获得决策权。为了争夺权力村委会与村党支部长期进行所谓的“龙虎斗”,结果不但村务不能顺利完成,反而伤了“和气”,进一步激化了两委矛盾。有的村庄还出现“两不管”现象,即村委会不管,村党支部也不管,两委相互推卸责任。W乡白河村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件事:雨季过后,按惯例应维修一段大约5公里长的山路,由于取土较为困难,需要雇用拖拉机,但村财政没有钱,此事便一直拖下去。眼看秋忙季节来临仍未动工,无奈之下村民去讨“说法”,村支书说:“修路属于发展生产,由村委会管。”村委会主任却说:“党是领导核心,对我们村而言,修路是大事,自然由党支部管。”法律的交叉规定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互相踢皮球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影响着村民自治工作的开展。

4.友好型。

这种类型是两委能够友好相处,对于村内的事务一般开会协商,相互尊重对方的意见,二者关系较为融洽。W乡红崖村就属于这种类型,两委通过联席会议来议决村内事务,村民自治各事项进展顺利,村民对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评价都不错。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这种类型的村庄只占8%。

三、依法确认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农村进行的一项基本改革。党在推行村民自治的实践中,不仅要通过加强领导排除各种干扰,协调各方面力量,支持村民开展自治活动,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的落实,扩大和发展基层民主政治,而且还要保证村民依法自治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序推进。[2]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确保党的有效领导,针对两委关系不融洽等现状,我们认为必须从法律和制度上对党支部与村委会的权责进行科学划分。

1.明确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无论是宪法还是相关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实践也证明“在发展中国家,离开了先进政党的引导和组织,农村的落后力量不但得不到抑制,而且会继续支配农村社会,民主化进程将更为艰难。”[3]村民自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生事物,它是在经济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政治实行的一项重大改革。近三十年来,村民自治每取得一进步都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的。1982年党和国家在宪法中明确了村委会的合法地位,村民自治由自发阶段进入了政府主导阶段,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宣告体制正式结束,为村民自治铺平了道路,1987年在党的领导下《村组法》(试行)出台,使村民自治步入法制规范中,1997年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1998年《村组法》的正式颁布使村民自治进入了村民自主治理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管理民主”思想的提出更是丰富了基层民主的内涵,为乡村治理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自治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村民愿望的实现同党对农村工作有效领导的实现,通过村民自治这一形式有机的融为一体。[4]因此,我们在乡村治理中必须明确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2.科学划分两委的权责。

在明确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后,为了避免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元化的传统领导思维模式的影响,有必要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范围,即明确村党支部的领导权限。根据《党章》的原则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各地实际做法,村党组织对村委会的领导应主要体现在:提出全村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通过村委会的工作,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组织的意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讨论村委会的重要工作,支持和帮助村委会按照法律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协调村委会同其他组织的关系;对在村委会中工作的党员和干部进行考核和监督。按着这个要求,党组织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其他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由村民自己能够处理好的事情,应尽可能让村民群众根据法律制度自主处理,以支持和帮助村委会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如河北省藁城市制定的农村党支部、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办事规则,对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权范围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党支部的决策范围有五个方面,主要是研究决定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的具体措施;研究决定本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研究决定其他村级组织的协调问题;部署党组织自身建设等。村委会的决策范围主要是,研究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有关问题;讨论发展生产,搞好社会化服务和维护社会治安以及村民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5]这样就明确了村委会与党支部的权责,村党支部的领导应该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对于村内的具体事务,如发展生产、修路架桥、教育卫生、村民间的纠纷、村集体间的纠纷等事项,党支部应全面退出,交由村委会办理。党支部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村级组织的核心,应该避免行政化倾向,从大量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的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其他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3]建议在《村组法》第3条增加一款: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不得直接干预村民的自治活动。

四、改善两委关系的新路径

为了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有效解决两委矛盾,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两票制”和“一肩挑”较为成功,引起极大的反响。

1.“两票制”。

“两票制”发端于山西省河曲县,其基本做法是由村民对党支部书记候选人投信任票,此为第一票,再由党员投选举票,此为第二票,其中第二票只能从第一票得票较多的候选人中选择。按照这一方式选出的村支书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两委关系,减少了摩擦。据2000年底统计,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按照两票制进行了试点,四川省、重庆市推行面积达95%以上。山东省在22000个村庄实行“两推一选”,公开选拔村党支部成员31700多人。进入2001年度,越来越多的省市明确倡导并实行两票制及相近的选举形式,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及协调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6]

2.“一肩挑”。

“一肩挑”是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由一人来担任,或者由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或者由村委会主任兼任村支书,将两种权力集于一身。“一肩挑”具有两个优点:一是党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个人来担任,减少了两委之间的摩擦;二是一个人担任两种职务,所领取的报酬却按一种职务计算,降低了村级治理成本。由于“一肩挑”的这些优点,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开始将这种模式纳入村级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中,以组织的名义积极推广“一肩挑”,有的地方党政部门在自己的计划中对“一肩挑”的比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广东省增城市要求“一肩挑”达到80%以上,顺德市的一些乡镇甚至要求达到90%以上。山东省威海市在2001年度的村委会选举中要求85%左右的村要实现“一肩挑”。[6]

用法律和制度将这些成功的经验模式固定下来并广泛推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两委关系,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较快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但为了进一步发挥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模式在法制范围内进行思考。

第一,“两票制”的第一票由村民来投意味着村民对村党支书有了部分决定权,这违反了《党章》中党员选举的相关规定。《党章》第4条规定“党员享有下列权利:……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第29条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30条规定“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从这三条可知党支部及负责人是由党员组成的委员会来选举的,党员可以选举任何有被选举权的党员作为党支部的负责人,这一权利是不能剥夺的。“两票制”下党支部负责人的选举,不但非党员对选举结果有了一定的决定权,而且党员的选举权受到了限制,这显然不符合法治精神。也不能将这种选举方式理解为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相结合,因为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相结合下,党外人士只享有建议权,建议能否被采纳由党内最终决定,而“两票制”下党内必须采纳党外(村民)的建议,党员只能在村民“既定”的候选人中选举党支部负责人。因此,建议在《党章》中对党在农村领导的这种新模式做出相应的规定。

第二,从政治学意义上讲,民意基础是衡量权威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民意基础大,合法性就大,反之,则小。有的学者据此认为“一肩挑”选出的村党支书增加了村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增加了村党组织领导的“合法性基础”。[7]“一肩挑”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但仅仅认识到这些是不够的,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由一人来兼任,在管理村务时究竟是代表党还是代表村民呢?党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但现实中也会发生矛盾,此时该如何处理?何况两委权力集于一身,不但会形成专横权力,使党组织陷入权力化、行政化,背离“先锋队”组织的原则,而且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容易滋生腐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制度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8]为了充分发挥“一肩挑”的积极作用,应该在监督方面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各地应积极探索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的新路径,改善两委关系,使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呈现为友好型,而非包揽型、替代型和对抗型,从而有效推进村民自治,掀起建设新农村的高潮。

五、实现党的领导程序化

现代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意识的增强首先就表现在民主程序意识的增强,因为民主的主旨首先是要正确地使用权利,动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而这离开了正确地使用程序是不可能的。[9]程序理念不仅是衡量民主意识的一个标准,而且在保障权力实现的同时能防止权力的滥用。由此看来,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民主化只有实体性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相应的程序性规范,也就是说,我们在明确党的领导权限的同时必须对其提出程序化要求。就目前而言,最主要的就是将一些好的经验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便遵守,如对村内重大事项须先经党支部或两委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然后再由村委会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并最终拍板定案;再如党员通过“两票制”和“一肩挑”成为村集体领导人的一系列程序等。这些经验应上升为法律,为实现党的领导民主化、协调两委关系提供统一的程序保障。

有部分人可能担心我们对基层党组织提出这些要求会削弱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村民自治可能游离于党的领导之外。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对村民自治相关法律做出这样的修改并没有否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只是将党的领导明确化了。村民自治是党在新时期实践民主的伟大措举,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在法律的规范下运行的,而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前提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对法律做出这样的修改只是将依法治国具体为依法治村而已。明确党的领导并对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提出民主化和程序化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党应该以此为契机,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领导艺术,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5.

[2]张景峰.村民自治权与基层党的领导权关系探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7-62.

[3]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0.

[4]徐明星.村民自治权的法律救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5]彭向刚.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1(1):83-89.

[6]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1-2002)[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370.

[7]魏星河,熊新辉.村委会选举后村党支部的矛盾冲突与角色定位[J].求实,2004(4):88-90.

农村两委范文篇4

一、案例透视;农村“两委”关系现状分析

去年以来,我们就‘两委”关系问题在湖南长沙、岳阳、衡阳、怀化、永州等地抽样调查了500个村,运用实地调查、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和积累了不少发人深思的事情。经过案例分析和统计归类,我们把当前农村“两委”关系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案例一:协调型、河湾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老支书赵志民是全县的“王牌支书”。1998年该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养殖大户王建江当选村主任。两人干得很投机,上级领导也很满意,人称“黄金搭档”。该村大事原则上先由“两委”共同研究,拿出方案,再交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然后由村委会具体执行。村支部支持村委会的工作,村委会也定期向村支部汇报上作,“两委”工作比较顺利,各方面反映都个错。

在这一案例中,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素质都较高,往往志趣相投,不少方面互补,又能依法办事,这是“两委”关系能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案例二:包榄型、1998年,东四村养殖专业户李顺以绝对优势当选为村主任。他在竞选中承诺要为群众多办实事,说公道话,扭转村经济混乱局面。但上任一年多,村里大事小事,一切由支部说了算。他对财务收支情况知之甚少,连开支几百元为群众订科技杂志都无权拍板。村里年均收入13万余元,但却累欠ZO余万元,欠在哪里?亏在哪里?对群众和村委干部来说是个谜!

在这一类型案例中,村支部包揽一切,完全失去监督,村委会是个摆设。即使新任村委主任踌躇满志也是枉然。作为一个富村也会变成穷村。任其发展,将导致干群对立、组织瘫痪。

案例三:游离型。位于城郊河街村的张军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基建包工头,曾多次写申请要求人党,老支书自知难以驾驭他,总说条件不符合。在1998年的村民直选中,张军当选为村委主任。上任后,在镇领导的帮助下,张军接管了村集体经济管理权。自此以后,他带领村委一班人忙村里的几个公司。有时也能听上级领导安排完成一些工作,但村支部却无法对他进行‘领导”。

在这一类型案例中,村支书一般由于能力、素质、健康等因素难以驾驭民选村主任,双方各有一定势力,矛盾虽未激化,但党的领导无法体现,党的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案例四:对立型。张家村从解放以米,村支书一直由大户人家对付仁担任。1985年,刘付仁退位,其子刘春生接班。1999年,在县市工作组的监督下,张家村产生民选村委会。但选举后,村支部却一直不把村财务移交给村委会。村委则依靠自己的一帮人开展部分工作。在收取集体企业管理费上,也是先下手为强,谁收准支配,各有一本帐。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县审计事务所对该村进行了审计,发现财务很乱、帐目不清、白条下帐太多,但也没查出实质性的大问题,最后问题不了了之,“对立”的局面仍在继续。

这一类型案例中的“两委”,往往依靠各自势力,互不买帐,损害了党组织的形象,也影响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开展,严重损害了村民的利益。

案例五:一体型。傍依大河的鲁陂村有着丰富的河沙资源,但由于“两委”班子意见不合,耽搁了发展机会,致使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集体经济“空壳村’。1998年村委会换届,乡党委决定由支部书记曹永安兼任村主任。曹永安当选后,与“两委”其他成员协商,实行分工负责制,确立和实施了以开发河沙资源为主体的村办企业新思路.不但搞活了集体经济,还安置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村里的日子过得十分红火。

这种做法的好处就在于村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更容易、更直接,遇事不易扯皮,从而成为不少地方解决“两委”矛盾的权宜之计。但监督艰难,也容易产生“家长制”的作风,而且对书记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

在分析中,我们发现,协调型、包揽型、游离型、对立型、一体型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O.1%、39.8%、5.8%、3.5%、1O.8%。由此可见,当前农村“两委”关系正由传统包揽型向现代协调型转变,但良性化的水平还不高。主要原因有:

一是职权问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简称《组织法》)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简称《条例》)规定,农村党支部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但在职权上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在调查中,有65.6%的支部书记把“领导核心”理解为:对各项事务具有决定权,其中包括财产管理权和财务审批权。近95%的村委主任刚提出《组织法》关于“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财产由村民委员会依法管理”的决定、村支部无权干预。这是造成“两委”关系不顺的直接原因。

二是素质问题。部分“两委”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偏低、法纪观念十分淡薄。近1/2的受伤支部书记不能正确对待《组织法》,习惯“一元化’”领导,习惯里里外外“一把手”,不甘心所谓的“大权旁落”。大部分村委主任则认为支部书记只应管党员、理党务,自己是民选的,具有更广泛的合法性,理应代表村民管理一切。这次被调查的村委主任中,非党占15%,其中近1/5希望实河“无拘无束”的自治。

三是机制问题。目前农村支部书记基本上是由上级党委拟定、党员选举产生,而农村党员普遍存在“最少质差”的状况,这样难以避免“矮了甲边拔将军”的问题。特别是村委成员实行直选后。一些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人当选后,内心不服只经“少数人”选举产生的支部成员;支部成员则怀有上级“铁定”的优越感,难以认同民选的村委成员。受访村委主任有96.7%要求村支部干部也实行公开选拔。这种机制引发的“互不买账”的心态也成为“两委关系”紧张的诱因。

四是历史问题、由于长时期以来,村支部一直处在农村改革的风口浪尖上和各项工作的夹缝之中,或因工作方法不当、作风粗暴引起村民的不满,或因执行计划生育等政策与人结怨。而这些“历史账”很容易界在村支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身上,部分村民倾向于把跟村支部唱对台戏的人选作自己的“代言人”,少数人本身就怀着这种“出气”的心态参加竞选、这些人一上台便忙于争权。在这次调查中,关系紧张的村有近1/3是由这种原因引起的。

二、对策建议;积极推进机制创赢、领导创流、环境助铁,加快“两晏”关系良性化进程

1积极推进机制创新,确保“两委’”良性互动。各地实践发明,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两委”关系良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就目前而言,需要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调整权力机制,实行管理权与监督权的分离。根据《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是村民“两会”的执行机构,享有村务管理权,又负责召集“‘两会”、组织村务公开,而“两会”和村务公开是对村务管理进行有效监督的主要形式。这在法理上势必造成村务管理权和监督权集于一身,在现实中导致村支部不愿放权而成为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实际拥有者。因此,必须实行村务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分离,把村务管理权(包括财产管理权和财务审批权)交给村委会,而把召集“两会”和组织村务公开的权力赋予村支部,让村支部享有真正的监督权,从而避免“两会”召开和村务公开的随意性,真正体现党的领导的本质意义,确保村支部结束“一元化”体制后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二是健全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要本着村支部领导村委会,村支部管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大事,村委会管事务性、技术性、具体性事情的原则,对“两委”的决策范围、主要内容和程序作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确保村支部在重大问题决策中始终处于领导地位.确保村委会成为村民自治高效运转的工作机构,从而实现“两委”决策的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建整力度。要改变过去村级组织建设“重村支部,轻村委会”、“政出多门、力量分散”的做法,形成建设合力,进一步完善中央提出的“五个好”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体系。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两委”关系抓好“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建设,把‘两委”关系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整考核的主要指标,用“两委”的良性互动带动农村工作的健康发展。

2.积极推进领导创新,切实改善党的领导。村支部在摒弃传统的包揽型领导方式之后,如何坚持而不是放弃、加强而不是淡化党的领导,如何处理好同村委会的关系?关键是推进领导创新,探索和丰富党的领导方式,改善党的领导。

一是加强村支部班子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要改变传统村支部成员的产生方式,积极推行四川等地已经试行的公开选拔村支部成员的办法,把党内民主与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把素质最高、能力最强、群众最拥护的党员选为“领头雁”,从而提高村支部成员的群众公认程度和整体素质,为党的领导打下坚实的干部基础。

二是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增强党组织的辐射力。把有知识、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农村青年团结在党团组织的周围,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同时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农村“三个代表”的实践者,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党组织的渗透力。要改正过去那种标语口号式、大会号召式、行政命令式、你打我通式的旧做法,切实搞好思想政治了作的队伍建设和载体建设,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机制和奖惩机制,充分发挥村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其他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帮助村民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增收致富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影响力。四是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增强党组织的约束力。要狠抓制度建设,把党的正确主张和组织意图贯穿到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村务管理规则之中,化作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切实做到用严格的制度去约束、规范“两委”和村民的行为。

3.积极推进环境创新,为“两委”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在目前“乡政村治”的压力型体制下,村一级担负较多的行政功能,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两委”之间的矛盾往往由此而起。因此,“两重”关系的良性化有赖于环境的创新。

一是创新舆论环境。要从战略的高度正确看待“两委”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看主流,不要因为出现一点矛盾、磨擦和失误,便大惊小怪,或片面强调党的领导,置《组织法》于不顾,企图恢复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消极对待村民自治:或把党的领导视为村民自治的障碍,企图取消党的领导。要多宣传“两委”中的正面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为“两委”关系良性化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农村两委范文篇5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一制三化”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制三化”即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在推行过程中,必须正确理解其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其主要特点和要求。

第一,坚持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其实质是突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明确党支部与村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强化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村党支部应定期研究村委会工作,认真分析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帮助村委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定期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通报重大村务事项,听取意见,统一思想,为村委会顺利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党支部书记,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支持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责,调动和发挥村委会的积极性。村委会要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工作,重大事项提前向村党支部请示报告,党支部组织并主持“两委”联席会议。村党支部对村委会实施领导,不是搞“家长制”、“一言堂”,更不是村支部书记一个人说了算,也不能包办代替村委会工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要履行各自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明确工作职责目标,推进支部工作规范化。实现党支部工作规范化,就是要明确新时期村党支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在具体工作中,村党支部要切实履行以下职责。一是坚决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凝聚党员、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积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深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二是讨论决定重大村务事项,对村级财务进行审核把关,对农业结构调整、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等重点工作进行决策,组织协调村委会等村级组织抓好落实,促进本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三是搞好对村组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加强村组干部的经常性教育,组织好学习培训。对村组干部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切实强化监督。四是健全和坚持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增添活力。农村党支部成员,应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积极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运用民主、法制、示范的方法开展工作,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三,保证村民民主权利,推进村民自治法制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其实质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办事的前提下,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村民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村务。一要实行民主选举。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组织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成员,保证村民依法行使自己的选举权,体现村民自己的意愿。二要实行民主决策。凡涉及村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村级财务预决算、村政发展规划、村内兴办公益事业、新上建设项目以及关系村民利益的大事,都必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通过。三要实行民主管理。组织和发动村民,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让村民和村干部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应当明确,推行村民自治,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发扬民主统一起来,做到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农民当家作主;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依法自治,不能认为自治就可以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村党支部、村委会要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要由村民民主决策,把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

第四,拓宽监督渠道,推进民主监督程序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其实质是扩大基层民主,调动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对村干部和村务工作实施有效监督。在监督内容上,要把重大村务、财务和村干部施政行为作为监督的重点,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重大村务决策、执行情况以及村干部依法行政情况进行监督。在监督渠道上,积极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定期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民主议政,落实党支部、村委会通报工作制度,接受村民质询,答复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坚持民主评议村干部,定期对村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进行评议,对工作不称职、群众不满意的,要按有关程序进行调整。在监督程序上,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重大村务决策前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重大决策必须经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决策后对执行情况及时进行跟踪监督。

“一制三化”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必然性。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村民自治“两个不动摇”,决定了建立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是现实的必然选择。二是法治性。“一制三化”以《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主要依据,体现了法治精神,不仅对解决“两委”关系,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带动整个农村工作的重要方法。三是实践性。“一制三化”通过试点和推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对规范农村“两委”职责,改善“两委”关系,推动农村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二、充分认识推行“一制三化”工作机制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

推行“一制三化”,是贯彻落实“一例”、“一法”的具体步骤,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第一,推行“一制三化”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随着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矛盾,就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不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工作任务的需要。有的带领农民群众调整结构、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强,办法不多,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群众中的威信。有的统揽全局、驾驭班子的能力不强,在村级组织中形不成领导核心,弱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一制三化”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出发,把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放在首位,突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全面规范党支部领导下的村务运作体系。深入推行“一制三化”,对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推行“一制三化”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从推行村务公开入手,逐步向系统、规范、配套推进的方向发展,初步建立了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村民自治的规范程度有了明显提高。随着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村民民主意识的增强,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一制三化”把村民自治和民主监督作为重要内容,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推行“一制三化”,是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步骤,可为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行使当家作主权利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第三,推行“一制三化”是建立新时期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的成功实践。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一制三化”着眼于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在完善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前提下,把党支部工作、村民自治、民主监督有机地融于一个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村党支部、村委会等村级组织的地位、职责、作用,对广大农民群众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活动的主要内容、程序、渠道和方式方法,都作了系统、具体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第四,推行“一制三化”是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成果的重要内容。“一制三化”包含了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方面,这也是运用学教活动成功经验,抓好农村干部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认真落实“一制三化”工作机制,必将使村级干部的领导水平、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从而为巩固和扩大学教活动成果创造必要条件。大力推广“一制三化”经验,对于巩固学教活动成果,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采取有效措施,把“一制三化”工作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1、推行“一制三化”必须选好配强党支部班子。村党支部是村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切实把村党支部建设好,既是“一制三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行“一制三化”的先决条件。要把党支部班子选好配强,必须大力推行“两推一选”方式。实践证明,采用“两推一选”方式选任党支部成员,大大拓宽了民主渠道,充分体现了多数党员群众的意愿,提高了支部班子的威信,为有效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把“两推一选”作为推行“一制三化”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基础来抓。今后党支部换届或对支部成员进行调整,凡条件成熟的地方,都要采取“两推一选”的方式,真正把党员和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选拔上来。要注重培养后备干部。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要着眼于村级组织的长远规划,及早发现和培养接班人。要扩大选人渠道,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懂得经营管理的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镇企业骨干以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党员纳入视野,重点加以培养,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提高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整体水平奠定基础。

2、推行“一制三化”必须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农村各项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农村干部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与时俱进,进一步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强本领。要深入实施“素质工程”。集中抓好党的十六大精神专题培训,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农村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引导广大基层干部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小康建设上来。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有计划地组织乡、村干部深入进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对新任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任职资格培训,对换届后新上任的村委会主任进行岗位素质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对乡、村干部进行专业素质培训,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领导农村经济工作的能力;鼓励农村干部参加农函大、农广校、各级党校大中专学历教育,有条件的地方搞好选送40岁以下、具有初、高中学历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或后备干部到普通高校进行正规化教育的试点工作和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任职的试点工作。

农村两委范文篇6

这次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刚才,世威同志就做好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强调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第一,要正确估计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复杂性。

*年和20*年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我们能按照市上的统一部署,扎实认真的做好每一阶段的工作,进展顺利,效果较好。同前两次相比,这次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有了明显提高,加之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使这次换届选举工作更具复杂性,对此大家正确的估计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村委会的职能发生了新变化。一方面随着县乡两级职能的转变,农村两委会的职能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完全不一样,特别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后,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政策意识不断提高,由此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使农村工作更具复杂性、困难性、艰苦性。农村工作的新形势,要求乡镇对村两委会的领导方式也要做相应的转变,要求村两委会的职能也要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但现实情况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两委会工作的方法不能适应农村形势的变化,加上干部自身素质的局限,客观上增加了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难度。

二是税费改革的推进对农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以来继和实行责任制后第三次农村革命。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税费改革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取消统筹,第二步是降低征收农业税的税率,第三步是彻底取消农业税。这次改革并不是单纯的税和费的改革,其实质涉及到乡镇机构改革,包括村级组织结构、基础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影响非常深远。特别是中央把“三农”问题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之后,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在逐步加大,比如退耕还林、农田基建、产业调整等重大政策都涉及到千家万户,如果还用过去老一套的方法,来做我们当前的农村工作,确实是不适应的。

第二,要充分认识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性。

关于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重要性的问题,刚才世威同志已经讲了很多。我再补充一点,搞好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农村两委会的建设,事关农村发展和稳定,事关我们执政能力的提高。在一些乡镇,农村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县委和县政府、乡镇党委和政府的一些决策在一些村不能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没有一个群众公认的村级组织作保证。如果乡镇党委领导不了村两委会,那么我们党委、政府的决策怎么能够在村组这个层面上、在群众这个层面上得到落实,还谈什么执政能力?还谈什么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

二、如何搞好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要把全县519个行政村两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都搞好,关键的一条就是乡镇党委、政府必须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依据选人用人的标准,严格按程序办事。

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22个乡镇的情况不一样,519个村的情况差距更大,因此,要切实做好这次换届选举工作,就必须对前两次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做认真的回顾和总结。一方面要总结经验,经过实践证明的成功做法要继续坚持;另一方面,要吸取教训,对那些导致选举失败的方式方法要坚决抛弃。这是做好这一次换届选举工作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二要深入调查摸底,吃透情况。“凡事先谋而后动”。各乡镇党委在制定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之前,要安排包片领导、组织专人深入村组调查摸底,对所辖村两委会班子及班子成员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吃透底子。要定期不定期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此项工作,逐村研究、分析所辖村班子情况和成员情况,并进行归类,看哪些村两委会班子群众基础好、干群关系好,哪些村两委会关系协调工作得力,哪些村子班子比较乱,矛盾比较尖锐,群众意见大,等等。要抽出一段时间,逐村进行摸排,然后让党委成员和包村干部分头先进村入户解决这些问题。这项工作,从表面上看和两委会换届选举没有直接关系,是一些工作,但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党委、政府工作的主动性。概括地说就是先做调查研究,吃透情况,先解决问题,后进行换届选举。

三要吃透换届选举的新要求。和前两次不同,市委对这次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提出了新的指标要求,即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不能低于50%,两委会成员交叉任职比例不能低于60%,党员村委会主任比例不能低于70%,还包括对优秀青年干部、妇女干部、年龄和文化程度的要求。我想,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肩挑”不得低于50%的要求,这是一条硬指标。这实质也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村干部职数,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这些新要求,具体的业务干部要吃透,党委书记、乡镇长更要吃透。围绕这些目标,大家要认真分析现状,看目前那些村情况较好,可以做到“一肩挑”,哪些村情况还不太成熟,须做一些铺垫性工作才能达到,哪些村子情况还比较复杂,不适合“一肩挑”。在动手换届之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这次两委会换届选举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性文件,但这些新要求并没有写在书本上。既要使选举过程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又要让选举结果达到上级党委对我们的要求,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既不能硬性摊派,又不能放任自流,必须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把道理给群众讲清楚,引导群众按党委、政府的要求进行选举。

四要明确任职条件。市委和县委的文件中对村两委会成员的任职条件都提了五条,当然都是很原则的,不像对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条件规定的那么具体,但这也很重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乡镇党委要结合各自实际把任职条件具体化。我认为有两个条件必须明确:一是计划生育情况。县委文件中关于任职条件的第一条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自觉接受乡镇党委的领导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根据这一条,我们就可以把这几类人排除在候选人以外: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积极、不认真,消极对抗党委、政府工作安排的;触犯法律法规被立案侦查的;严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这里面最容易忽视但也最容易产生严重后果的就是计划生育问题。刚选上来的干部,啥事还没来得及干,又可能产生尖锐矛盾,能告倒的就是计划生育,普化镇周董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大家要从中汲取教训。二是经济问题。从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看,经济问题是告倒现任村干部的主要问题。这几年我们一直讲村务公开,所谓村务公开最重要的就是村级财务公开。虽然现在大多数村村级集体经济也不多,但在一些地方也不少,特别是县城周边地区和一些开发热点地区,有些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得很好。因此,乡镇党委、政府有必要在村委会换届选举前,配合县农经站对村级财务进行一次集中检查,特别是对一些重点村要进行重点审计。通过审计,没有问题的,就可考虑连选连任,就不要等着他上台或者下台后又告状,这也是还干部一个清白;如果有问题,就要及时处理,不能再提名为候选人。把这些情况掌握在我们手里,也就增强工作的主动权。从以往的情况看,换了一批新人,新班子上任后,就有相当长时间不稳定。如果乡镇党委对候选人条件不明确,把个别“带病”的提上来,也就留下了不稳定的隐患,就会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这一点各乡镇要特别注意,要提早考虑,统筹安排。

五要严格按法定程序选举。关于民主我过去讲过两句话:大民主可以避免把坏人选上来,但是不一定能把最优秀的人选上来。这就是普选,对此我们不能估计过高,但也不能随意简化程序。要想真正把那些群众基础好、致富和带富本领强并且乐意为大家服务的人选为村民的带头人,关键在于引导,在于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把党委的意图通过法定的程序转化为党员群众的自觉行为。党委政府就是管程序的,现在的程序都是法定的,群众也都懂,绝对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做手脚。只要程序不出问题,我们就不会陷入被动。在此我要强调一点,如果哪个乡镇因为政策没吃透,随意简化程序而引发了激烈矛盾或群访事件,县委、县政府要追究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

三、切实加强领导

一要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从现在开始我们先搞村党支部换届,后进行村委会换届,从时间上看是分两步走,而实际上是同步的。因为本次换届有三个硬性的指标要求,因此,大家在思想上要树立一个同步的概念,在目标上通盘考虑,在思路上统筹安排。同时,还要明确群众和基层干部对本次换届目标要求的认可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坚决克服盲目性,增强工作主动性。

二要明确职责,亲自部署。各乡镇党委是本次换届选举工作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因此,各乡镇党委要按照县委的要求,成立领导小组,党委书记要亲自抓、亲自部署。要把本次换届放在检验我们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高度来认识,明确工作的要求,明确完成的时限,通过学习、培训、研讨、宣传等形式,把我们的意图贯穿到现在的两委会班子成员中去,贯穿到党员群众中去,把各个环节的要求都落到实处。

三要精心组织,加强协调。各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按照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配合,做好指导、督促、检查等项工作。严格按照规章和条例办事,加强组织,加强指导,县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乡镇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乡镇与各村换届工作组之间要加强沟通,及时反馈工作情况,交流工作体会,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要做好换届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协调,妥善处理好换届选举和农村其他工作的关系,做到村级班子“换”而不乱,农村工作“换”而不散,保证如期完成全县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任务。

农村两委范文篇7

一、主要做法

广泛宣传。市县均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选派党性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到村到户,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认真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并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简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组织宣讲、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一肩挑”对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小康建设的重大意义,并从有利于解决两委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引导农民正确认识这一做法的积极作用,从而为这一做法的实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积极引导。我们紧紧依靠和发动党员、群众,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换届选举工作,充分行使好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保每个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党员群众参与面达到95%以上。一是积极鼓励党支部成员参加村委会成员的竞选。通过同党员、群众谈心等形式,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对“交叉任职”人选的意见和看法,力争使后备人选既得到多数群众的拥护,又得到多数党员的支持,把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选拔到村委会主任岗位上来。二是合理调整村党组织设置。采取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的办法,对地域相近、产业相同的村,组建联合党组织,减少村干部职数,增加农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三是在村党支部班子届中调整时,由乡镇党委积极指导,通过“两推一选”办法,把党员群众拥护、工作能力强的党员村委会主任推选为村党组织书记。

分类实施。我们坚持分类实施原则,扎实推进,不搞一刀切。在那些人口较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关系比较融洽的小村、穷村,由于自然条件差、地理位置偏僻、集体收入少,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小,推行“一肩挑”的条件比较成熟则倡导加以大力推广。在那些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的大村、富村,由于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集体收入多、村干部岗位有较强吸引力,村民竞选村干部的热情高,则视村情民情稳步推进“一肩挑”做法。在那些信教人员比较集中的村,由于情况比较复杂,则可以暂缓推行“一肩挑”做法。同时,市委组织部适时提出了全市农村两委干部编制化管理的指导性意见,规定千人以下村两委编制为3至4名,千人以上村两委编制为4至5名,这有利于整合村两委干部资源,促进“一肩挑”做法的推行。

依法推进。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严格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性文件的规定,精心组织,周密运作,确保换届选举工作每个环节都依法有序进行。我们坚持严格执行政策,紧密结合村情民意,为每个村的两委班子设岗定职定编,把好提名和审查两道关口,确保那些既能带头致富又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既能胜任村务工作又能胜任党务工作的候选人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或村支书,从而为下一步推行“一肩挑”铺平道路。

建章立制。为保证“一肩挑”和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积极建章立制,努力推动村级工作的高效规范运行。一是坚持分工负责责任制,规定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主持本村全面工作,对本村的经济和社会事务全权负责;班子其他成员分别具体承担组织、宣传、财务等工作。二是建立重大村务民主决策制度。对全村经济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实施等,坚持按照民主集中制和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进行决策。三是健全考核和激励机制。市委组织部制定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核办法》,将考核评价体系细化、量化,规定每半年对乡(镇)、村进行一次抽查,年终进行一次全查,并将检查考核结果记入村干部档案。四是积极推行党务公示和村务公开制度,做到公开的内容、时间、组织、程序、设施、制度的“六规范”,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五是实行村财乡(镇)管制度。各村全部建立了村民理财小组,村级财务支出的票据、凭证经村委会主任审查、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党支部审批后,报送乡(镇)农经站审核,由乡镇主管领导签批,然后在全村公示,村民没有疑义后方可入账。

二、实际效果

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得到了较好体现。推行农村两委班子一把手“一肩挑”和交叉任职,将村内具有“双带”能力、素质高、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共产党员推选为党组织书记,直接参与村委会主任竞选,使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成为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和带头人,反映了群众的意愿,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赞同,同时也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村级班子整体战斗力得到明显提高。实行两委班子一把手“一肩挑”和交叉任职,将党组织意志与群众意愿统一起来,从管理体制上理顺了两委关系,减少了工作摩擦,使两委班子的责任意识和班子成员的团结协作意识进一步增强,思想上形成了合力,工作中增加了动力,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从而实现了党务工作与村务工作的相互促进。

农村两委范文篇8

广泛宣传。市县均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选派党性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到村到户,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认真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并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简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组织宣讲、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一肩挑”对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小康建设的重大意义,并从有利于解决两委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引导农民正确认识这一做法的积极作用,从而为这一做法的实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积极引导。我们紧紧依靠和发动党员、群众,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换届选举工作,充分行使好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保每个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党员群众参与面达到95%以上。一是积极鼓励党支部成员参加村委会成员的竞选。通过同党员、群众谈心等形式,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对“交叉任职”人选的意见和看法,力争使后备人选既得到多数群众的拥护,又得到多数党员的支持,把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选拔到村委会主任岗位上来。二是合理调整村党组织设置。采取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的办法,对地域相近、产业相同的村,组建联合党组织,减少村干部职数,增加农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三是在村党支部班子届中调整时,由乡镇党委积极指导,通过“两推一选”办法,把党员群众拥护、工作能力强的党员村委会主任推选为村党组织书记。

分类实施。我们坚持分类实施原则,扎实推进,不搞一刀切。在那些人口较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关系比较融洽的小村、穷村,由于自然条件差、地理位置偏僻、集体收入少,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小,推行“一肩挑”的条件比较成熟则倡导加以大力推广。在那些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的大村、富村,由于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集体收入多、村干部岗位有较强吸引力,村民竞选村干部的热情高,则视村情民情稳步推进“一肩挑”做法。在那些信教人员比较集中的村,由于情况比较复杂,则可以暂缓推行“一肩挑”做法。同时,市委组织部适时提出了全市农村两委干部编制化管理的指导性意见,规定千人以下村两委编制为3至4名,千人以上村两委编制为4至5名,这有利于整合村两委干部资源,促进“一肩挑”做法的推行。

依法推进。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严格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性文件的规定,精心组织,周密运作,确保换届选举工作每个环节都依法有序进行。我们坚持严格执行政策,紧密结合村情民意,为每个村的两委班子设岗定职定编,把好提名和审查两道关口,确保那些既能带头致富又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既能胜任村务工作又能胜任党务工作的候选人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或村支书,从而为下一步推行“一肩挑”铺平道路。

建章立制。为保证“一肩挑”和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积极建章立制,努力推动村级工作的高效规范运行。一是坚持分工负责责任制,规定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主持本村全面工作,对本村的经济和社会事务全权负责;班子其他成员分别具体承担组织、宣传、财务等工作。二是建立重大村务民主决策制度。对全村经济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实施等,坚持按照民主集中制和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进行决策。三是健全考核和激励机制。市委组织部制定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核办法》,将考核评价体系细化、量化,规定每半年对乡(镇)、村进行一次抽查,年终进行一次全查,并将检查考核结果记入村干部档案。四是积极推行党务公示和村务公开制度,做到公开的内容、时间、组织、程序、设施、制度的“六规范”,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五是实行村财乡(镇)管制度。各村全部建立了村民理财小组,村级财务支出的票据、凭证经村委会主任审查、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党支部审批后,报送乡(镇)农经站审核,由乡镇主管领导签批,然后在全村公示,村民没有疑义后方可入账。

二、实际效果

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学习得到了较好体现。推行农村两委班子一把手“一肩挑”和交叉任职,将村内具有“双带”能力、素质高、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共产党员推选为党组织书记,直接参与村委会主任竞选,使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成为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和带头人,反映了群众的意愿,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赞同,同时也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村级班子整体战斗力得到明显提高。实行两委班子一把手“一肩挑”和交叉任职,将党组织意志与群众意愿统一起来,从管理体制上理顺了两委关系,减少了工作摩擦,使两委班子的责任意识和班子成员的团结协作意识进一步增强,思想上形成了合力,工作中增加了动力,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从而实现了党务工作与村务工作的相互促进。

农村两委范文篇9

一、要有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之“意”。实践证明,一个村发展不发展、发展快与慢跟团结稳定有直接关系。我们常说,团结是形象、团结是力量、团结是生产力,团结出成绩。不团结就没有精力去抓工作、就没有精力去谋大事、在群众中就没有威信。一个团结的班子,村级组织战斗力必定很强,村级工作开展得必然顺利。相反,一个不团结的村两委班子,必定矛盾重重,相互拆台,导致内耗严重,村级组织涣散无力,各项工作难以开展。新乡县七里营镇龙泉村党委书记梁修昌同志讲的很透彻,只有解决了“为谁当干部?为啥当干部?当干部为了什么?”这三个问题,才能当好村干部。农村“两委”干部,别是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定要做到在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共同维护村党支部的集体领导和班子团结,齐心协力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要有选准路子、强村富民之“识”。作为农村“两委”干部,应当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致富群众、强村富民作为首要职责。首先要选准路子。实践证明,凡是路子选得好的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步子就快,反之,发展就缓慢。发展经济要讲究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比如新乡县合河乡范岭村在发展前期就是结合本村实际搞植树造林,建设“绿色银行”,完成了原始积累以后再集中精力搞工业,结果实现了强村富民。如果当时范岭不顾实际,而去盲目地学习刘庄搞大工业,恐怕也不会有现在搞得好。条件不一样,情况不一样,背景不一样,发展的路子也不尽相同,所以说要选准自己的路子。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思路,这就需要农村“两委”干部好好动动脑子,认真分析研究,看看自己有哪些资源,有哪些优势,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赚钱就发展什么。

三、要有驾驭市场、共同致富之“能”。发展思路确定之后,就要认真组织实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农民群众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而且有很多是群众一家一户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如生产技术难题如何解决、生产资金从哪里筹集、农副产品向哪里销售等。遇到这些问题老百姓怎么办?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村干部。所以说,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要带头学科技、用科技,成为熟悉农村各种实用技术的“通才”,带头做致富的典型,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新乡县小冀镇有个杏庄村,起初该村的村干部号召大家种植食用菌,但是没有人相应,后来村干部带头种植,通过反复试验,不断摸索,终于取得了成功。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全村掀起了种植食用菌的高潮。目前,该村食用菌种植户有150多户,发展大棚80多个,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四、要有开拓创新、大胆创业之“胆”。创新,就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创业,就是在自己任内办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有的村遇事等上级,靠领导,要钱物,要是要不富的,等是等不来的。现在的村干部如果还存在“等、靠、要”思想,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了,所以必须敢于走新路,出新招,办新事。耿庄原是一个经济落后、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群众上访不断、债务累累、社会治安混乱的后进村,耿瑞先几个退伍兵上任后,带领班子成员克服种种困难,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带头筹借资金建起了二硫化碳厂,带头拆迁了自己和亲属的房子,建成了新型农民社区,带头苦干18个月建成了青青生态园,通过7年的努力,把耿庄村建设成了省级文明村。耿庄村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多启迪,作为农村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要想把村里的工作搞好,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没有发展的意识,没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可以说什么事也办不好。当然,光胆子大,敢干,还不行,还要巧干,依靠科学决策,周密论证,这样才能避免创新浮在形式花样上,创业不至于盲闯、蛮干。

五、要有保持稳定、扶正村风之“策”。农村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一个村,没有稳定,发展就没有保障。七里营镇八柳树村,就是因为近几年村里不稳定由先进变为落后的。作为农村干部要想保持村内稳定,一要靠政策水平,二要靠人格魅力,三要靠工作能力,要像梁修昌同志那样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处理好班子内部的关系,处理好家族的关系,处理好与邻村的关系,处理好与弱势群体的关系,要有保持稳定的办法和计谋。如抓好普法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对村民的教育和管理,引导村民遵守有关行为规范,建立起良好的村风民风等。

六、要有公道正派、廉洁自率之“德”。当好村干部关键在“德”,其次是“才”。有德无才不会坏事,有才无德会坏大事。在农村,群众最恨的是大吃大喝的“馋”干部,最烦的是无所作为的“懒”干部,最怨的是见钱就捞的“贪”干部。古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作为村干部,首先要自身要正,在群众中培养起自己的人格魅力。其次要管好子女和亲戚朋友,要经常教育他们凡事都要起带头作用,不能有任何“沾光”的想法。三要廉洁,要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管好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四要作风踏实。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踏踏实实地真干、苦干加实干,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农村两委范文篇10

一、进展情况:

截止目前,全镇21个农村支部,已全部完成党支部换届。在产生的21个支部书记中,有19个连任;支委66人,其中新选7人。

到目前,全镇21个行政村全部按规定程序推选产生了村民选举委员会,19个村完成了选民登记并进行了张榜公布。3个村已完成村委会换届工作,近几天村进行村委会换届。其它村待选民榜张贴期满后进行换届。

二、具体做法:

1、加强领导,保障到位。为加强对村“两委”换届工作的领导,我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全体副科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组织委员专人负责。具体指导村“两委”换届工作。同时,各村也成立了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负责具体工作实施,确保换届选举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2、加强培训,广泛宣传。在全市农村“两委”换届工作动员会召开之后,我镇及早动手,于12月19日,召开了镇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动员大会,对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进行了业务培训,认真组织学习农村“两委”换届工作相关文件,制定了《镇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和《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实施方案》。同时,安排各村及时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参加的动员会,利用广播、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换届工作方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提高群众对村“两委”换届工作知晓率,通过舆论引导教育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并支持村“两委”换届工作,为村“两委”换届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调查摸底,分类指导。为充分掌握本届选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村干部、村民对选举工作的认识、想法、期望及建议等情况,为选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依据,在工作筹备阶段,我镇要求包村干部深入各村,通过召开座谈会、填写摸底表等形式,全面进行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并对村内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梳理,根据问题严重程度进行分类,然后专人专项进行化解,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杜绝了换届期间各类矛盾情况的发展。

4、严格程序,加强调度。我镇制定了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流程图和“两推一选”工作流程图,用以指导全镇各村的换届选举工作,并要求各片先行对党员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好的村展开换届选举工作,由于易入难、稳扎稳打、全面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继续严格程序,依法办事。集中精力、时间,确保换届工作法定程序不变通、规定步骤不减少,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